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观经精华导读】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圣道门跟净土门的两种差别!

净界法师

     每一个学佛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离开痛苦而成就安乐。离苦与得乐这当中,离苦又比得乐更加的急迫。重点是我们要找到:痛苦的主要根本是什么?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痛苦的根本来自于生死流转,也就是说:只要继续在三界投胎,你就不可能离开痛苦!只要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不管福报多大,没有办法离开三界,就没有办法离开痛苦。因为每一次的受生,一定夹带了无量的痛苦,不管你福报多大,也是烦恼痛苦。所以了生脱死是人生最急迫的一件大事──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是每个人心中共同的目标。

  实际上,涅槃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小乘的涅槃,是属于偏空涅槃。就是经过三生或者六十小劫的修学,等生命结束之后,进入到一种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的涅槃,所以阿罗汉一旦进入无余涅槃,就相当于灰身灭智了,只能自受用。这是比较简单的方法。

  大乘的涅槃就不一样了,它是真空妙有,虽然是在涅槃当中,但是它有佛菩萨、有净土的庄严。所以大乘佛法的涅槃,所追求的不是空性的涅槃,而是一种万德庄严的净土功德,只要你是走大乘的话,必定要成就依正庄严。那么想要成就依正庄严,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依止自己的力量:比方说你看《华严经》就会知道菩萨怎样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怎样牺牲生命去帮助众生,从这当中去积功累德、成熟众生、庄严净土。这种菩萨道是用血泪走出来的,是一条漫长而痛苦的菩萨道,但是为了达成未来的目标─成佛之道,你还得不能忍要它忍,不能行要它行。这是第一种,选择自力的方式。

  第二个、选择他力的摄受:比方说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透过一心归命,跟弥陀感应道交而到净土去。到净土去做什么呢?依照经典的开示,有两个内涵:第一个是见到阿弥陀佛─成就无生法忍;第二个亲近十方诸佛─成就百千陀罗尼门,具足无量的善巧、无量的辩才,因为度化众生必须要有善巧方便的假观。

  从这样的情况来看,净土法门的菩萨是比较优势的,因为他很快就能够成就初地、成就百千陀罗尼门。如果这样讲,那是不是很不公平呢?走圣道门的菩萨,他一路走上来的点点滴滴,花了三大阿僧祇劫,充满了血泪,也是成就了无生法忍,那有什么差别呢?你想想看有什么差别?福报力不一样!

  悲增上的菩萨,他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转,陪着众生成长,所以要付出退转的代价──进进、退退,可能第三生进步了,然后遇到恶因缘破戒了、结果又退回去;退回去他又起惭愧心再冲上来,慢慢慢慢、进进退退,后来也成功了。难行道的菩萨成就初地之后,他结的人缘跟福报力啊,那是不可思议。我们走智增上直接到净土的,的确是比不上他,这是事实,因果法尔如此,他结的善缘多、福报大。

  所以求生净土的人,他的人生规划一般是先成就圣道,然后再跟众生结缘,理由是什么?因为这样才不容易退转,这是智增上菩萨。那么悲增上菩萨是先成就福报力,然后再慢慢成就圣道。这个没有对错之分,是你自己选择,你要先成就福报、广结善缘,就必须付出生死轮回的代价;如果你认为应该先成就圣道、成就不退转,这是比较急迫的,那你就应该先到净土去,成就无生法忍、百千陀罗尼门,然后乘愿再来,广设方便,这时候再跟众生结缘,培植你的福德资粮。

  这是菩萨道所谓圣道门跟净土门的两种差别,看你是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还是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有这两种差别。

  总而言之,净土宗的思想是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理由在哪里?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环境恶劣、刺激太厉害了,有很多退转的危机存在。如果你是出生在正法时代,不急着往生净土可能还乱不了,正法时代大家都很有善根、大家都讲道理,环境也比较清净。但是时至末法时代,就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应该考虑你来生要去哪里?如果继续在娑婆世界打滚,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虽然我们受了菩萨戒,终不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在实践上,有些人先上求佛道,有些人先下化众生,是有差别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四——上品生观之上品中生(一)

净界法师

    接着看上品中生,先看因地的修学:

  标名

    上品中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这一段说明上品中生的因地修行,前面讲具足三心是必备的,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不必,是说不一定要广泛的受持所有的大乘经典,但是必须要了解大乘经典的义趣。

  所谓义趣就是宗旨,大乘经典每部经都有它的修学宗旨,也就是真如实相。你要知道生命是从什么地方来,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过去,就不可能掌握自己的未来!换言之:如果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就不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两个所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即便你不能广泛的修学所有的经典,起码也要知道大乘佛法的宗旨在哪里,那么于第一义,心不惊动,对于真如本性能够忍可随顺,这是大乘的善根──信心坚定。以深信真如为理观,而且理观又不坏事修,对于世间的善恶、因果能够深信,又不毁谤大乘,以此修因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土。

  大乘行者很少人会去毁谤小乘法,也很少去毁谤人天乘法,因为人天、二乘法,很容易从逻辑上去思考推论,叫做思议境。就像说:造善来生成就安乐的果报,造了罪业来生感得痛苦,这个很容易理解,这种逻辑一想就知道了。但是大乘佛法有很多不思议境,比方说:念一句佛号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说个道理听听看,说不出来,没办法说啊!阿弥陀佛这种不可思议的熏习,我们只能够说佛力不可思议,还有持大悲咒也能消除过去的种种重罪,那也是不可思议。

  对于佛菩萨的不思议境,我有一句话要勉励大家──修习大乘佛法的人,你不懂的境界,少评论。你读读菩萨戒就知道,如果你没办法解释,那你就相信。《楞严经》说得很清楚,不要太相信你自己。其实我们用眼睛去解读色尘、用耳根去解读声蕴,是有障碍的。不要以为人有多厉害,一张纸就把你障住了!凡夫都是活在六根当中,有很多佛法的真理你不了解,所以读大乘佛法往往也都是在仰信这个阶段,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什么叫仰信?就是这些道理我不懂,但是我还是相信,这叫仰信;如果道理你懂了,这叫真信了。所以大乘佛法的善根很重要,你能相信就是你有善根,上品中生者虽不能一一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却能不谤大乘,这个人不简单,宿世善根深厚。

  所感圣缘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此行者,临命终时,是说此人修行,对于空性的道理有很深刻的理解,对因果也深信,对大乘佛法也能够随顺修学,不生毁谤、疑惑。当然也包括了平常的忆佛念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共同的宗旨,这就不用说了。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大众眷属围绕,西方三圣手持紫金台,来到行者的面前。前面上品上生者是金刚台,这上品中生是紫金台。

  我们看忏公师父画的佛像,观世音菩萨是拿甘露瓶,大势至菩萨是拿莲华,所以我们作回向的时候──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我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般来说,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甘露水,是要消我们的业障,大势至菩萨是拿莲华座给我们的。并赞叹说:法子!你能够依大乘法修行,而且通达我空法空第一义谛,所以我今来迎接你。这个时候千尊的光中化佛,同时伸手来迎接他。

  这是讲到上品中生者临终的情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清净海会众菩萨现前来安慰,应该也有光明来照他、消他的业障,一方面要开导他,让他能够保持正念,求生净土。

  舍报往生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这个菩萨行者,他自觉坐在紫金台上,然后合掌叉手,就是把手抬高,表示恭敬,赞叹十方诸佛,所成就的这种甚深功德;在一念顷,很短的时间,便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

  华开迟疾

    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华开得益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个紫金台有多大呢?像大宝莲华,经宿则开。所以上品中生的人,在娑婆世界坐上紫金台,莲华先合起来,到了极乐世界,经过一个晚上,才打开来。上品上生莲华完全没有合,上品中生者经宿则开,表示有经过合的过程。这时候行者的色身,现出紫磨金色,足下有七宝莲华,佛菩萨放光照行者的色身,使令他业障消除,心眼自然开明;由于过去世大乘善根的缘故,所以到了极乐世界,也能够听闻到有情、无情演说甚深第一义谛的真如理,于是行者就从紫金台莲华中走下来,拜佛、合掌赞叹阿弥陀佛。经过了七天,这个行者即于无上菩提,成就不退转。

  关于不退转,古人解释说,这里的不退转是属于行不退,是指别教的七住──断见思烦恼,不再退转于二乘,对于无上大乘的菩萨道永不退了。不是念不退,念不退是初地,是别教的七住行不退。所以他的果位比前面上品上生者,稍微差一点,前面是直接证得无生法忍,这里是成就七住。

  他方得益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总结

    是名上品中生者。

  成就了七住之后,因为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有五种神通,这五种神通不是修来的,是因为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一去之后,自然就有这五种神通;他就以他的神足通,遍至十方诸佛国土,亲近供养十方诸佛;在诸佛前,修诸三昧,也就是跟十方诸佛广学无量三昧,因为每一尊佛都有祂的专长,好比跟某一尊佛修《楞严三昧》、跟某一尊佛修《法华三昧》,乃至于华严经的《海印三昧》等等,经过一小劫时间的参学,成就无生法忍,而蒙十方诸佛授成佛之记。他是经过一小劫的时间,才成就无生法忍的。

  关于上品上生跟上品中生,我们看经文的意思,这两个人不太一样。上品上生的人,通达第一义谛,而且也通达诸法的缘起,因为他广学经论,所以他的假观强,空假中三观都具足。但是上品中生的人,他没有广泛的受持读诵方等经典,所以假观相对而言就比较薄弱,但是对于空观的义趣,第一义谛,还是有坚定的信仰。如果你今天是走小乘的声闻法,那就不用考虑所谓假观的善巧问题,但是菩萨想要积功累德、要走大乘佛法,肯定要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资粮力很重要,那就需要善巧方便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四——上品生观之上品中生(二)

净界法师

    我们看春秋时代,齐桓公那时候还很兴盛,但他往生之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一直传到齐景公,国家已经比较衰弱了。齐景公这个人非常重视享受,非常奢侈的一个人,他为了满足个人的享受,就把赋税订的很重,所以老百姓生活压力很大。

  齐景公有一个宰相,很有名的名相,叫晏婴,他想这样不好,但几次劝谏齐景公,齐景公都不肯采纳。后来晏婴就想出一个办法,因为当时民间有一个传说──田氏代齐。是说齐国的四大家族,田氏这一家族迟早会起来叛乱篡位,把齐国的江山夺走,取而代之。晏婴深知齐景公的个性,就把田氏代齐这个谣言,故意把它传开来,甚至于故意让齐景公知道。

  齐景公一听到之后就很害怕,大家都在传说这个,他就把晏婴叫过来问说:怎么办呢?因为在齐国的四大家族中,田氏一家势力很大,现在是不是赶快把田氏消灭掉?晏婴说:大王啊,现在消灭他已经太晚了!你现在也不见得打得过他啊!齐景公说:那怎么办呢?他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你现在应该把赋税降低,让老百姓对你有好感,人心都向你这边,你就不用怕田氏了。齐景公说:好啊,那就赶紧把税降低!

  齐景公因为听到这句话,有危机意识,就不敢放逸,赶快把税降低。那么田氏一家族听到这句话,得到了鼓励,也打开粮仓去救济老百姓,这样两个人都相安无事。

  经过几年之后,晏婴临终的时候,他的好朋友问他说:你一直提到田氏代齐之事,把国君弄得非常紧张,你真的相信这句话吗?晏婴回答说:其实这句话我不相信,这怎么可能!成事在人,一个君王能够心存大众,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管这个传说做什么!他的好朋友说:既然你不相信,那你为什么一再的提这句话?他说:你想想看,我说这句话,让国君产生警惕、让田氏得到鼓励、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何乐而不为啊!由此可知,菩萨的善巧,他藉一个假相,让齐景公生起爱护老百姓的心,不要只顾自己的享受,江山快要不保了,自然就会产生警惕。

  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亲近很多老和尚,在这么多老和尚当中,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忏公上人。忏公师父一生中,有三种善巧不可思议:

  第一个,他那个时候举办大专斋戒学会,办了将近三十年,对台湾的佛教影响很大。大专生可说是青年的菁英、社会的中坚份子,他能够看到这样的趋势,不容易,可以说是带动这个风气的一个创办者。

  第二个,以前我们在打佛七的时候,很少拜佛,忏公师父创造了一个拜佛的韵调─如子忆母的韵调,这种善巧也不可思议。你看一般打佛七没有礼拜,身口意不具足,只有口业称念、意业观想,没有身业礼拜,对阿弥陀佛身口意的皈依,缺少身业。所以忏公师父发明了拜佛的韵调,这功德也不可思议。

  第三个,忏公师父画的西方三圣像,诸位可以比较看看,很多人都请忏公师父的佛像在拜啊,你一看到忏公师父的佛像,自然就生起道心、摄心。

  为什么他有这种功德呢?这念心有假观!一个菩萨在自受用的时候,从假入空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心带回家,一切法不生,这是你自受用的力量。但是你从空出假就不容易了,面对众生的因缘,如何看到众生的根机、如何施设方便来度化众生,那就要广学多闻,没有其他的方法。

  你要读读很多经典、研读菩萨戒,这个事情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该做不做?有很多的方便法都需要学习。所以你想要成就广大的资粮功德,那就需要菩萨的善巧,除了智慧,就是这个深心──乐即一切善法故!

  总之,上品中生的人,没有广泛的学习大乘经典,假观相对比较薄弱,但是他的空观─理观还是强,因为资粮力比较不足,所以往生西方之后,他要证得无生法忍,相对的时间也就跟着拉长。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四——上品生观之上品下生

净界法师

    壬三、上品下生观

  标名

    上品下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基本上,上品生的行者,他的大乘善根都很强,就像善导大师说的:都是大乘的凡夫。那么他能够相信善恶的因果,而且对大乘佛法也有基本的信心,决不毁谤,但发无上道心,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有这种往生的愿力。

  所感圣缘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这个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诸菩萨,手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前来迎接此人。前面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所以这个菩萨的资粮力、福德力、智慧力,相对来说,跟上品中生又差一些。这五百尊化佛,同时伸手接引他,都赞叹他说:法子啊!你现在身口意清净了,而且又发无上道心,所以我来迎接你!

  我们看上品下生他的因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上品中生虽然不能广泛的修习大乘经典,但是他善解义趣,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可见得上品中生的理观─我空、法空的真如观很强。但是上品下生,主要靠事相,理观薄弱,事修强,就是修学事相波罗蜜这一类功德。

  舍报往生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华开迟疾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行者临终的时候,见到西方三圣与化佛现前来迎接,他就自觉自身坐在金莲华上,坐好以后,华就合起来,追随弥陀世尊之后,即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过了一日一夜,莲华才开。

  华开得益

    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这个行者,在极乐世界须经七天,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虽见佛身,但对于佛身的八万四千相好,并不能够很清楚的看见,一直要到三七日之后,才能够清楚分明的看到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而且听闻有情、无情皆来演说妙法,这是须经过三七日后,才能见佛闻法。

  他方得益

    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总结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行者开始听闻佛法之后,证到什么果位并没有讲,当然他的果报体有五种神通,便能自在游历十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于十方诸佛前,听闻大乘的妙法,经过三小劫的时间,得百法明门。百法明门就是把一切的百法──无量的法门,会归到明─我空、法空的真理,叫做明。换言之,他能够从假入空,把一切百法的假相,会归到法空、我空的真理而成就初地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总结前面这三个,叫做上辈往生。

  我们可以从经文来了解,能不能往生,跟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有直接关系。至于往生之后,什么时候见佛?什么时候华开?华开以后成就什么果位?那就靠你的资粮力了,也就是你在娑婆世界栽培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情况。

  关于品位的差别,我们依古德的批注,可以归纳成三种:

  第一个、临终接引的景象不同。好比临终的时候,从你所看到的莲华座,大概就知道是什么品位──上品上生当然是金刚台,然后是紫金台、金莲华等等,莲华的高下有一些差别。

  第二个、到了极乐世界,华开的时间不同。什么时候才华开?有的是完全没有合起来直接到极乐世界、有的是经宿、有的是经一日一夜;品位不同的往生者,其所乘莲华开花的时间有早晚之差异。

  第三个、悟道的时间有不同。华开之后,见到阿弥陀佛为你说法,什么时候成就无生法忍、甚至于中品的是先成就阿罗汉果,这跟你宿世所栽培的善根,的确有关系。我们看上品上生和上品中生的人,理观都比较强,对道理的体验很深刻、透彻。上品下生的就比较偏事修,愿力强─但发无上道心,虽然理观弱,但是他的愿力强,当然也因为具足大乘善根,所以才能入上品。那么中品生以下,大乘善根就更薄弱了。所以悟道有迟缓与迅速的不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菩萨能够帮我们把生死业障都消掉吗?

净界法师

    上课提问:

  问:上一堂课我们谈到: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和尚开示净除业障不同于消灾免难,一心称名皆得解脱,即可消灾免难,净除业障不只于身口恶业,还需要意业的观想,所谓三密相应,请和尚开示:

  答:关于这段文,我们再解释一下,我们看看讲义的26页,讲到观世音菩萨观的身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不论是观白衣观音、滴水观音、乃至于千手观音,经常作这个观,有什么好处呢?不遇诸祸,净除业障。

  所谓不遇诸祸,是说你本来有些zai 难,因为你跟观世音菩萨感应道交──结果逢凶化吉,这个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净除业障,我提到说还包括心灵的觉悟──你要有忏悔心!

  虽然我们现在修他力法门─本尊相应法,但也要先分清楚,只要跟福德力有关的,比方说消除灾障、增长福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可以帮你。但是跟善根有关的,比方说智慧的觉悟、烦恼罪业的消除,这个就不是单方面能做的。

  什么叫业障?业障是你心中有妄想才有业障,他帮你消业障,意思就是他帮你消除妄想,那怎么可能呢?你要打妄想,谁也拦不住你!所以消除一时的灾障有可能,但是要把你的生死业障都消掉,不可能。除非你自己产生惭愧心、发愿永不再造作,内因外缘──你自己觉悟的心、再跟本尊功德的相应,那真实可以消业障!

  其实,即便是本尊相应法,有些功德也是要靠你自己去准备的。阿弥陀佛能给你一些快乐、安乐,可以啊,但是你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从业障中解脱出来、从报障生老病死中解脱出来,那就不简单!你自身的善根发心、你自己的觉悟,才有办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不观想也没有诵经,只有念佛,结果是什么?

净界法师

  问:请教和尚,学习十六观经修法是修止或修观?与持名念佛的止观,此是所缘境不同吗?

  答:一般的持名念佛它是止,没有观,因为持名念佛的所观境是音声──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所以念佛的时候是听佛号的声音,心中不能有分别心,它没有观──心于所缘无分别住。但是本经它是观想念佛,它要想象、要动名言分别,像落日观、水观、琉璃地、宝树、楼阁、莲华等等,必须要观想。一般来说,我们以持名为主,但是观想可以帮助我们对佛号的功德,生起皈依心。

  问:修净土宗的人,观想是很重要,但不好观。看到很多往生极乐世界老菩萨,他们都只知道念佛,相信他们并没有修观,所以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修观想吗?请师父慈悲开示。

  答:的确不好观!如果你修观修不来,那你诵经也可以。因为诵经本身也是一种随文入观,诵《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都可以。如果你没有观想也没有诵经,只有念佛,可能会有问题。因为你对极乐世界太生疏了,这句佛号代表什么,你能够做功德的联想吗?当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你能够马上想到极乐世界安乐、解脱功德吗?如果你完全不熏习净土的景象,那你在娑婆世界尘劳的境界中,一句佛号,你真的可以摄心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力,蕅益大师判做是智慧门。他说一个人愿意求生净土,是一种智慧的抉择,不是只有持名而已,持名念佛跟愿力不太一样,因为:智慧门一定要从闻、思而来!

  当然,你也可能听到某个善知识说极乐世界很殊胜、劝你应该往生,那么你从一种模糊的认知当中,也可能生起一部分的仰信,但是这种信心如果没有建立在胜解的基础上,这个信心可能会有问题。

  所以我常常说:你想要往生,跟你一定要往生,是两码事!你偶尔听闻人家讲极乐世界不错、你也感觉娑婆世界很苦,这你不用看经典,因为日常生活就是一部经典,可以让你厌离娑婆。但是欣求极乐你不一定有因缘,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人去过,如果你不看净土的经典、不熏习,你可能会厌离娑婆,但是你不见得欣求极乐!我们不可能对一个生疏的东西而产生欣求,不合理!

  一个愿望的生起,来自于背后的胜解,有胜解力才有坚定力!

  为什么菩萨在修行的时候,遇到逆境的刺激,能够坚持下去,因为他对佛菩萨功德产生胜解力,他有愿力的支持。所以你常常不熏习极乐世界的功德,很容易退转,你那个佛号念起来力量就薄弱了,然后再有烦恼妄想干扰你,可能对佛号的专注力、意志力就相对薄弱了。

  熏习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很重要,每天都要熏习啊!

  我们没有人看过极乐世界!我们也不可能凭空去想象极乐世界,不可能,这个是要有传承的!所以必须靠经典的开示─修观或诵经,而且每一次修观或诵经,你对极乐世界的庄严更清楚,往生的愿力也就更加强,这叫净法熏习─藉假修真,那么总有一天这个假相就变成真实的功德了,是这样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