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净界法师


    这一大科是讲到《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法门,这是说明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二十五个方便,这二十五个法门,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持,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是指的我们在正念真如的时候,它的所缘境是特别广大的,可以说是整个因缘所生法,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根尘识都是我们的一个所观境。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由过去的业力,而变现一个六根六尘六识,我们依止我们的六根来攀缘六尘,而产生六识的分别。大概一个众生,一生的生命当中,我们身心世界的活动就没有一个人离开十八界。所以在整个日常生活都是《楞严经》的所观境,这一点是跟一般的三昧不太一样。

  你看我们念佛或者持咒,我们一定要远离外在的因缘,都摄六根,一定要把外在的因缘放下,另外提起佛号,另外提起咒语。《楞严经》不必,你平常经常打妄想的地方,你平常经常起烦恼的地方,就是你生起观照的地方。《楞严经》的特色就是就路还家,你平常熟悉的地方就是你修行的地方,你不必再改变地方,所以它的特色是方便有多门。

  归元无二路,但是它真正观照的智慧,其实是相通的。二十五圆通的观照的智慧,都是空假中三观。你不管遇到什么境,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空观,空观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我们前面三卷半的经文经常强调,你看到事情首先的第一句话,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不要被物质的一个假相所迷惑,你要看到这假相的背后到底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所以一个人经常会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就不容易起颠倒了。我们会看到一个我空法空相应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本体。这个就是我们刚开始第一步要做的从假入空,从一个身心世界的根尘识的因缘法,回归到一个整体的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

  假观又开始从空出假,又从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又回到我们现在的身心世界。我们现在的因缘有它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我们要找到我们的定位,我们怎么利用我们今生的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所以假观是你也不能否定你今生的因缘,人身难得啊!

  所以我们在从假入空的时候,破除我们的我法二执,但是我们从空出假的时候,依止是一种大悲的愿力,我们假借今生的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来求生净土。当我们把整体的真如观跟个体生命的因缘观达到平衡的时候,那这个就是中观了,空假中三观,就这样操作的。

  不过我们从本经来看啊!初学者他是偏重在空观的,偏重在从根尘识的这些假相,回归到我们我空法空相应的真如本性,这空观是一个重点,从解脱道的角度这是一个重点。你能够掌握以六根六尘六识为所缘境,而生起空假中三观,那么你大概就能掌握整个二十五圆通的一个纲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六 迦叶观法(二)
净界法师


观法得果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

  迦叶尊者观察法尘而成就了圣果。这个地方讲到迦叶尊者今生的迹门。

  迦叶尊者他在选择所观境的时候,是观察这世间的一切六尘的生灭变坏。

  这个地方的六尘,我们加以解释:

  这地方的六尘其实指的就是法尘。那为什么叫六尘呢?因为他是前五识攀缘五尘,而落谢到心中的一个影像。换句话说,其实这个六尘是过去的,它曾经所发生过的,所见闻过的事情。

  迦叶尊者在修止观的时候,他就回忆过去的前五识攀缘五尘所落谢的影像,而这影像他观察它也是生灭变坏。所以从这个地方他发明了我空的真如,他知道五蕴身心没有真实的自我。所以它就依止这我空的空寂之理来修习灭尽定,灭尽定就是在灭除我们身心世界的第六意识的受想二个心所,还有第七意识染污分的这一部份的心所。所以他的心是特别的微细,只有第八识跟第七意识的清净分现前。

  他的身心多么微细呢?他的身心世界能够在禅定当中,经过百千劫的时间,就好像一弹指的短暂时间。

  迦叶尊者身为佛陀的初祖,他现在在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菩萨的降世,把释迦牟尼佛的法衣交给他,他入的就是灭尽定。他的灭尽定为什么那么久呢?这当中跟他空观的智慧有关系,以空寂的智慧来修禅定,所以它禅定的力量就加深。所以他做一个总结,我以空法而成就阿罗汉,我就是以我空的智慧来照见我空的真如理,而成就阿罗汉果。

  这地方按照蕅益大师解释,这是他今生的迹门。下一段就讲到他过去的本门。

  蒙佛印可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世尊经常赞叹在诸弟子当中,迦叶尊者是头陀为最,头陀我们翻成中文叫抖擞,就是我们说的苦行,依止苦行来抖擞我们的精神。

  迦叶尊者他所悟的理其实是下面这一段:

  妙法开明,消灭诸漏。

  妙法指的是他第六意识的法尘,他能够通达这个法尘其实当下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前面他是发明法尘是我空的,这个地方他同时看到法尘有不空的因缘,空假不二的道理,空假不二当下就是我们众生本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依止这中道的实相理,灭除心中的无明,而证得清净法身,位在圆教的初住。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佛问圆通的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我是以法尘为所观境,最为殊胜无上。

  我们看到大小乘的修学止观,一般小乘在修止观他一定是先修无常无我的,因为他要先破见思烦恼,这个对治止观。所以在这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凡是小乘的,在示现的迹门,他一定先修我空观,然后再修空假中三观,悟入中道实相,它是有迹本二种的差别,这地方要把它分清楚。后面会讲到普贤菩萨,他就直接进入中道实相,对治止观就不谈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七 阿那律观眼


净界法师


    辛二、观五根

  五根它是把耳根放在最后面,因为耳根是娑婆世界最为契机的法门。所以佛陀要详细的说明,所以把耳根拿掉,所以剩下五根。

  (分五:壬一、阿那律观眼。壬二、继道观鼻。壬三、牛呞观舌。壬四、余习观身。壬五、须菩提观意)

  壬一、阿那律观眼。

  观指的是能观的智慧。我们前面说过,整个《楞严经》的妙观察智所依止的就是一心三观,这个观指的就是一心三观。眼指的是他的所观境是眼根,这地方的眼根指的是胜义根,它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但是这地方的根特别指的是心法这一部份,也就我们说的,见闻嗅尝觉知这一部份,不谈色法,谈的是心法这一部份。

  精勤失目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先讲阿那律尊者他所发生的因缘。我们讲到《楞严经》的修学,就在你平常日常生活中所发生来修学,你不必离开你的因缘,就是你平常很熟悉的因缘,可能是好因缘,也可能是不好的因缘,顺逆皆方便。

  阿那律陀翻成中文叫无贫,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生曾经做一个农夫,他去田里耕田的时候,就带一碗饭准备中午吃。在山上住了一个辟支佛,辟支佛平常入定,但是他七天会下来托钵一次,他这一天下来,他要回到山上的时候,竟然是空钵而回。这农夫看到这情况起大怜悯心,就把他唯一的一碗饭就供养给这辟支佛。因为能布施的心非常的虔诚,所布施的田又是一个辟支佛,他招感九十亿劫的时间不受贫穷之苦。

  阿那律陀是佛的堂弟,在阿罗汉里面他的福报是相当大的,在经典上说,阿那律他去托钵,不管是贫穷人给他多么粗糙的饮食,只要入阿那律的钵,一定变成甘露味,不管是什么东西,他的福德力就是这么强,他要是吃剩的,把这个钵倒给别人又恢复原状,所以他的善业力特别强,所以他有资格称为无贫。

  阿那律尊者从座位站起来,来说明他修学的一个过程,他说:我刚出家的时候,当然他是八王子出家,带有贵气。有一个毛病是常乐睡眠,这个睡眠他也不是一次二次,他是经常性的在佛陀说法的时候睡觉,后来有一次,佛陀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诃责这阿那律说,你经常在我说法的时候睡觉,你未来的果报是变成一个畜生,蛤蟆一类这种动物。身为阿那律尊者,他听到佛陀的诃责以后,可以说是涕泪悲泣甚至诃责。他如是思惟,所谓听法的目的是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依理起观,才能够破除心中的颠倒,那是一个解脱之门。既然我在这个地方睡觉,这个过失很重,他依止大惭愧心,后来七日七夜就不睡觉,眼睛过度的疲惫就失去了双目,而生大苦恼。

  这地方是说明他过去的一段过失产生的因缘,这因缘也启动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机。

  成就心眼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大慈悲的佛陀,看到阿那律尊者失去双目生大苦恼,就教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乐,喜乐;这个见值得我们注意,我们一般的见,叫做因缘所生法的见,一般因缘所生法的见,要用眼根来见,眼根攀缘色尘产生眼识,所以我们一般的生死众生,都是在十八界里面造成一种轮回相续的力量,但是这见,它是一种心性的见,就是我们讲见性,它不必依止眼根它,已经超越眼根。依止见性来照明,来照了我们本性的光明智慧,产生一个不可破坏的犹如金刚的三昧;也就是说,这三昧的特色是:我不因眼观见十方,我从今以后不必假借眼根。眼根败坏了,见性没有败坏,你看你眼睛败坏了,你还是有看得到啊!你看得到暗相。我们问瞎眼的人说:你看到什么?他说:我看到前面一片黑暗。前面一片黑暗就是你看到了,见到光明、见到黑暗都叫做见。

  他这个时候,已经不必再假借眼根就能够照见十方。这个十方是包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而且当时的情况是精真洞然,也就是说他所依止的是一种,精纯的见性而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清楚分明,能够照见十方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他这时候叫半头天眼,他前半段的头看得到,后半段的头看不到。

  这个是讲到阿那律尊者,在眼根败坏的过程当中,他已经不必依止眼根,他就能够看到物质。

  蒙佛印证

    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从迹门来说,佛陀就亲自印证他已经成就阿罗汉果。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正如我所修所证,我所悟的真理是旋见循元;见就是我们能见的功能。我现在能够把这能见的见分,不向外攀缘而回光返照,开显我内在的见性,而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法性。

  我们一般的人是用眼睛看,阿那律尊者用是心来看,那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念心性观察世界,那是无障碍的境界。这是讲到他的一个本门,他所觉悟的真如理。

  大概整个《楞严经》的圆通法门,都是要破根尘识。你看我们眼睛来说,眼根攀缘六尘就产生六识。那么这个方向是什么?向外攀缘。

  《楞严经》他就是破和合识断相续心,破根尘的和合。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依止眼耳鼻舌身意,依止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六识的分别。而《楞严经》它的想法就是,你要能够到达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它的方向是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去找你的最初的本来面目,你不要老是被这个假相所迷惑。

  它是二个方向:第一个、你从这边出去,那就是根尘识的境界;那么回光返照,那你就到达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二方向大家要弄清楚,就是我们常说的《楞严经》的修学,二句话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二句话你要经常记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八 继道观鼻
净界法师


    壬二、继道观鼻。

  继道尊者他所观的是鼻,鼻根嗅的功能。我们看他过去的因缘,就知道他为什么以鼻根当所观境。

  因缺诵持

    周利盘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周利盘陀伽他过去的因缘。周利盘陀伽翻成中文叫继道。就是古代印度她们女众生产,不能在自己的家生产,要回到娘家去。因为继道尊者的母亲,在回家之前,因为事情的忙碌来不及回家,所以快要生的时候,才匆匆忙忙的赶回去,就在这道路的小道的旁边出生,才叫做继道,是这个因缘。

  继道尊者他出家以后,是怎么回事呢?我阙诵持,无多闻性,也就是说他的本性是愚痴暗钝,没有忆持诸法的功能,所以他没有这种多闻强记的功能。因为这个周利盘陀伽他过去生,在迦叶佛时代是三藏法师,但是因为他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因为悭法的关系,对佛法有所保留,就招感生生世世愚痴,到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这种业报还没有结束。所以说,他是缺乏忆持的功能。

  最初值佛,闻法出家,我最初看到佛欢喜,而且也听闻佛法,他毕竟是有善根,听闻佛法而出家。佛陀曾经要他受持一个伽陀,四句偈。

  这地方蕅益大师讲到说:是什么四句偈呢?说是: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这就包括戒定慧。

  尊者对这个偈诵,只有这四句偈,在一百天当中,记到前面一句就忘了后面一句,记到后面一句又忘了前面一句。《唯识学》说的心于所缘明记不忘的念力,非常薄弱。所以他哥哥(他哥哥也出家)就非常的恼恨,就要他回家还俗。周利盘陀伽他在回家的路上,他走到了半路遇到慈悲的佛陀,佛陀当然明知故问的说:你要干什么呢?周利盘陀伽就如是如是的报告,佛陀说你不要回去,我来教你一个修学的方法。

  奉教调息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剎那。

  佛陀怜悯尊者的愚钝,教我安居,调出入息,你现在这念力这么薄弱,没关系!修习的方法多的是,这根尘识,这个部份弱没关系,你找你强的部分出来。你现在先把万缘都放下,你要安居静处,到一个闲静的地方住下来,然后调和你的出息跟入息,修习止观。他怎么修?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剎那。

  周利盘陀伽因为他念力薄弱,他就不能用念力来修学,那怎么办呢?

  佛陀说:你注意你的呼吸。这个地方就是随息,数、随、止、观、还、静,不是数息是随息,只是知道而已、知息出,知息入,你知道你的气息从鼻端到丹田,又从丹田到鼻端,你知道它进,知道它出。经常有事没事就注意自己气息的活动,慢慢慢慢的使令内心达到微细禅定的境界。

  禅定现前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剎那。

  他可以看到他的身心世界,他内心的世界那种生住异灭的四种相状,他的念头生起、相续、变化、消失。他这时候看到他的诸行,诸行指的是前面生住异灭这四种相状,这种剎那剎那生灭的相状。

  到这个地方只是说明尊者成就了禅定,还没有说他成就智慧,但是他至少已经把心静下来了。

  开悟得果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其心豁然,豁然指的是开启他心中的智慧。因为他心静下来,他看到他内心世界的生住异灭种种的变化,他就体悟到我们内心是一个无常无我的道理。因为它生灭变化,所以没有常依主宰的我,所以他成就一种大无碍的智慧。依止这个无碍的智慧,就断除三界的见思,成就阿罗汉果,安住在佛的座下,安住在佛的座下,指他成为佛的常随众,而成就小乘的无学。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现在您老人家问我圆通的法门,正如我自己所修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我就在观察我鼻端的出息跟入息当中,而我回光返照,观察这个出入息,问他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不随这出入息的相状而转,色相归性,从外表的假相,而找到它一个不生不灭的嗅性,见闻嗅尝觉知的嗅性,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是最为殊胜无上。

  我们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时候,你看周利盘陀伽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过去的业力是不完整的,我们曾经造了很多很多的善业,但是也造了一些恶业,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跟缺点。

  所以在整个修学的假观当中,假观最重要就是找到你的定位。我们中国最高的哲学说叫易经,整部易经就在讲定位的问题,人生的趋吉避凶就是你的位置,你找到你的位置没有。当然它的位置是变化的,二十岁的时候,你二十岁的位子、你现在刚出家有刚出家的位置、你出家十年你有你的定位,到了二十年你又有你的位子,出家到了五十年,到了老和尚了,你又有你的位子,有些话你就不应该再讲。找到定位你才知道进退,才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才不会进退失守。

  你看周利盘陀伽,他念力很薄弱,你一天到晚要背东西,他越背越没有信心,这一条门过不去嘛!过不去你硬要过,你今生就是空过了,到最后只有还俗一条路而已。你看佛陀说:没关系,转个弯,你不能够背东西,你注意你的呼吸,诶!从这个地方,方便有多门,成就圣道。

  我讲实在话,世间上没有利根跟钝根的差别,你觉得你很钝根,那表示你那个门还没有找到,你那个最有利的门还没有找到。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质,你看周利盘陀伽,他四句偈一百天背不起来,但是他找到他的定位以后,很快的成就禅定,很快的证得我空,最后变成一个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

  所以首先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你应该做什么事,我们讲就路还家,你适合做什么?解门、行门,什么适合你就做什么。我们不能够抛弃过去的束缚,你过去生当中串习产生一定的力量。为什么有现在呢?有过去才有现在,怎么会有今天呢?因为有昨天。

  你看《唯识学》,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生命就是一个水流,我们因为有很多的过去、过去,才有现在,你不能够说把过去一刀二段,全部否定过去,你否定过去,你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诸位你看看二十五圆通,他都有一段过去,然后他跟什么因缘特别熟,佛陀就教他怎么修行。这个叫做顺势而为,你的过去这方面特别厉害,你就从这边下手,没关系!方便虽然有多门,目标是一样,结果是一样。

  这个地方周利盘陀伽的修学值得我们深思,找到自己的定位,比你的努力更重要,你找到你的定位,你的努力才有效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九 牛呞观舌


净界法师


    壬三、牛呞观舌。

  这个地方的所观境是舌根的尝,见闻嗅尝的尝,从尝当中而悟入了如来藏妙真如性。

  口业招报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憍梵婆提翻成中文叫牛呞,什么叫牛呞呢?因为他过去的罪业,他从小他那个嘴巴,他吃饱饭以后就会不由自主在那边空嚼,嘴巴就是动来动去的空嚼,养成习惯了,乃至于证得阿罗汉果,都经常保持这空嚼的习惯。佛陀看到他这个样子,害怕众生毁谤,请他到天上去,因为天人都有神通,不会毁谤他。

  尊者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我过去生口业很重,特别是恶口跟绮语,过去生特别重。这当中最重的就是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他过去生曾经出家,做一个小沙弥的时候,看到一个老比丘,这老比丘没有牙齿,他吃饭的时候在那边嚼来嚼去,他就讥嫌说:你这个老比丘吃饭就像牛在吃草一样,非常没有威仪。这老比丘就跟他讲说:你要赶快忏悔,你这样毁谤我,我是一个大阿罗汉啊!沙弥听到以后非常恐慌,当下跟他忏悔。虽然忏悔的力量灭除了他地狱的果报,但是他也有剩余的果报,堕入五百世牛的果报。他做五百世的牛,他出世以后还有这种咀嚼的习气,所以叫牛呞。他脱离牛的果报今得人身,在世世生生当中,仍然在嘴巴有空嚼的习惯。

  这是他讲到他过去的业报,当然这个业报也启动了他修行的转机,因为他这方面经常咀嚼,他就会注意他的嘴巴。注意他的嘴巴,诶!这就有希望了。一个人开始注意某一种东西的时候,就是他回家的时候。看经文就清楚了:

  教修止观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

  因为他嘴巴经常嚼来嚼去,他很自然就会注意他的嘴巴。所以佛陀就始令他就路还家,说:你过去依止舌根造恶业,现在还是依止舌根来修观。

  教他怎么修呢?修一味清净的心地法门。

  这一味清净怎么说?

  我们的舌根去接触食物的时候,是很多滋味的,有酸甜苦辣很多滋味。但是很多滋味是你向外攀缘的时候,你有很多滋味,当你回光返照的时候,你问这舌根的尝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你有这么多的滋味呢?你为什么能够知道这么多滋味呢?这时候回光返照,他能尝的尝性,那是一个一味的,那是一个清净的,一个心地的观照法门。所以我得灭心,灭就是灭除根尘的障碍。

  你看我们一般人,六根一定要跟六尘相结合,那个力量是拔不开的,根尘一结合就完了!这个识就产生了,识一产生,颠倒的心,造业的心就出来。

  所以他这个地方一味清净的回光返照,就灭除了根尘的结合,而因为灭除根尘而入了法性,依止法性的智慧来修三摩地。在三摩地当中,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这时他观察我能够尝味的功能。我怎会知道这个酸甜苦辣呢?这酸甜苦辣非从根有,也不从尘出。你说根会产生酸甜苦辣吗?当然不可能,也不是从色尘而有。这时候迥脱根尘,而证得我空的真理,那是非体非物,非体,它不是从根而有,非物也不是从外面的尘而有。这时候他把根尘的障碍破坏掉,破坏根尘的和合。

  超离得果

    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依止我空法空的正念,就超越了世间的见思烦恼,向内脱离身心。这身心包括了六根跟六识。外面潜伏六尘,所以远离三界业力的系缚,如鸟出笼;笼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明了的心,它本来是无障碍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我们一念颠倒的无明以后,就产生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就产生了根尘识。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是被根尘识所障碍,你看你眼睛看到一个色,你很自然就心光外泄,就跑出去了,耳朵听到声音,你也习惯的心随境转。所以我们平常的问题就是,被这六根、六尘、六识给障碍住了。

  这个尊者他一回光返照。我们讲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候脱离了身心世界内在的根识,也脱离了外在的六尘。离垢销尘,远离根识的污垢,也消灭了对外尘的执着,所以法眼清净,法眼是空观的智慧,他能够了知一切法了了分明,但不为一切法所系缚,内心是一味的清净,而成就阿罗汉果,如来亲自印证我成就小乘的无学道。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还味旋知,味指味觉;内心的舌根接触滋味的时候,不随外面酸甜苦辣的滋味所转,而回光返照能知的是谁?为什么我能够知道酸甜苦辣呢?知道酸甜苦辣是谁?他这时候他悟到这个谁的时候,他的心,他本来是向外,现在开始向内,向内以后就悟到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他依止这样的法门,斯为第一。

  其实《楞严经》就是在破根尘识,因为所有问题都从这个地方来。六根跟六尘一接触的时候,一碰撞的时候,就把六识创造出来。你看《唯识学》它是事后才处理,已经产生六识了,我才来对治。你把问题创造出来了,我再把问题慢慢慢慢把它收拾起来;你垃圾已经创造出来,我把垃圾好好扫干净,你再创造,我再扫一次,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唯识》的观念就是这样,它是从识来对治。《楞严经》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你把垃圾创造出来,那你垃圾为什么会来?它看的问题看得更加的深入。

  《唯识学》是根尘碰撞以后产生了六识,六识里面带动了我执、法执创造烦恼,所以他从六识当中去对治;《楞严经》是根本你在根尘碰撞的时候,它就把根尘破坏了,连识都没有出现,它的圆顿止观是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止观你要是能够掌握它的方法,掌握它的技巧,对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的正念非常有利、非常有帮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十 余习观身(一)
净界法师


    壬四、余习观身。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说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一个修行人,你要找到你的方便门,你过去生的因缘,你在六根、六尘、六识,哪一个门是你特别熟悉的,你修起来会事半功倍,甚至于日劫相倍,找到你的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点掌握到门的时候,你要掌握它一个修观的方法,空假中三观是怎么观的,它的一个操作的过程,你要很清楚。

  你若掌握你的门又能够掌握修观的方法,那你这个人就上路,虽然还没有达到目标,但是你已经知道你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你的生命没有空过了,每一天对你来说都是在增上。所以我们在修止观,第一个掌握你的门,第二个掌握你的智慧,这二个重点。

  听闻苦谛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

  毕陵伽婆蹉翻成中文叫余习,因为他过去生五百世的婆罗门,身份特别的尊贵,所以他养成一种贡高我慢的习气。比方说,他要过恒河的时候他不坐船,就在恒河边叫河神出来,说:小婢断流。当然他身为一个阿罗汉,讲话有威德,河神乖乖就把河水断掉,让他走过去。经常这个样子,河神就非常生气,就去禀告佛陀,说:某某阿罗汉,经常要我去断流,他对我也很不客气,叫我小婢。佛陀就请毕陵伽婆蹉,如是如是的告诫,说:你不应该对河神这种态度,你要向他忏悔。毕陵伽婆蹉跟河神忏悔的时候,他还说:小辈莫瞋。这时候,佛陀就出来打圆场说:其实他没有这种意思,他是阿罗汉,他觅之我都不可得,他怎么会贡高我慢,这是他过去的习气,所以叫做余习。

  尊者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讲他过去的一段因缘,说:我刚开始发心随佛出家修道的时候,佛陀经常开示什么道理呢?佛陀经常的来开示世间苦谛的道理,不可乐事。佛陀经常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观世间呢?

  用三个角度来观世间:

    第一、这个世间有很多苦恼的事,比方说老,衰老的时候身体虚弱,病痛的时候,死亡的时候,这种不安乐的果报现前的时候,会产生苦恼,观察苦恼的事情是逼迫的,叫苦苦。

    第二、你观察世间上有一个安乐的果报出现,但是安乐的果报它有一个问题,它容易变化,你看昨天是这样,今天马上改变了,你根本捉摸不定。所以快乐的果报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不安稳性,你没有安全感,你明明花了很多时间掌握到它,但是它又变来变去的,所以这不安稳本身就是苦,安乐的果报叫坏苦。

    第三、行苦,这个不苦不乐的境他有迁流之苦,它就整天在那个地方扰动,对我们寂静的心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叫行苦。

  他平常就经常思惟无常、苦的道理。

  这是他出家,他所学习的法门。

  专思伤足

    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

  有一天他在城中乞食的时候,因为内心专心思惟苦谛的法门,所以他不知不觉当中,就被路中有毒的刺伤到了脚足,整个毒跑到他的筋脉的时候,全身疼痛,非常的疼痛。

  疼痛是一个刺激的感受,就产生他修止观的契机出现,因为他的疼痛也就带动他的专注力。我们看他怎么利用痛的感觉来就路还家。

  参究身觉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

  这当他疼痛现前的时候,也就带动他全身的专注力,他就正好于此色身的疼痛的感受来当作所观境。这时他并没有被疼痛的假相所转,反而是生起观照。他说:为什么在我的色身当中有一个了知的功能,能够知道疼痛呢?我观照我的身心当中有一个了知的功能,这个了知的功能,能够去觉察我色身的疼痛。这时候他就回光返照,问这了知的功能、知道痛的功能:你从什么地方来?

  这个地方他发觉了,这了知的功能有二个相貌:第一个、虽觉觉痛,在我的色身当中有一个了知的功能,它能够很清楚的知道疼痛的感受,也就是说他跟疼痛是相应的。第二个、觉清净心无痛痛觉,但是他又找到另外一个了知的功能,这个功能它是安住在清净心,它是没有疼痛感觉。所以当他内心感到疼痛的时候,他观察那疼痛的感受,发觉他的内心当中有二种功能:第一个是感觉到疼痛,第二个是没有感觉到疼痛。

  这时候他就深入的思惟,为什么在我一个身根当中,有二种知觉存在呢?一个是疼痛所能到达的,一个是疼痛所不能到达的;一个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声香味触法,一个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在我色身当中,这二个功能都存在呢?

  他这个地方就产生这样的一个疑情,也就值得他深入的去观察,探讨他生命的真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