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这里世尊就说:阿难!你要晓得,如来的智慧甚深不可测量,无论凡夫、外道、阿罗汉和一到十地菩萨,都测不到如来智慧的一分!无论多少加在一起也不行!这就说出了佛的智慧极其甚深。嘉祥大师说:“佛的正觉智慧难以测量,这是指真实智慧微妙到极点,彻照法界,根本不是佛以下其他有情的心所能测量。”

“多所导御”,就是讲:如来遍照一切法,所以知道凡圣有情各是什么样的状况,而能做相应的引导;特别按照本经来讲,就是指释迦佛对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等都了如指掌,所以有极大的善巧,成为大导师。就像一个人对整个路途了如指掌,他就成了大导师,按照他的指导去走,完全没有问题。

他对路该怎么走、所到的境界如何、怎么渐次进行、最终是什么结果,对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清清楚楚,也就能做方方面面的指导。所以“多所导御”就是指佛以智慧见到深妙净土的一切所知,所以是净土法门的大导师。就跟阿弥陀佛亲自来宣讲一样。

这才知道,往后佛怎么来宣说这部《无量寿经》,怎么来揭示极乐净土的缘起,这是怎么逐渐实现的,深的方面如何,广的方面如何,结果又怎么样……弥陀愿海实际上有深广无量的内涵,释迦佛只是针对人类在大愿海里选择一些重点来讲,不是只有四十八愿。佛是用人类能接受的语言、比喻等,来说明净土依报和正报的庄严。

其中,色、香、声、味、触等的功德、菩萨众的功德、极乐刹土和十方刹土的关系、此方众生如何修持才能往生、有什么障碍等,都是由于佛的智慧彻底见到了,才能相应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机,而适当地演说,这叫做“多所导御”。


“慧见无碍,无能遏绝”,就是指智慧自在。无论甚深或广大的方面,都完全照见,这叫“无能遏绝”。就是指:没有任何受到障蔽而见不到、认识不清的地方。不然,就没有能力指示深广到极点的净土法门。

以上就是佛自己说“我的智慧没有任何障碍,我是透彻地见到一切万法的真相”。接下来,又说到“佛的色身殊胜无比”,讲到以一餐之力能安住无数亿劫。佛示现在人间,跟凡夫一样,有生、老、病、死,但这只是在凡夫心前的示现。现在佛直接指示色身的本体——法身如来,要说明如来的本体常住不变,是金刚身。因此在吃一顿饭的时间里能安住无数亿劫。经历这无数亿劫时,无论眼根、耳根、舌根、意根、身根,都没有丝毫损坏。这就是显示如来本地法身的德相。

这实际上是启发我们:不能只看如来化现的色身影像,而要看到如来的本地身,这样对佛的信心才会深。要知道,本源上是从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流出化身。显现在人类心识前的化身,其实本体就是法身。

“如来住无量亿劫”表示佛寿命无量,在一食顷能安住无量劫。其实,有生生灭灭的心识,才有时间迁流的错觉。一旦“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就成了“延促同时”。就是在一念间完全显现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法,这就叫“同时”。众生的分别心把整个浑然不可分的法界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时空片段。而实际上,十方三世都摄在一个自性本体中,所以当戏论完全消尽时,就顿时现前十方三世一切法,这叫做“海印三昧”。

(印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平常写字是一笔一画逐渐地写下来,这是表示有次第,是渐次地显示。而盖印的时候,印上所有的文字一时全部显现,这表示一念之间,十方三世一切法一齐显现。)这样的话,名言上,既可以说这是一念,又可以说这是无量劫。一念和无量劫成了同时,没有两个。

这就是华严事事无碍的法界,所谓的“知一念是无量劫,知无量劫即一念”。从这里就看出:释迦跟毗卢不二,娑婆化身教主就是法身毗卢遮那。所以毗卢也好,释迦也好,弥陀也好,是不一不异的。按照这样解释,才明白这里为什么一下子说到了“一念住无量劫”。佛说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极乐世界是弥陀妙心所现的净土,实际上不离华藏世界。真正生了极乐世界,就会深入华藏世界;依止了阿弥陀佛,就是依止了毗卢遮那。原因很明显:一切事相都是由本体显现;色身跟法身不二,法身是体,色身是相、用。现在要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境界,它的本源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以法身起用,而现起净土无量庄严,甚深微妙到了极点,深入地讲就是华藏十玄门四法界,所以说:“华藏、密严不离极乐。”

所以当释迦佛要宣说净土大法时,不能说“我现在是化身佛,我也有生、老、病、死”,不是按这样的方式来讲!而是要说“我在一念间普见十方三世,所以对极其甚深的弥陀愿海,我是彻底了知的人,我有发言权,所以由我来跟你们证实弥陀本愿有极其不可思议的救度众生的功能”。

再看“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这一句跟前面的经文对照起来,就知道这里面大有文章。开头讲到佛显现诸根悦豫、姿色清净,这是表示报身的德相。所以这里就说出了真相:如来诸根悦豫,不会随因缘而有损坏;如来色身的姿色和光明容颜常住不变。这就看出,释迦佛实际是安住本地法身而示现色身(或应身),所以是圆满报身德。这都是很关键的地方。

接下来,佛又自问自答:为什么如来得到最殊胜的智慧和常住的色身呢?回答:“以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故。”

这一句是以“定慧”统摄一切行,实际上是指无量无边的功德一一都究畅无极,自在无碍。定慧是其中的代表。三昧和智慧彻底究竟,叫做“究”;通畅无阻碍,叫做“畅”;无边际、无局限,叫做“无极”。这里的意思很重要!这是指三昧证到了最彻底时,连一个刹那的动摇都没有,所以就能在一念间住无量亿劫,心稍微有移动就不行。“慧”,就是指彻底照见法界一切法,如果还有一点点所知障、一点点阻碍,就不能做到彻照万法。

所以,有学位的圣者虽然功德的量是在逐渐地增上,但都还没达到尽法界量。佛的智慧已经达到了尽法界量,所以佛能开示无量知见,能一一如实地演说,对于一切法都得到了最大的自在。

所谓的“于一切法而得自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从“离系自在”上讲,就是指已经解脱了一切系缚,不再被任何别的力量所牵制,也就最极自在、一切自在了;第二、从“智慧起用”讲,就有不谋而运、一切无碍的大解脱境界。意思是:不必心里再去设想什么、用什么功力,当因缘会遇的时候自然就起用,什么样的事都能做,这就叫“自在”。

也就是《华严经》所说到的十种自在的境界。我们一一来讲,然后才知道“自在”是什么意思。
一、命自在:菩萨得到了长寿寿命,经过无量阿僧祇住世没有障碍。

二、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非常调柔,能够入无量的三摩地,游戏神通没有障碍。

三、资具自在:想做供养、庄严世界的时候,有资具自在的能力,能够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

四、业自在:能随顺诸业、顺应时机而示现,能无障碍地受种种果报。

五、受生自在:随着自己的心愿想在什么世界里受生都自在无碍,能在无量无边世界里示现受种种身,无论是凡夫身、圣人身、人身、牛身、马身、天身等等。

六、解自在:是指胜解成就,能示现各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没有什么不了解的,没有讲解上的困惑。)

七、愿自在:就是随着愿欲能在无量佛刹里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就是随自己的发愿,想在什么刹土里示现成佛,都毫无障碍)。

八、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在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无论天眼、天耳、神足、他心、漏尽等等,或者说由一变多、由多变一,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由此变彼、由彼变此……一切如意神通,无不自在。(怎么示现怎么变都可以,变十个头、百个头、千个头都可以,现什么样的身都行)。

九、法自在:就是得到了无碍辩才,在一切诸法中能广演无量法门,无障无碍。

主要是指说法极其自在,有大辩才,下至对一个问题详详细细地宣讲,可以讲一个大劫都讲不尽。比如问:“轮回怎么样?”可以一直不断地讲下去;或者“众生的贪心如何?”就可以讲男人的贪心如何,女人的贪心如何,男人、女人各有哪些类别,每种贪心最初起的时候如何,中间的发展如何,最终的结局如何……诸如此类,能够自在无碍地进行宣说。

十、智自在:智慧具足,在一念中能显现如来十力、四无畏,这种无碍的智慧能力,成等正觉,无障无碍。

按照这十种自在推展开来,就知道“于一切法自在”是什么境界了。

现在,释迦佛证明自己的境界说:我已经于一切法得到了最大的自在。也就是指无论“十自在”里的每一种,都彻底圆满地证到了。

这是释迦佛以无上的境界来给弥陀本愿做印证,给净土法门做印证!这是极其重大的事。比如世间一个人做出了科学上大的发明,他有确凿的实验证据,当他把结论向全世界公布时,大家都会惊叹这是巨大的发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而现在释迦佛远远不是这种世间的量,所讲的也根本不是世间法的什么成果和意义。这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向全体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向整个教法期里的众生宣布,弥陀本愿海的无上成就。

那么,怎么来证实弥陀大愿海的无上成就呢?就只有以佛的一切种智来证明,除了佛的一切种智,其它凡夫、外道、阿罗汉和菩萨的心都不是见证的量。

所以佛直接说:“我是彻底现见者。为什么是彻底现见呢?因为我定慧究畅无极,我于一切法自在。言下之意,我是彻底见到了弥陀本愿海无上、甚深、微妙的境界,现见了弥陀本愿救度众生的无上力量。”

在这样作了证明之后,就开始把弥陀本愿的缘起、修证的历程,所成就的净土功德庄严,以及众生和佛本愿相应的办法、往生的殊胜利益等,都如实地宣告出来。

如果要展开来讲,正是由于释迦佛一刹那间能安住无量亿劫,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现象都彻底地照见,所以像54佛之前,那样一个无数劫以前的情景,历历分明地现在佛的心前!阿弥陀佛当时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品质,当他来到世自在王佛座前又是怎么表白自己的发愿,古佛是怎么为他显示十方无数刹土,他怎么摄取210亿刹土的功德严净之事,又怎么结成大愿,怎么在累劫中积功累德、行菩萨道,成就了哪些极殊胜的功德、果报……像这样一路下来,极漫长时期里的发愿和修证的历程,不是以阿罗汉或低位菩萨的宿命通所能见到,更不是用什么现代的仪器所能观察到。一开始佛入大寂灭定,就是表示在定中遍照一切,所以要由佛来宣告“弥陀本愿”无上的成果!

至于极乐世界形成之后,无论国土的量、体性、形色、种种事物的品质,种种的加持、受用等,反正国土、佛、菩萨三类所摄的无量功德庄严,都完全在释迦佛的心中呈现!

至于众生要修什么因才能跟佛的果觉相应,然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种种层次差别、菩萨所具的功德等等,这也是如来具有十力,对众生的根性、意乐、因缘、法门等无量的差别都完全照见之后而给人类宣说的。

经过这样证明,就知道这部《无量寿经》完全是大圆镜智显现的灵文。得到佛的这个证明,有缘的人会深深信受净土,会以很大的恭敬心信受这部《无量寿经》。

在这样交代过后,你心里就有底,就会特别相信佛的圣言。就像听话的儿子相信父亲仙人的话,每一句都真实不虚,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由于他有这样的信心,就会依照父亲的话去做,也就能得到很大利益。就像这样,修净土的人要特别尊重佛的经教,要一心一意按佛圣言量的教导来奉行,那就决定会得到极大的利益。

因为这是极秘密的法门,所以最关键是要对佛的智慧生信心,对佛的圣教生信心。曾经讲过:“不可思议”这四个字是净土经教的眼目。往后一路说下来,处处都是不可思议!在《阿弥陀经》里也讲到了“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最后十方诸佛都吐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来作证明。这部经也是释迦佛在开讲之前,以一切种智来作证!前面入大寂定就是显示连一个刹那的虚妄分别也没有,光明遍照万法。佛为了表示对弥陀愿海的无上尊重,先以自己彻照万法的智慧来作证明。

接下来,佛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本地风光,意思是告诉佛弟子们:眼前的化身佛就是一念住无量劫的报身佛,就是遍照法界的一切种智,现在我是以现量来给你们证明: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地方完全是真实的,净土法门赐给众生不可思议的利益完全是真实的,四十八愿的无上方便完全是真实的。所以不能以自己虚妄的分别心测度如来无上果觉的境界,对于如来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应该心生怀疑。这样说了之后,就正式要宣讲弥陀本愿的法门了。

丙五、敕许宣说

阿难谛听,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这时世尊说:阿难!你要好好听,你问:今天佛显现前所未见的瑞相,是不是在忆念某一尊佛?下面给你解答:确实我是在念某一尊佛。

阿难说:好的!我愿意欢喜地听佛解说。
以上发起序的经文讲解完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甲二、正宗分

上面世尊入大寂定,透彻地现见了极乐净土的事理因果,然后应阿难的请问,以下就正式开演这部《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

佛告诉阿难说:这要追溯到久远不可思议无数劫之前(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用心思维的无量无数大劫之前),当时有一位锭光如来出现世间,教化度脱了无量众生,使他们都得到道果,最后锭光如来示现入于涅槃。

接下来,再从锭光如来往过去的方向追溯,还要往回翻过53佛的时期,那就是无量劫又无量劫了,这才翻到了阿弥陀佛发愿最初的因地。从这里就知道阿弥陀佛从因地初发心到最终圆满成就大愿王,中间经历了无量无数的大劫,为了成就功德极其殊胜的净土,以普度尽虚空界的众生,付出了无数劫的努力。

从这里能体会到弥陀愿海的成就来之不易、极乐净土的成就来之不易、阿弥陀佛光明和名号的成就来之不易,今天我们能受用到佛无量劫来无数大愿大行的果实,能依仗弥陀愿海的无上方便一生就往生到净土、顿超生死、登不退地、从此速疾成佛,所有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恩大德所致。按照这样思维,就会对阿弥陀佛生感恩的心,会竭尽自己的诚心投入佛的大愿海。其次,会生起庆幸之心,今生能遇到弥陀愿海的大法,确实是无量劫中稀有难逢的一刻,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今生就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来迅速地完成成佛度众生的普贤行愿。由于有这些大的必要,就要具体地讲明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修行、成道的经过。

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这是让时间倒流,不断地往过去的方向追溯,追溯了一尊又一尊佛。一直经过了三十五尊佛。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那时有一尊佛,叫做“世自在王如来”。佛的教法期有一位国王,叫做世饶王。听佛说法,心开意解,非常欢喜。随即发起了无上真实的菩提心。当时就舍弃了国土和王位,离世出家,成为沙门。

这里,“道意”就是菩提心(“道”是菩提,“意”是心)。发菩提心后的表现非常明显。就是世饶王一旦发起了求无上道普度众生的心,就把世间的王位、国家全部抛弃,这就是发菩提心真实的表现。所以,没有出离心还说有菩提心,那要大打一个问号!世间人最执著的就是名利声色,就是这些东西把人缠在世间法的网里,不能奋发。

真正的菩提心是无上的志愿。世饶王闻法后触动了他的善根,他要勇求菩提,普度众生,这已经成为他心里最大的志愿,他决心把生命完全投入在菩提大业中。

当时发了无上心,毅然舍弃了国家、王位。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在世间做到国王的位置,有最高的权力、最好的享受,一般人很难放下。而世饶王为了求无上道普度众生,毅然放弃了国家和王位,可见他发心的勇猛。

世饶王出家后的名字叫做“法藏比丘”。他有“高才勇哲”的品德。就是才能很高,志愿很大,又明白心地,和世间人迥然不同。关于法藏比丘当时的身份,有说是登地菩萨的身份。

这里,“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和以后的成就息息相关。最终他能建立第一净土,成就度生的无上方便,都是由这个种性决定的。由于他的大勇,才能立愿成就超胜无量诸佛的刹土,这是大丈夫冲天的志气,不但要成就佛刹,而且要成就超胜无量诸佛的第一佛刹;而且,他要摄受从五逆到十地之间一切种类的众生,未得度者使他得度,已得度者扶持他成佛。这是极其广大的志愿,也因此有后来成就的普遍摄受一切众生的净土法门,成就了弥陀愿海、六字洪名的无上方便。当初的大愿心就是这样的。

其次,“哲”就是明——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样才能安住真实智慧、庄严净土,非常关键,这是根本。

“高才”,指极高的才能。由于才能极高,极其善巧,也就有后来方便至极的成就,无论是成就的光明、名号,净土遍满功德;水、鸟、香、光,皆作佛事;乃至净土超胜十方,绝无仅有,都是极巧妙的才能所致。这时,法藏菩萨已经完全超出世间的境界,叫做“与世超异”。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当时,法藏比丘来到世自在王如来前,向佛汇报自己的发愿。他先顶礼佛的双足,之后绕佛三匝,表示敬爱(以最尊贵的头部顶礼佛卑下的双足,表示恭敬;以身体绕佛三次,表示对佛的爱戴不舍)。之后长跪合掌,以偈颂首先赞叹世自在王佛身、语、意无上的功德。之后表明愿心:我要修到与佛同等的果位,要成就无比殊胜的净土,摄受全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使他们全部成佛。

以下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所说的偈颂,分成三段来讲:一、赞佛功德;二、求佛所证;三、请佛证知。
一、赞佛功德分二:(一)分别赞叹佛身、语、意的功德;(二)总结赞叹

(一)分别赞叹佛身、语、意的功德

首先赞叹身功德: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

前两颂赞叹佛色身光明的威德,后半颂赞叹佛色身相好的威德。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佛的光明容颜极其高显,光明有大威神力,能够普遍照耀十方无量无数世界。“威神”指佛色身光明的体性。“无极”是指光明的量,也就是没有任何边际和局限的量。由于光明的威神没有局限、边际,因此光明无限普照。

“无与等者”,指佛色身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没有能与之相等的光明。日、月、摩尼珠的光明,被极其明朗的佛光所映蔽,完全显不出来,看起来就像一团墨一样。(比如白天在太阳底下点一支蜡烛,蜡烛的光看起来只是一个黑圈,根本显不出。世间最亮的莫过于太阳、月亮和摩尼珠,但是放在佛光里,完全隐蔽不现,只是一个黑圈。)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指佛色身的相好极其庄严,美妙绝伦,超出世间一切的庄严相。意思是说,世间没有事物能有这样美妙的相。

接着赞叹佛的语功德:

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如来无上正觉的梵音,普遍地宣流于十方世界。

佛的梵音有不远不近的德相,能传到十方无量世界,即使离佛无限遥远,听起来仍像在耳边宣说一样。由于这是从遍一切处的佛心所流出,因此音声遍一切处。

唐译说:“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这是赞叹如来的圆音功德。由于本性中圆具一切法,佛的音声就是以本性为体而流出,所以一个圆音里具足无量音声海,世尊演说一个音声能使无量有情都听到合乎他意乐的语言,而且都得到理解,这是极奇妙的语功德。《普贤行愿品》说:“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接着赞叹佛的意功德: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里前两颂赞叹佛证德圆满,后半颂赞叹佛断德圆满。在赞叹证德圆满中,“戒闻”等一颂赞叹佛功德殊胜,“深谛”等一颂赞叹佛功德甚深。下面就按次第来解释:

1、赞叹佛功德殊胜

法藏比丘赞叹说:世尊!您的持戒、多闻、精进、三昧和智慧,都成就了无与伦比的大威德。一切种类的功德都登峰造极。
比如“持戒”,从最初凡夫持戒到证入二地菩萨圆满戒波罗蜜多,再上进到佛位得到最清净的戒、无量无边的戒德庄严。像这样,其它无量无数的功德都修到了究竟圆满,无人能比。

2、赞叹佛功德甚深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指趣证的方便。“深谛”,就是深思谛观。心中明记诸佛法海,由此才能证得本性。这是从趣证的方便上说。过去因地是这样的修行,所以在圆满成就佛果时就有“穷深尽奥,究其涯底”的功德。

“诸佛法海”,就是指如来藏性。实际上说到底,一切都是这个如来藏。如来藏性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这是唯证方知!所以这是极其深奥难测的。对此,登地菩萨还只是少分证得,一直要到成佛,才彻证无余。这就是“穷深尽奥,究其涯底”的意思。好比一个辽阔、深邃的大海,直透到海的底部,穷到海的边涯。就是指极深极广的如来藏全体显现,这时就叫“彻证”。

在众生份上这是丝毫没见到过的,就像太阳完全被乌云遮住了,丝毫不显现;到见本性的时候,就是从乌云里开出光来了,然后才知道乌云里有太阳;等到乌云一部分一部分地消失,现出来的太阳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到最后,乌云全部散尽,太阳整个全显出来了,这好比是“彻证”。

这样赞叹完佛证德圆满之后,法藏比丘又赞叹佛断德圆满:“无明欲怒,世尊永无”,就是说:世尊您已经永远断尽了无明、贪欲、嗔怒等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达到了断德究竟圆满。

(二)总结赞叹

人雄师子,神德无量。功勋广大,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法藏比丘这样赞叹:人中的狮子王大雄世尊!您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

您功勋广大,也就是从您无上正觉中所发出的法音,普遍宣流十方世界,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赞叹佛的语功德,“功勋广大”就是指佛教化众生的事业极其广大)。

您智慧深妙,透彻了万法的最甚深之处,彻底见到了法界一切现相(这是赞叹佛的意功德。虽然智慧、大悲、陀罗尼、三摩地等都是意功德,但是以智慧为主,所以这里赞叹佛的智慧甚深微妙)。

您的光明威德,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这是赞叹佛的身功德。唐译里说:“佛有殊胜大威光,普照十方无量刹。”就是指佛色身大威神的光明,普遍照耀十方无量无数的刹土)。

二、求佛所证
在这样赞叹完世自在王佛的身语意功德之后,法藏菩萨发愿自己要证到跟佛同等的功德,这时是发了无上心。志愿极其勇猛,不是只求人天小果或阿罗汉果,而是求无上佛果。

以下发愿的内容分成两段来讲:(一)发愿圆成佛果;(二)发愿成就净土。

(一)发愿圆成佛果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这里,前一颂是发愿求佛果,后一颂是发愿求佛因。在发愿求佛果中又有两个内容:1、求福慧圆满成就佛果;2、求利他圆满普度众生。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就像上面所赞叹的无上身语意的功德那样,愿我圆满福慧资粮,得到跟法王一样的成就(“法王”就是“于一切法自在”的意思)。这是法藏菩萨发誓成就佛果。

“过度生死,靡不解脱”,这是发愿:愿我具有无上的利他威力,能救度世间生老病死一切苦恼,使无数众生都脱离生死苦海。这里的“生死”包括粗的分段生死和细的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超过去了,就是“无不解脱”。(分段生死指惑业所成的有漏五蕴身的生死。分段,是指
五蕴身的果报有分分段段的差异,比如寿命有一世一世的分段,形体有头、颈、手、足等肢体的分段。这样的身体是业力所感,业力尽了就会死亡;死了又投一个身体,又出现一期生死,这叫做“分段生死”。修到圣者地位,已经没有了分段生死,但还有以无漏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的细的变易生死。)

以上一颂是发愿求无上佛果,无论自利利他的成就都究竟圆满。接下来一颂是发愿求成佛的因。也就是为了成就佛果,就必须行持成佛的正因。因此发愿对于一切成佛正因都修到究竟为止。

偈颂从“布施”到“智慧”之间指所修的成佛正因——六种波罗蜜多。“上”就是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等于俗话说的“到家了”。“为上”,就是六度都修到究竟为止。

所谓的求证菩提,不光是心里发发愿,而且要实际行到菩提果地。这里包括愿、行两种菩提心。愿菩提心是建立求菩提果的誓愿,行菩提心是为了现证菩提,修持一切能到达菩提果地的大行。

无量的菩萨行总的归纳为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波罗蜜多大行。这是很好的归纳法,把无量的菩萨行不多不少地归纳在六个项目里。六度的排列有从粗到细、从浅到深、前劣后胜等的次第关系。修持六度,能够圆满福、慧二资粮,证得如来色身和法身等,所以是菩萨万行的一个圆满归纳。

这是法藏比丘进一步发誓实行成佛的正因,对于六度万行都修到最彻底的地步,这就是“为上”的意思。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是当时在佛前发愿:我从现在开始,发誓履行成佛度众生的大愿。发誓之后,我会实行一切波罗蜜多的修行,为一切众生谋求最究竟的利益和安乐。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意思是:我发誓让一切处在二种生死恐惧中的众生都得到大安乐。参照宋译:“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意思是:我发誓让一切没得到度脱的有情都得到度脱,让一切已得到度脱的有情都快速成佛,这就是大圆普度的一乘悲愿。最终法藏成佛,成就了功德极殊胜的净土,能摄受六道凡夫往生而顿超生死,这就实现了“未度有情令得度”的大愿。“已得度者”就指已经开悟见性或者已经登地、证果的成就者和圣者。以弥陀本愿神力能接引这些成就者和圣者直接生入实报土,而速成佛果,这就是“已得度者使成佛”。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这是法藏比丘以比较功德来显示菩提誓愿坚固的重要性,以此坚定自己的愿心。他说:假使对百千亿万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无量诸佛,一一都奉上财供养,这样的功德不如求菩提的志愿坚勇不退。

这是再次肯定大愿是佛道的核心,它的意义超过无数次财供养。财供养只是菩提道的一分修行,而求菩提的志愿是出生一切菩萨道、果的根本,所以成道的关键是发起求无上道、利益众生的大愿,而且在发愿后坚勇不退。

如果能得到这个根本,就成为无上的法供养。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之后列举了“如说修行供养”、“代众生苦供养”等等,讲到财供养跟它相比,无量分不及其一。法藏菩萨知道最关键的就是菩提志愿坚勇不退。

由菩提志愿坚勇不退,才能出生佛道;由菩提志愿坚勇不退,才能普度众生;也才是真正随顺如来的心、对如来做真实的法供养,所以纵然对无数诸佛供养财物,与它相比,也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他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优婆尼沙陀分”,就是把整个大地碎成微尘的数量。这样看来,就是无数分不及其一了)。

正因为法藏菩萨在无量劫中坚守菩提志愿,始终不退,才最终圆满了无量福慧资粮而成就佛果,建立了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的极乐净土,实现了“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这样从无上的成就推到根源,就会明白:一切都是源于求道坚勇不退。这就是佛道的根本。《菩提心义》说:“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是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发愿成就净土

以上是发誓求证福慧圆满的佛果,来普度众生。这一大愿如何落实呢?怎么做到“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呢?法藏菩萨进一步的发愿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誓愿成就功德极其殊胜的净土;第二个重点是誓愿以无上的方便普遍摄受一切圣凡有情,使他们仅以信愿力就能往生到自己的净土中,顿超生死、迅速成佛。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这五颂实际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具体展开有各方面的施设,有无量愿的支分。《普贤行愿品》说:“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菩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配在法藏菩萨身上来说,这是为了能成就普度众生的无上方便,而发大愿摄取净土。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摄受众生,都是由众生的因缘而发各种愿,都是为了实际利益众生而庄严国土,一切都离不开众生。众生有各种问题要解决,才设法给他做增上缘,帮他解决;众生要得到种种安乐,才想办法尽可能地赐给他安乐。这一切就是净土兴起的因缘。

对这五颂,分成三段来解释:1、誓愿成就光明遍照;2、誓愿成就第一净土;3、誓愿哀愍度脱一切。

1、誓愿成就光明遍照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

这里要抓住:法藏菩萨把“成就光明遍照”放在发愿的首位,这也是无量光佛的由来。他是这样发愿的:就像恒河里有多少沙子,就有那么多的佛国,对这恒河沙数再乘以不可计数倍,就是这么广大无数刹土的范围,我的光明都能普遍照到。

“复不可计”,在汉译里是:“复倍不可计。”恒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恒河的沙子特别细,恒河里有多少粒沙子呢?那太多了!无法计数!对
这恒河沙数再乘以不可计数倍,就是“复倍不可计”,而法藏菩萨发誓成就色身的光明,普照到十方无数刹土。

这是实现摄受十方众生的一个根本方便,所以放在发愿的首位。为了真正做到摄受十方众生,就需要成就光明大威神力,能普照到十方世界。这样才能受十方任何一处的众生。无论是哪个世界哪个地区的众生,只要他以至诚的心祈祷佛、念佛的名号,就当即被佛光明所摄受,这才能达到尽虚空遍法界普度的目的。

2、誓愿成就第一净土

如是精进,威神难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这是法藏菩萨誓愿成就第一国土。也就是如果成就了色身的光明遍照,能摄受十方世界中的众生,生到自己的国土。之后,要给众生准备什么样的国土呢?这样法藏菩萨进一步的发心是以自己无穷的殊胜精进的力量,以本性难以测量的威神力,就从这大智慧中流现最殊胜的国土。这样,把一切有信心、有求生净土愿望的众生都摄持在这个第一国土里,使他们都非常顺利、非常欢喜地成佛。

那么,所愿的国土第一的状况如何呢?“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其众奇妙”,是指国土圣众第一。凡是往生的人都具足三不退(位不退不堕生死,行不退不堕小乘,念不退心心流入一切智海),而且国中一生补处的菩萨极多。国土纯一是大乘善根界,“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就是圣众纯一清净的功德。

真正说起来,极乐国土一一都不可思议。国土“圣众奇妙”所成就的功德庄严是:凡是往生的人全部是莲花化生,全部具足三十二种庄严妙相,都是紫磨真金色身,都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寿命无量,都有金刚那罗延力,都能显发极广大的智慧、辩才、神通、陀罗尼、三摩地等功德,都是受用法乐、诸根寂静、远离分别、都能入于大涅槃。这就是“奇妙”的涵义。

“道场超绝”,是指处所第一。一生到了殊胜微妙的佛国道场,就会感受到心灵受加持、感化的极大作用。依报器界流现的色、声、香、味、触等无量庄严,都能摄持和感化人心。这是极胜妙的道场,一入到里面就能成就大义,也因此称为“入大义门”。

极乐国土的道场就是一个化染为净、转凡成圣、转识成智的成佛加工厂,只要众生被安置在这个超胜绝伦的道场中,就不会再起任何染污念头,不会再造任何染污的业,原因就是这个大道场有极奇特的净化功能和加持功能。所以,嘉祥大师一语中的地说:“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绝”,这就说出了极乐国的殊胜超绝在于能使人疾速成佛。凡夫一往生到里面,就根本不会退了,而且以菩提善根念念增益的缘故,能速疾成佛。

比如:净土中的人喝了八功德水,就能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听到佛国里自然发出的无量妙音,诸恶烦恼就得以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速证无上菩提。见到虚空中飘下美妙天花,身心舒适悦意,不仅不生贪著,还增长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诸如此类,证明道场有加持众生速疾成佛的殊胜功能。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这是发愿成就如同涅槃的第一国土。本经讲到:“弥陀国中众生受乐,而入泥洹。”一入了这个国土,就诸根寂静、远离分别,合于涅槃的理体而入大寂灭,因此说“微妙涅槃国”。在佛国没有任何因缘滋生轮回的业、果,连起一个执著我的念头都不会,更不可能起贪嗔痴,造各种杂染的业。所以,这样的国土是涅槃国、无为国、安乐国,在十方世界里没有第二个。

3、誓愿哀愍度脱一切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将来我成就了佛道,我会怜愍一切众生,让他们都得到解脱。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我发愿成就的国土是一个真正的安乐国土、清净国土,十方来的人都心里喜悦、清净,到了我的国土后,个个都快乐安稳。

从“十方来生”这一句看到生的人很多,就像一所国际大学,不是只有某个地区的人来,而是世界各地的人都来。来的有十方无数世界里的圣者和凡夫。

这个大愿成就的情况,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面讲:佛给净土中的人说甚深微妙的法,使他们得到殊胜利益安乐。这部经又说:“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所以,十方来生的人生到佛国之后,都得到真正的快乐、安稳。

三、请佛证知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这里前半颂是请世自在王佛给自己作证,接着半颂是在佛前表明愿心,再一颂是请十方佛作证,最后一颂是再表愿心。
首先:愿佛相信我的所愿绝不落空,证实我未来决定能实现我的愿望,所以请佛给我作证。

所谓“幸佛信明”,“幸”,就是请;“信明”,就是佛来证实我现在的发愿是真实的,将来的结果也一定真实。“是我真证”,就是佛的智慧遍照十方三世,任何现在、未来的事都已经见到,所以是我真正的证明。

这样请佛作证之后,进一步在佛前表明愿心。“发愿于彼,力精所欲”,就是我发誓努力精勤地积功累德,来成满我的所愿。无论是成就佛身或成就净土,我都以自己勇猛精进的修行来实证。

这样承诺之后,再请十方佛证明。“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十方诸佛,你们都以无碍的慧眼见到了我现在是怎么发心、怎么立愿,对于佛道和众生我发的是什么心,在成就净土上我发的又是什么心,这一切,佛都悉知悉见。所以,我要让十方诸佛恒时知道我的心行,知道我上求菩提普度众生的志愿。

最后表明自己坚贞的志愿:“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即使我的身体堕在无间地狱里受极大痛苦,我也永不放弃自己的志愿。为了实现所愿,无论我遭遇多大的困难,我都安忍不动摇,不生任何反悔之心。

从此,法藏菩萨在无数劫里坚守自己的菩提志愿,日夜都在为成就大愿不懈地努力。由于无量劫中的勇猛精进,才成就了极乐净土无量功德庄严。

今天,我们能极其幸运地投入弥陀愿海,受用到佛无量劫来无数大愿大行的果实,极其方便地得到佛所赐予的真实利益,我们要感戴佛的大恩大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佛告诉阿难:法藏比丘在说完上面的偈颂后,又对世自在王如来说:世尊,我现在发起了无上菩提心。愿世尊为我广讲经法,我要通过自己的修行来摄取总集无量佛国清净庄严的妙土,使我疾速地成就无上正觉,好快速拔济一切生死勤苦的根本。

这是法藏菩萨发起了无上志愿。他不是想争第一超过别人。如果是为了自己争第一,嫉妒、好胜,那顶多成为阿修罗王。法藏菩萨一心想的就是十方的九法界众生,能不能使他们快速成佛?想的是把无数佛国里的清净、庄严全部摄集在一个佛国里,一心想的就是以最便利的方法来使众生快速地得到度脱,而且是能囊括下至蜎飞蠕动、上至十地菩萨之间的一切九法界的圣者和凡夫。这就是他的雄心壮志。

从“速”字看出他的发愿很勇猛。志向大到要摄集无数佛土的清净庄严,发愿猛到要快速地成就正觉,拔济一切生死勤苦根本。

“生死”有分段、变易两种,九法界有情都没有彻底回归法界。都有迷失,在无生灭中虚妄地显现生灭,这个就叫“生死”。从粗、细两分来说,乃至人我执没有被消除,就会始终随着惑业的力量轮转,也就变现出一段又一段的三界五蕴身,这一种叫做“分段生死”。虽然消除了人我执,但还误认存在有自性的法或者实体的法,这样缘法的心歇不下来,就还在以心取境、攀缘境,也就落在生灭心当中。所以有法我执,就出现无漏业、意生身、变易生死,这个是细的生死。总体上讲,这两种生死都叫“勤苦”,都是随无明的力量而转,都不自在,所以都是“苦”。

所谓“勤”,就是很辛劳。本来是一点事没有,逍遥自在的,结果迷掉了,随着妄境不断地奔驰,这叫做“勤”。现在到了末法时代,人是更加勤苦,个个都不得自在,心一直在往外奔,得不到休息,非常辛苦。下至地狱、上至十地的有情,都落在生死勤苦当中。法藏的悲愿是,“拔诸生死勤苦之本”,就是拔掉一切勤苦的根子——无明。

所以,法藏菩萨的愿力就是要尽快消尽虚妄的分别,恢复遍满法界的妙明真心,只有这样才能遍法界地摄受六道众生和声闻、缘觉、菩萨,也才能普门示现、救度尽法界的一切众生,也才能流出无上方便的光明和名号。像这样,所有这一切无上的方便、无量无数的净土庄严,都成为救济众生的手段,都是摄持众生使他回头入到如来果海中,而灭掉生死勤苦的根本。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佛告诉阿难:当时世自在王佛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叫法藏比丘自证、自知。佛启发他:按你的修行来庄严佛土,你自己会明白。
这个“自知”很重要,其实是讲庄严净土没有其他途径,唯一要先证到本性,才能摄取佛土。因为国土庄严唯一是从妙明真心流出,一切都是智慧的自现。就像《法华经》上讲的:“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正因为妙难思,所以说出来的都不是。

禅宗古德说:“你自会取好,我不如你。(你自己去会取,妙明真心是你自己,我说出来的都不如你自己证取。)”又像问:“如何是佛?”“清潭对面即是!(潭水影子的对面不就是自己吗?)”又有徒弟问师父:“如何是佛?”师父说:“我说了恐怕你不信。”徒弟说:“和尚说诚实语,焉敢不信?”师父说:“你就是佛!”这里也类似,所谓的“自知”就是要以本分来证取。因为这不是以语言文字能表达到的,所以只有自证、自知。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敷演”就是开演)。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成满”,就是圆满地成就。指发愿的所有部分都完全证到了)。

法藏比丘对佛说:这个义理太深,不是我的境界。唯愿世尊给我广演诸佛的净土之行,我听后一定如说修行,来成满我的所愿。
前面是佛叫法藏比丘“内重己灵”,得重视自己的灵性,它就是佛,要自己悟证。而这里法藏比丘却“外慕诸圣”,直接开他力门,显示了净土的家风。他直接说,这是极深、极广的事,不是我目前的境界。所以,佛直接给我指示,我得到指示,一定按佛的指导来修行,一定按所发的大愿精进实修,直到证成为止。

一般,菩萨摄取净土还不算稀奇,而法藏比丘要摄取的是无数佛国的精妙,要做到使凡夫都能入报土,这就非常稀有。而且法身佛所住的常寂光土、报身佛所住的实报庄严土并不是菩萨能思维、能测度到的。佛有法、报、化三身,报身分自受用和他受用,菩萨能见到他受用身和他受用报土,但法身土和自受用报土只有以自分来摄取,这不是以虚妄的根识能缘取到的。因为缘取到的只是影像,不是全体。“自分”就是自己的本分,就是自性、真如、法身或者真心。

以这些原因,法藏比丘对佛说:这里的义理极其深广,不可思议。唯愿世尊为我广大演说诸佛庄严净土的妙行,佛以威神力加被我,让我心里能明白,对于无量佛国的精妙之处都能一一观察、了知。这样,我一定如教修行,来成满我的所愿。(这是法藏比丘仰仗佛力,祈求佛无上威神力加被。)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这时佛知道法藏比丘高明,志愿深广。他的持戒和禅定超出常人,是“高”。智慧极其明了,是“明”。他发的是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的愿,又是含摄一切的愿,这是“志愿深广”。(这志愿的量,是尽未来际永远救度众生,而且是把九法界的一切众生都摄持到净土成佛。发愿修成的净土是要圆满摄受十方无数刹土的精妙。)

佛见到法藏是个大器,就给他讲经:好比极深广的大海,在大海的底部有一个无上如意宝。一个人用斗舀出海水,只要他坚持舀下去,在经历多劫之后,连大海都会被舀光,而得到如意宝。所以,人发了到极点的心,永远不断地精进求道,就一定会得到所求的果,有什么愿不能实现?

这是佛鼓励法藏比丘要由精进修道来成满所愿。为什么说这个比喻?这要知道弥陀大愿王的特点。这种发愿是要摄取十方无数国土的精妙,要摄受一切凡夫和圣者往生到自己的净土中迅速圆成佛道,要使下至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得不退转,要使国土成为第一微妙、殊胜,要达到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眷属无量,要使自己的名号传播到十方无数世界中,要使名号具足万德,使十方诸佛都赞叹,还要使光明、音声、妙香、影相等一切五尘都作无边的佛事,像这样就看出,这是极其深广、不可思议的大愿海。

世自在王佛观察到像法藏这样发愿,从初发心到最终圆满,需要非常漫长的求证过程,所以就鼓励他:比如用斗来舀干整个大海的水取到如意宝,只要能够不断地坚持下去,最终一定能舀干整个大海,而在海底得到如意宝。这个“如意宝”指的是圆满摄受了无数佛国精妙的极乐净土。用斗一次又一次地舀水,就是指从发愿起,一步一步地真修实证。这期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大劫。

后来确实看到法藏菩萨在发愿之后,坚持修了无量恒河沙数劫,最终全部彻底证到了,因地发的无数大愿一一都修证到了。这里面,无论是名号、光明、妙香、莲花、音声等,其中的任何一点都是圆明具德的无上如意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这样,世自在王佛就给法藏比丘广大地演说210亿佛国中天人的善恶、国土的粗妙等情形。而且以威神力加被法藏比丘,使他心前显现210亿佛国的情景。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

当时法藏听到佛讲解严净国土的事,确实都清楚地见到了。而且以佛的威神力加被,使他当时就开了广阔的天眼,亲眼目睹了无数刹土的情形。汉、吴两译里讲到佛讲完经,法藏专一其心,当时就得到天眼彻视,见到210亿佛国中人天的善恶和国土的好丑。
所谓的“睹见”,眼见是“睹”,心明是“见”。也就是对无数刹土的情形不但亲自见到,而且一一辨别、了知,知道了无数刹土依报和正报的事、理、因、果等等。

而且这里说的“210亿刹土”,实际上是表示十方无数刹土。《大智度论》里讲到,当时法藏比丘得到古佛的指引,让他见到十方一切刹土的情形,包括净土和秽土,净土中又有报土、化土。所以是见到无数刹土种种层面的事。比如国土器界方面,色、声、香、味、触各是什么样的状况?因缘如何?功能如何?怎么加持众生的心?像这样分析起来,确实有无量无数的情况。

众生的心变现的各种国土相,有的粗劣,有的精妙,有的具足功德庄严,这里有种种染净、凡圣的差别。比如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等各种层次,而生到国土的方便也有很多差别,有的要证到空性才能入,有的以佛某方面的愿力,以特殊的方便能够往生等等。像这些刹土的情况要一一都观察清楚,才能预先设计出自己刹土的蓝图。毕竟一切都是缘起的法,只有观察、抉择、确认才能制定发愿的内容或者建立佛国的方案。

法藏比丘的大愿是要摄取无数国土的精妙,所以他要在无数国土里采纳各种各样的优点,而且要观察这些精妙之处要由什么因缘或者方便才能成就,又要看到各个刹土有哪些缺点?有哪些方面对众生不利?比如:有些刹土不能全面地摄受众生;有些刹土生进去之后,不能保证全部得到不退转,或者不能保证一往生就得到不退转;

又有刹土只能摄受圣者,不能摄受凡夫;有的刹土不是色、声、香、味、触都能做无边佛事,比如有的只能用香做佛事,有的只能用声音做佛事等等;有些刹土的知名度不广;有些刹土不是以名号来摄受众生等。总而言之,是把这一切情况都看清楚了,而且把里面的精妙之处一一地都提取出来,采纳在自己的国土里,而且对其中的缺陷、对各种的负作用都要想方设法避免。这些考虑好了,还要进行综合。这样要把无数刹土的精妙全部综合在一个国土里实现,这件事太不容易。

所谓天人的善恶,也有很多差别。比如,能使现前和来世得到安乐的行为,叫做善;不能使现前和来世得到安乐的行为,叫做恶,这是很粗的定义。进一步,只要是由执著我的心发起的行为,无论怎么精进行善,也还是落在恶当中;没有执著我的心,以无我空慧发起的善行,才属于善。再进一层,如果这个是取相、著相的善,那全部叫恶;不取相、不著相的善,才叫做善。

(比如做一个布施的行为,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就是善;以执著有三轮的心摄持,就是恶。)再进一步,只要心落在相对的二边上,就都是恶;心离开了二边,圆融中道,才是善。这就看出,善、恶的境界有深浅很多的层次。而法藏菩萨对这一切都观察得非常透彻,他对十方国土天人善恶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样他有一个大愿,就是要让自己将来成佛的国土,成为一味大乘善根界,成为“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大净土。

我们可以设想:当时他见到有些国土的有情虽然能够行善积德,但一直是以执著我的心在做,这样就没办法了脱生死。所以他就要求自己的国土,要有强大的加持,能让每个人都不起我和我所的念头。进一步,如果还执著有什么有自性的法存在,那还是寂灭不了虚妄分别,没办法止息取相的心,因此就证不到大涅槃。这怎么办?只有证悟无生,然后做一切的时候才开始不著相,这就要求国中连水、鸟、风声都说无生法,来使有情证到无生。或者观察到:众生享乐的时候,心马上就会耽著在乐受上,起很多负作用。所以要求自己的国土,众生受用色、声等的五尘得到乐受的时候,同时要让他心里不染著;不但让他心里不染著,还要以生乐受的因缘,增益他的菩提善根、增长修行的觉受。总之要让国土中的一切都唯一只起加持的作用,而不起任何负作用。

像这样,要对十方无数国土的情况,做非常周到、具体的观察和思维,才能从中摄取精妙,而这个过程十分漫长。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这时,法藏菩萨是亲自见到了无数刹土的状况,一下子激发了他无上的大愿。这回更坚定了他的雄心壮志:一定要建成十方世界中的第一佛国。

所谓的“无上殊胜之愿”意思是这样的:再没有超过其上,叫做“无上”;极其稀有、超胜,叫做“殊胜”。(“殊”就是跟其它不同,“胜”就是胜过其他。)“愿”,就是从自己心中发起誓愿。什么样的无上誓愿呢?总的是指发起了无上誓愿,要成就摄取无数刹土所具有的精妙、让这一切都在自己成佛的国土中出现。法藏菩萨已经看到了十方无数佛国种种的状况,他发的不是局部的愿,而是“一中摄集无量”的愿。这就是“无上”。或者从细节上说,所谓的“无上”包括国土的庄严无上,受用的安乐无上,光明和寿命无上,名号无上,往生的因无上,往生后所得的利益无上等等,合起来就是总的四十八愿的大体。

像这样,有弥陀无上誓愿海的成就做为保证,我们应当放心,应当相信佛本愿的无上境界。这叫做“一门即是普门”,也就是西方净土这一门中圆满具足一切,因此称他为“大义门成就”,或者赞叹为“弥陀一乘愿海无上圆满成就”。所以不必顾虑:我生到极乐世界,会不会只得局部的利益或有限的利益,我这么做会不会吃亏?会不会耽误我成佛?或者会不会还不太圆满、不太殊胜?

这里,只要能认识弥陀本愿极其圆满的内涵,真正对弥陀愿海的无上殊胜、圆满生起了决定的信解,那心里是非常定的:这决定是一个全摄、全收的法门,决定是阿弥陀佛的悲愿力直接顺应众生的心,要最方便地给予他利益。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就等于生到了十方无数佛国,因为在这一个国土中已经圆满地摄受了十方无数佛国的精妙。看到事实真相是这样的,就会发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的心,而不会再犹豫。

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法藏菩萨他的心很远大,他有坚定的志愿,无论时间需要多久、困难有多大、要积多少资粮、付出多少辛苦,他都在所不计。前面我们看到他的发愿:“假令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即使我堕在无间地狱里,我的发愿也不会退,我一定要以生生世世的努力来成满我的所愿。)

所以他发愿后心里非常寂静。毕竟这须要脚踏实地地修行,要每一步都实际证到,才可能满愿。“志无所著”,指他的心或者志愿根本不耽著在任何世间法上、任何小乘下劣作意上、或者任何戏论法上。他知道只有以自己的心来庄严净土,离开心没有别的能庄严的因。所以他念念护持自心,不著在虚妄的境界里,这就是寂静的意思。其实,净土的根源就是妙明真心。真心遍一切处,只有远离垢染,显出周遍一切法的妙明真心,以愿力配合时,才能流出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所以这是根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