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九)

淨界法師

    癸三、由证起用

  整个修证成功以后,他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证,证得了众生本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以后,他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

  分三:子一、明三十二应。子二、明十四无畏。子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有三十二应身,有十四种无所畏惧,有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现前。

  子一、明三十二应  分三:丑一、总明大用所起。丑二、别明应说之相。丑三、结明功由三昧。

  丑一、总明大用所起

  先拢总的说明,利他的妙用到底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这个菩萨有这么多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的妙德呢?他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观音菩萨称呼了老人家:世尊(释迦世尊)!由于我过去曾经供养古观音如来,而且也承蒙观音如来的教授,我修学如幻闻熏闻修的金刚三昧。如幻这二个字,如幻三昧我们前面说的如幻三摩地,其实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它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如幻三摩地、如幻三昧。

  《如幻三昧》为什么叫如幻?

  蕅益大师说的,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名之为如幻。

  为什么叫如幻呢?他在修行的时候虽然是有修行,但事实上没有能修跟所修可得,他在断烦恼,也没有真实的能断跟所断可得,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

  《首楞严王三昧》的特点跟我们一般修止观有什么差别呢?

  他刚开始是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这是关键,他就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他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功德的角度来修功德,他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立足点来断惑来证真,这一点是不共所有止观的地方。他是先把心带回家以后,然后再开始称性起修,这叫如幻。

  能观的智慧是如梦如幻,所断的烦恼也是如梦如幻,用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断除如梦如幻的烦恼,而证得如梦如幻的果位,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他完全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这地方是一个关键点。

  如幻三摩地是个总说,开出就是一个闻熏,一个闻修。闻熏它是约着始觉的智慧来说,依止本觉的闻性而生起始觉的观照,也就是依止本觉的不生灭心,而生起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所以闻熏是约着观照智慧来说,闻修是约着本觉的理性,它还是依止始觉智慧,还照于本觉的闻性。

  闻熏是指称性起修,依止不生灭性,而生起空假中三观,闻修是讲全修在性,所有的观照还是在开显一念不生灭的本性。

  所以这《首楞严王三昧》是依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还是在开显心性。你本来是觉悟到一分的心性,生起空假中三观,观察相妄性真,最后回到心性变成二分;依止二分的心性,再生起空假中三观,回归到心性变成三分,产生一个善的心法,称性起修,结果全修又在性,所有修行还是回归到开显心性,没有功德可得。

  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它的观念是什么?

  它的人生观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心性的功德开显出来,他不再攀缘外在的人事,外在的境界都只是它一个历练的对象而已,所以它为什么能够坚固不可破坏,因为它跟外境完全脱离,它把外境当作一个历练的对象,就是如幻三摩地。依止如幻三摩地,产生一种修德跟性德,叫闻熏,闻修。

  这样子的功德有什么好处呢?

  金刚,金刚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不为一切的障碍所破除。因为它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而生心,这个地方它的特点就是金刚。

  它依止如幻的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十方诸佛成就同一个无缘大慈之力,使令它的那一念清净法身,能够成就三十二应化身,能够入于十方诸佛国土,能够与一切的众生种种的安乐。

  蕅益大师解释三十二应身跟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妙德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地方有所差别。老人家说:三十二应身偏重与乐的成份多,与一切众生安乐;十四无畏是偏重在拔除痛苦这一部份的毅力比较强;四不思议妙德,是二个都俱足,与乐、拔苦都俱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十)

净界法师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

  各别说明,菩萨应身跟说法的种种差别的相状。

  分二:寅一、现四圣法界。寅二、现六凡法界

    现身不同,所说的法也不同。

  寅一、现四圣法界

  应菩萨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我们讲感应道交,现在看能感的。菩萨是用什么的因缘来招感观世音菩萨现前。

  (能感)世尊!若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也俱足了菩萨种性,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他要入三摩地,他不断的精进修习止观,已经成就禅定的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菩萨是加行位的菩萨。他就在三昧当中进修无漏,胜解现圆。

  他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他发了菩提心,第二他成就三昧的禅定,第三在禅定当中修学无漏之法。什么叫无漏之法呢?小乘的无漏是偏空涅槃,偏空的真理;大乘的无漏是中道实相;他在禅定当中思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这时候胜解现圆,他那个智慧即将现前。他这时候因位已满,果位即将现前,即将进入解脱道,但是他还有一点身心的障碍,将成未成,这三种条件。

  以这三种条件为能感,这时招感观音菩萨现前。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在这时候,我现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佛身,来开导安慰这个菩萨,开显中道实相之理,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法身菩萨的果位。

  这是针对于这菩萨的感应。

  应独觉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独觉的能感)

  假设是有一个有学的独觉,他修学独觉之法。他怎么修呢?寂静妙明,妙明就是他观照的智慧,寂静是他所观的无生之理。

  独觉一般都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这人世间已经没有佛法流布。所以他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那他怎么办呢?他是靠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是看大自然的变化,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秋天一到那种肃杀之气,整个花叶掉落了。他看到整个外在的环境随着季节而产生变化,他就了解这世间上的相状是无常败坏的,从这悟入无生之理。独觉他在这种情况之下胜妙现圆,他这种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但是还没有成就。

  (菩萨的感应)

  这时菩萨就现独觉身,来演说诸法无生的真理,使令他快速的证得独觉的果位。

  应缘觉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缘觉是生长在有佛的时代,秉持十二因缘而修学。他这时候怎么修呢?断十二缘,顺逆的观察,他首先观十二因缘的顺观,所谓的流转门。因为无明而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产生一种十二因缘的流转。他逆观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依止顺逆二种观察来断除十二因缘的相续,这时候缘断胜性,胜性指的是他无生的智慧现前,而且慢慢慢慢的即将断除十二因缘的相续,这叫胜妙现圆,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

  这时观世音菩萨现前,说诸法无生的道理,使令他快速成就缘觉的果位。

  应声闻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有学这个地方指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于四果相。缘觉跟独觉他是没有分位的,声闻人才有分位。

  这个声闻人他已得四谛空,已经证得四谛我空少分的真理,他修道入灭,道指的三十七道品,当然主要是四念处。他继续的修学四念处,观察五蕴身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慢慢趋向于偏真的涅槃,在那时候胜性现圆,我空的真理即将圆满,也即将证得阿罗汉果。

  这时菩萨在他即将成就,但有障碍的时候现前,为他演说诸法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所谓的一切法有世间苦集二谛的流转,有灭道二谛的还灭,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这无我的真理,使令他极速的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说明观音菩萨证得圆通以后,他怎么去救拔这些四圣法界的修行者。

  这地方有二段值得说明:只要是跟佛菩萨感应,都不是单方面的,佛菩萨不会主动现前,一定除了你自己的修学以外,你心中要有需求的心,这一段下堂课会说明,为什么感应要有需求的心。二:说菩萨现佛身、现独觉、缘觉、声闻,他怎么没有现菩萨身?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观世音菩萨他本来就是菩萨,他本来就是菩萨就不用示现菩萨身,他也能够现菩萨身,只是说菩萨身对他来说,就已经不是应身了,是他本来的身。

  观世音菩萨他给与九法界众生种种安乐的功德,这地方先讲到四圣法界,给他无为安乐的功德,下面会讲到六凡法界,有为安乐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菩萨的加持力,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净界法师


  这一大科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以后,依止一念清净的心性,所生起的利他的妙用。这当中有三种的功德妙用:第一、三十二应身,第二、十四无所畏,第三、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有这三种的功德力。

  佛菩萨的加持力,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蕅益大师在批注中以四个字来做总持,蕅益大师说:这所有的加持力,根据慈悲感应而来。慈悲感应这当中有二种的力量:第一个、佛力不可思议,佛菩萨经过返妄归真,开显自性以后,那一念清净的心法尔就俱足了拔苦与乐的大慈悲力,这种功德力是存在法界当中的,无时无刻都存在,这叫作能应。

  第二个、众生内心的需求,我们希望能够离苦得乐,而向佛菩萨来祈求,这一部分是能感,我们的心力也不可思议。也就是说,我们心灵祈求的力量去感应佛菩萨的大慈悲力,所以就使令我们产生这么大的加持力。

  就着我们众生能感的这一部份的需求,蕅益大师又把它分成二种:一、我们过去淳厚的善根,二、我们今生精勤的三业,这二个因缘而能够感应佛菩萨的加持。

  当然有些人是因为过去的善根深厚而产生了感应,比方说,临终十念,《观经》里面讲到临命终的时候,这个造恶凡夫,他一生当中根本没有修学善业,也没有听闻佛法,在善知识的开导之下,因为忏悔而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俱足十念,然后把这强大的地狱的果报,转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

  为什么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感应佛菩萨本愿功德呢?

  蕅益大师解释说:这是多生多劫净土的善根成熟了。

  他今生没有修净土,但是他过去生中在净土的栽培非常深厚,他可能在前生临终的时候,只是一时的差错而没往生的,但是他净土栽培的善根这种金刚种子是不会坏失的。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他今生也没念观世音菩萨,也没念地藏王菩萨,但是他偶尔忆念一下,就产生很大的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第一种,过去淳厚的善根所成就的。

  第二种是今生精勤三业的修学,我们今生的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身口意三密的加持,去感应佛菩萨的加持力。因为这二种因缘就能够招感佛菩萨对我们现身跟说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十一)

净界法师

    三十二应身当中其实分成二类,我们前一科讲到现示四圣法界,他显现的是四圣的身,来宣说三乘出世的法门。这一科是现六凡之身,来宣说人天乘的善法。

  寅二、现六凡法界(分二:卯一、成就乐欲。卯二、成就厌离)

  卯一、成就乐欲

  菩萨应众生心中的好乐跟希望,而使令众生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你有什么样的希望,你用你的希望来祈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为你说法来满你的愿。

  分二段:一、满众生,生天的愿;二、满众生,人道之愿。

  以下的经文每一个都分成能感跟能应,第一个是讲到众生这部分的能感,然后再讲到菩萨大慈悲的能应。

  应天众

  应梵王身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能感: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这是招感佛菩萨感应的一个主要因素。

  假若有一类的众生,“众生”指的是欲界的众生,他的内心是欲心明悟,这个“明悟”不是明白实相的道理,而是他心中对于淫欲的事情,已经产生了一种明白跟觉悟的智慧,他能够如实了知,爱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他内心有这样的觉悟。依止这样的觉悟产生以下的修学,他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日常生活当中严持净戒,使令他欲界的色身保持清净无染。

  这是指着众生他有这样的希望,他希望能够追求清净无染的身心世界,他心中有这样的希望,而且他也如实的向佛菩萨来祈求。

  能应: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观世音菩萨这时候就应众生的祈求,他就现出梵王之身来宣说离欲清净,修学禅定之法,使令他能够远离欲界而成就梵天的果报。

  你心中有什么样的希望,佛菩萨就应你心中的希望,宣说你相应法,使令你达到你心中的希望。

  应帝释身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假设有一类的欲界的众生,他心中有一个希望,他希望能够成就天主,忉利天的天王,我们说的释提桓因。身为释提桓因他有什么样的功德力?统领诸天,包括三十三天以及四天王天。

  这时候菩萨是怎么响应的呢?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宣说上品十善,以及种种的领导之法,使令他能够成就帝释的果报。

  这是讲到成就天王,但众生的希望各式各样,有些人他希望变成大富长者,有些人希望能够统理大众,不同的希望就产生不同的结果。

  应自在天身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假设有一类的众生,他希望他的色身,能够自由自在的游行于十方,“十方”指的是六欲天,乃至于人世间的整个四大部洲。

  这时菩萨就在彼前,现出他化自在天之身,“化自在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顶,宣说上品十善,以及未到地定之法,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

  应大自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假设有一类的众生,他对未来有一个希望,希望能够飞行虚空,在整个大千世界的虚空飞行。前面所说的飞行是指的六欲天,这地方是包括四禅,从人世间到四禅,这叫虚空。

  我于彼人之前,现出大自在天身,摩酰首罗天王身,也就是色界的天顶。大自在天身是世间整个有为的福报最为殊胜。宣说上品十善,还有四禅乃至四无量心的法门,使令他能够成就这种飞行虚空的愿望。

  应天大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的众生,他心中对未来的生命有一个希望,他希望去统领这一切的鬼神,而且要去救护国土。无福报的叫“鬼”;“神” 是有福德的。统领鬼神,他经常能够去巡视世间,一方面能够消除世间的zai 难,一方面赏善罚恶。他心中对未来的生命,有这样的希望。

  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天大将军身,来宣说五戒十善,以及秘密神咒招呼鬼神之法,使令他快速的成就。

  应四天王身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的众生,他对来生有什么希望呢?他希望能够去统治世界,保护众生。他所统治的世界是包括了人世间跟四大部洲,他保护四大部洲的众生,远离一切种种的zai 难,他有这样的使命感。

  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四天王身,来宣说上品十善护国安民之法,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

  应四天王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希望来生能够受生到四天王宫去,而且能够驱使人世间的八部鬼神。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四天王太子之身,来宣说上品十善乃至于符咒去招呼鬼神之法,使令他成就。

  诸天当中其实是分成二类,一个是欲界天,欲界天主要是上品十善。第二、色界天,色界天除十善以外,再加上四禅乃至于四无量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菩萨的加持力,是不是真的存在?

净界法师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想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我们学佛以后,我们每天这样拜佛念佛,到底有什么效果?也就是说,到底佛菩萨的加持力,是不是真的存在?还是我拜佛只是借事显理,假借拜佛的因缘来开显自性而已?还是佛菩萨真的有加持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很难讲!

  佛菩萨对你有没有加持力,这个看你心中的祈求、你的信心跟愿望有关系。如果你不相信佛菩萨的存在,那佛菩萨对你等于是没有,你完全不相信佛菩萨有加持力,而且你心中也没有任何希望,那佛菩萨法身的不可思议、大慈悲的加持力,对你来说是完全没有,是完全不存在,答案就是没有。

  如果你深信诸佛皆充满,深信佛菩萨的法身是无所不在的,佛菩萨的色身灭度了,但是他留在法界当中,大慈悲的本愿功德是存在的,而且你也至诚的向他祈求,那佛菩萨对你的加持力是存在的。

  佛菩萨的加持力,我们看这个地方的道理,是因人而异的。因人而异,我们可以从二层来说明:如果你念佛菩萨的圣号,只是一念的信心,但是没有太大的希望,你身体刚好肚子痛或者遇到没办法去处理的zai 难,你很至诚的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诶!感应道交,把你的zai 难消灭。

  在《阿弥陀经》也提到这个观念,我们以一念的信心来忆念十方诸佛的名号,闻是经受持者,即闻诸佛名者……皆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也就是说,我们依止信心来忆念佛菩萨的圣号,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加持。但是如果你只是信心你不能往生,你一定要加上发愿,你能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强调,你往生的观念是一种愿望。你念这句佛号你是真的有一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的愿望来念佛,佛号才能够产生往生的力量。否则这佛号对你来说,只是一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我们一个人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佛菩萨是不能帮你改变的,这诸位要知道。说你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想做,佛菩萨就帮你改变,不是!

  这个地方的经文是说:你很想改变,但是你有障碍,但是你真的是产生这样的觉悟,我一定要改变,我来生一定要成就什么。你心中有很强烈的希望,这时候佛菩萨就现前了,为你说法,改变你的思考模式,改变你的行为。诶!你的因缘改变。

  当然你的希望是各式各样,那佛菩萨满足你的愿也就是各式各样。所以你看我们受菩萨戒里面它有提到一个观念说:一个人受菩萨戒跟不受菩萨戒,有什么差别?说:我不受菩萨戒,我也能够断恶修善度众生啊!这个地方有很多不同,其中一点不同,你受的菩萨戒,你产生菩提的愿望。你做事情是以愿望来做事情的,你有菩提心,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

  所以为什么受菩萨戒的人,他很容易受佛菩萨的感应加持?

  因为他有那种强烈的需求无上菩提的愿望。

  我们要知道感应道交,你的心力永远是主动,你一定是在你心灵当中释放一种强烈需求的磁场出来,佛菩萨这种法身的功德,才能够启动,以心力来带动佛力,或者说以心力来感应佛力。这个地方的经文完全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善知识,他讲一个譬喻很好,他说:众生跟佛菩萨之间的互动,好像小孩子跟母亲一样。他说:小孩子在哭,这个大人就会过来,你要不哭,大人不过来。你好好的,佛菩萨他是没变法去帮助你的,你开始哭的时候,表示小孩子他有祈求,还不能讲话只好用哭的。你哭的时候,这母亲拿个糖果给你吃,诶!你满足了,那就好了。他给你一个糖果,你继续哭,他看这样还不行,他拿一个蛋糕给你,你又继续哭,佛菩萨最后就把摩尼宝珠给你。

  所以你心中有多大的希望,你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国王,佛菩萨就跟你讲你相应的法;你愿意做一个天王,你愿意做一个摩酰首罗天王。这就是说,其实我们的生命还是自己决定的,你希望变成什么样的结果,是你自己的希望。当然这个希望是怎么来的,那跟你的智慧有关系。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产生抉择,所有的希望都是经过我们对生命的抉择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不断的听经,就是提升你的见地,你有这种见地,你就有这种希望,这种理想抱负,那么佛菩萨就满你的愿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十二)

净界法师

    前面这一段是讲到成就天人众生之愿,以下是成就人道众生之愿。

  应人王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对来生有一个希望,他希望来生能够成就这世间的国王,统理一国的众生,当然他也跟菩萨祈求,菩萨就在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宣说五戒十善以及帝王德业之法,令其成就。

  解释帝王德业这句话:

  你要能够统领大众是要有一点德行的,不是你福报大就能够统领大众,不是这样!你福报大你可以做一个大富长者,但是你要统领大众,你要有些德行。

  我亲近过很多老和尚,有些老和尚他很会修行,福报也很大,但不见得适合领众。但是有些老和尚福报很大也非常会领众,这其中一个最有代表的就是忏公师父。他老人家有二种德行是不得了,第一个、他非常的知人善用。

  一个领导者其实你不必有太高的能力,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人是什么能力,他可以放在什么位子,要知人而且要去善用。

  忏公师父有这种德行,他很清楚的知道你的优点在哪里,你适合做什么事情。

    第二个、领导者很重要的就是要有情有义。老人对于这种手下的干部,只要有功的,他不吝惜重重的犒赏,使令很多人愿意为他卖命。一个领导者你不一定要很聪明,但是你一定要有情有义。

  所以这帝王的德业至少是二个,第一、至少你会知人善用,第二、有情有义。你这种德行俱足了,你来生就有可能统领大众一切无碍。所以你的果报是跟你内心的状态是有关系的。

  应长者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对来生有一种希望,他喜欢去管理统筹同一族姓的生活事物,而且他希望在世间当中受到人民的恭敬跟爱戴。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长者之身,来宣说怎么去布施众生,人民爱物之法,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

  应居士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心中有一种好乐,喜欢去谈说古今的嘉言典章,来垂讯于后世,而且在个人的修学方面,他能够身处尘劳而不染世欲,以道自居。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现出居士身,来宣说清心寡欲以道修身之法,使令他快速的成就居士之身。

  应宰官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的众生,他心中的希望是喜欢治理国家的政务,而且他能够很清楚的去剖析种种的冤屈来抉断是非,他很适合做邦邑;“邦”较大的省长,“邑”县长。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宰官身,宣说修身齐家护国爱民之法,使令他能够快速的成就。

  应术士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好乐种种的数术; “数”指的是天文地理,阴阳五行这一部分;“术”指医卜命相,书画符咒,而且他日常的生活中是爱乐调养色身以延年益寿。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现婆罗门身,来宣说调气炼丹之法,使令他快速成就。因为他有这种希望,佛菩萨就满他的愿。

  应比丘众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男子他心中好乐修学佛法,一方面他厌弃世俗杂染的生活,好乐过出家寂静的生活,而且也欢喜奉持佛陀所制的种种戒律。

  观世音菩萨面对这样的因缘,就现出比丘身,来宣说戒定慧三学之法,使令他快速成就。

  应比丘尼众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个道理跟前面一样,只是一个是现比丘身,一个是比丘尼身,所宣说的都是离染清净的戒定慧之法。

  应优婆塞众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男子他心中好乐佛法,也愿意去奉持佛陀的五戒,但是他不能够舍离世俗的生活。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现出优婆塞之身,来宣说五戒的修学跟护持三宝之法,使令他能够成就优婆塞身。

  优婆塞身翻成中文叫近事男,亲近承事三宝之男子。

  应优婆夷众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道理一样,只是他是优婆塞身,所现的身是不一样,一个是近事男身,一个近事女身。说的法都是五戒的修学跟护持三宝之法。

  应世谛女众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有一种女众,她内心有一种兴趣,好乐内政利身,以修家国。“内政”指的是一种家中的事物,包括她很喜欢孝养长辈、教养子女;“立身”指的是他内心当中对于女众的四德,包括勤劳、简朴、贞洁、幽静,以这四个德来立身,乃至于以这四德来做齐家治国之本。一方面孝养长辈教养子女,一方面以勤劳、简朴、贞洁、幽静之德来要求自己,来齐家治国。她内心当中对这样的法,特别的好乐,听到这样的法就起大欢喜。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家庭主妇之身,乃至于一国夫人皇后之身,或者是命妇大家;“命妇”受过皇上封赏的女众,“大家”一个大家族的主妇。来宣说端庄贤淑、三从四德之法,使令她快速的成就。

  应童男众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男童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有一类众生,他心中有一种特别的好乐,他欢喜保持童真不坏。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出童男身,来宣说顾精养气之法,使令他快速的成就。

  应童女身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前面是讲男众,这个地方是讲女众。这女众她欢喜保持处女之身,而且不求侵暴,乃至于她受到外在暴力的逼迫也不会顺从,她对这一部分特别的要求。

  观世音菩萨就在彼前,现童女身,来宣说清净贞洁之法,使令她快速的成就。

  这一部份都是讲到人道的安乐果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