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什么是修学的处所?什么是断烦恼的次第?(十八)



                            净界法师

    丑三、

  喻解当次第

    真实说明我们在六根当中,对治烦恼它的一个前后次第。

  提问引悟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阿难!我现在问你,这劫波罗巾在六个结扣形成的过程当中,它是不是可以同时解开呢?

  悟喻次第

    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阿难尊者答:不可以的,世尊!因为这个结刚开始在形成的过程当中,是次第而绾生的,现在你要解开它,当然也要有次第的解开。虽然六结同一个体性而生,但是它所形成结扣的时间,却是有前后的差别,所以解开六结当然不能够同时解开。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的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了识,再产生了行,再产生了想,再产生了感受,再产生了色法。它产生的时候是由内而外,但是你对治烦恼的时候刚好是相反,由外而内,先破色蕴再破受、想、行、识,这个次第是不能错乱的。

  结示劝修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佛陀说:六根解除的道理,亦复如是,它一定有它的前后次第。什么次第呢?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此根就是你所选择的圆通本根。假设我们依止耳根来当圆通本根,在观察耳根的时候,第一个解开的是什么呢?初解就是解开色蕴跟受蕴,先解开动静根三结,观察耳根在攀缘音声的时候,你观察音声是即空、即假、即中,是相妄性真的,好好回光返照。这时候先成就我空真理,这时你对能取所取的烦恼都消灭了,能取的受蕴,所取的色蕴都已经消灭了,能够通达在根尘当中,无我的真理,断除了见思的烦恼,他的阶位是圆教的相似位,断烦恼方面,也等同四果阿罗汉。这是第一个阶段,先证得我空,解除三个结扣。

  空性圆明,成法解脱。

  空性圆明就是在前面通达根尘识无我的道理以后,更加了解在根尘识依法当中,每一个法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而灭除了觉结,成法解脱。对于根尘识的法都能够通达诸法无生的道理,不再为根尘识的法而产生障碍。这个地方是证得法空的真理。

  解脱法已,俱空不生。

  解脱法执以后,这时候再继续的观照,空假中三观,俱空不生。这时候连二空的真如理也不执着,这时候落入一种空空,这时候灭除空结的障碍。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已经证得《金刚经》所谓无住的真理,也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这位菩萨就可以从《首楞严王三昧》当中,而成就无生法忍的智慧(忍就是智慧),证得一切法本自无生,而生起真如的全体妙用,从空出假,广设方便,度化众生。这时候就灭除了灭结的障碍,无生法忍的时候就灭除了灭结的障碍,而成就圆教的初住,就是别教初地的法身菩萨。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观六根的时候,要掌握理观跟事修。理,道理是一个,你不管怎么观,你从头到尾的观照智慧都是一个,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正念真如,但是你所经历的过程,我执、法执,那是不同的。

  蕅益大师讲一个譬喻说:你这个墙壁很厚,墙壁有六层的石头所构成,那你用钻头去钻的时候,你钻头只有一个,你不管是钻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还是一个钻头,但是你要经历六层的墙壁。我们观照六根的道理亦复如是,理观是一,但是事相却是历历分明,不可错乱。一定是先从外在的人事因缘先消灭,然后再破内在的感受,再破内在的想法,最后破内在微细的分别,最后回归真如。五蕴的次第是不能错乱的、不能错乱。

  到这个地方,其实理论的部分,事修的部分全部讲完了,到下一堂课就正式来宣说,二十五圆通的整个修学过程。因为整个《首楞严王三昧》你大概都掌握清楚了,你再来看看这二十五个圣人,他所经历的过程,等于是一个印证,你前面所学的道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修学的处所?什么是断烦恼的次第?(十九)


                           净界法师

    再讲几句话来跟大家说明这个观念:

  六根的修学,你修行一定是用你的六根,你用眼根去看佛像,用耳根来听佛号的声音。但问题是有些人会用功,有些人不会用功,差别在哪里?你看有些人他拜佛拜了三十年,你看到他的烦恼习气跟三十年前一样原封不动,都没有改变。

  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些人他用功了三年,他就进步很多。

  印光大师说:有些人他只是在事相上修行,他没有回光返照,所以他的心就是向外攀缘。这个佛号是在外面,佛像也在外面,他的心就在外面上攀缘三宝的境界,产生一个善业力如此而已,这跟解脱没有关系。所以禅宗经常喜欢说:念佛是谁?

  蕅益大师说:这一句话是有深意,有很深的道理。念佛是谁?当然我们的所观境是佛,但是为什么要提醒你念佛是谁呢?

  它要告诉你,你能念的心是关键点,能念的心要你回光返照,你的心力是主动,你的心清净了,佛力才可以感应,是讲这个道理。

    就是要修行人回光返照,所以你看有些人修行他进步很快,有些人修行没什么进步,关键就是它是不是生起一个观照力,关键这个地方。

  到这个地方我们把理事,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在六根当中整个是理观跟事修的道理讲清楚了,下一堂课我们就正式讲二十五圆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二个观念!



净界法师


    我们从前面几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这当中有二点是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点、相妄性真的观念,相状就是由于我们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六根、六尘、六识,这种相互的作用。这种六根、六尘、六识的作用,就是我们的根接触外尘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了别的心识,而这都是一个暂时生灭的因缘,所以叫做虚妄。根尘识的背后它的本来面目,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它是不生不灭的,从古至今永远没有改变的,这个我们叫真实的。

  所以一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最重要的是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一定要告诉你自己,这个都是暂时的因缘,你千万不能够心随境转。我们被一时的因缘所转,而失去了我们永恒的功德,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相照破,破妄显真,观察根尘识,我们一生的暂时的因缘都是一个生灭法,而这生灭背后真正的本来面目,现前一念心性,才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这是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第一个观念相妄性真。

  第二个观念、性相不二,虽然相状是暂时的,你说我们今生的根尘识都是暂时的,但是你舍弃你今生的因缘,你就回不了你真实的家。所以我们刚开始还是要依止假相,依止假相来回光返照,才能够返妄归真。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要借假修真,你对于现前这些假相的根尘识,还不能完全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对于眼前的因缘,你是执着不得,但是你也弃舍不得,保持一个不即不离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二个观念,第一个你不能执着它是实有,第二个你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这个就是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对今生因缘的态度。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阿难请问圆根



净界法师


    己二、别显修证

  前面的几科都是在讲,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一些理观的观念。这个地方就正式的开显它一个修学事相的因缘。别显修证,分别的显示二十五位圣人,所修证的圆通法门。这正式讲到它的事修的过程。

  (分五:庚一、阿难请问圆根。庚二、如来垂询圣众。庚三、众圣各说证门。庚四、放光现瑞总印。庚五、佛敕文殊简择)

  庚一、阿难请问圆根。

  本经的当机众阿难尊者,前面所有的理论听完以后,他就起立来请问佛陀来如何选择圆通的本根,来当作我们修学三昧的一个下手方便。

  自述迷情

    阿难尊者把他修学的心情表达出来。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阿难尊者跟法会的大众,承蒙佛陀在前面二科的开示,这时他的内心可以说是慧觉圆通,得无疑惑。慧觉指的是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叫慧觉;圆通是他所观之理,圆三谛理。能观的智,如何去照了所观之理,这个地方已经完全通达,而且没有任何的疑惑。这是把他对前面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这时他就合掌顶礼佛陀的双足来白告佛陀说:我等法会众生,听到前面佛陀讲到《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些理观的思想,可以说是身心皎然。对我们眼前的身心世界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是非常的清楚明白,我们的生命是怎么由业力的熏习而显现出来,这样的一个空假中三观的思想非常的清楚,说是快得无碍,快是通达愉快,而没有障碍。

  现在又听到了,所谓一六亡义,六结一旦解开,其实一念的妄心也不可得,因为六结是依止一念妄心而起的,所以它们之间有相互的作用,但是现在却还没有通达如何来选择自己的圆通本根。

  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对于整个《楞严三昧》的观念非常清楚,但是真如本性是一个无相的,一个清净圆满的真如。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一个门,从哪一个点悟入,会比较好呢?你说六根、六尘、六识,这么多的方便门,哪一个会比较适合我们?修学的下手方便,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还没有明白,是把他自己修学的整个心情表达出来。

  依解起修

    这个地方就赞叹法门救拔的一个力量.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阿难尊者说:世尊!我们这种生死凡夫,飘落于生死轮回当中,我们可以说是积劫孤露,多生多劫孤露,孤露就是孤苦无依的意思;何心何虑预佛天伦,何心何虑就是何等的庆幸,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在这生死轮回当中,能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并不是自己能够事先预知得到的,而且能够预佛天伦,又能够生为佛陀的堂弟。这个情况就好像一个如失乳儿,失去乳母的小儿,假设没有人救护的话是生命不保,这时候突然间遇到慈母的保护,表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一直在根尘识中打转,我们不知道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家,一次的根尘识消失了,又现出另外一个根尘识,我们永远被根尘识所牵引。这时候佛陀在《首楞严王三昧》开始告诉我们要破根尘识,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才能够解脱生死。这时候就好像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儿子,遇到了慈悲的母亲一样,得到生命的救拔。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假若我能够把握这个殊胜的因缘,际会就是《首楞严王三昧》殊胜的因缘,我肯定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道果。因此际会道成,成佛是要有际会,当我们能够把握这个际会去修学的时候,是什么相貌呢?

  所得密言,还同本悟 。这段较深,诸师批注不同,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比较清楚。

  蕅祖说:这所得密言是约着因地的观行来说。为什么说我们在因地修学的时候是所得密言?因为行起解绝。《首楞严王三昧》在讲道理的时候,佛陀依止名言来发明三谛理,但是真实在修止观的时候是离开一切名言的,是没有相状的,观察因缘法是即空、即假、即中,它当体是无自性的、是无生的,但是它有它暂时的假相,但是在观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名言的,叫所得密言。在因地的时候是行起解绝,在果地的功德,可说是自心本具,当我们破妄显真,把六根、六尘、六识的相状破坏以后,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这个心性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

  还同本悟,本来就俱足的,只是我们过去一时间把它疏忽了而已。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这个法门的殊胜,跟法门修学的过程。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如果不能够好好的把握这个际会来修习观照,就跟没有听闻是没有差别的,徒闻无功。际会难得,这是讲到法门的殊胜。

  请问圆根

    这一段就正式的来请问圆通本根。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惟愿佛陀能够依止大悲心,来教授我成就无上菩提道果的方法,如何来选择圆通本根,来当作修学的方便,成就如来最后的开示。因为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理论,佛陀该讲的都讲过了,只有修学的下手处还没有开示,所以这是整个修学三昧最后的开示。说完以后五体投地,退藏密机。退,退回本位;藏,就是心中保持默然;密机,心中默默的期待佛陀的开示;冀佛冥授,希望佛陀能够在暗中,能够用间接的方式来教授;冥是昏暗的意思,或者说是间接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从古德的批注是说:因为佛陀在回答圆通本根的时候,佛陀并没有直接宣说,而是请弟子们来宣说,佛陀一一的认可。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冥授,佛陀不是直接的教授,而是透过弟子们的修学经验来传授,叫作冥授。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阿难尊者请示佛陀圆通本根的过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如来垂询圣众



净界法师


    庚二、如来垂询圣众

  释迦如来正式的来询问与会的大众,他整个修学圆通本根的过程。

  所成之果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即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这时佛陀在阿难尊者请示以后,就普遍告诉与会大众诸大菩萨,菩萨加一个大字,大字是俱足广大殊胜功德的意思,所以我们一般讲大菩萨就是指的法身菩萨,才有资格叫大。即诸漏尽,漏尽就是断除三界见思烦恼的大阿罗汉。这个地方的大阿罗汉跟我们一般讲的大阿罗汉不太一样,我们一般讲大阿罗汉是俱足三明、六通,八解脱的阿罗汉。这个地方的大阿罗汉,蕅益大师解释,是俱足大乘功德的阿罗汉。也就是说以下的整个阿罗汉,他们都是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他们久远劫来都是已经成就菩萨果位的,只是为了帮助释迦佛陀来宣扬佛法,而是示现做声闻相状。所以到了整个经文二十五圆通,蕅益大师他解释的时候,他习惯用迹门跟本门。迹门是为了度化众生所示现的因缘;本门是他本来修学的功德,我们讲本地风光。到经文的时候,我们会把有关小乘的修学,它的迹本二门来个别开示。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你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是生我法中,这个生不是我们讲的色身的受生,是一个佛法,法身的受生。
《法华经》上说: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少分。

  你们内心当中本来都是烦恼障、业障、报障,怎么能够生起清净法身的功德呢?怎么能够得成无学(学是成就圆通的功德)呢?你们的果地功德,是怎么来的?

  佛陀提出这个问题。

  能成方便

    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你们在我佛法当中成就法身,你们当初最初的发心,修学圣道的时候,你们是如何来觉悟十八界的?其实这个地方应该包括七大,二十五圆通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再加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那为什么没有列入七大呢?因为七大就包含在十八界里面,开合不同。

  你们是怎么样觉悟十八界的,这过程当中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首先讲到整个修学的目标,你们所证的圆通是什么相貌呢?第二个讲到修学的过程,从何方便,你们当初是依止什么样的方便之门,而能够悟入《首楞严王三昧》?

  阿难尊者请示佛陀圆通本根以后,佛陀并没有直接来回答,而是请大小乘的二十五位圣众,来说明他们的修学过程。

  这一段的经文,蕅祖说:为什么如来要垂询圣众,而不直接回答呢?

  有二层意思:第一个、显示方便有多门,因为真如本性是绝待圆融,但是悟入真如的方法是很多的。你一天到晚扫地,如果你能够修止观,也能够从扫地当中悟入圆通;你一天到晚拜佛,你也可以从拜佛当中悟入圆通,可以说是方便有多门。这是第一个,二十五个圆通他们悟道的方法都不同。

  第二个、显示归元无二路,显示门门皆能通达众生本俱的如来藏性,是绝不虚妄的,当我们从这个门进去以后,所得到的真如本性是绝不虚妄的。

  这二句话的意思简单的说,蕅益大师后来做一个总结说: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

  我们现在的生命现象,是活在根尘识,一个意识的分别心。意识的分别心当中,生灭心要回到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么一个遥远回家的路,你一定要问过来人。说:把心带回家,这一定要有过来人亲自的描述,才能够更加的贴切。

  这个就是佛陀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而要二十五位大小乘的圣众来回答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实际上走过来,所以他们描述起来更加的贴切,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一 陈那观声



净界法师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

  大小乘的圣众,在佛陀的垂询之下,就各别的说明自己当初,所修所证的法门。

  (分五、辛一、观六尘。辛二、观五根。辛三、观六识。辛四、观七大。辛五、观耳根)

  辛一、观六尘

  观指的是能观的智慧,就是本经说的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六尘是所观的境,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尘境。
  
   (分六:壬一、陈那观声。壬二、沙陀观色。壬三、香严观香。壬四、药王观味。壬五、贤护观触。壬六、迦叶观法)

  壬一、陈那观声。

  陈那,就是憍陈那,他是观察声尘,从声尘当中去回光返照而成就三摩地,而证得圆通。

  音声悟道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先说明他成道的过程。

  憍陈那有些地方叫憍陈如,翻成中文叫做火器,因为他在家的时候是一个祀火的外道,所以叫作火器。这当中其实是五个比丘,这五比丘是很有名,因为这五比丘当初佛陀出家的时候是做佛陀的侍者,在佛陀成道以后也是最先得度,可以说是整个娑婆世界,最早成就的僧宝,就是这五比丘。这五比丘有哪五位呢?一、憍陈那尊者,二、马胜尊者,三、跋陀尊者,四、摩诃男尊者,五、十力迦叶尊者。

  这五位比丘首先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段是经家叙仪,以下就正式的来陈述它的因缘:我们五位比丘,过去曾经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还有鸡园修学禅定及种种的苦行。

  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最初是来到了鹿野苑,来度五比丘,所以他们就看到佛陀成道,这时候佛陀为五比丘于佛音声悟明四谛宣说四谛法门。佛陀成道以后,观察过去的因缘先度五比丘,而三转四谛法门。透过了示相转、劝修转跟作证转,来发明整个世间上跟出世间的因果,所谓的苦集是世间有漏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无漏的因果。

  蕅益大师说:四谛法如果汇入到圆教的时候,是一念的迷就落入了苦集二谛,一念的悟当下就是灭道二谛。所以说,世间因果、出世间的因果,只就是一念的迷悟,而各自显现,这是比较深的四谛。

  这个地方是说明,憍陈如五比丘,他们最初学道的因缘,以下正式的说明,他的修学的过程。

  蒙印命名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佛陀在三转四谛法门以后,就问五比丘说:汝等解不?在最初解的时候,示相转的时候,佛陀讲出四谛的相状。这时候憍陈如比丘就称解,当下在初转四谛的时候,憍陈如比丘就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我初称解,在初转的过程当中就完全通达四谛法门,就真实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时候如来就印证憍陈如叫阿若多。阿若多翻成中文叫最初解,因为他是整个佛陀弟子当中,最初开悟的,最初成就果位的比丘,也就是一个最早僧宝的出现。

  妙因密圆。

  这地方要注意:我们前面说过,这地方只要是谈到小乘的修学都是有迹门跟本门。从憍陈如比丘示现的迹门来说,他是观四谛,当然他观四谛是观生灭四谛。四谛法门主要从声闻法说是四念处,主要还是无常无我。他从四念处当中去观察他的五蕴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而这变化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主宰性,因为它要怎么变你控制不了。

  你说:我现在要变好,或者变坏,你身体要变得更健康,或者变得更虚弱,你作不了主。你只知道它会变,但是怎么变是由业力决定。所以我们从五蕴身心的变化当化中,我们知道没有一个真实主宰的自我来主宰,所以他证得我空真如而成就阿罗汉,所以阿罗汉的最初证得是我空真如,他只就是知道在整个根尘识当中没有一个主宰的我。

  但是根尘识本身是怎么回事,这个法是怎么回事,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完全不知道!这个只是一个声闻的迹门。

  但是妙因密言讲到憍陈如的本门,讲他正式证得圆通。他不但是从四谛当中,观察无常无我证得我空真如,而证得阿罗汉,他更能够观察这个音声,它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音声是个假相。为什么?因为它会变化。

  我们只是看到这个假相,而被这个假相所转,那就是标准的生死凡夫,从这个地方起烦恼造业。

  那么一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看到一个假相,他马上会做一个观照,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一段我们在前面的三卷半讲得很多,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会探本求源,这怎么会有声音呢?它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就顺着开始去找,这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从嘴巴中来,嘴巴也不会讲,怎么会有声音?身体也没有声音啊!当然我们一直观进去的结果,得到一个答案,就是觅之了不可得。

  所谓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声音只就是一个因缘的和合而虚妄的显现,当因缘消失的时候它也就消失的,而它的本质就是众生本俱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他从相中,能够从相里面悟入到性,这是一个关键,破妄显真。

  我们从它一个表相,而看到一个真实的体性,这个就是妙音密圆。妙音指的是它的一个假相,音声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但是你能够回光返照的时候,你就能够看到它的本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蕅益大师说:这也是正式说明性因真空,性空真因,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而循业发现。

  说是怎么会有音声呢?音声的本质,只就是一念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随着众生的音声而各自循业发现。所以你看一个音声,一百个人去听这个音声,一百个听到的音声都不一样。

  这表示什么?表示音声这个法不真实。

  如果音声是真实的,每一个人听要完全一样,因为它有真实的法。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福报大的人他听到的音声都是悦耳的,苦恼的众生听到的音声都是刺耳的。这个就是说明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为我们的心性是受业力的熏习,而各自循业发现。所以我们能够从假相当中把心带回家,就是从妙音当中而悟入了密圆。

  这是说明他成就圆通的,当然他成就圆通就不是阿罗汉了,至少是圆教的初住,别教初地。

  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我最初是从佛陀的音声的教法当中,而悟入了四谛法,证得我空真如,断除见思惑,证得阿罗汉果。

  这地方迹门,妙音密圆讲本门。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佛陀问我修证圆通的法门,正如我自己所修所证的过程,我个人是认为,以音声为所观境,是最为无上、最为殊胜的。

  憍陈如比丘,自己从凡夫到最初成道的一个修学过程,把它表达出来。

  这地方有一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在整个二十五圆通,本来这六尘,应该色声香味触法,应该色尘排第一,怎么声尘排第一呢?

  蕅益大师说:为什么把声音排在第一个?

  蕅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此方就着娑婆世界的根机来说,音声对我们的影响是特别的重大。所以释迦牟尼佛出世,是以音声来作佛事,把所有的圣道放在音声当中,你看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音声里面有很深的道理在。所以二十五圆通最初是以音声,所谓的所观境,所闻的声尘排第一,而以耳根为最后,以能闻的根排在最后,以音声当作最初,以耳根为最后,这表示一前一后的互相呼应,而相契于娑婆世界的根基,有这一层意思,也有暗示其实圆通本根就在声音。

  你看我们的净土宗完全靠声音,所以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谁代表阿弥陀佛?当然很多方式,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要变现什么相貌都可以,如我们现在画一幅阿弥陀佛的画像也可以,用玻璃纤维做一个佛像来代表阿弥陀佛也可以,但是最简单的就是音声,你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诶!佛陀就出现,最简单、最明了,最直接、最了当,然后你把这个声音再听回去,你就跟他相应,跟本尊相应。

  临命终的时候这种操作的方法最简单、最直接,因为娑婆世界整个佛法的功德,都是靠音声来传递。你看我们中国为什么发展出这么殊胜、广大的梵呗,有多少人是唱《炉香赞》而启发善根,它的音声就在传递一种圣道的力量。

  这个当然娑婆世界很适合,因为我们习惯性在六根门头当中,我们喜欢从耳根来吸收圣道,这地方佛陀也就顺众生的根机,把音声排在第一个,把耳根排在最后,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