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十番显见之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三)




净界法师



    从本经的研究不管是七处的破妄乃至十番显见,一路走来我们可以发觉佛陀对内心世界的描述,是从二方面来说明,一个是在描述我们的攀缘心,一个是在描述我们的常住真心。

    常住真心的状态简单的讲就是不迷、不取、不动。首先他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它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我空法空的观照;他不迷的关系他就不取着,他的心很安定。你看老和尚他吃饭跟你吃饭,他睡觉跟你睡觉,就是不一样,他心里很安定,这个人安住在常住真心。

    所以本经说一个找到家的人,这个是一切功德安乐的根本,他整个生命稳定下来。

    另外一个是攀缘心,攀缘心的特色刚好相反,迷惑、取着、乱动。第一个他迷惑,他妄失了本性,第二个他向外执着,第三个他被外境到处牵引而妄动,这个人很不稳定,这个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本经的重点就是远离妄想,安住真心,但是你要在远离跟安住之前,你要先能够分别先判断,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什么是主人,什么是贼,你一定要先加以判断才能够加以取舍。

    这段的经文是因为前面佛陀开显了寂常心性以后,阿难尊者他不敢承当,这时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

    譬喻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阿难尊者在听完寂常心性不迷、不取、不动的道理以后呢,他不敢承当。那么佛陀就讲出这个譬喻说:假设有一个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用手指来指出月亮的处所,而这个被指示的人你应该顺着指头去看月亮。假设我把指头指出月亮,而你重复不断的去看我的手指头,而把手指头当作月亮,这个人他不但忘失的月轮也忘失了手指的功能。

    譬如我现用手指头指花在这个地方,我的指头只有一个目地,是指出花的处所,你应该顺着我的指头去看到花,而不是一直在我的指头上打转,你的指头是长的是短的。那么你一直在注意这指头的结果呢?你忘失花也忘失了指头。

    这比喻什么呢?

    佛陀讲到不迷、不取、不动的道理是要你去回光返照你这一念心的,而不是要你在法上一直思惟这是什么东西,好像跟你都没有关系,心外求法,到最后这法的功能就失掉了。因为法的目的去引导你去了解心性藉教观心。假设你不从这个地方顺着法的方向去找到心,只是在法上执着,那么这法的功能就失掉了,这样佛陀说法没有意义,只是当作一种知识,学术研究而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四)




净界法师



    结示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为什么说,你今天不顺着指头看月亮就忘失指头呢?因为指头它的功能只是在指出明月的处所。所以假设你不顺着指头的话,这个指头的功能失掉,这个佛法的功能就失掉了,那佛陀讲那么多法就没有用。我讲了半天,而你不用这法来观心,以为离开我身心世界,有一个东西它是不生不灭的、不垢不净的,那我讲这些都没有用啊!

    而且何止是丧失手指,你还搞不清楚光明跟黑暗的差别(这个地方光明指的是能睹的心,黑暗指所睹之法),你连能所都搞不清楚。我们应该用所睹的法来观照能睹的心,所以假设你不能加以如实观照,你就把这真正能睹的心跟所睹的法,这二个心跟法之间的相互功能就忘失。

    何以故?你不能够藉教观心你就等于用手指的自体当作明月的自体,这样光明跟黑,一个能所的关系都搞不清楚,那么你阿难尊者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现在听到这个地方,佛陀一路走来讲到寂常心性道理,你还觉得这个东西跟你完全没有关系的话,那表示你都没有用这个教理来观察你这一念心,你只是思惟这个东西,没有用这个东西来观你这一念心,没有藉教观心、没有回光返照,那么佛陀讲什么其实你也不懂。

    我曾经遇到一位大学教授,这位大学教授是学科学的。他跟师父说:法师啊!我很喜欢读历史,但是我是学科学的,我没办法背很多历史,但是我懂得历史。

    我问他:你怎么懂历史?他说:五千年的历史只讲二个字,讲人性而已。

    我们背很多的历史,但是我们不一定懂历史。身为历史它是怎么样?它是在诠释一个道理。假设我们只是背很多历史,我们不见得懂历史,佛法也是这样,你背那么多名相,背了那么多,跟你的身心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你背你的法,你的身心世界照样活动。所以我们不一定要背很多佛法,但是一定要了解佛法。

    过去有一个姓陈的居士,这陈居士他以前是修密宗的,后来到晚年的时候,他的密宗修得不是很好,失败了!失败以后他觉得对来生没有把握,他后来转成念佛。念佛后他就研究净土的经论,研究了半天,后来做了一个读经报告,他说净土宗讲带业往生这四个字是错误的没有经典根据。后来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就写了文章来驳斥他。

    这位陈居士的理由是他查过《大藏经》,从第一个字找到最后一个字,佛陀没有讲带业往生这四个字。但是李老师说:这四个字是没有讲,但是你看观经的下品,尤其是下品下生,根本是一个造恶凡夫,而且是临命终才听闻到阿弥陀佛,才开始忏悔念佛,他就往生极乐世界,那他不是带业往生,那是带什么?

    佛陀有很多话没有讲到,但是那个道理你要知道,话里面的道理你要能够把他读出来。佛陀当然不会讲带业往生这四个字,你看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陀没讲这句话,但这道理跟本经的道理完全一致,这就是佛法。

    所以我们今天读经典不是在文字上打转,你要藉教观心,顺着经典所指的方向观进去,回光返照你才能够觉悟的。若你在那边分别半天,结果你还是用攀缘心,跟之前的老家风一样还是用攀缘心来听法,结果听完以后你还是一样迷惑执着,颠倒乱动。这就是我们没有顺着指头去看到月亮,只在这指头上分别,这个很糟糕,只是在浪费时间。

    这个地方佛陀就把听法的重点指出来,这只是个总说,以下就把真心妄心的差别作详细的说明。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五)




净界法师



    丑二、就体别简。就着真心跟妄心的自体加以分别、加以料简。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佛陀再加以详细的料简。

    分二:寅一、简缘心可还如观指影。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

    寅一、简缘心可还如观指影。

    拣别攀缘心,是必须归还外境,因为你假借外境而有,你迟早要归还给它。就好像我们观指,去观察指头的攀缘心,你只是在指头上攀缘,最后你还是要回归指头。

    分二:卯一、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卯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卯一、近就音声分别以明无性。

    就着音声的分别的情况,来说明攀缘心是没有自体的。因为我们假借音声而有,最后还是还给音声的,所以叫离尘无体。

    离尘无体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阿难尊者他一直不敢承当他的寂常心性,他还是愿意承当他的攀缘心。

    佛陀说:若能以分别我所说的法音,假设你现在还以这个攀缘我的音声的缘影之心,当作你的真实心性,那这时候你要注意一个问题,身为一个真实心性,它应该是离开你所分别的音声,它有他自己的体性;也就是说你这一念心的生起,是假借外面的音声而有的,那你迟早要还它,因为你跟它假借的,从什么地方来你就要从什么地方还给它。如果说它是一个真实的心性,它是你的本来面目,你不应该还给别人,因为它就是你自己,你还给谁呢?如果说它是真实的本源心地,那么你声音离开以后它应该还在才对,离尘是有体的,但事实上不然。

    以喻发明

    譬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譬如说有一个客人,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身为一个客人他到了晚上暂时寄住在一个旅馆之中,他只是暂时的休息,吃一餐饭,住一个晚上,隔天早上又再离开了。所以身为一个客人他在旅馆当中,他不可能长久安住的。

    生灭心它让你高兴,它让你悲伤,这个只是来来去去一时的因缘。但是我们的寂常心性是一个旅馆的主人,它没有所谓来去的情况,它永远在那个地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很清楚的照了万物。

    合法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此亦如是,真妄之心也是这个道理,假设它身为你阿难尊者的一个真实的心性,它应该没有来去的情况,怎么会离开声音而没有它的自体呢?

    我们今天得到这答案就是说,真心妄心最简单的差别,妄心你一定要归还别人,它从什么地方来也回到什么地方去,真心是不用归还的。

    譬如我们打坐,我们打坐的时候听到很多鸟叫的声音,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产生迷惑,鸟叫声是真实的,然后执着它,然后你就起欢喜心开始心动,仁者心动,这时候你欢喜心生起的时候,你在打坐本来心很平静,开始生起一个波浪,心动。我保证你这个欢喜心迟早要失掉,因为你是假借声音而有的,鸟不再叫的时候,如果鸟开始在哭的时候你就痛苦。

    第二、如果是真心,你在打坐的时候突然听到叫声,你听得很清楚但是你心不动,但是你很清楚声音来声音走,但是你不动,不动很重要,你很清楚。

    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一定要动才能了解万物,其实不必,譬如我现在看到甲、张三、李四我很清楚,但是我心不动。不动的时候我们就不随外境而生灭,我们就能够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们就能够不受外境影响,你这个菩萨道能够走得《首楞严王》,就能究竟坚固。

    阿难尊者一直认为我们一定要动,才能够明了万物,这是不对的,你也可以不动而了解一切法。我现在很清楚知道声音来、声音走,什么事情来,什么时候走,但是我能保持不动,不迷、不取、不动,但是我也很清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现在还是认为别人在伤害你,你完蛋了!




净界法师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观念,我们不一定要用妄心才能够去造业,不一定。我们也可以用真心去造作很多的功德,重点它不动。

    那么不动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够不受外境的影响。

    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自己乱动。

    我讲实在话: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够伤害你,只有一个人会伤害你,是你自己在伤害你自己。

    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以后你会发觉,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伤害自己,外境只是一个助缘,它没有理由伤害你,它怎么可能跑到你心中伤害你呢?它是在那边动,你自己跟着它动,然后你的妄想伤害你自己,其实说穿还是自己伤害自己。

    如果你一个修行人你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你要解脱很困难!

    你现在还是认为别人在伤害你,你完蛋了!你没办法修行,你连路头都搞不清楚: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整个生命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攀缘心创造出来的,外境只是个助缘,因为你动,仁者心动,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所有的轮回是我们自己愿意轮回的,其实我们可以做另外一种选择的,我们可以换一个想法,不要用攀缘心,用真心,我们会活得更好、更自在,事情会做得更圆满。

    不是像阿难尊者说的:我离开了攀缘心,我什么都不能做了。不是的,不是这个意思!你也可以不迷、不取、不动而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你可以去拜佛,你可以去念佛,你还可以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该做的事。

    所以它到最后不变还有随缘,在假借因缘当中它是不迷、不取、不动。我假借佛像来拜佛,但是我成就我的功德,但是我还是不迷、不取、不动。诸位要把这观念这个心地法门抓清楚,你就知道怎用功了,你就知道原来这条线是这样走进去的。否则你就是佛陀经典讲半天,你还是跟你没有关系,这地方要觉悟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六)




净界法师



    卯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前面是就着音声来破妄想,这以下是广历六尘来破除妄想,妄想是必须归还的。

    兼破缘色  

    斯者岂惟生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妄想是生灭的,这种生灭的妄想其实是因音声而产生的分别,乃至于阿难尊者你分别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色尘也会引起你的分别心。你因为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假设我的三十二相衰老了、消失了,你就不想出家了;离开了色相,分别的功能也要消失掉。

    广至缘法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色尘、声尘、乃至法尘外道修习所谓的无想定,他进入无想的状态,他的分别心都不存在,外在所分别的境缘都不存在,进入一种非色非空的状态。非色非空它不是色相,但它也不跟真空的本性相应,只是一种无想的状态,但是这种无想的状态还是第六意识的法尘。外道的拘舍离就把这个非色非空的一种冥顽的状态把它当作冥谛,他认为这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源。

    冥谛,外道在禅定当中见到八万大劫之前是一片的黑暗,因为他只看到八万大劫,他就认为这黑暗的相状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源,以它当作是涅槃,以它当作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其实这还是一个法尘,还是一个攀缘心,这种叫做冥谛。

    这种冥谛,进入到这种无想的状态,也是离开了法尘,它的分别心也消失了,当他从禅定失掉的时候,他的正念也消失掉了,因为他也因非色非空的一个无想状态而生,当这无想状态破坏以后,他这一念正念还是会消失掉、还是生灭的。

    我们依止攀缘心在六尘活动,哪一个是我们真正的主人?

    我们听到声音起高兴,最后这个高兴要还给声音,看到色尘而出家,最后这出家的心还是还给色尘,还到最后你根本就找不到一个主人,都是在动。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佛法的《首楞严王三昧》不迷、不取、不动它不是无想,不是你看到事情你都不想,不是这样!

    外道就知道攀缘心不好,那我怎么办呢?

    我把攀缘心压止,让它都不想,如石压草,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迷惑还在。

    问题不是你想不想,问题是你那个颠倒的心没有消除,你把石头压下去,禅定失掉了,石头搬开,春风吹又生。

    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要生起观照,那个不动是先有观照的,才不动的,不是无想。大家要把外道的冥谛分清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七)




净界法师



    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分二:卯一、承责咨请。卯二、正示无还。

    卯一、承责咨请。

    阿难尊者他承蒙佛陀的诃责以后,他有所觉悟了,从教理当中要观心的,这时候再进一次的祈请。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尊者说:我现在知道我的攀缘心都是跟六尘借的,到最后都要还给人家,就像客人暂住旅馆休息一下就要离开了。佛陀您说我这微妙光明的心性是无所归还,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希望佛陀依止大悲心,为我等凡夫众生再进一步的开示,到底我把所有东西都还给别人以后,我剩下什么?

    我们讲本来面目,直下承当,什么是你自己,我是谁!谁最能够代表我自己。在本经的观念,你先把借来的东西都还掉,你就能够找到你自己,先把你借来的东西都还掉。你一个人从下面走上来,你一个人而已,你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人,然后你跟学院借一个书桌,借一张椅子,借一只笔,借纸写字,你现在很多东西,有桌子、有椅子、有笔、有纸,但是这桌子椅子笔跟纸是跟学院借的,你离开的时候,桌子椅子笔跟纸都要还给人家,剩下的就是你自己,从这个地方你自己慢慢体会。

    卯二、正示无还 。

    佛陀告诉我们当我们六根攀缘六尘的时候,我们借了很多很多的因缘,很多因缘都要还给人家的,死掉以后都要还给人家的,有一个东西你不用还给人家,那就是你自己的东西。

    分三:辰一、就月喻显法体。辰二、以可还显不还。辰三、结不还是本心。

    辰一、就月喻显法体。

    借着月亮的譬喻来显现法的自体(真如本性的自体)。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陀正式要开显的是见性,但是他必须假借见精来开显见性。

    佛告阿难说:譬如你阿难尊者你现在看到我的相状。你是怎么看到的呢?是假借见精(见分)。本见就是见性,它是没有能所的,它看到一切法很清楚,但是它没有能所,但是你念头一动以后就产生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产生能所。但是见分照了万物的时候,它第一念不带名言,所以讲见精明元;见分它本自是清净光明,它这光明不是本性,但是因为它不带名言的分别,它是第八识的自体相分,《唯识学》说它是依它起性,所以它是带妄的,但是它不是见分跟相分产生执着以后的遍计执。见精本身是一个带妄的东西,但是它本身因为没有分别,第一念还没生起分别的时候,此见虽非妙精明心,见分虽然不是我们真实精明的心性,就好像是第二月,已经不是月影。

    这地方讲出三个东西:第一个月亮,真实的月亮,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见性,我们用手捏眼睛,一直捏了几次以后,看到月亮旁边产生一个月影,一个模模糊糊月亮的影像,就着月亮产生一个月的影子,同一个月亮看看起来已经有一点模糊了,这就是见分,很接近见性但还不是见性;第三个是,月亮印在水中,产生一个月的影像,这个就是妄想,这月影是依水而有,没有水不可能有月影,最后要还给水,是生灭的。

    佛陀这地方是假借第二月来开显第一月,用带妄的见分来开显真实的见性。因为为什么呢?见性无形无相,你很难开显的,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说你才动眉头,就犯祖师的规矩,你根本没办法动念头,所以你无形无相的的见性很难去开显,只好假借见分来开显藉用显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