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观世音菩萨专集》

续 33




             化闻   


    名福悟,奉天铁岭张氏贵胄子也。幼业儒,长值发捻乱,投僧忠亲王幕,以剿捻功擢监司。光绪元年乙亥,航海礼大士。感宿因,立山圆,亲为祝发于伴山庵。逾年,禀具足戒于金山江天寺。立山重兴法雨,得悟力为多。志同道合,遂付衣钵。辛巳北游京师,钦简翠微山香界寺住持。甲申南返省师,遂继席法雨,以续兴为己任。凡其师未暇及之工,或创或修,无一处不使一新。山中向有贡茶,岁费数百金,首白知厅事陈公裁之,合山感德。拓海涂田数百亩,赎桃花腴田八十余亩,以赡众。道风远播,盛德感人。夏讲冬禅,未尝或辍。癸巳秋,钦颁龙藏尊经,奉旨传万寿大戒,七众弟子,逾五百人。普陀自梁代开山后,纂辑志乘,代不乏人,然多散佚。即康熙时裘辑山志,失传已久。自悟获交日本岸樱,而得其书,付其徒开如珍藏之。名山文献,流入外洋,复由外洋而归诸名山,俾之寻流溯源,不致数典而忘,厥功尤非浅鲜。频年跋涉重洋,奔驰南北,精力已瘁。丁酉秋,复诣京都谋新藏阁。未几,示疾而返。至十一月,趺坐西逝。世寿五十有八,僧腊二十有三。塔在寺西护法堂旁,相国徐公郙为撰铭。披剃徒,四十余人,开霁开如,其尤著者,别为传。嗣法弟子二十余人。(开霁,撰悟祖公堂记。)

    开如   
    名德月,江苏南汇望族叶氏子。幼喜礼佛诵经。弱冠出家,诣普陀伴山庵,化闻悟座下,虔请祝发。悟见其丰骨爽拔,亭亭如苍松野鹤,将来必大有成就,遂剃度之。旋受具天童。未几回山,悟命任法雨寺副寺,旋升监院,历十有四载。其间值悟兴修法雨,月鼎力襄助,劳怨不辞。及悟西归,众推继席。以寺工未竣,坚居旧职,黾勉以成先志。溯法雨自兵燹后,重兴者立山圆,续兴者化闻悟,完全而庄严之者为月。祖孙三代,德萃一门,何其盛也!光绪二十七年,始应法雨寺住持之请。恻念第十二世祖泽公,手创长生庵,年久颓废,锐志恢复。及任满告退,遂栖息其中,为憩劳禅悦之所。乃自海通以还,山中香火日盛,人事亦日繁。非具有干济才,不足以领袖缁流,肆应纷俗。光绪末年,僧界有僧教育会之创设。有力者,欲罗致普陀而附庸之。月苦心擘画,汇众坚拒。请县请省,得于山中自设教育会。建造会舍,并附设僧小学,国民小学,逐渐推广。民国光复,有冒称社会党,共和促进会者,先后到山。以月为教育会会长,向之勒筹巨饷。纠集无赖,声势汹汹,以枪械炸弹相迫胁。奔告官厅,置之不理,合山秩序几紊。月刚柔互用,冒险抵御。至禀奉浙江都督蒋查办令,始各惊窜得无恙。山志修自元明者,书已不传。修自清世者,裘辑下,例多沿袭。甚或入主出奴,故为详略。月发愿重修,与编辑者,书函往复,期无负我佛实悟实证之旨。凡设施之关于一山大局者,率类此。生平持戒安禅,恪守己分,处事极详慎。对于各方脤务,竭忱赞助,且先出净资为之倡,以尽度生本愿。今虽年近古稀,宴坐退院。而主持山政,振作宗纲,群衲仍依之若金汤。民国,浙省长齐,给扁曰:急公好义。农商总长李,赠额曰:深入佛海。德卲望重,群流景仰,洵无忝佼佼之望者矣。同事者,恐名德之日久或湮,为破例而附于诸传之末。     


    三、本山出家(共三十四传)     

    明

    密藏   
    名道开,南昌人。弃青衿,披剃于南海。闻紫柏道风,往归之。紫柏知为法器,留侍焉。嘉兴楞严寺,为长水法师疏经处,久废。有力者侵为园亭。紫柏慨然伤之,欲为恢复计,嘱开任其事。陆太宰弟云台,为建禅堂五楹。既成,紫柏刺臂血题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呵佛犹益真修。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资重修之,盖紫柏愿力所持也。居常叹法道陵迟。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终身不闻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册,易以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种子。即有谤者,罪当自代。遂与太宰陆光祖,司马冯梦祯,廷尉曾同亨,冏卿瞿汝稷,共商度之,以开董其事。于万历十七年己丑,创刻于五台。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复移于径山寂照庵。工及半,开以病隐去。(高僧传四集)

    宝峰   
    陈征君眉公之世父。万历闲,与妙峰同建飧霞庵。励志静守,不缘外务,惟受眉公一家供养。(裘志,飧霞庵下。)

    宝光   
    名如灯,襄阳人。镇海开创以来,即为都管,兼任库司。丛林事尽属经理。秉公爱众,缁素咸敬服焉。(旧志)

    玉田   
    名如璧,楚人。为镇海寺监寺。备极勤劳。(旧志)

    玉堂   
    名如珂,嵊县人,大智徒。为镇海寺协理。修砌几宝岭至镇海寺路,五里许。因名其路曰玉堂街,示不忘也。后于天台山建修隐庵,颇为缁素见重。(旧志,天台山志。)   
    按:如灯、如璧、如珂,皆明代镇海寺执事有功者。

    履端   
    名海观,建林樾庵。于净业之余,以言寓道,兴至留墨,著有林樾集行世。张忠烈煌言为作序。裘志艺文,载海观白香山绘西方极乐世界图引,香山诗说,玉带记诸文,殆集中之一种也。(裘志,精蓝林樾庵下,并艺文。)

    道山   
    名永阒,一字灵隐,武林孙氏子,出家普陀之静室。天启初,有抱璞莲法师,兼受龙池禅学,建期武康净名庵。阒与影渠,名清沼者,乃槜李孙氏子,出家本府之施庵。二人于抱师座下,同堂相聚,盟世外金兰。从是形影相随者,二十余年。沼沉静,寡言笑,阒爽朗,多诙谐,似不相侔。而谨身节用,孤峻少合,则出一辙。故始自丛席,终迄住静,不啻如水乳也。既参抱师之禅,复听古德法师之教。古师为予授戒阇黎。而予生平不入讲席,与二师虽同门,初不相识。至乙亥春,阻雨祥符,始相倾信。是年冬,二师获阅法华玄义,及摩诃止观,大悔见此二书之晚。知台宗圆顿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诚不异单传正印。而六即简滥,尤足救末世狂禅之失也。盖沼师久习禅坐,颇通教典。阒师曾在净名堂中得个省处。每叹诸方禅学,展转讹伪,无可并谭。仅寄情诗句之闲,与雪峤秋潭诸名宿酬倡。视斯世同流合污辈,若将浼焉。甘淡薄,守枯寂。凛凛乎,若冰雪之寒。矫矫乎,若云外之鹤。今读其诗,犹可想见其眉宇也。辛巳九月初八日,沼师示寂,享年五十有五。次年壬午九月二十五日,阒师示寂,享年四十有七。遗骨共归西溪普同塔中。沼师,从行脚后,遵头陀行,每事任阒师为之,唯拱默静修而已。阒师仅剃度二人。一名福具,字戒心,久从予游。一名福定,字止林,长师一岁,而出家在福具后,即今督梓诗稿者。亦能勤修礼诵,不坠家风。二师生平最落落寡合。而一与之交,则道谊最切,每令人念之不忘。从来不事干谒,不营世务。槜李缁素,每追慕其高风,诚末世优昙华也。何俟登坛竖拂,方名人天师范哉!(灵峰宗论)   
    按:灵峰老人作此传,命名影渠道山二师合传。老人以生寂年次论,二师并举,乃先影后道。兹因道师系普陀出家而采入,故有以道为主,以影为附之不同。其余概依老人成文。全篇仍属老人口气。致与本编各传,微有不同。但标名处,略改一字,以合各传之格式耳。

    普陀僧   
    佚其名,焚修有年。一日语众曰:在山多年,今将归去。众问归何处。僧曰:有来则有去。众曰:盍少待汝徒?僧曰:三日内必来。越三日,徒果至。因沐浴,取漆桶坐其中,念往生咒。众僧同念,咒毕视之,已坐化矣。异香经日不散。(雍正宁波府志。)   
    按:府志列于明释,故附此。     

    清

    正明   
    名养拙,姓常氏,蒲版人。生禀异姿,澹怀世网。年逾志学,独怀幽趣。初夏日没,仰见青天,忽焉叹曰:世界许阔,如何拘此,坏我善因,誓心舍去。年二十,落发于南海普陀。参学金粟黄檗。不事文学,唯以苦行磨砺性灵。一日见僧读万峰语录,闻万法归一,恍然大悟。后嗣法五峰。每当入室,如脱桶底,如灭烛光。种种密印,皆悟后事。尝云:迷因悟有,悟以迷生。迷悟两忘,圣凡路绝。又曰:入得三界,混于常流。识得个事,无处停留。又曰:有耳不闻,有口不说。历代祖师,亡锋结舌。五峰偕之西来,付以沩山。结茅为庐,蓺粟以食。挥麈论道,宗风渐开。四方之士,云集响应。主沩十余载,尝与百人俱,顿成丛林。每藉草参禅,就钁说法,灵祐之统,赖以不坠。顺治己丑春,知世缘将尽,留僧伽黎,嘱门人慧山,栩然入化。塔于沩山前阜。(高僧传四集)

    无凡   
    名纾诚,俗姓汝氏,名应元,华亭人。事同里张公肯堂。少读书,通文墨。颀大魁硕,有勇干,张一见奇之。在幕府,最荷委任,积功至总兵官。及张公军散入海,濒于危者不一,皆无凡扈持之。张公在舟山,尝抚孙茂滋谓之曰:我大臣宜死国,一线之寄,其在君乎。无凡谨受命。遂为僧于茶山宝称庵。以书谢公曰:公完发,所以报国。应元削发,所以报公。息壤之约,弗敢忘也。鲁王监国辛卯,舟山破,张公以二十七人死之,独命茂滋出亡。无凡遽入舟山,已失茂滋所在。乃诣辕门,求葬故主,诸帅欲斩之。无凡曰:愿葬故主而死,虽死不恨。葬毕来此,遂安置太白山中。闻茂滋羁鄞狱,无凡请之当事,求出茂滋,不得。以合山僧众请之,又不得。请以身代,又不得。会鄞之义士陆宇景等,以合门四十余口保之,茂滋乃得放归华亭。数年,茂滋病卒。无凡终身守张公之墓,老死于补陀山。(鲒埼亭集)   
    按:定海县志云:帅追余孽至普陀,无凡请葬阁部尸。又云:为僧已六年。朱绪曾以为均失实,是也。山志沿用县志,失于不深考。   
    又按:定海厅志云:大学士,谥忠穆,张肯堂墓,在普陀茶山,全祖望有碑记。忠烈邱垄,宜加崇护。昔无凡于其旁筑宝称庵以守之。义概凛凛,奕祀共仰。今庵虽存在,墓则樵采不禁。所望庵中人,缭以墙垣,重建谢山碑记于庵中,是亦保存古迹之胜事也。

    智玉   
    居法华洞,年百二十岁,本前明边将。(居易录)

    海文   
    无能四世孙。清初为普济寺藏执。同太仓信士高御天,募黄砖铺砌宝殿,庄严有功。(旧志,精蓝净胜庵下。)

    通贤   
    名浮石,姓赵氏,当湖人也。生有奇禀,性厌荤腥。稍长志学,便怀出世。年十九,潜越南海,礼绍宗剃染。因归省,父母以独子苦留,稍自蓄发,貌为慰解。后投武原普净庵乘白,重相剃度,受沙弥戒于云栖莲池宏,圆具于海宁湛然澄。随侍嘉禾东塔,闻同堂举七贤女尸陀林话有省。归葬二亲,复参澄于云门。及闻金粟悟道风崇峻,决志归依。明崇祯辛未,悟迁天童,随入侍寮。未几思出掩关武原。请辞,悟语之曰:汝三年关后,可随处开堂,厚自保重。去经二载,悟过嘉禾,破关执侍。一日集众,以拂子嘱师曰:付汝为众去。自是当湖青莲,请师开法。甲申冬,主席遁村报昌。顺治戊子,迁海门广慧。甲午,牧云谢事,天童延石住持。丁酉,迁嘉禾栖真。己亥,迁宜兴善权。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之白马涧。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灭,世寿七十有五,塔于径山之鹏搏峰下。有语录行世。(高僧传四集)

    敬云   
    创建万年庵,造行专一,与人无争。日课准提神咒,萧然世外。(秦志,精蓝万年庵下。)

    续章   
    宁波万鹿园后,力田以食,不受信施。重建龙沙庵,地濒海,四无邻宇,泊如也。(秦志,精蓝龙沙庵下。)

    明意   
    自普陀祝发,重修观音教寺。康熙十九年,正月十一日早曰:修行者称五戒,今无憾矣!次日至西门外隙地化去。众结庵于其所,曰化身庵。(镇海县志)

    行悦   
    名梅谷,亦号呆翁,晚称蒲衣尊者。姓曹氏,娄东人。年十八,披剃于普陀海岸庵。受具后,担簦诣崆峒,参瑞白,知向上事。复参天童悟,问:掣电之机,还许凑泊也无?悟方诘难,即拂袖云:鹞子过新罗。悟连棒趁出。谷当时会得宾主句。年二十二,再参报恩。已而入夹山,参南涧箬庵问。问云:隔江招手,便乃横趋,上座还具者个眼否?谷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南涧卓杖云:能有几人知?谷云:果然作家。南涧便喝,谷即礼拜。明年随侍金山,即承付嘱。后居庐岳数载。时年茂,暇日,乃简古公案数十百则,皆为颂之。丁酉,继席南涧。乙巳,主粤东龙树院。丁未,主蒋山天华。辛亥秋,复入粤,住大隐禅院。癸丑,至南安,居西华山龙光寺。己未,赴江宁蒋山金陵寺请。壬戌拟之台山,先入京师,憩锡西城。甲子秋,客东城弥勒庵。腊月朔夜,索水沐浴,焚香礼佛,辞众端坐,垂诫恳至。众皆感泣,请末后句。乃说偈曰:使符多谢远相迎,撩起袈裟请共行;一曲浩歌归去乐,从来老将不谈兵。遂寂。三日茶毗,舍利莹莹,灵骨片片,作金玉声。塔于南涧北莲花峰。寿六十六,腊四十八,凡七坐道场,五会说法。一语一机,有照有用,学者宗之,弟子数十人。有正宗语录、列祖提纲增集、禅宗杂毒海、历代帝王宏教录、三会语录、梦冰、东皋、拈庄、放钵、北游诸集,皆梓行世。(高僧传四集)

    扣平   
    名超直,为法雨寺监院。往金陵募建殿木,还病卒于途。其徒润石,赍其骨归,建塔庵侧。别庵每至其塔,辄凄怆动哀,赋诗志感。至今寺多其功,岁时扫塔致祭焉。(旧志,观音洞庵下。)

    清矶   
    名寂滨,松江人。天启时,九岁入山,常课法华。年九十八,清臞古秀,矍铄善步。与之言遗事,娓娓不倦。(裘志)   
    按:裘志事略云:清矶,翠微庵老僧。其徒年亦七十余。绎堂和尚言,此庵出寿僧。昔其师祖,有百余岁者。

    云启   
    名照宁,奉化人。为普济寺知事,秉公竭力,不辞辛勤。(旧志)

    通哲   
    如迥七世孙,重修梅岑庵。爱诗文,喜花木。勺波拳石,盈列几案。俨然有岩沼之观。(裘志,精蓝梅岑庵下。)

    普授   
    寂童孙。康熙内徙时,各僧俱以蓄积辎重为事,授独取寺中志板,负藏郡中。播迁后,寺中文献,赖以不坠。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展复后,授率徒广懋等,启辟故土,日就宏远。所交多云闲名公硕士。后专志华严,每有自得。一日制衣二件藏柜中,众问之,曰:我有用,汝等不知也。未几,病逝,子孙取所藏衣殓之,盖预知时至者。(旧志,精蓝隐秀庵下。)

    手量   
    康熙二十八年,重建无垢庵,勤修密诣。广行方便,亲仁爱众,游方者多称焉。(旧志,无垢庵下。)

    通溟   
    康熙时僧。自罢参归隐,修葺故宇,真操实履,德行著闻。普济寺春冬戒,屡请为羯磨。(旧志,清凉庵下。)

    大晓   
    名实彻,江苏崇明陈氏子。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生,童年纯朴,不事浮华。父欲联姻,坚志逆命。年二十三,依普陀旃檀庵天语和尚剃染。越岁,就普济寺珂月和尚受具。随侍本师,住鄞县圣寿寺,命监院事。两阅春秋,诣显圣参丹岩和尚,与同参但憨多所问答。复请益于双鉴。以为大事了毕,往临安住山,忽染大病,自觉所得未是究竟。病愈,复诣诸方参请,无有能发疑情进步者。自誓入终南住石洞,了此一生。偶一晚,站于洞口,云雾晦冥,忽见电光一烁,豁然大悟。说偈云:奇哉奇哉甚奇哉,闪电光中正眼开。明暗两条生死路,谁知无去亦无来。始觉从前所得之非。自后每坐,竟忘日月。开眼见世界全空。忽觉秀雄峰,倒至面前,顿然一惊。说偈云:本来非色亦非空,无我无人万象同。能所掀翻谁是主,堂堂不是秀雄峰。从此自信,不复作出山想。有同参言:古人悟后,必须见人。力劝出山。闻香林月,行道钟山,遂往亲近。互相契合,付以南涧源流。未几,月因病退席,织造曹公,同本寺耆旧,请彻继之。及月寂,彻守龛,心丧三年。力行祖道,十有二载。后又应织造海公奏请,住金山江天寺。彻见法道式微,狂澜日下,刻苦励众,尽力恢弘。海内衲子,无不仰望。越十三春,退隐海州。毗陵士庶钦其德,敦请主天宁席。入院后,百废具举。乾隆十六年春,圣驾南巡,幸寺,问答深契圣心。丁丑,复钦命赐紫。(乾隆二十二年)是岁仲夏示微疾,画圆相云:未入娘胎恁么来,湛然正眼古今开;了知非我非世界,无边无际乐无涯。偈毕以终。世寿七十二。(按二当作三)戒腊四十九。(采访,据塔铭。)

    恒学   
    名能积,四明王氏子。自幼勘破浮华,希求出世。及壮至普陀,投入东天门分支悦岭庵,礼霖仓为师。受具于怀中,得法於陵云。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八世,得受正法,名达积。专心向道,笃志焚修。菩萨顶,(即白华顶,亦名佛顶山。)高五里余,有梵宇,创自明季。其后兴废无常,惟存石亭供石佛而已。一日积游其顶,于其平旷处,忽见石刻慧济禅林四字,遂存兴建之志。叩辞师长,誓愿募缘。渡吴江,寄迹黎里,结茅乍川,行鱼五载,备尝辛苦。后得黎里善信,首助千金。从而乐输者日益众,遂于乾隆五十八年,开始建造。不数年,殿宇堂寮俱告竣。并自郡城铸钟,由海船载至山后,其路甚陡,百余人牵曳弗能上。越三日夜梦佛曰:钟可上矣。醒即督工运钟,顷刻至山上,显有神助。当殿宇兴工之日,于土中得木雕僧首,面目清臞似积。其徒装金,偕积像供养于影堂。意是前朝得道和尚,化身以了宿愿者欤?嘉庆元年开钟板,挂单安众。其时缁流归向,恐香灯饔飧之不给。于朱家尖中和庙前,置买田产,以供四方朝山伊蒲之需。复定每日五堂功课,二粥二饭,以己统率之,至今犹守其遗规。而慧济寺之名大著,积遂得为开山之始祖。嘉庆六年辛酉示寂。世寿五十有八,塔在北天门左。其徒一泉,名仁源,越州人。登泉,名仁舟,山阴人。俱能恢宏法道,振作宗风。建上客堂,修圆通殿。约身厚物,葺敝补残,为克家之令嗣。登泉,世寿六十有六,塔在佛顶山左。登泉徒顶顺,建雷祖殿,后山篷。又建半路亭,及龙树殿于道头,为僧众往来憩息之所。世寿五十,塔于佛顶左。顶超,名圣光,江苏人。得法于朗如,重兴镇海梵皇宫。并置穿山田六十亩,助梵皇宫,及慧寂寺。道光十二年回山,主佛顶席十一载,建方丈室五闲。二十三年,公推为普济寺住持。二十六年寂。世寿六十六,塔于海天佛国之左。(秦志,恒学传,采访。)

    在经   
    名昌茂,绍兴人。年二十五,出家于普陀积善堂。诣鄮山舍利塔前,然指供佛。遍参名山知识。晚年住苏州松云庵。终身供奉阿弥陀佛,及地藏菩萨。见人辄谈因果,劝修净土。归依者盈千。生平不放焰口,曰无德行故。受人银钱,随受随施。尝刊佛经数种,及万善同归等书。又铸大钟三具,发愿度地狱众生。道光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三夜,忽患胃病,自知将终。礼佛诵经,益加严密。命邀归依弟子某某来。时夜将半,侍者劝待天明。曰:白菩萨至,吾定四更时去矣。口中念佛不绝。令沐浴更衣,果至四更危坐而逝。年八十三。阇维,得青白色舍利十余粒。(净土圣贤录续编)

    贤良   
    黄岩人,始为僧于普陀洪筏堂。道光甲申,驻锡上海三昧庵。徒跣行鱼十余年,积募资以修庵。又购地大南门内,建洪善庵。素持大悲咒,能咒碗水升高不溢。谓饮之可治病,颇验。同治甲子六月示寂。(上海续志,僧道补遗。)

    信真   
    名空修,鄞县陈氏子。童年受书,不喜艺业。知有教外事,立志脱白。亲在不忍离割。年二十二,(天童志,作二十一。)亲事毕,投普陀佛顶山慧济寺定育剃发,即受具于宁郡白衣寺。宿根焕发,得上品戒。后得法于慧济顶超。道光二十八年,(天童续志,八作九。)主席慧济。统理大众,五时功课。枯淡高风,远近景仰。咸丰三年,宁郡缁素,敦请主天童寺席。天童为两浙名蓝,禅宗钜刹。修入院,宏阐宗风。凡有信施,惟修殿宇。期满,退隐佛顶,重复主席本寺,至同治九年退院。前后计主本寺席二十一载。春秋愈高,行持愈勤。闻善举,不吝资财。如杭州海潮,定海南郊之体仁局,长涂之揆文义塾,皆有义助。世寿八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一。塔在海天佛国石左。法裔通智、觉道,别有传。(项尔寿撰塔铭,天童续志,采访。)

    净禅   
    名圣德,山西平阳人。幼年便持居士之行。进香普陀,为病魔所困,遂出家。次年投天童纳戒。未几,回普陀,参信真修公,久之不能洒脱。又依清玉,获印证,乃受杖拂。天资颖敏,体貌魁岸。起废支衰,踊跃奋进,故所至皆成宝坊。至二时殿堂,钜细坡事,无不躬临其间。俨然有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风。先住蛟川梵皇宫,次迁招宝山。光绪十年甲申,升席天童。适值改革寺规,众留连任。十六年庚寅春,辞回招宝。逾年冬,示疾而化。世寿五十有四,窆全身于招宝之麓。(天童续志)

    德清   
    名空行,江苏松江人。脱白于松江湛然庵,乃立山老人之孙。(故虽非在山剃染,仍列于本山出家。)历尽丛林,遍参知识,深明单传之旨。光绪十九年癸巳,应天童请。丙申春,退隐普陀常明庵。越一年,示疾而逝。塔于普陀雪浪山之麓。(天童续志)

    净守   
    名荣通,宁海胡氏子。幼业农,值桂匪乱,从征于鲍超麾下。及匪平,不乐仕进,投临善长老出家。日夕诵大悲神咒。光绪初年,募建白莲台,铺砌小道头,及龙湾路。并助法雨寺新筑涂田一百亩。弥勒、杨枝两庵,各二十亩。(采访)

    觉道   
    定海观音山方氏子。自幼出家于普庆寺,具足于天童寺。来山访道,寓慧济寺。信真修,见其品行端方,付以寺中重任,精敏有功。光绪十一年乙酉,于弥勒峰下,重建普慧庵,大为开扩。后又筑室于庵右,额曰般若精舍,为静修之所。(以其在山兴建,终老于山,故列本山。)朝夕礼诵,不闻庵事。宣统元年夏,趺坐而逝。(采访)

    仁光   
    处州人。年五十四,至普陀出家。初住狮子洞,后住古佛洞。宣统间蜕化。世寿九十有六。其蜕化时,预知寂期将至,趺坐缸中。嘱其徒封闭。越三年启视,肉身不坏。其徒涂以金漆,供奉洞中,香火特盛。(采访)

    开霁   
    名耆孙,字英仲,号嚼菘,江苏淮阴严氏子。光绪初,历署浙江余杭桐庐等县。十年甲申冬,浮海登普陀,礼大士。感宿因,谒法雨寺住持化闻悟。逾年二月,祝发于伴山庵。剃派名源辉,字开霁,自号孤峰。禀具足戒于普济寺。化闻付以衣钵,法派名德辉。历主瑞安圣寿,龙游灵耀,吴兴天宁,嵊县戒德诸寺。民国二年十二月,示寂于灵耀丈室。世寿七十有六,僧腊三十。著有僧家竹枝词,西方乐四十八咏,极乐歌注释便蒙,各一卷,俱刊行。律吕图说一卷,附刊于春草堂琴谱。(采访)     


    四、十方寄寓(共二十二传)     

    宋

    哲魁   
    隰洲僧,性孤硬。潜迹天童宏智觉座下,不言同乡,经十余载。觉闻欣然访曰:父母之邦,何太绝物乎!欲招至方丈。魁谢曰:己事尚未办,岂暇讲乡礼耶!曳杖而去。竟往宝陀真歇故居,禅宴月余。临终召众说法而逝。阇维,舍利无数。(德介天童寺志)

    大休   
    名宗珏,真歇了嗣,和州乌江孙氏子。生不茹荤,年十六,白父母出家。时长芦祖照,声震东南,珏往谒,与语,奇之。建炎闲,避地浙东,居补陀岩,道价愈高。绍兴二年,开堂岳林,又住雪窦。二十九年,直阁张偁,招主天童。珏,容貌奇丽,度量恢伟。而见地明白,深造自得。死生之际,尤卓然过人。城中湖心寺僧辩公,与珏生之年月皆同。三十二年八月上浣,辩以遗书来,珏初无恙。览书笑曰:齐年既行,吾亦逝矣。翌日迎宾如平时。其晚就座,整容跏趺而逝。法嗣足庵智鉴,居雪窦。(鄞县志,引楼钥撰塔铭,德介天童寺志。)     

    明

    别古崖   
    氏族法系俱未详。善相术,其法俟夜将二鼓,或五鼓,然两炬,坐对占者,数以其炬左右,视形状气色。既得,参以所生年月,而吉凶之征,有若节契然。鄞县袁珙,尝游东海至普陀,崖见而奇之。谓曰:子眼光如电,法当以术显。因给今仰视赤日,待两目尽眩,潜布黑赤豆于暗处,俾辨之。又夜悬五彩绒线窗纸外,使映月光辨其色,所试皆中。然后悉以相家之术授珙。且曰:子后当出我右。珙果以相成祖于藩邸显名,即今所传柳庄相术是也。(鄞县志,引戴良撰袁珙传。)

    象先   
    名真清,长沙湘潭罗氏子。年十五,补邑诸生。十九出家,依南岳宝珠剃染。二十五从宝珠礼普陀。续游天台,爱其幽旷,多圣贤居止,遂翦茨以居。宿禀台教,仰智者之风,岩栖谷饮,固其志也。始居华顶,继阅大藏于万年寺,修大弥陀忏于天柱峰,率以千日为期。为人英卓温厚,虽亲禅观,尤重毗尼。而虚己从人,无德不师,无善不采,故为四方所推重。讲席频开,学徒云集。一夕梦见琳宫宝树,弥陀三圣。清方展拜,傍有沙弥授与一牌曰:戒香熏修,悟中品往生之象。万历丁亥八月,蒙慈圣太后赐金紫方袍。戊子正月二十九日,告门人曰: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此人闲世,固不久留,至夕别众而逝。茶毗,舍利红白绿三色,香气郁郁。示灭于嘉禾之龙渊寺。塔在天台云居之南陇。兵部职方司主事袁黄,为撰塔铭。(释传灯天台山志,释氏稽古略。)

    蕴空   
    名明照,三衢江山曹氏子,性恬夷。自失怙,即以家植归兄,矢志学佛。时岛夷梗塞,未遑离俗。年二十,始于杭之梵天无用禅师,接足剃染。又以法眼未明,往投大尖山大拙和尚,授以万法归一之旨,深自服膺。既而泛南海,礼补陀,值宝珠和尚,为时宗望。见照堪为法器,传以衣钵,且诲以韬光自牧。遂诣天台,乃于万年山,诛茅居焉。住山,凡二十载,募建大雄宝殿、法堂、藏阁,焕然一新。万历丁亥秋,遣内官护送龙藏,安供山门。命照住持本山,赐紫衣御杖等物。己丑西归,世寿五十有七,僧夏三十有八。塔在天台万年寺。(释传灯撰行状)

TOP

续 34




       达观   


    名真可,睌号紫柏。其先句曲人,父沈连,世居吴江。母梦异人授附叶大鲜桃,寤而香满室,遂有娠。可生五岁不语。有异僧摩顶谓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言讫忽不见,可遂能语。髫年,性雄猛,慷慨激烈,貌伟不群,弱不好弄,生不喜见妇人。年十七,仗剑远游塞上。至苏州阊门,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觉,相顾盼,壮其貌,以伞蔽之,同归寺。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大快悦。晨入觉室曰:吾两人有大宝,何以污在此中耶?解腰缠金授觉,令设斋,请剃发,遂礼觉为师。自是闭户读书,年半不越阃。见僧有饮酒茹荤者,曰:出家儿如此,可杀也。僧咸畏之。年二十,从讲师受具戒。至常熟,相国严养翁,识为奇器,留月余。既之武塘景德寺,掩关三年。复回辞觉曰:吾当行脚,参知识,究明大事。遂策杖去。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可曰:错也,当云方无病,不是邪。僧云:你错他不错。可大疑之。疑至头面俱肿。一日斋次忽悟,头面立消。自是陵跞诸方。尝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如何。后北游至京师,参遍融啸岩诸大老。万历三年南归,至嘉禾,见太宰陆五台,心大相契。每念法道陵迟,大藏卷帙重多,难为遍布。欲刻方册,易以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种。于十二年发起倡募,至十七年创刻于五台山妙德庵。董其事者,为密藏道开。又有幻余法本为之辅弼。历四年,以五台苦寒,遂移于径山寂照庵。以嘉兴楞严寺为藏板及印刷所。可初于刻藏有成议后,乃返吴门省得度师。(刻藏事,详见本山出家密藏传。)后之都门,访憨山于东海。又西游峨嵋礼普贤。继至匡庐,寻归宗故址,志愿重兴,克符所愿。江州邢孝廉,延居长松馆。可为说法语,名长松茹退。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圣母闻可至,命近侍陈儒致斋供,特赐紫伽黎。可固让曰:自惭贫骨难披紫,施与高人福倍增。儒随可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贮佛舍利三枚,光烛岩壑。因请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斋衬余金,赎琬公塔。(即石经处)邀憨山偕往瞻礼,并属作记。回寓慈寿,与憨山同居西郊园中,对谈四十昼夜,目不交睫,信为生平至快事。二十三年,憨山触圣怒,诏逮下狱。可在匡庐闻报,许诵法华百部冀祐,并拟赴都相救。旋闻南放,乃待于江浒。及会,执手叹曰:公以死荷负DA法。公不生还,吾不有生日。二十八年,上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驻湖口。南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缳死。可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遂策杖赴都门,吴入狱,可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嘱诵满十万,当出狱。吴持至八万,蒙上意解,得未减。可每叹曰:老憨不归,则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则我慧命一大负。若释此三负,当不复走王舍城矣!三十一年癸卯,忽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闲劾可,竟以是罹难。幸早见重于帝,适见奏章,意甚怜之,在法不能免,因逮及。旨下云:著审而已。讯鞫,但以三负事对,绝无他辞。时执政欲死之。可闻曰:世法如此,久住何为!乃索浴罢,嘱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说偈端坐,安然而逝。御史曹学程,以建言逮系,问道于可。闻急趋至,抚曰:师去得好。可复开目微笑而别。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寿六十一,腊四十一。可尝教人诵毗舍浮佛偈。憨山问:师还诵否?曰:持二十年,止熟一句半。若熟二句,则死生无碍矣。如此自由安逝,乃持偈之实效。深见其悟证之高超。化后,待命六日,颜色不改。及出,徙身浮葬于慈慧寺外。次年秋,陆西源,欲致可肉身南还,启之,安然不动。缁素见之,无不感叹礼敬。乃奉归径山,供寂照庵。又越十三年丙辰,方茶毗,建塔于大慧塔后,开山笫二代之左,曰文殊台。可,遍礼诸方,无刹不至。及常游都下,上悦帝心。凡普陀敕建殿阁,皆其启奏之力。每见古刹荒废,必至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等,重兴梵刹一十五所。以未出世,故无上堂普说示众诸语。但就参请机缘开示,门人辑之,有紫柏全集三十卷,入清藏。(梦游集,憨山撰塔铭,及旧志禅德。) 守庵   名性专,昆山张氏子,少拔俗。已畜妻,育子弥周,即厌弃不恤曰:吾将为法王子,肯为人作生死冢耶?寻剃染,厕沙弥相。每往稠众中,执勤负辛如仆。喜愠不形色。或勉之曰:当作大比邱,无区区于事相。曰:某,犹形同沙弥也,若大僧吾何敢当。如是数寒暑,登昭庆戒坛,获受大苾篘律仪,篇聚凛若冰霜,方之古持律比邱不少让。或又勉之曰:当作大心人,无区区于小乘。曰:某,犹名字比邱也,若菩萨吾何敢当。于是遍礼名山,参访知识。若普陀、五台、伏牛、少室,诸大道场。宣理二DA法师。遍融、古清、法堂、大千,诸耆宿,莫不服膺道味,亲炙謦欬。复登西山戒坛,增受大戒。如是又数寒暑,乃策杖南还。遇妙峰大师于杭之柯子山法华讲席,始受菩萨戒。聆法音,咨嗟悦服。旋诣华顶峰,行头陀行。诛茅为茨,煮蕨作供。十二时中,惟诵惟禅。尝言无上菩提,悟之易,而证之难,正以根器下劣耳。故经云:不于一佛二佛所而种善根。要须福慧兼修,先之以尸罗清净,三昧方得现前。余生前鲜植福,致此身善病。虽糜粥如饴,亦未尝饱食。有待若此,妨道孔多。余将为未来净土身,庄严清净报也。故浙中像教,久经废弛者,若温岭千佛塔,赤山三圣像,临海大佛像,石城百尺弥勒像,皆赖其力,焕然一新。性朴素,衣一吉布直裰,四十余年,未尝更治。持过午不食斋,终身不改。妙峰叹为今世持戒者,惟守庵一人。寂于万历乙巳,世寿七十有三,僧腊四十有八。(释传灯撰传) 妙峰   名福登,山西平阳人。姓续氏,春秋续鞠居之裔。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七岁失恃怙,为里人牧羊。十二岁投近寺僧出家,僧待之虐。逃至蒲[土+反],行乞于市,夜宿郡东文昌阁。阁系山阴王建,请万固寺朗公居之。一日山阴王见之,谓朗公曰:此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必成大器。当收为徒,善视之。未几,地大震,民居尽蹋。登压其下无所伤,王益奇之。乃修中条山栖岩兰若,令登闭关,专修禅观。日夜鹄立者三年。入关未久,即有悟处,作偈呈王。王曰:此子见处已如此,若不挫之,后必发狂。遂取敝履割底,书一偈云:者片臭鞋底,封将寄与汝。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封而寄之。登接得,礼佛,以线系项。自此绝无一言矣。三年关满,往见王,则本分事明,具大人相,王甚喜。令其往听楞严,受具戒。继又令其遍参知识。北方干燥,及到南方,朝普陀,因受潮湿,遍身生疥。发愿造渗金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并铜殿,送五台峨嵋普陀,以永供养。回至宁波,染时证,几死。旅宿,求滴水不可得。遂以手掬浴盆水,饮之而甘。次日见其甚秽,大呕吐。忽悟曰:饮之甚甘,视之甚秽,净秽由心,非关外物,即通身发汗而愈。而疥疮仍旧。至南京大报恩寺,无极法师,讲华严悬谈,憨山为副讲,登讨一净头单,以期养病而听经。每日于大众过堂,及放养息时,打扫厕室,甚为清洁。憨山亿此净头,必是高僧,遂私访之。与登订盟为同参。不久厕室不洁,憨山知登去,遂亦去寻之。登去后,回蒲州,乃于中条最深处,结茅静修,辟谷三年,大有所悟。山阴王于南山建梵宇,请登居之。又令往北京请藏经。于京师市中,得遇憨山。及经事完毕,同至蒲州。次年同往五台,卜居于北台下龙门之妙德庵。越三年,各写华严经。憨山用泥金刺血和金写。其金纸,皆慈圣皇太后所赐。登则刺舌血和朱写。各以此报罔极恩。及经毕,登拟建无遮大会百二十日。事已妥,慈圣太后,遣官来山祈皇储。遂以此功德通归祈储。过十月皇储生,即泰昌也。此会已毕,登与憨山,以大名之下,不可久居,同皆下山隐遁。憨山往牢山。登往芦芽山,结庵以居。太后命人访而得之。即为赐建芦芽华严寺,成一大道场。自此建丛林,修桥梁,铺山路者,二十余年。凡大工程,他人不能成者,一请登料理,不久即成。成则去之,不复过问。一生所兴大道场十余处,并其他工程,由登之福德智慧,与其忠诚,故上自皇帝宰辅,以讫士庶,无不景仰信从而乐施之。三大名山之铜殿,亦登所亲制。(详见本志明季檀施之末。)将终前,晋王请修山西省城大塔寺殿宇。工完,又修会城桥,长十里。工未完,登以疾还山,乃料理所建道场,通为十方常住,各得其人。向来辅助料理之眷属,悉令归万固,不留一人于余处。至腊月十九日,端坐而逝。寿七十三,腊四十余。时万历四十年。将逝之前数日,皇帝敕封真正佛子之敕黄到。及闻其逝,又赐金建塔,并令凡登所有未完之工,悉令完之。猗欤懿哉!如登者,可谓人天师表,法门砥柱矣!当其闭关得鞋底时,若非有大根行,当即气死。岂肯以此系之于项乎?况已通宗教后,为养病故,讨净头当。今人稍有见处,令彼打扫佛殿倘不肯,况厕室乎?又况偷空打扫,必致极其净洁乎?所兴十余处大道场,自己眷属一人不住。其谦卑自牧,无有我相。唯知为法为人,了无自私之念。非乘愿再来,振兴法道者,能如是乎?登一生道行功业,详具梦游集本传。今略举其大慨而已。(憨山大师梦游集) 无能   名真拙,姓张氏,顺天勋戚。七岁,祝发大千佛寺。后往九华礼地藏,以昔父母无嗣,祷此而生也。万历丙辰冬,谒洛迦,见远来朝礼大士者,多露宿。因于渊德观左,建海云庵,以接游僧。生平不枕卧,不盐食,金钱纤毫不染手。初不识字,久之开悟,一览成诵。有书生叩之曰:戒定慧奚似?应曰:是即儒家定静安虑也。所到多有修建。在姑苏葑门内,创构青松庵。时以一舟往来,收浮尸瘗之。一日诵涅槃经毕,端坐而化。(雍正宁波府志)     


    清

    达本元   
    汾州平遥郝氏子。礼南海,途遇费隐容引之,参密云悟于金粟。悟迁天童,元随行。一日樵于太白,闻隔岭虎啸,豁然了彻,随口便成数偈。呈一首于悟云:太白山中听虎声,忽然大地绝无尘;三千沙界冰轮满,一段清光分外明。悟颔之。后悟迁化,再参古南门,蒙印可,传以源流拂子。(释莲萍天童寺续志)

    海宏   
    名自明,四川涪江人。年九岁,随父母至洛迦进香,遂皈依长冈永寿精舍。后归灵绪乡福田庵,守戒律。郡国学史大成雅重之。颜其居,曰印心。里老延主永宁寺。(镇海县志)

    法幢   
    名行帜,温之瑞安人,姓林,名增志。崇祯元年戊辰进士,官翰林。日与金声、金鋐、熊开元、黄端伯、钱启忠,以理学节义相切劘。历官少詹事。甲申后,剃发为僧。初居吕峰山,徙密印,游雁荡,观雪窦瀑布,遂嗣法于石奇。乙未入海,访梅子真遗迹,结茅居之。岁饥粮匮,飧蒿藜,然松明诵经,怡然自得。越六载,返东瓯,示寂于密印。(许志,鄞县志。)

    借庵   
    名清恒,乾嘉闲,主镇江焦山寺,以诗名。著有借庵诗钞,枯木堂笔记等书。达官,如阮文达元,名士,如王柳村豫辈,乐与之交。尝渡南海,至普陀,泊潮舟山。云其地僻处海中,不与他洲接壤,生民无外慕,其土之产,适可自赡。俗古风淳,无怀之民,今犹在也。其说可以补邑志风俗之缺。以偶尔之行踪,悉海外之俗尚,亦可谓所至留心者矣。(吴云焦山志,借庵自撰福祠记。)

    普周  
    鄞人,号月斋,一号鹤亭,一号飞泉隐者。能诗文,工书画。自普陀,居象山白蟹潭,后居蒙顶山。所卓锡处,必庄严佛宇,及幽斋静室。时有盗数人,窥其积橐,夜半至山,明示其意。普周方坐禅,呼一躄侍者,令演拳勇。则飞步抽檐瓦二而下,复飞步置原处,盗惧乃去。闻普周技更胜。(象山县志,引篷山清话。)

    流长   
    名悟春,焦山定慧寺住持了禅月辉徒。俗姓金,监利人。幼为江陵庄王寺僧。及长游洛迦,穷其胜。睌归焦山,遍阅三藏,通其大义。咸丰闲,发匪之难,与了禅同守焦山不去,竟赖以保全。卒年四十三。(吴云焦山志)

    玉峰   
    名古昆,一号恋西,志净土也。江西广信人,年十余龄,投普宁寺出家。灵根宿具,读大乘经,即了大意。继受具于天台国清,志遵梵网。随众参禅,力究宗旨,闻钟声恍然有省。咸丰辛酉,在明因寺,忽遭兵灾,方觉前来学未真实。荷佛加被,虽伤一足,犹可奔逃,遂隐于普陀佛顶山慧济寺。于夏月闲,得阅净土十要,感激之状,如多年闇室,忽遇明灯。自悔从前不肯细读,空过光阴。复阅幽溪圆中钞,增益法喜。自此尽弃旧习,立坚固誓愿,严持戒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自行化他,惟诚惟恳,僧俗从化者甚众。开示后学生死之苦,其言痛切,闻者流泪。教人念佛,日有定课,终身无闲,毕命为期,如此不退,定生净土。复刊大乘经律,净土妙典,流通正法,用报佛恩。种种胜行,难以尽述。光绪十五年,慈溪西方寺僧净果,请居该寺。以寺名合于本愿,遂定居焉。昆自发心,直至临终,日持佛名六万,二时回向,暑寒无间,永为定课。尝然顶香十炷,供养十方诸佛。又然二指,供养两土世尊。以期业障消灭,净德圆成,稳步莲邦,高增品位。光绪十八年七月初六,午后觉腹微胀。次日净果延医,医云:脉已全无,不须用药。昆惟面西趺坐念佛,精神爽健,过于平时,医生叹为希有。净果请僧八人助念,向西长跪,称圣号约一枝香。甫至申刻,见其合掌猛力念佛数百声,怡然而寂。初九入龛,面色津润,顶上犹温。次年二月望日茶毗,现诸祥瑞。缁素数百,莫不感叹。生为净土领袖,没后胜品往生,无可疑者。(净土十要昆序,净土圣贤续录。)

    晓柔   
    台州人。通台教,深信净土。著有法华演义,颇利初机。又以遇境逢缘,所作宏扬净土之若文若诗,集作一册,名净土证心集。又有卍莲赋草,有二三篇赋,发明唯心净土之义,俱刻板流通。光绪初,至普陀,诣洛迦山中茅篷。篷主成聪师,看过净土证心集,问师何处人。曰:台州某处。聪曰:贵处有晓柔法师,我甚钦佩,师知之乎?柔曰:即不慧是。聪遂顶礼,请在此住。柔随顺彼意,住数十日乃去。(采访)

    莲根   
    不知何许人。深信净土法门,刻定功课,日念六万声佛。善书,每写净土言句以送人。闲或作诗为文,发挥净土要义。住普陀修竹圆道两庵后之梵林篷数年。其地幽静,人莫能知。后不知归于何处,其殆决定往生净土者矣。(采访)

    竹禅   
    四川梁山王氏子,避难出家於邑之报国寺。游踪遍四大名山,尝效la ma装。光绪闲,往来普陀有年,寓白华庵。有高人风趣,喜抚古琴,其声渊渊,悠扬悦耳,令人万念顿消。工篆刻,有印谱,及刻心经句印一卷行世。又善绘水墨山水,人物竹石。性慷慨,凡修筑寺院,赈济灾黎,辄画数百纸助之。求者非其所好,虽贵显亦不应。尝谓丈匹纸幅,犹嫌短少,不能挥洒自如。晚年有句云:老僧年迈七十七,终日手中不释笔;纸长丈二犹嫌短,信手拈来涂粉壁。所至名山古刹,多有留墨。体格高超,轶唐迈宋,人以是珍重之。常熟翁相国同和,嘉定徐殿撰郙,皆与之游。壬辰在京都,殿撰居以旧第,却不就,盖落拓其素性也。住锡上海福田庵。庚子春,语庵僧曰:吾世缘将满,当从来处去。此闲有恐怖,然无碍也。遂返蜀,至冬示寂于双桂堂丈室。世寿七十有七。是年北方拳匪乱,邑侨迁徙殆尽,土著亦皇皇,卒无事,其言果验。(周国兴撰行状,上海续志僧道,周积余读书琐记。)

    通智   
    名寻源,别号忆莲沙门,仪征阮文达公元之幼子。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生。母氏某,京都人。文达逝世,其母携归京都,寄居舅舍。及长,貌瑰玮,而音洪畅。好道术,不求仕进,欲为长生神仙。放旷襟怀,优游蓬岛,每以不遇真人为憾。同治十二年,年三十一,偶至龙泉寺,遇首座本然,亿必得道高僧,与之谈己所怀。然公斥为担麻弃金,认奴作主。遂顿弃所怀,即求摄受。然为剃发于本京七塔寺。从兹研究教典,励志修持。光绪四年,受具戒于京西云居寺。乃发足游方,遍参宗匠。十四年,于普陀佛顶山,信真老人会下,得受心印。是年宏楞严于法雨寺。嗣后应讲聘者十余年,云踪无定处。惟天童小白岭,维扬万寿寺,普陀普慧庵,尝多憩息。生平志在楞严,行在净土。日课佛号三万,誓求往生。晨持大悲咒一尺香,以为助行。尝谓学者曰: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净土实为教内真传。汝等烦惑未断,道业未成,切不可错认定盘星,高推禅宗,藐视净土。其讲楞严也,于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处,必详明此土开悟之难,净土证道之易。至势至章,则殷勤劝导,不遗余力。直欲法会大众,人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随势至,亲证圆通。其至由恶业而沉沦四趣,乏定慧而坠堕五魔处,尤复极陈得失,痛示利害。每泪随声出,语音哽噎。著有楞严开蒙十卷。复刊弥陀疏钞,及演义、要解、便蒙钞、势至圆通疏钞,记心得,志所向也。三十二年丙午冬,示疾育王。丁未春,普慧庵主觉公,即接至庵,备极照应。至四月初三日未时,合掌念佛而逝。世寿六十有五,僧腊三十有五。瘗全身于佛顶山后之燕窝冈。嗣法门人,在普陀者,惟源通、悟开,余不悉知。(通智公堂序)

    幻人   
    名隆藕,字献纯,广东厢黄旗驻防马氏子。早岁蜚声庠序,膺两粤制军,瑞澄泉麟之聘,掌章奏。年四十一,叹身如泡影,官爵奚为。乃脱白于云顶之门,受记于欣湖之室。光绪纪元乙亥,负锡远迈,首参焦山大虚。越二载,闻广昱净,宏法华于太白,遂至天童,净以龙象识之。己卯,净又宏法华于普陀法雨寺,藕随之偕行。净俱亲为敷绎奥义。自此道价郁跂,丛林倾揖。行脚所至,咸推首座职。其为人修干孤高,性度刚毅。对于士夫,不俯仰媚悦。引诱后进,辞色温如。宣统二年五月,示寂于上海留云寺。阅世八十有三,坐四十二夏。(天童续志)

    谛闲   
    台州人。弱冠出家,学天台教,颇有心得。又深信净土,日有定课。未几,即开座讲演。清光绪二十四年,了余和尚为普济监院,请闲讲法华经。闲欲为其师作一养老处,乃曰:我欲在此山修一茅篷养静。了余乃于栴檀庵后,为之建筑,名曰为莲篷,次年来住。后欲请其师来,其师之友不肯令远去,因兹闲亦不住矣。曾主温州头陀寺。民国初,兴观宗寺,宏阐台教甚力。著述甚多,颇利初机。年近七十,尚讲演著述不替,可谓台宗之杰出者。(采访)     


    普济法雨二寺住持表(普济,五代开山时,名不肯去观音院。至宋元丰三年,赐额宝陀观音寺。明万历三十三年,改赐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普济群灵额,及普济禅寺额并赐。○法雨,明万历八年开山时,名海潮庵,旋改海潮寺。三十四年,赐额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天花法雨额,及法雨禅寺额并赐。)   

    五代 
    梁 开平元年丁卯 自开平丁卯,至贞明丙子,已历十年。及至龙德二年壬午,二主,共十六年。   不肯去观音院 贞明二年 丙子 慧锷(开山有传)   

    五代 

    唐
    同光元年癸未 自同光至清泰,四主,共十三年。   

    五代 

    晋 天福元年丙申 自天福至开运,二主,共十二年。   

    五代 

    汉 乾祐元年戊申 二主,共三年。   

    五代 

    周 广顺元年辛亥 自广顺至显德,三主,共九年。   

    宋

    建隆元年庚申 自建隆庚申,至绍兴元年辛亥,已历一百七十二年。及至祥兴元年戊寅,其十八帝,三百一十九年。     
    宝陀(元丰三年所赐额) 绍兴元年 辛亥 真歇清了(有传)

    绍兴七年 丁巳 自得慧晖(有传)

    继以了然(径山悟嗣) 弁至澜 大继业 恩求以 雪屋立 垣堂圆 蘧庵成 还庵琛 鉴庵实 小庵高 嘉定七年 甲戌 闲云德韶(有传) 大川普济(有传) 铁脚清 古岩颛 深谷齨 无咎吉 寒岩悟 梦窗嗣清(有传) 石屋环 寒岩举 松州基 玠禅师(有传○按玠寂年在东岩前。主席年分,与东岩二俱无考,故亦列于前。) 东岩净日(有传) 混溪清 白云恭 愚溪智 景炎二年 丁丑 如智(有传○旧志,作元至元十四年,即宋之景炎二年。因统绪所关,故仍作宋。)   

    元 至元十六年己卯 自宋统全亡于世祖十六年己卯,乃作大元承统之始。至至正二十七年丁未,共十帝,八十九年。     

    宝陀 东洲永(有传)
    大德三年 己亥

    一山宁(有传)
    大德四年 庚子

    如律(有传) 次翁元 险崖遇 太虚冲 自继以,至太虚,除如智如律,旧志则列于元之禅德、玠禅师,列于元末法统。余三十人,均列宋代法统。除闲云、大川、梦窗、东岩、东洲、一山,六人外,均无事迹年分可考。按东洲,即是元初僧。至一山,显有大德三年出使日本之事实。兹故将东洲后五人,旧志列于宋代者,改归元初。

    天历二年 己巳
    孚中怀信(有传) 古鼎祖铭(有传) 大方聘(天童岫嗣○按岫,字云外,昌国州人。为宏智觉六世孙,究明曹洞宗旨,尽其源底。初住慈溪石门,历象山智门,迁郡之天宁,已而继竺西坦席住天童。说法巧譬旁引,曲成后学。生平不倨傲,不贪积,不私食。得施利,随与人。清容居士袁桷,尝以诗相赠答。见德介天童寺志。) 朴翁淳 元虚照(释南堂寄诗:演法高登玉几峰,宏机堪复器之风;不因北海鹏程远,争得西丘祖脉通。一炬自 fen龙脑钵,十虚都作锦熏笼;向来曾读宸奎记,万古光辉日月同。见郭子章育王山志。) 竺芳联(竺西坦下正宗庄嗣) 所庵睿(按元刘仁本,题盛熙明普陀洛迦山传云:住山僧睿上人,以其传来请志。核以年代,殆即其人欤。) 至正十五年 乙未 大千慧照(有传) 自孚中,至大千八人,旧志法统属元代。除孚中、古鼎、大千外,事迹年分均失传。   

    明 洪武元年戊申 自洪武戊申,至崇祯癸未,共十七帝,二百七十六年。     

    普陀(万历三十三年,改宝陀为普陀。) 海潮(万历三十四年,改海潮为镇海。) 洪武初 大基行丕(有传) 本初原 永乐 祖芳道联(有传) 正德十年 乙亥 淡斋(有传) 普贤道诚(有传) 宝珠德意 木空圆献(有传) 嘉靖二十六年 丁未 圆锦(奉化人) 天常圆禄(塔在龙湾)

TOP

续 35




      圆悟 嘉靖三十二年 癸丑



    法光真智(河南人) 嘉靖四十年 辛酉

    望云明增(奉化人)

    无瑕明通(有传)

    真松(有传) 万历六年 戊寅

    一乘真表(有传) 万历八年 庚辰

    大智真融(是年到山开山。有传) 万历十七年 己丑

    性能(见明邵辅忠,重锓侯继高补陀山志序,云成志者,寺僧性能也。侯志,成于万历十七年,则能殆是时之住持欤。姑附于此。) 万历十九年 辛卯

    竹庵真语(山西,襄陵人。礼部给冠带,屠隆赠诗。有佛土已收为上足,君恩更许住名山之句。) 万历二十年 壬辰 天然如寿(有传) 万历二十一年 癸巳 瀛石真璧(鄞县人) 万历二十二年 甲午 东洋真海(乌程人) 万历二十四年 丙申 本空德(江南兴化人) 万历二十六年 戊戌 云峰真宰(有传) 万历二十八年 庚子 自修诚(扬州人) 万历二十九年 辛丑 寂庵如迥(有传) 万历三十年 壬寅 自心照(高邮人) 万历三十三年 乙巳 普光真遇(有传) 宝莲如光(有传) 奇峰真才(有传) 万历三十七年 己酉 逊吾如让(有传) 万历三十九年 辛亥 三藏真经(有传) 万容如钦(有传) 万历四十年 壬子 昱光如曜(有传) 万历四十二年 甲寅 无边性海(鄞县人。余咏赠诗云:从君说法了玄机,相忆团栾坐翠微;觉海无边谁悟得,自臻彼岸始归依。塔在千步沙金地庵右。)

    了空觉 竺西真悟 归元照宇 见空照蕴(裘志见作即) 朗彻性珠(有传)

    元初寂干(屠玉衡赠诗云:聊尔混尘俗,超然绝世氛;青天飞一锡,白毡入孤云。海际鼋鼍窟,山根麋鹿群;名蓝留半偈,言下了声闻。) 宗源海灏 敏庵真聪(管安道赠诗云:竹杖芒鞋百衲衣,片然山海片云飞;为探龙藏传心印,寒雨空岩自掩扉。)

    慧印通恩 振里照葵 恒悦普常 无念性空 素明性乐 乐渊海鲸 天真海相 济川海筏 陵云性岳 渰洲海先 古宗 茂荣真蕊 玉峰性宝 妙用性旋 泰昌  年 庚申 六梦海涵 宝珠珍(北直人) 天启二年 壬戌 应悟海澄 聚宗旨 天启四年 甲子 桓宗照祚 法堂彻 天启七年 丁卯 灵脉性澄 优昙仲(无锡人) 崇祯二年 己巳 生二寂一 寂住(有传) 崇祯三年 庚午 自竺西至生二,二十六人。旧志列于禅德,均未言其为住持与否,事迹年分亦无考。但恒悦后无念前,有云前朝耆旧执事有功者,旧志向附其名,后皆相继主院事等语。故照旧列之。 总持一 崇祯九年 丙子 朴庵蕴(四川人) 崇祯十三年 庚辰 文元秀(有传) 文玉寂美(有传) 按泰昌庚申,至崇祯庚辰之年分,乃按镇海住持所列。普陀寺之禅德列于此者,皆无年分事迹可查。生二下小注,已详及之。   

    清 顺治元年申 自顺治甲申,至宣统辛亥,共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普济(康熙三十八年,改普陀为普济。) 法雨(康熙三十八年,改镇海为法雨。) 顺治三年 丙戌 明如德(有传) 贯介照中(有传) 顺治八年 辛卯 资休住(徽州人) 顺治十一年 甲午 尔钦敬(鄞县人)
    妙元海音 晓初海闻 公胤通裕 顺治十八年 辛丑 养源寂童(事见旧志隐秀庵下) 若虚海遐 慧融照胜 太素照微(鄞县人) 一轮普容 西宗性印(此下五人按秦志列) 无碍性懋 宏如海福 养如性伦 龙安海宝 康熙二十三年 甲子 明益普容(有传) 慈德(道衡前住持。见通旭普慧庵记。) 海涵(事见旧志梵刹,普济太古堂。) 康熙二十五年 丙寅 道衡普周(有传) 传如心受(鄞县人) 公闇通亮(有传) 巨然照音(松江人) 康熙二十六年 丁卯 自求福 别庵性统(有传) 康熙二十八年 己巳 通元照机(有传) 天鉴通远(扬州人) 耆英隆寿(镇海人,华亭陆祖修赠诗云:师住名山六十年,化城几度见沧田;白莲花发重栖定,紫竹林深又结禅。万斛潮音香界落,一龛佛火海天悬;前身我亦为居士,丈室长期证法缘。
    ○按自贯介,至耆英,二十二人。除慈德、海涵,今新采入外,余俱旧志列于清初禅德。除贯介、养源、道衡、公闇、通元略有可查外,其余事迹年分均失传。且是否俱是住持,亦不得知。但旧志已列,今仍依次存焉。) 康熙二十九年 庚午 潮音通旭(有传) 康熙三十七年 戊寅 古心明箔(有传) 康熙四十年 辛巳 自修明果(有传) 康熙四十三年 甲申 绎堂心明(有传) 康熙五十六年 丁酉 玉峰空怀(有传) 康熙五十八年 己亥 震六源法(有传) 洞彻空明(有传) 雍正元年 癸卯 见灴空焱(有传) 雍正七年 己酉 中赞源正(有传) 乐道空经(有传) 雍正九年 辛亥 法泽明智(有传) 鉴堂德镜(有传○据秦志,耿昭撰梦兰寿序,鉴堂主席在梦兰前,故列此。衣钵塔在茶山。) 乾隆十二年 丁卯 梦兰源善(有传) 乾隆十八年 癸酉 青雷迅(见梦兰传。塔在积善庵侧。) 简庵(又作苍松)劲(塔在园房左) 无相慧 南柱衡(塔在六和堂狮子岩上。) 瑞琳祥(见李国梁恢复法雨田产序。) 乾隆三十八年 癸巳 越三缘(见许志,李国梁恢复法雨田产序。塔在白象庵侧。) 远辉慧(有传) 明仪范 乾隆四十三年 戊戌 云中龙(有传) 大璨珠(塔在龙沙庵上) 朗和性(始于朱家尖白山头垦田者,见宋如林碑记。碑嵌在上大殿门首左壁间。) 遇霖洽(塔在双泉庵侧) 乾隆五十一年 丙午 怀中祖(见秦志,能仑撰融通传。塔在烟霞馆侧。) 仁芳初(见积善庵访稿,云乾隆闲住持,年分无考。) 乾隆五十六年 辛亥 了尘(见许志,陈杰撰了尘朱家尖香莲隩筑塘记。) 文学[学+(敲-高)] 觉庵遇 乾隆五十七年 壬子 以仁政(募铸大铜锅大铜钟各一。) 玉山通 万宁祺(塔在园房侧) 有光玉 省中照(塔在龙沙庵) 法霖源 静源仁(衣钵塔在园房左) 蕺香缘 天然仁(塔在茶山) 旭初秉 嘉庆八年 癸亥 境缘遇(秦志承德记。九年境公寂,众举承德继席。知为此时住持。) 超尘续恩(有传) 承德维贤(有传) 文通道 莲芳胜(塔在园房左) 宗干仙 书文瑞(塔在园房侧) 观一基 正法达坚(塔在芥瓶庵侧) 本立源 明珠融 嘉庆十七年 壬申 融通能圆(有传) 巨川达(自文学,至巨川十四人。除超尘外,事迹年分均无考。据访稿俱列仁芳后,为法雨住持。) 道光二年 壬午 月中桂(有传) 茂松荫 昌荫(秦志锡麟堂记,道光初住持,年分无考。疑即茂松荫,故列此。) 道光五年 乙酉 鸿昆能仑(有传) 圣参德(见秦志法雨重铸铜钟记。) 道光六年 丙戌 海南性(有传)
法音雷(自鉴堂至法音,二十七人。了尘、昌荫,乃今新自采入者。其余二十五人,秦志列于法统之末。除鉴堂、梦兰、云中、承德、融通、月中、鸿昆有传,及越三、怀中、以仁,十人,略有资考外,余十五人,事迹分多失考。是否均为住持,亦不悉。但见旧志,今亦仍之。) 学周荣 巨川裕 圆仁 性懋林(学周下四人,据访稿列在海南后,为法雨住持,年分无考。) 道光九年 己丑 定智果(有传○果字祖堂牌位作荣) 道光二十三年 癸卯 顶超圣光(附见恒学传) 圆明彻 三净清 悦参心 德建容 银山嗣 德法能 一心祥 化慈真 备山真 鼎育真 瑞德能 临海达全 博文授 静安悟 自圆明至静安十四人,祖堂牌位,俱载清时普济住持。但旧志未列。谅多属道光咸同闲人。而事迹年分,无从稽考。牌位亦无次序可据。并不知孰先孰后。故侗儱附列于此,以尽可查见者,免遗漏之心耳。 同治十一年 壬申 立山满圆(有传) 光绪元年 乙亥 凝山 光绪七年 辛巳 梅卓明(台州人,于寺增建梅曙堂。) 光绪十年 甲申 宽量隆璋(出家于隐秀庵。十七年退院,居梅福庵。勤敏有功,修大圆通殿,及庵。) 光绪十一年 乙酉 化闻福悟(有传) 光绪十七年 辛卯 慧源圣铣(有传) 光绪二十年 甲午 □宝悟圆(有传○二十三年退院。静山继席,进院未久,静即为慧济往江西募黄瓦,遂寂于江西。圆复任住持,至二十六年退院。) 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 静山宏盛(台州人,慧济寺源皓徒。历往江西募瓦。进院未久寂。) 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化定福学(安徽薛氏子) 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善章续义(二十九年退院) 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开如德月(有传) 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 通达常广(三十二年退院) 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 永悟峰(浙江镇海马氏子。改建圆通庵。助朱家尖田百亩于寺。) 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 月德宽裕(宣统元年退院) 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 开然德定(湖南刘氏子。初从军,惧杀业,投化闻剃度。见眠云公堂序。) 宣统元年 己酉 广学宽量(有传○民国元年退院)

    堂序   民国 民国元年壬子     

    普济 法雨 民国元年 壬子 文莲生(四年退院) 了一广得(江西九江周氏子) 民国四年 乙卯 了余广导(有传○八年退院) 民国五年 丙辰 化杲心开(江苏宝山朱氏子) 民国六年 丁巳 了清广香(广东惠来吴氏子) 民国八年 己未 莲曦演灵(十一年退院。广东香山县人。) 了明广月(浙江慈溪盛氏子) 民国十二年 癸亥 了信广裕(广东潮阳人)

TOP

续 36




                                   030-007  普陀洛迦新志卷七(营建门)     




            营建门第七(内分亭祠坊塔路桥五子目。凡屋宇,除寺庵茅篷外,如学校医院等,俱包在亭祠之内。)   
    弥陀净域,成就庄严。慈氏宫中,侈陈楼阁。况在尘寰之境,可无构造之工。斯山塔现多宝,妙证法华。街辟玉堂,恍游清署。桥登智度,总归般若之门。路号庄严,证入金刚之定。护法则天龙海若,纪赞则圣诰宸谟。非徒以壮游观,亦藉以增信向。志营建。     

    亭祠(共四十三所)

    龙章阁   
    宋嘉定七年,僧德韶建,安置宁宗圆通宝殿大道场诸御书。今废,址不可考。(裘志)

    御制碑亭   
    在护国永寿普陀寺。明万历三十五年,发帑千两,遣御马监太监党礼建。后废。(裘志)

    玉音亭 御制藏经序碑亭 应制经赞序碑亭   
    俱在本寺旁近。明镇臣侯继高建。今俱废。(裘志)

    万寿御碑亭   
    一在普济寺海印池北,五闲。高三丈八尺,深四丈,广共六丈。一在法雨寺第五层,五闲。并清康熙四十一年建。安置康熙御制文碑石。法雨寺碑亭,亦名天章阁,御书亭。又两寺碑亭,皆竖蠲免钱粮碑于其旁。(许秦志,采访。)

    清,鄞,屠粹忠,法雨寺,万寿御碑亭记:   
    今上御极之四十有一年,普陀法雨寺住持性统,创建万寿御碑亭于圆通大殿之前。表恩荣,展祝厘,而垂久远也。先是二十八年,翠华南巡。因提臣陈世凯,镇臣黄大来之请,赐帑建圆通等殿。三十八年春,皇帝复南幸,驻跸杭州。性统迎驾谢恩,召见于行在,问劳再三,宠眷优渥。寻改前镇海寺,曰法雨。给江南黄瓦一十二万,帑金千两,补全未竟之工。赐额大殿,曰天花法雨;方丈,曰修持净业。既又赐御拓米元章字一帧,御书金刚经一部。于时宸章辉烂,焜耀海天。性统,深维圣恩罔极,臣僧何人,邀此异数。乃谋于提臣张云翼,赵宏灿。镇臣蓝理,施世骠。郡邑臣甘国璧,缪燧。购美石,延良工,摹而鑴诸碑。且辟地构亭覆其上。自开辟以迄今兹,万千年来,矗天章于鳌背,勒御翰于蛟颐,可谓奇矣!浴日月以助光华,驱龙象以护风雨,可谓壮矣!于其落成,性统寓书京邸,命粹忠记其事。因稽首载拜而言曰:于哉!自古继天御极之主,圣神文武,天纵多能,未有如我皇上者。维时车书一统,玉帛万国,幅员之广,亘古所无。洛迦,海外弹丸土耳,置之若有若无,宁遂以此损圣治于万一。而声教所讫,绀宇斯开。雨露一沾,天章以被。类而推之,无一夫不获,无一物不得其所,可知也。御书,比年来,大小臣邻,时受宠赐。上以荣其祖父,而下及其子孙。其摹而登以石,覆以亭者,莫不荣耀里党。此皆臣子之分所宜自靖。性统,内空五蕴,外捐万有,乃所不能空且捐者,惟天子之殊恩。意其忠君爱国之心,勤恳无已,而寓之乎此,儒与释,岂有异哉!曰御碑,表恩荣之自也。曰万寿,展祝厘之忱也。他日望气者,东海日出之隅,荣光四烛,云汉昭回。呜呼!非中国有圣人,彼西方圣人之教,其能至是也哉!(许志)

    御碑亭   
    一在普济寺,石坊下马处,三闲。圆顶,高三丈,深三丈二尺,广共四丈六尺。一在法雨寺,第三层五闲。并建置雍正御制文碑石。(许秦志)

    渡海纪事碑亭   
    在普济寺左。明巡抚尹应元建。清寺住持通旭重修。(裘志)

    明,汉阳,尹应元,渡海纪事:   
    大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夏五月,督抚浙江都御史,汉阳尹应元,视师海上。时总戎都督佥事,处州李承勋,简锐卒数千以待。闻补陀山,峙大海中。登此山,则诸凡险要,可指顾而知。又近岁圣母皇上,屡遣内官,赍帑金,重修梵宇经藏。应元,以为百闻不博一见,决筴往焉。总戎具舟卒,谛风潮,订行期。海道副使,同安王道显,参将,苏州袁世忠,宁波知府,建安邹希贤,同知,金溪黄榉,推官,宜兴何士晋,定海县知县,漳浦朱一鹗,悉从都御史。以是月十三日解缆,十五日抵补陀。既焚香顶礼观音大士。遂历海潮,陟绝巘,望沧暝。凝睇扶桑,周咨海岛,真三生奇观哉!夫普陀、海潮,寺等耳,又同在一山。海潮巨刹宛然,恬不为异。而普陀名号最著,因灾修复,殊非非常之原。一旦重以天子之命,劳必竦动远近。鲸波叵测,侦备宜严。乃属参镇各官,整旅饬防,闻警即援,永期宁谧,万万弗遗君父忧。总戎暨诸司,分猷共念,可谓一时之盛。爰镌石岁月,以告嗣来云。

    怀阙亭   
    在烟霞馆左。万历中,督造张随建。今废。(裘志)

    清净境亭   
    在宝陀寺南岭上三摩地。明洪武庚戌,寺僧行丕建。今废。(裘志,宋濂清净境亭铭。)

    明,金华,宋濂,清净境亭铭:   
    普陀洛迦山者,在东大洋海。梵语补怛洛迦,华言小白华。传言山有二,皆观音大士示现之地。其一自西竺,历罗刹鬼国,暨诸魔土,始至其境。其一即华严大经所说,善财南询之处,盖今所也。山绝起海中,周围仅百里。宝陀寺,在山南。去寺三里,至潮音洞,洞脚插海,张颐欲饮。怒风驱涛,进退击冲。洞巅通穴,曰天窗,白光注底如月。唐大中间,梵僧拜洞前燔十指祷之。指且尽,大士为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自后人以诚感,辄应。或现紫金自在相,缟衣缥带,珠璎纷然。或现千首千臂,护法大神,翼卫后先。稍转而右,为善财洞,窈黑不可测。从洞折而北,有石类香炉,类佛牙,奇甚。惟磐陀石,上最宽平,可坐百人。自石折而西,有狮子峰,有象岩,有佛手峰,皆以其形名。有三摩地,嘉木萧森,怪石骈列。卧者,离立者,蹲欲起者,迎跃似舞者。其他胜概,难可数计。洪武庚戌,春正月,部使者,赣州刘君承直,与宝陀大师行丕,抱杖西东游。使者曰:此清净境也。盍为亭?大师乃建于寺之南岭上。从三十尺,衡如之。左倚山,右入潮音洞云。予闻西方,国名净土,纤秽不存。以黄金为地,宝树重重。迦陵频伽,能演妙法。人思至之,有不能得。岂意东海之区,清净之境,为近之耶!是宜大士显灵于其地也。大师,字大基,行丕其名,鄞人也。宗说兼通,行解相应,蔚为时之名僧。初由佛陇,升主是山,匡众说法,恢复产业。振兴夫丛林法席者,非兹之可备载,故略而不书。铭曰:大海东汇,厥名惟瀛。并包川洛,混合坤经。鲸波四绕,龙岛中停。濯濯绿净,皦皦青萦。片滓弗立,纤尘不惊。如莲出水,类鉴含明。流云敛翳,新旭争荧。金沙布地,宝树森屏。巨石佛足,嵌洞潮声。大士显瑞,梵童扬灵。仙带翻缥,玄珠垂璎。月相穆穆,飙驭泠泠。龙君持戟,水伯捧旌。卫兹胜特,控此高冥。倬彼开士,爰谋建亭。莫平匪砥,有觉惟楹。直溯寥廓,将齐撄宁。尘因道寂,境遂心清。徜徉净国,周流觉城。敢告来裔,庸勒新铭。(稍节)

    观旭亭   
    在法华洞侧。今废。(万言法华洞诗,采访。)

    著衣亭   
    在无量殿左。今废。(裘志)

    莫舍身亭   
    在潮音洞上。参将董永燧建。今废。(裘志)

    清,邑令,缪燧,舍身戒:   
    人有捐生投于梵音洞下者,妄冀为大士所收录。严饬禁杜不止,岁或以告。呜呼!舍身之说,吾不知何时而起。其云福利,真不可解,而世往往惑之。甚矣,人之至愚且忍也!今有父兄急难,或告之曰:尔其杀身成孝。人且趑趄不前。甚至假托窜避,以幸免者。今有军国重务,或告之曰:尔其诤之以死。人且畏葸缄默,甚至依阿诡随,以附恩宠者。今有蹈非常之变,祸不可测,为之友者,彷徨叹息,或告之曰:尔其以死救之。杀身成义,则却步掉首而去。夫忠孝节义,古今之美德,天下万世所常尊,所谓死有重于泰山者也,而代不数见。信诬妄之说,委父母遗体于波涛岩石闲,所谓死有轻于鸿毛者也,而趋之若骛,其为愚与忍孰甚!夫人之生,祸福两途耳。人之祸,莫甚于不得其死。死之苦,莫甚于沉溺。宛转反侧,浪击石触,糜身折骨。而后鱼鳖群萃以食之。虽支解刲割,靡有其惨。夫舍身以求福也,而先受惨祸。呜呼!若死而有知,风雨昼夜飘泊淹淴,不知几何怨悔也。而或父母望其归,妻子冀其还,兄弟亲戚莫不延颈以望。忽得凶问,怆恍号泣,何可胜道。非忍心很戾,计不出此。如是而欲望慈悲之大士,以一死为皈依,吾知其必疾恶痛恨,斥之惟恐不速矣。尚奚福之有?且夫人等死也,与其舍身以求福,孰若舍生以取义?与其轻自戕贼于虚无杳冥之途,孰若勇决向往于伦理纲常之地?用之于父兄,可以成孝。用之于君国,可以成忠。用之于朋友,可以成义。而世人不解,好用之于诞谩不可信者,而谓以此永度脱也,适以成其陷溺耳。吾固曰:至愚且忍也。余知定海县事,故书此以戒。

    八角水亭   
    在普济寺前,海印池中。连亘石桥,周以扶阑。亭东西,各有池通海印。(黄应熊记)

    正趣亭   
    旧名坐坐亭,在妙庄严路中。从道头至普济寺,各二里半。清顺治闲,都督张杰建,后废。康熙三十六年,寺住持通旭,重建。以其适当正趣峰下,改今名。(裘志)
    清,鄞,张超宗诗:   
    孤亭坐坐夕阳斜,百折千重路转赊。山鸟似知来客意,连声啼上杜鹃花。
    邑人,夏昌渭诗:   
    楼阁森森锁碧岚,登临我欲叩禅关。天池水活随吞吐,松径人稀任往还。伫立片时都净土,回头何处不灵山。慈航渡尽尘寰苦,愿听楞严订石顽。

    回澜亭   
    在短姑道头。清光绪闲,邑人王克明建。民国己未,陈性良重修。(采访)

    宏凉亭   
    在玉堂街中。(采访)

    半路亭   
    在香云路中,因名。清嘉道闲,慧济寺僧顶顺建。(采访)

    娑竭龙王祠   
    在普济寺左,三会堂侧。(旧志)

    龙王堂   
    在法雨寺,天王殿旁。清光绪二十年,住持化闻重修。(许志,采访)

    土地祠   
    在普济寺右,仁德堂西,前后共六闲。清康熙三十六年,仍旧址建。(旧志)

    天妃宫   
    在司基湾西,僧大慧建。今改福泉庵。(裘志,采访)

    天后阁   
    在法雨寺前。清雍正九年,住持法泽建。宣统二年,开然重修。(许志,采访)   
    许秦志事略,并载雍正九年辛亥修建。时法雨住持法泽。以山在海洋,礼香者皆由舟楫。而寺中从未奉有天后香火,甚为缺典,乃建阁三闲以祀。及阁成日,黄昏后,忽见彩船一只,仪从旌旗,缤纷整肃。左右羽扇交蔽,前掌大灯两盏,照耀光明,从东洋海上而来,直至千步沙。监督诸员,及僧众工役,同时共见。知为神灵示现,无不惊异。

    关圣祠   
    在莲花洋畔,汛兵守此,今改广福庵。(裘志,采访)

    关圣阁   
    在永寿桥东堍。(旧志)

    关圣祠   
    在善法堂前,旧为海防公署,今废。(采访)

    五公祠   
    在普济寺伽蓝殿右。供明宫保尚书周寅所、提学副使杨楚亭、太仆寺正卿刘行素、礼部主事屠赤水隆、尚宝司丞沈玄扈,等像。(裘许二志)

    何公祠   
    在普济寺山门外,三会堂左。供明总兵何汝宾像。(旧志)
    薛三省记曰:   
    参将尽宁绍而守,起自嘉靖末季,其以副总兵守职者,实所仅见。而今复见仲升何公,初以部署指挥,行守将事,不二年,而进副帅。盖是时辽与滇均发难。县官广厉武,守将高等,率骤迁去。当事者,念海上方多剧盗,非公无可与计事。故先迁期疏请以公副大帅。两浙守将凡四。而宁绍并海,袤延几千里,当东南要冲,任最重。而参将建牙舟山,居海中,去大帅府数百里。往来期会,出入洪涛掀浪之闲。暴风毒雾,猝不知所自起。两汛所经广漾无垠之域。所患政不在鲸鳄也。地又最险,此非素镇定,饶有胆略,以长风巨浪为游戏者,时且骨惊神怖,惴惴鱼鳖与邻之是忧,而暇忧敌乎?公恂恂退逊,骤视之文儒耳。而中实深鸷,多计画。且吴产习于水,其视海若陆。视舟樯之颠危,若车轩轾。而击楫指麾,若折松麾羽,从容谈笑,不少动于颜色也。又历官所莅,率舟师,益练习。临戎,必身先士卒,而贾以余勇。尝谓水军与步军,异势而不同情。步军,扼险而守,所趋利,远不过百里,得据胜地而出奇。水军,亦扼险而守,然趋利,远者多在数百里外。无利可据,惟藉天助而致死。故步军争胜于地。水军不争于地,而争于水。又不徒争于水,而争于风。水有候,而风无候。有候者,人不得逆挽。无候者,人又不得顺嘘。故风与水候两顺,则我躁胜。两逆,则敌操胜。一顺一逆,则我与敌,互操胜者半。而人力,则弓矢剑戟,诸步军之长技,皆非所施也。所恃,独舟楫与火具耳。故公在军所操术,惟谨占候,慎葺造,精火攻之器械。而大指,先收人心,而用其死力。浙往计惟倭,近乃御盗。盗多闽人,狡黠,假渔为名,聚而剽商舶,掠其资。不中,则质人而责重贿,无虚日。然飘忽无定踪,水军无如何也。主者,度非一大创之不可,而计无所出。议多市商舶,伏兵为覆,诱取之。公曰:此掩也,可以一逞,盗不可得尽也。军兴力乏,安得多资为市。吾惟有明号令,严赏罚,以厉将率,将率善,则士卒用命矣。且盗未尝不畏吾军也。故春防军厚集则遁,撤则掠。吾军在外游徼者非乏。乃所乘小舠,故盗视为易与耳。今令大艘,更番挟以出,则盗惧不敢肆其策,至今不能更也。公性谨厚,严饬诸将伍,少犯令,即置法。私门虽篹器之食勿轻入。终迁日毋更,其廉若此。惟廉为能宽,宽则惠广,足以结士。廉为能静,静则事省,足以安下。廉为能公,公则政平,足以服众。廉为能明,明则鉴精,足以辨材。公所以收人心,而能使人用命者,以此。公先后守职凡六载,从前未有若此久者。而穷极海外形势,不遗幽遐,亦未有若此劳者。政久而德深,劳积而功高,此祠所由建也。舟山,公所建牙地。而洛迦山为外楗,倭内窥所必经,乃守望独薄。当时意,或以大士威神足凭以詟远。而近者盗则更所垂涎。盖盗所乏者粮。其视香积,犹外庾也。故两防,公数临莅以耀兵。诸士伍谓公虽迁去,而其神情,长依依此山,乃即以建祠。祠成,参军何国辅,走书属余记。后因公事过邑,数肃余为请。因为记公功德之大者,而并及建祠之意若此。公,名汝宾,字仲升,即以为号。家世卫指挥使令,迁都督佥事,镇两广。雅好文,所创著舟山志,不独征故实,且足裨军策云。明天启丙寅仲夏。(陈志) 陆公祠   在普济寺衣珠堂右。供明郡守陆自岳,并圆初长老神主。今废。(裘秦志)

    四监祠   
    在普济寺柏香亭后,三间,原烟霞馆改。孤高爽垲,登之,峰峦苍翠,岛屿明没。烟水雾霞,缭绕襟袖。明万历闲,寺僧建内官三公祠于山后,以祀督造御用监太监张随,御马监太监党礼,内官监太监马谦。清初,以王臣副随,同董寺役,并祀之,为四监祠。(裘许志)

    蓝公祠   
    一在普济寺,一在法雨寺。均清康熙三十二年建。祀清定海总兵蓝理。(旧志)

    清,慈溪,姜宸英记:   
    佛法自汉入中国,其时可谓久,而其道日益广矣。夫惟其道广,则借手于卫道者,甚殷。其时久,则凡所历治乱盛衰,变迁兴废之状日多,而其需夫人之卫之也,亦日亟。顾古今来,作释氏干城者,多矣。大都不过舍基址,施金钱而止。未有终始经营,难不辞而久不倦,如元戎蓝公之于普陀二寺者也。方夫海禁乍弛,僧众初归,而道场梵刹俱未兴建时,则有故镇黄公,乘闲力奏,遣员赐帑,初地重光。然命甫下,而黄公旋没于官。公来继镇,建牙翁洲。翁洲距普陀百里,潮汐往返,风涛叵测,不以为劳,力任兹事。若宜革,若宜兴,若宜先,若宜后,若宜多,若宜寡,寺之主者,悉禀裁于公。公一以至诚大公处之。公之乡,多产巨木。斥俸捐资,桴海运木,分给两寺。置木之值,至数千缗,无所吝然。予谓此不足为公难。其分处两寺也,自有护法来,千百年闲,未有如公者。明万历七年以前,止建一寺。至后又有镇海。然皆长老住持而已。展复来,别公以双径嫡孙,提督陈公,敦请主席后寺,先入山者三年。公至普陀,喟曰:改律为禅,后寺已然。而前寺独可不延高行大德,阐宗风而登上乘者居之乎!博咨广询,得天童八世孙,潮音和尚。迎拜升座,闻者皈向。两师,皆慧心定识,又其宗皆临济,无所淄渑。公集两庑僧徒,晓譬而戒勉之,至诚披露,人人悦服,缁素叹息。称自有护法来,真未有如公者。竞谋建公生祠,以尸祝不朽。越明年,两寺告成,俱以宸英,素辱公知。函书来京,丐为文以鑴石。余曰:公镇定十年,功德及吾宁者甚大。即不辱与公交,亦不得辞。然予知公极审。于公遇前寺,知公之精微。于公遇后寺,知公之广大。呜呼!公待佛及僧如此,其忠君爱国,诚民恤兵,更宜何如哉!遂叙其终始难不辞而久不倦者,以复两寺之请。世之览者,谅不以予为阿公。而公亦必不以予言为河汉也夫!康熙丁丑八月。(裘志)

    陈黄二公祠   
    在法雨寺。清康熙三十七年,住持性统建。(旧志)
    清,鄞,胡德迈,法雨寺合建陈黄二公祠记:   
    古今来,事之盈虚消息倚夫数,而废兴成败则系夫人。数若待人,而人不委数。故自废而兴,转毁而成者,其功多不可忘。虽或其人已没,其事犹乐得而称颂弗衰。如普陀法雨寺之于故提督陈公,总戎黄公是已。夫普陀,为震旦名山,与峨嵋五台九华齐称。乃其山川奇诡雄特之气,结为前寺。不足,至明,五六百年,又发而为后寺。亦足以见大士德教之远,愿力之宏矣。其屡废屡兴,要亦时势使然。今上皇帝二十有六年,文绥武詟,尽土悉臣。海外瓯脱,廓入版图。于是厉禁尽弛。而普陀内徙之僧,虽归故宇,未奉明纶。黄公镇定二年,恭遇翠华南幸,乘间奏请。于是得赐帑金,重建两寺。盖不独慈云法雨,广被东南。而吴越封疆门户,益得藉外屏以固金汤矣。先是寺之未建也,麋鹿满山,荆榛敝野。惟我别公和尚,远从西蜀,访旧天童。陈公闻其名,俾主法雨,宏度沙门。于是自万历来百余年,第习讲律之传,一变而为禅宗大乘之学。不宁惟是,今元戎义山蓝公,聿继黄公来镇,信道爱人,亦惟是普门干城为任。谓改律为禅,义可师法。由是延今潮音和尚,一如陈公之延别公。而普济法雨,不减天童、雪窦、五磊、精严、闳净矣。呜呼!向微陈公,蓝公亦必为之。然而后来之美,其得忘前事之师乎?别公曰:我之不忘黄公,犹蓝公也。我之不忘陈公,犹黄公也。于蓝公则专之,于陈黄二公则合之,礼也。祠成,丐予为记。予曰:寺之由毁而成,黄公之德。禅之由废而兴,陈公之功。皆不可视为偶盈偶息之数。所谓数若待人,而人不委数者,于是乎在。呜呼!道不高,则卫道者不力。教不宏,则翼教者不切。观陈黄二公之于法雨如此,即别公可知矣!予是以不辞其请,而为之记。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冬。

    黄公祠   
    在普济寺伽监殿左。供清定海总兵黄大来像。(裘许志○秦志,梵刹门附五公于四监之左,附黄公及邑令缪燧于四监之右,无五公黄公专祠。)
    清,慈溪,郑梁记:   
   昔汉朱邑,为桐乡,有惠政,民德之。于其在官,为邑建祠以俎豆之,此生祠之昉也。迄今二千余年闲,为吏若帅者,无邑之德,而皆仍邑之事,生祠遍郡国矣。然皆莅则安之,去则毁焉。予谓此真生祠者矣。独至故总戎黄公则不然。公镇定海三年,忠于其职,今皇帝实眷依之。二十八年,帝南巡,公护驾行在,帝从容问公舟山缘海事宜。公辄慷慨陈地方兵民利弊甚悉,帝嘉纳之。公平时信道而敬佛。尝悯普陀,为大士演法道场。即今闽疆展辟,海宇荡平。天下名山,皆被嘉赖。而大士现灵之区,反录录墨墨。一二僧徒,私相号召,挺钟挝鼓于荒烟蔓棘之中,心甚苦之。且幸际承平,即无所言。脱不幸一旦有事,此自归自复之众,谁任其咎。思欲陈之,而未有路。适帝召问,遂乘闲为帝陈之。于是帝可其议,帑金有赐,卫臣有遣,而普陀焕然重建焉。公方欲多方培护,广建名蓝。越明年,而公以疾没于官。死之日,兵与民,无不哀恸,如丧所亲。而山中千百僧徒,尤悲念之不忘。于是相与辟地治宫,祠公于伽蓝殿之左,肖像而俎豆焉。报功酬德,礼也。潮公来住此山,与余交好。遂以公祠落成告,属为记以垂久远。余曰:文之传公,不如公德之在人心者,自为可传也。然数十百年,见闻迭异。故老之口尽,而我公之明德亦湮。勒诸贞[王+民],载诸山乘,公虽亡,而其事其德不与俱亡也。余是以不辞,而为之记。(下略)

    施公祠   
    在(未详)。祀清定海总兵施世骠。(许志万经记。○记内不详祠之地址,与所祀者之名,殊觉歉憾。)
    清,鄞,万经,施公生祠记:   
    士君子,立身扬名,其丰功伟烈,可著于常时,可传于后世者,青史载之矣。又能推其所余,使方外之民,颂功德于勿衰,尸俎豆于奕世。是又其灵根天植,虽处世网,不为事物所淆。故能于抚宇爱养之中,而宏护於潜修密证之区。其志量之高大,识见之广远,岂凡属居官者,所可同日而语哉!如元戎施公,其殆有不可及者欤。公本将种,世有令德。其秉钺于定也,轻裘缓带,诗酒永日。虽际时之昌,亦公之才智过人,故能先声而慑众,不诫而事成也。普陀名山,乃其辖下。或承使命,或视师旅,常航过其地。继之,则为圣祖祝万寿,并为母太夫人祈遐龄,亦时往其闲。由是与方丈诸师,叙谈移日。公不知有名位之可拘,而山中亦若忘人之势。惟于寺之得失利病,事之开遮趋避,无不导止斡旋。山中德焉,谋肖像于护法诸神之列。是公之厚德高谊,入人者深。故思慕之不足,而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而对越之。岂若世之阿好以为荣,而去则毁之者哉!吾闻释尊善逝,在灵山会上,以佛法付嘱国王大臣。盖僧行忍辱,外侮易乘。不有屏翰,其何以榖?公其受嘱灵山者欤?又闻士大夫之英敏特达,克荷纲常者,皆从三宝中来。分散四方,共行教化。公其五百应真者欤?不然,何能忠孝克谐,公私兼济,若此其裕如耶?噫!世网若胶漆,贪欲若大海,世人贸贸,没齿不返。非得大雄氏清净无为之学,中道拯救,何能使吾辈,背尘合觉,解脱桎梏,而得究竟安乐也哉!则凡卫翊其教,以觉夫斯世斯民者,虽百世祠奉之,可也。而况于亲沐其休者乎!予久依公之治下,而普陀珂公,邂逅京师,又常称述其风节。其言信有征也,因不辞而记之。

    留衣堂   
    在法雨寺。清定海总兵蓝理,去任,留一袭衣,以表不忘。住持性统,因建斯堂。(裘志)
    清,释性统,蓝公留衣堂跋:   
    大元侯蓝公,于庚午岁,自宣化奉命移镇定海。甫下车,为国祝厘,旋登普陀。荆榛载道,瓦砾成邱,慨然有兴复之志。历任十有二年,殚心竭力,曲尽经营。殿成轮奂,阁耸云霄。即帑金颁由内府,寺额得之御赐,亦皆公持卫精忱所感召也。至于公之治定也,辟土地,浚河池,置馆通商,肃军安民,丰功伟业,合邑咸称。今岁辛巳,诏驻天津。公至寺,礼辞大士,徘徊持久,留衣一袭,以表不忘。昔韩文公,问道灵山大颠禅师,留衣镇寺。后周濂溪,睹留衣亭,有不知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之句。公之勋名,大过韩文。山野道行,远逊大颠。蒙此殊贶,得不自愧。然睹物怀人,永镇千秋,窃所幸耳。因建留衣之堂,以示来兹云。

    佛教会   
    在龙沙,原名僧教育会。清,光绪三十四年,法雨寺退居开如,汇同通达、□宝、善章、永悟、月德、开然、文质、益谦、广学、了余、文莲、释照、愿来、源通等,呈厅创设,为保护佛教,提倡僧学机关。宣统元年,广学,独力建造会舍十六闲,费银币三千余元。民国二年改今名。(采访)

    化雨僧小学校   
    在龙沙,佛教分会内。清宣统元年创设。专课僧童,不取学费。道远者,复由校供膳。其常年经费,由佛教会拨充。(采访)

    慈云初级小学校   
    在邑城南郊。清宣统三年,就法雨寺下院吉祥庵改设。就学者,常百数人。其费亦佛教会支领充用。(采访)

    复权初级小学校   
    在朱家尖月隩,清宣统二年设立。(采访)

    培本初级小学校   
    在朱家尖大同隩,于民国八年设立。(采访)

    启明初级小学校   
    在朱家尖白山头,于民国十二年设立。(采访)   
    按:以上三校,原称洛舵乡,区立第二第三第四国民学校。于民国十三年一月,收归本山寺办,改定今称。其经费,就该山宕捐拨充。如不敷,由两寺筹垫。

    医院   
    在法华洞下,民国三年,由锡麟堂了余,捐助其祥篷基址,并募资建造房舍,延医施诊,旋以绌于经费而止。十一年夏,开如了余两退居,暨前后二寺住持,各庵当家,以医院停止,山中僧俗,及春夏朝山礼佛者,偶抱病恙,苦于束手,殊失我佛慈旨。决议筹款恢复,延中西医士各一,常川住院,以待病者求医之便。(采访)

    警察分所   
    在龙沙,民国六年创设。初借旧医院为办公处。后以医院恢复,由开如等,筹款建造房舍十余楹。驻警佐一员,警士十一名,以诘奸暴,而维治安。(采访)     

    坊(共五座)

    木华表   
    在短姑道头,题曰海天二梵。后修,另书其额。前曰慈航普渡。后曰福海无涯。(旧志,黄应熊记,采访。)

    石坊   
    在妙庄严路,闽中张瑞图题。今废。(旧志,妙庄严路下。采访) 石牌坊   在法雨寺前,清雍正间建。(采访)

    石牌坊   
    在普济寺右。

    海岸牌坊   
    在短姑道头。民国八年,无为陈锡周居士性良,因祈嗣有感,倡缘建造。内竖铁柱,外溶水泥,工程坚固,形势雄壮。礼山者,脱鲸涛而登净土,仰视斯坊,规模雄壮,咸讶伟观。普济寺住持了余,为文记之。坊间题额,滇南王人文,题曰南海圣境。东海徐世昌,题曰同登彼岸。河闲冯国璋,题曰宝筏迷津。黄陂黎元洪,题曰金绳觉路。江朝宗,题曰回头是岸。又大兴冯恕联云: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四明王禹襄联云: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简照南联云:到这山来,未谒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采访)
    释了余记:   
    观音大士,誓愿洪深,慈悲广大。于十方无尽世界,普现色身,随机说法。诸大乘经,悉载其事。然即就此方应凡夫机,所示之迹,亦复多难胜数,妙不可测。况普应六道,及界外三乘之大机乎!若非圆证法身,何能有此大用?锡周居士陈性良,沐恩甚深,报恩心切。拟欲同人咸深感想,因建水泥牌坊一座于海岸。盖欲示人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生死海中,唯有大士可为恃怙。因略叙伊沐恩之事,勒之贞[王+民]。企后之来哲,同生信心,同蒙覆庇。庶可即妄明真,消人我之幻执。识心达本,证寂照之佛性矣。锡周居士,赋性忠厚。初唯讲求儒道之旨,于如来DA法,及三世因果之理,尚未深信。夫人胡氏,宿有信心。礼佛诵经,寒暑疾病,修持不懈。年三十余,长子不育,行善益力。不久复有娠,将及诞期,乃得大病。二十九日,不进饮食,不能言语,不能转侧。身瘦如柴,体热如火。名医束手,殆无生理。一夕夫人梦一老媪,手持数茎莲华,谓曰:汝由宿业,膺此恶疾。幸植善根深,以故我从南海来安慰汝。随以莲华周身拂拭。曰:拂汝业障,好生嘉儿。遂觉身心消凉,爽快莫喻。因即苏醒,通身流汗。而热退身安,颜色温和,直与好人等无有异。次日即生一子,适为三月三日上巳嘉辰。经此烧热饥饿二十九日,而儿体丰满庞厚,与无病者所生无异。今年此子已十岁矣。噫嘻异哉!居士荷蒙大恩,直同生死肉骨。方知佛经所说菩萨不思议利生之事,真实不虚。惜拘墟之士,以凡夫知见,肆口谤黩。适形其无知无识,坐井观天。徒为大悲主怜悯悲伤,而无从救度耳,哀哉!由兹信向之心,十分恳至。去岁来山,拟修牌坊。吾友印光,以太子塔将颓,劝令置此修彼。然伊愿心已发,势难中止。故于今春两工并兴,兼建塔院,及寺前池畔栏杆,并重修凉亭,需费五万有奇。虽亦广乞名望大老,各出净资,襄成盛举。然塔之崇高,池之庄严,坊亭之壮阔,鸠工选材,役夫无算。无一非居士慨输巨款,独力经营,以成就此功德庄严。信心宏愿,吁!可敬矣!捐资善士,悉载塔院碑中。兹特书此菩萨应化无量百千大海中一滴之相,令诸同人,生正信心,各各恭敬供养,称念名号。岂但常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已哉!傥能竭诚至极,何难断惑证真,超凡入圣。将来亦可如菩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现色身,度脱众生也已。又观音大士,乃过去古佛。以大悲心,垂形九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但以众生机劣,无由得见本相。凡蒙祐者,多皆见为老媪。盖以随顺劣机,显示婆心。若谓实属女身,则于菩萨上同下合之道,毫未梦见在。     

    塔(共十二处)

    多宝佛塔   
    俗名太子塔,在普济寺东南。元,元统中,宣让王施钞千锭,为住持孚中建。高九丈六尺,凡五层。俱用太湖美石制成。四面各安佛相。旁栏柱端,刻守护天神,狮子莲花,极工巧生动。年久就圮。民国八年,僧印光、了余、了清,合请无为陈锡周居士性良,倡缘补修。其缺坏处,悉用水泥补之。又全塔外面,均以水泥厚敷之,以期永久不坏。其坚固精致,实不多见。四围缭以垣墙,以为塔院。正殿五楹,中三闲供佛,旁二闲住守塔僧。后有偏厦四闲,以安厨灶。合海岸牌坊,寺前栏杆,共费银币五万余圆。为山中近年来绝大之工程。(旧志,采访)

    释了余记: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无始至今,从未悟故。迷真起妄,背觉合尘。反承此不生不灭常住佛性,而为起惑造业轮回生死之本。如来悯之,随机说法。普令三根,随分受益。又以法音有闲,塔像常存。故今四众建立塔像,企其瞻礼投诚,渐种善根。一睹圣容,永为道种。以作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消除惑业,复本心性之最胜因缘。普陀,乃大士示迹之胜地,历朝祝嘏之道场。自五代梁贞明闲开山,迄今千有余年,普门常启,宗风不坠,允为震旦佛国,东南福地。当元季时,有孚中信禅师者,道高一世,德感九重。五坐道场,宏阐宗乘。王公大臣,多从问道。于天历时,住持普陀。至元统闲,购太湖石,觅上妙工,造多宝佛塔一座,于寺东南隅。其高五层,计九丈六尺。上三层四面各雕佛菩萨罗汉圣像。慈容妙丽,俨然如生。精工妙手,悦人心目。宣让王,尝从师问道,发心施资,故俗称为太子塔焉。迄今五百八十余年,岁月经久,兼以大海之中,咸雾飓风,烈日严霜,摧残诸物,最易败坏。故其塔顶已脱,圣像残缺,石缝裂开,势将崩倒。窃念前人建立,原为国民植福。忍令破坏倒坍,以泯灭古迹,与众生福田乎?但以僧等财法俱贫,莫由措办。戊午六月,适值锡周居士陈公性良来山,拟建道头牌坊。吾友印光,偕余,与法雨住持了清,共谓之曰:公宿承佛嘱,宏护三宝。今太子塔,势将崩倒。僧等愧无德能,无从设法。愿不惜钧力,为之重新。或可置彼先此,以念先务。伊应之曰:吾愿已发,势难中止。然既蒙见委,当努力代为诸师募缘倩工,勉负责任。因具疏详述愚忱。仗彼福力,蒙前大总统黎公,前大总统冯公,今大总统徐公,各出净资,以增辉普陀,倡导四众。一时名公伟人,悉发信心,协力赞襄。故于今春三月,随即开工,兼复增修海印池栏杆。俾多宝佛塔,又复从地涌出。普济寺前,常见珍池栏楯。又开拓地基,创建塔院。筑正室五楹,偏厦四闲。凡所需用,悉皆具备,安一净行头陀,长时奉侍香火。定海县知事,冯公秉干,闻之,不胜欢喜,随即出示保护。可谓夙具灵根,不忘付嘱者也。从兹入普门者,亲见多宝。修净业者,常游珍池。其功德利益,常与虚室同其寿量,非笔舌所能形容也已。工既成,乃述其缘起,勒之贞[王+民],永垂不朽。

TOP

续 37




      释迦佛舍利塔   


    在梵音庵上。(木陈忞碑)
    明,释木陈道忞,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节略):   
    明州古称三佛地,其最著者曰鄮山。盖周厉王时,东天竺国,无忧王,所藏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处也。去明州薄海五百里外,复有山曰补怛洛迦者,则普门大士化迹所显。以佛菩萨慈悲因缘故,故自晋之太康,唐之大中,以及今上千龄,岁奔走赤县神洲之民,至有梯山万里,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不衰。山处大海中,为支那四山之冠。鼓涵风日,摩荡云烟。其巘绝处,为菩萨顶。菩萨顶之下,为梵音精舍。当日月晴霁,则千山排闼,而隐隐隆隆于青蠃翠黛之中者,鄮山也。熹宗天启丙寅,有梵僧至自波罗奈国。见其洞壑平坦,以为八吉祥,六殊胜地,莫是之过。乃出所怀舍利,建塔其上。由是慈网交罗,海山互映矣。塔高如来身量,内奉栴檀香塔一肘量,黄金宝钵为承,上以金钟弥覆之,而舍利实藏是焉。初梵僧募塔平江,人莫之信。舍利悯之,乃显神变为之助发。于是有见三者一者,见黑白红色闲错者,或惟见佛身相好者,或始不见而终见如径寸大者。遂一时倾施填委,塔以成。其庄严妙丽,类鄮山。而安奉之法,则舍利从黄金钵网楞眼中投以入。及礼觐,则出以视。如是者再三出之,则增长数倍,不可取视焉。丁丑春仲,余自太白来观,山中耆宿,咸为余言,且请记之。余曰:舍利,圣人之骨身也,圣人神变不止是。愍世狭劣,示其小者。夫何足以观圣人哉!当观圣人韬光掩寂,而舍利留灵,福天上人闲,亘百代,历金石水火,而愈灵愈固者,抑岂无自而然哉!盖圣人体道乎其身,达形神而一之,臻夫大妙,故能神变无穷。其自书契以还,薄海内外,苟非圣人,非圣人达道弟子,罕不葬骨五泉,遗尘九土,岂其道与圣人异。抑身夫道者,或日用而不知焉,或半生半灭,半不生灭焉。是以见有虚弃,依正相随,又乌怪其然耶?故佛与罗汉,皆有舍利,惟佛最坚不可坏。而先德尝称真净舍利,大如菽,五色晶莹,而又坚刚。尝置铁砧,举锤击之,砧锤俱陷,而舍利无损。谓其平昔践履明白,见道超诣所致。谂余旧闻,岂不以其道之故哉!是以先德说法,往往提倡身心一如,身外无余之旨,而近世皆讳言之。余恐圣人之道,隐而不彰,故书此以告夫吾辈之为圣人之徒者。(下系词略)

    铁壁机禅师舍利塔   
    在澄灵涧。
    清,屠粹忠,铁壁舍利塔碑铭曰:   
    舍利者何?铁壁禅师觉幻灵殖之所变也。塔舍利者何?别公来普陀,迎其祖铁壁禅师舍利,奉一分建塔余杭径山,留一分而塔于是山者也。有说乎?曰有。于此见铁师之道之高,泽之远,而能令其孙思慕永久而不忘也。又于此见别公之诚于所事,敬于所尊,而能即法雨为治平,即白华为庆忠也。其铁壁禅师大德高行,详于年谱,载于续灯,流行于语录,兹可无赘。示寂于康熙戊申,其骨殖分建窣堵波于西蜀治平高峰。至于赍送舍利前来,则禅师之嗣法子,治平继席,竺峰敏公也。或疑且难之曰:首邱之义,古也志之。庆忠自庆忠耳,于白华乎何居?庆忠而白华之,不几于法雨而治平之乎?予笑曰:子何其泥于古,而拘于方也。夫德不限封,道不限域,灵不限时。以别公之心丧其祖,终身不忘。即使埋土为藏,指树为表曰:此吾祖之塔也,铁师犹将依之不去,而况于舍利之所在乎?诚如子言,则是西方圣人泥洹恒河,不宜入东土。东土亦不宜崇其宫,严其像,而奉之也。则是达摩者,不当南来阐其教,而委其骨于炎荒也。呜呼!其亦弗思而已矣。夫如是,余安得而不铭。铭曰:至人不死,非不死也。觉灵变化,于昭天下。舍利之来,来自庆忠。分于法雨,道流德风。东海汤汤,梅岑嵂嵂。善启善承,为千古式。(裘志)

    金刚塔   
    在金刚窟上,高丈余,甃石为之。郡人,尚宝司司丞,沈泰宏建。(旧志)

    华严铜塔   
    在法雨寺东,安供以镇山门。(许志)

    千佛塔   
    在法雨寺内。(许志)

    三山来禅师衣钵塔   
    在澄灵涧。(旧志,艺文,三山衣钵塔,杨雍建铭)
    清,杨雍建,三山禅师衣钵塔铭曰:   
    蜀东,三山来禅师,既于康熙乙丑之秋,示寂高峰。其嗣法门人,千夫性一等,旋送灵殖入庆忠祖塔。至今一十三年,乃其最后传道高第弟子,别庵统公,则复以禅师衣钵,建塔于普陀澄灵涧者,来请铭于余。余往在禾中,辱与师交,不敢辞。余惟释氏之教,取舍虚实,异于吾儒。顾其欲利物济世,行道传后,则其旨与吾儒同。至于生死之际,咸谓吾儒视之真,释氏视之幻,而其实不然。吾儒之言曰:生寄死归。故士君子,常纲常名教之系,见危授命,所称死有重于泰山者,言其义而已。其视死如归之概,早已脱然于胸中。若夫沾滞万有,贪生畏死者,愚夫竖子耳。至释氏之言,则曰:生死事大。故一二庸妄之徒,厕足禅门者,托为达情旷见,以四大为空,以泥洹为乐,言之甚易,履之甚难。而其间真修实证,了然有得者,每以割爱捐欲为兢兢。一语及再生阅世,则厌苦之。由是言之,儒所轻在死,故舍生取义者,乃为真儒。释所重在死,故了然所往者,乃为真释。真释真儒,莫不各有所得而止。大抵儒所得在死之前,而释所得在死之后。则其生平取舍虚实之致,亦概可见矣。今按禅师年谱行状,及语录诸书,则师三十以前为真儒,少孝于二亲。虽早慕玄修,而不肯恝弃。长遭乱离,勇战忠国以护乡里。三十以后为真释,精参密诣,著书讲学,倡道西北,以铎东南。呜呼!向微师,乌能有是弟如别公者哉!别公于师所授,无不实履。于所未发,无不阐微绎幽,流畅人寰。今主席法雨,又奉其师衣钵,吉其方,崇其塔,宏其制,以藏之。此皆三山禅师示寂时,所不意得此于今日者也。且师虽谆谆以广道东南为嘱,又孰料其不坏之宝,辉润海隅,一如身至其地也乎。吾儒之于父母也,葬而祭之则已耳。闲有远居他郡,则亦托坟墓于兄弟宗人已耳。虽有孝思,安能再为之计。而释氏之教,拳拳恳复,不嫌徙异。故予谓生死之际,儒轻而释重者,此也。禅师出处始终大节,具见他文,予不更列。第述其自庆忠,而再塔于普陀者,如此,以遗其后人,是为铭。铭曰:相如褒雄,蜀才肆好。泽远教衰,儒弗能有。三山人豪,功名敝帚。一而释统,轰雷倾斗。庆忠之塔,竖埒高峰。彼衣钵内,色相俱空。光芒怪伟,来厌蛟龙。澄灵一勺,与岷峨通。梦梦者魄,滞于逝所。惟皎皎灵,在右在左。骑象踏狮,驾鳌亦可。沧海则桑,塔也不堕。(裘志)
    释性慧,记别庵为庆忠目睛舍利,高峰衣钵,并护国先师灵骨建塔普陀诗:   
    帜树天南海印悬,曹溪重担一身肩。真灯既续龙宫藏,宝塔重标狮窟边。正眼照人原不朽,传衣无我镇长年。吾师谊切同心好,最后殷勤话已圆。

    普济普同塔   
    在龙湾。清康熙三十六年夏重修。(旧志)

    化身塔   
    民国十二年,诸同生居士,仿东洋化身之法,为普济法雨各造一座。每塔费千余圆。普济,在多宝塔后半里许。法雨,在香云路口。初则甚好用。以久空不用,铁函铁条,通皆锈烂。海山咸雾,铁都渍坏。况已经烧过之铁,实为易坏之极。东洋僧俗通烧,常用尚不至锈,故能经久也。(采访)

    法雨普同塔   
    在雪浪山椒。(旧志)

    子孙普同塔   
    在海会桥东。清,同治闲,立山徒化闻,募本派法眷建。凡立山派下子孙,及诸法徒,皆可入焉。置众香塘田五十亩,岁收租,充春冬祭荐之费。俾伴山,常明、长生、杨枝、宝称五庵,及化恒派下子孙,六柱轮流,承值当办。(立山公堂序)

    天灯塔   
    一在短姑道头。一在佛顶山。彻夜燃灯,照耀海面。俾行舟知所向,无触礁之患。佛顶灯塔,清光绪三十三年,慧济寺僧德化募建。并置沈家门市房两闲,收租充费。镇海李云书之母,前修灯塔,亦助若干。民国癸亥,复捐若干,为长年灯油费。(采访)   
    按:明释传灯天台山志云:梵语塔婆,今略云塔。此翻方坟,亦翻圆冢,亦翻高显,义翻灵庙。即供佛菩萨,及辟支罗汉等舍利之所。随尊卑,层级不同。佛菩萨者,高十三层。辟支塔,应十一层。阿罗汉塔,成以四层。余随品级减之。此八种塔上,并有露盘。佛塔八重,菩萨七重,辟支六重,四果五重,三果四,二果三,初果二,轮王一。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后世建塔,不原佛制。圣凡相滥,纰缪至多矣。是建塔,本为舍利而设,且有佛制。后世僧没,即肉身亦建塔院,已违古制。兹编所列,第取高显之义。混诸塔为一炉,益非佛氏建塔之原则。因援天台志语,以表释之。     

    路(共四处)

    妙庄严路   
    自短姑道头,至普济寺,长约五里。明时白华庵主僧性珠修建。经始于天启丁卯,竣工于崇祯庚午,越四载,始易崎岖为康庄。旧称两旁古木撑云,交景垂荫,翠峰环映,怒浪鸣空,山**上,不足仿也。厥后沧桑改革,树木摧残,路尚无恙。(裘志,妙庄严路,陈继儒记。)
    明,华亭,董其昌,普陀山修路碑记:   
    普陀在大海中,开辟之始,即有灵山奇奥之区,未成坦道。彼负好奇之癖,挟跻胜之具者,故自忘其跋涉之艰也。其如赍香而皈命,兼膜拜以奔趋者,何哉?嗟乎!惊魂甫定,茧足为虞。彼岸方跻,故步恐失。高高下下,无平不陂。两两三三,欲前且却。即不至青柯坪昌黎漫试之悔,亦足灰桃花源渔父再访之心。白华庵主朗公,于是有修路之议。畚锸繁兴,众缘辐辏。为石之工十有七,为土之工十有三。绵亘五里,星霜四周。昔之荦确交加,荆榛翳塞者,皆已变为周行,夷然鲁荡。竟不知布金之长者遇在何方,撤石之愚公劝者谁氏。犹之阳春雪曲,属和更多。优昙钵花,开敷甚速。朗公曰:大士加被之力也,予何有焉!佛氏门中,此为最胜矣。昔佛沙伏国,既建宝塔,即埋珠网,立石于旁,刻铭诏后。将使异时修塔不烦大众捐资。夫财施仰法施而就,前事为后事之师。顾予芜词,有惭珠网耳。朗公,名性珠,参学师承之详,别有传者,不具书。(铭词略)
    华亭,陈继儒记:   
    东南水中之胜,江有金焦,太湖有七十二峰,不敢与南海普陀鼎立而三。非逊百谷王,以观音大士道场胜也。独舍舟登岸,峣埆崎岖。雨虐风号之夕,步步歌行路难矣。朗彻珠公叹曰:昔雪山布发掩泥,持地以身负土,古圣贤皆然。而区区一贫衲,敢不负锸先之乎!发誓愿,捐钵资,剃草莱,刊土石。不募而闻声者,如鸟就巢。不召而乐趋者,如蚁垒垤。经始于天启丁卯,落成于崇祯庚午。自道头茶庵,至白华庵,西路阔二丈,阶高三丈,庵前平坡十余丈,进山门,曲径竹廊,至白衣真应殿。东达普陀寺,路长四五里。有茶亭,自度亭可以憩,有两旁杂树可以荫,有台可以眺,有山田野花可以玩,有石几可以坐,履道坦坦,比之泥滑滑者,何如?掉臂而入,比肩而出,不下车,不让畔,比之五步一踹,十步一蹶者,何如?至是而朗公之功德钜矣!朗公曰:吾师昱光老比丘,刺血书经,上疏阙廷,请敕建本寺。上赐帑金,赐御制碑文,赐金栏紫袈裟,吾师悉逊不有。若珠之畚石锹土,何足挂有道齿颊乎?陈子曰:吾师刘贡父诗云:欲行今日路,恐背古人迹。欲行古人路,今人笑迂僻。噫嘻异哉!吾与朗公,从何处下注脚?况世路,愿太奢,则缺陷难填。量太隘,则狭窳难广。气太横,则突兀难夷。心太曲,则险巇难经。要路危,歧路错,末路迷,此杨朱嵇叔夜所为望而泣下者也。安得大善知识,如朗公辈,布满人闲,以平不平之心路乎!心路平,世路平,无论山中,即游戏风波,蛟龙大海,此与康庄鲁道何异哉!敬以复朗公,并作妙庄严路记。

    玉堂街   
    明万历闲,法雨寺协理,僧如珂修砌。珂,字玉堂,因以名街。自普济寺至法雨寺,长五里许。一路带山映海,翠霭银涛,应接不暇。(裘秦志)
    清,释照机诗:   
    诛茅甃石见康庄,以字题名示不忘。从此脚跟归正路,涛声山色转风光。
    释照能诗:   
    地分世外傲羲皇,杖履何缘步玉堂。花鸟文章泉石史,归来满院薜萝香。

    香云路   
    往佛顶山之通衢,高长二百余丈。其闲有亭,额曰香云,因以名路。旧时樵蹊陡峻,有碍脚跟。清,光绪三十年,慧济寺住持文正,同监院庆祥,募资砌石累级,旁扶铁栏。举趾者,始无缘木扳萝之苦。费银币二千九百余元。捐资最钜者,为定海韩之鹏,及徐陈氏。(采访)
    释文质,造铁栏杆碑记:   
    圆通大士,誓愿宏深。法界有情,等蒙摄受。一切处普门示现,真智无方。东南海补怛名山,应迹有在。无方故逐形随类,施同体之慈悲。有在故航海梯山,报罔极之恩德。由是历朝钦敬,举世尊崇。无非欲祝同康,以翼郅治。消灾厉,以福黎元。因兹三寺鼎立,众庵棋布。各宏祖道,共阐佛心。惟慧济一寺,基踞山巅,名曰佛顶。纡屈数里,路由顽石以砌地。盘桓千仞,人若历梯而登天。每至香期,来往绎络。足履滑石,甚属危险。前住持文正,募诸檀信,铺以石条,即彼险道,变作康庄。虽仍巍巍陡峻,而复步步坦平。但以旁无遮护,回避犹觉惴惴。大护法大椿祝公,宿植德本,笃信佛乘。秉居廛为政之权,行即俗修真之道。适来进香,睹此景象,遂发大心,遍竖铁栏。普令来者,登圆通场,行安隐道。得大无畏,不劳每步看脚下。获大总持,了知佛阶在个中。由金绳路,逢左右源。自下地宛转扶掖,一直至山穷水尽。从兹入于佛慧,亲见观音。如斯功德,直与普门施无畏力,同体相用。当必由斯顿超十地,圆满三觉。岂止身心安泰,吉祥萃于厥躬,瓜瓞绵延,余庆覃于后裔而已哉!

    短姑道头埠   
    在西南海岸,旧称阔四五丈,长三十余丈,小石自相零附,不筑不甃,天然成步。(埠俗字)暴风巨浪,冲激不散,为大士灵迹。(详灵异门)
    清,光绪三十一年,了余莲禅两僧,以天然步,遇潮涨,终嫌未便。捐资以巨石甃成步头。内高一丈四尺,面阔二丈四尺,长四十丈,宽广平坦。轮舶虽不得并,而潮汐大小,均可免褰裳濡足之苦。(裘志古迹,采访。)
    清,鄞万言诗:   
    洛迦名薮,天下所趋。帆樯矗矗,集于短姑。短姑伊谁?而以名步。岂为垆当,抑以筋露?人曰否否,嫂姑昔来。维舟将登,姑云不谐。不诣谓何?月临天癸。十载之诚,一朝而毁。嫂言天定,非人之尤。裹饭我来,尔住无忧。嫂去未几,挈馌已至。相与笑语,食讫而逝。再顷复来,饷之如前。其姑惊怪,嫂胡戏焉。顷刻神异,哗于各船。云必菩萨,演化而然。适有沙弥,上殿礼佛。三匝周看,佛衣沾湿。既传其事,更审其形。诚心格佛,永式千龄。
    慈溪,裘琏诗:   
    步头小石乱纵横,传自陵波仙迹成。为有灵根生到底,不然海水亦何情。
    李暾诗:   
    何年礼佛意殷勤,异说而今骇见闻。风拂松林轻奏乐,练铺石涧细生纹。波飘一舶空中叶,身傍三山画里云。从此凡心都洗涤,飞车直欲驾苍雯。     

    桥(共九处。)

    永寿桥   
    在普济寺左,海印池,池广十亩,桥跨其上。阔二丈,长十丈,高二丈。广级周栏,栏柱刻狮,精采异常。年久多坏,民国八年,无为陈锡周居士性良,重修。又造寺前水泥栏杆。(旧志,采访)
    清邑人何委诗:   
    寿必期夫永,桥何命此名。境为天所设,人想地同庚。佛仗由来旧,僧伽得度生。杠梁终自别,池水万年清。
    释能劭诗:   
    一虹横沼跨,永寿著其名。不逐沧桑变,还同日月庚。陵波千嶂合,映水白莲生。佛国开南海,桥悬天地清。

    瑶池桥   
    与永寿桥相望,广长各一寻,琢方石为之。洼端阜中,微成虹形。架梁横石,四隅各制龙首。池产白莲,瑶池状其白也。俗呼莲花桥。(旧志)

    平桥   
    在普济寺前,与八角亭相连亘。(采访)

    大士桥   
    在潮音洞上。宋宁宗,嘉定七年,僧德韶,修饰宝陀寺时建。御题是名。今废。(侯继高游山记)     元,天台,刘仁本诗:   
    金碧玲珑塔影双,绮霞香雾湿疏窗。鲛人织浪为华盖,龙女持珠献宝幢。震海风雷音缥缈,弥山潮汐响舂撞。愿求示现将军相,一鼓群魔尽摄降。

    智度桥   
    在法雨寺前,即青玉涧,与诸水交汇处。桥广二丈,长三丈余。广渚澄潭,林木茂生。雨后乱泉暴流,有靓幽之观。旧有董元宰劝缘碑,陆宝称其笔法秀宕,自是晋人本色。清雍正九年,开拓地基,桥用石砌平,水由地中行矣。(裘许二志,采访。)

    雨瀑桥   
    距智度桥数十步,溪流东折。雨后泉悬石上,如瀑布寻丈,因名。(旧志)

    海会桥   
    在法雨寺前。清光绪十八年,住持化闻建。(采访)

    环龙桥   
    在南天门,大观茅篷,故亦名大观桥。沿旁扶以铁栏。民国七年,上海信女薛孙氏,捐建。(采访)

    玉带桥   
    在三圣堂左,往普慧磐陀各处之路口。系八功德泉,及正趣下山涧中水之出泄处。(采访)     

    附录 
     南海慈航序
    褚景贤南海慈航序云:   
    贤向以诵经获福为妄。娶妻八年,不育,妇翁谓印观音经,持观音斋者,历昭显应。室人遵行,得梦兆而孕。次年将生,又梦一媪与之子,且锡嘉名曰积。及生,符所梦,遂以命名,予犹笑而不信也。厥后疾病危难中,有所祈求,每著灵异,乃疑信参半。甲戌,次子病吐泻,药不纳,肢厥眼垂,已无生理。予母哭失声,予亦泪下涔涔,求救无路。因哀祷大士前,誓辑南海慈航,改过行善。甫祷,吐泻立止,渐求乳食。尤可异者,室人素乏乳,更忧子病,数日废寝食,乳无半滴。祷后,乳忽涌至。自惟凉德,竟以片念广化之心,上动大士悲悯。诵经获福,灼燃不诬。幸辑成发刻,因记缘起,以告阅是编者。(南海慈航)


                                
                            030-008  普陀洛迦新志卷八


                                                       规制门第八(共分六种)   

    秦尊僧[(契-大)/石],释门之规约初宣。魏倚道臻,佛子之科条益备。盖出世不离入世,束身所以束心也。况百丈创立丛林,大众同归栖止。不遵国法,何以邀王臣之护持。不守清规,何以得比丘之和合。更加世运迁流,群钦法治,故公布之国典,固宜心懔怀刑。即私制之院章,亦当欲不逾矩。志规制。     

                                       僧伽日用轨范   

    日用轨范者,乃示人人当行。不拘何人何执,总当一一无犯。那管内单外单,咸须各各遵守。一敦尚戒德,为菩提之根本,作涅槃之基址。二须甘淡薄,安贫乐道,保护道心。三寂净纯一,省缘务本,无分其心。四去私摈邪,奉公守正。五柔和忍辱,慎事敬人。六随众听命,威仪整肃。七勤修行业,无怠无荒。八遵规处众,耿直不阿。九安分小心,无得妄为。十随顺规制,共勷法门。上来十种,略总善法大纲。不厌委陈,尚有禁例条目,谨列于下:
    ○不得破根本大戒。不得于诵戒时无故不随众。不得不孝父母。不得欺陵师长。不得故违朝廷公府禁令。不得习近女人。不得于受戒之后不知戒相。不得亲近邪师。不得饮酒赌戏。上九事,不犯,名敦尚戒德。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不得营办美食。不得著艳丽衣服。不得泛揽经事。不得争[贝+亲]钱。不得田蚕牧养。不得聚集男女做世法斋会。上六事,不犯,名为安贫乐道。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不得无故在外闲游,数归俗舍。不得习学应赴词章,吹唱杂艺。不得习学天文地理、符水炉火等外事。不得习学闭气坐功,及无为白莲等邪道。不得好兴无益工作等。上五事,不犯,名为省缘务本。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不得非理募化。不得侵克信施。不得擅用招提之物。不得废坏器用不赔偿。不得背众食。不得不白众动无主僧物。上六事,不犯,名奉公守正。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不得破口相骂,交拳相打。不得受辱不忍,见于辞色。不得威力欺压人。不得侮慢耆宿。上四事,不犯,名柔和忍辱。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不得戏笑无度。不得高声谈论。不得装模作样。不得坐立斜倚。上四事,不犯,名威仪整肃。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不得无故不礼诵。不得执事怠慢。不得恶人警策。不得作无益害有益。上四事,不犯,名勤修行业。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不得挑唆斗争。不得树立朋党。不得机诈不实。不得谤讪名德。不得诬毁清众。不得徇私偏袒。上六事,不犯,名遵规处众。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不得大胆生事。不得谬说经论。不得妄拈古德机缘。不得无知著述误人。不得招纳非人。不得自立徒众。不得擅留童幼及沙弥。不得己事不明,好为人师。不得哄诱他人弟子背其本师。不得无大故擅入公门。不得妄议时政得失是非。不得轻心谤斥先圣先贤。不得以常住产业等与人。不得侵占人产业。不得另为烟爨。上一十五事,不犯,名安分小心。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不得令之不行,禁之不止。不得有过罚而不服。不得在寺名不入僧次。不得梗法不容执事人行事。不得为执事更变成规。不得不白师友,恣意妄为。不得故与有过摈出人交。上七事,不犯,名随顺规制。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百丈清规。)     


                                           共住规约   

    栖身息影,端藉名蓝。修道循规,必须同志。久参耆宿,以游历深,而百绪从生。后进时流,因知见浅,而初心渐退。以致纲宗失旨,模范多乖。习以为然,积成流弊。某甲住持兹山,自惭薄德。空怀佛制,无报法门。欲挽已往颓风,惟冀方来贤众。共遵佛说戒律,祖制规绳。调治三业,折伏过非。住斯丛林,原为遵行。如或不然,无劳共住。

    ○犯根本大戒者,出院。
    ○禅贵真参实悟,弄口头禅者,出院。
    ○三五成群,山门外游戏杂话,并闲坐者,罚。不服者,出院。
    ○吃荤酒看戏者,罚已出院。若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新增)吃烟者罚。
    ○故与有过人往复,思害丛林,搅乱好人者,出院。

TOP

续 38




    ○斗争是非,破口相骂,交拳相打,不论曲直,出院。一理正而忍,一过犯而嗔,理正者不罚,过犯者责出院。


    ○米麦等物,不白住持,私卖用者,罚赔偿已,出院。
    ○侵损常住财物,及斫竹木花果送人者,赔已出院。
    ○施护入寺,执事私化缘者,量事轻重处罚。不服者,出院。
    ○无公事,私走檀护,及本俗者,定非潜修人,即令出院。知而不举者,同罚。
    ○己眼不明,妄评他人见地,出语不自知非者,即令出院。
    ○课诵,坐香,出坡,不随众者,罚。除公事有病。不服者,出院。
    ○禅堂讲话者,罚。本堂不举,待堂外举者,堂内执事同罚。
    ○除公事,不在本寮,至各寮纵意放逸者,罚。或博弈赌钱者,重罚出院。执事不举者,同罚。     ○无事不得吃二堂。食时不得谈笑。不得争坐位。不得不照位坐。不得未结斋先起。不得自携[木+宛]入厨取食。违者罚。
    ○遇普茶听规约,除公事,不随众者,罚。不得托人取茶果归寮,与者取者同罚。
    ○常住经书,庄严器皿,概不借出。违者罚。若不得已,白众方借。
    ○轻视耆德,恶闻直言,妄生诽谤者,出院。
    ○不听执事人约束遣调,及不满期告假者,罚。
    ○非重病,背众饮食者,罚。私留亲友歇宿者,罚。
    ○各寮闻报钟不起者,罚。恃己有功,不顺调伏者,重罚。
    ○凡受信施物,不白执事人知照即受者,倍罚。除亲戚邻友。
    ○长养须发,概不留单。暑天赤膊,不缚裤脚,冬天烘火,并戴小帽者,罚。
    ○常住钱物,出入即登记,朔望两序公算。失记及含糊者,罚。
    ○堂中出外生事者,严摈。借事起单者,永不复入。
    ○保留有大过人,及年轻者,或私招徒众者,出院。
    ○丛林无僧值,则内外不正,弊何能除?法何能立?为僧值,宜尽心纠察,不得徇情。如有犯者,照款罚。失罚者,僧值受罚。     
    以上条约,真实办道之规则。同居大众,各宜珍重。(百丈清规)     

    山中旧规
    ○凡本寺前后左右山场,不但不可侵渔,且风水攸关,竹木务悠久培荫。斫石取泥,俱所当慎。违者罚摈。
    ○山门基地,东至娑竭龙王祠止,西至土地堂止。内龙沙一股,关系吃紧,有石碑为限,毋得侵犯。
    ○自康熙二十九年创复禅林。以前各家据有之地,会同合山,逐一取明。除旧时所作坟塔外,当依华顶规式,非住持不得在本寺近处建坟造塔。或冒昧侵越,定干罚摈。
    ○概山静室,披剃徒众祝发,届期务先知会两邻,据实具结。一杜混淆,一防匪类。其茶仪陋规,已经革除,毋庸溷扰。
    ○本山耆旧涅槃,先白常住,鸣钟通知。常住只备香烛冥资致吊,不得仍前多事。斋金永革。钟头银一钱,仍付本僧。
    ○磐陀石、千步沙、茶山三处,每年公议一人轮值年务。今总静室已废,总管之名,亦为不雅。改耆旧僧三人,栖息道头下院楼上,掌烟爨簿,及香檀散静诸务。(以香客钱米,俵散各静室僧,谓散静。)其合山大众,或有争论事故,先向耆旧师剖论。不得已,具白方丈,毋许琐渎。内有情真过确者,宜摈宜罚,公同处分。
    ○向来支应官府,及造册结状诸费,合山均派。今新复禅规,一应常住自行料理。各庵得清净安居,努力进修,勿弃寸阴为幸。
    ○天灾流行,祈求雨泽,向由常住为首,领众诣潮音洞迎香。近因外山开垦,众议往桃花山请圣,供龙中和庙内。雨过之日,诵经酬礼,拨舟送圣。如当事祈求,但在本山请三昧八功德水行香,不往别所。
    ○本山修路,属磐陀石者,一自土地堂起,至磐陀石止。一自柏子庵起,至潮音洞止。一自潮音洞起,至道头止。属千步沙者,自几宝岭起,至雪浪涧止。属茶山者,自龙树庵起,至菩萨顶,及东沟西沟止。属东寮者,自几宝岭左山脚起,至东山门止,并浚东荷花池。属西寮者,自土地堂起,至西山门止,并浚西荷花池。两寺常住,普济,则自正山门起,至正趣亭止。再同白华三元隐秀三庵,共修至短姑道头止。法雨,前自智度桥起,至雪浪涧止。后至莲台洞止。沿途静室,自莲台洞,修至梵音洞止。
    ○后山系寺之来脉,堪舆家,俱言不宜建盖。故常住特买东房基地,与太古堂相易。今留内官生祠外,其余悉栽竹木,培荫道场。后人永不许违禁建造。其寺后岭路,亦不得仍前往来,踏损龙脉。一应行人,俱从几宝岭下旧路行走。犯者摈治。(裘志。○以上普济规制。)

    ○开山祖塔,木本所存。每岁季冬二十四日,春清明正日,上午,集各房静室拜扫。若普同塔、苏公塔、明公塔,随例举行。下午,则常住大众拜扫舍利塔,各房静室从便。若属中兴子孙,系铁祖法派者,随班俱集。

    ○观音洞扣公塔,二节于礼祖次日,住持领众拜扫。

    ○每岁元旦,及长至圣节,各房静室,同诣常住随班祝厘,不得借故失仪。

    ○新造静室挂号,必执事僧,同本地耆旧,查验烟爨确实,方登名册。其俵茶陋规永除。 ○祈晴祈雨,俱向梵音洞请圣。闲有往桃花山者,相时举行。(裘志,○以上法雨规制。)

    ○绝馈送。旧例剃度,及示寂除名,俱馈银礼,请之俵茶。或有不平烦排解者,亦具礼物,谓之注销。嗣后披剃者,只遵具结。控诉者,只将理论。自爱爱人,功德不小。

    ○禁科派。往者常住有役,合山派拨。当事按临,合山送茶。长至元旦小食,合山办治。官府事务,及议轮管年,合山敛费。今后一应常住支持,概不干涉合山。

    ○杜欺陵。恃强陵弱,矜智欺愚,人情不免。和尚顾念法眷,以道相尚。除干礼犯法,名义不容者,依清规治之。并不徇私损害良善。

    ○省往来。曩者庆生吊死,纷纷盘扛,与俗无异。从今立法,吊死,只用香烛冥资,丧家亦不回帛。生辰,概不致贺。世相无常,寄归一视,此为达矣。

    ○严戒律。展复之始,规制未立,约束不严,客樽贾樏,多杂腥浆。近来肃然一清。愿合山法眷,继序后贤,永遵无忽。

    ○公福德。檀信远来,全为菩萨道场起见。今各静室,招同牙僧,缘入私囊。甚者香烛亦公出私入,掩人耳目。无论获罪佛天,即善信诚心,何由上达?况常住拮据万状,接待十方。庄严道场,百不了一。诸公自外如此,其何以安?又香信斋僧,意在公溥。有[贝+亲]无[贝+亲],或饶或否,俱当引致常住。岂可私自设斋?巧者重[贝+亲]叠饱,朴者当面错过。赐受皆虚,福缘安在?以后切莫仍蹈前辙。阴有天刑,阳有人祸,戒之慎之。(裘志,○以上普济定约。)

    ○严戒行。苦守清规,当永遵智祖遗诲。

    ○同甘苦。施主信施,厚薄照分分给。公务执役,无论尊卑,随力负重。

    ○省是非。口角致争,当鸣耆旧执事处分。有难解者,白之常住,依理公断。若妄控公庭,则公遂过海。勿使有玷僧规。

    ○节糜费。粗衣淡饭,衲僧家风。勿得著华彩,美口腹,轻浮奢侈,败坏僧体。(裘志,○以上法雨定约。)     


    常住规约   
    法雨寺常住规约序云:法随缘起,道本融通。夏葛冬裘,因时而变。渴饮饥食,合宜者行。必革弊而兴利,始有益而无损。令常住之根本深固,庶法门之化道遐昌。上可慰开山中兴诸祖之慈心,下可作来哲后贤住持之遗范。是以斟酌时宜,修订规约,列下。中华民国五年三月,公同议立。
    ○住持,为常住之代表,执主持之公权。当上殿过堂,领众行道。监察全院,督率诸职。各尽责任,毋相侵诿。使众安和,常住兴盛。
    ○今既革除新老住持交盘之旧例,除住持进院费,须自行担任外。所有常住财务,概归常住。而由监院管理之,住持监督之,始与诸方丛林制度相符。且令德富财贫者,亦能进为住持。
    ○本寺住持,须由本寺各房,合山长老,于本寺各房法眷中,公举资格合宜,而孚众望者,任之。任期三年。连举者,得连任一次。若本寺班首中,有德望俱优,资格相宜者,亦得公举。惟须接本寺派下之法,以续祖灯。
    ○住持,既不负财务责任,固不得连月出外。其有因公事或私事出外,须白众告假,定期回寺。     ○监院,管理常住财务,职任綦重。须集本寺退居及法眷公举,由现任住持敦请之。若任事三五年后,有功于常住者,议奖。
    ○常住帐目,每日由监院查对。每月计算,由监院副寺合结,再由住持查对。年以三月中、七月中、年终,为三大算期。三月中大算,由住持邀同退居法眷客堂库房各班首在场。七月中年终大算,由监院请本寺退居住持,及库房客堂各班首在场,以昭大公。
    ○都监一职,上辅住持,下襄监院。须慎选资格相宜,深谙寺规之硕德任之,庶不负古人列职之意。
    ○知众,理处本寺及山中各庵僧众事,责任綦重。须由住持,商同本寺退居等,得同意,始得请之。
    ○常住银钱,既由监院负责,其库房执事,须得监院之同意。其余执事,概照旧例。
    ○凡闲住班首执事,若年登六十者,早殿得以随意。此外,皆宜上殿过堂,以孚众心,而全大体。     ○客堂,持丛林之纲纪,肃大众以礼法。无事时,除应值者外,均宜上殿过堂。且不得自由出外,致旷职务,而失体统。
    ○库房,事务虽繁,若无要公,每逢朔望,监院亦宜上殿,以昭勤慎。余职遇闲暇时,皆宜发心上殿过堂。
    ○凡宜上殿过堂,而躲懒偷安者,僧值应即检查。不得徇私纵容,免致众人效尤。
    ○本寺香客,住持及各执事,不得邀至己庵内请斋,或募缘等。若己庵内之香客到寺,请斋请便饭等,须照各庵一律开销,不得擅私自便。
    ○本寺,无论住持班首职事,凡与常住公事无涉者,遇有意外之事,由各人自己承当,常住概不负责。
    ○库房客堂等职事,如有不尽职责,及轻损常住等,为首领者,须秉公检举,毋得隐瞒。
    ○住持,每年由常住酬劳衣单银币一百二十圆。监院,酬劳衣单银币八十圆。其余各职,概照旧章。
    ○本规约,遇有不适用时,得于三月中大算时,由住持,或都监监院等,提出修正之。(采访)     

    法令   
    孙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有得享信教之自由权。(中华民国元年颁。)     

    大总统教令,第十二号,修正管理寺庙条例。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本条例所称寺庙,以下列各款为限。
    一 十方选贤丛林寺院
    二 传法丛林寺院
    三 剃度丛林寺院
    四 十方传贤寺院庵观
    五 传法派寺院庵观
    六 剃度派寺院庵观
    七 习惯上现由僧道住守之神庙(例如未经归并,或改设。从前习惯上奉祀各庙是。)
    八 其他关于宗教各寺庙   
    其私家独立建设,不愿以寺庙论者,不适用本条例。   

    第二条 凡寺庙财产,及僧道,除本条例有特别规定外,与普通人民,受同等之保护。   
    前项所称财产,指寺庙所有不动产,及其他重要法物而言。所称僧道,指僧尼道士女冠而言。   
    第三条 
    凡著名丛林,及有关名胜,或形胜之寺庙,由该管地方官,特别保护。前项特别保护方法,由内务部,参酌地方情形定之。   

    第四条 
    寺庙,不得废止,或解散之。   

    第五条 凡寺庙,在历史上,有昌明宗教陈绩。或其徒众恪守清规,为人民所宗仰者。得由该管地方官,开列事实,详请该管长官,咨由内务部,呈请大总统,分别颁给下列各物表扬之。   
    (一)经典(二)法物(三)扁额   

    第六条 
    各寺庙,得自立学校。其课程,于经典外,须酌授普通教育。     
    寺庙创办学校时,须呈请地方官立案。其从前已设立之学校亦同。   

    第七条 
    寺庙,须向地方官署,呈请注册。其应行注册事项,及关于注册之程序,由内务部另以规则定之。     
    第二章 寺庙之财产   

    第八条 凡寺庙财产,应按照现行税则,一体纳税。   

    第九条 凡寺庙现有财产,及将来取得财产时,须向该管地方官,呈请注册。   

    第十条 寺庙财产,由住持管理之。     
    寺庙住持之传继,从其习惯。但非中华民国人民,不得继承之。     
    前项住持之传继,须向该管地方官,呈请注册。   

    第十一条 寺庙不得抵押,或处分之。   

    第十二条 寺庙财产,不得借端侵占。并不得没收,或提充罚款。   

    第十三条 寺庙所属古物,合于下列各款之一者,依照现行保存古物法令办理。
    一 经典 二 建筑、雕刻、绘画,及其他属于美术者 三 历代名人遗迹 四 为历史上之纪念者 五 与名胜古迹有关系者     前项物品之保存,由住持负其责任。   

    第十四条 凡寺庙,久经荒废,无僧道住守者,由该管地方官查明保护,另选住持。     

    第三章 寺庙之僧道   
    第十五条 关于僧道之一切教规,从其习惯。但以不背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者为限。         为整顿,或改良前项事宜,得由丛林僧道,举行教务会议。   

    第十六条 凡僧道开会讲演,或由他人延请讲演时,其讲演宗旨,以不越下列各款范围者为限。 一 阐扬教义 二 化导社会 三 启发爱国思想   第十七条 凡僧道有戒行高洁,精通教义者,准照第五条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凡寺庙僧道受度时,应由其度师,出具受度证明书。载具法名年貌籍贯,及受度年月,交付该僧道。并由度师,呈报该管地方官备案。     
    其在本条例施行以前受度者,由该僧道请求度师,或相识寺庙之住持,或僧道二人以上,为出证明书。并由该度师,或住持,或为证明之僧道,呈报地方官备案。     

                                            第四章 罚则   

    第十九条 各寺庙僧道,或住持不守教规,情节较重者,该管地方官,得申诫,或撤退之。但关于民刑事件,仍由司法官署,依法处断。   
    第二十条 凡寺庙住持,违背管理之义务者,该管地方官申诫,或撤退之。     
    寺庙因而受损害者,并任赔偿之责。   
    第二十一条 违背第十一条之规定,抵押,或处分寺庙财产时,由该管地方官署,收回原有财产,或追取原价,给还该寺庙。并准照第十九条规定办理。     
    因而得利者,并科所得总额二倍以下之罚金。若二倍之数,未满三百元者,并科三百元以下之罚金。   
    第二十二条 依前三条规定撤退住持时,按照第十条,第二项之规定,另立住持。   
    第二十三条 违背第十二条规定,侵占寺庙财产时,依刑律侵占罪处断。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其以前教令公布之管理寺庙条例,废止之。(中华民国十年,五月二十日颁。)     

    示令 定海县知事陶镛,普陀香客须知示:
    ○普陀驳船不大,只能容载十人。新定规则,即限此数。
    ○驳船中,钉有船牌,写明号数,及船夫姓名。如遇风浪,中途勒索。除令水陆警查察外,香客可记明船牌,报告警所跟究。惟风浪大时,船夫须多用人力,亦应于规定之外,酌量加给酒钱。
    ○钠子轿夫挑夫等,新定规则,取保给照,方准营业。并给符号,佩带衣襟,以资识别。如无符号者,可不雇用,以防疏失。
    ○轿金、担力、酒资,分段限定数目,开列清单,由警所盖印,公布周知,矫从前需索之弊。香客上岸出香,此项钱文,交所居寺庵执事僧开付。如香客体恤苦力,从优犒赏,亦宜令执事僧经手。幸勿直接开付,致效尤请益,纠缠不清,酿生殴詈。
    ○香期,有一种游僧瞎僧,到山化小缘,成群拦路,扳轿牵衣,骚扰可厌。现已从严查禁驱逐。其残疾瞎僧,则收入净土堂。惟化小缘僧,其中实有真贫苦行者,碍难概禁。现规定,以席地坐化四字为限。香客对于此项僧,多多施舍,结缘奖善。遇有站立募化者,切勿施予开端。如有扳轿牵衣等举动,可知照警察,及巡照僧拘究。
    ○寺院庵堂,款待住客,力求完备,不觉而入于靡丽奢侈,殊非清净道场所宜。县知事,杜渐防微,迭谕沙门,力崇朴素。香客之来,或崇奉教相,或流连光景。人都高尚,住亦暂时。对于居停,幸勿责备求全。共挽浇风,以维佛土。
    ○词客骚人,兴来题咏,已令僧徒备有笔札,幸勿题壁。题亦不久刮去,转惜佳句不传。有一种恶少,以猥亵字画,污疥名胜墙壁,殊损公德,幸自戒之。如不遵依,派警拘究。
    ○山中赌博鸦片,均所严禁,犯者拘惩,罪连容留之主僧。主僧报告者,免罪,仍照章提奖。君子怀刑,各其注意。但消遣赌酒食,不以金钱为目的之娱乐品,不在此限。至僧徒,虽娱乐之赌,亦犯清规,有犯必惩。
    ○普陀佛地,荤腥宰割,向所严禁,各寺均不设荤厨。香客到山,允宜素食。如万不能素食,只可酌带罐头。切勿公然以血肉之品,妨害香积。

    ○妇女小孩到山,装饰宜从淡素。珍宝炫耀,漫藏冶容,戒之为妥。

    ○梵音潮音各洞大士示现,诚者见之。佛重蝼蚁之生,舍生实属谬妄。向有示禁,希望香客,广谕痴愚。(中华民国十一年一月给。)

    定海县知事陶镛示谕事:   
    本知事,因公干到普陀法雨寺。住持循照旧例,率领全寺僧徒,在山门外,排班迎接。本知事,歉悚不安。当于出寺时,谕免班送。旋到普济寺,先谕住持,将排班迎送,一概蠲除。查丛林缁众,诵典焚修,自有清规。游方之外,寻常酬应,尚合屏除。岂可扰以世俗之繁文,苛以官场之缛节。查此种迎送陋例,远自帝王时代,嬗递而来。今则建国共和,立宪平等。在施者,习焉不察,几自忘贝象之尊严。而受者,谢却不坚,遂未去饩羊之告朔。楚齐两失,审非小节之疵瑕。儒释异源,应有折衷之仪式。嗣后县知事到山,倘有特别典礼,应俟届时规定。其寻常巡住,祗须各该寺方丈住持,执事首领,于合宜地方,行相当敬礼。所有两廊僧众,排班迎送,以及撞钟擂鼓,升炮扶轿等旧例,自今日始,一律革除。各该僧众,威仪自重,人格攸关。毋为无礼之恭,致贻有识之诮。除呈报并分令外,合行示谕。全山缁白,一体咸知。(民国十一年一月给。)

    定海县知事陶镛,批准前后两寺住持莲曦了明,呈定取缔公务寮,及钠夫,并寺庵内外单规则:     一 凡前后两寺公务寮,及各庵之工人,无论内单(即在内服役者)外单(即在外工作者),均须寻觅妥保,方准进单。嗣后发生事故,或逃亡时,均由保人负责。
    二 前后两寺公务寮工人,须由该寮头单(即工头),随时约束。有不服者,由头单告明该管客堂办理。如再不服,送警局惩办,或驱逐过海。情节重者,送县。
    三 前后山钠夫,均由公务寮,派人带坡(即带领),即责成带坡人,随时约束,不准刁难香客,并额外需索。如违,告明客堂,送警严惩。
    四 公务寮,及各庵内外单工人,因事受屈,须将理由告明庵主,或该管客堂,静候查明实情,秉公处理。不得恃蛮行凶,以干法纪。
    五 公务寮,及各庵内外单工人,遇事不平,如行凶殴人者,不论其理之曲直,当将先动手者,拘送官厅,先行重惩其行凶之罪,后再为判断是非。
    六 遇有事端发生,如有从中挑拨,及附和者,查明一并送官严惩。
    七 祸端酿成,其主动及附和者,或畏罪逃匿,除责保跟交外,当将该凶姓名年貌籍贯开明,呈请官厅,备文关提,归案惩办。
    八 遇有庵中出香,须用钠子者,各钠夫,须由公务寮指派顶数,不得漫无限制,争先夺后,强拖香客等情。如违,报警拘究。
    九 遇有偷窃柴树,及蔬蓏等物,当酌量情形,交该管客堂,转送警局严办。或径送警局讯究,不准私自吊打。如违,严惩不贷。
    十 本规则,由呈请县署核准布告施行。(民国十二年一月给。)     

    附录 

                                        王应吉病梦纪灵   

    明澹凝居士王应吉,素虔奉大士。万历壬寅,患痰火疾,水浆不能咽者七日。九月朔前子夜,梦乘肩舆,循大河浒,忽颠堕水中。鳞甲之类,种种当前。因念此辈,吾尝啖之,今乘此为难矣。恍惚若有挟其两臂起崖上者。仰首视之,则赤日悬空,观音大士,倚崖而坐。善财、龙女、鹦鹉、净瓶之属具列。以手扪衣不湿,因叩谢。大士谓曰:汝本善知识转身,素虔奉我,故来相救。但汝杀业颇多,致有是病。若能戒杀,汝病即愈。王曰:此夙心也,谨受戒。大士曰:我有醍醐,与汝饮之。王捧杯一吸而尽。其杯似玻璃,内外通明,醍醐色黄且碧,味殊清洌,不类世间浓郁。饮毕叩谢,倏然而觉,余香犹在唇吻间,遍身雨汗。移时清凉,心胸开爽。进粥饮之,精神顿回复。自后遂盟心戒杀,自作纪灵戒杀衷言,志其事。(慈心宝鉴)

  

                                                       030-009  普陀洛迦新志卷九

                                                                                                                     流寓门第九(共十三人)   


    名山胜境,本仙真栖息之乡。绝岛荒嵎,为贤者避世之地。伊人宛在,游子关情。兹山安期寄迹,艳洒桃花。抱朴固形,名留丹井。鹤年孝通梦感,学佛知归。柳庄相自僧传,与人为善。不独增名山之声价,更以助正法之流通。志流寓。     

    秦 安期生   
    琅玡人。避秦乱,至山修炼。尝以醉墨洒成桃花纹。故寺西南有桃花山。(旧志)     

    汉 梅福   
    字子真,九江寿春人。汉成帝时,为南昌尉。见王氏权盛,汉祚将移,乃为疏,从县道上书。福本微官,又为奸党所抑,不报。福见时事日非,遂弃官佯狂吴市闲。后有人见福于山。明万历闲,僧如迥,以梅岑之椒,为福炼丹处,重创梅福庵,以存古迹。(裘志,流寓,精蓝。)   
    按:裘志云:汉书本传如此,亦不敢附会增益。又引宋陆游梅子真泉铭曰:梅公之去汉,犹鸱夷子之去越。变姓名,弃妻子,舟车所通,何所不阅。彼吴市闲,人偶传之,而作史者,因著其说。倘信吴市而疑斯山,不几乎执一而废百。梅公之去,如怀安于一方,则是以颈血,丹莽之斧钺也。山麓之泉,甘寒澄澈。珠霏玉雪,与子徘徊。酌泉饮之,亦足以尽公之高,而叹其决也。乃谓,子真既可从吴市至会稽,独不可从会稽至洛迦乎?会稽曰梅山,此曰梅岑。会稽有子真泉,此亦有子真井。余信子真于洛迦,犹陆先生信子真于会稽也。   
    又按:裘志流寓,只载梅福。许志,增安期生,亦尚有说。至全祖望宝陀三君咏。梅福安期外,又增梁鸿。考邑旧志,或说鸿避乱梁横山,或说东霍第三山,不及普陀。未审谢山所据何书,故略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