打印

【净界法师】【文钞选读】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你念佛时看到任何境界,赶快摄心!


                                                   净界法师

    以下就引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说:

    「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末法众生的特性,「神识飞扬」,这个神识就是第六意识。

    我们第六意识,飞就是轻举,轻举不沉;扬就是浮动,轻举浮动。在这种情况之下「心粗境细」,能观的心太粗重了,这个昏沉、掉举太粗重了;而所观的境界太过于复杂微细,所以「观难成就」,很难相应。就是一个小孩子你要他拿一百公斤,他根本没办法;那么粗重的心,它没办法去观微细的境界。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佛陀悲悯,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告诉我们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就是称名的方法最简单,在临命终的时候,只要佛号能够保持相续,就能够往生。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这当中也有一个意思,不但是「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整个过程当中,也不容易着魔。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我们能够志诚恳切的专注一心,就是你有魔境,有时候我们的般若智慧不够,熏习不够,这种胜解力不够,我们明明知道它是虚妄,但是控制不住。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不要去观它,你摄用归体,专心念佛。

    古德说,如果说这个佛像的境界是真实的,是随顺于阿弥陀佛清净法界的时候,你继续念佛,这个佛像会更加的清楚分明;假设这个佛像是一种虚妄境界,它不随顺于阿弥陀佛的清净法界的时候,你专心念佛,它就应该消失掉,要消失掉。

    所以你要是般若智慧不够,你看到任何境界,赶快摄心,这个一定是你中间有打妄想,这个境界才会出现,你就不管它是什么境界了,你专心念你的佛号,如果会消失掉,这个佛像就是有问题,如果它继续存在而更加分明,那就对了。

    所以说你志诚恳切的专心念佛,也是一个办法。

    最后,「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就是要身心力行。这个是讲到「善识对治」,调治,这一段是针对于外在的魔境。

TOP

            念佛有好境界,不要在大众中表达出来,要把它隐藏起来!


                                                    净界法师



师答学生问题:

    我们内心当中,念佛会有境界,我看《观经妙宗钞》,它讲这个念佛有境界,虚妄境界不说,就是随顺于阿弥陀佛清净法界的那个境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是,净心能感他佛。

    净心,清净的净,净心能够招感他佛。就是说,你念佛念的很专注,一句佛号念诵听,能够明了寂静的在心中相续的运转,明静而住。突然间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感应道交,这个时候你会看到阿弥陀佛,或者看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个时候,你这一念心跟佛还是有能所的,净心能感他佛,这个他就是还有自他的分别,当然这也是一大段,从专注到成片、到事一心不乱,都是这种境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三昧能成己之果佛。

    三昧能够成就自己的果佛,就是你念到你一心不乱的时候,你见到本性佛,你见到的佛,那个阿弥陀佛,你内心没有那个能所的分别,那个入理一心,你自己的自性弥陀跟阿弥陀佛,已经合为一体了,那是真的是: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就是那个本性佛显现出来的,就是见到法身佛,那是更高的境界了。但是不管是见到什么佛,都不能取着,当然你能够见到自己的法身佛,你不可能会有取着的,大部份都是在净心,能感他佛的时候,还有能所对待的时候,我们最容易取着。

    有时候我们打佛七,有些主七和尚,他当然也是想要提高大家的信心,有时候会把一些修行比较得力的、有感应的人,现场报告出来。印光大师说这不好,打佛七当中有任何的境界,不管是好、是坏,你一讲出来就不好。你很可能是念到净心能感他佛,你真的是跟弥陀感应道交了,真的。但是你一讲出来,你下一枝香就没有了,就失掉了。

    所以你有好境界,不要在大众中表达出来,绝对不要讲,要把它隐藏起来。

    但是你如果不知道这个境界到底是真实、是虚妄,是不是随顺于弥陀清净法界的时候,你倒是可以跟善知识讨论,私下可以,不要公开的表达出来。除非你真的是得到念佛三昧,你那个念佛三昧的力量,非常的坚固了,可以,经得起任何考验了,可以!如果你只是一时的感应道交,你讲出来很不好。

  印光大师说:第一个,你讲出来,你看到一分,你说两分也不对,说半分也不对,说多、 说少都不好。说多的话就是有一点…就是不好,当然不一定说是大妄语,你要有欺诳心的时候,就是大妄语;你说少了也不好,多说、少说都不好。所以有好境界我们自己知道就好,你继续的修行下去。这个是我们修行念佛要注意的事情!所以在根本上,我们要追求一心不乱,因为佛号能够念到一心不乱,什么功德都具足了,神通三昧都因为这种清净心,它就能够创造出来。

    所以你的因地发心要追求一心不乱,你刚开始的发心,不要是要见佛、见花、见光,不要有这种想要去向外、有所得的心,不要这样。

    修行的心一定是向内的,向那个寂静处、清净处去趣向,一定要趣向于寂静处,这个方向大家要清楚。

TOP

               透过回向,使令我们所修行的功德变成清净、广大!

                                                 净界法师



    我们前面讲到的念佛方法,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句话是说,念佛法门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根本所缘,我们就是:

    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以这一句的万德洪名,来熏习我们这一念的妄想。

    这样子的熏习以后,使令我们这一念的妄想心当中,能够生起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思议熏,不思议变。生起这种功德庄严以后,我们应该要怎么办呢?要把这个功德,做怎么样的处置呢?就是这一科要交代的,就是回向。

    这个回向我们先消文,什么叫做回向呢?

    就是回转导向,把这个功德的去处,把它做一个回转、做一个导向。

    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心情,我们这一念心就是有无明,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执着,我们内心有一个「我」,有一个常一的主宰,有一个「我」以后呢,谁能够念佛呢?「我」能够念佛,是那个「我」在念佛。念了佛以后,这个功德是谁去受用呢?也是「我」单独去受用。这样子使令我们的功德非常的狭隘,怎么办呢?

    就是「回向」,我们经过这种回向的方便,可以使令我们这个狭隘的功德变成广大。

    所以这个回向法门,在唯识学把它判作方便善巧,唯识学把六波罗蜜开成十波罗蜜,这十波罗蜜里面,般若波罗蜜开出四个:智、智慧的智;力、力量的力;第三个是愿。智、力、愿,愿望的愿;第四个就是方便善巧。

    就是说,本来这件事情是很难做到的,但是透过这个方法,我们能够很快的做到,就是说,本来积聚广大的功德,对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对一个有执着的心情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佛菩萨的慈悲跟智慧,他有方便善巧,使令我们这一念心,透过回向,能够使令我们所修行的功德变成清净、变成广大,这个就是方便善巧。

    这个是整个回向的意义,就是把我们本来这个功德只是流入了这种无明的执着,我们不要使令它趣向这个方向,把方向转变一下,把它转变成一种清净广大的境界,这个叫做回向,这是回向的大意。

TOP

                如果我们只是念佛不回向,这件事就有问题!


                                                    净界法师



    第一科是说明回向的意义,为什么要回向呢?我们加以说明。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这一段文印祖告诉我们,一个修净土人,我们日用当中, 「所有一丝一毫之善」,我们在三宝中住,多少为三宝做一点事,扫地、洗碗等等,一切的,我们供佛、供香,这种世间的有为善法,这是第一个。

    其次讲到出世间的善根,「诵经礼拜」这个是种种无漏的清净善根,不管是世间的有为功德跟出世间的善根,要怎么办呢?应该要怎么处理呢?

    「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就是要把这种功德,使令它不要流入到人天福报,要把它集中起来,回向到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地方「回向往生」我们解释一下。

    印祖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到说,这个回向是应该包括两个内涵:

    第一个,约着现生来说,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把这个功德加持在现生的,这个生命还没有往生之前,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这第一个。

    其次,约临终来说,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所以印祖他的意思,就着净土行人来说,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功德,加持在这两个方向上:一个是现生;一个是临终。这是回向往生的办法。

    这样子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第二段。

   「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你这样子的修持,一切的行门,当然我们以信愿持名是正行,其它的布施、持戒,种种的行门,都是净土的助行,这是万善庄严净土,这一切的法门,都对往生有帮助,不但是念佛,一切的法门都是净土的助行,它都能够帮助我们往生。

    下面讲一个譬喻,什么叫净土助行呢?

    「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这个灰尘,「众尘」就是这个世间上有很多的灰尘,东边一块灰尘、西边一块灰尘、南边一块灰尘,各式各样的灰尘,这个灰尘分散以后,它就力量薄弱,怎么办呢?「聚众尘而成地」,我们把这个灰尘集中起来,就成一个大地,就能够运载,有这种运载的功能。或者说「聚众流而成大海」。这个水,东边一滩水、西边一滩水,我们把这个水集中起来,变成一个大海水。这个意思就是说,回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种凝聚的力量,把我们的功德凝聚起来,不要使令它分散,凝聚在我们所要趣向的目标。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是念佛不回向,这件事就有问题,会使令我们这种功德,就会流散到这个世间的有漏福报去,对我们往生,就不能有一种加持的力量。

    所以这个回向,它能够把一切的善法集中,你今天做一点善法,明天做一点善法,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聚众尘而成大地,聚众流而成大海」。这样子「广大渊深,其谁能穷」。这个就是一个强大的力量,这个回向的殊胜就在这个地方,它有一种凝聚的力量。这个是说明回向的意义。

TOP

            把功德回向给他,这个因缘就转变了!

                                        净界法师



    应该怎么回向才如法呢?这以下说明回向的方法。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

    我们回向的依止处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

    誓愿度生,就是要立定一个大悲心,广度无量无边众生。这就是把我们的胸量扩大。

    这个地方讲 「誓愿度生」 是一个总说。这以下说明怎么样能够誓愿度生?

   「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

    我们把一切的拜佛、念佛、诵经、持咒,乃至于扫地、洗碗,这一切功德「普为四恩」,这个「四恩」就是四重恩:

    父母的恩;师长的恩;这个国王,古时候国家是属于国王的,我们能够修行,就是国王的恩德,或者我们讲因为国泰民安的关系,我们能够修行,所以这个国家对我们的功德也是很大,这个国王也是一个重恩;第四个施主。父母、师长、国王、施主,这个四重恩。

   「三有」就是三界的众生,欲有、色有跟无色有。乃至于法界的众生,这些大地上爬的蚂蚁,都是一样,我们愿意把我们的功德,普遍的回向给他们。

    这样子讲一个譬喻,为什么要这样回向呢?功德我自己受用不是很好吗?前面说过回向往生,我把我的功德回向我自己,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把我的功德回向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不就可以了吗?这些众生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为什么要为他们回向呢?

    这下面印祖讲出一个道理。

   「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就是说,本来我们内心当中积集功德以后,这个内心生起一片的光明,就是一个火,这个无明当中,生起一个智慧火。这个智慧火,你经过回向以后, 就像加上汽油一样,这个光明就更大。或者说 「如苗得雨」 ,你在内心当中,生起了一个功德的幼苗,很不容易,大地里面,经过你的努力修持,生起一个幼苗,经过你一回向,这个幼苗遇到雨水快速成长,回向有这个好处。

    为什么说快速成长呢?「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我们跟众生,人跟人是要有因缘的,我看到你很欢喜;你看到我也欢喜,怎么说呢?过去有结善缘。这个结善缘,在大乘的佛法也是蛮重要,因为你以后要度化众生,除了你自心的功德以外,你跟众生的缘也是蛮重要的,他是不是能够接受你的教化,这跟「缘」是有关系的。我们看诸佛菩萨的国土,有些佛陀的国土众生特别的多;有些佛的国土,他的众生是不多。当然以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圆满的,圆满就没有再圆满了,这个眷属的差别,就是这个缘有问题,跟众生结的缘有差别。

    几年前有一个斗南的居士,这个居士是方丈和尚的信徒,他有两个儿子。这个大儿子非常的孝顺,也很自爱,读书什么,都不要父母亲的担心。第二儿子就是有问题,看到父母亲就不欢喜,这个过去生是要讨债的,你跟他讲什么,他也不理你,到学校也不好好上课,回到家里面,就偷父母亲的钱,怎么跟他讲就是不听。你再多讲,他就两、三天不回来。这个信徒他很苦恼,一点办法都没有,自己的儿子,是又爱,内心又生气,爱恨交加,就是问方丈和尚。

    方丈和尚说:这之间有一点恶因缘,你每天晚课以后,把功德回向给他,把你们冥冥之间过去结的恶因缘,把它消灭掉。

    喔!果然这个居士他是有信心,他做了差不多是从开学以后,做了半年,快到放假的时候,差不多一个学期。一个学期以后,他再跟方丈和尚报告,这个事情就有转变,这个小孩子就放暑假、寒假,不但不出去,回来还帮忙洗碗,还帮忙扫地。所以这个世间上的因缘是会转变的。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力的确不可思议,你冥冥观想他,把功德回向给他,这个因缘就转变了。虽然我们只是内心的作意,但是这个世间这个因缘就转变了,你能够 「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 ,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够度化他,但是大家先结个缘,这第一点。

    所以有些人,他能够讲经说法,那是他缘结的很广;有些人会讲经说法,缘比较淡薄,这个就是跟过去生有关系,这是就着这个利他来说。

TOP

假设我把功德送给你,我功德就损失掉了!?

                                            净界法师


    在自利角度来说:

   「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这一点我们有时候是不明白,我们凡夫的思考模式是说:

    这个功德是我的,我应该要坚固的执持住,不要让它失掉,假设我把功德送给你,我功德就损失掉了。

    我们凡夫是这种心情。但事实上,以佛法来说,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以佛法说,我们生命里面最大的毒瘤是「我执」,就是无明,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罪业,依止无明而生起。反过来说,一切的功德,最殊胜的就是大悲心、菩提心,一切的功德也是依大悲心而生起。

    我们今天能够普遍为众生回向,我们的功德不但不减少,而且是扩大,因为这样子是会破坏我们无明,增长我们大悲心的。换句话说,我们能够远离无明一分,趣向于大悲心一分,我们的罪障就少一分,功德就增一分,佛法的意思是这样子,要我们弃舍无明,趣向于菩提心,趣向于真如理。

    所以讲,你这样子回向以后,你的胸量扩大,你这个我执的烦恼也就降低了,所以「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龙树菩萨认为菩萨有两种:

    在地前的所谓的 「结业生身」的菩萨,或者我们讲肉身菩萨,这个地前、见道位之前的菩萨,整个利他的行为主要的是修理观。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能够利他呢?就是主要就是发愿回向,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在地前的,大概就做这种境界。

    第二种的菩萨那当然是从空出假,就是法身大士了,真正是到十方世界去,那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种法身大士在经典上说,你没有遇到他便罢,只要你能够遇得到,你一定是得到解脱的,你善根没有成熟绝对看不到,但是你一看得到他你就得度因缘成熟。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学菩萨道的时候,我们是透过这个理观来增长我们的大悲心,来消除我们罪障的,所以我们这样子回向一方面能够跟众生深结法缘,一方面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这个大悲心就增长起来。这个是说明我们回向应该要依止菩提心,而普遍的把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不但是自己受用。

    第三段结劝。「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假设我们今天不知道这种回向所依止的菩提心,只是自私自利的把所有功德占为己有,这种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你虽然很努力的积功累德,也执持名号,但是感果卑劣,你的果报就比不上那个为众生回向来的殊胜,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我们净土的行人,有时候对回向不是很重视,念佛念得很勤,修福报也修得很勤,但是很少会想到普遍为一切众生回向,很少想到。

    但是印祖说,假设你不回向,虽修妙行,感果卑劣。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我们应该要选一个殊胜的回向文,把功德做完以后回向,这个需要的。回向于自身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乃至于普及一切众生,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是我们在静中修,经过了正修,乃至于对治以后,最后一个,功德的处理,这样子就是一个圆满的修持的次第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