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太上感应篇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第一百四十三集)

太上感应篇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第一百四十三集)

太上感应篇


(第一百四十三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上面这一段,是说一般读书人跟平民所造的不善的恶业,从「知过不改」一直到「侵凌道德」,总共我们在一起研究讨论过,在此地我们用这一点时间做一个总结。下一段是讲「杀生之恶」,是另外讲一桩事情。人一定要觉悟,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促,纵然活上一百年,也不过只有三万六千日,所以实在是非常短暂。三万六千日,实际上真正能让我们自己使用的时间,非常有限。每天睡眠八小时,就去掉三分之一,一万二千天就没有了。除了你的童年、老年,实际上诸位仔细算算,人生在世真正能够工作,时间很少很少!一百年的寿命,充其量你只能够使用十年,十分之一。这么短促的时间,何必要造业?

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种种难遭遇的机会,我们遇到了;遇到了一定要珍惜它,好好的利用这个机缘修福。不造业,就是修福。人道的寿命短,看看六道里头其它任何一道,都比人道寿命长。也许诸位以为这个话不尽然,我们看到许多畜生道的小动物是朝生暮死。没错!这些小动物愚痴,坚固的执着它的身形、它的习性,所以很不容易脱离畜生身。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了个故事,祇树给孤独园一窝蚂蚁,佛看到了,笑笑!弟子们看到佛看这个蚂蚁在发笑,问他什么原因?佛就说了,「这一窝蚂蚁,七尊佛出世过去了,它还没有离蚂蚁身」。不是说蚂蚁寿命长,死了以后还在这个窝里面投生蚂蚁。什么原因?执着,「一切法从心想生」,它不觉悟,以为那个身就是自己的身,以为那个生活环境就是自己生活环境,生生世世作蚂蚁,生生世世离不开它的巢穴,很可怕!

所以古圣先贤慈悲到了极处,都是利益众生,不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何必说这么多话,写这么多字,累死了。自己为什么不图个清闲自在?为什么苦口婆心的教别人?纯粹是利他。这个恩德之大,可惜的是世间这些众生愚昧,不认识恩德。你看诸佛菩萨、世出世间圣贤,他图我们什么?我们今天对他们纪念、祭祀、恭敬,其实这都不是他需要的,他不是为这个,他什么都不为,希望众生好,学好向善,不要堕在恶道受苦。真正是佛家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条件,对我们什么希求都没有,我们要认识清楚。我们敬圣敬贤,实在讲是尊敬自己的德性,是尊重自己好学,这个里面的意思很深,现在世间人懂得是愈来愈少了。为什么?没人讲了,也没有人肯做。

我们有幸能够遇到佛法,能够遇到大乘,七十年代英国人汤恩比宣说,能够挽救二十一世纪,帮助二十一世纪的,只有大乘佛法跟中国孔孟的学说。西方人听到这个话,有相当程度的警觉,我们看出来了。英国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已经有佛经的课程,这是他们警觉了。澳洲在跟进;我们上一次到澳洲去,澳洲政府官员还一再拜托我们,希望我们给他编一套幼儿园跟小学的课本。天主教的教宗,要求他们神职人员与佛教对话,都是受到汤恩比的影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继承的就是大乘佛法跟儒家的文化,我们修学比他们来说,缘殊胜多了。语言、文字、意识形态比他们容易,他们要突破这些难关,才能够窥见大乘与儒家的教学。我们今天生在其中,应当知道认真努力,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古人常讲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根性,这个比什么都重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我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学些什么?确定自己这一生努力的目标跟方向,这样才能有成就。如果这一生当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你活到老还是一事无成,这叫真可惜!

我们的生活环境很苦,世间法都不是真实的成就,儒跟佛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世间法再辉煌,昙花一现,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世间人追求这种虚伪,不切实际的。唯有大圣大贤他们清楚,他们明了,他们追求是真实的;真实是道德,道德仁义是真实的。我们要以这个做目标,仔细思惟自己的根性,上台讲经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舍己为人,慈悲心!你没有这个心,你的学问不能深入,不能透彻。自私自利是重大的障碍,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那个慈悲心是根本,学教的根本是大慈大悲。我们仔细观察,从释迦世尊起,到历代的这些弘法的祖师大德,如果没有慈悲心,他弘法利生效果有限,影响面不大;真正有卓著成就的,都是大慈大悲。这是具备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一定是师承,这一条难!师承是对老师绝对的尊敬服从。老师是过来人,他把他的经验心得传授给我们,我们对他不尊重,不肯依照他的方法去修学,那怎么会成功?那只有自己去摸索,这个难!所以善学的人,一定是借重老师的经验成就,以他做基础,完全继承他的长处,再改正他的缺点,学生就超过老师了。这是儒、佛代代相传,都是用这个方法教导,时代才进步,文化水平才不断向上提升。所以尊师重道要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在讲台上弘法利生,做不到。

第三个条件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期的熏修。一门深入,要深入到什么程度?深入到见性,是以这个为标准;在我们教下讲,就是深入到圆解,大开圆解。这个现象就是这一部经通了,通是通了性、见性,一切经都通了,任何经典展开,里面的义理,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佛法通了,世间所有法也通了,这是佛家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如果不循着这个原理原则,自己要想去创新,那相当不容易。这个原则原理,在佛门里面用了二、三千年,这三千年当中,无论在家出家修学成就,都没有违背这个原则,都是遵照这个路走的,我们想舍弃古人的道路,自己另外开一条路,这个事情不是容易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要认真断恶修善,把自己恶的习气,对佛法,对善法,对善友,那种不相信,不肯定,犹疑不决,这都是恶,要真正改正过来,要培养自己成功的条件。

成功还要得到外缘的帮助,内有亲因,外头要有外缘,外缘里头最重要的,中国谚语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样我们就知道「人和」比什么都重要。人与人之中决定不能够结怨,念头都不能有,我们行菩萨道,我们学佛。别人对我们有埋怨,我们对他决定没有丝毫怨怼的意念,意念都没有;我们学佛,他没有学佛。佛家称修行人、称菩萨为「仁者」,仁者在佛家里头是最尊敬的称呼,释迦牟尼佛称这些菩萨都称仁者。仁者是什么?仁慈的人,具足菩提心、慈悲心的人,这个人称仁者。中国儒家讲「仁者无敌」,儒家给「仁者」下了个定义,敌是什么?跟人家对立,如果你跟任何一个众生有对立,你就不仁。仁者,确实只有一个真诚仁慈的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怎样会形成对立?主观观念太强,不肯让人,就跟人对立了,彼此不相让;两方面有一方面退让,问题马上化解了。谁肯退让?佛菩萨肯退让。佛菩萨随顺性德,凡夫随顺烦恼,烦恼不会退让,性德就退让了。烦恼是恶,性德是善。随顺佛陀的教诲,随顺古圣前贤的教诲,都是随顺性德,我们要懂得,要认真的学习。

积德累功,方法无量无边;教化众生的事业,也是众志成城,不是一个人独立能做得到的。大家晓得弘法很重要,如果没有护法,没有护持外面的条件,弘法的人也是丝毫不起作用。你们在我这一生当中,你就会看得很清楚。我这一生遇到三个好老师,老师是指路,路是要自己去走,走这条道路需要人帮助,就是护法。我要得不到韩馆长的护持,这个大家很清楚,我只有两条路好走,一个就是赶经忏,另外一个就是还俗,没有别的路好走。你想发心讲经,谁请你讲经?谁让你讲经?护持的人就太重要了。我在台湾得到韩馆长的护持,三十年讲台没中断。往年在香港讲经,每年去一次讲一个月,香港有个雷居士护持,我在香港讲了七、八年;雷居士往生之后,没人再请就断掉了。香港回归我去参加,遇到老同修:「法师,你好多年都没有来了。」我说:「不是我不来,没人请我了。」在新加坡,你们想想如果没有李木源居士,新加坡这个地方我们没有立足之处。所以护法不在多,真正有个得力的大护法,弘护要配合,佛法才能够久住世间。

所以我们自己想想,如果我们自己真正发心弘法利生,讲台上条件不够,做护持的工作,真正发心来护持,这样密切的配合,佛法就兴旺,众生就有福,功德决定是相等的。千万不要误会,台上讲经法师的功德大,我们护持功德小,没那回事情,一样大。就跟一只手表一样,上台讲经是表面上的指针,里面螺丝少一个,它就不灵了,所以功德是平等的,没有大小。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要互助合作,光大佛法,利益众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这样做一个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