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实验,看看你的心在哪里?

                         净界法师


    我最近看一本书:有一个居士借我一本书,叫做《零极限》,这是一个美国的作者,美国的西方医学也知道,色身跟心灵是互通;他的想法是认为:一个人想要健康,你要经常做一件事:感恩你的色身。感恩你的心脏每天为你跳动,感恩你的肺部让你能够正常呼吸,感恩你的双脚它能够让你活动,诶!果然有效,它做得比以前更好。所以我们的色身是需要鼓励,你不要一天到晚骂它,你越骂它,它越糟糕!你这个肝脏这么不好,那你吃什么肝药都没有用。


    所以说这个心跟身互通嘛!身心是互通的,怎么可以说心在身外呢?这不合道理啊!这两个是互相了知的,所以说身外是不合道理。

    我们现在最后再做一个实验──心在哪里?现在大家把眼睛闭起来,我给大家听一个钟声,这个钟声我们今天没有引用,但在经文是有的。大家把眼睛闭起来,我们请维那师敲个钟


    …“锵”…


    好!你们刚刚听到几个声音?听到一个声音举手,哦!很诚实。好,放下。听到二个声音举手,哦!听到两个声音,好,请放下。


    其实听到二个声音是正确的,你只听到一个声音,表示你的心已经住在这个钟声,你没有把心带回家。

    一个人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会听到二个声音,第一个钟声,第二个无声,无声也是一个声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我们现在是怎么样?我们一看到事情就啪!跑出去!如佛陀说的譬如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就是我们放弃了大海,去追求一个水泡,我们去住在一个境上的时候,其它的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你听到一个声音,这是我们的习惯,这是攀缘心─你的心已经住在这个声音,所以你已经忽略那个无声的声相。我们再听一次好不好?

    你把心带回家,不要动!不迷、不取、不动!再听听看,你应该听到两个声音才对!不要动念头,就像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取一相,如如不动。好!开始


    …“锵”…


    好,两个声音对不对?那就对啦,那诸位把心带回家了!你一动的时候─你动在什么地方,心就在那里。

    所以:你要如如不动,你的心就…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不能用攀缘心,用攀缘心、用那个动的心、用有所住的心,那你就糟糕了!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很难解脱生死的业力。一个人,心经常动,你要跳脱生死就很困难,即便你念佛都很难!你经常要保持如如不动,你看事情看得很清楚,不要动——不迷、不取、不动。你平常就应该这样训练自己,你临命终的时候就是这样─保持正念。

TOP

降 伏 其 心 有 二 个 方 法


                         净界法师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的心,接下来做什么事呢?云何降伏其心?你就开始有资格谈修行了。


    降伏其心有二个方法──

    第一个、假设你是智慧比较高的人,从理观─不迷下手。这个地方不迷的观照力,本经讲到空假中三观─

   (一) 以空观来破除你心中的妄想。

   (二) 以假观来建立你未来的理想目标。

    大乘佛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空观是空掉你的心中的想像、情绪,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感受,第二个产生很多很多个人的想像,这个都要空掉。

    但是名利不可争,义务不可辞,你要有你的目标啊!

    人要去创造未来。那么靠谁创造呢?靠假观啊!你要去忆念佛陀的功德,产生强烈的皈依,这个都是靠假观啊。所以空观把心中的这种乱七八糟的相消灭以后,假观你又重新建立一个清净的相,借假修真嘛!然后从这个相当中,去开创你的未来安乐的果报,以空假中三观来不断的调整你自己。所以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空观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观是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做你该做的事。那么从空假中三观,你就开始知道你自己什么该放下?什么该追求?就以这样的智慧来引导你整个身口意的修学,那当然是利根人啦!

    第二个、你说:我的观照力提不起来怎么办呢?从不动下手,先让自己不动。不动,在本经讲到二个方法:

    第一个你持戒,严持四根本重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要乱动。

    第二个就是持咒,你看我心有千千结,我没办法对治!可以,转念念佛,或者转念持咒,安住咒语、安住佛号,也可以远离妄想;诵咒、持戒,从这个事修下手也是可以。

    所以整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包括理观,包括事修,二个双管齐下,来对治我们无始的习气。

    本经的整个理论篇,主要的是讲到安住及调伏这二个重点;这二个重点你能够掌握了,等到修行篇,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在这个地方我们先讲到安住─破妄显真以明安住,就是先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安住呢?我们的心本来是安住的─常乐我净,怎么就不安住呢?这个问题在妄想,所以要先破除妄想。而佛陀在破妄想之前,祂要阿难尊者自己去回光返照,这是你自己要觉悟的,所以佛陀就引导阿难尊者反观:妄想从什么地方来?那么阿难尊者就执着在身内、在身外,都被佛陀破斥了。

    我们讲过:妄想的本质一定要有相,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所以你看仁者心不安,那古人就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你坚固的把它抓住,你才会不安嘛!这个不安是你自己找的,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本来安定嘛。所以佛陀为了要抓那个病根,就问你的心到底是住在哪里?先把这个问题找到,然后再破除。

TOP

感受,只是在反应你过去到底做了什么


                     净界法师


    讲到根、尘、识三法,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因缘的相貌,他把生命分成三部份:

    第一个、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是能分别。


    第二个、六尘:这是所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第三个、当六根跟六尘一碰撞的时候,就创造我们一个心中的感受跟想法,这就是识。感受没有错,福报大的人,当然他六根跟色尘一接触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安乐的境界,这个感受没有错的,这个感受叫循业发现。

    在《维摩诘经》上说: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天人一桌饭,十个人吃饭,每一个人他的眼根,跟这个饭菜接触的时候,每一个人看到饭菜完全不同;福报大的人,诶!今天饭菜特别好;福报差的人,看今天的饭菜很糟糕,这个是循业发现嘛。所以为什么讲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是个人循业发现。

    我发觉:我们过去在佛学院办僧教育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出家人有两种,有一种人是善根比较强,有一种人是善根较薄弱;善根强的人他出家的觉悟会快,他福报很大的时候就出家,有些人是把人世间的福报都花了差不多了,才出家;那么来到僧团,当然僧团的特点就是平等,穿同样的衣服,住同样的寮房,吃同样的饭菜;这个基本上色声香味触五尘是完全一样,但是奇怪的是,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很痛苦。

    你看那些老参福报大的人,他就是在这个僧团当中,活得可自在;一个初学者,你看他每天愁眉苦脸,这个六根跟六尘一碰撞的时候,他产生的感受果然不同啊!这跟你的业力有关,但这一点,它还不是问题的所在,这个叫酬偿业力,这个是叫认命。所以感受是没有错的!感受只是在反应你过去到底做了什么。

    你说:我前生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呢?你不要去问别人,你看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都是什么感受,你就知道了。你都是欢喜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你前生造的善业强;你耳朵一听到什么声音,你就起烦恼,眼睛看到什么东西,你也起烦恼,你前生造的罪业多。这个受是在表现过去。

    蕅益大师常说:我们的心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你要很认真的去看你的念头,这个念头就像一个万花筒,你看得到过去的你,你也看得到未来的你,真的!怎么看呢?

    我们一念心,本来就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你看你的感受,你就知道你过去做了什么事;你看你用什么想像力,你生起什么想法,你大概知道你未来要去哪里。这个很清楚的,骗不了别人。

    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产生什么样的名言分别…《唯识》说名言分别,名言分别是很专业化的名词,讲白话:就是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想像,你都喜欢产生布施的想像,你来生是大富贵;你看到事情你都选择忍辱,哎呀…算了、算了,退一步海阔天空;遇到别人刺激你的时候,你经常产生忍辱的想像,你来生是庄严,所以你可以从你的每一个想像当中,把它拼起来,就是来生你的相貌。一个人到五十岁以后,其实你来生的相貌基本上成形了,当然可以改变啊,你看了《楞严经》,彻底的破妄显真就改变了;但如果你一天过一天,还是活在过去,昨天怎么样、你今天还怎么样,那就完了,那来生大概固定了。

TOP

你要学习不要跟着感觉走!


                     净界法师


    佛陀讲这个意思:根、尘碰撞产生识,佛陀本来是要破识的,这个识是没有自体的,因为你根、尘碰撞才有,假借因缘而生,你把根尘拔掉了,识就没有了。

    佛陀这句话的意思是发明我空的真理,你看没有我嘛!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就是那个根、尘碰撞创造出来的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是在反应过去,它是在反应未来,如此而已,哪有真实不变的自体呢?


    但是阿难尊者,他就错解佛陀的意思,他就把它当作:哦!我的心就在那里。说:什么叫做我的心呢?我的眼睛看到花,我的心就住在这个花当中,我的心就住在花里面;我的心看到佛像,我就住在佛像里。那么根尘相碰撞产生的识,眼根是能分别,色尘是所分别,它是无知的,那么识生其中,则为心在。我的心就住在我当时的感受跟当时的想法。一口道出攀缘心的相貌!

    我们一般人都是跟着感觉走,这是我们一个很严重的盲点!

    如果你真的今生要成就一个广大的功德,所谓广大的功德,就是出世间的功德,你要学习不要跟着感觉走!你老是跟着感觉走、你老是活在感觉当中,你就很难跳脱你的过去。生命的水流─生命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唯识学》是这样形容:恒转如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现在流到未来。你一个人活在感觉当中,你很难改变你自己,你昨天是怎么样,你今天还怎么样;你昨天看到这个事情会产生什么反应,你今天还是产生什么反应,学佛对你来说没什么改变,所以你一定要能够摆脱这个识。

    《唯识学》破这个识,这个八识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楞严经》所破的是什么?什么叫生灭心?就是你带有情感的一个心识,叫做情识;这个情识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想像,这个对我们修道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在本经当中,阿难尊者就说了:识生其中,则为心在。对啦!这是很老实的说明,凡夫的生灭心就住在自己的感觉,住在自己的想像;我想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没有人可以管你;那当然这个就是产生了颠倒想,也就启动了我们无始劫的业力,就从这里开始。

TOP

你平常就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


                    净界法师


    这一段主要是破除我们的一个妄想,就是六根跟六尘接触,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的意思,是讲它的真实性不可得,不是讲它的因缘不可得;你依止这个感受、这个想像去造业,那的确是有果报的哦!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没有体性是讲它的体性不可得,但是它的作用是有的。

    过去埔里有一位居士:他是一个很虔诚的三宝弟子,他是公务人员,存了一点钱,就去供养埔里某一间道场的大殿,这个大殿盖得很庄严,我去看过;这个大殿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是完全破坏了。破坏以后他非常沮丧,他说:师父啊,我的功德被九二一完全破坏了!我说:你的功德,果然是被破坏了,没错!但是,不是被九二一,是被你后悔的心破坏了!你的功德怎么会被九二一破坏呢?


    所以这个众生的妄想是怎么回事啊?他就是根、尘接触,我的心缘大殿的境,所以心境结合,我的心就在那里,这是众生在思考事情是心随境转─他站在外境的角度来看事情。其实你心境碰撞的时候,你造成那个善业、那个业力已经成熟了、已经成就了,大殿破坏跟你没有关系嘛!但是他的心是住在大殿,他认为这个大殿是我盖的,结果破坏的时候,糟糕了,因为他心住在大殿,结果大殿一变化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布施…他的布施度,他盖了这么多的七宝塔,现在有哪一个存在吗?全部不存在了嘛!但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布施度是圆满呢?因为他的布施是安住在内心─一念心性,他借假修真嘛。所以我们安住真如的人,在思考事情是不一样,一般的人的心是住在外境。哦!我盖一个大殿,这个大殿存在,我的功德就存在,我的功德跟大殿是共存亡。

    你这个是心有所住,你看我们平常就是心到处攀缘,到临命终的时候,心有千千结,收不回来!瞬间,整个身心世界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全部破坏,你根本受不了,因为你释放出来的执着太多了,收不回来,一时半刻收不回来,所以你平常就要慢慢、慢慢把心带回家。

    我告诉大家:什么叫布施的功德?

    先求安住─你要把心带回家,所有的功德都是从你内心生起的。

    你的内心本来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你要假借布施的因缘,来开显你布施的功德,是借事修心!所以你今天是假借这个大殿的因缘,来成就你的功德,所以你要感谢这个大殿,叫借假修真,借相修心。你的功德是没有人可以破坏的,怎么地震会破坏你的功德呢?那释迦牟尼佛,他盖的大殿没有一个存在了,但是他的布施度圆满啊!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这阿难尊者他所谓的生灭心,他肯定有所住,不是住在身内、身外、中间…或者是怎么样,总而言之:你的心只要住在外境,这个就是生灭心──

    第一个,你今生会活得很痛苦,因为你的心作不了主,别人要怎么样,别人舌头一转,你就快乐;别人舌头一动,你就痛苦。

    第二个,你会带动一个生死的业力,你临命终很难逃离三界,因为你跟三界那个生死的业力紧紧的抓住。

    为什么要把心带回家?

    第一个,你今生活得快乐一点。

    第二个、临命终你要跳脱三界,要求生净土,你可以走得很轻松。

    你不能够说,你平常把很多心都放出去,我心住在这个某一个人,住在什么事情,到临命终的时候,糟糕…!要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想要去,后面的绳子把你绑得紧紧的,你根本去不了,因为你生死的力量太大了。所以你念佛人不是说念佛而已,改变你的心态是很重要,这是根本问题啊!你念佛…什么叫念佛?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你能念的心是心有千千结,你去启动佛号,你怎么启动得起来?怎么能够感应呢?

    在这个地方,我们整个破除妄想,就是告诉你:你不要跟着你的妄想走,要赶快把心带回家!你跟着妄想走,你根本没有好处,而且妄想根本不真实,它只就是根、境和合产生的一个暂时的感受跟想像而已;你为了贪着那暂时的快乐、那种感受,结果你付出了生死的代价,值得吗?这个值得我们思考,这个代价付出太大了!

TOP

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


                     净界法师


    古人常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什么叫开悟呢?从佛法的角度,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经过佛法教育之前,我们是活在无明当中。所以我们平常生活…是闭着眼睛在生活,完全没有智慧的光明,就是跟着感觉走─

    我想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反正全世界没有人管得到你。问题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付出代价,问题在这里!


    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不知道就没有事,所以这当中我们一定要先打开我们的眼睛,这一点非常重要,修行你眼睛没有打开,你智慧眼没有开,你怎么修都不对,今天这件事弄好了,明天那个事出事了,你就是疲于奔命,所以在整个开悟楞严当中,第一个先安住。

    我们今天为什么会起颠倒?

    心住在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心在外境当中,就产生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像,然后就心随境转,一辈子就这样过了。有些人住在财富,一辈子就为财富而活;有些人住在名声,他的生命就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活,那你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打开眼睛在过活。所以我们在看人生之前,第一个法法销归内心,你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人生,这个很重要;不要站在外境,外境只是你生命的过程,一个历练的过程。所以你今天想要开悟,你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你要站在心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生的缘起,你才看清楚。所以我们在《楞严经》当中─破妄显真,就是要你把心带回家嘛,任何事情站在心的角度来看,站在一念清净心的角度来看事情。

    当你把心带回家之后,怎么看人生呢?

    空、假、中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其实天台宗在修止观─观心的时候,它把人生分两部分:

    第一个,你从什么地方来?

    第二个,你将往哪里而去?

    一、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过去造了什么因?今生会产生什么感受?什么样的境缘出现?这一部分不能怪你。佛法是既往不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表示佛法是不追究过去的,过去追究不了的,无量无边的生死…正如有一个﹝唯识学﹞大师他说:你去看阿赖耶识,我们的那个生命的根本,你造了无量无边的善业,像虚空一样大,我们也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像虚空一样大。

    所以你要去执着过去,你的生命就没完没了,有无量无边的人要报你的恩,有无量无边的人要报你的怨。佛教是活在未来,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只是了解我们的根源,但是过去的因缘要放下,所以我们今生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任何的感受快乐痛苦,认命就好─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过去跟现在互动这一部份啊,这个业力所变现的因缘果报是放下认命。

    二、但是你现在跟未来这部分你将往哪里而去?这是你要经营的,来生掌握在你今生!什么叫做未来?就是很多的现在、现在……现在,就有未来。你今天是从什么地方来?从昨天而来,明天从什么地方来?从今天而来嘛!


    三世因果是互动的,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来生,你就先要注意你起什么念头!


    关于即空、即假、即中──空观从胜义谛来观察,我们的整个因缘造作,都是因缘的假相,都没有真实的体性;但是我们入假观的时候你要小心,你每一个念头都有它的因缘果报。比方说,你今天你的生活,一天是花三百块,但是你有五百块,你多了两百块,那你跟这个多余的两百块接触的时候,你产生什么想法?这个思想决定你的生命嘛!

    有些人说:诶!我愿意跟人家分享、布施。你从这个思想当中,你就可以看得出来--你来生是富贵的,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你说:这二百块我自己要用的,你来生大概是不会太有钱。


    别人刺激你的时候、障碍你的时候,你会选择包容?还是选择嗔恚反抗?你平常习惯性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这样的所缘境?你喜欢包容--来生庄严。你遇到人的时候,你是选择谦卑?还是选择高慢?你选择高慢--你来生生长在卑贱的地方;你选择谦卑—就是贵族。所以这个假观,你一看你平常心、境的互动的起心动念,你大概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了,这很清楚的!

    生命是由我们很多、很多的念头创造出来的,我们从感受看到过去,我们从想像看到未来,所以你要调整、调整你的心态!

    我们讲空观是安住当下、安住不生不灭的清净本心,不要乱动,不要被境所转;假观是开创未来。所以《楞严经》它的重点是两个:第一个是安住当下,第二个开创未来。你只有安住当下,那你就偏空,就跟阿罗汉一样,阿罗汉他也不管未来的,他来生就到无生的涅槃去了,他是厌恶生命的。


    大乘佛法认为生命没有错啊,生命哪有错呢!五阴身心没有错,错在你的妄想,你把妄想拿掉就好了。极乐世界也是有生命现象,它也是有一个感受、有一个想法,只是这个想法是清净的想法,如此而已,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当中:第一个安住当下;第二个开创未来。这二个同时重要,当然先求安住再求开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