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迷者被色蕴所转,悟者就能够转色蕴!



净界法师


    五蕴之道根据古德的开示把它分成四种道:

    凡夫认为五蕴是真实的实有,对五蕴产生了我执,一个能受用的我,一个所受用的法,能所的对立产生了惑业苦,在五蕴当中我们所觉悟的是一个生死之道,产生执着。

    小乘人认为五蕴是无常苦无我,他看到五蕴这么想:这色身是不清净的、是无常的、是痛苦、是没有主宰性的,他趋向一种偏空的涅槃之道。

    在大乘权教的法中,他认为五蕴诸法是因缘和合而生,是缘起性空的,成就菩萨六波罗蜜的功德。

    在大乘的圆教,认为这生灭变化的五蕴,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是生灭法,但是它的体就是不生灭,就是所谓的不二法门,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我们就可以从五蕴当中称性起修,而就路还家。

    说明就路还家的观念:

    你现在有一个色身,这个色身是凡夫的色身,但是你说我把这个色身给杀死了(自杀),你也不能回家了!因为道就在你的色身当中,就看你会不会去觉悟,你要不觉悟的话你就被色身所转,你要能够觉悟你就能够转色身,而成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问题不在色身,你说你用手去偷东西,你把手砍断了也没有用,这个手它有道,你可以用手来拜佛,用手来擦佛像,那你失去了这个道,你就被这个色蕴所转,迷者被色蕴所转,悟者你就能够转色蕴,入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色法本身没有所谓的对错,问题是你是不是能够从色法当中悟道。佛陀讲得很清楚,它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就是中道的道理。我们只是当面错过,如此而已!

    这地方讲到色蕴的真实相,我们因为被表相所迷惑,所以佛陀要开显真实相。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感受,而这感受是怎么来的呢?



净界法师


    子二、明受阴即藏性。

    前面的色蕴是一个色法,以下的受想行识是有明了性的心法。受是领纳,当我们的六根去接触六尘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我们遇到如意的境产生快乐的感受,遇到不如意的境产生痛苦的感受,遇到中庸的境产生不苦不乐的感受。受是心法最微细的开始。

    举喻合法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感受,而这感受是怎么来的呢?

    阿难!譬如有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的四肢,双手双脚,感到非常的快乐安稳,整个身体是非常的调和顺适,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忽然忘记身体的存在,心中是处在一种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的舍受当中。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是表示我们心中一种如如不动之理;忽如忘生,性无违顺。是表示这种如如智。这时候是能所双亡的平等状态,是我们真实的本来面目,这时候没有任何感受出现。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但怎么会有感受呢?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这么一个健康的人,突然间无缘无故的就用二个手掌,在虚空中互相搓摩。这二个手掌比喻的是根跟尘,在根尘相互作用当中,就是比喻我们一念妄动的产生。在二个手掌当中因为互相的活动,就产生了涩滑冷热四种的感受出现。

    蕅益大师说:什么是涩?就是三途的苦受,刀山油锅痛苦的苦受叫涩;滑,表示人天安乐的感受;冷,表示二乘孤寂的感受,二乘涅槃那种冷、孤寂的感受;热,比喻菩萨庄严荣耀的感受。四种感受刚好是配九法界的感受。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的感受是本来没有的。这本来没有很重要,就是本来没有我们才可以改变。如果我们本来就有色身,那你怎么修行都没有用,因为它本来就有,它就有实体。因为它本来没有,那这件事情就好办了,它是后来才有的,它是因缘生。

    诸法因缘生这个道理很重要,因为因缘生所以我们可以逆向操作让它因缘灭,所有的东西好就好在它因缘生,它要不是因缘生你都没办法改变,你今生是这样子,你来生还是这样子,你永远都是这样子,因为它不是因缘生,那就完了!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突然间莫名其妙的用手去搓摩虚空,才开始有感受,就是要有因缘才产生感受。

    就喻详辨

    标非二处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我们应该从感受的功能中去找它的道,这个感受你从什么地方来?

    佛陀作一个总标说:阿难!这种虚幻的触受,它不是从虚空而来,它也不是从手掌而出。手掌在虚空搓摩,手掌跟虚空交互作用,根尘的交互作用产生出来,但是它不是从虚空而生,也不是从手掌而生。

    非从空来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假设你这个感受从虚空而来,那这样子就有问题了,这虚空在你的手掌中产生感受,那么虚空是无所不在的,它既然可以给你手掌产生感受,它也可以给你身体的每一个地方都产生感受,那为什么你只有在手掌中才产生感受呢?其它没有感受呢?你不可以说虚空选择性的,只在手掌给你感受,在其它的地方没有给你感受,这不合理的。从虚空而来是不对的,因为虚空遍满的,它既然给你手掌感受,它也应该给你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感受。我们的感受只出现在手掌,是从虚空而来的不合道理。

    非从掌来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说是应该是从手掌而出,因为你手掌在那个地方搓摩,才产生感受,这种感受应该从手掌出来才对呀!

    佛陀说:假设这种感受是从手掌而出,它真的可以产生感受,就不必等待你二只手在那边互相的摩擦。既然从手掌而出,那么你二手相合摩擦的时候而产生涩滑冷热的感受,那这样子讲当你二手把它分开不再搓摩的时候,那这时候你的感受应该回到你的身体。因为你的感受是从手中出来,等到你的手分开了不再搓摩的时候,感受应该回去,回到你的手臂、回到你的手腕、乃至回到你的骨髓,这样子你的手臂、手腕、骨髓,都应该有涩滑冷热的感觉,甚至于你可以感受得到它回去的踪迹,我的感受回到手臂了,回到了手腕了,回到骨髓了这样才对。你一定有一个感受从能够知道它从手臂、手腕,出来到手掌,又能够知道从手掌回到手臂、手腕。这样子讲你的身体里面有一个感受,在身体里面跑来跑去,有往有来,那么你何必等到二个手掌去互相搓摩才有感受呢?既然你的感受从手掌而出,你的手掌里面真的有一个感受存在,在身体跑来跑去,那你就不必靠二个手掌互相摩擦,它随时可以出来,但事实上,我们只有摩擦的时候才有感受。你说眼睛看到华,才有感受嘛!为什么有感受呢?因为眼睛看到华,你不看的时候这种感受就没有了。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感受是一种虚妄的,譬如说你这个人非常喜欢吃面,你眼睛看到面就生起快乐的感受,那这感受是从哪里来?是从面中出来,还是从眼睛出来?你说面会产生感受,那应该每个人看到面都快乐,为什么他看到不快乐,而你看到快乐呢?若面真的产生感受,真的有感受,那应该每一个人看到面都快乐的。你说眼睛看到面,眼睛产生感受,那你不要看面,你看到每一个人都产生快乐,你为什么一定看到面才快乐,所以这个感受是虚妄的不真实的,那是业力变现出来的。

    从《唯识学》上说,感受跟福报有关系。你看,你一天当中你要看到很多很多的人,看到很多很多的事,你大部分的时间都感到痛苦,你这个人善业很薄弱,没什么福报。

    诸位你可以试试看,你刚出家前面半年大概是最难过的时候,因为你人世间的福报大概花了差不多了,才开始修行,痛苦的感受出来了。所以你来到僧团大部份是没什么资粮,但是你在三宝当中,这大福田的地方,忏悔业障聚集资粮,你会发觉你每一天、每一天的感受不一样。

    我告诉各位一个真理:我们今天住在同样的地方,住在同样的佛学院,我们吃同样的饭菜,住同样的地方,但是每一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的善业不同,所以这感受是不真实的,它是一种循业发现,但是它背后的道是真实的。

    什么是真实的?

    它的道理是,即空、即假、即中,你要从感受当中去觉悟那个道,从受的变化当中觉悟,原来生命的真相是,即空、即假、即中,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才重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人生的遭遇都是循业发现!



净界法师


    这一科讲到五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蕴的法门是一个生灭之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其实这生灭之法是可以通达到不生灭的道理。

    我讲我个人实际的生活经验给大家参考,就讲到色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道理。前几天师父要回到寮房的时候,开门时不小心门碰到手臂,撞得很大力,非常的痛,手臂长一个包包。当然这是个色法,那我问你我手臂长一个包,这个包是从哪里来?当然我们长了这包会觉得很痛很痛…,你随这个色法产生攀缘,那就完了,那就是流转门,那是生死凡夫。

    今天我们学《楞严经》,我们要学佛陀的思考模式,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习惯性问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地方来?所以你学《楞严经》要去学他的思考模式。说这个包包是从哪里来呢?你说是门撞你的,门给我包包。如果是门,那为什么我平常开门的时候都没有这种事情。你说我手臂自己长出来的,那我没有撞到门之前,我手臂也没有长这个包包,所以结论是循业发现。

    因为我有这个业,这个门只是个助缘而已,这个门只是把我的业带动出来,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是我们的循业发现。你说你在厨房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刀子切到你的手。你这个伤口是怎么来的?你说刀子给你的,那为什么别人切的时候没有?如果刀子真的会产生疤痕,那每一个人都应该会产生疤痕。你说我手自己产生的,那为什么没有切东西的时候不会呢?

    就是我们有那个业,只是假借这个因缘把这个业显现出来,如此而已。等到这个业力消失了,你这个疤痕就好了。所以叫即空、即假、即中,它的本质是空,因为它没有实体,若它有实体的话,它永远存在,那你就完了,这个疤痕你永远不会好。因为它本身是因缘生,它没有真实的体,所以即空,即假当它业力还在的时候,你还真的有疤痕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还有痛的感觉,等到你那个业力消失了,你这疤痕,诶,觅之了不可得。

    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我们人生的遭遇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都是循业发现的。问题是我们在遇到人事的时候,我们很少人会回光返照它的道理,被外相所迷惑,所以我们不断的去造业,不断的去放纵自己的攀缘心,又一次一次的创造生死的业力,如此而已。其实生死本身不可怕,因为生死本来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要当下悟入,你就当下解脱了。我们应该继续的学佛陀,我们遇到五蕴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你的思想会影响你的业力!




净界法师



    子三、明想阴即藏性。

    想是个心法,它的相貌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就是对外境产生一种想像,而产生很多很多名言的分别。

    圆瑛老法师他认为,受是偏重在前五识,想偏重在第六意识。当然这想是通于八识,但是第六意识的功能偏强,所以圆瑛老法师把想偏重在第六意识。师父也觉得这样是合理的,而且容易了解。所以我们就这样配,前五识是受,第六意识是想,行阴是第七意识,识阴就是第八识,这样容易了解。

    举喻合法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想到底是什么功能呢?

    阿难!譬如有一个人,他听到有人谈说酸酢,谈说梅子的时候,他就这样一想,他的嘴巴就产生口水,事实上他没有去吃到酸酢,也没有吃到梅子,他只是靠想像就可以把口水创造出来。思蹋悬崖,足心酸涩,他是想像自己站在一个万丈的悬崖,双脚的足心就有种酸涩的感觉,想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心中怎么想,就会产生很多功能的变化。

    就喻详辨

    标非二处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想阴是从哪里来?

    阿难!这酸酢梅子的谈说,它不是从梅子而生,也不是从口水而入。

    展转推破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如是阿难!若我们口中的口水,如果说是从梅子而生,那梅子应该自己谈说,自己产生口水,为什么等待别人来宣说呢?假设我们的口水是从口中自己产生,那我们应该依止口来亲自听闻而产生口水,为什么要等待耳朵来听闻,口中才产生口水呢?既然必须依止耳朵来听闻,那此水为什么不从耳中而出呢?因为口水跟耳朵的听闻根本是不相干。

    比类发明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我们心中想到万丈的悬崖感到酸涩,跟谈说梅子酸酢而产生口水的道理是一样的。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其实我们嘴巴产生口水跟我们会有酸涩的感觉,都是一念的想所产生,而这个想本身也是业力所变现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质之道也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五蕴,从一个造业的功能,对我们来生极大的影响,想蕴大概是最重要。现在很多心理学家都证明,我们内心当中最大的潜能就是你的想像力,所以往往可以从你内心的想像预知你未来生命的灵动。

    比方说你今天想到榴梿,你会想到什么,从你的想像就知道你未来生命的变化。你说我想到榴梿,我觉得这榴梿的味道很臭秽,那你今生跟未来生你不太可能会碰到榴梿,就算你碰到榴梿你也不太可能会对它产生作用,你未来的生命跟它没有什么交集。你说我想到榴梿,我觉得这榴梿的味道很甜美,你产生很美好的想像,你今生跟来生你很有可能很多次遇到榴梿,而且会跟它产生交互的作用。

    又比方说,你想到出家你会想到什么,你会产生什么联想?你说这出家是很寂寞很无聊的,我看你这一辈子不可能出家,你顶多做一个在家修行居士;你说出家很好啊!很寂静远离尘劳的干扰。即便你今生不能出家,你来生很可能出家。

    我们从想当中可以看到你生命未来的一个方向,其实不但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也是这样,我们看《念佛圆通章》后面就看得出来。为什么有些人会生长在佛世?为什么有些人出生的时候,佛陀刚好灭度?跟你前生的想像有关系。

    你想到佛陀的时候,佛陀是万德庄严,我一定要好好的亲近,你对佛陀产生美好的想像,那以后你很可能跟佛陀相遇的;有些人想到佛陀没什么感觉,那你以后不可能跟佛陀相遇,你一定出生的时候不是佛前就是佛后。

    我经常嘱咐念佛人说:我们今天往生极乐世界,那你要想像你想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你想到什么?极乐世界你跟什么产生联想?

    极乐世界是安乐的果报,极乐世界是解脱的功德,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往生极乐世界寿命久远,五种神通,相貌庄严,你那个果报体不断释放快乐的感受。从出世的角度你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诸善聚会,佛法僧三宝的力量非常的强大,你永远可以成就解脱的力量。

    所以古人为什么说,从一个三岁的小孩子,或从七岁的小孩子他讲话当中,就知道他长大后做什么。因为你讲的话就是你的想像力,这不必需要神通,也不用算命,因为你心中的想像,你的思想会影响你的业力,你就往这个方向去造业,就影响你的果报,这是很科学的。

    你要怎么样培养对极乐世界的美好想像?

    这非常重要,很多念佛人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任何想像,这样你那求生的意愿不会强的,不可能强。你没有任何想像,极乐世界对你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个体,一个陌生的个体怎么能对你的生命的灵动产生感应呢?没有感应,你念佛只是人天福报,因为你跟它没有产生很强大的想像力。我们人跟人之间来生要相遇,一定要产生美好的想像,你很喜欢他的功德,他也很喜欢你,来生二个就相遇了。

    我们在五蕴当中,对我们最有影响力的大概就是这个想蕴。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法,其实就是培养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想像。我们遇到事情,我们学佛陀的想像你从什么地方来?从很多的事相去追寻它背后的道。所以第六意识的想对我们来生来说是影响很大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造业是谁?忏悔是谁?



净界法师


    子四、明行阴即藏性。

    前面的想当然是第六意识,行,圆瑛老法师说,他偏重在第七意识。行,造作迁流的意思,它是不断不断的活动是不停止的。所以事实上,整个行蕴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思心所,它能够驱动身口去造作善业跟恶业,整个业力的产生是行蕴。当然行蕴是受了第六意识的想,你怎么想,你就怎么去造业。

    举喻合法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蕴,佛陀在这个地方是用暴流来作譬喻。

    阿难!譬如高山当中有一种快速流动的水流,这水流它的波浪是相续流动而不停止的,而且它前面的波浪跟后面的波浪不互相的超越,后浪推前浪,前浪带动后浪,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它不会超越的,行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内心的造作,内心的造业功能,也是一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它是不停止的,而且它不会有前后的错谬。

    以下是佛陀对行蕴业性的说明。

    就喻详辨

    非即非离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身为一个在虚空当中的暴流,它的流动之性是怎么来的呢?

    高山当中的瀑布的能量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不断的流动呢?它的流动之性是怎么来的呢?它不是虚空而生,也不是水中自然而有,也不是水的本来性质,但是也没有离开虚空跟水。不从空生,不从水生,也不是水的本质,但是也没有离开空跟水相互作用的因缘。

    非从空生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如是阿难!若高山中的瀑布水流,是虚空产生的,那虚空是随时随地存在的,那这样子世间上将产生无穷无尽的水流,那整个世界应该被这么大的水流,所产生沉沦没溺的情况;若虚空会创造水流,那有这么多虚空,应该有无量的水流,那世界都会被它所没溺了。这是不合道理的,事实上这个水流也是局部的,并没有遍满,所以不是虚空而生。

    非因水有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若流动的水流是平静的水产生的,说是为什么会有水流呢?水自己产生这样的能量,来推动自己让它变成暴流?那这就有问题,暴流的水它是流动的,它的性质事实上跟平静的水是不一样的。假设流动的水是平静的水创造出来的,那这地方有个问题,有所有相,今应现在。有,能有,能够产生平静的水跟所产生暴流之水,那这二个应该同时存在才对啊!平静的水创造了流动的水,那能创造的平静的水跟所创造的流动的水,应该同时存在啊!

    比方说父亲生出了儿子,那父子应该同时存在才对,父亲把儿子生出来了,父亲也在,儿子也在。但事实上不合道理,因为我们看到流动水的时候,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平静的水,当我们看到平静的水,我们也看不到流动的水。所以你说平静的水把流动的水创造出来不合道理,因为它们不可能同时存在。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假设暴流之水跟平静的水,这二个是一体的,是结合在一起,你说平静的水把流动的水创造出来,而它们二个也同时存在,只是它们二个的相状结合在一起了,相状结合在一起所以分不出什么是平静的水,什么是流动的水,因为二个结合在一起了。那这样就有问题了,等到水澄清平静下来的时候,这个水的相状应该完全消失,因为平静的水跟暴流的水二个结合在一起,所以暴流的水消失了,平静的水也应该消失,这样子当水澄清下来的时候,那它是什么呢?这不合理,所以它也不是从水而生。

    非离空水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若离开了虚空,离开了水性,另外有一个流动的水也不合道理,因为虚空没有内外,离开了水也不可能有水流,离开平静的水也不可能有暴流之水。所以离开了虚空,离开了水性,离开平静的水,另外有一个暴流之水,这个也不合道理。那这样子讲,我们内心世界不断在那边流动、流动的,那个造作的功能是从哪里来呢?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这种造作迁流,它本来就是我们的循业发生,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你业力在的时候,它的心就不断的流动,业力消失的时候它就消失,它只是随顺业力所产生的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

    业性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一点师父说他看到智者大师讲忏悔法门的时候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开示也讲到。他说:忏悔是忏悔业障,你的所观境就是业。我们要忏悔之前要先想一个问题,你不要马上急着忏悔,你要先想这个业是从什么地方来?你连业从哪里来都不知道,你没办法忏悔。为什么有业?是谁造作的?

    蕅益大师还说:造业是谁?忏悔是谁?说你以前造了业,现在开始拜八十八佛,造业的是谁?忏悔的是谁?其实业本身没有一个造作者,那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念的妄心面对妄境造业。

    我们忏悔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忏悔,是一种真实的心,缘真实的功德,所以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所以为什么临终十念可以往生?昙鸾大师就是解释这样子。一个人造了五逆十恶临终忏悔,临终念阿弥陀佛,还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那功德相是不能有罪业的,那么为什么他造了这么大的罪业还可以带业往生呢?因为业性本空。

    如果业力是真实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不可能成佛的。如果我们无始劫所造的业是真实的体性,那就完了!那没有一个人可以修行。因为业力是虚妄,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只是一个虚妄的和合。所以我们大乘佛法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你一念的回光返照,一念的光明,一念的断相续心,你就能够忏悔业障。这个房间暗了三千年,但是你灯光打开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不必等到三千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所以说业性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本身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的业行蕴,这个流动性,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本性,没有真如本性就没有所谓的流动性,它只是一念的妄动才有,你觉悟了以后就没有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八识它的本质,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净界法师


    子五、明识阴即藏性
   
    前面的行阴是造作迁流,这个识阴是明了分别,主要是第八识。第八识它的本质,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举喻合法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譬如说世间上有一个人,他取了一个频伽瓶,频伽是迦陵频伽,迦陵频伽翻成中文是妙音之鸟,它形色非常的美丽,音声非常的悦耳,因为它是一个身体二个头,形状美妙,所以古代的人就取它身体的造型做成花瓶,叫频伽瓶。

    这个人拿着频伽瓶,塞其两孔,瓶子有二个头,二个嘴巴,就用东西把它塞住,让瓶内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产生隔绝。他塞满二孔以后就拿着频伽瓶,拿着频伽里面满满的虚空,到一个很远、很远千里以外的他国来受用他这里面的虚空,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地方以频伽瓶来表示第八识,频伽瓶的形状就表示我们所变现的果报体,有些人频伽瓶很庄严,有些人频伽瓶很丑陋。频伽瓶的表相就是我们的身心果报,这频伽瓶里面的虚空就表示我们的如来藏性,它是我空法空即空即假的真如理。但是我们平常里面的真如理是不能显现,因为他把它塞住了,塞其两孔就表示我们的我执跟法执,所以我们果报体内在的真如本性不能显现出来,因为孔被我执法执塞住了,使令内在的虚空跟外在广大的虚空产生了阻碍。

    阿赖耶识它表现出来的表相是频伽瓶,但是其实这频伽瓶里面是虚空的,只是这虚空被塞住了,比喻藏识它的相貌亦复如是。

    就喻详辨

    标非彼此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佛陀问阿难尊者说:这频伽瓶的虚空(虚空不是空气,空气是有来来去去,我们不讲空气,是假设这频伽瓶是真空的虚空),它到底从哪里来,你把甲方的虚空带到了乙方,它是从彼方来的,因为是从甲方带过来的,或者是从此方出现的?

    非彼方来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彼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如是阿难!你说这个人拿着频伽瓶,带了一片的虚空从甲方带到乙方来,那这地方就有问题了,假设它是从彼方来,这时候在彼瓶中它储存虚空而来,你从甲方带了虚空到这个地方来,那甲方应该少了一块虚空才对阿!因为虚空被你带过来了。你从美国带一个虚空到台湾来,那美国应该少一个虚空才对啊!但事实上虚空不会减少,所以你说从那边带过来不对。

    非此方入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你说你从甲方带了虚空到乙方来,这个虚空是从此方出现的,那你把虚空倒出来的时候,那这个地方多出一块虚空。虚空当然也不可能多出一块,这也不合道理!

    古德解释:彼方的虚空表示我们前世的五蕴,此方是讲今世的五蕴。你今生的生命是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不讲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来,那太远了,其实你今生的生命是你前生创造出来的,你前生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所以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你来生是怎么来?是你今生创造的。所以因果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因为它隔代受报,你今生的受用跟今生的造作关系不大,除非你年纪大概到五六十岁,你今生所造作的业会出现一点点,但是真实的果报,你今生造的业大概都是来生才会出现,因为它的果报叫异熟,你造了业不是马上转成果报,《唯识学》说要有一段成熟的时间。

    你说现在播种,马上要吃水果,不可能!你现在吃的水果是你去年播种的,而你现在播种的水果是你明年才吃得到的。你说我今生那么护持三宝,那么用功,还生起那么多的业障,这不能怪你今生,要怪,怪前生的你,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你今生的果报是跟你前生有关,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有关系。

    频伽瓶是从那个地方带到这里,从这里带到那里,彼方指的是前世的五蕴,此方指的是今世的五蕴。

    蕅益大师说:这瓶子有前世来世的差别,但是瓶子里面的虚空是没有差别的,里面那个道,那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没有差别的。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阿赖耶识它不断的变现果报,前生变现庄严的果报,今生变现出一个男人的果报,来生变现一个什么果报,这都是随顺业力,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其实它的本质,里面的虚空,才是重要,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即空、即假、即中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