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净土宗正念的重要性


                  净界法师


    我们中国人经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就是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你阿赖耶识的确累积很多的业力,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别。但是,假设你是一个修行者,你算命就不准。为什么呢?其实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地方有变化。一般人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作不了主。


    所以说我这念心跟这个环境接触,我以前要起贪烦恼,现在还是起贪烦恼;我以前遇到这个环境,我是肯定要发脾气了,也只好发脾气了。所以你的生命就跟着过去业力的等流性,就这样流动,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但修行者他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他多了一个对治力、调伏力。比如说你本来二十八岁应该结婚的,结果你出家去了,那你这个生命就改变了。这整个生命的水流,从你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现行经过对治,它再熏回阿赖耶识的时候,那是一个新的功能。所以,修行这个现行很重要。

  在净土宗来说,它不讲断烦恼,它讲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是正念分明,临终要正念分明。你临终的时候,你这个第六意识现前时,是清楚的正念、忆念弥陀的正念。那怎么会有正念呢?彻悟祖师为临终的正念,定下一个最低的底线,他说:


    「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

    我们不要说刚开始就对付这个种子,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杂染种子,是的,这个都不是马上能去消灭的;但是刚开始你要注意你的现行烦恼,就是当下的现行烦恼。就是说你内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贪瞋烦恼,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在菩萨戒,第一念的过失,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从凡夫开始修行,所以你内心当中,第一念的贪瞋烦恼,当然不是很清净,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的第二念,对治的力量没有生起,这就是你的过失,你愿意让你的生命继续地堕落下去。

    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说:虽然我们生命当中,还有很多杂染功能还没有生起活动,但是你忆佛、念佛这样的一个功能,在你所有的功能当中,它是一个主流,它是一个最大的力量。

    也就是说,你能够折伏现行烦恼,表示你忆佛、念佛的力量,是所有内心当中力量最大的。能够长时伏惑,心念清明!

  所有的烦恼,只要你把佛号提起来,你有把握能够转念念佛,你能把握,任何念头都是如此。你心中所有的念头,我佛号不提便罢,只要我佛号提起来,我有把握在一到十之间,把念头转过来。那表示说:


    没有错!我烦恼没有断;但是佛号是我们内心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就是能够招感的那个种子,它具有主导性,最有强势力量的一个功能,那你往生就有把握了。

    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说经过你的努力,你今生的生命的当中,在所有杂染的功能当中,你栽培一个最强大的念佛功能,而这个功能,是你内心所有功能当中,最有主导性的,谁也不能取代它,它能够取代所有的功能。

    这就是表示:你阿赖耶识的水流开始改变,就是第六意识开始在主导阿赖耶识,而不是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我们在没有修行之前,那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基本上是由阿赖耶识种子来主导我们的现行;修行者是用现行来主导阿赖耶识,那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这个地方,是简单的讲到阿赖耶识的一个变化相。

TOP

正 释 四 念 处

                     净界法师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身念处”和“受念处”,主要是对治我们的爱取烦恼,我们对于身和受会有爱取的情况。“心”和“法”是对治我见的颠倒,我们对于能缘的心跟所缘的法,会有一种我见的分别,我见的颠倒生起。先看“身念处”──观身不净。这观身不净在《智度论》讲到二种观法:
                       

                         观身不净
                                     省庵大师
                
                  一兴颠倒想,遂有幻缘身。
                脓血常交凑,腥臊每具陈。
                纸粘皮裹肉,藤绊骨缠筋。
                毛覆丛丛草,虫居比比邻。
                内藏唯臭秽,外饰但衣巾。
                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
                语言风自响,动转气相循。
                强号为男女,虚名立主宾。
                百年三尺土,万古一堆尘。
                贵贱空回首,贤愚共怆神。
                徒生复徒死,谁识本来人?

  第一,观自身不净。

  观自己的色身,你不要观别人,要观自己的色身。观身不净当中,分成内相与外相。龙树菩萨讲一个偈颂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我们刚开始观自身不净,先观察内相,就是把我们这一层皮剥开;剥开以后,看到我们色身内在的情况,就是一个骷髅、一个白骨,然后填上很多的血肉、心、肝、脾、胃、肾、脓血、屎尿等等,大约有37种不净物,把这个白骨给包起来,最后再用一张皮包起来。所以当我们剥开内层来观察的时候,“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换句话说,我们在色身当中,找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这种不净物,不是经常在里面保存着,“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它经常利用九孔,二个眼睛、二个鼻孔、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大便处、小便处,经常从九孔当中,流出不净的东西。这是观察你自身的不净。我们能够从自己的色身当中,觉悟到我们色身是不净的。其次,观他身不净,就是观别人的色身,实际上是观死尸的腐烂过程。看到别人死掉以后,尸体变成青黑,然后膨胀,啵!破掉。破掉以后,流出脓血,长出虫来咬这个尸体的肉。咬完以后,变成一堆白骨,最后白骨被风一吹就坏散了,连这个人的样子都没有了。这个九想观是观他身不净。龙树菩萨说:这个当中,也可以对调,我们也可以通过观自身的不净来观察他身,观内相、外相不净来观察别人;也可以拿别人的九种观来观自己。不过你刚开始下手的时候,是观你自身的内相、外相,观他身的九想。但是你观熟了以后,你可以对调,来破除我们对自他色身的爱着,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爱着一个不净的东西。所以说,我们会爱着这个色身,是来自于我们的颠倒、我们一种错误的理解,对这个境界的错误理解。这个是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省庵大师
                
                  众苦从何起,深知受者情。
                顺违才领纳,取舍便纵横。
                有盛衰还至,无荣辱不成。
                怨从亲里出,哀是乐中生。
                王谢家何在,曹刘国已倾。
                悲欢几场梦,胜败一棋枰。
                事与心违背,贫将病合并。
                钱神呼不至,穷鬼送难行。
                戚戚终何益,悱悱漫不平。
                无求卑亦贵,知足欠还盈。
                若悟真空理,忧心何处萌?

  第二,观受是苦。

  前面的色身,是一个所受用的果报体。这果报体是谁在受用呢?能受用的是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我们果报体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受。这个受,有苦受、乐受、舍受。这个苦受是苦,当我们遇到违背我们心情,果报体会生起苦受,这个是容易理解的。这生起乐受是苦,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在这当中,龙树菩萨讲出一个偈颂,来解释为什么乐受是苦呢?龙树菩萨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说我们对于我们所欢喜的五欲境界,产生了乐受,这个乐受为什么是苦呢?因为你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很痛苦,因为你希望财色名现前,别人也希望财色名,这当中就必须要竞争。人跟人之间的竞争,所以要花很多的精神体力,在这当中有很多辛苦的事情,这个就是苦。好不容易花了几十年的辛苦,白天也工作、晚上也加班,哦,五欲的境界成就了,应该快乐吧!不对,得到这个五欲的境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会感觉到:你要保存这些五欲快乐的相续,你还不能放松。因为“得时多怖畏”,因为只要你一不注意,别人就会破坏你,因为别人要抢你的五欲。所以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当中,你只要不进步,你马上就被破坏,所以你会有一种很不安全的感觉。你为了要今天受用的五欲、我明天也要受用五欲,这个时候你心中还是不快乐。为什么呢?“弟子心不安”,没有安全感,怖畏,害怕失掉。第三个“失时怀忧恼”,虽然你害怕失掉,但是你害怕是一回事,事实上世间上的事情,有生就有灭,迟早要破坏。这破坏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因为对五欲的执取太重了,内心会有很大的忧恼。所以龙树菩萨的意思是说:这个乐受之所以安立苦,是因为你为了追求乐受,你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就是说你要承受很多苦,而得到一个微小的乐受,所以安立为苦。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出生美味,终得大患。虽然这个美食也的确是甜美,但是因为这当中太多毒药了,你为了吃这个美食,你要同时吃那么多的毒药,所以这个也是苦。龙树菩萨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乐受的苦,是因为你追求这个短暂微小的乐受,但事实上你冷静下来,你背后付出太多的痛苦,你在追求的过程也要痛苦,得到的时候你要担心它失掉,失掉以后你心不甘、情不愿,这整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痛苦。加起来相对那个微小的乐受来说,苦多乐少,所以安立为苦。所以乐受是苦是从这个角度安立的。这样子我们就来破除我们对于受的一种乐颠倒。我们凡夫的心情,欢喜放纵内心去攀缘六尘的境界,我们就是期待乐受出现,期待我们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乐受出现。说我们喜欢吃这个东西,其实我们不是真正的想吃这个东西,我们是欢喜我这个心跟这个东西接触的时候,那个乐受能出现。因为你如果真的想吃这个东西,你要吃多的时候,你吃厌了,没有乐受了,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们是期待乐受出现。但是当我们知道乐受是苦的时候,它就能够熄灭你向外攀缘的心,就会让你专心的修学圣道,是这个意思。这两个是在对治爱取的烦恼。
                       
                          观心无常
                                      省庵大师

                 妄心无着处,体相竟何如?
                 闪闪风中烛,摇摇水上波。
                 一家门户别,六个兄弟多。
                 扰扰各驰竞,纷纷总不和。
                 青黄俄改换,动静屡迁讹。
                 臭别香随到,甜来淡又过。
                 炎凉易翻覆,好恶每偏颇。
                 境灭心安寄,情忘智亦孤。
                 掀翻五欲窟,捣尽六根窝。
                 劫贼归王化,飞禽出罗网。
                 何当悟常住,诸妄尽消磨。

  “观心无常”。我们的“心”是一个能;相对应的“法”是一个所;前面的“身”是一个所,所受用;这个“受”是能受用。这个“心”是能分别,这个“法”是所分别,也是一层能所。我们凡夫的心情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我们这一念明了心,有一个“常、一”的颠倒。我们总觉得在内心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没有差别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是没有差别的!这种我见的颠倒,就使令我们为了爱着这个我,即我爱、我见、我慢、我执,爱着这个我,我们就会创造很多生死的业力。但是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是颠倒的。怎么知道呢?比如说:你今生这一念明了心,你随顺了三宝,是归依三宝的心;但是你下辈子得到大福报,到天上去了,充满骄慢,做转轮圣王,七宝千子,你可能没有遇到佛法了。没有遇到佛法,这怎么办呢?心随境转。你当时的境界,就是大家所恭敬、礼拜、赞叹的境界,那只好是放纵你的五欲、烦恼,去享受五欲的境界。别人敢触犯你,“君王一怒,血流漂杵”。你今生福报享完了以后,又变成一只蚂蚁。我是一只卑贱的小蚂蚁,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个东西,从这个山洞搬到另外一个山洞,遇到大雨来的时候,就把我给冲死了,死掉以后又做一只蚂蚁。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的那一念心是如此的骄慢、如此的充满自信;但是你做一只小蚂蚁的时候,你那一念心是如此的自卑。你怎么能够说“心是一样”呢?那心中的我跑到哪里去了?没有一个常一的我,你的心有很大的转变,就是过去心不可得。你过去那个转轮圣王的心,跑到哪里去了呢?不可得。所以说我们这一念心是随业力,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心识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由业力的熏习而来。善业的熏习,你的心就充满了功德;恶业的熏习,你这一念心就充满了罪业、充满了不安、充满了苦恼。所以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明了的心,是由业力的熏习而来的。所以说观心无常,来破除我们对于心的一个“常、一”颠倒。我们这一念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我们这一念心也可能趋向于圣道、也可能会趋向于三恶道,它是随时在变化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可能性,这叫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省庵大师
                 诸法从缘起,初无我主张。
                 因缘有生灭,念虑遂低昂。
                 欲得翻成失,求闲反遇忙。
                 畏寒冬不辍,苦热夏偏长。
                 贫忆富时乐,老追年壮强。
                 有谁憎顺适,若个好危亡。
                 自在方无主,迁流岂是常?
                 离根念何起,无识境还忘。
                 内外无些子,中间有底藏。
                 六窗虚寂寂,一室露堂堂。
                 但得尘劳尽,居然大觉王!

  “观法无我”,这个“法”,龙树菩萨认为,在宇宙万法当中,除了“心”以外,其他的部分都是属于“法”所收摄,就是心所受用的境界都叫做“法”。“无我”这个“我”,就是主宰义。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境界,会打很多妄想:我现在要干什么、明年我要干什么、十年以后我要干什么。但事实上,这个“法”的境界,它不是随顺你内心的妄想,所以佛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这里,佛陀告诉我们说:这个“法”字“如梦幻泡影”。说你在做梦的时候,这个梦的情节变化,不是你能控制的,完全是业力所显现。过去有一个修仙道的叫汉钟离,汉钟离他学了很多仙道的技术,他年纪大了,希望能够把这个法传下去。找了很久,终于在一家旅馆当中,找到了吕洞宾。吕洞宾十年的寒窗苦读,这一天要去考试,在旅馆里面跟汉钟离接触。汉钟离一看:哎呀!这个是我的弟子。汉钟离就走过去跟他说: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去考功名。考功名干什么?做官啊,享受荣华富贵啊。汉钟离说:你不要做官了,你来跟我学仙道。吕洞宾说:不行,我这十年寒窗苦读,为了就是这么一天,我一定要去考。汉钟离没办法,好吧,那谈到晚上睡个觉吧。汉钟离就从他的背袋拿出一个枕头:你睡我的枕头好了。睡在这个枕头,睡着了,睡着以后就开始做梦。在梦境当中,他去考试,哎呀!一考果然: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考上了状元,大家又敲锣、又打鼓的报这个信。皇上请去,他长得一表人才,皇上把女儿嫁给他,做驸马爷。哦!有名有利。他的家庭生活很快乐,就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荣华富贵不会持久的,没有多久他的儿子得到一种流行病,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的太太悲伤过度,心情不好,后来也死掉了。吕洞宾悲伤妻子跟儿子的死亡,整天哭,就把眼睛给哭瞎了。这个时候,一个人没有眼睛的时候,你想想看,再好的荣华富贵对他来说,有什么意思呢?他眼睛打开就是一片的黑暗。这个时候真是后悔,当初要是听汉钟离的话去修行,现在多好!这个时候,内心当中一感伤就醒过来:哦!黄粱一梦。(哈哈)这时候就想:哎呀!人世间啊,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荣华富贵是如此的脆弱,你要去受用快乐的果报,这当中一定要吃下毒药。换句话说,你要受用功德天,你就要同时接受黑暗。这个时候吕洞宾就两个都不要:好,我跟你学仙道去吧。所以“观法无我”,就是要明白一切法,没有主宰性,你可以在心中打很多的妄想,但是这件事情跟你的妄想,是绝对不一样的。就是这一切的境界相,不是你能够主宰的。是谁能够主宰呢?就是业力的因缘在主宰。这当中牵涉到你个人的业力,也牵涉到众生的共业,这当中曲折变化是很多的。所以说,我们观法无我,能破除我们对法的颠倒,一种“我”的颠倒。我们总认为这个境界就是我所安排的,我现在要干什么、以后要干什么,事实上我们是没有主宰性的。

  这个“观心”跟“观法”是破除我见的颠倒,“观身”、“观受”是破除爱取的烦恼。这样子是对治我们对身心爱见的烦恼,四念处。这个四念处观,不管是在圣道门、不管是在净土门,都很重要。因为你站在圣道的角度,一个菩萨要在三界流转,你大悲心广度众生,你也是要修四念处来调伏你的爱见,你才“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你对这个果报体不能有爱见的颠倒,你才不会有痛苦的感受。所以龙树菩萨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菩萨如果不修四念处,这个长时间的流转生死,能受得了吗?受不了,就要修四念处的光明来保护自己。站在净土的角度,我们要厌离娑婆,就一定要对我们身心的爱取要调伏,所以这个四念处对净土法门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破除我们的四种颠倒,使令我们能够正确的看到我们身心世界的真实相。

TOP

我们内心的世界─真中有妄,妄中有真


                   净界法师


    蕅益大师他开示我们说:我们一个修行者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没有真实的大开圆解,或者说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对我们内心世界是茫然无知的,那么这种情况,我们没有资格谈到修证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只有资格做一些慈善事业,因为我们的心中处在颠倒想,一个颠倒、妄想的心,是没办法创造一种真实的功德。为什么这样讲呢?

    祖师常说:念佛是谁?拜佛是谁?所有的佛号,都是你那一念心去推动的,所以心是业主,你那个明了的心是造业的根本,你那个造业的根本是颠倒的,一切法是颠倒的!所以在整个修行当中,了解我们内心的世界,是非常的重要!

    本经把我们内心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妄的─真妄和合。

    这两个是同时存在的─真中有妄,妄中有真。这种情况就好像说一杯水很干净,但是我们丢进了泥土,再把它搅拌一下,这时候,清水跟污泥就混在一起了,这一杯水当中有清净的水,也有染污的泥沙,这两个就在一起,很难分开了。我们凡夫的心亦复如是:我们的内心当中,有真实的一面,也有颠倒虚妄的一面。所以我们学佛,我们用佛法经典的道理,来检查自己,我们发觉─有时候我们像佛陀一样,充满了慈悲;有时候像魔鬼一样,充满了烦恼,就是这样。怎么办呢?现在我们要改变自己,就先要了解我们自己。

    本经,花了很多时间去分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妄?花了很多时间─七处破妄,十番显见。简单的讲,我们去判定真跟妄,有两个方向,第一个从它的相状:真实的心─是离一切相的,它没有相状的,它去了别一切法的时候,它清楚分明,但是它心中没有相状,它是不取一相,它没有住在一个固定的相状。妄想─就不一样了,妄想它是一种感受,它先有感受,那么感受当中,有很多的想像。

    比方说:喜欢喝茶的人,他就把这个茶,产生很多美好的想像;喜欢喝咖啡的人,他的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他就把咖啡做很多、很多的变化,很多的想像,然后心就住在这个想像当中。
所以:只要是妄想在活动,它肯定是带有相状的,而且也一定是住在这个相状。所以为什么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稳?因为相状是变化的。只要是相状,它就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你住在一个生灭变化的东西,你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不安稳。其实我们的内心,本来是安稳的,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弄得不安稳,我们住在一个我们心中假想的影像当中,然后让自己不安稳,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TOP

不取法门,它的殊胜在哪里呢?

净界法师

那么这个不取法门,它的殊胜在哪里呢?它的功德相,我们看佛陀的说明:【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这个不取心中的妄想,佛陀用两个譬喻来作说明:

第一个、它是妙莲华─佛法常用莲华来比喻菩萨的智慧。莲华的特色─出污泥而不染。就是指:菩萨在三界的杂染因缘当中,他不为染污的因缘所染污,这是第一个。也就是说:我们一个菩萨,我们面对阿赖耶识不断的释放很多的感受、妄想,但是我们又不会受它所伤害,这个就是妙莲华,不是说没有妄想,而是有妄想,但是它伤害不到你,这个就是妙莲华。

第二个、金刚王宝觉─那么这种觉悟的力量,就像金刚王一样的坚固,它能够破一切烦恼。你用《楞严经》的方法,没有一个烦恼是不能破的,不可能!不管你的烦恼多重,其实《楞严经》不怕你烦恼重,但是你方法要懂,就是─脱离妄想、对治妄想这两个思想。当然这里,它强调的是脱离妄想——不取。你从不取当中,所有的烦恼变成没有根,那你就很好对治了。达妄本空嘛!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什么叫如幻三摩提呢?三摩提当然是三昧,就是:当你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你观察你无始劫所累积贪嗔痴的烦恼跟罪业,是如梦如幻的。所以你该怎么办呢?你就用如梦如幻的佛号,或者说用如梦如幻的咒语,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用如梦如幻的法门,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它的思想叫如幻三摩提。这个好处呢─弹指超无学,你只要一个短暂的时间,就超越了二乘的功德。因为二乘他还是有所住,凡夫住在有为,二乘住在无为偏空真理。一个人有所住,他的胸量就狭小了,他就很难生起广大的波罗蜜。所以说:菩萨他能够随时的从空出假,就是因为他修如幻三摩提,他从假相里面出来,随时又能够回到假相当中;擅用这个假相来积功累德,而不为假相所伤害。所以他的这种方式的功德啊,很快能够超越二乘的无学─偏空涅槃。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这是一个阿毗达摩(阿毗达摩就是无比殊胜的法门),而且是十方诸佛在整个趋向大般涅槃当中的一个必经之门,叫一路涅槃门。换句话说:我们要进入大般涅槃,只有一个门,你这个门不走,你就没路可以走,就是不取,就是我们说的脱离妄想,只要你跟妄想在一起,你就不可能成佛。

你看后文的五十阴魔,《楞严经》认为阿罗汉也是活在妄想,因为他住在偏空,也是打妄想、也是没有回到真实的心性,心性是无住的。所以说,你今天不修这个不取的脱离妄想的法门,那么你就很难成佛,因为它是通往涅槃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脱离妄想,这个是我们要趋向佛道必修的课程、必经之道。我们把这个思想看附表,作一个总结:

附表六讲到─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称性这个性,指的是真如佛性,或者讲现前一念心性─一种离相的真如。这个称性什么意思呢?称性就是随顺的意思。我们随顺于无相的真如,而生起修德,因地上叫做随顺真如,在果地上叫做全修在性,所有的修德还是在开显真如佛性。

所以整个《楞严经》的思想,它的根本的依止处就是真如,因地叫做随顺真如,果地叫做开显真如。所以:蕅益大师说:整个大乘佛法,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修学──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地安住真如、随顺真如,果地还是在开显真如的功德!你干嘛修布施呢?你是假借布施的法门,来开显你内心当中本具布施的功德,你是借假修真,假借持戒的相状,来开显你持戒的功德─法法销归你内心的一念心性。当然我们的重点在因地,菩萨重视因地的,因为你有因,一定有果。


TOP

当我们造作恶业--它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



                     净界法师



    二、调伏力

    其次,就是它的枝末了——调伏力。

    前面讲到无念---念而无念。或者我们按天台智者大师的思想,叫做从假入空---从一切的假名、假相的因缘当中,回归到清净的空性。那么这个调伏力,就是无念而念,从空出假又产生一个念头,当然这个念头是善念。前面叫做正念;从正念当中,依止我们假观的智慧,又产生一个善念,这叫调伏力。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止,第二是增长;能止方便与善根增长;一个灭恶,一个生善。

    能止方便——

   【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我们在止息一切的恶法,因为我们过去生中,有很多烦恼习气,不好的习气也是有,善的习气也是有。但是,我们面对不好的习气怎么办呢?惭愧悔过。菩萨戒中常说的---菩萨要有一种增上惭愧心。那么怎么办呢?你要思惟业果决定。就是说,在我们当来的生命当中,是由业力决定的,我们要深信当我们造作了善业---它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当我们造作恶业--它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

    所以我们对于未来,是一种怖畏当来的三途果报——怖畏。菩萨对三途果报,深感怖畏。我们说不住,不是叫你否定,而是说你要用超然的角度,来观察因缘。所以菩萨在观察因缘的时候─当我们在面对恶法的时候,你要思惟这个恶法,肯定会带我们到三恶道去,菩萨对这恶法产生怖畏。为什么怖畏恶法呢?因为怖畏它的结果,菩萨看到因,他是随时看到果报的。那么因为怖畏当来的果报,而产生增上惭愧;以惭愧心的缘故,来止息一切身口意的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失故。法性本来就没有过失,所以我断恶的整个行为也是顺从真如。这是第二个思考,从一种顺从真如的角度,从无住的角度来生惭愧心。

TOP

我们应该要怎么修善会比较圆满呢?


净界法师



发起善根增长方便——


【谓勤修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前面是止恶,这里讲修善,这当中分成两段:一个是因地,一个是果地。我们应该要怎么修善会比较圆满呢?要广修供养。什么叫广修供养呢?这地方有身口意三业的供养:

    第一、身业的礼拜,菩萨每天一定要礼拜诸佛,你受了菩萨戒你就知道,你一天不拜佛,就犯菩萨轻垢罪。

    第二、赞叹诸佛菩萨的功德。

    第三个、内心的随喜。

    这随喜是很重要。菩萨为什么要有随喜的心呢?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我们所修的法门,只是无量善法当中的其中一小块,所以当我们随喜别人的善法时,对于我们来生是一个很好的布局。

    比如说:有些人他参加佛七,他报名了,假也请好了,他打佛七的时候生病了;他要来听经,他时间到的时候障碍重重,这个就是过去生跟这个法没有结善缘,忌妒、毁谤…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总有一天我们是一定要成佛的,总有一天!也就是说,总有一天我们要具足一切的佛法的功德,所有的法门,你都要去修的,没有一个法门你可以不修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来生做障碍,你迟早要学习它的。所以一个菩萨他的眼光看得比较远,我今生的生命有限,我先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但是对于很多的法门、一切的功德皆随喜。先结善缘,先把未来的路铺好,所以要随喜赞叹别人一切的善法。菩萨透过身口意三业的供养,这个是修福德资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