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一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他的特色就是调柔善顺——柔软


                    净界法师


    正念真如的修学次第:前面我们说的──整个七处破妄、十番显见的思想,无非就是整部《楞严经》─正念真如。那么正念真如这有两层意思:


    从因地上来说,它是观照,观照我们这一念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在果地上,就是有顺从的意思,开始顺从真如,不随妄转。

    在蕅益大师的《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他把这个正念真如,他用信心,这个信就是随顺,这当中有六个次第:

   (一)理即信心─【虽复不信自心大乘妙理,起惑造业,而信心之性,未曾稍减,如水成冰,湿性不改。】

    理即信心,这是一个标准的生死凡夫。什么叫理即呢?就是说,这个人在理体上是一个真如,但是你看他表现出来的作用,完全跟生死凡夫是一模一样的,是心有所住,弄到自己心有千千结,在临命终的时候很痛苦,这个就是理即信心,只有理体上称得上是信心。

    我们看它的内涵:说,这个人─他从来就不相信、也不随顺自己本具的真如本性。那么他相信谁呢?他相信他自己的感觉、他相信他自己的妄想,就跟着感觉、跟着妄想走,结果是起惑造业,当然这样子他就在三界里面一次一次的得果报。如果他的感觉是比较美好的,妄想是比较美好的,到天上去;他的感觉妄想是邪恶丑陋的,到三恶道去,这样不断的在三界打滚。

    但是有一段值得我们庆幸的就是而信心之性,未曾稍减。虽然,我们过去打了很多的烦恼、造了很多的业,但是我们这一念心,从来没有受到染污,这个本性,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稍减。比方说如水成冰,湿性不改,这个水啊…因为我们内心有所住、有所执取,就变成冰了。你看水本来是没有形状,水有什么形状呢?你用成一个圆形的杯子,它就变圆形了;你用方形的杯子来装水,它就变方形;它本身没有形状,它随时可以现任何形状。

    但是冰就不同啦,冰它有固定的形状。所以你看执着心很重的人,你一听他讲话,你就知道这一个人的种性─个性刚强。一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他的特色就是调柔善顺——柔软,他的心是柔软,一个人跟智慧、慈悲相应的心,是柔软的。那么柔软叫做水,刚强就是冰,但是,即便他变成了冰,但是他的湿性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他随时可以恢复他的本来面目——随时。因为它的湿性,不因为它变成冰而改变。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还是有希望,虽然打很多烦恼,信心之性没有改变。

    接着看第二个名字信心。这以下就开始是修行人─二、三、四、五、六。

TOP

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就不能够说:我做不到!


                   净界法师


   (二)、名字信心─【能知现前介尔心性即是大乘,直下承当,不复疑惑,如知冰即水。】


    那么这一个生死颠倒凡夫,他在三界当中,一次一次的打滚,每一次都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但是突然间,他遇到了三宝起欢喜心,他拨出了他的生活当中宝贵的时间,来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他终于知道了生命中的一个真相,什么真相呢?

   “能知现前介尔心性即是大乘”。这个乘就是车乘,通往常乐我净的一个车乘。原来我内心当中,有一个这么好的东西啊!就是我这一念信心,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嘛!我为什么一定要向外攀缘呢?我可以回到我的家,我的家里面,有种种的珍宝让我受用的。所以他这个时候,开始“直下承当,不复疑惑。”他开始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原来我无量无边的功德,那种觉性、那种功能德用的体性,并没有丧失。他就直下承当,而且没有任何的疑惑。比方说“知冰即水”,虽然它现在还是冰,但是他知道,总有一天一定可以变成水。

    我们看这个菩萨戒,你会发觉一件事情──其实你受了菩萨戒,不是只有菩提心而已。你要知道,严格来说:菩提心它要有空正见的基础;菩萨要有智慧,不只是一股脑的热诚,不是的!你要以智慧来做基础。一个人对于你的心性─直下承当,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就不能够说:我做不到!不能这样讲。你看很多人,讲要怎么样…研究佛法…,我做不到!你听他讲这一句话,就知道这个人还活在攀缘心。受了菩萨戒的人,只能说:我慢慢改。你怎么能够说我做不到呢!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你用什么样的思考?──

    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做不到!,这个人就很难进步了,你看他三十年后…你看他这个样子,还是这样子。你看有些人学佛,学了几十年啊,好久不见了,跟他一见面、跟他谈…哎哟,老样子!还是这样子。在无量无边的执着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本质没改变。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的学佛者,真的…三年不见、甚至一年不见,整个个性完全改变过来。有些人他坐的是高铁,速度之快啊,他生命的改变之快;同样两个人烦恼很重,有些人是很快的脱离烦恼,有些人是在烦恼中一直转不出来,你的思考模式有问题。

    要是你经常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你就完了。从今以后不要讲这一句话了,从今以后你要说:我慢慢改、我慢慢修。我总有一天可以达成…

    我慢慢改表示什么?你的心量是开阔的嘛!一个人有没有承当心性,就看讲这一句话──你要讲得出来,你真正在佛菩萨面前,大声的讲出来: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你凭什么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凭什么?凭的就是烦恼不真实——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你今天研究《楞严经》之后,去受菩萨戒,你发的愿,会很真实,一点都不心虚的;你可以很明确的在佛菩萨面前宣布:我就是要往这个方向走,这叫直下承当,这个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然这时候还没有修行,但是这个人已经成就大乘的菩萨种性。

    以印光大师来说──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法王座下添新生,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他已经生长在国王的家族,虽然是一个婴儿,什么事也没做,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国王的种性啊!是这个意思。所以受菩萨戒,这叫名字信心;当他透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开始直下承、开始下定决心,我从今开始,不要跟妄想在一起了,这是第二个名字信心。

TOP

产生了寂静相,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



                   净界法师



    (三)观行信心─“若能念念观此心性,知其念即无念,不起无明诸颠倒惑。”


   “观行”就是你的心开始去‘回光返照’,你遇到事情会怎样?…当然一个人开始明心见性、开始直下承当真如以后,遇到事情,他的内心还是在打妄想,妄想一个都没有少;但是他面对妄想的态度不同了。会怎么样呢?他观照真如的过程当中──“知其念即无念”,第一个“念”字,就是我们生灭的妄想。他观察这个妄想的本质,就是不生灭的心性。怎么观呢?前面佛陀有说过,你遇到妄想来干扰你的时候,你就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

    是啊!你就问它的根源,因为妄想最怕你问它这一句话。身为一个妄想,它就是一个没头没尾,它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它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古人说: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妄想是善于伪装的一个东西,它没有一个实体,没有实体的东西…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嘛!因为它没有一个来处,这个时候妄想自然就会消灭了。

    不起无明诸颠倒惑。这个观行,过去我们在佛学院的时候,在作僧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会要求研究部的同学,要定期的闭关。闭关之后…出来,我们会跟他面谈,考核他的结果。后来发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闭关刚出来的人,他很怕受到干扰,比没有闭关之前,更怕干扰。那我们就找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结果我们发现一个答案,就是说你一闭关,你发觉你也是这样功课做得多,你内心会有一种寂静的相状出来。这个当然没错,功德相嘛!但是很多人不修理观、他不回光返照的时候啊,他住在寂静相,那糟糕了。一个人住在寂静相、滞于寂静,就很讨厌活动干扰的那种相状,这样子就变成冰块,被定型了嘛。

    当你的内心定义为寂静相,那你什么都不能动啦,那你修行干什么呢?你不能广度众生啊!所以说:他的问题点不是寂静相,而是你要知道寂静相从什么地方来?是那一念心性!你要安住一念心性!我们这一念心性,经过戒定慧如理的修习,能够产生寂静相,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你不住寂静相,你随时可以现寂静相─你回到山中没有人干扰你,你现寂静相;你来到人世间,你现出活动相,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没有动、静二相了。

    所以:当你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你什么相状都可以显现,但是你不属于任何固定的相状,这个就是“不起无明诸颠倒惑”——心中无住。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方法,都是让你最快成就佛道的方法,这个乘叫首楞严王三昧,你从这个角度回家是又快、又圆满的。就是观其─念即无念,这个生灭念头的本质,它的本来面目,是不生灭的一个离相真如。

   (四)相似信心─若任运消除粗染,净于六根。

    相似信心就是入圣位了。他经过前面资粮位的菩萨─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承当真如;到观行位─开始念念之间顺从真如,远离妄想,把心中的尘埃慢慢的脱离,把这个镜子越擦越干净。到了相似位的时候,他依止他的禅定,任运消除粗染(这个“粗染”是指三界的烦恼。),清净六根,这是入了圣位。

   (五)分证信心─若入正位,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分证就是分破无明、分证法身。这时候,他的禅定加深,智慧也加深,入了整个法身的正位,从初地的净心地,乃至等觉菩萨的究竟地,经过了四十二个阶位,必须层层突破和超越─破一分无明、证一分的法身,好像月亮慢慢、慢慢越来越圆。

   (六)究竟信心─若超过菩萨地,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性根本,常住现前。

    究竟当然是佛陀,佛陀整个心性完全开展,整个无始劫,所惹的表相尘埃,全部脱离,超过菩萨地;内心微细的妄想分别,究竟穷尽,现前一念心性光明的觉性,常住现前,无始劫来,那种无量无边的尘埃,全部都脱离了。

    那么: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你能够达到第三个阶位─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的临终就有把握了;我们不是断烦恼,而是要你观其念即无念─不随妄转,这是关键!

TOP

破无明、证法身─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净界法师



    破无明、证法身─开显真如、开显现前一念心性,有什么样好处呢?以下讲出两个好处:


    第一个、明相精纯,这一段是约自受用来说:菩萨把心带回家─远离妄想,已经是破除妄想了;破除妄想、开显真心的时候,精纯光明的心性,就完全的现前。在自受用呢?受用常乐我净─常住、安乐、我、(这里的我是自在)清净。

    第二个、从他受用的角度呢,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菩萨在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是离一切相的,只有常乐我净的功德,四种功德陪伴着佛菩萨的内心。但是佛菩萨以大悲愿力,回到人世间的时候,一切变现——普门示现:他不但现出庄严的比丘、比丘尼相,有时候也现出杂染的、生死凡夫苦恼的相状。但是他不管现出什么相状,已经不再受烦恼的干扰,菩萨每做一个动作、每说一句话,都合乎涅槃清净的功德。

    所以整个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关键,就是在于─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就以我们的阶段来说,我们现在还谈不上断烦恼。你现在断然的去断烦恼,你会伤到你的觉性,弄到最后你自己没有感觉,一个人没有感觉,你就发不起菩提心啊!

    所以《维摩诘经》警告很多修行人说:二乘人你要让他发菩提心,是比一个生死凡夫还难!生死凡夫有烦恼,但是他有感觉啊,他能够念众生苦,发菩提心,二乘人你要他发菩提心,根本不可能,一滩死水,死水不藏龙。佛菩萨是一个活水,他那个大悲心跟真如是同时运转的,这关键点在无住,你不要住在你过去的妄想当中、住在你的感觉当中。

TOP

返妄归真的过程,有两个次第


                  净界法师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这里讲到──我们整个返妄归真的过程,有两个次第:

    第(一)个、是一种拣择:你要知道去选择…拣别虚妄,选择安住真如,你就要做一个真、妄的拣别跟选择。

    佛陀说:阿难!你现在想要依止你一个凡夫的见、闻、觉、知。当然这个见闻觉知没有什么错,我们修行当然要靠见闻觉知─你要靠见去缘佛像,要靠闻的功能去听音声,听梵呗、听佛的说法,乃至于第六意识的了知。那么我们依止见闻嗅尝觉知,来修学一切的法门,我们的目的干什么呢?要能够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也就是说,你学佛的目的,不是只是追求人天的生灭果报,而是追求一种圆满的佛果菩提。那怎么办呢?你要先拣别;这个拣别就是有远离的意思,你要远离生死的根本。什么叫生死的根本呢?就是攀缘心─心有所住。你必须要依止不生灭心,才能够圆满…不生灭的圆满湛然的这种心性,才能够成就;所以,首先你要先依止不生灭心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那么当我们把心带回家以后,要做什么事呢?以湛旋其虚妄灭生,这个湛就是湛然不动,依止这个湛然、不生灭的一个心性来旋转,这个关键在这个旋字。当我们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不是大事已办啊,妄想它亦不断的干扰你,所以开始怎么呢?调伏。前面是讲安住真如,这个地方是调伏妄想。《楞严经》讲调伏,是讲旋转;这个旋转就是转识成智─把妄想转成真如,使令这个生灭虚妄的心,不再生起,恢复我们本有的清净觉性,才能够成就本来光明、本来觉悟的不生灭心;然后依此来当作我们因地的发心,才能够圆成不生灭的果地功德!

    古德在解释这段文的时候,提出两个字的重点:第一个“依”─首先你要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第二个旋─你要能够旋转妄想,把这个妄想转成真如,依止不生灭心来转妄想。要知道:我们的修学过程当中,你的因地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说清楚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烦恼,但是你用什么方式来对治烦恼,这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

    (一)你用对立的方式:烦恼现前,用很强烈的方式,把它断灭,那你这样子的话,就是声闻人的对治方法,偏空的思想。

    (二)大乘的思想:是认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只是一念心颠倒而变成妄想,妄想不是让你去断的,妄想你要去感化它的!所以《楞严经》它的意思就是,你要进入你内心的世界,先找到你的真实的真如,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妄想沟通。

    我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个转识成智,这个是转,而不是断。大乘佛法的妄想、烦恼是用沟通的方式来转变它,因为它的本性是清净的,它只是一念的妄动,产生一种虚妄的假相而已。就像水泡,水泡你可以把它转变成水,其不变的湿性不失。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你面对烦恼的方式,是用什么样的态度,这会影响你未来的种性。古德说:声闻人在断烦恼的时候─错损菩提。他用很激烈的方式来消灭烦恼,结果他菩提心也发不起来,因为烦恼的性,就是真如的性,错损菩提嘛!所以你看阿罗汉修到最后是想受灭无为,在这个定里,没有领纳或想像的作用及心相─没有感觉、没有想法,那这个人,不就是跟一个无情的众生一样吗?但是我们看佛陀成佛以后,他是无量的大悲月映千江,百界作佛,到十方世界去做种种的示现,因为佛陀在断烦恼的时候,没有伤害到他明了的觉性。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千万不要造成后遗症。我们有病,我们应该吃药,但这个药把病治好以后,不能伤到你身体的元气,所以你的善巧就变得很重要。学佛一定要断烦恼,问题是你用什么方式?我希望我们大乘的佛弟子,眼光放远一点,你不只是断烦恼,你的目的是要成佛,所以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要保存它的觉性。那该怎么办呢?这个方法─我们现在讲最圆满、速度快、又没有后遗症的方法:

    首先,你先把心带回家!。我们讲过…遇到烦恼活动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贪烦恼在干扰你的时候,不是提佛号,先安住一念心性。你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烦恼,那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在动。那么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再提佛号,然后再用止观的方式跟烦恼沟通,说─这个是虚妄的,那只是过去的一念妄动,这是一种过失相…你不断的用佛法跟它沟通,这个妄想自然消灭掉,因为它不真实嘛!所以当这样我们断烦恼以后,叫做什么?佛法说:恢复本来面目、恢复你原来的觉性,是这个意思。

TOP

你要知道你的资粮方向在哪里?


                   净界法师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愿望,其实有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而这个愿望会对你产生引导的力量!

    也就是说你一生当中不要老是知道修资粮,你要知道你的资粮方向在哪里?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注意你一生当中所发的愿,你是很危险的!

    因为资粮本身没有方向性的,布施、持戒、忍辱,这是强大的资粮,可是你可知道这些资粮的去处在哪里?

    你说我这个人无所求,也不发愿,虽然你嘴巴说不发愿,其实你心中还是有愿望的,没有人心中没有愿望的,除了阿罗汉在涅槃以外。

    所以我们应当要发愿,来引导我们的生命,愿离娑婆,欣求极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