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 净空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七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五页第五行,看经文:

  经【时阿闍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从这个地方看起。前面我们看到阿闍世王子夺取政权,将他父亲禁闭在深宫里面,断绝与外界的往来已经三七二十一天。那麽在他想这一个人这麽长久的时间没有饮食,大概也差不多快死掉。当然不好意思问死,毕竟是他的父亲,所以这个语气缓和一点,问他这个守卫的,他的父王现在还在不在,用这种口吻。守门人就老老实实的回报:

  经【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皇后一次、两次,人家不知道,天天这个样子,总是会被发现的,所以她这个秘密被这些守卫的人都知道。知道,毕竟国王没有下命令禁止他母亲去看他,没有下这个禁令,所以还是随她往来。沙门目连跟富楼那他们是乘着神通从空中往来的,这些禁卫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虽然其他的人跟这个国王确实是隔绝,但是这三个人天天往来,没有办法禁止他。阿闍世王子听了这个话就非常生气,知道他的父王还没死,还活着在那个地方,还有这麽多人常常天天去安慰他,去接近他。

  经【时阿闍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这一段经文,前面是述说阿闍世王以恶心对待他的父亲,这已是大逆不道。今天这段文接着迁怒於母亲,要加害於他母亲。再看他以恶心对待出家人。目连跟富楼那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都是证得阿罗汉的,这不是凡夫,圣人!这是从迹象上来说,从应化的迹象上来说。如果从根本上讲,世尊给我们说了,他们都是古佛再来,比菩萨地位还高。古佛倒驾慈航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示现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里面含着有很深的意思。我们不要说是佛,佛在世这麽多的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从哪里来的?古今中外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遇到一个传人就非常幸运,哪有这麽多好学生?太多太多了,真是希有!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在一生当中传法,得法人最多的是禅宗的六祖。六祖以前没有任何一个法师传这麽多人,六祖以後也没有一个,这空前绝後,非常不可思议。六祖才传四十几个人。释迦牟尼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

  因此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弟子是诸佛大菩萨再来,拥护释迦牟尼佛,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在教化当中,佛只能有一个,老师只能有一个,那些人不能统统都以老师的身分出现,那这个教学就破坏。那用什麽身分?都用作佛的学生的身分,来帮助佛弘法。众生多灾多难,迷惑颠倒,许许多多要紧的问题问不出来也不会问,他们假装着代问,把我们要想问的统统代我们问出来。在这一问一答当中,我们在旁边听了,明白、开悟了,这麽一回事情。所以这些弟子们都是圣人,都是大圣来应化的。那麽阿闍世王这种举止,这是五逆罪都造,造得非常之重。後面这一句是破和合僧。这是要想害他的母亲。

  经【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於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这是遇到两个大臣劝阻阿闍世王子不可以害母亲。这父母之恩,母亲的恩最重,为什麽?这个婴儿时时刻刻需要母亲照顾,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离开了他生命就有危险。所以三年哺乳之恩,从生下来到三岁,一天一时一刻不能离开,这个恩德太大!所以杀父亲,这两个人说,还听说有,但是杀母亲没听说过,这个过失太严重,这是大逆不孝。

  我们中国古代在教育里头中心的思想就是孝道。教什麽?教孝。帝王以什麽来治理国家?以孝治天下。他就是一个行孝尽孝的一个好榜样。所以古礼之中虽然有五礼,祭礼摆在第一位,祭祀祖先。其他的礼节,皇帝可以派大臣代表,唯独祭礼不能够派代表,要亲自斋戒沐浴主持祭典。在从前这个主祭的人在祭典的前三天要斋戒。那个斋戒是怎麽个斋法?就像我们佛门闭关的情形差不多,这三天叫斋公。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一切人也不接见。不接见就像闭三天关一样。那个饮食起居有人照顾,像护关的,有人照顾。那麽他三天做什麽?三天把所有念头放下来,想念被祭的这个人。如果是祭祖先,就想念他的祖先,跟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一样,观想。想三天三夜就把他想来了,祭神如神在,他真的有感应道交。在祭祀的时候,感觉到他的祖先到这个地方来接受他的祭祀。这俗话讲「诚则灵」。斋戒沐浴是修诚敬之心,不是草草率率,随随便便做个样子就行,那就不灵。那种祭祀,孔老夫子不愿意看的,为什麽?有形式没有内容。这个内容是真诚,所以要三天的斋戒,确实他有感应。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後,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一尊佛不孝父母,没有一尊菩萨不敬师长。本经在後面有明文教给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在基础上要修「三福」。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对父母不孝,对老师不敬,你在佛法里决定没有成就。即使有成就,那是外表的、表面的。表面做得再好看,天花乱坠,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换句话说,将来该怎麽堕落,还是怎麽堕落,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明白。所以有人问,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

  这不孝父母罪过已经很重,再杀害父母那还得了!这造的是阿鼻地狱之罪。所以这两个大臣义正严辞,言语非常之严肃,跟阿闍世王讲,自古以来听说有王子贪图王位;父亲是国王,他要夺他的位置,这杀害父亲,有,篡位的;母亲并没有干涉政权,与你夺取政权没有关系,没听说杀害母亲的。换句话说,你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开端,这还得了!

  『污刹利种』,这「刹利」在印度是属於王族。印度自古以来阶级制度非常之严,刹利是贵族、皇族。婆罗门,这是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阶级,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其余的两种比较上是地位低一点,一个是从事於商业,一个是农民,这是在印度古代社会里面没有地位的,就是我们一般称为农奴、奴隶。所以刹帝利是贵族,你这种行为染污了这个贵族,就是这个在刹帝利就是重大的污点。『臣不忍闻』。我们不忍心听到这个事情,不忍心看到这个事情。『是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奴隶,这是奴隶的行为,不懂得、不明理,这样的人才能做得出来,哪有是知识分子、贵族,受过好教育的人,怎麽可以做这种事情?国王今天执意要害母亲,这些臣子们都愿意离开,不愿意再跟他。所以这两个人说完之後,因为国王手上拿的剑要杀害母亲,他们用手按着剑,一面说一面就退出,就要离开。下面是:

  经【时阿闍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是他的弟弟,也是非常聪明有智慧。阿闍世不怕别的,杀父害母他不怕,毕竟有一桩事情令他害怕,怕什麽?众叛亲离。这底下人都走掉、都散掉,那他这个王位就保不住,他怕这个。所以就很惊怖,以要求的口吻:你们难道不再跟我、不再帮助我吗?

  经【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这两个人再郑重的劝告他:只要你不加害於母亲,我们可以跟你。如果加害於母亲的话,我们不愿意跟你,我们愿意离开,舍弃这个国家。

  经【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这阿闍世还算是不错,实际上他考量他本身的利益,所以不杀他的母亲,不杀她。

  经【敕语内官。】

  这个『内官』就是宦官,我们中国人讲太监,宦官。

  经【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把他母亲幽禁起来,跟他父亲一样,把她幽禁起来,不准她跟外面人接触,「禁母缘」。这一段事真是自古以来非常不幸,尤其是发生在宫廷里面,宫廷争权夺利,古今中外可以说都没有例外,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在现实社会里面,我们也时有所闻,现在所讲的权力斗争,甚至於不择任何手段。国王与夫人遭这麽大的变故,这种变故他在过去从来没有想到。即使读历史,观察现前许许多多权力斗争,毕竟没有临到自己身上就很难体会。这一次是自己亲身遭遇到,所以体会就非常深刻,知道佛讲的我们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没有好留恋的。所以人在大苦难当中往往惊觉回头,这真正肯回头,真正要求佛指导他出离苦恼的方法。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国王、夫人跟佛过去平常往来很密切,也常常听佛讲经说法,自己没遭过苦难,这听了是耳边风,没在意。换句话说,听是听,也护持佛法,实在讲不得受用。现在遭了苦难,这个时候心情不一样,求学的态度也不一样。我们看底下一段:

  经【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

  这是王后夫人被她儿子囚禁。这虽然是没有把她杀掉,这把她关起来,关起来之後,她非常忧愁。她的忧愁可以说相当的复杂,当然最叫她忧愁的是她的丈夫,国王从今天起没有人给他偷偷的送东西吃。换句话说,他决定活不了多久,这是她最牵挂、最忧愁的地方。可是被禁在深宫当中无可奈何。

  经【遥向耆闍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我们看这一段。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这才想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城外,『耆闍崛山』就是我们中国人翻作灵山,他住在这个地方。就向着这个方向礼拜、祝祷。在过去佛不能亲来的时候,也常常派阿难来问候国王夫人。现在她遭这样的大难,想想世尊威德很重,不敢要求佛亲自来慰问,只希望佛能够派目犍连、派阿难来跟我见见面,这就很满足。她心里这样子祝祷,向着灵山礼拜。

  经【未举头顷。】

  这拜下去,头还没有抬起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在她面前。

  经【尔时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闍崛山没。於王宫出。】

  这一段是述说佛早就知道她这些事情,这个时候派了目连尊者、阿难尊者,而释迦牟尼佛自己以神变的方式出现在皇宫,出现在宫中。佛到那个地方去,这必定是大事因缘,为什麽?小事不会惊动佛本人的。这佛一去,那些护法神统统都跟佛到皇宫里去,这些护法神们知道佛到那里去一定讲经说法,这个机会难得,要亲自去听。所以:

  经【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这个境界也非常的壮观,这是叙述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经【时韦提希。见佛世尊。】

  这夫人见到佛来了。

  经【自绝璎珞。】

  她虽然被禁闭,她的穿着还像平常一样,身上还配带着璎珞。见到佛之後,惭愧的心是倍增,所以把这个『璎珞』都解开。

  经【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这提出两个问题。我过去生中到底造什麽罪孽,生这麽一个儿子?这大逆不道的恶子!再又想想,释迦牟尼佛你到底是什麽因缘,跟提婆达多做了眷属?世尊跟提婆达多是堂兄弟,提婆达多是阿难胞兄,亲兄弟。他跟阿难是同胞兄弟,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这到底是什麽因缘?因缘非常复杂。佛通常跟我们讲四缘,那只是从纲领上来说,如果要细说的话,因缘非常非常的复杂。善导大师的注子,诸位自己可以看,大概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他注得很详细,这都是述说,叙事的,诸位容易看得懂。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经【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韦提希夫人虽然请问释迦牟尼佛,她跟她儿子过去究竟是个什麽因缘?佛跟提婆达多又到底是怎麽回事情?毕竟这还不是她问题的中心。她问题的中心是她真正觉悟到这个世间充满了罪业,不愿意在这个世间再住下去,这是她真实的觉悟。所以紧接着向佛要求,求佛告诉她,这个广大的虚空世界有没有清净的国土,那个地方的人无忧无恼?我想找这个地方。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愿意往生,我不愿意再住在这个阎浮提。阎浮提是我们这个世界,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住,这个世界是浊恶之世。这是世尊常常提到的五浊恶世。

  经【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她把她自己心里面的愿求都说出来。这一种心愿,我们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心愿?确确实实在这个世间受过许多苦难折磨的人都醒过来了、都觉悟了。虽然觉悟,这个话,再也遇不到佛也问不出来。虽然觉悟,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这叫真苦!我们再看看今天的社会跟韦提希夫人说的这个话很相应。在那个时候,浊恶比我们现在轻得太多太多。不要说很远,前清的时代,距离我们不过两百年的光景,那个时候民风还相当的纯朴。

  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也是真实的,就是前清的事情。有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儿子害了父亲,这是大逆不道。当时这个大事报到朝廷去了,朝廷降职的处分是这个地方的县令撤职查办。从前地方作官的不像现在,现在是民主,老百姓是主;从前那个作官叫父母官,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作官的他三个身分。君是领导人,是个地方上的领导人,是老百姓的父母,是老百姓的老师,你要教导他,你还要养育他,所以这个地方官的责任非常之重。出这麽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这个官怎麽做的?所以撤职查办。县长上面是省长,在清朝叫巡抚,巡抚记过,受连带的处分。这个处分还不够,从前这个城市都有城墙,皇帝下命令,这个地方的城墙撤掉一个角,表示什麽?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坏人,是你们这一个地、一个县的耻辱,这样严重!

  现在我们看看这报纸广播里面,世界各地大逆不道的人很多,愈来愈多,好像也不是新闻了。所以今天社会风气跟从前不能相比,不但跟古时候不能相比,跟三十年前就大大不一样。现代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实在是可怜,不要看这个物质生活比从前是富足多,精神生活非常苦闷。最大的痛苦:没有安全感。三十年前的人没有想过社会安全的问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脑子里头没这个东西,真的是天下太平。现在没有安全感,这没有安全感就是整个社会重大的动乱,造恶的人太多太多!造作地狱的罪业,这是造五逆十恶,这是地狱罪业。饿鬼的罪业,这是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讲贪瞋痴的人盈满。

  什麽是愚痴?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颠倒,没有能力辨别,这叫愚痴,这怎麽得了。中国自古以来,古圣先贤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目的是什麽?夫子在《论语》里面一句话就说得清清楚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正知正见。儒佛教育的宗旨就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智慧。智慧破愚痴,一个人有智慧不愚痴,贪瞋自然就降温、就减低。现在人对於古圣先贤这个教育不要了,这还得了!从前的文学、艺术陶冶人的感情,它都有一个标准,总不会离开这个标准太多。现在我们把这个标准舍弃掉,这不得了!这个演变必然是天下大乱,所以『多不善聚』。聚,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团体。人与人相处,无论是大的团体、小的团体,善的少,不善的多,这就是社会世间动乱的根源。

  古时候教学,它的功能就是防范,防微杜渐。治理国家第一桩大事就是把教育办好,你看《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老百姓,把教育办好是第一桩大事情。为了要达到思无邪,正知正见的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儒家用的伦常,这是手段。「伦」教我们什麽?教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五伦,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一定要明了。我们在家庭或者在社会,我们是什麽身分,应当要尽什麽样的义务。人人都能尽到本分,社会是和谐的,天下是太平的,知道这些关系。知道关系怎麽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不可能。这教育就是第一个把关系搞清楚。佛法里面也非常重视伦理的关系。

  其次就是道德。这个道德是基本的道德,叫常道,叫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什麽叫做仁?「仁」这个字,在中国文字里面叫会意,两个人。想到自己也就想到别人,这个叫仁,推己及人。我喜欢,想到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这叫仁。「义」是什麽?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现在所讲的是奉献,不要求报酬。每个人在自己本分里头,要做你义务的工作,父慈子孝,这是义务。「礼」是礼节,人与人往来一定要有礼。礼比法好,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是礼治,不是法治,礼治好。礼有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所以礼尚往来。「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理智,不要感情冲动。处事待人接物头脑要冷静、要理性,不要感情冲动。「信」,与人一定要守信,人无信则不立,就是你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讲信用。

  这五条是做人的基本德行,所以叫五常,常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的。你这五条要是做不到,那就不叫人。所以人与禽兽有什麽分别?禽兽没有这五德。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就是因为有这五种德行,这五德具足。儒家这五条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五戒意思相同。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没有在一起谈过话,没有会商一下,彼此相距这样远的距离,他们的想法、看法、做法居然相同,这是我们古人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出儒佛教育的重要性,与儒佛教育对於世道人心的真实贡献,确确实实有利益。

  今天社会一般人不要了、舍弃了,我们还是要遵守。那咱们要问,我们为什麽要遵守?人家都不要,我们还为什麽还遵守?这是常道,这是真道!人不是这一生就完了,人还有来生。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告诉我们,人身是怎麽得来的?是前世五戒修得好,这一生得人身。换句话说,原来伦常、五戒是在六道里面得人道的真正业因。我们把这个舍弃掉,拼命去发展贪瞋痴,那佛给我们讲得清楚,贪,饿鬼道,那就是来生希望到鬼道里去;瞋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纵情在贪瞋痴就是修三恶道。

  所以韦提希夫人在此地说,她说这个话,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来看非常非常的明显。在那个时候她说这个话,如果我们听了都觉得她讲得太过分,没有严重到现在这个地步;现在确确实实造作贪瞋痴的人太多太多。中国外国到处这小圈圈、小团体不善聚的也太多。韦提希夫人在那个时候就有这麽高的警觉,这是非常的难得。现在人生起这种警觉,这倒不难。在那个社会里头,那个时代有这个警觉心,真的是不容易。下面这是她提出的要求,『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她平素听佛讲经讲得很多,一定知道在这个法界里面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其中也有清净国土。像释迦牟尼佛这种秽土当然很多,不在少处,但是也有清净国土,那麽她今天想求了。

  经【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先要『忏悔』自己的业障。我们要问她到底有些什麽业障,我们能不能想得到?能不能体会得到?她的儿子今天做出这样的恶事,儿子一定不小,如果在孩童不会做这个事情。儿子长大,做出这样的事情,换句话说,你怎麽教的?固然过去生中有业因,这一生当中是缘,因遇不到缘,不会结果。教育就是改善缘的手段,善因,我给你善缘,结善果;恶因,我转变你那个恶缘,使恶缘断掉,纵有恶因也不会结恶果。像西方世界,这带业往生去,那边没有恶缘,虽然带的有恶因,恶因不会结果,没有恶缘。你要问为什麽没有恶缘?阿弥陀佛的教育办得好,没有别的,教育办得好。这是真的,阿弥陀佛对於学生照顾得周到,无时无刻不在身边。那也许诸位同学要问:这往生的人那麽多,阿弥陀佛一个人怎麽照顾得过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他分身变化,可以说是每个往生的人,他都变化一个身来照顾你。所以你是天天跟西方三圣接近,观音势至、阿弥陀佛时时刻刻不离开,这才没有恶缘。

  那麽她的忏悔,这是忏悔里头主要的一个业因。由这里我们也联想到,在以往释迦牟尼佛常常讲经说法没认真听,没有认真修行,这是罪过!今天这个果报现前,还不是平常没有认真学佛;假如平素认真学佛,不会发生这个事情。听是听经,没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决定现前得利益。所以她的事情仔细想一想就是我们本身的事情。不过她的问题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还没有到这个严重程度。确确实实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学佛当中跟她所犯的毛病差不多,这是要真正忏悔。这个忏悔就是从今天起要发真实心,认真接受佛的教诲,认真的去奉行,做佛的真实弟子。

  经【唯愿佛日。教我观於清净业处。】

  这是向佛祈求可以往生的一个理想的环境,就是她「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她愿意去往生。『佛日』,日是赞叹之词,在我们这个世间太阳的光明最大,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光明,称为佛日。『教我观於清净业处』,这个「观」就是修学,我要用什麽方法修学,才能够生到清净的处所。她是把她的愿求都说出来。释迦牟尼佛也非常非常的难得,佛没有介绍她一个地方,没有指定她一个地方。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经【尔时世尊。放眉间光。】

  佛放光,这个光明是从『眉间』,眉间就从白毫放的。佛的这个眉间有两根白毫,这个白毫很长,但是它是旋转卷在一起,我们看起来好像一个珠珠一样,不是珠,两根白毫,从这个地方放光。

  经【其光金色。】

  在光明当中,金色光是最殊胜的。

  经【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

  这是这个光,光是先照,照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然後这个光回来聚集在佛的顶上,形状像须弥山一样,这个光现在这个佛顶。那麽十方诸佛国土都在这个光中出现。

  经【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於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

  这个『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水晶在佛经里面称玻璃。这个玻璃发明很晚,所以凡是经上看到的玻璃都是水晶。

  经【十方国土。皆於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韦提希想求一个好地方去往生,佛就把十方诸佛的国土统统展现在她的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这个方法好!佛不主动介绍,让她自己看。

  经【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她在诸佛国土里面,这一一国土都看清楚、都看明白,最後她选定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她自己选的。实在讲,她也是代我们大家选的,选择得非常正确。因为这个地方是十方一切诸佛为众生宣传的一个地方。当然她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诸佛国土虽然微妙,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这是先决条件。韦提希夫人一定也看得很清楚、很清楚。她一定看到。

  实在讲这种选择,在我们想像也不难,为什麽?你看到这个地方去的人太多,很多很多人去,世界确实是好。看看去的人有菩萨,也有造罪业的人,那想想我还有分。假如看到那个国土去往生的人都是菩萨、阿罗汉,一个凡夫也没有看到,自己想想我还不够那个身分,还去不了。所以从许许多多的方面,能够观察到这个地方实在是好,而且我们凡夫去的人很多。跟我们同样身分的人,同样有业障的人,同样有罪业的人,他们能去,当然我们也能去。何况这个地方比起诸佛净土也不差。这就是在我们推想当中,我们选择一定要考虑到这些问题,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选择纵然好的地方,自己去不了也是枉然,那就不容易。下面这倒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请教:

  经【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两句就是求佛教给她修学的方法。极乐世界看到了,我也选定了,怎麽去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请翻开一百零一页,看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我们看善导大师在此地对我们的开示:

  疏【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我们先看这一段,『思惟』跟『正受』都是这个法门里头重要的修学方法;实在讲,也就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说的「忆佛念佛」,是一个意思。在《楞严经》里面讲的是忆佛念佛;在此地就是讲的思惟、正受。『定前方便』,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前方便」就是准备的功夫,修学的基础。为什麽?假如没有得念佛三昧就不能往生,这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念佛三昧里面包括我们平常所讲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统统叫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里头,功夫浅深不相同。这个方法修学就是『思想忆念彼国依正庄严』,把其他的念头统统舍掉,统统放下,专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就叫功夫成片。有这个功夫就决定得生,发愿求生西方世界就决定得生。这个功夫,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人人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你愿不愿意做?不像其他法门提出那个修行方法,有些我们确实做不到的。换句话说,把你平常心里面这些思想忆念的统统换成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最具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经。

  读经是什麽?读经就是思想忆念依正庄严。读就是忆念,忆念就是读诵,所以诸位不要一面念着经一面去想,那就错,读诵就是忆念。假如说读诵放下来,专门去想,那就是观想念佛。但是观想念佛一定要依《十六观经》这个想法。佛在此地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如果不是依照十六观的方法去想,那都是邪思惟,那你全想错。因此我们用读诵持名的方法,那个效果跟此地讲的这个思想忆念意思完全相同,而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用这个方法打掉。初学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一定要从读诵下手。读诵不但能修定,同时能开慧,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读经读久了会开慧,但是不能打妄想,你就一直读。

  依是依报,正是正报。正报里面有教主的庄严,有同参道友的庄严,我们讲主伴,所以是两种庄严。依报是我们修行的环境,环境里面也有两种,一种是人事,一种是物质。物质的庄严是样样都不缺乏,这是物质庄严。人事的庄严就是前面讲的「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你所接触的都是诸上善人,这是你人事环境的庄严。所以说依报、正报两种庄严,常常萦回在我们自己心中,自自然然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再看底下「正受」,正受是得定。正受就叫三昧,梵语叫三昧,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叫正受,也翻作禅定。

  疏【言教我正受者。此明因前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

  所以我跟大家同学说,你读经的时候不要去想它。你想什麽,这个念头很粗,不容易成就三昧。我读,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不想它,你这个觉观慢慢就细。慢慢细的时候容易成就念佛三昧,也就是我平常讲的容易达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乱,这都叫正受,都叫做三昧。到『觉想俱亡』,觉是能,想是所,能所都逐渐逐渐离开,这个心真正达到清净平等。虽然还不敢讲是真实的清净平等,但是与真正的那个清净平等相应、相似,这个境界非常好。

  疏【唯有定心。与前境合。】

  『前境』就是讲的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逐渐逐渐感觉这个境界就在眼前,到这个时候,你自己对於往生是充满了信心,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自在、非常快乐,法喜充满,这是我们现前可以得到的。所以人,为什麽人说能预知时至?能够不生病的往生?道理统统在此地。

  你为什麽还有病苦?你的妄想没有断乾净,原因在此地。自古以来,许多法师大德临终还有病苦,你问他为什麽?我们看到的有很多在家居士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的。那些法师们度众生的悲悯心还存在,那也不行。他还有众生可度,我能度,那是我所度的,这个念头都不行,都要把它丢得乾乾净净,真的要做到度而无度,无度而度,那才行。事上可以做,心里面不能留痕迹,这一点非常重要。心里头还有一点痕迹,没有把它去掉,那就是走一样能走,也能往生,还要留一点那个病的样子在,不能那麽痛快。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八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一页最後一行:

  经【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大段在科判里面,这科判在一百零三页第一行,这是科判里面是第六大段「就散善显行缘」。这一段就是本经的定散二善,这一段是讲的是散善。经文分五个小段,我们刚才念的是第一个小段。前面韦提希夫人见到了十方诸佛的刹土,这是仰仗世尊特别的加持,也是她的机缘成熟,展现出十方的佛土。韦提希夫人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求愿往生,请求世尊教给她修往生的方法。

  『尔时』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世尊就微笑了,这个『微笑』是表示非常的欢喜,欢喜她选择得正确,没有选错。欢喜,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如果要去请求世尊给我们介绍一个法门,他必定就是说这个法门,这法门他没有说,这夫人选中了,因此非常欢喜。在这个时候佛放光,这不是常光,是从口,这个光从口出,『五色光』,从口出。这个光放出来,照注频婆娑罗国王的头顶。我们晓得国王也是被幽禁在七重的内室里头,前面我们看过,国王现在的际遇是夫人最关心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没有答覆韦提希夫人之前,先放光照这国王,这就是对於韦提希夫人的安慰,这佛是面面俱到。

  国王虽然幽禁在深宫里面,佛光没有障碍,佛光一照,在韦提希宫里面也见到国王,好像我们今天讲的透视,彼此能看见。当然频婆娑罗王也见到释迦牟尼佛,见到他非常欢喜,『头面作礼』,礼拜释迦牟尼佛。他没有大心,没有求出离三界了生死,没有发这个愿心,所以这个佛光照注也帮助他证得了小乘三果,小乘三果也算是很不错。夫人的心量大,不愿意住这个娑婆世界,要找一个「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的地方,这个心量大。所以每个人的求愿,佛都满他的愿;你发大乘心满你大乘愿,你发的小乘心满你小乘愿,统统满愿,这叫做圆满功德。这是说明频婆娑罗王证得了阿那含果。

  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

  这转过来就答覆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这一段经文在本经里面是最重要的一段。《观经》有两段经文非常重要,後面就是「上品上生章」,在此地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三福」,非常重要。对於我们发愿求生净土修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开示,我们果然能够依照佛的教训去修行,就决定往生。这佛就叫着韦提希夫人:

  经【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

  凡夫,佛说甚深的道理境界我们很难体会,因此佛在说法里头,说了许许多多的比喻,我们从比喻里面能够体会到佛所讲的真实义,这是说法的一种方便,也是说法的一种方法。她见到阿弥陀佛国土,也发愿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就问她,你知不知道阿弥陀佛『去』就是距离我们这个地方不远。《弥陀经》上讲「十万亿佛国土」,十万亿佛国土确实不远,到後面再给诸位来介绍。下面这就提出要紧的方法『汝当系念,谛观彼国』,这是教给她的方法,净业一定能够成就。这一段善导大师给我们开示得很清楚很明白,他老人家开示的在一百零五页,我们看这一段文,把这一段注解念一念:

  疏【言尔时世尊告韦提已下。】

  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文。

  疏【正明告命许说也。】

  正是明白的告诉韦提希夫人。

  疏【言阿弥陀佛不远者。正明标境以住心。】

  这句话非常重要,这是修行的纲领。『境』是境界,西方极乐世界。『住心』,叫我们的心就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什麽叫住心?实在讲就是永明大师所讲的「有净土」。你心里头真有,心里有了就是常常放在心里,而不会把它忘记掉,不会把它失掉,是你心里头真有。你心里面有净土,你就决定得生净土,这很重要。有许多人天天念佛,心里头没有净土,心里面还有些什麽东西?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有这些东西在。如果这个东西一现前,这佛就不要学了,马上就走了,可见得他心里头没有净土。心里面真有净土,其他的东西统统放下,统统都舍掉,这叫真的有净土,这就叫住心。这能不能往生就决定在这一句里头。这一句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讲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一个意思?真信切愿就是住心,就有了。所以永明说「有净土」,善导说「住心」,澫益大师讲「信愿」,这三个人讲的言语不同,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一个意思,可见得它非常重要。这一句里面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说:

  疏【明分齐不远。】

  这里说出来了:

  疏【从此。】

  『此』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

  疏【超过十万亿刹。】

  这十万亿佛刹。

  疏【即是弥陀之国。】

  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十万亿个佛国土能说不远吗?下面说了:

  疏【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

  一念就到,这能算远吗?所以确实不远。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特别是在《华严经》里头,《华严经》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念劫圆融」,这十玄门里头所讲的。这个地方给我们讨论的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时空在佛法里面都叫做不相应行法。我想学佛的同修要稍稍涉及到唯识法相,唯识法相入门最浅的东西就是《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作的。天亲菩萨作这部论,目的是接引修学大乘的同学,他是根据《瑜伽师地论》所造的。《瑜伽师地论》将一切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认为还是太多,六百六十法对於初学人来讲还是相当烦琐,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归纳成一百条。《百法》里面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心法,第二类是心所法,第三类是色法,第四类是不相应行法,第五类是无为法,一共分成这五大类。时间空间是属於第四大类,叫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绝非事实,不是事实。

  我们今天讲空间讲十方,我们就讲四方,譬如说我们是以台北市为中心,基隆在我们的北方,新竹在我们的南方;假如我们以高雄为中心,那新竹就变成北方,就不是南方。可见得这个方位不是真的,没有一定的标准,时时刻刻在变化,不是真的。同样一个道理,时间亦复如是,这个时间是一个假的、抽象的。过去人还不太容易认识清楚,现在方便,现在大家常常出国旅行都晓得时差。我们这里是白天,美国是晚上,我们是晚上,它是白天。那你说中午,我们的中午午时,纽约晚上子时。在这个地球上时间就没有一定,离开地球之外,那就更不相同。如果我们拿月亮来说,月亮自转一周就是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正好是一个月。在月球上一天(一昼夜)是我们地球上一个月,每个星球都不相同。

  所以佛给我们讲,时间空间是我们抽象观念当中产生的东西,没有事实。因此,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就是长时间可以变成短时,短时间也可以变成长时,可以变成无量劫,这我们一下也想不通,也不能体会。我想我们同修不少从前在学校念《国文》,念过黄粱梦,那个黄粱梦里面所描绘的,岂不是几十年的时间变成几秒钟,那作梦的时间只有几秒钟。他在梦境里面真的就感受过了几十年,醒过来,黄粱还没熟。黄粱是高粱米、小米,那个小米煮东西很容易烂、很容易化,还没有煮熟,他梦醒了,已经在梦中过了几十年。说明了时间确确实实是可以浓缩、可以展开的,这些在《华严》上是不思议的境界。

  因此,从事相上来说,西方世界距离极乐世界有十万亿佛国土,事实上讲一念即到。这个一念不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到。那麽我们再问,这一念到底是多长时间?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现在用科学仪器测量不出来。佛在经上常常说,那是粗说不是细说,粗说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个生灭叫一念。如果你要是明白体会到这个事实,这一念就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再一念就回来,咱们就这麽算法;这一秒钟可以西方极乐世界十万八千次的来回,它哪里算远?很近,是不是?一秒钟可以往返十万八千次,所以它就不远,这是事实。你要是问为什麽?虚空法界是我们心性变现的,所以一念必定是涵盖圆满的心性,那哪有不到的道理?所以西方世界真的不远,一念即到。这第三个意思是:

  疏【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

  这一句我们要注意,如果没有这一句,那麽这个法门是世尊专门对韦提希夫人说的,她能得利益,我们则未必得利益。因为有这一句,那就行。『未来』,这未来世,我们现在对佛来讲,是佛当时的未来世。『有缘众生』,这个有缘很重要,什麽叫有缘?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就叫有缘。你对於净土法门,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你真的相信,真的想去,真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你就是有缘的众生。有缘众生,这个缘要加强。当然没有缘跟你讲你不相信,你不会接受。给你一说,你很喜欢听,你还会点头,这就证明你有缘,你不反对,你可以接受这个法门。缘要加强,怎麽加强?

  疏【注心观念。】

  这就是把这个缘加强。

  疏【定境相应。】

  这『定境相应』是讲功夫的成就,也就是我们常讲一心不乱,这相应就是一心不乱的成就。

  疏【行人自然常见。】

  这个『常见』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极乐世界,你在现前就能见到,这个常见是指的这个。

  疏【有斯三义。故云不远也。】

  这里面含着这三层意思,所以佛说阿弥陀佛的国土距离我们不远。我们把这个经文底下一段再念下去,我们才好讲话。

  经【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一句话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看佛讲这一句话的语气,也非常的肯定,使我们看了一点疑惑都没有。我们再看善导大师的开示:

  疏【言汝当系念已下。】

  这以下说明了。

  疏【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

  这是把我们的毛病诊断出来。『凡』是凡夫,六道凡夫。我们生在现前这个社会,读大师这一段开示,感触尤其是深。『惑』是迷惑,『障』是业障,我们确确实实迷惑,业障深重。什麽是业障?我要把这个迷惑跟业障简简单单给诸位报告出来。迷惑就是心不定,妄想多,这个妄想是什麽自己也不晓得,就是这妄念一个一个接一个,永远不停止的,这是惑。业是我们错误的造作,我们对於佛法、对世法、对人对事对物想错、看错、做错,得的许多苦果,这个不善的果报,这就是业障。这两种都深,这个『深』字是贯前面两个字,迷惑也深,业障也深。这是大师在此地一语把我们的病根说破。

  『心多散动』,这个「散」是不集中,我们常讲我们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动」是定不下来。这是大病。有这种现象,无论修学哪一种法门都不能成就。为什麽不能成就?我在讲席里常常给同学们报告,佛法的修学无论大乘小乘,无论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你要问他修的是什麽?总而言之一句话,修定,统统是修定。「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修定的方法无量无边,修定的门径无量无边,统是修定。这个心多散动,你就定不下来,定不下来就没成就。不但是禅宗着重定,哪一个法门不着重定?我们念佛着重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所以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只要是佛法决定都是修定;戒定慧三无漏学,它是以定为枢纽,最重要的一个关键。我们现在有这麽多毛病在,这就障碍我们得定。

  在所有一切法门不得定就不能成就,净土法门不得定也能成就,这就是它容易、它方便。但是这个不得定也成就,不是说完全散动的这个心念也能成就,没有这回事情,总要收敛一点。这个收敛也有个标准,什麽标准?只要它不散不动,这就行,只要达到不散不动就可以,这就是往生的标准。所以这个功夫,在修定里面是最浅的功夫,一般古德所说的伏烦恼。我们把这个散动的心伏住,并没有断,但是你能伏,这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接受,有这麽个条件就行。如果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这个散动就是迷惑、就是烦恼,你的功夫伏不住,不能往生,能够伏住就往生。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要断掉,换句话说,要得比较深一层的定,他才能够脱离轮回。我们念佛的人占的便宜太大太大!

  依照佛经的说法,这个修定真正得定,定有浅深等级不同,在我们六道里面,这个定功分八个等级,我们常讲四禅八定这八个等级,不能出三界。到第八定,那个入定的时间经上说八万大劫,他入定在定中能够住八万大劫,出不了三界,必须再往上提升一层到第九定,第九定是阿罗汉所证的,他出三界。像四禅八定,前面讲的频婆娑罗王证得阿那含果,那他的境界是四禅八定的境界,不是第九定,四禅八定的境界,世间禅定,没出世间,可见得难!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麽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麽?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麽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那麽我们修行为什麽不能得定?换句话说,我们的烦恼、妄想、习气就止不住,这个原因在哪里?此地给我们说明白,『若不顿舍攀缘』,原因就在攀缘心。大师在此地教我们,你只要把攀缘心放下,那麽你念佛二、三十分就很容易拿到,这六、七十分不容易拿到,二、三十分是很容易拿到,要把攀缘心舍掉。这个攀缘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广,不但世间的缘我们不攀,我们放下,出世间的缘也放下。这是说你真正想往生,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你就得要这样做法。

  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广学多闻。为什麽广学多闻?没找到门路。什麽门路?一生当中决定超越轮回圆成佛道的门路没找到。他几时一找到,他就统统放下。像莲池大师,我们看莲池大师的传记,那也是个了不起的人,通宗通教,什麽都修,什麽都学,他找到这一条门路,放下了,不但世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他老人家说的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深反省,「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三藏十二部放下,不要;「八万四千行饶於别人行」,这些修行的方法,让你们去修。他自己怎麽样?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他成功了,这就叫顿舍攀缘。再看蕅益大师,再看近代的印光大师,都是这个样子。

  我们看到这些人还不觉悟,那就迷障太深,就麻木不仁。所以真正想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你一定要懂得顿舍攀缘。因为你要不能够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这个净境是什麽?清净心,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诸位要知道,心净则土净,自己真的得清净心,你才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才能够感应到西方净土的现前。由此可知,我们心不清净,西方极乐世界现前,这个境界是魔境,你没这个功夫都现前,这不是好境界。境界一定与自己修持的功力相等,这个境界是好境界;这个境界不相等,绝对不是好境界,这魔变现来欺骗你。所以修清净心是太重要太重要。

  『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这就是佛教给我们修学净土的方法,修学净土的纲领。我们怎麽样「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经上,安在一个佛名号上。所以这一部经,净土五经都可以选择,五经都是指归净土的,你喜欢哪一部经,专持这一部经,这太重要。你说五经都好,我五经都持,是好,心散乱力量不能集中,这不可以不知道。五经偶尔读一读可以,意思都了解了,我只选择里面的一种,持一部就可以。执持名号,这个名号六字、四字都一样,都好,一直念下去。我们的心安,我们的行住,住就是不动的意思,就是安住在一部经、一个名号永远不变,永远不动,你的心当然就定。我还想学这个、还想学那个,这个心不定。

  还有同修写信给我,他要修净土法门,告诉我,他很有野心。住就不野,野就不住,那哪里能成就?不能成就,这野心是狂妄愚痴。大概这个野心在学佛的人,最有野心的时候不外乎两个,一个就想通宗通教,什麽都要学;另外一个就做佛官,什麽佛教会理事长,搞这个,那是野心做佛官,不外乎这两种。这两种心都不定。

  『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你能够依照祖师教给你的方法,这就是净业成就了。换句话说,你决定依照这个方法,虽然现在功夫还没有成就,就可以给你讲,你这一生决定往生。因为你虽然还没有开步走,你这个路对,方向正确,一点不错,只要走去一定就到达,你没找错路,所以决定得生。底下大师特别告诉我们。

  亦令未来世的众生。这一句话把我们每个人都包括尽。由此可知,这个法门,这个经典,不仅仅是为了韦提希夫人一个人而说,她不过是一个引子,是引发释迦牟尼佛为一切大众宣说这个法门。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经典里面,世尊给我们开定散二善,定善就是经里面讲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散善就是讲这一段,三福以及後面第十四观、第十五观讲的九品因果,这是属於散善。我们看大师这段开示:

  疏【机有二种。】

  这个『机』就是众生的根机,也就是众生的根性有两种。

  疏【一者定。二者散。】

  一种是『定』,一种是『散』。

  疏【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

  假如佛只用这个定善来接引十方众生,那麽定善接引十方众生就不能普遍。这个『尽』就不完全的意思,你只能接引一部分,不能够圆满的接引。为什麽?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才能够往生。换句话说,它跟大乘其他法门没有两样,这个法门就不能算为第一法门。好在它除了定善之外,它还有散善,我们把它念下去。

  疏【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这一句话就好,佛给我们开了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才叫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得度。所以诸位想想看,这个定善讲修定,我们对於修定来说,实在讲没有把握,真的没有把握。不要说是出世间的禅定,就是世间四禅八定,不要多,初禅,最起码的初禅,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初禅不过是生到色界天而已,我们都没有能力。初禅要什麽条件?我们讲得最粗一点的色界不是欲界,必须把欲断掉,才能到色界。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心里头确实没有这个念头,这五欲念头确实没有,这才能够生初禅天。

  假如你修定修得不错,可以在那里盘腿面壁一个星期不出定、两个星期不出定,如果你对於财色名食睡,念头还有一点放不下,换句话说,初禅没分。你才晓得这个事情是真难,这不是假难,事上放下不行,要不动心、不动念头才行。你就明了完全用定善,没有几个人能往生;这个散善就方便,能令三途地狱众生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下面就给我们说出修行的具体方法,请看经文:

  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一段经文每个字都不能够疏忽,尤其是最後一句。『三世』是过去一切诸佛、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未来一切诸佛。那我们要问,一切诸佛修行成佛依哪一个法门?绝对不是统统依净土法门,统统依净土法门,佛何必说那麽多经典。一切诸佛修行所依的是无量的法门,每个法门都能成佛,依无量法门。这无量法门的基础是什麽?就是这三条。所以这三条是所有一切法门共同的基础。换句话说,你学教也好,你参禅也好,你学密也好,你念佛也好,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是决定不能成就的。好像盖房子,这是打地基,地基是一样的,地基上面盖房子,你想盖什麽样子就盖什麽样子,想盖多高就多高,地基是相同的,没有两样,这是真正的基础。

  所以初学的人常问我,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他一听了就觉得奇怪,这孝顺父母哪是佛法?这经上明明讲的,第一个『孝养父母』,你不从这里学起,你从哪里学起?『奉事师长』,这个佛法是师道,所以佛法是教育。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他会尊敬师长,没有那回事情的。如果说不孝父母,会去巴结师长,那一定是居心叵测,别有企图。为什麽?他违反了人情,不顺人情。所以是一定是先从孝顺父母,父母对自己恩德最大,这其次才是老师。一个人一生能够成就,要靠父母,要靠师长,所以我们的生命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智慧,慧命得自於老师。所以父母、老师的恩第一大,这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佛在此地也不例外,直截了当的告诉韦提希夫人,你想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一定先从三福下手,从这里修起。为什麽从这里修起?末後就说这三种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深深牢牢的记住,要认真把佛这一段的教训,彻底把它做到,这样才行,才能够成就。三福,第一福四句,第二福是小乘福,是声闻缘觉。第一条是人天福报,第三条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福报。所以这三条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好像盖房子一样,三层楼,第三层一定包含下面两层,第一层不一定包括上面两层。这就是说明,你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还想成佛,没有这回事情。学佛要从学做人开头,这就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

  第一个是讲「孝养父母」,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多,诸位自己看可以做参考,我们这个注解的本子都赠送给诸位,大家细细去看。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现在人知道的不多。我们也可以说学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点,为什麽?现在社会教育已经不讲孝道,孝道、师道都不讲了。常常听佛经,这佛经里面还是常常讲孝道、师道,常常劝我们修学,所以学佛的同修对於这方面比较有一点印象。虽有印象,这印象不深刻,何以说不深刻?你的修行没有进步,从这个地方看,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你会勇猛精进,为什麽?出家了。

  有很多人问我,出家怎样孝养父母?你们想想看出家怎样孝养父母?出家人修行证果就是孝养父母。你没有修好,你没有开悟,你没有证果,你对你父母对不起,叫大不孝。所以这个孝养里头,包括的范围就非常之广。我们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父母的身体我们要照顾到,生活起居要照顾到,这是物质生活;除物质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上样样都照顾了,父母心里有忧虑,不快乐,这个不孝。

  怎样能叫父母快乐?那里面这个因素就很多。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欢喜;兄弟不和,父母伤心、忧虑;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头痛。换句话说,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欢喜、才开心,这是你家里没有问题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里,你总要踏进社会去工作。你踏进社会去工作,譬如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板两个不合作,这父母又伤心。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们不能和睦相处,这又麻烦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会要和谐,国家要和谐,天下要太平,这父母高兴。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尽心尽力向这个目标去做。这个孝不是单纯我们父母照顾到就行,哪有那麽简单!除此之外,这是从事相上说,使父母在这一些事相上面忧虑没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进?你的学术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不进则退。退,父母就又牵挂,就又有忧虑。这些统统都在孝道里头。然後才知道这一个孝道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虚空法界、过去未来,这才是全部,真的!

  中国这个「孝」字,这个字就造得好。在我们中国这个造字,造字是有六个原则,叫六书,它这个属於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现在世间人讲,现在有所谓代沟,代沟是什麽?代沟就是不孝,孝没有了。这个字没有代沟,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才叫尽孝。所以这个孝字真正做到圆满、做到究竟,给诸位说,只有一个人,成佛才能做到。为什麽?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尽,那就是孝道还有一个缺陷,还不能圆满。所以这个孝道做到圆圆满满是成佛。

  所以我们出家了,在家学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道业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是尽孝。何况俗语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麽个道理?是因为他的儿孙当中有一个作佛的。他儿孙作佛,他作不了佛,为什麽?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这个功德不能分给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给你,佛有福报。一听说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那还得了,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这个便宜。所以纵然堕落在恶道,这恶道里头阎罗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恶道,请他到天上去享福去。这个天到哪一层天?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什麽?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没有功夫,你只有福报。只有福报,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刚才讲的未到定,他虽然定没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较上要清净,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没有功夫,凭福报是到忉利天。这我们俗话讲沾光。是这麽一回事情。可见得我们世法里头人情关系,在六道里头都有,六道里头都有人情关系。

  由此可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够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这一个范围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一个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观点来看,那就是经典上所讲的「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纲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个什麽?就说一个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都不能出这一个字的范围,所有一切经教法门是这一个字圆满的相状。把它摆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从这里下手,到最後还是圆满孝道,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始终不离孝道。

  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师、要听老师的教导,要把老师所教导的,我们统统做到。事是承事,老师对我们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对於老师的孝敬也跟对父母一样。现在这些观念淡薄,事相也见不到。从前学生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诲,父母忧虑,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师的要不能把学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没有尽到孝道。现在跟大家讲这些事情,这讲故事,从前是这样,现在没有了。

  我这个年龄还沾了一个边,我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上私塾,我记得我念过四个月的私垫,以後就改成小学,这才有学校的设立。早年没有学校,六十年前。我那个私塾是我一个亲戚的祠堂,大概学生有二、三十个人,一个老先生教学。我父亲送我上学的那一天,带了很多的礼物,就是供养老师的。进了学校见了老师,先到礼堂,礼堂里面是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供了一个牌位。在牌位面前三跪九叩首,行最敬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他在後面,先拜孔老夫子。

  孔老夫子拜完之後,请老师上坐,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後面,给老师行最敬礼,三跪九叩首,你知道这个礼节多隆重!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节恭敬,不认真教导这个学生,怎麽对得起人?他真的对不起人,他会受良心责备。家长诚心诚意用最恭敬的心情,把这儿女付托给你,所以管教就很严格。小孩不听话,有时候被老师打,被老师处罚,回家去了,打的时候哭哭啼啼,回家去了,家长知道了,第二天买了礼物去谢谢老师。现在还得了,现在按铃告状了。从前教育跟现在不一样,真正得到老师教育的恩德。

  小学教育里头着重在德行,因为知识没有开,培养德行,是以这个为主。我们今天教育里面讲的四育,这是德育,在小学这个时代培养。这个知识,那必须是要年龄大了之後,差不多十三、四岁以後,知识渐渐开了才讲学,才研究讨论。所以从前这个小学,大概六、七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就是背书,老师督促,在那里看着。这个书,每一天所上的书要念一百遍、要念两百遍;前面所教过的温习一遍,今天所教的要念一两百遍,这样念熟了之後,一生都不会忘记。到以後用处就很多,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能够在这个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付一切事物的时候会得到启示,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麽个做法。这叫师道,尊师重道!

  老师不是一定要你这麽尊敬我,不是的,是你自己对於道业学业看得重,你才这样做。你因为看得重,别人在旁边帮助你、辅导你,不敢掉以轻心,掉以轻心对不起你。你自己对老师不尊重,换句话说,对你的学业、道业不尊重,无所谓,那麽老师对你也就不要太认真,为什麽?你根本就不需要,何必认真去指导你。我跟大家讲讲,这都从前的事,现在看不到。可是诸位细细想一想,如果在今天要想自己道业、学业真正有成就,恐怕还是这个老路子有效果。这个新的教学法,我没有看到多大的效果,还是老方法有效。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九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二页第六行,三福第一条:

  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前面讲到『孝养父母』,善导大师在这个注子里面有两句话非常重要:

  疏【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後面他述说一则公案,这是出在佛经上的。从这一段公案我们就真正了解父母之恩非常非常大,这一段文希望同修们自己好好的去看。

  第二句『奉事师长』。我们的身体得之於父母,人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就是受过教育。如果讲聪明智慧,动物里面也有聪明智慧很高,甚至於牠的智商不亚於人类的。牠跟人类不相同的,牠没有受过教育,虽然有与人类同样的智商,但是没有受过教育,依然是在畜生道。教育是开发智慧的,得自於老师,所以师长恩德自古以来是跟父母相同的。特别是在古礼上,我们看得很清楚。古礼里面最重的礼是丧礼,父母过世守孝三年。那麽老师要过世的话,要心丧三年,就是不穿孝服,除了不穿孝服之外,跟父母之丧是相等的,只是没有孝服。由这个地方能看到古时候学生对於老师的尊重。

  另外一个从称名上也能够明显的看出来,古代只有童子可以称名,叫他名字,可以称名,成年就不可以。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就是戴帽子,童子不戴帽子;女子十六岁成年,十六岁行笄礼,就是梳头,这就表示成年。成年不可以叫他名字,不可以称名。譬如男子他二十岁生日,行冠礼戴上帽子表示他成年。这一天他的平辈,这个名是出生之後父母起的,在童子的时候大家都可以称,成年的时候,这时同辈你的兄弟、同学、朋友这一天送你一个字。所以中国有名有字,字我们讲别号。送一个字,从今天起大家都称字不称名。即使是祖父母、伯叔父母都称字而不称名。如果以後你在朝廷作官,见到皇帝,皇帝也称你字不称名,这是对你的尊敬。

  那麽什麽人称名?你的父母。所以成年之後,你的名只有父母两个人称。祖父母跟你是隔一代,对你要客气要尊重,不称名,皇帝也不称名。除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可以称你名,永远称你名的,老师,你就晓得老师跟父母的地位完全平等。那要称你名,成年之後称你名,是骂你;皇帝要称你名的时候,你已经犯罪,要判刑。不像现在,现在一见面连名带姓都称,这时代不相同,时代不一样。这是我们从这个地方晓得古时候师徒如父子。

  大师在此地解释虽然不多,但是含义是非常非常之深。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顶天立地,是要父母跟师长密切配合才能把他教成人,这恩德从这个地方来的。诸位如果不晓得,老师哪有那麽大的恩德?你会怀疑。老师教学生教孝,父母对儿女这个话说不出来:我是你父母,你要孝顺我。这话说不出口。我为什麽要孝顺你?所以这些话从第三者来讲,那谁的责任?谁教?老师教这个。老师自己也不能说:你是我的学生,我是你老师,你要尊敬我。这话也说不出口。但是父母教子女要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回家要孝顺父母,是两个人彼此合作来教,这样才能够把一个人教成功。现在的教育就不谈了。这从前的教学,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古时候教育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古时候教育着重於德行,着重於启发智慧,着重在这些,不像现在教育,跟现在的教育方式不一样。

  师承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给儿女选择一个好老师。启蒙的老师关系一个人一生的成败,所以启蒙的老师非常重要。这个老师选择的标准是什麽?标准是德行。不在乎他的学问,重要是他的德行,因为教小学生不需要高深的学问。那个时候学生是跟老师生活在一起,换句话说,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这一直到现在大家都晓得,小孩模仿大人。老师就是小孩模仿的榜样,非常非常重要。所谓「少成若天性」,他小时候有一个好的典型、好的模样,他在那里模仿学习,将来就跟天性是一样的。所以重视老师的品德的修养。

  老师教学的重点是有两个,一个是教你做人,这就是德行的基本教育,教给你人与人的关系。让你从小就有这个概念,你知道父子关系,你知道兄弟的关系,你知道朋友的关系,然後才知道什麽样身分应该尽什麽样的义务,从小训练这些观念。至於读书,老师只负责教句读,教你念书,只教你念,没有讲解,所以这不会错误。只叫你背诵,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破。古时候的书没有句点,念的时候要圈,老师替你圈,圈这个句子,没有圈错,字没有念错,这就行。老师督促你一天要念一百遍、念两百遍。为什麽念这麽多遍数?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这小孩是同样的,如果没有东西约束他,他也会胡思乱想,他想着去玩,胡思乱想,他那个头脑不休息、不停止。

  由此可知,中国从前教学跟佛法教学都着重在定,这个定功是从小就要培养,有定才能生智慧。换句话说,尽可能把他的妄想减低到最低的限度,所以叫他读书。读书就不会打妄想,打妄想书一定就念错,用这个方法来训练他。每天念三个小时、念四个小时,那就是在修定。在我们佛门里面,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读诵是三学一次完成的训练,非常重要。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把主要的经典全部都背过,而且都背得很熟,这是小学教育。所以小学受了几年教育,虽然他年岁很小,他一举一动都很稳重,都像一个大人一样,学得非常稳重。现在人看也许看的不太习惯,现在人看小孩应该活活泼泼,乱蹦乱跳。古时候不可以的,要斯斯文文,一举一动都要有礼节,从前是这样的训练法。

  小学上面没有中学,上面就是大学,古时候叫太学,这是国家办的。所以他只有小学,然後就进太学。小学里面所训练的是根本智,这是佛门的术语,根本智是什麽?根本智是无知,就是训练心地清净,训练无知,不希望你有知。但是到太学,那个地方就是有讲学,就开讲;从前是光念背,到太学这是开讲,讲完之後有研究讨论。所以教学方法不一样。那是我们佛门讲的後得智,後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先学无知,然後才能达到无所不知,那个学起来很快,为什麽?听老师讲一个道理,他能够联想会贯通,从前背诵许许多多的经典,他能够引证,他能够有悟处,所以容易开悟。道理在这个地方。

  佛法对於老师更是重视。诸位看语录,语录大家看得少,尤其是我们念佛的人,看看《六祖坛经》,《坛经》也是语录的一种,後人对它特别尊敬,称它为经,实际上就是六祖大师的语录。我们可以从《坛经》里面看到古代的教学,可以能体会到古代的师承。佛门无论大乘小乘决定不能没有师承而能够成就的,这个情形自古以来没见到。《坛经》上有个比喻,说「无师自通」,那只有在什麽情形之下?威音王之前。威音王以後,无师自通的都叫天魔外道。威音王是什麽时候人?佛在经上说过是久远劫之前,换句话说,简单讲就是无师自通在佛法里是不可能,是讲不通的。纵然自己是再来人,那是诸佛菩萨示现再来的,也要示现寻师访道,给後学的人做一个榜样,也不可以示现无师自通,不可以这样说法,不可以示现这个样子。

  像永嘉大师那是个再来人,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确确实实开悟了。遇到行策禅师,行策是六祖的学生,他跟行策两个论道,行策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劝他一定要找一个善知识印证,这就是师承。永嘉很客气,他说:你给我印证就可以。行策说:我的分量不够,在佛门里面的地位身分分量不够。那我去找谁?我介绍我的老师,六祖大师,在南方开辟道场,弘法利生,你去亲近他。介绍他到曹溪去参访六祖。他到曹溪见到六祖,把自己的来意说明,六祖立刻就给他印证,这一印证就是老师,就是他的学生,就是六祖的学生。他印证之後,他马上就要走,六祖就说了:为什麽去的这麽快?留一天。他在曹溪住了一晚,所以叫一宿觉。

  永嘉大师亲近六祖大师,就是亲近老师只一天,就在曹溪住一晚,所以这是讲的师承。他要没有六祖给他印证,换句话说,他所悟的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没有人敢说。六祖给他一印证,这就是证明他的见解、思想、所说的完全正确。这也就是俗话常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印证,这是大恩大德,使你的心真正得到自在,断疑生信,必须要这样的大善知识,才能够把你疑根破除,帮助你信心清净,所以这是老师的功德,必须敬重,所以尊师重道。尊师,像永嘉千里迢迢到那里去请教,请老师印证一下,是为了重道,为了对自己的道业的尊重,才对老师的礼敬。

  第三句『慈心不杀』,接着下面一句『修十善业』。这个不杀是十善业里头的第一条,第一条里头不杀生。十善是不杀、不盗、不淫,身三善业;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这十善业。十善业里头最重要的是不杀生,所以把不杀这一条特别提出来。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小乘佛法都是建立在慈悲心上,尤其是大乘佛法,叫大慈大悲。这慈悲称之为大,就是平等的慈悲,离开一切分别执着的慈悲,这叫大慈大悲。因为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贪生怕死的,因此,杀害众生是恶行里面最大的。不但是性罪,更麻烦的是被你杀害的众生,他有怨恨心,他有冤仇,这个冤仇不容易消失的。换句话说,将来一有机会他就要来报复,冤冤相报,这是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我们今天无论在世法或者是学佛,为什麽有许许多多的障碍、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事情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有原因的。什麽原因?是冤家债主来障碍。冤家债主怎麽来?是过去跟人家结的这些缘,杀业。所以非常非常之可怕。这是佛在所有一切经典里面都教给我们不可以杀生,说明杀生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题,对自己带来决定的不利。但是世间人的观念,不是这样想法的。许多世间人认为动物是应该给我吃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对於世间人或者对於初学佛的人,劝他不杀生,他未必能接受;劝他要不吃肉,那他会提出严重的抗议,这麻烦就大。所以我们劝人要有善巧方便。你要是跟他说:你杀牠,将来牠杀你;你吃牠,将来牠吃你,这冤冤相报。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掉过头还说你迷信。

  但是现代人,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对於自己身体的健康,他最重视,对於青春长驻,那他就更注意、更重要的,我们不妨从这里下手。肉食,现在科学也证实许许多多的疾病是从肉食里头来的。我们中国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有道理。确实百分之八、九十的病因都是从饮食来。素食的人得疾病的机会就减少了很多很多,素食确确实实带给人类的健康长寿,现在这些都被科学证明,逐渐逐渐大家都觉悟。所以现在外国有许多吃长素的,他不是学佛的。他为什麽吃长素?为了身体健康,这就很有道理。

  世间人着重於卫生,这在全世界已经普遍的被大家公认,饮食要讲求卫生,卫是保卫,生是生理,保卫生理,所以要吃新鲜的,要吃乾净的。那麽人除了生理之外,还有情绪,大家有没有想到?饮食可以影响情绪。我们佛门里头知道,yi si  lan教(回教)他懂得,所以他们的饮食不但着重於卫生,还要加一个卫性,就是保卫好的情绪。凡是性情不好的这些动物,他不吃,他要选择性情非常温顺的牛羊,他们牛羊是主食,这他比一般人要高明。

  佛法的饮食是最高明的,为什麽?植物里面也有性情不好的,诸位都晓得学佛的人不吃五辛。五辛是蔬菜不是动物,为什麽不吃?它能够妨害性情。《楞严》里面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佛讲的五辛有五种,在从前中国这个地区只有四种,现在统统都有,五种都具足。第一个是葱,第二个是蒜,第三个就是小蒜的荞头,小蒜,第四种是薤菜,第五叫兴渠,从前中国没有,现在有,就是洋葱。所以现在这五种统统都有。佛告诉我们,这五样东西生吃容易动肝火,它刺激肝火容易发脾气,动瞋恚心,熟吃它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为这个原因,所以不可以吃,是这麽一个道理。所以这个佛门道场决定不吃这些东西。

  在家同修你们家里面吃素食,家里头还有没有信佛的,常常拿这些东西当作佐料、配料来用的,取它的味道。这些东西都不用,这个菜是一点味道都没有,很难下咽;换句话说,算了我还是吃肉。诸位想想看,我们如果叫他放弃肉食吃蔬菜,这些东西配起佐料的,可以的。所以一定要晓得通权达变,何况这些东西。所以学佛要明理,佛叫我们活活泼泼的学,绝对不叫我们死在句下,这死在句下就错,不可以死在句下。这些东西吃到要相当程度才起作用。你们吃大蒜,吃了就发脾气吗?吃几粒,吃个两三瓣,辣得不得了都吃不下去,你还会发脾气?不会的。那要怎麽吃法?像山东人吃花生米一样,山东人吃大蒜瓣像吃花生米一样,一餐吃那麽一大碗,那是有问题。他要达到那个量,就像酒一样,要超过你的量,他才会醉,你分量太少了不起作用。所以这是你配佐料,在菜里面配佐料,这没有关系,跟料酒同样的道理。

  酒是五戒里头之一,比五辛那还要重要,你吃五辛不算破戒,你喝酒是破戒。但是酒,佛为什麽制定有酒戒?酒醉了乱性,会破其他的戒,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制定酒为重戒之一,是这个道理。但是它的开缘特别多,你在生病的时候,像我们中国中药,有很多药是用酒作药引,可以用,这不算破戒,叫开戒,这个开缘。年岁大的,即使是出家人,七十岁以上,体力衰退,血液循环不好,酒能够帮助血液循环,所以对於老年人有开缘。我那时候刚刚学佛,也常走一些寺庙,但是我不是走很多寺庙,台北市有两三家我常常走的。我就见到一个老和尚,因为我常常中午、晚上在庙里面吃饭,老和尚都喝一杯酒。那个时候我就很奇怪,酒,五戒里头不饮酒,是不是?为什麽老和尚每天吃饭喝一杯酒?也不敢问。一直到以後,到台中遇到李老师,谈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才提起来。李老师就跟我说,他说:这是开缘,年岁大了帮助血液循环,他当药用。我就明了了,原来喝酒,那个老和尚也七十多岁快到八十岁,这个我晓得。

  还有穿皮衣服,像我们现在一般穿的羊毛衣,那是剪下来织的,没有杀生,但是皮袍、皮革那是杀生,那个穿皮袍,那就跟吃肉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它也有开缘,年岁太大,这个棉不能保暖的时候,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一定要皮才能够保暖,那麽在这种情形之下可以开缘。可见得佛所为我们制定的这些都是很合乎人情的。在某种情形之下非用不可的时候可以用,能够不用的时候最好不用,在必须要用的话可以用。所以菜里面用料酒,这个酒不会醉的,这是不会醉人的,这个可以用。像这些常识我们明白了,知道佛制戒他的真正的意义在什麽地方,他防范的是些什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圆融,就能够自在,就不会死在戒条之下。不过我们特别要留意的,如果是贪吃,那这就错。是为了身体的健康营养必须的摄取,统统叫开缘。

  那麽肉食,在家同修最好能够记住不杀生,这就是佛在《戒经》里常常讲的三净肉。五净肉那两种,我们今天讲求卫生,就纵然有也不会要的。五净肉後头两种,一个是自己死的,一个是叫鸟残,就是野兽吃剩下来的,这我们现在看到都不卫生,这决定不会要。但是决定不杀生,你到市场去买冷冻的,确实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叫三净肉,这是在不得已之下就遵守这样的教诫。能够不吃,当然是最好,素食里头养分也确确实实够用。何况心愈清净,你的能量消耗就愈少,不需要太多的热能。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你妄念多、烦恼多,那你消耗就多。消耗多,当然你要有足够能量补充,如果补充不足,这身体就会生病。所以这都是一些常识,世法、佛法都讲求。

  十善业第二个是不偷盗。不杀得长寿,所以不杀生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爱护动物的寿命,也延长自己的寿命。不盗得大富,这个富是讲财富,不盗是得大富。这些话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的,这部经过去我们也印得很多,也讲过很多遍,老同修还能够记得这部经文里面这些话。这个盗叫不与取,没有得到主人同意,你就拿到,这都叫盗。所以这个盗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一条戒很不容易持。但是这个地方是讲善,他没有讲戒,善跟戒不一样,不相同。善是得人天福报,修这个十善得人天福报;如果持戒的话,戒是得定。持戒的目标是得定,修善的目标是得福报。所以项目虽然相同,他的目标不一样,果报不相同,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因为五戒前面的五条跟这个十善前面五条完全相同,但是善跟戒不一样,所以这是我们要记住。

  偷盗是损福。人在一生当中无论是个人、家庭乃至於踏进社会,领导大众都需要福报,没有福报什麽事都不能成功。有福报的人做起来很顺利,没有福报的人去做就处处都是障碍。我们修福都来不及,怎麽能把自己的福报毁掉?偷盗就是毁自己的福报,这不是一个聪明智慧人所做的。

  十善第三个是不邪淫。这是讲在家的同修,有正当的夫妻,这不算邪淫,夫妻之外的统统算邪淫,这个过失非常之重。十善刚才讲是得人天福报,十条都是修福,你才修到圆满的福报;如果有欠缺,你的福德就不圆满。後面四条是口业,不妄语,不欺骗人;不两舌,是绝不挑拨是非,两舌是拨弄是非;恶口是说话粗鲁,容易伤人;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这叫口四种过失。犯这四种过失,在社会上就得不到大众对你的信任。

  我们中国古人常说「人无信则不立」。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信用就不能生存,不能立足於社会。中国社会从前非常守信,超过外国人。外国人两个人办事,要签约要订合同,有这个文字作凭据,中国古时候没有,就是一句话,不需要这些手续。但是现在的社会不行,从前中国人非常守信,认为欺骗人那是莫大的耻辱。外国,像美国完全是法治的国家,信用摆在第一位,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他人民一般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贷款,你没有信用你就借不到钱,你借不到钱那你生活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那个信用卡,真叫有信用,没有信用的时候,在国外生存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的信用看作比什麽都重要,比财富重要,没有钱没有关系,没有信用就不得了。所以这个口业所得的是社会大众对你的信任。

  意三业是不贪、不瞋、不痴,这在果德上讲,你会得到心地清净、平安、自在。因为什麽?这三样东西叫根本烦恼,你这个东西没有,烦恼断掉,烦恼断掉,当然就心安理得。所以这是人天之福。我们在人天这两道当中要想得圆满的福报,你只修这四句就行,你一定可以得到。佛专门为我们讲解十善,有一部经叫《十善业道经》,那《十善业道经》就是本经三福末後这一句「修十善业」的详细说明。这是三福第一福。第二这就是讲的小乘的福报,有三句:

  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诸位同修在这个地方,必须细心去体认学佛不容易,学佛有成就更不容易,原因在哪里?因为佛法建立在人天福德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讲受三皈,三皈是建在前面孝亲尊师、慈心、十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这些没有,三皈纵然给你受了,假的不是真的,你所受的是形式、样子!真正三皈有没有?没有。为什麽没有?你没有基础。我给你一杯甘露,你用手捧着不行,你拿不到,你一定要拿个杯子来盛。前面这个人天福报就是盛甘露的杯子,所以你没有,没有你就得不到。这是许许多多的人不明了而疏忽掉。所以虽然发心学佛,学了多少年都没有成就,依旧是茫然,原因在哪里?都在这几句上。

  『受』是接受,『持』是接受之後要保持,永远不能失掉。『三归』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是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方针。换句话说,我们学佛了,有人来问我:你学的是什麽?我们总要能答的出来。你学什麽?你修什麽?三皈就是我们所修学的。三皈,诸位知道是佛、法、僧,什麽叫佛?什麽叫法?什麽叫僧?你就搞不清楚。搞不清楚还罢了,这当中产生了误会,那个麻烦就大。佛是什麽?佛像,坐那里的佛,法是什麽?法是经典,僧是出家人。那这就完了。这俗话常讲: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要依靠它,那怎麽能靠得住。泥塑木雕的佛靠不住,经典也靠不住。过去大陆红卫兵那个时代,所有经典都烧光,自身不保,它怎麽能保佑你。

  所以一定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的三皈,这个授就是传授,就是教给我们,是教我们皈依自性三宝,不是外面的三宝,是自性里面的三宝,所以佛法称为内学,在印度称内明。佛法是向心性里面求的,不是向外求的,向外求就变成外道。这个外道在佛法的定义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六祖大师说得好,他老人家唯恐授受三皈怕大家误会,所以他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这样说法,怕大家误会。因为佛法僧是梵语,音译过来的,他说这三句话的意思,所以他老人家传授三皈,他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个觉正净,我们听起来不会误会。然後他老人家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正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这个意思。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

  你今天学佛,学佛是什麽?佛是觉的意思,我今天开始要学觉悟,我不再迷惑,学佛是这个意思。现在许许多多人对於「学佛」这两个字没搞清楚,没搞清楚,他不学佛,不肯学佛,反对学佛。如果你换句话讲,你要不要觉悟?觉悟听不懂。你要不要明白?那不明白不就糊涂了,他要明白、他要觉悟,那就对。你学明白、学觉悟,就是学佛,印度话叫佛,我们中国话叫觉悟。所以从糊涂、从迷惑、从颠倒回过头来,这叫回归;回过头来依靠觉悟、依靠明了,这叫皈依佛。

  如果大家都明白这个意思,清清楚楚的,哪一个人敢说不学佛?他要敢说不学佛,岂不被别人笑话?这佛法哪有迷信,都是在里头产生了许多的误会,没搞清楚。法是正知正见,简单的讲,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你的思想见解没错,这叫法。佛教给我们,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靠正确的想法看法,这叫皈依法。第三这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从一切污染回头,依清净心,这个叫皈依僧。

  学佛从哪里学起?佛教给我们就从这学起。你修什麽?修觉正净,这就是佛教导我们的。觉正净修到圆满,就叫佛。你开始学,开始学这在大乘法里面讲,这就是菩萨,初发心的菩萨。修到圆满,菩萨圆满就成佛。所以佛法无论大乘小乘,修什麽?修觉正净,这不可以不知道。那你用什麽方法修?方法就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很多。这许许多多方法修什麽?统统修的是觉正净。所以佛门里才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方法虽然不一样,所修的方向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修觉正净,那哪有差别?没有差别。

  我们念佛的人用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修觉正净,宗门里面用参究的方法修觉正净,教下用读诵大乘的方法修觉正净,密宗里面用持咒三密相应的方法还是修觉正净,没有两样,是一样的!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哪里会错?老师把佛法的最高的修学指导方针传授给我们,我们要保持,这叫受持,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换句话说,我们念念都是向觉正净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去精进,这就是佛弟子,这才叫「受持三归」,这是诸位一定要懂得的。所以三皈总而言之,佛是觉而不迷,法就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佛法里修的就是修这个东西。

  那我们现在要问:什麽样的标准才叫觉?我几时才真正觉悟?这问题就来了。觉正净这三个字要互相解释的,什麽时候你觉?你心正、心清净就觉。什麽时候我心正?你心清净、心觉悟了就正。什麽时候我心清净?那你觉悟了、心正了就清净,一而三,三而一。换句话说,觉正净这三个字你只要得到一个,那两个都得到。因此在修学方法上,古大德就不会三个一起修,修一个,一个成功了统统成功。好像我们这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可以进来,觉、正、净三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你就全都得到。

  所以在中国大乘八个宗派里面,禅宗、性宗走觉门,他专门修这个,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宗门是从觉门进来的。教下,除了禅宗之外,都叫教下,偏重在经典上的修学。像天台、贤首、三论、法相,这些都是重视经典的,这叫正门,用经典来修正我们的知见。我们怎麽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有错误?拿佛经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一样,那我们的知见就是正,正确的;如果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那我们一定是错了的,根据经典修正过来。所以教下,这觉正净三门它走正门。

  觉门要天赋,所以叫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没分,你去参禅参一辈子也不会开悟,所以中下根性没有分。教下的方法,真的,中下人都有分。它好像爬楼梯一样,爬一级就升一层。但是这个路太长,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很麻烦,要很长的时间。这觉门快速,所谓顿超,是顿门;教下是渐门,是渐渐往上修的,顿渐两种根机。如果这两门都入不进去,这个觉门,我们程度不够,业障太重;走教下,时间太长,我们寿命太短,这怎麽办?还有一个门,净门可以走,净土宗跟密宗这两宗是走净门。净门是什麽?是修清净心。实在讲,这三门比较起来,修清净心比较容易。在清净心上下功夫,心清净了知见自然就正,自然就觉悟、就开悟。

  所以这个三皈依就变成了大乘所有宗派入道之三门,这一定要晓得,走一个门就行,就能成功。不必要禅净双修、禅密净三修,那说起来很好听,进不来。你要不相信,我们这个佛堂有两个门,你同时走两个门进来,你走进来看看,进不来!一定是一个门进来。双修到最後还是舍掉一门,从一门进;三个一起修,到最後舍掉两门,从一门进,他要不肯放弃,他决定进不来,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三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这个授受三皈,法师是代表僧团,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传授给你,你从今之後在佛菩萨面前发愿,我一生遵守这个方针、遵守这个方向,我认真来修学,这叫接受三皈,这才真正受三皈。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把那个誓词念几遍,你就皈依了,那叫装模作样,那不是真的。假如你没有真的去遵守这个目标方向去修学,你那个三皈是骗人的,骗自己、骗大众又骗佛菩萨,这不能不清楚。所以这个受三皈不如法,就是造罪业,变成个大妄语。那麽三宝,这个自性三宝非常重要。自性三宝外面有住持三宝,这个住持三宝,我们要尊敬。为什麽要尊敬?因为没有住持三宝,这个佛法就不能常住在这个世间。佛法的弘扬、佛法的承传需要住持三宝,我们对住持三宝要尊敬、要护持。

  佛灭度,佛不在世间,这个住持的佛宝就是佛像。我们前面这尊佛像是铸造的,是金属铸造的,後面这个是木雕的,或者是泥塑的,或者是彩画的,我们见到佛菩萨形像,要把它看作真正佛菩萨在,以这样的恭敬心来对它。见到佛像,已经受过三皈依的人立刻就要联想到,我要皈依觉,所以佛像有一个好处,好处大,大在哪里?时时刻刻提醒你。你见不到佛像,忘掉了,他又迷惑颠倒了;一见到佛像,我发过誓我要觉而不迷,这马上就提醒。所以住持三宝最大的德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

  法宝是经典,无论是什麽经典,一看到经典,我要自性正,皈依正。见到出家人,穿着出家人衣服,你也不必去想他是持戒、破戒,是好出家人、不好,不要去想,这叫打妄想,那你就有罪过。一见到出家人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是提醒我的,他是提示我的,这就是我的善知识。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住持三宝、拥护住持三宝。我们供养住持三宝,这个供养就是你家里面陈设,你家里头有佛像、有经典、有菩萨像。菩萨是僧,所以我们供养西方三圣,家里有本《弥陀经》,三宝具足。你每天一看到这个,就要想到我曾经已经发誓,我要学佛,我要修觉正净,这是我们对待住持三宝的态度。

  万万不可以:我皈依这个法师,这个法师是我的皈依师,那个不是;我对待我的皈依师要好,那个我不要理他。你这叫皈依迷,不是皈依觉,你这个思想是邪知邪见,是污染、是染污,你所皈依的是迷邪染,你没有皈依觉正净。唯恐自己迷邪染还不够深,还要再加深一层,所以後来的果报不是到极乐世界,是到阿鼻地狱。这个我在传授三皈都跟大家讲明白、讲清楚,你们再要错想,责任是你们自己负,我不负。我不受这连带的责任,我话讲清楚了,你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我的,我只是把佛法这个修学纲领方针传授给你,你应该依照这个修学才对。所以这是同修们一定要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三皈误会了,不是在今天,其来已久。我们看到《五戒相经笺要》,这个本子我看我们现在印的也不少,在流通,是近代弘一大师编的。弘一大师对於戒律很有研究,他老人家里面所引用的大概都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明朝末年人,对於戒律也下了很大的苦心,所以在当时人家称他作律师,他对戒律很有研究。他在三皈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可见得在那个时候,这差不多距离我们现在将近五百年,大家受三皈观念都错,都皈依某一个师父,已经不是皈依三宝,都搞错,所以他在这个经里头给我们纠正。

  印光大师老人家非常慈悲,你看在这个「上海息灾法会」开示里面,最後一天讲传授三皈五戒,他三皈那段文後面也讲得清清楚楚:我给大家授三皈,我是僧团一个代表,并不是皈依我某一个人。都讲的清楚。很可惜,现在有很多版本这一段都删掉,这不知道是什麽人删掉。如果诸位找原本,原本上有。香港曾经印过一次,是照原本印的,那个本子後头有。我在台湾看到有好几种本子这一段删掉。

  真的,这真正善知识讲得清清楚楚,给你传授三皈的时候,我们就像你们入党一样,我们是资深的党员来给你监视,给你作证明,不是皈依我。这一定要搞清楚,如果这个观念错误,罪过很大。什麽罪过?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破坏僧团的制度,这还得了。所以这个罪过是堕阿鼻地狱的。这经典讲到这里受持三皈,特别把这一点重要的意思要介绍大家。出家人跟在家人传授三皈要清楚、要明了,我是作证明的。我发给诸位同修的皈依证,後头具名是三皈证明阿闍黎,我是给你们作证明的。这个阿闍黎就是我们普通讲的老师,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印度话叫阿闍黎。

  底下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戒是戒律,戒律范围包括很多,不仅仅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这些戒律我们要遵守,我们要明了、要遵守;现在世间法里面佛所没有讲到的,没有讲到,意思都圆满包含的:国家的宪法、法律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这些全都是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持戒,就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守法。要培养成守法的观念,要认真去做到。

  「不犯威仪」,这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风度、礼节、礼貌都是属於这一类的。当然这个礼节古今中外都不一样,我们是现代人要遵守现代人的礼节。我们打交道的是现代人不是古人,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才懂得什麽叫不犯威仪。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十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二页倒数第四行,从最後一句看起:

  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是三福最後的一条。在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两段,就是全经中最重要的两段,也是我们修学净土最得力的两段,这是第一段,三福是第一段,後面「上品往生章」是第二个段落。这两段经文对我们非常有用处。学佛,尤其是修学净宗,我们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像阿弥陀佛一样将来在十方法界接引众生,可见这确确实实是一桩非常伟大的事业。可是要怎样才能往生?经论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很清楚,特别是《无量寿经》,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的开示是非常重要的纲领,像这一段经文就是的。

  佛法,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无论是哪一个宗派,都要以这三条为基础。像昨天跟诸位说过的,我们讲三皈,三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像我们盖房子,我们要盖三层楼,第二层一定是盖在第一层的上面,不可能没有第一层就能盖第二层,没有这个道理的。由此可知,通常讲「受持三归」,几个人真的受持了?原来受持三皈的资格,遂受持三皈的条件,是要孝亲尊师、慈悲、修十善业,要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来受持三皈,这个三皈是形式、是样子,并没有真正得到,没有真正的接受。持戒,戒又建立在三皈的基础上。第二福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可见得,受戒是有三皈为基础。

  现在在台湾传戒的风气很盛,一年有很多次。最近我接到一封信,是净心法师寄给我的,日期我不晓得,诸位打听一下就知道。好像是在三月间,临济寺要传在家菩萨戒,里面有请大陆法师到台湾来传戒,这是明阳法师。明阳也许有很多同修没见面名字熟,他是圆瑛法师的学生。圆瑛法师许多的着作,像《楞严经讲义》、《圆觉经讲义》都是他笔记的,所以书上都有他的名字。明阳法师要来,还有真禅法师,这是上海玉佛寺的住持,所以他们也参加这一次传戒的法会。诸位同修有想受菩萨戒的可以参加这个法会,这一次盛会。因为他在台北市传,不必要到其他县市劳碌奔波。可是你要晓得受戒是建立在三皈的基础上,三皈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

  今天我们讲的是第三福,三福是大乘菩萨,这个大乘菩萨要建立在三皈持戒的基础上。第一句叫你『发菩提心』,什麽叫菩提心?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菩提是梵语,就是古印度的言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换句话说,菩提心就是一个觉悟的心。诸位要知道,怎样才叫觉悟?要用我们很浅显通俗的话来说,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要明白一些,明白就是觉悟。怎麽明白?为什麽不明白?不明白是迷。迷在哪里?迷在世间名利之中,迷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迷在这个里头。诸位想想,迷得愈深的人,他的心目当中只有名利、只有欲望,所谓叫利欲薰心,把伦常道德都舍弃掉、都忘掉,那三皈五戒更不必说,他怎麽能听得入耳?这就叫没有菩提心。实在讲,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因为你迷失了,迷得太久,佛现在劝我们要发菩提心。所以能够认真依照圣贤人的教训来修学,逐渐逐渐对於事实真相明白,觉悟的心愿才能真正发得起来。

  在佛法里面,菩提心讲得最具体的就是「四弘誓愿」。现在的俗语叫落实,这发菩提心要落实在行为上,那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具体说明菩提心的心相,菩提心的样子。四弘誓愿第一条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个度字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他。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用清净心去帮助他。这个清净心就是没有代价的,不讲求报酬的。如果我们帮助别人需要报酬的话,这就不清净了;没有报酬,我们很乐意的去帮助他。第二个平等心的帮助他。世间人有好恶,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我讨厌他,喜欢他就愿意帮助他,讨厌的时候他来求我也不会帮助他,这不叫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以清净平等、大慈大悲普遍的帮助一切众生。众生需要哪一种的帮助,我们就乐意尽心尽力去帮助他。

  佛法里面说得比这个意思还要圆满、还要究竟。要究竟圆满彻底帮助他,是要帮助他成佛。为什麽?他要不成佛,都需要别人帮助。等觉菩萨还要佛帮助他,成了佛,不需要别人帮助,他全心全力去帮助人,这个心量多麽伟大!我们要想求生净土,没有这个心量,与阿弥陀佛的心量就不相同。不但与阿弥陀佛的心量不一样,与西方世界所有去往生的那些人,心量也不一样。因为凡是得生净土的人,他的心量跟阿弥陀佛都一样。我们的心量跟阿弥陀佛不一样,怎麽能去?

  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要问原因何在?你把这三福十一句仔细去念几遍,你就明白,为什麽念佛不能往生。看到别人不能往生,这回过头来最重要是看看自己:我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有没有把握不要问别人,问自己。自己的心、愿、解、行跟经上所讲的对照一下、比较一下,我们虽然不能够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以前讲大经也跟诸位说过,你真正能够做到两成,百分之二十,就能往生。怎麽知道?这是我讲九品跟佛这里讲的不一样,跟祖师们说的也不一样,我是根据《无量寿经》上说的,我也能说出一番道理。假如我们把经典里面的教训、方法百分之百做到,上上品往生;如果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做到百分之八十是上品下生。这一共九品,这样慢慢退下来,下品下生是百分之二十。这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没指望。这是阿赖耶识种一点善根,等到来生来世,要是有缘遇到再来,这一生就没指望。我们晓得百分之二十是最低的标准,我们总希望把这个标准往上提升。愈往上提升,往生就愈有把握,这个提升就是要真正做到。

  因此,我们真正明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绝大多数都有六道。没有六道的是少数,有六道是多数。六道众生那个苦难的状况,跟我们这个世界差不多,很相似。首先要知道苦,我们不愿意受这些苦难,一切众生当然也不愿意。我们今天找到一条门路可以离苦得乐,这个门路找到了,非常庆幸,无比的欢喜。除了自己认真努力修学之外,我们要尽一切的力量,把这一条门路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大众,这就是发菩提心。这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

  苦难要脱离,从哪个地方脱起?从断烦恼脱起。净土宗带业往生也不例外,这一点诸位特别要记住,如果你错会了意思,会把这一次无比殊胜的因缘就错过,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这个带业往生,只带旧业不带新业。过去所造的恶业,那没有法子,这是可以带走的。千万不能存一个侥幸的心理,这个可以带业往生,我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将来还是可以往生,那这个念头就错。所以带旧业不带新业。什麽是旧业?从前所造的,没有遇到这个法门以前所造的。没有把这个法门搞清楚、搞明白以前所造的,这都叫旧业。在这个法门搞清楚、搞明白,那你再要做,这就讲不过去,这就不可以。

  所以从前虽然学佛学了好多年,不知道学佛要从孝亲尊师,从这个地方做起,往往把这个忽略掉;把修十善、三皈五戒都忽略掉,我们这一次搞明白了。搞明白,从今天起回家就得孝顺父母,就得尊敬师长。从前凡是教过你的这些老师,对他都不能忘记。现在过年了,有没有寄个贺年卡去问问他?重要!这就是三福里的第二福,这确确实实这样。如果住的距离近,应当去看看。住得远或者没有时间,一定要问候问候,这才叫学佛。每个学佛的人都是这样的态度,我们这个社会,对於社会的安定和谐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真正是移风易俗。不但在佛法上修学,在现前社会也是很大的安定力量,不能疏忽。

  我们对於三皈是不是真正明白?一天到晚二六时中念念我们不忘记修觉正净,这才叫真正三皈。把觉正净忘掉,还是迷邪颠倒,这错误了。这迷邪染天天在增长,这是倒退,这是舍弃了佛法,大错特错,这不能往生。因为净宗是大乘法,古德给我们说得好,不但是大乘,大乘当中的大乘;不但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一乘当中的一乘。佛在《法华》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个法门是一乘当中的一乘,殊胜到了极处,它的基础当然比一切法门都要来得坚实。我们要没有这样坚固的基础,怎麽能成就?这是把这一部经,我们完全读完了、讲完了,里面许许多多的疑问、疑惑自然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是菩提心,第一个我们晓得帮助人,第二个晓得自己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佛法用什麽方法来断烦恼,这一点要知道。佛虽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论说得多麽久,说得多麽多,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可以讲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门都归纳到这三大类。戒,它的作用是防非止过,防止我们继续再做错事,戒律作用这个。定是断烦恼的,定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因此只要是佛法,不管哪个宗派,不管显教密教、大乘小乘统统要修定。为什麽?要断烦恼。不定,你就没有办法断烦恼。这就讲到了定学。定是修行的枢纽。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说修定的方法门径不相同,但是目标是相同的,统统都是修定,唯有修定才能够断烦恼。

  第三这是学法门,学法门是开智慧。这是戒定慧,定而後才有慧。慧是什麽?慧破所知障,定破烦恼障。「法门无量誓愿学」,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初学的人在无量法门里头只可以学一门。为什麽学一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什麽就学一门?实在讲,教你学一门不是那个境界,而是什麽?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一门的目的是得定,目的是断烦恼;等你烦恼断了,你再去学一切法门,它是有层次的。没有得定,修一切法门,它的结果是帮助你心更乱。我们俗话常说「知事多时烦恼多」。你知道经多了,你妄想就多。可见得初学的人不能知道太多事,也不能知道太多经,使你容易得定。定得到之後,然後才可以去参学。

  实在说,这个修学的样子、榜样,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表演出来了。善财,诸位要知道他是表法的,他不是一个人。「善」是代表善根,这有善根的人,「财」是代表有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做善财,这是代表这个意思。那麽善根福德还不就从此地三福修来的。你要不修三福,你哪有善根福德。就是这里面的条件他统统都具备,这三福十一句他统统做到,这个人就叫善财。他亲近文殊菩萨,文殊也是一个代表人,代表什麽?道德学问最殊胜。这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亲近这个善知识,在这个善知识座下成就了戒定慧三学。

  当然这个三学里头最重要的是戒学跟定学。慧是根本智,这个根本智是般若无知,心地清净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同止水不起波浪,他的心是定的,所以他的心是明的,这是在老师会下成就的。有了这个功夫,老师就把他放出去,出去参学。参学什麽?就在外面这个世界让他广泛的去接触。无论什麽人都可以接触,无论什麽事情都可以接触。因为他接触,他有定功,他不会受外面境界的污染,不会被外境动摇。一接触外面境界,是真是妄、是邪是正、是善是恶,他统统清楚明了,成就了後得智。这个後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定慧圆满就成佛,所以末後「佛道无上誓愿成」,那是定慧达到圆满,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这个地方讲发菩提心,也就是具体的劝导我们要发真实的四弘誓愿。为什麽要成佛?成佛才不需要别人帮助;成佛,你才有能够帮助等觉菩萨,你帮助九界众生才真正到圆满!这叫发菩提心。

  第二句叫『深信因果』。诸位翻开经本一百一十三页看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最後一句是:「四言深信因果者」。这个四是多余的,这多了一个字,这个字应该没有。为什麽?因为它前面是「言发菩提心者」、「言不犯威仪者」,它句子都是这个写法,所以此地不应该加一个「四」字。这一个四字应该是空的,不应该有这个字。我叫同学翻开这个地方,这里有一句话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

  疏【言深信因果者。即有其二。一明世间苦乐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乐因。即感乐果。如似以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

  到这里就完了,下面就是「言读诵大乘」。他这里明明说『即有其二』,只说了一个,还有第二,第二是什麽?我也查了很多本子,「第二」都没有。这是善导大师确确实实有二,底下这一条漏掉了,而且这一条关系太重大,怎麽可以把它漏掉?这第一条的因果好懂,世间因果,那麽第二一定就是出世间因果,这才能配得上。否则的话,他前面讲第一世间因果,第二一定是明出世因果,一定是这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找了很多版本,第二都缺,都缺了这个第二。

  这第一条世间因果。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麽乱?世间为什麽这麽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正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不相信因果报应,以为自己很聪明,以为自己很能干,以为自己可以能主宰一切,胡作妄为。造恶因当然得恶报。整个社会大家都在拼命造贪瞋痴慢,那个共业就不堪设想。我们学佛的人名利心比较淡一点,听到这些话还能听得进去,听了还会点头。你跟外面的人讲的时候,「你这个人神经有问题,这太落伍」。骂我们落伍,骂我们头脑有问题,骂我们不适合时代,要被淘汰掉。这就是现在这个社会,信假不信真,信邪不信正,那就难了,太难太难!所以我们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於一个国家都是要福报。我一个人修福,这一个人一生幸福快乐;一家人修福,你的家庭一定非常美满;一国人修福,这个国家一定富强;天下人都修福,这个世界一定和平。要知道修福,修福就是作善因,作善因一定得善果。

  佛对於善恶的标准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三福十一句就是善的标准,就是得福的因素。我们能照这样修,怎麽会不得福报!所以非常非常重要。善与恶用最简单的解释,凡是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来着想,给诸位说这叫恶;起心动念能够替大众着想,这叫善,善恶简单定义就是这麽说的。为什麽说想自己是恶?这也可分做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世间法起心动念想自己,你的福报会享尽,你的福报太有限,会享完。享完就没有了,所以这是恶。起心动念为大众着想,你替社会造福、替人群造福、替众生造福,你天天在造福、积福,你的福报享不尽。这从世间法来说。

  从出世间法来讲,念念想到我是增长我执,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本。佛法叫我们断二障、破二执,破了我执就断了烦恼障,破了法执就断了所知障。起心动念都是我,我执坚固,你怎麽能破得掉?换句话说,你烦恼断不了。烦恼断不了,三界就不能超越。这大小乘经上都讲,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这才出了三界。见思烦恼,见烦恼里面第一个身见,执着这个身是我,所以我执根深的人不能入佛门。这个不能入佛门,佛门第一个门就是小乘须陀洹果,他没有办法证到须陀洹果。不证须陀洹果,在佛教门外,没入门。除掉我见,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这才能证到小乘须陀洹果。所以起心动念都想到我自身的利益,这身家的利益,学佛成了大障碍。纵然学佛,你很精进、很努力,你也不能入门。於世法、於佛法都不是善。

  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大众,他把自己淡忘掉,这个好。我执不断,它没有了。我执没有,烦恼就没有,所以工作虽然多,他不辛苦。为什麽不辛苦?世间人工作多了会劳累,那个累从哪里来?得失心重,所以他烦恼,一天到晚得失。菩萨为大众工作,没有自己的,没有得失。得的是什麽?大家有福报;失败了是大家没福,与我不相干。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心里面怎麽会生烦恼?怎麽会有疲倦?我们看《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你看他帮助众生,在我们一般人看是忙碌得不得了了,人家不疲不厌。不疲不厌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失心。所以,他永远是快乐的,永远头脑是清净的、冷静的,他不迷。他对於这个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来龙去脉这因因果果他都知道,他不迷失。所以虽然忙碌还是清净快乐。这是善。所以什麽叫善因、什麽叫恶因要搞清楚,然後善果、恶果我们才知道它是怎麽一回事情。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我常常在讲经的时候讲到这一句,因为我这一句是几十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这世间因果这个说法,这不希奇!这我们大家都懂得。第二出世间因果,出世因果最殊胜的是成佛。成佛的因果是什麽?我几十年当中才搞通、才搞明白,这是过去讲《华严经》讲了十七年,这一句才恍然大悟,「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知道。因为「深信因果」摆在第三条,给我带来很大的疑惑;假如这一句摆在前面两条,我就不怀疑,为什麽?第一个讲人天福报,第二个讲二乘福报。我们一般人都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难道菩萨还不知道因果报应?第三条就是讲菩萨。

  什麽因果菩萨不知道?成佛的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为什麽说他不知道?假如知道了,这些菩萨全都成佛了。因为不知道,他没有办法修学,所以他还成不了佛。这就是佛在大经里头常常给我们说,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华严经》上讲的时间更长,凡夫从什麽地方起?从证得须陀洹那一天起。没有证得须陀洹以前不算,从证得初果这一天起修行是满三大阿僧只劫,叫成佛。成的什麽佛?藏教佛,通教佛,那个地位不高。要成个圆教佛要多久?《华严》上才说了真话,无量阿僧只劫,不是三个阿僧只劫。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真话。假如真的知道成佛这个方法,「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今天知道,我们的便宜占大了!我们一生就成佛,不要三大阿僧只劫,一生就圆满成佛。你要不相信你去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证明。

  所以确确实实这个因果知道的人不多。这个知是真知,不是一般讲的知。那麽我们要问,许许多多的菩萨有没有听讲过净土法门?我相信听过。甚至於他也讲这个法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自己不干。自己为什麽不干?自己不信。自己不信,为什麽劝别人?别人程度不够,你们念佛求生净土;他程度够,他不生净土,他要搞无量劫,等到那个人成了佛,回过头来再度他。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由此可知,相信这个很难很难。劝别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自己不相信,这样的菩萨、这样的声闻多得是,太多太多。所以第二,「二者」一定就是这一句。很可惜古时候经本,善导大师是唐朝人,唐朝时候还是手写,可能记录手写的时候漏掉,抄漏掉,这是重要的这麽一条抄漏掉。

  底下这一句恐怕诸位同修看到看不懂,『以印印泥,印坏文成』。这两句怎麽个讲法?因为这个事情古时候很普遍,说这个大家都很容易懂。现在没有这个事情,所以诸位也没听说过,於这个事情就不懂。从前官府里头重要的公文,这个公文要密封。密封怎麽个封法?用泥,用封泥,用这个东西来封。古时候书籍没有纸张,用竹简。那个竹简现在诸位在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是竹片用绳索把它穿起来的,一个竹片上刻一行字,那麽然後卷起来,把它封起来,封口的地方用泥。泥封的时候要盖个印,印是蜡做的,蜡做的印印在这泥上,然後用火把它加热,加热的时候蜡就融化掉,那个泥烧乾的时候字就显出来,这种叫封泥。现在在这个印章里面还有封泥,是说这桩事情。「印坏文成」,这个蜡印坏掉了,文成就了。蜡印是因,文成是果,举这个意思。这在从前举这个例子是人人都能懂,隔了一千多年,这个东西早就淘汰掉,我们现在看不懂。这就是因果,这是一定的事实,决定不是虚妄的,这是真正的事实。这个结语应该是把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统统都是这样的,都是真实不虚。

  所以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当然眼光远大的,我们还有来生;纵然没有远大眼光,也会追求这一生的幸福。这一生的幸福,总不外乎财富、智慧聪明、健康长寿,这真正的幸福。这幸福从哪里来?要知道修因。幸福是果报,要知道修因!眼光、心量要拓开、要放大,要替一切众生着想。我们有力量尽量去做好事,我们自己才会得真实的好果报。一个人有福,无论走到什麽地方都有福报,都不会缺乏,都会有许许多多人照顾他,有福!没有福的人不行。你自己再多的财富,财富,佛在经上说五家所有,你不要以为你多,可能到明天就统统丢光,一样也没有,那不是真实的,没有福报保不住!第三句:

  疏【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盘等也。】

  我们看看佛教给我们,实在讲,三福也是修行的次第。第一条着重在世间福报。俗话常说,就是佛经也讲「贫穷学道难」。一个人没有福报,三餐饭都吃不饱,叫他来学道,他哪有这个心情。所以必须衣食足,有多余的时间,才来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在学术、在道业、在艺术上去追求,将自己的生活品质往上提升,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学佛不能没有福报,一定要有福报才能够学佛。学佛要认真的修学,这三皈众戒是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心地清净,智慧开发,这样才进入「发菩提心,读诵大乘」。

  在我们初学这一个阶段,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只选择本宗的,这就行了。到什麽时候才深入经藏,广学法门?到接引众生的时候,去教化众生的时候,再去学。确实佛法是先度自己,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怎麽能度别人。如果教别人把这个路子教错,方法教错,自己要背因果的责任,那个麻烦很大,不是儿戏的。自己有了定功,这才能够广学法门。广学法门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的。因为众生种类很多,程度不一样,业障习气各个不相同,兴趣爱好也各个差别,所以需要无量的法门你才能够应付得了许许多多的众生。对自己来讲没有必要,一门就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所以大乘经典里面选择一种。

  古来有许多的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一生就学一部经,一生只讲一部经,不讲第二部经的,只讲一部经。这是给现代人做非常好的榜样,真正是一门深入,专修专弘。这得利益最快速、最有效、也最稳当。所以我常常在讲席当中也跟诸位报告,一生当中学一部经,弘一部经的,上上根人。我们净土宗经典最少,总共是五经一论。在所有宗派里面,我们经典是最少的。五经一论统统都要学,我说过了这是中等人,这不是上上的人。假如这个五经一论觉得还不够,不错,净土宗历代祖师的着述也不少,现代我们台湾编净土丛书,这麽厚的本子二十册,如果你要是学这一些,下下根人。往生有没有指望?没指望。为什麽?心散乱的,决定一天到晚还在打妄想。

  一天到晚还在打妄想,往生就没有希望,太难太难。所以你真正想成就,心清净。《无量寿经》经题上讲得很好「清净平等觉」。我们修什麽?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这非常非常重要!五经一论要看、要明白,但是自己专修专弘一部就够。到自己往生真有把握,确实有把握往生,你涉猎一些其他经论可以,为什麽?不碍事了。往生没有把握不行,不能分心,往生有把握这才可以,决定不能误了自己这一生的大好因缘。

  所以我在此地劝勉大众,『读诵大乘』选一部经。所有五经一论这六种都是大乘,都是大乘中的大乘,任选一部都好。也许你会怀疑,《无量寿经》内容丰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个经文只有几行,二百四十四个字,大概里面遗漏掉的就很多,你要这样想法就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内容跟《无量寿经》没有两样,这两部经的内容不增不减。《无量寿经》讲得不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得也不少,文字虽然少,内容是相等的。诸位要参透,你就明了,你就看出这个事实真相。因此,无论受持哪一部,功德都圆满。但是受持一定要懂得经里面的意义,要懂得它修行的方法,认真努力把它做到,这样才有效。

  「读诵」是我们修学功课里面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每天都要读诵。过去我曾经劝同修们,最好能在三年当中念满三千遍,这是我们修学第一个阶段。先要念熟,你不熟,你就不能依教奉行。佛在经上讲的什麽?忘记了,不知道,那你怎麽做法?必须要将佛所讲的每一句教训时时记在心里,做为我们思想、见解、行为的标准,这才谈得上修行。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间,这大家千万不能够疏忽。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拜多少拜佛,我这在修行了,不见得。因为什麽?你搞的那些是修行的样子。有没有内容?那很难讲。真实的内容是在起心动念,我的想法、看法、做法错了,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

  中国人喜欢简单,现在不行了,现在简单的时候,意思都不懂,意思都错会,不得不麻烦。所以修行最好讲: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这大家一听,懂得了,不致於错会了。否则的话,讲修行一定是在佛菩萨面前磕头作揖,敲着木鱼念经,那叫修行。敲着木鱼念经还胡思乱想、还贪瞋痴慢,那修什麽行?那不叫修行,那叫装模作样,自欺欺人。佛菩萨泥塑木雕都欺骗它,你说这个心,这很难讲,这未免真的太过分,连泥塑木雕你都要欺骗它。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什麽叫修行。

  你这个经要不念得很熟,你凭什麽修?标准都没有。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符合佛所说的,那这就正确的,就是对的;与佛所说的相违背的,那就是错误的。所以经典是我们修学的标准,是我们修行的依靠,你不熟怎麽行?三年念熟,三年之後才起修,就认真的修。那麽三年以後要不要念?一天念一遍就够,温习一下就够。头三年念的是愈多愈好,愈熟愈好,你这个标准才清楚、才明朗。这一起心动念就想到了佛怎麽说的,我该不该去做,立刻就修正,这叫真修行人。

  所以这真修行人不在形式上。你要看那形式,他从来也没念过经,从来也没有拜过佛,他是真修行人。天天诵经、拜佛的不一定是真修行人。这就是说明修行要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在道场,我们要有这个形式。形式的目的,就像唱戏一样,在那边表演,表演给初学、没有入门的人,表演给他看的。换句话说,摄受众生的一种手段。所以种种仪规都是摄受众生的手段。因为佛法不重宣传,不可以宣传。你说哪一个老师好的老师?我是好老师,你们要跟我来学。没这个话,这说不出口的。

  现在有招生,古时候我们翻开古书没看到招生这两个字,没有。老师总是谦虚,我的道德学问都不够,我怎麽敢教你,都在谦虚。佛也很谦虚,谁认识他?谁愿意跟他学?只有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深受佛的恩惠,知道佛的道德学问,我们替他宣传。但是宣传,老师又禁止,又不准宣传,那怎麽办?我们就做出恭敬的样子,让外面人看,看了之後他就问道:你为什麽对他这麽恭敬?他的道德学问值得我们跟他效法。这才把人介绍过来。所以这是古代诸佛如来,这些真正有德学的人招收新生的一种方式,不像我们现在,很含蓄的。

  所以佛门里面唱赞,赞什麽?赞美佛的。赞佛偈唱的时候要唱的字正腔圆,要教人听懂,听到感动,他也来学佛了。如果这赞子唱得听了半天一个字也没听出来,你如何能教人入佛门?我们一定要懂得种种仪规、设施的真正的意思,它的目标是何在。所以自己修学跟大众在表演,它的目标不一样,目标不相同,各有各的功德,各有各的利益;这是大众修学是利他的,自己修学是属於自利的。

  末後一句『劝进行者』。十一句,前面十句是自利,虽然有利他,利他还是自利,是以自利为主,成就自己的德行为主目的;末後这一句是利益众生的,换句话说,是要帮助别人。「劝」是劝勉,「进」是策进,帮助他进步,「行者」是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当然我们首先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介绍方法很多,经典上常讲的善巧方便,你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已经学佛的人,他要不是修学这个法门,如何把他带进这个法门?这个要有技巧。假如是没有学佛,那我们用什麽方法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这个方式很多,要细说,那要很长的时间来解释,希望同修们要好好的去体会。

  譬如我们印了许许多多「阿弥陀佛」的贴纸,这就是接引众生的方法。许多人不相信的,根本不能接受的,他看到这几个字,「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印象落在八识田中,这就是种种子。他心里头已经有阿弥陀佛的种子,给他种下去了。这个种子什麽时候才发芽,那就很难说,也许是来生,也许是无量劫以後,但是总有一天它会起作用,所以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我们这里印得很多,同学们都可以带回去。台湾这个地方好,不像外国,外国许多地方禁止不准你贴,台湾可以乱贴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看到,常常能够看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看到阿弥陀佛的形像,这是一个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念珠,这是很好的方法。在早年,很早了,台湾佛法风气还没有开,一般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他们学佛不敢让同学知道。为什麽?怕同学说他迷信,瞧不起他,所以就偷偷的学佛。来遇到我,我就告诉他,我说不必,我说:你们学佛,在学校里面度你的同学,怎麽个度法?你劝他当然很难,他未必相信。你手上带串念珠,你的同学一看到你,「阿弥陀佛」,你看自自然然就念一声阿弥陀佛了,他就得度了;还有书本,大家书本都写名字,你不要写名字,写阿弥陀佛。一看「阿弥陀佛」,随时随地都要叫人家念一声阿弥陀佛。你这叫度众生,这是方法。

  所以你要是经商开店的,你那店面一进门很显着地方供一张阿弥陀佛的像,或者贴一张「南无阿弥陀佛」的贴纸。你的顾客一上门,抬头一看,不管他念不念,阿弥陀佛已经印到他心里去。生意也做了,是众生也度了,你看这多好!都是善巧方便。生意做得大的人刊广告,我都劝过大家,你刊广告要拿广告费,你那一篇大广告里面,上面也加一个南无阿弥陀佛。你看教所有的人看到这广告都念一声佛号,又不要多加钱。乃至於电视里面一些广告都可以这样做。你要是会用心,真的随时随地修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接引众生的方法。

  当然现在我们有经书、有录音带送给有缘的人。过年来了,你们家亲眷属就多。这个经书,像《无量寿经》多拿一些回家,过年的时候,人家来拜年送他一本,他不能不要。为什麽?无量寿!他要不要的话,他就没有寿命;「经」跟黄金的「金」是同一个音,你不要,你不要就完了,你明年财就没有了、寿也没有了,这糟糕了。所以送别的书,他可以不要,过年大家都是赌博怕输,送书的时候很忌讳,我说我送你经,经是赢钱的,不输;送你无量寿。你给他一解释他就欢喜,他非收不可。他不收他今年运就不好了,是金也没得了,寿也没得了,他怎麽敢不要?趁这个大好机会,多多的去播种,这都是劝进行者的方法。所以随时随地你都想到,我要把这个经本送给别人。能够听的送录音带给他,能够看的送经书给他,这就非常好。

  这个三福我们占的时间比较长,因为这一段非常非常重要,是我们修学的根基。这个根基要是不明了、不坚固,我们的修学,这一生往往会落空。所以一定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十一集)



台北景美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二页倒数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

  经【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刚才念的这段最初的这句是总结,三福的总结。前面跟我们说的「欲生彼国,当修三福」,可是这个三福最後世尊给我们讲,这三桩事情就叫做『净业』。换句话说,只要修这三桩事情就能往生,这就叫做净业。所以善导大师将这段文判作散善。这个经上讲的有定善、有散善,这定散二善都是属於净宗法门的正修,所以它不是助缘,它是属於正修。

  那麽说单单修这个能往生,有没有证据?有的,本经说得很清楚,《无量寿经》上佛也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像前面给我们讲的九品,九品的上三品是大心修善的众生,就是大乘心修善的众生去往生的,这中三品是小乘根性修善去往生的,下三品是造作罪业众生去往生的。在中品下生经文讲得很清楚,这一类往生的人生前并没有学佛,是世间善人;换句话说,这三福里面,第一福他修到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他这个做到了,所以说是世间善人。在临终的时候遇到了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他是在临终遇到这个缘,一念回转来求生净土,他就能得生。由此证明,这三种净业里面,只要修一种就能往生。可是诸位要记住,这一种一定是第一种,为什麽?第二种包括第一种,第三种包括前面两种。如是第三种具足,那三福圆满具足;如果修第二福的话,他前面这一福一定有,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

  这样我们就明了。这三种福统统都修(这散善),我们要问他能生到什麽品位?上三辈往生。为什麽?因为第三福「发菩提心」,这正是大乘凡夫,九品里面,这大乘心凡夫修善往生是上辈三品。所以我们就晓得单单修这十一句,也能取得西方世界九品的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千万不能够疏忽的。所以这是属於净业,以真诚之心,以清净之心,以大慈愍心来修学,一定要把佛在此地讲的这三福总共十一句,要认真去做到,这是我们取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有把握稳稳当当得生的条件。

  下面佛又告诉我们,告诉韦提希就是告诉我们,他问着韦提希『汝今知不』?他说你今天知不知道,这是一句问话。知道什麽事情?说『此三种业』,就是上面讲的三种净业。这三种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很重要很重要。因为世尊给我们说明白,这三福不单单是修净土这个法门需要具备的条件,乃至於修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够缺少。为什麽?三世诸佛之成佛,绝对不是统统修净土宗成佛的,决定不是的,而是修学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後都成佛。既然说是一切诸佛成佛的正因,可见得佛法不管是哪个宗派,不管是哪个法门,都要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你才能够成就;如果离开三福就不是佛法。佛法必定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你要是明白、真清楚,那麽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哪里下手这就明了,从孝亲,从尊师,从慈悲、十善,从这里下手。然後把人天佛法,我们今天讲五乘佛法,人天佛法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二乘佛法,声闻、缘觉建立在第二福的基础上,大乘佛法是建立在第三福的基础上。我们真的明了,真的清楚,在佛法里面修学功夫才会得力,修的才真正有一个结果,真实的成就。所以这个结论是非常非常的要紧,千万不可以疏忽。再看下面一段经文,一百一十四页倒数第三行。前面一段讲散善缘,这一段讲的是定善缘: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这个经文很特殊,我们在其他的经本里面没有见过。其他的经本佛说法只叫着当机的这个人给他说,本经当机是韦提希夫人,应该是「佛告韦提希」,这才对,把阿难也拉进去,阿难不是这个经的启请人,这就是很特别的地方。我们要问佛为什麽把阿难拖进去?诸位要知道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传法之人,这个法太重要,其他的法你要忘掉,不传没关系,这个法要是不传,那就不得了!众生这一生成就的希望就没有。特别叫着他,特别提醒他,这个用意非常之深。否则的话,没有理由在这里叫他的名字。嘱咐他『谛听谛听』。这个「谛听」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你仔细的听,认真的去听,一定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听错,不能够听曲扭,谛听是这个意思,一定要能理解如来的真实义。『善思念之』,这一句话叫善思念,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依教奉行,要认真的受持。不但你要听清楚、听明白,你一定要把它做到,自己亲自证得这个境界,这叫善思念。思念是功夫,修持的功夫。底下的开示就非常非常重要:

  经【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这个嘱咐那真的重要!世尊在此地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法门不是单单传授韦提希的,而是交代阿难要把这个法门普遍传授给一切众生,特别是未来世的一切众生。这『未来世一切众生』就是指我们现在的人。我们要问为什麽?现在人的根性,大乘法门当中除这一法之外,其他的法门我们统统不能得度。不是法门不好,我们的业障习气太重,没有办法薰修,这是事实。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被『烦恼贼』所害,烦恼习气太重不能成就。

  这句话也说明白这个法门确确实实佛是对业习深重的凡夫所说的,不是对圣人所讲的。所以古人这个看法,说是上三品往生是四地以上的菩萨,中三品是阿罗汉以上的,这讲不通。这个经文上这麽清楚、这麽明白,佛确实是为凡夫所说的,为烦恼业习深重凡夫所说的。所说一切往生经,这是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现在是五经一论,这六种东西统统叫『清净业』。五经一论我们就要重视。我们很希望断烦恼,很希望消业障,用什麽方法去断烦恼、消业障,恢复到清净业?这净宗法门就是最好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前面跟大家报告得很明白,五经一论只要依一种修行,我们的目标理想就可以达到,这是真实的净业。

  以後人家再问你什麽叫净业?你就可以观机,就可以给他说法。如果是业习烦恼很重的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知道尊师重道的,他问你什麽叫净业?你就可以说:你回家孝顺父母就是净业;对那个目无尊长的,瞧不起老师的:你尊重你老师就是净业;没有慈悲心的,慈心不杀就是净业。你看看十一句答覆十一种不同的人,你也就会说法,也就会观机。这个答覆一点都没有答覆错。底下一句是世尊的赞叹:

  经【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释迦牟尼佛一直在前面都没有赞叹韦提希夫人,这个时候忍不住赞叹。『善哉』就是太好了、太好了,你问得太好了!『快问』就是这个问得非常痛快。为什麽说问得非常痛快?佛是正想开演这个法门,你居然就在这个时候发问,正契合释迦牟尼佛说经度众的本怀。他正想说这桩事情,恰好你来问这个事情,这问得很痛快!能叫一切众生统统得利益。就跟《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阿难启请的,所以佛对阿难非常赞叹。

  阿难在《无量寿经》会上启请的状况不相同,这同修们都很熟悉。阿难尊者是看到佛那一天容光焕发,精神、颜色特别殊胜,从来没有见过佛这麽庄严,这麽样发起的。而韦提希发起《观经》这一会是她遭了大苦大难,不想在这个世界住了。他们发起的因缘不相同,他们发起的心理不相同,一个是非常欢喜,一个是痛苦到了极处,这些也都要了解。实在讲,前面虽然说出散善,可是佛叫我们修学这个法门,真正主要的部分是在定善,定善还没有说,世尊在此地就嘱咐阿难尊者要流通。这种开示我们在其他经典也没有见过,处处都显示这个法门的重要性,重要性他利益众生是无比的深远。请看经文:

  经【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

  这个地方讲的『佛语』,就是指这部经,就是指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这是还没有说之前就一再嘱咐,嘱咐他这个传法的人,你要『广为多众』,多众就是大众,尽心尽力的去宣扬,普遍的去『宣说』。他愿意听给他说,不愿意听也给他说;愿意听的,他得到这个法门,他这一生得度,不愿意听的,听到这个法门,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个净宗的种子种在他八识田中,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众生只要有这个种子,纵然是多生多劫以後成熟,他也必定往生不退成佛,所以要广为人说。

  一切大乘经佛也是这样殷勤嘱咐,但是不像在此地这一种嘱咐的口吻,不像在此地咐嘱的用意,这不同。其他的经典嘱咐多半在流通分,这是正宗分的一开端世尊就嘱咐。嘱咐阿难,诸位要记住就是嘱咐我们大众,阿难是我们的代表人。我们不但自己要修净业,要成就净业,更要想到把这个净业推广,普遍介绍给一切大众,这非常非常重要。

  经【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这一段是劝修。善导大师在这两段注解里面说得非常之好。前面一段的注解在一百一十七页第五行,第五行当中有一个三,这个三就是第三个小段:

  疏【三从阿难汝当受持下。至宣说佛语已来。】

  刚才我们念的这段。

  疏【正明劝持劝说此法深要好须流布。】

  『流布』就是流通的意思,这是刚刚说过。佛在这个地方苦口婆心的劝我们,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到。流布佛法的方法,在现前是以经书跟录音带最为便利方便。经书,尤其是小册,小册子携带方便,我们印送成本也比较低,大家口袋里可以放,钱包里面也可以放。卡式的录音带,念佛的录音带、读经的录音带、讲堂里面讲演的这些录音带,都是流布最好的方式。读诵的录音带,帮助他们读经,帮助他们受持;讲演的录音带,帮助他们明理,帮助他们认识大经,这都是真实的利益。如果把这桩事情做到有实际的效果,诸位要知道都在一个「专」,古人讲的专修专弘,这个效果就不可思议。

  後面这一段是第四段,刚才念的,这是劝修得益。这一段里面我们略略的说一说。『如来』是佛自称;『今者』是今天、是现前。『教韦提希』,这就是把这个法门传授给韦提希夫人,『及未来世一切众生』,我们每位同修都包括在其中。佛传授给韦提希,也是把这个法门传授给我们,这是什麽法门?『观於西方极乐世界』,这就讲的十六观,这个观就是十六种的观法,观念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观不是用眼是用心,是用真实的心来观察西方极乐世界,要套禅宗的话说,观照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这样学观就能成就吗?能成。为什麽能成?『以佛力故』。这个「佛力」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之力。如果得不到弥陀本愿加持,那你是见不到的。得到弥陀本愿加持,你就能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会见到清清楚楚,就像《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说的,有现前见,有当来见,「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见有两种,一种是定中见,一种是梦中见。当来见也有两种,一种是临终见,临终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对我们现在来讲是当来,临终现在没到,当来;另外一个当来的意思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都是靠佛力加持,所以『当得见彼清净国土』。过去庐山远公大师是东晋时候的人,他老人家在一生当中,他那是属於定中见,就是念佛止静的时候,这是定中见。

  所以念佛的道场,就是真正修行的道场跟普通一般的道场确实不一样。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道场,无论是在中国、是在外国,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只可以说是一个宣传佛教的道场,而不是真正修行的道场。为什麽?真正修行的道场要把外缘舍离,参与的同修是固定的。不是说你随时可以来,随时可以去,那就不像个道场,那像开旅馆。我们看到从前在中国大乘各宗的祖庭都不例外,远公大师的念佛堂一百二十三人,常年在一起共修的,没有新进来也没有退出去的。要进来一个人,一定是志同道合,经过老和尚审察,大众都同意愿意接纳,这才能够进来一个人。

  佛法自古以来是讲民主的,但是对於资格的审察是老和尚的事情。这审察有好几道手续,这第一道进门的审察是知客师的事情,所以头一关要从知客师那里通过,然後是住持方丈老和尚,最後是大众的接纳,这才允许你进得门来跟我们做个同参道友。不像现在这麽简单、这麽草率。禅宗如此,教下如此,净土宗也如此。所以真正在一块共修,确确实实人数是贵精不贵多。这个精是什麽?精纯。同心、同愿、同解、同行,那没有不成就的。而且净宗的成就特别快速,一两年、三五年就成就,得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乱,自在往生就成就。

  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这个道场大众是来来去去的很难成就。不但他自己不容易成就,住在道场大众会受这些人的干扰,也不能成就,为什麽?心定不下来。今天看到这个来,明天看到那个去,他受影响。这个影响粗心大意的人觉察不出来,影响是能觉察得出来,究竟影响多麽深他觉察不出来。实在讲,影响非常非常的深刻。这也就是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讲福德因缘比不上古人,古人有这样好的修学的场所,现在没有了。没有,完全要靠自己。如何能够从心地舍离世缘,这个世间琐琐碎碎的事情把它舍离掉,以真诚清净心来修,这个样子才有感应道交。

  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佛在这个经上讲见得很清楚、很真实,如同我们照镜子,我们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相,看得会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模糊,这是感应、这是瑞相。如果作梦或者在定中含含糊糊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那就不是,那不是好境界。那个境界是从哪里来?是从我们胡思乱想来的。想像,尽量去想把它想出来的,不是那麽回事情。这个感应道交没有用思惟、没有用想像,而是心清净的时候自然照见。所以真实的功夫就是在清净心,不要去想佛也不要去想极乐世界。

  心果然清净,阿弥陀佛就现前,西方境界也现前,『见彼国土极妙乐事』,那个世界叫极乐世界。妙是讲微妙,微妙不可思议,你所见到你也说不出来,你也没办法去形容出来。这个阿弥陀佛在本愿里头就讲清楚了,他这个世界之妙乐,要有人能说得出来他都不成佛了。所以你纵然见到,你会称赞好,好到什麽程度说不出来。『心欢喜故』,这个见到了真正生欢喜心。

  『即得无生法忍』,这句不可思议,不能够含糊笼统就这麽念过去,为什麽?通常我们讲「得无生法忍」,最低限度,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种说法是普通的讲法,换句话说,这个尺度放得很宽很宽。如果严格的说、认真的说,无生法忍是七地菩萨所证得的。你看《仁王经》上所讲的,七地菩萨证得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圣人当中的圣人。初地就是圣人,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叫三贤;从初地到等觉,称圣人。七、八、九这麽高的菩萨证无生法忍,那麽念佛的人功夫有没有到达?没到达,还是业障深重的凡夫。只是念佛靠佛神力加持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见到就得无生法忍,这个法门谁能相信?所以净土法门叫难信之法,这个难信不是我们凡夫难信,菩萨不相信。菩萨要证一个无生法忍,一般讲他要修满一大阿僧只劫才能到这个地步;我们这些凡夫才修行几天,居然就证得,你说那些菩萨们看到能服气吗?所以你跟他讲,他摇头不相信,没有这个道理。

  因此这个境界,佛说得很好「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因为它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境界,菩萨不相信是应该的,这一点都不奇怪,叫难信之法。虽然难信,它易行,真正修学起来并不很难。这并不难,我们今天来看实在讲也不容易,原因在哪里?我们不肯专修专弘,我们依然还是杂修杂弘,这就没有法子。所以这个效果就不是像经典上所说的这麽容易就现前,一个字,杂!坏在这个地方。

  就在现前,在台湾,甚至於在美国、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最近这几年我们看到念佛往生的。这些往生的瑞相都不可思议:第一个他不生病,没有病苦;第二个他预知时至,他知道他哪一天走。走的时候,站着走的、坐着走的,而且他们修学的时间都不长。去年新加坡一位往生的老太太,念佛只有六个月,坐着走的,不生病,预知时至。往生六个月之前才听说这个法门,死心塌地就一句佛号念下去,居然念半年就能够自在坐着往生。所以有很多人来问我什麽道理?很简单,她统统放下,她心专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问题就是你不肯做就没有法子。人家肯,能做到,我们为什麽做不到?放不下。这个放不下害苦了我们。

  凡是能做到的,没有别的就是清净心,心里面一天到晚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麽念头都没有。遇到人劝人,就是劝人念阿弥陀佛,把这个法门圆圆满满的介绍给别人,圆圆满满的送给别人。她这种弘化的效果,绝对不亚於一个法师常年不断的讲经说法,为什麽?常年不断讲经说法,目的还是劝大家念一句阿弥陀佛,她是直接了当劝人念阿弥陀佛。临终这一表演,使许许多多人看到这个榜样,对於念阿弥陀佛信心十足,也模仿她一句阿弥陀佛,你知道她度了多多少少人?这是我们中国俗话讲「现身说法」。所以念佛果报不可思议,极短的时间就得无生忍,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经【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这段经文里面第一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韦提希夫人是不是菩萨?因为她一接触佛法,她就得无生法忍,这个位置一下就证得这麽高。这一段佛讲得很清楚,韦提希是凡夫不是圣人,韦提希在极短的时间能够得无生法忍,那个意思就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可以和她一样,都能够在这一生当中证得无生法忍。

  也许有新来的同修听到这个名词,不懂得什麽叫无生法忍。法是指一切万法,在我们感官之中,这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常是永恒不变,无常就不是永恒不变,这一切万法刹那在变化。动物有生老病死,这是在变,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所以讲无常。无常就是它有生有灭,它不停不住的在生灭,这是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一切万法。佛与大菩萨他们看一切万法,所看到的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他看到是什麽?看到一切万法不生不灭,这就叫无生。无生就无灭,他看的万法不生不灭。「忍」这个字是同意的意思、认可的意思。佛说了一切法不生不灭,我看到了,我承认、我同意佛所说的没有错,这就叫无生法忍。所以无生法忍也可以说定,心定了。

  我们从这一句经文真正明了韦提希夫人得一心不乱,为什麽?一心是因,无生法忍是果。一心,一里头没有生灭,这有生灭是二心。像我们这个心,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这就是二心,我们一般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门的术语,什麽叫三心?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就是第七跟第六,第七叫意根,第六叫意识,二意。权教、二乘、六道凡夫都认定这个是心,这《楞严》上说得很清楚,佛说这不是真心,这叫妄心,三心二意是妄心、是生灭心。我们用生灭心看一切万法,这一切万法都是生灭法。真的,佛讲得一点都不错,境随心转,我们心生灭,外面境界就是变成生灭的。如果证得一心,一心是没有生灭,一哪有生灭?你看外面的境界也就不生不灭,外面境界随心转。所以你看到这一句你就晓得,韦提希夫人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一心不乱。

  她为什麽这麽快速证得一心不乱?佛力加持故。她为什麽能得到佛力加持?她的心愿解行同佛,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那个加持就非常快速、非常明显一下就得到。我们今天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不一样,阿弥陀佛的心是清净、平等、慈悲;我们的心是污染的、是不平等的、是自私自利的,这心不一样。阿弥陀佛的愿是愿十法界一切众生快快成佛,我们的愿是希望自己富贵长寿,这跟阿弥陀佛的愿不相同,因此解、行就不一样。几时我们的心、愿、解、行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那你也就跟韦提希夫人一样,很快就得到佛力明显的加持。

  韦提希是『凡夫』,我们也是凡夫;韦提希夫人『心想羸劣』,我们跟她一样;她没有得『天眼』,我们也没得天眼。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韦提希夫人看不见,就像我们一样,我们也看不见。虽然看不见,『如来有异方便』,这个如来上面加个『诸佛』如来,这句加得太好了太好!与《弥陀经》上所说「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互相在那里呼应,才真正明了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弘扬的法门。我们要发愿专门弘扬这部经,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大愿相结合,跟佛同愿,跟佛同解(解是见解),跟佛同行。诸佛如来在十方世界宣扬这个法门,劝导大家修学这个法门,我们今天也在尽心尽力的做,这是与佛同解同行。

  佛「有异方便」,异方便就是我们俗话讲特别法门。这不是普通法门。有一个特别法门,『令汝得见』,能够帮助你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异方便、特别法门是什麽?就是十六观法,本经底下要讲的这十六种方法。这十六种方法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观想念佛」,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观想;第十三是「观像念佛」,这是属於第二种的;第三种是在第十六观里面跟我们所讲的「持名念佛」,就是执持名号。可见得执持名号念佛的方法也出在本经,都是属於诸佛如来的异方便,就是特别法门。你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就能见到西方世界极妙的乐事。

  经【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

  夫人很慈悲。从夫人这个问对里面我们看出来,韦提希夫人虽然自己遭了很大的苦难希求出离,她没有忘了广大的众生。假如她专求自利,底下的就想不到这个事情。她能够想到许许多多苦难的众生,她这个解、行、愿跟佛相同,这也是她为什麽这麽快就得感应的一个因素。我们念佛也很认真,念了多少年为什麽还是糊里糊涂的,烦恼习气没有见到消除,智慧没有见到增长。不要谈无生法忍,不谈这麽高的境界,这一点小小的果报我们都不能现前,原因在哪里?诸位一定要记住,心愿解行跟佛不同,这一句话是真的。如果你要问怎麽见得不同?前面三福你没做到。三福你没有做到,你跟佛的心愿解行就真的不同。一切诸佛如来都从这里做起的,怎麽能疏忽?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夫人说了:

  经【若佛灭後。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你看看韦提希夫人替後世众生都着想了,何况现前的?『佛灭後』是佛不在世了,佛去世之後。这个时劫长远,包括我们现在的人,千年万世以後的这些众生,韦提希夫人念念在怀,没有把他忘掉。後世的众生都不忘,何况眼前的。像这些经文我们要特别留意,往往我们读经读这些含糊笼统带过去,不晓得这些经文关系太重要、太重要!

  她说五浊恶世,正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浊恶到了极处。大家都认为历史演变的法则,从部落时代到君主的国家,由君主专政的时代一定演变到民主的时代,好像这是个历史的法则。将来会不会再到君主的时代?一般人摇头,不可能。可是假如诸位要留意看看东西方的预言,我们中国社会上流行的这个预言,最着名的是《推背图》、《烧饼歌》,关於这类似的有十几种之多,外国也不例外,也有很多种。古老的预言,民主潮流过了之後,还是恢复君主,这个人间又有帝王出现了。一般人不相信,我相信,当然将来帝王再出现我见不到了,我相信。君主ZHUAN制跟民主也在循环,每一种制度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它不是一个十全十美,所以这两种制度会循环、会交替。这个时间长,我们寿命短看不见,那是必然的一个道理。『浊恶』,到现在浊恶到了极处。这一段的注解在一百二十一页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疏【言浊恶不善者。此明五浊也。】

  『五浊』,第一个是:

  疏【一者劫浊。二者众生浊。三者见浊。四者烦恼浊。五者命浊。】

  这五种跟佛在《弥陀经》上讲的完全相同。大师在此地这五种有简单的开示,我们看这段文:

  疏【言劫浊者。然劫实非是浊。当劫减时。诸恶加增也。】

  『劫』是什麽?劫是时间。时间哪有好坏?时间实在没有。我们常讲「这个年成好、这年头不好」,年头哪有好不好,而是在这个年代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善事多恶事少,这个年代就好;如果是恶事多善事少,这个时代就不好,是从这个地方说的。他老人家在此地是用佛法这个说法。

  「减劫」,人的寿命现在是减劫。佛告诉我们六道里头人道寿命最长是八万四千岁,我们人活在这个世间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一百年减一岁,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的寿命十岁,十岁是最短的,这通常我们讲平均年龄。释迦牟尼佛出现是出现在减劫的时候,从八万四千岁一直减,减到人寿命一百岁,释迦牟尼佛出现。佛灭度之後到我们现在三千年了,所以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人平均寿命是七十岁,过一百年就减一岁,这在减劫的时候。

  减劫,人寿命百岁以下就叫浊恶,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那个时候就说五浊恶世。那个浊恶还看不出它的严重性,而我们今天看到这个浊恶是非常非常的严重。从前这个浊恶是需要详加解释,我们听了还未必同意,现在不必解释,提起这个名字大家都点头,没错,确实浊恶到了极处。这是时间年头不对。第二:

  疏【言众生浊者。】

  这个『众生』,我们今天观察比古人观察要明显得多,古人没见到,现在我们亲眼见到。不但有情众生混浊,浊是污染、不清净,无情的众生也遭受到污染。今天大家都知道,每天报纸、广播都在谈整个地球都被污染;海洋里面动物、生物被污染,陆地上的所有一切生物、植物也被污染。这一种严重污染,如果不能加以改善,科学家有个预言,五十年之後这个地球上不适合人类生存了,这是科学家根据统计调查提出来的报告。天空当中大气层被污染了,臭氧层被破坏了,所以这个地球,特别是最近几年,这个地球上的气候都反常。为什麽会反常?这是众生浊、劫浊的现象。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你要问为什麽会有污染?实在讲这五种污染最重要的是第三跟第四,是这两种。这两种是因,那三种是果报。所以这浊恶五种里头,两个是因,三个是果。因是『见』,这个见就是思想见解错了,大错特错。对於宇宙人生想错、看错,而这些人都认为自己想的是正确的,都认为自己见解是对的。害自己不要紧,你害多多少少人!一个错误的想法,像这个马克思一个错误的想法,世界遭这麽大的劫难,多少人生命财产在他这一念当中毁灭掉,太可怕了。所以这个「见」是思想见解的错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想错,他看错。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都是指这个。

  第四个是『烦恼浊』,烦恼是贪瞋痴慢疑。贪瞋痴天天增长,这不得了!贪瞋痴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古大德的教育,知道这是与生俱来的,总是用教育的方法把它控制,使它减弱,让人性的光明能够流露出来。今天教育已经不是从这个地方着眼,於是乎贪瞋痴加速度的在增长,加速度的在膨胀,变成每个人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周边环境,这怎麽得了!这两种是因。

  後面的第五种,『命浊』。「命」是讲我们生命,生命苦恼,日子过得太苦。所以这个命浊就是指我们一生的果报,包括来生来世的堕落都是浊。来生三善道的机会少,三恶道的机会多,这个事情麻烦的不得了!命浊不是说人的寿命短促,寿命短促,他能很幸福的过一生也算不错。一生当中没有一天好日子过,你说这个多苦。所以这个命要看作生命,包括我们日常生活。所以,这是在现在我们对於佛讲这五个名相,我们的体会、我们的认识跟古人不一样。古人没有这麽深刻,因为他们没有遭遇到,所以注解里面注的也不像我讲的这个样子。我讲的这个比较上深,比较上广,比较上透彻,那是因为这个事实在我们现前统统见到,古人没有见到。而且现在这个事情太普遍,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你都看得到、都接触到。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十二集)



台北景美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五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二个字看起:

  经【若佛灭後。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段文是韦提希夫人代我们後世的众生启请这个法门。从这个地方我们会深深的体会到,佛在前面自己说过,「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这就说明了这个法门不仅仅是为韦提希夫人所开演的,实实在在是为末法时期烦恼业障习气非常深重的人,如何在一生能够究竟圆满度脱,佛的本意给我们说出来了。在这个地方又看到夫人也是像佛一样的大慈大悲,跟佛这个心愿完全相同。

  『浊恶不善,五苦所逼』。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能够见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确实是一桩大事。佛法里面常讲大事因缘,我们细细冷静的去想想,确确实实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这是叫一切苦难的众生在一生当中离苦得乐圆满成就,所以真的是第一桩大事。佛在《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这个大事因缘在这里我们才真正领悟到。

  「浊恶」,善导大师在这里有简单扼要的开示。这个文在一百二十一面,上一次我们也读了一段,第五行说的「劫浊」,第六行里面「众生浊」,再底下是「见浊、烦恼浊」,最後是「命浊」。这五浊,浊就是,今天的话就是染污;五种,见与烦恼是因,命是果报,劫与众生浊是现象,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见与烦恼。见,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对於宇宙人生迷而不觉,我们看错了、想错了;这个见就是见解、思想错误,染着。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习气,贪瞋痴慢不断的天天在增长,而且是加速度的增长,普遍没有止境的在增长。这是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在这个世界,几乎每个地区都明显的看得出来,特别是都市。这决定不是好现象,所以带来的命浊。

  这个命浊不仅仅是像经上讲的这个寿命短。寿命短我觉得还没有什麽痛苦。这个痛苦是生活非常苦,这叫真的命浊。这个命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现实的生活,这生活太苦,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非常之苦。苦还罢了,一切众生,诸位一定要知道一个事实真相,那就是有过去世还有未来世,这个事情就麻烦。假如没有未来世,那这事情就好办,俗话常讲:死了就一切都了了。那这问题就解决,这解决不难。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死了以後,麻烦更大。有个什麽?有个轮回在。如果真正知道轮回这一桩事实,那我们就可以说死了就不得了!这真的。所以这一个大事必须在我们有生之年要把它解决,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生死事大」,这是生死大事。

  这一桩事情,自古以来这个世间的学术,科学、哲学、宗教都不能解决。如果世间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我就可以告诉你,佛菩萨就不到这个世间来,来这干什麽?来这叫多事。诸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见到这个世间已经认识这一桩大事,想解决解决不了,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这他来,叫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所以他来到这个世间,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这就是这麽一回事情。所以一个人能够真正体会到人生之苦,觉察人生之苦,这就是觉悟。迷的人所谓醉生梦死,他不能觉察,觉察之後,有心要求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能够感得诸佛菩萨示现。这个浊是因,感到五苦,这个五苦可以说都是前面那个命浊的详细解释。命,生命为什麽会浊?因为你有五种苦。

  疏【言五苦所逼者。八苦中。取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苦。此名五苦也。】

  这是大小乘经上常讲的『八苦』,一般学佛的同修都能够明了,这是佛学普通的常识。所以三苦、八苦,这里『五苦』是八苦里面的前面五种,要加上「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就是八苦。这一些苦难六道众生统统具足,只是程度上有轻重的差别不同,只要不出六道,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的。『生苦』,我们是经历过,但是都忘掉,这众生很健忘,这生之苦都忘掉。虽然忘掉,如果我们看到婴儿出世,你仔细观察你也能够体会他的痛苦,能够体会得到、能够觉察得到。『老苦』,我们看到也是亲身经历到。『病苦』、『死苦』都容易觉察。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不能够避免的,这就是世间法里面所讲的真理,无论贫富贵贱统统都免不了。这个现象从哪来的?生老病死这是果报,有果必有因,细说因缘就是《十二因缘经》。十二因缘跟我们讲这个原因,说明六道轮回的原因,那是远因。如果我们看近因,近因就是五浊里面的见与烦恼,这是近因。这个因与缘找到,事情就好办,好像一个大夫诊断病况一样,他把病原掌握到就可以对症下药,佛为一切众生治病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这五苦、八苦的因缘,讲近的不说远的,就是见与烦恼。假如我们见清净、烦恼清净,给诸位说这几种苦就没有了,这是真的。这个事实,除佛与大菩萨,真的世间人都不知道。科学不知道,哲学也不知道,宗教也不知道,唯独佛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佛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教我们修清净心,教我们修戒定慧,教我们修六波罗蜜。这些东西就是教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把见与烦恼统统断掉。

  身心清净,那麽你这生过去了就没有老苦了。老,老得很健康,耳目聪明,六根不坏。六根,眼耳鼻舌身它不衰、它不坏,这个老不苦。这在台湾修行人当中例子很多。我们看到一个好榜样,就是从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在九十七岁往生的,他往生前两个星期还在讲台上讲《华严经》。那麽大的年岁,他没有戴过眼镜,《辞源》、《辞海》里头那个小字他能看得清楚。他曾经念给我听,他说:你看看,我眼睛怎麽样?眼睛没有衰,不坏!耳朵很聪明,没有重听,这就是老不苦,老没有苦。

  心清净,身就清净,百病不生。这病从哪里来的?病从妄想烦恼来的。这是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诸位同修,不要去想病。这是佛给我们讲的,世出世间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什麽它就变现什麽。所以你想病,那一定病就生了,想久了这生理就起变化。你想生什麽病,它什麽病就出现;你想这个病严重,那这病就一天比一天严重,到最後就不可救药。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麽不想健康?你为什麽不想长寿?为什麽不想佛菩萨?你要把念头给转过来。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念佛的同修,往生的时候不生病,晓得哪一天走,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潇洒。正因为如此,我们特别将倓虚老法师过去在佛七当中所开示的录音带,我们也是有缘,从美国一个同修得到这麽一片九十分钟,现在我们把它做成了CD片。这个带子里面所说的全都是事实,都是老和尚亲眼见到的。他说得很清楚,他一生当中见到念佛人不生病,自己晓得哪一天往生,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他一生见到二十多个。听说的那就太多,自己亲眼见的二十多个人。

  在我们台北市,可以说往生最自在的是李济华老居士,这大概也有二、三十年之前。龙江街莲友念佛团,老居士八十多岁,在法会当中跟大家讲《阿弥陀经》。讲了一个半小时,讲完了,告诉大家:我要回家了。向大家告假,他要回家了。听的人以为他年岁大,讲了一个半钟点讲累,他要回家去,哪里晓得他一下讲台,到客厅沙发上一坐,他就回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在台北市大家所见到的。这不病,不但不病,再告诉诸位不死。他是看到阿弥陀佛来接他,他跟阿弥陀佛去了,这肉身不要了,丢了,他去了!所以他这个不是死。

  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这个法门,真的不老、不病、不死,真的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决。我们是无始劫来这个大事没有法子解决,佛为我们解决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榜样,这是像ji 督教里面讲的见证,这是许许多多证明,事实上的证明。看到这些往生的状况,我们再要不相信,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由此可知,苦不是不能解决,确确实实能解决。但是你要不依照这个方法修,这个问题是真的不能解决。

  我再要奉劝诸位,大小乘佛法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在一切佛法里面最有效果的,也就是最容易、最快速、最稳当的,无过於念佛,这是事实,我们所见到的统统是念佛人。就连倓老法师自己他也说过,他一生他活到九十多岁才往生的,长寿!他看到过参禅的,参禅得禅定他见过;参禅大彻大悟,他不但没有见过,听也没有听说过,你就知道困难。禅里面得定,可以盘腿面壁打坐,一坐坐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於功夫好的坐两三个月出定的,这叫得禅定,这种人他见过,也见到不少。但是这种功夫能不能解决问题?给诸位说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哪里?出不了六道轮回。

  你有禅定,看你定功的浅深,你将来往生是四禅天、四空天,在六道里头,没有出六道。六道的诸天都有寿命,纵然有很深很深的禅定,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是八万大劫,可是八万大劫到头还要往下堕落,你三界出不去。所以这不是究竟解决的办法。真正能够解决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真正觉悟之後,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念佛。念佛念到有效果,念到有成就,秘诀就是专,没有别的。也就是古人讲老实念,什麽叫老实?老实就是专心念。像觉明妙行菩萨讲的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你只做到这三个条件,这就叫老实,这就叫专,那决定有成就。

  韦提希夫人既然发大慈悲心,为我们浊恶五苦的众生来请法,释迦牟尼佛当然要为我们演说这一个法门。经文到这个地方将散善讲完了,下面是第三个大段,定善。诸位看一百二十五页,定善。善导大师在这个注疏里头,告诉我们:

  疏【从此已下。次辩正宗。即有其十六。】

  前面所说的是本经的序分,从这以下这是本经的正宗分,也是本经的正说分,要教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这就正说。方法一共有十六段,这经就是十六章,所以我们称它作《十六观经》。这十六种方法,并不是叫你每一种都要学,你在这当中学一种,学成功了就行。学两种、三种也可以,看你自己的能力,只要有一种成功,就决定得生。十六种里头有难有易,难易不等。前面十二种是观想念佛,这在前面都有曾经跟大家介绍过。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最後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如果要说到难易,我们想想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里面,都劝我们执持名号。换句话说,他教导我们的是选择第十六观,选择本经最後的这个法门,由此,也能够知道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好,我们从第一观开始看起,看经文最後一行:

  经【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

  这一句是教我们求往生方法里面的总纲领,这一句是总说。这根性利的人得这一句开示,他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佛给我们指路,这一条是了生死的道路,这一条是超越六道轮回的道路,这一条是一生圆满成佛的道路,真的没有比这个更殊胜。

  世尊在此地叫着韦提希,『汝』是你,『及众生』,那就是韦提希夫人代这佛灭度之後一切浊恶苦逼的这些众生们,包括我们在内。佛今天把了生死出三界、圆成佛道的秘诀告诉我们,『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西方就是极乐世界。系念一处,这个一处实在讲就是指的名号。如果就本经来讲,这个一处就是指下面所讲的十六处,这十六处,你任何一处都行。我们不要去打妄想,还是老老实实的把这一处死心塌地的定在名号上,我们就把心定在名号上。为什麽?这其他的十五处不太好修。你不信,看看底下第一处,这是十六观里头的第一观。第一观观什麽?观太阳,观日观。下面请看这个经文,接下去看:

  经【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先教我们日观。日观,佛就说了,『一切众生』,只要不是生下来眼睛就瞎了的人,他总会见到太阳下山,就是日落的这个景象,他总是见过的。佛就叫我们观落日这个景象,这是把所观的事相给我们说出来。为什麽要系心一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後对佛的教诫我们才很乐意的去接受它。佛给我们所说的一切方法都是对治我们的毛病的。我们病在哪里?善导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了一段,诸位看一百二十七页,看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

  疏【此明众生散动。识剧猿猴。心遍六尘。无由暂息。但以境缘非一。触目起贪乱想。安心三昧。何容可得。自非舍缘托静。相续注心。直指西方。简余九域。是以一身。一心。一回向。一处。一境界。一相续。一归依。一正念。是名想成就。得正受。此世後生。随心解脱也。】

  这段很重要。这段把事实真相简简单单几句话说尽了。我们的大病就是心不定,所谓胡思乱想。学了佛怎麽样?学了佛还是胡思乱想。今天下午有一个出家人来看我,他告诉我,他很勤奋、很用功、很好学,学过法相唯识、学过中观、学过大小乘佛法,也学过藏密,学得很多,一样一样都讲给我听。什麽叫八识,什麽叫中观,说了一大堆,说完了之後来问我。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所讲的是佛教的名词术语,这名词术语里的意思你完全不懂。这个学法永远在佛教门外,没有入门。他很惊奇。我说:你是满脑袋的佛学名词,满脑袋的胡思乱想。开经偈里头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把佛的意思全想错,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你怎麽能成就得了?那些是佛学的常识,佛学的皮毛,根本不是佛法。

  为什麽说根本不是佛法?法是一切诸法,佛是觉悟,对一切诸法真正觉,那叫佛法。你没觉,你还是在迷,不但你对世间法迷,你对於佛法经典也迷。所以我就劝他,学佛从哪里学起?要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就是此地讲的『一心』、『一处』,从一才能入得了门。你搞那麽多就搞乱,那怎麽能入得了门?不是佛法不好,是你自己学错。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给他说。他也是大学毕业生,我说:你念大学,你念一个科系四年毕业,对不对?他说:对。我说:假如你同时去念十个科系,那你要四十年才毕得了业;你念一百个学系,那你要到四百年才能毕得了业,你能活多久?佛法无量法门,你无量阿僧只劫也毕不了业,同样的道理。你真正要想入进去,唯一的方法一门深入。无论哪一门,只要一门。

  一才有入处,一是什麽?到一心。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你才有个入处。到一心就开悟,就觉,二心是迷。六祖大师说得好,在《坛经》,六祖离开黄梅之後,在猎人队里面住了十五年,这个机缘成熟,到了广州遇到了印宗法师,就是现在的广州光孝寺。印宗向他请教,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传人,就向他请教:五祖平常有没有讲解脱?有没有讲涅盘?有没有说这些?而六祖大师回答得很乾脆:解脱涅盘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答得非常乾脆,这真正入门的人才明白。小乘常讲的戒定慧三学,二已经迷,那三个更不必说。菩萨所讲的六度法门,三已经错,那六不就更错?不晓得错到哪里去。

  在我们凡夫,真的触处全是错,没有一样是对的。在佛菩萨口里面,无论他怎麽说他都是对的,这又是什麽原因?《华严》上说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又给我们讲「万法归一」。这个一不是独一,不是独特的一,这个一是任一,都要明了这个。如果我们讲布施,万法都是布施,没有一法不是布施;我们讲持戒,所有一切法都是持戒,布施也是持戒。所以法才平等,法无有高下。无量无边法从一里面开出来的,无量无边法可以回归到任一,这个法叫清净法、叫平等法、叫无障碍法。所以佛菩萨怎麽说他都是对的,不落一点痕迹。我们凡夫为什麽说都错?执着,有分别执着。人家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广学多闻是得一念之後的事情。你还没有得一心,你怎麽可以广学多闻?这就是我们近代无论在家、出家看不到人才出来。古时候代代都有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包括在家的居士,原因是什麽?人家都是从一门奠定根基,从一门下手,然後才广学多闻。一门下手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讲的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就是清净心,《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底下一句是「无所不知」,一定要到无知,然後才无所不知。有知就坏了,不可以有知,要无知。无知,心是清净的,像《坛经》讲的「本来无一物」,这个心地乾净什麽都没有。心像镜子一样,外面境界这一接触就明了,不但现在的事情明了,过去、未来统统都明了,这叫照见。你看《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他才有这个能力。

  我们现在这个心是乱七八糟的,照的能力完全丧失,把这个照的功能变成了妄想分别执着,你看这个苦不苦。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恢复我们清净心,恢复我们的本能,在此地也是这个原则。你看看无论哪一个法门,无论哪一个经典,佛虽然讲的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你仔细看它的原理原则,决定是一样的。这个地方的比喻很好,众生就是凡夫的心是散是动的。散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动就是刹那生灭,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一天到晚这个妄念不断的在生灭,这叫动。『识剧猿猴』,我们看到动物当中,猴子是最会动的,停不住的,我们的念头那个动相比猿猴还要厉害。

  『心遍六尘』,六尘是你攀缘的境界,六尘是讲的色香味触,是讲这些,就是六根接触的对象。眼所见的统统用一个色做代表,耳所闻的以声为代表。我们六根攀缘外面的境界永远没有止境,『无由暂息』,不停止,不知足,这接触了就起贪瞋痴慢,就起烦恼。顺着自己心意的就起贪心,希望贪得;不喜欢的希望远离。远离还是贪心,贪什麽?贪它远离我,不要接触我。总而言之,顺逆境界都用一个贪,贪不到就起瞋恨。喜欢的不能得到,瞋恨心生起了;不喜欢的时候,它不离开,瞋恨心也生起来了。所以说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无量无边的烦恼就从这里生起来,『起贪乱想』。

  『三昧』是正受,三昧就是清净心,这个清净心怎麽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心是乱想的,他们的心是清净的,他们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人就叫佛菩萨,有妄念的人就叫凡夫。由此可知,凡夫跟佛菩萨只是名字不同而已,除了名字不同之外,还有什麽差别?没有差别。

  我们遇到苦难,想求佛菩萨保佑,你想佛菩萨会保佑你吗?你要以为佛菩萨真的会保佑你,你一定会吃亏上当,你受骗。如果你认为佛菩萨没有能力来保佑你的话,那你又错。要知道佛菩萨怎样保佑我们,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他对我们的保佑就是对我们的教训。虽然现在他不在世间,他的教训写在书本里头,流传到今天,我们展开经卷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我们明了他的意思,依照他这个意思去做,这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保佑。

  我们供奉佛菩萨的形像是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报恩的意思,我们接受到这麽好的教训,我们对於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第二个意思是藉着这些形像,提醒他对於我们的教导,使我们对於他的教训念念不忘。见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他在经上给我们说的,是这个意思。这里头没有迷信,迷信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菩萨教我们要「一心,一回向,一处,一境界」。假如我们这些做不到,你每天给佛菩萨磕头,一天磕十万个头,头磕破了也枉然,你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所以要明白这个事实。佛菩萨不是神明,神明,说实在话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神明是六道里面,天道、鬼神道里面有身分、有地位的人。说穿了,他自己本身都不能解决问题,怎麽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决定不能迷信。

  这里教给我们的原理原则,叫「安心三昧」,这是我们所求的。三昧是梵语的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禅定,也翻作等持,也翻作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等持,等是平等,这心里面常常保持着平等,保持平等那就是定。这是我们所求的,也就是《弥陀经》里所讲的一心不乱,三昧就是一心不乱。这是佛法修学的中心,也可以说,佛法虽然法门无量无边,修的是什麽?就是修定,而是修定的手段、方法不相同。所以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不一样,所修的东西是一个,统统修定。绝对不是禅才修定,那教下不修定?教下的止观就是禅定,念佛的一心不乱也是禅定,密宗的三密相应也是禅定。这个名词不相同,内容境界完全相同。就是这个修学方法手段不一样,但是这个原则原理相通的,那就是一定要『舍缘托静』,不管你用什麽方法。

  缘是什麽?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huo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huo、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麽建立在深山?远离都市,避免诱huo与干扰,容易得定,容易成就。环境关系很大,因为毕竟你是凡夫,你摆脱不了外面境界的干扰,所以懂得避免。现在人要讲修行的话,我们的环境、福德就比不上古人,古人有个清净环境可以进修,现在没有了。现在如果你真的找到一个清净环境,过不了几天那就变成观光旅游区,找不到。深山里面建的这些道场都变成观光旅游的中心点。这是说我们现在修学的环境不如古人。

  现在这诱huo的东西愈来愈多,最普遍的电视、广播、杂志、报纸,这全是诱huo你的。这都是我们佛经里面讲的魔王,统统是魔王,叫你的心不能定下来,天天被它们诱huo。无论是吃的、是穿的、是用的,你看天天有新产品,天天有新花样出来,叫你的心不能安。刚刚买的,新的样子出来,我的这个落伍了,你看看你心就动、就被它牵跑,你的「安心三昧,何容可得」?得不到。这是我们要晓得,要知道舍缘,要知道托静,托是依,就是依靠的意思,要依靠一个清净的环境,要把外缘断掉。

  所以你要想真正求一心,真正求功夫成片,这我常常讲电视不能看,报纸不能看。有些人说:那社会上一些事情我都不知道。不知道,好!不知道,天天天下太平,没事。没事,外面没事,我心也定了。你知道的事情多,你忧虑也多,你牵挂也多,你烦恼也多;你认得人多的话,你是非也多,长短也多,麻烦可大。这要觉悟。这是佛教给我们的原理,不管修哪个法门,你要想成就的话,统统要离开外缘,确确实实找一个清净环境来修行。

  『相续注心,直指西方』。「注心」是把心安住在一处,这个注就是注入一心,直指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把方向指出来。「相续」是不能间断。「相续注心」这四个字跟《大势至圆通章》里面所讲的「净念相继」是一个意思,说法不一样,意思境界都相同。相继就是相续,净念就是注心,注心就是净念的意思。

  『简余九域』,这是我们讲十方,我们专注西方,其他的统统舍掉。那麽这其他指什麽?指的是其他九方诸佛刹土。东方琉璃世界、所有一切诸佛菩萨,我们暂时都把它放下,专注一方;换句话说,专跟一尊佛学,就是这个意思。再说得明白一点,专门依照《弥陀经》、《无量寿经》学,这是专讲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经一论,除这个之外,我统统都不学,就是这麽回事。如果还兼学其他大乘,那就不是直指西方,这就不专,所以底下特别要求我们要「一身、一心」。

  身本来就是一个,何必还要说一身?这一身说的是什麽意思?这一身是身也要学一个,不能我这个身又参禅又念佛,我这个身是又拜阿弥陀佛又拜药师如来,这身就不一。善导大师在注疏里头特别教给我们,我们这个身专礼阿弥陀佛。我们每天拜佛,拜什麽佛?就专拜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不拜。这绝对不是贡高我慢,我们不专一就不能成就。但是专拜阿弥陀佛,这个拜佛的仪规当中,首先要三拜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什麽?这不忘恩。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传给我的,我们不能把这个本师忘掉。下面要拜,无论拜多少拜,统统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拜完之後,拜三拜观世音菩萨,三拜大势至菩萨,三拜清净大海众菩萨,这才圆满,这叫专,身专。心专,心里面念念就是阿弥陀佛。「一回向」,无论修积大小功德统统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作第二个想法;也就是说,决不求人天福报,决定不求现前福报。连现前福报都不求,来世福报更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处,一境界」,统统要归一。这个一处怎麽说法?处是讲你修行的处所,这个意思就是教你不要去到处跑道场,这是真的,你在一处修行,你才会成就,为什麽?他心定了。决定不搞人情佛事。诸位看《印光大师文钞》,《文钞》里面就有很多地方,他老人家多半是回答人家信件的。老和尚这些学生偶尔到灵岩山寺,这是苏州,这是印光法师晚年就住在这个地方,去看老和尚。老和尚一进门就呵斥他:你来干什麽?我来看看师父。师父你从前看过了,你还来看什麽?你不在家里好好的用功,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浪费钱财。骂回去。这一处的意思。地方跑多了心就散乱,这诸位一定要知道。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经上所说的境界。如果我们在梦中、在定中这个境界现前了,这是瑞相。没有这个境界也不求,只求心清净、身清净,一句佛号不间断,求生净土这个愿望不间断,这好境界。

  『一相续,一归依』。相续好懂,相续就是不间断,信不间断,愿不间断,解行不间断。「一归依」,皈依是回头,不但从世间五欲六尘里面回头,我不再贪图;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我也从那里回头,我也不再去研究,一心一意依靠往生经,就是净土三经,现在我们讲的净土五经,这五经都是教导我们求生西方净土的,这叫一皈依。五经里面,依一部经就能成功,这一部经任凭选择。如果你有时间,你可以选择《无量寿经》,为什麽?《无量寿经》对於西方世界介绍得最详细。如果你工作非常繁忙没有时间,你可以选择《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经文比《般若心经》还短,容易受持。这都是属於一皈依。

  『一正念』,除这一念,这一念求生西方之外,决定没有第二个念头,这叫一正念。我们把这几句话都做到,这叫『想成』。诸位要记住,善导大师在此地这一段开示是贯注这十六观的。十六观,每一观都要用这一个原则,你才能成就。你如果违背这个原则,叫你观这个太阳你决定观不成,你不会成就的。观成之後,『随心解脱』就是自在往生。所以往生的时候为什麽没有病苦?没有死苦?他自在去的。这个自在往生,功夫好的人可以随时往生,想什麽时候去就什麽时候去,想在这个世界上再多住几年也没有关系,这叫真正自在,生死自在。这个生死自在,就是佛家常讲的了生死,没有生死了。这是不是真的?真的,千真万确的事实。

  过去有些同修来问我,他说他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有一个发现。我说:发现什麽?他说发现很多往生的人,念佛都是念了三年他就往生了。他来问我,他说:是不是这些人刚刚好遇到佛的时候,他三年寿命就到?哪有那麽巧?绝对没有那麽巧的!没有那麽巧,为什麽他三年就去了?他三年功夫成熟了,西方极乐世界他见到了,那麽好的地方他为什麽不去?他在这里受罪干什麽?他当然去了。我们这是什麽?是想去去不了,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如果要是真能去得了,那早就去了,绝对不会在这个世界再去受罪。所以这才是真正的事实,才是真实的答案。

  人家这个境界一现前,一有能力去,他就走了,不再留恋这个世间。还有一种人能去而不去的,出家在家都有,他与这个地方的众生还有缘分没断。什麽缘分?帮助他们往生的缘,不是其他的缘;其他的缘那统统都断掉,也就是接引众生的缘。换句话说,他在此地多住几年,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是为这个原因可以在这个世间再多住几年,这是不碍事的。这一段要牢牢的记住,因为後面十六段的原理原则都完全相同,所以後头都不说了。我们再回来看经文。接着看经文,这是教给我们观想的方法。

  经【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於日欲没之处。】

  这太阳快要下山的地方。经上说得很清楚,要『正坐西向』。修这个法门,善导大师在这个注子里头说得很清楚,要在春秋,不取冬夏。因为冬夏太阳日出日没它的方位偏差很大,不是正东、正西;春秋的太阳出没是正东、正西,所以他取这个时候,而不取冬夏。所以方位要正确,感应才快速。

  经【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看到这太阳下山就像一个鼓挂在空中一样,距离地面没有多远,这红红的太阳,这个太阳的光度不会刺眼睛,我们张开眼睛可以看它。如果它的距离地面高一点,光度很强,我们眼睛没有办法观察。看到它快要落山的时候,看这个像。至於怎麽样观法?今天这个时间快到了,我下一堂再跟诸位细说如何来作观。观成的现象:

  经【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这就是你观成了,这一观观成功了。观成之後,无论在什麽地方,我们眼睛张开这个落日在面前,别人看不到,你看得很清楚;闭了眼睛,这个太阳也在面前,这才叫观成。如果对着太阳下山看得很清楚,太阳落下去之後没有了,这个没有用处,这个不能往生。一定要把太阳,睁着眼睛,闭着眼睛,无论在什麽地方,太阳都在你面前,这才叫观成功。你就想想这不容易,很难。下一次我把这个方法告诉诸位,告诉诸位,我们明了就好,恐怕很难,我都没有办法,我还是老实念佛。修这个法门很不容易,要这样修成这才行,如果不是到这个境界,那都没有用处。

  经【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这个经文,十六观第一观的经文到这里讲完。这个意思我下一次再跟诸位补充,补充就是如何观法。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