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

乙、历代祖师分示真信

  一、正面劝信

  (一)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二)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三)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六信: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四)截流大师《净土警语》三种真信: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五)彻悟大师《彻悟禅师语录》: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於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若以众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辗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成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拼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

  (六)彻悟大师《语录》: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於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七)彻悟大师将真信具体列为十种: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注: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联,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即左联,常用为索偿的凭证。操左券比喻成功有把握。)

  二、反面劝信

  (一)截流大师《净土警语》: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注:阐提,断善根无信仰的人。旃陀罗,以屠杀为业的人。)

  (二)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於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於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三)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归纳十种难信。唯有狐疑是弃材,疑根未断,即是罪本。凡夫众生对净宗的怀疑,不出狂妄与愚痴二端。如下:

  ○一现居娑婆秽土,习久心安,乍闻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疑无此事。

  ○二纵信有极乐世界,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一定要往生极乐净土?

  ○三纵信应当往生西方净土,又疑娑婆世界离西方净土有十万亿刹土之遥,如此极远何能得到?

  ○四纵信距离不是障碍,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业障未除而得往生彼国?

  ○五纵信带业能生,又疑生到西方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

  ○六纵信持名得生,又疑执持名号,必须多历年劫,才能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彼国?

  ○七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净土诸往生者悉是莲华化生?

  ○八纵信莲华化生,又疑初心入道,多遇逆缘退转,云何一生彼国,便得入不退转位?

  ○九纵信一得往生便入不退转位,又疑净宗念佛法门主要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往生彼国。

  ○十纵信上根利智亦应求生极乐净土,又疑其他经典,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

  上述十种难信,前八种属愚人高推圣境而不敢信,第九种是狂者蔑视西方而不屑信,第十种双兼狂愚二病。可见凡夫众生迷惑颠倒,触途成滞,对净宗不可思议圆顿大法,疑网重重,乃是众生业力所障。吾人应深自检省,尽捐狂愚二弊,虔诚笃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今人於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於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於三界,恶梦也;念佛生於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

  (五)印光大师《文钞》:至於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丙、历代祖师分示切愿

  一、彻悟大师《语录》: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

  二、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韝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锻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於秽土植净土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倘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注:倘若在平日无事时就高谈阔论念佛求生净土,一遇到不如意事,当即就后悔、恼怒、怨恨,我恐怕其人念佛三昧不能成就,往生西方也没有保证。)须於此十大碍行(注:此略),一一自验,果於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注:念佛三昧又称宝王三昧)。

  三、彻悟大师《语录》: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丁、信愿行三而一

  一、彻悟大师《语录》:闻佛法已难,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何幸而得难得之人身。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既得生净土矣,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贵无上妙觉,则便得圆成。此一念真信所关系者,岂浅浅哉。苟非障道缘薄,生死业轻,久种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尔。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浅,皆莫得而知。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切开示。而学道者,不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无一言所入。虽遭种种逆顺境界,曾无一念奋发。是为真业力深重。真善根轻鲜。则亦莫可如何也矣。

  二、彻悟大师《语录》: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度;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但得一历耳根,便为有缘;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应。信心果真,愿不期发而自发。只将此信愿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明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严命,忆念不忘,作为第一件要事。不论所处境界,静闹闲忙,多念少念,总皆为往生正因。只恐介在勤怠间耳。吾人旷大劫来,久在轮回,岂永不发出离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皆废於因循,败於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恼。今闻持名简要法门,若仍因循故辙,安於覆败,可谓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

  三、印光大师《文钞》:念佛有信愿,决定会临终往生西方;无信愿,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有信无愿不名「真信」;有愿无信不名「真愿」。信、愿二法,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戊、诸祖自述流露真信切愿

  一、蕅益大师《自像赞》

  (一)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已标名,请君同上慈悲造。

  (二)愿大不遗尘界,胆小怕堕地狱。见人嬉笑满容,礼佛悲哀痛哭。终日轮串数珠,唯恐万声未足。纵有一隙独明,且无片长可录。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岂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门受辱。

  二、省庵大师《偶成四首》

  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缘负此心?

  三、彻悟大师《念佛偈》

  (一)猛切持名如救头,娑婆那更可迟留,即今撒手便归去,已较前贤输一筹。

  (二)划断尘缘百不思,通身著力念阿弥,娑婆深厌轮回苦,早向花池占一枝。

  (三)自怜身作太平僧,了生脱死却未曾,但愿名标莲蕊里,不须高列上传灯。(传灯指《传灯录》,禅宗语要。)

  (四)话到无常只自悲,百年弹指欲何为。惟求慈父垂哀悯,小小莲花与一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己、说明

  这份报告,十二祖彻悟大师的法语居多,主要摘自《彻悟禅师语录》(也称《梦东语录》)。印光大师评价说「《彻悟语录》,洵为净宗最要开示,倘在蕅益老人前,决定选入《十要》。」(注:指蕅益大师编的《净土十要》,印祖评为净宗至要之书)

  净宗历代祖师,并非都是著作等身。有的祖师没著作,如承远、少康、省常;也有的祖师少著作,如法照、截流、省庵、彻悟。印光大师曾就此答覆云:「彻祖、省祖之少著作,亦各人之心愿耳。其道德之优劣,固不以著作之多少为定。古今有法身示现,但少数言句,无所著作者,多多也。何得在此处生疑?须知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这份报告,可以说是用历代祖师的法语,来诠释海贤老和尚一生表法的内涵,他没有著作,但是他表演给我们看了—真信切愿。他老人家说,「我要赶紧念佛,求阿弥陀佛来接我」、「我现在一百多岁啦,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老佛爷(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我给老佛爷求过几次,要跟他去」……这些都是真信切愿的自然流露,这些话我们可曾发自内心的说出过?

  芸芸念佛人,普遍功夫不得力,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检讨、不得不反省的问题,无法回避。原因很多,五花八门,总的来说,不外乎信愿出了大问题!信不真、愿不切,所以「万修万人去」变成「万修二三人去」。那么,信愿的内涵是厌离心,厌离娑婆才会欣求极乐。大部分人觉得这个世间还不错,日子过得很美满,对六道轮回不畏惧,对极乐世界不向往,古人说的「口念弥陀,心恋娑婆」,因此念了二、三十年还没消没息。

  报告至此,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阿弥陀佛。

  老法师:自了师这一份的报告,我们听到了,也看到了,他给我们提供最好的警惕。我们今天确实有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於净土信愿的不足。因为信愿不足,所以常常受到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干扰,用心不能专一,疑虑就更多、更深、更严重,它确确实实是会妨碍我们这一生往生净土。自了师他对净宗的根扎得好,这么多年来,他主要是一部《印光大师文钞》,这部《文钞》他念得熟透了,总念了几十遍,这是他深信切愿的根本。今天念佛同学,无论在家出家,《印光大师文钞》偶然翻个几页,几个人认真去学习?真正认真学习,往生净土就肯定了,为什么?真信切愿一定能生得出来。印祖在世的时候,因为方言(口音)的关系,他在晚年住在南方时间多,南方人听不懂,所以他一生用文字弘法。他讲经别人听不懂,要翻译很麻烦,所以用文字、用书信。这就是祖师往生之前也就编了《文钞》,现在有《续编》有三篇,内容非常丰富,每一篇都是劝人修学净土最紧要的开示。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半年,那个时候他叫我读《印光大师文钞》,读《阿弥陀经》三个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我那半年的时间就学这些东西。只是叫我自己看,没有讲给我听。要我把三个注解做一个科会,就是把经里面这个科整理出来画成一张表解,把经文再系进去,这叫科会,这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自己把这三个注解的科会做成之后非常欢喜,真正体会到佛经文字之美。从科会才能看出来,看出什么?这个文章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加一个字是废话,可以删掉的,少一个字它就断了,就连不起来了,这就是中国古人标准里头最好的文章。以后我们看到《华严经》,清凉大师的科判,那么大的经,还有六百卷《大般若》,古人都用表解把它会成科会本,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了用科会来看文学。在台中,李老师每个星期有一堂古文,我们学的《古文观止》,老师教我们练习做科判。因为《古文观止》文字少,很容易做,经文字太长。发现古文里头,现在人的文章不能比,现在这些文章,你去做科判做不成,古人的文章篇篇都可以,它有章法结构、思想体系,从科判上全能看到。所以科判就是注解经的,就是经注,那是提要,重点的提要,讲义那是详细的说明。

  自了师有这么深的根,他对於净宗的信愿,我们在他的报告、在他的文字当中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得出来,他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祖师大德这些语录,是修学净土人扎根(扎信愿根)的依据。经文字太深,不一定看得懂,祖师的开示浅,从这上扎根,然后再去读经,对於经里头字字句句会生出感恩的心,你才晓得字字句句是真实教诲。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九十九集)  2014/1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099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