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十番显见之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五)


净界法师


    辰二、引例释成  前面佛陀讲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下佛陀引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它的成立。

    佛喻一真  

    文殊!吾今问汝,汝如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佛陀说:文殊菩萨!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譬如说你身为一个文殊菩萨,你的真如本性现出一个文殊菩萨的身心世界出来,那我问你一个问题,难道离开你文殊的身心世界还有另外一个文殊师利菩萨?或者还有一个非文殊菩萨吗?

    无有二相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非二相。

    文殊菩萨:如是世尊!我是唯一代表文殊师利菩萨的身心世界,除了我这个唯一的文殊菩萨以外,根本没有另外一个叫文殊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假设离开我这文殊的身心,另外有一个文殊,那么就有二个文殊菩萨的自体。但是我这个文殊在因缘上也不能够说没有文殊的存在,就是一个文殊菩萨,在这当中没有所谓是文殊跟非文殊这二个对立的思考。其实真如本性全体不变,全体随缘,就是现出一个文殊,没有另外一个文殊或非文殊可言。

    以合法喻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这道理到底在讲什么呢?我们以真如本性的法来合这个譬喻。

    佛陀说:身为一个微妙光明的真如本性,跟一切万法的道理也是这样。真如本性它本来就是微妙光明,跟无上菩提的智慧相应的一个清净圆满的真心,因为一念的妄动,而随缘显现了色空还有相分,还有能闻的见分,做为所谓的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妄动而产生全体不变,全体随缘;也就是说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你不能够说离开了你的身心世界还有真如,不能这样讲,它就代表你所有的真如,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就好像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我们看的月亮叫第一月,但是你把眼睛捏了几下以后,你再看月亮,突然间产生一个朦胧的月亮,这叫第二月。为什么有第二月呢?没有第一月就不可能有第二月,你就是就着第一月,然后你产生了妄动以后才看到了第二月,朦胧的月亮是由清明的月亮而来的。所以到底谁是月亮的本体?谁又不是月亮的本体呢?佛陀告诉文殊菩萨说:你只要了解月体是本真的,就是一个月亮,只是月体它有随缘的作用,因为你眼睛捏了几下,它随顺你眼睛捏的关系,现出一个朦胧的影像,这当中没有所谓的绝对是或绝对不是的道理。

    也就是说一念的清净本性,你怎么动它就配合你的动,随缘显现;你随顺五戒十善的动,它就现出一个人天的果报出来,你随顺于杀盗淫妄的动,它就显现三恶道的果报。在显现果报的时候,它是全体就是真如的作用,所以你要把不变跟随缘二个要合起来看,离开了你的身心没有真如。

    卯二、示迷悟得失  因迷而失,因悟而得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你现在去观察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这种身心世界的相互作用都叫做妄想。因为我们妄想的特色就是种对立的思考,有对有错,有善有恶,所以我们产生对立的思考,用对立的思考来看我们的心性,我们就产生是非的观念,因而迷失掉真如。

    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我们能够产生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观照,就能契合真精微妙光明的佛性,就能够使令真如本性依体起用,又能够摄用归体,能够超越它是有所指或者是无所指的对立,那到底都是有无的对立,这都是戏论。

    说明:心性的对立关系。

    首先你要先找到体,先在一念心性安住;那么这个随缘的作用,我们这一念心有染净的因缘,你生起清净的心就产生功德,你产生染污的心它就随缘产生一个过失。我们一念心有二种门,你看我们这念心很奇怪,这一念清净心,你起善心,它就把功德门打开,一念善心起,百万功德开,它就把功德让你受用,你生起恶心它就把罪恶的门打开,把痛苦的门打开让你受用。

    所以你要慢慢了解什么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整个因果不离开我们一念心性,都是自作自受。你生起善心不是对别人有帮助,你生起善念是对你自己有帮助,因为心性它有随缘作用,你生起善念它就把功德门打开,你生起恶念它就把罪恶的门打开,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整个造作也好,果报的受用也好,因果都没有离开一念心性,都在一念清净本然的心中活动,这叫做称性起修,也是我们《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个基本的修行概念。

    蕅益大师说: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对一念心性这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怎么能够不把它当作一个最重要的急务来看待呢?没有一个人不开圆顿解而可以谈修行的,不可能!你先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有资格谈修行。为什么,一念心它同时会给你痛苦,一念心它也同时给你快乐,就是一念心。这个道理你要明白,这个不二法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依止虚妄的根本,你愈加行,虚妄的力量就越大!




净界法师



   本经修学的特色,简单的讲它是在处理生命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当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会去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是禅定。在整个修学当中,我们的心是整个修学的根本;也就是说我们以不同的心态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结果就是不一样。

    从本经来说我们修学有二种主要的心态:一种心态是受外境的刺激,产生一种一时的情绪。你看有些人他受到痛苦的刺激,他突然间发心开始修习善法,或者是透过某种人某种话的刺激,开始去拜佛念佛。受到外境人事的刺激产生一种一时的情绪,所修的善法会产生一种人天福报,但是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因为你本质是生灭,这个佛法叫作攀缘心;由外境产生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是我们不能依止的,因为它是生死的根本。

    另外一种心态,我为什么要修行?跟外境都没有关系,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因为我要成就无上菩提,我要开显我自性的功德,它是向内观照的。依止内心的愿望所发动的善法,它会产生人天福报,而且会产生一种解脱的力量,二个都有。

    所以我们在整个修行的基础,蕅益大师讲:建立大乘的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大乘正见?

    简单的讲你要分辨你心中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分别真妄。如果你连内心当中什么是真实的,你现在在做这件事情你依止的是生灭心还是不生灭心,你都没办法判断,那依蕅益大师的标准,你还没资格修行,因为你根本还没有明心见性,还不知道怎么去取舍,什么心态应该是要远离它,什么心态应该要多多的培养,你没办法取舍,你怎么修行呢?我们还在生命因缘当中打转,跳不出来。

    我们要清楚佛陀为什么要花了三卷半的时间,不厌其烦的把金矿当中,什么是黄金的本质,什么是泥沙,要把它分清楚,就是分别真妄。因为这个对整个菩萨道太重要,因为你第一步错误了,你后面全部都错,后面都不要谈。

    所以你看古人见面第一句话,他不问你说你今天拜了多少佛,你持了多少咒,他问你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高明!你整个修行的根本是依止什么?你那一念心从什么地方来?我从我的内性流入出来,正确!你这个心是外在环境刺激产生的,这个心就不对了。

    本经佛陀要处理的就是一种根本问题,一个是生死根本,一个是涅槃的根本。你根本掌握住了,即便你在无上菩提走得很慢,但是至少你认清路头了,这个高速公路找对了,那是迟早的问题。

    修行最怕是你要北上,结果是走到南下的高速公路去,那就完了,那越精进越糟糕。因为你依止虚妄的根本,你愈加行,虚妄的力量越大,最后本经后面会说跟魔境相应、跟邪见相应,因为你一开始就走错了。所以我们在修行的第一步,先了解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只是一种一时的想相,一时的情绪,真心妄心要分清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一)




净界法师



    癸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

    这是佛陀开显十番,从十个角度来开显我们的真实的心性,这是第八番。这一番是约着外道跟世俗谛二个:外道指的是自然外道,冥谛跟真我的教法;世俗谛是约着二乘世俗因缘的教法。从外道跟世俗谛这二种的教法来相对的拣别,开显我这一念清净的本性,它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也就是说它不是绝对的因缘,它也不是绝对自然。从外道跟世俗谛二种教法来开显这个道理。

    分三:子一、对外道简自然。子二、对世谛简因缘。子三、结显自性。

    子一、对外道简自然。先就着外道来简别我们这一念心性,它绝对不是自然。

    分二:丑一、疑请。丑二、开示。

    丑一、疑请。阿难尊者心中有疑惑而请示佛陀的情况。

    领佛昔教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这一段是阿难尊者,领纳了佛陀前面十番显见的前面七番的经文,所得到的一个心得。

    阿难白告佛陀:世尊!诚如佛陀您前面所宣说的教法,您老人家说觉(指的是我们心性的本体)缘(指心性随缘生起的作用,我们讲见分。觉缘等于是体用双举),我们这一念心性的体用从空间上来说是遍十方界的。为什么遍十方界?因为它无相,一个无相的东西它就特别的广大。从时间上来说它是永远存在,而且没有生灭变化的相状。

    蕅益大师说我们这一念心性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十世指的是整个空间相,古今指的是时间相。我们这一念心基本上没有时间相也没有空间相。

    这段阿难尊者引用佛陀前面开示,所得到一个正确的心得,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第二段他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疑滥外计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这一段阿难尊者引用二种外道的思想,第一个是邪因缘的思想,第二个是无因缘的思想。

    (邪因缘的二种思想)佛陀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是遍十方界,是湛然常住,性非生灭的。那么跟先梵志,梵志的先祖娑毗迦罗(六师外道的其中一个,自然外道)他提出一个观念,一个冥谛的思想:娑毗迦罗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处的禅定,在禅定当中他能够观察过去八万大劫整个生死流转的过程,但是八万大劫以前,他就看不到了,他只看到一种昏昧不明的一种相状,他就认为这种昏昧不明的相貌就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起点,因为他看到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就没有了,他就认为在这个八万大劫之前那种昏昧不明的状态,是整个生命的根源。你从什么地方来?就从这个地方来,把这样的一种状态叫作冥谛。这种昏昧不明的状态,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叫做冥谛,这个叫做邪因缘,以这样子当作生命的因缘。

    投灰外道,投灰就是一种苦行外道,苦行外道他把身体放在火灰上去烧。苦行外道很多,譬如持牛戒、持狗戒…等等,这种外道差别的种类。苦行外道他提出的思想,说宇宙间有一个真我,真实不变的我,这个我是遍满十方界的。

    这样子讲阿难尊者就有问题了,佛陀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遍十方界,是不生不灭的,跟外道的冥谛跟真我的思想,到底是有什么差别。阿难尊者提出这个疑问,提出外道二种邪因缘的思想,其次提出一个无因缘的思想。

    而且世尊您老人家也曾经在楞伽山,在开演《楞伽经》的时候,为当机的大慧菩萨开演如此的道理,您老人家说:外道这种种性,常说一切法是自然而生。

    外道说为什么高山很高呢?这个是没有理由的。为么大海这么深呢?这个也没有理由。为什么鸟它会飞呢?这个也没有理由。也就是说一切的万事万物,是自然形成的,没有理由的,生命只是个偶然,我们只有活这一生,今生死掉以后这偶然的因缘就结束了,人死如灯灭,外道的思想就产生断灭的思想。佛陀为破除外道的自然的这种知见,佛陀宣说了因缘观,每一件事情,事出必有因;鸟为什么会飞?它背后有它的因素。狗为什么在地上行走?这也有它的道理。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它的因缘。佛陀用因缘观来破除外道的自然知见,所以这种因缘观是不同于外道的自然思想、自然的境界。

    这地方阿难尊者他所要质疑的,主要是这种邪因缘的思想,自然外道的思想。这是阿难尊者提出他的疑情,这以下请佛开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二)




净界法师



    请佛开示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我阿难尊者身为一个凡夫,依我的观察,这觉性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它应该是自然而有的。佛陀你说众生本具,而且是非生非灭,远离一切繁复的虚妄分别,跟种种颠倒之相,所以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因缘而有。这样子讲,现前这一念心性跟外道的自然理论,到底有什么差别呢?请慈悲的佛陀开示这二种差别,使我们凡夫不落入外道的邪见,而获得真实微妙觉悟光明的心性。

    这段等于是阿难尊者他提出这一念心性,这种自然的思想。

    丑二、开示

    直示过非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佛陀告诉阿难说:我现在依止种种的善巧方便,用前面七种方便法门来开示,来破妄显真,来显现这一念心性,而且我是以这种大乘了义的真实教法来告诉你,而你现今不但尚未开悟,还把它当作是一种自然的道理。

    这一段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古德的注解说这段有点诃责之意。

    佛陀说:阿难!假若我们这念心性,它是如同外道所说的自然,那你应该要详细的分明,它是以什么为体性。

    外道提出了冥谛也好,真我也好,它一定有体性,有它的相状。蕅益大师说:冥谛是以光明跟虚空为体;冥谛是广大的虚空,而且是一种昏暗不明的一种相状,来当作它的体相,一定是有一个相状。真我是以虚空跟光明为体。什么是真我呢?第一个它是广大的虚空,第二个它是一种光明相。外道提出一种自然的理论,来当作生命的根源,它们的特色是一定有一个相状,它会明确的指出什么相状出来,这是以它的体相。你说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是等同外道的自然,那请你讲出来这一念心性是以什么为体,因为你身为自然的体一定有它的相状,那请你把它的相状明确的指出来,你不要含糊笼统。

    这时佛陀就继续的开示

    标列诘问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你姑且来观察我们这一念微妙光明的见性,身为一个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那么到底它是以什么为当做自然的体相呢?假设你说这一念心性是以光明之相为它的自体,还是黑暗之相,还是以虚空之相,还是以阻塞之相为自体?

    古德说:宇宙万法,这四种相状,就表达无尽:光明相、黑暗相、虚空相、阻塞相,一切万法不离开四种相状。

    以下是佛陀正示破除阿难尊者的疑惑

    总结破疑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假设我们这一念心性以光明相为自体。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它是光明的。你只要讲出这一句话就有问题了,心性以光明为自体,也就是说当光明消失的时候它就应该消失;因为它以光明为自体,光明有它就有,光明没有它就没有。那么一旦光明消失了,你现在走路走到黑暗的地方,糟糕了!你是以光明为自体,暗相现前的时候,光明消失的时候,你的心性也消失了,因为它以光明为自体,那你就应该看不到暗相,这跟事实不符;我们到光明的地方看到光明,我们到黑暗的地方看到黑暗,所以这跟事实不符,不能够说以光明为自体。

    那你说以虚空为自体,那你就不应该看到阻塞的地方,因为它以虚空为自体,虚空消失了,你心性就应该消失了,但事实上我们遇到了阻塞的物件,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阻塞。乃至于你暗相为体…等等,你以暗相为体,当暗相消灭的时候,光明出现的时候,你的见性就断灭了,你就见不到光明。

    这地方是说,身为一个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它跟外道的自然有什么差别?因为它无相,它离一切相,我们常常说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其实清净本然它是一个概念,不要以为清净本然就是以干净为相,不是的!那你干净,我们凡夫不干净,那你心性不就是消失了,不能这样讲。清净只是一个代表,它是无相的,它是离一切的相。我们今天有相以后,我们的作用就产生很大的障碍。你看我们一个杯子,这杯子你装了水以后,你就没有什么作用了;若这杯子是空的,你就可以装水也可以装咖啡、装普洱茶都可以,因为它空它可产生无穷的、随缘的整个广大的妙用。你看外道的真我也好,冥谛也好,都没什么作用的,因为它有固定的相,它哪有什么作用。

    当然我们凡夫的心中是有相的,有我相、法相,我执产生我相,法执产生法相。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能所,能受用的叫我相,所受用的叫法相。譬如我看这花,这个花很漂亮,我有一个我相能受用,一个花的法相,会产生了能所,有能所就开始造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种人临终的时候,很难跟弥陀相应!




净界法师



    你看我们分析人性,我们先不谈佛性先讲人性,佛性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人性,人性它是有相状的,《唯识学》说我相法相。你看美国人的我相他们的个性比较开朗、比较积极,东方人的我相比较含蓄、比较保守;美国人他有什么好处、什么优点,他一定要表达出来,他刚刚学会唱歌,或刚刚学会某种技巧,他一定要在大众面前秀出来,美国人也觉得很正常,你有好处一定表现出来,所以美国人他们的我相以一种开朗进取,产生他们民族的特性就是追求一种坦诚,直接表达。

    东方的文化,他的思考是含蓄保守,所以你有优点表现出来是大忌,他开展出来人格的特质是谦卑。诸位你到美国去,谦卑绝对不是美德,你跟人家开会你都不表达意见,人家会说你这个人没有兴趣,对这件事没有兴趣,你跟华人在开会你意见太多绝对是大忌,这个我相是不一样的。

    我们凡夫的想法是有我相的,由这个我相去造业,由这个我相来受用这个果报。但是这地方有个问题,当我们对这个相产生坚固执取的时候,那我们整个广大心性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因为我们没办法改变自己。

    《楞严经》的意思是说,不管你心中是什么样的相,你都应该先把这个相放下,要回归到无相的清净本体,先求无相再产生有相,这时候的有相,你不会执着这个相,你随时现应以何相得度则现何相;但是你一开始坚固这个相,你整个生命的作用就失掉了。

    我读净土宗的大德黄念祖老居士他解释的临终十念,他说:临命终的时候十念往生,这是因人而异的。他说有些人十念是可以往生,有些人十念是不能往生的。他说如果学过《般若波罗蜜》,你对本身自我意识的执取很淡泊,你临终的时候,你的念头可以马上跟弥陀的功德相应,把你的业力做一个很大的转变。他说有些人转不过来,十念是不够,可能要一百念、一千念,要很长的时间,他的心转不过来。

    我们的心中如果经常安住在某一种相:这个就是我的个性、这个就是我的想法、这个就是我相,我不能改变的,你这种人临终的时候,你很难跟弥陀相应。我们不能放下自我,弥陀的功德就进不来了。

    你看那抽风机,你空气不抽出去,新的空气进不来,就是你没办法感应上去,你那明了的心跟广大的业力你感应不上去。

    善导大师有说:你要跟弥陀感应的根本在于至诚恳切。

    至诚恳切是怎么标准呢?按照善道大师的开示,他的意思是,你要空掉自我,把整个自己完全放下,才能够全部靠上去。就是我这个我不存在了,叫至诚恳切。善导大师的开示有这个意思,他有《般若波罗蜜》我空的智慧。就是什么叫通身靠倒?就是要把你的自我意识完全放下。

    这地方的道理就是这样,身为现前一念心性,它一定是离一切相。你只有离一切相,你才能够跟整个无上菩提相应,才能够产生广大的妙用。这一点跟自然外道是有所不同,因为自然外道它是有固定形状,跟我们凡夫的我执也同,他也是有我相。

    这一段等于是以随缘的妙用来破除自然之理,因为心性它无相中有随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三)




净界法师




    子二、对世谛简因缘。前面是简别外道自然的道理,这地方是简别二乘的因缘观。
   
    分二:丑一、转计。丑二、破斥。

    丑一、转计。阿难尊者辗转的计度。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说:既然此微妙的心性,它不属于外道的自然(它离一切,而外道的自然是有相的),我现在深入的思惟加以发明,我认为应该就是佛陀最初成道所宣说的因缘教法,所谓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应该是这个道理。但是我内心当中尚且还不能完全的明白,我们这一念怎么能够因缘生呢?

    他还不能完全明白也不能完全肯定,所以请示佛陀:如此心性是因缘所生这样的道理是对呢?还是错呢?心性怎么能够来合乎因缘的体性呢?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初成道的时候为了破除外道的邪执而宣说因缘教法,外道的邪执有二种:第一、邪因缘论,生命是某一种特定相貌的神我,或者冥谛、或大梵天所创造的。第二、是无因缘论,生命是自然而有的,高山之所以高,大海之所以深,鸟类之所以飞行,这件事情是完全没有理由的,这世界上是没有因缘的。

    佛陀就以因缘观来破除外道的邪因缘跟无因缘,佛陀提出一个思想叫:诸法因缘生,当因缘的力量结束的时候,它也就随因缘的消失而消失。而这因缘就包括了我们过去的业力跟现在的烦恼,你有现在的烦恼去触动过去的业力,就把生命的果报给逼出来。

    这就是以现前一念心性来混滥因缘的思想。

    丑二、破斥。分二段破因跟破缘。因缘观,我们所谓的因主要因素叫作因,亲因缘;比较次要的因素叫作助缘,我们叫作缘。

    破因  破除我们这一念心它不是因而生。

    标列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你说心性是假藉因缘而生,那么我再一次的问你,因为有见,见指的是所见之境;我们一定有一个所缘境,有人有事,有外境的刺激。因为有所缘境,所以才把见性的功能,所谓的见分给表达出来。这样子讲是对的,但这以下有问题了。见性的自体到底是因光明的境而有见的功能?还是因黑暗境才有见的功能?还是因虚空的境才有见的功能?还是因为阻塞的境才有见的功能呢?

    我们这一念心你说因因而生,那是什么因而生呢?有四种因:光明、黑暗、虚空、阻塞。

    破斥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阿难!假设我们见性的自体是因光明而有,如此一来当光明消失的时候,见性的功能就消失了,你就见不到黑暗;假设因暗相而有,也随暗相而消失,你就见不到光明;如是乃至因虚空因阻塞的道理,都是同于前面的道理。所以它的生起,你不说它有因而生,若我的生起是某甲的因而生,当甲消失了,我就要消失,因为你是假藉他的因缘而生。你身上本来没有钱,我借给你一百块你才有钱。你身上为什么有钱,是假藉我借给你一百块你才有,我把钱讨回来你就没有了;你看我们的身体是假借色受想行识而有,当有一天业力结束的时候,我们的色法被讨回去,我们的感受也被讨回去了,我们的想法也被讨回去了,我们的五蕴就完全消失了。

    我们现在是先跟宇宙万法借这五个东西,组成一个所谓的身心世界;诸法因缘生,等到有一天我们的业力福报享尽的时候,宇宙这一念心性就把我们借的东西要回去了,这时候我这个身心世界又完全消失掉。为什么?你是跟它借的,你借你总要还。身为心性你的功能是跟光明借的?还是跟虚空借的?还是跟阻塞借的,是借的你总要还,还的时候你的心性就断灭了,这个不合道理。所以它不能说有因生,因为它不是借来的。

    破缘

    标列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复次,阿难!我们这一念心性假设是依止光明的助缘才生起,有光明你才有心性,还是依止黑暗的因缘,还是依止虚空,还是依止阻塞?

    破斥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阿难!假设因为空有随虚空而消失,你就见不到阻塞的相状;若因阻塞的相状而有,你就见不到虚空;如是乃至光明黑暗,都是同于空塞的道理。

    我们这一念心性前面讲它非自然,古德说:因为它有随缘,所以它不是自然。这个地方讲非因缘,就开显我们这一念心性有不变,它不能变,所以它不能跟别人借东西,它不是借来的。

    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你什么东西都是借来的,你看你的正报,你的色受想行识,你所受用的环境都是暂时借来的。什么叫借?就是有借要有还,不是你的,暂时借你用一用,不能当真,经过一百年以后它又把你讨回去了。但是心性它不是向别人借来的,是众生本具。它有不变,不管生命你怎么变,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今生是个人,来生变成一天人,这因缘法它是随缘变化的,但是它那清净的本性它永远都是这样。这个我们讲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本性它是不能变的。为什么不能变?因为它不是借来的,它不是跟任何人借来的。我们一旦是借来的东西,它就是有时空相有虚空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