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心不等故,法不平等!



净界法师


    等慈之由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阿难之所以生起平等心来乞食,他的理由是因为阿难尊者过去在作佛陀侍者的时候,他知道佛陀曾经诃责过须菩提,也诃责过大迦叶尊者,内心身为一个阿罗汉有不平等的状态。

    须菩提的心态他在托钵的时候,是舍贫从富;须菩提托钵他不到贫贱的家庭去,专门去找那些住在高贵豪宅的富贵人家去托钵。他认为你们今天之所以富贵,那是你前生有布施,可是你们富贵人家放逸得很厉害,假设不给你们继续的修福报,你来生就完蛋了,所以你们堕落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他赶快要去救那些富人家,因为富贵人家都是放逸得很厉害,所以须菩提就舍贫从富。

    大迦叶刚好相反,他是舍富从贫,大迦叶每一次托钵都到所谓的贫民窟去。他认为你们为什么这么穷,就是前生没有布施,如果今生再不跟你们栽培福田,来生就更穷,所以他特别去贫贱的家庭乞食。

    当然佛陀对二个人都加以诃责,这都是法执,对贫富之法产生执着。

    《维摩经》就讲到一件事。维摩诘居士有一天,这须菩提来到富贵长者家,维摩诘居士就出来了(因为维摩诘也是大富长者),问尊者你想干什么?须菩提说:我要乞食。

    维摩诘居士就将钵拿过来,但是维摩诘居把钵拿过来以后并没有给他饮食,他问一个问题说:须菩提你应当知道心不等故,法不平等。你在乞食的时候心不平等,你执着富贵人家,这不平等有所偏袒,所以法不平等喔!法不平等的缘故,这布施法不平等,我把饮食供养给你,我的功德也就不圆满。

    这时候须菩提听了就很害怕也很惭愧,就把这钵放着就要走了。

    维摩诘居士说:你不要走,你不要走,我把饮食盛完了,你再把钵带走。就把饮食盛满给须菩提,须菩提很害怕就赶快离开了。

    这也说明这整个,阿罗汉他的内心是我空法有,他对法还是有所执取,有些对贫穷人,有些对富贵人,是有所执取的。这些执取的情况,也就使令这些阿罗汉的功德不能广大圆满,所以佛陀就诃责。阿难尊者身为侍者,他也就看过佛陀这样的诃责,他就觉得他应该避免这种情况。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所以他就很仰慕佛陀所开示的无遮的平等法门。我是一个出家众,我不应该预设立场,我不应该有所拣别的,我应该以平等心,一家一家的乞食,随顺因缘,这样子才能够超越众生的怀疑跟毁谤。你看维摩诘居士就说你心不等故,法不平等,法不等故这供物者就不圆满。阿难尊者希望远离这种不平等,所他就,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因为他平等的乞食,他就一步一步的来到城隍。城隍城外的土坑,古代的城外面有水的叫护城河,为了保护这个城不让别人来攻击侵略就有护城河,但是没有水的叫做土坑,挖一个土坑,这个土坑就是城隍。

    因为阿难尊者从外面回来,慢慢慢慢已经走过室罗筏城城外的土坑,也就是说他即将要接触到城门,而且缓步的走到城的郭门(城正中的大门)。他慢慢的走到室罗筏城的土坑,乃至于慢慢的走到大门。这时候他整顿自己的威仪,以严肃恭敬的心来行平等的斋法。

    这是阿难尊者他整个乞食的过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刚开始学习佛法不会平等,不平等你就没办法修学了!



净界法师


    这段经文中蕅益大师有一个注解值得我们注意。蕅益大师说:在古代的注解,对阿难尊者的平等行乞是很有意见的。古德的注解说:阿难尊者为什么堕落呢?主要的原因是阿难尊者他不拣别贫贱种姓。他们认为他不对,你就是不拣别贫贱种姓,所以来到了摩登伽女的家庭,来到那些**的家庭,所以你才堕落嘛!

    蕅益大师说这:古德这些的责难是不合理的,身为一个比丘,平等乞食这个法是佛陀开导的,这是没有错。错不在平等乞食,错在阿难尊者后面说的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他的心作不了主。问题不在平等乞食,问题是在阿难尊者他出家十二年,他没有好好的调伏他的攀缘心,问题在这个地方。

    平等法门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不会平等,平等你就没办法修学了,我们开始的时候面对恶念,是要以善法来对治,以善破恶。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要远离恶因缘,安住在僧团,我们一定要有所取舍。但是慢慢的,你的烦恼慢慢调伏以后,你要知道你真正的目标是要,入平等法界,入不二法门。为什么?

    因为你的心量才会广大。

    在本经的后面也会说一切法是缘起性空。 我们刚开始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好人,这个人是坏人,这事情是对,这事情是错,我们刚开始善恶分明。

    但是慢慢你会觉得,好人当中也有坏的一面,坏人当中也有好的一面,好的事情当中也有不好的存在,不好的事情也有好的存在。

    所以它会说,一切法是染净和合的,看你用什么因缘来面对,往往危机也就是一个转机。这当中就使令菩萨的法执慢慢的淡薄,用平等心来面对一切。

    我们讲大乘佛法都有一个大字,《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大字简单的说,就是平等才能够称为大。当然阿难尊者也就是希望能够祈求广大平等之心,所以他就强迫自己以平等心来应供。蕅益大师说:这样是值得赞叹,这方法是对的,只不过他的妄想没有除掉,所以就遭受zai 难。当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要把这是非厘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看得出来当机众阿难尊者是示现一个凡夫


净界法师


    丁三、淫室误堕。

    阿难尊者因平等乞食,他没有作些拣别,也就到**的地方,而一时的堕落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婆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阿难尊者因为他曾经看过佛陀赞叹平等不二的法门,所以他觉得应该要修学这样的法门,也就不拣别贵贱,就以平等心来次第的行乞。因为这个因素就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到**的处所,结果遭受到一个非常广大的幻术。

    幻术它是一种咒术,咒术能够使令一个人的内心产生迷惑,而失去一种正常的心识,所以叫幻术,会让一个人产生迷惑。而他的整个过程是:

    摩登伽女,以婆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在摩登伽女经提到说,阿难尊者因为次第行乞,慢慢走到淫室的时候。摩登伽女在远远的地方他就看到了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有具足三十二相非常庄严,而且他跟摩登伽女有五百世夫妻的恩爱。

    所以这时候因缘和合,摩登伽女对阿难尊者产生爱染之心,所以她就禀告她的母亲说,她希望阿难尊者成为她的丈夫。他母亲说:阿难尊者是个出家众,你不能嫁给他,不可以!摩登伽女说:若我不以阿难尊者为丈夫,我的生命就不能相续了。

    这时候她的母亲没办法,就以婆毗迦罗的大梵天咒,将此咒加持在毛巾上面,盖在饮食上就给阿难尊者来受用。阿难尊者一拿到饮食的时候就中咒,中了咒以后精神恍惚,如痴如醉。说是心中了知但无力抵抗,就像喝醉酒一样,心里面很清楚,但是身体作不了主,精神恍惚。

    婆毗迦罗是外道名称,就是当时九十六种外道之一。在整个外道的传承当中有一种大梵天咒,就是用这个咒来迷惑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被这个咒迷惑以后,他整个妄想就启动,阿难尊者随顺这妄想而转的时候,就摄入了淫室之中。摩登伽女就用淫欲心来抚摸阿难尊者的身体,这时候阿难尊者将毁戒体,即将要毁破他内心的清净戒体。

    将毁戒体这段蕅益大师作了三种说明:

    一、这个地方的将毁戒体是摩登伽女以幻术以迷幻阿难,而不是阿难自己故意的毁犯戒体,他自己作不了主,他是被动的,在这个地方他本身并没有犯罪的动机,他内心是清净的,只是他作不了主。

    二、就在这时候,阿难尊者他就忆念佛陀,因为他的戒体毕竟还没有毁破,所以他心中还有一份正念。他忆念如来大慈,宁不救护。佛陀的慈悲为什么不赶快救护我呢?因为这样就召感佛陀的救拔。所以可看得出来,他这时候将毁而没有毁戒体,他还有这样的正念。

    三、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其实是示现凡夫,因为有注解说,阿难尊者在刚开始是证得初果。

    蕅益大师从将毁戒体这四个字,可以看得出来阿难尊者是个凡夫,因为初果圣人有道共戒,怎么会将毁戒体?

    既然是将毁戒体也就是说假设佛陀没有来救拔,他就要毁破戒体,所以叫将毁戒体。所以看得出来当机众阿难尊者是示现一个凡夫,在这样的紧迫情况,阿难尊者的戒体释放一种皈依佛陀的信心如来大慈,宁不救护。这是阿难尊者堕落的整个过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了了常知,不可昏昧叫做知!


净界法师


    丙二、神咒护摄

    (分三:丁一、大悲鉴物恒不忘念。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丁一、大悲鉴物恒不忘念。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身为佛陀当然他那时候是在波斯匿王的王宫应供,但是佛陀的心的确不可思议,他同时在应供的时候,他那一念即空即假即中的心,他能够知道阿难尊者已经被咒术所控制,了了常知的那大圆镜智他就知道。知道以后采取什么行动呢?斋毕旋归。用斋以后就马上归回祇桓精舍。

    这在佛陀一般的常法就很特别,佛陀一般来说只要应供完他一定要说法,但今天应供完以后,马上就回去没有说法。所以这些经常跟随佛陀的国王、大臣、居士们就知道今天一定有特殊的状况,佛陀应该会说很特别的法门。所以佛陀一回到精舍,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也一起回到佛陀的精舍,他们知道有事情发生,他们知道佛陀因为这样子将演大法。

    这地方的经文当中最值得注意的,蕅益大师特别发挥的就是在这如来知彼淫术所加这个知的地方。什么叫知呢?

    蕅益大师说:就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叫做知。

    蕅益大师说:整部《楞严经》讲了三卷半,就是在发明这个知。

    当我们把这些生灭的无穷无边的妄想都把它剥开以后,看到你内在的清净本然的本来面目,那个就叫做知。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个知。

    知这个字是我们每一个凡夫,要赶快找到的一个本来面目。如果佛陀只有知那是不能有用的,佛陀之所以救拔,那必须有众生的有感,佛陀才能够有应,还必须有阿难尊者在将毁戒体的时候,他是念佛陀如来大慈,宁不救护。所以我们讲感应道交。身为阿弥陀佛,他的心是无所不知,但是他不能主动救拔你,我们要忆念佛陀,佛陀才能够产生行动。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这是佛陀主动的部分,但是他斋毕旋归以后,那必须有阿难尊者的忆念,才能够有所行动。(经文大家要把它厘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为 什 么 邪 不 胜 正 ?


净界法师


    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佛陀回到祇桓精舍的时候,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安座,安座以后就入定。入了首楞严王三昧以后,头顶放出百宝无畏光明。

    百宝的无畏光明表示佛陀的根本智,也就是佛陀的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一切执取的智慧。这光明中出现了千叶宝莲;千叶宝莲表示十法界,理具事造,十如是的千如之法,也就是我们说的假观;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叫千叶宝莲。

    佛陀的空假二观的智慧当中,在宝莲光中出现一尊化佛。这化佛是怎么有的呢?是由佛陀的根本智跟后得智所成就的,结跏趺座,宣说楞严神咒。

    也就是说整个《楞严咒》是从佛陀清净的心中显现的空假中三观的摄受所成就的咒。

    为什么说表示密因?放光说咒也就是我们整个修学六波罗蜜,我们应该具足的心态;就是你应该以什么心态来修习六波罗蜜呢?就是用即空即假即中的心态,这也是一切佛陀能够成就功德圆满的一个密因。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这时候佛陀说完咒以后,就马上命令文殊师利菩萨拿着这个咒语去救阿难尊者,文殊菩萨把这咒宣说出来以后,邪咒就消灭了,消灭后阿难尊者如酒醉初醒。这时候文殊菩萨就把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这二个人,一同带到佛所。

    这地方的破邪归正,蕅益大师说邪不胜正。

    为什么邪不胜正?

    外道的邪咒是一念的妄想显现出来,佛陀的神咒是从真如本性清净心显现光明,显现莲花而宣说出来,那是真实的心现出来的,所以真实能破黑暗。

    这地方说明破邪归正的情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为什么要去对治贪爱的烦恼呢?


净界法师


    甲二、正宗分   

    印度的大祖师马鸣菩萨,他把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分成二个次第:一、生灭门的修学;二、真如门的修学。

    我们刚开始修学的时候是从生灭门下手。

    生灭的意思是你修学的时候那个心是生灭的、变化的,也就是我们刚开始是依止一种攀缘的心来修学,所以它产生的相貌是对立的:譬如说我们用善心来对治恶心,譬如我们今天产生的贪爱,我们就攀缘不净观来对治我们的贪爱心;我们产生了嗔恚,我们就攀缘慈悲的心,慈悲的相貌来对治我们的嗔恚,所以刚开始的修学是生灭的对立的。

    这样的修学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功德很难圆满,因为我们都在局部的修学,我们很难掌握内心的整体,我们总是觉得疲于应付,把这地方修好了,那个地方又出问题了,把这个地方补好了,那个地方又破一个洞。因为我们没办法做一个整体的转变,所以功德很难圆满。

    第二、我们的功德很难持久,因为你的攀缘心只要外面的因缘一变化,你就产生障碍,所以很容易被破坏。

    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初学的人在修学佛法有二个问题点:一、你的功德很难圆满,二、功德很难持久。

    所以马鸣菩萨要我们提升,从生灭门的修学开始进入到真如门。

    真如门的特色,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带回家。

    就是你刚开始不要急着修学,你先找到你的本来面目,你那一念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本性先找到;就是你不能再用攀缘心了,你要找到你的常住真心,我们讲随缘不变那个不变的体性先找出来。

    从这一念清净的本性发动,从空出假,观察这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再从随缘当中去对治。

    对治以后最后再汇归到我们的本性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生灭门的基本思考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你内心的功德开展出来,它完全是向内观察的。

    举一个例子,你为什么要去对治贪爱的烦恼呢?

    因为我们本性没有贪爱,我们本性是清净的;我们本性没有贪爱,这贪爱的烦恼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你应该舍掉,因为本性没有贪爱,它不称合本性。

    为什么我们要修布施呢?

    因为我们本身的本性就具足布施的特性,所以我们应该把它显发出来。

    他的思考是借外境来修心,整个修学就是开发你内心本具的六波罗蜜的功德;所以它整个修学是不向外追求,它只是假借外境来修你这一念的清净本性,所以我们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这就是本经告诉我们所谓的首楞严王三昧的法门,当我们这样的真如门开始修学起动以后,我们发觉,我们开始修学是全面性的修学而不是局部的,功德是圆满的而且是不容易破坏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