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六)

净界法师

    丑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前面是破除了根结,这时是破除觉结,觉结破除,空结现前。

  尽闻就是前面所闻的尘境跟能闻的耳根,你已经穷尽了能闻的耳根跟所闻的尘境叫尽闻,就是根结已经破坏了。不住,不住的意思就是你心中的观照的智慧继续的用功而不停止,这时候不生满足之想,继续的观照。

  这时候继续观照,有什么功德呢?觉所觉空。我们前面说过,圆破受阴超见浊已经把根结破,这时候觉结现前,一种灵灵觉觉的心识现前,这种灵灵觉觉的心识已经外不受六尘的干扰,内不受耳根里面那个感受的的干扰,但这时候觉,能观的智,所觉,所觉的根尘,这时能觉所觉的功能空掉了,当下不生,不再受它的影响,不再受它的干扰。

  这个地方所空掉的是能觉的智慧,跟空掉所觉的尘境。前面的根尘脱落以后,生起灵灵觉觉不受根尘系缚的觉心现前,这个时候更加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灵灵觉觉的觉心,这个觉结把它消灭,这时候空觉现前。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经文的批注他说:一个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破除想阴,想阴下面是什么相貌呢?蕅益大师他说: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也就是说这个人梦想消灭,他平常很多很多的妄想,白天的妄想、晚上的梦境都完全消灭了,他这个人白天跟晚上都一样的,他没有白天跟晚上的差别。那一念心是非常的明了,非常的寂静,好像万里晴空一样,没有一点的乌云,这时候心中不再有粗重的前尘影事,他的心不再想过去,也不再想未来,就活在当下。

  我们一天到晚想过去,心中很多的灰尘、很多的影像。想阴破的时候,他的心就是活在现在,他不再回忆过去的事情,也不去想象未来的事情,他的心是了了分明,这时候就空结现前。觉结破坏,破坏了想阴,空结现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七)

净界法师

    丑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 。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空觉,第一个空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我空法空的智慧,空掉能觉跟所觉,破掉了觉结。空觉,空是能破,觉是所破,前面说的能觉的智跟所觉的根尘,空掉了能觉的智慧跟所觉的根尘。极圆,极其的圆满。空所空灭,第一个空是能空的智慧,第二个空是所空的境,这个地方连空的意境也不再执着,空结消灭,空掉能空的智慧跟所空的尘境,连空结也不执着。

  连空结也不执着是什么相貌呢?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前面的动静根觉空,这五种觉都是一种生灭之相,都叫作生灭。这时候菩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前面的动静根觉空五种结消灭,这时一种寂灭的境界现前,这个地方的寂灭就是第八识的根本无明,就是灭结现前。

  蕅益大师说:这一段正式所破的是行阴,行阴如果破坏以后是什么相貌呢?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如波动的波澜,整个波澜的扰动相停下来,变成平静的水,在有为的世间,那种扰动相,那种有为生起的生机全部被破坏了,在一片的寂静的黑暗当中,太阳即将出现,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他这时候已经到达了整个光明智慧的最后一剎那,寂灭现前,但这个寂灭还不是真正的真如本性,那是一个我们最初一念妄动,那个根本最微细的生相无明。这地方是破除行阴,行阴破除的时候,整个生灭相消失了,然后产生一个不生灭的相状现前,这个叫作灭结现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八)

净界法师

  丑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地方正式的破除灭结,破除识阴。

  忽然就是一剎那的时间。什么叫忽然呢?

  菩萨在那一念寂灭的心中,他也是不生满足之想,在一念的寂灭心中,他还是一样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在寂灭的相状当中生起观照,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继续的回光返照,突然间一念的相应会现前,就把无始无明的妄想给破坏了,而证入了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

  这一念心性是什么相貌呢?

  超越世间、超越出世间。他超越世间有为的色受想行,这四种蕴生灭法,也超越出世间不生灭的识阴,菩萨微细的法执。这时候内心当中可以说是十方圆明,他能够洞察十方,而现出了大圆镜智,把第八识转成了大圆镜智。

  我们在前面常说:观察不生灭心。其实这不生灭心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这个地方很清楚,它是远离生灭,也远离不生灭。

  大乘佛法讲不生灭心的意思不是不生灭,你要是解释成不生灭,那就完了!那它就是死板的东西,它就不是真空妙有。你看它是超越世间的生灭相,也超越出世间的不生灭相。所以你看我们讲《般若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不生不灭它不是一句话,你要是把它解释成一句话,那就错认消息,它的意思是二句话:不生也不灭。

  凡夫执着生,我们喜欢东西是生出来,我们看到东西生出来很高兴,消失我们觉得很痛苦,所以我们喜欢生。二乘人看到生很讨厌,他很喜欢灭,他觉得生就是痛苦,有为相都痛苦,二乘人好乐灭,他喜欢寂灭相。菩萨是远离生相,远离灭相。所以它不生不灭是作二句话解释。不生不灭就刚好跟这一段经文相同,超越世间也超越出世间,而产生洞察十方的大圆镜智现前。

  这大圆镜智有什么样殊胜的功德呢?

  在菩萨一念大圆镜智的心中:第一、他上相应于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十方诸佛所证的如来妙藏真如性,与十方诸佛的体性是相同的,而产生一种大慈之力,来与众生的安乐。

  这地方的与佛如来的与佛,蕅益大师的解释是这样,他说:我们一念心俱足十法界的本性,有佛的本性、有菩萨种性、有各式各样种性,有十法界的种性。十方圆明的菩萨他那一念心,在十法界当中已经证得了等同佛界的体性,十法界的佛性他已证得,所以他依止佛性产生了大慈与乐之力。

  其次,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他这一念大圆镜智的心也相应于一切六道众生,因为六道众生也本俱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他被虚妄的相状所遮盖,所以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与诸众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菩萨同时证得十法界的佛性,也证得十法界当中那个九界众生之性。前面他依止佛的觉性去产生大慈力,这个地方他依止他所证得九界之性而产生大悲的拔苦之力量,他依止佛性产生与乐的功德,依止众生性而产生拔苦的力量,所以他整个十法界的体性全部证得,完全没有障碍。

  我们凡夫是这样,我们凡夫十法界的体性,我们的活动范围大概就在六凡法界。你看有些人生到天上去,天的体性现前;有时候变人,人的体性现前;有时候变成一只蚂蚁,这畜生的体性现前,我们大概本俱十法界当中,活动范围都在六凡法界。身为一个十方圆明的菩萨,他的心能够自在,在十法界里面活动,他可以依止佛这一部份的法界,给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可以依止众生九法界的体性,来拔众生的痛苦,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在这地方的阶位,古德对这地方的判教,是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

  蕅益大师解释,十方圆明的菩萨,到这个地方为止,这个菩萨六根互用,内外明彻,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六根相互作用,心好像一个清净光明的琉璃,里面放出慈悲月亮的光明,一念清净心中俱足了大慈大悲的妙用。

  这个地方是讲到他破除了六结以后,他的一念心有二种功德。上即诸佛,下印于十方六道的众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九)

淨界法師

    癸三、由证起用

  整个修证成功以后,他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证,证得了众生本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以后,他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

  分三:子一、明三十二应。子二、明十四无畏。子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有三十二应身,有十四种无所畏惧,有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现前。

  子一、明三十二应  分三:丑一、总明大用所起。丑二、别明应说之相。丑三、结明功由三昧。

  丑一、总明大用所起

  先拢总的说明,利他的妙用到底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这个菩萨有这么多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的妙德呢?他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观音菩萨称呼了老人家:世尊(释迦世尊)!由于我过去曾经供养古观音如来,而且也承蒙观音如来的教授,我修学如幻闻熏闻修的金刚三昧。如幻这二个字,如幻三昧我们前面说的如幻三摩地,其实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它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如幻三摩地、如幻三昧。

  《如幻三昧》为什么叫如幻?

  蕅益大师说的,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名之为如幻。

  为什么叫如幻呢?他在修行的时候虽然是有修行,但事实上没有能修跟所修可得,他在断烦恼,也没有真实的能断跟所断可得,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

  《首楞严王三昧》的特点跟我们一般修止观有什么差别呢?

  他刚开始是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这是关键,他就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他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功德的角度来修功德,他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立足点来断惑来证真,这一点是不共所有止观的地方。他是先把心带回家以后,然后再开始称性起修,这叫如幻。

  能观的智慧是如梦如幻,所断的烦恼也是如梦如幻,用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断除如梦如幻的烦恼,而证得如梦如幻的果位,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他完全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这地方是一个关键点。

  如幻三摩地是个总说,开出就是一个闻熏,一个闻修。闻熏它是约着始觉的智慧来说,依止本觉的闻性而生起始觉的观照,也就是依止本觉的不生灭心,而生起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所以闻熏是约着观照智慧来说,闻修是约着本觉的理性,它还是依止始觉智慧,还照于本觉的闻性。

  闻熏是指称性起修,依止不生灭性,而生起空假中三观,闻修是讲全修在性,所有的观照还是在开显一念不生灭的本性。

  所以这《首楞严王三昧》是依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还是在开显心性。你本来是觉悟到一分的心性,生起空假中三观,观察相妄性真,最后回到心性变成二分;依止二分的心性,再生起空假中三观,回归到心性变成三分,产生一个善的心法,称性起修,结果全修又在性,所有修行还是回归到开显心性,没有功德可得。

  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它的观念是什么?

  它的人生观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心性的功德开显出来,他不再攀缘外在的人事,外在的境界都只是它一个历练的对象而已,所以它为什么能够坚固不可破坏,因为它跟外境完全脱离,它把外境当作一个历练的对象,就是如幻三摩地。依止如幻三摩地,产生一种修德跟性德,叫闻熏,闻修。

  这样子的功德有什么好处呢?

  金刚,金刚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不为一切的障碍所破除。因为它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而生心,这个地方它的特点就是金刚。

  它依止如幻的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十方诸佛成就同一个无缘大慈之力,使令它的那一念清净法身,能够成就三十二应化身,能够入于十方诸佛国土,能够与一切的众生种种的安乐。

  蕅益大师解释三十二应身跟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妙德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地方有所差别。老人家说:三十二应身偏重与乐的成份多,与一切众生安乐;十四无畏是偏重在拔除痛苦这一部份的毅力比较强;四不思议妙德,是二个都俱足,与乐、拔苦都俱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十)

净界法师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

  各别说明,菩萨应身跟说法的种种差别的相状。

  分二:寅一、现四圣法界。寅二、现六凡法界

    现身不同,所说的法也不同。

  寅一、现四圣法界

  应菩萨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我们讲感应道交,现在看能感的。菩萨是用什么的因缘来招感观世音菩萨现前。

  (能感)世尊!若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也俱足了菩萨种性,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他要入三摩地,他不断的精进修习止观,已经成就禅定的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菩萨是加行位的菩萨。他就在三昧当中进修无漏,胜解现圆。

  他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他发了菩提心,第二他成就三昧的禅定,第三在禅定当中修学无漏之法。什么叫无漏之法呢?小乘的无漏是偏空涅槃,偏空的真理;大乘的无漏是中道实相;他在禅定当中思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这时候胜解现圆,他那个智慧即将现前。他这时候因位已满,果位即将现前,即将进入解脱道,但是他还有一点身心的障碍,将成未成,这三种条件。

  以这三种条件为能感,这时招感观音菩萨现前。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在这时候,我现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佛身,来开导安慰这个菩萨,开显中道实相之理,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法身菩萨的果位。

  这是针对于这菩萨的感应。

  应独觉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独觉的能感)

  假设是有一个有学的独觉,他修学独觉之法。他怎么修呢?寂静妙明,妙明就是他观照的智慧,寂静是他所观的无生之理。

  独觉一般都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这人世间已经没有佛法流布。所以他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那他怎么办呢?他是靠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是看大自然的变化,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秋天一到那种肃杀之气,整个花叶掉落了。他看到整个外在的环境随着季节而产生变化,他就了解这世间上的相状是无常败坏的,从这悟入无生之理。独觉他在这种情况之下胜妙现圆,他这种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但是还没有成就。

  (菩萨的感应)

  这时菩萨就现独觉身,来演说诸法无生的真理,使令他快速的证得独觉的果位。

  应缘觉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缘觉是生长在有佛的时代,秉持十二因缘而修学。他这时候怎么修呢?断十二缘,顺逆的观察,他首先观十二因缘的顺观,所谓的流转门。因为无明而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产生一种十二因缘的流转。他逆观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依止顺逆二种观察来断除十二因缘的相续,这时候缘断胜性,胜性指的是他无生的智慧现前,而且慢慢慢慢的即将断除十二因缘的相续,这叫胜妙现圆,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

  这时观世音菩萨现前,说诸法无生的道理,使令他快速成就缘觉的果位。

  应声闻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有学这个地方指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于四果相。缘觉跟独觉他是没有分位的,声闻人才有分位。

  这个声闻人他已得四谛空,已经证得四谛我空少分的真理,他修道入灭,道指的三十七道品,当然主要是四念处。他继续的修学四念处,观察五蕴身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慢慢趋向于偏真的涅槃,在那时候胜性现圆,我空的真理即将圆满,也即将证得阿罗汉果。

  这时菩萨在他即将成就,但有障碍的时候现前,为他演说诸法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所谓的一切法有世间苦集二谛的流转,有灭道二谛的还灭,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这无我的真理,使令他极速的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说明观音菩萨证得圆通以后,他怎么去救拔这些四圣法界的修行者。

  这地方有二段值得说明:只要是跟佛菩萨感应,都不是单方面的,佛菩萨不会主动现前,一定除了你自己的修学以外,你心中要有需求的心,这一段下堂课会说明,为什么感应要有需求的心。二:说菩萨现佛身、现独觉、缘觉、声闻,他怎么没有现菩萨身?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观世音菩萨他本来就是菩萨,他本来就是菩萨就不用示现菩萨身,他也能够现菩萨身,只是说菩萨身对他来说,就已经不是应身了,是他本来的身。

  观世音菩萨他给与九法界众生种种安乐的功德,这地方先讲到四圣法界,给他无为安乐的功德,下面会讲到六凡法界,有为安乐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菩萨的加持力,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净界法师


  这一大科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以后,依止一念清净的心性,所生起的利他的妙用。这当中有三种的功德妙用:第一、三十二应身,第二、十四无所畏,第三、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有这三种的功德力。

  佛菩萨的加持力,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蕅益大师在批注中以四个字来做总持,蕅益大师说:这所有的加持力,根据慈悲感应而来。慈悲感应这当中有二种的力量:第一个、佛力不可思议,佛菩萨经过返妄归真,开显自性以后,那一念清净的心法尔就俱足了拔苦与乐的大慈悲力,这种功德力是存在法界当中的,无时无刻都存在,这叫作能应。

  第二个、众生内心的需求,我们希望能够离苦得乐,而向佛菩萨来祈求,这一部分是能感,我们的心力也不可思议。也就是说,我们心灵祈求的力量去感应佛菩萨的大慈悲力,所以就使令我们产生这么大的加持力。

  就着我们众生能感的这一部份的需求,蕅益大师又把它分成二种:一、我们过去淳厚的善根,二、我们今生精勤的三业,这二个因缘而能够感应佛菩萨的加持。

  当然有些人是因为过去的善根深厚而产生了感应,比方说,临终十念,《观经》里面讲到临命终的时候,这个造恶凡夫,他一生当中根本没有修学善业,也没有听闻佛法,在善知识的开导之下,因为忏悔而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俱足十念,然后把这强大的地狱的果报,转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

  为什么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感应佛菩萨本愿功德呢?

  蕅益大师解释说:这是多生多劫净土的善根成熟了。

  他今生没有修净土,但是他过去生中在净土的栽培非常深厚,他可能在前生临终的时候,只是一时的差错而没往生的,但是他净土栽培的善根这种金刚种子是不会坏失的。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他今生也没念观世音菩萨,也没念地藏王菩萨,但是他偶尔忆念一下,就产生很大的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第一种,过去淳厚的善根所成就的。

  第二种是今生精勤三业的修学,我们今生的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身口意三密的加持,去感应佛菩萨的加持力。因为这二种因缘就能够招感佛菩萨对我们现身跟说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