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明眼识界即藏性



净界法师


    前面讲到的五蕴、六入、十二处,现在开始讲第四科十八界,十八界简单的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界从总相来说,它是种界限,因为根是属于内在的,尘是属于外在的;识是根尘相互作用,在中间产生一种了别的作用;根尘识各有它活动的范围,所以名之为界限。若从别相来说,界从因相来说有种子的意思,根尘识各有它生起的同类的种子,根有根的种子,乃至于识有识的种子。从果相来说有依止义,根尘识是相互依止的。古人说:根尘识即一而三,即三而一,要嘛三个都有,要嘛三个都没有,因为它少了一个,二个就不能起作用了。你看根尘识,你有根没有尘,那你也没识也没有根了,只要少掉一个,这三个任何东西都不存在了,所以称之为依止义 ,三个是互相依止的。

    前面讲十二处的时候,其实这内处的根跟外处的尘已经说过了,内处的根跟外处的尘一接触的时候,中间产生一种了别的功能叫作识,而这一段所要发明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但是这个识我们前面说过它不能单独生起,它必须假借根尘的相互作用,所以也就必须将根尘连带的说出来,所以也发明十八界。但我们在发明经文的时候,正式所破的是发明六识是没有自体的,主要是根据识来发明。

    壬四、明十八界(分二:癸一、总征。癸二、别释)

    癸一、总征。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招呼了一声阿难说: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它的本质就是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这个地方我们前面说过,其实本经所发明的就是,发明六识,把根尘也连带说出来。

    癸二、别释。分六:子一、明眼识界即藏性。子二、明耳识界即藏性。子三、明鼻识界即藏性。子四、明舌识界即藏性。子五、明身识界即藏性。子六、明意识界即藏性。

    子一、明眼识界即藏性。

    内处的眼根去攀缘外处的色尘,中间产生一种了别的眼识,而这个眼识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根尘识,根是一个心法,识也是一个心法,尘是一个无情的色法。在《唯识学》来说根是个色法,这一点跟《楞严经》不太一样。《楞严经》的根是色心和合体,是个心法。我们在讲之前必须要先分别,根跟识有什么差别,根是个心法,识也是个心法。

    六根《楞严经》的定义就是说,当我们的五俱意识遇到外境的时候,接触第一刹那还不生起名言分别的时候,这种安住在自性分别的时候叫做根,当我们生起一种名言分别的第二刹那以后,包括了随念分别与计度分别的时候,这时候就落入了识,根是明了为义,识是分别的作用。这一点你要把它区分,否则到经文的时候你会很难区分根与识的差别。

    总标三界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眼识的所观境)阿难!正如你过去已经所明了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佛陀在大乘的方便教法《唯识学》他说:因为内在的眼根和外在的色尘相互的作用,而产生中间的一种了别的功能这叫作眼识。而这段经文主要的目的是标出因缘所生法,也就是眼识的生起,它不能自生,也不能它生,也不能共生,是假借内根外尘的相互碰撞,而产生明了分别的功能叫做眼识。

    古人说,一个有智慧的人在这段就应该开悟了,但是我们钝根之人须慢慢往下,听佛陀慢慢的发明。佛陀就把眼识的真实相,详细的加以说明,这明了分别的眼识到底是怎么而有的呢?它到底是从眼根所生起的,就以眼根来当作它的根本,以眼根为它的界限?还是眼识是从色尘所生起,那就以色尘为根本,以色尘为界限?

    佛陀经常用反正法,我们先假设眼识是有自性,那么身为一个有自性的东西,它一定有一个来的处所。当我们证明它根本就没有一个来的处所的时候,表示这有自性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先假设,假设眼识是有真实体性,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眼根而来或从色尘而来?

    妄相无体

    非因眼生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非自生)阿难!假设眼识是有它的真实体性,而这样的真实体性是眼根所生,那这样子就产生一种实际上的矛盾,我们从实际上的观察,单单只有眼根明了性,没有外境的色尘跟虚空刺激,眼识的了别是不能生起的,有根没有尘是不能生起识的。身为一个眼识它的功能就是了别,没有尘的刺激你根本就没有了别,不能了别那你有眼识有什么作用呢?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我们眼根的功能,它是一个心法不是色法,所以它根本就没有青黄赤白的这种形相,眼根本身根本是无所表示,无所表示时又没有外境的刺激,那连根的功能都不能安立,更不要说识。

    前面是破识根本不能成立,这个地方是说假设没有色空,你连根都不能安立,更不要说识。所以说眼识是从眼根所生是不合道理的,因为它离不开色尘的,所以它不能讲自生。

    非因色生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非它生)若眼识是有自体的,有自体那它就应该有来的处所,它是因色尘所生。那这样子讲,它的生起是因色尘而有,那就应该以色尘为根本,那这地方有一个问题,当我们的眼识去了别虚空的时候,而虚空是无形无相的,这时候色尘是不存在的,那我们的眼识也应该随色尘而消失;因为你的眼识是因色尘而起的,那你面对虚空的时候,你又怎么能够去了知虚空呢?因为你的眼识应该随色尘而消失,你又怎么了知虚空呢?但事实上不然,我们的确可以看得到虚空,所以这是不合实际的道理。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若我们的色尘本身也会变化,青黄赤白我们一下子看青色,一下看黄 se…各式各样的颜色变化,既然我们的眼识是从色尘所生,那色尘不断的变化,那我们的眼识也应该能够去了别这色相的迁变,我们也看到色相的变化。假设我们看到色相变化,我们眼识却不迁变,那么界从何立?那这样子我们怎么能够说眼识以色尘为根本,以色尘为界呢!因为你能生的色尘变来变去,结果你所生的眼识却没有改变,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界从何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

    色尘变化的时候,我眼识也跟着变化,色尘变来变去,我眼识也变来变去,那这样子界相也不能安立。因为你的眼识一下子有一下子没有,一下子没有一下子有,那你这个界相怎么安立呢?所以眼识的界相根本不存在,你没有独立的界相,你完全受别人牵动,你怎么会有界相呢?你连自己活动的界相都没有。

    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假若我们的眼识不随色尘而变化是恒常存在的,但是它从色尘所生,色尘是无情之物,是没有感觉的,那你眼识从一个没有感觉中去创造出来,那你应该也没知觉,那你怎么能够去了别虚空所在呢?所以这个跟实际不合道理,眼识不能说是从一个无情的色尘所生。

    非因共生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不共生)眼识是从眼根跟色尘二个和合创造出来,看这样讲有没有道理。

    若眼识兼带了眼根跟色尘,二种的和合而共同生起的,这地方有问题,当眼根跟色尘合在一起的时候,那么二个共同创造了眼识,那眼识一半是属于眼根所生,一半是属于色尘所生,那中间就产生一个很大的隙缝。当它离开的时候,当眼识消失的时候,眼识一半还给了眼根,另外一半还给了色尘,那这样子的合离过程当中,就产生一种体性掺杂混乱的过失。因为你眼根是个心法,色尘是一个无情的色法,一个有情跟无情创造一个眼识出来,那么你这眼识当合起来的时候,一半是有情一半是无情,那你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你说我这东西的体性,一半是有情一半是无情,世间上没有这种东西,你要嘛有情,要嘛无情,没有一半是有情一半是无情,这个体性是掺杂混乱,所以根本不能构成一种界,你根本就没有一个活动的范围,所以说共生也不合道理。

    我们前面假设眼识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但事实上不然,因为我们找不到它的来处,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也不从眼根而来,也不从色尘而来,也不从二个和合而来。所以我们的到底结论是觅之了不可得。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依止眼根跟外在的色尘为因缘,而创造一个了别的眼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因缘即假;但事实上,当我们去探讨它的体性的时候,是三处都无,眼根没有自性,色尘也没有自性,眼识也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即空;眼根跟色尘它从中间产生的眼识,其实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不能说它单独是因缘,也不能说它单独是自然,我们只能够说它是空有无二,空有同时的一种中道的思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老是活在假相,你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




净界法师


    我们这样子学我们会发觉佛陀他不断的训练一个菩萨,你依止常住真心在观外境的时候,你要保持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刚开始在训练自己的时候,先观察即空这一部份。

    每一部经在发明空义时是不同的,本经它发明空义是很简单,你看我们看一个东西,过去现在未来,佛陀把过去砍掉,这个东西来无所从,它没有从什么地方来;把未来也砍掉,比如说我们今生的世界,你说我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前世而来,不对!因为前世的你跟今生的你不一样,我前世是一个女众,一个女众的五蕴身心,怎么创造今生的男众呢?这不合道理嘛!所以我们不能说从前世而来,你说你从前世而来,你前世是长这个样子吗?不是这个样子,前世来无所从。那你将往哪里而去?我要到来生去。也不对!你来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来生也不是这个想法。

    所以你看每一个法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佛陀观察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东西,你把头砍掉,把尾巴砍掉,你就知道这个东西没有自性。我们常说这个东西无头无尾,其实佛陀在讲经时也是告诉我们,每一件事都是无头无尾,它只是一个中间的过程,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应该从这个地方看到空性,它没有头,也没有尾巴,那表示它无自性。

    希望大家听到空性的时候,不要以为什么都没有。空的意思,它是没有不变真实的体性,它是自性空。若你安住在自性空,那你只有解脱的因缘,你不能成就资粮,万德庄严。菩萨要观即假,因缘所生法它是有它假名假相假用,这一点不能忽略。

    为什么叫假?因为它是变化的,它是差别的,每一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每一个人看人世间,每一个人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假相。

    我们之前讲过一个公案,说有一个母亲,这个母亲她去看大儿子读书的时候,看大儿子拿一本书在打瞌睡,她又看小儿子在读书,拿一本书也在打瞌睡。但是她的眼识产生不同的作用,她的眼根跟大儿子的相一碰撞的时候,啪!创造一个眼识,她这个眼识是怎么了别的?她认为这大儿子很懈怠,非常懈怠,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他平常不一定会打瞌睡,但一拿起书本就打瞌睡,她产生这样的眼识。但是她看到小儿子的时候,她的眼根去碰撞小儿子的色尘,啪!也创造一个眼识,这个眼识是赞叹的眼识,这个小儿子非常了不起,他连睡觉的时候都舍不得把书本放下去,真不简单,到睡觉的时候还不忍心把书放下去。

    你说那这有真实性吗?

    当然没有真实性。我们可以肯定一件事情,她的母亲跟小儿子业是比较善、善业,所以她创造出来眼识的了别性是赞叹的成份多。

    所以我们跟某一个人因缘差的时候,你很难产生一个美好的眼识。那问题在哪?

    我们老是活在假相,你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因为你受过去业力的影响,你怎么行菩萨道,你永远活在过去。

    所以佛陀告诉你这个假相是不真实的,因为他受过去因缘业力的主导。所以佛陀告诉一个菩萨,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你的感觉受过去业力的影响。那你什么事都不能做,你永远活在过去你就没办法突破。

    即假是说,我们的确要面对很多过去的业力,跟现在现实生活的碰撞,产生很多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菩萨遇到这样的人事因缘,怎么来调整自己,怎么来借假修真,其实这个地方是很难很难的。即假是非常困难的,你要找到你的定位,做你该做的事情,然后你再把即空跟即假想办法做一个平衡,空有同时,空有无碍,那这时候你就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你就开始成就《如来的密因》,也就慢慢成就菩萨《首楞严王》的功德。

    但这地方的观念你要不断的重复薰习,这地方也是说明眼识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其实这每一段经文都是在帮助你怎么修观,依教起观。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明耳识界即藏性



净界法师


    子二、明耳识界即藏性。

    当我们内处的耳根去碰撞到外处的声尘,会产生一个现前明了分别的耳识,而这当体也是即空、即假、即中,也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我们当面错过而已。

    总标三界  

    阿难!又汝所明,耳生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佛陀又把我们的所观境标出来说:阿难!正如同你过去所能够明白的道理,内处的耳根去攀缘外处的声尘,这种相互因缘的碰撞而产生一种耳识了别的作用。这段经文就正式的说明,其实耳识是因缘所生法,是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但是这样子讲太简单,我们往往很难从这几句话去明白它为什么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的道理,所以佛陀必须要为我们钝根人再详细的发挥。

    说耳识假设是有真实体性的,那身为一个耳识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是从耳根所来以耳根为界?还是从声尘而来,以声尘为界呢?

    妄相无体

    非因耳生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我,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非自生)[胜义根,微细的四大]阿难!假设我们的耳识是从胜义耳根所生,那这地方有问题,那就是耳识是以耳根为根本,但事实上,当外境的动(有声音)静(没有声音)二相假设不现前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根连根的了知功能都不能生起,那么耳根都无所知,这知的功能都不能成就,何况它所生起的了别的识呢?没有了声尘的刺激,连耳根根的功能都不能生起,何况是识的功能,所以是从根而生根本不合道理,因为你离不开声音的。胜义耳根不能生。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浮尘根)若耳识从浮尘耳根所生,那事实上,没有外境的动静二相,浮尘耳根也不能生起明了的功能。浮尘耳根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耳朵,耳朵它是属于声根的一部份,它所对的一个触尘,并不是一个声尘,你声根所面对的是触尘,那怎么能够建立一个耳识界呢?一个声根怎么会创造耳识呢?浮尘根能够生起耳识,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浮尘根是声根的一部份,它所面对的是一个触尘,所以耳识不能说从耳根所生,所以它不能自生。

    非因声生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生。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非它生)若耳识假设是由声音所生,耳识因声尘而有,它以声尘为根本,那跟耳根的闻的功能就没有相关,反正你有声音就能产生耳识,那有没有耳根就没有关系了,这个跟事实也不相符合。为什么呢?无闻则亡声相所生。一个人耳根败坏,外面怎么吵怎么闹,它根本完全不能生起了别作用,所以没有耳根的明了性,你有声音也没有用,所以你说声音能够创造耳识不合道理,没有耳根你还是不能产生了别。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假设耳识是从声尘所生。好,我们纵然允许你在声尘当中就俱足了耳识,耳识从声音所生,所以当你声音出现的时候,耳识也就产生一个耳识,而这个耳识能够了别音声的动静之相,那就有问题了!闻应闻识。那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听闻到耳识才对啊!因为声音能够创造耳识,你听到声音你应该同时也听到耳识。那听到耳识就有二种情况要分别:

    第一、不闻非见,假设耳根能够闻声,但是却不能听闻到耳识,那表示识不是声音所生,因为你听到声音听不到耳识,所以说耳识不是声尘所生。

    第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我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也听到耳识,那这件事情就很严重了,那这样子耳识变成一种所闻,那谁是能闻呢?本来耳识是一个能了别的,它本来是主动的能分别的,变成一个所分别被听闻的,那这时候能分别的是谁呢?因为识已经变成所闻了,一个东西你不能扮演一个所闻,又扮演一个能闻,不可能!这时耳识已经变成所听闻了,那谁是能听闻的呢?那能听闻的变成没有了。一个人失去能听闻的耳识,失去了了别性,那你就跟一个无情的草木一样。

    所以说你听得到你的耳识也不合道理,因为你听得到耳识,耳识变成被听到,那谁是能听到,就没有这东西存在了。

    非因共生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非共生)我们也不能说声尘跟耳根二种掺杂而创造一个中间叫耳识,因为界无中位,因为中间的体性是很难安立的。我们前面说过耳识由耳根所生,而耳根是有情,声尘是无情,那么耳识就变成一半有情一半无情,那这个体性变成杂乱,当它杂乱以后,连带的连耳根、连声尘都不能建立,因为你中间不能建立,内处外处都不能成立,所以共生是不合道理的。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依止耳根来攀缘声尘的因缘,产生中间的耳识,这的确是有它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因缘即假,但是三处都无,耳根、声尘跟耳识,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是当体即空的,可以说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觅之了不可得,它真实的体性不可得。但是虽然不可得,身为一个菩萨应该保持对耳根、声尘跟耳识,保持一个非因缘非自然,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的观察,这才是正确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你怎么知道你什么业造得比较重?



净界法师



    其实我们很容易去发觉耳识是不真实的,我们讲同一个声音,你看我们十几个人在聊天,有一个人讲一句话出来,一个人他经常赞叹别人的话,他耳根跟声音碰撞的时候,他产生的耳识都是很舒服,他总是觉得别人在赞叹他;你一个人经常毁谤别人,你试试看,你的耳根跟声音碰撞的时候,你产生的耳识都是很刺耳的,你老是觉得别人在挑你毛病,这你自己很容易感觉出来。

    所以菩萨为什么叫借境修心,你从外境的因缘,你就知道你大概什么业造得比较重,大概就很清楚。

    所以这即假是很有道理的,你的根跟尘碰撞产生一个识,我们菩萨是从这个识当中产生反省跟检讨;凡夫是看这个识就随识而转,那就完了!跟着虚妄而走,那就是惑业苦。

    菩萨观察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他是不迷、不取、不动,为什么我听到别人讲话好像是在毁谤我,那我一定有这个业,才会循业发现,菩萨从这个地方开始忏悔。他是借假修真,从假名从假相当中,菩萨就观察我过去的业,哪一方面比较重,但是它既然是即空,它是可以改变的。

    这段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的耳根去碰撞声尘,创造一个现前的耳识,这个耳识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去观察它是最正确的,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最正确。它当体即空、当体即假、当体即中,你这样子观察你就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你就正确的走上成佛之道,不偏空,不著有,能够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做你该做的事,借假修真。

    这地方的经文都是在修观。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外境是没有错的,错在我们心中的颠倒!



净界法师


    蕅益大师讲到我们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他说:未开圆解,不得辄论修证。

    一个菩萨你没有真正的大彻大悟,开圆顿解,你没有资格谈修行。我们没有真正打开我们智慧眼之前,我们这个时候叫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不敢说修行。

    修行就是你面对任何人事的时候,你的观照力要现前,第一个不迷,这个是最关键,你任何事情你能够觉而不迷,你观照你心中的灯光要打开,你心中的蜡烛没有点亮之前,你这叫跟三宝结缘,怎么能算修行。

    修行不是说全世界的人都不要来吵我,我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这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叫无想定,外道的无想定,错损菩提,你把你整个明了性的功能全部破坏了,以后修行更难修行,到时变成一个迟钝的暗钝的菩萨。

    我们要永远了解一个情况,外境是没有错的,错在我们心中的颠倒。

    所以佛陀说,外境就像一把二面的刀,它同时可以伤害你,但它也同时能帮助你,巧妙在你一心。

    你观照力没有现前,你一定要起颠倒,外境就是对你产生伤害;你能够正确的观照,那么所有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资粮,你非常需要它的。关键我们怎么能够在任何因缘当中,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而这不迷特别重要。

    本经当中的不迷,也就是你经常对于所观境保持即空、即假、即中的观照力,那每一个境缘都能够帮助你成佛,你就能够从这当中成就解脱,成就安乐。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明鼻识界即藏性(一)



净界法师


    子三、明鼻识界即藏性。

    那怎么样去观察即空、即假、即中?我们看佛陀的开示。

    这地方讲六识,六识对我们的引导很重要,六根门头会产生六种的了别性,对我们的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我们讲依止鼻根去相对于香尘的时候,产生鼻识的了别性,而这了别性我们应该观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就能还它本来面目,而把鼻识的相状会事入理,把它转成如来藏妙真如性。你要能够观照,你就会把这些生灭的因缘,当下转成不生灭的佛性。问题不在外境,问题是你能不能转。

    总标三界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阿难!正如你过去所能够明白的道理。我过去在大乘方便教法讲到:我们依止鼻根去接触外在的香尘,这二种因缘的相互碰撞,而产生一个明了分别的鼻识。这段经文也说明了菩萨的所观境面对鼻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鼻识,其实佛陀讲得很清楚了,鼻香为缘,生于鼻识。其实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但是我们凡夫碰到因缘所生法的时候,产生一个坚固的执着,我们认为这鼻识是真实体性的,产生迷惑颠倒。

    佛陀也就顺从我们凡夫的心情,我们也假设这鼻识是有自体的。那你想一想看,一个有自体的鼻识,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呢?是从鼻根所生,以鼻根为它的根本,为它的界限?还是以香尘所生,以香尘为根本,以香尘为界限呢?

    妄相无体

    非因鼻生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二物不来,汝自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齅知动摇之性?
    (不自生)阿难!假设这个鼻识是鼻根所生,那你心中当中到底是以什么为鼻根呢?

    (总标)你的鼻识是有自体的,而这个自体是由鼻根把你创造出来。佛陀说:那什么是鼻根?(浮尘根)肉团所形成的二个手指下垂的相状,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鼻子,眼睛可以见的浮尘根; (胜义根是微细的四大,略似神经系统)还是能够齅闻了知动摇差别之性的胜义的鼻根呢?

    这个根到底是浮尘根还是胜义根呢?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破浮尘根)假设你的鼻识是从浮尘根所生,这浮尘根是肉团所成,身为一个肉质的东西,它是属于身根的一部分,而身根所了知的是一个触尘,所以应该叫身根而已经不能叫鼻根,而它所对的境是一个触尘,根本就不是香尘。其实严格来说,这浮尘鼻根连鼻根的名称功能都不可得,又怎么能够生起鼻识呢?

    你连鼻根的功能都不能安立,其实它就是一种身根,怎么能够生起鼻识呢?

    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

    (破胜义鼻根)若鼻识是从胜义鼻根所生,你的鼻根产生了知香臭功能,那个了知性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看这段经文,佛陀其实都不是在破鼻识,佛陀在破鼻根。为什么?因为鼻识从鼻根所生,鼻根破了鼻识也就破了,把根本破了,那它所生的鼻识也就了不可得。

    若从鼻根所生,那鼻根的了知性是从哪里来呢?

    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鼻根身上的肉团而产生一种齅知之功能,这是肉团的齅知,那这样讲它是属于身根,它所对的是触尘,所对是触尘那它根本不是鼻根,因为鼻根所对的是香尘,这样讲跟前面浮尘根的意思是一样,所以以肉为知是不能建立。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我鼻根的知是鼻孔当中的虚空,产生一种了知性,那这样讲虚空自己能够产生了知,产生齅闻的功能,那你肉团的鼻根反而没有感觉,那这有问题。那如此一来,应该整个虚空就是你阿难,因为虚空有感觉,你的肉团没有感觉,那么虚空变成是你阿难之身,而你阿难之身反而变成没有知觉,那这样子讲,你阿难的色身应该无所在,因为虚空是无形相的,而虚空变成了你,你变成了虚空,应该你的色身就无所不在啊!也就没有所谓形相的问题,但事实上不合道理。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你说我的了知性是由香臭的味道所生的,那这样子你产生的齅闻之性是属于香尘,是香尘所生,那跟你阿难有什么关系呢?味道自己可以产生一个了别性,那跟你阿难有什么关系呢?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

    这段经文是扣着前面以香为知而来的。

    佛陀说以香为知,那这样子香产生知,跟你阿难有什么关系?何预于汝?

    阿难尊者说:跟我有关系,为什么没关系?香产生知,但是我鼻根产生香(A产生B,B产生C,所以我们也可以说A产生C。) 香产生知,那这个香那里来呢?香是我鼻根产生的,那也可以啊!那跟我还是有关系,我产生香,香又产生知,所以知跟我有关系。

    佛陀说:你说香臭之气是你鼻根产生的,如此一来香臭二种流动之气,就不必生于伊兰树跟栴檀木。

    伊兰树是世间上最臭之树,它那个臭味发动出来的时候,四十由旬都可以闻得到,它的华非常美丽是红色的,要是有人去吃到它的华、它的果实,当下癫狂而死,它的味道就像死尸一样,四十由旬都可以闻得到。

    栴檀木是世上最香的,点上小小的一铢,在四十里内都可以闻其香气。

    佛陀的意思是说:既然你的鼻根可以产生香臭之气,那香臭之气就不必生于伊兰树跟栴檀木,你鼻子自己可以产生。佛陀先做一个按定跟假设,以下再正式的破。

    二物不来,汝自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既然香臭之气都是你鼻根产生的,那我问你一个问题,假设香臭二种的东西不来你的鼻根的时候,那你说你可以产生香气,那你自己去齅闻你自己的鼻根,到底是香还是臭呢?事实上臭就不是香,香就不是臭,这二个东西是不同性质的。一个正常的人是可以同时闻到香,也可同时闻到臭,而这香臭的味道是你产生的,而且你都能够闻得到,那表示你一个人就俱足二个鼻根,一个鼻根产生香气,一个鼻根产生臭气,因为香臭的体性不同,那你的鼻根可以产生香臭,那表示你有二个鼻根。这样子讲,请问我成佛之道的人就有二个阿难,那谁是真的阿难,谁又是假的阿难呢?所以这是不合道理。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事实上鼻根只有一个,这样子讲鼻根能够同时产生香,也可以同时产生臭,那表示香臭二种气味,应该把它合为一体,臭已经变成香,香也变成了臭,二种差别的体性就变成不存在了,那么世间上香跟臭的界限又怎么安立呢?这是不合道理的,你说你的鼻子产生香气,是非常不合道理的,你为什么一个鼻子可以产生这么多香气,而每一个香气的差别性都不同,是不合道理的。所以我们说了别性从鼻所生是不合理的,所以它不能自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