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你怎么判定你的修学有没有进步?



                      净界法师


    从《楞严经》的观念,你怎么判定你的修学有没有进步?


    就是你那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发觉你妄想减少很多,你发觉你的想法都是从内心的道理生起的,很少是从外境给你刺激产生的。你出家十年的时候,你很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出家二十年以后,外境对你的影响越来越少,你就进步了。


    《楞严经》讲到五十五个阶位,都在判定今天你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是老是用我喜欢做什么,那就完了,你还活在感觉当中,那就完了!你这个人根本没在修《首楞严王三昧》。


    你在整个修学观念当中,你经常告诉你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一定要做什么,这种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表示你这个人成功了,你今天能够慢慢的转妄想而成为真心。


    《楞严经》很多枝末的东西它都不讲,就讲到根本,生死的痛苦,烦恼的障碍,是有根本的,就是妄想,你就是喜欢跟着感觉走;所有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有一个根本,就是跟着道理走,跟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真理而走,跟着大佛顶性而走。


    讲到分别真妄,返妄归真,修学位次,到这地方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全部讲完了,《楞严经》的修学讲完了,后面这二段蕅益大师说这是多余的。


    为什么讲多余呢?当然有它的功能,就是防止我们堕入邪恶,叫破邪显正。因为我们今天的内心累积很多很多的妄想,那么你现在要把妄想逼出来的时候,妄想会产生一个反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注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本没有六道轮回,是怎么有六道轮回呢?


                           净界法师


  第一、七趣的差别


    精研七趣,只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回,谁达空华无别体。


    我们今天从妄想回到真心的时候,会有二种邪恶的情况;第一、产生邪恶的行为,第二、产生邪恶的思想。


    邪恶的行为就是破戒,所以佛陀劝勉我们说,虽然前面讲到四种清净明诲,但是佛陀还是把六道轮回,六道中再加一个仙道,讲到七趣的差别。告诉你绝对不要造恶业,每一个业都有它相应的果报。


    佛陀先讲到因缘果报的差别,最后才汇归到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是依止大佛顶性,都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有些人迷了大佛顶性跟着感觉走,有些人悟了大佛顶性跟着道理走,就好像空跟华;虚空中本来没有花,但是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的感觉捏造华出来。


    因为你跟着感觉走,因为你产生了感受,而生虚妄的想法,而这想法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然后你就是造业。


    本没有六道轮回,是怎么有六道轮回呢?为什么有呢?

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是你自己动念头,你一动就有了。


    当我们找到真心的时候,当我们回归返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你发觉其实本来都没有,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作梦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怎么怎么的…,你醒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所以讲空华无别体。这个地方你不要产生太多的华,就是业力的问题,佛陀告诉我们持戒的重要。


    第二、五阴魔境


    详辨五魔。


    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


    前面是告诉我们不要破戒,这地方告诉我们不要破见,思想。


    你今天在回光返照你的本性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幻境,你不要被它所迷惑,它有五十种阴魔,你要小心!这个都是妄想作根源,都是你的妄想变现出来的,妄想你一逼它的时候,它会产生反作用力。(这到经文时会详细说明)


    整个《首楞严王三昧》讲完以后,佛陀又讲了业果的重要性,要我们持戒,又讲到魔境的差别,要我们要保持正见,以戒教二门来保护《首楞严王三昧》,构成整个《楞严经》的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修行最重要就是你的心地法门!


                            净界法师


    称赞法义,这法门有什么好处呢?


    法门之殊胜: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这一段蕅益大师以教理行,教经、理经、行经,来赞叹《首楞严王三昧》。


    从教法上它是一代时教的精髓,佛陀一代时教不离开戒定慧三种教法。但这三种教法完全具足的很少、很少,有些人偏重教法、戒法,有些偏重定,有些偏重慧。


    蕅益大师说:其实《楞严经》是整个大乘戒定慧的总合,而且它的戒定慧是相辅相成。


    蕅益大师说:没有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你没有好好持戒,你绝对不可能成就定慧,但是没有出世的定慧,并失出世的妙戒。一个人没有智慧,你的戒也不会持得很清净,因为你破见以后,你被天魔外道所诱惑,你迟早还是破戒。


    所以戒教二门、戒定慧三学在本经当中是互含互摄,相互帮助。


这地方等于是把大乘戒定慧相互的关系讲得很清楚,是整个一代时教的精华。


    第二、从理上说: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


    这讲道理,道理就是心法,修行最重要就是你的心地法门。


    你看我们同样在拜佛,我们这一念心同样在忆念佛陀,但是功德不一样,因为你内心当中的道不一样;有些人的道是很圆满,有些人的道是有偏差的,所以你得到的功德也有所偏差。


    禅宗讲心中最重要的道就是二个方向:第一、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本经当中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其实这个道都一样,你要能够在因缘当中保持不变,在不变当中又随顺因缘去积功累德,积功累德当中又能够保持不变。忏公师父讲一句话说:依体起用,用还照体.这就是无上的心法,整个成佛作祖,整个圆顿止观的无上心法都在本经当中。就是你的心地法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受持《首楞严王三昧》有什么好处呢?


                            净界法师


    第三、行。


    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

    本经不但道理讲得清楚,它修行法门讲得非常详细,告诉你应该要怎么样去修学,首先你要有基础。盖房子你要先打地基,第一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发起,第二你说你要修行,你知不知道你今天要对治谁。


    有些人修行他不吃饭,但问题不是吃不吃饭,这跟色身没有关系,你要知道这贼在哪里。


    它的整个修学从道前基础,二决定义到怎么样修正行,怎么修助行,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魔境出现要怎么办;这回家的路有很多东西会诱惑你,你应该怎么对治,它讲得很清楚。


    古人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你《楞严经》看完,你大概不太需要亲近善知识,从一个你现在妄想的状态要怎么样回家,佛陀讲得清清楚楚,你回家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什么事情,你应该怎么办,都讲得非常详细。这是法门的完整性,总而言之是,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古德说《楞严经》是末法时代的照妖镜。你《楞严经》一看完,你自己修行足足有余,你看别人修行,你就知道这个人修行对不对,你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对不对;这个人修行有偏差,怎么样修行,你看《楞严经》你就知道,这个人修行专门不吃饭的,你一看就知道,它里面有讲,他为什么不吃饭都讲得很清楚,这个人修行他不睡觉的……。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楞严经》这个镜子一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个跑得掉的,《楞严经》是摧毁天魔外道的实相正印。


    这是讲到首楞严王法门的广大圆满殊胜之处。


    那我们受持这法门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一念示人,灭业障如翻大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


    今天你能够依止这样的法门来正念真如,那你消业障是怎么消呢?如翻大地。


    我们一般业障,古人说就像草,你去除草吧!把这草除完了。三个月再除一次。为什么?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楞严经》不是的,《楞严经》是如翻大地,业障是从根本拔起,即便你不能马上断烦恼,但是烦恼对你的影响降到最低,因为它的根被你拔掉,起码你可以做到不随妄转;我没办法对治你,但是你影响不到我。


所以《楞严经》整个拔业障是如翻大地,它不是拿割草机去除草,它是把整个土翻起来,用那挖土机整个挖起来。


    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这是很殊胜的,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经》流传到中国的因缘


                           净界法师


    丙三、遵古德以自述缘起


    遵古赞德


    智者大师,闻名遥礼,不惮其劳。般剌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智旭生逢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不辞固陋,聊殚隙明。遍采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本经流传到中国的因缘


    智者大师 ─ 闻名遥礼 ─ 不惮其劳


    天台智者大师安立了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这时有一位印度的法师来到中国,他说:大师你安立的一心三观跟《楞严经》的法门很像,《楞严经》也是表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空观就是不变,假观就是随缘,你的思考跟《楞严经》的思考是一样的。

智者大师听了以后非常的欢喜(在隋朝的时候,《楞严经》还没传到中国。)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立一座拜经台,礼拜了十八年。但是他往生之前,《楞严经》还是没传到中国来,但是已经为我们中国的佛教结下一个殊胜的因缘,他替我们忏悔业障拜了十八年。这是本经流通到中国比较远的因缘(隋朝)。


    般刺尊者 ─ 剖膊远传 ─ 不辞其苦


    比较近的因缘是唐朝,般刺密帝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


    到唐朝的时候……,因为《楞严经》当初在印度是列为国宝,国王是不准外传的。在那时有位般刺密帝尊者他为了发心将此法门流传到中国,他用刀子将自己的手臂割开来,把《楞严经》藏入手臂中,然后再将手臂缝起来,等到疤痕好了以后带到中国,到中国以后再将手臂割开来,将《楞严经》展开来,再将《楞严经》翻译出来。


    《楞严经》的流传是很辛苦的,包括智者大师向西的礼拜,包括般刺密帝尊者的剖膊远传。这是赞叹二位大师,为流传《楞严经》所做的贡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用心研究《楞严经》,一定可以得到它殊胜的受用!


                          净界法师


    先述缘起


    智旭生逢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


    蕅益大师说他自己是三生有幸,在相法的末年能够得到这么圆满的无上心法,而我自己不是法身大士,我怎么敢去全盘了解其中的义理呢?这是蕅益大师的谦词。


    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部经,文义非常的圆妙,它的含意很深远。


    简单的讲是不变随缘或讲随缘不变,但这道理是很深很深的,当我们运用在布施,运用在持戒,运用在忍辱的时候,这就有很多很多的内涵。


    而现在的注疏虽然很多,但是整个修学的宗旨都没有明确的确定下来;也就是说注解虽多,但是有所缺憾。


    所以蕅益大师的心情感到,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但它圆满的观念没有被开显,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没有真正的让我们告知,所以蕅益大师觉得他心中的确有话要说。这是蕅祖说他自己作注解的心路历程。


正述作法


    不辞固陋,聊殚隙明,遍采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


    聊:依靠。 殚:尽心尽力。隙明:墙壁孔中的光明。


    蕅益大师说:我自己个人修行是不圆满,是固陋的(蕅祖的谦词),但依着我一份的心力来发明隙明。我希望能够把这光明带给大家,把诸位大师的优点都摘立起来(《楞严经》明末四大师都有注解。紫柏大师,憨山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蕅益大师等于是把前面三大师的观念都糅合在一起,然后再经过自己的深入思惟,而作出《楞严经玄义》跟《楞严文句》。


    蕅益大师他作完这一部注解以后,他自己的心态是,我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 。站在人的角度,我不敢跟大家争对错,创造对立,各有各的心得,但在法上,我好好的把我的观念发挥出来。


    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只要大家能够好好的用心去研究这部经,也一定可以得到它殊胜的受用。


    这次的注解《楞严经》的讲课,在观念上以蕅益大师为主,明末三大师作辅,在观念上。在消文上我们参考三位大师,通理大师《楞严经指掌疏》,圆瑛法师《楞严经注解》,海仁老法师的注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