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二十五圆通之十七 目连观意识

净界法师

    壬六、目连观意识

  目犍连尊者他是依止能观的智慧来观察第六意识知的功能。

  遇教发心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这一段是目犍连尊者出家的因缘。

  目犍连翻成中文叫采菽氏,因为采菽氏在佛弟子当中很多,所以加一个大,简别其他的因缘。

  目犍连尊者,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没有出家之前,我是修学梵志外道,有一天我在路中乞食的时候,遇到三迦叶(三迦叶那时已经出家了) 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跟那提迦叶。

  这地方我们前面说过,有些地方是说舍利弗尊者遇到马胜比丘,马胜比丘为舍利弗尊者宣说如来因缘的教法: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一切法是从因缘生而因缘灭,从这个地方悟入了无常变化无我的道理。目犍连尊者听到了这因缘的胜义以后就发心。

  发心有二层意思:第一、他发起我空智慧之心。舍利弗尊者把这因缘的教法,回去转述给目犍连尊者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听到以后就证得初果,破了三界的见惑,所以可以说发起我空智慧之心。

  第二、发起出家修道之心。这时就正式的希望能够出家。

  因为这样的发心,对于身心世界就无所障碍,得到了大通达。

  这是讲到他从外道,转入佛法的一个因缘。

  蒙度证果

    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这一段是目犍连尊者出家以后的状态。他的出家剃度是怎么一回事呢?

  释迦如来是恩惠于我,使令我是袈裟着身,须发自落。

  我们一般,佛陀灭度以后的出家,就是白事羯摩得戒体。佛在世的时候有二种得戒体,一种是三皈,在佛陀面前受三皈依,而得戒体。但是另一个是特别的,就是这个人善根特深厚,遇到佛陀,佛陀只讲一句话,就讲善来比丘。就讲这四个字而已。佛陀看到这个人善根特别深厚,只讲善来比丘,这个人马上袈裟自然披身,须发自然脱落,都不用剃度,马上现出比丘相。目犍连尊者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善来比丘,非常少有。他等于是善根深厚,所以他是属于善来比丘,袈裟着身,须发自落的。

  他出家以后果然不负众望,在七日中就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的特色是:目犍连尊者,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特别的强,见闻嗅尝觉知,那个知的功能特别强。

  他证得阿罗汉果以后,那个第六意识心,依止意生身遨游十方世界,得无挂碍。这地方讲他神足通的变化,他能够来去自如,小中变大,大中变小。所以他在神通的整个发明当中是最为第一的,因为这样的因素成就阿罗汉。

  不单只是释迦如来如此的称叹说我是神通第一,十方诸佛也都称叹我的神通是俱足四种功德:第一、我的神通是圆明的,我能够遍游十方承办佛事。他在整个空间上没有障碍。第二、清净,于诸境缘,他是尘点不染,他在显现神通的时候,对神通的法不会产生染着。第三、自在,他任运示现无有障碍,他心里想什么,往往都能够心想事成,没有任何的障碍。第四、无畏,他调伏魔碍的时候,心中无所畏惧。他的神通力俱足这四种功德,而得到释迦如来跟十方如来的赞叹。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主要是旋湛;旋,旋转。旋转这一念分别心,而为圆湛常住的心性,转分别心而为不生灭之性。心光发宣,以心中智慧之光明,显发宣流而成就神通的妙用。比方说,我要亲近一个污浊的水流,慢慢慢慢时间久了以后,就把污浊的水流转成清净光明的水,斯为第一。

  目犍连尊者的特色是神通,他整个方便门是神通。当然神通是一个因缘法,他当然要问自己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我有神通?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从浅处来说:为什么有神通?在瑜伽师地论说有二个因缘:第一个、你的念力要强,所以神通往往是要有禅定,这个人专注力特别强。第二个、你要有点想象力,有禅定不一定有神通,有禅定你还得要修神通。在禅定的心中你要观想,你看到这个墙壁,你就观想这墙壁是如梦如幻的,我一定可以走过去,我一定可以走过去,我一定可以走过去,诶!果然走过去了,他要带点想象。

  在经典里面提到一个公案说:

  有一个龙王,他被大鹏金翅鸟攻击,大鹏金翅鸟整个翅膀展开要吃龙王的时候,那时候旁边很多阿罗汉看到,根本措手不及,只有目犍连尊者马上他显出神通,变成一个锅盖式的一种光明相把他盖住,把龙王给盖住。

  说你不是禅定而已,你那个心的想象力要特别的灵巧,特别的丰富,你在那紧急情况都能够想出一个保护的光明相出来。目犍连尊者他在过去的因缘当中,他那第六意识,他的念力特别强,想象力特别的丰富巧妙,所以他显的神通俱足了圆明、清净、自在、无畏,四种功德,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

  他在神通当中慢慢慢慢的能够会事入理,观察这神通的因缘当下,即空、即假、即中,而恢复到一念心性,最后成就圆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十八 火头观火大

净界法师

    前面是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我们从心识开始观七大,讲到地、水、火、风、空、根、识,这当中有七段。

  辛四、观七大(分七:壬一、火头观火大。壬二、持地观地大。壬三、月光观水大。壬四、瑠璃光观风大。壬五、虚空藏观空大。壬六、弥勒观识大。壬七、势至观根大)

  壬一、火头观火大

  宿习多欲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

  这是讲到过去的因缘。

  乌刍瑟摩是一个比丘的名称,乌刍瑟摩翻成中文叫火头,他是佛教一个金刚护法神。这时他在如来的面前,合掌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前面的尊者都是坐着,然后再站起来礼拜佛陀,因为护法神他是不能坐的,身为护法神他是站在佛陀的旁边,所以他就直接合掌顶礼,没有起立的这个动作。他白告佛陀说:虽然我现在成就圣道了,甚至于已经成佛了(在后面的经文会讲到其实他已经成佛了,他可以说是乘愿再来)。我现在经常回忆我过去,在久远刧前,我还是个凡夫的时候,我这个人的习性就是性多贪欲,男女的贪欲这一部份特别的严重 (先讲出他过去的习性) 。

  遇佛授观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后来有一尊佛出世,这尊佛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叫做空王佛。空王佛在《法华经》有提到,释迦如来跟阿难尊者是同时在空王佛所发菩提心,修学大乘佛法。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这乌刍瑟摩比丘也不可思议,他跟释迦如来跟阿难尊者当时都是同学的。

  空王佛这时观察乌刍瑟摩这个比丘的特性,他就跟他说:多淫人成猛火聚。一个人淫欲心很重,经常生起淫欲的烦恼,这有什么过失?有猛火的过失。

  猛火的过失就是说,你在因地的时候起贪欲,叫做烦恼火,死了以后变成业力之火。业力之火会有什么过失呢?破坏我们的善根,伤害我们波罗蜜的功德,所有人天的功德都因为业力之火而破坏。这个地方先讲淫欲心的过失,第二讲到对治的方法。

  那应该怎么办呢?空王佛就教我,你要把心静下来。那么你应该怎么去观察呢?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你的方便门是什么呢?观察你身体的状态。说:淫欲是个火,这个火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是从百骸四肢而来,百骸就是我们身体全身的骨骼,四肢指的是双手双足。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你地水风都不观,你观火大就好。而我们身体有温度,诸冷暖气,你观想冷暖之气的变化。怎么观呢?你观察你欲心还没有生起的时候,身心非常的寂静,非常的清凉,但是你淫欲心的时候,这时候你的身心热恼,乃至于辗转增胜,就变成烦恼火,就变成一种猛火聚。这时候你要问它说,这个淫欲的火你从什么地方来?

  你不要被这境所转,不要跟着它走,当烦恼火起来的时候,你静下来,回光返照,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候神光内凝。

  他以前烦恼火一起来的时候,就跟着烦恼火转,这时候他就回光返照,慢慢慢慢的内心向内安住,向内凝聚,不断的观照,就能将淫欲的烦恼火转成智慧之火,我们说是破妄显真。把淫欲之火的相状而回归到一心的真如,由一心的真如再成就智慧之光,所以从那以后,诸佛就号我为火头。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就观察火大,而成就圆通,叫火头,是佛法的金刚护法。

  观成得果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我在因地的时候修火光三昧,我专心的观察我身体的火大,包括我头部、我的脊椎骨、我的二手二脚等等的骨头,为什么会有很多温度的变化呢?然这温度的变化是从什么地方而来?这样子的回光返照,从迹门来说,证得我空的真如。证得我空真如以后,心发大愿,这时候感戴佛陀教诲的深恩,所以诸佛示现成道的时候,我都发愿要成为金刚力士,来护持正法,护持修行者,来调伏天魔乃至种种冤亲债主的障碍。这是讲到他自利利他的功德。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这个地方讲到他的本门。

  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是以如实的观察,我整个身心世界这个火大的生起跟变化。

  火大本来是没有,突然间有,又突然间没有。那这火大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又从什么地方而去?它从什么地方来,去的时候又到哪里去?从这个地方观进去,成就无碍流通。无碍是说他不再为欲火所障碍,流通是他知道整个暖触之性,其实就是我们众生本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其实我们温暖的火大,只就是一念心性的妄动而虚妄显现,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它也就自然消失,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合和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的假相而已,它就是一念心妄动的假相。

  因为这样子的观照,而回归到一心真如的时候,诸漏消灭,一切的烦恼都消灭了,生起广大的智慧光明,而成就无上菩提,斯为第一。

  乌刍瑟摩比丘,他是示现的金刚神。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为什么他就能够把这烦恼超越过去?

净界法师

    《楞严经》的法门,它就是一个转,转因缘之法而回到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个转字是很重要的。有人说,修学大乘佛法很像在打太极拳,它就是把你的力量转到外面去,就是一个转字。

  古德说:调心之道,犹如调水。你看治水,大禹治水,水的力量那么大,你要去抗拒它,你就完了!你说:我的烦恼很重,我用佛号跟你拼了,最后二败俱伤。你怎么拼得过它呢?它是无始劫累积来的能量,你这佛号才念了二三年,它是你的熟境界,你的佛号是生疏的境界,你用佛号来抵抗它,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

  你看那黄河泛滥的时候,你做堤防,再大的堤防全部被冲坏了,不能抗拒的!

  你的烦恼来的时候,你就是转识成智,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而来?我刚刚本来没有烦恼的,现在有,一下子烦恼又没有了,那么烦恼又到哪里去?

  慢慢慢慢你会体会,哦!原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原来我的一念心性本来没有烦恼,达妄本空。

  一个人你要进步的快,你要完全的相信,你是本来没有烦恼的。你说:我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本来就有烦恼,那你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要站在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这是大乘的思考模式。

  你现在学大乘佛法,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思考问题的?这个火大,乌刍瑟摩比丘他因地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为什么他就能够把这烦恼超越过去?

  现在我们去学他们的思考模式,他观照的方法。我再讲一次,我们在调伏烦恼的时候,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为什么有烦恼?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这个烦恼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本来就没有实体的东西。我们在忏悔业障也是这个道理,你一定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本来是没有业障的,只就是一念的妄动而因缘和合而有,我现在一念的忏悔,自然是可以消灭,烦恼障、业障只就是一念的因缘和合的假相。

  这是一个大乘佛法很重要的思考模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十九 持地观地大

净界法师

    壬二、持地观地大。

  平地之行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持地菩萨,持地这二个字,有二层意思:从外在的事相,他的因地是平整大地,使令大地平整,所以叫持地;深层的意思,从理观来说,他对一切冤亲的众生内心平等,这持地指的是心地,一个是大地,一个是心地,这二层意思。

  这时候他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陀,而白佛言,讲他过去的因缘,他说:我忆念在过去的因缘当中,有一尊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普光如来就是我们五十三佛的第一尊佛。

  那时候我出家,作一个修苦行的比丘。这持地比丘修苦行是怎么修的?

  我身为比丘,我的修行方法只有一个,经常在一切的要路津口,他不是在佛堂修学,他是在要路跟津口地方修学。要路就是众人往来的地方;津口就是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车马很多的地方。

  我经常跑到人很多,车子很多的地方。干什么呢?这个地方假设道路土地有危险很狭隘,有不如法道路之法。这不如法的道路有什么过失呢?会防损车马,会妨碍到车子,伤害到马。我只要遇到这样的处所,我就用泥土把它做平填的工作,比较高的地方我把它移走,比较低的地方我把它填满。假设遇到有河流的地方走不过去,我在中间做一个桥梁,或者是用沙土把坑洞填平,形成一条道路。我就是在做这一件事情,经过以上的勤苦,这当中经无量佛的出世,我都是做平地之行而没有退转道心。

  这讲到持地比丘,他出家以后他修学的方法,这个就是他的方便门。

  兼修效力

    或有众生,于闤闠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前面讲平地,这地方讲他兼带的修学。

  或者有一些力量比较薄弱的众生,小孩子或女众,我就到阛阓处,人很热闹的地方,这个地方经常就是作买卖,假设有人需要去拿东西,要搬东西的时候,我就预先把这东西搬到他所要到达的处所,然后放下物品就当下离开,完全不收任何的费用。

  前面是讲他的所缘境是土地,这个地方兼带的他的所缘境是人,为人来搬东西。这地方有一种以布施,来广结善缘的意思。这当中有一点因缘的变化: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

  毗舍浮佛对持地比丘影响相当的大。毗舍浮佛就是庄严劫的最后一尊佛,就是庄严劫的第一千尊佛,释迦佛是贤劫的第四尊。

  这一尊佛出世的时候,整个世界是世多饥荒,当时五谷欠收,我是作为一个荷负物品的人,替人家搬东西的,不管是远是近,我搬完东西只收一钱。为什么收一钱呢?因为当时饥荒,我本来是不收钱的,但是饥荒乞食困难,所以为了维持生计,就勉强收一钱。这当中或者有马车牛车,被陷在污泥当中,我以我广大的神力,因为过去生的福德招感,他多生多劫都是为人家搬东西,或者整理土地,所以他福德大,力量也特别大,我就为他推车轮,来拔除众生心中的苦恼。

  到这个地方,他主要是在修学福德的因缘。

  佛教平心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这个地方,使得持地比丘的内心世界有一点点的变化。

  这时国家有一个大王,因为种种的喜事就延请佛陀,设立很多供斋的因缘。这时我把佛陀所要经过的地方,就预先把不平的地方把它填平,等待佛陀的经过。这时候毗舍如来带着比丘,这时毗舍如来就停下来,然后摩我的头顶,安慰我说: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持地比丘的心,基本上都是向外攀缘。这是可以理解的,刚开始心都是向外面的因缘去活动,从这个地方来积功累德。但是毗舍如来点他一下说,你要回光返照,你整天面对大地高高低低,你要去想,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这山会高高低低?你虽然把它填平,那是一种枝末的修学,你要想大地怎么就高低呢?这高高低低的差别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

  哦!原来我们的心,本来就高高低低,本来就不平等,我们的心是种对立的,善恶的对立,染净的对立,生灭的对立,增减的对立,所以造成的世界就是不平等。

  你整天的整外面的土地,你倒不如把内在的心地把它平等。

  这一点对持地比丘产生很大的启示。

  于触自在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这一句话,对持地比丘的启示太大了。

  我即心开,悟到了宇宙万法,其实只就是我一念心性的妄动,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谓的一切唯心造。这时候他体验到,我色身里面的四大微尘跟创造外在世界的微尘,是完全没有差别的。外面的土地跟我色身里面的四大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内外微尘的这种自性,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彼此不互相抵触,乃至于刀兵也伤害不到我。因为刀兵也是一个微尘,我的身体也为微尘,微尘跟微尘本自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我对于法性而悟到无生法忍,我慢慢体会到这地大之性,当下就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悟到无生之理,在迹门当中成就阿罗汉果。

  他也可以说善根深厚,得到毗舍如来一点以后,马上觉醒。

  回证大果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这个地方是讲到利他的发愿。前面讲到证阿罗汉果,这地方讲到他回小向大,而进入大乘菩萨。

  如果有听闻如来在宣说妙莲华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的法门,我就预先到佛的处所,来作一个上首的弟子,来帮助佛陀宣扬这圆顿法门。

  妙莲华前面有说过,本经的法门是,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妙莲华简单的说是开显不生不灭一佛乘的法门,以不生灭为本修因一佛乘的法门,就是妙莲华。

  因为一佛乘的思想,他不破坏因缘的假相,即事显理,不是小乘一定要把事相消灭了,才能够显现我空的真理,它是事相在,你只要观察它如梦如幻,因缘所生法只就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假相,它的本性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根本不用破坏它,它是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叫妙莲华。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如今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在因地是如实的观察我内在的地大,色身的地大跟外在世间的地大,这二种地大是等无差别,完全是一念心性的妄动,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一个众生随其因缘业力的妄动,随顺众生的业力而显现差别的一种假相而已。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假相自然消灭,智慧自然圆满,而成就无上菩提,斯为第一。

  观察地大而会事入理,证得如来藏妙真如性,斯为第一。

  智者大师把大乘的修行分成二部分:他说我们刚开始叫缘修。大概资粮位的菩萨都是假借事相的因缘在修学。你看持地菩萨就很清楚,他刚开始就是起一念的善念,看到土地不平整把他平整,有人需要帮忙拿东西,他就拿东西。从事相当中,慢慢慢慢的积功累德,培养善根,最后遇到毗舍如来,他就点他,你的心不要老是向外攀缘,修福报当然对,但是你要解脱,你要开始回光返照,解脱是要向内观照。你要观察土地高下,是从什么地方而来?要回光返照。所以解脱是靠智慧,慢慢回光返照,最后“啪”!整个事相的因缘破坏了,破妄显真,找到它清净本来面目,后来证得圆通,这个叫缘修。

  智者大师说:先缘修再真修。

  我们可以这样讲,修学一开始是要依止善念,一定是借因缘来培养善念,慢慢慢慢善念再回光返照,就转成正念,开始观照,观照到一段时间,真正相应以后进入无念,这时候心身空空荡荡了了分明,无有少法可得。依止无念的心,再重新出发,那时候我们讲称性起修。所以先从善念修起,先从善念而进入正念,由正念而进入无念,一般是这样的次第,先要有事相,才有理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修正念真如的时候,它的智慧是什么原则呢?

净界法师

 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从他的一个所观境来说,它开展出有二十五个圆通的法门,如果是从它能观的智慧来说,其实只有一种法门。当我们在修正念真如的时候,它的智慧是什么原则呢?

  蕅益大师说: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二个原则。

  刚开始你在面对生活的所缘境的时候,你第一个所要观照的智慧就是达妄本空。空观所破除的是一种虚妄相的执着。这虚妄相是什么呢?包括了六根、六尘、六识。我们的六根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相状,乃至于六尘、六识,都各有各的相状。这六个相状要产生作用,必需要根尘识的和合,比方说我的眼根要看到色尘,我才能够产生眼识,这个相状才能够如实的表现在我的心中。如果根消失了或者尘消失了,那么这个识也就消失,所以根尘识这三个,是一个消失,其它二个就共同消失。所以这相状的产生必须要根尘识同时俱足,就是我们所说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宇宙间的身心世界,所谓的根尘识,它会在我们生命里面出现,它要假借因缘和合的力量,从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那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它是缘起无自性的。

  达妄本空是空掉相状对自性的一种执取,因为它是因缘和合才有的。比方说,我释净界的根尘识,我现在在这个地方出现,产生我的作用、我的内心的感受、我的想法,但是等到我往生以后,我现在的色身、我内心的想法、我内心的感受,就完全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在这一期生命当中的因缘所出现的一个假相。当我们死亡以后,我们今生的根尘识,根本就是觅之了不可得。所以我们讲,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在这过程当中的一个剎那、剎那生灭相续的假相。所以我们空是空掉这个假相的实体,它是无自性的,这叫达妄本空。达妄本空这样空观的智慧,其实跟大乘中观的思想是相同的,这是共于一般显教的大乘。

  本经它身为一个圆顿止观,它不共的地方在哪里呢?

  在第二段,所谓的知真本有。我们一般的空观把生命的实体的假相空掉以后,大概就所作皆办,但是本经当我们的假相空掉以后,显出一念的心性,这个时候知真本有。前面是一种空观的否定,知真本有是一种假观的肯定。你要再一次的肯定,这一念的心性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下俱足无量的功德。这一点是不共于我们一般的显教大乘,这是所谓的知真本有。

  所以在本经当中的修学,我们要掌握二个:第一、前半段达妄本空,是对生命实体的一种否定,空观来否定我们对于假相的一种执取;假观是把这一念清净的本性,加以肯定,它就是我们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它就有所谓的不空如来藏,这是假观。所以我们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我们等于是先否定生命的实体,然后再加以肯定,一念心性就是佛性,先否定再肯定。

  在本经当中,它在发明否定的部分达妄本空这一部分发明的比较多,知真本有大概就点到为止。所以知真本有这种不空如来藏的显发,我们称性起修,从空出假,广度众生,这一部分经论的描述在《法华经、华严经》就相对比较多。本经的重点在于达妄本空,这个地方大家要有所认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 月光观水大

净界法师

  壬三、月光观水大。

  月光童子他依止能观的智。我们前面说的空假中三观,以空观来破除执取,以假观来肯定佛性,以中观来加以平衡。观是指能观的空假中三观,水大是所观之境,依止空假中三观来观水大,就能够把我们虚妄的生灭心,转成不生灭的如来藏性。

  古佛授观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月光童子讲到他过去修学的因缘。月光童子的意思,这菩萨的内心他特别的柔软、特别的清凉,所以叫作月光。这个菩萨是童贞入道,天真无邪,也叫童子。

  月光童子等于是把菩萨内心的功德表达出来。

  这时他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在往昔恒河沙劫,有一尊佛出世于世间,这尊佛的名称叫水天佛,在八十八佛里面有这尊佛。这尊佛在因地他也是修学水观而成就圆通的,所以他一路走来,也就把自己修学的过程来教诸菩萨还有他的弟子,修学水观而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三摩地,小乘的三摩地它是比较偏重在禅定这一部份;大乘的三摩地它都是止中有观的,都有理观在里面,它都是在借事显理的,假借水的因缘来开显佛性,假借火的因缘来开显佛性,而不是停留在相本身的禅定而已,你看到后面就很清楚。

  这个地方是把他过去的一个因缘,是因为亲近水天佛的关系,所以他也就修学水观的法门。先把这一段的因缘标出来。

  观身中外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剎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无夺是没有差别的、没有障碍的。

  水观应该怎么修?水观的观想刚开始是先观身体里面的水,再观身体以外这些世界的水,它是这样的次第。

  刚开始是观内身当中的水性,水的性是湿性,湿性是没有差别的、没有障碍的。怎么说呢?我们看我们身体里面的水,比方说鼻涕、口水(唾),乃至于整个穷尽全身当中的津液精血,大小便利;津,我们口中的口水,吞下去的叫作津,没吞下去保持在口中的叫作液;精是在骨髓当中的水叫作精,在筋脉当中的叫作血,乃至于我们大小便利等等。这么多的水分,在我们一生当中可以说是上下循环一再的往复。这种水在我们身中,当然有清浊的差别,比方说我们嘴巴的津液的水份,相对是比较干净的清净相,大小便利这种就是属于污浊相。水的相状的确是有清浊的差别,但是它的湿性是完全相同的。

  修学它是从差别当中,慢慢慢慢去追求它的共同点,所以你看修学人他越修学越单纯,凡夫是越学越复杂,世间人是越大越复杂,修行人他是越修行他越单纯,他在差别当中找到他无差别的体性。

  他身体的水慢慢的把它统一了以后,它就扩大了。见水身中观察他的身体里面的水跟世界之外的水(前面是观察身体),包括浮幢王剎诸香水海;浮幢王剎是《华严经》的话,比喻在大海当中显所现出来的这些国土岛屿等等。这些岛屿所依止的香水海,外在的海水跟我身体里面的,其实都是同一湿性。

  他就这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观察,这样的过程产生相对的功德。

  初成末亡

    我于是时出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

  这一段是描述他初步的功德。

  我就在亲近水天佛的那个时代成就了水观,我这水观的因地的修学是但见其水,我看到水的时候,我不再分别它是什么相状,这个水是波浪的是平静的?是干净的是污浊的?这个相状我不再分别了,我只知道水就是湿性,不管身内之水,不管身外之水同一湿性。慢慢慢慢的我就能够成就所谓的三昧水。我入三昧以后,就现出这种水出来,但是未得无生。

  蕅益大师特别强调未得亡身,这个身不是指的我们这种凡夫欲界的五蕴身心,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身就是说,月光童子他入了禅定以后,他以他的所谓禅定的力量显出这个水。这个水叫作定果色,定自在所生色。月光童子当初对三昧水还是有点执着,但得我空,未证法空,对三昧水的法还是有法碍的。所以未得亡身这个身指的是三昧水,以三昧水为身。他当时有这样的执着,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当时他是身为一个比丘身,在屋室当中安心坐禅修学水观。这时他有一个弟子,就在窗外,顺着窗口看见他室内只有一摊的清水,普遍的现在屋室当中,其他就了无所见。

  这地方就是说,这个菩萨月光童子,他水观成就以后,他一入定他的身体就消失掉,就出现一滩的水。他对这个水基本上是有执着的,他的功德是这样子。

  投物心痛

    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正当月光童子入三昧水的时候,这个童子他在窗口看到他的师父房间里面有一摊水,他在一种无知的状态之下;无知,古德的解释,它有二层意思:第一、他产生疑惑,为什么师父没有在房里面呢?我明明看到师父走进去的,怎么没有看到师父呢?第二个无知,是为什么屋里面会有这么大摊水呢?他产生二种的疑惑。

  他既然有疑惑,他就取一片的小瓦砾投在水当中,结果刺激水而产生声音。这时候他就确定,哦!这个水是真的水,因为他本来不知道这水是真是假,这石头一丢进去,产生一种波浪,这时候他确定这果然是水,他就左右顾盼而去。

  月光童子出定以后,就感到胸口非常的疼痛,犹如舍利弗遭受违害鬼的打击一般。过去舍利弗尊者在山中打坐遇到违害鬼,违害鬼打他头部一巴掌,结果他出定以后他头部也是疼痛。他想说,我出定以后疼痛,他就思惟,我现在已经证得阿罗汉道(我们前面说过他已经成就我空真如。),而且已经远离业障的病缘。

  身为阿罗汉他已经没有业障所产生突发性的病,他只有四大不调之病。

  我已经没有业障之病,也不是四大不调,怎么会突然间有这样的心痛呢?难道我退失了阿罗汉道吗?这种身心的障碍,他产生了疑惑

  物除如初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去,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这时这童子就来到月光菩萨的面前,就如是、如是的禀报,只见到水不见到师父,而拿了一个瓦片丢入水中的整个过程跟菩萨报告。

  月光童子就告诉童子说:你下一次再看到水的时候,你可以开门进入,把这水中的瓦砾把它去除。童子遵从师教,在师父入定以后,又看到三昧水现前,而这水当中的瓦砾又清楚的存在,所以童子就开门把瓦砾拿走。菩萨出定以后,身体的状况恢复原来的健康。

  当然这个地方的过程可以看得出来,这菩萨三昧的法碍还是存在的。看他后来进一步的修学的突破。

  亡身合真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月光童子他证得阿罗汉以后,他继续的用功,又遇到无量尊佛的出世,到最后遇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这尊如来也是修习水大成就圆通的。在这尊如来教导之下,才彻底的消灭对三昧水的执取,对法执也破坏了,真实的悟入二空的真如法性。这时他就真正的通达,内在的色身之水跟外在十方诸香水海之水,它的体性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所谓水的差别,只就是众生个人的因缘循业发现而已。他这时候真实的体验到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状是个人的业力显现的,但是它的体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以空合空。每一个水的体性都是毕竟空寂的,都是无二无别的,而成就了童真之名。童真之名是成就了圆教的初住,而入了大乘的菩萨之会。

  前面他是阿罗汉破除我执,到了菩萨的阶位的时候连法执也破了。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佛陀老人家问我圆通的法门,我依止观察内外色身的水色,它是一味流通的。一味的意思是他入了法性之味。观察内外之水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没有差别,没有障碍了,而成就了无生法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月光童子他刚开始是成就了三昧水,证得我空,后来从水当中入法性,证得法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