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随顺不得,断灭不得,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


                   净界法师


   【佛言:如是。】佛陀说:如是、如是。佛陀对于桥陈那比丘三界果报的描述,以及我们内心生灭心的描述,佛陀是认同的,说:桥陈那比丘说的是正确的。


    不过,蕅益大师他提出一个观念说:从微细处来说,这个灰尘跟虚空的比喻,大、小乘的认知还是有所不同的:小乘佛法:对灰尘是完全消灭,他认为虚空─不允许有灰尘,他的思想是灭色取空,当然这个思想会有问题的。

    大乘佛法:它的思考是认为灰尘─是不会障碍虚空的。灰尘有什么关系呢?你不要管它就好了,问题不在灰尘,问题是你不要住在灰尘,你有选择性嘛!大乘佛法是认为产生灰尘的原因不能怪我们;当然所谓不能怪我们,是不能怪今生的我,要怪…怪前生啊,你前生把灰尘创造出来,它今生就要释放出灰尘;但是你今生有选择性啊,你可以选择不住灰尘啊!不产生灰尘这一部分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安住在我们的生灭心,我们可以不随我们的感受、妄想而转的,所以这个是大小乘最大思考不同。

    以天台教观的判定,小乘佛法灭色取空,把生灭心消灭以后,这个是会有后遗症的,错损菩提。所以有些人对于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用激烈的手段加以断灭,你就没办法发菩提心了。你看阿罗汉,阿罗汉对外境─于一切法不受,他没感受,阿罗汉他的身心世界,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世界啊?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鸟从虚空飞过去,它完全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好不好?当然也有好,也有不好:好是这个人不会起烦恼,不好是这个人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人,他看到众生的苦,他完全没有感觉,这就糟糕了,没有办法发大悲心。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一开始就要走对方向,小乘佛法叫断烦恼,大乘佛法叫转烦恼;一个转,一个断,这个不同。大乘佛法是烦恼你要去升华,你要跟自己沟通,你要用智慧来告诉你自己,不要住在烦恼。因为大乘佛法认为烦恼本来就是真如的一部份,它迷了变成烦恼,它悟了就是真如,你不能断它的。所以大乘佛法是无住,小乘佛法叫断灭,所以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当然结果也不一样,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要清楚,我们用小乘的方法断烦恼的确很快,但是有很严重的后遗症,你到最后菩提心发不出来。

    所以我们从天台教观的判教,你这个成佛之道,你要长远的布局,你不是说,诶…我先离开三界再说,那你后面的路怎么走呢?你不能断了你的后路啊,所以你一开始方法就要走对!这个乘,你要选择一个──我从这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我这样走不会影响后面,而最好的断烦恼的方法是无住,你后面才能够生心嘛!所以这里说明:虚空中果然有很多的灰尘,我们一念心性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但是你有三种选择:

    第一个、你选择住在感受跟想法--生死凡夫,那你未来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你。

    第二个、你把灰尘全部弄干净--小乘的学者。

    第三个、你不要去管灰尘,你只要不随妄转,安住在虚空—这是大乘学者。

    三种选择,有三种不同的结果。那么本经当然它的思考是,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正念真如,妄想自然消失,因为它没有自性。大乘佛法是用真实的心性来感化、来升华烦恼;是用真实来改变虚妄,用改变的方式,不是用断的方式,这一点大家能好好体会!如果你有志于成就佛道、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对烦恼的态度是很重要─随顺不得,断灭不得,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不能断也不能随顺。那怎办呢?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真实来转变虚妄。等到《楞严经》后文修行篇的时候,它会讲得很清楚,这个地方的理论篇就是建立一个你未来要怎么修行的基本知见。

TOP

一念心转,整个生命的因缘都转


                    净界法师


    这一段的经文,整个思想就在这一句话【则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几乎所有古德在解释这一段经文的时候,重点都扣在这一句话。这一句话,会让我们对心性有更深层的了解─我们想要安住真如,你一定要了解什么是真如,要不然你怎么安住呢?这一段蕅益大师说,叫做:

    真心不堕妄境──


    就像一个镜子,镜子它可以照了整个外境,但是它跟外境没有真实的结合。你看你一个男人站在镜子面前,它就随顺因缘,显现一个男人的相状出来,这个男人走了以后,站了一个女人,就显现女人的相状;但是身为镜子,它本身不是男人,它本身也不是女人的相状,它本身无相,但它随顺外在的因缘,显现男人相状、女人相状。

    真心亦复如是,它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相状,但它本身来说,它是无相,因为它离一切相;所以它在经典上这叫什么呢?我们心跟外境叫做非和合,但是又非不和合。这个地方,我个人有个小体验给大家参考一下:

    我有一段时间,到一个道场去上课,是上下午的课,中午吃饱饭休息一下;它那个地方经常有很多的噪音…非常吵,但是我必须休息,因为我下午上课要有精神,但是外境不是我可以决定的啦!所以刚开始我的心接触噪音的时候,我感受非常不好,当然也打很多不好的妄想。

    但是我想,《楞严经》说:其实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没有真正的和合,如果说音声它是真实的跟我的心性和合,那我就别无选择了,那我肯定要受它干扰;问题是我们的一念心性,其实跟声音是没有真正的和合;那没有真正和合,它为什么干扰我们呢?

    因为你有所住,所以它对你产生干扰,为什么阿罗汉在这个地方,音声对他不能产生干扰?因为他无住,他选择无住嘛。灰尘在那个地方,我们选择虚空嘛,我们不一定要选择灰尘;灰尘要不要出现,我们没有决定权,但是我们选择安住在灰尘或安住在虚空,这一部分是我们做主的。释不释放音声,这个我作不了主,我过去有这个业力,循业发现嘛!我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方,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刚好有工程在施工,那肯定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过去生有造作这个业力嘛,我认命。但是我面对果报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不受、选择无住,这一部分是我们有选择权;我们的生命,有些是你作得了主的,有些你真的作不了主,你要把它区分出来。所以我后来就慢慢…诶,调整我的心态,我想说…我的心本来就没有这噪音的相状,我不一定要随你而转,诶,我很快就睡着了,真的啊。

    心态决定你的状态!真的是这样─一念心转…一念心转,整个生命的因缘都转。临命终的时候就是这样;你看一个人起颠倒的时候─梦里明明有六趣;醒过来的时候─觉后空空无大千。你往生净土也就是一念的觉悟,一念的回光返照,皈依佛陀,显现极乐世界;你一念的颠倒执着,那就出现了三界果报。

    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说:心性本身是没有寂静相,也没有摇动相,它是离一切相的。这一点对我们有很大的信心,原来我们无始劫来起了很多烦恼,造了很多的罪业,但是都没有真实染污我们的心性,我们随时可以恢复我们本来清净的面目。为什么呢?因为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它根本是离一切相的。所以:一个生死凡夫凭什么能够说:我们能够恢复我们本来面目?因为我们本来面目,本身是不受染污的。这个思想就说明真如它的一个的相貌是离一切相。

TOP

信心就是信心,为什么加上一个真实?
                   净界法师

    佛陀说:比方说一个客人,他暂时住在旅馆当中,他暂时住一住就要离开了,不能长住;但是这个旅馆的主人,他是真实的永恒的住下去。那你现在分别法音所产生的感受跟妄想亦复如是,如果它是真实你的心性,它不应该离开,它应该永远陪伴着你才对啊!为什么声音走的时候把它带走呢?你听到美好的音声、美好的音乐产生快乐的感受,当美好的音乐结束的时候,你快乐的感受也被带走,那这个算什么真实的心性呢!你心中任何的感受跟想法,只要是要被带走的、只要是假借外在因缘生起的,都不是你的东西。

    所以蕅益大师他在念佛的时候讲三资粮——信、愿、行,他说我们要建立一个真实的信心,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信心就是信心,为什么加上一个真实?意思就是说:有些信心是不真实的。你看有些人他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因为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时候,他对佛号会通身靠倒;但是他病痛现前的时候,他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没有了,他这个信心是假借健康的因素而有,当健康失掉的时候,把信心也带走了。

    所以:我们依止生灭心的修学,我们永远跟着感觉走,就是你的心永远是借来的,没有一个真正你自己的东西,你都是借来的,临命终的时候都要归还啊!

    太阳出来了产生了光明,太阳一走把光明带走;风一吹产生摇动,风一走摇动相就带走。光明是跟太阳借来的,摇动是跟风借来的。所以你要怎么检查你的心是生灭跟不生灭呢?

    只要它必须是有所归还的,它就不是你真实的心。这个地方说的非常清楚:什么是我真实的心;什么是我暂时的、虚妄的、一时感觉,你要把它区分出来;只要离开了六尘就没有自体的,这个就不是你真实的东西;你要假借很多、很多的因素,这个心态才会生起,这个心态临命终的时候肯定是会败坏的;当你到加护病房的时候,全身插满管子的时候,它一定会要消失掉,这个心临命终的时候绝对不会现前;但是有些心态,你培养出来的时候,在你苦恼、病痛的时候,它永远跟在你的旁边,这个就是真实的心性,可以依靠、可以安住。

    以佛法的角度─你依止道理的思惟,产生的这种修行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破坏的;你假借某种事相的感应产生了信心,这个信心是可破坏,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判定的方法。

TOP

茶很香啊!你知道吗?不是茶好,是你福报大!


                   净界法师


    从唯识的角度,妄想它是唯识所现跟唯识所住。首先我们看唯识所现:

    这个唯识所现这个识是指什么识呢?第八识。


    第八识它含藏我们过去善恶业力的种子,等到今生成熟的时候,它的工作就是一个叫异熟,就是释放种子,变现果报。变现果报的时候,主要有二个: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想法;感受我们前面讲过是个人的循业发现;比方说,我们从一个大的总报来说─一水事件,这大家很清楚啊,一盆水在那个地方,我们人有五戒十善的业力,我们去跟水接触的时候,感到清凉的感受;饿鬼道的众生去接触水的时候,他感到是一个热恼的火。这个水本身没有自性,是个人循业发现嘛!

    又比方说,我们今天有三五个人在讲话,突然间有一句话你听得很刺耳,那你过去生这方面有罪业,你过去生肯定有批判别人,所以你听到这一句话,你就会有痛苦感受。其实这一句话没有错,一句话释放出去,每一个人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你自己业力变现的这一部分,你有什么业力,这一句话进入到你心中的时候,它变现的,是你自己业力变现的,叫自变自缘。

    所以在唯识学上说:一个法要进入你心中,要产生一个变现——随顺你的业力变现。你看那个水,饿鬼道接触水的时候,它变现成火,这是循业发现!我们如果看一个人不是很高兴,不是去改变他,赶快去忏悔啊,你有这方面的罪业啊!所以我们在修《楞严经》的人,他的思考模式法法销归自性─他每一个法,都在观察自己的内心的即空、即假、即中,都是你个人的问题。从总报来说是一水事件,那别报也是这样,你看那个[读者文摘],讲到一个个案说:

    美国有一个人他吃玻璃,他吃玻璃吃得很高兴,有人问:你吃玻璃感受怎么样?就像那个脆饼一样,吃起来又香又脆啊。但是我们吃玻璃是很坚硬啊,他不但吃它还可以消化,他过去有这方面的业嘛!中国大陆有人吃石头,把石头像当花生一样的吃,所以我们的感受,完全是个人的循业发现。感受结束以后,下一个就是你的想像─安立名言,这个就很复杂。

    感受是很单纯,因为感受大概就是第一刹那;你说诶,这个茶喝得很香啊!诸位你知道怎么回事吗?你为什么喝茶会很香,你知道吗?不是茶好,是你福报大!真的,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喝茶看看!是你的福报大,你有这个善业力;你一个苦恼的人喝茶,它不会香的,他没有福报,它怎么会香呢?所以你喝茶喝得很香,这个茶只是一个增上缘,是你个人过去善业强!

    第一念感受,第二念想像,到想像的时候,事情就很复杂,每一个人过去的想像力不同。

    比方说,有些人他吃到一个巧克力蛋糕,他第一个感受是快乐对不对?就想说,哎呦,这巧克力不错哦,我应该把它占为己有哦。这样的想像,你来生啊,应该没有太大福报,悭贪的想像。有些人说诶,这个巧克力蛋糕不错,应该跟大家分享。你这个人经常起这种想像,你来生福报很大!这个想像它会带动业力的。所以我们从感受而到想像,这里就开始变成一个因缘了,这是我们的唯识所现;但这一部分,都是继承过去生命留下来的。感受是继承你的业力,想像是继承你过去的心态!你过去的心态是布施的心态,你今生还是喜欢布施;你过去喜欢悭贪,你今生还是悭贪,这个叫做等流性,我们现在对过去是没办法啦,概括承受。

    修行的困难就是─我们如果是从今生开始,那很简单,处理今生的问题就好;修行的困难,就是你内心深处,留下一些乱七八糟过去的想法,这个很麻烦,有好的、有坏的。这要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说你不要老是打这个妄想,不可能,已经打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唯识所住这个地方。

TOP

警告所有的修净土者:你不要一天到晚想着你的善业!


                    净界法师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摄藏识,它把内心的业力释放成果报的时候,它的速度是非常的快速,行相是非常的微细。所以我们会误认为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它是不生不灭的,是一个恒常不变异的自我,使令我们第七意识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所以叫作阿赖耶。

    阿赖耶识,它身为因果的一个依止处,它保存业力、释放果报的过程当中,被第七意识产生的自我意识给执取,这个就是所谓的阿赖耶。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是不明白什么叫所知依,我们今天如果不把因果的根源加以探讨,我们习惯性的思考会认为:我今天去拜佛,是我来拜佛;是谁去持戒?是我来持戒;我去造善业,也是由我去得果报。这样子的思考,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你这样子的业力,因为自我意识的执取,这个业力就是在三界里面得杂染果报,这个业力,它升不上去了。

    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警告所有的修净土者,就是:你不要一天到晚想着你的善业!

    你想:诶,我今天造很多善业啊。你每想一次,便增长你一次三界的力量。

    你一定要把你的善业:诶!我没有造善业。把所有的善业,回向净土,我不可得,要把你的善业升华。

    如果你一天到晚想着你造很多的善业啊,刚好就是这句话啦:「摄藏此识为自我故」,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摄藏很多的善业,以后也是由这个我去得果报。

    所以你修善业,修善业本身没有错,问题是:你不要一直认为有一个我在造善业。这样子的话,对于你临终正念是障道的。因为你每一次这样的思考,都产生一个反方向的力量,就是在三界得果报的力量。到临终的时候,你的归依弥陀是正念,但是你平常也累积很多的功能,这样子善恶就开始抵抗,为你临终构成障碍。

    你说「愿我临终无障碍」,那你平常的时候就不要去创造这种障碍的力量,你不能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再来化解。
所以蕅益大师在《楞严文句》上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阿赖耶识它本身是生死的根本,我们本来就应该修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阿赖耶、来破坏阿赖耶,结果你把阿赖耶当作自我意识,「无量劫来生死本」,结果「痴人认作本来人」。

    这个地方是解释「摄藏此识为自我故」,这个颠倒的众生,以阿赖耶识为自我,就产生在三界当中一个强大的流转力量。

    所以我们应该要回向,把所有的善业回向,不要让这个善业跟自我合在一起。

    就是谁造善业呢?就是一念的心去造业嘛,我一念的菩提心去造业,也是由菩提心得果报;不要说是「我」去造善业,不要有这样的思考。

TOP

想要改变我们的生命,就从唯识所住下手破那个住


                    净界法师


    修行的困难就是─我们如果是从今生开始,那很简单,处理今生的问题就好;修行的困难,就是你内心深处,留下一些乱七八糟过去的想法,这个很麻烦,有好的、有坏的。这要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说你不要老是打这个妄想,不可能,已经打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唯识所住这个地方。


    所以《楞严经》它并没有改变你的感受跟想法,因为我们身为一个现在,肯定要继承过去的,这是我们的宿命。佛法不重视过去,佛法是既往不咎,佛法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这个刀子拿了无量劫,没关系,你放下!你未来是光明的!所以佛法是重视未来。那你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怎么办呢?下面这一句话很重要。

    你不要住在你的感受、你不要住在你的妄想,否则你生命的历史将不断的重演!

    我们不是要你们改变你们的感受跟想法,你们做不到嘛!你抗拒不了的,这个是一个无量劫来打了很多妄想,留下来的等流习气,你怎么跟妄想抗拒呢!你不是它的对手,所以你只有用智慧观照观察它,你只要问妄想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是在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就是心境碰撞的时候产生的感受,所以才引生妄想。我们今天想要改变我们的生命,就从唯识所住下手,破那个住。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讲到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有一次到河边要渡河,他等待渡河的时候,有一个女众,突然间跳到河里自杀,佛印禅师赶快跳下去把女众救起来。救起来之后,佛印禅师就说:哎呦,你那么年轻啊,你干嘛要寻短呢?这女众很悲伤说:师父啊!你不知道啊,我结婚了三年,我的儿子最近死掉了,我先生也离我而去了,我什么都没有了,我活在这边有什么意思呢?佛印禅师说:你结婚了三年,就有先生跟儿子,那你结婚之前干什么呢?我结婚之前是年轻的女众,很快乐啊,自由自在啊!佛印禅师说:那你现在只是回到三年前的你,你也没损失,你三年前就是这样;那你三年前可以快乐,你为什么现在痛苦呢!你失去你的先生、失去你儿子,那你以前也是这个样子啊!

    问题是我们住嘛!所以你看:假设你有快乐有痛苦,诸位你会选择先苦还是先快乐?你选择先苦。因为我们先苦,诶,有比较,前面不好,后面好;假设你快乐是百分之五十,痛苦是百分之五十,如果你前半段是快乐,你后半段就很麻烦,因为你会有所住,你就会对比。所以世间上最痛苦的人是:前面活得很快乐,后面失掉了的人;你看他一路以来都很贫穷,他也无所谓,他从小已经贫穷惯了。所以业力在释放果报的时候,它是公平的,但是当我们有所住的时候,这问题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修行啊,你要知道它的方向,不是改变你的想法,因为想法你改变不了,你只要无住它自然消失掉,它对你没有影响,有跟没有一样。我们今生的生命只有活五十岁,活到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不可能去抗拒无始劫来留下的东西,不要做这种无谓的牺牲,你说妄想我跟你拼了…为什么很多人退转,就是只有事修没有理观。

    你要观察:这个妄想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你只要无住就好了!所以在整个还灭门当中,我们正念真如─

    第一个、安住力─把心带回家─不迷、不取、不动;

    第二个、调伏力,就是空假中三观来调伏;

    第三个、坚持力,这个坚持力到修行门再说,以愿力来坚持下去,永不退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