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观经精华导读】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十六观之五——池观(一)

净界法师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经文,辛五的池观。

    前面的宝树观,跟楼阁是不可以区分的,因为楼阁就在宝树当中,宝树是讲到住处的庄严。这地方的七宝池,是讲到受生的处所庄严。

    结前启后,次当想水。

    明标池体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次当想水,这里的水跟前面的水观,不太一样。前面的水观,水是沉静不动的,是一种寂静状态,因为那是观琉璃地的前方便,所以前面的水想是静态的。这地方的水是什么呢?是指八功德水,它是动态的。前面的水是要表显极乐世界的大地庄严,这地方的水,是要表显极乐世界水中的莲华,乃至于这里的水能够演说种种妙法,所以水是流动性的。我们看经文就清楚了。

    那么,怎样观八功德水呢?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首先标出极乐世界的水,是八池水,具有八种功德,它是澄净、清冷、甘美、润泽、轻輭、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具足这八种功德。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

    这八功德水,都是七宝化成的。这七宝,非常柔软而不坚硬。是从如意珠王生出来的。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娑婆世界的水,是从云层下雨下来的,极乐世界的水,诸位看极乐世界庄严图像,八功德水中间,一定有画如意宝珠,然后从如意宝珠当中,就像那个喷水池一样,分为十四个支,喷出水来。

    如意宝珠的意思,是说八功德水,它的温度、各种味道、甘美等等,都能够随众生的心意,自在变化。从如意珠王出来时,分为十四个方向,古德解释十四支,认为这是一种表法,他把十和四分开来看,十是表示这八功德水,它是遍满十方,圆满的;四,是表示八功德水有常、乐、我、净四种功德,这叫十四啊。

    简单说:就是它的前后左右上下十方,每一个方向都是常乐我净,所以叫做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每一支流,都是七宝妙色。前面有说水是七宝所成,所以水是七宝色。七宝池它的本质当然是七宝所成,但是水池的岸边是黄金为渠,池底有金刚的宝沙。智者大师解释说,为什么池底是金刚沙呢?因为这个水,是佛的不生灭心所变现出来的──金刚不可破坏,表示坚定而不可破坏的意思。这里,先把水的相貌讲出来,其实主要是要讲两个重点:一个是水中莲华的庄严,一个是水也可以说法。所以下一段文,才是水观的重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五——池观(二)

净界法师

    莲华庄严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当然有它的功能德用。在每一个水池当中,都有六十亿的七宝莲华,而且每一朵莲华的体积,它的周围有十二由旬那么大。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马上去住楼阁,不是这样,一般是先在莲华待一段时间,到后文九品往生就会知道。有些人时间长,有些人时间短,就像我们投胎娑婆世界,也不是马上就生活了,而是在母胎十个月。那么往生到极乐世界,它是莲华化生,你品位愈低,你待的时间就长一点,你品位高,你就早一点华开见佛。总而言之,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是在莲华化生,所以必须介绍莲华。

    水演妙法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这莲华跟水的配合,是有作用的。这个摩尼宝珠流出来的水——流注华间,它在莲华的华瓣当中流动,而且还流动到岸边的宝树,顺着树的上下流动,不是静态不动的。那么水一流动起来,就有声音。这个声音是做什么的呢?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乃至于赞叹诸佛相好。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这里主要是诠释极乐世界所说的法。当然,佛法跟世间法最大的差别,就是佛法有解脱分,它有解脱的功德,能够让我们了生死!如果你信外道,它的教义只能够让你升天,但不能了生死。所以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就是它有空性的智慧。

    对于空性的智慧,天台宗的诠释,主要有三个内涵:第一个、是以众生法为所缘境:它观察的所缘境,是以空性的智慧和众生法为所缘境。好比小乘法,它是从苦谛下手,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不断在变化,年纪大一点就有感觉,你现在的相貌跟年轻的时候不一样、体力也不一样。

    所以,虽然我们得到人的果报体,不管你福报大不大,心中就是没有安全感,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其实,我们都是娑婆世界的过客,是随时准备要离开的客人啊!

    《楞严经》上说,这跟你到一个地方去挂单一样,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长久住娑婆世界的,这就是无常。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走,这也就是一种死亡的威胁,所以福报愈大的人,面对死亡愈害怕,因为他不想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你好不容易来娑婆世界投胎,得到一个果报体,刚开始很不习惯、很陌生,你在生命里面搞了三、四十年,对家庭环境熟悉了,跟你的亲属也熟悉了,再不多久就死掉了。死掉之后,业力风把你吹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你又出生,出生的时候又很不习惯,然后你又熟悉了,又死掉了。

    所以我们在三界中飘来飘去,这就是无常的怖畏,也就是一种痛苦!因为你没有一种安稳性,我们人性对于快乐的诉求,就是寻找安全感。所以我们的快乐也叫安乐,能安稳才有快乐嘛。但不幸的是,身为一个人,你就永远缺乏安全感,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不知道这个业力风,要把你吹到哪里去,你不知道。因此,小乘的空观认为:无常就一种是痛苦;因为痛苦,所以是无我,没办法做主;因为无我故空。小乘的空性,就是从无常去观察的。

    这地方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就是从众生的五蕴的身心世界而切入空性。其次,大乘的空义有两种:从自利的角度来看,前面小乘法的空性,是从苦谛切入,大乘的空性是从道谛切入。这道谛的所观境,是以心为所观境,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人生不是绝对痛苦,也不是绝对快乐。

    大乘佛法看人生,人生是无自性的,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人生对我们到底是一种负担呢?还是一种功德呢?就看你怎么去经营。如果你明白道理,能够假藉这个臭皮囊来积功累德,这个人生对你是有益的。你会因为今生的生命,而到极乐世界,创造你来生的功德庄严,也是靠你这一生。当然,你也可能把人生给糟蹋了,你攀缘、执着,结果把人生搞得满身的罪业,那么这个人生对你来说,就是一种障碍了。

    所以,大乘佛法认为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诸法无性,境随心转!大乘的空性是这样解释的,小乘的空性是认为人生没有价值,他赶快要到涅槃去,小乘是用悲观的思想来诠释人生。因为他用无常观察生命,人生就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呢?你终究要死,今生荣华富贵又能怎么样呢?空欢喜一场!所以小乘的思想认为人生是一场梦,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梦。

    大乘佛法看人生就没有这么悲观,大乘佛法说: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看你的心是觉悟还是迷惑,由此带动截然不同的人生。总而言之,大乘佛法的人生观,是从道谛来观察,它强调方法,只要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你的人生就有价值;你不懂得方法,胡思乱想,你的人生就充满了障碍,这就是大乘的空义,是向内心观察的。

    净土法门持名念佛—它不是以心为所观,而是以佛的功德为所观境,也就是以四谛里面的灭谛,直接趣入佛的涅槃。所谓: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虽然人生充满了障碍,但是我可以透过正确的忆佛、念佛,而进入到佛的功德庄严中,这就是他力门,果地教。

    直接观佛的相好庄严──即众生心,投佛觉海。我虽是业障凡夫,但是透过正确的观想、观像、持名,就可以受用到弥陀的功德。这就是净土宗的空义,它是建立在自他不二的平等基础上。因此,净土宗的空是什么呢?是空掉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生佛不平等的错误观念。事实上,我虽业障深重,但是弥陀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万德庄严,也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

    所以大乘的空性是建立在感应道交──就是把自跟他之间的障碍消灭掉!所以,同样是空性,每个人诠释不同:小乘的空性,从悲观的无常去诠释;大乘的空性,从一念心性去诠释;那么净土宗的空性呢?从感应道交去诠释。而这些大小乘法义,极乐世界都有宣说,所以才说:有时候宣说苦、空、无常的小乘空性、有时候宣扬大乘诸佛的相好,都是由八功德水的流动,来演说这些妙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五——池观(三)

净界法师

    结归佛力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总结观名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前面讲到流水会说法,这地方又讲到另外一种演说妙法的方式。是说:这个如意珠王,能流出八功德水,但是这个如意珠王又能够放出微妙的金色光明。这光明是做什么呢?这光明能够化作种种颜色的鸟,这些鸟的音声特别的清亮高雅,能够赞叹佛、法、僧。赞叹佛陀有说法之恩,赞叹法有开慧之恩,赞叹僧有住持之恩,赞叹三宝的种种功德,这是八功德水想,名第五个观想。

    此处池水观,主要是在诠释两样东西:第一个、莲华,就是我们受身的地方。而这莲华主要是在表达两个道理:首先,莲华以什么为住呢?当然是以八功德水为住,所以谈到我们受身的处所是安乐的、如意的。因为八功德水有如意安乐的功能。

    其次,在这个池水中,你能够听到的水声、还有鸟类的种种说法,使令我们的道业能不断地增上。其实极乐世界的殊胜微妙,它是五尘庄严,色、声、香、味、触。但是看过经文之后,依报的部分已经快结束了,发觉佛陀在诠释极乐世界的庄严,偏重于两尘:

    第一个、色尘,眼根所对的境界。

    比方说:关于极乐世界的光明相,佛陀讲了很多光明相,甚至为了观想光明相,佛陀先讲落日观,还有佛陀头的前后都有圆光,那个圆光就有点像落日,那种光明很温和、柔软。

    清净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琉璃地,还有庄严相,那就有种种的七宝庄严。当然它的光明、清净、庄严是互含互摄,光明中有庄严,庄严中有光明,互含互摄,这是色尘。

    第二个、声尘,现在慢慢讲到声尘,就是音声说法。极乐世界所发出来的音声,包括天上的奏乐、百宝色鸟鸣,以及八功德水流动的音声都在演说妙法。经文所描述的大都是极乐世界的色尘和声尘。至于触感怎么样、食物的味觉怎么样、诠释得少。

    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的时候,祂是随顺我们婆婆世界的根机,六根当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就是眼根跟耳根。就像韦提希夫人当时跟佛陀说:我愿不见恶人、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就是指色尘,不闻恶声就是指声尘。释迦牟尼佛随顺众生的喜好,而偏重于色尘和声尘,其他的香尘、味尘、触尘没有特别提到,但事实上也是具足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九——佛身观(二)

净界法师

    当我们蒙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开始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之后,进入到弥陀的光明中,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慢慢地深入观察:

  观成能见

    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前面讲到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此佛陀的相好光明,以及化佛、化菩萨等,不可具说,都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下手的时候──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只要知道一个大方向,知道佛的光明是怎么回事,内心去感受佛的光明、去感应佛的光明就可以──令心眼见,只要用心去忆念、观想就对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说明一下:强调他力法门的人,当然一定要强调本尊相应,包括净土宗、密宗,都是同一个道理。西藏的上师敦珠仁波切,他在本尊相应当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他说:本尊相应当然要把本尊的功德现出来,不管本尊的相状是现男众相、或是光明相,都没有关系,重点是当它出现的时候,你要如实的了知──它就代表本尊所有的功德!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然后再把自己的声音听回去,音从耳入,这就叫做感应道交。它是创造音声──自念、自听。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应道交的重点在那里呢?就是:你要相信你所创造的音声─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修他力法门的人,你的信仰必须要够,谁适合去修净土?只有一种人适合──信心具足的人才有办法修!你有一点疑惑就没了,一念方动乌云遮,一旦起疑根,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全部消失掉了。

  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一旦讲到不思议境,包括真如的法界观─正念真如,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相信妄想的心,全体即是真如,这个也是一种仰信。总之,大乘法门有很多基础,像方等、般若等等,但是想要入最顶端的圆顿止观─本尊相应止观,你的信心要够,这个勉强不来,你没有这种信心就修不来。这也是靠宿世的栽培,有些人本身善根很强,真如佛性一听就深信不疑,一下子就契入,如果你无法契入,那就只好找其他法门修了。

  本尊相应法就是这样──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就是:当你心中出现光明时,你要深信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凭什么说我心中的光明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呢?凭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有无量的自在力,不管祂现什么相状,就是有办法进入。但是你的心态、你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很重要,你一旦起疑心,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消失了,这个地方很重要!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当我们具足了广大的信心,然后契入弥陀的光明之后,有什么好处呢?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不论是见到佛的光明也好、见到佛的相好也好,见一尊佛就等同见十方诸佛,因为佛佛道同、佛陀的功德互含互摄,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这个就不是华开见佛悟无生了,我们一般说是来生,这个地方是讲今生,如果你真的有修行功力的话,那今生就见佛了。见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往下看: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我们刚开始是以佛的相状─观相好,或者简单的观光明相来趣入。但是当我们从相状进入之后,最后的结果是跟佛陀的大慈悲心相应,因为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互含互摄──见佛身即是见佛心。不像我们凡夫,虽然外表长得庄严,内心不一定庄严,不一定!

  凡夫的身、心是两回事,在《唯识学》上说:名言、种子影响思想,业种子影响身相。有的人重视思想,思想好但是善业不足,所以身相比较丑陋;有些人是常修福报,但是不修内心的思想,业种子好,名言种子不好,也是有。所以凡夫的身心世界是独立的,佛陀不是,佛陀身心世界是一体的。当我们从佛身契入之后,所达到的也就是──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慈悲心由浅入深有三个层次

净界法师

    所谓无缘慈我们解释一下。在大乘佛法当中,慈悲心由浅入深,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众生缘慈:这种慈悲是有条件的,因为对众生的慈悲也需要取相,需要取一种亲密的相状。比方说:她是我的母亲、她对我有恩,所以我应该要感恩。总之,凡夫的慈悲心必须要取一种悦意慈,也就是要找一种亲密的相状来带动他的慈悲心。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惟、观想──一切众生在无尽的轮回当中,几乎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每一次受身都需要有一个母亲,由此可知,不论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都可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以母亲的相状来带动我们的慈悲,这叫众生缘慈。没办法,凡夫也只能从这个地方来修,以众生相来带动慈悲心,这是凡夫的慈悲。

  第二个是二乘人的慈悲─法缘慈:二乘人观一切法空,从空性当中,知道大地与我同源、万物与我同根,但是他这种慈悲心是不主动的。阿罗汉你说他没有慈悲心吗?未必;阿罗汉他出来托钵,你有事情求他,他也会帮助你,但是阿罗汉的慈悲心不会主动,一旦入了涅槃,就全面休息了。所以他跟众生这种同体的心情,是比较被动的,不像佛陀的慈悲─为诸众生不请之友。

  第三个是无缘慈:无缘慈就是真实平等的慈悲心,而且这种慈悲心是任运自在,不假造作的。

  在《涅盘经》里面讲到佛陀的慈悲心,说:有一天,提婆达多想要谋害佛陀,就把大象灌醉,然后后面再用鞭策去打这些大象,大象一痛就往前冲,就往佛陀行脚的方向冲过来。佛陀这个时候看到这些醉象,即将害佛─造五逆重罪,任运生起慈悲心,很自然的将手伸出来,手指上立即现出五只狮子。大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害怕、屈服的跪倒在地上,佛陀用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调伏醉象,就是一种随缘任运的境界。

  还有一次提婆达多参加应供,因为菜色非常丰盛,吃了过多而拉肚子,他就忆念南无佛,释迦牟尼佛也是现前给他加持,结果病就好了。之后,有人就问说:提婆达多一天到晚想伤害佛陀,为什么佛陀要救他呢?佛陀说:祂的心是平等的,不是刻意为之,就像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永远存在,你的心准备好,月亮就出现了。不是因为月亮跟那一个人特别好、比较亲厚,没有这回事情。只要你准备好,月亮将随时出现,这个叫无缘慈,祂没有锁定对象,是任运的。

  当我们观成佛身之后,自然也能契入佛心,而产生大慈悲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九——佛身观(三)

净界法师

    那么,作此观者有什么好处呢?

  举益劝修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此观修成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来生绝对不会来这个五浊恶世投胎,一定能够出生到诸佛的国土,而且在那一生,即能成就无生法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应当系心观想无量寿佛。

  看到这个地方,大家慢慢慢慢就了解藉相修心这个观念。说实在话,凡夫没有相状,就没有办法修心!虽然修行是改变我们的心态,但是也要藉相啊。比方说我们修持咒、礼拜、供养,都是要藉相──藉供养的相,来启发慈悲的布施心;藉拜佛的相,来启发惭愧心……

  印光大师讲过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有些人修行,向外攀缘,心外求法,结果功课作越多、个性越刚强,他以功课来自我骄慢,那就不是藉相修心了。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修行上路,就像车子开上高速公路,只要上了高速公路就对了,你每天都在进步,今天会比昨天更近于佛道了,这个很重要──让生命永远保持进步!但是,你怎么知道你有进步呢?事实上不管修什么法门,我们只看结果──如果你的心越来越调柔、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慈悲,那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如果你修很多功课,但是烦恼依旧、自私依旧,那就不是在藉相修心,只是在做善业而已!

  我们要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积集善业,他得果获报的时候,怎么有那么大的神通力来干扰修行人?他的神通力从甚么地方来?是从布施、持八关斋戒,办了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大众师,但是因为不懂得藉相修心的道理,结果就偏差了。

  这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观念──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如果你是真正用功的人,开始进入佛的相状,你一定会感受到佛心、那种大慈悲心,这才是真正叫做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虽然是以相状为下手,但是最后是以心态来做总结!

  也就是说:最后的结果,你的心态必须跟佛心是相应的,那我们说你这个人修行已经上路了,进步多少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就不用害怕了,你今天拜佛拜得少,那只是懈怠,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休息一下,没关系,可以再继续走,起码你是上路了;最怕的是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头,那就糟糕了。所以我们刚开始可能是观莲华相、观佛的光明相、观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相,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要契入佛心──生在佛前,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性,这是本经的目的。本经是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先用相状来引导我们,由此而进入佛心,这才是修观的真正目的。

  教观入处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这一段,讲出它的下手处: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其实佛门讲到正报的相跟好是蛮复杂的──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怎么观呢?我们可以从一个地方下手──从眉间的白毫相下手。

  佛陀有三十二相,有两个相是很特别的:一个是佛顶的无见顶相,一般如果佛陀从佛顶放光,那就是在显真如本性─性德。我们看《楞严经》,佛陀在讲楞严咒之前,是佛顶放光而宣说神咒,因为楞严咒不是修来的,那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真如本性,表示性德。那么白毫表示修德。我们看《法华经》,佛陀在演说《法华经》之前,白毫放光──从白毫当中,现出十方菩萨修六波罗蜜的相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乃至于禅定、智慧的相状。

  白毫是一个下手处,佛顶又是一个下手处,这两个是最有代表性的。但是因为无见顶相我们看不到,没办法看到,所以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前,只要白毫相好观成,八万四千相好,自然显现。而且见到无量寿佛的相好,即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以见十方诸佛故,即能得诸佛现前为你授记。当然,能够蒙佛授记,那肯定是入正定聚,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已证得无生法忍了。

  结示观名

    是为遍观一切身相色身相,名第九观。

  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