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我们往往在乎的是心中出现的那个假相!

                      净界法师


    佛陀最后把这五阴的相貌讲出来,让我们提高警觉。五阴的真实相是什么?你清楚了,你就不容易被五阴的魔境所转,因此追根究底,你还是要有一些智慧的判断:


    丁二、正明五阴之相(分三:戊一、总明。戊二、别示。戊三、结成)

    戊一、总明

    先看五阴相状,佛陀作一个拢总的说明: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迷执故有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阴本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这一科有三段,首先真本无阴─真实的心性本来是没有这个五阴的假相。

    说:在我们一念的精真妙明,精纯而不夹杂,真实而不虚妄的微妙光明心性当中,是本来清净、本来圆满的;它本来就没有三界的生死果报,也本来没有烦恼的尘垢,乃至于无相的虚空,也是一念的无明妄想所生起的。所以在我们本觉妙明的、真精的心性当中,主要是因为一念的爱取妄想,而创造了种种的世界的差别,这种情况犹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这是一个公案,我们说明一下:什么叫演若达多?佛在世的时候,在室罗筏城,有一个人叫做演若达多,这个人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没有很清醒…就半迷半睡的状态,他去照镜子;那么他本身没有很清醒,镜子又模模糊糊的,所以他照镜子时,突然间…诶!怎么只看到我的身体,没看到头呢?没有见到头啦!他就以为他的头失掉了,到处去找头…这时候有一个善知识过去啪——把他头打一下;诶!醒过来,原来头还在。

    佛陀用这个故事是比喻什么呢?就是:这个人─他只相信镜子的影像,他不相信他自己的头;他自己头在,但是他不敢承认,他看到镜子上没有头,他宁可相信镜子的影像,他也不相信他真实的头在。

    我们凡夫,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只相信─我们心中的影像,我们不相信我们内心─清净的本质。没有一个人去肯定、去回光返照,那个能念的心,它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我们在乎的是─心中出现的那个假相;这个就是演若达多迷头—迷失了真实的头,我们只承认镜子的影像。

    佛陀这个譬喻,譬喻的很好!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创造了五阴身心这个假相,我们只承认这个镜子中的假相,至于这个假相背后那个镜子─那个能念的心、清净的心,我们却不敢承认。

TOP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净界法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首楞严大定,我们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我们讲说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这个世间上的法是假藉因缘而生的,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有一个自性执的。

    这个因缘生呢,我们要从杂染的因缘来说,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说:

    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我们整个罪业的结集,创造者是无明,也是由无明来摄持这个罪业。

    你现在就弃舍无明,弃生灭守真常,你现在依止清净的本性,这个时候,你的罪业没有依止处,就:

    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心若灭时罪亦亡。

    所以这个首楞严大定,它是这样子,我们凡夫要不知道首楞严大定能忏除罪障,也不错,你就认为有一个我,我过去造了很多的罪业,我现在拜佛,把我的罪业给消灭掉,这样也不错。但是你这样子,枝末,从这个枝叶上来忏罪,这个是要很多时间,很多的辛苦。

    你能够观察: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你观察你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离一切相,依止这个不生灭心来忏罪,你是从根本上把罪业给破坏掉。

    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太大,它能够加持前面的一切善法,能够达到这种功德力。

    这个地方是佛陀讲完《楞严经》以后,赞叹这个首楞严大定的法门。

TOP

诸法因缘生也对,诸法本自无生也对!

                      净界法师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迷执故有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阴本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不但所变现的五阴假相是虚妄的,乃至于能变现的这个五阴的妄想,它也是一个没有真实的起处。

    你说妄想从什么地方来?当然觅之了不可得!妄想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虚妄中来。如果说妄想是真实的,我们本来就有妄想,那就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所以妄想是不真实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佛陀只好在众生的妄想当中,安立一切法是因缘生─诸法因缘生;因为你一定要打妄想,那只好说诸法因缘生,从因缘当中勉励我们要断恶修善,至少能够创造一个安乐的因缘。

    很多人问说:佛陀说三界的果报─人天、地狱、饿鬼、畜生是梦幻泡影;那这个梦幻泡影到底是有、没有?你觉得三界果报到底有、没有?

    对!答案是很难讲!你要是迷,那当然是有,你要继续迷惑颠倒、继续的攀缘下去,它对你肯定是有─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你回光返照的人、安住真如的人,你要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没有这个东西─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三界果报有、没有就看人而异。

    佛陀因众生的坚固妄想,安立了诸法因缘生的这个教法,这是在对治这些外道,因为外道迷因缘生,一切法自然。什么叫自然呢?一切法是没有因缘的,你会做人、这个人福报很大、这个人很苦恼…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没有什么道理的,这就是自然。

    其实:彼无相的虚空,尚且是真实心性当中的妄想所生起的,所以因缘跟自然都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所安立的。

    佛陀看到我们众生迷自然之法,所以佛陀只好约着众生的妄想,而安立诸法因缘生。

    佛陀说: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佛陀为了使令众生了知五阴是虚妄的,只好说五阴是因缘所生,这是针对人天种性跟二乘种性而安立的。

    所以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实际上,能生起五阴的妄想尚且不可得,更何况是由妄想所生的五阴的假相,那更是了不可得的,元无所有,更是了不可说。

    意思是说:连能变现的五阴妄想都不可得了,何况是所变现的这些枝末的五阴,那更是不可得!更何况那些愚痴外道,还把五阴的相状当作自然;说因缘生已经是一个不圆满的教法,何况是自然的法则,那更是颠倒了!所以如来在圆满的教法当中,发明五阴的根本原因─只就是一念的妄想所变现,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是了不可得!

    佛陀的说法是以二谛说法。

    佛陀刚开始面对苦恼众生,他的大乘善根没有成熟之前,佛陀只好说诸法因缘生。因为众生一定要坚固的执着于妄想,认为妄想是真实的,好…那你不能舍弃妄想,那起码你打好的妄想─你打布施的妄想、持戒的妄想、忍辱的妄想…。所以佛陀在人天教法中、在二乘教法中,讲到了诸法因缘生─以世俗谛的角度,安立诸法因缘生。

    但是到了大乘第一义谛的时候,佛陀从胜义谛的角度讲诸法本自无生─佛陀说本来就没有五阴、本来就没有生死。

    佛陀说诸法因缘生,也说诸法本自无生──你不能说佛陀的教义相矛盾!

    佛陀以前说造善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现在说从真如的角度,根本就了不可得,这有矛盾吗?

    当然没有矛盾,是浅深的问题!

    当你的程度还不能够接受真如的空性,佛陀只好说诸法因缘生;实际上,当你在佛法上,往上提升的时候,你要告诉你自己诸法本自无生。

    所以从世俗谛的角度来看诸法因缘生是对的,但是你要入胜义谛,从真如的角度来看一切法─一切法本自无生。

    这两句话并没有矛盾,诸法因缘生也对,诸法本自无生也对;一个是从真如的作用上来安立,一个是从真如的本体来安立,都可以。

TOP

这个 「一念」 是什么样的标准呢?

                     净界法师


    师答学生问题(1):


    微细陀那识,陀那就是阿陀那,就是阿赖耶,它的流动是微细的。陀是陀罗尼的陀。

    「能以一念, 将此法门」 , 这个 「一念」 是什么样的标准呢?

    天台宗它把这一念的相应,划分成六个次第:

    第一个是「理即」。

    就是说,你这一念心本来是有清净的心,但是你不承认,你也不了解。整天随顺你的妄想流动。当然你这一生也可能造一点善业,去得一点可乐果报, 但是究竟是不究竟的,这是一种愚痴的众生,这个叫理即;

    第二个是「名字」,名字即。

    「名字即」这个人,他能够从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个经论的语言文字里面,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当然他不是这样念过去,他能够生起决定的信解,能够把这个法承当下来。乃至于内心当中能够随顺,就是说,他能够了解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这一切的烦恼罪业都是如梦如幻,他从这个语言文字里面得到信解,这件事很难得,名字位;

    第三个是「观行位」。

    这个观行位有禅定力,前面的名字位,是一种散乱心的闻思的智慧,到了观行的时候,那有禅定的,就是修慧的境界;

    乃至于相似,这一念的相应跟真如理是相似的;

    乃至于分证,这见道位,见到那一念心,跟清净心契入了;

    最后究竟,完全开展出来。

    应该说是六即,应该是六个次第。六个次第,我们应该可以先从「名字位」去得到。

    蕅益大师他临命终的时候,就公开的表达:「名字位中真佛眼,不知毕竟付何人」。他临命终之前,他的徒弟说:师父你老人家一生研究天台教观,你为你自己判教一下。他说:「名字位中真佛眼」。不过印祖是认为他谦虚,不应该只有名字位。他就「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名字位。「不知毕竟付何人」,我所觉悟的真理,我不知道谁能够得到,我就是讲了那么多的《蕅益大师全集》,谁能够得到,这不可而知。

    这个三世诸佛所传承的首楞严大定的法门,不知道能够付给谁,但是他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就是开佛知见,把佛陀的智慧给开展出来。

TOP

好好看你内心的妄想,会知道两件事情!

                     净界法师


    这个坚固的妄想如我们前面说的─是一种习惯性的妄想。


    比方说:有时候我们偶尔起恶念、偶尔造一个恶法,这个不能构成坚固妄想,这在唯识学为不增长业─你一生当中,你的想法都是正常的,突然间你一时的糊涂、造了某一个恶业,之后你非常的忏悔,马上更正过来,这个业对于来生,不能有招感果报的力量,因为这是偶一为之的;如果你经常、习惯性的打某一个妄想,那你就要注意了,这个叫坚固妄想——数数现行,辗转增胜。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长者叫贤面长者,他在王舍城是富贵第一的长者,他的钱财多到他从仓库里面满出来,不要说走不进去,连仓库都满出来,他的珍宝多到这种程度。但是这个人虽然福报大,他有两个很不好的习气:

    第一、悭贪的心特别重,第二、嗔心特别强;有人向他乞食、乞物品,不管是贫穷人、修道的沙门,他就起嗔恨心把他们赶走。

    后来贤面长者(看这个意思:他活得不是很长,应该在中年就往生了)临死之前非常生气,他说:我好不容易积集这么多钱财,现在要离我而去,他非常不甘心…起嗔心。因为嗔心的妄想力量的加持,他死后马上变成一条大蟒蛇…(马上哦!几乎是没有投胎,直接转成大蟒蛇);这条大蟒蛇就盘绕到仓库珍宝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围绕。他的家族不敢住,都离开了,乃至于过路人,一靠近这个仓库,它就用毒气去喷他,受到它毒气喷的,不是死亡就是重伤。

    经典上说毒蛇有三种:最下品的毒蛇─是用咬的,它的毒液在牙齿里面;中品的毒蛇─喷毒液,它不用咬你,它远远的喷毒液,你身体沾到毒液你就死亡;最上品的毒蛇─喷毒气。贤面长者就是变成这个喷毒气的,所以这时候没有人敢靠近它了,但是有些外地人不知道,从那边走过去,就被它伤害了。

    当时国王就很担心,报告佛陀,请佛陀去调伏这个毒蛇,佛陀就带着钵,走到长者的仓库前,这条毒蛇看到佛陀走过来,它就喷毒气警告他,但是佛陀还照样走过来,它非常生气!这时候佛陀把手掌举出来,放五种光明入慈心三昧。这条毒蛇受到光明的照耀,它的身心清凉柔软,嗔心就化解掉了。

    佛陀就对它说:长者!你有没有想一想,你前生就是因为嗔心,变成这个相貌,这么的丑陋,你要继续的这样颠倒下去、你再继续害人,你来生到地狱去,你知道吗?那有多可怕呢!长者也是有善根,他生长佛世,听了之后很惭愧…一个人开始回光返照,就有希望,他就向佛陀忏悔、皈依三宝。

    佛陀说:好,你既然皈依三宝,那你就爬到我钵里面来吧,蟒蛇就跑到佛的钵里,佛陀就把这个钵盖住…带它回精舍。当然,这件事情就轰动整个王舍城,很多人想要来看这条蛇,到底长什么样子?佛陀带回精舍的时候,外面很多人围观、看热闹的;这条蛇听到外面很多人要看它,它很惭愧,就闭气不呼吸,死掉了。因为它临终之前,有惭愧心又皈依三宝,它依止那一念的善念,生到忉利天去了。

    一个天人,他刚投生天人的时候,他会知道他的来处——善知来处啊,他知道因为皈依三宝的关系、因为佛陀说法的关系,所以他生感恩心,夜晚的时候,来到佛陀的面前,围绕三匝、礼拜佛陀;这个时候佛陀为他讲《四谛法门》,这个天人当下即证得初果。

    我们看这位贤面长者─他从一念的嗔心,坚固的妄想,变现成一条毒蛇的色法;也因为皈依三宝的心,变成一个人天的色法,最后证得初果。

    所以这个色身,就是我们的妄想创造出来的。

    我们一个人,好好看你内心的妄想,会知道两件事情:

    第一个:你会知道你前生大部分打什么妄想,因为你前生的妄想,才创造现在的你。

    第二个:你会知道你来生会什么样?

    比方说…你面对财物的所缘境,你打什么妄想?你会选择跟大家分享?还是选择自己完全占有?如果你选择跟大家分享,你来生是有福报的,你念念之间,都是在栽培你来生的财富。

    所以财富从什么地方来?

    坚固妄想,就是从布施的妄想创造出来的;比方说,你遇到烦恼活动的时候,你选择克制?还是选择放纵?你选择克制持戒,你来生是尊贵;比方说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会选择宽恕?还是选择嗔恨对立?你选择宽恕你来生就长得庄严。

    有人说:一个人到四十岁,大概你的想法固定了,所以你将往哪里而去?其实就你看你日常生活当中遇境逢缘你习惯性打什么妄想,你来生的蓝图、那个色法大概可以画出来了;除非你改变,你真实的觉悟、真实的改变,否则你大概就往那个方向去。你将往哪里而去?一个人四十岁大概是大势已定,差不多了!你看你打什么妄想,你大概就知道——你来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色身、什么样的物质世界,是安乐的、庄严的?还是丑陋的?还是痛苦的?大概可以看得出来。

    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就是说明:既然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么这个色法从什么地方来呢?是坚固妄想变现出来的!

TOP

禅跟净土内涵的差别

                      净界法师


    前面是讲到这个禅,主要是讲这个不生灭心,这个禅就是我们的不生灭心,这以下就说明净土。


    「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前面的禅是约理性,就是离一切相,不生不灭的理性。

    这个净土是从缘起上,就是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信愿持名是约因,求生西方是约果,就是由这个清净的因,去得一个清净的果。不应该只是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禅宗有时说,什么是净土?什么是弥陀呢?

    就是我这一念心清净,当下就是净土;我这一念心清净,我就是弥陀,是这种思想。

    当然这样子讲,理论上也对,但是净土上来说,西方净土,我们多分来说,是建立在「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们是从因缘上,应该要肯定,在缘起上有一个阿弥陀佛,有一个正报、有一个净土的依报存在,不应该只是讲心性的境界而已,所以这个净土是从缘起上来建立。

    这是讲到禅跟净土内涵的差别:禅是约理性;净土是约缘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