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净空法师讲述) 下

观无量寿经 第二十五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一十八面,倒数第三行末后一句开始﹃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前面一句,在身业当中说的是修善,这一句是离恶,因为这一部经的宗旨,是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大师举的例子,跟一般场合当中所说的不一样,标准高要求严格,若不如是对于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会有障碍,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舍恶要真正认识,娑婆世界依报正报,多有欠缺,当然这是指的六道的凡夫毒,因为娑婆世界,已有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并不亚于阿弥陀佛的净土,但是我们在娑婆世界,没有办法证得,这个是要知道的,如果不能离开娑婆世界,我们决定在这个世界的六道,那么既然在六道那就决定在三恶道,三善道的时间很短暂,恶道的时间长,这个是苦不堪言,因此大师在此地劝导我们,对于娑婆世界,天上人间的依正果报都要发心厌舍,要发这个厌舍之心,都要从真实心中作,不能有一丝毫虚假,再看下面。

﹃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世尊在这部经里面,对于观想说得特别多,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都是讲的观想念佛,当然这个地方不能违背经义,所以我们的意业,意业就是念头,念什么呢,要常常想念,常常观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西方世界的依正二报,依报是那边生活环境的状况,正报这是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一些大众们,这个意想就像境界真的在眼前,我们不修观的人,能到这个境界吗,给诸位说能,不要说在佛法,在世间法里面,至诚感通诚则灵,人用真诚心就会感得这个境界像在眼前一样,你看咱们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常说,祭神如神在,那就是如现目前,我们想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像在眼前一样,想念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样子,也就展现在面前一样,念佛念到这个样子,才叫作功夫得力,这是功夫得力的样子,诸位要明瞭,功夫得力不得力,关键在真实心中,真实心就得力,心不真实功夫就不得力,这个境界就不能现前,这个是意业的善,止于至善,这是身语意三业止于至善的境界。

﹃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这个三界六道,不但我们身要舍掉,决不贪求五欲六尘的享受,你心里面把这些念头也要把它断乾净,决定不染,这个将来往生就不会有障碍,现在所得到的好处,你到这个境界自然就体会到了,没有到这个境界的人不知道,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是大家热烈追求的,你统统不要把它舍乾净,这个人不是有问题了吗,那是世间人的看法,你自己做到了,这里面有真乐,有真正的快乐,真实的享受,不善三业,这个在此地做一个总说,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这个是总说身口意不善的,不善对于三界六道有贪恋的,那都是不善,一定要真心把它舍掉。

﹃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这个善三业,极善的三业,身礼拜阿弥陀佛,口称念阿弥陀佛,意忆想阿弥陀佛,极善没有比这个更善,诸位要知道,读经是善比不上这个善业,持咒是善也比不上这个善,持戒是善还比不上这个善,禅定是善,统统比不上念阿弥陀佛的善,为什么呢,唯独专心念佛,这一生决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一生当中不退成佛,还有比这个更善的吗,读经书,如果不能往生,来生是世智辩聪,果报是如此,这个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是前生读经的,持戒的人,戒持得很严不能往生,来生的果报端正庄严,相貌长得好,威仪也好,持戒的果报,那一种因,那一种果报不能出三界,这一生修一点小福报,来生一享受又迷惑颠倒了,再又造成罪业了,第三世就堕落,这个佛常讲这叫三世怨,我们要明白,所以真正的善,无比至善,就是念阿弥陀佛,要真心。

后面这一句做个总结﹃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真诚到极处了,内是讲内心存心,外是表现在外面,这个身语意三业,身口在外,意业在内,这个内外就是身语意三业,明闇明是明显的显露在外,闇是别人见不到的地方,独居的时候,无论是入众,无论是独居都要真实,这个是我们这一生学佛,修行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就在此地,不是真实的人决定不能成就,真实的标准一定要依这个经上所说的,要依这个标准,自己去建立一个标准往往都是不可靠的,至诚心就说到此地。
下面是第二个深心,至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菩提心之体,深心与回向发愿心都是至诚心的大用,从体起用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换句话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人,从作用上也能显示出,你的心是不是至诚,如果是至诚心,它起作用必定像此地所说的,真实不虚,深心,所谓自受用就是用这个心对待自己,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的是﹃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这个说得好,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的,三心当中也讲深心,古德为我们解释,说深心是喜欢集结一切善心,简单的讲是,好德好善之心,好德好善到了顶处,那就是深信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净土依报正报种种庄严,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修菩萨行,集结一切最殊胜第一善行所成就的,我们应当深信不疑,应当深信,我们依照阿弥陀佛为榜样,向他学习一定也有他一样的成就,要有这个信心,善导大师也在这个地方给我们说,他说亦有两种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如果我们真正能相信这个事实,你的学佛自自然然会认真,我们学佛为什么会懈怠,为什么会散漫,为什么会功夫不得力,实在说不了解这一个事实,不知道现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在造业,就像地藏菩萨在本愿经里头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所以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我们确实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无始劫以来常没,没是沈沦在三恶道,在三恶道的时间长,流转是轮回,生死轮回,没有出离轮回的机会,这个缘是机会,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出离,修外道的法门那更不必说了,决定不能出离,遇到佛法了,小乘法很难很难出离,大乘法也不容易出离,世尊无量法门,末法时期众生,要想出离只有念佛求生净土,祇有这一门,在像法,在正法,其他大乘法门里面还可以,还有机会,到末法时期没有了,只有这一门,为什么说其他法门不能出离呢,末法时期我们的业障太重,这个要知道,一定要觉悟,生死可怕,轮回可怕,现前在世间无论怎么样的富贵,你富贵能享几年,一刹那就过去啦,又要搞轮回搞三途,如果把这个事实看清了,你对于这个富贵人,你心目当中就非常平淡,没有一丝毫羡慕之心,真能把它舍弃掉了,眼光往远处一看不过如此,实在讲,富贵人造的业比贫穷人造得的多,有什么好处,这个要信。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教我们相信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所记载的,他老人家所发的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度一切罪苦众生,当然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决定不怀疑,决定真正能够信他,依照他的理论方法来修学,决定得生净土,这些理论方法就在净土三经之中。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对于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西方净土,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跟这一部观无量寿经,观经里面讲的三福九品这是散善,从第一观到第十三观我们念过了,属于定善,世尊为我们说这些往生净土的方法,换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世尊为我们证明,赞叹阿弥陀佛,赞叹西方极乐世界,九法界的众生包括了菩萨,缘觉声闻,有缘听了之后没有不羡慕的,菩萨羡慕,否则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为什么发愿求生呢,当然对于阿弥陀佛的世界是无比的羡慕,所以发愿求生。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再举阿弥陀佛经做证明,弥陀经上说得好,在六方佛里头讲的,六方佛是讲六边,所以这部经别的地方记不得,这一段记得会很熟,为什么呢,重覆六遍,经上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跟这里讲的真实相应,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大师所引用的就是这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真正不可思议,经上说的,汝等众生是指尽虚空□法界九界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都得要深信不疑,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就是指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不可思议功德,谁称赞呢,一切诸佛称赞,因此这一部经是一切诸佛护念,弥陀经上说的,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是附属阿弥陀经,这三经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因此我们终于明白了,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得到一切诸佛护念,那应该怎么修,真实心中念阿弥陀佛,你就得一切诸佛护念,这个护念就是俗话说保佑,一切诸佛真的保佑你,你要用真实心念,用真实心受持,才能得到真实的果报,这是说为什么诸佛都要来护念你呢,因为你不可思议,你这一生当中就不退成佛了,佛看到这样的一个人,那怎么不帮忙,全心全力来照顾,就怕你不肯作佛,那就没有法子了,佛也无可奈何,想帮忙帮不上,你真正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作佛不退,说实在话,不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退,现在就不退,现在一退就不能往生,就退到六道里面去了,不退才能往生,所以这个法门是现在就不退,这是决定得生,这么多诸佛护念,这是诸佛护念这是菩萨,天龙八部,鬼神当然拥护。

﹃又深信者﹄,底下一段文,我们读了这个句子,实在感觉到非常惭愧,看到善导大师对一切大众的苦口婆心,你看看他句子说,仰愿一切行者等,这个行者就是修行这个法门的,你看前面用这个字仰愿,恭敬到了极处,善导大师果真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阿弥陀佛对大众恭敬到极处,你看言辞,仰是下辈对上辈的敬称,我们在这一本疏里面看到好几次,所以看到这两个字不能不感动,从这两个字看到善导大师对人真诚到极处﹃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教我们修学这个法门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这一生决定往生的态度,就要像这样,一心要相信佛的话,佛在净土三经里面所讲的每一句话,要不顾身命去照做,佛遣舍者即舍,佛教我们舍的就舍,教我们离的就离,教我们放下的就放下﹃佛遣行者即行﹄,佛教我们那些事情应该做的我们就照做,百分之百的依从﹃佛遣去处即去﹄,佛教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就去,﹃是名随顺佛教﹄,这样的修学态度才叫随顺佛的教导,﹃随顺佛意﹄,佛的意思是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佛意就是佛之心,﹃是名随顺佛愿﹄,佛的愿是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是名真佛弟子﹄,这个三行文非常非常的重要,善导大师真实的苦口婆心在劝导我们,我们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真佛弟子要把佛每一句话都做到。

﹃又一切行者﹄,上自菩萨,下至恶道众生,凡是依照净土三经修行的人,个个行者是指这些,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这个法门,大师为什么要在此地,真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实在是法门难信,难信之法机缘非常不容易遇到,遇到了要当面错过那实在就太可惜了,你这一生遇不到这个法门,那就难怪了遇不到这个法门没有缘分,有缘份遇到当面错过那就真可惜,所以在此地一再劝勉我们,但能这个但字只要依这部经,换一句话说,其他的经你不读不学没有关系,这个但字就是单一的意思,我只要依这部经就决定能成就,你要能够深信,能够依照这个经典去做,必定不会误你的,这个语气肯定,让我们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你的一生一定成就,﹃何以故﹄,为什么单依此经深信奉行的人不会错呢,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三经都是佛说的,佛是圆满大慈悲心的人,怎么会误人呢,佛是真实语者,怎么会欺骗人呢,这是劝我们要信,要真信,要依照经典所说的去修行。

﹃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佛以下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怎么样呢,他的智行没有圆满,换句话说,他还是学生还没毕业,换一句话说,他们的话不能完全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定要经过佛的印证,佛不给他印证,我们就可以不相信他的,何况菩萨以下的,这个要知道,我们这一生才不会走错路,下面说,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这是说等觉以下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二障未除,烦恼障跟所知障,诸位要晓得,等觉菩萨烦恼所知障非常微细,再微细他还有还没断根,有这个东西在他就没成佛果愿就不圆,﹃此等凡圣﹄,圣是讲菩萨,凡是世间出家里面,我们讲的高僧大德祖师,这一类的凡,世间的圣贤也是凡,他们都没有成佛果愿没有圆,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他们对于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以及佛所说的一切经,菩萨理解得都不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呢,智没有圆,障没有断没有尽,所以他解得就不圆,这个我们要晓得这是事实。

﹃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平章这两个字,平是平等,他的见解他所说的跟佛一样的,章是明显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叫章,跟佛说的一样的,但是还要佛点头,佛说嗯!没错!这个才可以,佛要摇头那还不行,一定要得佛同意,所以要请佛证为定,这个定是定论,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佛同意,给他说如是如是,这就可以传了,像菩萨所造的这些论,所注解的这些经,佛同意了才叫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如果说错了,说得有偏差,说得不圆满,佛就会说不如是,这一些目的都教我们一定要以佛所说的为标准,一定要相信佛语,菩萨祖师大德所说,一定要记住,与经上所说的一样,这个我们可以相信,与经上所说的不一样,他说他是等觉菩萨来的,我们也不相信,我们相信佛语,那你就非常幸运,你这一生路就走对了,不会走岔路,不会走冤枉路了。

﹃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不印是说佛没有印证,没有印证的那就是跟这个无记,无记就是无所谓善恶,无所谓邪正,没有利益的言语,由此可知,过去世尊在世的时候,菩萨造的论不少,我们现在集结在大藏经里面,许许多多的论典,著述是经过佛同意的,这才能够传下来,佛灭之后也有不少大菩萨,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著作,佛法传到中国,中国历代高僧大德著述非常丰富,这一些没有经过佛印证,佛没有听过,也没有看过他们的文章,那就不印了,我们今天面对著这个注解,善导大师作的,善导大师是中国人,出现在唐朝,这个也没有经过佛印证,这怎么办呢,佛虽然不在世经典可以印证,他所说的跟佛经上所说的一样,这就是佛同意了,如果他所讲的,佛在经上没有这个说法,那就不如是,所以佛灭度之后,经典给我们做了印证,我们读了善导大师的注解,回头再看看净土三经,他老人家所说的,跟佛在经里所讲的是不是一致的,有没有违背,从这个地方来证明他所说的正确与否,这样就可以相信了。

﹃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所以学佛经典是我们第一个依靠的,尤其修净土,净土三经里面,中心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阿弥陀佛没到这个世界上来讲经说法,世尊转述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阿弥陀佛自己这样说,他是转告我们的,世尊的转述就等于阿弥陀佛亲自说明一样,没有两样,所以我们看无量寿经自始至终,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字字句句都不违背四十八愿,都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解说,完全相应,所以四十八愿是我们修净土的根本,这个依是依靠,根本的依靠,我们把四十八愿用来做早课,诸位想想这是绝对真实,其目的让我们真正薰陶,在阿弥陀佛大慈悲心愿加持之中,消除我们的业障习气,使我们的心愿也像阿弥陀佛一样,这正教,正义,义是义理,正确的道理,正行,行是行为,解是见解,业是身业,身口的造作,前面讲身语意三业,正智是智慧,佛所讲的经纯正没有一丝毫夹杂。

﹃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这个众就是大众,不问就是不需要问菩萨了,你今天已经是有缘份见到这个净土三经,读到往生经,你还要去请教菩萨吗,不要问他们了,为什么不要问他们呢,他们知见不圆,相信佛所说的就对了,连菩萨都不问,何况人天,这样人才决定往生,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在往生传里面,乃至于我们在近代,在本省所看到许许多多往生的人,真往生的,说老实话,他绝对不会问人,也绝对不会听人家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所以真正往生瑞相好的,许许多多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什么都不懂,见了菩萨他也问不出,见了人天不晓得问,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预知时至,站在著往生,坐著往生,你想想看,跟善导大师这里讲的是不是一样的,凡是常常来问法师,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这没希望没指望难啊,真正的成就的人不来问,来问的人都很难成就,这说明什么呢,问里面还有怀疑,对佛所讲的怀疑,你说再去问菩萨,问那些知见还不圆,如果说错了说偏差了,岂不是误了一生吗,我听说倓虚老法师念佛开示的录音带,有同修把它写出来,这个好,写出来我看看,看看了的时候把它印出来倓老法师的话很多人不懂,写出来,印出来功德很大,你看倓老算是他的师兄弟,谛闲老法师那个做锅漏匠的站著往生的,就念三年,人家什么也不问一句阿弥陀佛念三年,念得很轻松很快乐,老和尚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多自在,他不问菩萨也不问人天,一问就糟了就去不了了,这一句话说得好。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了是了义,佛所讲的是了义的正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佛以下等觉菩萨所说的都叫作不了教,为什么不了教呢,他没有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他还有微细的烦恼无明没断,所以他说的跟佛两个一比,他是不了义的,不跟佛比他当然是了义,跟佛一比他就是不了义,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决定要以佛为标准,你看底下。

﹃是故今时仰劝﹄,我们在此又看到这个句子,这个口吻是学生对老师的口吻,是晚辈对长辈的口吻,是对极其尊重的口吻,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从这个地方看,大师的贪瞋痴慢,傲慢习气丝毫都没有,把我们看作诸佛如来一样看待,真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他的确是礼敬诸佛,尊重到了极处,﹃一切有缘往生人等﹄,著重这个有缘,有缘决定往生,不能往生,缘缺了,缘上有欠缺,有缘我们遇到这个经典是有缘,遇到善友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是有缘,善导大师是善知识,是善友,经我们遇到了,这个注解是善导大师苦口婆心在劝导我们,我们能信能愿,真正发心修行缘就具足,这样的人在一生当中很可能就真的往生净土。

底下这一段非常重要,他前面讲仰劝,下面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话,就如同前面讲的仰愿,底下这个开示太重要太重要了,﹃唯可深信佛语﹄,唯是唯一,这个意思就是只要相信佛的话就对了,﹃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这是已经证了果的人,那没有证果的什么祖师,大德更不必说了,不相应教,与佛在三经上所讲的不一样的,那些话我们不信,我们不听不采用他的,他所讲的与三经里面说的相应,我们可以采取他的,用它来做参考,这个可以采取,不相应的决定不能用,“以为疑碍”,你要是听了这些不相应的教,就起了怀疑,就产生障碍了,那就错了,“抱惑自迷”,这个惑是迷惑,“废失往生之大益也”,那就真可惜了,把你这一生往生这样殊胜无比的利益丢掉了,错过了,你说这多可惜,所以真正真佛弟子,前面说的,大师在此地讲真佛弟子,我们在无量寿经上也看到真佛弟子,如来第一弟子,这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决定不信用一切与佛不相应的教,绝不用它,我不信它,我也不用它,这一点要特别特别的留意,这个几句真的要多念念,一定要牢牢的把它记住,断疑生信,我们的信心真正坚固,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劝人念佛,这决定与诸佛正教相应,宣扬往生的经典,也决定与诸佛正教相应,这个不会错,历代祖师大德们,他们专修专弘,留下来不少的著述确实可以给我们做参考的资料,诸位要知道这些资料有两种用途,自利的用途,帮助我们破迷起信,建立真正的信心,这个是自受用,他受用,帮助我们解释经典,劝人起信,这有这么两种用途,在末法时代为一切众生介绍这个法门,介绍这些经典,功德是无量无边,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不认真力行,不但经的意思你不能体会,古大德的解释你也未必真能看懂,这个是真的,所以你有一分心得,你就有一分体会,也就有一分悟处,才能把这个理事说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换一句话说,实修比什么都重要,要真正的修学,尤其是现在社会进入到工业时代,人人都讲求时效,这跟从前农业时代大大不一样,农业时代有的是时间,什么慢慢来,慢慢学,慢慢讲,现在不行,要快愈快愈好,这时代不一样,所以一部经论详细讲解研究,这是我们全世界台湾人有福,其他地方,你说一部经要讲几个月,讲几十个小时,几百个小时,人家一听不来了,我没有时间,所以我们在国外,人家一定问你这个课程讲几个小时,你告诉他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他会来,你说这一个课要讲二三十个小时,他皱皱眉头我没有时间,对不起他不来了,这要晓得,所以从前我们在台中学讲经,李老师为我们的限制,最少不能少过三次,就是讲三次,一次多少时间呢,四十五分钟,我们学讲经是两个人同时上台,一个讲国语,一个讲台语,这是一个半小时,所以一个人只分配到四十五钟,两个人用同样的讲稿,口语的讲稿,用口语的讲稿,就是稿子完全相同,一个讲国语,一个讲台语,那么三次最长不可以超过十次,而他所订的最理想的标准是五次,你讲超过十次他不教了,他说你,他是很不客气,你没有能力学,实在讲你真学去讲没有人听,他说什么,五次这个听众讲得不好,为了面子起见还来捧捧场,五次以上人家不愿意捧场,这不捧场换一句话,你真讲得好行,你讲得不好,听众一天比一天少,你的气就往下坠落,自己就很难堪,这是讲的真话,真实语,所以兴旺的气象,听众总是一天比一天多这是兴旺的气象,讲得人心振奋,每一天听众减少,讲的人很难贯彻始终不容易,所以这是在这一个时代,我们一定要认识众生的根机,要契机,这个契机呢长经短讲,深经浅讲,要有这个能力,我过去也是听老师说,好像慈航法师在世的时候,阎锡山先生,他到台湾来的时候,阎老先生向慈航法师请教大佛顶首楞严经,听说慈航法师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完了,这有这个本事,对于这种人就是要长经短讲,很短的时间让他了解全经大义,他们这些人做大官的,工作非常繁忙的,那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听你讲经,那不可能的,他能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那不得了。

底下一段也非常重要,﹃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这个决定建立自心,就像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信愿行那个信字,他老人家举出六个字,信自信他,自是自己,他是阿弥陀佛,“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对于自他事理因果决定不怀疑,其实这六个字把净土,不要说三经,五经一论全都讲完啦,五经一论不出这六个字的范围,一点都不怀疑,这就是建立自心,这才叫信净土之人,这才叫念佛人,顺教修行,顺是顺从,依教奉行,“永除疑错”,什么是疑,什么错了呢,底下说,“不为一切别解”,修学其他大小乘佛法的人,他们见解,跟我们的不一样,他们修的法门,跟我们不一样,别行异学,他们所依据的经论,跟我们的不一样,他们的见解,跟我们不一样,异执,他们有执著,跟我们执著也不一样,我们是执持名号,这些东西,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我们要是随顺他呢,那就大错特错了,跟这些人接触,对净宗发生怀疑,这也是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足以教你退心,足以教你信心动摇,换一句话说,你本来这一生有机会永脱轮回,成佛作祖,是又被他拉回来了,依旧还搞六道轮回,我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晓得,那一伙是什么呢,那一伙是邪魔,这就著了魔,信心动摇就著了魔,发生障碍了著了魔,功夫不得力了,这一定要晓得,一定要明瞭,我们接触这些人绝对不为他所动,前面讲的,菩萨讲的跟佛在三经上讲的不一样,我们都不信,都不用他,何况这些人,这才真正能保障我们在西方道路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TOP

佛说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十六卷

请掀开经,二百二十一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善导大师在此地假设一个问答,来为我们破除疑惑,决定信心,像这样的问题,确实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很可能遭遇到,由此可知,这个问题由来久矣,不但是善导大师那时候有这些问题存在,就是世尊当年在世,有这些疑难的人也不在少数,这是我们要清楚的,说问曰凡夫智慧浅,迷惑业障深重,这个就是说智慧不开,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不但这个能力没有,实在说,得失利害我们都没有能力辨别,何况邪正,如果遇到解行不同的人,这个解是见解,行是修行,譬如你遇到修禅的,你遇到学密的,这个是现前常常遇得到的,遇得到学教的,我们这个地方教人家老实念佛,一句佛号就能成就,他们听了摇头不承认,他说出一些道理也是引经据典,振振有辞,多引经论,来妨是妨碍,难是问难,用这些经论来做证明,这经是佛说的,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那要怎么样来对答他,保护自己的信心,决定还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不退转,决定不改变,这相当不容易,下面大师就这一个重大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知道阻碍了多少人,不知道叫多少念佛人退了心,实在是严重的障碍。

答曰,这是大师教导我们的,﹃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引用许许多多的经,经都是佛说的,论是菩萨讲的,来证明单单念这句佛号不能往生,“即报云”,你就可以这样答覆他,仁者虽将经论来证导不生,仁者是对对方的尊称,我们对他很敬重不敢轻慢,称他作仁者,仁者是一般对菩萨的称呼,虽然你引经据典来证明不能往生,“如我意者”,这是我自己的意思,“决定不受汝破”,我不会接受你的,你引经论再多证明不能往生,我也不会相信,我也不会接受,为什么呢,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这个话说的是非常好,非常的圆满,你所引用的那些经论我也不是不信,我相信,对于诸佛所说一切经,我都仰信,仰是敬仰,信是深信不移,佛说的话那是假的,当然句句真实,为什么你引经论来说我不接受,下面就说出这个道理,“然佛说彼经时”,你所引用的那些经论,佛说那个经的时候,处别,佛讲经的地方不一样,时别,时间不一样,对象不一样,这个机是对象,利益不一样,有人想升官发财,佛给他讲这部经,确确实实会帮助他升官发财,利益不相同,他的目的利益是要升官发财,有的人想升天,有的人想当菩萨,这都不一样,我们这个目的是成佛,这是利益不相同对机不一样,这个根机有小根机有大根机,通常讲这个根机来讲,贤首家讲的,小始终顿圆就五种不同。

﹃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这个观经,弥陀经等,无量寿经,佛讲这些经是讲往生经,劝人往生,讲其他经不是讲的这个经,说其他法门不是讲这一个法门,所以这个时处,对象利益不相同,“然佛说教备机”,佛说教的原则是应机说法,所以一切经都有启请的人,像这一部观无量寿经是韦提希尊者启请的,无量寿经是阿难尊者启请的,阿难尊者看到佛,有一天法相特别庄严,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非常好奇才发问,我们在无量寿经第三品里面看到的,现在这个夏老居士分的是第三品,发起序里头你看看,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这是观察机缘成熟了,什么机缘呢,这一生当中成佛的机会到了,虽然大家不问,他也就为我们说出来了,所以这个三经对的根机不一样,时亦不同,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所谓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分这几个时期适用。

﹃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这一句是指一切大乘经,大乘经是讲菩萨的解行,小乘经是说人天的解行,就像金刚经上所说,佛无有定法可说,经文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是世尊在金刚般若里面,把他讲经的态度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善会佛意,这个开经偈不是说了吗,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要紧。

﹃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好韦提,这是韦提希夫人启请的,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正好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现在生在这个时代就是五浊的时代,五苦的时代,那佛说这个经正对了我们的机,证言得生,佛在这三经给我们做证明决定得生,这个三经正是为我们说的,时处机利益统统相应,时是什么时候呢,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们现在浊恶到了极处,什么处所呢,受苦受难的处所,处也对了,一切凡夫的根机,我们是凡夫,这机也对了,后头的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实实在在想离开这个浊苦的世间,跟韦提希夫人一样,想找一个好地方去移民去,前后都相应,都照顾得很周到。
﹃为此因缘﹄,因为这一个缘故,﹃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此佛教是佛教导,这个佛教导这三个字就是指净土三经,也可以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切往生经,佛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它也算是往生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印祖把它附在四经后面,成为净土五经也是属于往生经,我们一心依这些经典决定奉行。

﹃纵使汝等百千万亿导不生者﹄,不要说你一个人,像你这样的,你来一千个来一万个,来一亿个说不能往生,我还是不会动摇,﹃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你们来试验试验考考我可以通过,绝对不会为你们所说的动摇了,退失了我求生的意愿,这个答覆得很好,更有进者,这是我们觉得这个答覆到这地方就很圆满了,善导大师智慧大,要把这一个疑惑彻底的解决,﹃又行者更向说言﹄,这个行者是修净土的人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人,更进一步可以告诉他,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我再告诉你,我是什么决心,我对于这个法门深信到什么程度,﹃纵使地前菩萨﹄,这地前是三贤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叫地前就是初地以前的,这三十个位次,我们叫三贤十圣地前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这个都是了生死,超三界证了果的圣人,这不是普通人,不是凡夫,像他们来比你高明多了,你是凡夫跟我差不多,﹃若一若多﹄,或者是一个,或者是很多个,多到什么程度呢,﹃乃至遍满十方﹄,就不止前面讲百千万亿,百千万亿数字不大,这是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像你们一样都引经据典来证明我们念佛不能往生,﹃我亦未起一念疑心﹄,我对于佛在三经五经里面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没有生起一丝毫的怀疑,﹃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反而我的信心愈来愈增长,愈来愈清净,何以故,为什么呢,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前面说的很多,佛的烦恼,习气断乾净了,智慧圆满了,不像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换一句话说,他的智慧见解比不上佛,佛的话我们不信,我们信谁呢,这是我们相信佛语的依据,佛所说的话不会被九界有情所破坏,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说出增长信心,断除疑惑之所以,又行者善听,更进一步,前面是三贤菩萨,小乘圣者这份量不够,纵使初地已上十地已来,这个就是地上菩萨,登地的我们称圣人,称大菩萨,我们天天念的摩诃萨,摩诃萨就是称这个十地菩萨,我们称菩萨摩诃萨,菩萨是前面三贤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第十地,这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当然这假设不是真的,真的十地菩萨一定自己念佛也劝你念佛,不会障碍你的,三贤菩萨可能,那真的是可能,因为他们知见不圆,他还有执著,十地菩萨知见渐渐圆满,换一句话说,念佛真实的利益,他们看到了,三贤位菩萨未必能看到,地上菩萨是看到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假设的。

﹃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或是一个,或是很多很多这些大菩萨们,异口同音他们都来说,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指是指名,这个意思就是他专赞阿弥陀佛,段呰三界六道,这个毁呰总是讲三界六道的不好,三界六道很苦,劝你们要离开三界六道,这毁呰就是这个意思,劝励众生,劝是劝勉,励是策励,专心念佛及修余善,专心念佛是正修,修余善是助修,正助双修,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这是释迦佛在往生经里面,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赞叹劝勉我们,假设这些菩萨说,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这菩萨说这个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可以听信,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地上菩萨□满虚空来阻碍我们,来障碍我们,我们也不会起一念怀疑,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这个信心上加一个上上,十地菩萨来阻碍也阻碍不了,那你的信心实在是非常坚固,这个不是普通人,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对于佛的信心太坚定了,知道佛所说的话,真实决定了义。

﹃佛是实知﹄,真实知,宇宙人生真相,究竟彻底圆满的了知,实解实见,亲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等觉以下烦恼没有断尽,换一句话说,多少是带一点疑惑,唯佛没有疑惑,﹃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见是见解,异见是不同的见解,﹃异见异解之所破坏﹄,有这些事实真相摆在眼前,所以假使十地菩萨来说不能往生,我们也不会相信,也不会动摇。

底下两句话是讲真的,﹃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假如他真的是十地菩萨,他不会这个说法的,真的是十地菩萨,他本身就念佛求生净土了,他一定劝我们念佛,他那里会障碍我们,会阻拦我们,不可能的事情,这个说得真透彻,十地菩萨都不能动摇,那假如佛来了怎么办呢,下面说,﹃又置此事”﹄,这是我们把这个放下,﹃行者当知﹄,这是我们修净土的人应当知道的。

这下面是善导大师为我们的开示,真是达到究竟圆满的说法了,﹃纵使化佛报佛﹄,纵是纵然,假设化佛来了报佛来了,这个化佛是应化身佛,报佛是报身佛,真佛还得了吗,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这十方一切诸佛来了,﹃各各辉光吐舌﹄,这出广长舌相,遍覆十方,一一说言,每一尊佛都这样说法,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这个彼净土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这是假设,十方化佛报佛都这么说法,你听了动不动摇,前面十地菩萨听了不动摇,他没成佛,他知见不圆,这十方诸佛来了怎么办,这会不会动摇,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我们看大师如何来教我们。

﹃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疑是怀疑,退是退转,没有一丝毫怀疑也不会退转,﹃畏不得生彼佛国也﹄,畏是恐惧,害怕,这个恐怕不能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坚强的信心呢,﹃何以故﹄呢,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佛佛道同成了佛了,烦恼都断尽,不断尽怎么能成佛呢,所以智慧相同,德能相同,知见相同,解行相同,没有一样不相同,无少差别,没有差别,佛佛道同,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这个制是制定,换一句话说,一尊佛所教导的,也就是一切佛共同所教导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瞭解这个事实,你的心才真的会定下来。
底下举了个例子,﹃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这是前面一尊佛为众生这样制定的戒行。﹃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没有这个道理,不能说后面一尊佛出世之后,把前面那个佛教众生的理论方法全推FAN,前面佛教你不杀生不偷盗,现在这个佛教你可以杀生偷盗,那有这个道理绝对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呢,佛佛道同,所以第一个德号叫如来,如来的意思,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叫如来,这是从事上说的,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一样的没有两样,从理上讲呢,如来者诸法如义,如就是事实的真相,与事实的真相完全相应,前面佛告诉我们,修善一定得善果,造恶一定得恶报,不可能后来一尊佛出世把前面佛说法推FAN,修善会得恶报,造恶会得善果,那没有这种事情,绝对没有这事情,所以这是从理上讲,当然这个十方佛这是假设的,十方佛那里会说这个话呢,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净土,都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所以从这个道理来推论,一切诸佛所说的绝对不会相违背,如果现在有个人宣布他成佛了,现在真有,我都听说不少成佛的人,他真的把经也改了,这个戒律也改了,把前面佛都推FAN了,那你们想一想他到底是真佛,还是假佛,我们自己要明白,要有智慧去辨别不要上当,前些年有人去查经,提出带业不能往生,有不少修了几十年净土的这些老居士,老菩萨们都受到影响,都感觉到非常恐怖,这不能往生怎么办,可惜那些人没念这段经文,他们要念了这一段善导大师这一段开示,那就一笑了之了,就不会去相信他的话了。

下面还有进者,﹃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彼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这个与弥陀经讲的相应,与无量寿经上讲的相应,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弥陀经的经名,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一切诸佛那有不赞叹的,一切诸佛就包括尽了,里头没有说那一尊佛在外,那一尊佛不在其中,没有说,既然没有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在其中,一个也不漏,这在理上讲才讲得通,佛佛道同才讲得通,所以释迦牟尼佛指劝一切众生,此地说的一切众生是九界众生,上自等觉菩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佛的指劝,特别著重在凡夫,因为大小乘的圣者不生净土,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什么呢,他不苦,他没有六道轮回的苦,没有这个堕落的苦,纵然是没有成佛,生活还能过得去,六道凡夫可不得了,如果不生净土,苦头是有得受,特别是三恶道,真是苦不堪言,所以佛是特别怜悯苦道的众生,尽此一生专念专修,要紧的就是一句弥陀名号,像倓虚老法师开示里头,我们有这个录音带,现在也作成了雷射的磁碟片,我们是怕这个带子时间久了慢慢就失传掉,那就太可惜,将它作成磁碟片希望能永久的保存,其中讲到谛闲法师念佛的那个徒弟,锅漏匠念佛的徒弟,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谛老法师就传他这一个秘诀,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说,他一生没有听过经,也没有受过戒,虽然剃度出家了没有受过戒,不要说是比丘戒,菩萨戒没受过,五戒也没受过,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人家念了三年站著往生,往生之后,他的身体还站了三天,等谛闲老和尚来帮他办后事,他凭什么,凭深信不疑,一点怀疑都没有,他相信谁的话呢,相信他老师谛闲法师的话,谛闲法师从小跟他一块玩的玩伴朋友,他对于他的话能信得过,谛闲法师决定不骗我,他就这个信心三年成功,不可思议,谛老教给他念佛的方法活活泼泼,谁都能做得到,而且一点都不难做,他说你就老实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就再念,念累了就再休息,你看看这个多自在,没有一点勉强,这种人真正叫老实人,老实人就成就,我们一般人比不上他,一般人还想学这个,学那个,不老实,所以念一辈子,将来死的时候不晓得那一天死,也不晓得得什么病死,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比他就差远了,古德常常教给我们,老实念佛,弘一大师写了个老实念佛,我们印了很多,总想提醒老实一点好,老实人没有怀疑,这个地方说明一尊佛提倡,十方佛赞叹,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化是教化,诸佛如来心同愿同,无论在因地上发的什么愿,归纳起来总不外乎,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切诸佛都发愿度众生,愿相同,烦恼无尽誓愿断,诸佛如来烦恼统统断尽了,断烦恼相同,法门无量誓愿学,智慧圆满了,佛佛也同,没有一样不同,所不同的就是,一切诸佛跟众生的缘不相同,缘是因地上所结的,结的缘不相同,除此之外,没有一样不相同,所以一尊佛帮助一个众生帮他成佛,佛欢喜,一切诸佛看到都欢喜,都赞叹,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这个一日七日是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这个七天专修,我们中国人念佛打佛七,佛七就是从弥陀经上来的,希望在七天当中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专心专念弥陀名号求生净土,这个是佛七的意义,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时是指时代,时代不好,历史所谓的黑暗时代,恶世界,世界是处所,处所不好,这个地区造恶的人很多,苦难很多叫恶世界,恶众生,造五逆十恶的众生很多,恶见,见解的偏邪,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这个无信就是不守信用,言而无信,这个言而无信就是彼此互相诈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都是无信,盛时炽盛的时代,这几句话就是讲的,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浊恶到极处,在这个时代里面,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这是用弥陀经里面的经义来证明,他老人家所说的这一段话,就是弥陀经中十方佛赞释迦牟尼佛,弥陀经我们念的是罗什大师的本子,六方佛赞的这一段,在无量寿经第二十三品也记载著有,十方佛赞阿弥陀佛,又十方佛等,这个佛是慈悲到了极处,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劝勉我们不就可以了吗,唯恐我们对佛所说的,不能接受,不能相信,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这个文非常明显的,把弥陀经上六方佛赞的话,为我们重覆说一遍,经典上凡是一句话重覆很多遍,那都是非常重要的开示,它多次重覆就是希望我们牢牢记住,不能够忘记,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是世尊说弥陀经,本来的经名就是这几个字,罗什大师翻这部经,把阿弥陀佛的名号作为经名,他这个用意非常之好,教你一看到这个题目你就念一声佛号,这个是罗什大师的苦口婆心,教我们看到这个就知道念一声佛号,种一个金刚种子,他的好心也不违背经义,经义就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直接以佛名作经名,真正的经名,世尊订的就是六方佛称赞的,这一段不可思议功德,那是真的不可思议,五逆十恶,即刻就要堕落地狱的众生,这一回心转意念佛求生就能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比起一切经里面所说的不可思议,那个意思要深广的太多太多,真是不可思议,谁说不可思议呢,一切诸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说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称赞,一切诸佛都护念,所以我们不读这个经,不读善导大师这样圆满的开示,我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不能透彻明瞭,所以对这一句佛号,虽然念了,真的是若有若无,若信若疑,一会儿信,一会儿怀疑,捉摸不定,所以功夫不得力,感应不能现前,换句话说,十方佛想加持你,保佑你,你拒绝不接受,那有什么法子呢,如果你要是诚信不疑,认真的去念,你就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再说这个世间,无论什么大灾大难,你都能够免除,因为有一切诸佛护念,无量的龙天善神保护你,你要想真正得到这个利益,没有别的,真诚,深信不疑,专修专弘,你就得到了,你跟经上所讲的完全就相应。

下面这几句话很重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这一句话重要,罪少善人,罪多的恶人,时节久近,时节久近讲你修行或是你老修行,你修了几十年了,或者是今天第一次才听到,这是近、初学,这个都不问,换一句话说,这个法门要求的条件不高,﹃但能上尽百年﹄,这个上下是讲缘份,我们现在遇到这个法门,我们的缘份好,应该尽形寿来受持,在你这一生有一天寿命,我就念一天阿弥陀佛,决定将这句佛号念到底,﹃下至一日七日﹄,这个就是缘分薄的,临命终之前一天或者是七天才听到这个法门,听到之后他就发心专念求生净土一样得生,﹃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个一心专念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怎么讲法呢,这一心专念就是,一心就是清净,就是清净心,二心就夹杂,杂就不清净,所以净念就是一心念,决定没有夹杂,专念,专念就是只念阿弥陀佛,不在阿弥陀佛之外,还要加上别的佛菩萨名号,不加,这叫专念。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大家在一块共修的时候,共修的仪规上,前面还有一个开经偈,还要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不是夹杂吗,对的,共修的仪规是劝导你念佛,是劝你念佛,前面加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表示不忘本,这个法门谁教给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修学法门之前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道理在此地,如果这一个道场是专修的道场,那这个佛号,释迦牟尼佛的名号,甚至于前面这一些偈赞,诵经回向,后面三皈依统统都可以免掉,在什么地方看呢,佛七,佛七这个七天是专修,走进念佛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一点都不夹杂,真的是一心专念,这个就是专修的念佛堂里面就是一句佛号,这个我们都必须要知道,这样的修行,定得往生,必无疑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的决定往生,必定没有疑惑,决定往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诚是真诚,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的,完全是事实真相,﹃此名就人立信也﹄,以上所说的,我们对佛那叫真正信佛,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菩萨以下为我们所说,与三经一论上不相应的统统不采取,统统不要去信他,我们的信心才能成就,功夫才会得力,往生才有把握,真正相信佛语,这就对了,﹃次就行立信者﹄,前面是就人,我们对人有信心,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倓老法师那个徒弟是对人有信心,他相信谛闲法师绝不骗他,所以人家三年成功了,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什么叫正行,什么叫杂行,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然后自己反省反省,我们的这个行到底是正行,是杂行,自己要认识自己,要瞭解自己,这个很重要,言正行者,专依经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这是正行标准给我们说出来了,专依往生经,这往生经现在就是五经一论,这个是往生经,专门依这个经修就可以,这是正行,五经一论如果嫌太多,这五经里面随便选那一种经专修都行,不必要五经统统修,取一种就可以了,如果年岁也大了,工作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我们在五经里面选短一点的,这最短的呢,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两百四十四个字,就选这个,如果有时间工作不太忙的话,最好选无量寿经,为什么呢,无量寿经对于净土,无论是性相事理,因果每一个方面都讲到,把西方世界介绍得很圆满,很清楚,这个是非常好的一部经典,道理明白了,事上也清楚了,然后一心一意的修学,使我们自己心愿解行都能够与经相应,这样就决定往生,这个叫修行。

下面说,﹃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对著经本叫读,不对经本叫诵,诵就是背诵,念得很熟了不用经本也能够念得一个字都不漏,一个字不错背诵念得很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这个等那就是现在新编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五经一论,所以净宗依据的经典不多,在各宗里面来讲份量最少,容易摄持。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一天到晚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在造六道轮回,你想离开六道轮回,天天造六道轮回业,那怎么能离得开六道轮回呢,要想真的离开六道轮回,决定不造六道轮回业,这一点重要,如何不造六道轮回业呢,决定不打妄想,决定不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就不造轮回业了,这个事情很难,我们很想这样做,做不到呢,起心动念,他就是这些念头来啦,这也难怪,这叫什么呢,无始劫来的习气,它自自然然就现前,断不掉,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方法就妙极了,你不是要想吗,想阿弥陀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你想这些,想这些是什么呢,是造净业,将来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用这个代替了妄想,所以经要熟,不熟就想错了,想岔了,所以经一定要熟,很熟,我们起心动念,心里面浮现的印象全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二报就是依报正报,这两种果报的庄严,想这个,念这个。
﹃若礼﹄,我们每天礼拜,礼拜很重要,礼拜是修敬,十大愿王里面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在这个社会,我们要敬人,要敬事,要敬物,这个敬从那里修呢,礼佛当中去修,修一个敬心,修一个恭敬的行为,同时礼拜又是最好锻炼身体的方法,身体运动,我们礼佛专礼阿弥陀佛,别的佛不礼,会不会怪我们呢,如果那个佛要见怪,你不礼也罢了,为什么呢,他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有忌妒,那连世间好人都不如,世间一个君子好人都不忌妒人,都不会见怪人,那有佛菩萨会见怪人的道理呢,你要想到佛菩萨会怪你,你的罪业就重了,为什么呢,你瞧不起佛菩萨,你把佛菩萨当作坏人来看待,你这个罪多重,不得了,这罪太重,自己不好还佛菩萨跟我差不多,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你这个见解思想就造很大的罪业,真的,平常我们一般人造罪业,造重罪,自己不知道,这个意念就造下很重的罪业,把佛菩萨当做凡夫看待,礼佛专礼阿弥陀佛我们专礼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一切诸佛看到都生欢喜心,你这一生修行才算是真正对了,完全对了这才能成就,到处拜,拜好多佛,佛看到摇头错了,还是搞六道轮回,纵然你有所得,不过得一点人天福报而已,如果用现代事实来看,恐怕人天福报都得不到,福报是有,到那里享受呢,到三恶道去享受,畜生道变成人家的宠物,宠物很有福报,畜生饿鬼道,就变成妖魔鬼怪接受人的祭祀,就去搞这个去了,那就大错特错。

﹃若口称﹄,口称是念,“即一心专称彼佛”,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这个赞叹是劝别人的,我们自己念佛,劝人念佛,我们也要像一切佛菩萨一样,赞叹西方净土种种功德庄严,使听的人能够相信,能够接受,供养我们对佛的供养,那就是行愿品上所说的,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里面第一条,依教修行供养,我们能把佛的教训统统都做到了,这叫真供养,这是对于佛的供养,除此之外,我们诚心诚意将这个法门,经典介绍给一切大众,劝导他修学这个法门,这是对一切众生最殊胜的供养,专供养,专赞叹,是名为正,这叫正行。

再看底下一段,﹃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这正中的两种,净宗里头常讲正助双修,正修是正,助修还是正,这个正助双修都是正,为什么呢,它不是杂行,它是正行,我们看,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行是你走著,住是站著坐著躺著,这个身体一天到晚总不外乎这四种方式,离不开这四种方式,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一天到晚行住坐卧,佛号决定不中断,这叫净念相继,佛号不中断,念佛出声念可以,不出声念也可以,出声念久了累,心里念默念不出声,大声念也可以,小声念也可以,也有地方说,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你就拼命大声念,你要见大佛,这一段开示读了之后,那些话我们就一笑了之了,为什么呢,经上没有三经里头佛没有说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佛都是平等相,四十八愿里头没有说,你念大声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大佛,没有这个说法,西方极乐世界平等的世界,所以菩萨所说的与经上不相应的,我们不必接受,不必采纳这个就对了,一心一意去念,大声也好,小声也好,出声也好,不出声也好都好,要非常自在,念得身心很舒畅这就好,这个叫正定之业。

﹃若依礼诵等,即名助业。﹄,像前面,拜佛专拜阿弥陀佛,这个称赞供养,这个属于助行,所以这个助行还是正行,正行里面的助行,正中之正,正中之助,正助双修都是属于正行,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什么叫杂行,我们留在下次再说。

 

TOP

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十七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七面,最后一行,从第四个字看起,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前面是说明了正行,这个正行里面又有两种,一种是专念名号,专持名号,这个属于正定之业,第二像前面所说,我们礼拜,专礼阿弥陀佛,这一类包括前面所讲的,称叹供养都是属于叫助行,我们常讲,正助双修,正助两种,都是属于此地所说的正行,正行之外,我们所修一切善业,都叫做杂行,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的,是属于杂行,下面这就给我们谈到得生净土的问题了,这个法门最重要的,就像经上所说的,﹃净念相继﹄,这个是持名念佛,最重要的纲领,能不能得生呢,就是这一句,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净念相继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叫净念相继,相继就是不间断,此地所讲的,﹃无间﹄,﹃若修前正助二行﹄,这个正助二行就是,﹃三业专精﹄,三业专精,﹃心常亲近忆念不断﹄,这个功夫不间断,这就是相续,三业专精是净念,这就是净念相继,那么这个决定得生,如果修杂行,杂行就是念佛里头夹杂其它的善法,或是世间善法,或者是佛法里面的善法,总而言之,他不是专念阿弥陀佛,专修净土,那么夹杂这些善法,专精的心就常常要间断,因为你心里面,念著别的善法,那么这样也能够回向得生,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回向得生,关键的时候就在临命终那一刹那,那个一刹那是不是念佛,如果最后这一刹那的念头是念佛求生,这个没有问题,这就得生,如果最后这一念头,心里想的是其它的善,这就不能得生,所以杂修确实不如专修,专修靠得住,杂修虽然说能往生,并不是有百分之百的可靠性,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瞭的。

上面所说的,这叫做深心,深心总而言之,都是属于自利,即使是利他,利他最后的目的还是自利,这个为了求生净土,这个是自利当中最殊胜的大利。
再看第三,﹃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一条这是利他的,就是至诚心来对人,对人对事,对物都在这一条里面,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这一条实际上就是大慈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与一切众生真实之乐,在四弘誓愿里面,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属于回向发愿心,具体的修学,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我们已过去,过去虽然不知道了,我们凡夫都有隔阴之迷,过去生虽然不知道,但是过去生中一定修有善根,凡夫无量劫来,这个善恶杂修,有善有恶,我们将善根回向,过去的善根,虽然我们不晓得过去世,要是很冷静的思维观察,还是能看得出来,从那里看呢,从习气上看,这个习气不是这一生的,多生多劫的,对人,对动物,对植物有爱心,有慈悲心,这个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以及这一生当中,我们接受佛的教导,接受世间古圣先贤的教训,知道断恶修善,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根,依世间贤圣的教导,所修的是世法的善根,依照佛菩萨的教导,我们所修学的是出世间的善根,这一条是讲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所修的,除了自己修的之外,我们还看到别人所修的,别人所修的,我们也可以把他所修的拿来自己回向,这个要懂得,怎么能把别人所修的善,变成自己的善呢,这叫随喜功德,我们能够生随喜的心,就把别人的善变成自己的善,随喜他人,这个他,是别人一切凡圣,这个别人,有凡夫,有圣人,圣人是菩萨,阿罗汉这些是圣人,凡夫是世间的贤圣,包括到二十八层天的天人,他们依旧属于凡夫,他们所修的一切善,我们看见了,我们听到了,或者我们在书本记载里面读到了,能以真实深信当中生起欢喜心,对他的善行赞叹,对他的善行随喜,随喜的意义非常的深广,第一,对这个善行必须要肯定,这才能随喜,第二,要尽心尽力的效法,如果是现前的善行,我们应当尽心尽力地去成就这个善行,这个叫真的随喜,不只是欢喜赞叹,我们有力量没有去帮助他,没有去助成他的善行,那么这个随喜就不圆满,尽心尽力随喜,他有多大功德,你就有多大功德,把这个功德也可以用他来回向求生净土,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里面,就有随喜功德这一条,这是菩萨行的十大纲领它是其中之一,后面还有恒顺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的心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得生西方最重要的条件,果然得清净平等,往生到西方世界,品位决定是在上三辈,这个九品当中是上三品往生,这个回向要记住,要真实深信中,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回向愿生彼国,这是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当中,第一个愿望,唯一的一个愿望,这才能决定得生。

下面一段开示很重要,我们要特别注意,又回向发愿愿生者,这是讲你真正愿生,那你要具备下面所说的心理态度,﹃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这一句实实在在是决定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如果具有这一个条件,那么可以说这个人决定得生,他这个决定真实到什么程度呢,下面说,此心深信,由若金刚,这个金刚是比喻,在矿物里面金刚是最坚固的,能破一切物,一切物不能破坏它,所以佛常常用这个来比喻坚定的意思,这个心像金刚一样的坚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异见是不一样的,见是见地,学是修学,解是瞭解,行是修行,即使在佛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知道大乘在中国,宗派就有八个,大乘有八宗,每一宗里面,分的支派又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他们的见解不相同,他们依据的经论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这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常常会遇到的,这些人也很慈悲,也很好心,遇到你就告诉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太简单了,恐怕不中用,还是多学一点靠得住,这个拜一尊佛,万一阿弥陀佛太忙了不能来,怎么办,不如多拜几尊,阿弥陀佛不来,还有别的佛来,我们听听,他说的好像也蛮有道理,那你的信心就动摇了,你的信心就被他破坏了,这个真正决定信心,无论听人家怎么个说法,决定不动摇这个才行,不为他所动,不会被他破坏,唯是决定一心,唯是唯一,专诚到了极处了,只决定一心,投正直进,我只向这一条路上精进,决定不转弯,决定不回头,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回顾”是回头,“落道”是退转,如果听到别人所说的,你就退了心就退转了,即失往生之大益也,那么这一生往生的机会,你就当面错过了,那实在是真正可惜,这个四行文,这四行不多,非常非常重要的开示,一点都不能够疏忽,善导大师惟恐我们在现前,遇到这个殊胜的机缘,这个机缘确确实实像古人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不要认为这遇到不难,挺容易遇到的,如果你要出去打听打听,你才晓得你遇到这一个法门还真的不容易,你去问问一些学佛的人,去调查一下,在中国,在外国,在全世界,那个不学佛的人就不必说了,闻到佛法的人,几个人听到净土法门,知道有个净土法门,几个人听到观无量寿经,知道有观无量寿经的人,又几个人听到善导大师的开示,确实不多,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除了不少的疑惑,因为在他老人家之前,古时候的大德,把这个经的意思讲错了,这在前面,他老人家一桩一桩都给我们辨正过来,古大德认为上三品往生的是大乘菩萨,凡夫没份,中三品往生的是小乘圣者,换句话说,凡夫往生只下三品,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古人这个说法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九品往生统统是凡夫,他老人家说得太好了,凡夫往生为什么品位不一样呢,遇缘不同而有差别,我们今天遇的缘是最殊胜了,要依照善导大师这个话来说,我们今天遇最殊胜的缘,那往生都应当是上上品,上中品往生都对不起自己,所以这真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我们遇到了,假如是错过了那多可惜,所以在这个地方真正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一定要把握机椽,要认清事实,决定不能退转,决定不可以疑惑,底下假设这个问答就太好了,真的将我们疑根都把拔除掉了,建立真实清净信心,这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们信愿具足了,那就决定往生。

这下面﹃问曰﹄,假设有一个人提出问题,﹃若有解行不同﹄,这是我们佛门的,我们修行的法门不一样,我们念佛,他参禅,他学密,我们遇到了,这是解行不相同的,﹃邪杂人等﹄,这是不学佛的,学外道的,外道有佛门以外的外道,有佛里面的外道,有这个打著佛教招牌的外道,现在在这个社会时有所闻,这真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个邪师,就是此地邪杂人等属于这一类的,前面解行不同那还是正法,他不是邪法,这一些人来相惑乱,来的时候说了一大堆的道理,也引经据典,迷惑你,扰乱你,﹃或说种种疑难﹄,或者发出许多问题来问你,你也答不出来,最后被他所转了,﹃道不得往生﹄,他最终的一个结论,就是要说服你,证实你念阿弥陀佛决定不能往生,必须要改信他的教,要改修他那个法门,他的目的在此地,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这个说的的确是很有道理,也是事实,他提出这个问题,跟佛在经上讲的没有两样,我们确确实实无始劫以来,以及这一生当中,造的恶比修的善确实要多,这个地方讲得非常具体,﹃于一切凡圣身上﹄,﹃凡﹄是凡夫,不但是对人,包括畜生都在中,我们对人造的罪业,实在讲还算轻,我们对于畜生厌恶,杀害吃它的肉,这个罪业非常重,所以﹃具造十恶﹄,五逆,这个五逆,杀父杀母,大概这两种造的人比较少,我们还不至于造这个重罪,但是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三条比较容易造了,虽然不是真造,有等流的罪,等是等于,阿罗汉,你到那里去找阿罗汉去,你想杀阿罗汉,阿罗汉都找不到,你怎么杀法,阿罗汉是世间的善人,是世间人德学的榜样,换句话说,我们对于世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轻慢他,藐视他,陷害他,那个罪过就等于杀阿罗汉,所以叫等流罪,佛是三界导师,人天眼目,当然佛的福报很大,一切护法龙天保护他,没有人能够杀害佛的,但是让佛身上出一点血,这个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提婆达多出佛身血,举的这个公案,是以恶心想害他,虽然没有害成,这一念的恶心,就犯了五逆的重罪,五逆罪里头最容易犯的,实在讲就是这个两条,一条是出佛身血,佛不在了,有等流罪,佛像,无论是塑的像,画的像恶心破坏,这个就是破佛身血,是有恶意的,无意损坏,没有这么重的罪,所以讲恶意的,瞋恨心来破坏的,另外一个就是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破坏僧团实在讲,多分都是在口业,妄语两舌,特别是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这个罪过就非常之重,使僧团里面不能够和睦相处,坏了僧团的规矩,坏了僧团的制度,使这个僧团在解行上,都发生了严重的障碍,这是破和合僧,这个罪是五逆罪,佛法的僧团,目的是了生脱死圆成佛道,无论是那一宗那一派,僧团目的是在此地,所以这个扰乱的罪过是非常非常之重,这不通忏悔的,即使世间团体的利益,也必定大于个人,你害一个人罪小,你害一个团体罪就大了,世间团体之大者莫非国家,损坏国家的制度秩序,教这一个国的人都蒙难,那这个罪过就重了,佛法里面讲,因缘果报,讲结罪,是这样说法的,所以学佛必须要把心量拓开,人为什么会造罪业呢,心量太小了,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没有想到大众的利益,所以他才会造作罪业,这是五逆罪,四重是破戒,这是讲的四重戒,就是根本大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叫四重戒,受戒犯了这是犯重罪,不受戒犯了还是重罪,不能说是,我没有受戒,犯了大概就没有罪,没有这个道理,不受戒犯了还是重罪,谤法是毁谤佛法,这一条也很容易犯的,佛门里头常有,我修净土特别赞叹净土,对于其他的修行法门一律都毁谤,这是谤法,这自古以来,我们就看到很多,叫自赞毁他,我们说学禅的不好,那禅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也是,既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你毁谤他岂不是谤佛,谤法谤僧,依照那个方法修行的那是僧,你不就毁谤三宝了吗,毁谤三宝,自己修行,那有成就的道理呢,没有,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很清楚很明白,佛在华严经末后一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善财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人所学的法门都不一样,他们的态度没有一个是毁谤别人的,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华严是世尊出现在世间,第一部所说的大经,换句话说,修学的态度在第一部经里面,就给我们讲得清楚明白了,真正佛弟子,我们跟其他宗派不相同的,就像一个学校,我们念的科系不相同,都是同学,都是成就戒定慧,只是方法不一样嘛,依据这个义理不相同,方法不相同,我们的目的是戒定慧,是觉正净,这个完全相同,所以绝对不可以毁谤,阐提这是梵语,音译的,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人叫阐提,佛通常在大乘经上常说,﹃一阐提不能成佛﹄,没善根嘛,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可是世尊在最后,法华会上讲的就不一样了,法华会上说,阐提也有佛性,他也能成佛,所以后人就称法华经叫,﹃成佛的法华﹄,别的经不能成佛,为什么说法华经成佛呢,法华经上承认,阐提也能成佛,是这么一个道理,其他大乘经上,佛是拣别,阐提不能成佛,其他都可以成佛,是这么一个道理,这是法华讲得圆满,法华讲得究竟,破戒这个是受了佛的戒律,像在家守五戒,八戒八戒是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守比丘戒,比丘尼戒,而不能够遵守毁犯了,这叫破戒,这个罪的轻重,律有明文,底下破见,见是见解思想,这个问题严重,古德常说,破戒有救,忏悔有救,破见就没救了,破见是什么呢,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报应了,对佛所讲的话,他怀疑不信了,那这个没救了,邪知邪见,这个是重罪里面非常严重的,严格的说,五逆十恶四重,谤法阐提,破戒都有救,在这一部经上就讲到,我们讲到,下下品往生,在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立刻就接受,马上就念佛一样还得生,唯独破见没救了,破见是什么,你遇到善知识跟他讲的时候,他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了,那就没有救了,我们现前业障也很深重,病痛苦难很多,这些根本的原因,也都是这些罪业,假如我们真正发心忏悔业障,我们身体逐渐会好转,我们环境逐渐会改善,如果破见那就不行了,那你怎么样勤修,都得不到想像当中的果报,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情,这个见一定要读诵大乘,要常常思维佛菩萨的教诫,长时间的薰习,我们对它明白了,理解了才真正产生了信心,建立正知正见这才能有救,这是说咱们这凡夫有这么多的罪业未能除尽,这个罪业没断,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这些罪业果报在那里呢,果报在三恶道,现前,如果这些罪业的现象现前了,换句话说,这个人现在是个人身,是个人的样子,这一口气不来就到三恶道去了,这是系属于三恶道的,云何一生修福念佛,这是问你,怎么可能你这一生当中修福念佛,你就不堕三恶道,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那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身的罪业决定堕三恶道,修一点福念几句佛号,就能生到这个无漏无生,永远不退成佛,这个地方去未免是太便宜了,说出这些实在讲,如果我们信心不能坚定,是很容易被他动摇了,遇到这些人说出这一番大道理来,我们怎么个应付法呢?

﹃答云﹄,诸佛教行,教是教学方法,是教学,行是修行,佛给我们讲的理论,讲的方法,数越尘沙,数量上讲,太多太多,法门无量,不只八万四千,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这四句是总答,是一个总纲领,佛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随情非一就是应机说法,这众生什么样的根性,就给他说什么法门,所以众生根性无量无边,佛的教行也就无量无边了,如果契机那就得度了,不契机同样不能得度,教一定要契机,禀识机缘非常重要,请看下面文,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这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世间人可以见到的,当然你可以相信,如明能破闇这你相信,晚上这个房子,点一盏灯就亮了,黑暗就没有了,这个你看到的你会相信,空能含有,我们这个房子空的,所以可以桌椅板凳摆这么多,塞进来,他可以含有,地能载养,地能载物,地能养物,一切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大地,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这是你亲眼所见的,你当然相信,这亲眼所见的,那就太多太多,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世间法都这么多,千差万别,佛法一样也千差万别,也是多得不得了,世间这些万物也都有利益,何况佛法,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佛的法门很多,教给你超出一门,你就断一条烦恼,随入一门,你就入一个,解脱智慧门也,这是叙述,佛法无量无边,他有无量边的利益,都是帮助众生断烦恼,开智慧的,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这两句话就太好了,我们彼此不要勉强,你也不要劝我,我也不必劝你,我们各人修各人的就好,彼此互相赞叹,大家在一块儿欢欢喜喜,不要再起争执这就好了嘛,底下说了,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你修的那个法门,你认为很好,不适合我,我不喜欢,你喜欢,我不喜欢,你为什么拿我不喜欢的,来找我的麻烦,来迷惑我来障碍我,这个话讲的好,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我学的这个法门,我喜欢,我喜欢呢,那我跟这个法有缘,你不喜欢呢,那当然跟你没有缘,你不愿意学这个法门嘛,但是它跟我有缘,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同样那个道理,你喜欢那个法门,那个法门跟你有缘,我不喜欢跟我没有缘,这个是事实,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你要明白这一个道理,了解这一个事实,各人随著他喜欢,随著他爱好,修学的法门,都会很快得到解脱,这是真的,所以不必勉强,这个事情勉强不得的,但是这个世间人,虽然说他爱他喜欢,他是感情用事,那个爱与喜欢都不是真的,所以他爱那个法门,喜欢那个法门,修了几十年还一样都得不到,什么原因呢,他不是真爱,他是假的,如果他是真的,他真喜欢禅,他在禅里面决定得成就,他真喜欢密,他三密一定相应,他都达不到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他不是真爱,他并没有死心塌地,并没有用真实心去修,他是修著玩的,修著玩的,还要找人的麻烦,还要破坏别人的这个修学方法,这是造业,因此我们学佛,我们修净土,对于其他大乘修行的人,无论他修学那一个法门,我们都赞叹,同时可以提醒他,如果你那个法门要不能成就呢,最后回向求生净土一样往生,提醒他这一句,这个话是真的是假的呢,真的,咱们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的一段就是说,修学大乘的人,无论修学那个法门,无论读诵那一种经论,修学那一个方法,或者是念那一个佛菩萨,统统没有关系,你只要把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全都能够得生,慈舟大师判那一段经文叫,一行三辈往生,可见得净土法门非常广大,专修决定往生,杂修也能往生,杂修要认真的回向就行,这个要知道,因为什么呢,他有缘的这个法门他容易成就,譬如在我们本省,有一些同修特别喜欢地藏经,他每天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名号,跟地藏菩萨非常有缘,能不能往生呢,能,只要你这个读诵,持名天天要回向,回向发愿求生净土就行。

﹃行者当知﹄,这是叫著修行的人应当知道,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这两句的开示很重要,佛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学佛的目标不一样,如果他学佛的目的,只是想瞭解瞭解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是些什么,那行,所有的大乘经各种法门,你都可以涉猎没有妨碍,你目的是在求解嘛,我们世间讲的,目的是在学问,目的在常识,这个没有妨碍可以学的,‘若欲学行者’,那就不一样了,要讲到真正修行,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前面一句就是现在人讲的佛学,佛学你可以广学多闻,后面这一条学佛,学佛不行,学佛要一门深入,决定不可以学杂了,学太多了那是决定有妨害的,为什么呢,学佛一定是成就戒定慧,目的在此,成就戒定慧,成就觉正净,目的在这里,所以这个解跟行不一样,但是诸位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有解没有行,决定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的结果还是生死凡夫,有行没有解,在一般大乘法里面能够得定,依照这个法门修行能够得定,也不容易超越三界,为什么说不容易呢,那个虽然得定,定功的深度不够,超越三界的定,楞严经上讲的是第九次的定,第九定,四禅八定都是属于世间禅定,换句话说,不能超越三界,第九定才能超越,那么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呢,这就太难太难了,如果在净土宗来说呢,换句话说,这个世间八种禅定,我们连那个初级禅定,都还没有达到也能往生,这就容易了,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后面开出,对一般大乘修学大乘的功夫不到家的,将那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往生,这个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真正是普度一切众生,所以解跟行,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在我们一生当中,既然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明白了,我们就要决定我们的目标,还是以往生为第一,还是以求解为第一,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了,别人没有办法给你作主,但是我在此地可以奉劝诸位,提醒诸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不能往生,你就把三藏十二分教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还是没用,真正聪明人,真正觉悟人晓得生死要紧,如果把这一桩事情看重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了,行比解重要,我们死心塌地把这一句佛号念好,解算不了什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再要求不迟,这个才是叫真正聪明人,真正要在行门上用功夫,必须要把世缘放下,这个放下就是心里头不要再牵挂,把佛法也要彻底放下,古来祖师们说得很好,莲池大师就讲得很好,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让给那些人悟呢,求学的人,让他们去悟去,八万四千行,也饶跟别人行,那些人行呢,不信净土的人,让他们去行去,不著急了生死出三界的人,可以学那些法门,真正知道生死事大,急著要超越三界的,那你就老实念佛,所以到最后,莲池大师这是一本阿弥陀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少用功劳,多得益也。﹄,这个一点都不假了,大师这一段的开示,的确把我们的根本疑虑断除了,我们也学会应付一些异解,异学异见,别行的人了遇到这些人,我们也晓得,我应该怎么样对他说,既能够坚定我自己的信心,也不伤他的颜面,这个很好很圆满。
再看底下一段,这个下面一段,大师给我们说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也非常之好,﹃又白一切往生人等﹄,我们看大师用的这个句子,实在讲是恭敬到极处了,白这一个字是下对上的敬词,﹃一切往生人等﹄,就是你真正下定了决心,我这一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就是其中之一,大师这一番话那就是对你说的了,﹃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行者就是专心修学净土法门的人,给你说一个比喻,目的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防护你遇到这个邪魔外道来找麻烦的,来破坏你的,来动摇你信心的,怕的是这个,给你说个比喻,何者是也,什么比喻呢,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这是比譬有一个人,他出去旅行往西面走,路程相当遥远,有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他走到半途遇到有两条河,一是火河在南,一是水河在北,当然他举的这个都是比喻,后面有说明,火是瞋恚之火,水是贪爱之水,这里头有贪瞋痴,这修行呢,修行人一天到晚跟贪瞋痴搅和在一道,就是你走在这两条河当中了,这两条河各宽百步,百步之宽你超越不过去,﹃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没有边际,可见得这个贪瞋痴严重,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这两条河的当中有一个小路,这个小路太小了,可阔四五寸许,这像个独木桥一样了,四五寸的这个小路,这比喻什么呢,你那个贪瞋痴念头里头还有一点点善根,这个善根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么一点善根在,比喻这一点善根,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这就这么一点点善根,其水波浪交过湿道,这个水就是贪爱,贪爱有的时候把你求生净土的念头打断了,这就好比把这一条白道浸湿了,﹃其火焰亦来烧道﹄,火是瞋恚,一有嫉妒瞋恚心,又把佛号打断了,水火相交,常无休息,这一句佛号跟贪瞋痴天天在交战,天天在打仗没休息,此人既至空旷回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这个几句比喻,这个修行人虽然有这么一点善根,常常被贪瞋痴淹没掉了,又遇不到善知识,成天跟这些恶知识搅和在一起,群贼恶兽,这个都是讲的恶知识,这个恶知识要拖你下水,此人怖死,直走向西,这个人恐怖怕死,一直往西边跑,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跑到这个河边上了,这心里想,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到回是倒退,这是走到这个地方进退不得了,你要倒退,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这个四面都有zai 难进退不得,当时惶怖不复可言,这个时候恐怖到了极处了,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回头也死,住亦死,住是不动,不动也死,去是走,走也死,总而言之死定了,﹃一种不免死者﹄,无论走那里都是死路一条,都是危险道,实在讲是说,我们今天处在这个世间,就是这个状况,而且怎么样呢,说实实在在话,步步都是陷坑,步步都是通到三恶道,怎么样小心谨慎都没有办法避免,他这个比喻比得很好,我们今天面临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这聪明人下定决心,反正死定了,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要死,就念阿弥陀佛不再考虑了,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了,即自思念,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这就是专门选择这些小路,这当中四五寸的白道,我就走这条路一直走去,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听到东面岸上有人劝他,这个东岸听到声音,这是比喻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佛不在了当然见不到人,但是佛的经典在,我们读了经典等于听到音声,在劝我们求愿往生,释迦牟尼佛在劝我们,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你要是停止不走呢,那就是死路一条,你勇猛向前去,这是一条好路,又西岸上有人唤言,这个西岸比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接引,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你一心过来,佛以本愿威神加持保佑你,你决定不会遭到zai 难,一个在劝你去,一个在迎接你在欢迎你,﹃此人既闻此遣彼唤﹄,此遣是释迦牟尼佛在这边劝我们去,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呼唤我们,接引我们,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下定了决心,勇猛直前,不怀疑,不退转,这一条路就决定走通了,决定免除一切zai 难,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比喻还没说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