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净界法师



    倓虚老和尚他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在期中考出一个题目,他说:你一个出家众,你除了上殿,平常作功课以外,你还怎么用功?你除了上殿拜佛、诵经作功课以外,那么日常生活你要怎么用功?后来老和尚给的答案就是八个字:

    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我们平常生活是用这个心来主导我们的行为行动,但是心的活动它要依止根,有一个所依的根,然后它要有一个所缘的尘。所以你一旦心一动,一定有根有尘,但是他这地方的迥脱根尘,不是你拒绝了根尘,你拒绝了根尘,你的心就不能产生作用,而是你要在根尘的因缘当中,你要能够见相离相;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什么是你的清净本性,什么只是你一个外在暂时的因缘,你要分清楚。能见的心所见的物,什么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是一个外在假借的因缘,你要很清楚!所以你在整个因缘的根尘当中活动,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这叫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你随时要知道什么是你清净的本性。

    禅宗在打禅七的时候,有些人眼睛乱看,纠察师过去就啪就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物质都是暂时在生命当中借用的,我们一个生命出生以后,我们假借父母的因缘,假借这个身体,然后用这身体来假借佛法拜佛、念佛,我们假借很多因缘来积功累德,但是等到死亡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部要归还,我们空空的来也空空的走,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真实的东西,这个你要去参一参!

    我们现在因为我们搞得糊里糊涂,什么是自己的心性,什么是假借的因缘;因为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有所住;我心住在某一个人身上、某一件事身上,你就忘失你的本性。心有所住,即是非住,就像阿难尊者一样,我们心经常向外攀缘,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心已经被物化了。

    这时佛陀说你要厘清,你这明了的心性假借父母,而产生一期的生命,假借五蕴的身心让你来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成就种种的资粮。但是你要分清楚这么多因缘变化都不是你的本性,那跟你没关系,那是假借的。

    事实上你那精纯妙明的心性只有一个,那个你要找出来,你要从那个地方直下承当。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的明了的心要念念照常理,你的念头就是要观照你的清净本性。刚开始先把它厘清,什么是你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外在的东西,你先把它分开;把一切能见所见当中,还它的本来面目。套一句倓虚老和尚说的话: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是这个目的。

    这地方佛陀已经把整个消息透漏出来,你要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饭的时候,把你的本性找出来,也就是说它随时存在的。

    海公常讲一句话,他说:见性是一个很平常的东西,不是一个很深妙的东西,只是我们穿衣吃饭当面错过而已。海公常讲,日常生活就现前了,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我们的心住在物质上,结果被物质所转而失去本性,因小失大。我们追求一个暂时的因缘,而失去一个永恒的东西,你现在要把它看清楚。这就是所谓从自他当中,你从你自己的见性跟所见的万物当中,把差跟无差的概念弄清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三)




净界法师



    寅三、正示见性非物

    佛陀说:我前面所说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见性,它绝对不是一个物质,它正是你阿难尊者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你应该承当的,它不是一个物质。

    转难破可见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转难破可见。从阿难尊者的转计问难当中,来破除见性是可见的。

    为什么佛陀要强调见性是不可见的?因为只有物质才可以见到,因为阿难尊者他执着我的见性就是一个物质。身为物质它必须有固定的形状,因为他是个执碍的东西;但事实上见性是不可以见的,所以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固定的形象。

    假若能见的见性是一个物质,那么物质是有形象哦?那么你阿难尊者,就可以见到我的见性。因为它是个物质。如果身为见性它是固定形象的物质,那么你阿难尊者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我佛陀也可以看到你阿难的见性,应该是这样子。如果假设见性是物质的话应该是这样子。

    阿难尊者下面就转计。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阿难尊者说:我可以看到你的见性啊,怎么不可以?

    什么是同见呢?譬如说我们共同看一个东西,如我看花你们也看花。

    这时阿难尊者就说:佛陀你看花的时候我也看花,那我就看到你的见性啦!因为你看到花我也看花,所以我们同时看花,这时候我就看到你的见性了。

    假设你阿难尊者你执着同见一个物质,就个就是见到我的见性。这时佛陀就问阿难说:当我不见的时候,我把见性抽出来不见这个花,我们不要同时见一个东西;我现在不看这个花,你自己看花我不看,那你应该要能够知道我的见性在哪里;当我不见这个花的时候,不见这物质的时候,那你为何不能见到我的见性呢?事实上见不到,因为我不看花的时候你看花,那我的见性在哪里你就见不到了。

    从这个地方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见性是不可以见的。你看!你看到这个人的形状,但是你看不到它的见性,它不是个物质。

    双证见非物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双证,从二个方面来证明见性不是物质:第一从见,第二从不见。

    (见)佛陀说:我不见物质的时候你就见不到了,假设你执着说,诶!佛陀!你不见花的时候,我也见得到你的见性,不是见不到的。你阿难尊者可以见到我不见物质的时候的见性在哪里,那这个地方有问题;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那你所见到的不是真正我见性的相状。为什么?因为这讲堂当中有很多人,有你阿难尊者,有很多的大阿罗汉,有波斯匿王…等等,不是你阿难尊者一个讲就算了。你说我们两个同样见到花,你看到我的见性,我不见花的时候你也见得到,为什么别人看不到只有你见得到呢?所以你所谓的见到我不见的时候,其实那不是我真正不见的相状,不是我见性的相状,因为别人看不到嘛!只有你阿难看得到,那这是你错误的执着,所以见是不合理的。

   (不见)假若我的见性你是见不到,你见不到我不见的时候,见性在哪里你见不到,那么可见,见性它不是一个外在的物质;不是外在的物质,那么它不是你阿难尊者本来具足的见性,那是什么?你为什么不敢承当呢?

    这地方是说:你见不到我的见性在哪里,那表示见性是不可以见的,不可以见的表示它不是物质,它不是物质就是心法,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这是你阿难尊者当下现前的一念心性,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为什么不敢承当呢?

    这地方有责难的意思。

    反辩物非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反辩,用相反的方式来论辩,假设物质是能见的话,那这地方就有问题了。

    你依止你的见性见到物质的时候(物质是没有明了性的),假设你说物质也有明了性。你说佛陀你刚刚说见性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东西,那么有明了性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我啊!可能物质也有明了性阿!

    (佛陀破斥)佛陀说:你用见性见到物质的时候,那么假设物质也有明了性,那你见到物质,物质也见到你,这样子有情无情的体性变成非常的杂乱,有情是有明了性的,无情是无明了性的,这样体性就杂乱。那么你阿难尊者跟我佛陀还有世间一切的法,这种个体就不能安立,就坏世间相,破坏世间的安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的见性是周遍法界的,而俱足万德万能的!




净界法师



    我们一期的生命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是有能所的,一个是能念的心,一个是所缘的物。我们这一念心习惯性以攀缘心,所以跟物质接触的时候,就对这物质有所住,这个心就住在物质上面,住久了以后我们已经忘了我是谁,我们的心开始被物化了,被物质同化了,变成一个固定模式的自我意识。

    所以佛陀在讲见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时候,我们很难承当,这个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我们的思考变成固定化,我们的思想变成固定化,行为已经变成固定化,已经被物质同化了,因为只有物质才有固定形式。

    我们因为被物质同化以后,我们失去佛陀广大的功能,就像大海失去了变成一个小水泡。追根究底就是我们心中被物化以后那个执取要把它破掉。

    所以佛陀要告诉我们,见性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物质,其实我们可以去产生更大功能的,因为它有随缘义,随缘的作用。

    前面的二科都是说明见性不是物质,这一科是反证物质不是见性,身为一个物质它没有明了性;前面是证明见性不是物质,这地方是证明物质不是见性,当然佛陀都是用相反的方式。什么是相反呢?先假设物质是见性,假设物质是能见。

    假设物质是有明了性的,那会有什么问题呢?

    物质是有明了性的,那你现在看到桌子的时候,桌子也看到了你。汝既见物,物亦见汝。那这样子能所的体性,有情无情的体性产生了杂乱。因为你能见的是有明了性,所见的物是没有明了性的,那这样子谁是能谁是所,谁是主动,谁是被动的配合?完全杂乱。

    进一步来说:你阿难尊者的个体跟我佛陀的个体,乃至于世间一切有情无情的相状,这种世间相完全被破坏了,都不能安立了!所以说物质是有明了性这是不合理的、非常不合理。

    所以阿难你应该知道,假若你依止见性,见到一切物质的时候,这样的见性就是你自己的见性,你的见性是周遍法界的,而俱足万德万能的。如果这个不是你本来具足的见性,那么是谁呢?你怎么还不敢承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四)




净界法师



    诃责莫自疑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云何,这个云何有诃责的意思。为什么你到现在对于你的本来面目,对于你父母未生之前你真实的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缘显现无量功德的这种见性,你还产生怀疑,如此的见性你还不敢直下承当(性汝不真),你还期望我来为你证实,为什么还需要这样子呢?为什么还期望我为你求证呢?这就是你踏踏实实的现性,你还不敢承当,还要我来跟你开示,还要我来为你作证明!

    我们已经失去本来面目太久了,我们离开我们的本性,就像乞丐离开大富长者家太久了,流浪太久自己已经被乞丐化了,乞丐做久变乞丐化。

    我们在这一念心依止攀缘心,攀缘色声香味触六尘的境界,攀缘久了之后已经被物化了,被物质同化了。所以我们听到一个随缘不变、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缘显现妙用的这样的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心性,这是你本来的东西,你反而不敢承当,而不是你的东西你抓着不放,变成这个样子。

    物质同化不是只有在家居士,你有时候学佛都会被物质同化,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

    《六祖坛经》有一个叫法达法师,法达法师他用功,他去见六祖大师,跟六祖大师顶礼的时候,头没有全着地。

    当然六祖大师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个东西,物在障碍你,你已经被物化了。法达法师:对啊!我的心中有一个东西。

    六祖问:什么东西?你可不可以把它讲出来。

    他说:我诵法华经,诵三千部。

    这是非常不容易啊!一部《法华经》二十八品将近七万个字,正常速度差不多要六至七小时,假设你一天诵一部,你要诵八九年才能够诵三千部。你诵《法华经》三千部后,我们诵《法华经》把《法华经》当作自体,我们的心就住在《法华经》,然后被《法华经》同化了,把《法华经》的法放在心中。就是我法二执,我们以这个当自我意识。

    这时六祖大师就破他说:你要知道佛陀讲《法华经》的目的,是假借《法华经》的经文让你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让你悟入本性不是要你执着《法华经》的经文,执着三千部。

    他这样的诵《法华经》变成人天福报,他的心被《法华经》所转,心迷《法华》转,他的心跟着《法华经》走,他一直执着他诵《法华经》三千部,一直把这个法放在心中,结果失去他的清净的本性。六祖大师破斥他以后,他当下开悟,他讲一个偈颂说:

    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

    他诵经三千部,他一直执着《法华经》的经文,一直执着《法华经》的功德,把这功德当作自我,结果他的心放弃世俗的东西而执着《法华经》,已经被《法华经》物质化了、固定化了。他说还好遇到六祖大师,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你一句话就把我破了。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我如果不能了解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要我们透过经文明心见性,我还以为诵《法华经》这就是一个功德;假设我不能明白佛陀出世的本怀,我不能解脱生死,诵《法华经》变成:第一个成就大的福报力、第二成就未来得度的善根,如此而已。因为被《法华经》物质化、固定化!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在三界火宅这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陀所证,众生本具的清净本性。

    佛陀一再的告诉我们,物质是固定的形状是没有明了性的,我们的见性是有明了性了,它绝对不是物质,它是一个心法。我们因为在物质上执着太久,所以已经被物质同化的,这个时候佛陀希望能够透过种种的证明,把我们的本性恢复起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五)




净界法师



    子二、示无大小义 。分二:丑一、疑问。丑二、答释。

    佛陀都在证明一件事情,就是见性不是物质的这个观念。那么物质是有大小的,你看桌子比椅子大,椅子比抚尺大,既然是有形状,它就会产生大小的对立。但是见性,身为一个我们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本来面目,它没有所谓大小的差别。

    丑一、疑问。阿难尊者的疑问,他提出二个大跟小见的功能。

    双举两见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薝庑。

    阿难白告佛说:世尊!假设正如佛陀所宣说的,见性是周遍圆满的,它就是我当下一念心性,就是我的本来面目,叫我不要怀疑要我直下承当,而不是其它的物质,但是我心中还是有疑问,我不敢承当。为什么呢?

    譬如说我阿难跟如来在一起的时候,承蒙佛陀加持的原故,我见性的功能能够普观整个四天王殊胜宝藏所成的宫殿,乃至我安居在日月宫的时候,我的见性也能够周遍圆满,遍照整个四大洲的南瞻部洲的娑婆国土;你看我的见是这么样的广大,看到四天王殿,看到日月宫,看到整个南瞻部洲。但是这地方有一个问题,当我退归到祗桓精舍的时候,我现在跟佛陀回到精舍,我见的功能只看到僧伽蓝(大众僧所居住的处所),乃至于我回到清心讲堂(说法的地方叫清心,佛陀的法门能够净化众生的妄想),我只见到屋檐跟走廊。

    阿难尊者的疑问就是,我的见性怎么会有这二种功能呢,一个是广大的功能,看到四天王殿,回到精舍以后只看到讲堂左右的屋檐跟走廊。

    陈述疑问

    疑见不定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世尊!如是的见性,它的体性是本来周遍的。当我在四天王殿的时候,我是周遍看到整个娑婆世界,现在回到讲堂的房间,只看到讲堂当中的整个环境。(这地方有大小不定的变化)

    疑见有碍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这地方的道理到底是见性缩大为小?(我本来的见性在四天王殿是很大,回到讲堂以后缩小?)还是因为墙壁的关系,把我的见性夹断了,让我的见性断掉了?

    总结请示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我现在不知道这个见性由大变小的功能道理所在,希望佛陀的慈悲,为我开示这个道理。

    这地方问题点,阿难尊者它提出二个疑问:

    一、大小不定,见性是不是不定的,这体性是不是突然间变大,突然间变小。

    二、墙壁的障碍,它的体性是不是会被墙壁所夹断。为什么我回到娑婆世界的讲堂的时候,一个墙壁就把我障碍住了,是不是我的见性会被墙壁所障碍住。这问题点也就是说阿难尊者还是质疑,这见性是个物质。

    见性它的本质是不变跟随缘,这二个是同时的,恒不变、恒随缘,恒随缘、恒不变,所以我们叫即空、即假、即中,是同时的。

    外道提出神我的思想,外道的神我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不能随缘,神我创造万物。但是他们的神我不能跟万物打成一片,不能恒常不变、恒常随缘,即体不变、即体随缘不可以的,它不能这样子。所以外道的体跟用是二分法,能主宰的神我跟所变现的万物二个是独立的个体,是二分法。  

    大乘佛法提出见性恒常不变而恒常随缘,恒常随缘又恒常不变,它体用是同时的,它是不二的法门,它决定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物质。

    这地方阿难尊者是把见性的体跟用把它区隔。其实体性是周遍,作用才是随缘,他在这个地方产生疑惑,他以为体性好像变大变小,好像有障碍,其实这是作用的关系。阿难尊者这时候对见性的体用产生区隔的疑惑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六)




净界法师



    丑二、答释  (分二:寅一、破执。寅二、会通)

    先破除他的执着,然后再会通到道理上。

    寅一、破执。

    总示纲要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一切世间我们所见的物质有大小的差别,譬如桌子比较大椅子比较小;有内外的差别,如房子之内墙壁以外,乃至于种种的事业;事是物的本质,业是物的作用,整个森罗万象,这些都是属于前尘(所见之境)。身为你一个本来面目,一个能见的见性,你不应该说你的见性有大小、内外的差别,不应该这样讲,因为见性本身是周遍法界的。

    先把见性的体标出来,佛陀先讲随缘不变之体,再讲不变随缘之用。

    举喻详释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佛陀用虚空跟器具来做一个比较,虚空是比喻见性广大之不变之体,器具指的是我们迷悟不同所产生的作用。

    佛陀说:在广大的虚空当中,现在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你就看到一个方形的虚空出现了。那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这个四方的器具,它所显现这种四方形虚空的形状,它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因为有一个方形的器具才出现一个方形的形状的虚空,这个虚空的形状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

    假设这四方形的虚空是固定的,那你把方形的器具拿掉,你换成一个圆形的器具,这时候虚空不应该再变成圆形。那事实上我们把方形的器具拿掉变成圆形的器具,圆形又出现一个圆形的虚空嘛!虚空它有随缘的作用,它不会障碍你的。

    那么假设它是不决定,它是变化的,那么在方器当中就不应该出现四方形的虚空。所以说也可以说是不变也可以说是随缘,你说你不知道虚空变大变小的义理所在,其实它的义理就是这样子,它就是有不变性跟随缘性。

    虚空的体是不变的,但是作用它是随缘,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它就出现方形,你放一个圆形的器具它就出现圆形,它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义性,哪里还有变大变小的道理存在呢?没有大小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变的体跟随缘的作用如此而已。

    忘尘性遍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假设我们想要使令虚空去除它方形圆形的相状,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你不用去创造一个虚空,你只要把之前放的方形圆形的器具把它去掉,空体自然就出现它广大无边,无方形无圆形的相状;而不是说你还要去除虚空的方形,除去虚空的圆形;也就是说虚空因为有方形的器具变成方形,有圆形的器具而出现圆形。那你说我现在要恢复虚空的本来面目,要怎么办呢?你只要把那器具拿掉就好了,你不必去除去虚空当中的形状,因为虚空本来就没有形状。因为方形的器具出现方形,圆形的器具出现圆形,那我是不是要把那方形圆形去掉?不必,你只要把器具拿掉就可以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