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七)






净界法师



    丑三、结会责失

    分二:寅一、结会。寅二、责失。

    把前面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做一个总结,一方面诃责过失。

    寅一、结会。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这时如来普告与会的大众说:我们总结前面的,包括阿若憍陈那自己开悟的叙说,包括佛陀跟阿难尊者表演这二段开合摇动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

    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要经常注意二个问题:一、我们的心,从微细来说有一个摇动的心,从这整个生命当中,有一个来去的生命。

    你看,心刹那刹那生灭,我的生命有生老病死,但是不管你的生命是变化,不管你的心是生灭变化,我们的见性是本来不生也就本来不灭。我们可以说手有开合,头有摇动,但是见性是没有所谓的舒展跟去卷之相。

    古德说:这段经文是整个大乘止观的心法。你在修大乘止观,第一个你要认清消息,就是你要知道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你才能够弃生灭,守真常,生起微密的观照。

    禅宗说:你不能够了解本心的生灭跟不生灭,你没有资格住茅篷,你连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什么是贼,什么是主人你都搞不清楚,你根本没办法生起圆顿止观。

    寅二、责失

    虚妄之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凡夫的虚妄相,我们以一期生命的变化,来当作我们的身心世界,以整个生灭变化的外境来当作我所。

    前面是身心世界是自我,外境是我所有,产生能所。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而从见本性当中产生能所,一个能见的身心,一个所见的外境,这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

    一念妄动事情就出现了…

    生灭之相

    起惑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一念妄动以后,从始至终,念念生灭,烦恼就出来了。

    一个人向外攀缘以后就会产生得失心,得到就起贪,得不到就起嗔。

    为什么会有贪嗔烦恼呢?

    因为你向外攀缘,落入了能所的对立就起烦恼,念念生灭就起惑。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八)

净界法师



    结业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有了烦恼,慢慢坚固以后它就会造业,就会颠倒行事,遗失真实本性就造业,就造作很多很多生死的业力。

    受苦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有这个业力,性心失真,就失掉我们真如本性,就创造很多很多变化的果报。我们面对这果报,将四大的假合当作自身相,以六尘缘影当作自心相,对一期的生命当作自我认物为己,从今以后就失掉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一个大海,我们只相信一个小水泡,而不再相信整个大海。

    辗转相续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在整个三界中,自取轮转。

    也就是说整个三界的生死都是我们自做自受,自己攀缘外境自己去造业,自己创造一个果报,然后把这果报当作自我,如是的恶性循环。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石头希迁禅师。禅宗的人他讲话是简单扼要,他说:若相契者留,不相契者去。你跟我开示一句话,我听了相应我就留下来,不相应我就走,我当下就走。石头希迁禅师在石头上打坐,他一句话都不讲,默然。

    这个禅师等了一段时间,看石头禅师都没开示,他觉得不相应,拿着包包就走。走到一半,石头禅师讲话:大德!这禅师就回过头来看石头禅师,石头禅师诃责他说:你!做么回头。你为什么要回头?你知道从生至死就为了这个吗?这个禅师当下开悟。

    为什么他听到声音以后回头呢?

    就如阿难尊者,佛陀放一个光明他就往左边,佛陀又放一个光明他往右边;我们从生至死,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去造作很多的业力,从生至死就是因为这个。

    所以我们要回光返照,你产生回光返照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今生断惑证真,但是起码可以把生死的业力降到最低。

    后面说:一个人经常回观你的真如本性,你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你的烦恼会淡泊,而且它这个淡泊是全面性的淡泊,从根本上的出离。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生灭心跟不生灭心,什么是贼,什么是主人讲出来,这都是微密观照的方法。

    所以禅宗也说:离心意识参。这意思是说:你不要用攀缘心去参,离心意识参,你要离开心意识,你才能找到你的本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法当中修学最高的境界就是不动,不要乱动!





净界法师



    我们在佛教的修学把生命的因缘分成二部份:一、杂染的因缘;二、清净的因缘。

    杂染因缘的相貌,简单的讲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

    我们一个人会产生痛苦,首先第一个步骤,他一定会先起烦恼,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贪嗔的烦恼。在这时候,假设我们没有控制得住,烦恼的下一个步骤就是造业,一旦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果报,这就是我们杂染痛苦缘起的因缘。  

    另外一个因缘就是,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我们刚开始这一念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般若的观照,慢慢的从因缘当中成就解脱,最后成就广大的清净法身。所以我们的生命有二种情况会出现,一、杂染的因缘;二、清净的因缘。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是安住在一个杂染的因缘,我们现在学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杂染的因缘转换成清净的因缘;就是从一个烦恼障、业障、报障转成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就是做这个工作。

    那应该怎么做呢?

    从本经的开示,倓虚老和尚说有三个方法、三个次第:

    一、你首先要不迷;二、不取;三不动。

    我们面对因缘的时候,首先你要生起观照的智慧,当然这观照不是向外,是向内观照;观照你的起心动念,所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达妄本空,我们对外境的刺激,产生的妄想是生灭的,它的本性是空的,不要跟着我们的感觉走,不要跟着我们一时的想法走。

    知真本有,我们的真如本性产生一种菩提的愿望,那个是我们可以去随顺的。

    所以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知道什么只是一时的感觉,什么是一个恒久的愿望,你要把心中的真妄,很清楚的把它区分出来,然后产生不取,最后不动。

    我们在佛法当中修学最高的境界就是不动,不要乱动。

    我们今天不修行便罢,只要你开始在心地上用功,你就会感觉一个人乱动是很危险的。我自己生命经验,我看过太多的人,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因为一念的差错,一念的乱动,前功尽弃。

    《楞严经》后面会讲到,你真的不要乱动。

    《楞严经》的基本思想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你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你整个真妄交攻的过程当中,你身心世界的乱动对你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魔境会干扰你的,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惊动魔王,你的冤亲债主会干扰你,会给你一些错误的讯息;你内心的烦恼它会反弹,你要调伏它,它也要调伏你。这时候你内外交攻怎办呢?

    不要乱动。

    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先求不变,再求随缘,你一动你可能就前功尽弃了!那问题是我们要怎么不动呢?你就是要先不取。为什么能够不取呢?首先不迷,你要很清楚什么是真妄。

    佛陀花了三卷半的时间来作心理建设,现在我们还没进入二十五圆通真实的止观来修学。但是你必须把不迷的基础打好,很清楚的分别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八个字,我们可能要学将近一年的时间,要花一年的时间学这个道理,对以后整个心念的止观打好坚固的基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一)





净界法师



    这一科是十番显见的第三科

    癸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

    重点在观河,观察恒河的水。这当中有二个内涵:一、能观的见性。二、所观的恒河(所观之境)。佛陀透过我们在观察恒河这样的因缘当中借事显理;从观察恒河的事相去开显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约着观河来显现见性是没有迁变的。  

    分三:子一、请问。子二、说示。子三、领悟。

    子一、请问。分二:丑一、阿难密请。丑二、匿王显问

    丑一、阿难密请。阿难尊者在这段并没有正式的开口来请法,他是用一种合掌礼佛的方式,秘密的间接来祈请。

    得悟安乐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阿难尊者跟与会的大众听到佛陀开示,所谓客尘主空的道理;我们内心当中有所谓的主人,就是我们无量刧来,我们对无上菩提上求下化的愿望,这是我们不变的。客人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时的感觉,一时的想法。把主客的内涵区分出来。

    阿难尊者听到佛陀有关主客,生灭不生灭的教诲,他产生一种身心泰然。

    泰然是舒适安乐的意思。

    蕅益大师说:为什么阿难尊者听到这道理会舒适安乐呢?

    阿难尊者在前面七处破妄的时候,把我们这一念心可以说破到觅心了不可得。阿难尊者当时的心情非常的惊怖,因为他产生一种断灭的思想。经过十番显见的前面二科发明见性是不生不灭的,这时他找到永恒生命的一个依止处。

    禅师他在开悟以后他说:我终于找到生命的落脚处了。在生命的变化当中它有一个依止处。阿难尊者的心情也是这样,他找到一个心中的落脚处,所以他感到舒适安乐。

    悔前迷执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身心泰然是讲到他现在的状态,现在是他对过去的回忆。

    忆念过去无始劫来,忘失自己的真如本性,一直跟着自己心中的缘尘分别影事。

    其实这就是一种妄想,而妄想为什么分成这三段呢?

    首先我们看缘尘,妄想的生起是由六尘引生的,你去攀缘六尘,一定要有一个所观境;

    第二有一个能分别的心,我们对六尘产生一个分别的功能,分别的心跟所缘的境,心境和合的时候产生一个影像。

    譬如我的心去接触花的时候,我产生一种分别,这个花很漂亮,这花很漂亮就是影像,这是一个印象,这就是我一个想法,我每一次都起这个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就会产生一个引导的作用,这朵花很漂亮。

    其实我们就活在心境和合产生的一种影像,而这影像假设我们不加以破斥,时间久了,就一定会对我们产生一种牵动的作用。

    所以你看我们生命累积很多很多,有正面的影像、有负面的影像,这个都是所谓妄想。我们从过去的经验、过去的影像当中来产生行动,这就是由缘尘产生分别,由分别产生影像。

    以喻发明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现在终于能够开悟了。开悟从本经来说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妄想是生灭的、是空寂的、是没有真实体性的,而我们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是本来具足,是经常存在的。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孩,遇到了慈悲的母亲,找到生命的依止的信心。

    会众请问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这时他一方面合掌,一方面礼佛,表示对佛陀的感恩,一方面他心中希望如来能够进一步的开显,真心当中真实跟虚妄,所谓生灭跟不生灭,这二种差别的体性。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从前面二番的开示,已经领悟到了我们真如本性的存在,但是并没有很深刻,所以他这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祈请。而这一段的祈请,基本上阿难尊者并没有开口,他只是心中一种愿望,这叫作密请。

    这样的祈请,其实是阿难尊者最后的祈请,他这样的祈请等于贯通《楞严经》后半段整个到第三卷的经文,都是因为这样的密请而佛陀的开示。

    这是阿难尊者他听完前面二科的十番显见,显出见性的一个情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二)





净界法师



    丑二、匿王显问    匿王的显问他是直接开口来请问的。

    外道邪见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在听过前面二番开显见性以后,波斯匿王的反应相当的强烈。所以在法会中波斯匿王就站起来白告佛陀说:我过去还没有亲近佛陀,还没有听闻佛法之前,我曾经亲近过外道。这当中值得我们一提的,一个是迦旃延,一个是毗罗胝子。迦旃延跟毗罗胝子,这二个外道是在整个印度外道六师当中的其中二师。印度的外道基本思想有六种思想,有六种师,这六师当中,他每一个师都有十五个弟子,就有九十个外道在加上他的师父六师,就构成九十六种外道。这九十六种其实就是六种思想。

    迦旃延跟毗罗胝子他们的思想:迦旃延这个外道的思想,生命是由大梵天所创造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死了以后还要回到大梵天。所以你在整个过程当中,造善也不会创造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可能创造痛苦果报,我们的生命只要做一件事,就是皈依大梵天,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可以了,这是迦旃延大梵天的思想。

    毗罗胝子我们一般叫自然外道,他认为生命就是一个偶然,生命就像一片树叶从树上飘下来,有时候往东边飘,有时候往西边飘,生命的快乐跟痛苦只是一个偶然。你为什么会有痛苦?你为什么会快乐?完全没有因缘,就是你运气比较不好,所以你痛苦,你运气比较好,所以你快乐,拨无因果。

    迦旃延跟毗罗胝子,他们的思想论点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属于断灭的外道。他们的共同点说: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他们的共同思想是认为当一个人死亡之后,就不可能再有生命现象,你只能够活一次,你的生命只有这么一次,当你死了以后这就叫为涅槃;涅槃不必修只要死了以后,这不生不灭的涅槃就自然出现了。

    这个观念的问题点在此身死后断灭,这种思想是很可怕的。当我们没有来生的时候,我们造善造恶完全没有意义,那人生变成只有及时行乐,因为没有来生你造善干什么?你就没有需要去断恶修善,这是很可怕的拨无因果。

    波斯匿王把他心中长久的疑惑提出来。

    心中疑惑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我现在亲近佛陀也听闻了佛法,但是我心中这样的一个结:到底有没有来生?到底什么是生命的真相?我还是很多疑惑。希望佛陀能够为我发挥去证明,这一念心它不生灭的本性。

    至诚请问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不但是我有这种的想法,今此法会大众,只要是还没有成就圣道的凡夫,都希望能够听闻这样的道理。

    这是波斯匿王他在听了前面二段的开显见性以后的一个感想,从外道断灭的思想来请佛陀开示。

    这二段的祈请,佛陀是先回答波斯匿王祈请,然后再回答阿难尊者的祈请。因为波斯匿王是显问,他是直接的开口,所以佛陀对直接的部分先回答。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三)




净界法师



    子二、说示。分二:丑一、明身有迁变。丑二、明性无生灭。

    丑一、明身有迁变。说明色身是迁流变化的。

    佛陀在前面七处破妄当中,佛陀破妄的态度是直接了当,破除我们这一念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说是觅心了不可得。但对身心世界的生灭相并没有讲得很清楚,只是直接把它破掉,而这一段对色身的迁流变化就讲得很详细。

    有生必灭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陀在开示之前,问波斯匿王一个问题说:我就就着你的色身来发明生灭跟不灭的道理,我们讲就路还家,就着因缘来开显真理,借事显理。

    佛陀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波斯匿王你认为你这一期生命的色身,是跟金刚一样长住不朽坏?还是你这个色身它终究会变坏、会死亡呢?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我这一期的生命终究会从变灭,最后死亡,最后消失掉。

    也就是说波斯匿王理解,有生必有死,即使我这个波斯匿王有过去的福德力量贵为国王,但是也很难避免这样的变化消灭。

    这是波斯匿王的回答,佛陀针对于这样的回答,再进一步的加以开解。

    征定灭由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

    佛陀进一步说:波斯匿王!你现在的色身还存在,你怎么知道会变灭?

    佛陀的意思说:波斯匿王!你根本就没有死亡的经验,你出生到现在,你都没有死亡,都没有消失过,你怎么知道你的身体会消失呢?因为你没有这个经验嘛!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这个无常变坏之身,虽然我都没有死亡,都一直存在,从小到大,从大到老都没有消失,但是我可以用智慧来观察。智慧的观察有二种:一种是现量,就是我亲证,亲自看到;圣人的心亲证真理,证到我空法空的真理。二、比量,我没有看到,但是我从理论上来推度。这以下的文都是波斯匿王一种比量,他观念上一种智慧的推度。他说我观察,我不是用眼睛,我是用智慧观察。

    佛陀下一段是根据这样的判断再加以开示。

    我观察,我不是用眼睛,我是用智慧观察。我观察我现前的色身有二种相貌:

    第一、念念迁谢、第二、新新不住,这是他对色身的理解。新新不住,根据圆瑛法师注解,新新不住简单的讲就是我们的色身是前后变化的。圆瑛法师说:前念叫作旧,后念叫作新。你看你色身,昨天的色身叫做旧,旧的你,今天的色身是新的你。我们的色身它会从旧而变成新,然后新的东西又变成旧,又变成另外一个新,这就是一种前后变化。

    第二、它在变化当中又念念的迁谢,这就是一种前后的相续。前面是讲变化相,这讲相续,就是前念即灭后念即生;旧的一消失,新的马上产生,他不会产生断灭,它会有一种所谓相续的相貌出来。

    波斯匿王对色身的观察,是透过比量的了解,他知道我的色身是一个变化相,是相续相。譬如香火,你把香插上去,我们感觉这香是不动,其实它是在变化,香它慢慢的烧、慢慢的烧,渐渐的就把炭的部分给烧掉了,它是慢慢的趋向殒亡,最后消失掉。所以我决定知道,我的色身总有一天会消灭、会穷尽,不可能像金刚不坏。

    佛陀的印证:如是!你对色身的观察,念念迁谢,新新不住,这样的一种变化相,相续相是正确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