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七)




净界法师



    反难破执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假设正如你所问的,你说你从四天王殿回到讲堂的时候,见性缩小了,好像衣服缩水了一样,那你这样讲的话,你看到讲堂所以见性就缩小了,那你出去外面那见性是不是扩大了呢?因为你出去外面看到很大的虚空,看到太阳,那你看到太阳你的见性难道是挽见(挽,是绳子把它打结,二条绳子接在一起)?难道说你出去外面看到太阳的时候,是把一段一段的小小的见性把它连起来,然后一段一段的见到你的太阳吗?难道是用连接的方式吗?因为有墙壁的关系,有屋宇的关系,见性就断绝,那么你穿个小洞见性就延续出去了?其实道理不是这样子!

    见性本身是无形无相,而且它不受障碍的,虽然清净本然没有形相,但它有随缘,因为迷悟的关系,它随顺众生迷悟的执着,而产生不同的作用,但是它又不失它的本性。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狂华乱舞,空体依然。狂华乱舞就是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想法,我们无始劫来薰习很多的想法,好像虚空当中产生很多的花到处飞扬,但是它永远不会染污我们的虚空,空体依然,只要狂华消失了,空体就恢复了,不是空体当中还有个狂华,不是的!

    蕅益大师说到目前为止,阿难尊者的问题已经整个道出来了,一口道出阿难尊者心中的障碍。蕅益大师说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他的问题点在哪里,四个字:迷己为物!把自己当作物,自我意识。什么叫物?它是固定模式。

    你要知道阿难尊者的问题在哪里,在最后佛陀会通的时候,你才知道佛陀他到底要破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物质接触久了以后迷己为物,忘了我们是谁,被物质同化了。到这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阿难尊者把自己当作物质,所以迷己为物。

    佛陀到这个地方把圆融无碍的道理,见性是个恒常不变,恒常随缘,恒常随缘,恒常不变,虽然是清净本然,但是它又随缘显现,虽然随缘显现它又清净本然,这个体用不二的道理,到这个地方佛陀讲完了,最后把这种观念会通到我们修行的止观(这段非常重要)。分二段:先说明凡夫一念的迷惑产生的障碍,第二段佛陀讲到修行止观的方法,一个是病,一个是药。

    因迷成障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身为一个见性,我们前面讲过体性是周遍的,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当我们的心把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跟佛陀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是一如无二如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

    我们本来的面目的的确确是如此,所以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从体性来说,我们真的所有的恶法是可以断的,所有的善法是可以修习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见性是清净的,它不是一个物质化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当我们一念不觉以后,我们的心态变成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产生我法二执的一种自我意识。

    迷己为物,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己就是六尘的缘影。把这个自体当作是六尘的缘影。

    什么是六尘缘影呢?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六尘缘影的固定的形态。

    我们不要讲过去生,就讲今生好了。你说我是谁?你是谁,你就是那一念心嘛,你是谁!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心,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是薰习而成,你从小生长在什么家庭,你受你父母的影响,你父母的一举一动,它会产生你的思考模式。长大以后到学校去受了老师的影响,出了社会受了朋友的影响,你跟什么人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当它受到六尘刺激的时候,会产生一个落谢的影像。

    什么叫落谢呢?

    你小时后发生过什么事情,譬如说你喝水喝到中毒或者怎么样,你对水就产生畏惧。那这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你还会留下一个影像,五尘落谢的影像,这影像对你产生思想上的引导。这就是我们的思考模式,我们已经被物质化了,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生命的经验,对我们产生一定的思考。

    我过去举过一个例子说,有一个猎人,这个猎人他养了一只老鹰,以后他要打猎用的,他为了方便把老鹰放在鸡里面,跟鸡群一起养。那么老鹰比较大,老鹰就整天就跟着鸡跑来跑去,吃东西的时候在一起,玩的时候也在一起,睡觉也在一起。这老鹰眼睛所看到的都是鸡,耳朵听到的也都是鸡的声音,它从小到大就当作我就是一只鸡,我是一只大的鸡而已。

    其实它是一只老鹰,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讲到心性它不变有随缘义(这很可怕),它随顺你的执着它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老鹰长大以后即便它的肌肉非常的强壮,它的手爪非常有力,它就是飞不起来。为什么?它已经被物质化了,它认为它是一只鸡,鸡怎么能够飞呢?鸡顶多只能跑得比较快一点而已,怎么能够飞呢!

    后来这个猎人很失望,不管他怎么训练它,它就是飞不起来。猎人实在是太失望了,失望当中又带有嗔心,就把这老鹰放在悬崖边,准备让它自由落地,想把它放生。结果他跑到悬崖最高的地方让老鹰自己掉下来的时候。一个人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它的潜能发挥出来。当老鹰掉到一半的时候,它展起翅膀飞起来了。

    其实老鹰的功能没有失掉,只是它一直认为它做不到,我们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们自我受限。

    你看!你受菩萨戒的时候最怕是什么?若你有研究菩萨戒,菩萨戒最怕的就是做不到,画地自限,这个很严重。在菩萨道里面你不能说我做不到,你可以说我会慢慢改不能说我做不到,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当我们的心开始被物质化以后,我们从一个广大的心性,具足无量德能的心性,变成…,我们流转太久,做众生太久,卑劣太久,所以我们看到佛陀就觉得佛陀跟我是不一样的,您是万德庄严,我是业障凡夫,我永远跟不上你。

    这为什么呢?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我们在行为上不能马上赶上佛陀,但是在认知上,先相信你自己有无量的可能性,你要告诉你自己,你现在的思想…当然理可顿悟,事要渐修。很多思想要慢慢调整的,但是你要先相信这一件事情,你现在的妄想不是你本来的面目。你的妄想是因为你的生命当中很多的经验,给你很多错误的讯息,慢慢的累积起来,包括今生,包括前生,你遇到很多人,他告诉你很多观念,告诉你很多邪知邪见,再加上你自己的虚妄分别,产生我法二执,但是你的本性永远没有失掉。就像虚空中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你暂时会看到这方形的虚空,但是器具拿掉,虚空它还是恢复它原来的虚空,这叫作明心见性,我们叫作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为什么妄想是空?因为它是生灭的因缘诞生的。

    真如本性不是假借因缘而生的,所以它不会假借因缘而灭,它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东西他是不可破坏的,你没办法破坏它,你造五逆十恶,你还是没办法破坏它的本性。

    这地方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没有破坏,但是变成有破坏?是无坏而坏?

    因为我们迷,把自己物化了,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设限,我只能够怎么样。你看我们烦恼现前的时候,这个东西我们一定要做,因为这个表示自我。其实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做的、没有这件事情,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变的。

    我们的问题就是迷己为物,把自己物化以后就失掉了我们清净的本性,然后从今以后,为外在的物质,心中的物(我法二执)所转,所以才会出现大小功能的差别。为什么阿罗汉有这种功能,菩萨有这种功能?这表示我们的我法二执都没有消除,被物化的关系。

    这一段一切众生,古德注解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都在里面,只是有轻重的差别。那应该怎么办呢?以下讲修行有三个次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八)




净界法师



    觉悟自在

    转物即佛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因地当中要怎么办呢?第一件事情转物。你应该在心中产生一个微密的智慧观照,你不是作功课观照,你经常的起心动念,你要观照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慢慢的舍妄归真,那你就能够慢慢恢复我们原来的本性。

    转物用理智来转情感,而不是转那个物质,而是转心中的妄想。佛陀喜欢把妄想讲作物质,因为我们的妄想被物化了,你受了物质的影响(六尘的影响)。但是我们现在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把过去物化的妄想把它转过来。

    体性自在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果的功德:前面破妄,这是显真,显真的体性。

    我们的身心世界就能够圆满光明,安住在一个寂静不动的道场,这道场就是常寂光净土。

    佛陀在经典上说,我观一切十方的国土无有寸土可得。禅宗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常寂光的道场。

    妙用自在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显真以后的妙用: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当我们真性恢复以后,我们就能达到事事无碍的法界。

    什么是事事无碍?在一个这么小的东西,最小的东西就是一个毛端,一个眉毛尖端的地方,这小的东西能够含受这么广大的十方国土,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我们因为能够产生微密的观照,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功能才能够慢慢的扩大。

    我们的一念心迷己为物,我们的心被物化以后会产生执着,执着的结果我们会产生错误的概念,就是追求越多越好。你看我们的生命体,我们喜欢得到,我们不喜欢失掉;但是当我们的心越贪越多的时候,我们的功能就慢慢丧失掉、慢慢丧失掉。其实我们的观念不能改变,我们很难解脱的,我们喜欢得,你看财物越多越好,东西越多越好,结果我们反而失去更多。你看!圣人修学是舍,他越舍越放下,他拥有越多、功能越多,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我们从前面的譬喻你可以知道,一个虚空放一个器具,你把这个器具舍掉了就变成一个虚空。

    忏公师父对修行提出一个概念, 他说:我们修行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的入道法门,就是学吃亏。

    我们喜欢占便宜,因为我们希望能够劳力越少收获越大。结果这种的思考模式,把自己的我法二执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物化。其实我们应该学吃亏,学吃亏以后你才能够转变你那已经物化的的东西,慢慢的把它全部都消化掉,恢复你的清净本性。但这不容易做到,不过在概念上你先承认这个观念是对的,这个是趋向解脱。  

    广钦老和尚的开示说:有一个居士他到承天寺挂单想要出家,这个居士很用功,做任何事都很认真。有一天他跟大众去出坡,回来以后大家把东西一丢就去吃饭了,他也想要去吃饭。后来执事法师说,你先不要吃,你先把这些工具拿去洗一洗,做完再去吃饭。

    他觉得他吃亏了,大家一起做事,回来以后我要去洗。他一气之下就想要走了。老和尚把他叫到寮房里面来,他说你一走出去,你整个修道的因缘全部都失掉了,变成障道,你要从这个地方学吃亏才对,忍人所不能忍。他念头一转过来,很高兴的去洗一洗,洗完后再去吃饭。后来那个居士他自己想,他那天以后他整个心胸变得非常的开阔,就那个因缘转过来以后,以后遇境逢缘,他觉得烦恼轻薄很多,不像以前动不动就起烦恼。

    但这问题是念头要转不容易,但是你不转你就跟解脱道无缘,你变成修福报。诵经三千部,把它当作一个功德想,这叫作修福报。所以今天我们要把已经物化的我法二执转变,你要开始学吃亏,这是第一步,你要舍才能产生更大的作用,更大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净界法师



   本经的修学宗旨,它的重点就是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首楞严王三昧》具足来说是一个广大的菩萨道。我们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整个六度万行都是要跟《首楞严王三昧》相应。

    这样的一个广大的菩萨道《首楞严王三昧》它的下手处,到底在哪里呢? 蕅益大师讲出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正念真如,你先从正念真如下手。

    正念真如的意思是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我们内心的相貌。我们从本经的开示,我们知道我们的内心有二个相貌,一个是真实的心,一个是虚妄的心。所以我们常说我们的心,真中有妄,妄中有真,它是一个真妄的和合体。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金矿,一个金矿它本身有黄金,但是它又有很多很多的沙石,沙石当中又有黄金,二个混在一起。

    所以你说正念真如,其实主要是你怎么样把这些沙石慢慢慢慢经过火的锻炼,把沙石慢慢的消灭,把黄金的部份慢慢显现出来;正念真如的道理也是这样,你怎么透过这种智慧的观照之火来锻炼你的内心,把虚妄的部分慢慢的减少,把真实的部分慢慢的增长。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呢?

    譬如我们一天当中,我们一天当中经常有二种声音会干扰我们,会引导我们。有一种声音说我是一个出家众,我要好好的奉持如来的戒法,我每天一定要拜佛、念佛,我一定要弘护正法,续佛慧命;这种声音是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的一种愿力,它是跟我空法空的清净心相应的一种愿力,这是真实的,它不受外境干扰的。

    我们另外有一种声音说,我现在很痛苦,我现在很快乐,我喜欢某家的东西,我不喜欢某乙,这就是跟我执法执相应的一种攀缘心,因为这个心基本上是随外境生灭的。

    所以首先我们在心中一定要具足一种判断力,什么是你心中的主人,什么只是一时的客人。

    正念真如的意思就是说,其实你不要去管虚妄心,你只要把真实的心慢慢的扩大,虚妄的心就减少,因为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你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修正念真如的时候你一定要清楚,你的心是一个真妄的和合体,真实跟虚妄的都同居在你一念心中,怎么去把它们判断出来,然后不断的加强真实的力量,慢慢消灭虚妄的力量,这个就是《首楞严王三昧》的根本。等到你对心的内心世界掌握得很清楚的时候,再依止这一念清净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能够成就诸菩萨的《首楞严》。这是本经修学的宗要。当然,我们今天要去正念真如,那么什么是真如?佛陀以十番显真加以开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一)




净界法师



    十番显见第七番


    癸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

    佛陀开显真实的心性,从二个角度:第一、无是,第二、无非是。

    无是,显现的是真如的自体,它是离一切相的;也就说在一切的万法当中,我们找不到见性的自体可得,觅心了不可得,显无相的心体,这叫无是。

    无非是,是显真实心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同时是集一切法,在一切万物当中其实都是我们见性随缘显现的作用。

    前面的无是是显它的不变性,无非是是显它随缘的作用。从二个角度相互关系的运用就开显我们的见性,在生命当中是唯一真实的。

    唯一的真实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大意是说,在你生命当中除了你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如本性以外,其它的什么都不存在;也就是说,离开你这一念心性,就无少法可得。其实我们的生命就活在一念心当中,你生命的来,你生命的走,都不离开你现前的一念心性,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是你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影像如此而已。所以整个生命体,就是一念心性是真实的,其它的都是如梦如幻的,只有真如本性是唯一真实的。

    分二:子一、疑问。子二、答释。

    子一、疑问。阿难尊者他提出他心中的疑问。

    疑身见各异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阿难尊者他对色身跟见性,产生一种各别不同的看法。

    阿难白告佛陀说:世尊!假设你前面说的见分,六根当中的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这种功能它的体性,就是我的妙明的真性。而这妙明的真性,它现在分分明明的显现在我的面前。如此说来这见性是我真实的本来面目,那么我现在有个问题,现在我刹那刹那生灭的五蕴身心,它又是什么东西呢?

    阿难尊者的意思就是说,五蕴身心跟见性这二个是互相排斥的,这二个到底是什么关系?一个是生灭变化的,一个是不生不灭的,这二个之间的互动是什么?阿难尊者提出这个疑情。

    惧堕于过失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办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这时阿难尊者从前面的疑问,心中产生一种忧惧,他感到一种恐怖的感觉,他把他恐怖的感觉讲出来。

    阿难尊者说:我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当中可以感觉到,我这五蕴的身心的确是有分别的功能。你看我利用我这五蕴的身心,看到佛的三十二相而出家,我利用我的身心世界去奉持如来的戒法,去拜佛去打坐,都是靠我这五蕴身心。那佛陀告诉我,我的本来面目是这一念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见性,而这见性,我感觉它根本没有分别的功能,连我的五蕴身心都不能加以分别,何况是宇宙的万法呢?也就是说,我自己的感觉当中,五蕴身心是有作用的,而见性对我来说,我感觉不出它的作用。

    假设见性是我真实的、本具的,我的本来的心性,那么请佛陀让我能够清楚的,这个见性令我今见,这见性就必须很清楚的知道,能够看到我阿难尊者的身心世界,它就必须有明了性。如此一来见性是我,而我现前的五蕴身心,反倒不是我了。

    这样子就有一个问题,我心中的恐惧就等同如来前面对我的问难:物能见我。前面佛陀说:一个物质能见到你,那么这个体性杂乱。佛陀你说外在的物质见到了我是错的,那么你现在所说的见性,能够见到我的五蕴身心,就等于一个外在的见性看到我一样啰!

    求如来开示  

    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这个道理是如何,希望佛陀慈悲,来开导我心中的迷惑,来解除我心中的忧惧。

    这地方阿难尊者的疑问就是说:他现在把我们的五蕴身心跟见性,将它区隔成二个东西。假设见性是我,那五蕴身心就不是我,假设五蕴身心是我,这个见性就不是我,这二个只有一个是对的。

    蕅益大师说:我们在了解这一科的时候,你要先了解阿难尊者的疑情在哪里,你才知道后面佛陀的回答,是往哪一个方向走。

    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自从七处破妄以后,他心中的攀缘心已经被佛陀完全破坏了;从前面的六番显见当中,他把昭昭灵灵的一个物质当作见性而现在它的前面。从阿难尊者的问题: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这地方一口道出阿难尊者心中的疑情。其实佛陀今天所要回答的,就是回答这句话:今此妙性,现在我前。他完全把五蕴身心跟见性做一个区隔,把见性的体跟见性的作用,把它的不变性跟随缘性,把它一刀切成二段:体是我,作用就不是我;作用是我,体就不是我。所以他才会道出这一句话今此妙性,现在我五蕴身心的前面。

    你要了解阿难尊者的疑情,你才能够知道佛陀他整个回答的方向。他等于是把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体用之间加以区隔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二)




净界法师



    子二、答释   分二:丑一、斫破是非两途。丑二、会通真性一理。

    先破除对是跟对非的执着,然后把这二个再会归到一念的心性当中;先破执再显真。

    丑一、斫破是非两途。

    斫,是砍或者是劈。佛陀先破坏阿难尊者对于是跟对于非这种双方的执着。

    是,阿难尊者执着在一切万物当中,有真实的见性可得,所以他才会说今此妙性,现在我前。对于见性是可以见的执加以破除。非就是在一切万物当中无有见性的作用,这产生断灭的思想,也加以破除。把是、非二种邪见都破坏以后才能够会归到正见。

    分四:寅一、正破是见。寅二、转破非见。寅三、大众茫然。寅四、世尊安慰。

    寅一、正破是见。

    这地方佛陀是破坏阿难尊者把见性当作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好像有一个杯子,一个桌子,这个叫作见性,它显现在我的眼前一样。这段主要是发明见性的体性它是离相的。

    直斥妄执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总说)佛在讲道理之前,直接的先把正确的观念讲出来。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你前面所提出的问题,你说身为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它很清楚的现在你五蕴身心的前面,这道理是不真实的。这是你心中的想像,你的执着所产生的一个影像而已,这个跟见性是没有关系,这个道理是不合乎真实的!

    佛陀先破,破了以后以下讲出为什么见性,是不能够现在你的眼前。

    纵成可指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有可形,无不指着。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佛陀说:假若正如你所说的,见性它是如实的显见在你阿难尊者的面前,而且你如实的看到见性的相貌。既然见性是可以见,那表示身为一个见精,这种见分是可见的,那它一定要有一个方向跟处所。只要是可以见到的东西,一定有它的方向跟处所,那你应该可以明确的把它的方向跟处所指示出来,什么是见性,什么不是见性,如果它真的是现在你的眼前的话。佛陀道理讲完以后,就讲事实来加以证明。

    阿难尊者!现在我们二人共同安住在祇桓精舍,祇陀林的讲堂当中来做一个观察:你依止讲堂向外普遍的观察,你看到的树林,再远一点看,看到河水,再远一点看,看到种种修行的殿堂,打坐修止观的殿堂,你再往高处看,看到了日宫月宫,乃至于你再往远处看,看到大讲堂远远相对恒河的流水在那地方流动 (佛陀引导阿难尊者由近到远,由下而上,看到这种种的万物) 。

    你现在在我的狮子座前,你现在把你的手举起来,你用你的手可以很明确的指出前面的树林、讲堂、河水它们的相状,这个是树木,这个是讲堂,这个是恒河,其实你是可以很明确的用手指出来的。怎么说呢?你看!阴暗的地方是属树林,光明的地方是属于太阳,障碍的地方是属于楼阁墙壁,通达的地方是属于空旷的处所,乃至于小草大树,乃至于最小的毫毛,它的形状虽然大小有很多的差别,但是只要有它一定的形状,你都可以把它指出来告诉人家,这个是树木,这是河水,这个是讲堂,这个是恒河,不管它多大多小,只要这东西是有相,有相状的东西你一定可以把它指出来。有相状就可以有方向及处所,你就明确的指出它的处所出来。

    佛陀用现实的状态来引导阿难尊者来悟入这个道理。

    即物指陈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以上你所指出的东西,你告诉我什么是见性:你说见性现在你的面前,那现在你面前的到底是什么?你说虚空是你的见性,若虚空是你的见性,虚空已成为你的见性,那虚空要以什么来做相貌呢?因为虚空已经变成了见性,那破坏虚空原来的相状了。假设其它的物质是见性,譬如你说这花是见性,那么花已经变成见性了,那么花以什么为相状呢?它变成没有相状了,因为你说它是见性,而见性是无相的,你正好是破坏它的相状。所以你应该在一切的万物当中,加以微细的拣别出在万象当中,哪一个是你精纯光明微妙不可思议的见性,你应该指陈的告诉我,在一切万物当中它能够分别的显现出来,不要有半点的含糊笼统,要分别清楚。你说见性现在你的眼前嘛,既然在你的眼前请你把它指出来,它到底在哪里?

    这是从现实的环境当中逼迫阿难尊者来加以回光返照。

    正破是见  

    阿难言:我今于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阿难尊者的疑情在佛陀善巧的逼迫之下,他本来的心是向外攀缘的,看到一个昭昭灵灵光明的见性显在他的面前,佛陀用善巧逼他不得不回光返照他的内心。

    阿难尊者说:我现在跟佛陀安住在重阁所成的讲堂,我顺着佛陀的开示,从远处看到了恒河,往上看到日月宫,乃至于在一切万物当中,我都能够指出万象万物的处所,只要是眼睛可以看到的,只要是有相状的万物。但是在这么多的万物当中,我的确是指不出见性的体性出来。在这么多万物当中,这是花、这是树、这是讲堂…但是我真的没办法在一切万物当中,指出见性的处所出来。

    世尊!正如你老人家所说,不但是我一个有漏初学凡夫的声闻,乃至于一个证得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他也不能够在一切的恒河、树木…这些万事万象当中拣别什么是见性,什么不是见性,它根本不能够离开一切万物的自体,而找到另外一个见性的自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净界法师



    这段经文主要是把见性离相清净的自体开显出来,见性本身就离相,它能够含受我们一切的生命,它不能有相。若见性它变成桌子,它若变成桌子它就不能变成椅子,它不能有相状的,所以你指不出来。

    在古德的注解中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古德的注解说:阿难尊者的问题点在身心的执着。你看!他说见性是我,那我身心世界就不是我,那我身心世界算什么!所以很明显的,阿难尊者在疑情当中它的问题点在我执,对个人身心世界的执着。

    但是佛陀在回答的时候,却没有针对他的身心世界来破,而是举出了树木、恒河、讲堂、日月宫,用万法来破斥他。那么这道理在哪里呢?

    这地方有一层意思,古德说:阿难尊者是一个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是我执重法执轻,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声闻人刚好相反,声闻人他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身为一个菩萨种性,他的我执比较重,佛陀不直接先破他的身心世界,先破他的法执,因为容易破。意思是说:一切的万法你都找不到见性了,何况你的身心世界你还找得到你的见性吗?不可能。

    见性是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的,你指不出来的。你看整个《金刚经》就是在找我们的见性,它在哪里?最后的结果,你要离一切相,《金刚经》最重要就是离一切相,你看到一切东西,你就不能够有执着相,你一执着你就失去了见性,要离一切相。

    我们看禅宗的祖师公案,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有一天五祖大师觉得他年纪大了他想退位,就要弟子把他们的心得呈现出来,这当中有二人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一个是神秀大师,神秀大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看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可以看得出来神秀大师相当用功,他的内心世界经常用念佛、持咒,来消灭心中的妄想。但是他的盲点在哪里呢?就在前面二句话:身似菩提树,心为明镜台。他身心世界的相还不能忘怀。

    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创造一个身心世界的相,这个本来是如梦如幻的,在一念清净的心中,它只是一个生命的影像。但是神秀大师对这个影像不能加以忘怀,所以对它的功德产生很大的障碍,同样的拜佛,同样的持咒,但它的效果大打折扣。

    六祖大师他提出的心得,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看不出六祖大师平常是怎么修行的,我们看不出来,他到底用不用功,我们也看不出来,但之所以得到祖师位,就是在那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为他真实的了解见性,他知道见性是无相的。

    我们整个修行的立足点是很重要的,你的根本:把心带回家。因为你带著有相的心来修行,你的整个身心世界是一种执着的,你不可能周遍法界的。这地方佛陀他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你要找到见性,你一定要离一切相。

    所以祖师大德说:当你想找见性的时候,你永远找不到。为什么?因为你想找它嘛!你想要去找它你就找不到,你不想找它,它当下就显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找它你是攀缘心。

    这地方的破是见,就是破除我们认为,见性是一个有形状的东西,这是错的;见性的本体是离一切相,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身为一个生命根本的依止处,它不能有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