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一)


净界法师


    癸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

    佛陀再一次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发明见性的道理,这个地方约客。

    客人是相对主人来说,因为主人他是没有来去的相,客人是来来去去。飞尘是相对于虚空,虚空中有很多飞尘,虚空是不动摇的,而飞尘是上下左右摆动的。从客人跟飞尘的生灭当中来显现这个见性是不生不灭,不摇不动的。从因缘的对比当中去显现寂常心性的相貌。

    分二:子一、默请。子二、正示

    子一、默请。

阿难尊者不是用开口来祈请,是用默然的方式,是用一种行动的方式,来请佛陀继续的慈悲开示见性的道理。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阿难尊者听到佛陀前面所说的: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所谓的盲人你看他眼根败坏他也能够见,只是他见到暗相而已,但他能见的心性并没有破坏掉,只是他过去有那个业力,所以他看到一路都是暗相;那是业力的关系,是因缘的关系,跟见性是没关系的。

    从这个道理,阿难尊者跟整个法会的大众,他们的表态是嘴巴表示默然,言穷理尽无话可说,但是他还没有完全的全盘性的开悟,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寂常心性。默然,古德说:阿难尊者到这个地方是言穷理尽无话可说。所以这时候希望佛陀的慈悲再加以详细的开示,但是他这时候并没有讲话,他只是默默的坐在那个地方,手中合掌,心中很虔诚,眼睛看着佛陀,期待佛陀进一步的开示,以默然的方式来祈请。

    古德说:这段默请的道理有二层意思:
一、阿难尊者从前面的七处破妄到前面初番的显见。阿难尊者到这个地方跟之前不一样。你看!佛陀讲完一个观念,阿难尊者又提出一个问题,佛陀破斥,阿难尊者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那疑惑是相当的多。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是言穷理尽无话可说了,对于妄想是什么相貌,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已经有一点初步的概念。也就是说他对于整个真如本性,已经初步的能够直下承担。

    第二层意思,阿难尊者虽然能够初步的直下承担,但是因为习气太重;你看我们平常六根接触六尘,我们哪几个人心地法门是这样回光返照的,都是这样出去的,都是心随境转。但是这条路怎么样?太熟了,我们走得太习惯了。因为迷惑太久,所以只是一番的开示,不足以来破除我们心中的障碍。

    虽然佛陀讲的道理他都能够接受,但是他希望佛陀您能够再给我开药,因为这病太重了,对随顺攀缘,六根攀缘六尘,向外攀缘这个路太熟了,所以他请佛陀进一步开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二)


净界法师


    子二、正示

    既然阿难尊者有这样一个心境来祈请,佛陀就正式的开示我们众生心当中,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将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开显出来。

    分三:丑一、征名验解。丑二、现相证成。丑三、结会责失

    丑一、征名验解。分三:寅一、如来问。寅二、陈那答。寅三、如来印可。

    佛陀征问憍陈那的名称,征问他的名称来考验在座的比丘,是怎么去觉悟空性的道理。也就是说佛陀刚开始并没有直接的回答,佛陀请在座的长老比丘来回答,当初是怎么觉悟空性的,佛陀再作印证。佛陀先征问一个名称,然后再开显。

    寅一、如来问。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这时佛陀就展开自己兜罗绵手,非常柔细非常洁白的,具足网缦之相的紫金光手,张开他的五轮指端,来教诲阿难尊者跟与会大众说:我最初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来到了鹿野苑度化阿若多等五比丘。

    佛陀当初出家,是在夜晚的时候骑了一只白马,可以说是不告而别,偷偷离开了王宫,到森林中去修习苦行。净饭王在第二天早上,一觉醒过来找不到王子,非常紧张,就派人四处的去找,后来找到了须达多太子,但是太子表明了他的心境绝对不再回去。这时净饭王没办法,就在贵族当中,派出五位年轻有为的年轻人,来保护太子,或者说照顾太子作太子的侍者,就是后来的五比丘。

    这五个人就追随佛陀来到了苦行林修学苦行;修习苦行修到最后实在太痛苦了,一天只是吃一麻一麦,这五个比丘当中,有三个受不了苦行就离开了,剩下二个跟在佛陀旁边。后来经过六年的苦行以后,佛陀觉悟到一个道理,原来悟道在心,非关行骸。

觉悟是心地法门,你把色身弄坏了也没有用。古人说:车子打坏是没用的,是牛不动,你要打牛不能打车。

    佛陀经过六年的苦行,佛陀就接受牧羊女以羊奶所做成的乳糜粥,来增长自己的体力。跟随佛陀出家的这二个居士看到佛陀吃了乳糜粥,以为佛陀退了道心,他们二个喜欢修苦行,二个后来也离开了。

    佛陀吃了乳糜粥以后,精神大振,就走到菩提树下,菩提树下有一个金刚的石头法座,佛陀登上法座,开始思惟,回光返照自己的身心世界,我为什么会有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开始不再顺着因缘走,开始回光返照找我们的本来面目。从白天到晚上,到黑夜的时候,突然间夜睹明星,朗然大悟,看到星星以后,佛陀证真开悟成就佛道,就找到整个因缘法当中,在生灭中找到不生灭的,众生本具的佛性。

    佛陀成佛以后,当然一个人把心带回家以后,他要从家里面再出来,那是称性起修,他就观察,他第一个要度的就是这五比丘,因为这五比丘跟他很有缘。

    佛陀就离开了菩提树,走到了鹿野苑,去找之前跟随他的五个居士。这时就跟他们讲四谛法门,三转四谛法门。初转的时候,第一个阿若多(憍陈那)成就阿罗汉,阿若多佛陀就给他一个名称最初解,他最初解悟我空的真理。这就是佛陀征名,征这阿若多的名称。其他的四比丘,三转以后也都次第的成就阿罗汉果,就是最初的僧团。最初转的法宝是四谛法门,最初的僧宝就是这五比丘。

    在楞严会上这五比丘,这五个长老也都在座。

    这时佛陀问这四众的弟子 (在家二众,出家二众) ,我跟你们讲四谛法门的时候说: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就大乘的菩提跟小乘的阿罗汉,主要的是因为客尘烦恼之所耽误。我们的镜子本来是光明的,后来为什么镜子看不到呢?不是镜子有问题,是因为上面有灰尘。你只要把灰尘去掉,镜子就显现他的光明。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本性呢?因为我们被客尘烦恼所迷惑、所耽误了。

    所以佛陀这时就问当时在座的这五比丘说:你们当初开悟成就圣道的时候,是什么因缘而开悟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三)


净界法师


    寅二、憍陈那答。

    自陈得悟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佛陀问在位的五比丘:你们当初是怎么开悟的?

    这时五比丘之首阿若憍陈那,起来白告佛陀说:我今身为僧团中的长老(因为五比丘中他最早出家,所以他戒腊最高),在整个大乘的僧团当中,我的功德只有得到一个解,最初解。

换句话说,你看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阿难尊者多闻第一。我只有得到一个解的名称,我没有所谓的第一,我这个解是佛陀给我印证的。我是彻底的解悟客人跟飞尘这二个字的道理,我就成就阿罗汉果,就破除所有的烦恼。

    破烦恼是要觉悟道理、明道理的。

    以下憍陈那把他觉悟的道理表达出来。

    以喻发明

    明 客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世尊!譬如有一个要走远路的客人,他从此方要到达很远很远的彼方去,在中途的地方暂时居住在旅馆,或者是住一夜或只是吃一餐饭,吃完或住一晚以后,因为这是旅馆他不能长久住,他整理行装又再前进,又找一个旅馆,又吃一顿饭又住一个晚上,又整理行装再前进,不能够长久的安住。俶装前途:整理行装再前进。不遑安住:不假安住。客人是一个旅馆住完再住一个旅馆,而主人他就不需要离开,没有所谓的来也没有所谓的去。
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的譬喻,这客人是什么意思?我们众生在三界当中,每一个人都是客人。你看!你今身是一个人,生命长一点,在旅馆住了三天,死了以后来生变一只蚂蚁,几年的生命就死掉了,时间短,来生变成天人寿命更长。我们在流转当中,是一个旅馆住完再住一个旅馆,一个旅馆住完再一个旅馆……这个就叫客人。

    因缘法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这叫客人,但是在变化当中,我们有没有想到说,有一个不生灭的主人存在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到主人那个地方去呢?

    憍陈那尊者他就是从客人旅游当中的道理,他就思惟原来暂时安住的叫客人,恒常存在的叫主人。以不能够安住的、生灭变化的叫作客义,他明白这客人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的妄想叫作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四)   


净界法师


    什么叫尘?客跟尘,这二个道理不太一样。古德说:客所形容的是我们一期的生命,是比较大段的,比较粗显的这个时间;尘是我们心中那一刹的念头,是比较微细的,约一刹那,心念的刹那。前面是约我们一期的生命,是比较大段的,这个是比较微细的。

    明 尘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什么叫飞尘?又如雨后天晴的时候,清澈的太阳高挂在天空,阳光透过窗户的隙缝照入到房间里面。透过阳光的照射,在虚空中就产生很多很多飞尘的相状。

    飞尘是什么相状呢?

    是上下左右摇摆不定的,但是虚空永远是寂然不动。
为什么说没有光明我们看不到飞尘呢?

    光明就是我们心中的回光返照。你看我们平常不念佛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有妄想,因为我们跟妄想打成一片,所以你不知道有妄想。打佛七你开始念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发现妄想这么多,那是正常的,那是你开始回光返照。所以一定是有阳光照到房间,我们才发现飞尘的存在,否则我们平常感觉不到飞尘存在。

    我们从飞尘的变化当中我们体验到,哦!我们妄想是变化的,但是在变化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存在。飞尘跟虚空的对比,他就思惟,一个寂静、沉静的叫作虚空,生灭动摇,摇动不止的叫作飞尘。

    憍陈那尊者就是从客人的变化,从飞尘的摇动,那这时候就把妄想停下来了,就证得阿罗汉果。

    寅三、如来印可。

佛言:如是。

    佛陀对这样的道理说:如是!正如你所说的这种客尘之理。

    这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内者。毕竟是甚么人。

    我们都知道我们来三界是客人,我们在三界流转。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谁在流转?宇宙是一个旅泊,是一个旅客,但是谁在流转?谁做客人?是谁?流转者谁?

    其实就是我们这一念妄想,还有谁?真如本性它不流转。

    我们心一动就创造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就变成一个果报,然后把这果报当作自我,用这果报再去起惑再去造业,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讲说:心若灭时罪亦亡。

    你如果要问我,我今天轮回三界,我什么时候能够停止?

    这要问你自己,不能问我。你妄想什么时候停止,你的轮回就什么时候停止。

    所以你看往生极乐世界,有些人往生极乐世界他很容易出去,但是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他出不去,他就是对三界的攀缘心太重了,因为你就是这一念心在流转嘛!

所以为什么蕅益大师要我们厌离娑婆。为什么要厌离娑婆?你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脚比较容易踏得出去。

    这地方是从客人主人去体会,三界是一个客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五)





净界法师



    丑二、现相证成。

    前面是憍陈那尊者他自己觉悟的说明,这以下佛陀就以二个现前的状态,来证明主客通成之义。佛陀为了要加强阿难尊者的印象,又作二个动作来证明这个道理。

    分二:寅一、开合宝掌证成客与主义。寅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

    寅一、开合宝掌证成客与主义。

    陈述所见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陀在法会大众当中,屈合自己的五轮之掌,屈就变成一个拳头,屈了以后又把它打开变成一个手掌,打开以后又把它关起来变成一个拳头,如是的重复。把手掌的开合显现给阿难尊者看,问阿难尊者说:你今天见到了什么东西?阿难尊者说:我见到佛陀百宝光明的手掌,在那个地方一下子开,一下子合。

    佛陀的意思是借境观心,佛陀是希望能够假借这生灭的外境,让阿难尊者来观察这不生不灭的心性;好像我们讲念佛是谁?念佛是生灭法,有念,有生住异灭,念完以后这生就消失掉,但是那能念的心性是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灭。这地方佛陀是有意要借境来观察这不生不灭的心。

    辨定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告阿难:你见到我的手中有开有合,到底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性有开有合?阿难尊者说:佛陀的宝手是有开有合,我见到佛陀的手也是有开有合,但是我的见性是没有开合的。

    倓虚老和尚说:有本见,本见就是见性,它是没有所谓的生灭。但是本见它的不变性它有随缘作用,外境刺激它的时候,这个本见就产生能所,一个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

    世尊宝手的开合这是所见的相分。而阿难尊者是用什么见?是用见分,用能见的见分来见。但是这能见跟所见背后有一个根本的见性叫本见,那个见性是没有开合的。所见的手是开合的,我能见的心也是变化的,但是能所当中那背后的见性是不生不灭的。

    辨定动静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这时佛陀再进一步,虽然阿难尊者回答对,佛陀以为阿难尊者是一时的猜测,再继续问:什么是动态的?什么是静态?阿难尊者说:佛陀的手是动态的,有开有合,我能见的见分也是变化的,但是那个本见的见性,尚且没有寂静之相,怎么还有动相呢?

    见性是离一切相的,没有寂静相,也没有扰动相;我们讲寂静相只是一种方便性,它是离一切相。

    如来印许  

    佛言:如是。

    佛陀说:如是,如是。

    从七处破妄到现在,阿难尊者的回答只有这一次得到佛陀的印证是对的;也就是说阿难尊者已经慢慢的从生灭的因缘当中,慢慢找到一个不生灭的本体,他对真如本性有一点理解。

    谛闲大师晚年的时候生一场病,他背后长一个很大的脓疮。医生给他开刀,用刀子把疮割掉,谛闲大师痛得哇哇叫,叫得很大声。侍者就跟大师说:大师!你平常都讲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这时观想空性,观想你的真如本性是没有所谓的痛苦。谛闲大师也不简单,他说:我是痛归痛,叫归叫,我的自性还是不动。这不简单,我痛当然会叫,那是因缘法,但是我在叫的时候我还是回光我的真如,我有一个不叫的、一个不痛的。

    阿难尊者说:你的手有开合,我也看到你开合,但是我的背后有一个没有开合的。

    这就是说这个人有点悟处,有点消息;修行就是你要认清消息,你知道怎么回家了,你知道怎么样把生死熄灭了。这个路虽然我们还不是走得很熟悉,但起码我已经知道怎么走,这很重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六)




净界法师



    寅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

    这时佛陀用光明来牵引阿难尊者的头左右摇动,从这地方去了解飞尘跟虚空的道理。

    光引头动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这时如来从五轮掌中,发出一道宝光,这宝光跑到阿难尊者的右边,这时阿难尊者就往右边一看;佛陀同时又放出一道光明,在阿难尊者的左边,阿难尊者又往左边看。

    我们人的习惯,有东西我们的眼睛就会习惯性向外攀缘就会去看。

    审问动由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佛陀问阿难尊者:你的头干嘛左右摇动呢?阿难尊者说:我的摇动是有原因的,因为佛陀放一道宝光来我的左右两端,我只好随着您光明左右摇动。这是凡夫的常情,有东西过去就会去看。

    辨定动者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陀就按定这样的事情,就问阿难尊者:阿难!你看我的佛光左右摇动,你的头也摇动,是你的头在摇动,还是你的见性在摇动?阿难尊者说:世尊!你的光明是摇动的,我能见的见分也摇动的,但是我的本见的见性连静止之相都没有,怎么会摇动呢?是本来不生,云何有灭呢?

    如来印许  

    佛言: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

    根据古德的注解上的说明:前面的客主跟尘空的道理,都是在说明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但是这当中有粗跟细的差别,因为前面的生灭法,是佛陀从手的开合当中来显现不生灭的见性;空跟尘,是佛陀用光明来牵动阿难尊者的头左右摇动,来问他你的见性动不动(这困难度比较高)。因为我们身心世界发展在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当局者迷,所以阿难尊者在自己动作当中,自己的头摇动当中,都能够知道见性不动,可见他的体验更深刻。因为毕竟前面的手动摇是佛陀的手动摇,那毕竟跟阿难尊者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个地方是阿难尊者自己,已经产生摇动了,他能够知道摇动当中有一个不摇动的东西,可见阿难尊者的悟处更深入了。(这二个有粗细的差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