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一次能有殊胜因缘和大家共同学习净土第一经的《无量寿经》。这是一部号称为一乘了义、万善同归、普被三根、圆该八教的伟大经典,是能使无量众生横超三界、顿证不退、一生成办的奇特法门,是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稀有难逢的极微妙的法宝。
在未来佛法灭尽期间,佛以慈悲怜悯众生,特别留下这部经最后住世一百年,凡是遇到这部经的人,都能随他的意愿得到度脱。可见这部经是度生的慈航,是暗夜的明灯,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以这部经的恩德,无量众生得到度脱。所以这一次我们要以至诚恭敬的心来聆听释迦本师的教诲。

先讲经题“佛说无量寿经”。

分四:一、佛;二、说;三、无量寿;四、经。


一、佛


“佛”指以大悲愿力示现在五浊恶世,为了救度苦难众生而演说无量教法的大导师释迦牟尼佛。

二、说分二:(一)通释;(二)别释。


(一)通释


“说”通“悦”,是畅悦本怀的意思。佛出世说法的本怀就是要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为此,佛会施设种种方便,最终的目的是让众生见到本有的觉性而成佛。到因缘成熟时,能按自己的本怀,十分畅快地宣说出来,这叫做“说”或者“悦”。

(二)别释


在畅佛本怀的法门里,有一种特别法门,就是演说阿弥陀佛因地行愿、果地成就净土功德庄严、摄受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并在往生后不退成佛的法门。

当佛要讲这部法时,表现得容颜欢喜、清净,光颜巍巍。因为佛要说自己特别想说的法门,这个法门能使未来无量众生得到度脱,所以由衷地欢喜。

凡夫仅凭自力要超出生死、证入不退,毕竟要集聚无量的因缘,只有障碍变轻了、顺缘集聚了、资粮充足了,才有可能实证到深广的正道。这相当不容易。无始以来串习的烦恼习性非常严重,连从心里发起断恶行善的决心都很困难。身上的烦恼魔力这么重,堕入迷乱的惯性这么强,所以要向上就如同逆水行舟,而堕落却如同顺流直下。这样只凭自力来出生死就有很大困难,中间稍微遇到障缘就有可能退掉。

这样就要有特殊的方便,就是通过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合而往生到净土;一生到净土,由于佛力加持他的心,使心不起我和我所的念头,不起烦恼,不发起为我的造作,这样就顺利超出了轮回。另一方面,得到佛的加持,念念增长菩提善念,开发广大功德。

所以一生到净土就入了不退地,能很快证得无生法忍,成就普贤行愿。连鹦鹉、八哥这样的旁生生上去,也都立即脱掉了恶趣身,很快会开发极广大的功德,再回来就是大菩萨了。就因为依靠佛的愿力做增上缘,就能顿超生死,简易到极点、方便到极点!一生到净土,就得到不退转,从此只进不退,迅速地开发广大功德,这就是果教他力门的特点。它的特点在于启发信心和愿心,然后跟佛相应就能得到救度。

所以这是能使广大众生悟入佛知见的特别法门,宣说这个法门真正舒畅了释迦佛救度世间的本怀,所以当时佛极其欢喜。因为这是关系到当时和未来无数世代的众生得解脱、成佛的大事。越是到浊恶的时代、众生越无法凭自力解脱,这个法门就越是显示出它的紧要。如果能把这个法门说出来,广泛地流通在世间,就能让无量众生得到弥陀愿海的摄持,这样才能实现让一切众生都成佛的愿望。

这部经讲到:世尊当时安住在奇特法中,安住于导师之行,安住在不可思议的境界中。释迦佛真正彻见了弥陀愿海极其殊胜的功能,也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跟阿弥陀佛有极深因缘。所以释迦佛是本土佛,是送众生往生的佛,阿弥陀佛是彼土佛,是接众生往生的佛,两尊佛配合得十分默契,目的就是想让众生顺利得到解脱、成佛。

这部经的名字取得很好,前一尊佛是释迦佛,后一尊佛是阿弥陀佛,佛说佛的事,然后让众生信入,最后成佛。

各尊佛都有自己的本愿和事业。释迦佛的本愿是要在浊恶世界里救度众生,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建立极乐世界,把无量众生都摄持到净土中成佛。释迦佛示现在娑婆世界,也就随顺这里人类生命的形态。所以只是八十年住世,跟人类差不多的寿命,然后就入涅槃。这往后还有世世代代的众生,要交代他们怎么来得解脱!这样,佛就在很多经里再三赞叹往生极乐世界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一再嘱咐未来的众生要生起信愿,求生弥陀净土,以解决解脱、成佛的大事。这样就出现了最普及的净土法门。

到佛法即将灭绝的时期,其它经典全部灭尽,这部《无量寿经》还住世一百年广度众生。所以这是涉及到释迦佛教法期间救度众生的大事。
在这部经后面,释迦佛殷勤付嘱弥勒菩萨要护持好这部大法,不要让它坏灭。这证明未来弥勒菩萨来人间成佛,也一定会弘扬净土法门。不但

如此,在往后贤劫995尊佛出世的时期,也一定会弘扬这部法。在娑婆世界,虽然根性成熟的人可以在佛出世时证到圣果,但还有大批众生在秽土成不了道,需要去净土成道,或者有开悟或登地的人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想去极乐净土快速成佛,所以要对他们宣说净土大法。

总之,“说”就是畅悦佛度生的本怀。佛的本怀是要度一切众生成佛。怎么来度众生?就是宣说弥陀大愿海,使众生生起信愿。这样心直接投入弥陀愿海、求生净土,就能得到度脱。对众生来说,这是一条极方便、简易、直接、圆满的成佛之路。所以当释迦佛要宣说这个能使无量众生得到解脱、成佛的法门时,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欢喜。

三、无量寿分二:(一)广释;(二)深释。


(一)广释


那么,所说是什么呢?就是“无量寿”这三个字。这是全经要义的概括。这部经从始至终都是在说“无量寿”和跟“无量寿”相关的事。开头宣说无量寿佛因地时,如何在世自在王佛座前发起大心,立誓要庄严国土;在观察到210亿刹土的功德严净之事后,开始摄取总集210亿刹土精华的极为殊胜的净土;然后经过五劫的精勤求索,结成了四十八大愿;结成大愿之后,又经过无量劫的积功累德,安住在真实智慧中庄严净土,最终福慧资粮圆满时,就实现了极乐世界。这一段就是讲无量寿佛因地的大愿大行。

之后讲到从无量寿佛的妙心中,显现出净土无量无边的依报和正报功德庄严。这就是要宣说无量寿佛极其殊胜的菩提、功德、事业。一切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全部摄归在无量寿佛的妙心中;都是从无量寿的法身智慧中流现的。这一段就是演说极乐净土的功德庄严,包括国土的清净庄严、量功德、体性功德、色声香味触的功德、地水空的功德、莲花的功德、光明的功德、受用的功德、一切所求满足的功德,以及主尊阿弥陀佛的功德,眷属菩萨众的功德。实际上说的就是无量寿佛色身、刹土、眷属等最极圆满的功德。

再之后讲的是“三辈往生”,开示了以修持哪些正因来跟无量寿佛相应、来往生无量寿佛的净土。

之后又说到边地疑城,这是为了使修行人避免发生进入净土见佛的障碍。如果对于无量寿佛的佛智、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狐疑不信,但还是想去净土。由于自己心里还有见佛的障碍,这不是别人设立的,而是自己心里有疑惑。既然心里有疑惑,就先不能生到佛前见佛,不然就会发生障碍。要等到疑心已经消除,才能入到佛的大法会中听佛说法。

最后宣说五浊恶世众生五恶、五痛、五烧的状况,教诫修行人要洗心改过、断恶从善,以清净的身语意业来求生净土,永离苦难。

所以,这部经从始至终要说的就是无量寿佛。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的法门,全摄全收的法门。说到法门的极广大、极方便、极简易、极直接、极圆满,归根结底都是源于阿弥陀佛愿海的力量。这是要摄受下自地狱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之间的一切凡圣有情;所起到的作用是给予信愿者无量无边的利益。这样的法门叫做“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以无量寿佛的大愿力做为强增上缘,只要具足信愿投入佛的愿海,就都能往生佛的净土、究竟成佛。所以以“无量寿”摄尽了净土法门的一切要义。

附:往生极乐世界的昼夜二种修法

了知往生功德后,欲往生者尚须精勤修持昼夜二种修法,请说明这二种修法的内容。

答:白日修法:在白天,按照经中所说的来观想忆念极乐世界的一切能依所依功德, 对此生起清净信及渴求往生的欲乐信,对佛陀的甚深幻变之理生起猛烈的胜解信,并且连续不断观想极乐世界的形象,尽心尽力积累善业资粮,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强烈希求心作回向。就窍诀而言,能迅速积累无边资粮、净除罪障、增上善法的摄要即是七支供,所以应当勤修七支供,通过念诵阿弥陀佛名号,诵持陀罗尼咒,虔诚 祈祷圣者勿舍誓愿等瑜伽。

夜间修法:临睡之时,观想自己住于极乐世界并亲见阿弥陀佛,在不离这种强烈希求心的正念中入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深释
其实“阿弥陀”是密号,含有无量无边的妙义。《阿弥陀经》里是以无量光、无量寿两种德统摄一切。《弥陀要解》中说: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也以此体作弥陀名号。所以以“光”、“寿”二字就摄尽了一切。正因为性体含裹十方三世,一切相、用都不离本体,都是本体所具、所现,所以极乐净土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都统摄在“无量寿”的理体中。

“寿”是如如智的体,“光”是如如智的相。法身无始无终,常住不坏,所以叫做“无量寿”。光是本体本具的德相,由于相不离体,所以就摄在体中,以“无量寿”就摄尽了一切。展开来则有无量的无量,不论智慧、慈悲、神通、道力、说法度生,一切都无量。

四、经分二:(一)以契理契机解释;(二)以贯摄常法解释。
(一)以契理契机解释
“经”:梵语修多罗,翻为契经。契是指契理、契机。佛说的法既契合真理,又契合众生的根机。也就是以适合众生根机、时机、机宜的方式演说真理的教法。实相如是,佛也如是说。有时是直接说,有时是间接说,就是首先设立引导众生趣入真实义的方便,在经过逐步的引导后,最终开示实相。所以这跟世间的法截然不同,世间的言论里充满了不正的知见,都是从迷惑心说出来的,根本不能跟佛的圣言相比。只有佛的圣言才堪称是“经”。

(二)以贯摄常法解释分二:1、通释;2、别释。
1、通释
“经”又有“贯、摄、常、法”四个涵义。总的来说,佛经是以教法文字贯穿种种义理,比如缘起、空性、如来藏、净土等,这叫做“贯”。而且,所说的法能摄持人心,把人心安置在正道中,这叫做“摄 ”。而且法义历经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时间,不会有任何改变,这叫做“常”。一切众生都要遵循这样的道路来达到佛地,这叫做“法”。

比如世间的科学,过去的理论在不断地被后人推FAN,所以都没有说到真理本身。而佛的经教是不可能被推FAN的,不然怎么成为永远皈依的法宝呢?尽未来际奉行的法宝呢?如果有错误,就不值得我们皈依。实际上,我们的本性或者法界有它真实的体相、有它必然的规律,本性的妙体在起用时也是丝毫不差的,这上面的法则是永久不改变的,丝毫不改变的。佛就是现见了这些法则的人,而且如实地宣说了这些法则,因此佛传授的法称为“经”。

能认识到这一点,才知道为什么要皈依佛的圣教、遵循佛的圣教。这跟世间的发明创造不同,世间是以革新、创新为贵,谁有创新精神、谁能推FAN老观念,大家就认为他有时代精神、有现代意识。其实这都只是妄想分别范畴里的事!

为什么世间这么混乱?为什么会不断地出现新思想、新观念?它的根源就是凡夫的第六意识没有跟真理相应时,妄想、假想、分别的能力是无量无边的!如果它返迷为悟,就成为妙观察智;如果它落在无明当中,和无明合伙办公司,就会生产出无量无边的妄想。反正怎么想都行,怎么编造言论都行,怎么搞都行,也因此世间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越是到了末法时期,就越表现为多元化的状况。其实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就是“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因为已经没有统一标准了,谁都有发言权,谁都有自创一套的权力。这样,谁服谁呢?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言论,都有自己的分别心。但我们是信奉佛教的人,不能这样做。要知道佛在经上常说“古佛如是说,今佛如是说,来佛如是说……”真理是永无改变的。正因为如此,如果能见到真理,就可以和佛菩萨见面。这个见面不是指四眼相对的见面,而是指圣人的心意我们也能体会,他是那样见、那样认识,我也那样见、那样认识。所以佛经里总是说“如是、如是”,“如是”充满了佛教的典籍。

佛教中承许佛是彻见真理的大觉悟者,而真理是永恒的、普遍的。我们是没见到真理的迷惑众生,因此要依止现见真理的无上导师,按照他的指示来见到自己的智慧本性,由此我们也就能见到真理,也就能成佛!佛教就是这样以先觉觉后觉。这里只有继承,没有推FAN。

“尽十界以咸遵”,这是法的意思,它是法则、是道路。一切有情都要遵循佛的圣教来修行,没有一个人能够逾越。所以佛教并不提倡自由主义,那是心念、行为放肆的狂乱作为。要知道,毕竟是有真理之道、安乐之道的。所谓的皈依法,就是发誓尽形寿奉行佛指示的正道。以这个缘故,佛说的经教就是法、就是道。

2、别释
下面再结合本法来谈谈“贯、摄、常、法”这四个字的涵义。

所谓的“贯”,就是以这部经的文字像线一样贯穿了极乐净土事、理、因、果等的一切深广义理。从“与会大众遵行普贤大士之德”一路下来,佛怎么放光现瑞,阿难怎么请问,显示了宣说大法的缘起;之后就宣说弥陀因地的大愿、大行,说出了极乐净土建立的因缘和过程;再往后,由成就大愿而显现超胜十方、无与伦比的极乐净土,这里如何穷微极妙,如何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分别有多少种庄严,如何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往生后得到哪些安乐受用,如何迅速成就大乘功德等。以几万字贯穿了这一切妙义,所以成为净土第一经。

所谓的“摄”,是指这部经能摄持无量众生的心,把他们安置在解脱和成佛的安乐中,有极深、极大的意义。有比人间开多少次奥运会、多少次世界博览会、多少次文化研究会大无数倍的意义,因为这是要摄持未来无尽岁月里的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这部经有这样大的功能,摄受面这样广大,所起到的作用是把无量众生都摄持到弥陀大愿海里,都摄受到极乐世界,给予他们极大的利益安乐,显发其本性而成佛。

所谓的常,是指阿弥陀佛一乘大誓愿海以及从佛心中流现的净土妙法的真谛永远不变。这是从十劫以前弥陀成佛时开始,直到今天乃至未来无尽的时间里,都一定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事、如是理,这是源于佛已经消尽了虚妄分别,从佛法身智慧中发出的无数作用都真实不虚,都决定按本愿的设定,不假造作,毫无分别,以法性力、智慧力、本愿力、缘起力,丝毫不爽地给予众生利益!

在这十劫里,也算得上很漫长的时间,已经有无量众生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他们是不是在按照愿海的设定而得到利益呢?决定丝毫不差。

到了今天这么浊恶的时代,还是有很多往生净土的人,他们往生的利益会不会变小呢?会不会有意外的失误或空过呢?绝不可能!
阿弥陀佛安住净土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往后还有无量的岁月,这期间往生的情况如何呢?也必定得到真实利益。决定如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一切都是佛的妙心所现,能够在无分别、无功用中起无量无边的妙用;也都是一生入净土就具有无量种类的功德庄严。这就是“常”的意思,指净土妙法历三世而不变。

所谓法,就是指“尽十界以咸遵”。弥陀大愿海摄受法界有情,这样的话,十法界众生都遵循这信愿往生的妙道求生净土,一生入净土就能速疾成佛。甚至古佛也不舍因地,示现为因地修行的相来求生净土。比如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全经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

通常佛经是以六种成就作为证信序。包括: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这是指只有因缘和合才能完成一部经的流通。这里要有说法的时间、处所、教主、徒众,以及有人如实地听闻、记在心里。有这六种成就才能兴起一部教法,缺少一种,教法就没办法流通。比如当场的因缘欠缺,没办法说出这部经来;没有得陀罗尼的人记在心里,后来讲的跟当时有出入,大家也不信任这是佛说的经,也不可能流通。所以一定要具足六成就才行。

结集三藏是极其重大的事。佛的色身已经离开人间,言教还留在人间,如果证实了某部经是佛亲口所说,佛弟子就会信受奉行这部经。所以,佛经都是以“如是我闻”等开头,这也是阿难尊者在结集三藏时,要很严肃地给一切世间作证:这是佛当年亲自说过的法。当佛快要圆寂时,阿难尊者非常悲伤,阿㝹楼驮就提醒他赶紧去问佛:“将来佛经以什么开头?”佛说:“用‘如是我闻’开头。”这样来证明这部法确实是佛亲口说的,确实可信。

“发起序”叫做别序。通常宣说一部经都是由因缘发起,有的经是佛放光现瑞后,弟子请问因缘而发起;有的经是应弟子的提问而宣说。像

《观经》也是 韦提希夫人遭到逆子阿阇世王杀父囚母的逆难后,对世间生起了很大的厌离心,想生到无忧恼处,这样佛给她放光显现无数刹土,她选择了极乐世界。之后佛就宣说了往生净土的十六观门。

这部经的发起序是当时世尊身体的诸根显现得非常欢喜、清净,光颜巍巍,这样阿难就问佛:世尊今天这么欢喜,佛佛相念,是不是世尊也在念佛?由此佛就说出了这部《无量寿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乙一、证信序分二:一、以六成就证信;二、广明菩萨会众咸遵普贤大士之德。

丙一、以六成就证信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处成就,“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和下面的菩萨众是众成就。

(一)如是

“如是”,深入地解释,是指所闻法义的体性,就是指的“实相理体”。通常,大乘经都以实相为体(意思是指大乘经所要说的法义就是诸法实相);而实相的妙理,历古今而不变,所以称为“如”;如理而说,因此是“是”。

(二)我闻

“我闻”是指闻成就。指阿难尊者结集法藏时,开头要说:“我是从佛那里听来的,也按这样复述出来”,这样来宣布这部经是佛亲传下来的法。

口里说“我”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凡夫也说我,阿难尊者也说我,但说“我”的心不同。凡夫以愚痴的心认为真的有我,所以说:“我如何如何,我要如何,我的什么如何……”把“我”执著成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也就念念为着这个我而用尽了心思。圣者来到这个人人都说“我”的世界里,也不可能说其它,也要说“我”如何、“我的弟子”如何等等,这都是随顺世俗而说“我”。这样才能让言教流行在世间。这叫做随顺世间,假名为“我”。

以柱子为例来说明,不作审察时好像真的有柱子存在,审察时只是很多悬浮在空中的微尘,哪里来的“柱子”呢?所以没有“柱子”,只是世俗上对这一堆微尘称呼为“柱子”。以“柱子”类推“我”,就会知道“我”的真相。以前没认识到这只是色、受、想、行、识五种现相,误

以为有一个独一的、常住的“我”。现在见到只是很多的微尘和心念,无论哪个微尘和心念也不是“我”,合起来也不是“我”。这还只是按虚妄分别心所现的五蕴影像来说,真实中连这影像也没有,哪来的我呢?

但世间人天天说“我”、念“我”,也就要随顺世间把这五蕴的假相称呼为“我”。因为世间对种种现相都要设定名称才好交流。比如大家定好这条路叫“南京路”,这是“南京路”上哪一座楼,门牌是多少,这样才好对别人指示说“我今天在南京路,车子开到那边的哪座楼,有多少距离,找某某人……”这样才能找到这个人。像这样就知道,这是世间名言里的规则,没有这一套就无法沟通!所以随顺世间就必须要使用假名。

在世间对于事事物物都要用概念来框定它的范围,说这是山、那叫水、那是什么,然后约定俗成地把它定下来,之后才按照这些名字来指示、来交流。这样就会认识世间法运转的规则。所以佛来世间也说:“那叫舍利子、叫目犍连……”一个名字就代表一个人;然后也说:“我到了东印度、西印度,到了某地、某家,什么时间去的,住了几天……”这些都是世间相、世间语言!这里阿难也不例外,也随顺世间的语言而说“我闻”。

“闻”,是指由于耳根领受了声音而发了耳识。佛当时以人的语言宣说时,阿难领了佛的声音,发了耳识,了别到佛说了这些、那些,这叫做
“闻”。

“如是我闻”,指阿难尊者说:“我当时听到世尊是这样说的。”阿难有陀罗尼,而且不会打妄语,这就能证实这是佛语的真实记录,是从佛传下来的法。

(三)一时

“一时”指的是时成就。佛经上不说哪年哪月,只说“一时”,就是因为时间的长短是随着每个人的心定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

《弥陀疏钞》里讲到:说者得了陀罗尼,可以一刹那间在一个字里说一切法门;听者得了净耳根,也可以在一刹那闻到一个字时,对其它一切都无障碍了知。而且说者和听者的境界有很多差别,比如:有说的时间少,而听的时间多;有说的时间多,而听的时间少;有说者以神力,时间的长短随心所欲;听者的根器也有利、钝的差别,所接受到的法也各不一样。

因此古德说:三乘凡圣见佛的色身是报身或化身以及年岁的长短、成佛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所以,都是随各人的心而显现所知的量,一切都是唯心变现,没有心外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意思是说:同一尊佛说法,有的人见到是丈六比丘的化身相,坐的是草垫;有的人见到是报身相,高无量恒河沙数由旬,坐在金刚台上;有的见到佛住世八十年而入涅槃,有的见到佛并没有入涅槃;有的见到佛是这一生才成佛,有的见到佛无量劫前就已经成佛。所以随着众生的心而现出种种佛的身相、说法的音声和所说的法义。)

所以,你说当时是哪年哪月、讲了多长的时间?会场听者的感受或者显现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而且东西方的历算也不同,天上跟人间的时间也不同(比如天上一天,等于人间五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所以没办法指定是哪年哪月。

其实,时间只是依托生生灭灭的分别心而安立的,并没有离开心独立存在的时间。有一念一念的生灭,就安立一个一个的刹那;以前面的心灭了为过去,以当下的心显现为现在,以之后接着起的心为未来,这样来安立三世。

这样,以一个刹那为基本单位,把若干个刹那的相续安立为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一世纪等等。而且,心的感受各不相同,如果心受很难忍的苦,会有度日如年之感;而心安住在禅定里,也会感觉亿万年如一瞬间。所以哪里有心外独立存在的时间呢?心的状况不同,感受就不同,安立的时间也就不同。时间是长、还是短,唯一是按心的状况而假立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只说“一时”。

总之当时说者和听者的因缘和合时,说法的事圆满了,就叫“时成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佛是主成就,指一切众生皈依的无上导师——大恩慈父释迦牟尼佛。当时比丘众和无数菩萨众都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灵鹫山)听佛说法,这是处成就。比丘众和菩萨众等是众成就。

(五)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万二千人俱”,标明大众的数量。通常佛的常随众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而这里标出的跟《法华经》一致。这表明佛要宣说舒畅出世本怀的大法。当时圣众云集道场,法会极其盛大、隆重,表明要说的法极重要、殊胜。比如现在有一位佛教领袖要开大的法会,有很多有成就的大德都来参与,作为影响众,从这一点就知道这次法会的意义非常重大。

所以这部《无量寿经》标明的不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而是一万二千人。

而且这还只是人间能看到的人,真正算起从十方世界来的菩萨,那是无量无边。这才知道这是最大级别的法会,参与者包括人间能看到的上万人和人间看不到的来自十方世界的无数菩萨。

这才知道,这是大家都来听受弥陀本愿法门,都要对自己所在世界里的众生宣说净土法门,让他们都能一心归投弥陀愿海,而得到往生解脱、成佛的大利益。

所以,不要理解成这只是在地球上喜马拉雅山旁边的北印度,在灵鹫山一个小小会场里发生的事,所说的只是关系到几年或几十年现世利益的事。这样就把佛门的大事理解成小事情了。因为这涉及到十方世界里无量众生获得往生净土解脱、成佛的大利益;

从时间上看,这是在往后贤劫996尊佛的教法期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一直都会以弥陀愿海普遍摄受十方有情的大愿力,接引无数众生解脱、成佛的极重大的事件!
很多人对净土法门的认识很不够,认为它太普通、太平常,因此并不殊胜。

这样的认识很不正确,一定要认识阿弥陀佛的力量,这是根本。佛的摄受面极其广大这不等于不殊胜,反而是极殊胜的表现!
总之,这是一个永不衰落的主题,一个周遍法界恒时传播的法音,一种真正能做到点铁成金的神丹妙术。这都是由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功德力所致。它成了未来无尽的岁月里,十方世界中无数众生的皈仰之处,所以无不趋入此净土、无不弘扬此净土!要这样理解,才知道净土法门的殊胜。


(六)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是指当时法会上从“了本际”到“阿难”之间的一切大阿罗汉,都是神通已达的大圣者。

所谓“圣”,一、从功德上说,就是已契合空理、会归正道的人。(凡夫没见到实相,所以一直陷在惑业苦的循环中脱不出来。这是由于没见到无我的真实义愚,而使得凡夫日日夜夜都执著我,发起种种行为,然后就熏识:因位识、果位识、名色、六入、触……这样下来,造成轮回相续不断,这就是凡夫——没得自在的人。

而圣者就是了达了空性,念念都归在正道上的人,不像凡夫念念都在轮回的道上走。)二、从地位上说,指证得初果以上的人,因为只要见了道就入了圣流。

凡夫都是在生死的道上念念迁流,这一条生死之流从没有断过。但是见道之后,就开始逆流往出生死的路上走了。在现见真谛后,见解上的疑惑全部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俱生烦恼——就是无始以来惯动的习性,要通过修道来止息。见解上是没有迷惑了,不会再认为还有我,已经见到了无我,就像亲眼见了只是花绳而没有蛇,心里妄计“那是什么蛇,这蛇有多大、多凶、多毒”这一系列的遍计或分别都没有了,这就好比是遍计执著全部脱掉了。但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惯性还很强,所以还会时不时地现行出来。

比如过去做过猴子,在走路的时候还喜欢蹦蹦跳跳;当过妓女的,还喜欢照镜子;以前做过富贵人,过恒河的时候,河神在前世的时候是他的仆女,他还说:“小婢住流。”这都是过去世习气的反应。但是他在习气现行的时候能很快停掉,到最后烦恼习气全部没有了,就出生死了。这就好比:把粪桶里的粪倒掉了,粪桶里还有臭味,因为已经装了很多年,臭气已经熏到木头里去了,所以要用水洗,要放在通风的地方让风吹,慢慢地这股气味没有了,就好比习气消掉了。但是,到初果见道以后,已经逆了生死流,入了法性流,所以称为“圣”。凡圣的界限就在这里。

现在说的是“大圣”,这有更深的密意,这是指参与法会的大阿罗汉们实际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直接趋向佛果的大圣者。或者说都是大权示现的人物,本身的地位是佛和菩萨。只是释迦佛来成佛,大家都来赞助,示现各种形象,这叫做“大权示现”。

“神通已达”:“神”是神妙莫测,“通”是通行无碍。比如说:那是神人、是神医、有神力,就是指有神妙不可测的境界,就叫做“神”。“通”是指没有阻碍。神通有天眼、天耳、他心、漏尽、宿命六种。

比如:能看到十方世界里粗粗细细的色法,没有障碍,就叫做“天眼通”;能听到十方世界里大大小小的声音,没有障碍,就叫做“天耳通”。“达”,就是证。在自身上已经实证到了,叫做“达”。

本来这一句是赞叹菩萨的功德,这里却用来赞叹声闻众。这表示这些常随佛闻法的圣众本身都是法身大士,化现到这个世界里辅助释迦佛宣扬教法,开显净土法门,来影响整个大众。所以当时会场上一万二千人里,有很多是大权示现的圣者。这是人间的情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普贤菩萨按照阶段来划分:登地前随发普贤行愿的菩萨是位前普贤,登地后直到成佛之间是位中普贤,成佛后不舍因地是位后普贤。这里说到的是位后普贤,实际是佛的化现。《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果的功德没有不穷尽的,叫做“普”;不舍因地的菩萨行,还示现为菩萨来普度众生,叫做“贤”。

由于普贤菩萨是带领华严海众发十大愿王求生西方的引导者,所以特别参与宣说《无量寿经》的法会,作为菩萨众的上首,目的是辅助赞扬阿弥陀佛。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实际同属于一部经。

有句话叫做“弥陀不异遮那,极乐不异华藏”,实际上阿弥陀佛就是毗卢遮那佛;而且,入了极乐世界也就包含四法界、十玄门的妙义,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深入华藏世界。因为这是真正依止毗卢遮那佛、生入华藏世界的殊胜方便,所以普贤菩萨在发起十大愿王后,就特别地导归西方净土,来实现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无上行愿。这么看来,就知道这跟《华严经》同属一部经!

《大日经疏》上说: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的意思。就是指由菩提心所发起的大愿大行和身口意都是平等的,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具足无量功德,所以称为“普贤”。“普”是遍一切时处,凡是从身口意发出的妙行都是贤善的,都有种种妙德,所谓的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等等,都是从自己内心里所发出的妙德。

其次,妙德菩萨,就是文殊菩萨。嘉祥大师解释: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为“妙德”。所谓的文殊智慧,就是指明明了了现见本性的根本智,就是亲见了本自具有如来智慧的体性。其实,如来的智慧德相在凡夫的心中本自具足,凡夫只是没见到自己的本性,才对自己起下劣想,不自尊重。佛成道时三叹奇哉,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妄想执著障住了,不能证得;远离妄想执著,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就自然现前。

这是自然智,不是因缘造出来的智慧,是原本就具有这智慧德相;又是无师智,就是指:不是由老师教出来的、新生出来的一种智慧,而是自己就能明了了知的智慧;又是一切智,指一切法无不了知的智慧。这就是如来智慧德相,也叫做如来藏。

“了了见佛性”,就是得到了根本智。由于亲自见佛性的缘故,断证的功德无不圆满,果位无不彻证,称为是妙德。

文殊菩萨在菩萨众里,表示智慧第一。这也是古佛的示现,原来是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在北方常喜国成佛,号“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实际是过、现、未三世成佛。现在示现在释迦佛的法会里,以大智慧最为尊贵,表示净土法门唯有大智慧才能信入,因为净土是佛的妙心显出来的,境界不可思议,要有大智慧才能真正信受或了知净土甚深不可思议的境界。

“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具足是慈无能胜。慈氏菩萨现在位居补处,在兜率内院说法,兜率天四千年后(人类57亿6百万年后)下生在这个世界里成佛,福德极其殊胜。当时在龙华三次法会里演说正法,度脱了无量众生。

这一部经,菩萨众里标出了普贤、文殊、弥勒作为上首,这是因为三位大士和极乐净土的因缘极深,可以影响到大众同归极乐净土。大家看到了普贤、文殊、弥勒三大菩萨都来听受净土法门,就知道净土法门特别殊胜、特别深广,对于无量众生特别重要。

三位大士的表现方面:普贤菩萨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是普贤菩萨以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来圆成广大行愿。文殊菩萨也在经上发愿,只是把七字减成五字说:“我欲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在《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中,弥勒菩萨向佛请问怎样是发十种心而能往生极乐世界。又在本经里,弥勒菩萨承佛付嘱,弘扬这部《无量寿经》,所以弥勒菩萨未来在龙华会上必定宣说《无量寿经》。

接着是贤劫中的一切菩萨。当前的劫叫做贤劫,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从拘留孙如来开始,到释迦佛出世是第四尊佛,往后弥勒佛是第五尊佛,之后还有995尊佛。在千佛教法期间所出现的一切菩萨,都来听闻释迦佛演说净土法门,这表示在千佛的教法期间,都要宣说弥陀愿海法门,引导无量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有很重的烦恼业力,无量众生都要依靠仗佛力往生的净土法门来得到解脱。这是由于众生身心浊恶的力量太强,只凭自力得不退转非常困难,这样就要依靠佛力摄持,以往生净土来得到不退转。

可以说,在贤劫每尊佛的教法期,都会有很多众生没办法在浊世成道,因此就要通过往生西方净土来顿超生死得到不退转。而求生极乐,也就是都要坐上阿弥陀佛的大愿慈航来得到解脱,佛的本愿就是建立总摄无数佛刹精妙的净土,一生到这个国土,就以佛力住持众生的心,使得他只进不退,从此迅速圆满功德而现证无上菩提。

这样就知道,在千佛出世的期间,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要依靠净土法门来得到度脱,所以贤劫期间的无量菩萨都要对无量有缘众生宣说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以这个缘故,这一次都来参与释迦佛宣讲《无量寿经》的法会。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再标出十六正士的名字。正士是在家菩萨的称呼,“正”是正道,“士”是士夫。这些大士外现凡夫相,内心已经了达正道,所以叫做“正士”。

贤护等的十六正士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十六位在家菩萨,常见于经论。比如,在《胜思维梵天经》《思益经》里列了十位的名字,《大智度论》里标出了十六正士,但只列了六个名字。实际上这十六位正士都是从他方世界来的大菩萨,示现在娑婆世界,以在家身份辅助释迦佛弘扬佛法。

比如“贤护”,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里说:王舍城有一位优婆塞,称为“贤护”,是众人的上首。《名义集》里解释:自己护持贤善之德,而且护持众生,所以叫做“贤护”。又叫“贤首”,因为他已经是等觉菩萨,是一切圣贤中的上首。《大宝积经·贤护长者会》里说到:贤护正士在我们人间所感受到的快乐果报,即使忉利天的帝释天王也比不上它,何况人间的人呢?所以这是一位示现生在王舍城,证到了等觉位的在家菩萨。在《般舟三昧经》里称为“跋陀和菩萨”,也就是贤护菩萨。他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亲自见到了阿弥陀佛,所以这次特意来到法会里,辅助释迦佛弘扬念佛三昧的无上法门。

接下来,善思议等的四位菩萨,在《四童子经·现生品》里讲到他们的来历:这是东方距离我们这个佛刹十千俱胝的地方,有一个“宝鸣世界”,佛称为“狮子鸣声如来”,有一位菩萨称为“善思议”,他来到这个世界,化生在阿阇世王的王宫里。南方距此五百亿世界,有个世界,佛称为“宝积善现如来”,有一位菩萨称为“寂静转”(唐译翻为“慧辩才”,本经翻为“信慧菩萨”),生在舍卫城一个名叫“似师子”的大居士家里。西方离此八亿百千佛刹,在乐音如来座下,有一位菩萨称为“无攀缘”(本经翻为“空无菩萨”),他化生在波罗奈 国的大居士“善鬼”家里。

北方离此六万四百千亿佛土,在“住菩提分转如来”处,有一位菩萨称为“开敷神德”(就是这里说的“神通华菩萨”),生在毗耶离城的“大将师子”家。这四位童子和无量大众都来到双树林间,恭敬地供养释迦牟尼佛。以上讲到了善思议、信慧、空无、神通华四位正士的来历。

接着讲光英、慧上、寂根、愿慧四位大士的来历。在《佛名经》和《文殊师利严净经》里都说到,这四位菩萨从四方的佛国来到此世界的情形。有关香象菩萨的来历,在《月灯三昧经》里说到:他是从东方阿閦佛的国土,和那由多菩萨众共同来到这个世界,向释迦佛问讯的。
以上介绍了十位正士,其他六位经上没见到宣说。总之,这十六位正士排在一起,应当属于同一类型。按前面的情况类推,也一定是从他方世界化现在娑婆世界的大菩萨。

这里列出贤护等的十六正士有特别用意。这是表示净土法门适合在家人修行,因为这个法门能不离世法而行佛法,就是不必要抛开世间的工作、家庭、事业,又能行持佛法,能够在这一生的命终往生净土,入不退转,毕竟完成成就无上佛果的大事。这就是得到阿弥陀佛愿力摄持的缘故。

在家修行最适合持名念佛,因为修持其他法要有时间、要有场地、要安静、要开了见解才能起修,诸如此类有很多条件。但是修持名念佛的法门,可以走着念、坐着念、做事念、心里默念,一切时处都可以修,所以最适合在家人。

只要心里对佛有信心,对修念佛法门有意乐,就可以时时不离念佛。漱口时可以念,穿衣服时可以念,吃早饭时可以念,下楼、坐车、走路都可以念,上厕所都可以念!在工作场地,做任何不用心的事都可以念,只有一种情况念不起——就是用分别心的时候。念得熟了,睡觉都可以念!

直接念六个字就开始进入修行,就只要一心一意地和阿弥陀佛相应,所以非常简易、方便,不必废弃日常的工作、事业、家庭等。扫地时,可以边扫边念;洗碗时,可以擦一下碗念一句佛;走路时可以走一步念一声佛。这叫做“不离世法而行佛法”,是法门很特别的地方。
同时,这十六位正士都是从他方世界来的大菩萨,这表示从十方佛土里前来娑婆世界听净土法门,也表示净土法门非常殊胜,实在是大事因缘!

以上讲了三种上首义:普贤和文殊是释迦佛法会里的上首,以两大士做为代表,总摄了会场上一切菩萨;弥勒菩萨是当来贤劫千佛出世期间一切菩萨的上首,所以以弥勒菩萨总摄贤劫的一切菩萨;贤护等十六正士是大会里无量无边前来集会的在家菩萨的上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样才知道宣说《无量寿经》的法会有多隆重、多盛大,也才知道这样一种气象,实际反映的是弥陀愿海覆盖十方三世的极大的摄受力,无论是摄受面、摄受时间都是广大无边,在未来多少尊佛出世期间,始终不断地摄受众生。所以这愿海是在永无止息地、周遍地摄受众生,也因此在宣说阿弥陀佛愿海的法门时,极其盛大、隆重!

丙二、广赞菩萨会众咸遵普贤大士之德分三:一、总明;二、广显;三、结说。

丁一、总明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这句经文分成五段来解释:第一段是“皆遵”;第二段是“普贤大士之德”;第三段是“具诸菩萨无量行愿”;第四段是“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第五段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第一、皆遵
所谓的“皆遵”,要知道遵修的是什么,又是以谁为榜样而遵修,遵修的是哪些人。回答是:遵修的是普贤行愿;是以普贤菩萨为榜样;遵修的是与会一切诸大菩萨。

合起来就是说:在这部《无量寿经》里,以普贤菩萨做为一切菩萨的上首(这就是“遵”或者做为一切菩萨,效仿的榜样),其余的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和在家的大菩萨,以及从十方世界来参与法会的无量大菩萨,都共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是“皆”的意思)。
以下解释他们遵修的普贤大士之德的具体内涵:

第二、普贤大士之德

分成四段解释:(一)普贤广大行愿;(二)成就普贤广大行愿的殊胜方便;(三)弥陀本愿怎样使行者成就普贤行愿;(四)与会无数大菩萨们都经由此方便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一)普贤广大行愿

所谓的普贤大士之德,就是指普贤广大行海。展开来说,有无量无边的普贤行;归纳起来,就是指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妙行。《华严经》说:欲成就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佛功德海,需要修持普贤十种广大行愿,所谓: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 lun;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

“普贤”总的表示大行,有广大、无尽、圆满等涵义。“普贤”,是指一切时、一切处从身口意发出的行为,无不妙善。“圆满”,是指普贤行极其圆满,一切支分无不具足。就像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没有一点欠缺,又像车轮具足一切轮条。

所谓的广大,是指以全法界心、如法界量而作。由于本性遍满一切时、处,本性中具有超过恒河沙数的性德或功能性,因此就称合本性,发起如法界量的广大行愿。“无尽”,是指每一条行愿都是尽未来际念念不断地去做。

在《行愿品》里讲到四无尽句:“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等不可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比如十大愿王,每一愿都说到了尽虚空遍法界佛刹极微尘数的世界、尽未来际等等,说到了所礼境如何、随喜境如何、忏悔境如何等等,行境达到了最大量,行为的种类达到了最大量。

总之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种类的行为,而且每一种行为都达到极其广大、极其圆满、极其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所有的大菩萨没有一个例外,都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来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二)成就普贤广大行愿的殊胜方便

像这样极其广大、无尽、圆满的普贤大行,怎么才能修到呢?这就要通过殊胜的方便来实现,其中极殊胜的一个方便,就是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原因是阿弥陀佛有大威神力,能使行人快速成就。

这又要看到阿弥陀佛愿海的内容,阿弥陀佛的发愿是让众生往生净土,都得到极广大的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漏尽等神通,得到智慧、辩才、陀罗尼、三摩地等无量无边的功德。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有的大愿都已经实现,所以能加持众生,使他开悟见到本性,然后称合本性发出广大、圆满、无尽的普贤行愿,而且能够真正做到,这样就能深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而成佛。

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到:“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也是必然规律。要让众生成佛,最关键的点就是明心见性。先要真正见到本性,心打开了,然后就会称合本性发起普贤行愿。这样就使得本性中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性德,以开悟的因缘,以行愿的力量,以消除了妄想执著的缘故,就能广大、周遍地发出妙力。

凡夫很可怜!如来藏一直在随着无明的因缘发生作用,宝贵的佛性都被用在起惑造业上了,结果层出不穷地变现迷乱的境界!心陷在迷乱中,起的都是反作用、邪作用。而随着觉悟的因缘,然后起的就是正作用、妙作用。而且以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力,才完全把这个心翻转过来,最终入的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这样就看出:要让众生迅速成佛,关键是打开他的心,然后再去妄执、除习气,显发本有的恒河沙数的妙德,这样来成就普贤行海。而能充当强大增上缘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以这个原因,普贤菩萨带领华严海会一致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求圆成佛果。这里有很深的秘密。《普贤行愿品》最后归结在往生极乐世界上,这是非常明显的结局。原因就是阿弥陀佛有大力量,能加持行者迅速成就普贤行愿。

所以普贤菩萨发愿说:“愿我临遇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现前成就此大愿”,就不只是停留在诵诵经、在心里作意、向往的层次上,而是现前成就普贤大愿!一切极其广大、圆满、极其不可思议的普贤行,都完全实证到,这叫“现前成就”。

长行文里更详细地说到:“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从这些经文就看出怎么来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借助的方便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果位方便的摄持,就能使普贤行愿圆满地实现。

(三)弥陀本愿怎样使行者成就普贤行愿

凡夫的困难就是颠倒习气太重,不必刻意就自然现行,一遇到境缘就不断涌发,这样一直被烦恼和业的力量所控制,就严重地障蔽了灵知、障蔽了能力,而发不出广大的普贤行。现在怎么来破除障碍?弥陀愿海的设计就是建立具足功德庄严的净土,让众生能得得佛力摄持而往生净土、横超生死。

一往生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给众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身体。众生在轮回里披枷戴锁,就是指五取蕴一直不断地相续。这样的五取蕴相续,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运转的造苦的机器,同时也就是一种不断按照过去的业力而显现苦的所在,只要它还在相续,就摆脱不了轮回的命运,就会一直落在错乱的因果循环当中。

但是走往生净土这条路,在临终这一期蕴身息灭时,自己的心和佛心相合的一瞬间,就转成了莲花化生。然后佛的加持力注入这个化现的身,就能使得他内在的妄执、烦恼、业等负面的力量无法现行,这样就从长劫惑、业、苦循环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而正面,出现的完全是清净的觉悟因缘,所以唯一不断地在显发本性的妙用,不断地往道上升进,这就是入了不退转地。所以往生就是转凡成圣的第一个关键。

再往下要知道,往生之后会发出怎样的行为?就是会不断地发出广大的普贤行,不再是过去那样目光短浅,只求现世的享乐、或者求来世善趣的享乐、或者求一己解脱,做出种种很小的行为。往生之前受惑业力量的控制,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见不到客尘的虚妄,所以就一直在随着迷乱的力量运转,也就使本性的妙力无由开发,而无法实现普贤行愿。

但往生之后,由于脱开了惑业力量的系缚,由于亲见了本性,由于有佛神力的加持,因此就能开发极广大的功德,就能开展极广大的普贤行。这以后就在行为上从始至终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往生后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得到无生法忍。这以后就真正开始实行普贤大行!开始分身尘刹,化现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里,把无量众生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出来,安置在极乐世界。而这样做的时间是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四)与会无数大菩萨们都经由此方便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在这十劫里已经有无数菩萨通过往生极乐净土而得到大成就,然后从极乐净土出来,进入“园林游戏地门”,入了教化地。从此他们在十方世界里化现种种身,运用种种方便,教化无量众生。到了这次释迦佛要开演净土法门时,这些得过阿弥陀佛大恩救度的大菩萨们当然就化现过来,辅助释迦佛弘扬阿弥陀佛的法门。

把无量众生从烦恼大苦海里拔济出来,一个个送到极乐世界,这是真正救度众生的大事业。有多少佛和菩萨在做这项事业呢?包括从阿弥陀佛化出去的无数佛菩萨,包括阿弥陀佛座下已经成佛或者成了大菩萨的这些大圣者们,都在共同做这项伟大的事业。像这样辗转地教化、辗转地度脱,就成为极广大的事业。

这样才知道这部《无量寿经》一开始就说:无数大菩萨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里有很大的密意。就是指这些大菩萨当初也是随学普贤广大行愿,以行愿力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然后现前成就普贤行愿,仍然以普贤行愿力化现在十方世界普度众生。这次是来参与释迦佛宣讲弥陀愿海法门的法会。所以说“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如果我们也这样效仿,从现在起就注意加深对普贤行愿的胜解心、欢喜心,尽量从心里生起尽未来际遵修普贤大行的意乐,以这样的愿力来摄持自己的心求生极乐世界。一得到往生,就和阿弥陀佛的大愿海充分相应,佛的力量直接加持在自己心上。这时已经亲自到了佛前依止佛,所以佛的加持来得最快、最直接、最充分,这样就能快速成就普贤行愿。到了将来第五佛、第六佛等宣说净土法门的时候,我们也会来参加佛的法会,也会这样护持净土法门。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自己是得到弥陀愿海的摄受而成就的,知恩、报恩,自然会辅助、弘扬弥陀愿海法门。

第三、具诸菩萨无量行愿

“无量行愿”指的是十大愿王所包含的无量行愿支分。总之,就是指称合本性所流现的一切贤善行为。比如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随顺等等,每一条大愿都含有无数支分。
这里要懂得称合本性的意思,要知道“本性”是指什么;“称合”的意思如何;又如何称合本性发起广大行愿。“本性”,指的是妙明真心;“称合”,就是相称、符合。真心是没有任何限量、局限,这不是指肉团心,也不是指第六意识心,而是指万法的本体。它的量到底如何?可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德备恒沙、妙用无边,就是连整个太虚空都包含在内,尘尘刹刹无不遍满,它内在具有的性德超过恒河沙数,所起的妙用广大无边。因此在本性的妙用彻底显发时,就表现为周遍、无尽、圆满的大行,而这一切大行就以“普贤”这两个字来表诠。

总之,由于本性含裹十方三世,广大无尽,妙力无边,从体起用,就出现普贤行海。与这本性相称、相合,而发起、而实行无量行愿,就是具足无量行愿。

第四、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要认识与会诸大菩萨们所具足的功德,就要以权、实二德来显明。“实德”,是指大菩萨内证的功德。“权德”,就是由内证发起度生的大用。随顺众生的根机、机宜,发起种种利益众生的权巧方便。这就叫“权德”。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是讲实德。《仁王经疏》上说:“施物名功,归己曰德。”功德这个词,是指做了有利于人、有功于世的好事,回报在自己身上就有德(“德”和“得”相通,有回报、报酬的意思)。自己成就了德行,保持不退,叫“安住”。德相无不具备,叫“一切”。总之这是赞叹参与法会的大菩萨,已经圆满了内证功德,戒定慧、辩才、陀罗尼、三摩地等一切妙德无不圆满、无不坚固、无不安住。

而“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称赞这些大菩萨具足权巧度生的德相。也就是指自己具有内证功德,外在发起妙用,就能自在地做出各种方便,来利益众生。这里就有自己成就圣者的实德和善巧度人的权德。“成圣”指证到了体、证到了本性,得了根本智。

“度人”指发起大用,开了差别智,就好像太阳远离了乌云障蔽,显露了光明,那就能起到照明万物、温暖万物、成熟万物的作用。同样,大菩萨具足内证的功德,自然会发出光明,照亮别人;而且内证越深,垢障越轻,心就越灵妙,越会起观机、说法等的妙用,越会以身、口、意三轮做极其广大的度生事业,这就是“权德”。

要知道,这些参与法会的大菩萨,很多都是佛化现而来。所以这里说的就不是小小功德,而是赞叹极广大的权巧度生的妙德:“十方”,指东、南、西、北等空间一切处所,包括十方无量无数的世界。“游步”,就是在十方世界里神通游戏,这才是真正的“潇洒走一回”!

可以到十方世界到处走走,哪里有缘哪里去。化在哪个世界,就度那个世界的众生,这叫做“游步”。“游”就是游戏,一是指非常自在,就像狮子搏鹿,一点都不费劲。二是指幻化游戏,就像幻师不论幻变什么,自己都清楚这是假相,不会迷在里面,起执著心,但是要度众生,就要以各种幻化游戏来引导!这样的幻化游戏就叫“行权方便”。

“权”就是权巧、权宜。权是针对真实而说。俗话说“通权达变”,就是指教人、度人的时候,一定要懂得灵活变化,要知道在什么时代、对什么人、以什么方式来做,不能死板、僵化而不变通(所谓法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

但也要知道这里说的“法”是指手法、方法,不是指法则、法理。佛法的原则、原理是永无改变的)。所以“方便”,就是指便利的方法。“方”,就是方法。比如医方、妙方、方略,什么之方,都是方法的意思。方法非常便利,就是用起来特别方便、特别适合。

按照佛法深入的解释,就像《大集经》所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方便。”这不是指世间的百工技艺如何灵巧,而是指度众生具有大善巧。大菩萨的方便成就是指他有能力调化众生,使他们都趋向无上菩提!这个涵义就更深。

所以这些大菩萨到十方世界里去,对众生有很大的意义!因为他有很大的加持力、摄持力、调化众生的能力,通过他的说法、他的加持、他的种种摄受、折伏等的方便,引导有缘众生趣向无上菩提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4-1 19:5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