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什么是修学的处所?什么是断烦恼的次第?(七)


净界法师



    午二、颂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前文指的是佛陀讲的二决定义当中,讲到修德来契合我们的妙性,来契合性德。前面讲性德这个地方开始讲修德,应该怎么修,才能够把性德找出来,把不变之体,把随缘之用,把它找出来。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佛陀讲修德,第一件事讲到,我们要解除六根的系缚,一定要有次第。佛陀在六根的时候,他的对治是由外而内。我们讲色受想行识,先破色蕴,先破坏对色尘外境的执取,然后再破除对内在的根的执取,先破除外面再破除里面,先破除色蕴再破除受想行识,所以这个地方要有次第。

  六解一亦亡,当我们六根当中随选一根来破除它内中的结,等到这个结解开以后,连一念心性的一也不可得。你真正从六根当中,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这时候不但是六根,连一也不可得,这是进入到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的状态。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在修学次第当中,很重要的选择一个圆通本根,因为你选择一个圆通本根一门深入,有日劫相倍的效果。比方古德批注上说: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弗沙佛的时候,他曾经有一次用单脚着地,一日一夜来赞叹佛陀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他一天一夜单脚站立来赞叹佛陀,结果灭除了九十亿劫的生死重罪,而早弥勒菩萨成佛。为什么?因为这赞叹法门很适合他,他找对了法门。所以他就一天一夜当中灭了九十亿劫的生死重罪,所以找到自己相应的法门,会有日劫相倍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找一个选择圆通。

  我们娑婆世界,我们不谈个人的差别,从娑婆世界的共业来说,你要修止,耳根最容易安住、修止。你看我们一个人很躁动,我们看到一个三宝的佛像会安定下来,但是安定的不会很快;但是一个很躁动的人,你让他唱唱炉香赞、念念佛号、听佛号的声音,他马上安定下来。

  音声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你看我们发展出一个所谓的音声佛事,把心安住下来耳根是最快。你看我们只要听到有人讲话,我们眼睛大概就很难再看东西了,你的一根摄住,其他五根就摄住。

  如果站在观的角度,要依体起用,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那你靠耳根就没有用,你要靠意根。所以我们事实上在整个六根当中,止观的运用,一个耳根来摄心跟意根的观想,这二根大概用得最多。这是说明在修学当中要有次第,要有选择一个圆通的本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修学的处所?什么是断烦恼的次第?(八)


净界法师

巳二、孤起颂
  
开显妄源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对治)当你圆通本根也找好了,六根的处所也找好了,开始要对治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所对治的是谁。我们在六根当中对治的是识,六识。其实六识的根本就是陀那识,陀那就是执持,它执持一切有漏无漏的种子,也执持一切的根身器界,在因地执持种子,在果地上执持我们一期的身心世界。这种陀那识是非常的微细,二乘人不知道它的存在,乃至等觉菩萨不知道它的边际。陀那识有什么样的缺点呢?习气成暴流,它有很多有漏的无明的种子,就像暴流一样剎那剎那的生灭没有停止。

  身为阿赖耶识,因为它真非真恐迷,真指的是它的体性是真实的,非真指的是它的作用是颠倒的。所以我们讲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之体,它又是真,又不是真,恐怕凡夫跟二乘产生迷执,因为凡夫执持为妄,二乘执持为真,而产生修学的障碍,所以佛陀对阿赖耶识这陀那识不随便开显。

  我们在整个六根当中,所要对治的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烦恼,随时注意,随时会出现,因为它习气如暴流,它没有停止的。那么应该怎么对治呢?

  这地方是讲到六根当中的一个烦恼贼的相貌,以下讲出它对治的方法。

  正示法门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我们的障碍点自心取自心,第一个自心是六根的明了性叫自心。去取着谁呢?取着六尘,因为六尘也是由心所变现,由心去取着自己心中的影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攀缘心中的影像。非幻成幻法,六根六尘本来不是颠倒之法,它是依他起,依他起它本来不是颠倒的,但是我们取着以后,就把这个依他起转成遍计执,就变成颠倒了。所以颠倒是我们自己把它取着变成颠倒。

  所以应该怎么办呢?不取无非幻,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外不取六尘,内不取六识,安住在一个无分别治的状态,以无念为正念。这时无非幻,连真实的功德都不可得,非幻尚不生。

所以我们要说,你真正不取法门现起的时候,连真实的善法都要放弃,你不但是恶法要舍,你对善法的执取都要舍。非幻就是真实的法,连真实的法都要舍,那么幻法云何立,颠倒之法又怎么能安立怎么执取呢?

  不取是什么意思?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外境你是没办法改变的,这第一个观念,你没办法改变任何一个人,你要清楚,你改变不了任何人,你也改变不了任何的环境,因为它是业力所变现的。

  我们修行人要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外在的环境要认命,这个是要认命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个你真的勉强不来,这不是跟现在有关,那是过去的业力。你看阿赖耶识,它就不断的把你自己的业力变现给你自己受用,你自作自受,你过去有这个业,你就会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环境。所以我们对外境只有一句话认命,没有第二句话。但是怎么办呢?你的心不要去执着它,过去就好,知道就好。我们讲历事练心,把它当做你一个历练的所缘境,把这个外境来当做历练、来开显你的智慧跟慈悲的一个过程就好。当然你要产生不取,你要懂道理。什么道理?这些都是你的业力所变现的,你怪不得别人。阿赖耶识就是这样,自心取自心,你自己的心把业力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去受用。所以我们看到这个道理没有必要去埋怨,就安住在不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修学的处所?什么是断烦恼的次第?(九)


净界法师


    辰二、颂叹法门
  名称尊贵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

  前面已经把整个修行的处所,修行所对治的是什么?是你自己阿赖耶识的种子,他的方法是不取。这以下赞叹这法门的殊胜,先赞叹它的名称。

  是名妙莲华,《首楞严王三昧》叫做妙莲华的法门。为什么叫出污泥而不染?它能够远离整个九法界的杂染相,包括凡夫的执着有相跟圣人的执着无的相状,远离一切有无的执取叫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就像金刚王宝一样的觉照。金刚王宝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破坏一切的烦恼。这个不取法门,不管你外在的环境多么的恶劣,你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都能够过得了关的。在《楞严经》的观念里面,人生没有过不了关这件事请,没有这回事情,没有走不过去的人生,没有这回事情。

  金刚王宝是比喻这觉照的智慧是不可破坏的,任何利器不能破坏这不取的觉照。

  力用超胜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不取的智慧来至于如幻,我们讲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观察外在的环境,内在的烦恼是如梦如幻的,才能够不取的。不取不是勉强压制,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三摩提就是三昧。这种正定正受,是观察一切外在的六尘跟内在的六识都是如梦如幻的。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依止不取法门能够弹指超无学。因为二乘的无学他只证得偏空无我之理,而不知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个地方古德解释弹指超无学,弹指当然时间很快,一弹指时间很短,是约着智德而说的,是约着你所成就的种性来说。

  功德究竟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这不取法门是阿毗达磨之法,是无比殊胜之法,是超越一切的方便法门。也可以说是,十方薄伽梵;薄伽梵是佛陀,十方佛陀也都是依此法门,而悟入大般涅槃,没有一个例外。一路,只有一条路。你看我们从净律寺要出去也只有一条路,你没有选择。这不取法门就是趋向涅槃唯一的道路。

  我们没办法改变外在的环境,我们也不能去改变我们阿赖耶识有漏种子。说:诶!你烦恼不起现行,你不可能!我们外在也不能改变,内在的六识累积很多烦恼种子,你也没办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够主导就是在六根当中生起不取的观照,这是我们能够做的,而这样的法门也真正能够一路涅槃门。

  所以修行你最重要就是要认清路头,什么东西你应该要去用心,什么东西你不该用心,我们以前都错用心!你看,你没办法改变的你一直要改变,花了很多时间去改变人事,结果到了最后还是没办法改变,没办法改变就是说,你怎么努力它就是这样,这叫做不能改变,这种浪费精神体力而错用心。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们六根当中生起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是一路涅槃门,这个是妙莲华,是金刚王宝觉,是无比法门,是十方诸佛趋向涅槃唯一的道路。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本经的观照智慧就是观照诸法的圆三谛理!

净界法师


本经的整个修学重点,就是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它的主要观念蕅益大师说,就是要我们能够正念真如。
      
蕅益大师把整个正念真如的过程,根据本经的经文分成六大科。这六大科最重要的就是前面二科,这二科就占了七卷的经文。第一大科讲到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这一科等于确定了本经的理观,所有的三昧它一定有个观照的智慧,本经的观照智慧就是观照诸法的圆三谛理。也就是说,我们对我们的五蕴身心世界,要生起空假中三观,空观照了五蕴随缘不变的体性,所谓的真谛理;假观是观察它不变随缘的相用,我们的循业发现;空观是观照我们清净的本性,假观是观察业力所变现的这些假名、假相、假用;中观等于是把空有二种观照,把它做一个平衡。

  空假中三观在本经当中,佛陀做一个总结,说是:观性元真,观相元妄。

  这个方法非常好,空假中,有些人听得不是很懂。但是佛陀说:我们怎么去观察我们的生命呢?你分成二部份就对了!

  第一个、我们的身心世界有它暂时的因缘。你看你过去的业力,变现你的色身,你内心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这种叫做一时的因缘,这我们不能否定,生灭变化的一时的因缘,这是假观所观的,假观观你现在暂时的因缘;空观是观察你永恒的功德,你的目标在哪里?你现在是处在什么因缘,你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所以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观察生命是观察现在的因缘跟你未来的皈依处,二个同时观察。

  这是在第一大科当中,佛陀花了三卷半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建立了整个三昧的观照智慧,其次当我们理观建立起来以后,佛陀讲第二科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这个地方讲事修。在事修之前佛陀提出二个重要的观念:

  第一个、所谓的二决定义,就是你的因地发心,我们修学空假中三观,能够破除种种的障碍,能够生起种种的功德。因地发心就是说:那你的目标在哪里,你为什么修空假中三观?

  这当中,佛陀一再强调,以不生灭为本修因。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追求不生不灭的本性,不是追求有为的功德,这是大乘佛弟子,你刚开始就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你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的涅槃,只是追求无上菩提,追求开显一念心性的无上菩提。因为你一开始因地发心是生灭的,你不可能成就不生灭果。所以刚开始佛陀在讲事修之前,第一个确认我们因地发心,你要很清楚你的目标在哪里。

  第二个、你所对治的烦恼在哪里?这个讲过程。空假中三观是一个能观的智,那你所观境在哪里呢?佛陀讲六根,六根门头就是整个烦恼的活动范围,就在我们的见闻嗅尝觉知当中带动了很多的攀缘、很多的烦恼。所以你就是用空假中三观来照了六根,你就能够回光返照,你就能够正念真如,回到我们清净的本性。这个是整个《楞严经》第一大科的理观,跟整个第二大科事修的纲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修学的处所?什么是断烦恼的次第?(十)

  
净界法师


    壬二、兼显六解一亡
    在第二大科,佛陀讲的二决定义,事实上把整个修习止观的目标跟过程,所谓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实讲得完全很清楚。这个地方等于是一个兼显,一个兼带的开显。开显什么呢?开显六解一亡之义。既然空假中三观所对治的是六根门头,每一个当中又有六个结扣,所谓的动、静、根、觉、空、灭,有六种结。当根当中的结解开以后,到最后一也不可得。六解一亡等于是把前面的理观跟整个事修,做一个总结、做一个融通。我们到经文就很清楚,这一科的大意是什么,就是把理事圆融。

  (分二:癸一、疑请。癸二、答示)

  癸一、疑请(分二:子一、叙益。子二、请疑)

  这地方等于是阿难尊者听到佛陀讲前面的二决定义,以后他心中有所疑惑而请示如来。

  子一、叙益。

  首先先叙述与会大众,听了前面的二决定义以后所得到的功德利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澈,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在佛陀讲完空假中三观的一个依止处跟它对治的处所,所谓二决定义以后,这时候阿难尊者跟与会的大众,听闻如来所宣说的这种无上大悲心所流入的教诲,这当中包括了祇夜跟伽陀,祇夜是重颂,伽陀是孤起颂。

  这些的偈颂它是杂糅精莹,妙理清澈。杂糅精莹是约着能诠的教文来说,整个文义是互相的杂合融通的,古德说:什么叫杂糅呢?就是性德中有修德,修德中有性德。性德是空假中三观一个所追求的目标,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叫性德,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务实的去处理我们眼前五蕴身心的暂时的因缘,这就修德。所以一个大乘佛法他会很善巧的把暂时的因缘跟永恒的功德,能够把它加以平衡,性德中也兼顾到修德,修德中也兼顾到性德,空假的平衡点,这叫做杂糅精莹。

  妙理清澈是约着所诠的义理来说的,这个道理非常清澈而透彻,把整个结解不二的道理,开显得非常清楚。所以阿难尊者听完以后可以说是,心目开明,叹未曾有,内心的智慧完全的开通,没有障碍,过去未曾听闻过这么圆满微妙的法义。

  佛陀过去讲到追求不生不灭的本性,或者讲到怎么对治我们眼前的因缘,但是很少二个同时开显,这个可以说是叹未曾有,过去未曾听闻的,如此圆满微妙的法义。此科大意说明:

  阿难尊者跟与会大众到这个地方,已经建立了空假中三观,而且他也知道他三观所对治的处所是六根。而六根当中它的重点是分成二部份,一个是相,一个是性,相妄性真。所以我们在面对六根的时候,面对见闻嗅尝觉知的时候,你要知道一个问题,我们整个生死流转的痛苦根本,是从六根发动的,但是诸佛的安乐解脱也是从六根发动出来的。所以这个地方讲到六根是有二门,一个流转门,一个是还灭门。当我们放纵六根的时候,这个见闻觉知往外攀缘的时候,那是带动放逸造罪的力量;当我们六根开始收摄回光返照,开始正念真如的时候,六根所释放出来的是一种真如的功德,同样是六根,所以大乘佛法对六根你不用排斥,说:我现在开始眼睛不要看了,耳朵不要听了,问题不在见闻觉知,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是你可不可以生起观照,或者是你选择放纵你的妄想,问题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是全部清楚了,叫心目开明,他已经知道六根当中烦恼也是它,但是解脱也是它,问题是向内观照,或者向外攀缘。这一部分,阿难尊者可以说是,心目开明。但是阿难尊者对于六根返妄归真的整个修学的次第,却还没有清楚,所以才有下一科的请疑的问题出现。这个地方是把前面的这一科六根的结解不二的道理先做一个总结,叙述与会大众听佛陀的开示以后的利益,这以下第二科,就请示疑问来带动六解一亡的观念。

  这地方先把前面的结解不二的道理先做一个总结,叙述与会大众听佛陀开示以后的利益。第二科就请示疑问,来带动六解一亡的观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修学的处所?什么是断烦恼的次第?(十一)



净界法师


    子二、请疑
      阿难尊者来请示佛陀他心中的疑惑。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阿难尊者正式提出他心中还没有明白的这些疑惑。

  阿难尊者这时从座位起来,合掌顶礼佛陀说:我现今已经听闻佛陀从无遮的大悲心所流露的这些真实不虚的法句。什么法句呢?所谓的性净妙常,性指的是六根的根性,见闻嗅尝觉知,当它是回光返照的时候,所发明的一个见性、闻性等等。那么这六根的根性是什么相貌呢?是本净、本妙、本常。

  古德把本净判做是般若德,本妙是解脱德,本常是法身德。总而言之,当我们在六根当中,我们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而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我们这一念清净本性所圆俱的诸佛的功德开显出来。这一部分阿难尊者是完全明白,但是内心当中对于以下二个观念却有所疑惑:第一个观念,所谓的六解一亡,第二个、舒结伦次。

  六解一亡,六根的结扣如果解开以后,其实一也不可得。这怎么说呢?因为六根的结扣当初也是依止一念的攀缘心而引生的。为什么六根会有结扣呢?就是一念的妄动。所以你六根解开以后,你的攀缘心到最后也就消失掉(这个观念佛陀在后面会讲得很清楚),六解一亡是偏重在理观。

  舒结伦次,舒就是疏通,疏通六个结扣的一个前后的次第,这个讲事修。

  理观来说,六个结扣都是依止一念的妄心而起,所以当六根回光返照的时候,同样的依止一念的攀缘心,所以六个结扣一破坏了,攀缘心也不可得,这是从理上说的。但是从事上来说,六个结扣却是有它一定的次第,你一个都不能错乱,你一定是破第一个结扣,再破第二个结扣,它的整个配套,是配色受想行识,配五蕴的,前后的次第是历历分明,不能错乱。当我们起修六根在观照六根的时候,它的一个理观跟事修的相互关系,这一科是讲这二关系。这二个互动关系阿难尊者有所不明白,所以唯愿如来能够依止大悲心,再一次的哀愍给法会大众,及末法的苦恼众生,能够施与微妙的法音,来洗除众生六根的尘垢。

  这一段的祈请,有二个祈请,第一个六解一亡,舒解伦次。祈请有二,但是佛陀的回答却是有三。在以下的经文当中,佛陀的回答是分成三大段:第一段、佛陀先讲到六根结扣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每一个根为什么会有六个结扣,就是烦恼是怎么生起的? 第二个、再讲六解一亡的道理。第三个、再讲解开六结的修学次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