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楞严经》是引导一个凡夫,怎么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



净界法师


    乙二、别序

    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发起一部《楞严经》大教的因缘(分二:丙一、示堕因缘。丙二、神咒护摄)

    丙一、示堕因缘  (分三:丁一、佛僧应供。丁二、阿难等乞。丁三、淫室误堕)

    阿难尊者他示现堕落的整个因缘;示这个字很重要,我们前面说过一佛出世千佛护持,阿难尊者他是一个法身菩萨,但是他必须示现是一个凡夫,示现有很多的妄想,然后被摩登伽女的刺激,妄想开始活动,然后开始堕落,佛陀再从妄想中把他带回来。

    佛陀在说法当中,佛陀不能够无病与药,说我是一个医生,大家都没有病,佛陀主动开药,不可以!所以必须有人示现。

    这当中有三小段(丁一、佛僧应供。丁二、阿难等乞。丁三、淫室误堕)
      
    丁一、佛僧应供

    佛陀跟大众师在七月十五那天应供的状态

    国王斋供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时指的是整个僧团在七月十五的时候自恣仪式已经做圆满,而且佛陀也简略了说明深奥的义理,这些菩萨听得非常法喜。也可以说整个僧团不管仪式不管说法都已经圆满了,就是僧团的事情都处理完毕了那时候。

    这时候身为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就来到了祇桓精舍。


    他来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

    因为他父亲往生的日子而来承办种种丰盛的饮食,来请佛陀去参加。

    古代印度的习惯是以亲属死亡之日来供养三宝,以此供养的功德来超拔亡者。(波斯匿王来到僧团的目的,是为他父亲的讳日来供养饮食,说明他来的目的。)他请佛陀的仪式是怎么样呢?

    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他很恭敬的请佛陀来到他的宫掖。

    国王的王宫正殿是他办公的地方,左右的客殿是他接待客人的地方。波斯匿王就在他正殿的左右二旁的客殿办了很多很多的饮食,而且亲自来到僧团,以一个国王之尊亲自请佛陀来应供,这表示他对佛陀最极的恭敬。

    因为他的处所是他最殊胜的处所,而且他亲自来到僧团。而他是怎么准备呢?他广泛的准备很多很多珍贵的熟食,而且这些熟食具足了无上妙味。

    看得出来他非常的有诚意请佛陀来应供,他不但是请佛陀还请这些来参加听法的,参加自恣的大菩萨,以及诸位声闻缘觉的大比丘僧,他也一起的来祈请。(这是说明波斯匿王在自恣那一天,他的一个供佛供僧的状态)

    臣民斋供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伫,心中很殷勤的期待)

    这地方是说明在自恣当时,不是只有波斯匿王来斋供,还有其他的斋主。

    在整个室罗筏城当中还有所谓的长者居士,长者居士包括有官职的我们讲大臣,或者是没有官职一般的长者居士,他也希望在自恣那个时候,以饮食来供养大众师,而且心中很殷勤的期待佛陀来应供。因为他们那时候还不知道,佛陀已经答应波斯匿王,所以长者居士也同时来到僧团,一方面请大众师来应供,一方面也期待佛陀来参加。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那时候佛陀已经答应波斯匿王,佛陀命令文殊菩萨派诸位菩萨跟阿罗汉,分别的去到各位长者居士那个地方去应供,来满足居士应供的要求。

    在古德注解上说:在佛世的时候七月十五的自恣日,在古代的习惯当中,在这一天的斋供功德是加倍的,有加倍的作用,因为大众僧经过九旬的用功,他们的功德都增上,所以居士门在七月十五自恣的时候来斋供,功德有加倍的作用。

    第二点、我们看到发起序,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蕅益大师说:佛陀说《法华》之前,他整个发起序是佛陀入了一个很深的三昧。从三昧当中他的白毫放光,照了一万八千国土当中,看到很多很多的菩萨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波罗蜜的功德。在一念的清净光明当中,显现六波罗蜜,然后再说《法华经》。

    《楞严经》不同,《楞严经》的发起序,是阿难尊者在托钵的过程当中遇到杂染的因缘,佛陀才讲《楞严经》。那这底是有什么涵义呢?


    《楞严经》是引导一个凡夫,这明了的心在整个人事的杂染当中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家,怎么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所以他整个发起就是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开始,没有一念的妄动就没有整个因缘的过程。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而产生了堕落,佛陀一念的神咒而使令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都在一念心。

    所以《楞严经》的法会,从发起序可以知道,它的法门是一个摄用归体的法门;《法华经》是佛陀一念清净心当中显现六波罗蜜,是依体起用从一念的清净心。当你已经明心见性以后,你接下来要干什么?就是修方便法门,就是修《法华经》广修六度积功累德。这二个不一样,而这整个不一样,我们从发起序,从它整个教法生起的过程就可以看的出它的消息。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净界法师


    丁二、阿难等乞

    别请远游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这时候当机众出现了,就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是净饭王的弟弟(白饭王)的儿子,也就是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提婆达多的弟弟。

    阿难尊者翻成中文叫庆喜。因为阿难尊者出生那一天刚好是佛陀成道那一天,所以整个国家听到佛陀成道以后都非常的欢喜,不管国王大臣举国都很欢喜。这时白饭王就派人告诉净饭王说他生了儿子,希望净饭王来给他取一个名称。因为举国欢喜的关系就取名为庆喜。

    阿难尊者的特色就是多闻第一,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他一旦听到佛陀说法,听一遍它永远不忘掉。经典上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使佛法有无量无边,一流入阿难的心中,就永远不忘失。阿难尊者有多闻的特色,在经典上说:其实阿难尊者他的本地风光,他过去在空王佛所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都同时发了菩提心。所以他是法身菩萨,他因为示现凡夫的缘故,来开启整个《楞严大教》。这是说明当机众阿难尊者的整个背景。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遑,来不及)

    正当这些国王与臣民来请佛陀跟这些菩萨阿罗汉去应供以后,这时候僧团都没有人存在。因为阿难尊者在前一天,在七月十四那一天就受了各别的迎请离开了僧团。因为他所受迎请的地方离僧团非常的遥远,所以他七月十五的时候赶不回来应供,所以远游未还,也就来不及参加众生的应供。即便他回到僧团也没有饭可以吃,因为大家都去应供了。

    阿难尊者从远处要回到僧团是什么相貌呢?
  
    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他没有上座长老的陪伴。我们一般说十腊叫下座,二十腊是中座,三十腊叫上座。他没有上座比丘的陪伴,也没有教授师在旁边。因为佛陀规定在午夏之前,你出门远游一定要有上座阿阇梨,因为那时阿难尊者出家有十二年了,所以他就不需要有上座阿阇梨。所以他就单独的一个人从远处的处所回到精舍。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回到僧团他也知道没有其它的应供了,阿难尊者只好单独一个人拿起他的钵,来到室罗筏城,按照次第一家一家的来乞食。(这是说明阿难尊者为什么单独应供的理由,因为他前一天受到了别请。僧团都已经去应供了,所以变成他一个人只好拿着钵次第的乞食。说明整个过程的因缘。)

    第二段是说明,阿难尊者在整个托钵的过程当中,他的心态是什么,他是用什么心态来乞食?

    平等乞食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当阿难尊者拿着钵到室罗筏城乞食的时候,他心中有一个很明确的想法,他要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他希望能够求得最后的檀越。初指的是前面的国王长者居士,这是最初的斋主。但是阿难尊者他也是僧团的一份子,如果七月十五的时候他没有吃到饭,那这整个供僧的仪式,功德就有所欠缺,就不能圆满。

    阿难尊者他一天没有吃饭是无所谓,但是身为整个僧团的一份子,如果他在七月十五这么重要的日子,他因为这样失去饮食的话,使令整个供僧的仪式就有所欠缺,所以他希望能够找到整个僧团最后的檀越,最后的施主(他心中有这样的期待),所以他对这次的乞食心中充满了期待。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方,效仿)

    阿难尊者他知道他今天绝对不能够没有饮食,没有饮食就很严重了,供僧的功德就不圆满了,所以他对乞食有所期待,这是他第一个心态。

    其次他第二个心态,他以一种平等的心。怎么说呢?他心中的想法,身为一个最后的施主,他认为这个人不管他是清净的种姓,或者是垢秽的种姓都不管。什么是清净的种姓呢?

    譬如说刹利尊姓,国王大臣这些刹帝利这种高贵的种姓。什么是垢秽的种姓呢?譬如说旃陀罗,从事杀业的下贱种姓。在古代印度,尊贵的种姓跟下贱的种姓,是不可以往来的,也不可以住在一起,甚至于走路都不可以走在一起。你身为旃陀罗,你走路的时候不能走中间,你要走在马路的旁边,手上拿一个旗子,手上摇铃,告诉大家我旃陀罗我来了,你们赶快离开。在古时候尊姓跟下贱种姓是分得很清楚的。

    阿难尊者希望能够方行等慈,他希望能够效仿佛陀平等的慈悲心,而不拣择尊贵或下贱种姓。这是阿难尊者的第二个心态。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这是阿难尊者的第三个心态。他希望能够圆满一切众生,整个供僧圆满的功德。因为他今天要是没乞食到的话,那么这今天所有斋主的功德就有所欠缺。所以他今天是不是能够得到饮食,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这是说明,阿难尊者拿着钵到室罗筏城应供的时候,他内心的三种状态。他生起这三种状态一定有他的理由,他为什么会生起这样的状态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不等故,法不平等!



净界法师


    等慈之由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阿难之所以生起平等心来乞食,他的理由是因为阿难尊者过去在作佛陀侍者的时候,他知道佛陀曾经诃责过须菩提,也诃责过大迦叶尊者,内心身为一个阿罗汉有不平等的状态。

    须菩提的心态他在托钵的时候,是舍贫从富;须菩提托钵他不到贫贱的家庭去,专门去找那些住在高贵豪宅的富贵人家去托钵。他认为你们今天之所以富贵,那是你前生有布施,可是你们富贵人家放逸得很厉害,假设不给你们继续的修福报,你来生就完蛋了,所以你们堕落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他赶快要去救那些富人家,因为富贵人家都是放逸得很厉害,所以须菩提就舍贫从富。

    大迦叶刚好相反,他是舍富从贫,大迦叶每一次托钵都到所谓的贫民窟去。他认为你们为什么这么穷,就是前生没有布施,如果今生再不跟你们栽培福田,来生就更穷,所以他特别去贫贱的家庭乞食。

    当然佛陀对二个人都加以诃责,这都是法执,对贫富之法产生执着。

    《维摩经》就讲到一件事。维摩诘居士有一天,这须菩提来到富贵长者家,维摩诘居士就出来了(因为维摩诘也是大富长者),问尊者你想干什么?须菩提说:我要乞食。

    维摩诘居士就将钵拿过来,但是维摩诘居把钵拿过来以后并没有给他饮食,他问一个问题说:须菩提你应当知道心不等故,法不平等。你在乞食的时候心不平等,你执着富贵人家,这不平等有所偏袒,所以法不平等喔!法不平等的缘故,这布施法不平等,我把饮食供养给你,我的功德也就不圆满。

    这时候须菩提听了就很害怕也很惭愧,就把这钵放着就要走了。

    维摩诘居士说:你不要走,你不要走,我把饮食盛完了,你再把钵带走。就把饮食盛满给须菩提,须菩提很害怕就赶快离开了。

    这也说明这整个,阿罗汉他的内心是我空法有,他对法还是有所执取,有些对贫穷人,有些对富贵人,是有所执取的。这些执取的情况,也就使令这些阿罗汉的功德不能广大圆满,所以佛陀就诃责。阿难尊者身为侍者,他也就看过佛陀这样的诃责,他就觉得他应该避免这种情况。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所以他就很仰慕佛陀所开示的无遮的平等法门。我是一个出家众,我不应该预设立场,我不应该有所拣别的,我应该以平等心,一家一家的乞食,随顺因缘,这样子才能够超越众生的怀疑跟毁谤。你看维摩诘居士就说你心不等故,法不平等,法不等故这供物者就不圆满。阿难尊者希望远离这种不平等,所他就,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因为他平等的乞食,他就一步一步的来到城隍。城隍城外的土坑,古代的城外面有水的叫护城河,为了保护这个城不让别人来攻击侵略就有护城河,但是没有水的叫做土坑,挖一个土坑,这个土坑就是城隍。

    因为阿难尊者从外面回来,慢慢慢慢已经走过室罗筏城城外的土坑,也就是说他即将要接触到城门,而且缓步的走到城的郭门(城正中的大门)。他慢慢的走到室罗筏城的土坑,乃至于慢慢的走到大门。这时候他整顿自己的威仪,以严肃恭敬的心来行平等的斋法。

    这是阿难尊者他整个乞食的过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刚开始学习佛法不会平等,不平等你就没办法修学了!



净界法师


    这段经文中蕅益大师有一个注解值得我们注意。蕅益大师说:在古代的注解,对阿难尊者的平等行乞是很有意见的。古德的注解说:阿难尊者为什么堕落呢?主要的原因是阿难尊者他不拣别贫贱种姓。他们认为他不对,你就是不拣别贫贱种姓,所以来到了摩登伽女的家庭,来到那些**的家庭,所以你才堕落嘛!

    蕅益大师说这:古德这些的责难是不合理的,身为一个比丘,平等乞食这个法是佛陀开导的,这是没有错。错不在平等乞食,错在阿难尊者后面说的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他的心作不了主。问题不在平等乞食,问题是在阿难尊者他出家十二年,他没有好好的调伏他的攀缘心,问题在这个地方。

    平等法门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不会平等,平等你就没办法修学了,我们开始的时候面对恶念,是要以善法来对治,以善破恶。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要远离恶因缘,安住在僧团,我们一定要有所取舍。但是慢慢的,你的烦恼慢慢调伏以后,你要知道你真正的目标是要,入平等法界,入不二法门。为什么?

    因为你的心量才会广大。

    在本经的后面也会说一切法是缘起性空。 我们刚开始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好人,这个人是坏人,这事情是对,这事情是错,我们刚开始善恶分明。

    但是慢慢你会觉得,好人当中也有坏的一面,坏人当中也有好的一面,好的事情当中也有不好的存在,不好的事情也有好的存在。

    所以它会说,一切法是染净和合的,看你用什么因缘来面对,往往危机也就是一个转机。这当中就使令菩萨的法执慢慢的淡薄,用平等心来面对一切。

    我们讲大乘佛法都有一个大字,《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大字简单的说,就是平等才能够称为大。当然阿难尊者也就是希望能够祈求广大平等之心,所以他就强迫自己以平等心来应供。蕅益大师说:这样是值得赞叹,这方法是对的,只不过他的妄想没有除掉,所以就遭受zai 难。当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要把这是非厘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看得出来当机众阿难尊者是示现一个凡夫


净界法师


    丁三、淫室误堕。

    阿难尊者因平等乞食,他没有作些拣别,也就到**的地方,而一时的堕落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婆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阿难尊者因为他曾经看过佛陀赞叹平等不二的法门,所以他觉得应该要修学这样的法门,也就不拣别贵贱,就以平等心来次第的行乞。因为这个因素就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到**的处所,结果遭受到一个非常广大的幻术。

    幻术它是一种咒术,咒术能够使令一个人的内心产生迷惑,而失去一种正常的心识,所以叫幻术,会让一个人产生迷惑。而他的整个过程是:

    摩登伽女,以婆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在摩登伽女经提到说,阿难尊者因为次第行乞,慢慢走到淫室的时候。摩登伽女在远远的地方他就看到了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有具足三十二相非常庄严,而且他跟摩登伽女有五百世夫妻的恩爱。

    所以这时候因缘和合,摩登伽女对阿难尊者产生爱染之心,所以她就禀告她的母亲说,她希望阿难尊者成为她的丈夫。他母亲说:阿难尊者是个出家众,你不能嫁给他,不可以!摩登伽女说:若我不以阿难尊者为丈夫,我的生命就不能相续了。

    这时候她的母亲没办法,就以婆毗迦罗的大梵天咒,将此咒加持在毛巾上面,盖在饮食上就给阿难尊者来受用。阿难尊者一拿到饮食的时候就中咒,中了咒以后精神恍惚,如痴如醉。说是心中了知但无力抵抗,就像喝醉酒一样,心里面很清楚,但是身体作不了主,精神恍惚。

    婆毗迦罗是外道名称,就是当时九十六种外道之一。在整个外道的传承当中有一种大梵天咒,就是用这个咒来迷惑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被这个咒迷惑以后,他整个妄想就启动,阿难尊者随顺这妄想而转的时候,就摄入了淫室之中。摩登伽女就用淫欲心来抚摸阿难尊者的身体,这时候阿难尊者将毁戒体,即将要毁破他内心的清净戒体。

    将毁戒体这段蕅益大师作了三种说明:

    一、这个地方的将毁戒体是摩登伽女以幻术以迷幻阿难,而不是阿难自己故意的毁犯戒体,他自己作不了主,他是被动的,在这个地方他本身并没有犯罪的动机,他内心是清净的,只是他作不了主。

    二、就在这时候,阿难尊者他就忆念佛陀,因为他的戒体毕竟还没有毁破,所以他心中还有一份正念。他忆念如来大慈,宁不救护。佛陀的慈悲为什么不赶快救护我呢?因为这样就召感佛陀的救拔。所以可看得出来,他这时候将毁而没有毁戒体,他还有这样的正念。

    三、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其实是示现凡夫,因为有注解说,阿难尊者在刚开始是证得初果。

    蕅益大师从将毁戒体这四个字,可以看得出来阿难尊者是个凡夫,因为初果圣人有道共戒,怎么会将毁戒体?

    既然是将毁戒体也就是说假设佛陀没有来救拔,他就要毁破戒体,所以叫将毁戒体。所以看得出来当机众阿难尊者是示现一个凡夫,在这样的紧迫情况,阿难尊者的戒体释放一种皈依佛陀的信心如来大慈,宁不救护。这是阿难尊者堕落的整个过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了了常知,不可昏昧叫做知!


净界法师


    丙二、神咒护摄

    (分三:丁一、大悲鉴物恒不忘念。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丁一、大悲鉴物恒不忘念。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身为佛陀当然他那时候是在波斯匿王的王宫应供,但是佛陀的心的确不可思议,他同时在应供的时候,他那一念即空即假即中的心,他能够知道阿难尊者已经被咒术所控制,了了常知的那大圆镜智他就知道。知道以后采取什么行动呢?斋毕旋归。用斋以后就马上归回祇桓精舍。

    这在佛陀一般的常法就很特别,佛陀一般来说只要应供完他一定要说法,但今天应供完以后,马上就回去没有说法。所以这些经常跟随佛陀的国王、大臣、居士们就知道今天一定有特殊的状况,佛陀应该会说很特别的法门。所以佛陀一回到精舍,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也一起回到佛陀的精舍,他们知道有事情发生,他们知道佛陀因为这样子将演大法。

    这地方的经文当中最值得注意的,蕅益大师特别发挥的就是在这如来知彼淫术所加这个知的地方。什么叫知呢?

    蕅益大师说:就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叫做知。

    蕅益大师说:整部《楞严经》讲了三卷半,就是在发明这个知。

    当我们把这些生灭的无穷无边的妄想都把它剥开以后,看到你内在的清净本然的本来面目,那个就叫做知。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个知。

    知这个字是我们每一个凡夫,要赶快找到的一个本来面目。如果佛陀只有知那是不能有用的,佛陀之所以救拔,那必须有众生的有感,佛陀才能够有应,还必须有阿难尊者在将毁戒体的时候,他是念佛陀如来大慈,宁不救护。所以我们讲感应道交。身为阿弥陀佛,他的心是无所不知,但是他不能主动救拔你,我们要忆念佛陀,佛陀才能够产生行动。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这是佛陀主动的部分,但是他斋毕旋归以后,那必须有阿难尊者的忆念,才能够有所行动。(经文大家要把它厘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