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你要先找到不变的体是非常重要!


净界法师


      甲二、正宗分
      分六:

      乙一、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乙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
      乙四、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
      乙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
      乙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

      乙一、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分二:丙一、正明理性。丙二、广破余疑。

       显就是开显,开显如来藏性。

       如表示我们内心当中有不变的体性,叫做如。你的外境怎么变,它永远是不变的,你前生是一只蚂蚁,它也是清净本然,你今生是个人,它还是清净本然,你不管是造什么业,它永远都是清净本然的,这叫做如。

       我们这一念心有来的作用,它有随缘的作用,你用人天五戒十善业力薰你这一念心,它现出人天果报,你用杀盗淫妄的业来薰你这一念心,它显现三恶道的果报,所以它有这个来,有随缘的作用。

       我们这一念不但具足不变之体又具足随缘之用,这叫做藏。就是含藏二种的道理,不变跟随缘二种道理。这道理是妙真如性的,是微妙而不可思议的真实道理,这些道理的确不容易了知的。我们这一念心有不变之体跟随缘之用,这个道理是微妙的。
  
       这种道理当中有三种谛理:一、真谛理是不变,二、俗谛理是随缘,三、中谛理是二个之间的平衡。

       第一大科先讲不变跟随缘这二种道理。

       (分二:丙一、正明理性。丙二、广破余疑)

       丙一、正明理性。先说明真如的理性,正明理性本经分二大段,首先发明不变之体,从经文的七处破妄,十番显见,都是在显不变的理体。后面的会四科,融七大再显随缘之作用。

     《楞严经》的修学,它是先成就不变再成就随缘。说以不变应万变,所以你要先找到不变的体是非常重要;因为你找不到不变的体,你永远在生灭的攀缘心中活动,永远不能了生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尊者的反省: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净界法师


    正明理性。(分四:丁一、当机悔请。丁二、大众愿闻。丁三、如来答示。丁四、大众圆悟)

    丁一、当机悔请。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我们前面讲到阿难尊者在自恣那一天去托钵,结果遇到摩登伽女的zai 难,文殊菩萨持《楞严咒》把他救回来。救回来以后,阿难尊者在这个地方做了二件重要的事情。

    一、心中悲悔,他感到非常的悲痛悔恨。

    二、祈请大教,他正式的向佛陀祈请首楞严王三昧的大教。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阿难尊者被文殊菩萨救回来以后,他首先看到佛陀的时候,他先顶礼佛陀。为什么呢?因为感恩佛陀的救护,佛陀若不在这个时候持《楞严咒》去救他,他可能就要将毁戒体了,所以他对佛陀感恩。

    其次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相貌呢?感到非常的悲泣,他感到非常的悲痛悔恨。悔恨什么东西?恨无始刧来他内心的修学只是一向多闻,而未全道力。

    我们知道阿难尊者身为佛陀的侍者,他做了十二年的侍者,佛陀到处讲经,阿难尊者都在旁边听,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但是他听了那么多道理,他遇到摩登伽女那邪咒在障碍他的时候,那还是心随境转,作不了主。

    为什么呢?

    因为他只是一种听闻,他只是假借耳根来听闻法义,而没有把这道理产生一种内心的观照,他没用这道理来观照他的清净本性,找到他的家…这叫未全道力。因为只有听闻,没有产生智慧的观照,所以才会遭到摩登伽女的障碍。

    这是说明以攀缘心来修学的一个问题点,你如果是风平浪静的时候,在一个如法僧团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但是你遇到zai 难的时候,遇到魔要障碍你的时候,你就受不了了。因为你心中没有家,没有家来保护你;所以外境一旦刺激你的时候,你就控制不了,就是他还没找到清净的本体,这就是个问题。

    这是阿难尊者回来以后,他对他十二年修学的一个反省。第二、他正式向佛陀请求开示,这时他很至诚恳切的祈请十方如来,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一个果,成就这种果要有三种因:

    一、奢摩他,翻成中文叫做止,他要能够止息妄。

    蕅益大师说这是一种空观的智慧,以空观来止息我们心中有所得的妄想。

    二、三摩地,翻成中文叫等持,它能够平等执持一切万法在一念心中。这地方等于是一个假观,他从一念清净不变的本体看出去的时候,就能够看到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所以能不为一切法所动,而他能够掌控一切法。

    我们刚开始是被外境控制,这时候他开始控制外境,因为他找到了本体;从本体当中看出去的时候,看一切法是如梦如幻,这时候他能执持一切的万法在心中,叫三摩地(假观)。

    三、禅那,就是中观,翻成中文叫静虑,空假不二的一种中道的智慧。

    这三观是成就无上菩提最重要的基础,而修学三观它必须有一个最初的方便。我们讲道理是修观的方便,依教起观,圆三谛理,最初方便就是讲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三种谛理。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提出一个观念说:阿难尊者的反省,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很多的祖师就责难阿难尊者的多闻;但蕅益大师他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说:问题不在一向多闻,多闻是入道的因缘,重点在未全道力。因为我们在修习止观一定依止多闻产生正见,依止正见才生起止观,所以依教起观。

    六祖大师说:从大乘的角度,只问明心见性,不问禅定解脱。因为你没有明心见性,严格来说你没有资格谈修行,你还是在生灭法中活动,你内心当中还是一团糟,这地方处理完了,另外一个地方照样出问题,你只能做一个局部的对治,你不能够把内心当中做一个返妄归真的整体改变,你做不到,因为你没有找内心本体,所以这地方是一个关键,找到你心中的家是一个关键。

    这时阿难尊者就请示佛陀,我怎么找到我的家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一


净界法师


    丁二、大众愿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阿难尊者在请示佛陀修学空假中三观内心的依止,所谓的常住真心。

    这时与会大众还有从十方来的恒沙菩萨,我们前面说过这些恒沙菩萨都是来请教佛陀,都是来听法的,还有这些十方的大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二千五百个常随众,还有这些辟支佛等,这等包括了波斯匿王、长者、居士,这些当初在斋供的这些居士们,这时候都回到了祇桓精舍。

    阿难尊者在祈请首楞严王大教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心情,就是俱愿乐闻,都是以欢喜好乐的心来听闻。这种心情在《华严经》作一个譬喻说:如病思良药,如饥思美食,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这时候大家的心情就像是一个重病的人来追求良药,一个饥渴的人追求美食的心情。这时阿难尊者祈请完以后他就退回来自己的坐位,坐在那个地方保持默然,来纳受佛陀的教法。

    这段等于是说明,阿难尊者从摩登伽女那个地方回来以后的一个状态,他自己感到非常的悲悔,也正式向佛陀请法。因为阿难尊者的请法,就使令佛陀有因缘开显以下的整个教法。

    丁三、如来答示(分二:戊一、就事以显理。戊二、明性本具相。)

    戊一、就事以显理。

    理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就是我们心中的家, 那种清净的本性,叫做理体。因为它不变所以叫理。我们理体在哪里呢?就在这个事相,就在我们五蕴的身心世界当中,就在我们生灭变化五蕴身心世界当中去开显我们的本性。

    我们讲就路还家从生灭的路当中找到我们真实的家,就是就事显理。

    (分二:己一、逐破妄执密显真心。己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

    己一、逐破妄执密显真心(分二:庚一、征其发心本因。佛陀在开显楞严大教之前,他问阿难尊者,他最初发心出家的一个因缘。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庚三、广破七番妄计)

    庚一、征其发心本因(分二:辛一、如来问。辛二、阿难答)

    辛一、如来问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这时阿难尊者哭得很悲痛,哭完以后就坐在位子上,请佛陀开示。但佛陀这时候并没有马上开示,佛陀问阿难尊者一个问题。在问问题之前他跟阿难尊者先攀一个世俗的感情,佛说:阿难尊者,你跟我不是普通的关系,你我同气(气:同一家族),我们二个的关系是非同小可,不但是同一个家族,而且在世俗的情感、在世俗伦常方面还是均(均:同辈分,堂兄弟)。

    这地方的经文是很不寻常的,佛陀在经典当中很少跟自己的弟子们攀世俗感情,但这地方佛陀跟阿难尊者说:我们二个的关系是一个家族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天伦同辈的关系。佛陀很明显的跟阿难尊者谈谈世俗的感情,这道理何在呢?

    古德说:因为这时候阿难尊者,心中受到这么大的zai 难,说是他出家以后最大的zai 难,他心中的打击悲痛可想而知。这时候佛陀必须用世俗的感情来安慰他,使令他能够心平气和,才能够去领受以下的大法,尤其佛陀以后开始要破除阿难的妄心。

    所以如果他心静不下来他根本受不了,所以佛陀这时候就用世俗的感情来安慰阿难尊者。说我们二个之间是同一个家族,在人情的天伦上又是一个堂兄弟的同辈。

    佛陀说:你当初在发心出家的时候,你一定在我的佛法当中,你用你的眼睛看到一种很特别的相貌,你一定有感受到一种很特殊的功德相,才会让你下这么大的决心,来舍掉世间的恩跟爱(恩:最恩是父母之恩;爱:爱莫大于妻子之爱),能够舍弃父母之恩妻子之爱。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阿难尊者是白饭王的儿子,也是一个王子,所以他能够享受世俗五欲之乐,而且他能够得到父母的宠爱妻子的恩爱。他这时候放弃世俗安乐果报的相状而追求出家,他一定看到一个更好的相状,才会产生这么大的决心,才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取舍。

    这时佛陀就提出一个问题来问阿难尊者:你一定是对三宝的因缘当中,有一个地方特别的吸引你让你感动,所以你才会出家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二


净界法师


    辛二、阿难答

    依相发心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阿难尊者这时候就很坦诚回答佛陀说:是的。我当初的出家决定不是一时的冲动,我的确是有看到一种很殊胜的功德相。我看到佛陀从头顶的无见顶相乃至于脚掌的平满相,佛的三十二相是非常的殊胜微妙而无法加以形容。

    胜妙殊绝是指它的形状,而且三十二相它的本质上是形体映彻,它的体质映彻就像镜子一样,能够放出种种清净的光明;譬如世俗的琉璃宝,他不但是形状特别的美妙,还能够放大光明。

    阿难尊者说:我当初的出家就是看到佛陀有这么一个美好的相状,我看到这相状以后,我就产生一个想法。我经常思惟,哎呀!这殊胜相状绝对不是世俗的杂染的爱欲所产生的。

    这地方就是阿难尊者,他刚开始来到三宝出家的第一个发心。

    蕅益大师说:擒贼要先擒王。治病先要治病相,先把阿难尊者的攀缘心调出来,然后再把它破斥。

    相生之由

    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阿难尊者说:为什么这三十二相不是欲爱所生?因为欲爱所产生的精气是非常粗浊的,如此粗浊的气,它会创造一种腥臊的这种父精母血相互的交流,依止父精母血产生的结果,是一种不干净的脓血杂乱的果报体。因为它因地不清净,因地是一种贪爱烦恼的躁动,所以造成这种脓血不清净的果报。一种不清净欲爱的心,决定不可能产生如此殊胜而微妙的紫金光聚(聚:色身),不可能产生佛陀您这么清净光明的色身,不可能。因为贪爱的烦恼是杂染的,所以不可能产生这么干净的色身。

    所以我这样思惟以后,我就非常仰慕佛陀的三十二相,所以我就出家修学,我也希望能得到您这样的相状。

    蕅益大师说:攀缘心,其实从这个地方阿难尊者已经漏出消息了,说我为什么出家呢?很简单,因为我看到佛陀出家修行以后,我看到佛陀的相状改变了,你以前在家做太子的时候不是这种相状,你现在出家成道以后再回来王宫,哎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阿难尊者看到这样的相状产生感受。

    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影像,这影像会感生一个感受。从经文当中阿难尊者的感受,是一种快乐的感受,欢喜的感受,由感受就产生想法……佛陀的相状绝对不是欲爱所生,一定是清净的戒定慧所成就。

    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感受,有什么缺点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三



净界法师

    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感受,有什么缺点呢?

    因为你这想法最初的根源是从相状而来的,由相引生感受,由感受产生想法,由想法推动他的出家。所以你整个出家的想法都是因为有三十二相的关系,那么当佛陀的相状改变的时候就麻烦了;当佛陀有一天变老了,变丑了,甚至于佛陀死亡了,他的色身三十二相消失了。因为他是有为法,那你的想法是不是也改变了呢?

    因为你当初的想法是由感受来的,感受是由外境来的,而外境是生灭的,所以你的心也就跟着生灭了。所以你的发心是很脆弱的,随时可以破坏的。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因为你用相状用音声来求佛陀的功德,这都是生灭法。

    我们修学的心有二种情况,蕅益大师说:

    第一个心是外面给你的,你的心接触到外境产生发心,我为什么要修学?我看到三宝的形象非常的清净庄严,所以我愿意来皈依三宝。师父说:我看你皈依三宝的心不会持久,因为你看到三宝的相状很清净庄严,而万一三宝的形象被破坏了,你就不修行。

    你最初的心是由外面来的,外境刺激你才有这个心的,这就是生灭心。

    说你为什么修行,因我的内心当中具足跟佛一样的功德,因为我有清净的本性,我修行跟外面没有关系,我是在开显我的真如本性。

    所以当你在修行的时候,这一念心是从里面生起来的,这个心谁都不能破坏,魔王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印光大师文钞就有这样的开示:有人问印光大师说:大师,你一生弘扬净土法门,你到底看过多少感应的事情,多少人因为念佛的关系,有感应消业障,有多少人你亲眼看到他求生净土。

    印光大师说:全世界的人念佛都没有感应,全世界的人念佛都没有求生净土,我照样念佛,我照样求生净土,跟外境没有关系。

    不生灭心,印光大师这种心,第一个功德圆满,第二他的心不受外境所破坏。这个心就是我们后来,七处破妄,十番显见,讲了三卷就是要把它找出来的那念心。

    师父说:你现在不能在你生灭变化当中,找到一个不变的清净本性,你找不到那个心,你就很难修行。因为你这个心动得很厉害,稍微有一点八风一吹,你就动。

    这地方佛陀要破阿难尊者的妄之前,先把他的妄逼出来,你当初为什么修行?这样一逼就把它逼出来了,我当初是看到佛陀的相状而修行,缘外境而产生的心。

    这是先把病相找出来,佛陀后面会开始破除。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忘掉我们还有来生!


净界法师


    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分二:辛一、点示常心。辛二、劝修直道)

    辛一、点示常心。

    迷真起妄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我们是怎样生起妄心呢?因为我们迷失了真心,所以才有妄心;当我们迷失光明的时候,黑暗就出现了。

    佛陀说:善哉阿难!这善哉是很奇怪了,因为佛陀最后是要破他的,为什么善哉呢?善哉有肯定的意思,就是说阿难尊者你说得很对啊!

    这地方的善哉有安慰的意思,也有赞叹意思。安慰的意思是说:阿难尊者你毕竟刚出家没有多久,身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刚开始依止攀缘心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一开始不要说攀缘心不好,因为每一个人刚开始都是依止攀缘心,你看我们一定要眼睛看到佛像,我才能拜佛,我一定要把外面整个环境弄得很干净、很寂静,我才有心念佛。所以我们刚开始这个修行的心是不能离开外境而安住的,刚开始不可以的。

    所以身为一个初学者他缘殊胜的相来修行这是很合理的,我们不能说他错,只能够说他不圆满。

    所以佛陀要提升阿难尊者修学层次之前,先赞叹他说:不错!虽然你刚开始的时候依止生灭心,依止对立的思考。舍弃了世俗的爱,而追求一个更好的爱,以爱来舍爱;以一个殊胜的相状,来舍掉另外一个相状。虽然不圆满,但也不妨是一个初学的方便。所以佛陀基本上对于一个初学者是赞叹的"善哉阿难!"因为你至少能够知道善恶的因果相状。

    佛陀说:你应该进一步了解一个道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当中,他的生命是生死相续的。我们的生命是有来生的,这很重要!

    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忘掉我们还有来生,因为我们被现在的因缘搞得团团转。

    如果一个人没有来生,那事情很单纯,那你不用修行。因为我们死掉以后,人死如灯灭,那修行干什么呢?可怕的是我们死掉以后事情还没解决,还创造另外一个生命,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就是生死是相续的,因为烦恼产生业力,业力创造一个果报,这果报又创造一个五蕴的身心,然后我们的心攀缘五蕴身心的时候,又产生另外一个烦恼,又造业又得一个五蕴身心,就像车的轮子一样辗转的相续,没有停止的时候。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生死相续的果报呢?

    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常住的意思是不生不灭,它没有生灭相;真心是指它不随外境而变化,指它不增不减,从生跟灭的中间它没有变化相叫真心。

    这样的一个常住真心它的体性是性净之体是性明之体。

    净指的是它空观所成就一个不变的体;明指的是它随缘的作用;它有不变跟随缘二种的体性,这就是常住真心。也就是我们今天之所以会生死轮转,因为我们没有很认真的去观照,去安住在常住真心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