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初机学佛必备基本知见》

续 6

        十、学佛要历经那些阶段?
         
        不管显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一个宗派,学佛的过程,都是由信心开始,要有想来探讨、来学佛的意愿,才能正确地领会佛法的义理,这便是第一步,建立正确的知见;接下来就是要实际去修行,这是最重要的部份;最后实际体证到那种境界,这是最后的目的。
         
        


        十一、学佛要怎么学?
         
         (1)学佛的通则:
         
        第一是严守戒律,让自己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念都清净,因为佛与众生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佛是清净,而众生不清净。
         
    其次要多行善事,广积福德资粮,因为佛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的。
         
    第 三是习定,因为唯有藉由正定,才能够产生正智慧、佛法的智慧,这不是靠看经、参访、学法等向外驰求的方式而得来的,而是藉由正定而向内开发,把自己本具的 智慧开发出来。但是要能定,就必须先把持戒和福德修好,才有可能定得下来。而所谓「福德」,就是必须要有「德」,才能保得住「福」,所以如果戒律持守得不 好,没有「德」,即使一直在努力行善,也积不住福德,反而原有的福德也都因为犯戒而漏失光了。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实在就是持戒的基础。
         
            (2)本门的学佛法则:
         
         第一、对师父真诚的信心,师父怎么说就怎么做,不用怀疑,当师父的教示和自己的想法相左时,就是考验自己对师父信心的时候。
         
    第 二、依照师父规定的修法程序,次第而修,并且要常参加师父主坛的各种法会。对修法上的问题,只问「怎么做」,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都是自己的 意识在转动而已,是永远问不完的,也没办法解脱生死,反而是沉沦生死的主因。而且问「为什么」,也就表示对师父、对法还没信心。总之,密宗的修学法则,就 是完全相信师父、完全依止师父、完全照师父所说的去做、照师父所传的法去修。
         
    第三、华藏祖师的开示:修法不能成就,修心才能成就;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所以学佛最重要的法则,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到自己的心念,「修正」我们的心念,把我们无始以来向外驰求的心,扭转来观照自性本具的菩提心,即把凡夫的心转变为佛心。
         
    注:1.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有任何问题。若是修法上有问题一定要问,如果是特殊的问题,最好是直接请示师父,至于一般基本的知见,则可以和师兄们一起研讨。但是不要在名相、事相上钻研、分别。
         
    注:2.上师对修密弟子之重要,于「修密问答录」这本书内有详细的说明。
         
        


          十二、没有显教的基础,也能来学密宗吗?
         
        虽然说学密最好先有显教的基础,但各人的根机和因缘各不相同,若是学密的因缘已经成熟,直接来学密宗也是很好的。但进来之后,要赶快自己充实基本的佛学知见,修持上才不会有偏差。
         
    但是充实佛学知见,并非要大家到处去跑道场,到处参访。没有基本知见,而到处跑道场,更容易出错。
         
    最好、最简单、最不会出错的方法,是常参加师父主坛的法会。因为我们该具备的基本知见,师父都会往法会中开示,所以参加法会等于是充实佛学基础最直接而简单的方法。若能经常参加法会,好好领解师父的开示,修持一定不会有差错。
         
    其次,师兄们只要做「求法申请规定」所列的必读书籍,逐次阅读,必能一窥佛法之全貌,基础亦得以稳固、具足。
         
      


          十三、成佛很难吗?
         
        (1)困难或容易,要看你从那个角度来看。
         
        若是依法门来说,显教注重理论的探究,在理论上花太多时间,所以依修显教要成佛是比较困难的;下三部的密法,多着重于事相仪轨,要成佛也难;无上密法则是直修心性的法门,和其他法门比较起来,修无上密要成佛就没那么难了。
         
   又若从时间来看,显教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无量无数次的世界成坏的时间)才能成佛,是极难的;密宗下三部的法门,要十六世成佛,比起显教来要简单多了;而无上部的密法则至多三世、乃至一世就能成佛,可以算是最简单的。
         
   但 若从修行过程所遇的障碍来看,显教是把业障在极长的时间里分摊,所以每一世的障碍看起来比较小;修密宗的人,则要把无始的业障在十六世乃至一世中消除掉, 所以障碍会特别集中,看起来似乎比较难。然而密宗可仗上师传承及密法的加持,消业除障之力特强,故实际修持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只要对上师有信心, 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成佛的难易,也要看所选择的法门对不对机,就是所修的法适不适合自己。
         
             (3) 难易要看个人的精进程度,而最主要的是个人的心态问题。

    如果你认为很容易,有这个信心—对师父有信心、对法门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又有出离已,深体世间 无常,切愿要了脱生死轮回,则必定精进不退地修,再加上大菩提心,那成佛就容易了。如果你一直觉得成佛很难;再怎么修也没信心,当然修不下去,那又怎么可 能成就?
         
        


                                                                                                第五章 皈依
         
        


      一、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
         
        成为正式的佛教徒,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皈依,一是持戒。受皈依是正式进入佛教的第一步,受戒则是正式实践佛法的第一步。
         
        


             二、皈依是什么意思?
         
              (1)皈是归投、求救护之义,依是依附之义。皈依,就是归投、依附,而求救护。
         
    (2)皈是反白之义,即反黑业(恶业)而为白业(善业),依是止息妄念之义。皈依,就是止息妄念、断除恶业,而行善业。
         
    (3)皈是归复之义,即回归自性,依是安住之义。皈依,就是回转向外追逐的妄念,归复自性而安住。
         
      


         三、皈依有那几种?所皈依的对象是什么?
         
               (1)皈依有三皈依、四皈依、六皈依、一皈依等,依次深入。最初级的是三皈依,是显密共通的基础,显教只有三皈依,密宗则还有以下三种。再深入的是四皈依,是修学密宗的基础。更深入的是六皈依,修到「本尊法」即是受持六皈依。最高的是一皈依。
         
    受 前面的皈依后,可以依序深入受后面的皈依。但受后一种皈依时,即已具足前面所有的皈依,也就不用再受前面的皈依了。比如显教都只受三皈依。如果已在显教受 三皈依的,可以再来受密宗的四皈依,并不和三皈依冲突。而如果还未受三皈依,就直接来受四皈依的,就不用再依显教受三皈依了。
         
    本宗所传授的皈依,都是四皈依。
         
    (2)三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以「常住三宝」为皈依之外缘,以「一体三宝」为真正皈依处。
         
    四皈依的对象,是上师和三宝。以归投上师三宝为外缘,止妄断恶,归复自性而安住,是为真正的皈依。
         
    六皈依是皈依于三宝和三根本—上师是加持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护法是事业根本。以皈依三宝三根本为外缘,成就自性的法身体、报身相、化身用。
         
    一 皈依:外相上是皈依上师,实际内涵乃是皈依自性。因上师与佛法僧实属一体,亦是最上乘之皈依。为何一皈依是最上乘皈依?因为无始以来自己流浪生死之次数, 已如恒沙,过去无量诸佛皆未能得度,唯目前之上师能引导我等永出三界,而登彼岸,故功德等同千佛,惠我却犹胜于佛(因过去诸佛皆已涅槃)。由于现前之上师 可将过去诸佛成佛经验教导于我,加持于我,并为我们印证修行正确与否,密宗之即身成佛,即因上师的功德力,方能有如此不可思议之效应,故言最上乘皈依为一 皈依,皈依上师,原因即在此。是故一皈依之前题,在于皈依之弟子,从其长期的观察体会,而确认所皈依之上师为其修证成佛之唯一依归。故对上师须具有百分之 一百的信心,说一不二的服从,乃是一皈依成立的条件。新皈依师兄只要如法修持,参与共修,再参阅修密问答录,了解修密要义,即可如实了解:一皈依—皈依上 师(皈依自性),确实是修密成就唯一之根本。
         
        

          四、学佛为什么一定要行受皈依的仪式?
         
                  受皈依是一种约定,是自己和三宝的约定、和上师的约定、和自心的约定。
         
    虽然皈依最重要的是发心,真正的皈依是内心的事,但仍需要有一个外相的仪式,同自己做一个决定的表示,以向自己所立的誓约,来坚定安住自性的决心。如此,也可以提醒自己:皈依是何等的重要!而受皈依的这一刻,也就是自己解脱轮回、复现自性的关键。
         
    事实上,如果真心想要学佛,就不会排斥皈依的仪式。除非是自己还想多了解其他宗教,对佛教的信心还不够坚定。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应该来受皈依。因为皈依是极其庄重的事,是生死大事,不是尝试探险好玩的事。
         
    如果不受皈依,即使研究再多佛理,或修持多高的佛法,也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若是密宗的法,一定要经过合格的金刚上师为授传法灌顶之后才能修习,何况未受皈依?是绝对不可以修的。

TOP

续 7

               五、皈依后能保佑平安顺利吗?
         
         (1)皈依三宝后,的确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及诸护法圣众的护佑。如果是受四皈依,更有传承的无比加持力。
         
   (2) 但相对的,也有许多我们过去世的怨亲债主会来障碍我们,因为皈依是解脱生死轮回的最初一步,一受皈依便表示不久即将解脱轮回,那我们过去欠他们的债、伤害 他们所积下来的仇恨种子,以后他们便都无处追讨、报复了,所以他们会用尽办法来阻碍我们。所以一般人在刚皈依后,通常都会遇到很多世间法上的不顺利。但如 果我们因此而怀疑佛菩萨没加被我们,甚至误以为这是由于皈依才导致的噩运,因而退失对佛法的信心,那就正趁了怨亲债主的心愿,而自己也将永远沈沦生死,永 无出离轮回的希望,这才是最可惜的。
         
    所 以,受皈依时,最好不要抱持想获保佑得平安顺利的心态而受皈依,皈依后更要以平常心来看待一切顺境或逆缘。要知道一切的顺逆都是由自己过去所造的业力感召 而来,不要怨天尤人,一切不如意的事都当做消业想,并且诚心忏悔过去所造的罪业,如此必能以自己忏悔力、及诸佛菩萨的加被之力,而迅速消除罪业,自然就逐 渐事事平安顺利。
         
    (3) 受四皈依的密宗弟子,更要把一切境都当做是师父的加持。当遇到顺境时,要知道这是师父加持我,要感谢师父慈悲赐与这适于修行的时机,要珍惜这顺境,好好修 持。当逆境来时,要知道这是师父对我的考验,要感谢师父慈悲赐与这对境验心的机会,要能冲得过障碍、通得过考试。如此则一切顺逆境都是修行的助缘,对修行 者来说,并没有任何不平安不顺利的时候。
         
    (4)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一切世间的事都是短暂的,一切顺逆境都是瞬息万变的,我们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控制外在的情况,却无时不被外在的情况所控制。而我们学佛,就是要从这些被控制的情况之中超脱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平安、真正的顺利。
         
        


        六、皈依有什么利益?
        
    师 父常开示:《涅槃经》上说:「皈依佛法僧,则无所畏惧。」因为皈依佛、则不堕地狱,皈依法,则不堕饿鬼,皈依僧、则不堕畜生。所以皈依之后,只要不再造深 重的罪业,都可以免除堕落三恶道的怖畏。这是一般受三皈依的利益。但皈依并不只是为了不堕三恶道而已,皈依真正的目地,是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实际去做,逐渐 能脱离六道轮回、乃至成佛,乃至令一切众生也都能成就无上正等觉,这才是三皈依的究竟利益。
         
    至 于四皈依:皈依上师、佛、法、僧,则除了不堕三恶道的利益之外,还能即身成就,不是一生接一生、一世过一世,慢慢修行、慢慢解脱轮回、慢慢成佛,而是这一 世就要解决生死的困扰。皈依具有真正传承的上师,和没有皈依上师,差别就在于成佛的快慢。因为只皈依三宝的人,是依靠佛法、完全凭自己对佛法的体会程度而 成就的,所以成就慢;而学密宗的人,则是依靠上师而得成就,上师把他成就的经验(也是过去诸佛及诸祖师成就的经验)直接教授给弟子,所以说弟子的一切成就 都来自于上师,师父一肩要扛弟子的罪业,一肩要扛弟子的成就,因此只要是皈依正确的上师,并且对上师具有真正的信心,照着师父所教的认真去修,一定可以很 快获得成就。这就是皈依上师所获得的利益,由此也可知上师的重要。
         
        

         七、如何受皈依?
         
    如果是受三皈依,一定要在佛像、佛经、和出家比丘三者之前而受,以这三者作为三宝的代表象征。
         
    若是受四皈依,则必须欲受皈依的人到他所要皈依的上师之前亲受,不能由别人代授、代受皈依。
         
    本宗的皈依,在皈依法会之前,要先带两张相片、一份身份证影印本,并填写一份皈依申请表,向执事师兄申请。在皈依法会中, 师父会同时传授「皈依仪轨」。法会之后,要受 师父灌顶。如此皈依才算圆满。
         
    海外弟子之皈依,由于上师慈悲,故授以电话方便皈依,由师父亲自传授皈依修持,以期能即时同发大悲心、菩提愿,自度度他,利益一切有情,故海外皈依师兄,必须依上师开示,如法修持、坚定信心,方不负上师之悲心。皈依方法可与海外分舍联系。
         
        

                 八、皈依是拜师吗?拜师是不是愈多愈好?
         
         (1)所谓「拜师」,是世俗学艺的仪式。在佛法中,并没有「拜师」这一套。
         
    在 出家众中,由于僧团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必须依止「亲教师」,学习僧团的生活方式、戒律仪规和佛法经教等。但依止亲教师并不需要另外皈依或行「拜师」礼。因 为当受三皈依时,其中「皈依僧」,就是皈依佛教中的一切僧众,当然也包括所要做止的亲教师在内,故不需再单独皈依某一人。何况单独皈依于一僧也是不如法 的。这是出家众的情形。
         
    至于在家众,则没有出家众对「亲教师」的必要需求,更与「拜师」牵扯不上关系。同样的,在家众所皈依的僧,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众,在家众所要护持的僧众,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众,都不应该只是某家、某派、某寺、某师。
         
    为人授三皈依的出家众,他只是代替佛陀来为我们「证明」皈依,并不是他本身有资格为我们授皈依。而且亦仅是做为十方三世一切僧宝的一个代表而已,是代表僧宝来接受我们的皈依,并不是我们只皈依于他一人。
         
    现在很多人把世俗的习惯掺杂到佛法里来,把皈依当做是拜师,把为我们作证皈依的那位师父就当做是自己皈依的唯一师父,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也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做法。可叹的是这种错误不仅存在于受皈依的在家众,而且普遍地存在于为人授皈依的出家众。
         
    由 于这种错误的观念,再加上世俗的名利习气,结果使得「拜师」这样不如法的风气更日益严重。受皈依者是认为皈依愈多愈好,好像皈依的师父愈多,自己的修持相 知见愈好;而为人授证皈依者也是认为愈多人来皈依愈好,好像愈多人来皈依,自己的名望和地位愈高,甚至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制定出钳制其皈依弟子(包括出 家众和在家众)不得再另外「拜师」等种种不如法的私规。其实这都是在长养生死轮回的习气,不但无法解脱生死,反而只会坠入轮回更深。真心想要学佛者,不可 不知、不可不慎!
         
   (2) 受密宗四皈依的,其中「皈依上师」,看似和世俗的拜师类似,但其实本质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而皈依一根本上师之后,更不可再皈依其他上师。因为密法最重视 的是清净的传承法流,如果皈依两个以上的上师,怕会混乱法统,则不管再如何精进的修,都无法成就的。即使不会把密法混乱,但修不同上师的法,不能专一,也 不可能成就。所以 华藏祖师开示说:「两个师父即两世成就,非一心故。」由此可知专一师父的重要。
         
    所以想要学密的人,在受四皈依之前,先不要急着皈依,一定要先考虑清楚,是否真要以这位上师为根本上师,确定之后再来皈依。皈依之后,就不要再乱跑道场,到处攀缘。攀缘愈多,生死的缠缚愈多。
         
      

            九、皈依后有什么必须持守的规范?
         
         (1)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皈依时所发的三个誓愿: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论、不皈依外道邪众。若是受四皈依的,还要加一个:不皈依外道邪师。
         
    但是要我们不皈依外道,并不是独caiZHUAN制,而是为了救我们的慧命,不要我们在不了义、不能解脱生死的外道法中浪费时间和精神。而我们自己发愿不皈依外道,也不要只是为了皈依必须发这样的愿而跟着盲目发愿,必须了解其他外道法门的不究竟,不可信靠,因此而不皈依。
         
    对 于外道,虽不皈依它,但也不能有仇视敌对的心态。应该为了他们不能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相、为了他们不知道真正解脱生死的正法,而对他们起大悲愍心。应该发起 救度他们的心,虽然目前没有这个能力,但将来不管多久之后,只要自己有能力、他们有因缘,都要救度他们入佛教、修佛法、证佛果。
         
    若 是先前已信仰其他宗教,而要皈依三宝,最好是能先决定可以完全放下原先的信仰:若是不能完全放下,最低限度,也要能了知它的不究竟,不再依靠它,而逐渐远 离。如果还是有事便要求助于它,求它庇祐平安如意,求它成全世间福乐,那即使行了受皈依的仪式,也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2)受三皈依之后,对佛像,即使是残破的佛像,也要尊敬如佛;对经书、写有一句经文的纸帛、乃至随时随处听闻一句经句,都应恭敬;对出家众、即使是破戒比丘、乃至僧众所用物,都须尊重。至于如何才算恭敬尊重?要在行为细节上用心。只要心中常存恭敬之心,行为自然不逾矩。
         
    受四皈依者,对自己的根本上师更须特别恭敬,乃至上师所用之器物,都必须尊重,不可私自使用,更不可嬉戏玩耍。种种细节,极为重要,可参阅(皈依指引)一书中的(坛城仪规),或请教其他师兄。
         
    (3)受皈依之后,要时时记得自己的身份—是已受皈依的佛弟子、三宝弟子、密宗弟子、圆觉宗弟子;要时时皈依—念念反省自己的心念,不要随恶业习气所转,念念觉照自性,念念发菩提心。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意义。

TOP

续 8

              十、皈依誓偈讲的什么意思?
         
               皈依誓偈是:「皈依师,总持尊,永不皈依邪恶知识;皈依佛,两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离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论;皈依僧,众中尊,永不皈依外道邪众。」显教受三皈依,则只有后面三句,没有第一句。
         
    总持,是「完全摄持」的意思,因为上师是总摄一切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智慧,也总摄一切法,所以说上师是总持之尊。「皈依师,总持尊,永不皈依外道邪师」,就是说:上师是总持一切之尊,所以找皈依上师,而不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指导者。
         
    两 足,是指福德与智慧两者都到达最圆满的境界。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其实就是积聚福德与智慧的过程,等福德与智慧都圆满具足,便是成佛,所以说佛陀是两足之 尊。「皈依佛,两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是说除了佛陀之外,其他一切诸天、诸神、乃至魔王等,都没有能像佛陀一样,福德和智慧都到达最圆满境界的,所 以我只皈依佛陀,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崇拜者。
         
    离 欲,就是破除执着、烦恼、和偏见。一般的法,不管是世间法或出世法,都只能破除不同程度的部分我执,不能完全破除我执(对自我的执着),何况法执(对法的 执着)?只能消除不同程度的部分烦恼及现象;不能完全消除烦恼,何况拔除烦恼的根源?只能指责别人的偏见,不能见到自己的偏见,何况见到完全无偏的中道正 见?唯有佛法,才能完全地破除我执和法执,拔除烦恼的现象与根源,正见无偏的中道实相。所以说佛法是离欲之尊。「皈依法,离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论」,是 说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外道的法都不能真正破除执着、烦恼、与偏见,所以我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法。
         
    僧众是代表佛陀住世弘化,又是传承佛陀正法的持有者,所以说僧众是众生中最尊贵的。因此,我们皈依僧众,而不皈依其他一切不能出离生死的外道众。
         
      


                                                                                                 第六章 受戒
         
        

    一、学佛一定要受戒吗?
        
    戒律是要改正我们错误的习惯,让我们的人格提升为佛格。我们学佛,也就是学者改正自己错误的习气,学习佛的所思、所行、所言。若是不受戒、不持守戒律,怎么能算是学佛呢?所以受戒、持戒,不但是学佛实行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二、受戒后再犯戒其罪更重,不受戒不是罪较轻吗?
        
    受戒与否,与罪业的轻重无关。不过未受戒者,只有造业一项过犯;受戒者犯戒,则有造业与犯戒两项过犯。
         
    然 而,受戒之后,就纳受了戒体,虽然犯戒,仍有忏悔还净的方法,戒体依然清净,而罪业亦得以因忏悔而减轻。纵使罪业深重,而堕入恶道,但以戒法之力故,受报 轻微,犹能于恶道中教化该道的罪生。侍业报受尽,因戒体不失故,乘戒法功德,即得人生、值遇佛法,故能速证菩提。此为受戒而犯戒者之殊胜处。
         
    若未受戒者,纵造善业,命终生天受乐,报尽还堕。因无戒体故,乃随业流转,欲得人身,不知要经多少千万亿劫?纵得人生,亦难值佛法,何况修持?更遑论成就!是故长沦六趣,永无出期。善业之报尚且如此,何况造恶业者?此为未受戒而未犯戒之低劣处。
         
    故知受戒与否,罪业虽是同等,而受报轻重,则是受戒者轻而未受戒者重。至于解脱生死、成就佛果,受戒与否更是关键。是故经云:「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因有受戒故有戒可犯,虽犯而戒体不失,故是菩萨;因无受戒故无戒可犯,虽无犯却仍无戒体,故是外道。
         
      

          三、忏悔真的有用吗?
         
         (1)真心纤悔、真发勇猛心忏悔,一定有用。因为业也是由心而造的,当然也能由心来忏悔,而净除心造的业。
         
         怎 样才叫真心忏悔呢?第一要生起大怖畏心,知道自己造了业,若不忏悔清净,则必定要受无尽的痛苦;第二要生起信心,相信依止上师、依止佛菩萨而求忏悔,一定 可以使罪业情净;第三要发大猛厉心,若所造的罪业不能忏悔清净,决不停止;第四要让决誓心,今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坚决永不再犯。能如此忏悔,必定可以 业随心转而得净除。若是修密的人,除如此真心忏悔之外,还可以配合上师所传的法来修持,则罪业清净得更快。
         
    以 上四种心中,第四个最为重要。因为所谓忏悔,忏是忏其前愆,就是忏改过去所犯的错误,悔则是悔于未来,就是坚誓未来永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誓不再犯才是 忏悔真正的用意。师父也曾开示:「忏悔的目的,是不要再犯。千万不可存着反正可以忏悔的心,忏了又犯,犯了再忏,这样忏悔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不能坚决永 不再犯,即不是真心忏悔,忏悔也没有用。
         
   而信心是忏悔的根本。如果你心中一直存有「有没有用」的疑问,那就怎么忏也没用了,因为你不相信,就不会真心忏悔,当然没有用。
         
         

           (2)真正的忏悔,是了知诸法如幻,罪性本空,安住于体性当中。
         
              但大家千万不可误解「诸法如幻、罪性本空」的意思。在体性来说,罪性本空,但众生还没能实际证到体性之前,业力对我们来讲,是不会空的,如幻的因果还是存在,还是一样要受如幻的业报;虽说所受的业报是如幻的,但对还没证到体性的众生,还是会感受到痛苦。
         
    因 此,还不能安住于体性的行者,甚至还不了解什么是体性的人,都必须藉着有相的忏悔来忏除罪业。千万不要因为在理上「罪性本空」,而以为用不着忏悔罪业,甚 至因此而误以为可以随便犯戒造业,也不会受报。这样误解经义,就断送了自己的慧命了。真正愈深证体性的人,愈不敢造丝毫罪业。
         
      


      四、等自己有把握能持守不犯了,再来受戒,这观念好不好?
         
         有这样的发心是很值得赞叹,但这种作法却并不值得鼓励。为什么呢?
         
    第一、众生在未成就之前,不可能完全不犯戒的。要想等自己完全能持守不犯之后再来受戒,那就永无受戒之期了。唯有先受戒,虽然屡忏屡犯,只要真发心忏悔,必能渐渐不犯,最后才有可能不刻意持守也不会犯戒。
         
    第 二、未受戒者,即使知道戒律的内容,想要练习持守,但事实上由于没有正式受戒过,缺少严正的约束力,往往就被自己的习气所转,而一再替自己找藉口原谅自 己,最后使原先追求完美的理想,也变成逃避受戒与持戒的藉口。因此说要先练习持戒,已是极难做到的,何况想要持守不犯再来受戒,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学佛的人发心,要用智慧来发心,不要只用情见来发心。要先了解现实,再来决定理想,不能只靠理想而来决定现实。
         
        


               五、戒有那几种?各有多少?
         
         (1)戒的种类很多,如各宗教都有各自的戒,称为「世戒」;修行人在定中自然不犯某些戒,称为「定共戒」;修行人证到某些果位时自然不犯某些戒,称为「道共戒」;还有释迦牟尼佛为弟子们所制订的戒,称为「佛所制戒」,简称「佛戒」。
         
    佛戒之中,又分为好多种,像在家众的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众的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二百四十八戒,大乘的各种菩萨戒,密宗的金刚戒等。
         
     (2)本宗弟子一般所受的,只有三种:一是最基本的五戒,二是属于「瑜伽学派」系统的菩萨戒,三是密宗戒中的十四根本堕。
         
     五戒只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菩 萨戒有三大类:净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净律仪戒是断除一切损害自他的恶法;摄善法戒是学行一切成就自身佛德的善法,可以「六度」摄之;饶益有情 戒是学行一切成就利他佛行的事业,可以「四摄法」摄之。以这三大类摄尽一切,等于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意思。另外又特别开列出四种「等他胜罪」、四 十五条「轻垢罪」等四十九条的学行戒文,其中四种等他胜罪是属于净律仪戒,轻垢罪中前三十三条是属于摄善法戒,后十二条是属于饶益有情戒。
         
     金刚乘十四根本堕,即有十四条戒文。
         
        

        六、如何受戒?
         
                  其他宗派各有其受戒方式与规定、仪式等,在此不赘述。
         
    本宗的受戒,一年有两次正式传戒,在农历的三月十五和九月十五。而每月一次的诵戒日,又都可以方便受戒,但在方便受戒之后的第一次正式传戒法会,一定要参加,才算真正受了戒。
         
    受戒前,要先带两张照片、及一份身份证影印本,并填写一份受戒申请表,先向执事师兄申请。
         
    受戒时,要随 师父的开示而做观想,随 师父唸诵受戒文,并依文发心受戒。

TOP

续 9

               七、受戒要做什么次第?
         
            (1)若是依佛法深浅的次第,应该是先受五戒、次受菩萨戒、最后再受金刚乘戒。因为五戒是一切佛法,不论显密、大小乘、出家在家等,都必须具有的共通基础;菩萨戒是大乘显密共有的戒律;金刚乘戒则是密宗不共戒律。
         
   (2)依本宗修持而论,因为本宗是属于密宗,所以在受了五戒的共通基础之后,理应先受金刚乘十四根本戒,成为正式的密宗弟子,最后等广大的菩提心如实生起之后,再受菩萨戒。本门求法的条件,也是依这种次第。
         
   (3)事实上受戒的次第并没有正式限定,全看各人自己的发心。除了五戒一般是要最先受之外,菩萨戒和金刚乘十四根本戒那个先受、那个后受,或者两个同时受,都是可以的。甚至如果有发大心的师兄,三个戒一次同受,也无不可。
         
      


                  八、受戒后要如何持守?有什么原则?
         
         修 大乘的人,是以心来持戒,尤其是本宗都是修心法的,更注重心戒,只要起一个违犯戒律的念头,就已经算犯戒了,不必等到身体去做。所以本宗弟子受戒之后,天 天都要诵戒,检讨自己这一天当中是否有犯戒。但其实这也是一种方便而已,其目的是要让我们养成自我检讨的习惯,乃至最后能每一个念头生起时,都能马上自己 检讨是否犯戒。所以,持戒的原则,就是一定要从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来持守。
         
        


            九、持戒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吗?
         
    (1)持戒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根本方法,就是依戒律的精神来持守,而不只是死板地依戒律的条文来持戒。所以大乘的戒律有很多开遮,就是只要不违反戒律的根本精神,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允许不必尽依戒律条文的。
         
    比如菩萨戒,《摄颂》上说只要具足慈心、悲心、及善心,即不会毁犯菩萨戒,正因为慈心、悲心、和善心,即是菩萨戒的精神。但菩萨戒最根本的精神,则是菩提心,「为利众生求成佛」的心,所以只要时时想到要利益众生、要与众生同证无上菩提,即是念念持守菩萨戒。
         
    又如金刚乘十四根本戒,其根本精神是在于对上师的真实信心,只要能完全依止上师,完全照上师所说的去做,便能持守金刚乘戒。
         
    只要能把握戒律的根本精神,也是修学佛法的根本精神,要持戒其实并不难。
         
   (2) 师父曾开示:「把一切妄念都摄归一句密咒,自然一切戒律都不会违犯。」
         
    因为会犯戒,就是我们有不正确的念头,如果念念都在持咒,那里会有引导我们犯戒的念头出现?
         
    (3) 师父开示最究竟的持戒方法,是时时刻刻安住于体性。但是对初学的行者来说,这是极困难的。所以初学者,还是以念念返照自己的念头,或者念念持咒,为最佳的入手方法。
         
        

                 第七章 宗派
         
        


       一、为什么会有许多不同的「乘」?
         
    「乘」 是车子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以车子来比喻佛法。有些车子大,可以载运很多人,到达很远的地方。有的车子小,只能载运少许人,到达较近的地方。用来比喻佛 法,有些法门可以令一切众生都究竟成就,但有些法门则只能让自己暂时解脱生死,或者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因此,就把全部的佛法归类成某些「乘」。
         
      

                 二、佛法分为那几乘?
         
         显 教的分法,一般是分为五乘:修持五戒,求来生为人,得世间福报的「人乘」;修持十善,求来生生天的「天乘」;修持四圣谛法,求自己尽速得以了脱生死轮回的 「声闻乘」;修观十二因缘法,同样自己了脱生死轮回的「缘觉乘」;和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求证佛果的「菩萨乘」。第二种分法,是以声闻为「小乘」、缘觉 为「中乘」、菩萨为「大乘」。第三种分法,是以声闻和缘觉都属「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第四种分法,是以上面所讲的五乘、三乘、二乘等,都是「权 乘」,是方便的教法;以究竟成佛的教法称为「一乘」或「佛乘」,只有这才是「实乘」,是真实的教法。
         
    密 宗的分法,则将一切世出世法总分为三乘:人天乘、外道乘、内道乘。内道乘即佛法,又分为九乘: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外三乘是显教,又称「因乘」,即: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内三乘和密三乘是密宗,又称「果乘」。内三乘是下三部密法:事乘、近乘、瑜伽乘。密三乘即无上密部,包括:大瑜伽(大相应)乘、 随瑜伽(圆满相应)乘、和极瑜伽(大圆满相应)乘。
         
      

       三、为什么会有许多宗派?
         
                 宗教,是以目的来区分,不同的宗教各有自己的目的。两宗派,则依方法来区分,目的相同而方法不同,便形成同一宗教中的不同宗派。
         
    由 于众生的根性各不相同,适合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佛法包含有八万四千种来观察与解释,所以解说佛法的理论,也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系统。在这多元的佛学和佛法 并容的情况下,以各种不同的佛学理论,配合各自相容的法门,而组织成各种独特系统的教法,是很自然的事。而其中有某几个系统的教法,适合此类根机的众生较 多,研学修持的人多,推广弘扬的人也多,如此就发展成独立的宗派了。
        



              四、佛教有多少宗派?
         
         在印度,大乘佛教只分为中观和瑜伽两派,中观派后来又分为自续中观、应成中观、和瑜伽中观三派。
         
    中 国古代的宗派,有十三派之多,但到现在只剩下七宗:唯识(即印度的瑜伽派)、天台、华严这三宗是以研究教理为主,律宗是研究及修持戒律为主,禅宗、净士 宗、和密宗是以实际修持为主。(另有再立三论宗的,但因此派已无独立的传承,而其教法也多被其他们宗派吸收,所以这里不把它列出。)
         
    西 藏的密宗,又分为四派。宁玛巴,翻译为「古派」,俗称红教,是莲华生大士由印度最先传到西藏的密宗,也是最古老的密宗。此派也是西藏早期唯一的密宗宗派。 后来西藏发生一次毁佛运动,此派的传承,不是流散到边区,就是由还俗的僧人,以在家众的身份,私下祕密传承。之后,再由印度传进其他的新教派,包括噶学派 (俗称白教)和沙迦派(俗称花教),后来又有在西藏创立的格鲁派(俗称黄教)。这就是西藏密宗的四大教派。
         
    圆觉宗,属于西藏密宗宁玛巴的传承,再由第六代祖师—华藏祖师,融合汉藏佛教显密各宗派的精华而成。详细的传承源流,请看本门的简介。
         
        

            五、学哪一派最好?
         
        (1)每一个宗派都很好,唯以适合自己的宗派最好。
         
   (2) 圆觉宗的法门,特别值得你用心探讨、修持。因为:第一、圆觉宗是统摄显密佛教各宗派之精华;第二、圆觉宗是直接修持果地法门,可以法报化三身齐证;第三、 圆觉宗是三根普被的法门,不管何种根器,都有适当的法可以修;第四、圆觉宗的修法次第完备,条理清楚,一入门即有法可凭,可以循序而修,直至成就。且有关 修行之理念,皆备有详细资料,甚易理解而不迷惑。

                   ------全文完------

   

    转载注:本文是诺那华藏精舍编辑室辑录,一些内容从密教显乘角度解释,供读者参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