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续 108

   “5、说非一非多,即是说不增不减。他如不生不灭等句,皆同此意。总之,明得界非界、尘非尘之义,便恍然于世间,所有大小、高低、来去、一多、总别、增减、贤愚、净秽等等对待之名相,莫非虚幻,当体是空。”

  “说非一非多,即是说不增不减。他如不生不灭等句,皆同此意。”这是我们常说闻一知十,知道世尊说法,说一个原则、一个原理,我们就能够通达一切法。佛为什么说许许多多?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人在这一句里面,说不生不灭他明白了,有些人在不增不减这上面明白了。其实怎么说法,都是一个意思,这也显示佛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无有法可说,佛说法是应种种不同的根机。

  “总之,明得界非界、尘非尘之义。”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这个经上讲的“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你常常想着这个意思。“便恍然于世间”,恍然是大悟,明白、清楚了。“所有大小、高低、来去、一多、总别、增减、贤愚、净秽等等对待之名相”,凡是相对的,“大小”,在世界上讲,世界是大,微尘是小,这一对,以我们凡夫的身,色身跟受想行识的心是一对,色心是一对,都是对待的,凡是对待的,“莫非虚幻,当体是空。”对待相生,你想想看,能离开因缘吗?凡是对待的都是因缘相生,因缘就是对待的。“缘生性空”,所以说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还要执着它干什么?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样的态度?随缘而不攀缘,这就对了。

   “6、若明得诸法本空,便会归于性,而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此为诸法空相之要义。解得此义,便可事事作如是观。观照功醇,便可证无生忍,而泯相入体矣。”

  “若明得诸法本空,便会归于性,而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大乘法里面常说“消归自性”,法相学者常说“转识成智”,这都是行门用功的重要纲领,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也听得耳熟,讨论起来也会说,为什么做不到?这里说出来,你没有真正领会到诸法本空;如果真正领会到诸法皆空,“消归自性”、“转识成智”你自然就做到,自自然然就诸法一如、是法平等。“是法平等”,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诸法一如”,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会归于性”,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只要知道诸法本空,三心不可得,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讲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这个境界,我们真的可以得到。如果我们凡夫得不到的,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决定不讲,讲有什么意思,讲了我们做不到。讲了,我们做不到,佛怎么对得起我们?佛说的那些话,都是吊胃口,开玩笑的,说得太高了,做不到的,佛就真的是对不起人。凡是佛说的,我们统统做得到。做得到,你为什做不到?自有原因,原因当然很多,很多原因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你对于事实真相没搞清楚,这是许许多多原因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而《般若经》,就是把这个原因来对治,一定把宇宙人生真正的状况,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了解身心世界都是缘起性空,都是没有自性,了不可得。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你就有办法契入,你念佛决定得生;不但往生净土,高品位往生。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病苦,站着走,坐着走,真是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人家有什么本事?就是了解诸法本空,了不可得,他统统放下了。我们今天念佛念了不少年,连个消息都没有。什么原因?执着一切法是有,还在这里面搞贪嗔痴慢,把我们无始劫以来向往的大事情给耽误掉了。所以这个地方说明诸法本空,这是非常要紧的义理、义趣。

  “此为诸法空相之要义”,最重要的义理。“解得此义,便可事事作如是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用这个来勘验,就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体会经义,这是我们真修、真正用功的方法,这真干!开头做的时候,因为习气的关系,也就是不习惯,偶尔提一下,过去就忘了。甚至于一天当中,一分钟的时间都提不起来,习气毛病!但是一定要警惕,所以为什么教你多读经,读经是提醒你要这么做。尤其是早晚功课,早课提醒自己,晚课反省。我教大家念阿弥陀佛,我教你念十声佛号,对于一个工作再繁忙的人,十声佛号一分钟就行了,一天念九次,每念一次提醒你一次。念这个佛号要能提起观照功夫,时间虽然短,很有效果,有力量,然后自自然然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到功夫不间断的时候,那就是观照功醇,你的功夫醇了,醇就是打成一片,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能体会经义,都能够与经典的理论、原则相应。“便可证无生忍,而泯相入体矣。”泯相入体是明心见性,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你能够证无生忍,无生忍的境界很高!为什么能证无生忍?因为你晓得,世界微尘是假的,不是真的,本来不生;我们自己的色心也是假的,也是本来不生。你能入这个境界,这是证得无生忍基本的条件,你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你具有这个基本条件。

   “7、正报、依报,为众生所不能须臾离者,尚且虚幻无实。则一切盛衰、苦乐、称讥、毁誉种种对待之事相,其更为虚幻非实可知。何足贪恋执着哉。”

  “正报、依报,为众生所不能须臾离者。”正报是身体,依报是我生活依靠的环境,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一天都不能离开,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尚且虚幻无实”,这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有,何况其余!其他的更是假的,更不是真的。“则一切盛衰”,我们一般人讲,这个人走运、发财了,这是盛;这个人运不好,做什么事情不顺利,衰了。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业因果报。一般人相信命运,相信命运是结果。妙善法师告诉我们:我们要相信造因,你造善因,一定得善果;你造恶因,一定有恶报。你要相信造因,果报自然殊胜。不相信因,要想求一个好的果,那个错了。苦乐也是假的,也是空的。“盛衰、苦乐、称讥、毁誉”,这八个字就是佛经常讲的八风,一个人最低限度要八风吹不动。称是称赞你、赞叹你,讥是讽刺你、讥笑你,毁是毁谤你,誉是我们今天讲的荣誉。这八个字都是相对的,四对。一般人在生活当中,这八个字看得很重,分别、执着,念念之中不肯放下,不知道这个就更假了,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是空的,这些东西哪里有?“其更为虚幻非实可知。何足贪恋执着哉。”对于身外之物,还是这样的计较,分别、执着、贪恋,那真是迷惑得相当重了。

   “8、其他一异、圣凡、生灭、垢净、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果能如是一眼觑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观照入去。便是所谓直指向上。则胸襟当下开豁,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当下远离。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当,可称善用功人。”


  “其他一异”,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大原则、大纲领,“圣凡、生灭、垢净”。像《中观论》里面只讲八个字,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都讲这些。诸位想想,它全是相对的。“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全是空寂的,全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果能如是一眼觑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观照入去。便是所谓直指向上。”宗门里面的功夫,也就是禅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在《金刚经》。中国禅宗从五祖忍和尚,传六祖惠能,往后代代相传,都用《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做为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宗门用这个方法,就在一切对待法当中,一眼看破,要看到它的根源,要看到它的真相,根源、真相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现相是从心生的,对待是识变的,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而在真心本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事相,真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教你从这个地方观照入去。所有一切对待的境界里,你得到清净,你真的是返本归源。这就是禅宗最高的指导原则,所以禅宗的修行是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里面一法不立。所以这就是直指向上。
   用这个功夫的人,“则胸襟当下开豁”。我们一般讲的心量,凡夫心量很小,容不得人,你能这样用功,心量立刻就扩大了。佛与大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跟这个人不能相处,跟那个人过不去,心量太小了,迷得太深了,才会有这个现象,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你心量拓开了,跟诸佛菩萨是好朋友,跟妖魔鬼怪也是好朋友,跟天人可以一起生活,跟饿鬼、地狱也可以一起生活,得大自在!哪里会有隔碍?“烦恼当下消除”,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你烦恼从哪里来的?真正会用功的人,找,找烦恼从哪里来的。果然会找,这一找烦恼没有了;没有了,你就要觉悟,原来烦恼本空。烦恼有,你真把烦恼找出来,找不出来。


   就像禅宗二祖慧可一样,慧可心不安,找达摩祖师,求他替我安心。修行多少年,没有成就,心不安。达摩祖师说:“行!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他从这一句话就回光返照,找,找他那个不安的心。这一回光返照找了好久,找不到,回答了一句话:“我觅心了不可得”。觅心当然了不可得,《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怎么能把心找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告诉他一句话:“我替你心安好了,没事了!”他在这一句话当中开悟了。他悟的什么?悟的是身心世界都不可得,不再打妄想,不再生烦恼,他心不就安了吗?慧可大师的毛病,就是我们现前的毛病,他解决了,我们为什么解决不了?他之所以能够解决,他真干!他真的去找心。我们天天生烦恼,天天不安,不去找那个烦恼的心,你没去找。你果然回过头去找,你的问题解决了。佛法是心法,佛法不能在心外去求法,心外没有法,你向内求就能解决问题,你向外求是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烦恼当下消除”,真的一点都不错。“颠倒梦想当下远离”,这个颠倒梦想是妄想,妄想马上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妄想、烦恼没有了,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圣人。“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当,可称善用功人。”会用功,你真会用功!我们听《金刚经》听到这个地方,会不会用功?如果你真听懂,你真会了,恭喜你!你一生念佛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你超越三界,你永脱轮回了。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只要会用功,净宗法门万修万人去。念佛不能往生,是不明理,不会用功,盲修瞎练,那个去不了。明理的人、会用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

   “9、《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此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一切法门,无方便于此者也。”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这是《圆觉经》一段很重要的开示,教给我们修学的诀窍。经中所说跟《金刚经》上讲的意思完全相通,可以把它用来互相诠释。也就是用《圆觉经》来解释《金刚经》,用《金刚经》来解释《圆觉经》,这个意思格外的明显。可是这个境界很高,真正能够用得上,当然是很好,就怕用不上;实在用不上,那就老实念佛。“知幻即离”,什么是“幻”?《金刚经》上讲得透彻。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不但微尘是幻妄,不是实在的,世界也是假的,说明了“诸法空相”。大乘佛法里面常说“万法皆空”,这一句话可以说已经变成佛门的口头禅。怎么“空”法,也很少人去过问它;空不了就解决不了问题。这部经给我们说得明白,确确实实是空相。“相有体无”,这是如来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外面的境界是空的、幻有、假有;里面我们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记忆的,我们叫它做“心”,能执着的,经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是空的。身心世界都是空相,都不是真实的,这叫“幻”。

   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面告诉我们,他用般若观照的功夫,这他讲得很清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是用般若的观照,“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有情、无情,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植物、矿物,都超越不了五蕴的范围,五蕴皆空,于是他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是什么?不只三苦、八苦,六道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六道、十界都是苦,都是苦厄,他能够超越,超越到哪里去?到一真法界去。菩萨住一真法界。他为什么能照见?为什么能度一切苦厄?那就是《圆觉经》上讲的“知幻即离”,他明白了,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马上就放下。“离”就是放下,离不是离开这个境界,诸位要记住!心里面再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心里面再也不把身心世界挂在心上,心离,心真的离了,离得彻底,离得究竟。为什么说离得彻底而究竟?因为他“知幻”。这四个字:“知幻”是开悟,大彻大悟;“即离”,离是功夫,是放下,功夫就圆满。“不作方便”,直截了当,这的确是宗门里面所谓上上根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接引的对象就是这一类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

  “离幻即觉”,这个地方的“觉”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有没有次第?没有,这叫做圆顿DA法,所以经的名字叫《圆觉经》。圆是究竟圆满,没有次第。《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在修证的形相上来观察,有次第、有圆融。中下根人,修学证果有次第。像经上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有次第。上上乘人没有次第,没有次第的,叫它做圆融。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不碍圆融。这就好像我们到这个讲堂来听经,这个讲堂在五层楼,从楼梯一阶一阶上来,那叫次第;坐电梯上来的,就没有次第,那就圆融了。但是你要晓得,你坐电梯上来,电梯还是一阶一阶的经过,所以行布跟圆融是一不是二。这是《华严经》上说的,诸位从这里去体会它的意思,圆融里面有次第,次第里面有圆融。离幻即觉,问题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彻底放下?

   《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愈讲愈精彩,重要的意思都在后面。我们在讲堂上看,同修们的福报不一样。讲前面,没有讲到这么深,没有讲到这么重要的地方,我们这个讲堂这一层,跟底下一层都坐满了;现在讲到最重要的,人只剩下四分之一都不到。你要问什么原因?没有福报。他只有那么大的福报,只能听那么多,再听到究竟圆满,他没有那么大的福报,这是实实在在的。当然,他们还有依赖,录像带、录音带将来他还可以拿回家去听。但是听录音带,没有在现场听印象来得深刻,那是不得已。所以我们一看,真正有福报的人不多。福德不具足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实在讲这段经文,就是这两句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顶重要的就是这两句话,跟《金刚经》上讲的义趣完全相同。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菩萨当然没有问题,让我们生起疑惑的是末世众生。末法时期的众生行吗?《圆觉经》是一部大经,经义跟《楞严经》非常接近,但是它有相当的深度。虽然有相当深度,如果我们有《金刚般若》的基础,去涉猎这些圆教的了义经典就不难,《金刚经》的确是一把宝贵的钥匙。末世众生有没有这种人?有。正如同须菩提尊者,在这部经上所问的,五五百年之后,还有没有人能够相信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话?世尊为我们解释得很清楚,不要说是现代,再往后面去,我们知道,世尊的末法一万年,才过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后,有没有人?还是有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还有人相信?还有人能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些人善根、福德深厚,不是普通人!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说的,《金刚经》上也说,这不是凡夫。久远劫来,他就种植善根、福德,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

   善根、福德这么深厚,他为什么不证果,还在当凡夫?实在讲,这个话问得很好!问的是谁?就是我们这帮人。我们无量劫来,《无量寿经》上所说的,阿阇王子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佛”诸位想想,那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就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都碰到,实在讲没有那么好运的人,哪有那么巧,佛一出世你就碰上?不见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碰上,但是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是无量劫!这样深厚的善根,听到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典,生欢喜心。但是诸位要晓得,没有这样善根深厚的人,纵然听到,有机会闻到佛法,心不坚定,不能够依教奉行。如果要是念佛往生,那他的善根、福德比这个还要深厚。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阿阇王子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动了一个念头,希望自己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就动这么一个念头;还没有动念头要发心念佛往生,没发这个心。然后我们就想到,《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个善根少,少到什么程度?供养四百亿佛的善根都少,你才晓得修净土法门的人不可思议!修净土法门的人,决心这一生当中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要这个决心下下去,再不退转,这个人就是菩萨,绝对不是凡夫。这个话也不是我说的,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

   我们今天在《金刚经》上,我们知到“幻”,能执着的心,三心不可得;所执着的一切法,法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身心世界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我们今天知道“幻”了。不但佛是这么说的,近代西方科学家也是这么说的,他的说法跟佛在经典上讲的已经相当接近了。可以说我们“知”,现在问题,知是知,没有离。如果你在我们这个讲堂里面,一听马上就离,那就恭喜你,你当下就证果,你立刻就成佛了。古人所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话不假!你想不想成佛?想成佛,离了马上就成佛。当然这个佛不是究竟圆满佛,但是确确实实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圆教初住菩萨就是诸佛如来,你真的是成佛,不是假的。问题是你肯不肯离,也就是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离幻即觉”。

   这是说明大乘了义经的理论与方法,乃至于果证,末法时期的众生也有份,不要低估了自己,但是也不可以抬高自己。抬高自己,是贡高我慢;低估了自己,显得自己太懦弱无能,这都不行,都不能成就。要明理,要放下。实在不能完全放下,那我们就走“次第”。“圆融”没法子走,走次第;次第是逐渐逐渐放下。我们还拿比喻来说,你们从一楼到五楼来,你们从台阶一步一步上来,你爬到第二层,你一定舍第一层,你放下了!你放下第二层,你才能到第三层;放下第三层,你才能到第四层;四层也放下了,你才能到第五层。你不放下,你就得不到,一定要放下。次第是慢慢的放,先把身外之物放下。这个放下,跟诸位说,最要紧是从心里放下,我不再攀缘了。我每天三餐饭能吃得饱,能穿得暖,有个小房子住,就很好了,不要再贪求、再奢求,奢求是放不下。希望生活愈过愈简单,那你就是愈放愈多。放下的愈多,你就愈自在。为什么?你心里负担少,压力少。贪而无厌的人,心里负担沉重,压力很重,那就不自在,烦恼重重!能放下的人,烦恼少;烦恼轻,智慧就增长。所以他的生活,人家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这真正是高人。一般凡夫是生活在烦恼里面,苦不堪言。这些事跟理,都要好好去想想。我们讲得很简单,讲了你也点头,但是你还是放不下。什么原因?没想通;果然想通,你就真的放下了,放下就明心见性。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三界、六道、十法界都是幻的,所以称之为“诸幻”。三界六道从哪里来的,你要清楚;你搞不清楚,所以你不肯放下。佛在经上真的讲得很圆满、很透彻,十法界是从妄想里面生的,打妄想、起分别,就有十法界。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是十法界里面的一个部分,执着来的。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证得的是什么?一真法界,真如本性,你不能证得,原因就是你有妄想,你有执着。还有一些人,有妄想死不承认,“我没有妄想!”没有妄想,你怎么会生在六道里面?不但你有妄想,你还有执着;你要是只有妄想,没有执着,你今天应该是阿罗汉、缘觉、菩萨、佛,你在四圣法界,你不应该在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的人,不但有妄想,还有严重的执着。这就是我们要承认,不承认不行。承认我有病,晓得有病还有救,还会去找医生治病;有病,不晓得自己有病,不承认自己有病,到病发的时候那就没救,那才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妄想、执着统统放下,这就是离幻,那就觉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们凡夫的的确确有超越十法界的机会。

   佛法讲缘份,缘很重要!《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缘份很要紧。纵然你有善根、福德,如果你这一生没有机会,没有遇到净宗的经典,没有遇到《金刚经》,没有遇到《圆觉经》,那你真的是没法子;纵然遇到,遇到了不懂。会念经,不懂经义没用处。为什么?他提不起修行的功夫,功夫是观照,提不起观照的功夫。所以经要解义,江居士在《讲义》里面说了多少次,不但要解义,要圆解,要解得透彻,解得圆满,然后你才知道怎么用功。不但你晓得怎么用功,你还会知道非这样用功不可,你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缘非常重要。

  “此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一切法门,无方便于此者也。”这个话讲得没错,理上讲确确实实如是。但是这样根性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传到中国来,是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一九九六年,将近两千年当中,佛教史里记载的只有一个人。唐朝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只有这一个,他的确“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我们就看到这一个人,就没有再看到第二个人。为什么没有第二个人?如果说是知得不够彻底,这的确可能,不能完全放下,这是占大多数,没有这么直截了当的。宗门里面的人物,有几年开悟的,明心见性的;有十几、二十年、三十年开悟的,明心见性的,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不少,禅宗《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里面所记载的。但是像惠能大师这样,我们没有看到第二个人,他真的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所以能大师给我们做见证。

  “无方便于此者”,净土念佛往生也比不上它,也没有它这么直截了当,这个话全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今天还要导入净土,原因就是我们放不下,我们离不开,这个没有办法,只好靠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帮忙,我们只好走这个路子。实在说,纵然你能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十方诸佛还是劝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文殊、普贤,《无量寿经》上第二品前面列的“贤护等十六正士”,那十六个人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人,他们的果证,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跟观音、势至完全相同,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时间缩短。就像此地讲的,确实一切法门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圆教初住菩萨。你要想成佛,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小劫的时间都不需要,太快了,这是说明为什么十方等觉菩萨还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他这一本《金刚经讲义》,四十年的心得报告。他真的透彻、明了,他老人家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真正透彻了,一定是这么作法。

   “10、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可作种种解,故谓之圆音。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以开正知见为根本也。”

  “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可作种种解,故谓之圆音。”圆是圆满。为什么佛说一句法含无量义?不但是大乘了义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小乘、方等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给各位说,也是这样的,这个我们要知道。为什么都是这样的?因为世尊字字句句从真如本性里流露出来的,他不是从分别、妄想里流露出来的。我们世间的凡夫,文章写得再好,书著得再好,都是不了义,为什么?从思惟、想像、思考里面流出来的,在佛法里面讲,意识心里面流出来的,是八识心;而诸佛菩萨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字字句句流出来的源头不一样,根源不相同,一个是从自性里流出的,一个是从意识里流出的,那怎么会一样?识心里面流出来的,就有分别、执着,那个意思有尽。佛的经典是从心性里流出来的,意思无有穷尽,所以它含无量义,所以能作种种解。特别是学经教的,不能不知道。我常说:佛经没有意思,佛经不能讲解。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我们学佛的人,对于佛的经典要用什么态度?佛既然是无有法可说,我们应该要无有法可闻,那就对了。所以经典受持,老实念,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你想它的意思,叫胡思乱想,它没有意思,你怎么会想出意思来。你想出那个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怎么想,都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有意思。你几时没有意思,你就入佛的境界;没有意思的时候,见性,明心见性。凡夫之人要是来问你这个经是什么意思,你就头头是道跟他讲,讲凡夫的意思,这就无量义了。你真正要是能通达无意思的时候,讲经就活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无论什么根性的人,你一接触,你都会讲得头头是道。大家要晓得,无意思里面才会出无量义,有一个意思,死的,再不能作第二个意思讲。

   佛的经典,当然特别是《金刚经》,《金刚经》因为过去有五祖忍和尚、六祖能大师,他们两个提倡,于是《金刚经》变成家喻户晓,知名度最高,读诵的人最多。自古以来给《金刚经》作注解的人也最多,现在《大藏经》续藏里面收的《金刚经》注解有一百多种。过去看到这个记载上讲,自古以来有五百多种,《金刚经》有五百家的注解。如果它是一个意思,一本注解就好了,何必要这么多?无量义!哪有一个意思?

   学经要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要从哪里做?从无意义上下手,特别是《般若经》上说的,“般若无知”。经要天天读,读到无知。《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就成功了,智没有了,得也没有了。《心经》讲得简单,“无智亦无得”,就出了一个题目,文章是什么?文章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们想想看,《金刚经》我们快讲完了,整个内容到最后归结,不就是无智亦无得吗?到无智无得的时候,你就明心见性。无智无得是彻底放下了,无智把所知障放下了,无得把烦恼障放下了;二障统统放下,你就明心见性。智、得是幻,不是真的,知幻即离,离就是无智、无得。离幻即觉,你就明心见性,你就见性成佛。然后你才晓得字字句句里面,本来具足无量义。无量义是从起用上讲的,不起作用的时候,什么意思也没有。可作种种解,这是佛的音,圆音。

   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是圆顿根性的人。怎样才是圆顿根性的人?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就圆,一有分别、执着,棱角就出来,就不圆。我们是不是圆教的根性,不必问别人,自己可以省察一下就知道。如果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有计较、有分别、有执着,就不圆;离一切分别、执着,就圆了。圆人因为心清净,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看东西,我们一般讲没有成见,那就圆了。我们为什么不圆?有成见。这一桩事情,自古以来世法、佛法都讲得很多。

   童年的时候,小学生刚刚开始接受教育,在中国古代,对于这一桩事情非常重视,不像现代。父母为自己儿女选择老师,这个老师影响他这个小孩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去选择。启蒙的老师,他的标准是什么?德行。师是模范,就是做人的模范,这叫师道。做人的样子,要选一个好的榜样,让这个小孩接触他,不知不觉当中受他的薰陶、影响,先入为主。小朋友一接触这个老师,就是个好样子,影响他一生。等到他长大亲近别的老师,那就没关系了,好的榜样已经养成,已经养成好习惯,再去亲近外面人影响就不大了。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第一个老师,因为他年纪最小,六、七岁的时候上学,这个影响力最大,会影响他一生。但是,现在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有几个人晓得这桩事情?换句话说,今天有几个人真正爱护自己的儿女?如果你真正爱护你的儿女,你家里不可以买电视,电视是坏样子,两、三岁就在电视机面前天天看,学得脑筋坏主意不晓得有多少?在从前十几岁的人都没有这些想法、这些念头,现在两、三岁就不得了,察言观色,就能看人的面孔说话,都说假话,你说这怎么得了!今天这个世界是魔王主宰,魔王在哪里?在你家里,你家的电视机就是魔王。害得你一家人身心不安,你还挺喜欢它的,那有什么法子!“圆人”,圆顿根性的人,非常可贵!也就是心地清净无染,没有分别、计较,这是圆顿根性,他修学大乘很容易。如果是样样都分别、样样都计较、样样都执着的,学小乘法好,方便。小乘法叫你执着,大乘法叫你开放,这是大小乘教学宗旨、义趣不一样的地方。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这是真的,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上见到太多太多了,就是所谓变了质的佛法,佛法是正法。世间确实有一类的人,认为什么?佛法的利益可图,佛教徒很老实,可以欺骗他们,于是挂了佛教的招牌,欺骗信徒、为非作歹、毁灭佛法,太多太多了。中国、外国处处都能见到,这个事情很麻烦!我们周边的人有没有?可能有。为什么会有?名利的诱huo力量太大了。这个我们也能够谅解他,他哪有那么大的智慧、那么大的定力,能够抗拒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huo?不可能!要避免众生造罪业,只有我们自己小心谨慎。譬如,我们想做一件好事,印经布施是好事,有人听到了,到处去化缘。我们印什么经,去化缘,大家欢欢喜喜拿钱,拿了一万块钱来,印一千块钱的,他印了,是印出去了,谁也不会去查他的帐,造罪业!现在这个事情很普遍,在台湾印经的印刷厂都知道。我们也找这些印刷厂印经书,我们后面版权页上印一万本,就是一万本;印一千本,就是一千本。印刷厂老板曾经跟我讲过:“法师,你们很老实!你们都照这个数字印。”我说:“难道还可以不老实?”他说:“好多!”他告诉我的,我才晓得,我才知道还有这么一桩事情,印刷厂老板告诉我的。实际上他只印一千本,但是版权页叫他印一万本,他作弊,老板清楚,他经手的,这个造罪业!举出一桩小事,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们要建个道场,建道场要化缘,有些信徒帮忙化缘,化来的,他也分一半去,这个我在台湾听说了。寺院的信徒,派他去化缘,化来之后怎么样分法,所以他才热心,他要是无利可图,他才不干!这都是造罪业。“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古时候讲这句不好讲,不好懂,现在很好讲,摆在面前,很好懂。可是,业因果报不可思议!

   最近这几年来,《了凡四训》自从民国初年印光大师的提倡,我们跟进,流通量很大,希望诸位要多看,你能够相信因果报应,你能够相信命运,你就不会造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说你能赚到钱,那是假的,你怎么可能赚到钱?你如果真的能赚到钱,释迦牟尼佛也拜你做老师,佛菩萨没有这个能力。钱从哪里来?你过去种财布施的因。你布施得多,你这一生得的多,因缘果报。你前生种的财布施的因少,你这一生得的就少。就像刚才说的,打着佛菩萨的旗号,欺骗众生赚来的,都是你命里面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古人所谓“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他今天就是作强盗抢来的、偷来的,都是他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他要不偷、不抢,他也得到;可能得到是慢一点,过几年才得到。他不过先把它拿到,拿到造罪业,还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没有的,你去抢抢看,你抢不到,你也偷不到,命里没有!所以我们懂得佛法,了解因果,晓得钱不是人赚来的。如果你把这个道理参透,你的心就定了,你就不会汲汲去争名夺利,去干这个傻事情。命里有的决定有,命里没有的,怎么求也求不到,何必去干傻事?何必去犯法?何必去造恶业?真正明白了,彻底明白了,不会造恶业了,绝对不干傻事情,真正晓得积功累德,前途一片光明。

  “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以开正知见为根本也。”这两句话不仅是大乘佛法,凡是佛法,可以说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学佛最重要的是善知识,我们讲的好老师,你遇到好老师,你不会走冤枉路。一般学佛的人,学多少年,学几十年,没有成就,没有受用。什么原因?没有好老师,关键在此地。如果真正遇到好老师,效果很快速、很显著。我常常劝勉大家,学佛的成就,学佛的功德利益在哪里?就在你面孔上。你学佛,学得一年比一年年轻,学得身体一年比一年好,这是花报,一定得到的。这么一点点小小的好处都得不到,你还学什么佛?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佛在经上讲得很多遍,“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佛常说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意思是一样的。相是幻相,幻相怎么变现出来的?识变的。识是什么?心想。你心地清净,你的容貌就清净,你的身体就清净。身心清净,它怎么会生病?凡是生病,都是你的心不清净、污染,身不清净才会生病。身心清净的人不会生病,不容易衰老,这是学佛马上就得到的效应。这看你是真修,还是假修?假修,当然你得不到,还是有烦恼,还是有忧虑,还是有牵挂,那都是衰老疾病的根源。你又不想衰老,又不想生病,可是你偏偏又要去制造,你不是自作自受吗?世间人没有接触佛法,不懂这个道理,那情有可原。我们学了佛,明白这个道理,“知幻即离”,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是幻,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能够把这个离开,你的身心就健康,初步的利益你就得到了。

   所以好老师非常重要。好老师好在哪里?帮助我们开正知见,这就是好老师。如果不是帮助我们开正知正见,那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识。真正善知识一定帮助我们开正知正见;换句话说,就是三皈依讲的“觉、正、净”。这个老师帮助我们的是,提升我们觉、正、净,这是善知识。如果这个老师不是教我们觉正净,还加深我们迷邪染,那就太可怕了。我们已经迷邪染很深,再要加深,还得了?这是我们在这一个时代辨别善知识的真假,你用这个方法来辨别,就很清楚,你就不会上当。《楞严经》上所说的,我们现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正怎么辨别?很简单、很容易,正法是让我们趋向觉正净,邪法是教给我们走向迷邪染,邪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TOP

续 109

一七六、约我见明离亦离 问答明义



    前面的一段,是从尘界,“约尘界明离一多”。这是第二段,“约我见明离亦离”,经义愈说愈深,愈说愈透彻。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假设有个人这么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这个人对于世尊的说法是不是真的明了,真的懂得?开经偈第一句“愿解如来真实义”,他是不是解如来的真实义?下面是须菩提的反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这个人不懂得如来所说义。这是世尊教给我们,离的念头不能有,教你离相、离见,你还有离的念头,你还是有妄想,还是有执着。离也要离,那才真的干净,真的清净。经文的意思很深,必须连到后面几段才渐渐能够看得出来。

   “1、此节经义极深。当知开经以来,屡言我人四相不可有。恐凡夫因佛如是反复申说,遂执为我见等,真实是有。此见横梗于心,正是我见。岂非反加其缚耶。”


   这个意思把“极深”为我们显示出来,确实是深。宗门里面常讲伶俐汉,这个世间有几个是伶俐汉?若非上上根人,总免不了听了佛法,把意思听错了,听错的人很多很多!世尊说法,当时与会的大众还把佛经的意思错会了,后来的祖师大德们说法,听众当中没有把意思错会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现前这个讲堂里面,把意思听错了,经文错会了,那又何足为怪?我们听到了,觉得这是正常的,错会意思必定有。这一点,我们总是尽力的来防范。所以经字字句句为什么要反复的来说,就是怕人错会意思。因此,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无不要求我们对于经要圆解,圆解就不会把意思错会了;凡是错会意思,都是知见不圆。这个地方是很好的例子,《金刚经》自从开讲以来,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的,世尊屡次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教我们要离四相,说的次数多了,怕我们听的人执着真的有四相;如果要有这么一个念头,真的有四相,那就变成我见。经文到这个地方才给我们说出来,哪来的四相?所有一切法相,世间法、出世间法,佛法也在其中,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因缘所生的,缘起性空;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怎么能把这个相当真?到此地才讲透彻!

   四相为什么不能执着?因为它根本没有。所以叫你不执着,根本没有!如果你以为有,我要离开它,我要不执着它,你已经不解如来所说义。那个修行就修得很苦,我要离,离又离不掉,又拼命要离,你说多苦!这种苦,就像在梦中作怪一样,不知道这是空的;知道是空的,“知幻即离”。什么是离?知就是离。知幻跟即离,不是两桩事情,一知就离了。知道之后,“我还要离”,那你根本就不知。你晓得是幻,还有个离不离?当下就丢掉了,就没有了,问题就解决了。确实听经有这么多人有这种误会,所以在此地不能不讲清楚,不能不讲明白。如果错会了,那又加一层的迷惑,又加一层的妄想,“岂非反加其缚耶”,这个缚是烦恼的代名词。

   “2、此经于一切法,屡说即非、是名,以明相有性空之义。意在令人观照本空,顿得解脱也。利根者,自能闻一知十。悟知我见等,亦复相有性空也。”

  “此经于一切法,屡说即非、是名”,即非、是名,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也讲得很多,这是世尊说法的善巧方便,我们要懂得这四个字的深义。“以明相有性空之义”,说即非,是说性空;说是名,是讲相有。但是相有,我们又执着有;说性空,我们又执着空。你说这个东西糟糕不糟糕?其实“空有”都没有,你才真的明白,你才真的懂得即非、是名的意思。如果即非讲性空,也不能说讲错,是名讲相有,也不能说错,其实有没有真懂?没有真懂。所以你天天念《金刚经》,天天读《金刚经》,你不会开智慧。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当中,依旧解决不了问题。毛病出在哪里?空有两边都执着,与《金刚经》的宗旨“诸法一如”不相应。一如里面,没有空有才一如;有了空有,有了对立的,哪来的一如?这是前面一大段经文,破除我们相对的观念。只要有相对,就不是一如,你还是落在四相、四见里面。

   所以佛讲这些话的意思,真的理解了,“意在令人观照本空,顿得解脱也。”这是如来的真实义。可见得如来的真实义,并不是说的这些法相上,是教你“知幻即离”,这是如来的真实义。所有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都是这个宗旨。我们净宗与这个宗旨,符不符合?符合。今天大家念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你不了解这个宗旨,你违背了佛说法的义趣,所以你念佛修净土得不到利益。如何能符合《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还是知幻即离。告诉你身心世界、六道十法界都是假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念佛人,身心世界放下了,一句阿弥陀佛,专求净土,那就得到了。放下身心世界,这是无住,应无所住;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而生其心,怎么不是《金刚经》的教义?放下身心世界,不着有;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不着空;空、有两边不着,这是金刚般若,这是真实智慧。所以“意在令人观照本空,顿得解脱。”你马上就自在了,放下就自在。这个事情要靠自己,佛菩萨帮不上忙,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无始劫的烦恼是你自己找的,不是别人给你的。你打妄想、你分别、你执着、你忧虑、你牵挂,都是你自己搞的,没有一个人给你的。因为是你自心迷惑颠倒变现出来的,所以佛菩萨帮不上忙,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佛菩萨能帮的,只把这个现象给你说清楚、说明白,告诉你全是假的。所以聪明人、上根之人,一听是假的,事情马上就解决了。为什么?不再忧虑、不再牵挂、不再打妄想,假的!真的懂得、明白了,所以当下得解脱。

  “利根者,自能闻一知十。”佛门常讲一闻千悟,大彻大悟。“悟知我见等,亦复相有性空也。”还是这一桩事情,相有,有即是空;性空,空即是有;空有不二,空有一如,才是诸法如义。我们今天,这也是个关口,过不去。性空相有,我们把它分作两桩事情,不晓得性空跟相有是一桩事情,我们错在这里。所以说相有就是性空,说性空就是相有。《心经》大家天天念,念了有什么用处?提不起观照功夫。每天念,不起作用,你说多可惜!《心经》上简单明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不异就是没有两样,“空不异色”;换句话说,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是一不是二。如何把这个经义应用在生活上?我们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只要一起心动念,马上就体会到,色、空是一不是二,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马上就息掉了,这就叫做观照本空。

   玄奘大师当年到印度,那个时候是走路去的,当中要通过八百里的大戈壁沙漠,新疆那个沙漠地带,能通过这条沙漠,还能活着回来的,没几个人。十个人去,难得有一个人回来。他能渡过重重的险难,《传记》里面记载,他就受持《心经》,观空,所以一切zai 难他能够通过。在这个险难当中不能通过的,执着有。由此可知,“观照本空”,利益功德不可思议!
“3、今曰“佛说我见等”。其偏执于有相边,未能通达我人等等之见,亦为本空。故曰“不解如来所说义”也。”

  “今曰佛说我见等”,等就是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假设有一个人这么样的执着,说佛说法说这四种见。“其偏执于有相边,未能通达我人等等之见,亦为本空。故曰不解如来所说义。”他听佛这个说法,听佛说空,他就执着空;听佛说有,他就执着有。佛说法没有一定的,这个诸位必须要知道。佛为什么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有?佛对那个说法的人,那个人的执着不一样。今天张三来请教佛,佛一看他,他执着有,佛就跟他讲空,破他的执着;过两天又来一个人,请教释迦牟尼佛,这个人执着空,佛讲有,破他执着空。佛所说的一切法,破众生的执着而已。所以你读经,你要想想,这个经是对什么人讲的。后世有一些人不懂得佛说法的义趣,还误会释迦牟尼佛说法不一定的,一会儿讲空,一会儿讲有,自相矛盾。这个误会就更深,“不解如来所说义”,佛哪有法好说?佛是看你害什么病,这个药下去,病就好了。病好了,药也不要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这才真正懂得。所以佛的一切经都有对象的,对什么人说的。

   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这些经都不是对我说,我们所看的,都是佛对这个人说,对那个人说,都不是对我说的;换句话说,很不容易治我的病,不对症!可是佛也非常慈悲,灭度之后,后世众生也是无量无边,佛也不舍弃他们,要是舍弃他们,违背了慈悲的本愿。我们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释迦牟尼佛怎么能把我们舍掉?与他这句话不是相违背?他真的没有舍弃我们,所以教给我们念佛法门。在《大集经》里面普遍的告诉大众,佛的法运有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他老人家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严持戒律就能证果,“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是像法时期,禅宗非常兴盛,“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生在末法,听释迦牟尼佛的话,念佛求生净土,不就个个都成就了吗?留一个方法,教给我们末世众生,我们今天生在末法不听话!还要去找释迦牟尼佛替从前人治病的老药方,老药方找到了又不对症,用这个药方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把病加重了。这个处方不是给你用的,你偏偏要用它,释迦牟尼佛没有过失,是你自己的过失。释迦牟尼佛留一个处方给你,你偏偏不用,你去找他治别人病的药方,你要是吃死了,医生不负责任。我们世间人有病,用药都很小心谨慎。佛经是药,佛法要是不契机,断众生的法身慧命,但是那不是佛的事情,是我们自己选错了,这个要晓得。

   佛的经典,我还在初学的时候,在李老师的会下,好像还没有出家。同学们在一起聊天讨论佛法,我曾经说过一句,我说:“佛法会害人,会害死人。”我那些同学听了不服气,到老师那里去告状。他说给老师听,老师点头说:“没错!”就问老师:“为什么?”“法不契机,不契机会害人,会断人法身慧命。”所以我们选择法门非常慎重,也就是说,要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修学才得利益。不会选择,那就选择净土宗,因为净土宗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开的处方,就是教导我们的,这是决定不错的,末法时期选择这个法门。

   “4、古德有请师解缚者。师曰:谁缚汝?此节经文,正明斯义。性体空寂,本无有缚。今横一我人等见于心,且曰佛亦如是说,岂非作茧自缚乎。”

  “古德有请师解缚者。师曰:谁缚汝?此节经文,正明斯义。”这是宗门的公案,禅宗里面的典故,真有这个事情,那不是假的。一个人忧虑、烦恼、牵挂重重,苦闷得不得了,去找法师,请法师把他心里的结解开。过去有个电影,片名叫心有千千结。找法师解结,法师也很高明,你把结拿来,我替你解。达摩给慧可安心,就用这个方法。古大德遇到这个人,缚好像绳索捆绑一样,不自在,反问他:“谁缚汝!”哪一个捆绑着你?这些话都是点醒他,叫他回光返照。果然回光返照,没人系缚。你说你今天有苦,你有难,谁给你苦受?没有人。某一个人给我气受;那个人为什么不给他气受,单单给你气受?实实在在讲,人家给你气受,你欢欢喜喜接受过来,你要受,那有什么办法!问题还出在你自己。譬如有一个人骂你,他骂别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骂你,你为什么会生气?骂别人,我没有受;骂我,我就接受过来了;你要不受,不就没事?你怎么能怪人家?你明白这个道理,这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都没有干扰我们,都没有系缚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愚痴,他不给我,我也要拿回来,这个麻烦就大了。
譬如我刚才讲的电视,电视是个魔王,你受它的害。如果我们不受它的害,电视是菩萨,可以天天看电视修行。有没有?有,《华严经》上就有。《华严经》那个时代,电视没有发明,虽没有发明,有类似的,戏剧、歌舞,这里面修行会开悟、会证果。他为什么会开悟、会证果?因为他看那个相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从那个假相再一回光返照,整个宇宙人生都是空的、假的,他开悟了。所以会的人,唱歌、跳舞、看戏都成了佛;不会的,堕落下去了。因为会的人太少了,佛菩萨就少了;不会的人太多了,妖魔鬼怪就太多了。外面境界没有好坏,没有佛、魔,佛与魔在哪里?在我们自己心里面。一念迷,境界都是魔境,什么境界都是魔境,讲经说法都是魔境;一念觉,唱歌、跳舞都是佛境界。所以外头无佛亦无魔,佛跟魔就是我们一念觉迷。一念觉,佛境界;一念迷,魔境界。你怎么能怪别人?世间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怨天尤人,那个过失最大,那是真的错了。这是举禅宗公案典故说明,这节经文就是这个意思。
  “性体空寂,本无有缚。”性是空寂的,相是了不可得,可见得性相都没有系缚我们。换句话说,性相都没有带给我们烦恼,都没有带给我们忧虑、牵挂,没有!烦恼、忧虑、牵挂,是你自己找的。怎么找的?这就讲:“今横一我人等见于心,且曰佛亦如是说,岂非作茧自缚乎。”错就错在这个地方。所以听经闻法,最好是要听全部的,要细心去体会,最怕的是断章取义。听一句,听一段,执着这一句,执着这一段,那就坏了。诸位想想,佛法是破执着的;破执着,你在里面再执着,岂不是大错特错!因为众生种种执着不同,佛这个经典有种种破执着的方法,也不同。圆顿根性的人聪明,他明白佛的意思,他可以听,样样都不执着,于是他解义就圆了。舍一边,执着一边,都会把佛的意思误会了,都会把佛的意思错解了,这样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困惑,真正是作茧自缚,没有人缚你!


    这一段是把问答这个大前提说出来了。精要的意思,是在底下这一段,才真正把这一桩事情为我们说清楚、说透彻。



一七七、释成其故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一段经文是解释不但要离相,这个“见”,离的念头也不能有,离也要离。为什么不能有?这段经文把这道理说出来了。在这个地方我们又读到“即非、是名”,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广。

   “1、“是名”,约相,约缘起说。“即非”,约性,约性空义说。我人等见,皆为缘起之幻相。此佛说我见之真实义。“我见”是无明本(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为成凡之由。破我见是智慧光,乃成圣之路。此中所说,正是的示修功。”


  “是名,约相”,从相上说的,从缘起上说的。“即非”,是从性体上说的,“约性空义说”。“我人等见,皆为缘起之幻相。此佛说我见之真实义。”这样的句子,前面也曾经读过,但是前面的意思浅,后面的意思就深了。为什么说前面浅、后面深?前面教我们离相,所说的重点都是在离相。后面所说的,我们明白了,原来所有一切相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实的;不但外面境界相是虚妄的,我们起心动念能缘的这个相,也是幻而不实,这个意思的确进了一步,又深了一层。说一个我见,就把所有一切念头都包括,一切念头总不外乎这四大类: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就是你有这个念头,有这个意念。

  “我见是无明本”,佛法里面常给我们说,凡夫有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最细、最难断;断尘沙烦恼的,无明烦恼还在,何况断见思烦恼的。无明破一品就证一分法身,所谓是法身大士,也是我们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要破一品无明才行。由此可知,念头就是无明,就是无明的根本。法身大士跟平常人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就是他没有妄念。

   底下一句是佛在《楞严经》上说的,告诉我们什么叫“无明”,这也是富楼那尊者问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明,“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立的是什么知?就是此地讲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楞严经》上这两句话真的很不好懂,什么叫“知见立知”?前面这个“知”是真知,是般若真知,人人都具足,每一个人都有真如本性,你怎么没有真知?佛知佛见,佛知见个个人都有。你要不相信,我们举一个例子,你立刻就明白了。我现在坐在这讲台上,你们大家都看到,不是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吗?你并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这个时候你的“见”,就是佛知见。你要起一个念头,这上面坐的是净空法师,完了!你起了无明。你在这里面立一个“知”,这就错了。为什么立一个知就错?本来没有名,你怎么给他搞个名字?本来没有相,你怎么着了相?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只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说你有没有看清楚?有没有听清楚?一样看清楚,一样听清楚,那就是第一个“知”,佛知。法身大士,也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他们能够永远保持这个境界,也就是说六根起作用,他能保持着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那个知见是真知、正知正见、佛知佛见。没有见到法身以下的菩萨,就像《金刚经》上说的,它底下立一个知,在知见里面又建立一个知。前面摆的,这是花,这是红色的,那是黄 se的,那就完了,愈迷愈深。原本没有这些名与相,没有这些分别、执着,我们错就错在这里。一有分别,一有执着,你就起烦恼了,贪嗔痴慢跟着起来,连着起来,这个麻烦大了,这就叫“立知”。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所谓第一个念头、第一见;我们第一眼看是正知正见,到第二眼就变了,就起心动念,就分别、执着,那叫立知,这就是无明,这叫根本无明。无明在哪里,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无明起来了,那就有三细六粗,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轮回,就这么一桩事情。

  “为成凡之由。破我见是智慧光,乃成圣之路。此中所说,正是的示修功。”“的”是的确,确确实实指示我们修行真正的功夫:破我见。破我见就是于一切境界当中,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你不相信,试试看,你有没有办法做到?我不分别,已经分别了,分别不分别;我不执着,已经执着了,我已经执着,太难了!道理我们明白了,事实也搞清楚了,实在做不到,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给诸位说,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你要不信试试看,你在一切境缘当中,试试看能不能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起心动念就有十法界,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分别、执着,那麻烦大了!在十法界里面又变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分别、执着变出来的。

   “2、佛说一切法,不外两义。明性、明修是也。且一句法中,说性必兼有修,说修即摄有性。若不知如是领会,其于佛法,终在门外。理性当于差别中见平等。修功当于平等中见差别。”

  “佛说一切法,不外两义。”总而言之,佛为众生说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二义,“明性、明修是也。”这四个字也可以说,把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包括尽了。佛指示我们,就是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不是外面真有的。又告诉我们:性体是空寂的,是遍法界的,性体的作用无量无边,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本人。我们才晓得,自己智慧、德能,样样都是无量无边。佛要不为我们说出,我们怎么会晓得有真如本性?不知道!不晓得自己智慧、德能这样的深,这样的广,不知道!佛说这些经典,为我们显示出这桩事情。他说,我们也听明白、听懂了,虽然有这样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现在还是迷惑颠倒。这个智慧怎么失掉的,如何再恢复过来?那就是“修”。教给我们的方法,《金刚经》上讲的是原理、原则,方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处而异,所以方法就多了。我们常听到八万四千法门,法就是方法,门是门径,有这么多。又听说法门无量,那就更多了。

   是不是真的无量?真的!真正无量。无量的法门有一个不变的原则,无量的法门可以把它归纳到这个原则,这个原则是觉、正、净。无量无边的法门,归到最后讲到修行,不外乎这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实在讲,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好像我们到这个讲堂来,诸位居住的地方不一样,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最后你进入讲堂。讲堂只有三个门,最后就从这三个门,你从哪一个门进来?觉、正、净三个门。这三个门任何一门进来都行,功德都一样,而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进来是三个门,不一样的;进来之后,三个门原来是一样的。

   一般说来,性宗、禅宗他们走的是“觉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门,古人常常说,上上根人才有这个能力。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给你讲四相是错误的,四见也是错误的,都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一类根性的人,听到这个话,妄想、分别、执着马上就断,他就成功了。就像《圆觉经》上所说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他从这个门进来,这个门快!如果不是上上根人,这个法门你给他讲,没用!像我们这种根性的人就没用。《金刚经》虽然讲得这么详细,讲了这么多天,一个开悟也没有,一个见性都没有,这就说明我们不是这个根性。不是这个根性,听听《金刚经》也有好处,听听他们上根、利根的人是怎么修法。他们能够依照这个方法修到明心见性,我们没有办法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听听懂得了有好处,对于世出世间法的情执会淡几分,不会那么坚固的执着,总会少了几分;少了几分,对念佛就帮助很大。这也是我们这一次讲《金刚经》目的之所在,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我们没有彻底看破,没有究竟放下,只要看破几分,放下几分,对于念佛往生就有帮助。这是说觉门。

   其次,我们讲“正门”。“正”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就是佛知佛见。佛的知见在哪里?所有一切经上所讲的都是佛知见。佛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佛为我们的说法,是佛知佛见,在经典里面。我们依照经典理论、方法来修行,有次第、有浅深慢慢来学习,这就是所谓“教下”,禅宗以外。像天台宗,天台宗是根据《法华经》,贤首宗是根据《华严经》,三论宗是根据《中论》、《十二门论》,以后又加上《大智度论》。法相宗的东西比较多,有六经、十一论。这些宗派都是依据佛的经典,把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经典是标准,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拿着经比照比照。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不一样,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舍掉,学佛的想法、看法,教下用这个方法。这样的方法,中下根性的人都行,但是时间很长,像读书一样,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按部就班来,循序渐进,能得好处,能得利益。这是走正门的,但是要真正干,真正相信佛,把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舍弃掉,向佛学习。

   第三个门是“净门”,我们净土宗走这个门。除净土宗之外,密宗也走这个门,密也是修清净心的。我们今天为什么把密舍掉,单单提倡净土?这里面有道理的。净土宗讲的净,是离开污染的净,容易得到。所有一切污染我不沾边,我离开它,我得到清净了,这个容易。密宗那个净是高级的,不离开污染他也清净,这是很难。我们把名闻利养舍弃,不贪;他金银财宝一大堆,天天在那里玩,那个不贪,那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密是最高级的修学方法,如果你没有这个功夫,你要学它,没有一个不堕地狱的。你造罪业,那还得了!一般人不懂得,一窝蜂去学密,为什么?密又不要吃素,鸡鸭鱼肉照吃,也不要断淫欲,正合现代人口味,大家一窝蜂都去了。诸位要晓得,他在这里面得清净心,他吃肉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起心动念,他那个吃行。你给他一碗大便,他照吃。为什么?他也不起心动念,他也没有分别、执着,那真清净!你盛一碗大便他不吃,肉给他,他吃,保险堕地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要知道。我们净土宗的净,我们有选择的;不像他,他那个没有,他是高级的,我们比不上,他是真清净。

   现在密宗传得很广,学的人很多,我没有学过。我的老师是密宗的大师,他教我三年,我的佛学基础是他老人家一手给我奠定的;但是他没有传给我密法,我对于密里面的内容知道得很多。黄念祖老居士是学密的,他本身就是金刚法师。我们见过几次面,也深谈过这个问题,他直截了当告诉我,在今日之下已经没有密宗的根器了。我听了这个话,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善知识,不骗人,很难得!他告诉我,在中国大陆这四十年来,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真正修成功。哪六个人?他没有告诉我,我相信他讲的话不会错。因此他遇到学密的这些同修,都教他加持三部经。他的《净土资粮》,《净土资粮》是个很小的小册子,因为太薄了,我把他的《谷响集》,两样东西合印在一起,后面是《谷响集》。《谷响集》就是老居士应酬学密这些同修们的开导、书信。他里面所讲的都是劝人的,学密一定要加持《无量寿经》,要读诵《弥陀经要解》,要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他教他们念这三样东西。这也是老居士的苦口婆心,知道你密学不成功,念这个经求生净土。我们常讲“净密双修”,诸位要知道,净密双修是看到学密不能成就,想在净宗拉你一把,是这个意思,你们不能听错了。好了!我也来净密双修,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专一你才有把握,你搞两门,你的精神、时间都分散掉,能不能往生都成问题。密是靠得住不会成就的,不太可能的。所以真正善知识他会观察,你不是这个根器,不会传给你的,这个要知道。

   所以我们赞叹它,不学他。跟禅宗一样,我赞叹禅宗,我不学禅宗。为什么我不学禅宗?我自己知道不是那个根性。禅宗不要说是很高的,最起码的禅出不了三界,初禅天;四禅八定,这是初禅,什么样的功夫?诸位晓得,到了色界天,欲界就丢掉了。什么是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东西摆在你面前,你还动心不动心?不是“我出家了,我都离开了”,那不行!念头上还有,你还是欲界,色界天没有资格去,这才知道禅难!禅要把欲丢掉,这还是最起码的、最低级的功夫。往上面去,愈往上去,功夫愈高。我想想,做不到。《金刚经》是禅宗的经,我讲的也不比哪一个学禅的人差,禅宗祖师《语录》我讲过很多,《坛经》也讲过好多遍,口头禅我比他们都行。你要问我自己?我做不到!我能够讲得很清楚,我做不到。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虽然我不要了,还会动念头,还会动心。不能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有罪,欺骗自己是罪上又加罪,那怎么能成就?所以想一想,禅跟密门槛太高,我们确实没有法子,再回过头来老实念佛。想一想这个法门有把握,行!我们这一生当中真能成就,这是走净门。这是说修行,我们举这三大纲领就够了。每一个法门里面,每一个宗派的常识要知道,你知道了,你不会被他们迷惑,不会被他们动摇,这个很重要。自己选定了一门,就一门深入,这才能有成就。如果不了解状况,世俗人常讲:“干一行,怨一行”,看到别人好像都比自己高。这是世俗的观念,有没有?确实有,我们自己也有。如果存这种观念,你这一生的修学没指望。为什么?没有信心。你的心浮动的,总是在动摇,总是在每一个法门去试探试探,你这一生有多少光阴?那个空过了,浪费掉了,非常可惜。所以要紧的是选定一门,然后就一门深入。

  “且一句法中,说性必兼有修,说修即摄有性。”这是佛说法,即使小乘经里面也不例外。一切经中说性,一定有修行方法,如果没有修行方法,佛说的经就不圆满。说修行方法一定讲到理论,有理论的依据,理论的依据就是自性,自性是理论的依据。最明显的是《弥陀经》,里面所讲的都是事、都是修,《弥陀经》字字句句里面都有性、都有理。我们没看到,那是我们看得太浅,没有看到它的深度。你看看莲池大师的《疏钞》,你就懂得。莲池大师把这桩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为我们交代出来。每一个小段讲到最后,到最后一段称性。称性是什么?说性。《弥陀经》说的是事,它有理;说的是修,它有性。同样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如此,你从头看一看,像看故事、看小说一样,全都是讲事,里面有很深的道理,我们读经要能体会。研教就是讲经要把它讲得透彻,凡是佛讲事的这些经,你要把理论说透彻,大家对这个事就相信,就不怀疑了。讲到理论的经,就像《金刚经》讲理论,理讲明白了,要怎么个修法?你要不把修行的方法交代清楚,“这个道理我不会用,我用不上!”《金刚经》的原理原则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你就成菩萨,就不是凡夫。要不要学着会用?要。学的多少不拘,学的浅深也不拘,当然你愈多愈好、愈深愈好。没有这个能力,浅一点也好,少一点也好,都能得利益。

   我在讲席当中跟诸位报告过,我们要想把《金刚经》的原理原则,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个好样子,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但是我们今天讲“普贤菩萨行愿品”,你们的概念当中就是薄薄的一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是的,我给你们讲的“行愿品”不是这一份,这是《普贤行愿品》最后的结论。它的全经有四十卷,现在流通的这个本子是四十卷里面第四十卷,一卷,前面还有三十九卷,这三十九卷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有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他们做给我们看,他们表演。这五十三个人,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人家是如何把《金刚经》的道理、方法,应用在他的生活当中,应用在他的工作之中,不管做哪一个行业都用得上。你会用了,你是菩萨。菩萨不一定要出家,五十三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萨,示现出家相的只有五位,其他的统统是在家的法身大士。所以《四十华严》实在讲应当要提倡,不提倡我们没有样子。《四十华严》这五十三参是学佛的样子,人家表演给我们看。

   注解《华严经》的经本很少,自古至今完整的注解只有两种,都是唐朝的,清凉大师的《疏钞》,李通玄居士的《合论》,现在流通的就这两样。清朝道霈大师,是福州鼓山涌泉寺的住持,他将疏跟论合起来,重新编了一个本子,叫《华严经疏论纂要》。即使没有人讲,也应该要读读,读不懂没关系,多读。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要有耐心的去读诵,对于我们的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说修学有帮助,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这是现前的利益,对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有帮助,将来的利益、永恒的利益。这个地方把要紧的经义说出来,是教我们读经、听讲要如何去体会。“若不知如是领会,其于佛法,终在门外。”这是真的。多少人学佛,学了一生都在门外没进来。学佛学一辈子,问他佛是什么?他不知道,答不出来;问他修什么?他也不晓得,盲修瞎练,所以一生时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一无所成,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理性当于差别中见平等”,你怎么见性?你怎么能体会到甚深的义理?这里给我们讲的原则,讲得非常之好,简单扼要。平等是性,差别是相,从差别相里面,你要是见到平等,你就见性了。相宗告诉我们:转八识成四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末那是什么?执着。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了,那就是妙观察智;不执着了,是平等性智。我们要想明心见性,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学不分别,就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不执着,就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个在相里就见性了。禅宗是不说出来,教你悟;你要不悟,那个香板就下去了。当然老师父要用棒喝来打你,也是看清楚,这一棒下去把你打开悟了,你就觉悟了。像我们这种人到禅堂里,那个老师父打不打?不打。为什么?打死也不开悟,那就有罪过了。他打了,你真的开悟,那就要打。宗门用棒喝,教下讲演,宗门教你悟,不跟你讲。你悟了之后,给你作证,证明你没错,你的见解没错,所以方法、手段不一样。

   有一些人很迷惑,我在台湾就见到了。师父拿着香板打几下,就把这一身的业障打掉了。我听了很怀疑,那个香板一打,业障就打掉了,还有不少人拿着红包供养,请师父打,师父当然欢喜,愈打红包愈多。那个业障有没有消掉?我看不见得。消业障是我们学佛的人时时刻刻挂在心上,总是想尽方法去消业障。可是诸位要明白,什么叫业障?我业障很重,问你什么叫业障?不晓得。业障在哪里?业障就是烦恼,就是妄想,妄想、分别、执着那叫业障。老师父打你几顿,你是不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如果都没有了,那有效,一打业障真的都消掉了。如果打了之后,还打妄想,还分别、执着,那就没用!愈打业障愈多,业障不是轻而易举可以打掉的。宗门用这个方法他要观机,看你自己功夫将要成熟还没成熟,就差那一点,用这种特殊的手段,这个棒喝下去之后,叫你一下子就惊醒,这个可以,不是随便打人的。所以宗门的手段不一样,也没有一定的方法,完全是观机,应机施教。因此,那个手段不能学的,我们没有那个本事,对象也不是那一等人,单单学那个样子,那还得了!那就造罪业了。理与事都要搞清楚,我们还是在教下用功夫。

   净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号老实念,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妄想、分别、执着起来不要怕,是正常的。你是凡夫,你要不起妄想、分别、执着,你是佛菩萨了,那就不是凡人。凡人当然会打妄想,当然有分别、执着,所以起来不要怕。这是古德教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要是迟了,你这个妄想继续不断的打,那个麻烦就大了,那造业了。妄想一起来,你马上觉悟了,我现在又打妄想,你觉察到了。觉察到,用什么方法对付它?阿弥陀佛。心里面佛号马上提起,把那个妄想、执着赶走了;换句话说,用阿弥陀佛这一个念头,代替所有一切的念头,用佛号取而代之。这个佛号是不是妄想?佛号不是的。一切都是妄想,唯独忆佛念佛不是妄想。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我们真如本性的德号,念这一句佛号,是念真如本性,这是理。大家都会念,不明这个理,所以虽念与理不相应。也曾经听过,“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一念也好,念念也好,都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不明了这个理,明了这个理就会相应了。只要把烦恼、杂念念掉,清净心就现前了。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清净心一现前就相应,此地讲的从差别里面见平等,平等当然就清净,清净就平等。
   “修功当于平等中见差别”,平等、差别两边都不着,这是讲修行真实的功夫。由此可知,这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两边不着,两边不离,这就是诸法如义,法法皆如,你就见到了。

TOP

续 110

   “3、佛之开示,往往约一事以明理。而其理实贯通于一切事。若闻法者,不知如是贯通,是只见差别而不见平等,岂能观其理而会于性乎。”

  “佛之开示,往往约一事以明理。”佛菩萨讲经说法,我们在一切经里面都看到,《金刚经》这个例子就很多,举例只举一个,只说一桩事,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一桩事、一个理,通一切事、一切理。不只是闻一知十,闻一知十不行。世间人是闻一知十,这个人是绝顶聪明,学佛还不行;学佛是一闻千悟,十跟千差很多,一闻千悟。听到一桩事,所有一切事情都明白、都通达,这才行。“而其理实贯通于一切事。”从一桩事情说明这个道理,理贯通一切事。

  “若闻法者,不知如是贯通,是只见差别而不见平等,岂能观其理而会于性乎。”学有善学、有不善学;我们今天讲,善就是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的人快,很快!会学的人是学它的理,因为理能贯通一切事。不会学的人学事,那个很苦,学一样会一样,再学一样会两样,事无量无边,一生一世学不完,学得累死了。所以,一定要会学。会学基本的条件,心要清净,不能有成见,不能有怀疑,这是两大障碍。佛在经上常讲,“疑”为菩萨的大障碍,对菩萨都产生大障碍,何况我们初学的。决定不怀疑,要保持一个清净心,清净的信心、真诚心,这是我们修学基本的条件。然后再加上细密的观察,你要细心去体会,粗心大意不行。

   我过去学佛,进度非常之快,我自己就具备这个条件。我对老师有信心,纵然老师教给我的,我不知道他的意思,我也不怀疑,我也相信他,我相信老师不会害我,我会照他的话去做。我有这么一个好处,所以老师肯教。我学习很细心、很专心,所以老师教给我的方法,跟别的同学不一样。最明显不一样之处,是老师不准我写笔记,这是最明显的,其他同学们听经写笔记,老师从来没有说不对,从来没有讲过,老师也看到他们一面听一面写,我就是不可以写。这就是根性不相同,教学的方法不一样。老师要求我,听经听教理,他告诉我好处是理通一切佛法,一部经通了,所有经都通,这个方法的确是好。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体会教义,义比理次一等,义能够贯通,与这个经相类似的能通。譬如净宗的义理,净土五经一论没问题,你听一部经,这五、六种东西都贯通了。不是听一部学一部,那个很糟糕!那个教的人很辛苦,学的人也很辛苦。如果是教理,那就广大了,不仅仅限于净土宗,所有一切宗派的经典,乃至于世间法都通了。所以要懂得体会它里面的理,理能够会于性,这个很要紧!学佛最终的目标在明心见性,这是正确的目标,这是大方向,一定要把握住。

   在这个地方,希望同学们能够细心去体会,确确实实能得大受用。不过这些事情,如果自己根性稍微差一点,要懂得培养。所以实实在在说,我学佛如果不跟章嘉大师三年,到台中去也学不到东西,要成就也不简单。章嘉大师教我什么?教我看破、放下,这对以后的修学帮助太大了。能看得破,你的知见圆了,你不执着,你没有成见;能放得下,你自在,你没有分别、执着,这个对于修学帮助太大太大了。所以不能看破、不能放下,是严重的障碍。我一学佛,章嘉大师就教我这个方法,从哪里做起?他老人家教我布施。我那个时候的好处,跟他老人家第一次见面,他讲的话我就相信,回来之后就真布施,就真干。以前很小气、很吝啬,那就学,咬紧牙根去学布施。什么都能舍,这才知道自在!舍了有没有?给诸位说,愈舍愈多。这里舍了,那边又来了,愈舍愈多,但是要记住,愈多愈舍,非常重要。舍财,财就来;舍法,法就来,佛讲的话我们在生活当中证明了,没错。财布施得财富,愈是施得多,愈得的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今天同学很多都是吃长素的,素食就是无畏布施,不吃众生肉了,修慈悲心,这是无畏布施。诸位同修在家,我希望你们无畏布施里面多施医药。我不知道新加坡的制度如何,如果有贫病之人生病,病苦有困难,你帮助他,帮助他的医药费,布施这个有好处,得健康长寿。

   我听这个话,感觉得莫名其妙,什么事情?就是自己要准备一笔钱,做自己的医药费,准备自己生病,你说糟糕不糟糕!你想他会不会生病?他一定会生病,他医药费已经准备好了。所以人家问我,我今年七十岁了,没有生过病,没有进过医院,医院里面没有我的病历。我为什么不生病?我没有医药费。我的医药费都布施掉了,没有医药费。有医药费的人可以生病,没有医药费的人不能生病,你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你布施医药,我的病别人代我生。佛说这个道理,愈想愈有道理。所以何必替自己留一笔医药费?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老想着病,没病也想出病来,所以这是一个不健康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你自己想要健康长寿,多帮助苦难的人,你得健康长寿。

  《金刚经》讲了这么多,可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在《金刚般若》,我们得了这两句结论,因果不空,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丝毫不爽。你要想得财富,财布施;你要想得聪明智慧,法布施;你要想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印经,三种布施具足。你印经书,你要财,财布施;印出的经本,经本是佛法,法布施,内容是法;众生读了经,明白佛的道理,无畏。所以这一桩事情里面,三种布施都圆满了。

   我今天晚上来迟一点,这边弘国素食的老板请我吃饭,请了很多次,没有法子推不掉,我说下不为例,耽误时间。我听说这个老板给伙计们说,指我说这个法师印很多经书送人,到处送人。别的法师有了钱买房子、买车,我没有房子也没有车。买房子、买车,是他还想住在这里,他还不想走;我不要房子、不要车,我想到极乐世界去,我不想在这世间住了,我们的目标、方向不一样。这个地方的钱没用,带不去,所以有了钱,赶紧印经,让大家共享。这个作法,三种布施一次就完成。这个理我们要透彻、要明了,事上我们才热心去做,才真正去做。弘法的人你能够这样做,法缘殊胜,法缘是结的。前面我们也曾读过,缘应当了的,要赶快了,应当结的可以结,与一切众生结法缘。

   “4、本经说即非是名处甚多。闻者便当领会其中道理,原无二致。即非,约理体之性,以明本空。是名,约缘生之相,以明幻有。即非是名并说,明性相不一不异。法法皆然,即无论何法,皆应明了此理,两边不着,销归平等之性体是也。”

  “本经说即非是名处甚多”,这种句子很多,此地提醒我们,“闻者便当领会其中道理,原无二致”,不能把即非跟是名看作两桩事。你要是看作两桩事情,你也在门外,你没入门,它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么两个说法?两个说法便于你体会,一个说法你不能领悟。这两种说法,你在当中体会,你就悟入进去了,这是说法的善巧。从差别当中你去体会一如,去体会这个意思,这叫会听。

  “即非,约理体之性,以明本空。”体是空的,根本是空的。“是名,约缘生之相,以明幻有。”因缘所变的现相,现相有没有?当然没有。为什么没有?体没有。体没有,相怎么会有。就像前面所说的:“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怎么来的?微尘众聚集起来的,微尘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世界哪里会有?佛虽然在经上讲,一刹那九百生灭,佛用这个来说明一切万物的现象。这个相是怎么来的?一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其实不只九百,刹那百亿、千亿、万亿都不止,这是真的。佛为什么不这么说?这样说,人更不懂了。说一刹那九百生灭,一般人还能想像得到;如果说是万亿、亿亿,这个太难想像了,真的是万亿。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现象,确实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跟你说实话。由此可知,即非跟是名岂不是一个意思吗?这叫佛法。如果说“即非、是名”是二法,六祖讲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诸位要晓得,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一法,不是二法。众生跟佛,你说是二、是一?众生跟佛要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了。生佛不二,这是经上听说过、读过的,不二就是一。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尽虚空、遍法界它圆融了,它是一不是二。

   你要能从这上体会到,你的大慈悲心就生起来了。慈悲心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没有差别,这里面没有分别、执着,一律平等,大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生起来了。我们今天大慈悲心为什么没有?不知道宇宙人生是一体。为什么是一体?同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都是真如本性变的幻相,会相归性就是一体了。你着了相,分别相、执着相,相千差万别,你见不到一,见不到一如,见不到平等。如果在差别相里面见到一如、见到平等,才晓得万法归一,一是自性、一是真如、一是本体。实在说,“归”这个念头都很粗,都不应该有。万法本来就是一,哪有什么归不归!今天我说这个话,诸位《金刚经》听了这么多,我想你不会反对,你会点头。经没有讲到这个地方,我这样讲法,怀疑的人就多了。为什么祖师大德说万法归一,你说归还不对,“归”还有问题?我们《金刚经》读到这里,就晓得那个“归”是勉强说的,你要执着有一个归就错了,它本来就是一,所以无所谓归与不归。

  “即非是名并说”,佛在《金刚经》上常用这个方法,他的意思是,“明性相不一不异,法法皆然”,性相是一,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确确实实是一不是二,即非、是名连在一起讲,教我们体会这个意思,也就是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你要是明白了,也可以说一,也可以说异,明白人怎么说都行,他不迷,他了解状况。说一是从性上讲,从理上讲;说异,异就是不一样,从相上讲,从事上讲;非一非异。如果明白人说一切现象是一,行不行?行,讲得通。古人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看到金器的样子太多了,现在同修们常常戴的耳环、戒指、手镯、项链,这个都不一样,名词都不相同,这是异。说金,同!全是金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即非、是名合起来说,教你了解真相。一法如是,法法皆然,没有一法不如是。我们把器比作相,把金比作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就是这个意思,叫你体会这个意思,认识一如,认识真相。执着一边都错了,都不如。执着金,执着这个体空性,这个不如,有体无用;执着相也不如,有用无体。必须要面面俱到,你才看得圆满、看得真切,没有看错,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即无论何法,皆应明了此理,两边不着,销归平等之性体是也。”这个重要。所谓法身大士,就是他们能在一切法中见性。这个讲法是佛门的术语,现在人初听感觉得很玄,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我们讲得通俗一点,讲得浅显一点,在一切法里面见到它的真相,这句话大家好懂。但是真相是什么,还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没见到,你见到当然就懂了;没见到,学!好好的学习。依照《金刚经》的道理、方法,纵然见不到,多少也能得一点消息,对我们就有好处,至少增长我们的信心,这是最低限度的利益。在功夫上,理事都搞清楚了,你就都不会执着了,差别的相不执着,平等的性也放下了,心得清净,心得自在,这就是“销归平等之性体”。

   “5、修行功夫,可概括为观门(理观)、行门(事修)。细说则法门无量誓愿学也。”

  “修行功夫,可概括为观门(理观)、行门(事修)。”这是我们佛法里面常讲的观行,一讲到修行,观行是修行的总纲领、总题目。每一个宗派、每一个法门,观门跟行门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总题目是一样的,都叫做观行。禅宗的观门、行门跟教下的不一样。教下的观行,譬如说贤首宗的观门、行门,跟天台宗的就不一样,这个必须要晓得。观是什么?理、明理。在事上看到理,那叫观,叫修观;在理上见到事,那就叫行门,那叫行。这两个一定要合在一起,也是一桩事情,不能把它分作两个,分作两个,那理论是理论,事实是事实,永远兜不起来,这个没有用处。必须要懂得,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本来不二,你才能入门。

  “细说则法门无量誓愿学也”,无量无边的法门,观行是总题目。每一个法门里面,观行的内容都不一样,都有差别,可是原理是相同的,终极的目标都是要达到法法皆如;如果不是达到这个目标,那就不是佛法。如果是佛法,一定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是经文上讲的“诸法如义”,一切皆如。

    “6、理观,依佛说可以贯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体认,严密觉照。用之于行门。理观,必应兼事修。行事修,必应兼理观。缺其一,便不足以言修功矣。”


  “理观,依佛说可以贯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体认,严密觉照。用之于行门。”《金刚经》说理,说的是真正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随便拈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金刚经》上的经文,我们都很熟悉的,你要把这个理应用在你生活当中。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了烦恼,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有什么好烦恼的?你要会用,不用在生活上,那《金刚经》不是白念了?遇到喜欢的事情,起了贪心、贪爱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贪爱的心马上就凉了,恢复到平等,恢复到清净。喜怒哀乐都是波浪,都是不清净,要恢复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不清净的心生烦恼,这个诸位要懂得。烦恼从哪里生的?不清净心生的;清净心就生智慧,《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要把这个理用在生活上,《金刚经》上这个理好!“不一不异”,“无实无虚”,真的随便拈一句,在生活里面起很大的作用。所以,这个理真的是贯通一切的理性。

   要深切的体认,这个理要透彻。譬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它是虚妄的?我们在这次讲席当中讲得很透彻。“三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我们说明了,心是怎么来的,怎么会有的,它起些什么作用,都讲清楚了,这才知道真的不可得。三心就是讲念头,是生灭心,生灭心不是真的。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从无明生三细相:业相、转相、境界相。相宗里面也叫它做三分:自证分、见分、相分。“见分”,《金刚经》上讲的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前面讲的四相,“相分”。见相同源,都是从“自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由此可知,转相就是见分,境界相就是相分,自证分就是业相,这就是把心法跟色法的根找到了;它不是自性,自性是真的,自性里面没有这些东西,这是“不觉”里面变现出来的。

   我们把这个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内而身心、外而万物都是假的,现在科学家讲,是波动的现象。而波动的速度,确确实实一秒当中亿万次;也就是说,一个波动是亿万分之一秒。佛在《楞严经》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才懂一点意思;否则的话,到底“当处”是什么意思,也搞不清楚,含糊笼统念了,含糊笼统听了。“当处”是什么意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位要晓得,不但是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示现,现身、说法、度众生是随心应量;我们今天得这么一个身体,过这么一个日子,是什么回事?也是随心应量。心是什么?因缘。量是什么?果报。我们今天是随着业因,现的这个果报之相,还是这个原理,还是这一句话。诸佛菩萨随心应量,是他因地里面所发的愿,愿力与一切众生自自然然感应道交。我们凡夫愿没有了,被业力支配,被业力操纵,一点都不自由,都不自在。把真相搞清楚了。这个地方讲“加以深切体认”,清楚了,体会到了,要“严密觉照”,严密觉照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严是认真,这个事不是普通事,非常严肃。用佛所说的这个话,来看人、看事、看一切万法,这就把它用在行门上了。

  “理观,必应兼事修。”离开了事修,你观什么?你没得观了,那是个空理。“行事修,必应兼理观。”事里面如果没有这个观念在里面,这个事会带给你无尽的烦恼,你的问题不能解决。也就是说你愈迷愈深,你的生活愈过愈苦,你的工作愈做愈累,它必然是这个现象。如果理观深透进去,你的生活会愈过愈快乐,愈过愈幸福,你的工作会愈来愈轻松,愈来愈自在,完全不一样,这是佛法真实的利益。学了佛,这一点利益都得不到,你说我们学它干什么?佛法给我们的是真实的好处。

  “缺其一,便不足以言修功矣。”由此可知,我们学佛的人很多,不能说他不用功,他很用功、很努力,好像很精进,精进这两个字有问题。他是很用功、很努力,他不精,他很杂、很乱。如果说他有进步,他是杂进、乱进,所以他没有功夫,他不能转他的境界,他还是过苦的日子,这就是功夫不得力,不会修。会修的人,行里面有观,观里面有行,观行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说,生活里面有高深的理论。什么高深理论?见性!见到平等性。要用相宗的话来讲,那更清楚、更明白,在一切事相当中,他见到平等性,见到妙观察性,见到大圆镜性,他见到了,他是生活在妙观察、平等性、大圆镜智里面,他怎么不快乐、不自在!不会修的,观行搞成两回事情,合不起来,他所搞的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烦恼重重,搞这个,搞六道轮回去了。搞六道轮回,当然这个日子愈过愈苦,是这么个道理。诸位真正明白了,佛法不能不学,不学佛就苦死了,这是实实在在的话。

   我们看到今天世界上这么多众生很可怜,我们只能同情他,帮不上忙。为什么帮不上忙?他不肯学佛,这么好的东西不认识。所以今天我们介绍人认识佛教,非常重要。他为什么不来学?不晓得佛法的好处。如果知道佛法的好处,没有一个人不来学佛。为什么?学了佛,“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学佛的求不到。这两天过年,看到到处贴的“发财”,看到这些人心,他能发得了吗?唯有学佛的人才发财,不学佛的人不会发财。
   

   诸位同修,大家过年好!这一次我们《金刚经》的讲席时间比较长一点,也就是讲得比较详细一点。刚才杨会长说过,我们这部经包括这一次是三会两处,两个处所,是三次,这一次可以讲圆满了。因为从当中接着讲,前面诸位同修没有听到的,在小注里面接上去讲,可能听起来会感觉得很茫然,所以我们必须要找一个段落。书本请翻开两百四十九面,我们从经文第一百七十段看起,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


   这部经讲到此地是末后的一分,江味农居士依据前清达天法师《金刚经新眼疏》分的科判,也就是分的段落,将本经的正宗分,分为四大段,就是“信、解、行、证”。他的科判,我们附印在这个本子的后面,后面这个表解就是本经的科判。从科判上能够把全经的章法、结构、脉络、体系,能够看得很清楚。我们刚才选的,从这一段开始,就是第一百七十段的经文,诸位可以先把科判翻开来看一看。科判的最后一面,就是这个表解的第十二面。这一个大段,是讲“明诸法空相,结成法不生”。《金刚经》说到此地,愈说愈深。江居士把全经分作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讲信解,正如古人所说的,这个经文有深有浅。后半部讲的是行证,唯深无浅,后半部没有浅的意思,愈讲愈深。

   般若的宗旨,用《金刚经》上的两句话,可以讲得很透彻,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教给我们不要执着,一切法都不要执着,不但是世间法不要执着,佛法也不能执着。为什么不执着?因为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的,都是虚幻的。经文讲到这个地方,要跟我们说出怎样虚幻,要把这个说清楚、说明白;我们真正懂了,自然就放下,就不执着了。万法皆空,没错!不但体是空的,连现相、作用也是空的,这个讲的的确是深到了极处。可是,因果不空。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因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生心要无住,无住要生心”,这才是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了,掌握到了,知道应该怎样去过日子,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很美满,这是《金刚经》真正的目的。

   这一段就是讲诸法空相,了解一切法皆空,结成一切法确确实实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所以不生不灭,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两句很难懂,真正明了契入了,在佛法里面就称作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个菩萨地位很高,通常在大乘法里面讲,菩萨有五十一个阶位。就如同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有五十一年级才毕业。无生忍的菩萨,地位非常之高,差不多是在第四十个位次以上。要依《仁王经》的说法,是七地、八地、九地,距离如来果地非常接近,他上面就是十地、等觉,就成佛了。所以这个地位非常之高。经上所讲的,是他们的境界。

   在这个地方,这个表的底下一层,这是分成两个中段。“初泯相入体”。“泯”是泯灭,实在讲就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不要执着。“相”,相是有,没有错。如果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能够观察到它的真相,不会被这些幻相所迷惑。“体”就是真如本性。这里面又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约圣号明离去来”。佛举的这个例子,举得很好。举如来的名号,这名号也是假的,也不能够执着。

   第二段是“约尘界明离一多”。尘是微尘,界是世界,最近几十年当中,科学家致力于这个工程上来研究。世界就是宇宙、大宇宙,我们讲太空、星系,微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原子、电子、中子、粒子,这是最小的东西。《金刚经》上,佛在三千年前,这一段经文也给我们说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现代科学家称为太空物理,这是他们一些名词。我们读这一段经文,要了解这个意思。佛跟我们说万法皆空,确确实实有他的理论依据,不是随便说的。从这些能够叫我们看出,宇宙人生一切万物的真相。真相搞清楚,当然你就不会再执着,不会再去分别,再去计较,晓得一切分别、执着、计较,全是妄想,与事实真相完全不符合。但是这种妄想,我们凡夫无量劫来已经养成习惯,现在要不打妄想已经很困难。这个习惯不好,习惯要是不能够改掉,那就要搞六道轮回。这是佛把这些所以然的道理,都给我们分析得很清楚。现在请看经文二百四十九面:



一七0、约尘界明离一多 明微尘非多 问微尘多否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1、此明众缘聚散无常之义也。文中重在碎合二字。因其可碎可合,足证微尘世界之相,皆是缘生,当体即空。而法性中,本无此物。故虽不断灭,而不可执着也。”

   “此明众缘聚散无常之义”,这一句话是总纲领,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佛法都不例外,皆是因缘生法。所谓因缘,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它是有许许多多条件才产生的现象,它不是偶然的。这些条件,缺少一个都不行。也正是佛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说明这个世界,乃至于众生,都是无量因缘聚合而成的,跟此地所讲这个意思是相同的。这个文里面着重在“碎合”。“碎”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分析。科学家分这个物质,找它最基本的东西。把这个物体分得很小,分成原子,在过去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很微小的东西,实在讲我们肉眼已经看不见了,在高倍显微镜之下观察到了。现在原子还可以分,分成中子、质子。中子、质子在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进步,也还是可以分。所以科学家肯定,我们现在认为不能分的这个基本粒子,靠不住,也许科技更进步,发现还能分。

   这个碎就是分析,来观察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基本物质在佛法里面称为“微尘”,微尘我们肉眼已经见不到了,佛说阿罗汉的天眼可以见到。所以阿罗汉不需要用这些科学仪器,他的眼睛能够观察到微尘。微尘是不是原子、电子,我们很难了解。菩萨的法眼比阿罗汉的天眼更高明,他微尘还可以分,分做“色聚之微”。色聚之微还能分,分做“极微之微”,这个佛眼能看清楚。到极微之微,佛说不能再分了。极微之微也叫邻虚尘,大概就在空跟有的边缘上,再分就没有了,就变成空了,所以这在空、有边缘上。极微之微,可能我们现在科学家还没有见到,他说这个不能再分了,这才是佛经上讲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有四个现象,叫做四大。诸位都晓得,“地、水、火、风”四大,四大就是讲基本物质的四个现象。第一个,它是一个物质,可以看得到,佛的五眼圆明能见得到,它是一个物质。虽然极其微细,他能够看到是个物体,称为“地大”,它是个物体。所谓火大跟水大,现在科学家明了,科学家认为基本粒子带电,它带阴电、带阳电。“火大”是带阳电,我们讲的温度;“水大”是讲湿度,带阴电;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叫做“风大”。地水火风这四个字是这个意思,要搞清楚,这是讲最基本的物质它有这四个现象,佛用地水火风这四个字来形容它。

   我们继续看注解,它的重点,你掌握到碎合。“合”是聚集起来,就是组合的意思。我们晓得,所有一切的物质都是基本粒子组合的。由它的组合,就成为中子、质子;由中子、质子再组合,就成原子;原子的组合,就成为分子。因为它组合排列方式不一样,我们现在称为方程式不相同,所以就成了许许多多基本的物质元素。由这些物质元素再组合,就成为宇宙万有的一切万物。所以,统统都是一个基本物质组合的。明白这个道理,一切万法,佛的眼睛里是平等法,没有一法不平等。现在世间人认为很高贵的宝石、金钢钻,也是这个东西做的,泥沙大家都不要的,还是这个东西组合的,不过就是它的排列方式不一样而已;其实它的原料是一个,完全相同,没有例外的。所以,佛对于一切万法的看法平等。我们凡夫被排列不一样的假相欺骗了,这个高贵,那个很下贱;佛看一律平等,一切万法无有高下,他平等心从这里生起来的,这叫真平等。在动物方面说,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的。佛的身,我们在经上看,相好光明不可思议!《无量寿经》上讲的,紫磨真金色身,我们这个肉体哪能跟他比?可是把他分解开之后,看看基本的物质,完全相同,没有两样,也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而已。所以我们的身跟佛身还是平等的,还是没有差别的,清净、平等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确确实实,要用现代的话说,佛经典上所说的有科学的根据,不是随便说的。

   这些基本的物质,“因其可碎可合”,可以分解,可以组合。“足证微尘世界之相,皆是缘生,当体即空。”这是完全从现相上说,从物理上来讲。微尘这是最小的,大的就是世界。此地讲的世界,不是指我们这一个地球,通常世界是讲星系。一尊佛教化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从前,一般研究佛法的大德们,大家都以为是一个很大的星系,像我们现在所讲的银河系,这是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可是我们最近读黄念祖老居士的《无量寿经注解》,黄老居士是学科学的,他在天津教书,好像是教关于电学方面的这些课程。他的看法,他说佛的世界比这个还大。他认为这一个银河系,就是佛经上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这是从前没有人这个说法,也没有人有这么一个想法。假如他这个想法是事实的话,大千世界真的不可思议,一个大千世界最低限度有十亿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像我们现在观察到的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大千世界,才是一尊佛的教化区。经上讲的世界之相,范围这样广大。我们今天科技算是相当发达,还没有办法探测到十亿个银河系,还没有到这个境界。佛告诉我们,在太空当中,像这样的大世界无量无边,不只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无量无边的大的星系。

   我们从世界上来观察,我们人实在太渺小,有什么好争的?有什么好计较的?仔细观察清楚,才知道佛给我们讲的话句句真实,确实一点都不假。缘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佛法也是因缘生。所谓因缘所生的,就是它组合的,组合当然没有自体,所以是“当体即空”。不必等它分解之后,我们晓得这是空寂的,什么都没有,这个聪明人,没有分解的时候一观察,就晓得当体即空,确确实实了不可得。

   这个事实真相观察到之后,我们要问,有什么好处?好处太多了。第一个好处,你得失的念头没有了。得,根本没有得到;失,哪来的失?没有得失。世间人为得失多苦恼,多痛苦!得失没有了,你就得大自在,得大安乐。那个过的才叫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日子,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家常说的超凡入圣,你真正明了,超凡了。凡夫是不明了,在这个虚幻当中,被这些幻相欺骗了,在这里面自生烦恼,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执着来的。只要你有执着,就有六道轮回。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我们叫四圣法界;十法界除六凡(六道)之外,是四圣法界。四圣从哪里来的?从妄想来的,从分别来的。离开一切分别、执着,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十法界是缘生的,也不可以执着。应无所住,六道不能住,四圣法界也不能住。四圣、六凡统统放下了,那是什么境界?佛不得已,取个名词,叫它做一真法界。佛告诉我们,那是真的,一是真的。一真,我们就能够联想到,六道、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搞清楚。要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而法性中,本无此物。”法性是讲真如本性,能现、能变,这是真的。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本性,大乘佛法的修学,最后的目标就是要见性。不仅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以这个为目标;要不能见性,那就不能成就,一定要明心见性。不过在各种宗派里面,他们用的术语不相同,禅宗叫明心见性,净土宗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一心不乱,为什么不称作明心见性?一心不乱里面有浅深层次,浅的没有见性,也能称为一心,我们常讲“功夫成片”,这个程度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这是一心不乱功夫浅的。浅的怎么说法?我们心里面,所谓是常常牵挂的,常常放在心上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统统放下了,这是最浅的一心不乱,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念佛人到达这个功夫,给诸位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把握。我们看到有很多念佛人,走的时候不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想什么时候走,就可以什么时候走,自己都可以选日子,选走的方式,你说这个多自在!那要什么样的本事?一心不乱最低程度的本事就行了,就可以做到。比这个更高层次的,叫“事一心不乱”,这个还没有见性,当然他的功夫更深了;换句话说,更自在。再高一层的,叫“理一心不乱”,跟宗门的明心见性完全相同。这也就是说,念佛法门的功夫有上中下三等。

   禅宗里面没有,就是一种,你达不到就不能成就,达到就能成就。但是要达到这个上层功夫,的确我们一般人非常困难,很不容易达到。在教下讲,这是一般大乘佛法里面,他们称作“大开圆解”。大开圆解跟一心不乱、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就是名词术语不一样。他所用的方法不相同,达到的境界决定是相同的,方向决定是一致的,这正是所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又所谓是“殊途同归”,一般讲殊途同归都是归向明心见性。

   心性它现相,体不能没有相,决定有相。这个理跟事都很难懂,所以在隋唐,那个时候古大德讲经,像贤首大师,这是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当时在宫廷里面谈到这个问题,他不得已就用比喻来说明这个事实。皇宫里面有一些金狮子,他就用金狮子来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比喻当中,很多人能够体会到这个境界。金是体,把它比作法性,它是能现的;现相,一真法界是它现的,十法界也是它现的。如果没有加丝毫的分别、执着,它所现的相就很自然叫做一真法界;加一点分别、执着,这个相就起变化。譬如黄金,从金矿里面开采出来,提炼成黄金,那个时候它所现的相是原本的相,没有加一丝毫的分别、执着。在金矿里面看到这个黄金,那是它原来的相。经过人工去设计,把这个相改变,我们想做一个狮子像,或者做一个佛像,那是我们想把它做成那个形状,那叫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这个识,就是分别,我们有了分别,把一真法界的相改变,变成十法界。

   十是一个圆满的数字,它不是确定的数字,它代表圆满,代表无尽。我们地球上,人口有四十多亿,除人之外,你晓得有多少动物?蚊虫、蚂蚁也有思惟,也有分别、执着。把这些动物统统包括进来,这地球上有多少生物?每一个人分别、执着都不一样,于是变现的境界真的是无量无边。十代表无量无边的法界。严格的说,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法界,并不相同。佛在《楞严》上,把这个问题说得相当透彻,“别业妄见”,“同分妄见”。同分妄见是我们所见大致是相同,但是还是各人变现各人的。我变出来的,跟你变出来的样子很接近,看起来好像是一样,其实严格的讲,完全不一样,确确实实一个众生就是一个法界。说一个众生一个法界,这还不是事实真相,要是以事实真相,就是一个众生也是自己变现无量的法界。我们的念头、妄想,从早到晚,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无量无边,哪里是每一个众生是每一个法界?一个众生就有无量无边的法界。这是佛把宇宙人生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

   本性所现的叫一真法界。因此,一真法界里面,变化就不大;十法界里面,变化就很大。我们讲十法界,上面是四圣,下面是六凡。四圣法界的变化比六凡幅度小,小在哪里?他们的心清净,妄想、分别、执着少;少,它变化的幅度就不大。六道里面这些凡夫,妄想、分别、执着很大,于是变化就很大。这是说明所有一切现相怎么来的。佛经里面还有一句,我们听起来更容易理解,“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就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哪来的?心想生,是你在那里打妄想变现出来的。如果你没有妄想,这个现相统统没有了,就不存在。所有一切的现相,都是从妄想生的。

   科学家确实很聪明,我们这一段经文,现在他们很努力在那里探讨,也观察、解释,跟这个经典愈来愈接近;可是这些现相究竟怎么发生的?他们还不知道。如果他们能够读佛经,我相信对他们的智慧增长,对于宇宙人生的观察,一定能够更精微、更细密。我们明白了,相是不会灭的,但是它可以改变;就像黄金一样,它一定是有一个形相,它能够改,它不会灭。
“故虽不断灭,而不可执着也。”你不能执着,为什么不能执着?因为它随着念头在改变,真的是千变万化。你要是执着,那是错了,决定不可以执着。这是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金刚经》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是缘生的,不可以执着。连佛法都不能执着,何况不是佛法?这是教给我们统统不能执着。

   “2、当知世界微尘,大小虽殊,无实则一。世尊说此,是欲人彻底了解世间所有,大至世界,小至微尘,莫非虚妄,当体即空。不可执着,不必贪恋。一切放下,方能于实相相应也。迷人长劫之中,唯造惑业苦耳。”

  “当知世界微尘,大小虽殊,无实则一。”大到世界,我们刚才讲了,一尊佛的教化区是三千大千世界,假设一个银河系也好,十亿个银河系也好,总而言之,这都是很大的范围。小,小到微尘,我们今天讲的原子、电子。这在形相上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无实则一”,都是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一个事实真相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世界跟微尘如是,你才晓得,佛法跟世法也如是,四圣法界跟六凡法界也如是,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道理就能够通达许许多多的事理。

  “世尊说此,是欲人彻底了解世间所有,大至世界,小至微尘,莫非虚妄,当体即空。不可执着,不必贪恋。一切放下,方能于实相相应也。”佛给我们讲经说法,佛教化一切众生目的在哪里?目的就在此地,让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本人。佛法没有别的,说来说去佛说了四十九年,就是说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你搞清楚了,你就得大自在,真正是离苦得乐,你在这个世界里面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真能做得了主宰吗?当然能。为什么真能?“一切法从心想生”。我想作佛,那就作佛;想作菩萨,就作菩萨。这个全在自己,不在别人手上。可是现在一般凡夫迷惑颠倒,他不作佛,不作菩萨,他要去作地狱、饿鬼、畜生,你说那有什么办法?地狱、饿鬼、畜生,他实在不愿意,不愿意,他天天在造。怎么造?佛告诉我们,地狱的相怎么变现出来的?从心想生,嗔恚变出来的。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桩事情生气,这把一真法界变成地狱法界,不是别人变的,自己变自己受。饿鬼法界是贪心变的。法界,实在讲无量无边,哪里说人死了都作鬼?一般人讲,人死了都当鬼,我们细细想想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你想想看哪个人不贪?所有一切妄念当中,如果贪念最重,贪念的范围最广;换句话说,他就把一真法界变成饿鬼法界,他去享受去了。

   一切万事万法不是上帝造的,不是上帝在主宰。什么主宰?是我们的妄想在作主宰。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而生其心,不要生妄念,生正念。正念就是佛讲的四圣法界,这个念跟六道比,它是正念。纯正佛法界,告诉你四圣、六凡统统都舍弃,那就纯正;而生其心,是教我们生这个心。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这才叫从根本解决。所以,佛法追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明了之后,我们才晓得,佛劝导我们句句话正确。不可以执着,不可以贪恋,一切放下。

  “方能与实相相应”,实相是真相,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应。我们通常说,与大自然适应。可是今天说这个话,里面还是有问题。因为自然生态环境已经被人为破坏了,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小宇宙,它复杂的程度跟大宇宙可以说是无二无别;也可以说完全是相等的。如果一个人的心清净、平等,一个妄念都没有,你的身体就自然,完全合乎自然,与实相相应。与实相相应的身体,是怎样的?佛菩萨的身体,永远不会衰老,不会生病,金刚不坏身。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它合乎自然。人为什么会老?妄想、分别、执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心里面想着我老了,老了就老了,想老了!老的时候,总有些病痛,就想病,没有事情就天天想病,于是一身的病就来了,都是从妄想生,佛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你能够把这些妄念统统去掉,你就不老、不病,也不死了。真的不死,不是假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活着去的,不是死着去的。你见到佛来接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跟佛去了,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了,再一转生的时候,那个身相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所以舍身受生,就跟我们穿衣服、脱衣服一样。这个衣服肮脏了,不要了,脱了,换一件新的,舍身受生多自在。了解事实真相,好处在此地。所以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迷人长劫之中,唯造惑业苦耳。”迷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可怜,这是佛在经上,我们常常看到,“可怜悯者”,不了解事实真相,可怜!惑是迷惑,迷惑他就造业。造业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既然造业了,后面一定有果报,苦就是果报,六道统统苦。这是说明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十法界怎么来的?十法界是一切众生业因果报的相续相,哪里是事实?不是事实。这些理事,大乘经上讲得确实透彻,我们应当要细心去体会。

    前面这个问,这是世尊叫着须菩提。实在讲叫着须菩提对他说,也就是对我们讲一样的,须菩提是我们大家的一个代表人。下面是尊者的反复。



一七一、明多即非多



   【甚多,世尊。】


    前面问,把三千大千世界分析成微尘,这个微尘多不多?这当然甚多。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金刚经》上字字句句都含义无尽的深广,如果要不细说,纵然念得很熟,念了很多年,的确不知道佛跟须菩提尊者两个人对话,究竟讲的是什么意思?实在是看不懂,这是这部经的难处。经文的文字很浅,没有难字,可是它的意思很深。

   “1、问意着重在“众”字。“微尘”是集合之幻相,并非实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问意着重在众字”,多不多?微尘多不多?“微尘是集合之幻相”,这就是说明,微尘还是可以分析的。要用佛经的名词来说,微尘可以分为色聚之微,色聚之微再分可以分成极微之微,所以微尘是组合的,并不是基本的粒子,它是组合的现象。既然是组合的现象,它就不是真的有,它是因缘所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2、佛时外道,每将世间事物,层层分析。分析至于不可分。而犹执为实有。正如今之化学家,分析世界各物,为分子、原子、电子。依然执为实有。二乘知微尘可析为邻虚,知一切皆空。然不及大乘之能作体空观也。”


  “佛时外道”,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宗教相当发达。他们那些宗教家确实也相当高明,我们不能不佩服。印度所有的外道,此地讲外道,就是现在讲的宗教,几乎没有不修禅定的。而且禅定功夫都很深,所以他们亲眼见到六道轮回,在定中能够见到这个境界。六道轮回,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们看到古时候的印度教、婆罗门教,他们都说,也都说得很详细。这个现象他们是看到了,究竟六道怎么来的?如何能超越六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不知道。他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佛不能不出现世间,来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佛菩萨,说老实话不多事,你们有能力解决的,他绝对不来插手。看到你们很想解决而无法解决,那他不能不来;他不来,他对不起众生。这就是已经达到这个边缘上,而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佛才出现在世间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很聪明,在定功里面观察到六道轮回的状况。

  “每将世间事物,层层分析。分析至于不可分。”正如同现代的科学家,将这些物质来分析。他们那个时候没有科学仪器,凭自己的定功在定中观察,看到这个现象,相当不容易。现代科学家没有定功,借重科学的仪器,也做这个分析的工作,所得的结果跟那些古印度的宗教家几乎是相同的。分析到最后,“而犹执为实有。”还是执着东西是实在的、实有的。这也就是说,他所认为那个不可分的,实际上还是可分。现在科学家不敢说:所谓基本粒子不能再分了;现在不敢说这个话了。古印度这些宗教家他们的定功,佛在经上说,能够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无色界里面最高的一层,有这么深的定力。当然比他那个定功更高深、更高明的,还多的是,像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功夫比他更高明。他认为不可分的,其实在佛菩萨眼睛里面,还是可以分的。他就执着这个东西是实有。

   “正如今之化学家,分析世界各物,为分子、原子、电子。依然执为实有。”他们的观察很接近。“二乘知微尘可析为邻虚,知一切皆空。然不及大乘之能作体空观也。”这就是说,声闻跟缘觉他们的智慧,比佛菩萨差一等,但是比起世间这些外道,那高明太多了。

  “3、“众”字之义,谓凡由集合而成者,便知是空,不可执实。今之科学家云,物质形成于场(场乃具有能量强度之空间,其中并无一物)。又有谓一切物质都是波之现象。又有谓,元质点的世界,是一个反复生成和消灭的世界。此与《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义似合。故一切法诚不可着也。”

  “众字之义,谓凡由集合而成者,便知是空,不可执实。”佛法里“众”这个字,有这样深的含义,让你看到这个字,听到这个字,就离开一切分别、执着。佛法的教学,即使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已经很巧妙的运用高度的艺术,让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都能提起警觉,而不被境界所迷惑。他用的一些名词,甚至于我们今天所讲的一切的道具,里面都包括启发的意义,提醒我们觉而不迷。佛门里面所有一切设施,都是教学的道具而已,这个诸位要知道。我们塑造的佛菩萨形像,画的像也好,雕塑的像也好,在佛法讲都是教学的工具。现代有不少学佛的人,把这些像都当作神明来看待,那错了,错得太离谱,那就叫迷信。经上教我们离一切分别、执着,你这不是堕在分别、执着里面去了吗?这些设施就是提醒我们。

   我们供养一尊佛像,最重要的意思在哪里?“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想佛?想佛就成佛,想佛就现佛法界,用意在此地。不是教你把他当神明来看待,他会保佑你,那就是迷信了,没这回事情,是提醒你的。供菩萨的像,就是教你要想菩萨,学菩萨,去作菩萨,在法界里面现菩萨法界来受用,是这个意思。供花,花代表修因,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这么美,教你要修善因,修好因,将来就有好的结果,是这个意思,不是供给佛菩萨看的,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在道具里面,最普通的是供水。佛菩萨像前面供一杯水,这个水是什么意思?水给自己看,我们心要像水一样干净,一尘不染,要像水一样平静,它代表清净、平等。我们一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的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如果有执着就不清净,有分别就不平等。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就像水一样,那个心就清净、平等。佛门里面的教学,的确是高度的艺术化。现在一般学佛的,你说误会,这是误会到哪里去了?这么好的东西,被一般人糟蹋掉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众字之义,谓凡由集合而成者,便知是空,不可执实。”绝对不是真实的。“今之科学家云,物质形成于场。”这是最近科学家的一个说法,比从前进步太多了。“场乃具有能量强度之空间,其中并无一物。又有谓一切物质都是波之现象。又有谓,元质点的世界,是一个反复生成和消灭的世界。”科学家这些说法,“此与《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义似合”,意思很接近。逐渐逐渐,现在观察到了,确实没有物质存在,这是佛经上讲的。现在一切现相,是怎么一回事情?“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就是因果相续的现相,是个假相,不是真相。说因果,我们还要加两个字,“业因果报”,大家就更清楚了。佛在《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这就是说明业因果报生灭的相续相。一刹那是多长的时间?一弹指,这一弹指的时间很短,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而一刹那当中,有九百个生灭的现相。

   我们今天明了,佛这个说法叫方便说。是不是事实?不是事实,距离事实远之远矣。但是佛这种说法,在三千年前那个时代,一般人可以接受。如果佛说出事实真相,恐怕没有人相信。正如同佛说,凡夫修行成佛要多长的时间?要三个阿僧祇劫。这个讲法,我们现在晓得也是方便说,也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无量阿僧祇劫,哪里是三个那么简单!可是佛的方便法,他也不是妄语,也是个事实。譬如三大阿僧祇劫,这经上常讲的,从哪里算起?从圆教初住菩萨算起,那这就没有话说了。圆教初住菩萨以前那个修行,没算进去,把那个算进去之后,那真的就是无量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他证的果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祇劫是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他是讲末后这个阶段。譬如读书,读书要读几年才毕业?四年。他跟你讲大学,前面中学、小学没有算,没有说。所以我们知道佛说法,他的确有善巧方便,他让你可以接受,让你听了之后不会感到恐怖。我们以今天科技来观察,这一个生灭相续的现相,一刹那当中不止九百生灭,不止!

   这个现相,我们先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先要有个概念。我们每一位同修都看过电影,拿电影来比喻,就比较容易体会。我们看的是银幕,银幕上的现相很逼真,实际上是怎么回事情?我们晓得是放映机里面那个镜头开关,镜头打开,放一张画面;然后再关起来,再打开,再放第二张的画面,是一张一张接起来的。因为它的速度快,我们在银幕上就看到好像是真的一样。他快到什么程度?一秒钟二十四张。你把底片一看,没动。第一个画面跟第二个画面决定不同,是两桩事情。所以我们在银幕上看到是相续相,连续的相,它太快了,我们眼睛看花了,以为是真实的。我们现在这个现相是什么?就跟电影完全一样。而且一秒钟是多少张不同的画面?一秒钟如果真的要算起来,恐怕是亿万张。我这个说法也有根据,而且是很粗显的一个根据。现在大家都晓得光的速度,光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也就是三十万分之一秒走一公里。你如果从这样去观察,光走一公尺,一公分,一公分的百分之一,一公分的千分之一,所需时间是亿万分之一秒。一切相,在经上讲是波动,而业因果报生灭的相续相比光速还快,所以我们认为是真的,其实每一个相都是假的。《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话一点都不错。

   我们以为这个身是真的,不是的。现在坐在这个地方一个半钟点的时候,亿亿万分的变化,哪里是真的?没有一个是真的,全是幻相。所以你才真正晓得,身心世界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观察清楚、搞明白,真正肯定了,你什么妄念都没有了,所有一切分别、执着、妄想全都丢掉了,都放下了,放下好!那你就是佛菩萨,你真的觉悟了。

   现在这个世间时髦的名词,改造体质,有没有可能?有。放下一切分别、执着,放下一切妄念,你的体质马上恢复到正常。无论什么病,不要去看医生,不要去吃药,自然就好了,为什么?组织排列恢复正常,因为你的心正常。正常的心是一念不生,有个念头就不正常,有个念头都是妄想。明白道理才行,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无量寿经》经题上,告诉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就五个字:清净、平等、觉。你得的果报是什么?无量寿、庄严,那就是得的果。有因有果,因果不空。也就是说,这个无有穷尽的变幻,这个现相的变化,谁去操纵?谁去主宰?业因果报,也就是你的念头。这一段经文里面,是给我们说明这桩事情。



一七二、释其所以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这是解释其所以然。“则非、是名”这种句子,在《金刚经》上很多,它的含义我们一定要清楚。凡是讲“则非”,是从体性上说的;凡是讲“是名”,是从缘生现相上讲的,有体有相。

   “1、“则非”,约一如之法性,明其本来是空。“是名”,约缘生之法相,明其不无假名也。”


  “则非,约一如之法性,明其本来是空”。讲“则非”,就是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可以执着,不可以分别。说“是名”,这就说清楚它不是没有现相,有现相;而这个现相是一种相续的假相,决定不是真相,决定不是事实。《金刚经》到末后,有一首偈子大家都很熟悉,说明事实真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是真的,不是假设的,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这个意思就是讲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现在世间人,可以说举世之人,迷在幻相之中,以为是真实的。大家拼命追求财富,追求享受。财富能得到吗?决定得不到。假如你追求财富能够得到财富的话,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的业因果报全部被你推FAN了,它怎么能成立?财富从哪里来的?业因。佛告诉我们: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你这一生所得到的财富,是你过去生中种的因,你这一生收成,这么来的。你要没有种因,你怎么求也求不到;你种了因,不求也得到。这些事情,大家好好的念《了凡四训》就明了。《了凡四训》要是真正念懂了,看个一遍、两遍没有用处,至少要看二、三十遍,真正体会到了,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袁了凡是凡夫不是圣人,他知道业因果报是命中注定的,所以他的心定了,不求了;求也枉然,求也求不到。他的妄想、分别、执着也放下了。这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还不是透彻了解,了解一部分而已,他能放下,他的生活就过得很自在,就过得很幸福,没有烦恼。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

   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就是佛为什么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后头又加一句而生其心,是这么一个道理。万法皆空,业果不空,它能够改变现相。这个说法跟唯识家所讲的,在精神、义趣上来讲是相通的。唯识学家说万法皆空,都是假的,唯独“识”是真的。识是什么?能分别,能变现的,这是真的;所变现的这些境界、万相是假的。这些经义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然后才能够把宇宙之间,体性、现相、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在生活当中,自在的支配,自在的受用,这样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不受任何的累赘。

   在从前科技没有发明的时候,弘扬佛法需要道场,所以建的道场就很多了。现在我们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不要道场,这省事了。这个机器在那里架设,小小的房间就可以对全世界弘法。建一个道场需要很大的费用,在家同修们赚钱不容易,道场不能真正弘法利生,那造大罪业。所以现在科技发达,可以不要道场,可以不需要信徒,也可以不需要供养,这多自在!我们利用录音带、录影带,现在制作CD片流通到全世界,这个方法好。道场大了,人多了,是非就多,毕竟都是凡夫,意见太多,不好相处。那又何必找麻烦?人也不要,钱也不要,你说多自在,你说多快乐!这是新的观念,这个作法决定正确。因为佛法无论对自己、对他,都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要从这个地方建立,要从这里出发,这就正确。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再建道场,那是过去的时代。现代应当把这些资讯放在国际网路上,全世界每一个家庭,电脑、电视里面都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就变成一个大道场。佛法求智慧,智慧跟现代的科技要能够结合在一体,真正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2、“佛说”者,显示觉智洞照,法性本空,法相皆幻。当其有时,便是空时。因微尘之本空,便可类推而知世界皆空耳。”

  “佛说者,显示觉智洞照,法性本空,法相皆幻。”这两句我们一定要记得很清楚。体是空的,相是幻有,决定不是真实。你认识清楚,你才在一切现相里面得大自在,不会再迷在幻相当中。“当其有时,便是空时。因微尘之本空,便可类推而知世界皆空。”从一个最小的物质,微尘是空的,说到大的世界是空的,这一大一小当中,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一样不是当体即空。这是从微尘上说的,让我们知道事实真相。下面这一段再从大的世界来观察。



一七三、明世界非一 明非界名界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1、“三千大千世界”,名为应身教化之境,此境为一切众生所依。如来为利益一切众生,随缘显现,以教化耳,不住着此境也。”

   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你才真的在学佛。佛住不住这个世界?住这个世界。世界怎么来的?世界也是从心想生。众生的心想,我们一般讲众生的共业,众生的共业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同分妄见”,就是大家有相似的分别,它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楞严》上说得好。除了众生的同分妄见变现出来的,里面还加了一样,佛菩萨的愿力,是这么结合的。实在讲,如果没有佛菩萨的愿力掺杂在这里面,这个世界就不晓得变成怎么样了?实在讲就太可怕了!还有佛菩萨的愿力加在这里面,我们有过失的时候他会帮我们修正一点,使这个世界还能维持一个样子,维持现状。如果众生不能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不能接受圣贤人的教育,这个社会就变得一天比一天动乱;住在这个世间的人,就一天比一天苦,这是一定的道理。

   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定,一定要靠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不是没有,很少人懂得,很少人能把它发扬光大。追根究底的原因,这个良好教育的受用没有真正得到;果然得到,他当然不会被现在社会上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诱huo。换句话说,像中国儒家、道家的教育,大乘佛法的教育,真正能体会到,真正能明白、能受用到的人太希有了。凡是真正明了,自己得到那个受用,得到享受,他不能不弘扬,不能不把这一分的享受与大众们共享,这是一定道理。由此可知,学佛,大多数人所学的是宗教的佛法,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不知道它是良好的教育,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育。这就是一开端,方向就错了,目标就错了,一错到底,就错一辈子,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大千世界这个国土,我们今天讲的星球跟星系,是诸佛菩萨应身教化的环境,这个境界是一切众生所依靠生存的。

  “如来为利益一切众生,随缘显现,以教化耳。”此地讲的如来,意思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本经里面所讲的诸佛如来。江味农居士告诉我们,他的意思是圆教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可以称为如来。如来就是对见性的人讲的,禅宗里面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这个佛就有四十二种不同的阶级,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都叫做佛,都叫如来。在天台家所讲的六即佛当中,叫做分证即佛,最后的叫究竟即佛,那是达到究竟圆满。这是只要明心见性,就称之为如来,就称之为诸佛,所以这个地方的如来跟诸佛都是广义的,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场所,诸佛菩萨虽然来教化,对这个地方留恋不留恋?此地讲:“不住着此境也。”住着就是留恋的意思,并不执着,并无留恋。佛菩萨怎么来的?有缘就来了,没有缘他就走了。来,实在讲他并没有来;去,实在讲也没有去。不来不去,这是事实真相,哪有来去!不来不去,怎么会见到这个相,相有相无?《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众生有感是有心的,佛菩萨应是无心的。我们要学不住,也就是学对一切生活环境决没有留恋,也就是说,决不可以把它挂在心上,知道一切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是假的。大家在一起欢欢喜喜,缘聚;再过几分钟,大家离开了,缘散了。缘聚也没有生,缘散也没有灭,确确实实不生不灭,只是缘聚、缘散的现象而已。就如同前面所讲的碎合,碎是散开的,缘散了;合是缘聚。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2、如是而说,正所以开示众生,应观世界非实。“是名”而不住着。世界不着,则一切不着矣。乃能令本具之法身出障也。”

  “如是而说,正所以开示众生,应观世界非实。”世界非实,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非实,你把这些虚幻非实的放在心上就错了。我们常常讲,你的心里有负担,你精神有负担,这个负担从哪里来的?妄想、执着产生的。实在讲,实在没有!实在你很轻松,你很快乐。你那些苦难是自己找的,绝非事实。所以了解真相,你就会自然把它放下了,放下就自在了。而且告诉你一个实实在在的话,决定没有得失。如果以财富来说,你的钱财,你命里面有的,有的就有,决定丢不掉;丢掉它会再来,决定丢不掉。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求到了,也不是你的,你也得不到受用。这都是事实真相。你要是了解,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再不打妄想,再也不牵挂,你的受用都自在。这就是告诉我们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知道一切法非实。

  “是名而不住着。世界不着,则一切不着矣。”小而微尘,大而世界,果然把真相搞清楚,不执着了,你就一切都不执着了。“乃能令本具之法身出障”,本具,就是本有的,这才是真正的自己,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学佛学到最后,得个什么?学到最后就是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没有别的。本来面目找到了,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他那个时候开悟了;换句话说,他找到了。找到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这句话重要。本来清净,本来是佛,佛是最极清净,一丝毫的污染都没有。佛告诉我们污染分为三大类:“见思烦恼”的污染,这是最粗、最重的。我们今天讲的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是见思烦恼的污染;“尘沙烦恼”的污染;“无明烦恼”的污染,这三种都没有了。无明污染离开了,那就是明心见性,就成佛了。

   又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本来具足就是一样都不欠缺,样样圆满的。寿命圆满的,无量寿;智慧圆满的,无量的智慧;德能圆满的,无量的德能,样样都无量。世间人讲财富,财富是圆满的,无量的财富,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我们没有见性,没有见性就无可奈何。享的这一点福报,要靠修,修得的是有限的。这就好比说,你有无量的财富存在银行,现在身上一文都没有,吃饭怎么办?做小工赚一点钱,赚几块钱,吃一餐饭,天天干这个,苦不堪言。你有没有钱?钱太多了,你没有拿出来,你没有带在身上。我们现在就变成这么可怜的人,在六道凡夫是富贵穷人,确实是如此。你见性,你就都拿到了,应用就自在了。没有见性!

   末后他说了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一句讲的,跟我们此地讲的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哪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来的?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去?当然能去。为什么?自性变现的,怎么不能去?哪有这个道理!天堂、地狱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了无一法,什么也没有。你要是入了这个境界,自己在这个无限的宇宙当中,自己就做得了主宰,这真的得大自在。佛法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实实在在,这些全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所以佛到最后给我们说,佛不度众生,佛哪里度众生?佛没有给你一点点东西,都是你自性里面本来有的,不是佛给你的。而是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自性本具是这么样的圆满,佛给我们点醒,告诉我们有这么一桩事情,告诉我们恢复自性的理论与方法。我们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也会跟他一样,是这么一个意思。这就叫“法身出障”,障就是障碍。我们现在就是见思烦恼的障碍、尘沙烦恼的障碍、无明烦恼的障碍,把我们自性障碍住了。如果你明白事实真相,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间法都不放在心上,都不执着了,我们的法身自性就离开一切障碍,那就都能够现前了。




一七四、释一即非一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这一段经文是解释“一即非一”,意思、含义也很深,诸位请看注解。前面一段讲到世界微尘,重点在碎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分裂与组合,重点是说这个。“一合”,合就是组合。我们现代人可以说都有这个观念,确确实实小而微尘,大而世界,都是这个基本物质所组合而成的。真正通达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才能体会到佛法所讲的清净、平等。佛心清净,佛心平等,我们学佛为什么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换句话说,对于佛所讲的这个,我们依然没有透彻的认识;如果真的透彻明白了,心决定是清净的,决定是平等的。所谓清净,就没有烦恼,贪嗔痴慢是染污,决定离开了。平等就是一切再不分别了。离开分别、执着,就得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真心、是自性,不仅仅是禅宗,修学最后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其他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只可以说他在方法、手段上不一样,而所求的目的、方向决定是相同的,那就是明心见性。佛这一段经文里面,都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了,就是看破了;看破之后,自然就很容易放下。实在说,佛法真正是知难行易。我们放不下,就是因为没有透彻的了解事实真相。这是麻烦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看破。

   “1、“一合”,合而为一之谓。虽闻界可碎尘,然其未碎时,其合而为一之相,明明有也。长老为遮此执,所以彻底破之。”


  “一合,合而为一之谓。虽闻界可碎尘”,这个界是世界,佛举这个比喻,世界是物体里面最大的,可以把它分裂为微尘,碎就是分裂的意思。“然其未碎时,合而为一之相,明明有也。长老为遮此执,所以彻底破之。”长老是说须菩提,须菩提尊者在这个地方为我们解释一即非一,他的目的是唯恐凡夫执着“一”这个相状。“若世界实有”,“若”是假设,假设世界实有,那就是“一合相”。说一合相,这个意思就是说明,这个一就不是一。为什么?合是组合的,根本就没有事实存在,所谓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既然是缘生之法,它就没有自体,所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确实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这个意思,在前面一段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很透彻。

   无论是分裂为微尘,现代科学里面讲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这都是分裂所看到的相状。组合起来,大的是世界,小的森罗万象,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这个东西组合的。它存不存在?它确实不存在。怎么知道它不存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相,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不是实在的。怎么知道它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是说明这个生灭相。如果我们对于这个概念,一下体会不过来,现在还有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从观察当中去领悟。现在的喷射机飞得很快,一个小时就飞一千多哩。现在照相机也非常进步,假如我们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门,或者是两千分之一秒的快门,拍摄在空中飞的飞机,你拍的照片它是静止的。如果你连续拍几张,你在那个照片上看,张张它的位置都不一样,它在那里移动。你从底片上看,看到它的真相,它有没有动?没有动。佛经上给我们讲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你从这里去体会。飞机为什么从这边到那边?是连续相,相续相,这才是千分之一秒,两千分之一秒。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那个速度多快?一弹指有六十乘九百个生灭,,一弹指不需要一秒钟,一秒钟可以弹四次,也就是一秒钟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生灭,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相续相。而实际上,决定不止这个数字。佛不再多讲,多讲恐怕把我们吓住,这是佛的方便说,方便接近事实。虽不是事实真相,但是非常接近。由此可知,《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种句子我们稍稍能体会到一点。这些现相,《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点都不假!这个现相是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要懂这个道理。因为它是刹那生灭,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无住就是决定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不要去执着,假的!决定得不到,“无智亦无得”,决定得不到。

   这个相虽然生灭很快,了不可得,它相续。说实在话,相不会灭,但是相会变。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我们用快门照飞行当中的飞机,在底片上看,它位置在移动,它会变。因为它会变,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上说的。为什么应无所住,后面又要而生其心?这个生心就是说明,相为什么会变,随着心的念头在变。《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来的?“唯心所现”,心能现相;“唯识所变”。那个相会变,什么力量在那里叫它变的?识,识就是念头,就是分别、执着,所谓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我们的心想统统息掉了,一个妄念都没有了,《华严经》上这两句话,只有上一句,没有下一句;唯心所现,因为它识没有了,那就不变了,这个现相就叫做一真法界。如果你有识,就是你有情识,你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会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十法界从哪里来的?是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是这么回事情。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有执着就有六凡法界,执着是烦恼,就有六道,就有轮回。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般若经》的好处,就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然后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体会,念念体会,务必要觉察事实的真相,我们就不迷了;不迷就是菩萨,迷了就是凡夫。佛菩萨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果然觉察到,你就晓得一切法本来不生,哪里有灭?自然就得解脱,自然就得自在。

   凡夫的情执很重,世尊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用这么长的时间去讲,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觉悟了?不见得。真正觉悟到,真正能体察到的,还是少数人。尊者在这个大会当中,真是大慈大悲,跟释迦牟尼佛这一问一答,就像演双簧、唱戏,其目的是希望我们在旁边听了能开悟,目的在此地。所以注解里面说:“长老为遮此执”,遮就是遮止。希望一切众生听佛说法,不要依着佛的言说又生分别、又起执着,那就错了。这一段话里面,为我们说明一合相,是彻底破除我们对于一切法实有的执着。我们都认为一切法真有,真的存在,不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确确实实不存在。我们以为是存在,这是误会,这是看错了。

   “2、不但因其可碎,知非实有。即其未碎,亦非实有。则非、是名,言其不过假名,本来无实也。意明必须实有,方是一合相。今一合相,既无一定。则世界之为当体即空,彰彰明甚。”

   “不但因其可碎,知非实有。”这是把它分解开、分裂,晓得世界是假的,是微尘聚合的。“即其未碎,亦非实有”,最要紧的是这一句。不必等它分裂,就知道这个现相是假的,不是真有。无论是碎合,都要体察这个现相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

   经文当中,“则非、是名”这种句子在《金刚经》前后,我们读到很多,一定要了解句子的含义。“言其不过假名,本来无实也。”本经凡是说“则非”,都是从体性上说的,在真心本性里面,一法不立,一法不存。《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这是从体性上说的。又说“是名”,是从现相上讲的;体虽然是空寂的,但是空寂之体它能现万相。我们说万相,就是说明这个相会变化,千变万化,因此相不是一定的相;既然不是一定,相就不是真实的,刹那在变。说刹那,那个时间已经很长很长了。我们现在晓得,那是刹那的万分之一、亿万分之一,是这么个现相。佛这种说法,实在讲都被现代科学家所证实。可惜现代科学家很少读佛经的,如果要读到佛经,对释迦牟尼佛都不能不佩服。我们现代所看到这些物理现象,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经典上就说得这么详细,这确实是不平常的智慧。是名就是说它的假有,“言其不过假名,本来无实也”。

  “意明必须实有,方是一合相。今一合相,既无一定。则世界之为当体即空,彰彰明甚。”“彰”就是非常明显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合相也是有名无实,也不是真有。念佛堂里面,堂主和尚常常挂在口头上,提醒大众“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为什么叫你放下?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稍有分别、执着就错了,这个话说得有道理。如果身心世界是真的,叫我们放下,那没有道理。身心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放下就对了,就没错了。



一七五、示本离言说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一合相”,为什么“不可说”?不可说的意思,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不可思议。“思”,用现在的话说,我们去研究研究;“议”是议论,就是说明。不可以思,也不可以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它是虚妄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你可以去研究它,你可以去解说它;假的,不是真的!这一段注解很长,由此可知,这一段的意思非常精深。

   “1、“一合相”者,一不定一,合不定合。故曰“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若说世界真是一合,岂非微尘亦真是一合。而世界非世界,乃微尘也。微尘非微尘,乃本空也。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复本空。岂非一即非一,合即非合耶。”


  “一合相者,一不定一,合不定合。故曰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这个现象是属于物理现象,现代人都有这个常识,一决不是定一,合也不是定合,实在讲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它变化速度之快,变化的复杂,根本不是我们能够想像的,也不是我们肉眼能够观察得到。今天世界上,做这种工作的少数几位科学家,他们藉着高度精密的仪器,每天在观察,看出这个现象。这是说明为什么不可说。

  “若说世界真是一合,岂非微尘亦真是一合。”世界是微尘组合的,你承认世界是一合相;换句话说,你必须要承认微尘是一合相。“微尘”,近代的科学家已经了解,逐渐看出它的真相,在他们精密观察之下,已经肯定没有物质的存在。在从前是以为物质不灭,物质是存在的;现在这个话讲不通,没有物质的存在。现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说法跟佛法讲得愈来愈接近。而佛法讲的,这个物质的现象确实是波动的现象。从哪里动?大乘经上说,特别是相宗经论上所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一个动相,就是波动。什么波?心的波。是真如本性上,起的波动的现象。为什么会有波动?不觉,就有波动现象;觉了,就不动。所以诸位要晓得,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定的。心只要动,那就不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动就迷了,动就失去了真相。心的作用叫智照,本具般若智慧的观照。心一动,观照的能力就失掉,所以它就起了变化。这个变化,相宗给我们讲的,变出三细相。三细相里面,虽然讲三个、讲次第,但是次第速度太快了,我们决定无法想像。大概现在最精密的仪器,恐怕也看不出它有次第。好像这三个现象同时发生的,其实它是有次第,就是太快了。我们今天讲光电的速度,跟它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不能比,不成比例。

   第一个是“业相”。诸位要看佛教的名词,业是造业。什么是业?动就是业。不觉是惑、是迷,迷了它就动了。因为有业,所以才叫你“而生其心”,这个生心重要了。有业,业是因,这个因立刻就转成果的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因为有转相,它就会变成“境界相”,境界相也叫做相分。我们现在科学里面所分的精神、物质,转相见分就是精神的现象,相分境界相就是物质的部分。岂不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三细相,佛给我们讲八地菩萨才见到。七地以前,听佛说有这么一桩事情,他自己没有证得,没有证实,也就是他没有觉察到。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里面的三细相,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你没有见,你怎么转?你必须见到,你才有能力转。由此可知,七地以前,他能够体会六粗相,“境界为缘长六粗”,是六粗相,不是三细相。这是说明根本没有物质存在,微尘都即非微尘了,世界哪里还有世界?可是今天明明这个世界摆在我们眼前,这是一回什么事情?《金刚经》末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话说得很有味道。我们今天这是什么现象?梦幻泡影。梦有没有?做过梦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真有。晚上睡觉会作梦。我们现前这个境界相是梦中的现相,跟我们作梦的现相没有两样。你要能在这句话里面醒过来了,你知道是在作梦,你在梦中一定是不予不取,知道一切是假的。决定没有得失的念头,决定没有取舍的念头,你知道那是假的。如果知道我们眼前这个境界也是梦幻泡影,你在这个境界里面没有得失,没有取舍,你过的日子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把佛讲的这些话归纳为四句,于一切法中,无论是人事,无论是物质,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用心不一样。他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决定不会起心动念,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叫佛法。我们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底下这几句文就好懂,念念就明了。

  “若说世界真是一合,岂非微尘亦真是一合。而世界非世界,乃微尘也。”微尘组合的。“微尘非微尘,乃本空也。”这句话非常重要。“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复本空。岂非一即非一,合即非合耶。”这才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说明白了。我们要怎样修学?也就是怎么学般若?必须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时时刻刻提得起这一个念头,这就叫观照。念念之中,晓得所有一切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晓得所有一切现相,无非是业因果报刹那相续而已,不是事实。我们讲业因果报刹那相续,就是说阿赖耶的三细相,这是宇宙的真相。念念作如是观,这就是觉而不迷。虽然晓得一切现相了不可得,在这里面还能够生大慈悲心,普度众生,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而生其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无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佛法,这就是如来的事业。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不疲不厌,不辞辛劳,正是佛门里面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想觉悟,一个人想学,佛菩萨也不舍弃,也为他讲经说法,这叫做大慈大悲。诸位要知道,大慈大悲也是假名而已。这就是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净而不染,平等是正而不邪,觉是觉而不迷。由此可知,这二十二年的般若,《无量寿经》上这五个字都包括尽了。有人说念佛不求智慧,这是他误解了,他没有能了解。“清净、平等、觉”,就是世尊所说的二十二年的般若法门。

   “2、约清净性言,则都无此事。“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其事”,泛指一切事相。言凡情非正知也。因其向外驰求,故于事相,起贪恋而生执着。”

  “约清净性言,则都无此事。”从自性上观察,从清净心上观察,没有这些事情。“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其事,泛指一切事相。”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凡夫贪着这个相。凡夫修行成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成佛了;换句话说,他没有离开十法界。为什么出不了十法界?贪着其事,这就出不了十法界。如何能出离十法界?古德注解《金刚经》常说,《金刚经》要求我们的,要离四相,要离四见。果然离四相,离四见,修因证果这些事情,事上他真做,一点都不懈怠,表现出来的是勇猛精进,他那个心上若无其事,所谓三轮体空,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样修行就超越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是佛教给我们的真正目的。超越十法界之后,世尊不得已又给我们起了个假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面。

   佛为我们说法,古时候天台智者大师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判为藏、通、别、圆四教。圆教初住以上,已经入一真法界了。他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宗门里面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成的佛是真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就是指的这桩事情。那个诸佛不是讲众多之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从圆教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叫诸佛,这个在《华严》上叫做法身大士,本经里面称的诸佛。天台家说这些人叫分证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的,天台大师说,叫“相似即佛”。很像,不是真的,叫相似。

   天台讲佛,六种佛。第一个是“理即佛”,一切众生都是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都是佛,这叫生佛平等,从理上讲,统统都是佛。可是从事上讲,凡夫现在迷了,迷了是凡夫,不能称佛。从理上讲,从自性上讲,都是佛。一切植物、矿物,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这一切物质也是佛。我们讲到此地,这个意思就能体会到深一层了。这些物质怎么能成佛?诸位晓得,这些物质也是基本粒子组合的,我们用现代的名词来讲,佛法讲微尘组合的,这个微尘也组合我们身体,那这个物质跟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我们这个身能成佛,它怎么不能成佛?《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逐渐逐渐才懂得佛在经上讲的那个话的意思。这些话实在讲,很不好讲,很不好体会。逐渐才明朗,晓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

   天台家讲觉悟,像我们现在学佛了,开始学佛,一般社会有许多人还不晓得学佛。我们开始学佛的这些人,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我们在名字位中。真正用功,功夫得力,叫“观行即佛”。什么叫功夫得力?在一切时、一切处,念念当中,你都能够知道,你六根所接触的,眼所见的,耳所听的,这一切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都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幻相。你时时刻刻把这个放在心里,这叫观行即佛。你真用功,这个用功是向觉的路上走,你不迷了,这是真功夫,这用的是般若,这叫修般若法门。这个功夫用得力了,就叫金刚三昧。观行功夫得力,再向上提升一步,就是相似,我们一般人讲证果了,证阿罗汉,证菩萨果位,证佛的果位,“相似即佛”。天台家讲藏教的佛,相似位;通教的佛,也是相似位;藏教佛、通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没有离开十法界。别教的佛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不是究竟位。圆教的佛在一真法界,才叫“究竟即佛”。

   在清净性中,都无此事。清净性就是法身大士没这些事情,心里面再也不会执着,再也不会起心动念。十法界里面都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不过愈是往高位次走,他分别、执着很淡薄,但是他有,不是没有。跟我们相比,那他的心清净,好像烦恼障、所知障都断尽了;他要跟一真法界的那些法身大士比,他还很明显的有这些事情在,这是不一样的地方。

   “言凡情非正知也。因其向外驰求,故于事相,起贪恋而生执着。”想作菩萨,想证得佛的果位,这都是凡情,这都是贪恋。纵然是非常微薄的贪恋,他还是贪恋,还不是到真正的清净。真正清净一定要开智慧,开智慧一定要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3、欲不贪着,须净凡情。欲净凡情,须开正知。当知一合相,当离名字言说。当于不可说处领会。不可“贪着其事”。如此,方为能解如来所说义。得以随顺契入。”

  “欲不贪着,须净凡情。欲净凡情,须开正知。”可见得智跟断,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智慧,烦恼断不了;不断烦恼,智慧不能现前,是相辅相成的。从哪里做起?从智跟从断都可以。你从断烦恼下手也行,从开智慧下手也行,两种同时下手也行。要紧的是你真的肯干,真的去做。烦恼断一品,智慧一定增长一分;智慧长一分,烦恼一定又会断一品,这是一定的道理,一定要认真去做。从哪里开始?最好是从不贪着,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贪,不执着。可是这个境界现前,念头起来了,这个贪、执着的念头起来了,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一定会起来,为什么?无始劫来的习气,哪有不起来的道理?一定会起来。什么叫做觉?立刻就晓得万法皆空。像《金刚经》上这几句经文,你立刻提起来,就能够把妄想、执着伏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够了解一切法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又知道眼前的现相,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相”,根本不是真实的,你这个贪着的念头就淡了。这是叫观,智慧观照,你要提不起来,你那个贪着会愈来愈严重,会继续不断的去发展,那个麻烦就大了。

   所以你念头起来,要提得起功夫,功夫就是观照的功夫。认识事实的真相,这个念头就息掉了,妄想、分别、执着就息掉了。这是般若上教给我们,“云何降伏其心”,用这个方法,“其心”就是念头、妄念,烦恼、习气用这种方法来消除。观照功夫提起要快,愈快愈好。烦恼念头,第一个念头起来,第二个念头就觉照,就能把它伏住,这是好功夫。伏久就得定,烦恼就不起来了。但是要知道,烦恼、习气那个根并没有断,是你观照功夫得力,它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就叫得金刚三昧。烦恼如果断了,那个现象不一样,断了是智慧开了,所谓是转烦恼成菩提。那个烦恼、习气并不是真的没有了,断了,变了。这个观照功夫深,愈来愈深,深到最后,会把烦恼习气转变成无量的智慧,它会变;烦恼没有了,统统变成智慧了。所以现在大家烦恼多,不要紧,会变成智慧,不要怕,这都是事实。

   不会用这个功夫的,这个功夫确确实实,如果是事理不透彻的话,真的很难用得上。可是你事理透彻,真正会用了,那个效果非常显著。不会用这个功夫,就劝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分别、执着念头起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住,也行!这样的功夫得力,叫得念佛三昧。用念佛的功夫,把妄想控制住,把妄想伏住。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乱,这个功夫同样一个道理,用久了也能把烦恼转成智慧。这一转成智慧,就叫理一心不乱。一定要功夫深!不贪着,贪着念头起来了,你要有能力对付它,有能力去转变它。“须净凡情”,凡情就是妄想,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从断烦恼下手的。底下一句,是从求智慧下手的。“欲净凡情,须开正知。”这两种方法,我们要以般若跟净土来说,就非常明显。“从不贪着,须净凡情”,老实念佛就能做到。“欲净凡情,须开正知。”《金刚般若》就非常好。依照《金刚般若》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智慧开了,凡情当然就淡薄了,这是一定的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

  “当知一合相,当离名字言说。”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教给我们入门的要领,他说了三句:“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是说法、听法,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说的人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用的名相术语很多,有言说、有名字。虽有言说,不执着言说;虽有名字,不执着名字,这叫做离名字言说,不是名字言说都不要了。名字言说都不要了,佛怎么讲经?佛怎么教人?名字言说要,但是决不能执着。这个离是离执着名字,离执着言说,离执着心缘,是这个意思。这个心缘,心听佛讲经说法所领悟的,你领悟了,你明白了;虽领悟,虽明白,还是不能执着。如果你一执着,“我懂了,我觉悟了”,诸位想想看,你就落在四相里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不是统统都有了吗?他真的领悟了,真的明白了,但是他没有这个四相。这个功夫很深,很难做。我们老毛病、习气很重,一起心动念,“我”,就着了四相。着了四相,纵然修成菩萨、修成佛,是十法界的,不是一真法界的,是相似菩萨,相似的佛位,不是真实的。听的人也是如此,听的人也不能执着,名字、言说要晓得统统是假设的。我们要体会所讲的意思,这样说听就是正说、正听。会这么听的人,就很容易开悟,所以开悟是领悟佛说经的旨趣。

  “当于不可说处领会”,佛法本来没有言说,本来没有名字,本来就没有起心动念,就没有分别执着。佛教给我们,菩萨教给我们,要在佛一切名字、言说当中,去体会到不可言说的事实真相,你才叫真的会听经。一般人听经为什么不开悟?他就执着名相,执着言说,听了之后还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心缘相,所以他不开悟。离言说、名字、心缘相,听了就会开悟。为什么?他能够听到不可说处的地方,他体会到。不可说处的地方,那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种种言说、名字都是诱导,禅宗里面讲的指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是指头,指的是月亮,叫你看月亮,不是看指头。这一切凡夫听佛讲经,都执着在指头上,月亮在哪里不晓得,以为指头就是月亮,毛病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能体会到。离开这个指头,你就见到月亮了,这就是此地所说的“离名字言说”,你在不可说处的地方领会到了。这个不可说处,给诸位说,宇宙人生森罗万象,一切现象的本体、现相、作用,都不可说,在佛法用四个字:不可思议!你要能体会到、领会到这个不可思议,你就真的明白了。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真正见到性体、现相、作用,他真正明白了。

  “不可贪着其事”,稍稍有一点贪着,你就见不到性;换句话说,你所听的是佛的言说,你不懂得佛所讲的真实义。真实义在言说之外,在名相之外。但是言说、名相,不是没有作用的,像指路牌一样,他指示着你一个方向,你必须摆脱这个,往那个方向去,你才能真正把你的目的找到。这是佛法难懂的地方,佛法难说的地方,佛法难闻的地方,我们应当要知道。
  “如此,方为能解如来所说义。得以随顺契入。”这种听法,才是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纲要、纲领。自性本具的般若在哪里?如果你执着《金刚经》里面,《金刚经》里面没有般若,可是般若也没有离开《金刚经》。《金刚经》好比是指,循着这个方向、目标,脱离这个指,金刚般若你就得到了。“得以随顺契入”,随顺两个字用得好,随顺是一丝毫勉强都没有;稍稍有一点意思在里面,就不是随顺。随顺就是自自然然,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样你就证得了。随顺佛的言说,随顺佛讲的名字,自自然然契入。

TOP

续 111

   “4、尘界如此,色身亦然。凡夫所以贪着色身为我者,由于不知是五蕴假合耳。若知除五蕴外无此色身,便不致于贪着矣。”

  “尘界如此,色身亦然。”微尘、世界如前面所说的,一非定一,合非定合。懂得这个大前提,可以把这个前提应用在一切法上。我们这个身体也是法相之一,跟前面说的原理、原则没有两样。这个身也是微尘聚合的,这个微尘也是一即非一,合即非合,不是一定的。这个现象,现代的物理、化学,可以说为我们解释得很详细、很明白了。问题是在我们太健忘了,提不起观照的功夫。所以我们在一切环境里面,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还是照迷不误,从来没有清醒过来。如果晓得这个身体是假的,他就觉悟了,他就不迷。这就是老毛病、老习气,实在讲是太深、太严重了。观照提不起来,虽然是学佛,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佛法的功德利益,我们的确没有享受到。如果能提得起来,这个受用的确是无量无边。

  “凡夫所以贪着色身为我者,由于不知是五蕴假合耳。若知除五蕴外无此色身,便不致于贪着矣。”这个经文我们天天念,学佛的同修们大多数对于《心经》都能背诵,《心经》一开端就讲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这个文会念,什么意思不晓得。头一个观就叫我们观照,就是叫我们时时刻刻提得起功夫来。你这一观,你就自在了。你把观照失掉,那你这个生活很苦恼,你就不自在了。“观”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深的时候,就把这个事情观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事实真相是五蕴皆空。一切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是色心二法组合的。色法是物质的身体,这个物质身体是色,色身,色是代表物质;受想行识是心法。“受”是感受,也是我们常讲的享受,这是心法。除了受之外,他会“想”。“行”就是相续不断的意思,它是相续的,它不能止在那个地方;行也就是动的,实在讲就是说明相续的现相。它不是一个定法,它不可能止住在那个地方。

“识”是讲能变的;前面“色受想行”是所变,所变的现相;识是能变,唯识所变。把这个东西搞清楚了。我们的身心,你所受的,现在有很多人生活很苦,跑来给我诉苦,他没有般若观照,他若有般若观照,那苦是假的,不是真的。清净心中哪有此事?没有!你说乐,乐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苦乐忧喜舍都是假的,也是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不是真的。苦乐忧喜舍都是假的,所以它不叫正受。正受就是三昧,正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这叫正受,正常的享受。苦乐忧喜舍是不正常的,凡夫之人才有不正常的享受。但是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就有正受,像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他得清净心,他苦乐忧喜舍没有了,所以得正受。要晓得我们的身心是五蕴假合的,五蕴皆空。这个皆空不必细说了,前面说了微尘,说了世界,你就晓得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若知除五蕴外无此色身,便不致于贪着矣”,对于自己这个身体就不贪着了。现在有很多人,可以说一切凡夫,没有一个不爱惜自己身体的,没有一个不关心自己生命的。什么都可以舍,到最后这个命要紧,身要紧,不肯舍;不晓得这是假的,这是空的。也许有同修要问:知道这个东西是空的、是假的,有什么好处?有些人听到这个说法,反而恐怖了!身是假的,我在哪里?什么是我?这些问题,佛在大乘经上都说过,可见得不是现代人有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听众当中就提出这些问题来。有一些人惊惶失措,他不知道。了解事实真相,这个身就回归到自然。回归到自然,这个身才叫做最健康的身体。自然里面没有病,自然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的身体就健康了,你也不会衰老了。老、病、死、轮回从哪里来的?妄想、分别、执着来的。恢复自然,老、病、死、轮回统统没有了,这就说出学佛的好处。你要不学佛,不了解事实真相;换句话说,你的妄想、烦恼、忧虑、牵挂断不了。这些东西是你身心里面的毒素,贪嗔痴叫三毒。你的心、生理,有这样的毒素在里面,你怎么会不生病?衰老,老化是病,所以你一定会生病,一定会死亡,一定会轮回。不明了事实真相,就产生这种现象。了解事实真相,你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知道是假的、空的,不值得放在心上。

   佛教给我们,最究竟、最彻底的修学方法,让我们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这一招太高明了。依照般若法门修学,纵然证得金刚般若三昧,你也不过是圆教初住、二住菩萨而已。要想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经上讲还得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祇劫,是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那一天算起的;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算。第一个阿僧祇劫,证的是三贤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祇劫,是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你才晓得,三大阿僧祇劫从哪一天算起?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是证得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从这一天算起。我们怎么晓得,我们证到这个果位?《金刚经》就是最好的标准。标准在哪里?离四相、四见。果然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从这一天算起;如果你还有人我是非,不算,怎么修都不算,你就是修一万个阿僧祇劫也不算。三大阿僧祇劫是从这一天算起的。《金刚经》是个很好的标准,看看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到。无论你是做到也好,做不到也好,你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就对了,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利益、好处就不可思议!

  《无量寿经》上讲得那么清楚,四十八愿里面说的,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萨。净宗法门的阿惟越致,跟一般大乘的阿惟越致不一样,意思完全不相同。一般大乘里面讲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换句话说,三大阿僧祇劫,他已经修满两个阿僧祇劫,到七地。八、九、十地,那就是第三个阿僧祇劫。修满两个阿僧祇劫,我们省掉两个阿僧祇劫的时间,这个利益太大了,那是照一般大乘讲法。在净宗讲法,阿惟越致菩萨是等觉菩萨的地位;换句话说,三大阿僧祇劫修满了。怎么知道他是修满?《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讲得很清楚,往生到西方世界的人,身体、容貌(相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智慧、神通、道力、受用也相同,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诸位想想,如果不是等觉菩萨的地位,你怎么能跟佛相同?七地、八地菩萨跟佛的色相相差很远,不一样。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

   江味农居士写《金刚经讲义》,他在这部《金刚经》用了四十年的时间,专攻《金刚般若》,可以说他是《金刚经》的专家。他的注解,这个讲义,是集《金刚经》古今注解之大成,实在是不容易!他有智慧,他不迷惑,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就是真正有智慧,所以他当年在世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这就对了,完全正确了。

   “5、说非一非多,即是说不增不减。他如不生不灭等句,皆同此意。总之,明得界非界、尘非尘之义,便恍然于世间,所有大小、高低、来去、一多、总别、增减、贤愚、净秽等等对待之名相,莫非虚幻,当体是空。”

  “说非一非多,即是说不增不减,他如不生不灭等句,皆同此意。”《中观论》里面讲的八不,虽然说了八个,实际上你只要懂得一条,其余的意思自然就贯通。像此地所说,说了一个“非一非异”,一不定一,是非一;合不定合,是非多。八不里面讲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都是这个意思。

  “总之,明得界非界、尘非尘之义,便恍然于世间,所有大小、高低、来去、一多、总别、增减、贤愚、净秽等等对待之名相,莫非虚幻,当体是空。”而世间人贪着其事。他为什么贪着其事?不知道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决定不再贪着其事。佛说法,我们也能体会到他的善巧方便。他给我们说了一个大,说了一个小。大讲到世界,我们今天讲的星球、星系;小讲到微尘,当中的全都不必说了,都包含在其中。只要把这个意思搞清楚,没有一样不清楚。所以要懂得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大小俱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恍然是觉悟的意思,形容恍然大悟。世间所有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是。这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了。

   下面举出这些,全是相对的。凡夫迷惑,迷惑在相对的世间里,把这些虚妄不实的现象,执着以为真有,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这个亏就吃大了。无始劫来生死轮回,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这些事情,这些相对之法。经文上讲:“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此地所举的,把那个事都落实了。哪些事?“大小、高低、来去、一多、总别、增减、贤愚、净秽”,这也是举几个例子,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些琐碎的现象里面。我们要从这一段的经义,仔细的观察,省察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是虚幻的,如梦幻泡影,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般若心经》到最后,为我们做出结论,那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的总结:“无智亦无得”。如果你把这句话参透,彻底明白,你就见性成佛。你知道无所得,你的烦恼障断掉了。无量无边的烦恼从哪里来的?从得来的,得失来的;你晓得无智,你的所知障断掉了,你也不再去求智了。世间人拼命求学,学佛的人拼命钻研经典,干什么?求智、求智慧。求得的是什么?不是智慧;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说得很好,他所求得的是“邪知邪见”,不是真智慧。为什么在佛法里面研究探求也变成邪知邪见?问题是他心邪了,所有知见都邪。心怎么邪?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有四相,他的知见就不正,就是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

   所以四弘誓愿,那个顺序非常要紧!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发菩提心。《金刚经》上一开端,“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四弘誓愿第一句。发了心之后,从哪里做起?“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之后,你所学的法门是智慧。烦恼没有断,你所学的一切法门都是邪知邪见,清凉大师所说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他老人家说的话,意思很深很广。只在文字经典上用功夫,不认真修行,不认真断烦恼,他增长邪见。另外一种,拼命自己用功,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不重视求解的,也不行,也错了!他说“有行无解,增长无明”。祖师跟佛说的话,没有两样,意思都是教给我们解行相应,解行并重。世尊当年在世,天天讲经说法,研究讨论,是求解;可是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用功夫,那是行。解行真的相应,所以他能够契入,能够证果。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古代的道场,无论道场大小,也都是解行并重。每一个道场,没有一天不讲经的,没有一天不在一起研究讨论的,跟学校一样上课;早晚功课,是修行。所以他是解行相应,真正做功夫。

   做功夫,功夫的总名称就是观照,也叫做观行。在净土宗里面,我们常听到的老实念佛。老实念佛是不是观照?也是观照。宗门里面所谓提起正念,念佛人提起这一句佛号,就是正念。时时刻刻能提得起来,那就是观照功夫,它真管用。特别是在起心动念之时,不管你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不可以说恶念,我要用佛号把它止住;善念就不必要了,那你就错了;都是妄念,恶念变三恶道,善念变三善道,都在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论念头的善恶,都要把它变成“阿弥陀佛”。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阿弥陀佛,就变极乐世界,这个道理要清楚、要明白。我们何必去变六道轮回?为什么不变极乐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一念之间,为什么不变最好的?这就是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生念佛的心,生往生的心,生度一切众生之心,这样就对了。

   “6、若明得诸法本空,便会归于性,而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此为诸法空相之要义。解得此义,便可事事作如是观。观照功醇,便可证无生忍,而泯相入体矣。”

   这个地方所讲的,对于我们平常用功,可以说指出一个重要的修学纲领。由此可知,《金刚经》后半部所讲的义理非常重要。后半部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两句:第一句就是讲“三心不可得”,第二句就是讲“诸法空相”。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切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永无出期,就是对于这个事理迷惑而不能够明了,造成一切的妄想、执着。能执着的是三心,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能执着的是空的、假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是空的。所执着这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都是缘生之法,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句话说,能执、所执都是空的。这个理我们明白,事也搞清楚,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明心见性,就不再是凡夫,不再有轮回。这是《金刚经》后半部的精华、要义。所以说明了,“明得”就是真正明了,真正体会得“诸法本空”。本来空,现在还是空。本来空,空义就是真如本性,真性是空寂的,所以一切法的体性就是真如本性,明了空寂就“会归于性”;这是从理上说。底下一句是从相上说,知道一切法体性空寂,这一切法平等了,“诸法一如,是法平等”。

   这部经上给我们解释如来的意思,“如来者,诸法如义。”成佛,证得究竟的果位,通常都有十个名号,十个名号第一个就是如来。如来的意思就是诸法如义,也就是此地讲的诸法一如、诸法平等。可见得我们如果能在一切法里面,见到它的空相,不必分析之后才晓得是空,就在相上知道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知道一切法平等、一如,这个看法就叫见性。禅宗里面说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怎么回事,怎么叫明心,怎么叫见性?我们读《金刚经》,读到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一些,这就是明心见性。这是《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把般若重要的义理都说出来了。

   我们怎样才真正做到明心见性?下面几句就是教给我们。“解得此义”,你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都明白、都理解了,要紧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都要“作如是观”,这是教我们怎么做。果然都能作如是观,这就是做明心见性的功夫,这才叫真正的学佛,学作佛。功夫做久了,功夫得力,叫“观照功醇”,醇熟了。醇熟了,在佛法里面就叫“照住”。观照,观照是我们现在开始做,做到功夫得力,照住了。什么照住?这些妄想、分别、执着,不再现行,也就是说不再起作用。妄想、分别、执着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这也就是说你的功夫真正得力了,能够伏住烦恼。《金刚经》一开端,“云何降伏其心”,这是把你这个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些念头,把它降伏住,虽没有断,它不起作用,这是第一步功夫。这个功夫,我们通常讲得定了。禅宗里面讲得定,就是指这样的功夫。在念佛法门里面讲,叫事一心不乱,也就是指这样的功夫。这个功夫再要提升,也就是说你这个观照继续不断去用,用到更醇、更深,就“证无生法忍”,这个境界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见”是见性,见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一切法不生很难懂,很不好讲。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念佛人每天念回向偈,也念“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叫无生?虽然天天念,不晓得无生是什么意思,无生是什么样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境界?都不知道。这一次我们《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要是讲到一切法不生不灭,我想大家多少都能体会一些。虽不能全懂,总少分能够体会到,一切法确确实实不生。前面讲的,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一不定一,合不定合,这里面就显示出一切法不生的意思。你把这个体会到,你就能够想到一切法不生。然后再观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环境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物质的环境。先观察环境,环境里面观察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生,然后再回过头来,观察自己身心。为什么要这样观察?我们观察外面比较容易,一开端要观察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比较难。看外面,外面看清楚了,回来一观察自己,自己身心跟外境没有两样,这就很容易理解。这是观察事实真相,真相就是真如本性。
   过去,欧阳竟无居士说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哲学。不是宗教,意思很明显。佛法何以不是哲学?他解释得很有道理。哲学里面有能、有所,无论是一元论、多元论,不能离开能所。佛法里面没有能所,佛法里面为了说法的方便,也说能所。譬如我们讲能现、所现,能现的是真如本性,所现的是依正庄严。能变、所变,能变的是念头,是第六识、第七识,就是分别、执着;所变的是十法界;我们也说能、也说所。可是诸位要晓得,佛经里面所讲的能所,跟哲学里面讲的能所意思不一样。哲学里面讲的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能所是对立的。佛法里面讲的能所是一桩事情,能跟所是一不是二。因此哲学里面讲的一元、多元,在佛法里统统用不上。一非定一,多非定多,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这才是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哲学没有见到事实真相,可以说接近它的边缘,但是不是事实真相。这是佛法为什么不是哲学,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然后我们才知道怎么用功法,功夫如何能够得力。
   明了一切法不生,这就是“证无生忍”,无生是说一切法不生。忍就当作“证”字来讲,忍有承认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佛说一切法不生,我承认,我同意,这个忍是这个意思。你怎么承认?怎么同意?因为你见到了。佛说得没错,佛所讲的,我们自己亲自证得了,这才同意,才承认。这不是讲的圣言,“佛是圣人,佛说的话大概不骗人”,不是这个,那你自己没有见到。必须自己亲自见到,所以才叫做忍。这个时候,“泯相入体”,相是一切现相,一切现相就是性体,性体就是一切现相,无二无别,这才叫“泯相入体”。并不是把一切现相消灭,显示出本体,不是的。我们常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是泯相入体的意思,泯相入体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一段是修行用功重要的纲领。

    “7、正报、依报,为众生所不能须臾离者,尚且虚幻无实。则一切盛衰、苦乐、称讥、毁誉、种种对待之事相,其更为虚幻非实可知。何足贪恋执着哉。”
   “正报”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我们的心。现在所讲的心,都是指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佛法里面称之为识心,就是意识,第六意识、第七识。识心,它的作用就是分别、执着,有这种功能,能够思惟想像。它的作用非常广大,可以讲虚空法界都能够缘得到,都能够想得到,它的作用很大。虽然能够缘虑到虚空法界,它没有办法缘虑到自体,就是真心本性缘不到。它这个功能很大,缘不到自性。因此这个心,佛叫它做妄心。妄心的能力很大,如果在法相宗来讲,八识都是它所缘的境界,它缘不到自性。正因为如此,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人如果要是用八识心来修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我们用思惟想像这个心来修行,可以证阿罗汉果,可以证辟支佛,可以证权教菩萨位,可以成十法界里面的佛,因为它的能力可以缘十法界。但是诸位要晓得,一真法界它缘不到。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境界,它缘不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大乘经上,世尊常常责备修行人,错用了心,怎么用错?用八识心就是用错了。用这个心用错了,用这个心不能成佛,也就是说用这个心不能明心见性。如果要想明心见性,必须把这个心舍掉,不用这个心。不用这个心,用什么?用真心。我们今天能够思惟想像的是妄心,妄心要舍掉。
   明朝时候,交光法师注解《楞严经》,叫《楞严经正脉》。交光大师也很了不起,他在序文里面写着,他说他念佛求往生净土,在生病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那个时候想起来,《楞严经》自古以来有不少人的注解,但是都没有把经义讲清楚、讲明白,所以他就向阿弥陀佛请假,他说:“我可不可以暂时不去,我把《楞严经》做一部注解以后再往生?”阿弥陀佛也就同意了,佛就走了,他的病就好了。好了以后,就写这一部注解,叫《楞严经正脉》。在《楞严经》许许多多注解当中,古德认为这个注解叫新注,就把所有的注解分为新旧两派。从他这个本子开始,凡是依照他这里面的,就叫做新注。
   《楞严》的确是一部非常好的经典。过去中国到印度去取经的这些法师,用现代的话说,到印度去留学的这些法师,在印度没有见到这部经典。印度到中国来的许多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传法的,也没有把这个经带到中国来。到以后我们才了解,原来印度人吝法,认为这是佛法最重要的珍宝,不传外国。所以外国留学生到那里去,这一部经见不到的,他不让你看到。法师到中国来,这个经是禁止,决定不能出口。印度今天人愚痴,得这个果报,吝法的果报。
   而这部经典,中国人怎么知道的?是天台智者大师,隋末唐初之人,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师。而实际上天台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他依据《法华经》等,立一个修行的方法叫“三止三观”。三止三观里面,在实际上用功,有一心三观,次第三观。这是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指导原则。当时印度有一些高僧到中国来弘法的,到天台山拜访智者大师,看到智者大师指导大众修行的纲领、原则,他们非常赞叹!就说出来,大师这个三止三观,跟《楞严经》上所讲的非常接近。我们才晓得,印度还有这部经典,但是没人见过。
那个时候从中国到印度相当不容易,而智者大师非常难得,他在天台山筑了一个拜经台,每天向印度这个方向礼拜,求这部经能到中国来。他的精神、毅力,值得我们后人佩服。他拜了十八年,求这部经到中国,直至圆寂终未得见。唐朝武则天执政时代,印度有一位法师般剌蜜帝把这部经传到中国来。这是违禁品不可以出国的,用偷渡的方法。第一次偷渡,在海关被查出来,毕竟他是出家人,也没有受什么样的处分,就算了。第二次他再偷渡,他就想到了,偷渡很困难,他把这部经用很小的字写出来,这个相当不容易。写出来之后,把自己膀臂割破,经藏在里面,再缝起来,让它长好,这样偷渡出来,海关没有办法,检查不到。到中国来,再把膀臂破开,经再取出来,用这个方法。经送到中国来之后,法师译完经赶紧回国。回国,告诉国家这部经我已经偷到,送到中国了,愿意承当惩罚。不像一般人到中国,就不再回去了,那没事情了。他还要回去,接受国家法律制裁,这是佛弟子。所以这部经是这样传到中国来的。
因此古人注解《楞严经》,就用天台大师“三止三观”来解释这个经,这叫旧派。交光大师认为这个解释不恰当,虽然它很接近,不是《楞严经》的意思。道理在哪里?天台的三止三观是用意识心,就是用第六意识、第七识,用的还是我们思惟想像这个心。可是《楞严经》里面讲的不是用这个心,《楞严》用的是真心。所以它跟古注最大不同的一个理念,他提倡的是“舍识用根”,不用心意识,用六根根性,六根的根性是真心,这是跟古注不同的地方。
   眼见性,我们用见性见色,而不是用眼识去分别色相。用意识见色,它在色相里分别、执着。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起作用,执着是第七识起作用,你用的是识心、妄心。如果用真心,真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别、不执着。我们眼睛看这个花,不分别、不执着,是不是也看清楚,也看明白了?不能说我不分别、不执着,我就看不清楚,没有这个道理!离分别,就是离第六识;离执着,就是离第七识。见色闻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是不用第八识。所以他教人“舍识用根”,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用六根的根性,你见用见性见,听用闻性听,不要用心意识。《楞严经》新派注疏这个理念跟过去不一样,这的确是《楞严经》佛所讲的意思。
   离心意识就见性,这是《金刚经》上讲的。心意识就是四相,离心意识就离四相、离四见,这样才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此我们明了,离心意识不仅仅是禅宗的事。禅宗参禅,怎么参?离心意识参。假如不离心意识,你那个禅是世间禅定,不管用。功夫再高,一般人只看到表面功夫,什么叫表面功夫?这一盘腿,一入定,能够七天不出定,一个月不出定,三个月不出定,出定的时候精神饱满。凡夫看的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不希奇,世间禅定也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直到四空定,四禅八定这是世间禅定。世间禅定用什么修的?没有离开心意识,他用这个修的。出世间禅定,大菩萨们所修的,他不用心意识,离心意识。中国禅宗,标榜的是离心意识参;也就是说,用功夫的时候,决定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高明。宗门如此,教下也不例外。《楞严经》教给我们,研究教也要离心意识,舍识用根就是离心意识。舍识就是舍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他不用阿赖耶识,不用末那识,不用第六识。
   我们在此地说说而已,实在讲我们不会用,我们起心动念还都落在心意识里面。他们有这个能力离心意识。《楞严经》是教,教下也要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在教下就能够大开圆解。教下的“大开圆解”,跟宗门的“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说的名词、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可见得诸法一如。并不是说禅宗比教下高,他高在哪里?平等。是法平等,没有高下。我们净土宗这个名词又不一样,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所以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用的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为什么名称不一样?因为方法不一样,它的方向相同、目的相同,可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我们净宗用持名念佛的方法。这个功夫也是三等,宗门观照、照住、照见,这是三个层次;念佛里面也是三个层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
   这是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用功夫,怎样能够契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我们说“境界”,也许有许多人还不能有很清楚的认识,我们再换一个名词来说,那大家就清楚了。“如何能够进入佛菩萨的生活状况”,这大家好懂;换句话说,怎样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家讲修行证果,就是说这个事情。我们把我们凡夫日常这个苦难,辛苦的生活,如何把它转变成佛菩萨快乐的生活,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佛希望我们能够达到的。
  “正报、依报”,我们的身心跟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依报,这是每一个众生没有办法离开的,“不可须臾离者”,刹那也不能离开。虽不能离开,它刹那刹那在变。我们晓得它会变,怎样把六道轮回的生活变成诸佛与大菩萨的生活,能变就行了!这就是《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要会变。依正都是虚妄的,因为是虚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决定不要去执着它;换句话说,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够执着。执着错了,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心是空寂的。如果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我们今天讲你有牵挂,你有忧虑,你的心就错了。无有牵挂,无有忧虑的是真心,本来无一物是真心。心里面有一点点东西,这个心就变成妄心,就变成阿赖耶识,真心就变成妄心,真如就变成八识。所以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存在,心要清净。这是说明事实的真相,身心万物都是虚幻无实。
从这些虚幻不实的现象里面,产生了不少的副作用,像底下举的几个例子,如盛衰。实在讲底下这些例子,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果报。依报正报是果,附带的盛衰、苦乐,那叫报。诸位要晓得,果跟报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在都得人身,都住在美国现在这个环境里面,这是果。过去生中,我们修行五戒十善这个因,所以得这个果,依正是果。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状况不一样,有些人富有,有些人清贫。我们举这个例子,贫富状况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报。所以果跟报要分开来看,你就搞清楚了。为什么有苦乐不一样?也是过去生中造的因不一样。
   这个报,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以财富来说,财富这个报从哪里来的?也是过去生中种的因不一样,佛讲这个因是布施。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报。他为什么有这么多财富?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多,他这一生就得多财,是这么一个原因。财富有些人得来很轻松,有些人是很辛苦的经营才得到,这个与布施修因有关系。有些人布施很痛快、很欢喜,他得报就很自在,就不费力气。有些人布施很困难,看到人布施,好像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很勉强的拿出去,布施之后又后悔,他将来得的这个报,财富他能得到,他要很辛苦的去经营,很不容易才得到,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聪明智慧是报,他的业因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报,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由此可知,这三种布施是因,得三种不同之报。世间人都羡慕,都希望得到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但是他不知道修因,哪里能得到!佛在经上把这些事理、因果,给我们讲得很透彻。
  “盛”是兴旺,一个人他的事业,或者是家庭,在一生当中达到最兴盛的阶段,这是盛的意思。“衰”是衰败。如何能把盛保持,这是学问。为什么有盛衰?因为修因不一样。我们以财布施这个例子来说,一时高兴很认真在那里做布施,做一段时期兴趣就没有了,热度就没有,就降温了,将来在果报里面,盛之后他就衰了。只要看到果报,你就晓得必有前因。什么人能够把这个热心永远保持,可以说古今历史上,我们一个例子都没有看到。只可以说,他这个兴趣,他做这个事情,热心的程度,热心的时间长短,不可能永远保持同一个状况。因此在果报里面,显示出来的就不一样,盛衰就非常的明显。因此,世出世间的圣贤人,他们知道,他们明了,所以教导一切众生,在你兴旺的时候,我们一般世间人讲,在你走好运的时候,你要懂得惜福,要懂得修福,你的福报能够延续下去。如果你要是不懂,只是贪图享受,贡高我慢,福报修积很难,很长的时间,不是短时间。
   世间我们看到做大官的,一般讲做部长以上的,发大财的这些大企业家,都是好多生的修积,在一般经典上看,至少是十世。十世的修积,才能得这样的果报,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可是他享受真的很快,如果不懂得惜福积德的话,几年就享光了。你说做大官,一任就可以享光。实在讲这桩事情并不难懂,我们用平常储蓄这个例子想一想,你就明白了。我们在银行存钱储蓄,储蓄十万、百万要很长的时间,要好多年才能储蓄一笔钱。拿出来之后,如果花天酒地,两、三天就花光,假如去赌博,可能几分钟就光了。你才晓得修积不容易,享受很快就享完。事实真相是这个样子,所以佛教导我们要惜福。释迦牟尼佛那是无量劫的修福,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给我们看的,佛修福、惜福、积福。我们明白了,看到了,应当要学习,知道凡事都有因果,离不开因果。修因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像到将来的果报;受果报的时候,一定知道过去的业因。这样你就不怨天不尤人,纵然处逆境也很快乐,逆来顺受。在逆境里面能够忍辱,依旧能够修福,能够把恶的运转成好的运,这也就是而生其心的意思。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苦乐”,生活环境当中,受苦、享乐的。“称讥”,称是得到社会大众的表扬、赞叹;讥是讽刺、讥笑。“毁誉”,毁是毁谤,誉是荣誉。这个地方八个字,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八风吹不动”,八风就是这八个字。顺逆境界里面,你真的不动心了,这就叫八风吹不动,这个人修行功夫就得力了。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没有嗔恚心,不怨天不尤人。心在这个境界里面永远保持平静,这就叫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在佛法里面是功夫刚刚得力,没有什么骄傲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修学其他法门里面,只是刚刚得力,谈不上成就。没有得定,这个不是定功,这是刚刚起了一点作用,伏烦恼,能够把烦恼伏住。可是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这个功夫就能往生,这个功夫在佛门里面叫“功夫成片”。什么叫成片?在一切环境里面,这里讲的八种境界里面,他心是平等的,不会受境界的影响,他就成一片了。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所以在净土宗就管用。在其他法门里面还不管用,这个功夫太薄弱。所以净宗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道理就在此地。只要这么小小一点功夫就行,它就起作用。
  “种种对待之事相”,前面举了八个例子,全都是相对的境界。我们晓得,这些境界岂不是更虚妄了,身心世界都是虚妄的,日常琐碎事情这是小事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更是虚妄,何必认真,何必去计较!没有认真计较的必要,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的必要。“何足贪恋执着”,你把贪恋执着放下、舍弃,你的心清净,心平等了,那是功夫真正的成就。

   “8、其他一异、圣凡、生灭、垢净、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果能如是一眼觑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观照入去。便是所谓直指向上。则胸襟当下开豁,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当下远离。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当,可称善用功人。”
  “其他一异、圣凡、生灭、垢净、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这是从身心世界,以及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这些状况,推展到整个佛法。佛在大乘经上讲的“一异”,是大乘经的总持法门,是大乘经的总纲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一不异。《金刚经》上许多句子说“则非是名”,说则非就是不异的意思,说是名就是不一的意思。是名是从假相上讲,假相森罗万象不一样;则非是从体性上说的,体性是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没有两样。凡是佛所说的,总是把则非是名合起来讲,让你体会到事实真相“不一不异”,这是大乘法的总纲领。
  “圣凡”,什么是圣,什么是凡?圣凡的界限在哪里?没有,哪有界限!心里面一个妄念没有,就叫圣;心里面起了妄念,就叫凡。哪有界限?没有界限的。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你有了妄想、分别、执着,这叫做凡;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这叫做圣。可见得圣凡也是假设的一个名词,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情。“生灭”,这个地方讲得很多,大家能够体会到一些。“垢净”,这在佛经上也常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我们娑婆世界是秽土。其实秽净也是假名,哪里来的净秽?心清净的时候,叫净;起了妄想、分别、执着,就叫秽。而清净心中,本来没有妄想、执着,所以那个想叫妄想,妄,不是真的。在名字上,就已经把这个事情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那没有办法了。你要是执着这个名词,你不懂名词的真实义,你执着它,就错会意思了。明明给你说,这个想是妄想,这不就没事了。“人我、彼此等相”,《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莫不如是”,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要套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上那个说法的方式,都是则非是名。我们用《金刚经》的语法,随便拈一句,“凡圣者,即非凡圣,是名凡圣。”套《金刚经》的句子,你全都清楚了。“人我者,即非人我,是名人我。”你把这个句子一套,甚至于整个在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事,你用《金刚经》这三句话一念,你心里就很清楚,就很明白了。
  “果能如是一眼觑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观照入去。便是所谓直指向上。”这是禅宗常常运用的方法,所谓是直指向上,直捷了当。直指向上这句话,我们听得很多,我们在《禅宗语录》看得很多,可是意思不懂。怎样才叫直指?怎么是向上?于是听到这句话,看到这四个字,都在打妄想。这里给我们说明了,一眼看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生就是真心本性。如果这个理要是不明白,事实真相不能相当透彻的理解,这个功夫你用不上。这个功夫就是观照的功夫,一定要很清楚、很透彻。我们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起心动念就想到佛跟我们讲的,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真相,念念之中,事事物物都能跟这个道理相应,这叫做观照,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直指向上,说的是这一回事情。能用这个功夫,这是上乘的功夫。禅宗里面讲上上根人,这就是上上根人。
   他所得的受用,“则胸襟当下开豁,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当下远离。”这是立刻得到的效果。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当下就没有了。怎么没有了?晓得一切皆空,了不可得,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再想想那个放不下的,放不下是空的,放不下是不可得的,放不下的根本是妄想,根本没这回事情,你不就放下了,没事了。哪里还会有小心量!这个时候心量多大?是尽虚空、遍法界。佛在经上常讲的,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只要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稍稍得力,这个境界就现前,你的心量就大了,没有一样不能包容的。什么过不去的事,什么过不去的人,全是一场空,梦幻泡影!还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吗?你心量就拓开了,心量开了,这个人很舒服、很自在。小心量的人可怜,小小的事情斤斤计较,坚固执着,那个好可怜,生活得很苦、很可怜。他为什么这么苦?心量太小,太窄小了。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真的可怜悯。他活得这么苦,谁给他的?自作自受,作茧自缚,没有人给他,他还怪这个人,怪那个人。其实谁给他?没有一个人给他。过失都在自己,观念错误了,思想上错误,见解上错误,都错在这个地方。所以会用功的人快乐,佛法真的能教我们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就是所有一切的幻想、妄想,统统远离了,也统统放下了。
“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当”。佛门里面也听得很多,常常说直下承当,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也说“我要直下承当!”你承当了什么?你承当的还是妄想、分别、执着,不是佛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我们把佛的意思多少透露了一点,希望你能够直下承当;能用这个方法去生活,能用这个方法去工作,去待人接物。“可称善用功人”,善用功是会用功、会修行、会学,这样才会。
   诸位如果把这一段经文,能稍稍明白了几分。现在我们每一次讲席都有录音带、录影带,回去总要多听几遍,这是我们现在人的福报比从前人大。从前人听经,只能听一遍,法师不可能跟你讲第二遍。一遍听了就能记住,就能得受用,那不容易。所以真的要利根上智之人才能得佛法受用,中下根人太困难了。现在利用科学的技术,下下根人得上上根的利益,这可以做到。古人常讲:“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一遍就会,我十遍才行,我十遍就赶上他一遍。人一遍能之,我要一百遍才能,我能有机会听一百遍,我也赶上他了。现在我利用录音带,可以听个一百遍、两百遍、三百遍,不但赶上他,超过他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今天的下下根人,能够超过古时候上上根人,现在有这个科学技术,用这个方法,问题就是你肯不肯用功?你肯不肯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听一百遍,听两百遍?果然肯用功,一门深入,当然超过从前上上根人。直指向上这种方式,从前上上根人能用得上,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今天不是上上根人,我们听一遍用不上,听十遍还用不上,听个一百遍、两百遍、三百遍,就用上了。不必故意去用,自自然然就用上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是这个样子;换句话说,自自然然看一切现相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看一切现相皆是刹那相续相。所以你心里面干净,丝毫不沾染,为什么?理跟事透彻,太清楚、太明白了,决定没有疑惑了。这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要会用。不会用它,我们还是下下根人,没有办法把我们从下下根变成上上根,还超过上上根,利用科学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做得到。底下这一段引用《圆觉经》上的一段经文,可以用它注解《金刚经》上这一段。

   “9、《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此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一切法门,无方便于此者也。”
  《圆觉经》在大乘经典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典。它的内容、宗旨、义趣,可以说跟《楞严经》非常接近,但是分量比《楞严经》少了很多,也就是文字上少很多。《圆觉经》只有两卷,《楞严》有十卷,换句话说,《圆觉经》的文字大概只有《楞严经》的七分之一,所以就少了好多。可是内容是同样的丰富,可以说跟《楞严》无二无别。古大德学佛跟现代人不一样,古人老实、忠厚,选择经论法门非常小心谨慎,不肯浪费时间精力。唐朝初年,华严宗第五代的祖师,也就是清凉大师的学生,清凉是第四代,五代是宗密。宗密大师在那个时候选择法门,自己不晓得应当选择哪一个法门好,于是他就求三宝加持。古人常有的,有用拈阄的方法,古来祖师不少用这个方法。他用的方法,在藏经楼里面抽取经本,连续抽三次他都抽到《圆觉经》。于是知道《圆觉经》跟自己有缘,他学的是《华严》,专政《圆觉》,专弘《圆觉》。他的《圆觉经》注解,一直到今天都是第一权威,一千多年的人给《圆觉经》做的注解都不能超过他。他做了三个注解,《圆觉经大疏》,《圆觉经略疏》。这是在《大藏经》里面能看到,他的著作很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是说明古人都是一门深入。一生时间很有限,不要认为我们一生的时间很长,你要这样想法,你想错了。人一生当中,诸位想想,前二十年,懵懵懂懂过去。四十岁以后,体力精神衰了,想用功很困难了。真正用功得力是二十岁到四十岁这个年龄。这一段时间当中,仔细去想一想,也非常短暂。每天睡眠去掉八个小时,去掉三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琐碎的事情至少也要占掉三分之一,剩下来这个时光真的是不多。如果不能充分把握住,这个时间很容易浪费掉,那叫真可惜!古德修行实在讲,他有方向、有目标。不像我们今天人,今天人学佛,茫然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为什么学佛?没事情干,无聊!这样来学佛的,他怎么会有成就?古人学佛,为了生死,为脱离六道轮回,他有目标,他有方向。所以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他就达到他的目标。过去,一般来说,真的是可以称得上太平盛世,而我们今天处的这个环境是世界大乱。乱世,那个光阴特别宝贵,一个动乱,你再想用功,机会没有了。所以我们能够有一天安定,这一天的光阴就比什么都宝贵。如果不把时间精力用在正法上,你说那多可惜!古人明了,古人珍惜,古人善用功,这是我们要明白的,要学习的。
  《圆觉经》上这几句话说得好,“知幻即离”。什么时候离?知就离了。不是知了以后再离,没有那回事情,没有先后的。这是大乘法里面所说的菩萨三慧,跟小乘法里面讲的三学不一样。“三学”戒定慧,有次第;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有次第。菩萨“三慧”是闻思修,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没有次第。如果有次第,怎么能比声闻、缘觉高明?他高明在哪里?高明在闻思修是一次完成的。闻思修这三个字,都是表法的意思。“闻”的意思是接触,不是说我们耳朵听那叫闻,不是的。眼见也叫闻,耳听、鼻嗅、舌尝,接触用“闻”这个字做代表,接触叫闻。“思”是表明了。我们通常对一桩事情要搞清楚,要想一想,思惟思惟,才能够明了,所以思代表明了的意思,不是叫你真的去想;你真的去想,那叫胡思乱想,你怎么会明了!这一接触,用闻表接触;接触就明了,明了用一个思做代表;明了当然就“不迷惑”,用“修”做代表。修是把错误修正,什么错误?迷惑是错误。所以诸位要晓得,菩萨三慧是一。这一桩事情,从这三个角度来解释,你才搞清楚,它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个高明。
   从这个地方看,这是菩萨三慧。菩萨三慧,那个慧就是戒定慧的慧。你要没有高度的智慧,你不可能一接触就明了。你如果真正得到金刚般若,菩萨三慧你就有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接触就晓得,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想想,你这个见解,你这个看法,菩萨闻思慧三慧具足。你知道一切万法都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现象,绝非事实,这是智慧的观照,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接触叫闻慧,明了是思慧,不迷是修慧。你的生活是生活在三慧之中,你过的是菩萨生活,如来的生活,你不是凡夫。《圆觉经》上这几句话,就是这个境界。
“知幻即离”,这一个知字,三慧里面闻思在这里面,即离是修慧,你这一接触,你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无知无见,你们想想这个话的意思,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面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妄想,没有执着,这就叫正知正见。假如你认为,“你们的看法错了,我这个才是正知正见”,你又迷惑了,又糊涂了,又堕无明了。《楞严经》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这一切凡夫无明从哪里来的?佛就跟他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什么?自己认为我的见解正确,我的看法正确,这就是无明,起了无明。诸位要晓得,正知正见里面,是无知无见。般若无知,般若是最究竟圆满的智慧,般若是无知,有知就错了。《心经》到最后的结论,那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般若的总结论,最后是五个字:“无智亦无得”。这五个字很难懂!我们今天《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无智亦无得的意思,我们能领略少分,要不讲到这个地方,这五个字可以说根本就不懂。《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万法因缘生”,这就是无智亦无得的说明,无智亦无得的注解。这个地方,《圆觉经》上这几句话,真的就是宗门的直指向上,直捷了当,不作方便。不作方便就是说明直捷了当。知幻就离了,什么是幻?身心世界、一切万法,《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离是什么?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离了,那个心马上就清净了。其他大乘法门里面,还要用种种方便法,教你持戒,教你修定,教你怎样作观,种种方便,这个直捷了当,那些统统用不上。这就是直指向上,丝毫委曲宛转都没有了。
  “离幻即觉”,这个觉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大彻大悟。《金刚经》末后这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到后面我们再详细的说明。这部经古人就说,江味农居士讲义里面就说了好几次,《金刚经》难讲。难讲的,是在它最精要的意思都在后面,讲前半部时不能不委曲宛转,如果把后面的意思在前面都说完了,到后头就没得讲,这是它难的地方。可是全经自始至终,不但义理是一贯的,而且是前后互相照应的。经义是圆满的、是完整的,这是自古以来讲《金刚经》的人都有这个感触,不好讲。你在此地把后头意思拿来讲,叫犯下,你到下面怎么办?怎么讲法?可是后头意思要不稍稍提一点,这里讲不清楚、讲不明白。就是又要引用,又不能完全引用,这是讲者的难处。
  “离幻即觉”,这个觉跟《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那个觉是一个意思。宗门里面说,大彻大悟,这个觉就是大彻大悟。“亦无渐次”,一悟就一切悟,没有次第。积小悟就成大悟,再累积大悟就变成大彻大悟,这是有次第的。这个地方给你说,没有次第。没有次第,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有次第,你要常常听经,常常读经,每天有一点悟处,积小悟变成大悟,要累积多少年才大彻大悟,那就是有渐次的。这是上上根人,直指向上,直下承当,没有次第的。他的前提是理论事实真相彻底明了,而且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都能够相应,都能够对照得上,这样才行。不是彻底明了、彻底通达,做不到。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一切菩萨是指世尊讲经说法当时的一切菩萨们,末世众生就是把我们包括在里面。我们是不是这经上讲末世众生之一?那就得看你自己。我刚才说了,在录音机没有发明之前,那个末世众生我们未必有份。你听一遍就听懂,就记住,就能在生活上用上,这个末世众生你就有份。我们想一想,没份,我们听是听了,好像是懂了,走出讲堂又迷惑了,又老样子了,那就不是这个地方众生的一分子。可是从录音机发明之后,我们就明了,下下根人可以转变成上上根人。什么方法?多听,薰习,用这个方法来弥补我们,把我们的根性向上提升。可是你要记住,一门深入,你才能收到效果。如果你同时听个十部经,二十部经,你这一生还不是这个众生里面一分子,不可能。一部经,无论哪一部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随便哪一部经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的。你选一部,功夫、精神、时间都投注在一门上,心是定的,定了就开慧。如果你不定,你的心是散乱的,就困难,纵然这一生能有成就,要拖很久的时间,不是在短时间能成就的。短时间能成就,唯一的方法是一门深入。
   念佛,佛在《无量寿经》上讲,三辈往生都是一个方式、一个方法,“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才能成就。最怕的是分心,分心就是夹杂,不可以夹杂。所以古大德当中,有很多一生就是受持一部经。受持的意思,《金刚经》上讲得很多。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句子说得很多。“受持”是要把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教训,在我们生活当中,一样一样都做到,那叫受持。做不到,不叫受持。受持,不是每天把经念一遍叫受持,那个不是的,做到就受持。所以这个说法就是,大彻大悟也没有次第。

TOP

续 112

    我们今天利用科技的方法,可以把我们自己根性提升。不但提升到上上根,一定要痛下决心超过上上根。这个话实在讲并不是我们自负,我们在《无量寿经》有例可缘。《无量寿经》上“行超普贤”,这还得了!普贤菩萨是行门里面至高无上的,我们还要超过他。阿弥陀佛带头,带着我们就是走这个超越的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他要作佛,要超过一切诸佛,他带着我们超越。我们今天借重科学的技术,真的能够把自己提升,做到了超越,我们就有份了。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依照《圆觉经》上讲的这个纲领来修行。《圆觉经》上说的这个纲领,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金刚经》说得更简单、更扼要,因为《金刚经》跟《圆觉经》比起来,文字少得太多了。《金刚经》全部经文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圆觉经》接近两万字。这一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

  “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佛法的修学,贵精、贵一,一就超了,专一就超了。最怕的是夹杂,你搞两门、三门,超越就难,决定是一门。“直入圆顿要门”,《华严》、《法华》、《圆觉》,在祖师判教,这都是圆教的经典。圆是圆满,无论从理上讲、从事相上,性相因果都是圆满的,没有丝毫欠缺。“顿”是顿超,快速,它不是渐次的。“要门”,最精要、最重要的法门。“一切法门,无方便于此者也。”在一切法门里面,没有比这个更方便了。这些我们必须要晓得,是真正通达理论,明达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所谓上根利智才能用得上功夫,就是功夫能用得上力。中下根性读这些经典,听这些经典,所谓种一点善根而已,用不上力。有没有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下下根人也用得上,用功也能得力?有,净土三经就是的,净土三经也是一超直入圆顿的DA法。下下根人都行,只要你肯老实念,事理不明了不清楚没关系,一句佛号念熟了,把妄想、分别、执着能够压下去,就能带业往生。带的是什么业?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不懂,就是带的这个去。不懂也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懂得,自然就明白了,所以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赞叹的法门,道理就在此地。

   “10、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可作种种解,故谓之圆音。又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以开正知见为根本也。”

   我们取这一段,做为经文的结论。《金刚经》说到末后,是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精采,义理很深,也很难体会。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大乘佛法、所有行门修行的指导纲领。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能够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可以说都会有成就的,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证果。经义无限的深广,我们这一次虽然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实际上所能够说得出来的,的确是大海之一滴而已。虽然是大海一滴,如果我们真的体会到了,可以讲在一生当中受用无穷。这一段末后的结论,“佛说一句法,包含无量义。”不仅是在《金刚经》,所有一切经论字字句句都是含无量义。这个讲法是真实的吗?我们能相信、能接受吗?如果对于佛理稍稍通达一点,就不会怀疑了。什么原因?因为佛所说的字字句句,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心本性是没有边际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流露出来的,这个意思就无有穷尽。我们世间人所说的、所写的,那个意思有尽的。为什么是有尽?世间人的言语、文字,是从意识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意识就是分别、执着。从想像、思惟、分别、执着里面流露出来的,它有界限。思惟有界限,言说有界限,分别、执着更有界限。有界限,它意思有尽。真心本性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它没有界限,所以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就没有界限,就无有穷尽了。

   心性,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古人的注疏里面也说得很多。像《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心性本来无一物。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当然也无一物,这是一定的道理。既无一物,自然就没有意思了。像《般若经》上佛讲的“般若无知”,这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那就“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是讲的根本智,是心性;“无所不知”,是讲它的作用。无所不知就是无量义。因为它无意,所以就变成无量义,就可以作种种解。如果说有意,那意思就死了,就一个意思,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这是我们应当把这些原理、原则搞清楚。所以佛经没有意思,在应用的时候,意思就无穷无尽,可作种种解。这种说法,就称之为“圆音”,圆是圆满,没有丝毫缺陷。

   正因为是这么一个事实,我们以《金刚经》做例子,这部经我们现在采取这个本子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大师到中国来,那个时代跟我们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同时代,东晋时候到中国来的。那个时代出了不少的人物,佛门里面还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师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在历史上,很富盛名的陶渊明、谢灵运都是同时代的人。距离我们现代,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样子。这么长久的时间里面,为《金刚经》做注解的人,有几百家之多。我们通常听讲,《金刚经》五百家的注解,实际上是超过这个数量。每一个人注的都不一样,如果我注的跟别人注的一样,这就没有价值流通,也就毫无意义。每一个人注的不一样,就是每一个人讲的不一样,可见得它确实可作种种解。虽然这几百家注解都不一样,都没有注错,所讲的都有道理,都没有讲错,这就是显示出经典的无量义。

   佛法修学的困难也在此地。无量义我们要取哪一义?这是对初学的人来说。佛法讲求的,是契机契理。理是无意的、无知;机,一切众生的根机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教义就无量无边。我们自己是什么根机?我们自己在这部经里面,要取哪一种教义,才能够得真实的利益,修学成败关键就在此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所谓是自知之明,这是很重要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程度,现在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环境,都要考虑在其中。选择经典,选择法门,选择注解,一定要与自己根性、生活习惯、程度要相应。这样学起来,就很自在,就很快乐,才能够得受用。

   我们从古大德种种不同注解当中,要是细心去观察,能够看到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性。否则的话,哪有那么多注解?哪有那么多讲法?最明显的看出大的时代里面显著的变化。譬如在东晋那个时代,跟隋唐时代的这些人,他们的想法、看法,我们今天讲的意识形态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也不相同。我们看到东晋南北朝那个时代的注解,跟隋唐的注解意思就不一样。古大德们讲经,是讲给当时人听的,是教给当时人如何来修学的,怎样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才叫利益众生,自行化他。因此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讲法,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理解,修学所得的受用,种种不相同。佛所讲的,可以说字字句句是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的确是超越时空、超越时间。三千年前读这部经,听《金刚经》得利益,能够开悟,能够证果。三千年后今天,我们读这部经,也得利益,也能够开悟,也能够证果。这是不假,诸位从前面一直听下来,我讲这个话,你们会点头,会有信心。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不证果?过失在自己这一边,这个经典里面没有过失。我们没有透彻的理解,没有依教奉行。如果真的透彻理解,依教奉行,哪有不开悟的道理?《金刚经》所讲的果报,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果位。离四相、离四见,就是法身菩萨。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就是这个位次。这叫做圆音,圆满之音。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个在佛门当中,可以说许多同修都听说过,都听到这个说法。圆教根性的菩萨,圆教根性的大德,我们称他作圆人,圆教根性之人。他圆在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圆?这个问题,如果是在平常提出来,确实很难体会;在《金刚经》这一段经文提出来,就不难理解了。这个意思,前面讲过太多了。这个人于一切世出世间法,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他就圆,他的见解、知见就圆。不但见解、知见圆了,他的生活习惯也圆了,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叫圆人。我们为什么不圆?我们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所以就不圆。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圆了。唯有圆人,对于这些甚深大乘的经义,他才能够通达明了。因为佛是圆音说法,他能够通达明了。假如还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这种圆教的经论,里面的真实义他就没有办法体会。佛法不仅是讲弘扬,讲经说法乃至于修行,这都是关键。

   因此,佛菩萨教导我们,佛法的修学要从哪里开始?要从断烦恼开始,四弘誓愿就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首先劝你发心,《金刚经》上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诸位要是细细去观察,所有一切大乘经教,都在它这个架构之中,决定没有违背。《金刚经》一开端就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头一个教你发心!这是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心是发了,发了大菩提心,要普度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从破四相做起。破四相是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要断烦恼、要破四相?成就你圆顿的根性。四相一破,你的知见就圆了。佛所说的一乘深教,你才能够体会,才能够领略。可是发心好像是容易,断烦恼可就难了,妄想、分别、执着知道是应当要放下,偏偏就放不下。可是要晓得,放不下,不但在行门上有障碍,解门上都有障碍。经教的意思你看不到,古人讲解得再透彻,再明白,你也听不懂,你也一样不得受用。原因在哪里?烦恼没断,你没有真正能放下,关键在此地。四相、四见破了,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摆在第三个阶段。我们现在所犯的毛病,烦恼不断就学法门,结果是:“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什么叫邪人?烦恼没断的人就是邪人,这个我们自己要承认,我们现在妄想、分别、执着很多,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邪人。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谁能解如来真实义?圆人;邪人是不会解如来真实义的。这个很要紧!

  《金刚经》我们这一次研究讨论,是采取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们这个本子是《讲义》的节录,没有完全照《讲义》来讲;完全照《讲义》来讲,时间太长。我们过去曾经在台北,这很多年前了,采取江老居士的《讲义》讲过一次,讲了四年,才讲一半。他的《讲义》一共五卷,讲到第三卷,就是《金刚经》的上半部,后半部就没讲了。再要讲下去,至少还要四年,时间太长。所以这一次我们采取他的精华,节录《讲义》不到十分之一。我们这一次讲下来,差不多也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是一次两个小时,好像已经一百多次了。经不能不细讲,不细讲,我们很难体会,细讲才能得受用。可是一定要晓得断烦恼的重要,真实的功夫在此地。前面,特别是最近这几次所说的中心,不外乎看破、放下。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我们可以以清凉大师两句话来说明。清凉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有两句话。他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行是断烦恼。烦恼没有断,就学法门,那个结果是增长邪见,岂不是正法亦成邪吗?另外一句跟这个相反的,“有行无解”,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行是一般大小乘的法门,不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另外的,不能算在那里面,那是个特别法门。“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就是说明,佛法的修学必须要解行相应,行门与解行相辅相成才能够得利益。要说到有行无解能成就的,除了净宗念佛这个法门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法门。所以净土宗称为特别法门,你不解也没有关系,就是老实念,成败的关键在老实。

  “所以大乘经中教导学人,以亲近善知识为要图。”要图,用现在的话,是最重要的条件。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换句话说,一定要亲近有修有证之人。在现在末法时期,证果的人已经见不到了。不得已而求其次,一定要找真正有修行的人,跟着他修学这才不会错。善知识的标准,我们末后这一句,可以做为一个准则,那就是开正知见。什么叫善知识?他的知见纯正,也能帮助我们开正知正见。这样的标准,才可以称为善知识。正知见,正的标准,一定要与经典相应,经典是最重要的一个依据。如果他所说的,他所教的,与经典上的理论、方法相违背,我们就不能够接受,就不能够跟他学,这是其一。其二,他虽然所依据的,确确实实是佛法的经典,《大藏经》上有的,他的解释与经义有偏差,不相应,我们也不能跟他学。那就是前面讲,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这不是善知识。其三,他所依据的是正法,是佛的经典,讲得也没错,与我们自己根性不相应,我们也不能学他的。那个经没错,意思也没错,方法、理论都正确,我做不到。想想这一生当中,修学那个法门没指望,这也不能跟他学。所以亲近一个善知识,这相当不容易!

   古人常讲,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佛、祖师大德都是这么教导我们,必须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又可遇不可求,怎么办法?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在这种状况之下,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状况,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找古人。今人善知识我们找不到,找古人。找古人为善知识,为指导的老师,过去的例子很多。在我们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善知识的是孟子,这是儒家的。孟子找谁做老师?找孔老夫子。但是孔老夫子那个时候过世了,不在世了,夫子的著作还流传在世间,他就专门读孔老夫子的书。读不懂,有疑问,请教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的弟子,专学孔子,他学成了,比孔老夫子的弟子成就还要高。我们问:为什么他有成就?为什么夫子亲自指导的学生不如孟子?这个道理很简单,孟夫子真做,孔子教他怎么做,他真做。孔老夫子的学生,虽然经过亲自指导的,他不做,他不肯认真学习,这就不如孟子。真做!

   你学《金刚经》,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不但我们要赶上古人,我们应当要超过古大德,你得有这个志气。怎样才能超过?真干就超过。以《金刚经》上讲的理论、方法,认真去做,这叫修行证果。修行证果,就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修行证果就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金刚经》上所讲的不是别的,就是日常生活。释迦牟尼佛一开端所表演的,入舍卫大城,着衣持钵去乞食,这是日常生活。整个《金刚经》上所说的,就是如来果地上的生活。你要是学会,你就成佛了。你过的是什么生活?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一切诸佛如来的生活,这叫证果。我们每天穿衣,佛也穿衣;我们每天吃饭,佛也吃饭,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佛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具足四相、四见,佛是没有四相、四见,不一样就在此地。离开四相、四见,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你完全明了,一点都不迷惑了,这种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充满真善美慧,他的生活真的是美好,跟西方极乐世界所讲的极乐无二无别。所以佛菩萨过的是极乐的生活,我们过的是极苦的生活,一样的生活,我们不会转变。这部经上就是把这个道理、方法教给我们,怎样去转变。这个生活一转变,境界就转变了,从凡夫转变成佛菩萨。佛菩萨是人做的,不是天生的。这是讲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

   在我们佛门里面,以古德做老师的,成就最显著的是蕅益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我们都很熟悉。《弥陀经要解》就是他写的。蕅益大师学佛,也是找不到善知识,最后他找莲池大师。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已经往生,可是大师的著作在世。现在莲池大师的全集,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专读莲池大师的书,依照大师教训去做,真做,认真去做,所以他成功了。他能成为净宗一代祖师,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亲近一个老师,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广学多闻,这个话没错,绝对不是对初学人说的,初学的人要是走这个路子就坏了。所以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初学的人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听一个人说法,他走一条路子;听两个人说法,他就乱了,他有两个想法;听三个人说法,他就三个想法;再听多了,他那个脑子里乱七八糟,一团浆糊,那没救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今天这个世间道场多,修学的人多,为什么一个成就的都看不到?错就错在这里。所以现在道场跟中国古时候道场不一样,如果诸位细细去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道场,它有道风,它有学风。一个道场无论修学的人多少,多也好,少也好,决定是一个法门,决定是依据一个理论,所以它有宗派。贤首宗的决定是依《华严经》,不会去依其他的经典,决定是修法界观,所以说他所学的、他所修的,是一门深入,他能成就。喜欢学《华严》的,到他家去,《华严》是专科大学。喜欢修《法华》的,你不能来,他会介绍你到天台山去,那个地方是法华宗。我们在古德《语录》里面可以看到,祖师接触学人,谈谈话之后,指点他,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给他介绍去。他去果然三年、五载就成就,这个我们在《语录》里面看得很多。原因在哪里?你的兴趣,你的爱好,跟我这一门不相应。我知道哪些法师修学这个法门,给你介绍过去,所以有成就。今天我们不能成就,就是道场里面都是大杂烩,端出来的菜是大拼盘,什么都不是,他怎么会有成就!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

   晚近,我们在台湾看到的,只有台中莲社,李老师主持这个道场,净土法门,一门深入。全世界任何地方,高僧大德到台中去,李老师招待请他吃饭,绝不请他讲开示,讲经当然更不必谈了。为什么?怕你所学的法门不一样,你在这里一讲,把我这里听众,学的几十年净宗的信心破坏了,那还得了!保护我们大众,老师有责任。所以可以跟大家见面,大家给你顶礼、供养,绝不请你讲开示。我们在晚近这么多的地方,就看到这么一个道场,爱护听众,保护信徒,这是真正善知识。如果听说你是净宗的大德,你一生自己念佛,弘扬净宗,李老师会请你讲开示。为什么?来给同修们做证明,这个路子没错。古时候的大德都明白这个道理,都懂得教学的重要性。礼貌上的往来,知道谦虚自己,赞叹别人。这个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看到的,这是佛门往来的礼貌。

   我过去在香港讲经,大屿山的圣一法师,来听过几次,这是一位善知识。我那一年去讲《楞严经》,《楞严经》的教义,禅宗涉猎很多。圣一法师是参禅的,他那个道场是禅宗道场,真修!一般禅宗道场,看到寺庙招牌是禅寺,那里面没有人参禅。他那个里面,每天有四十多人在禅堂里坐香,非常难得,是一个真正的好法师,好道场。他听我讲《楞严》,听了几次,劝导他的信徒,当然都是香港的一些在家信徒,劝他们听我讲经。我讲经这么多年来,法师劝他的信徒来听我讲经,只有这么一次,只有这么一个人。其他的法师听到,都劝他的信徒不要去:“净空法师讲经,也不是讲得怎么好,也是胡说八道,不要去!”圣一法师劝他的信徒来听我讲经,他的信徒来告诉我,他师父介绍的,来听我讲经的。很难得!我对于圣一法师非常尊重。

   有一次他邀请我到大屿山去参观,去看看他那个道场。他招待我之后,请我到禅堂里面讲开示。我不能讲念佛法门,人家参禅几十年了,我说参禅有什么毛病,念佛好,那不是把人家都破坏了吗?我到禅堂里面,选择《六祖坛经》里面一段,跟他们讲开示。赞叹圣一法师,赞叹道场,赞叹他们的同修,赞叹他们的法门,这就对了。必须要把自己所修、所学的,统统摆在一边,成就他的道场,为他们的老师做证明,你们走的这个路子好。他那边的同修私下来问我:“法师!禅既然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参禅,跑去念佛?”我就告诉他:“我的根机不如你们,你们是上上根,我是下下根。”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法师与法师,道场与道场,礼貌!这个要懂。所谓是“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人家已经修行那么多年了,要值得赞叹。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一门深入,都有成就,这要懂礼貌。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跟我很熟,有一次也是邀请我到他道场,要我给他的信徒讲开示。演培法师是近代修学法相唯识很有心得的人,他修的是弥勒净土,将来希望生兜率内院的。他请我去讲开示,我只好选择《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善财参访弥勒菩萨那一段,来赞叹他。鼓励他们道场的信徒,要遵守演培法师的教导,一门深入,这才能有成就。我决定不能赞叹弥陀净土好,那成什么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佛门的礼节,过去李老师传授给我的,教导给我的。到哪个道场,人家修的是什么法门,决定要赞叹,决定要成就。使他们这个信徒同修,对于自己的师父格外有信心,别人都赞叹我们的师父,都赞叹我们修学的法门,增长他的信心,增长他的愿心,这是不违背佛法,决定不可以自己赞叹自己,去贬低别人,那就错误了。那个就叫做什么?那就是破和合僧,破坏佛法,这是错误的。

   所以古时候的道场,每一个道场都有他的学风、道风。这个道场跟那个道场的学风、道风决定不一样。譬如两个都是念佛道场,都是依据《阿弥陀经》,两个地方念佛决定不相同。这个道场依据《阿弥陀经》,依据莲池大师《疏钞》的;那个道场是依据《阿弥陀经》,蕅益大师《要解》的,两个讲解的就有出入,大同小异,不完全一样。两个道场念佛可能也不一样,这个地方念佛的速度可能比较慢一点,那里可以念得快一点,那不一样!两边合不起来;合起来,念习惯的人,念慢的人,突然念快了,他不习惯,他起烦恼。念得快的人,你叫他低一点、拉慢,他也不习惯。所以每一个道场,道风跟学风都不一样,那叫做道场。但是现在我们见不到了,只好各人学各人的。所以要想成就,一门深入,除一门深入,没有第二个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同一个原理,同一个原则,就是一门深入。这就是正知正见。《金刚经》上说的话非常好,一不定一,多不定多,正不定正,邪也不定邪,无有定法可说。但是决定要契机、契理,就会有成就,所以法门无量无边。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经义愈来愈深了。



一七六、约我见明离亦离 问答明义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金刚经》上,文字看起来都不难,没有什么生字,都认识。可是它的意思不好懂,往往我们看到这个经文,佛跟须菩提尊者一问一答,不晓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莫知所云,意思的确是很深。读了这些注解,稍稍能够体会到一些。你愈往里面去想,愈发现它的深广不可思议。
   
   “1、此节经义极深。当知开经以来,屡言我人四相不可有。恐凡夫因佛如是反复申说,遂执为我见等,真实是有。此见横梗于心,正是我见。岂非反加其縳耶。”


   经义的深,深在什么地方?我们看不出来,我们也无法体会。江居士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佛在这部经上讲四见、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说相是讲现相,如果我们用唯识学这个说法,大家就很容易明了。四相讲的是相分,四见讲的是见分。相从哪里来的?相从见分变现出来的。四相把所有一切现相都包括在里面。世出世间,出世间我们讲一真法界,世间法里面讲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和一真法界都离不开四相。可见得四相范围非常的深广,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相是幻相,决定不是事实,《金刚经》前面讲得太多太多了。而四见也是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不是正知正见。佛屡次提出一切众生病根的所在,这真正是病根。佛说的次数多了,唯恐凡夫不能明了佛说法的真实义;错会了,以为真的有四见、有四相,那就更错了。你以为真有这个事情,你不但四相、四见不能破,反而增长,成为一种坚固的执着。这样学佛,反被佛法害了;佛法没能帮助你,反而害了你。其实不是佛法害了你,是你自己不善于修学,被佛法害了。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不容易,这就是前面讲,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道理在此地。怕的是在经教里面产生误会,错解了佛的意思。

   四相、四见佛说得再多,但是要晓得,那只是幻相而已,决定不是事实。不但是清净心中,真心本性里面没有,即使是现前的境界也没有。要是说自性当中无有此物,我们听到了也许还点头,可能是没有。要是说眼前这个境界都没有,我们就大惑而不解了。明明摆在眼前,怎么说没有?经文前面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三心不可得,就是讲四见不可得。四见是心里面产生的见解,三心不可得,你就要知道四见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你以为它存在。四见是能生,四相是所生,而这些现相怎么说呢?“诸法空相”。这些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它的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刹那业果相续之相。我们所能够感受的这个相,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也了不可得。《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金刚经》到最后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前面讲过。《讲义》二百四十面,“一切有为法”就是这个表解里面所列的一切法。哪些是有为?法相宗把一切法分为五大类,前面四类是有为法。第一类心法,我们讲八识,这是有为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总共有九十四类,都是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说明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心法、色法都是假的。《金刚经》后面讲:“如露亦如电”,那是比喻它存在时间短暂;换句话说,根本就不是真的存在。那个闪电之光,一刹那就完了。前面我们曾经报告过,它存在之短,不是像闪电那么长的时间,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佛在《仁王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个已经是很短很短了,我们已经无法想像。而实际上,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一刹那不止九百生灭,亿万生灭,那是真相。我们看到的是亿万生灭的相续相,一刹那当中所看到的是相续相。所以,四见跟四相都不存在;佛为什么要说?“凡夫之人贪着其事”,那佛就不能不说了。因为你贪着其事,佛才说;佛虽说,你要晓得,佛所说的全是虚妄不实的,决定不要把它坐实了。这个地方这一段意思,就怕凡夫把佛所讲的坐实了,这就变成我见;本来没有我见的,现在是增长我见。这就是错解如来所说义,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了,反而被佛法束缚了。

   “2、此经于一切法,屡说即非、是名,以明相有性空之义。意在令人观照本空,顿得解脱也。利根者,自能闻一知十。悟知我见等,亦复相有性空也。”

  “此经于一切法,屡说即非、是名”,即非、是名,在《金刚经》上我们看到太多太多了。“以明相有性空之义”,这个相有,是幻有,不是真有。“意在令人观照本空,顿得解脱也。利根者,自能闻一知十。悟知我见等,亦复相有性空。”经上佛这个说法,这种方式,我们一般人讲,这是经上说的,善巧方便,佛的言语善巧方便。实在说,佛这种说法就是圆音说法的方式,他一句话里面,性相、理事、因果都圆满包括在其中。譬如我们讲四见,“我见者,即非我见,是名我见。”这个说法就是善巧,这个说法就是圆满。你要真懂得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可以用这个句子去念,你一念就觉悟了,就不迷了。为什么不迷?这个句子一念就晓得,相有是假有,性空是真空,假有也叫妙有,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就叫开悟。明了事实真相,你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你会过得很自在、很幸福、很美满,马上就得受用。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你的生活充满了真善美慧、智慧。无论你现在的生活是富有,或者是清寒,都是真善美慧。为什么?相是假有,你不会在意,你不会去分别、执着,你不会去计较,所以你的生活永远是知足的,永远是常乐的。
在我们中国古代,我们在书里面读到,孔夫子的学生颜回非常的清寒,物质生活很缺乏。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喝水连个杯子都没有。孔老夫子对他的赞叹;“回也不改其乐”。他的生活非常快乐,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他乐的是什么?宇宙人生真相真的觉悟了,真的明了了。所以他富贵,他能够安乐在富贵里面;贫贱,他安乐在贫贱里面,贫富对他已经没有影响了,那个乐叫真乐,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他过的是智慧的生活。我们今天没有智慧,过的是烦恼的生活。不但贫贱你烦恼,富贵也烦恼,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衣食住行样样都不缺乏,也一天到晚生烦恼。这就是过的六道凡夫的生活,人家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


   佛说这些话,真正是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极处。字字句句提醒我们,字字句句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回头。所以他说话的用意,就叫我们“观照本空”。不但性体本空,所有一切现相也是本空。入这个境界,你就得解脱了。现在人念解脱也行,解什么?把那个结解开。过去我看到台湾电影的招牌,有个电影叫“心有千千结”。解什么?你把这个结解开了,这个对烦恼讲的。你的烦恼,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解是解这个。脱是脱什么?脱生死轮回之苦。你的忧虑、苦恼,统统没有了,这叫解脱。这样的生活,就是佛与大菩萨的生活。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你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统统解脱了,都能够回归到诸佛如来的生活。《金刚经》讲的这些原理、原则、方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给诸位说,就是《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他们给我们表演,示现给我们看的,就是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没有改变他们的身份,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业,做工的一样还作工,上班的一样天天上班,做生意的天天还做他的生意,他们都过的解脱的生活,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佛教导我们的,就是把我们从凡夫生活如何改变成诸佛如来的生活,这是佛法。所以《金刚经》讲完之后,有很多人问我,还讲什么经?最理想的是讲五十三参。也就是说,怎样把《金刚经》的理论,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让我们真正得到受用,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让我们在这里面学习,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也就是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这个不是一句口号,是事实。“顿得解脱”,顿是快,马上就得到了。

  “利根者,自能闻一知十。”我们佛门常讲,“一闻千悟”。“悟知我见等,亦复相有性空。”不仅是前面四相,四相是讲所有一切现相,现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四见,见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四见也是相有性空。四见之相,跟四相的相不一样。四相的相,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四见之相,是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的。在佛法里面讲,这个色叫“无表色”,表是表示,它没有表示的,可是它还是有个相。

   “3、今曰“佛说我见等”。其偏执于有相边,未能通达我人等等之见,亦为本空。故曰“不解如来所说义”也。”

   我们从这一句里面,去体会到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没有别的,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有一切现象,都不是实在的;既不是实在的,你又何必去执着?你又何必去分别?分别跟执着都是妄想,都是错误的,大错特错!如果你离开一切分别、执着,你现前的生活,无论是什么样方式的生活,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大圆满,都是真实的解脱。如果有分别、执着,也是顿得,这个时间太快了,不只一刹那,一刹那的亿万分之一,它就转变了,变成十法界。十法界从哪儿来的?从分别来的,稍稍有一念分别,就把一真变成十法界;稍稍有一点执着,就又把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执着来的;离开执着,六道轮回没有了;离开分别,十法界没有了。这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有执着,就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不了解事实真相,不了解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了解,真正明白,马上放下了。这一放下,就入一真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所以《金刚经》实在是好,它的确是整个佛法在理论修学上,重要的纲领、重要的原则,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个宗派,在理论方法上,决定不能够违背《金刚经》。我们念佛也是如此,念佛法门如果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你念佛是理念,你得的是理一心不乱,你将来往生是实报庄严土,那个成就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一段经文,“佛说我见等”,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上有些句子,是如来说的,这个地方是佛说的。佛说跟如来说意思不一样,如来说,是从体性上讲的;佛说,是偏重在现相上。所以这样的说法,都是圆音说法,都是善巧方便。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才知道《金刚经》里面说话,不是一会儿说佛,一会儿说如来。若人言,“佛说我见等”,这种讲法是“未能通达我人等等之见,亦为本空。”这个意思比前半部的意思深,前半部是讲四相,四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比这个地方要浅。在唯识讲,四相是相分,相分是见分变现的。唯识家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相是假的,见是真的,“唯识”,唯独是识,识是能变。识就是见分,就是此地所讲的四见,能变,相是所变,所变是假的,能变是真的。《金刚经》这个话,对他们讲就最好了,“你认为能变的是真的。能变还是假的!识还是假的,还不是真的。”这个意思就说到这个地方。所以后半部唯深无浅,它这个教义深。

   见也是空的。以相宗的讲法,宇宙人生的现象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无明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也就是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不觉心动”。在这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觉心是不动的;心动了,就不觉。不觉心动,那就叫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心动了,就是无明。可见得明是不动的,心是清净的。佛经上常用水来做比喻,水在不动的时候是平的,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外面东西照得很清楚,那叫明。可是水一动,动就起波浪了;起波浪照外面东西就不明,就照不清楚。所以心动了就是无明,明就失掉了,失掉之后,境界就起了变化。在明的时候,那个境界叫一真。我们用水做比喻,大家好懂。水在水平、很干净的时候,像一面镜子照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可是水一动,也能照,那个境界破坏了,它有波浪,于是真正的相貌见不到,你所见的是断断续续的,不是真实的相状,这就是起了变化,这变化叫三细相。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第二个是转相,第三个是境界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

   现在科学讲的,把一切现相分成两大类:一个物质,一个精神;在佛法里面也分为两大类:一个是色,一个是心。色法就是现代人讲的物质,心法就是现代人讲的精神。这两大类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无明来的,都是从业相来的。“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业就是动,业是造作,是个动相,从业相里面变现出来的精神,这是见分。八识,心法、心所法为什么列在有为法?有为法是动的,就是业相变现出来的。从见分,就是从精神变现出物质。物从哪里来的?物从精神上变出来的。因此心跟物,佛法里面讲色跟心,同一个根源,不是两个根源。在唯识四分里面讲是“自证分”,同一个自证分。物质跟精神是同一个根源,因此色跟心可以转变;换句话说,精神能变成物质,物质可以变成精神,两个可以互相转变。现代科学家还没有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现代科学的转变,是物跟能的转变,物质可以变成能量,能量可以变成物质。能量能变成物质,现在在理论上没有问题了,怎么个变法不晓得,还不会变。如果能量有办法变成物质,我们在物质生活上一切的困难都解决了。

   西方极乐世界会变,他们想吃东西,东西马上就变在面前,那是能量变的。能量变成物质,你就受用;我不要了,再化成能量,就全部都没有了,也不要去收拾。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家里面干干净净的,什么家事都没有。需要的时候,一切都变现出来,你就受用了;不需要的时候,全部就没有了。他们那个世界的科学,比我们进步。我们现在只知道物质可以变成能量,原子弹的祸害就是这个变出来的,把物质变成能量,但是不晓得如何能把能量再变成物质。西方极乐世界有,我们经典上看到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把它恢复到心的能量,就是精神跟物质的转变,那就变成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这就是更进一步,更提升一层。此地说的是,凡夫之人不晓得“见也是空的”,实在讲这是相当高明,连唯识学家都不知道,还坚固执着识是真的,是能变,相是所变,不晓得能所皆空。在《金刚经》上,三心就是能变,万法是所变,三心不可得,万法也不可得。万法不可得是空相,三心不可得也是空相,都恢复到性空。

   “4、古德有请师解缚者。师曰:谁缚汝?此节经文,正明斯义。性体空寂,本无有缚。今横一我人等见于心,且曰佛亦如是说,岂非作茧自缚乎。”

  “古德有请师解缚者”,这是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的公案。“缚”就是烦恼,烦恼像绳索一样,把这个人捆到动弹不得,这很苦恼。请师父替他解烦恼,解束缚。“师曰:谁缚汝?”反过来问他一句,叫他在这里面去反省、去观照。果然他明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就想到禅宗二祖慧可,慧可当时就遭遇到这个麻烦。他出家修行,成天心不安,心里面有疑惑、有忧虑。听说达摩是从印度来的高僧,在少林寺每天在那里面壁打坐,他去找他,找到达摩祖师。那个时候是冬天下雪,他在门口站着,那个雪淹到膝盖,你就晓得他站多久了。达摩祖师理都不理会他,到最后他看到达摩还是不理,他自己拿刀把自己手臂割断一只,用这只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才开口讲话,你何苦来?你到底为什么?这是看到他是真诚心来求教。就问他,你到底为了什么?他就说“我心不安”,求达摩大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伸手,他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达摩的塑像,一只手伸出,就是这个意思。那就是对慧可的:“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也实实在在了不起,从他这一句话的指引,回光返照。许久之后,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比《楞严经》上阿难尊者高明多了。《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讲:“心在哪里?你找出来。”他到处乱找,找不到,找了七处,也算很聪明。我们要是找,找不到七处,他还找到七处。慧可比阿难高明多了,所以阿难在楞严会上没有开悟。慧可在达摩祖师这一句话底下明白了,“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第二句话就说:“予汝安心尽”,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恍然大悟。他悟的是什么?心境都了不可得,就是《金刚经》上说的;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当下就解脱,当下就自在。达摩到中国来,就度了这么一个人,禅宗第二代的祖师。祖师是怎么传的?就是真正明了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全是假的,不会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再放在心上,你又迷了,就又退回到凡夫位上。所以这部经确确实实是帮助你彻悟的圆顿DA法。《金刚经》薄薄的一小本,五千八百多个字,很小的一份东西,真的是一切诸佛传法的精要。此地引用这个,跟慧可这个意思非常接近。“此节经文,正明斯义。”这一段的经文,意思也是如此。

  “性体空寂,本无有缚。”本来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知见,有知有见就错了,本无知见。我们想到世尊在《楞严经》上,给富楼那尊者所说的,富楼那尊者提了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的问题:“无明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无明?”佛给他讲了两句话,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就说明,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知见。“般若无知”,什么是般若?般若是无知。你有知,你有见,那就是无明,这就是无明的根本。我们现在天天求知,糟糕不糟糕?本来无知,还得去求知,这就坏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给你讲的什么?无知。《金刚经》是般若的纲要,还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更扼要的《心经》。可以说《金刚经》是《心经》的注解,六百卷《大般若经》是《金刚经》的注解。最精彩、最简单的是《心经》,《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你要真正体会到无智无得,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是什么?无智亦无得。无智就是无四见;无得是无四相,这才是事实真相。法身大士不碍世间一切法,《华严经》上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表演的,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生活、他们工作都很认真,都很努力,并没有把世间事情破坏了。可是他们的心情,都是无智亦无得。他们是以无智无得的心生活,无智无得的心工作,所以只有真善美慧,决定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确实得大自在,得的是大圆满。这是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要晓得,本来空,见相都空。现在是不是有?没有。本来是空,现在还是空。如果是有,是你自以为有,你看错了,你解错了,是你以为有,不是真有。事实的真相,因为本来空,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住是什么?住是把它放在心上,就是分别、执着。不可以住,见、相都是空的,你怎么可以执着?你怎么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所以你的心要清净,心没有一物,本来无一物。但是业果不空,因果不空,所以教你“而生其心”。佛菩萨跟我们在一块,还是一样要穿衣,一样要吃饭,一样要工作,因果不空,所以要生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就是法身大士,这就是诸佛如来,我们学佛就是学这个。

   我们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在心上,“应无所住”;一句阿弥陀佛,常常存在心里,“而生其心”。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佛教给我们转变,这是说明了,相不会灭,相决定没有断灭的,相会转变,那么你生心就重要了。我们念佛,这个心是最殊胜的心。相宗告诉我们:这一切现相,“唯心所现”,心是体,有体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心能现相;“唯识所变”,现的相会变化,为什么会变化?识变的,识就是分别、执着,唯识所变。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就是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心想就是识的作用。我们想佛,就变佛,这把道理说清楚了,想菩萨就变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变得很快,一刹那当中,亿万分之一,那个速度快得不得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想佛,变成佛了,可惜变的时间太短了;第二念,又回来了,不能保持着常常想佛,常常想佛,那佛境界就现前了。我们那一念佛的时候,佛境界其实是现前了,时间太短了,我们还没有觉察到,第二念就又回来了。事实真相如此,我们要明白。你把这个理搞通了,方法明白了,境界也清楚了,你才晓得念佛的功德第一殊胜。

   西方极乐世界,刚才一个同修来问我,“自性弥陀”怎么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不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的,一真法界也是自性变现的。弥陀是自性,试问问,哪一法不是自性?这个花瓶插的花,自性花瓶,无有一样不是自性。你懂得自性,就觉悟了,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你对于往生净土,就不会怀疑了。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知道我决定得生。为什么我决定得生?都是自性变现的。理上明了通达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没有了;事上要叫它变现出来,那就看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夫。我们那个念是能变,境界是所变。可是你念佛想变佛境界,就要把其他九法界的那个念头断掉,这个佛境界才很快现前。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要贪图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那就不行了。因为你变得太复杂,变得太乱,所以变出来那个境界,什么都不是。毛病发生在此地,这是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所以错误的见解,决定不能有,末后这个总结,意思就在此地。“且曰佛亦如是说,岂非作茧自缚。”如果说佛也是这样说,你是断章取义,并没有把佛讲的话真正明了,你没有真搞清楚。佛在《金刚经》上也讲四见,也讲四相,你就以为四相、四见是真实的,这个错了。



一七七、释成其故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一段经文是须菩提说的,解释前面所讲所以然的道理。经文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很容易懂,而实际上他的含义很深、很广。

   “1、“是名”,约相,约缘起说。“即非”,约性,约性空义说。我人等见,皆为缘起之幻相。此佛说我见之真实义。“我见”是无明本(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为成凡之由。破我见是智慧光,乃成圣之路。此中所说,正是的示修功。”


  “是名,约相,约缘起说。即非,约性,约性空义说”。“约”,古人用这个字,就像现在我们所讲的“就是”。是名,就是从相上讲,就是从缘起上讲。但是“约”比我们讲“就是”,那个意思还深、还圆满。相是现相,现相不是实在的,但是不能说它没有,它有;有,不是实在的有,也就是不是存在的有,佛法叫做假有、妙有、幻有。有这么多名词,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佛法说真、说妄、说有、说无,它有一个界定,就是有个定义。凡是会变的,凡是会动的,都是假的,都是虚而不实的。凡是永恒不变的,那是真的,那个才叫有。本性空寂,它永远不变,虽然现相,体性还是不变,佛法称它为真实的,称它为有。现相是刹那生灭相续的现相,所以它不是真有。这是说明“是名、即非”。

  “我人等见,皆为缘起之幻相。”说一切现相,这些物质的现象,是生灭相续的相,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这地方讲更深一层的意思,这是讲到心理的现象,不是外面物质现象。经上讲的四相,是物质的现象,物理的现象。四见是心理的现象;换句话说,这是心理的作用。作用,它现相,它不是没有相,确确实实它也现相,这个相也不是真的。如果我们用相宗的讲法,这就很容易懂。法相唯识宗跟我们讲八识五十一心所,这都是讲的心理。八识,阿赖耶识是心之本体,是心之体,前七识跟五十一心所,要用现代的话说是心理作用,心的起用。经上告诉我们,心心所都有四分,这个四分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阿赖耶识也有这四分。我们明白这个四分,就晓得心理起作用有相,它有见分,它有相分,它有相,所以它还是缘起的。

   怎么缘起的?要讲最初的因缘,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一念不觉,就是缘起。所以阿赖耶也是缘起。因此,法相宗将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放在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灭;换句话说,有为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心法、心所法、色法;色法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金刚经》上讲的四相,这是物质;不相应行法,这个也确实有这些事情,当然也是假的。“不相应行法”,我们现代的名词,叫做抽象的概念,确实有这个事情,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从心法跟色法里面变现出来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譬如二十四个不相应里,第一个是“得”,得失。单单讲得失,它不是心法,心里面没有得失,也不是色法,色里面也没有得失。得失是什么?妄想、妄念。譬如我今天得到钱了,单单讲得,“我得到了”,这是心法,我以为得到了;钱是所得的,是色法。这个能得、所得离开,单单讲“得”,这个得是既非色法亦非心法,所以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讲时间、讲空间,时间、空间也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所以这一类的东西,叫做不相应行法,也是缘生的,都是假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凡是假的,就要从心里面把它舍掉,怎么叫从心里舍掉?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不要去计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假的!你把这些东西执着以为是实有,那就苦了,你就会生烦恼。所以应该要舍的,要放下的,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道理在此地。

   哪些是真实的?真实的我们才要。真如本性是真实的。佛法的修学,特别是在大乘法里;小乘法是一个阶段,没有达到目的;大乘法无论哪一个宗派,无论哪一个法门,最后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每一个宗派里面,所说的名词、术语不相同,但是它的境界、目标完全是相同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求的就是明心见性。心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有一切万事万法、虚空法界,都是心性缘起变现出来的,那个才叫真正的能变,根本的能变,要找到这个。找到这个之后,我们就得大自在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想怎么变就怎么变,你说这个多自在!这才叫真正解决问题。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才是自己的本人。学佛没有别的,是把真正的自己找到,找到这个,在佛法里面就叫做成佛,就叫做证得无上菩提,就这么一回事情。这是说明,见、相都是缘起的幻相,都不是真实的。“此佛说我见之真实义”,佛在这部经上,屡次的讲到四相、四见,真正的意思在此地。所以我们不能够误会,不能够错解,执着真的有四见,那就错了。

  “我见是无明本”。底下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句话是出在《楞严经》。“为成凡之由”,六道凡夫,凡夫是迷惑颠倒,造业受难,这是凡夫。为什么会变成凡夫?就是凡夫执着有我见。诸位要晓得,只要执着有我见,四见就全了;与我见相对的,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就是说明,只要有我见,就有无量无边的妄想,妄想从这儿生的。既有妄想,必定就有分别、执着,从分别、执着里面就变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它的根本就是从我见来的。佛在此地说了这么多,真正的用意告诉我们:我见是假的,我见根本不存在,是这么个意思;缘起性空。不但自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实实在在说,自性所现的现相,相分里面也确确实实没有这些。虽有相,相刹那生灭,真的是了不可得。千万不能把这个相续相看作是真常的,这是很大的误会。由此可知,佛为我们说明这些事实真相,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帮助我们了生死、出轮回,用意在这个地方。

  “破我见是智慧光”,智慧在哪里?不是我见以外有个智慧,那就错了,这是佛法非常困难的一个地方。自古以来,学佛的人有多少?几个人开悟?几个人证果?为什么学佛的人那么多,成就的人那么少?如果我们要追究它的根本原因,可以用一句话包括:错解了佛的意思。佛说的话没说错,我们听错了,听的时候把意思会错了。譬如我们听“破我见是智慧光”,一定要用智慧来破执着,智慧跟迷执好像是对立的两桩事,这就错了,不晓得智慧跟我见是一桩事。六祖在《坛经》说得很好,我们也念得很熟,甚至于也能说得出来,可是它就不能兑现,那就不起作用。我们在《坛经》看到,当年六祖跟印宗法师见面,印宗是岭南的大善知识,讲经说法的法师。就是现在广州光孝寺这个道场,他讲《涅槃经》,风动幡动那个旗杆现在还在。印宗知道惠能大师从黄梅得法,是五祖的传人,对他非常尊重。向他请教,五祖平常说法,对于禅定、解脱怎么讲法?六祖回答他,回答的就非常高明,并没有说五祖禅定是怎么说法,解脱怎么说法,他没有说这个。他回答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同样这个道理,智慧、我见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你如果懂得不二法,这问题解决了。你要认为这是二法,你永远不得其门而入,这是佛法的难处。所以学佛的人很多,悟入的人很少,原因在哪里?都落在二法里面。

   明了我见是缘起的,明了我见是是名,即非是名,这就是智慧。我见还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你说有,他事实真相彻底了解,他确实没有这个念头。你说它没有,他跟大家讲经说法,那个我见不知道讲多少句?释迦牟尼佛不是在《金刚经》上讲了很多吗?所以有跟无是一不是二。有我见、无我见,那就变成二法了。诸位要能明白这个道理,细心向这个体会,你才懂得如来所说的真实义。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才会真正明了。落在二里面,永远没有办法。所以我们想想,印宗法师那样的大善知识,还是不得其门而入,那个原因就是不知道是一法。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一,那你就真正入了法界。凡是不能入法界的,都落二、三。

   净土宗的修行,大家念佛念得很久,往生有没有把握?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有没有消息?没有!为什么没有?依旧是落在二、三。这经上教给你,“一向专念”、“一心不乱”;你果然是一,那跟西方世界就联络上了。关键都在一,这是真正的门径,真实不可思议。希望同修向这个地方去体会,你的修学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殊胜,一月比一月进步。这是佛在此地所说的这一句的深义,这个经文里面,我们所念的,“世尊说我见,即非我见,是名我见”,下面我们省略了,用意在此地,这就是破我见之智慧光。

  “乃成圣之路”,超凡成圣。我们现在是六道凡夫,过的是凡夫的苦日子。假如能够在这一句下,“佛说我见,即非我见,是名我见”,你恍然大悟了,真的明白佛说的意思,你从现在凡夫地就成佛了。这当中没有次第、没有阶级,从凡夫地一下就成佛了。这个事情,我们不必从经典上去看,就以六祖惠能的例子来看。当年他在黄梅,五祖跟他讲《金刚经》,不像我们这样细讲。五祖跟他讲《金刚经》的时间,我们的判断没有超过两个小时。他在半夜跟他讲,大家没有人见到。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后头就不要讲了。不但是《金刚经》不要讲了,一切经都不要讲了。他悟到什么?他就悟到个“一”。《维摩经》上讲的“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一是真心,一是本性。你真正把这个根源找到,那些枝枝叶叶,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了。这叫上上根人,这是聪明人。中下根性的人,不晓得从根本修,从枝枝叶叶。像一棵树一样,你所见的是一片叶子,那个范围就太小;你能够懂得树枝,那你就高明太多了,这就好比你深入多了;你要是能把树的根本找到,那就全部都解决了。

   六祖惠能大师展现给我们看的,他在根本上找到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我们就在《坛经》短短的资料里面所看到的。他听经的时间太短,我们判断他一生听经大概只听两个钟点。人家会听,这个高明!我们听两千个钟点,都没听懂,人家两个小时就把问题彻底解决了。这就是宗门所讲的话,“识得一,万事毕”,你真正认识一,什么事情都解决了。
我们再看其他一般这些法师大德,研经研教的,费了多少时间,多少辛苦,他能够了解的是一个树枝,没找到根本。树枝是我们今天讲的教义,已经算很难得了;根本是教理。我过去在台中,李老师教给我修学的纲领,他说:你听经要听教理,教理要是真正懂得,就一切都贯通,一经通一切经通,你着眼要在这个地方。如果实在没有这个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你要着重在教义上。教义像树有几个枝,你至少要了解一个枝。如果你是给你讲一部经只懂一部经,换一部经你就不懂,那就是叶子。那个学法太苦,你要学到哪一年才成功?学一部,会一部,没有学的都不会,这还得了!这个没有法子。他教给我这个方法。通教义,至少你学一部经,能够通十几部、二十几部,甚至于一、两百部,能够贯通,就是与这部经理论、方法相类似的都能贯通。世出世间法一样的道理。这是说明古人他们修学的经历,可以做我们的参考。然后你就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这几句话,那个意思多深多广,才不会把这些经文句子随口滑过,好像前面念得太多,怎么又来了,而不晓得字字句句含义无量的深广。

TOP

续 113

    “2、佛说一切法,不外两义。明性、明修是也。且一句法中,说性必兼有修,说修即摄有性。若不知如是领会,其于佛法,终在门外。理性当于差别中见平等。修功当于平等中见差别。”

  “佛说一切法,不外两义。”这是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义理。“明性、明修是也。”两个意思,一个是道理,一个是方法。明性,性是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明修,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怎样能够达到明心见性。方法很多,所谓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很多。只要学一个方法就够了,不必学太多。方法,我们通常讲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意思是一样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虽然平等,这里面最要紧的是契机;也就是说,适不适合我修行?这是一生当中,修学成败关键之所在。如果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的兴趣,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修学起来就很快乐,觉得一点障碍都没有,也不会困难。如果不适合程度,与自己生活环境都不相应,你修学就感觉得很困难,就感觉得很不容易。这是我们选择法门必须要晓得的条件,选择契合于自己根性的法门来修学,就很容易得利益。

   一门通,的确一切经通。我们从《坛经》里面看惠能的例子,可以增长我们的信心。惠能没有听过《涅槃经》,他遇到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就是读《涅槃经》的,大概也念了不少年,不懂里面的意思。遇到惠能大师,那个时候惠能大师二十四岁,是他逃难离开黄梅,路上碰到这个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对他很尊敬。他让无尽藏比丘尼把《涅槃经》念给他听,他不认识字。他听了之后,就跟她讲解,无尽藏比丘尼听他讲解就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能大师度众生,第一个开悟的人。他一生,接受他教诲开悟的总共有四十三个人,这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一生当中,在他会下明心见性的有这么多的人,没有见过。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只传一个慧可,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无尽藏比丘尼是第一个得度的,那个时候能大师二十四岁。

   法达禅师读《法华经》,读了十年,也自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瞧不起人。去参访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六祖看到了。起来之后就责备他,你既然礼拜,头没有着地,贡高我慢,你一定自以为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你有什么值得骄傲?”他就说了,他也很老实,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念得很熟。念三千部《法华经》值得骄傲,所以礼拜时头没有着地。六祖就考他,《法华经》讲的是什么?考他,问他意思,他答不上来。法达就请教六祖,六祖说《法华经》我没有听过,你念给我听。读三千部,那是背得很熟了。他将《法华经》念给六祖听,只念到第二品,《法华经》二十八品,第二品“方便品”。“方便品”念了之后,六祖说好了,可以不要念,我都知道了。这一讲解,法达就开悟了。法达念三千遍都不能开悟,是什么原因?落在二、三。六祖为什么听一点点,他就全部都明白,后头都不要再听?六祖懂得“一”,秘诀就在此地。

   净土宗的修行,关键就在一心。所以你用二心,那就没有办法。净宗法门再广大,你还是进不去,你用的是二心。凡是入门的人,入门就是明心见性的人,入一真法界的人,没有别的本事,就是懂得一,万法归一。这部经前面经文读过,“如来者,诸法如义。”如就是一,二就不如,一就如。所以入境界的人,就是入一真法界的人、明心见性的人,秘诀就在此地,这都是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读《金刚经》的人很多,讲《金刚经》的人很多,意思很明显的摆在这个地方,就是因为心里面没有归一,摆在面前也没有看出来。《金刚经》“即非、是名”有多少句,句句都是这个意思。不能怪释迦牟尼佛这个句子讲得太多,讲得这么多,我们还是不懂,还是没有搞清楚,这才晓得他说这么多句是大慈大悲;前面没有听懂,希望后面你能听懂。懂得之后受用无穷!不但一切佛法障碍没有了,你完全通达了,跟大家说,世间法的障碍也没有了。你在生活上没有障碍,你工作上没有障碍,事业上没有障碍,所有一切障碍统统解除,解脱了,这才知道佛法真实的利益。没有这个效果,没有这个利益,我们学它干什么?那佛出现在世间也毫无意义。他真的帮助我们大忙!性跟修,也就是理与事,这是佛说法的两个中心。

  “且一句法中,说性必兼有修,说修即摄有性。”可见得性修、理事,还是一不是二。不过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所偏重,偏重的原因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人理迷得深,事迷得浅,佛一定是理讲得多,理讲得透彻,修行的方法略略提一提就可以。因为那种人是老实人,教他怎么做,他就能够老实去修,但是他对于这个道理不了解,这就是理说得详细,事说得简单。有些人理迷得比较浅,事迷得比较深,烦恼重,修行功夫不得力,理论他头头是道,佛对这种人讲法,一定在方法上讲得详细,理论上是简单扼要。这是佛应机说法。最明显的例子,像佛法无论是大小乘,我们看到佛说法的纲领。譬如讲五蕴,讲事只讲一条,色是事,色法。讲到心性,讲四个,受、想、行、识,这就是理说得多,事说得少。讲十二处,十二处是讲六根、六识。六根,眼、耳、鼻、舌、身,这五个都是属于色法,都是事,讲得很详细,六根里意根是心法,也讲得很详细;六识是心法。这是两样都迷得深的,所以两方面都要细说。

   这是我们在这部经上,看到佛讲经说法的方法,他的的确确是因人而异。什么样根性的人,他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导他,这是经上常说的,佛无有定法可说,完全随着众生的根性。但是他教导的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一个说理论、一个说方法。说理,里面一定有修行方法;说修行方法,一定有理论的依据,我们要懂得这个原则。譬如,《金刚经》讲理讲得多,《弥陀经》讲的都是事。实在讲,这两部经要是讲解的话,哪一种经好讲?《金刚经》好讲。为什么?有理论,大家听了都很欢喜,觉得很有道理。《弥陀经》难讲,如果讲不出一番道理的话,那是小说,那是童话故事,是很好听,没人相信。你才晓得,那个经真难讲。还有《地藏菩萨本愿经》难讲,你要不说出一番大道理,人家都当作神话故事看待。

   一般讲经的人,理论的经好讲,事的经很难讲。可是你要懂得,事里面要讲理。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你一看到不能不佩服!才晓得《弥陀经》上字字句句,含有那么深的道理在。这样讲法,人家才心服口服,才相信,很不容易!像理论上的这些经,纵然不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它讲的是有道理。但是理一定要说事,说到事修,我们学到这个理才有用处,才不至于落空。

  “若不知如是领会,其于佛法,终在门外。”我们看到这一句,想想现在这个社会上学佛的人很多,真的都在门外。不但在家同修很多在门外,出家一辈子都在门外。这个门里、门外,《金刚经》的门槛很高。门里是什么?门里是一真法界;门外是十法界。如果不能明心见性,没入门;也就是说,《金刚经》很简单的标准,四相、四见没有破,都在门外。我们想一想,学佛以来,见到那些出家的、在家的,几个人破了我执?几个人破了我见?如果我相、我见没破,用《金刚经》的标准来一衡量,他在门外,他不在门内,这就很清楚了。我们要想入门,必定要破四相、四见。破四相、四见,要真正了解四相、四见是怎么一回事情,把真相搞清楚;真相搞清楚,就破了。实在讲,哪有什么破不破?你要有个破不破,你就破不了,你还在门外。明白之后,你的心恢复到清净,清净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那就是门内。你的心里还有一物,就在门外,那都不是真实的。

  “理性当于差别中见平等”,这是理,理从哪里看?从相上看,相是千差万别。佛法里面讲开悟、讲觉悟,悟在什么地方悟?在种种不同差别现相里面,见到平等的理,见到平等的事,理平等,事也平等,这就开悟了。理是自性,在有情众生(动物)份上,称作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无情众生份上,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无情份上叫做法性。虽然说佛性跟法性,但是要知道,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性。性是一个,平等的,差别相上见到性体,是平等的。为什么说在事上也是平等的?事上平等,有很多方面可以见到,从业因果报刹那生灭,平等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差别相,都是刹那亿万生灭的相续相,这是从生灭现相上去看,它是平等的。从业果上看,也是平等的,就是现在讲的物理,从物理上看是平等的。现相再多,我们用现代的话,佛法里面讲微尘,都是微尘组合的,不管什么现相,分析到最后,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我们今天世间人迷惑颠倒,一颗金刚钻宝石,看得贵重得不得了,地上沙石没人要,在化学里面一分析,基本的粒子完全相同,只是它的排列组织结构不相同而已。你从它基本组织的物质上来看,是平等的。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我们就被它迷了,认为那是无价之宝。其实真正明白人,这么大的一个金刚钻,跟底下一块石头,我们看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差别。迷的人,这个宝贵,那个贱,有贵贱;觉悟的人,是平等的。所以从业果上来讲,一切现相也是平等的。

   然后你才晓得,佛在经上讲的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众生的范围很大,地狱也是众生,畜生也是众生,饿鬼也是众生,跟佛在一起平等的,无论在性上讲是平等,相上讲也平等。你才懂得平等的意思。佛的相,我们经上常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饿鬼、地狱相跟佛相怎么能比?那是组合排列上不一样,但是从基本物质上完全相同。佛的相也是微尘组合的,地狱、饿鬼、畜生的相,还是微尘组合的。离了微尘,无有一法可得,也没有一切现相可以成就的。佛在此经告诉我们:“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是真平等。从这个地方,你才能体会《金刚经》的味道,我们常讲法味无穷,你才在里面真正得法喜充满。

  “修功当于平等中见差别”,修功是在事上。事上,尤其是渐修,这里面有差别的现相。像菩萨,初信位的菩萨,二信位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的差别。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有差别,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有差别,这个有差别现相。差别现相是从平等里面现的差别。差别是怎么来的?是从迷悟当中来的。迷得浅的人,他的地位就高一点;迷得深的人,地位就低一点,就如此而已。功夫里面差别的现相,大分是声闻、缘觉、菩萨;细分,声闻里面,像小乘阿罗汉有四果四相八个阶级,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平等里面见差别的现相。我们在修学,要把自己的境界一层一层向上提升,但是一定要知道,差别现相是建立在平等的体性当中。

   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道理。在过去,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听说还有很多人去查《大藏经》,都没有查到带业往生四个字。这个说法就是从美国加州出来的,说的人现在已经不在了。那个时候确确实实震动全世界,许多念佛人听到这个说法都怀疑了。那一年也是正好我到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也许我们这里有同修认识他,跟他见过面的。周老居士那个时候八十多岁,将近九十岁。他在洛杉矶的机场接我,我们下飞机,同坐一个车子到蒙特利市。他在车上告诉我:“法师,现在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那我这一生不就完了?”显出来很恐怖,他说:“怎么办?”我就告诉他,我很轻松,我说:“如果带业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他听不懂我的意思。他看着我,他说:这怎么回事情?我说:如果带业不能往生,西方世界有多少人,你晓不晓得?他还是没听懂。“我跟你讲,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你去干什么?”我这样详细跟他解释,他意思还没听懂。然后我就老实告诉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这些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你承不承认?他说:承认,这是经上讲的。我说:“那一品生相无明是不是带业?”他听到这里才懂得了,他笑起来了。等觉菩萨去往生,还带一品生相无明,谁说不带业?然后我再问他,我说:经上没有说带业往生,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这个有,这经上有。如果要是不带业的话,哪里来的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怎么来的?带业多少。带得多的,品位就低;带得少的,品位就高,这么来的。如果都不带业,哪里来的四土三辈九品?这讲不通,那是平等的。他这才恍然大悟。我说:安心老实念佛,决定带业往生。

   我到纽约遇到沈家桢居士,他也跟我提出这个问题,也感觉到这个问题严重。这叫执着在文字里面,没有看到佛讲的这个事理的真相。佛说法四十九年时间还是短,言语文字上哪里讲得那么周到?而且佛入灭之前,交代后世的弟子“四依法”。第一个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能听人胡说八道。第二个就解决这个问题,“依义不依语”,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佛教给我们,要依他所讲的道理,依他的理论,不要执着他的言语文字。你为什么颠倒?依语不依义,你就搞错了!佛没有错,错在你自己,这一定要懂得。所以,平等理里面要见差别相;差别相里面要见平等理;理事是一,性相是一,这才能真正契入。

   “3、佛之开示,往往约一事以明理。而其理实贯通于一切事。若闻法者,不知如是贯通,是只见差别而不见平等,岂能观其理而会于性乎。”

  “佛之开示,往往约一事以明理”,就一桩事情说出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其理实贯通于一切事”,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什么道理?就是因为他的理贯通一切理,说老实话,事也贯通一切事。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四无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叫真的得大自在,得大圆满。哪里会有障碍?所有一切障碍都是迷惑,迷了才有障,从迷惑里面生起分别、执着,障碍现前了。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哪有障碍?世出世间法是一法,哪里还会有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没有这个界限,没有这个差别。

  “若闻法者,不知如是贯通,是只见差别而不见平等,岂能观其理而会于性乎。”这就是做不到,不能见性,也不能真正明理。同样一个道理,只见平等不见差别也不行,也有障碍。此地讲的,见差别而不见平等,是六道凡夫。见平等而不见差别,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不起作用,所以阿罗汉、辟支佛不能见性,偏在一边。

   “4、本经说即非是名处甚多。闻者便当领会其中道理,原无二致。即非,约理体之性,以明本空。是名,约缘生之相,以明幻有。即非是名并说,明性相不一不异。法法皆然,即无论何法,皆应明了此理,两边不着,销归平等之性体是也。”

  “本经说即非是名处甚多”,这个句子我们看到很多。“闻者便当领会其中道理,原无二致。”佛在这部经上重复这么多遍,这是他的教学方法。一遍、两遍,我们很容易疏忽。所以凡是极重要的开示,佛一定是不断的重复,加深我们的印象。一部《金刚经》念下来,想想经上讲的什么?别的记不得,“即非、是名”这个记得,遍数太多了!像我们读《四十华严》,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确经文那么长,一遍读下来之后也不能记得。可是有三句话,那印象一定很深。善财参访善知识,他开口所问的第一个话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未知如何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这三句话印象很深刻,为什么?重复了六十多遍。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他要说一遍;其他的我不记得,这三句话一定很熟,能记得这三句话就不错了。这三句话的意思,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像这个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善财童子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我已经发了无上菩提心。

   菩萨道是指的用心,我发心之后,我要用什么心生活?用什么心工作?用什么心处事待人接物?道是讲心,行是讲事。我用什么心?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每遇一个善知识,都是这样请教,而那个善知识就在他本身日常生活当中的行持告诉他。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社会各行各业,这就说明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菩萨行,都是菩萨道。但是从五十三种不同的行业上来看,这是差别。从他的菩萨道、菩萨行,你就能见到平等。所以《金刚经》上讲的这些理论、方法,全部都在《华严经》上表现无遗,《华严经》上表演出来给我们看,这是非常的难得!

   在早年,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佛教经典里面《华严经》最好。他是一个哲学家,他把佛经看作哲学。特别是《华严经》,他认为这一本书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书,他认为这是佛家的哲学概论,全世界哲学之冠。这一本书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精细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这是任何哲学书籍里面所找不到的。他做出来给你看,把这些理论方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你看。他在晚年学校退休之后,他还在学校里面开课,担任客座教授,专门讲大乘佛法,讲《华严经》,开“华严哲学”。很可惜!方先生还是执着哲学的观点来看《华严经》,他讲得头头是道,我们听他上课,那不能不佩服!许许多多的法师比不上他,他非常用功。重要的那些经文句子他都能背诵,那么大的年岁,我们实在不能不佩服。因为把佛经看作哲学,哲学所讲的是二法,不是一法,有能有所,所以他老人家没有入进去,非常可惜!他走的时候是七十九岁,实实在在讲,如果他能再多活几年,他的境界会变,他真的很可能契入;可惜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寿命到了。这个在佛法里面也叫业障,这是魔障。四种魔里面,有死魔、五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使他不能达到高层次的境界。这一段是让我们从“即非、是名”这个句子里面,体会到佛说法的真实义,这个真实义,此地讲的“原无二致”;这一句就是《维摩经》上所讲的不二法门。

  “即非,约理体之性,以明本空。”经上凡是这个句子,都是表这个意思。“是名,约缘生之相,以明幻有。”有,决定是虚幻的,本经到最后的结论:如梦幻泡影,这是说明它不是真实的,不是真正存在的,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存在的。“如露、如电”是讲它刹那生灭时间的短暂,用闪电来做比喻;也正是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两句话讲得好,讲得非常透彻,的确是一切现相的事实真相。现在这个世间是乱世,大家都没有安全感,都有忧虑,都有恐怖。这个道理你真正通达明了,所有一切恐怖都没有了,你就真正得到安全感,没有恐怖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一样事情是真的,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幻相。再告诉诸位:有情众生决定没有生老病死,你怕什么死?没有生老病死。世界没有成住坏空,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是给你讲真话。这一句话里面的关键是一切法不生,本来不生;既然不生,哪有灭?不生为什么会有这个现相?缘起的现相,缘起性空,缘起根本就是不生。你要是真正明了,真正肯定,那在佛教就给你取个假名,你叫无生忍菩萨。无生忍菩萨也是有名无实,“无生忍者,即非无生忍,是名无生忍。”所以,一切恐怖统统都息灭了,这是了解事实真相。不了解事实真相,他心不安,了解了没事,天下再乱也没事。

  “即非是名并说”,这是世尊在《般若经》上,常常用这种方法。“明性相不一不异”,“不一不异”是《般若经》的精华,是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的中心。性相不一不异,说“不一”是从现相上讲的,从相上讲的,相不一样,不一。“不异”,不异是没有两样,是从性体上讲的。像这个句子里,所说的即非,所说的是名,是名就是不一,即非就是不异。佛以种种方式来说,希望我们体会这里面的意思。“法法皆然”,世间法、出世间法,没有一法是例外的。诸位读了《金刚经》,能够把这四个字记住,就能提起观照的功夫。在起心动念之处,你想到佛在经上讲的即非是名,你把这个句子念一遍,你的心就平了,你就觉悟了,就不再迷惑颠倒,你了解即非是名里面的意思。包含一切法。

  “即无论何法”,小事情穿衣吃饭,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皆应明了此理,两边不着”,修行用功在哪里用功?大家都以为,我要在念佛堂里用功,在禅堂里用功,大众共修用功,早晚功课用功,全是假的没有用处。所以你修行这么多年来,一点效果都没有。会用功的人在哪里用功?在穿衣吃饭上用功,在日常点点滴滴琐碎事情上用功,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功,那叫真会用功。在起心动念处用功,起心动念是什么?是四见;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是四相。“我相者,即非我相,是名我相”,“人相者,即非人相,是名人相”,你在这上用功,这教给我们观照的方法。让我们在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念念不迷。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念念不迷惑,念念是正觉,这叫修行。把从前一些老的习惯、老的习气,所有一切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是真正会用功。转变我们的生活,把苦难的生活转变成佛菩萨智慧的生活。把种种障碍的生活,转变成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生活。转变凡夫的生活,成为佛菩萨的生活。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会转变。《金刚般若》的理论方法帮助我们转变,真的是超凡入圣,就在一念之间。这里要紧的一句是“两边不着”,这一句非常重要!两边不着就是销归自性,也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心性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的,法法都明心见性。在吃饭里面明心见性,在穿衣里面明心见性;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无有一法不见性,这叫真的明心见性。

   “5、修行功夫,可概括为观门(理观)、行门(事修)。细说则法门无量誓愿学也。”

大乘佛法讲到修学的纲领,多半都讲观行,观行就是此地讲的“观门”与“行门”。观门是理,通达道理;行门是事相,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这些事相。修学,观跟行是一不是二,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事如果脱节变成两桩事情,你的修行功夫决定不得力。无论你怎样精进修,都没有用处;也就是说,你转不了境界。不能转境界,就是功夫不得力。所以一定要晓得,观行是一不是二,就是前面所讲的,事里面有理,理里面有事。在种种不同事相当中,你见平等之理,你见不生灭之理。在理论当中,你又能够见到种种差别的事相,知道这些差别事相怎么来的?怎么演变出来的?最后这些事相归宿到什么地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所谓是觉者的生活。

   “6、理观,依佛说可以贯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体认,严密觉照。用之于行门。理观,必应兼事修。行事修,必应兼理观。缺其一,便不足以言修功矣。”


  “理观,依佛说可以贯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体认,严密觉照。用之于行门。”这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第一个是“深切体认”,也就是说,佛所讲的这些道理真正明了,真正通达了。特别是《金刚经》里面所说的,《金刚经》所讲的可以说是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中心、精华,这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法的大根大本。《金刚经》的道理能通一切法,所以六祖大师在《金刚经》上开悟,一切大乘经教他都通达了,是有道理的。他通一切法;既然通一切佛法,当然也通一切世间法,世出世间法都通达。

   古时候听经开悟,真的是上上根人。一遍听了他就觉悟了,就是此地讲的“深切体认”。中下根人只可以说是结个法缘,曾经听过一遍经,听了之后都忘掉了,也不晓得讲些什么,阿赖耶识里面落下一个种子而已,这一生当中不得受用。可是现代人有福,现代中下根人,可以跟过去上上根人平等。怎么会平等?现在可以重复反复去听。古时候听法师讲经听一遍,不会给你讲第二遍。现在有录音带,一遍听不懂,听十遍;十遍听不懂,听一百遍;一百遍听不懂,听三百遍、五百遍,就听懂了,就赶上那个上上根人,甚至于超过上上根人。现代人有福报,借重科学的工具,只要你有耐心,你真的肯干。

   过去学讲经,说老实话,你听老师讲经,从前教讲经都是复讲,讲小座。头一天听老师讲经,第二天你上台复讲,你要没有能力,就没法子学。只听一遍,你要有那个记忆力。老师讲一个小时,你有能力复讲五十分钟才算及格,你可以学讲经。古时候,讲经的法师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听众当中有这个能力的,老和尚把他挑选出来,让他第二天复讲,这样训练出来的,有这种能力的人不多。过去李老师在台中办大专佛学讲座,前面十一届我都参加,我跟他们同学们混在一起,看看他们的能力怎么样,结果非常失望。李老师那个时候讲《佛学概要十四讲》,老师讲一个小时,下课之后,我就请这些同学们集合在一起,你们来复讲,拿到老师的讲稿来复讲。听了一个小时,照这个大纲来复讲,表解的稿子,他们的能力几乎百分之九十只讲五分钟就完了。讲到最好的,大概七、八分钟,我那个时候一看到这个样子,摇头!古人常讲后生可畏,看这样子并不可畏,才晓得这个难处。从前的标准是要讲到百分之八十,你才有资格被选出来学讲经。

   现在录音带帮大忙了,可以反复的听。听到录音带上讲一个小时,你也能讲一个小时,岂不就成功了吗?要听多少遍?总得听几十遍、百遍以上。洛杉矶赵立本居士,他就专门听《六祖坛经》跟《金刚经》,就专门听这两样东西。他告诉我,他说:“法师,我只学这两样,这两样我很有兴趣。我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可不可以?”我说可以。他告诉我,他听了二十六遍。我就劝他,你继续听,听满一百遍,你就会讲了。他现在果然会讲了,到处讲,讲得很不错!你能够把一部经从头到尾反复听一百遍,行!所以现代中下根人可以跟过去上上根人相比,道理在此地。只要你肯下功夫,只要你不怕困难,你一遍一遍的听,一遍一遍的学习,这就能成功。

   讲经确确实实不是一生的事情,生生世世的善根,决不是一生能够成功的。今天用录音带这个工具,一生当中可以成功,这是很难得的,我们要会运用它。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我有能力,我听老师讲一个小时,第二天我把老师东西重复讲一遍,我至少可以有把握,讲到他百分之九十五,我有这个能力。我听一遍,都能够记得,而且我听很专心,他这些理论东西,我都能听懂。但是没有这样的能力,你就没有办法。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录音带,没有这个工具,所以学东西学得很苦。有这个能力的人,就太少太少了。所以说博闻强记,要有这个能力。这是深切体认,非常非常重要!

   真正通达明了,还要会用,你要不会用,那也枉然。“严密觉照”就是用,要把这些理论、方法运用在生活上,这才能转境界,改变我们的生活。生活改变了,当然第一个是你的想法、看法改变了,思想改变了,你的作法也改变了。譬如布施,没有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对于布施很难,总觉得这个钱是很辛苦赚来的,很不容易。尤其我们那个时候是公务员,一个月薪水很微薄,在台湾早期待遇很薄。说到财布施,没有人愿意去做。可是这个道理明白之后,不但可以做,很欢喜去做。思想观念改变了,作法就不一样。境界转,连带的身体体质也转了,体质上转变的,是一般世间人所期求的健康长寿。如果你不能够转过来,你的一生是命运在安排。命运从哪里来的?《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清楚。

   我是前些年,也就在此地,在迪安那学院讲《了凡四训》,有二十五个录音带,讲本文是十五个带子,前面五个带子是讲印光大师的序文。有一些同修,从这个带子把它整理出来,印成一本书,这是我删定过的。这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人只要有我、有我执,有我有人,有是非人我,这个人就有命运,他就受命运的支配,就受命运的主宰。如果哪一天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你就超过命运,命运跟你不相干。命运不相干,再告诉你,风水也不相干。你有命运,就有风水。风水是什么?受外面环境的影响,那叫风水。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你不要被人骗了,现在骗人的事情很多。风水跟每一个人根性、命运不相同。这个地方,我住在这里好,你住在这里未必好。风水并不是:“这好风水,每个人住都好!”不一样,要跟你的命运相配合。所以看风水才有“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就这个道理。你没有福报,什么福地你住在那里,麻烦就来了,一大堆的麻烦。什么原因?那是福地,你没有福,你的福跟那个地要能够相应,那才住得好。好风水对那个人好,对我未必好;对我好,对他未必好,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与自己的命运要能够相应,要能配合,这是世间意。

   学佛的人要超越,这是佛法殊胜之处。如果学佛的人还堕落在命运里面,还被环境所转,这个佛学得就很冤枉,一丝毫的功德利益都没有得到,那真的叫白学,冤枉学了。学佛最殊胜的利益,也就是最低限度的利益,这不能说最殊胜,最起码的利益,改造命运,改造体质,身体健康长寿,容光焕发,这是最起码的好处。这一点好处没有得到的话,你佛不叫白学了?大的好处,经上给我们讲的,都是真的事实,我们这一生可以做得到:了生死,出三界。这一生当中,从凡夫转变成佛菩萨,超越十法界的佛菩萨,这是最殊胜的利益,真实的好处。我们人人都做得到,要紧的是要深切体认这个经典讲的道理,要能把理论、方法应用在自己生活上,那你就成功了。所以,用在行门。

  “理观,必应兼事修。”有理论一定要把它用在生活上,这个事修就是生活。学了佛法这些道理,与自己的生活要是脱节、不相干,这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我常常讲,佛法是非常现实的,决不是玄谈,决不是空洞的,字字句句在生活上统统用得上,没有一样用不上,跟我们世间学校所学的东西的确不一样。学校学的东西,好多都是没用的东西。离开学校,有什么用?我在学校念书,我念中学,年岁虽然不大,我就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我的老师对我的看法也很特别,我在学校是很有名的不用功的,我考试只要六十分,家里要我年年升级,六十分就可以升级,就行了!不念书。老师问:“你可以念书,为什么不念书?”我说:书念了没用处。他想想也真有道理。我说:我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工作,这些东西都没有用,我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可是我喜欢念书,我到图书馆念书,我念的东西比我的同学多得太多了。我要念我用得上的东西,用不上的东西我不念,所以学校功课敷衍敷衍就算了。我有能力学敷衍,我的记忆力很好。平常不念书,考试之前十分钟,书翻一翻,保证及格,这就行了!你说这个书还要念它干什么?这不需要念了。我的老师对我都了解,你要做数学,数学有练习本,我数学练习本不交的,我跟老师商量好了,同学们做不出的习题,我到黑板上做给你看,我会做,何必要浪费我的时间?所以我在学校里念自己喜欢念的书,念自己觉得有用的书,没有用的、不喜欢的,一概都不念。这是理跟事一定要相应。“缺其一,便不足以言修功矣。”你修行的功夫就没有了。所以,理跟事一定要相应。

   “7、事修,如布施、持戒,乃至看经、念佛、一举手、一低头,无论大小精粗,凡见之于动作行为者皆是。修法须就事论事。事有千差万别,修法亦因之而有万千差别。如各道场礼拜、唱念等法则,岂能一律耶。”

   这是讲修行功夫,不外乎观门与行门。前面已经将理观介绍过了,这一段讲事修,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样去做。此地只能举几个例子,我们应当晓得在这个例子里面,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将所举的例子这个原则,能够应用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之处,才能有受用。如布施,布施包括了整个佛法,这个我们在本经里面讲得很多。而一般人看布施,只知道在佛门道场里面捐一点钱这就算布施,这个范围非常的狭小,没有能尽布施的真正的意思。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这就说明六度是无量法门的总纲领,不是就六桩事情。每一条开出来,都是无量无边的。而六度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

   布施包括三个科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于法布施。可见得说一个布施,都包括尽了,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这三大类的布施,哪一个人没做?实在讲他自己天天在做,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没有理观,所以布施修得不圆满,修得问题很多。以财布施来说,财有内财与外财,内财是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劳力,我们的才艺,这是属于自己本身具足的;外财是指身外之物。

   譬如一个家庭主妇,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说。你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你忙忙碌碌的,也操心,也劳力,把这个家庭整理好,饮食起居照顾一家人,你这是属于财布施,虽然你没有去花钱,叫内财布施。你布施一家人,一家人接受你的布施,你怎么说没修布施?这个影响非常之大,这影响里面就有法布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弟子、佛的学生,本身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

  《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示范。《金刚经》的发起,跟一般经典的发起不一样。《无量寿经》的发起是世尊放光现瑞,有种种瑞相,阿难看到非常的惊讶。而《金刚经》的发起是在日常生活。佛常年的生活方式,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每天要到都市、村庄里去托钵,那是他的日常生活。所以一开端,着衣、持钵。我们一般人在这个经文里面看不出门道,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看出什么?佛的一举一动,一切言行,都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尊者看到这个。做一切众生的榜样是法布施,做出来给人看,让大家跟着佛学习,佛怎么存心,怎样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佛穿衣,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做个穿衣的样子。佛吃饭,这是去托钵。托来的食物不是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就很难看了。这一钵饭托来之后,还要回到讲堂、精舍大家在一起吃。施主供养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做样子给大家看。众生穿衣服也挑剔,吃东西也挑剔,起妄想、分别、执着,佛没有。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随缘,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做出一个好样子给我们看。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真正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如果用从前的思想、观念,跟现在人不能相处,那是那个世纪的人不是现代人。现代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想法、看法,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佛法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度现代人不是度过去人,不能把现代人看作过去人来度,那个佛法就行不通。这些事情,我们自己修学,帮助别人,这是大前提,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佛法在世间,要注重本土化与现代化。刚才我来的时候,同修问我:“法师!你讲经没有穿袍搭衣。”对!这是在美国,在此地。我在新加坡讲经要穿袍搭衣。为什么?他们那是另一个世纪的人,我在那个地方要过他们那个世纪的生活方式。这个地方跟那个地方人不一样,到这个地方,我们要过美国人的方式,这哪有定法?没有定法。所以,做出样子给现代人做榜样。

   你的家庭很整齐、很清洁,佛法讲很庄严。一家人和睦、欢喜,你的邻居、亲戚、朋友看到就很羡慕。你为什么这样幸福?我一家人学佛。自己一个人学佛,带给一家人的幸福;一家人学佛,就带给这一个地区的幸福;一个地区人学佛,就带给这一个国家的幸福。这里面,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了。

   很可惜的,现在口头上说学佛的人很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在学佛。每天念念经,念念佛号,这不算学佛。佛的存心、佛的为人都没有学会,这怎么能算学佛!佛的心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我们有没有学?我们心清不清净?心里面还有贪嗔痴慢就不清净,必须把贪嗔痴慢淘汰尽,这叫学佛。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不平等,《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你没有能把它放下,这哪里叫学佛?依旧是迷而不觉。所以我们拿这个标准来观察,我们没学佛。表面上虽然讲皈依多少年了,依旧在门外没有进门,这是我们必须要检点,要反省的。

  “布施”是什么?布施是放下。我们哪一点放下了?哪一桩事情放下了?放下不是什么事都不做;放下之后,我们生活工作更积极,做得更圆满。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然后所做的,不但是你在工作上所做的,自己日常生活就像世尊所示现的,我们为谁穿衣、为谁吃饭、为谁生活在这个世间?为续佛慧命,为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不是说讲经说法是弘法利生,不是的,你在社会上做一个好样子就是弘法利生。你做一个好人,让别人看到,效法你、学习你,你就是弘法利生,不必说一句话。你这一个家庭整整齐齐,是给一切家庭做榜样,你这不是弘法利生是什么?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经商开个店,你是所有开店的榜样。无论是哪一行、无论是哪一种职业,都是世间的好样子、好榜样,这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广义的,不局限在讲经说法,这都在布施里面。

   “持戒”,持戒也是广义的,意思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规矩去做,持戒就是守规矩、守法,有条不紊。不局限在佛所讲的戒条,那个戒条只讲几个原则而已。佛说不杀生,它的意思是不恼害一切众生,它的范围多广!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下面举几个例子,“乃至看经”。看经有看经的方法,有看经的规矩,方法很多,规矩就不一样了。有人仔细看,有人只观大意,那就不一样了。念佛,也有许许多多的方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大的分别,像《观经》上所说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这是大的差别。每一个小项又有许许多多的差别,那怎么会一样?都要如法,要懂得方法,要懂得规矩,我们才能够收到念佛的效果,念佛的利益。读经,一般讲有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修定,这是我常常劝初学佛的同修,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从这里下手。目的在哪里?修定。所以不是求解,是教你天天念,你要懂得目标在哪里。所以读经不求解义,只是经本打开,从头到尾好好的念就是了,不要念错,不要念颠倒,不要念漏掉,目的刚才讲了是修定。修定是什么意思?把妄想打掉。不念经的时候,坐在那里胡思乱想,妄想多;读经,妄想就没有了。所以这个目的是在断烦恼,这是第一种读经的方法。第二种是求解。也就是目标在领悟佛在经典所说的理论与境界,那又不一样了。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这是求解。可是求解不能落在意识里面,这是很难的事情。落在意识里面你就胡思乱想了,一面读经,一面打妄想,那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前面讲的理观,那个没有落在意识里面,那能够开悟,这又是一种读法,读法不一样。第三种是印证。你已经证到一个境界了,但是这个境界确不确实、正不正确,要拿佛经来做印证。我所证得的,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那就正确,就对了,就没有错误,所以经典是我们修行证果的证明。同样是读经,目的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

  “一举手、一低头”,这就是讲的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一般人把这个看作小事,是微不足道,佛教学生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无论大小精粗,凡见之于动作行为者皆是。”这个范围就广了。动作,一举手、一低头这是身的动作,包括口的言语、意的念头,这都是行为。行是行动,为是作为。思想、见解就是意业的行为。三业行为里面最容易犯过失的是口业,《无量寿经》佛对我们的教诫,三业里面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是因为口业最容易犯。

   一般修行人也很用功,也很勤奋,我们常讲发愤精进,努力不懈,但是他的功德没有办法保持,没有办法累积。经上讲积功累德,你的功德没有办法累积,佛讲你一面修一面漏掉了。有漏,从哪里漏掉?大概百分之八十从口业上漏掉。这个漏掉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讲话太随便了,不知不觉当中把话说错了。古人说得好,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言语的造作,往往跟一切众生结了很深的冤结,生生世世都不能够化解,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所以这三业,佛把口业说在第一个很有道理。

   真正修道人,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不见世间过”。他为什么见不到?他自己要用功找自己的过失,改自己的毛病。他说:我找自己过失,改自己毛病,我这个功夫都不够了,我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所以他眼睛里看到别人都是圣人、都是贤人、都是佛菩萨。凡夫自己一个是凡夫,没有看到别人过失。难道他对于世间这些人,作善、作恶完全不知道吗?那不变成白痴了吗?他知道,他清楚,他的眼目当中,作善、作福的人都是佛菩萨。作善的是示现一个好样子,叫我学习他;作恶的,是佛菩萨示现一个反面的榜样,警告我不可以学他。所以善人、恶人、好事、坏事,统统是佛菩萨示现来教化我一个人的,所以他成佛了,他成菩萨了。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这个意思。佛以善财做为大乘修学的典型、榜样,大乘修行的人只有一个,没有同学。如果有一个同学,你跟我差不多,恭敬心生不起来。所以菩萨道上只有一个人,除自己一个人之外,统统是诸佛,统统是菩萨。无论是善恶,他是表演的,他是大慈大悲来度我的。人家用的是什么心?我们今天用什么心?我们今天是这个世界唯我独尊,别人都不如我,我自己一身想想没有毛病,看到人家是毛病百出。这个修法,要到哪一劫你才能成就?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道理,所讲的这些义趣,你一点也没有体会到,经白念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你就晓得应该怎么修法;也就是说,怎样学菩萨,怎么学佛。特别是《华严经》的五十三参,那是做出榜样给我们看,那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看看人家的用心,人家的处事待人接物。佛实在讲,慈悲到了极处,经上讲的理论,讲得太多太多了。一部《华严经》我们展开来,差不多百分之七十讲理论,讲修行只有一品经;“离世间品”,在《华严经》里五卷。“入法界品”是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是慈悲到了极处,讲理论,讲方法,怕理论跟方法你不会用,在生活上怎样去运用?怎么个学法?后面表演给你看,做出一个样子给你,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所以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动作行为统统都是。

  “修法须就事论事,事有千差万别。”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琐碎的小事,要如法、要如理。理是什么?清净,清净平等觉是理。“清净平等觉”,我们说了三桩事情,诸位要知道,三桩事情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从三个角度来看。从不染,说它作清净;从不迷,说它是正觉;从离一切分别,说它作平等,这是属于理观。理在哪里?在事上。再小的事情都具足清净平等觉。小到什么程度?一举手、一低头,举出这个例子,这里面都是圆满的清净平等觉。所以这是过的佛菩萨的生活,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超凡入圣,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事跟理要能够圆融,“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是一不是二”。本经前面才念过,“诸法一如”,不一就不如,一就如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一如。事相上千千万万的差别,差别里面要见平等,差别里面要见一如,这是真正修行,真正会用功。所以在相上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事上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后面又举了一个佛门里面的例子,“如各道场礼拜”,拜佛。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要做的,早晚课诵总要拜佛。每一个道场规矩不一样,仪规不一样。虽然大同,同里面有小异,有不同。唱念也是如此,每个道场念诵都不一样,“岂能一律耶”。

   这是讲的事,千差万别事里面举出一个例子来说,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决定不可以到别人道场,人家这个道场仪规,跟我们自己道场不一样,执着我的是对的,你们怎么都错了。如果生这种心,说这些话,实在讲是自己错了,他没有错,我们错了。我们入别人道场,要随他的缘,要守他的规矩。如果连这个道理不懂,譬如我们从台湾来,美国有很多法律跟台湾不一样,“美国你统统错了,这个法律也错了,那个也错了”,那行吗?他没有错,我们错了。我们到此地来,就要把台湾那个法律舍掉,要守人家的法律,这就对了。每一个国家地区法律规矩都不一样,到哪个地方,要守哪个地方的法律,守哪个地方的规矩,这就对了。同样一个地方,三十年前的法律,跟三十年后今天的法律也不一样,我们要守现代的法律,不能守三十年前的法律,那个法律人家已经作废了。这就说明事有千差万别,你要懂得。理没有差别,理是什么?理都是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理一定是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事随缘随顺,《普贤行愿品》里面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事上要这样作法。他随喜当中能成就功德,功德是从理上讲的,“理事不二,理事一如”,那就是真实的功德。

   这一段我们不能细讲,细讲两个小时讲不完。诸位要细心去体会,要往深处去观、广处去观,然后你才晓得,这个世间因因果果太可怕了。积功累德往往是多少世的累积,如果自己稍稍迷惑,迷惑怎么样?他就享福。诸位要知道,这个世间的洪福,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种享受,迷的人才干,觉悟的人不享受。迷了才会享受,一念不觉起了无明,他就来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为什么说觉悟的人不享受,迷的人享受?觉悟的人他知道,享这种福是多少生、多少世累劫的福报,马上就享完了。享福没有不造作罪业,罪业会让你堕在恶道里面,不晓得要多少劫你才能出来,你说多可怕!

   这个事理,大家要是一下子体会不过来,我们举个浅显的比喻给你说。譬如我们累积财富,储蓄金钱,辛辛苦苦的一生勤劳攒积存了不少钱,在平常生活真是省吃俭用,循规蹈矩。这个钱财一多了,哪一天迷了,再有几个恶友来牵引着你,带着你去玩,吃喝嫖赌,几天就花光了,多少年辛苦的累积几天就花光了。花完了之后,这里面必定造罪业,后面就堕落,就吃苦头了,就这个意思一样。佛的福报太大了,无量劫的累积,哪一尊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享福的?没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无量劫的修持,积功累德,他示现他没有享福。

   我们看看历代出家修行的、在家修行的,在家修行这些大富大贵的人,他也不享福,他的生活还是非常节俭,他的福报跟一切众生共享,这是学佛的人,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诸位就看到很多很多。为什么?他不迷。出家人看近代的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这是禅宗的。他们的信徒多,皈依弟子当中,大富大贵之人不晓得有多少?那个供养、收入,绝对不是一般世间人能够跟他相比的。可是他自己还是吃粗茶淡饭,没有改善伙食。到寺庙里大众吃什么,他就跟着吃什么,没有开小伙。穿的衣服,一件衣服穿几十年,没有说做几件新衣服来穿,没有!所有一切供养都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虚云老和尚一生建道场,旧的寺庙年久失修,他遇到了,帮它修补。修建好了,请一个出家人去管理、去住持,他老人家离开了,以后再也不过问。没有说是他自己的道场,没有!虚云老和尚一生建道场、修道场,自己没有一个道场。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为自己。印光大师一生也没有道场,住的是别人的道场,所有一切供养都印送经书,这是在近代他老人家提倡的,完全拿这个财力做法布施。他在苏州报国寺创建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印经流通全国、全世界。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是给我们做样子,布施、持戒,守法、守规矩、守本份。我们读经,我们看到前人的样子,这是真正学佛的人,出家、在家的榜样。

   在家居士,《金刚经讲义》的著作人江味农居士,在家学佛的。我们自己亲眼见到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台北念佛团创办人李济华居士,这是我们见到的,确确实实他们是依教奉行。佛在经上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不但活的时候做个样子给我们看,往生也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李济华老居士往生,我们在讲席里面不止报告一遍。往生的那一天,现在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在场,亲眼看到的。他预知时至,我听人家讲,他两个月之前就晓得了。所以星期假日去看看这些老朋友,见最后一次面。他没有说,他不说出来。看看、问候问候,见最后一次面。走的当天,还跟大家讲一个半小时的经。言词恳切,劝导大众,讲完之后跟大家告假,说我要回家去了。听者不晓得他话的意思,以为他年岁大了,八十多岁了,讲了一个半钟点累了,以为他要回家休息了。哪里晓得,下了讲台,讲堂隔壁是一个客厅,在客厅沙发上一坐就往生了。没有生病,讲经的时候声音宏亮。下台,不到十五分钟就走了。都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这个不是假的,希望我们见到这个样子要觉悟。人生一场空,这是《金刚经》上讲的道理,三心不可得、诸法空相、能所皆空,唯有业果不空,这个业果就是因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