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有法——善有十一之无瞋
净界法师
第十卷
六、无瞋,这是第六个善心所。
六、无瞋者,于三苦及三苦资具,无所憎恚,而为体性,别则对治瞋恚,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
无瞋心所的体性,是面对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是指正报所承受的种种苦恼,三苦资具,指能生三苦的因缘,好比外在环境寒冷、炎热、饥饿等等不如意的境界。面对这些人事、或者依报环境,种种不如意的境界刺激,我们内心是什么态度呢?无所憎恚,能够安忍,无所憎恶、瞋恚,这就是无瞋的体性。
别则对治瞋恚,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由于这样的慈悲心现前,就能够把瞋恚心给消灭,而且还能够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因为众生对你刺激,你能够忍受,你度化他就比较容易。
无瞋跟无贪这两个心所,一般初学者很难同时俱足。有些人无贪的心所,过去栽培的善根强,对于环境、财富、男女色看得很淡,但不一定有慈悲心。有些人慈悲心重,但是对于世间还有一些贪烦恼,所以无贪、无瞋很难同时俱足。如果从自利、解脱的角度来看,无贪就很重要了。因为小乘的戒律,强调自利的解脱,在二百五十条戒中,对于比丘的衣钵、饮食、男女众的距离,都有很严格的限制,小乘的戒律对于无贪是很强调的,内心要清净。
大乘的戒法就不一样,因为必须跟众生接触、要摄受众生,慈悲心就很重要。所以大乘的菩萨戒,对于菩萨拥有多少衣服、多少钵、跟女众保持多大的距离,没有很严格的限制。但是众生对你有触恼的事情、向你忏悔,你一定要接受,而且你不能起瞋恨心去毁谤三宝、去毁谤说四众过,这些罪都制得很重。你看菩萨戒,菩萨要是以瞋恨心造罪,都是制得很重,你有点贪烦恼啊,制得比较轻,刚好跟小乘相反。为什么呢?因为众生要亲近你,你的修行功德是一回事,你的慈悲心最重要。
像近代高僧上次来高雄演讲,他讲四圣谛非常深,都是一种专业实修的经验,一般人不容易听得懂。但是多少人参加呢?有五万多人参加,那时候还下雨。记者就问听众:你听懂不懂?他说:我一句都听不懂!既然听不懂,为什么还在这边听啊?他说:我感受上师慈悲的气氛!你看,虽然他听不懂,但是他从头到尾就坐在那个地方,无所谓,就是感受上师散发出来的那种慈悲。这表示什么呢?站在自利的角度,也就是解脱的角度,你的清净力量很重要,但是你想要摄受众生,你对他好一点,他就容易亲近你。
《阿含经》也有这样明显的事情:舍利弗尊者是佛陀的第一上座,智慧第一,也是一个大阿罗汉。佛在世的时候,阿难尊者作佛陀的侍者,事情比较忙,也没有时间修行,只证得初果。但是舍利弗尊者这大阿罗汉跟阿难尊者,出去托钵的时候,遇到比丘尼,比丘尼有问题都是问阿难,不是问舍利弗尊者,为什么呢?舍利弗尊者,当然他的烦恼没有活动,阿罗汉是无我、无我所,但是他过去的瞋习还在,舍利弗尊者的身影,要是映在鸽子身上,鸽子还会颤抖,所以众生不太敢跟他接触。而阿难尊者只是一个初果,已经断了见惑,三界的思惑─爱取的烦恼还会活动,但是众生只要你对他好一点,他就亲近你。
所以说:这两个善根作用上还是不一样,站在小乘自利的角度,无贪的心所很重要,但是你要摄受众生,慈悲心也很重要。不过这两个都很重要,因为真正的慈悲是没有爱着心,以佛法的高标准,是普及而平等的。当然凡夫行菩萨道,慈悲心里面,难免夹杂一点爱取的烦恼在活动,凡夫都是这样,但是真正的慈悲心不应该有爱着心,那是一种平等的境界。
不过我们要强调:这二个善根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修止、修观,所生起的一种对治力量,并不是坐在那里,没人来干扰我、内心当中没有贪也没有瞋,这只是缘缺不生的情况,不能构成无贪、无瞋。你没有三有跟三有的资具来引诱你、没有三苦跟三苦的资具来刺激你,不起瞋烦恼是正常的。这个大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