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思维八苦讲记 五明佛学院益西彭措堪布

如果在一起弄得关系僵了,矛盾解不开,那是苦不堪言,不但现前苦,往后还有牵牵连连的苦。关系好也是以贪心作为基础,实际天天都落在坏苦中,某一天分离时,会爆发猛利的爱别离苦。

即使建立的是很平常的关系,也是苦的体性。比如同学、同事之类的关系,彼此的接触并非是启发出离心、菩提心、无我空慧,而只是不断生起种种愚痴分别,都是造生死业因。所以跟人建立的一般关系,也是苦的体性。

比如招待客人,每次都要热情招待才彼此舒服,有一次不热情,心里就很不痛快,弄得彼此都苦。人心都是脆弱的,每个凡夫心里都有很多的烦恼种子。彼此建立世间的关系,就像两条毒蛇建立关系,其中一人烦恼稍微发作,彼此就不免杂染和冲突。(比如一方表现为不满意时,另一方的嗔心随着就出现;或者一方现行贪爱时,另一方也会卷在爱中。天天在贪嗔中缠绕,增长生死业因。)

世间人成家过日子,也是以苦为体性。当初彼此爱慕,如胶似漆,实际已经积下很深的坏苦。下一次对方稍不满足自己的心,比如态度有些冷淡,没了起初那样的热情,内心就非常不满意,会现起很深的苦。如果矛盾变得越来越大,时间一久,呆在一起成了怨家,看对方一眼也浑身哆嗦,就出现了大苦。就算非常恩爱的夫妻,能白头到老,哪一天一方撒手而去,另一方就苦不堪言。

世俗朋友多以利害关系来结交,从头到尾都是彼此助长烦恼、助长苦,结交越多,烦恼就越多,苦就越多。比如,结交十个朋友,一个朋友过生日,一年就要给十个人过生日。这次他请我一次,下一次我也要请他,整天忙于应酬。多数时候在一起只是毫无意义地造恶,贪、嗔、痴、绮语、恶口等随手就来,这就是依止恶友把自己的心搞坏。结交一个都会沾上很多恶习,何况结交多个。

以前有两个中国青年学子在美国相遇,他们志趣相投,优势互补,真是完美的黄金搭档,他们通过合作,获得了巨大成果,成为令人羡慕的合作典范。

然而在他们的合作关系里,处处是苦。获得成功和荣誉,受人羡慕时,他们陶醉,认为双方的合作非常棒。其实,这已经种下了苦因,在后来分手时,他们痛苦难言,欲舍不成、欲合不能。

当初他们不苦不乐时,也是给未来种下一连串苦苦和坏苦的种子。有烦恼的两个人,不断地接触,就不断地种下一个个的苦因,接触中生出种种分别、烦恼,苦也随着潜滋暗长。人的接触不是石头的接触,彼此是心的交流,在合作过程中,你取得一项成果,我得到一种启发,双方的心有交流、有触碰。但人都有我执,后面算名利账时,会认为这是我做的,那是你做的,这些争名争利的分别就都出来了。到底谁排名在先,谁先领奖,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我占多少比例……,为此争得不可开交,痛苦不堪,其实苦的种子早在前面就种下了。

因此,前面两人合作过程中的一切就是苦因,是在为后来出生苦准备原料。没有前面,后面的坏苦、苦苦都不可能出现。他们的分裂从哪里来?彼此间的计较、不满、嫉妒、纷争从哪里来?都是从前面的合作来的。

这样看来,跟任何人建立关系都是以苦为体性,因为跟任何人建立关系都不离开苦,都是助长烦恼和苦。顺心助长贪,不顺心助长嗔,中庸助长痴,无非在三苦中打转。

修行人跟很多世间人打交道,会导致修行退步。被业缘所牵,烦恼增盛,内心苦感更强,表现为心乱、烦恼重、静不下心,很多事牵扯到自己身上,搞得很不快乐。

有人事的地方就有苦,总会走到苦苦、坏苦里去。世间哪个团体不出现苦?哪一家不出现苦?人和人交往有几个是没有烦恼的事?无论如何都是以苦收场。人和人接触是五取蕴的接触,这样的接触能避免苦吗?就像满含毒素的疮碰在一起,就只能碰出苦来。所以说世间的人际关系没有不走入坏苦和苦苦,没有一个关系是超越苦的,就因为没有入解脱道,没有往对治苦的方向上走。心里是想走安乐道,实际走的无不是走向苦的死路,没有一条路在真正走向安乐。在没有生起无我空慧时,没有真正的安乐之路可言。

总之,世俗的结交都是以苦为体性,没有意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想跟许多人去结交,结果一次次地落入苦中。

修行人与人相交,唯一要建立法上的关系,只有法是息苦的,只有彼此作菩提增上缘才能息苦,此外世间的关系都不必要建立。身处红尘,不得不跟世间人打交道时,也必须随顺解脱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才能避免生起贪嗔而卷入苦中。

四、不论依赖什么,都以苦为体性

很多人都会想找一个依赖,觉得有依赖就很安全,有保障,这就是生苦的因。不论是对名誉、地位、财富还是对人,只要有依赖就一定是苦的体性,而且最终都会造成苦苦。因为三界一切法都是无常,本不可靠。

道理是很明白的,因为依赖是把安乐的希望寄托在心外的某一法上,而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无常靠不住的,所以在能依赖上时心里满足是坏苦;因缘散了抓不到时,就有忧苦逼恼,又是苦苦;正当心依赖时,心靠在上面,就是苦因,因此是行苦。所以依赖只会出生三苦,除此之外,不会生一微尘许的安乐。

比如妻子依赖丈夫,觉得安全、温暖,抱有种种幻想,后来被丈夫抛弃,就感觉天崩地裂,极端痛苦、绝望。

又比如依赖权势,权势在时,依赖它,得到很大的乐。要房有房,要车有车,地位、名声、恭敬什么都有,这时心里很满足。一旦失去权势,被罢黜、流放,就像堕入万丈深渊,困苦不堪,生出大苦。

又如,孩子从小依赖父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知道一味地享受,这种依赖于父母的幸福、温暖是坏苦;在此期间,一直在积集苦因,是行苦;后来长大,饭不会做、衣不会洗,没办法生存,非常痛苦,是苦苦。这就是由依赖造成的苦。没有原先的依赖,就没有后来的苦。

师徒也是如此,要是成了彼此依赖,毕竟是执著是苦的自性。原先什么事靠师父解决,呆在师父旁边安全、温暖、快乐,这是坏苦;愿意呆在师父身边,有贪著、依赖,已经在埋下苦因,这是行苦;如果师父重视别的弟子,立即就生嫉妒心,心里计较:为什么对她好,不对我好。内心非常失落、焦虑痛苦,这是苦苦。可怜人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相续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不舍,内心有“我贪”(就是对“自我”的贪著),希望师父多关照“我”,重视“我”,给“我”名誉、给“我”位置,这就是苦因。这样要师父重视她这个“我”。一旦“我”没得到满足,就觉得师父对“我”不关心,伤心苦恼。其实都是我执在做怪。

君依赖臣,让臣去为他办事,一旦臣跑了或背叛,君失去依赖,陷入困境,苦就出来了。

像世间女人依赖丈夫,一味要求丈夫体贴她、照顾她,给她安全、安乐,认为找到一个终身依靠,把一生都交付给他,就能一生幸福。这是大错。她不知道应当在自心上去解决苦乐,不去止息自心的烦恼,不在自心上修,哪一天有什么变故,必定吃大苦头。比如丈夫经济破产,或亡故,或有外遇,就立即觉得大树倒了,天塌下了,深深陷入痛苦的泥潭。

由以上观察,可以下个结论:在世间不论依赖什么都是苦的自性。妄想依赖某一人、某一法,把安乐的希望寄托于对方,希望对方能给我除苦予乐,最终必然落空。事实上,个人的苦乐只有从各自心上去解决。

安乐是不能依赖自心外的法来获得的。佛示现无常也是为的这个道理。不然,单靠依赖外法就能得安乐,佛也不必示现涅槃。因为既然众生依赖佛能得永恒真实安乐,佛为什么要涅槃?佛住世让众生依赖,众生不就由此能得到安乐吗?实际不是这样,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自性,什么也依赖不上,佛示现的色身也是如此,只有自己修道、断烦恼、证得寂静涅槃,才能得安乐。佛来世上是开示修心的道,让众生修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如果自己不作任何修行,只想靠依赖来得安乐,这是行不通的。每个人要自修自行菩提道,依法息灭自心烦恼,才是安乐之道。此外不必异想天开有人能赐予解脱、赐予安乐,不要有这种依赖的想法。

通过以上四种相观察,就看出世间法都是苦的自性。不论到哪里、接触什么、与什么人建立关系或者依赖什么,都是苦的自性。就因为五取蕴是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的体性,只要还没有得以息灭,就会不断地起作用,天天有贪嗔等烦恼上演,有写不完的悲剧、流不完的血泪、演不完的生死。

TOP

智愚不同的作为

一、两点一线原理

(一)“我”→“乐”

所谓两点,一点是“我”,另一点是“乐”。“一线”就是“我”向着“乐”追逐而去。这样的“两点一线”使得众生在三界里驰走不停,他停不下来,就是因为有我、有乐。反过来学习四谛之后,见到没有乐、没有我,妄动就歇下来了。所以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它叩击到要害。

由这两点一线,众生就在轮回里奔得厉害。错觉当中,认为有我,对面还有乐可寻,每天一睁眼就是为了求乐,天天都在这条线上忙。

说到底,每个人都认为有“我”,而且最爱的就是“我”,因此就要让“我”得到“乐”。这就是轮回众生的行为逻辑。此外没有更复杂的道理。

(二)增长业

→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增长非福业

→为受用外五欲乐

→缘来世诸欲乐故,增长福业

→为乐受义而增长

→为受用内定生乐受而作业,集能生色界一至三禅不动业

增长业

→为舍受义而增长,集能生色界四禅乃至有顶诸不动业



上面这条原理展开来,就有很多差别相。把这些差别相看清楚,就知道轮回众生怎么以求乐的妄想造业感果,在三界里上下轮转。

总的都是随我见而转,然后以求取乐受和舍受而增长有漏业。增长业分两类:一是为乐受义而增长,二是为舍受义而增长。为乐受义而增长又分两类:一是为了受用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尘所生的欲乐而造作;二是对于外在的五欲乐厌舍贪著,为了求得内在禅定所生的喜乐,而增长业。在寻求外在的五欲乐里,又有两种:一是缘着这一生的五欲乐,为了求取它,造非福业,它的果是三恶趣;二是缘着来世的五欲乐,为了求来世享受五欲,增长福业,它的果是来世欲界人天善趣。如果舍离外在五欲,求内在的禅定乐受,修集不动业,果是生色界一禅到三禅。以上是为乐受义而增长。如果连内在的定生乐受也厌患舍离,为了得舍受,修不动业,果是生色界四禅乃至无色界,这是为舍受义而增长。

从这里看出,修道如果没有通达有漏皆苦,就会把乐定义为外在的五欲乐,或者内在的定生乐受和舍受,这样以我执驱使,为了求到自己所认为的安乐而造种种业,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生死当中驰走。即使口口声声说“求解脱”,事实上,所作所为都是在做生死岸边的事。只有通达有漏的苦、乐、舍三受都是苦性,寻求从中出离,才能趣入解脱道。所以,以理抉择三苦就成为关键,抉择认定三界一切都是纯苦无乐,才能止息逐乐的意乐和行为。

凡夫的心就是轮回里的火车站,有一条条通往三界六道各种生处的轨道。驱使无量众生纷纷投入三界苦海的理就是“两点一线原理”。

人人都认为有“我”,一念一言一行都随我见而转,而且又都认为世间有乐,这个“乐”又是五花八门,光是欲界人间就有无数乐的领域和分支,几十亿人都在求自己的一些乐。这种乐得不到,就求那种乐;这种程度的乐求不到,就求中等或下等的。认为禅定的乐味好,就不要外在五欲的乐,一心想求得定乐。认为定生乐受会变坏,就舍掉乐,住在不苦不乐中,以舍受为安乐。这就是整个世间都在逐乐的情形,一落在这个范畴里,就全都是世间行、有漏业、生死因。

(三)解脱道的两个重点

1、出离意乐 2、无我慧

由上面的两点一线原理,翻过来就知道解脱道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对无我空性闻思修,生起无我慧;二是对苦谛闻思修,生起见到唯苦无乐的智慧。有这两个智慧,这边没有“我”,那边没有“乐”,追逐世间乐的妄动就自然止息,日夜不歇的轮回中的驰走也开始停步。

《广论·中士道》里讲过,如果对三有的一切盛事都见为过患(也就是见到有漏皆苦),由此以求解脱欲乐来修种种善,以及对无我有如理观察的智慧,与这个智慧相应来修种种善,就不再是引生死因,而能引出世间道。原因是:前者是后有爱的对治;后者是生死根本——我执的对治。解脱道就是出离心和无我慧这两个重点。

修出离心的根本是抉择“有漏皆苦”。三界众生之所以有五花八门求乐的妄想,始终退不了,就是因为内心有愚蒙,不认识三界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自性。没有抉择透彻、从根本上遮掉乐的妄想,内心就始终认为有乐可得,由此在世间逐乐的行为就停不下,解脱道就趣入不了。所以,解脱道的第一障碍,就是内心的乐执。相反,趣入解脱道的第一道关,就是抉择“有漏皆苦”。只有认定有漏的苦、乐、舍三受都是苦,五取蕴是无尽的苦流,才会从世间逐乐的意乐和行为中脱离,才会放下世间,全副身心投入解脱道。

二、三种作意

(一)作意乐 (二)作意坏苦 (三)作意行苦

从这里可以看出智者和愚者在寻求离苦得乐上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作为。

欲界众生不明苦谛,认定有漏乐受为安乐,因此六根接触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时,就作意这是乐,从而贪求、逐取。而且会把嗔心看成出离心。他在某种环境里难以忍受时,就会想到“我要脱离”,但这不是出离心,而是嗔心。出离心是以智慧见到五取蕴由苦而苦,辗转相续,在这上面唯苦无乐,所以彻底放下,寻求解脱。它来自明见苦谛的智慧。而前者是在自己的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忍受不了,就恼火,想尽快摆脱,等换了满意的境界时,又贪著不舍。这不是出离心。

总之,以上讲了下等的作意是把乐受看成乐,把苦受看成苦,所以追逐乐受,排斥苦受。一般人一辈子都落在这种作意当中。

中等人通达坏苦,作意也随着转变。他会在“乐中观苦”,灭除贪欲。有一本《保富法》的书讲的很好,他说清朝的曾国藩常讲:古人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话,这是智者的境界,因为花全开了,就表示快要凋谢了;月亮已圆时,转眼就要缺。所谓“盛极必衰,乐极生悲”。(这是知道一分坏苦的道理。)

有智慧的人,就深深地体会到这个道理,所以处事的时候,就会先考虑到:凡事不要太过圆满,也不要让它太盛,过了头;对于财物聚散,也有周全良好的计划;个人的享受不可以过多、过好。不然跟在它后面就是衰败的大苦。

曾国藩给自己住的房子取名为“求缺斋”。今天的世俗人一味追求享受和名声,而且唯恐不多、不大、不高。而智者的见解和做法完全相反,他是求缺而不求满。所以,世间人的眼光是非常短浅的。他不知道,有什么乐,后面就有什么苦。对乐越是贪著、越是纵欲,将来苦就越大。乐的过了头,就出现毁灭性的结局。

世间的成就、事业都是如此,费尽辛苦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终于到达高峰。这以后的结局就是难以维持,倒塌一空。所以,有漏有为法有它自己的规则,并不是人力所能保全的,毕竟这是坏苦的自性,没有真正的安乐。

智者作意坏苦,在乐来临时不去贪著它,而且会有提前的准备,在生时做死的准备,年轻时做年老的准备,盛时做衰时的准备,有财时做无财时的准备。所以,愚者是求满,智者是求缺:愚者是进取强求,而且好中要更好,多中要更多,享受了要更享受,结果被坏苦的绳子套住,被扔进痛苦深渊;智者知道世间乐是毒,过度享用就会毁掉自己,所以少欲知足,能知足才能安身。

对解脱行者来说,在面对世间的种种欲乐和定乐时,他作意:这个乐是坏苦,跟苦相连;我的心不抓这个乐,将来就不受那分苦。所以他是不会去取的。

以上讲了中等作意是乐中观苦,他会不取世间乐,即使受用时也是求缺而不求满。

上等的作意是看到一切苦、乐、舍都是行苦的自性,他知道自己身上有绝大的过患,唯一的希望就是修解脱道,息灭取蕴相续。他的看法是世间苦的因缘丝毫不能积累,一积累就落在轮回中,所以不会以世间境界为乐。他不只是想把苦减轻,而是要彻灭断掉轮回苦的根子。以上讲了上等作意。

初学者要着重思维苦谛

对苦谛抉择得清楚,希求解脱生死的心就会顺利地出来。而没有以理抉择,苦的认识就不清楚、不决定,解脱道的发心和行为都会成不断定,整天还会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像“世间有没有乐?能不能求乐?”等等的疑惑不能从根破掉,对世间的贪执就总消除不了。所以,必须从内心断定三界唯苦无乐,才会一心放到解脱道上来。再看古今佛教大德的行持,也很清楚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以三苦的理来看是完全合理的,自己也会见贤思齐,做一个真正的解脱道行者。

由此看出,关键点就是三苦,不认识三苦,就会一直朝轮回的方向上奔走,最终结果都是结蕴相续,轮转六道。反之,能在这上面认识决定,就会转变成解脱道行者,向涅槃的方向趣入。而且,只有对三苦认识之后,自己的行为才开始被出离心摄持,从以往逐乐的意乐和行为中脱离。

世间人一出门就是去求乐,求名求利、旅游观光、美食妙衣、影视网络、游戏、聊天、谈情说爱,一整套都是求欲界的乐。即使心往内修个禅定,也是往禅定里藏身,贪求上界的乐受、舍受。

但是对三苦有非常清楚、深刻的认识之后,就会以坚定的求解脱心摄持自己的行为,不沾染世缘,坚定地往解脱的方向上走。这种意乐和行为的断定实际来自他的正见,来自他见到这个世间所谓的乐纯一是苦。

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真正进入解脱道,要着重在对三苦的观察、思维、认识上。

离贪

《佛遗教经》中教诫要少欲、知足、远离。如果还总是在求好衣、求好车、求好房,有这样的意乐、行为,必定是落入苦,落入生死,这是要截止的。有的人说:学佛也不要太艰苦。我现在享受生活,照样能学佛法,这样不是很好吗?如果是这样的看法,就是在见上根本没有断定,对有漏皆苦根本没有决定,所以才认为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可以边享受五欲,边学佛法。

其实,这只是他享受五欲习惯了,心里有深深的执著,难以放舍。车房、地位、名声都不想放下,怎么办?就找所谓的中间路线,在不放世间五欲的前提下,还要舒舒服服解脱成佛。于是也赶潮流、也打扮、也穿时髦衣服、也上网、也看电影、也逛商场。心里还很有理由:修行人也要过好世间生活。他不知道,这一切所作都在与解脱背道而驰。

其实,一切求世间乐的意乐、行为都要逐渐断掉。这不是只稍微减轻一点对世间的追求,而是要解决生死大事。哪怕贪一个芝麻,也是生死,最终会演变成地狱的熊熊烈火。贪一个发型、贪一辆车、贪一所房、贪一点五欲享乐,也都是生死业因,从长远来看,最终都掉在三恶趣中。所以,解脱道的要求是不能对世间起任何贪求,一定有这个要求。

以前对贪著世间的过患认识不清楚,总认为贪一点世间欲乐只是有点过患,但也不太严重。实际上,就像极小的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一样,哪怕极微小的一念贪著心,最终都会把自己推入漫长惨烈的苦难之中。

这就看出,解脱道的重点是对治贪,也就是对治十二缘起中的爱取这两支。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截断生死就要在二六时中严防欲贪、色贪、无色贪生起。

学佛是办生死大事,不是因为在佛教中感觉很好,来求一个暂时的安慰。这是办生死大事,比世间任何事都重要。不管出家在家,都要心出家。决定要放下世间,对世间不起任何一点贪著、羡慕、希求,即使有一万个王位、一亿个美女、一亿美钞放在面前都不想要,完全以出离心摄持,贯注到解脱道的修行上。

想求解脱就要放下世间贪著,这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在家居士身出不了家,心里也要清楚世间纯苦无乐,暂时的生活、工作只是随缘做一做。一生最重大的事就是要从轮回解脱。

念念在轮回

一般人对轮回、对三界的苦性没有抉择清楚,还抱着三界的东西不想放。一方面觉得生死流转不好,另一方面又觉得这里面还是有好东西,比如车子、房子等就是好东西。

他认为轮回是死后的事,实际上,轮回就是现在的这刹那。轮回是刹那刹那结蕴相续。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沉陷在烦恼和业当中不能自拔,那这一天就全部在轮回,造成的是无尽苦难的结蕴相续。另一方面,眼前显现的身心世界、五欲六尘也全是惑业的显现,全是轮回的苦法。一般人实际上对轮回并不懂,他心里的轮回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真正考问他:你认定身体是轮回的苦法吗?你认为贪是无边生死的业因吗?如果真的认定,为什么还在自身这样的苦法上百般装饰、百般贪爱?又可以问他:你真的认定五欲乐受是苦法吗?真的认定贪著五欲会感无边生死吗?如果真的认定,为什么还对五欲贪著不舍,连稍微降低一点都不愿意?这样考察就知道,他说的出离轮回是好听的空话,落到自身上就不认为是轮回,也根本不想出离。

其实,凡夫刹那刹那都在轮回中。工作中的分分秒秒在轮回,居家生活的分分秒秒在轮回,逛超市、进餐馆,吃饭过程中的分分秒秒也都在轮回,这样昼夜不息地轮回,还浑然不知,还说:“我是修解脱道的!我要出轮回。”明明是入轮回,还说在出轮回,不是自欺欺人吗?

这一生做人,下一生升天,再下一生做鬼,像这样在六道里轮转,是粗分的轮回;从细分上看,是念念在轮回。在吃饭、工作、逛超市、看电视、打游戏等等的一切时中,分分秒秒都在轮回,都绑在三苦上。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上面不警觉、不护住自心,绝大多数时间都被贪嗔痴等种种烦恼占据,在无明中相续不断地集生死业因,造成无穷生死。所以,要常常警觉:“我在干什么?”要呵责自己:“为什么要看电视?听音乐?打游戏?聊天?逛街?我这是在生死流转啊!”

如果能看清现在就陷溺在轮回中,提得起苦想,生得起畏惧,有人拉你去看演唱会,你还会去吗?你一想:我去干什么,去音乐厅就是落入三苦,就是在轮回。听两小时音乐,实际是增长千千万万个生死业因,这样畏惧生死,就不敢散乱。其他看电视、看电影、吃喝玩乐、旅游、闲聊等等,都是一样的道理,绝不能放逸其中。

十二缘起里讲,只要积聚了爱取这两支,就一定取生死,种一个种子就取一次生死。像唱歌跳舞、吃喝玩乐、看电视电影等等,增长多少爱取、增长多少生死。世间人认为那是乐的,知苦的人知道这纯粹是苦,根本不会去做、不会去看。

时时求出离

佛在《修行道地经》中说:“我见自己从无量劫来往返生死,其间的尸骨堆积起来,超过须弥山,脑髓涂在地上,可以涂遍三千大千世界,流过的血多于古今以来从天降下的雨水。要想免除这样的生死过患,就应当昼夜精进,求无为涅槃法。”所以,真心办道的人要时时修解脱道,以求了脱生死。结合修净土来说,就会想:这一生幸亏遇到阿弥陀佛的大愿船,我一定要尽此一生,永超生死,如果这一次不上这条解脱船,就要万劫生死,绝不能错过这次机会。他看到一个方向是无尽生死,另一个方向是即生解脱,无量安乐,因此就一心放在解脱道上修行。其他一切世间作为都是障碍,什么参加社交活动、名利财色、享受五欲等等,都是解脱最大的魔障,让自己生生世世遭殃的就是这些事。

作为净业行人,最需要迫切地、一门精进地求生净土。在抉择好了三界都是苦性、自己刹那刹那都在生死中之后,就要立定志向,誓出生死。要有紧迫心,如救头燃,不是泛泛悠悠,东念一句,西念一句,抱着侥幸到临终时有阿弥陀佛来接引。

截流大师有个比喻:从前有人被关在千尺深的没有水的枯井里,他受了野狐狸的口诀,眼睛盯着井上的磨孔,一心观想从孔里出去。久而久之,孔不加大,身不加小,任运飞出。这个人困在井里,死路一条,幸亏有个小孔,又有办法飞出去,他的全副精神都集中在小孔上,最后心就从那里飞出。修净土就像这样,自己现在落在轮回的井里,幸好有一线希望,就是有极乐世界、有弥陀悲愿,必须一心专注在西方,专注在阿弥陀佛,到心力专精、与佛相应时,就从轮回中超出。

又比如一个人坐死牢,他会想尽方法从牢里逃出。只要有机会就在墙脚边上挖土,看守不在旁边或者别人在睡觉的时候,他就拼命在那里挖。这样一有机会就挖,最后挖到监狱外面,就逃脱出去。求解脱就像这样。

平常没有紧迫的求解脱心,临终时就很难说。人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贪嗔痴中度过,求解脱心很微弱,念佛也泛泛悠悠。到临终时念佛心提不起,被恶业、病苦缠住,就万分危险。所以,不能把解脱的希望放在临终,生前就要时刻求出离,求往生,不松懈地修法。

远离尘缘

要如救头燃般地办道,一下班就闭门谢客,精进闻思修,尽量少参与世间活动,尽量不结世间的染缘,不追求吃穿享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就应当知足,不要又想搞台新电脑、又想装个新房子、又想看部新影片、又想逛个时装店,或者天天花几小时给臭皮囊化妆。智者深知大义在哪里,不应当还像从前那样被无乐纯苦的东西迷惑,造无意义的生死业。

思维三苦,生起出离的意乐,还要懂得保护它,不让它丧失,如果沾染的世缘过多,苦想、求解脱意乐又会失去。一旦失去,解脱道的根本就被切断。比如去看一场电影,很多非理作意就出来,生起贪著,当时就破坏掉你的道心。因此,初学者远离尘缘最为重要。

头陀行是解脱行者的行为规范,那些三衣一钵、穿粪扫衣、次第乞食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事相,贯穿其中的理就是要远离对世间的贪著,放下世间一切欲乐。

世俗人没有世间是苦的见,反认为有乐可求,所以全力以赴地寻求世间的财富、名声、权势、男女。这和解脱道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一个是拼命往轮回里钻,另一个是全力要从轮回里出来。常人认为世间是乐,他的行为就是求取;修道人认为世间是苦,行为上就是远离。一般人想我要有好的五欲多快乐,我一定要赚到很多钱,为此他一心往赚钱的道上去奔。修道人认为这是生死、是苦,一点都不沾染。

有的人知道有来世,他就求来世更长久的世间乐,于是勤修布施等福业,想在来世得大富贵或者升天享乐。又有人认为欲界的乐没意思,他求定生乐受或舍受,于是入深山,远离外在欲尘扰乱,修禅定,求生色界、无色界。深明苦谛的人见到这一切也都没有远离苦,因此也丝毫不求。解脱道行者的心态就像《七童女因缘论》所说:“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这些话非常关键。他由于对四谛有认识,就只在解脱道上祈愿。不是求欲乐、定乐、或舍受,而是求断萨迦耶见,从有漏世间中出离。

学法是治生死病

大家学了行苦,知道自己识田中有那么多烦恼种子、苦种子,这些种子将来一个个都会成熟,变现种种难忍的苦。因此这一生的的重点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先伏住烦恼,之后断烦恼种子、苦种子,截断结蕴相续。其它所有的世间法都毫无意义,只是增长自己的罪苦,增加烦恼种子和苦种子,不能再搞了!

不管在家、出家,应该做的就是这一件事。无论你修不修都存在这个三苦的问题,不管它,它也照样起作用。就像身体长了肿瘤,不管它就没有事吗?就不发作吗?就不致人于死地吗?与其放着不管,不如现在有方法时赶紧去修,而且这是有希望对治的,因此一定要往解脱道上走。不能听完之后,还不付诸行动。学了苦谛,就要在自身上做个改变。佛教的闻法不是看看影视娱乐,不要认为这只是听一听,听过就算了,听完了必须去思维、修习。这里不是周末论坛,而是“重症患者”诊治中心。现在对你说放下世间法,能放下的就尽量放下,一心治生死病。你不治生死病,最后就只有轮回。

大家来学法,都是很幸运的。很多人没意识到讲的内容跟他的人生大有关系,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严重的生死大苦。这个机遇很难得,很多人没机会来这里听,更不用说能解决生死问题。能闻到出世间的法,应当万分庆幸才对!

TOP

天赐兴儒

帝君说:我正飘游人间,到了会稽山北。见到一位隐士,年纪五十岁左右,正在烧香拜天求子。

当时是春天的三更夜,星光灿烂,张宿星座赫然挂在高空。隐士也正好姓张,我就投生在他家里。

我的家乡剪发文身,沿习成风。在我长成少年的时候,心里不喜欢这种风俗,就找来鞋帽,自学礼仪。家里家外都认为我怪异。但时间一久,跟随我的十有七八。

有一天,有位老人来拜访我父亲,口里读诵《唐虞大训》数篇说:“中国有人继承它。”我很喜欢,就跟随他学,他传授的我都明记不忘。于是,愿学的人都来跟我学,以我为师。



补衮和衷

我在周成王时代,姓张,名善勋。周成王把我安排在身边,向他进言。当时虽然盛世清明,但我忧君忧国,从不懈怠。



惇睦亲族

我在京城整整十年了,阔别家乡很久。有一天,读到周公《鸱鸮诗》时,牵动了思乡的愁绪。于是辞官告老还乡。

回到家乡,见族人大多贫穷,我就开始兴建义庄。有困难的就接济,有病的就帮助治疗,男女成人的就帮助成家,有才智的就培养教育。大家闻风仿效,义庄也就渐渐兴起来了。



初闻佛理

我在朝廷时听修道人说:“西方有大圣人,不语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1]

我心中一度非常向往。在我辞官回乡的途中,遇到一位隐士在街上高声放歌。我一听心里就很相契。于是下车礼拜,诚恳请教。

唱歌的隐士仰天而叹,指示我心印,传授我要诀,说:“这是西方圣人归于寂静的妙法,你能受持修习,可以度越生死,证得无量寿。如果能到达究竟彼岸,就成就正等正觉。如果中途而废,也可以做神仙。”

我受教后,尘缘已了,万念俱灰。当时正值中秋,我集合亲友,留下偈子就离世了。



情动入胎

我离开人世,准备往西方去。在路过洞庭君山时,因为喜爱那里的胜境,就稍作停留。这时上无君王管制,下无骨肉牵挂,超然物外,快乐无比!

过了许久,天上降下来两个仙童,让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制。(就是做君山的山神和洞庭湖的水神。)

有一天,我见一个妇女三十多岁,正号呼着走来,边祭拜边祷告说:“我丈夫不幸,得罪了国君,被流放死在荒凉的南方。离家有万里之遥,棺木难以运回。痛念家中还有二老,自己又身怀六甲,山川神灵明察我丈夫以忠心而获罪,可怜我公婆晚年没有依靠,能让我生个男孩,以延续张家的香火。即使我性命不保,也没有遗憾!”

当时,我正在云间行走,心中的悲痛无法抑制,泪水直流。忽然,我的身体投入她的腹中,顿时失去知觉。

过了很久,听到有人在说:“是男孩!”我睁眼一看,身体已落在浴盆中。我出生了!



不愧孝友

我的父亲张无忌,作了周厉王的大臣,官居保氏(保氏是一种官职)。周厉王不愿意听人讲他的过失,把进言的人都关押起来。当时我父亲直言劝谏,周厉王震怒之下,把我父亲放逐鄱阳,在那里死去。那一年我还小,跟着母亲迎回父亲的棺木,安葬在河朔。

十岁时,我出外读书,取名“忠嗣”,是取继承父亲志向的意思。在我成年时,祖父把我当作儿子。母亲心地慈祥、明辨是非,用心地教导我。

等到周宣王继位,颁诏前朝臣子。凡是无辜而死的,都录用他的后代做官。我遵从母亲的命令,来到京城,登上肺石为父鸣冤。

宣王颁布,恢复先父的官职,仍然让我担任保氏。我原先有个哥哥,不幸早死,母亲为此非常伤心。我就把次子过继给哥哥作儿子,来安慰母亲的心。

祖母去世不久,祖父也去世了。我以孙子代行儿子的孝道,戴孝三年,我的孝德远近闻名。当时大家都以“孝友”称呼我,我的名字反而没人叫。



殛罚淫神

又有一世,我做了诸山之王,属下的山川,不论水旱、丰凶、妖祥、功过,我都要治理。青黎山有个山神叫高鱼生,看上了属民孙涤的女儿,抓走她的魂**。被旁边的白池龙神察觉了。

我审察此事,把两人抓来一同审讯。山神认罪后,就把女子的魂送回,孙家的女子也就苏醒过来。我下令鞭打高鱼生三百下,免去他的官职。

山下有个去世的孝子吴宜肩,死了三年,还没有授予职务。我就保奏他代替高鱼生。天帝批复说:“可以。”从此大大小小的神灵都知道敬畏。



降嗣赤帝

我见秦朝的刑法严酷,视人民如草芥,就火速上报天庭,愿以化身拯救天下生灵,把人民安置在和乐之地。无奈天帝命令我做汉高祖的后代,帝命可畏,不敢违抗。

不久有九天监生大神逼我投胎。我在云霄中俯视人间,秦朝灭亡,汉宫鼎新,汉高祖正和戚妃说话。

监生大神对我说:“这是汉朝的天子。”我正往下张望,被监生一把推下,落到汉高祖身边的戚妃腹中。恍然间,如梦醒来。

汉高祖因为我的神情、骨格和他相似,举动不凡,就很钟爱我。晚年想立我为太子,但没有成功。因此汉高祖去世后,我被吕后杀死。我的母亲死得尤其悲惨。我怨恨吕家,常想自己是一条大蛇,把吕家满门统统吃掉。

(帝君这一世转为汉高祖刘邦的爱子——如意,他和母亲被吕后害死的情况,资料上这样记载:

汉高祖晚年时,宠爱戚妃和她生的儿子如意,想立如意为太子,却遭到吕后和大臣们的反对,连张良也帮忙吕后,请了当时著名的“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刘盈。汉高祖认为太子有了助手,就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汉高祖死后,吕后立她的儿子——刘盈为汉惠帝,从此大权掌握在吕后手上。为了迫害戚妃和如意,她先把戚妃罚做奴隶,又把如意召回长安。汉惠帝知道太后想害死如意,就把如意接到宫中,吃饭睡觉都在一起。

有一天早上,汉惠帝出外练习射箭,看见如意正在熟睡,不忍心叫醒他,就独自出去。等他回来,如意已经死在床上。吕后杀害了如意,又残酷地把戚妃的手脚全部砍去,挖掉她的双眼,逼她吃哑药,然后扔到猪圈里。)



邛池化龙

再看帝君说:我自从遭遇了吕氏之祸后,一心想报仇雪恨,不顾自己往世的修积。虽然吕家死后在阴间受尽了苦,宿业还没消尽,而这时我们都生在东海之滨的邛池邑。

邑令吕牟是吕后的转世。我母亲也生在当地,仍然叫戚氏。因为前世享福过度,这一生贫困羸弱,嫁给张家,老而无后,靠割草为生。

有一天,张家夫妇来到荒郊野外,因为无子而悲痛,哭着向天祷告后,就一起割臂出血,滴到石槽中,祷告说:“这块石头下如果有动物出生,就算我们的孩子。”

我被母亲的心感动,不知不觉神识就托生在血里。

第二天,揭开石头一看,血变成了一条金色的蛇,有一寸长,是我托生的。

母亲收养我过了一年,我的头上就开始长角,肚子下也生出脚来。每当天要下雨时,我就帮着下。我的身体已经长大,食量也跟着大起来,见到猪羊狗马就抓住一口吃掉。

邑令有一匹好马,是吕产的转世,我抓住它吃掉了。邑令把我的父母关进监狱,限期三天不交出我来,就以死罪论处。

第二天,我变成一个儒生,拜见邑令,要求他释放两位老人。

他说:张家夫妇养了一条妖蛇,吃人家的六畜很长时间,现在又吃掉我的马。我要为民除害,怎么能放?这是他们养妖蛇自讨苦吃。

我说:以命抵命,是宿业的报应。你为了畜生杀害人命,岂有此理!

邑令喝令我退下。我说:你脸上有死气,要善自爱惜!说完就隐身不见。左右的人都认为我是妖怪。

我于是上报天庭,陈述我们母子前世无辜,惨死在吕家手上,今天要报仇雪恨。奏章送上去还没等回复,我忍不住愤恨,就变化风雨,吞云吐雾,又借来海水灌注城市,淹没了周围四十里的地方。我用身体把父母背出来。这时是孝宣时代。



遇佛得度

我把和吕后结怨的情况奏知天帝,还没等回复就擅自行动。虽然一时痛快,怒气平息后心里却很后悔。

第二天,天帝连连降下旨意,海神晁闳揭发我擅自动用海水,淹死了平民五百多户、一共死了两千多条人命,除去我前世的八十几个仇敌,其余都是无辜冤死。天帝惩罚我作邛池的龙,囚禁在积水之下。

由于连年大旱,池水干涸,露出池底的泥土。我的身体很庞大,没有藏身的洞穴,头上有烈日炽烤,热恼不堪。八万四千鳞甲里都生了小虫,日夜不停地啮咬。我辗转反侧,万分苦恼,不知经过有多少年月。

有一天清早,天气凉爽,天上忽然一片光明,五色祥云从空中飘来,现出圣人的瑞相:绀青色的发髻,金色晃耀的面容,如月光般明净,现出种种微妙相好,稀有光明。

山灵、河神、千万圣众一齐礼拜,欢喜赞叹之声,震动天地。又有天上的妙香,缭绕在天地间。天花纷纷飘降,所落之处,一派春天的景象。

这时我耳聪目明、呼吸通彻、心清口润、声音发扬。仰头哀号,乞求救度。

诸圣都对我说:“这是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现在要使教法流行东土。你有缘遇到世尊,宿业就能消除。”

我于是腾身跃入天光中,向佛陈述昔日的因缘果报。

佛说:“善哉帝子!你一向孝家忠国,做了大利益。只因你以人我相肆意伤害众生,才沦落到此。你现在还有亲怨的想法和瞋恚、愚痴的念头吗?”

我听佛演说无上妙理,顿时心地开明,无人无我,妄念止息。再看身体,已经随念消失,又恢复了男子身,得灌顶智。我于是皈依了佛。



幽明交理

帝君又说:我因为前世的善政,世寿才尽,就生在顺帝永和年间,那个叫张孝仲的人就是我,还不忘前世的旧名。

虽然算不上官职显赫,但承蒙天帝的旨意,命令我白天应对世间事务,夜晚治理幽冥。凡是人间隐蔽细微的事,我都了知,记录在案,以至灵鬼妖邪之事,也无不预先知道。



体流矢集

我以累世修积善行,渐渐恢复了神职,但没偿还的命债仍然不放过我,又让我转生在河朔地方。我随邓艾讨伐蜀国,担任行军司马,劝邓艾从小道出击,避开锋芒之祸。

等到深入敌军,遇到诸葛瞻,答应封他作琅琊王,他不听从。结果两军交战,诸葛瞻的精锐部队和我交锋,乱箭纷纷射在我身上。诸葛瞻被抓住时,我想营救它,但我已经身受重创。这是以前邛池命债的报应。



隶掌桂籍

帝君说:天帝因为我累世为儒,刻意古典,命令我掌管天曹桂籍(“桂籍”就是科举登第人员的名册)。



当来证果

帝君说:我听佛教导,顿超不二法门。身心如在清凉宝山,仍然关心人民的疾苦。

当时四川发生水灾,人民流离失所,遭受种种瘟疫疾病之苦。我化作当地人,做了一名船夫,救了几千个溺水的人。又变作医生,亲自诊病,救活了很多人。

有一天,我遇见释迦如来,佛为我授记说:“你来世当作佛,号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



帝君累世历程给予的启示

一、帝君宿世的愚蒙分五:(一)不明坏苦 (二)不明行苦 (三)不明烦恼 (四)不明无我 (五)人生重点的偏差



(一)不明坏苦

帝君遇到人间仙境,非常悦意,认为是安乐。其实这还是五欲乐,只是外境五尘清净一些,体性上唯一是坏苦。但他在这里迷惑了。他想多停留一下,透视他的内心是舍不得离开,想多享受一下,可见他的心已经贪著在上面。他不懂这是坏苦,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套在里面,换成了达坏苦的人,会在这时警觉到这是坏苦,赶快遮止贪著,这样就不会停留,也就没有后面一波接一波的投生、造业、受苦的事。

其次他说:“这时上无君王管制,下无骨肉牵挂,超然物外,快乐无比”,也暴露出他不懂苦谛、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安乐。这只是暂时脱离了尘劳,君王、骨肉等所缘境不在眼前而不生苦受。他不了解自己身上有无量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完全是苦的自性,在这上面没有一刹那出现安乐的机会。他把暂时脱离尘缘出现的苦受减轻错认成真正的安乐,就像把千斤担子换成百斤时的轻松看成安乐一样。

又比如他投胎做汉高祖的儿子,汉高祖视他为掌上宝珠。可以想象,他当时得到种种宠爱、荣耀,有多快乐。他自己也沉浸在里面,不知道这是招来大苦的前因。过分受宠、过分显耀,给他带来的是杀身大祸。后来他们母子被吕后排挤,母亲罚做奴隶、被残害、自己被杀死——这一切都是由前面极度荣显招来的苦。

他想不到世间的乐就像刀刃上的蜜,短暂一刻的享受会带来多世接连不断的大苦。像后来他的被害、母亲的惨死、他内心被仇恨之火焚烧的苦,以及投胎做蛇报复吕家、被罚为龙身囚禁在水中、被烈日烧烤、被小虫咬食,乃至后来战场上被箭射伤等,前前后后数不清的烦恼、恶业、苦恼都是前面的乐带来的。

大家要知道世间的享乐是引来祸患的前因,不是想象中的好东西。实际是沾不得、贪不得的。

TOP

(二)不明行苦

帝君不明自己累世的迁流都是行苦,都是随惑业他自在转,没有一件是他能自主的。这生死迁流中的每一刹那都成为引出后面无量诸苦的因。他在多生累世中,这种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在身的状况丝毫没有解除,所以总的流转的方式一直没有得到转变。无论是行善、造恶,还是无记状态,烦恼种子和苦种子始终也是伴随不舍。但他自己浑然不觉,这是不明行苦。

多生多世不断的受生流转,从深层上去看,就是不断随惑业而转,也就是烦恼种子和苦种子不断遇缘现行,现行时又熏入新的种子,种子成熟又遇缘现行,生死的真相就是如此,再没有其它的了。但帝君并不认识这个行苦,所以不知道寻求出离。

他心中始终没有出现过出离心和无我慧,因为没有深入修习过三苦和无我。因此只有随惑业累世常转苦轮,无有停息。



(三)不明烦恼 (四)不明无我

比如他做君山主宰时,走在云间,见到女人哭着祷告,心里就悲痛泪水直流。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动了情,以一念动情,随着就入胎受生。

大家知不知道情和爱是烦恼?知不知道它是生死的根本?不学集谛,不认清烦恼的体相,十有八九分不清爱和慈悲的差别。平常爱著一个人动了情,对他(她)好或者为他(她)流泪,这是情、是爱,里面有贪染的成分,所以是烦恼。真正了解苦集,能看到众生都在三苦中、毫无安乐,这时想尽量帮他,拔除他的大苦、给他真实安乐,这是慈悲,没有贪染。所以爱和慈悲完全不同。现代人左一个“爱”、右一个“情”,有几个能真正分清爱和慈悲的差别。

再说帝君见自己和母亲遭到吕家毒害,常常把自己想成大蛇吃尽吕家满门。这时他不知道自己陷在嗔心当中,而且越串习越厉害,竟然以嗔心变成蛇,一见吕家的人就吃掉,最后发展成肆意伤害众生。这表明他完全被烦恼所转,不能自拔。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都是不明无我造成的。他一直认为有个“我”,在投胎和戚妃做了母子之后,就把戚妃看成“我的母亲”,母亲对自己好,当然就执著成自方,吕家对自己和母亲不好,就执著成他方。从这里就演出了爱恨的生死剧。以他的爱,来世又随业力不断地给戚妃做儿子;以他的恨,又不断地跟吕家结怨。这只是随惑业不自在地在转。其实,本来没有如意这个“我”,也没有戚妃这个“我的母亲”,也没有吕家这些“我的怨敌”,一切都像一场梦,是从无明中幻化出来的。但他丝毫不知,觉得这一切都是实在的,有实在的亲、实在的怨、实在的恩仇,这是他不懂无我。



(五)人生重点的偏差

帝君人生的重点搞错了,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在世间法上。暂时来说,行人天善法能得到欲乐、定乐等,但这只是暂时的,终究落空,并没有超出生死大苦。

他多生多世致力于世间的忠孝仁义,人生的重点没有放在出离生死上。他没有意识到需要全力寻求出离生死,全力对治生死的因——我执和烦恼。原因是他不知道世间都是苦法,他不知道,就始终对世间有爱,因此才耽著世间,生爱生情,又由动情,不断取生死。在他的多生中,没有真实对治过无明、烦恼,以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一遇境缘,情执就现行,就不断造业,又随业堕入生死。

问:他曾遇到过佛法,为什么他的重点还有偏差?遇到只是结了缘,不是真正趣入。像我们遇到“有漏皆苦”的法,只是简单听听,不见得有什么出离心。这要抉择透彻,在内心引生定解之后,才开始遣除对世间的爱著,引发出出离心,之后才真实转入解脱道。在这之前只是结个善缘、种个远因。内心没有由抉择生起断定的智慧,心就不能真正扭转过来,或者说,不能真正破除以往的颠倒执著——乐执、我执等等。

我们看到,帝君的心始终受无明的障蔽,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活动,相比于出世间解脱道、菩萨道,他所作的是不具大义的小事。他的多生累劫除了世间法还是世间法。

这让人想起十二缘起图那个象征无明的瞎子,被无明封住的人,确实只有一再走入生死,一再跌入苦中。没有学四谛,对苦、集、灭、道一个都不了解,那是一刹那也走不上出世间道。所以需要闻思圣法开启正见,来把自己的心开拓深远,在这之后才能走深广的大乘道。这是帝君公案给人的一条启发。



二、世善不可靠分三:

(一)世善会退 (二)后边际以衰所摄 (三)原因:有漏

帝君累世做了不少好事,学习礼仪、忠孝友悌、周济贫苦,做诸山之王时秉公执法,惩罚**的山神,但后来见自己和母亲遭难,顿时大发嗔毒,肆意杀生。这就看到世间的善会退掉。

再看世间善业的果是人天圆满,而这一切走到后面都是衰所摄。比如帝君做神仙、做诸山之王、做帝王的儿子,最终都荡然无存,更广地说,无量劫来的人天福报也都过后成空。比如他堕为龙身受大苦时,往日的逍遥、富贵到哪里去了?不是一切都转为苦吗?所以世间富贵的后边际是恶趣。这就看出世间的乐都是欺诳性。

再看:世间善为什么不可靠?原因是:有漏。有漏善是不可能带来真正寂静安乐的。因为心里有我执、有烦恼、业的杂染,这些就是毒素,就有大患在身。现在随着好因缘能做好人,以后遇到别的因缘,又现行嗔心、杀生等恶行。所以这个善会退掉、会变坏。总之,心里有无明、有烦恼,就一切都不可靠,它的表现是会由善变成恶,由乐变为苦。

所以单凭世间善业不能出生死,不可能依靠它得到寂静涅槃,它是会变、会退的。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人天善法,一定要修出世间道——出离心、菩提心、无我慧,否则出不了生死。



三、帝君命运的转折分四:

(一)遇佛开示 (二)悟明真谛 (三)皈命三宝 (四)行菩萨道

帝君直到值遇佛开示之后才出现转机。佛说“你以人我相伤害众生,才沦落到此”,这是给他开示集谛的根本。“人我相”是指“人相”和“我相”,因为执著五蕴是我,有了“我”就有对面的“人”,就分自方和他方,这样缘自方起贪、缘他方起嗔,就是造罪、堕落的根源。所以“人我相”三字是开示集谛根源。

佛又说:“你现在还有亲怨的想法和嗔恚、愚痴的念头吗?”帝君随着反照自心,只见无人无我,妄念止息。这才知道贪嗔分别都是虚妄而起。这是佛在指点道谛的关键是无我。之后,帝君的身体随念消失,又恢复了男子身,得灌顶智。这才知道是三宝从生死中救护了自己,从此就皈命三宝。

再往后,不论掌管科举功名或者救济人间疾苦,都是行菩萨道。这些被出世间智慧摄持的善行就不再是衰所摄,不再退入恶趣,而是渐出生死、渐趣涅槃,最后得佛授记。

从这里我们就能坚定信念:生生世世唯一皈依佛的圣教,如教奉行,这才是唯一的解脱正道。



四、出世法迥超世法分二:(一)出世法的关键作用 (二)无数世善不及一念出世善



(一)出世法的关键作用

断我执、灭烦恼的出世间法是截断生死流的关键。在此之前,只要没有跟苦谛相应、没有跟无我相应,就始终顺着生死而流转,无法脱出轮回。虽然也做善事,也行得很好,但世间善行自身的功能并不能出生死,因为它是随着我执在转,又是随顺后有爱(对后有的三界的贪爱),所以无论怎么做,都和我执、后有爱搅在一起,截断不了结蕴相续,断不了生死流转。

反过来,如果对苦谛生了定解,一遇到乐执就对治掉它,而且对无我生起定解,一遇到我执就对治掉它,这样从因上破掉生死流转的两大根本,就开始从流转走向还灭。

比如,我们深入修学苦谛、空性等出世间法,让自己的见解、意乐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这时开始就会往止息结蕴相续的方向上走。反过来,不了达苦谛、无我等,生死流转就无有了期。所以,出世间法具有解脱轮回的关键作用。



(二)无数世善不及一念出世善

帝君多生累世做了那么多善法,也做得那么好,但都不解决问题,后面还是一再地落入生死、落入苦,直到后来相应了佛法,才开始止息无穷无尽的苦的相续、生死的相续,从这里看到佛法的价值,超过前面那么多的世间善。前面处在无明当中,一切都是在真实义愚当中做,后面一念觉悟是出现光明,是在出世间智慧中做,所以前面的无数世间善不及后面一念出世间善。这就显示出出世法的珍贵。

最后还要注意,忠孝仁义是成圣成贤的根基,不是要舍弃,而是要把它提升为出世间的善,成为大菩提的因,也就是要以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摄持,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1] “西方大圣人”,就是释迦如来。“不语而自化,无为而自理”,就是不必言语,而自然感化众生;无分别无功用,而任运调伏众生。“以慈悲为主”,就是以慈悲为根本,给一切众生拔苦与乐。“以方便为门”,就是设立无量方便,接引众生趣入解脱和成佛。“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就是一切时住于清净戒中,以寂灭妄分别为乐。“视死生如朝暮”,就是把生、死看成白天和夜晚,生时显现色、受、想、行、识五蕴,死时隐没生的显现,由生而死、由死而生,就像白天过了是黑夜,黑夜过了又是白天,都是虚妄的幻现。“等恩仇如梦觉”,恩亲、仇怨都是自心假立的,就像梦中有恩仇的显现,醒来后,梦里的恩怨分别都荡然无存。“无忧喜悲愤之情”,“情”是烦恼,“忧喜悲愤”表示八万四千烦恼。内有分别执著,才生忧喜悲愤;而寂灭分别,就没有忧喜悲愤了。“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就是了知有为法缘聚而生,缘散即灭,毕竟不久住,就像浮云,很快就灭尽,所以寻求无生。

TOP

(二)故应了知轮回一切过失之理

【为如是三种苦性所系缚故,一切有漏蕴或为苦本身,或与苦相连,或成苦之因,由此角度将通达苦之圣谛。以此义宣说了一切有漏皆苦。】

四法印当中,第一印——诸行无常是印定一切由因缘造成的有为法都是刹那灭的自性,下至连两个刹那的常住也没有,这就全盘认定了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而有为法中的特殊部分——有漏法的周遍苦性,就要由第二印——有漏皆苦来进一步认定。也就是要观察:一切被烦恼和业驱使着的五取蕴,或者是受着逼恼的苦受本身;或者暂时有乐的感受,但它是坏灭自性,一旦变坏就使心陷入忧苦,所以与苦相连;或者不苦不乐时随逐有无数烦恼种子和苦种子,而成为结生后蕴引发后来种种苦的主因。

由此就断定一切由惑业因缘造成的有漏蕴纯一是苦的自性,其中没有丝毫真实的安乐自性。这就给极广大轮回范围中的每一刹那的显现做了统一定性,也就是由惑业缘起的特有规律得出了有漏皆苦的结论。

这以后观念就有彻底的改变。凡是世间说乐的地方,在你眼里都认定是苦。比如,世间说生是乐,你说生是苦;世间说健康是乐,你说健康是苦;世间说年轻是乐,你说年轻是苦;世间说家庭是乐,你说家庭是苦;世间说享受是乐,你说享受是苦;世间说财富、权利、名誉是乐,你说财富、权利、名誉是苦;世间说有漏禅定是乐,你说有漏禅定是苦;世间说做富翁、做总统、做转轮王、做天王是乐,你说这些全是苦。

这样的见解会让一切世间感到震惊。这是超出一切世间凡情的见解,世间一切宗教、学术都不能开示这一真理,无数人做梦也想不到它。

这是诸佛和出世间圣者现量照见的真谛,能有幸值遇它并且学习、生信,是生死凡夫长劫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极重大转机,从这里开始瓦解掉乐著生死的心,开始引出趣向涅槃的心。它把人从见世间处处有乐的严重错乱中解脱出来,开启了普见有漏皆苦的智慧眼。

三、殊胜利益

【若能如是了知,则会生起从轮回自性中出离之意乐,并将趣入解脱正道。】

规律上认定好了从无始至无终的任何轮回现象的自性一概为苦性,再看轮回中的任何法就不再羡慕、不再希求。无论出现高下哪种显现、哪种受用、哪种暂时的境遇,都平等是苦的体性,经由见到轮回纯一是苦,就会生起从轮回自性中出离的意乐,就会坚定地趣入解脱正道。

所谓轮回自性,就是众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断上、下轮转的自性。即使升到上界的色界、无色界,仍然在势力穷尽时遇缘现行烦恼、恶业,而退回到下界苦苦中。原因就是烦恼和业没有从根本上止息,所以就不断随着惑业的力量,转生死轮。见到只要身处轮回,就会按这样无止境地轮转下去,只会无止境地受大大小小的苦,就立誓一定要从这个轮转中超出,这就是求出离的意乐。

从细分上说,轮回的自性就是五取蕴不断地从前蕴结生后蕴,发誓要止息这个结蕴相续的意乐,就是出离意乐。

这种对轮回的厌离是普遍地厌离,无论世间哪种苦乐舍的境界,都认定为苦。这种认定是彻底的,不留下任何一点乐的执著。它的作用是会让内心从原来希求轮回的趣向整个反转过来,决定地寻求解脱,全心全意地寻求解脱。这样把心完全转向解脱道之后,戒定慧各方面的修行就真正地启动,就开始贯注于解脱道的修行。

这是由深细观察世间苦性得到的效果,和粗浅、笼统地认识轮回的苦不同。苦见得深细,看到每个刹那都有问题,取舍也会跟着变得精细。也就是在见到种种世间相都是苦相,种种世间因缘都是苦因之后,就会有警觉、有正念,非常小心地避开生死业因,非常用心地趣向解脱。

这个求解脱的意乐一旦稳固起来,占据心中的主导地位,之后一切修行就会被它摄持,身口意的所作所为全部转向解脱道,像少欲知足、远离红尘、修头陀行、护持净戒、念无常、苦、空、无我等等,整个一套修行就真正上了轨道。

以前正因为对苦谛的认识很粗浅、很含糊,所以没有强大力量摄持住心、坚定地朝向解脱道。实际状况还是处处受乐的颠倒妄想支配,在轮回里不断妄想攀求。正见上没有打开,行为就基本是颠倒的、糊涂的,举步动念都是造生死业、都是在增长生死。而真正通达了苦谛,方向和做法就会跟原来完全相反,意乐上是强有力的想尽快脱出生死的愿望,行为上是时时止息贪、止息我执,会在出离意乐的引导下坚持戒定慧的梵行,会着重息灭我执和烦恼,这就真正趣入了解脱正道。



下面再补充五点:

(一)圣者种性所依

基本的圣者种性就是少欲知足。一个人不能做到少欲知足,心就被贪欲绑住,无望得解脱,而能少欲知足不被贪欲所缠,就能一心修道,成办圣果,所以少欲知足是出生圣者的种性。

了知了有漏皆苦就知道无论衣、食、住房、种种五欲受用,越是贪著,就越有大苦降临。因为怕坏苦膨胀、怕永沉生死,就不敢放纵贪欲,也就自然趣入少欲知足。释迦佛制定戒律时非常善巧,佛教导我们生活要尽量简单,吃的简单、穿的简单、用的简单、连头发都要简单。佛自己次第托钵乞食,就是给佛弟子做榜样。而且佛赞叹大迦叶的苦行说:“头陀行存在,我的佛法就存在。”懂了有漏皆苦,就知道头陀行的内涵和取向。头陀行就是“抖擞身心出尘劳”,无论衣、食、资具、受用、人际关系,这些上面有贪著,不知要生起多少烦恼、业、多少苦,不知增长多少生死,多一分贪欲,就多一分烦恼、多一分业、多一分生死,问题是这样严重,所以尽量扫除对世间法的贪欲,在行为上完全转换方向,少衣、少食、少希望住,真正如眼目一样守持别解脱戒。这就是以了达苦谛作为所依而出现的。所以了达苦谛是圣者种性的所依。

(二)无我所依

愚蒙凡夫都计执五蕴为我,而且认为“我”是自在的。了达行苦,才知道这个五蕴体完全被由业和烦恼所左右,刹那刹那在无自主地跟着惑、业转,完全是一种纯苦的相。这样越看到五蕴无自在的苦相,就越明白这个五蕴除了以惑业缘起生苦之外,再没有什么主宰的“我”。所以通达苦谛是通达无我的所依。

(三)无愿三昧所依

无常和苦这两印是现前无愿三昧的所依。也就是在了达诸行无常、有漏皆苦之后,见到所有的世间法都是刹那生灭、毫无实义,又是苦的自性,因此就对像锯齿、像毒品一样的有漏法再不起任何愿求,这就是现前无愿三昧。不以智慧看清世间法都是苦性,是没办法止息对世间的希望。所以,了达有漏皆苦是引发无愿三昧极重要的基础。

(四)大悲所依

了达有漏皆苦,见到三界有情都在苦中,都在无自主地流转,往后的结局都是从五取蕴中层出不穷地生苦,这样普见三界上、下都是同一苦相,就是引发大悲的依处。相反,不生起“有漏皆苦”的认识就无从发起广大、平等的悲心,最多觉得苦苦众生可怜,不会觉得处于乐受和舍受中的众生可怜,甚至对他们拥有财富、地位、名誉等等世间圆满心生羡慕。

大悲心的所缘是尽十方界的一切六道众生,包括苦苦众生、坏苦众生、行苦众生,不论亲怨、高低、贵贱、贫富,都同样存在五取蕴苦、存在无边的流转大苦,这些众生的五取蕴体同样是能层出不穷生起无量诸苦的苦器;大悲心的行相是誓愿把所有的三界众生从生死苦海中拔出。

所以,修大悲心的基础实际就是了达有漏皆苦。也就是,首先要开启深广的苦谛正见,从方所上看到周遍法界无量无数的六道众生;从种类上看到下至地狱、上至无色界任何种类的众生,分分秒秒都被业和烦恼绑在轮回里、绑在三苦上,都被拴在五取蕴的相续铁链上脱不出来;从时间上看,直到尽未来边际,都会有无量无数的众生在毫无自主地起惑、造业、受苦,辗转相续。从这个周遍的苦谛认识上,才会引发平等广大的悲愍,誓欲拔除尽虚空界六道一切众生的生死大苦。这样的悲心是平等的,不仅悲愍苦苦众生,而且悲愍坏苦众生、行苦众生。又是无尽的,不是发有限的一段时间,而是发到众生界尽为止。又是彻底的,拔除的不只是贫穷、疾病等的支分小苦,而是从根本上拔除生死大苦,让众生彻底寂灭五取蕴这个苦源,由此止息生死流转中的一切种类的三界诸苦。所以,所谓的大悲就是遍缘一切三苦众生发起平等、彻底、无尽的悲心。它的基础就是周遍见到众生平等具有五取蕴苦。

总之,大悲的所缘是三界众生身上的三苦,而这只有认识有漏皆苦才会出现。所以,认识苦谛是引发大悲极重要的所依。

(五)净土愿所依

前面曾讲过净土愿的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其中前一部分完全建立在了达苦谛上。像三苦、八苦、六道诸苦这些都思维了达之后,再看娑婆世界的万事万物就全是苦因、苦果,真的就只是苦的体性,除此之外没有极微尘许的安乐可得。有了这个定解,就对娑婆彻底厌离,再不生起一刹那的希望。

再想到:今生没有解脱,死了就有生处,不生净土就生三界。要是生在三界,无论到哪里,也是苦海。而生净土,顿时就超出长劫轮回,一切三苦、八苦、六道诸苦在一刹那间就彻底无余地了脱,从此在清净佛国永无忧恼,常享殊胜喜乐。这样就会在心里下决心:今生一定要往生极乐,永超苦海。

再说,越知道三苦、八苦、六道诸苦,就越知道极乐净土的殊胜、阿弥陀佛的慈悲。一生到净土就彻底丢开了有漏身,从莲花中化现的清虚之身,没有任何生、老、病、死的逼恼;一切受用自在,诸上善人聚会,没有任何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苦;观照五蕴空寂,不增长烦恼种子和苦种子,又没有任何起惑造业的助缘,所以不会遇缘现行苦苦、坏苦,永远寂灭五取蕴苦。西方净土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无衰无变,所以没有坏苦。超过三界,没有有漏蕴的念念迁流,所以没有行苦。所以极乐净土“没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反过来说,往生净土极大的违品,就是对娑婆世界的贪著。古德比喻为“抱桩摇橹”,意思是船上的缆绳绑在岸边的木桩上,还摇橹想开船前进,这绝不可能。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被牢牢绑在娑婆世界的种种事上,还说去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难以办到的。每个人要检点自己,对娑婆世界的事物有一种贪著,就是有一根绳子把心绑在娑婆世界。现在贪心这么强而且越来越发展、增上,吃的、穿的、用的,对物质、对人、对财富、对享受、对感情,每一样都贪得无厌,日益发展,就像已经有无数根非常粗壮、有力的绳子把心绑在娑婆世界,而求生极乐世界的心非常微弱,时有时无,就像只有一根很细的线若有若无地连向净土。对比正反两方面,就知道往生方面的力量非常弱,往轮回方面牵拉、下堕的力量非常强。这就是“抱桩摇橹”,船很难开向极乐净土。

反过来,在“有漏皆苦”上反复思维、抉择、认定,就能彻底破掉贪著娑婆的心,也就把原来一条条绑在娑婆岸上的粗绳子全部解开,这样没有拖累,也就顺风扬帆直往净土了,就是能做到一心向往极乐,整个心连在阿弥陀佛上、连在极乐极世界上,由此就能顺利往生。从这里就知道,通达有漏皆苦是修净土愿极重要的所依,有了它就成了往生强有力的助缘。

最后再总的补充说几句。

有漏皆苦的道理简单明了,并不艰深,但非常重要、非常实用,能指导修行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买不买大房子、搞不搞豪华装修、买不买时髦服装,要不要在世间追求发展,要不要求世间的成就,方方面面的事都可以用有漏皆苦的理来指导。一旦了达有漏皆苦,行为就有了准则。像这一切不必问别人,自己心里很清楚。

过去传统中的很多观念、做法也都可以理解、接受,进而效仿、遵循。比如少欲知足、持盈保泰、居安思危、功成身退、谦受益、满招损等等,很多都能从理上通达。

在“有漏皆苦”上得了定解,就不再是口头上,而是心里真正认识到世间法没有任何可求可做,只剩下一件事,就是求解脱、求菩提。以前在世间是求更多、更好、更新,现在反过来求少、求平淡、求简朴;以前求热闹,现在乐寂静;以前要取,现在不取。别人要取的你舍,而且舍得坦然、舍得决断,因为已经以理抉择清楚了。

在家居士以有漏皆苦的理抉择自己生活、工作、修行的方方面面,非常实用。以前长久存在内心的种种疑惑、种种犹豫不定、种种邪见一概地打破。“有漏皆苦”指明了行人的方向,照亮了路途,从此不再是随波逐流的状态,不会随潮流而转,世间再怎么样,你不会转了。因为已经得了定解,不会被任何邪说、邪缘所转。

很多人以前过了几十年的世俗生活,之后才转过来学佛。以往大量不如理的观念、行为怎么来理清?以三苦的理来看,很多就清楚了。以前在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是怎么颠倒的,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就开始有智慧能抉择。

以前想过舒适生活的、喜欢升官发财的、好享乐的、好出风头的,以“有漏皆苦”对照,会像照妖镜一样照清个人思想、行为的种种颠倒处。依靠有漏皆苦的理就能有力地改造。

不然,学佛很长时间,很多事还是懵懵懂懂,老的习气、观念还带着。学了佛还是想过奢侈生活,吃、穿、用样样讲究好的,种种享受都是高档次,世间感情还放不下等等。现在借助有漏皆苦的学习,可以指导人转变,从原先迷惑的人转变成真正合格的解脱行者,以这份法乳可以把人养育成解脱道的真实行者,走上圣道,作用非常巨大。

再看这个世间的很多现象,也有智慧眼能看得懂。为什么很多大明星、大名流,恰恰后面非常痛苦,很多年纪轻轻就自杀、精神错乱,很多风光一时的大老板频频跳楼,为什么发生这些现象,也能看得明白。

还能看出世间种种五花八门的修道都是南辕北辙,都是不了义、不究竟,根本不是解脱的正道,也不可能有任何解脱果,都是在寻求本是苦、误以为乐的东西。而且,种种五花八门的学说,也有智慧能辨清真假,对种种冠以幸福、安乐、快乐、温馨、美好等等假名的伪学说、伪主义、伪思想,也像照妖镜一样,全部照得原形毕露。

对现在在家出家的学佛人趣向于世俗化,也能看出完全是歧途。表面上搞得热闹,实际并不是真正的佛教。从有漏皆苦的角度来看,很多都是乱的、不正的。

而且,从此才能真正地奉行释迦佛的教诲,真正做一名佛弟子,守戒、出离、修戒定慧,整个一套在思想上的路都完全打通了。释迦佛在临涅槃前说过一段话,佛说:“要知道,世间都是无常,相聚就必定有分离,不必心怀忧恼,世间的相本是如此,应当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光明息灭愚痴暗。世间实际危险而脆弱,没有坚牢之法。我如今入灭,就像去除恶病。这是应当舍弃的身体,是罪物之物,假名为身,沉没在老病生死的苦海中。智者灭除这个具过患的身体,就像杀了怨贼,哪有不生欢喜的呢?”从这里看出,这个世间、这个有漏身要尽早寻求出离。

TOP

你有这个定解,才能在这个充满邪说、充满安乐假象的混乱的时代保持住解脱行者的操行、志愿,才能不为外在种种潮流、学说所转。知道自己该怎么走,不会乱了方寸。

再看解脱道的所为是极有意义的。解脱行者的见解和行为是世间极有智慧的,他的心量广大,所愿高尚。最要尊崇的是奉行释迦佛出世圣法的僧伽,而不是世间的学者、专家、名流。高尚的是解脱道行者,具有智慧的也是解脱道行者。这样会对佛法生起坚信,愿意尽形寿奉行佛法,遵照本师的教诲实行。不再会盲目效仿所谓世间伟人、名人、学者的思想、行为,不再会无主见地随潮流转。唯一只坚定地皈依三宝,行解脱道。

这次有漏皆苦的学习,不能只当作学一点佛法知识,关键是要运用在自己的人生中。比如,学过的“两点一线原理”,就要拿来检点自己以往做过的事,现在正做的事,将来要做的事。想想从前,所思所行是不是按“两点一线”的模式在走,是不是从没有跳出过这个模式?要检点现在正做的每件事、每个动机,是不是有错误?要反问自己:我现在去干什么?是不是又去寻乐?比如去找一个人,是不是为了得到某种乐?去逛商场、看电视、上网、旅游等等,是不是去求乐?凡事都拿来检点一下,如果还是去找乐,那就是无明,就应当放下。

用在将来,就检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不再把宝贵的光阴浪费在追求世间乐上。比如求财、求官、求名、求男女、求世间种种圆满。

像这样常常检点,自己逐乐的意乐和行为就会逐渐止息。这不是听几堂课就会变得无欲无求。凡夫多生养成的习气非常浓厚,只有用“有漏皆苦”的法反复检点、反复纠正,才能真正转过来。

所以是拿这个法来修行,不是听完了法本一放,束之高阁。再过一段时间,法义忘得一干二净。后面又学其它课程,这个法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样是不行的。真正的修道人,这个法是天天要拿来用的,一直用到成就为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