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净界法师


    真本无妄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禅宗开悟靠这句话。在真实的心性当中,其实我们去找,我们色身去来,来、死掉又去,又回到本性,从本性又出来、又去,或者说你是迷是悟,或者说你是生是死,其实从清净的本性来观察,是了不可得,那只是一种虚妄相,永远不会干扰到你的真实本性。生命不断地变,一下子变成蚂蚁,一下子变成人,一下子变成天人,不管你怎么变,你的心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就是你那真实的心性,它永远不会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总有一天可以成佛的主要理由,因为你不管造再大的业对它都没有影响,假设我们的业真的会染污清净本性,那完蛋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恢复清净,那就完了!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这一段蕅益大师有很多很多的开示,讲得非常好,诸位可以去读一读。

    蕅祖其中有一段的观念:

    蕅益大师说:流转三界中,谁在流转?你去参!

    你说我明明在流转啊!没有一个我在,那个我是我们捏造出来的,没有一个我在。我们的清净本性是本来没有去来,本来没有生死。那怎么会有生死,那谁在流转呢?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转,你那一念无明妄想在流转,所以为什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那个妄想,啪!破了以后生死就没有了。

    因为你随顺妄想你就看到生死,但是为什么妄想消失的时候生死就消失,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没有。为什么会有呢?因为仁者心动,心动以后就有,但是当我们心不动的时候,又恢复没有。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不是把生死去掉,不是!你如果还存在你把生死去掉,那你不是大乘佛法。我们修行是恢复本来面目,不是把什么东西拿掉,是把我们原来的东西把它显现出来。

    蕅益大师说:你不能够明白,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就不能够如实的修习圆顿止观,就不能成就《如来密因》乃至《诸菩萨万行》。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必去改变很多的外境,其实它都是你妄想变现出来的,因为你本来没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如何能够很正确的去看人生?



净界法师


    本经中讲到二个东西:一个是妄想,就是攀缘心,虚妄的根本,一个是真实的心。前面三卷半都是在分别真妄,什么是客人、什么是主人?什么是暂时的、什么是永恒的?什么变化的、什么是不变化的?

    前面三卷半都还没开始修行,到了后面三卷半到第七卷,开始讲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就开始修行,就是正念真如,我们开始怎么样去取舍,远离妄想,顺从真如。这个地方其实都还没有修行,是建立菩萨的中道观念,你对人生,你要用什么角度来看人生,才是最恰当的,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变中有随缘,随缘中有不变,你先建立这个观念。

    我们大乘佛法在断烦恼,都不太强调也不太习惯用激烈的手段。我最近看过一本书,是美国作者写的,书名叫做秘密,它里面很多观念跟大乘佛法的中道很像。美国的心理学家说我们一个人,你讨厌一个人,你不能一直讨厌他、一直讨厌他,这样你会受伤,你的身体不会好,你只要远离它,不要想他就好了。

    你讨厌一个人,你心中一直想他,然后一直释放你负面的力量,到最后你会产生反作用力伤害到你自己。所以我们为什么讲,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要讲没有真正的烦恼可断?声闻人他在断烦恼是非常极端的,那极端的方法在断除烦恼的时候,某种程度也折损我们的菩提本性,错损菩提,变成一种灰身泯智。

    所以当我们在面临恶法的时候,其实你不要太刻意断灭它,因为它没有真正染污你,你不用紧张,你只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就好。所以你看为什么大乘佛法在断烦恼,他断烦恼以后他不产生副作用,而小乘人他断烦恼以后,他变成一种灰身泯智,他就是一开始没有学好中道实相道理。虽然他刚开始用很激烈的手段,用猛烈的药把三界的爱取断了,但是他后面的路非常难走,因为他把总性搞坏了。

    你要走菩提道之前先了解,到底生命是怎么回事,你应该怎么去断恶修善,要用怎么样的观念会让你最快速,所谓的不历僧祇获法身。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它的确是有它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效果,就是天台宗所说的总性。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断烦恼,会对你产生影响。

    大乘的根本在建立大乘的正见。我们花那么多的时间在研究《楞严经》,就是要能够很正确的去看人生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实相,训练自己产生双向的思考,不即不离,我不随顺你,但我也不刻意的去排斥你,但是我不随顺你,断灭不得,但随顺不得。

    我希望我们好好的体会中道实相,你养成这样的思考,对你以后的修行会很有帮助,你会快速成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就能转业!



净界法师


    辛二、别明

    我们一个凡夫众生,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快乐的果报也有一些痛苦的果报,所谓一个苦乐掺杂的一个果报体。

    一般来说我们今天都是在痛苦的果报出现的时候,在逆境的刺激之下,我们才产生一种想要修学佛法的善根。所以我们开始修学佛法,不管你是依止什么法门,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减轻痛苦的果报,增加安乐的果报,所谓的离苦得乐。

    当我们开始离苦得乐的时候,那就是要开始转变我们的业力的时候。那应该如何转变业力呢?

    彻悟禅师说: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就能转业。

    从刚开始的一个初浅的修学,我们内心当中心与佛合,我们依止一念皈依的心,一种专注的力量来忆念佛菩萨的功德;这时候产生强大的加持,我们可以暂时的离开痛苦而得到安乐。进一步要能够究竟的解脱,那就必须心与道合,你要把宇宙间这种生命的道,要把它给参透出来,什么是我们生命的道?

    我们看到生命的表相、这是个好人、这是个坏人、这是个男人、这是个女人,我们从整个生命的相状当中产生执着,而忽略了生命相状背后的道,这是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

    我们从本经来看,阿难尊者刚开始,他请求佛陀开示圆顿止观法门,佛陀就问他一个问题:你当初在我法中,你是依止什么样的殊胜相状而发心出家修行?阿难尊者说:我是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胜妙殊洁而发心出家。

    所以阿难尊者的修行的根本是见,他见到了三十二相。佛陀这时就从他见的功能当中去悟入道,所以前面的十番显见,蕅益大师科判把它判作别就见精开显见性。从见的功能当中,所谓的摄相归体,你为什么能够见?

    当然我们见到东西就是向外攀缘,我们看到花对花产生攀缘,我们看到佛菩萨的相状,向佛菩萨的相状产生攀缘,所以我们永远没办法悟道。

    在十番显见当中,佛陀要我们回光返照,你为什么能见?见的功能是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回光返照,探本求源,找到我们的常住真心,而这样的一种道就是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也就是天台宗说的,即空、即假、即中之道。前面的十番显见,主要的是依止见,从见的功能去悟道。

    本科重点在遍历阴入处界会理,前面是从我们在见东西的时候有道,这个地方佛陀就广泛说,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不是你见到东西有道,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通通有道,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觉悟也没有分任何场所的,只是我们当面错过如此而已。

    这时佛陀必须告诉我们说,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那它理由何在呢?佛陀分成二段,第一段是总示,第二科别明,就详细的个别的说明,道为什么无所不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释:如来藏妙真如性



净界法师


    辛二、别明  (分四:壬一、明五阴性。壬二、明六入性。壬三、明十二处性。壬四、明十八界性。)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世界,只是开合不同,身心世界是一种相状是一种作用,但是它背后的体性,它背后的道到底是什么?我们有需要将相状背后它的本来面目打开来,来探讨身心世界这么多相状背后,到底它的道是什么?以下我们看佛陀怎么引导我们去从相去悟入这个道。

    壬一、明五阴性。

    从五蕴诸法当中去悟入真如之道:蕴谓积聚,阴谓覆盖也。比如说色法它是积聚了五根六尘等十一个法,才能构成一个色蕴,所以它不是单一,它是积聚很多很多同类的法而构成,所谓的色受想行识。五蕴是把心法开出了四种,受想行识,所以它等于是在身心世界当中是开心合色,来指导迷心重的众生,能够悟入真如之道。

    分二:癸一、总征。癸二、别释。

    癸一、总征。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招呼阿难说:阿难尊者!你要知道所谓的真如之道,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之道,它不只是存在见分而已,其实整个五蕴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来藏,前面佛陀在讲道,它的名称都是讲到常住真心,或者寂常心性,但这一整个大科,佛陀是习惯用如来藏妙真如性来表显道的名称。

    如表示这个道有随缘不变之体,它的体是永远不变的,不管你造善造恶它永远是清净本然,永远是周遍法界,它不受你因缘造作而干扰。

    来表示这个道它有不变随缘之用,这个道是广大遍满的,但是它会随你造的业而变化,当你造了五戒十善,这个道就显现人天安乐的果报让你来受用,当你能够忆佛念佛,这个道就显现极乐世界功德让我们受用。道本身有不变随缘之用,所以叫来。

    藏等于是把如跟来二个和合在一起,这道具足如也具足来,故称之为藏。

    妙表示这个道的确是微妙不可思议,我们讲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从不变跟随缘这个观念可以开展出很多很多微妙不可思议的道理,称之为妙。

    真如之性是指这种道理是我们众生本具,不假外求。凡是你向外求来的道,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暂时的。因为这个道必须要是本来就存在,我们只是把它发现而已,这个道是真实不虚的,是众生本具的,是不假外求,所以叫真如之性。

    我们的五蕴是变化的,你前生可能是一个蚂蚁的五蕴,蚂蚁的色受想行识,你今生转成一个人的色受想行识,相状是变来变去,但是这道理是不变的。

    以下从五蕴的生灭法,去追寻它背后的道,来构成我们离苦得乐的解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九界有漏生命的缘起,就从这地方发动!



净界法师


    癸二、别释(分五:子一、明色阴即藏性。子二、明受阴即藏性。子三、明想阴即藏性。子四、明行阴即藏性。子五、明识阴即藏性。)

    子一、明色阴即藏性。

    色谓滞碍也,也就是这个法它必须有固定的形状,它占有一定的空间,譬如花,它一定有它固定的形状,而且你放了花你就不能放如杯子等其它东西,因为它会产生空间的互相障碍。从生灭变化的色,我们如何悟道呢?

    举喻合法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陀说,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色身,这色身是怎么来的呢?

    阿难!譬如有一个健康而正常的人,这个人他有一个清净的眼睛,清净指他眼睛没有任何毛病,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任何东西。他依止这个眼睛去观察清朗光明的虚空,这个虚空也是非常的清净,空空荡荡没有任何的乌云。他用清净的眼睛去观察清朗的虚空,所得到的结果是惟一晴虚,迥无所有,他看到整个广大虚空是万里晴空,没有任何的乌云,是迥无所有,没有一点的一物可得。

    合法  

    有一个健康的人是指的我们健康的明了心性,我们这一念心性它有一个清净的眼睛,这清净的眼睛是比喻我们的如如智,我们有一种本觉的真智,能够照了万物无有障碍;这晴朗的虚空是表示如如理,我空法空的真理。在我们的本来面目当中,我们是如如智照如如理,这时候没有任何色法出现的,所以我们讲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是没有色法可得,是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是迥无所有的相貌,这是一种健康的内心世界。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身为一个健康的人,他突然间可以说是无缘无故没有任何理由,不动目睛。我们正常人的眼睛,它是有开有合的,但是当我们在攀缘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不动,专注于某一个境,我们的心开始攀缘。身为一个清净的本性它是突然间无缘无故,可以说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我们开始认为外面有一种真实的东西可得,所以眼睛就开始产生专注,产生攀缘,就向外攀缘,一念妄动以后,瞪以发劳,向外攀缘,向外专注久了以后,我们眼睛就产生一种疲劳的相状,这时候也就失掉了健康的眼睛,就是我们的如如智已经失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根本无明的显现。这是我们整个九界有漏生命的缘起,就从这地方发动,刚开始的一念妄动。

    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当我们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了能所的对立,本来我们如如智照如如理的时候,是平等不二的,但是当我们的攀缘心生起的时候,就生了一个能见的见分跟一个所见的相分,就产生能所对立。这时在清净的虚空当中,就看到狂乱飞舞的华相出现。譬如身体比较虚弱的人蹲下来,突然间站起来,就看到虚空有一些狂华的相状一样,本来没有,但是我们感觉到好像有,而且还有一切的狂乱非相。

    狂华古德解释它是一种微细的色法出现,是第八识内在的一种色法;狂乱非相是比较粗的色法,是第六意识所缘的,这当中包括内在的四大,所谓正报的色身,也包括了外四大,依报的世界。因为我们一念的妄动,而产生了粗细的色法。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色法的出现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色法,譬如我们今天从一个娑婆世界的色法,我们来生要转成极乐世界的色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转变的过程必须有一个条件,这色法是没有真实体性,如果这色法是有真实体性的那就不能转变。

    这地方讲得很清楚,我们本来是没有色法的,我们本来是一个清净的眼睛,去看清净的虚空,是迥无所有,惟一晴虚的。那怎么会有呢?是一念的妄动以后才虚妄产生了色法。这个色法,它只是一个由于我们妄动产生一个业力,而产生的虚妄相。

    色法是一种虚妄相,从第一段我们得到这个结论,它本来没有,为什么会有呢?因为我们一念的妄动才有的。本来就没有这个观念很重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狂华是从哪里来的呢?



净界法师


    就喻详辨

    标非二处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狂华就是我们说的色法,譬如你是一个男人的色身,是一个女人的色身,各式各样的色身。从经文我们一路学习过来,佛陀不管是在七处破妄,不管是在十番显见,在《楞严经》佛陀很喜欢用一种方式:你从什么地方来?把每一个相状都去探讨它的根源,这一大段亦复如是。

    阿难!这狂华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本来面目是什么呢?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前面我们讲到一个是清净的眼睛,一个是虚空,它不是从虚空而来,这个比喻是它不是它生;非从眼睛出,表示它不是自生,当然它也不是二个共生。它不是从空中而来,它也不是从眼睛而来,那它到底从哪里而来呢?

    非从空来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我们现在一念妄动,我们真的是看到虚空中产生了华。佛陀告诉我们那你要去想,你不要向外攀缘这华怎么样,你要想这华是从哪里来,你才能够悟道。

    假设这狂乱的华相它从虚空而来,是虚空把它创造出来的,这个就会有问题了?它既然从虚空而来,因为华是生灭的,它最后还是回到了虚空,因为你从哪里来,你就要回到哪里去。那这地方就会有问题,那虚空就变成有出相入相的差别,它从虚空跑出来,后来又跑回虚空去,身为虚空?它不能有相状才叫做虚空,你说这东西从虚空跑来再跑回去,跑来跑去那算什么虚空呢?你有出相入相的相状,所以即非虚空;虚空能够跑来跑去的,这就不是虚空了。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

    虚空假设产生了出入相,这时候它已经不是虚空,它不是虚空它就不能够相容于华相的生起跟消灭。因为你说虚空可以跑东西出来再跑回去,那它就不是虚空,因为它有相状,它不是虚空它就是变成一种有滞碍的东西,那华怎么跑得进去呢?它已经不是虚空,华再也跑不进去。

    举一个例子,如阿难体不容阿难。你阿难一个身体是一块肉在那里,是有滞碍的肉在那里,那你已经不可能再容受另外一个身体跑进跑出,不可能!所以从虚空而来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虚空它不容许有东西跑来跑去,因为这样就有相状。

    所以我们知道虚空中的狂华,不是从虚空而来,那么它到底从哪里来呢?

    非从目出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你用眼睛去看虚空,看久了以后突然间产生狂华,这狂华不是从虚空而来,那这么讲是从眼睛而来?

    假设它从眼睛中而来,它从哪里来就往哪里回去,那总有一天这狂华又回到眼睛去了,这才合理,因为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华性是从眼睛而出,那这样子就表示这个华应该有见的功能,因为你从眼睛中来,眼睛有见的功能,那你从眼睛中而来那你应该也有见啊!你从它那边而来,你应该具足它的性质,那假设这华是有见的功能,去既华空,旋合见眼,当狂华来到虚空以后,这狂华它回过来应该可以见到眼睛才对,但事实上狂华见不到眼睛啊!它只是所见,它不能变成能见,所以不合道理。你说从眼睛中来,那应该就有见的功能,那来到虚空以后你离开了眼睛,你应该回过头来看得到眼睛才对,这不合道理。

    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它从眼睛中来,但是它已经没有见的功能,没有见的功能表示它是一个有滞碍的色法,不是一个心法。它从眼睛中出来的时候它是一个色法,它就障碍了空,当它回到眼睛的时候应该障碍眼睛才对。也就是说,你没有见的功能,就不是心法,是一个色法,所以出来的时候障碍虚空,回去的时候障碍眼睛。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华是没有照见的功能,是一个色法,华假设从眼睛出来了,已经显现在虚空了,那这时候你眼睛应该是干净没有障碍了,因为你的障碍已经从华里面出来了,那这时候你的眼睛应该是清净的,怎么说一定要见到没有华相的晴空才叫清明眼呢?你应该看到华的时候也叫作清明眼,因为它障碍已经出来,所以不合道理。

    所以你说这个华从眼睛中出,不合道理。这样子讲那这个华到底是怎么来?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身为一个色法,它只是一个循业发现而已,是我们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它不是从真如本性而来,它也不是从本觉真智而来,它是我们一念妄动产生一个虚妄的业力,这个业力把它显现出来,当业力消失的时候,你现在的色身就消失掉,是这么回事。它的本质只是暂时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它真实本体的道,是非因缘(即不变)非自然(即随缘),它的本质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