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观经精华导读】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从往生净土的角度来看,善根比福德更重要!

净界法师

    关于善根的栽培,讲几句话跟大家共同勉励:

  一般说修行有解门跟行门,两大法门。行门当然是指你的行为,就是身口意、福德这一方面;那么听经闻法是属于善根这一方面,也就是解门。一般来说,越到末法时代,我们比较忽略善根这部分,因为善根这部分,你平常看不到它有什么好处,往往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其实临终的时候,你会有百感交集的感觉,一生的善恶念头全部现前,这个时候就可以考验你的善根以及智慧,但是平常看不出它有多大的作用。好比你今天去听经,熏习了善根,但是回去之后──你该干啥、还是干啥;如果你是去参加一场消灾法会,这种所谓的消业障、增福报,马上感受得到它的效果,所以对我们会产生鼓励。一般人喜欢行门就是这样,因为一个忏拜下去,马上就感觉到身心充满着清凉,这是事实。但是栽培善根你看不出来,不到临命终你看不出来。

  其实:从往生净土的角度来看,善根比福德更重要!

  因为你是随念往生,必须依止正念往生,你看哪一个人往生,临终不是生起正念,而正念是怎么来的?当然是靠善根。没有一个人是依止福报而往生的,没有。

  福报是助缘,如果你起颠倒,福报也救不了你──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所以平常智慧的观照很重要,要经常栽培善根。即便你一时的胡涂,遇到善知识的开导,这个人有善根一开导,善根叫金刚种子,它不会失掉,马上就起现行,平常听经的功力马上现前,那么善根一现前,光明能破除黑暗,那些烦恼就消失了。如果你没有善根、平常都不听经,临终开示就没什么用了。就像印光大师说的:一个没有善根的人,临终善知识讲三两句话,就能够产生这么大的转变,你相信吗?你也不相信对不对!所以我们平常听经闻法,点点滴滴,无非就是在为临终准备资粮。

  我们以前学院的教务主任─上慧下天长老说:听闻佛法这种善根的栽培,譬如草里的冬瓜,不见其大,但是日日在长。你看冬瓜,今天看、明天看差不多对不对!其实它每天都在成长,只是你看不出来。这是一种净法熏习。所以:善根的栽培很难,但是效果很大!问题是它不是马上看得到效果,除非你是六祖大师,像那种顿悟的人少,我们一般都是渐悟的,今天进步一点、明天进步一点。所以有长远规划的人,如果你有志于临终的正念,不要忽略善根的栽培。从往生的角度、从临终的正念来说,善根比福报重要。你到极乐世界你福报薄没关系,还有时间修;要是善根薄弱、正念薄弱,临命终那一关你就跳不过去。

  原因是:你妄想起现行、业障起现行,善根强的人他可以狮子奋迅三昧,可以越过去;善根薄弱你就跳不过去,同样的障碍,他跳过去你跳不过去。所以这个地方诸位要想一想,你栽培的善根,虽然平常感觉不出来,但是如草里长冬瓜,善根暗长,是这样子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只念一个小时的佛,抵得过二十三个小时的放逸吗?

净界法师

    本经的整个修学宗旨,一言以蔽之就是强调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就是说我们想要成就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怎么办呢?必须透过正确的想象,才能够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所以本经是以观想的方式来跟弥陀感应道交,叫做观想念佛。

  那么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本经的修学,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

  第一个从因地上来说,它是一种藉假修真。佛法对于假跟真的定义是说,这个法是生灭变化的、暂时存在的,这叫假,那么这个法是恒常、相续的,成就之后永远不会失去的,这叫真。

  比方说有一个慈善机构,到一个地方看到弱势团体,起了慈悲心去布施这个团体,但是这个慈善家回去之后,可能就把它忘掉了,没有一种相续布施的功能。那么这一念的慈悲心,在人天的善法当中,当然有它的意义,因为他创造一种善业,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从出世的解脱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这只是一时的善念,我们叫做善业力。如果是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他心中有一种强大的胜解力跟强大的誓愿力,他去做布施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我们叫做善根,就不是善业了。

  我们要知道善业是一个假相,假相不是说没有好处,还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不能相续。他是一个好人,但是他不是一个出世的菩萨。所以要是这个法在你生命当中,只是偶而的出现──偶而去拜拜佛、偶而去做慈善事业,在你生命当中,虽然能够创造一种安乐的果报,但是从出世的角度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如果你是养成一种定课、一种愿望去做一件事情,每天去做,这个就是善根,这对出世解脱的意义就重大了。

  问题是:为什么善根是相续的?《楞严经》解释说:因为它顺从本性──是你本性显现出来的。你今天愿意去布施、持戒、忍辱、行六波罗蜜,那是透过智慧观照而产生的胜解力,同时也是一种誓愿力。一个法有胜解力、誓愿力支持的,就是真实的善根。

  然而真实的善根是怎么来的?是透过假相的观察。你看本经就是这样子,佛陀施设极乐世界依报的假相,比方说莲华观、宝树观、楼阁观……这些假相都是生灭的,但是透过假相的观察,使令你产生一种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力,这就是真实的。当你观察莲华的时候,你看到莲华的功德,你对极乐世界产生信心、好乐,这个是真的吧!所以出世的善根,是从假相的观察而来的,这叫藉假修真。当然这个假相必须是大智慧的佛陀施设的。佛陀出世,祂才有资格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施设很多的假相来引导我们,启发我们的善根,只有佛陀做得到,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叫做藉假修真。

  在果地的时候,尤其是临命终的时候,叫做真能破妄。有人就问一个问题说:他在佛堂当中用功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那他一天还有二十三个小时,活在世间的尘劳当中,用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六识,开始放逸、开始懈怠,那他能够往生吗?意思是说:他只用一个小时的修学,抵得过二十三个小时的放逸吗?

  其实,话不能这样讲,虽然你二十三个小时是放逸的,但是你那一个小时的相应,所产生的善根是真实的功德。你过去放逸所造的这种虚妄的业力,那是一时的虚妄心,攀缘虚妄的境,产生一种虚妄的业力;而你在修行的时候回光返照,把你真实的本性功德开显出来──真能破妄,这跟时间长短没有关系。

  你看我们无始劫来造了那么多的生死罪业,我们短暂的修学佛法,就能够在临终的时候,依止正念而往生净土。为什么?昙鸾大师说:就是因为你今天攀缘佛的功德,是一种真实的心、缘真实的境、产生真实的功德,所以真能破妄。在净土宗这种观念的建立很重要,因为你能够在临终的时候,产生坚定的信仰,就是你相信忆佛念佛的功德是真实的、我们过去所造的生死业是虚妄的──真能破妄。

  在佛法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央掘摩罗。你看央掘摩罗是本来是一个外道,因为被他师父误导:杀一千个人,就可以升天。他是一个学过武功的人,就到城里面,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还少一个人。但是城里面的人被他杀得几乎没人了,有些人是跑掉了,这个时候他想到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就想要去杀他的老母亲,来满足一千个人。因为杀母是犯逆罪,大慈悲的佛陀就在这时候现前,他就转向去追杀佛陀,但是他永远也追不到佛陀,结果佛陀转过身告诉他放下两个字,他当下证得初果圣位。

  我们观察这个故事的情境──央掘摩罗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他整个心实在是杀红了眼,可以说是上品的瞋心,看到谁都想杀,那时候他的瞋心已经达到最极限。那为什么佛陀说放下这两个字,他能够产生这么大的转变呢?因为祂把他内心的善根激发出来了,这个人过去生中都是大修行者,只是一时胡涂而已。

  《观经》的九品当中,从下品上生到下品下生,全都是造恶凡夫,尤其是下品下生更不可思议,五逆十恶的罪业什么都做尽了,在临终那么紧急情况下,为什么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力,将地狱之火化成金莲华?佛法的理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真能破妄!

  虽然他短时间的回光返照,但是他的善根犹如光明,过去所造的生死罪业犹如黑暗,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个房间已经暗了一千年,但是你需要一千年的光明,才能把黑暗破除吗?不需要,对不对!只要一瞬间的光明就可以把黑暗破除掉!

  在佛法中说: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成就圣人、那个人可以成就圣人?关键不是说哪一个人烦恼比较轻薄。你可以看看经典,佛在世的时候,烦恼粗重的、罪业深重的,证果的人还是非常的多,很多都是烦恼很重、造了很重大的罪业,但是只要这个人有善根,佛陀就有办法来启发他的善根,如果你没有善根那就没办法,内因力太薄弱了。所以我们看观经的下品,会有一种感觉:一个人能够得度,跟他的善根有关系──就是你对真理的胜解力、智慧要高,还有你想要去突破、改变的愿力要强。观经的下品几乎是这种情况,都是在临终的时候,才听到善知识的开导、把他自性的光明显现出来,于是生命有了转机,本来是往地狱去的,结果转生极乐世界去了。

  我们能够解释的道理就是:因为他临终的正念是真实的善根,犹如天上的光明,那么他过去颠倒妄想所造的罪业,是一种虚妄的情境,犹如黑暗,只要你有光明就能够破除黑暗!

  我们要知道:在修行当中,我们内心的世界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妄的一面,关键是你一定要加强你最真实的一面。净土宗,你善根薄弱就没办法修了,因为它不摄受二乘种性、也不摄受人天种性,它只摄受大乘种性。虽然你烦恼重、罪业深,你念佛,还是有办法灭除罪障;但是你大乘善根不够、净土善根不够,那就很难修了,因为这是临终感应道交的一个关键点,我们看经文就可以了解。总之,只要诸位能把藉假修真、真能破妄这两个思想弄清楚了,就能够贯穿整部经的核心要义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六——下品生观之下品中生(一)

净界法师

    壬二、下品中生

  这下品生的都是造恶凡夫,我们先看第一段,这个人平常造了那些罪业:

  标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我们看下品中生者平常的行为──这一类的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古德解释说,下品中生一定是佛弟子,曾经学过佛法,而且还经常亲近三宝,否则不可能去受戒,这个人肯定是一个佛弟子。但是他受了戒之后,可能就懈怠了,没有熏习佛法、没有熏习戒法,所以毁破了在家的五戒、八戒,乃至于也毁破了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那么这个愚痴颠倒的众生,不但是破戒,还犯了佛法当中很重大的过失,就是盗三宝物。

  盗三宝物的罪,为什么那么重呢?因为它是一个清净法财,这是居士发心供养三宝,做清净修行用的;其次,它体通十方,因为三宝物不属于哪一个人,只要你来参加共修、参加打佛七你就可以受用,所以它的体性是属十方的,你盗三宝物,就必须向十方僧结罪。

  而这盗三宝物有两部分:

  第一个叫盗僧祇物:所谓僧祇物简单说就是盗常住的物品。在戒律当中又分成两类:一个是常住常住物,这包括整个寺庙的田园、房舍所有的不动产,都叫做常住常住物。第二个是十方常住物,这是寺庙当天拿出来给十方僧受用的饮食,任何一个出家人打板的时候进入大界,都可以受用,叫十方常住物。这两个都叫僧祇物或叫做常住物。

  第二个盗现前僧物:这是盗僧众的物品。那么现前僧物有两类:第一个是现前现前僧物,是说施主发心,只供养某一个寺庙的僧众,限定某一个寺庙受用的,叫做现前现前僧物。第二个是十方现前物,是说施主发心,并没有限定某一个寺庙,是普遍供养十方僧众;比方说在斋僧大会的时候,信徒拿去供养大众师,就叫十方现前物。

  而这个愚痴颠倒的众生,他造下了重罪──盗三宝物,而且还不净说法,为了名利而说法,那么他造了以上的过失之后,更可怕的是这个人数数现行、都无惭愧。

  对于无有惭愧,我们要解释一下:通常我们判一个人造业的轻重,主要是在于有没有惭愧心,如果这个人惭愧心不活动,在造之前、正在造时、造了之后,三个时段通通没有惭愧心,那这个业就重了。

  所谓无有惭愧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人起邪知邪见,完全不相信因果。第二种人是因为懈怠放逸,他刚开始也有惭愧心,长时间造作之后,就渐渐习惯了,但是他还是相信因果。所以这个地方应该属于第二种人──不是邪知邪见的无惭无愧,而是懈怠放逸引生的无惭无愧。如果是邪知邪见的,那就不可能得救了,因为造五逆十恶还有救,毁谤正法就没有救了。所以他是一时的懈怠放逸,产生无惭无愧,本来应该是用善业、波罗蜜来庄严内心,他却以种种恶业来庄严内心。如此罪人,以恶业故,临终的时候,应堕地狱。

这里,我们看这个下品中生的人,他的行为里有一句话很重要: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唯识学》上说,罪业有两种:一种叫做不增长业,一种叫增长业。

  一、不增长业:是说你受了戒之后,平常戒持得很好,但是在某一个时间、空间,遇到某一件事情,结果你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这叫一时的失念。而且你造了之后深感惭愧,在佛前发愿从今以后永不再做,事实上你也没有再造作了,这叫断相续心。在生命当中就那么一次,叫偶一为之,这种情况《唯识学》叫不增长业。它在临命终不能产生引导的力量,因为这种业已经被你忏悔过、你也真实没再造作。虽然这也是一种罪业,但是叫不增长业。

  第二种是属于增长业,也就是数数现行。你造了这个业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造作,那这个业不管是善业、或是恶业,对你临终都有强大的主导力量,叫做增长业。

那我们看这个人以诸恶业而自庄严,说明这个人他造罪业,犯五戒、八戒、破具足戒,不是偶一为之的那种,而是经常造作,已经构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不是一时失念而已。那么这个人造了增长业,以唯识的角度来说,对他的生命必定会产生强大的引导,所以这个人应当堕地狱。但是这个人有善根,虽然他今生因为烦恼的活动,造了罪业,但是他的善根─金刚种子并没有失掉,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生命产生很大的变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六——下品生观之下品中生(二)

净界法师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如此经常造作破戒、盗三宝物的众生,他的身口意累积了这么多沉重的罪业,所以临命终时,整个地狱花报现前。

  我们知道三途,有刀途、血途、跟火途。畜生道有被宰杀的痛苦,所以称为血途;饿鬼道是刀途,总是害怕别人伤害他;地狱的特点就是火─火途,常为镬汤炉炭等热苦。所以他在临命终时看到火马、火牛等地狱相,虽然果报还没有现前,但是花报已经现前,这是一个非常紧急的情况,即将堕到地狱去了。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具足大乘善根、净土善根的善知识,以大慈悲心为他开导两件事情:

  第一、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

  因为这个时候讲道理也没有用,所以直接把佛的功德表现出来──阿弥陀佛的十力。十力是指阿弥陀佛有十种智慧力。这个地方,我想应该是偏重在弥陀的第十八愿─临终的十念往生: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把弥陀的慈悲本愿开展出来。

  并且广赞彼佛光明神力,我们知道佛陀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所谓八万四千相好,我们也很难去想象那种相状,但是光明是最容易去理解的,所以我们怎么去观想佛陀的存在?就用光明,你念这一句佛号就有光明,就观想你进入光明当中,得到弥陀的加持摄受,这是赞叹佛力不可思议。

  第二、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这五分法身─五种功德是所有佛弟子、大小乘共修的;戒、定、慧是约因地来说,是法身因;解脱、解脱知见是法身果。

  首先看戒法身:简称为戒身。就是我们刚开始在持戒的时候,从持戒当中慢慢产生一种胜解力、誓愿力,然后产生一种远离过失的功德。如果你很自然就会远离过失,那表示你的戒身成就了。其次定法身的成就,是你能经常保持专注,远离种种的散乱跟掉举。慧法身的成就,是远离世间的愚痴颠倒。这戒、定、慧三身,是约因地的善根来说。

    解脱法身:是你身口意开始解脱一切的障碍,佛法所说的障碍,主要是包括烦恼障、业障和报障。解脱知见法身:解脱知见有两层意思:一个人真实解脱之后,从自受用的角度来说,他自知解脱,如果他证得初果,一定知道自己已证得初果,不用佛陀来印证;从他受用的角度来说,他也可以广设方便,引导他人趋向于解脱,他有方便力。

  好比我们从经典可以了解六祖大师,他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但是开悟以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他讲得出来。因为他证得那个道之后,他能够藉由很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叫解脱知见。也就是:他自己解脱之后,就容易产生灵感,会讲一些话来引导别人,趋向于他所成就的功德,即便他没有读过书,也能够用语言文字,巧妙地表现出来,这叫做解脱知见。当然有读过书,文字表达上就会比较庄严一点,但是所讲出来的道理都一样。

  这个地方是赞叹内心的善根──戒定慧的善根,还有解脱、解脱知见的功德不可思议,赞叹心力不可思议。

  此临命终人听了之后,应该是听闻之后还要受持,生起很深重的惭愧心,由这一念惭愧心,去忆念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种的善根,以及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时候,因为他心念的转变──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他的果报也跟着转变。本来看到的地狱猛火,就化成了清凉风,这清凉风吹过来的时候,就落下了天上的妙华,华中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势至菩萨,随华而到,来迎接这个临终之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是《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净界法师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变!

  我们先谈一谈,一个人为什么会造罪,根源在哪里?有些人会说:因为他烦恼重──贪欲重、瞋心重、高慢心、忌妒心重,才会造罪。没错。那他为什么起烦恼?《楞严经》说一个人会起烦恼、造罪,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他起了攀缘心──真如不守自性向外攀缘。

  攀缘心,在《楞严经》讲到两个内涵:

  第一个,是业力的问题。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带动生死业力。所以一个人攀缘心愈重,生死业力就愈重,他会循业发现。当你起攀缘心的时候,就会随顺你的业力──有些人你很喜欢、有些人你不喜欢。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宿业所变现的景象你没办法改变。所以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启动你过去的业力,生命就变成二分法。如果你是安住在真如,生命就没有好坏,它只是个影像而已。但是你开始仁者心动,这个世界就跟着动了,生死业力、宇宙万法也就开始动了,生命就变成了二分法,有好的、有坏的──有些东西你会起贪欲去追求,有些东西你会起瞋心去排斥,这是业力的问题。

  第二个,你会产生错误的想象。业力给你的种种景象跟感受,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你会生起颠倒想,认为应该去追求,这个对生命是好的。然后过去的宿业,一旦跟颠倒想结合起来,你就造罪了。

  怎么办呢?《楞严经》是怎么去对治攀缘心?《楞严经》是认为:业力所变现的这一部分,我们没办法改变;哪些人会对你比较好、哪些人会讨厌你,这一部分你没办法改变。释迦牟尼佛身为佛陀,祂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祂的家族要被灭亡的时候,佛陀也没办法改变,祂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杀害祂的家族,也没有办法,这是业力。

  但是佛为法王,于法自在,祂不起颠倒想,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消除业力这一块,而是消除你的颠倒想。《楞严经》提出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身,意思是说:当我们今天遇到人事的问题时,是先启动慧身──不迷。你要先观照这个景象是本来没有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然这个人跟你讲一些不好听的话,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上等人直接从不迷下手,从生死业力中通过去,这个业就消了没了。

  但是,要像上等人不迷,不容易,完全靠智慧化解问题的人不多,那怎么办呢?不取。你要我不迷惑我做不到,我明明看他骂我是真的,那就不要取──不要住在上面。就算这个影像是真的,但我不住,即便你骂我是如此的真实、你伤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实,我可以选择不要把心住在上面,我可以去念佛、去想一些未来光明的事情,透过无住启发定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果你的智慧、禅定都薄弱,智慧的观照也薄弱、禅定的安住力也薄弱,你又取着了,那么最后的底线就是戒身了──不动,不要乱动!虽然我现在心里很气,但是我先不动,靠持戒的功德来收摄自己的烦恼。

  所以《楞严经》是先启动慧身─不迷,如果这个防线被破坏了,就用定身─不取,不取又被烦恼破坏了,就用戒身─不动。所以持戒是整个身口意的最低防线,如果连不动也被破坏了,那就失败了!这是《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还你就算了;禅定的人是这个境我不住,就像有人骂佛陀,佛陀说你端东西给我吃,端不端你决定,吃不吃我决定,我可以不住、不取;第三个我要求自己不要乱动。《楞严经》就是以戒定慧三身,来对治攀缘心,所以我们开导临终的人,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让他向外攀缘的心──回光返照,就做这件事情,让他回光返照──过去曾经在佛堂中,修习的戒定慧善根,还记得吗?你在听经的时候,听闻阿弥陀佛的功德光明,还记得吗?你只要让他忆念佛陀、忆念自己的自性善根,他就有救了!

  我们一再强调:一定要相信真实的善根,绝对可以消灭心中黑暗的罪业,你要相信!一个人这一生在人世间打滚了七、八十年,临命终时大家都是百感交集,不好受。经历了很多的人生恩怨,一路走来,心中所留下的痕迹,每个人都是心有千千结,那么在临命终这个紧急关头之下,谁能够提起正念,那就是往生的一个成败关键。

  你的信仰很重要。当你提起正念的时候,你要深信你心中的善根是真实的功德,你内心的菩提心、对阿弥陀佛信仰的愿力,那种善根是真实的!你用真实的信心、真实的愿力,去攀缘阿弥陀佛真实的功德,一定可以对治这一切虚妄的假相!

  以佛法的角度来说,无论你怎么样攀缘,只要一念的回光返照就够了,这一念的回光返照,就能够消除百千万亿劫的攀缘。为什么?就好像千年暗室,只要找得到电灯,一瞬间它就亮了,不用等到千年才亮。那他凭什么临终时,能够把地狱的猛火,化成清凉风?凭的就是他临终的──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了。他以前是离家出走──一念迷,生死浩然;现在他遇到善知识的开导,回光返照找到他心中的光明,把他真实的善根表现出来──一念悟,轮回顿息。

  这种传承只有大乘佛法才有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如果你临命终继续向外攀缘,那就没办法了,临终得救只有一种情况──回光返照。用事相来说明:比方说你临命终的时候,想起世间的一些恩恩怨怨,这时候你回光返照──世间没有对错之分,这才对;如果你还有对错概念,表示你没有回光返照,还是向外攀缘,那就没办法。依照《楞严经》的意思:只要向外攀缘,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都是生死之法,所以临终的最高境界,就是觅之了不可得。世间的人会说:不错喔!你一生做了很多善事,这是中等人。你还认为你做了很多善事,那你心还是向外攀缘善法。事实上,临命终最好的忆念,就是忆念真如─何其自性本来清净。第二个忆念你的菩提心,清净心里面有无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第三个忆念弥陀的功德。这样你就成功了!

  这个人就是因为临终得到正确的忆念,所以能够从地狱猛火,化成清凉风,从向外攀缘的心,而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顺从本愿。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六——下品生观之下品中生(三)

净界法师

    我们看他最后的结果:

  舍报往生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这个人虽然今生造了很多罪业,但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的引导,把他过去的善根启发出来,如一念顷很短的时间,便往生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莲华当中。

  华开迟疾

    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那么,在莲华当中待了多久?待了六劫的时间。当然这个时候他见不到阿弥陀佛,但是他在极乐世界里面,每天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身心是安乐的。经典上说:即便他不能够离开莲华,在莲华当中,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华开得益

    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总结

    是名下品中生者。

  经过六劫,莲华才开;莲华开了之后,他还是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是见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清净的法音来安慰这个人,鼓励他说:你虽然曾经造了罪业,但是你已如法忏悔了──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并为他说大乘甚深经典。

  大乘甚深经典主要是开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一切法本来是没有的──没有烦恼、没有罪业、没有生死,都是我们一念的妄动,才有这些如梦如幻的现象产生,现在回光返照,就像一个人从梦中醒过来,当然是觅之了不可得,也就是开显大乘无生的道理。这个人听了起大欢喜,即发无上菩提心,这是下品中生者。

  下品中生的人,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佛弟子,智者大师对于下品中生的人,总结四个字:是善恶交杂之人。是说这个人有善根,要不然也不可能遇到三宝、发心去受戒,不能否定他有善根。第二个恶,这个人肯定烦恼粗重,经不起诱惑才犯戒、破戒,但是他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导,把他的善根启发出来,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反转。

  不过,这个地方有人提问说:为什么他到极乐世界才发无上菩提心,不是说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吗?古德解释说:这个人过去生中,应该已发过菩提心,或者今生也发过菩提心,后来一时忘失了,所以到了极乐世界,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开导之后,再重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的善根是不会失掉的,只是一时的忘失,所以叫重发。

  这是讲到下品中生,一个善恶交杂的佛弟子,他的往生情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