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文钞选读】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净界法师】【文钞选读】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文钞选读】


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净界法师】




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净界法师


    舍儒出家—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


    这是印光大师他出家的因缘。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介绍印祖的身世。师讳圣量字印光。这个讳,就是一个回避的意思。我们出家人有内号跟外号。这个内号,就是所谓的印光大师讲的「圣量」,一般的内号只有自己的师长,还有国王才能够称呼你。我们一般同参道友是应该称外号,就是字「印光」。所以这个圣量要加一个讳,就是我们要尽量回避去念大师的内号,这是尊重的意思。

   「别号常惭愧僧」。前面的圣量跟印光,是师长所给的。这以下是印光大师他自己取的一个别号,叫常惭愧僧。我们解释一下常惭愧这句话。这句话,对印光大师整个修持有很大的影响。


    先解释这个「惭」跟「愧」。「惭」在《百法》上说:「依自法力,崇重贤善」。就是说,我们依止我们自心的力量。「自」自己的自,自心的力量。「法」就是教法。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以一种尊重心,尊重自心,以及尊重教法。我们由于尊重我们的自心,以及尊重教法的缘故,使令我们能够「崇重贤善」,能够推崇尊重贤善的人,这个叫做「惭」。


    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修行人,看到有些人:哎呀!这个人能够诵《法华经》、诵《华严经》,这个人待人处世老实厚道。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嫉妒,甚至于排斥他,这就不是崇重贤善。或者我们有些人,看到这些人有功德,他也无所谓:哎!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事。他一点都不在乎,这样子也不是崇重贤善。所以这个「惭」,就是我们对于有贤善的人或事, 内心能够真诚的推崇、 很尊重。 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内心当中,我推崇你、我尊重你,这个就是「惭」。其次「愧」,就是「依世间力,轻拒暴恶」。就是说我们依止世间的讥嫌,来轻拒暴恶。


    我们看到一些暴恶的人士,我们内心要轻视他,来排斥他。轻拒,拒绝的「拒」,轻拒暴恶。为什么我们这样做呢?事实上,我们的烦恼深深的爱着这种暴恶的事情,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去拒绝他呢?因为依止世间的讥嫌, 因为我这样子做,人家会讥嫌我,我是一个比丘、沙弥,我有护戒的善神在我的旁边,护法神他有神通力!他有他心通!他看到我这样子的行为、这种念头,他会讥嫌我:你看某某比丘!受了比丘戒,还起这个念头。我们就是依着这个世间的讥嫌,使令我们不敢去造恶,乃至于内心当中看到暴恶的事情,内心产生轻视跟排斥,这个就是「愧」。
  
    在《百法》上说,我们在所有的善心所当中,我们刚开始学佛, 第一个生起的是信心。这是善心所第一个。 你一定是有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才能够做佛弟子,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有信心以后,第二个要生起的就是惭跟愧。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佛法当中来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这是一种长时间的熏习。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是有惭跟愧,对于善法的推崇,对于恶法的排斥,才能够使令我们慢慢能够断恶修善,所以这个惭愧也是很重要的。


    印光大师又加一个「常」,这个常就是恒常相续,这是不容易。我们凡夫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生起惭愧心,但是我们一顺境的时候,就会把惭愧心的心所给忘掉。但是印光大师「常惭愧」,他不管是顺境逆境,乃至于尽形寿,内心当中惭跟愧的心所恒常现前,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 这是印光大师他以这个法号来自我期许, 叫 「常惭愧僧」 。就是说「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我的心态是怎么回事呢!「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我功夫最差,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识,这样子呢,我们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令我们的恶法很快的消失掉,所有的善法很快就生起,这个就是惭愧的功德。

TOP

印祖: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净界法师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 与陈锡周书 —



    好,我们看它的内容,分成三段。这个十念法门,第一段是说明它所加被的根机。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假设我们平常的事情实在太多,身体处在这个万丈红尘当中事务多端,你要我静下来好好的摄心念佛,这件事情实在是办不到,特别在家居士办不到。那怎么办呢?这以下有一个特别法门。 当于晨朝盥漱毕,你在早上起床盥洗以后,什么话都先不要讲,什么事也先不要做,盥洗以后马上就做这以下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有佛则礼佛三拜,如果你有佛堂,就到佛堂里面拜三拜,或者你要多拜也可以,起码拜三拜,这是第一个加行。

    第二个正修,拜完佛以后干什么呢?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这个时候,你就正身,或者是长跪,或者站着,把这个身体端正起来,精神提起来,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指的是念六字而且出声,怎么念法呢?尽一口气为一念,就是你吸气然后念佛号,念到这个气完全吐尽为止,这叫一念。这一口气当中,念几句佛号不要管它,就是念到气没有为止,你总共念十口气,这叫十念,这个正修。

    念完以后,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偈。这个回向,这是小净土,或是一心归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个归依文。或者你时间你不够,就简单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这功德回向。念完以后呢?念毕礼佛三拜而退,最后再拜三拜,这个就是时间非常的短,这是有佛堂的情况。

    如果是没有佛堂怎么办呢?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如果没有佛堂,就是就不要拜了,就向西问讯就好,三问讯,三问讯也是一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十念,然后回向,就是这两个方法。

    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这个法门叫十念法门,以一口气为一念,念十口气,这当中不要管它的数目,每一口气当中,有几个数目不要管它。这是慈云忏主为王宫大臣,政务繁剧,没有时间修行所设立的,这是一个法门的内容。

    第三段赞叹这个法门的殊胜。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为什么要尽一口气呢?这以下说明: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我们平常念佛的时候心思散乱,心思散乱本来应该要利用时间,好好的使令我们这一念心,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摄心安住。但是无暇专念,你整天都忙这个工作,哪有时间这样子念呢,所以只好靠这个法门。

    那这个法门的特色呢?借气摄心,它这个特色,就是用这个气从吸饱以后吐出来,这一口气当中,因为你都没有换气的关系,你不容易打妄想,它就是一口气,把所有佛号都念完,所以这个地方的特色借气摄心。他的意思就是说,你实在是没时间念佛,但是你实在是想往生极乐世界,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去创造一个念佛的资粮?有!就是这个借气摄心的方法。

    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这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不可以强使多念,你念到没有气的时候,就不要念下去,把这个气吐完以后,就不要再念下去了,不可以强念,否则伤气,这第一个。第二个也不可以多念,你一天只能够念十句,不像前面的三三四,因为它是配合着气息的运转,你可以念一整天,没关系的。因为这个是十念法门,只能够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也伤气。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不可以强念,也不可以多念,它只有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念。

    以下就总结这个法门的殊胜。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我们一般都是散心念佛,很难往生。我们在这种短时间当中,这个法门因为它借气摄心,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只要我们不间断,也能够决定往生。所以我们在平常修五点记数法之余,你也可以每天修一次的十念法门,这个时间很快,但是这个只是一天一次而已,加强我们念佛的念力,它有加强作用。

TOP

临命终时能否过关 放下因缘观照现前

净界法师


    我自己读《遗教经》,读到“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我对这句话很感动。一个人临命终时保持寂然无声,这是什么境界呢?我们一生的修行,临终一关最为要紧,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佛陀在临灭度时,色身败坏,弟子们哭泣着,这时佛陀内心的观照力现前,他能不随境转,这是一个重点。当然佛陀是示现告诉我们,不论一生中做了多大的事业,摄受多么多的眷属,盖了多少庙,这些有为法都是其次,临命终时是否过得了关,关键点在于“寂然无声”,内心是否能真实放下因缘,向内安住,这才是重点,修净土者更是如此。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自己一生中持多少佛号,这倒是其次;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时是否能“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首先自己内心相信阿弥佗佛的功德,他绝对有能力救拔你;其次,你真实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心一意等待弥陀的现前;然后安住在现前佛号上,这才是关键。

    如果平时虽念一万、二万声佛号,临命终时却起颠倒,东挂碍西挂碍,则这人决不可能往生,因颠倒错乱现前,没有安住在内心的正见与正念中。所以临命终时要注意,你这时“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自己要安住在真理上,不能向外安住,若向外安住,“瞥尔情生,三界枷锁,万劫缠绕”。

    一个人临命终时的失败,就是一生修行的失败,则要从头再来努力几十年。平时的挫折,可能拜个忏,忏悔几天就走过去了,但临命终时的失败,却要付出另一期生命的代价,这有多可怕。

    为什么临命终时会错乱呢?世间上的事情有它的等流性,有它的前因后果。蕅益大师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若平时就很少在真理上安住,很少生起观照,则临终时就无法生起观照力。今生虽修习持戒修福的善业,来生就在三界得有漏果报,如此而已。所以这段经文: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这是非常重要。佛陀一生中虽也做了很多事业,如“初转法-轮,度阿若桥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佛陀做了这么多事业,而在临终时,佛陀是以什么心态来面对灭度呢?“是时中夜,寂然无声”,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要这样修行。

TOP

深深的爱着你这个三界的果报,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净界法师



   「陕西合阳赵氏子」。这是讲他的身世,陕西省合阳县赵氏的儿子,这个姓赵。「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这一科,是讲他幼年的学习情况。他小的时候,跟随他的兄长读儒家的书籍,「颇以圣学自任」,就是很有心得。这个圣学是指儒学。「自任」,就是自我期许。就是说「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君子,从最初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于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他。当初的印光大师也是这种境界,「颇以圣学自任」,立志要做一个君子来自利利他。但是呢,「和韩欧辟佛之议」,他就是受了韩愈、欧阳修的辟佛,这个「辟」,就是驳斥,反驳、排斥,对于佛法的这种议论。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儒学, 蕅益大师说: 五乘格之,仅属人乘。 要以 「五乘格之」 ,这个「格」,格物的格,就是以五乘的标准来衡量,就是属于人天乘。换句话说呢,儒学所诠释的是一个人天的因果。人天的因果在整个佛法当中,它是一个基础,而佛法是广泛的探讨十法界的因果,更广泛了。但是如果我们在人天乘当中产生执着以后,可能会对于更高深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产生怀疑,甚至于毁谤。所以就有这个问题,产生「辟佛之议」。印光大师当初也没有接受佛法,也受了这个影响,就造了谤法的罪。
  
   「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 」 后来, 谤法是重大的罪业, 就花报了,那就是 「病困数载」 。病困数载以后呢,这个病苦的刺激,哦!启发他过去的善根,所以我们这个善根,生生世世是不会退失的。这个时候他的善根,虽然他没有接受佛法,但是他内心当中的善根,因为苦的刺激,他怎么样呢?「始悟前非」。觉悟做这个不对,不应该毁谤佛法。这个时候呢, 「顿」,马上革除这种谤法的相续心,就起忏悔心,把这个相续心给消灭掉。乃至于二十一岁就出世的善根成熟,就跟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老和尚出家,那个时候是在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岁也」。这个是说明印光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他是怎么样由儒学而出家的因缘。


    再看第二段「归心净土」。就是他出家以后的情形。
  
    师生六月即病目,几至丧明,后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戒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如血灌,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
  
    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在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就有眼睛的毛病,乃至于几乎是丧明,几乎完全看不到。后来经过治疗,慢慢的有好转,但是目力已损,虽然好,但是这个眼睛很脆弱。怎么个脆弱法呢?「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只要眼力用的太过疲累,一发红眼睛就看不到了,就有这个毛病。他出了家,受具足戒以后,「师善书」,印光大师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所以凡戒期中所有有关写字的事情,这个戒坛就请他来做,写戒牒、写超度名单等等。后来,写字的时候写得太多了,眼睛用的太厉害,「目如血灌」,就是眼睛充血了。这个时候,「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


    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身为苦本」,在修净土法门,这个思想太重要了!我们一个功德的成就,他的根本法门就是你的内心的一个意愿,你积聚再大的功德,如果你不想改造你现在的生命,那个功德是没办法去成就的。换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够觉悟这个苦,这个三界的果报是苦,你很难去解脱这个三界果报的束缚,很难!
  
    念佛也是这样,你念了很多的佛号,你的佛号的念力,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你能够专心的在佛号当中,「专一安注,相续安注」,而且你能够花很长的时间去修习这个佛号, 但是你内心当中,深深的爱着你这个三界的果报,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那个念佛的力量,并没有引导到净业的地方去,变成人天福报。所以这个马车,前面那个马是最重要的,你的速度跑得再快,这个马车方向有错误就完蛋了。


    所以这句话「身为苦本」,我们在下一科会比较详细的解释,这个地方简单的说一下,这个苦谛,要以净土法门来说就是厌离娑婆,要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种愿力。就是说我们要观察,我们有时候我们这念心,不要老是随顺过去的思想,这种邪知邪见,我们要观察所谓的「观受是苦」。就是说,观察我们所领纳的三界的正报跟依报都是苦的,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之苦,而这所有的八苦是依止我们的正报而有。我们为什么会有老病死呢?就是有身体,你在三界里面,你要是阿罗汉,他无生!他根本三界他不得果报,你这个苦从哪里生起,那个苦没有一个依止处!所以,你只要在三界里面得一个果报,就表示说你这一期生命,有无量无边的苦会从你的身体生起来,这个就是苦谛。所以身是苦本,我们一个净土人,我们就是依止这种的思想,我们不要再去受一个三界的果报,我们愿意到极乐世界去受一个极乐世界的意生身, 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他也从这个地方觉悟到「身为苦本」。 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斯也。

TOP

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

净界法师



我们总有一天会到达死亡。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烦恼的势力,你平常都不对治它,临终的时候就有问题了。比如房间里面有垃圾,你不去扫它,它不会自己消失掉。这是因缘所生法,佛法不讲自然外道。我们生生世世在内心当中栽培了爱取烦恼,你不把它消灭掉,它永远是在的。

    当我们念佛的时候不去修观来对治这个爱取烦恼,到临命终的时候就会有两个功能出现:一个是佛号的功能,一个是爱取的烦恼。结果不幸的是,我们心中的爱取烦恼是多生多劫熏习而成的,是熟境界;念佛是今生才发心的,是生境界。

    我们贪爱的时候是专心地贪爱,念佛的时候还夹带妄想。这两种势力的强弱不同,而我们内心的功能是强者先牵,所以就不得力了。

    蕅益大师说,没有平常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我们平常就是迷惑颠倒,却奢望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这根本就不切实际。念佛法门虽然不断烦恼,但是这个人的烦恼一定是很淡泊。假设我们在平常不修观,心中的颠倒在临终的时候就会现前,把佛号给消灭掉。

    彻悟禅师在《净土八要》中讲,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行之要务,就是你这个佛号对烦恼要有调伏力,当然这个调伏包括止、包括观。你要让你内心当中对于佛号的归依成为最强大的力量,就是说当佛号现前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都可以调伏。

    所以念佛法门事实上是两个内涵:第一个是有所破坏,是对三界爱取烦恼的对治;第二个有所建设,这是对弥陀功德的归依。

TOP

佛号才念了几年,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

净界法师



    如何判定──我们现在是住在真实的心性?或者是住在颠倒的妄想?首先:你看看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没有住在一个相状。


    古人…他那个善知识看到他起烦恼,就对他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一定有一个相状,你被这个相状缠缚了。那么第一个判定就是从相状的有、无来判断真跟妄。


    第一个从它的对立跟不对立的角度,所谓的即一切法─真实的心是离一切相,但是又普遍的具足一切圆满诸法。妄想它一旦住在一个相状,它肯定是对立的;所以一个人他的对立心很重,你说有些人嫉恶如仇,这个人妄想心一定打得很重。当然你嫉恶如仇你肯定住在善法,但是你住在善法,你就跟恶法对立了,而恶法本身也是菩提性所显现,所以你的生命就变得非常的狭小。为什么我们讲小乘呢?因为胸量狭小,对立嘛!


    所以我们住在相状──第一个、我们感到不安稳。第二个、跟一切法产生对立─有我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我。就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失去了广大的大海,而只拥有一个小小的水泡,就是我们对这个相状的执取,产生的两大过失:


    第一个、把我们生命弄得非常不安稳、痛苦,第二个、把我们的生命弄得非常的狭小。


    当然我们是可以选择的。那么我们会问妄想是从什么地方来呢?当然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我们过去生不断打这个妄想─你前生很喜欢喝茶,看到茶就产生美好的想像,你今生看到茶叶,还是打这个妄想,阿赖耶识,它是如实把你过去的想像,把它继承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生打这么多妄想,因为我们前生太多生命累积下来,太多妄想,习气如暴流,非常快速的水流。但是有一个问题─即便妄想的势力,是累积无量的生命,而又是如此强大,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达妄本空─妄想不真实,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这是我们修行当中最重要的观念!


    大乘的正见—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今天不能够把妄想─达妄本空这个观念参透,你的修行你就障碍重重,你这一条路就非常难走!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无始劫,所留下来残余的习气,而你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你等于是用短短的几十年,跟你过去无量生命当中抗拒。这就是古人说的:一个人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修道多辛苦。


    你怎么是妄想的对手呢?你想想看:你今生用功的时间,才花多少时间?你过去生打妄想,又花了多少时间?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理观是很重要的,就是观察它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妄想它只是一个没头没尾的假相,我们的心跟境接触了,因缘和合,它就虚妄显现很多的相状出来。但是,妄想显现相状,到这里都还没有构成过失,这个唯识学叫做依他起性─依托众缘所显现的假相,但是你心中住在妄想,就糟糕了!你的烦恼产生了、你的痛苦产生了、你未来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也产生了。


   《楞严经》告诉我们:当妄想生起的时候,不是马上对治——是要脱离妄想。你看我们前文花了很多时间在讲:当水里面有污泥时,你怎么样让这个污泥沉淀下来?我们很多人在修行,花了很多时间,一直没有效果,方法错误!我们看到烦恼马上念佛跟它对治;你跟烦恼对治,烦恼一定给你压力的,反作用力嘛!弄得自己很痛苦。而且你不是它的对手,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今生的佛号,才念了几年,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你每一次的熏习,都是一种妄想的力量。


    所以:本经告诉我们,先求安住再求调伏。安住真如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妄想来的时候,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看到妄想无起处,探本求源。


    所以《楞严经》的思想就是要─观照妄想的源头--达妄本空。妄想的根源是毕竟空的,妄想要有源头,那糟糕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所以当你理观生起的时候,你看到妄想是缘生缘灭的,这时候第一件事情─先脱离妄想。


   《楞严经》的方法─是先脱离妄想再对治妄想,这个方法非常重要!一旦你脱离妄想,你就很好对治它,因为它没有根;但是你住在妄想,你就跟它纠缠不清。


    所以我们有些修行的观念,你要掌握得住,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了一个清净的因缘,当然你产生清净的功德,你陷入一个染污的因缘,你当然产生染污的果报。什么叫诸法因缘生?什么叫因缘?诸位你可以道一句我听听看?


    你的心一动,就是一个因缘。因缘是你心念的造作,你住在妄想,这个就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你脱离妄想,你的生命开始逆生死流,回光返照,这就是一个清净的因缘。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过去的生命我们作不了主,我们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一部分只有认命;但是未来,是你在掌控当中的,你要住在妄想,你就被过去牵着走,你过去怎么样,你今生还怎么样!所以首先,先脱离妄想,不是对治妄想,先脱离妄想——无住。这时候,你再提事修。


    所以我们修行是先理观再事修,本经佛陀在讲修行方法,也是先讲二十五圆通的理观,再讲持咒跟持戒的事修。这个次第非常的重要──先脱离妄想,再对治妄想──这个方法叫做首楞严王三昧。当然:脱离妄想就是不取─不取心中妄想的相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