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 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 

二明有咒之益。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毯。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若诸世界者。不论上方下方也。随所国土者。不论中边。所有众生者。无问贵贱也。随其国中所有。可充书写之具。而书写此咒。如中国以纸。以绫。以绸。以绢。以布疋等。皆可作书写之具。如印度。古以贝叶为书。或以毯花绩织成巾。亦可为书写之具。或以桦树之皮而代纸。乃至凡可书写者。皆可书之。又如此土勒之于白石。书之于粉壁者。亦无不可。所书之咒。贮于囊袋之中。以避灰尘也。陪之以香。以免污渎也。是人心昏。未能诵忆者。然其赋性暗冥。无智慧性也。则将所书之咒。带于身上。或书于所住之宅中。或张贴于墙壁。或直书于粉壁皆可。总之不离此咒者。则从生至死。一切诸毒。所不能害。皆是咒之功力也。诸毒者。谓蛇虫。百足。砒鸩等类。乃至凡有害于身命者。皆是也。以上但亲近于咒。而未能持诵者。其咒力有如此之胜。盖此咒。是佛之清净心。如大光明藏。与之共处者。群暗皆消。故一切暗毒不能害也。

  二广显功能。二。初总标。二别说。今初。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前已说十方如来果上功能。此复说一切众生因中利益。故曰更说。然而法法平等。本无畏处。众生迷失法本。妄起怖畏。咒为智炬。能发人之真智。了诸法空故。得大无畏。大无畏。即究竟无畏。不同世间暂灭还有也。出世间智。即了一切法空之心也。因有此智。乃能大无畏故。

  二别说。八。初得免诸难。二助发神识。三不堕恶道。四福业自成。五灭现恶业。六除夙罪报。七能满众愿。八能护国土。今初。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持诵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龙天鬼神。精祗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咒心。即佛心。持诵咒心。即诵佛心。与佛心相接。受佛气分。佛心远离诸过故。一切恶毒不能加害于佛。如虚空远离诸相。故一切相不能碍于虚空。是故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不能伤其命。小毒不能致其病。乃至龙王。天仙。鬼。怪。诸神。妖精。地祇。邪魔。魑魅。此等皆能为咒。以咒害人。彼等之咒。从有为心出。可著有为之法。于无为心咒。如仰面唾天。无有著处。以上功能。皆由咒心。令心得其正受。故乃不受彼一切诸受也。一切诸毒。皆禀天地恶逆之气而成。能伤和顺之气。咒诅者。如彼怨家。无法加害。唯以恶言毒语。每日咒诅之。咒力所致。怨家身亡。或生病等。厌蛊者。或云尸毒。死者之病气传染于人也。又说聚诸毒虫。于一器中。令彼互相残食。毒气炽胜。食厌之余。名为厌蛊。能毒害人命。毒药者。如秕齤霜鸩酒等。皆能立毙人命。金毒银毒。该括五金之毒也。草木之毒。包植物之毒而言也。虫蛇之毒。总摄一切毒虫而言也。如是种种诸毒。入诵咒者之口。则成甘露之味。甘露味之最美者也。以上诸毒。多由自误。以咒力故不成灾也。恶星者。凶恶之星。遇之成灾。鬼神者。邪恶之神。无故作祟。碜心毒人者。包藏祸心。暗计伤人者也。此等皆由他人所与之灾也。以有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如夜叉罗刹等。并其眷属。皆领受诸佛深恩。发愿常加守护。诵咒之者。故恶星鬼神。及碜心之人。皆不得便。碜。参上声。含沙射影类也。然虽如是。而诵咒之人。亦必有相当诚恳之心。诵者之心。与咒心相应。感应道交。方得灵验。否则未必然也。

  二助发神识。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经典所在。即如来舍利之身。故常有神圣随侍。又如来圣教。为众生出生死之津梁。故有菩萨及其眷属守护。勿使魔外侵损也。那由他。此云万亿。俱胝。此云百亿。以八万四千那由他计恒河。以恒河沙计俱胝。以河沙俱胝计金刚藏王。极言其数之多也。金刚藏王。守护密藏之主神也。藏王之多如是。眷属之众。岂可思议哉。昼夜随侍。言无时暂离也。散乱心者。念头不死。思想不一也。心散乱。不能入正定。故曰非三摩地。设有众生。于非三摩地。心忆神咒。口持密语。是护咒之金刚藏王。亦常随从彼持咒之诸善男子。以此偶尔持咒之者。尚得神圣护持。决定发菩提心。安住三摩地者。神圣随从。更无疑议矣。然金刚藏王。又非但随从护持外难。令其无畏而已。亦能助发诵咒者之神识。神识。即宿命通。亦即出世间智也。精心者。纯一之心也。阴速者。突然而至。莫知来处。所谓是人应时心能记忆者也。八万四千恒河沙劫。言时之长远也。如是劫中所有之事。无不明了。故曰。周遍了知。无不清爽。故曰得无疑惑。此咒入中国以来。千有余年。持此咒者。亦众矣。持咒者。必念金刚藏菩萨。未闻有一发神识。能记忆八万四千劫中事者。不信之人观此。必谓神话鬼语。不足信。即信佛者。于此虽不敢云。佛语不足信。然终不免中心狐疑。此事究竟如何耶。若谓佛不妄语。何以无一相应者。呜呼。世人只知向咒边讨寻灵验。不灵验。而不知向持咒者之心究专一不专一。如俗说。星星之火。能烧万里长城。不知者。亦谓言之太过。以星星之火。触彼城墙。触而复触。终不能然。试问此不然也。火之故耶。薪之故耶。若谓火不能烧。请以星星之火。触于硝磺。且看烧之不烧。如是匪特能烧万里长城。即烧遍三千大千世界。亦不为过也。末法根机不熟。不能顿发神识。如以火触于城墙。故一时不能著也。若触之久。终有著烧之时。如性比丘尼。一闻神咒。顿悟宿因。如以火触于硝磺。一触即发。智者须知。火无二火。烧与不烧。薪之故也。咒无二咒。灵与不灵。持者之故也。再则。咒与神。虽能保护持咒者。绝不逆爱持咒者。如持咒者有宿业。应当受报。咒神不私心护持。如人民犯国法。应当受刑事处分。若人以私情救之。亦犯国法故。咒神所谓保护者。此人本无过。而他人诬陷之。咒神必令诬陷者不能成其事。此之谓保护也。能知前因后果者。自知神咒保护不保护矣。再者。佛度众生脱苦。是以心而言。非以身而言也。身是假名无所保护故。诸神只见人心。不见人身故。凡夫贵身而贱心。是故诸神时时保护众生。而众生不知。反谓佛说不灵。若将保护之事会归于心。则丝毫不爽矣。如人一心持咒。嗔心息灭。即火不能烧也。贪心息灭。即水不能溺也。如是一心持咒。万德具足。诸恶消灭。岂不自然之理乎。何疑之有耶。

  三不堕恶道。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第一劫。从发神识为始也。后身至最后成佛之身也。如是中间。舍身受身。生生不堕以下之诸恶趣。盖有神识。故常觉而不迷。不同寻常看因果不真者。于恶作不生坚绝之心。以不作恶因故。不受恶果也。药叉。或云。夜叉。此云捷疾鬼。罗刹。此云可畏。食人鬼也。富单那。此云臭恶鬼。主热病者。迦吒富单那。此云奇臭恶鬼。主热病之甚者。鸠槃茶。此云瓮形。魇魅鬼也。毗舍遮。亦云毗舍阇。此云啖精气。以能啖人精气。及一切生物之精气故。饿鬼有三品九类。谓多财。少财。无财等。有形。即有形色之类。如休咎精明等。无形。即无形色之类。如空散消沉等。有想者。即有心想之类。如鬼神精灵等。无想者。即无心想之类。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如是等类。皆违正道。各有其苦。故名恶处。已入正道故。不再生此诸趣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四福业自成。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无量功德。自心本具。为因业障不能发现。持咒消业。故无量功德不求自得。诸佛功业。唯心所造。不离于心。持咒之者。以咒为心。即以佛心为心。即以佛功德为已功德。是故持咒者。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是人也。又如来修福业时。本有回向一切众生之心。而乃众生心与如来心。不相应故。未能接受耳。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不可说不可说。乃大数之最大数也。言其此人与佛共处之时分。最极长久也。无量功德。言无功不具也。恶叉聚。西方果名。生必有三。喻诸功德。聚集于此人也。与诸佛共处者。持咒之者。与咒共处。即与诸佛共处故。熏修者。以咒心熏馥持者之心也。愈熏而愈微密。故永无分散。以与诸佛共处。永无分散故。乃能令破戒者。戒根清净。乃至不持斋戒。自成斋戒。如是功业。即如来所与也。

  五灭现恶业。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消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持咒之人。非特持咒之后。成就净戒。即于未受持此咒之前。所犯之戒。仗此咒力。无论重轻。悉得清净。重谓大乘十重。小乘四根本戒也。轻谓大乘四十八轻。小乘二百四十六戒也。然咒虽能灭罪。亦须持者改过自新方可。若以仗咒力灭罪。而任意毁犯。以咒而造罪。则罪益重矣。酒罪虽轻。能引犯重戒。故宜深戒。五辛乃不净之味。亦非道人所宜食。假使饮酒。饮啖五辛。乃至食种种不净。亦可持咒。诸佛诸神。不将为过。何以故。饮酒食辛之人。偶得闻此神咒。深心信仰。不得以饮酒食辛塞其持咒之善路。以有深信心故。诸佛诸神不将为过。若持咒者。藉此饮酒食辛。其过甚矣。前云。持咒之人。当著新净衣。六时行道。七日为期。此云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此亦有缘由。前云著新净衣。以表恭敬。非尚衣服也。设无新净衣服。而有至诚持咒之心。

不得以无新净衣。而阻其持咒之净因。此人衣虽破弊不净。而心清净。已有余裕。故曰悉同清净。若有意著不净衣。则亵慢甚矣。一行一住。亦是不得已如是。亦不得以六时七日。妨一行一住。又不得以一行一住。坏六时七日。一行一住。为他缘所逼。持咒虽已。持心不已。故得同六时七日也。若无他缘所逼者。必以六时七日为准。不得以一行一住。虚然了事也。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者。此亦万不得已而如是。非可作坛。而不作坛。可行道。而不行道也。可作坛。可行道。而不作坛。而不行道。是自弃其功德也。欲作坛。而不能作坛。欲行道。而不能行道。此坛虽不作。道虽不行。而作坛行道之心已具。故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如上种种方便。概为财力不足。事务冗烦。不能如法修行者。而特开之。以免失其持咒之胜益耳。若力充足。闲暇有余者。当如常法而行。幸勿以权为常。捐弃正法。而失其利益也。五逆者。一弑父。二弑母。三弑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造此五逆。当堕无间。

罪之重者无过于此。故曰无间重罪。比丘于杀盗淫妄四重。若犯一者。清净僧中不共住。永弃佛法。故曰四弃。比丘尼八弃者。前四同比丘。外加触八覆随。触。谓与染心男子身相触也。八。谓与染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处共住。共语。共行。相依。相期也。覆。谓覆他重罪也。随。谓随彼被举大僧。供给衣服饮食等也。比丘尼于此八事。犯其一者。皆为佛法所弃。故曰八弃。四弃八弃。皆戒之根本。故曰重业。重业可消。轻业可知矣。业如众沙。咒如猛风。言咒之消业。如汤消雪。并非难事也。以咒力有余故。业之不遗留毫发也。消业有二义。心业可消。身业不可销。凡佛经说消业者。皆消心业。非销身业也。如后文十因六交报。堕三途者心业也。还宿债者身业也。心业关于自己。自心痛改。故可消除也。身业关及他人。故非自能消除也。如佛受金枪马麦等报。可信身业不可悔矣。凡夫只知有身。不知有心。一闻消业。即望身业消除。不知身业不可消除。而谓佛法无灵验。岂知佛法度心不度身耶。以上所消之罪业。皆属今生所作。故科题曰灭现业。

  六除夙罪报。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众生罪障。皆由身口意所造。意三。贪嗔痴。为业之根本。曰重罪。身三口四。为业之枝末。故曰轻罪。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华梵并举曰忏悔。人之犯过而忏悔者。如身染垢秽。以水洗之则净。若其不洗。则永为垢秽矣。忏悔之法有二。一事忏。二理忏。事忏者。或对众发露。自改前非。更不复作。或对佛礼拜。求乞忏悔。以见瑞像为期。理忏者。独坐观心。心空罪亦空。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忘。心忘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持此心咒。不异观心。真心与罪障相对治。如沸汤对治霜雪。故速能灭除也。障消故。无生之真性现前。如开门见山。故悟无生忍。忍谓忍可之义也。悟无生忍。当在干慧之地。非八地菩萨。以悟与证不同故。

  七能满众愿。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女人。谓本具法身。男女。谓权实二智。谓法身未生权实二智。如女子未生男女也。男事于外。故如权智。女主于内。故如实智。绳祖宗。光门第。皆赖于后人。是故无后者。必求其孕。孕者。人之处胎时之谓也。好生恶死。人之常情也。命之短者。故求其长。如是求者。若以至诚之心持诵此咒。皆得果遂。所谓人之智愚贵贱。虽由宿业所感。然必遇助缘方遂其生。善则招善。恶则招恶。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有善缘。方招善因。缘谓母也。因谓自性也。母以至诚心持佛心咒。则心可谓最善矣。以此最善之缘。必招最善人之来生。故曰便生福德智慧之男女也。世间亦有胎教之说。若胎已成而后教之。若恶性来生。虽教亦不成。不若未胎以前。自善其身心。是为根本教育。

无有不成善人矣。况持佛心咒者乎。求长命得长命者。人之寿命本长。皆为自作不良。而夭伤身命。若至心持咒。远离恶作。清其心。寡其欲。自无夭折之理。凡信因果者。自知今生之种种不如意。皆是宿业之果报。不可逃避。故不求免苦。但求其受苦之时间缩短。以速圆满。早遂安乐。乃至身命色力。亦复求其早得圆满。舍此五浊恶世。得生清净国土。以咒力故。如其所求。命终之后。而又能随其自愿。欲往生何佛国土者。即得随愿往生。所生之地。皆中部之处。富贵之家。决定不生边僻之地。下贱之家。至于地狱饿鬼畜生。杂形异类。自必不生其中矣。

  八能护国土。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消灭。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阿难。是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消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此科总名。能护国土。兼天地人而言也。国土是州县之总称。州县是国土之分治。市聚村落。又为州县管辖之地也。饥荒者。五谷不熟。衣食无资。即饥馑灾也。疫疠者。冷热不均。四大失调。即疾疫灾也。刀兵者。外邦侵犯。国界不宁。贼难者。世欲乱时。萑苻滋扰。斗诤者。劫火洞然。是非纷起。皆刀兵灾也。兼余一切厄难者。如风雨失时。飞蝗伤禾。旱涝成灾。及水火风灾等难也。

若于此zai 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即寺庙等。或脱阇上。即经幢咒幢等。于此诸处。各安神咒者。欲令此地所有人民。皆得至心奉迎礼拜。恭敬供养也。复令人民各各身上。佩带此咒。或各各安所居宅中。总要在在处处。皆有此咒。人民时时于此咒相近。则一切灾厄。悉皆消灭矣。一切zai 难。皆众生恶业所致。心向咒故。恶业不生。故zai 难灭也。今人逢遇zai 难。以少数人持此咒。而作恶者。仍然作恶。希图消灾。如以杯水而救车薪。故不灵也。在在处处者。无论何国。凡有众生所在之处。皆宜有此咒。然国土众生。亦当随顺此咒。谓恭敬供养。方感天龙欢喜。若不生敬信。反轻贱而污渎者。且致天龙嗔怒。何欢喜之有乎。以天龙喜故。风雨顺时。谓宜风则风。宜雨则雨也。风雨顺故。五谷丰殷。谓稻麦豆菽黍等。丰盛殷厚。成实之多且繁也。

五谷丰故。衣食有余。兆庶安乐也。十亿为兆。民众为庶。兆庶即百姓万民也。能镇者。谓能镇压恶星。不令变现怪异之象也。异其常象曰变。与众不同曰怪。是以为之恶星。然星本不恶。由国中人民所作恶业。而感现恶相。恶相现。恶因已熟。故人民有不祥之果报也。以咒力故。改人民之恶念。恶业不作故。恶相不现。灾障不起。灾不起故。各终天年。故人无横夭。死于非命曰横。死于幼年曰夭。此皆恶气为灾之故也。障不起故。所为如理。故杻械枷锁。不著其身。人之日有所事。夜有所梦。以常无恶事故。常无恶梦也。昼不见恶事。

则昼无不安。夜不有恶梦。则夜无不眠。故曰昼夜安眠。常无恶梦也。娑婆世界。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灾变者。因恶星变而成灾也。星有吉凶。皆为人心善恶之所变。恶星。即凶星也。此但言消灾。故不言吉星也。二十八大恶星。该四方而言。佛经世典。大同小异。大同者。名数无异。小异者。位置不同。东方七星。世典谓角亢氐房心尾箕。孔雀经云。昴毕觜参井鬼柳。南方七星。世典谓井鬼柳星张翼轸。孔雀经云。星张翼轸角亢氐。西方七星。世典谓奎娄胃昴毕觜参。

孔雀经云。房心尾箕斗牛女。北方七星。世典谓斗中女虚危室壁。孔雀经云。虚危室壁奎娄胃。盖星无定位。四时交错。故说有异也。而为上首者。为八万四千之头首。统属八万四千。故名大恶星。复有八大恶星者。长水谓金。木。水。火。土。罗侯。计都。彗也。为其主者。此八。复为二十八大恶星之根本也。如众生之烦恼。根本有八。谓贪。嗔。痴。慢。疑。身见。邪见。戒禁取。不言边见。见取者。

古云。身摄边见。戒摄取也。如应八大主星加随烦恼二十。则应二十八大上首星。更广言之。则有八万四千烦恼。上应八万四千灾变恶星。古云。上列天象。下应人事是也。人心无定相。或善或恶。种种变态。倏忽万端。故星亦作种种形。星象现时。业果已熟。故能生众生种种灾异。如是人间之祸凶诸不吉祥事。非天之所与。乃人之自作。而自受也。有此咒地。则众生改恶从善。故诸恶星。悉皆消灭也。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者。言此咒之在处。非仅咒之所在地。不起恶星也。而咒之四方。皆以十二由旬为界址。界址之内。诸神呵护。不容恶星侵犯也。以此乃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大论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祥者预兆也。灾祥。即不吉祥。灾之预兆也。以上言咒之功能。虽然如是。当知此咒。只能改良人心。免诸zai 难。若倚仗咒力。任意妄为。谓咒能消。则误之甚矣。若此咒。果为作恶之护身符。则说此咒者。亦罪甚矣。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结功证信。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于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于未来世者。拣现在世。有佛保护。可无须咒也。保护初学。拣久学功深。自能远魔。亦可无须咒也。唯未来初学之人。必须仗此咒力。入三摩地。方可身心泰然。不为业障所逼恼。得大安隐。不为魔外所扰乱也。冤横者。冤枉横逆。宿世之灾殃也。旧业陈债者。前因之果报也。以咒力故。诸障消除。当知旧业陈债以此咒力。只可解心业。不能解身业。纵然可解。不过一时。久必定还。不然。因果律失准。如悟达国师。十世为高僧。以道力故。避免宿债。终当受报。又古云。随缘消旧业。更不招新殃。可知道明已后。非不还旧债也。或说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碍。一切皆消灭。如世尊成道已后。犹受报。不得谓佛无三昧加持力耶。是知咒力。三昧等力。能消心业。而身业纵免不过一时终当酬报也。但明道后受报。与未明道时受报。大有分别。未明道者。若遇加害。身心恸苦。必起嗔恨。还成未来之报。

如是展转相因。无有已时。明道者。了知四大本空。永嘉云。纵遇锋刀常淡淡。假饶毒药也闲闲。报犹不报。无人我心。不起嗔恨。不成未来之因。一报而已。如是神咒。虽免一时之业障。实拔万劫之苦本。谓此咒能破定业亦可。以上总结咒功。以下断疑证信。云持诵之道。其义有四。一要筑坛如法。二要如律持戒。三要戒主清净。四要于咒断疑。于此四者。一一无犯。即于现前父母所生之身。心地开通。不待他世也。果如法而行。而心地不能开通者。则诸佛所说之法。便成妄语。此句反激。以绝其疑。言诸佛绝无妄语。持此咒者。定能心通。无须迟疑也。当知咒凭信仰。不容理解。有一分信心。即有一分灵验。有十分信心。即有十分灵验。若狐疑而持咒者。则自坏灵验。非咒不灵也。

  三诸神发愿护持咒者。二。初诸神王愿护。二诸菩萨愿护。初五。初诸金刚神愿护。二诸天王愿护。三诸鬼王愿护。四诸空神愿护。五诸地神愿护。今初。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金刚。盖金刚藏王以下之金刚力士也。彼等有威德神力。志在护法。闻说神咒功深。心为耸动。先不让人。故于一时同诣佛前。合掌顶礼。而发愿曰。审如佛说。咒益无穷。我当成就如是利益。任何人不能破坏修此法者。故曰。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二诸天王愿护。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梵王。色界天主也。天帝释。忉利天主也。四天大王。欲界初天。四方天王也。彼等宿有护法之心。今闻此说故。亦至佛前发愿。而曰。果有如法修学。持诵此咒之善人者。我当至其诚心保护。令其一生修持妥善。不为魔外所扰。而违本愿也。

  三诸鬼王愿护。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统制众兵曰将。排布兵将曰帅。主持将帅曰王。分而言之。皆统率之义也。善性天成。见他人愿护此咒故。彼等亦发愿护持此发菩提心者。不许魔外有所妨碍。而令彼菩提心速得圆满也。

  四诸空神愿护。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日月有照临世界之德。如世间人王。受命于天。故曰天子。风雨云雷。各以其法。下临人间。善司其法。故名曰师。电伯者。伯长也。长于此法。亦师之义也。年岁者。值年之太岁也。巡官者。巡察人间善恶。四直功曹等也。星名甚多。不能一一举示。故曰诸星。眷属。即星之支派也。如是等众。亦于会中。礼佛发愿。而曰我亦保护此修行人。建设道场时。令其安然。各事顺适。不致有危险之现相。故得无所畏。

  五诸地神愿护。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只。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依山而住。主持其山者。谓之山神。依海而住。主持其海者。谓之海神。家宅田园。城市旷野。一切诸土神。水行。谓龙鱼等神。陆行。谓人畜草芥等神。空行。谓飞禽等神。如是等类。无量无边。故总名曰万物精只。练杂成纯曰精。地上之神曰只。风神王者。风之主神也。无色界天。四空天众也。愿护同上。或云。无色无形。凭何稽首。所谓无色者。了色是幻。即破色阴也。若谓无身。何表此天之众耶。如鬼界。人虽不见其形。而彼自有身相。是故阿含经云。舍利弗灭。无色天泪下如雨。可知非无身也。乃彼知身是空也。

  二诸菩萨愿护。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金刚藏王。随顺此咒。依咒而住。护咒之主神也。常行利他。故名菩萨。亦至佛前。表述护咒之义曰。如我等辈。辈谓同类。言非一金刚王也。久远劫来。所修无漏功业。以功论位。应当久成菩提之果。而所以不取证涅槃。随顺生死流者。以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也。正修行。谓持戒诵咒。修圆通者。拣小乘偏修。及外道邪修也。修心求正定人。即正定未成。先诵神咒之人也。言持咒求正定者。方得如是护持。若持神咒。不求正定。而作种种不正之求者。不得如是护持也。求正定者。不但在道场中正修行时。有神侍卫。及修行之余。经行之处。亦有神侍卫。乃至修行以外。散心游于城邑聚落之间。亦有王之徒众。随从侍卫。总之求正定者。无一时无神侍卫。非特邪鬼神等侵犯此人不得其便。纵令欲界顶天之魔王。色界顶天自在天之外道。求其一时侵扰之方便。终不可得。至于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且不得近于善人。况云扰乱乎。除彼诸小鬼神。无侵犯之意。而有乐禅之心者。得近善人。

世尊。如是恶魔。假使违我本愿。强欲侵犯扰乱是善人者。我则以金刚杵。殒碎其首。由上坠下曰殒。犹如微尘。言其碎之至也。恒令此修善者。所作如愿。犹非一时而已也。或曰。菩萨当行慈悲。何亦有此恶行耶。当知善者赏之。恶者罚之。是慈悲之道也。若恶者不惩。是纵其为恶。如是忍心害理。妇人之慈。非真慈也。若吾佛之无缘大慈。或慈或威。或折或摄逆行顺行。非常人所能测也。从四卷中。至此。咸示入门方便。修行法则已觉。即诸菩萨万行。第一科。决定心法。至此能修之心。与所修之法。二皆完备。如行路之人。资粮齐备。即待束装首途矣。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明首楞严名证果分。二初明渐次果。二明顿超果。初三。初觉路程次。二请给经名。三疑问七趣。初三。初请问。二赞许。三开示。今初。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从我辈愚钝。至获大饶益。此自叙一向不务正业。空过光阴。今闻正法。急欲进行。惟觉路中之程次。还未清晰。故复有下文之请问云。修佛三摩提。拣外道小乘之三摩提。未到涅槃以前。至何名为干慧之地。干慧之后。至何名为四十四心。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也。加行之后。至何渐次。得修行名目。四十四心。皆方便权行。不名正修。直至初地。始得修行名目。故古德谓此二句。前后错简。应移于三摩提下。盖未了修行之名义也。真修以后。诣何方所。名为入地中。地中者。第十地中。十地有三分。初分名十地。中分名等觉。后分名圆觉。十地之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不问圆觉者。圆觉即涅槃。路尽更无分歧。故无须问也。如是问已。作礼复位。眼目大开。曰瞪。瞪久发劳曰瞢。所谓目不转瞬。一心瞻佛。以待开示。其渴仰之极。故有此愚诚之相也。

  二赞许。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悬示。即预示。谓未曾修行。先明其路径也。正修行路。拣二乘偏修行也。谓下文三渐次。及五十五位菩提路。皆成佛之正道也。刳心者。剔其虚妄。唯存一真。待受佛教也。

  三开示。二。初总明修证大义。二别示生还细情。初二。初妄有生灭。二舍妄依真。今初。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

  性。谓真如性海。万法之本源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故曰妙。圆明者。圆满光明。无处不照也。明为性之用。性为明之体。体即用。用即体。体外无用。用外无体。体用如如。不可思议。故曰妙性圆明。离诸名相。名者。相之名号也。相者。名之相形也。相常迁变。无有定所。即缘生诸法也。缘生之法。无有边际。略则为二。即世界众生。世界众生。由因缘变化而生。故曰本来无有。本来是无。而妄以为有。故曰因妄有生。生即有也。有不常有。故曰因生有灭。灭即无也。无非真无。转复有生。是为妄生妄灭。展转相续。无有已时。众生常在生死。而永迷妙性。生死不真。故须弃舍也。妙性靡妄。故须修证也。吾佛修证之说。其故如此。非若世间之法。不当舍而舍。不当取而取。成庸人自扰也。

  二舍妄依真。

  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真妄无二体。由真性而起生灭相者。名之曰妄。灭生灭相而还真性者。名之曰真。生灭含二义。一色法生灭。二心法生灭。众生以心色二种生灭为归依。今舍生灭心法。而转依于无上菩提。舍生灭色法。而转依于大涅槃。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二别示生还细情。二。初从真起妄明其来路。二断妄证真就路还家。初二。初总标颠倒。二别释生路。今初。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如来大涅槃者。即究竟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之地也。欲直诣此地者。必修真三摩地。真。拣小乘和外道之偏之邪也。然真定。非有心可做到。以举心动念。皆乖此定故。是以外道小乘。有心入定。有入有出。非真定也。然心非无因而动。欲心不动。而入真三摩地者。当先识其心之动因。动因。即颠倒也。颠倒者。将自性颠而倒之。作世界众生。迷己为物。将奴作郎。故曰颠倒。颠倒故动。是以颠倒为动之因也。若转世界众生。还归自性。不颠不倒。颠倒不生。则无有动。是为真三摩地。今之修定者。不解方便。直欲压制其心。要令不动。不知以心制心。愈制愈动也。犹如火车之驶行。不知者。以为车轮活动。欲止其行。即止其轮。饶你有力能止其轮。终不能停车。松则仍动故。智者欲止其轮。先寻动轮之机关。机关一闭。则轮之不止而自休歇矣。凡夫谓妄心能动。

不知妄心之动。由于外境牵引。外境不空。妄心终不能歇。如发动机不停。车轮终不能止。若了外境空。妄心自歇。如发动机停。车轮自止故。或问。即将世界众生。作自己观。如何能令世界众生不活动欤。假使转归自己后。仍然活动。云何成真定耶。答曰。众生将自己作世界众生。是不动而动也。诸佛将世界众生转归自己。是动而不动也。何为动而不动。不动而动欤。如人静坐不动。而觔转脉摇。虽觔转脉摇。而人自谓我不动。此即以身之总相观。与别相观之差别也。总观即不动。别观即动。以总观别。即不动而动。以别观总。即动而不动。凡夫分人分我。有外有内。但观别境。只有动而无静。若对诸佛法身。自是不动而动矣。诸佛无人无我。无内无外。但观总境。则有静而无动。若对凡夫万法。自是动而不动矣。此事又非口说即已。必须终日以世界众生作自心观。久而观成。亲证法身。则动而不动之妙自得矣。

  二别释生路。三。初释众生颠倒。二释世界颠倒。三释生界变化。初二。初征问。二正释。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欲解众生颠倒。先发问端。为解释之因由。

  二正释。三。初起倒因缘。二展转相生。三结成颠倒。今初。

  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毕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真常不变曰性。了了常知曰明。由于性体上发生明心。盖覆本明。性明之心圆成故。因明而发现性境。以有所见之性境发现故。能缘之妄见亦生。能所未分。毕竟是无。能所已分。毕竟是有。是为从毕竟无。成毕竟有。即由心而现境也。非境为境。名为妄想。妄想是世界众生的本。此因明发性。即起信论之业相也。性妄见生。即起信论之转相也。

从毕竟无。成毕竟有。即起信论之现相也。亦即唯识宗。所谓从自证分。起见相二分也。此有。是二乘偏真涅槃。即带质境。非凡夫缘生之有之独影境也。亦即依他起自性。从自性分别而起少分自性。不同遍计无自性也。亦即大种性。未具形相也。有。谓心也。所有。谓境也。此为现在世。追想“此有所有”之来因。则了无所得。故曰。“非因所因。”此为过去世。再思此有所有。将来归于何地。亦无处所。故曰。“非住所住。”此为未来世。三世迁流。生住异灭。四相随生。则世界众生成矣。为来无所因。去无所住。故曰了无根本。即本此无住之“有。”建立诸众生。本此无住之“所有。”建立世界。其世界众生颠倒之因缘如此。此释众生而兼说世界者。以世界与众生并起。非世界不显众生。故并言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展转相生。三。初因迷起惑。二因惑造业。三因业受报。今初。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从圆明本体。别起一见。如捏目生华。障自本明。故曰迷。迷本圆明。而虚妄生。虚妄者。谓有法迁流不停也。生灭不停。无有定相。故曰。妄性无体。如石火电光。不同灯火有所寄托。故曰。非有所依。以知妄无体故。将欲复真。如久动必思静。妄有不常。若任其消灭。不起复真之念。则自归真际矣。所谓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此如水上之泡。势力尽。自然歇灭。泡灭即归真水故。即此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故欲舍妄归真。其不知真非取而得。妄非舍而离。舍妄取真。如避溺投火。从迷积迷。展转成妄。妄性本真。即此一念欲真之心。妄上生妄。故曰。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众生生死不断。皆由舍妄取真。离苦趋乐之所致。当知真真如性。非取能得。亦非舍能得。不可得中这么得。

  二因惑造业。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非真求复。(分别智相。)宛成非相。(相续相。)非生非住至展转发生。(执取相。)生力发明。(计名相。)熏以成业。(起业相。)非真求复者。即于现前已生之法。求其不生。生而未灭。暂住之法。求其不住。于能缘之心。求其不心。于所缘之法。求其不法。其乃生住心法。虽非圆真。却是分真。于分真上。复起不生不住。不心不法。其不知不生不住。不心不法。即非生非住。非心非法。故曰。宛成非相。此处但言生住。不言异灭。古德云。以生住摄异灭。以心法摄身受。可不必如此。须知从毕竟无。成毕竟有。此为生相。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此为住相。此处非生。即灭相也。非住。即异相也。自己识法不真。反怪经文缺落。又非心非法。即从心法转生之妄心妄境。认为四念处之身受心法。又错矣。此处叙世界众生生起。非叙修行之法故。舍生住心法。而求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即从生住心法。展转发生非生非住非心非法。故曰。展转发生。生力者。即生非生住心法之念得力。习气充足。发现非生住心法。故谓之明。此非相熏于八识真性。转成将来非生住心法之业种。非生住心法。即缘生法。缘生即不生。缘生无性故。曰非生非住非法非心。众生之生因成于此。熏以成业。即起信论之起业相也。

  三因业受报。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

  业因虽具。若无业缘。不生现行。如种子。非水土缘。不生芽故。同业者。非真求复之业也。感。谓吸引义。即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也。人与人同业。畜与畜同业。是以人生人。畜生畜。皆同业相感也。有此感业。如磁石吸铁。如蚁赴膻。自然相应。即中阴趋同业之父母而受生也。相灭相生。谓此生灭。复成后生也。此即起信论之业系苦相。众生颠倒至此成矣。

  三结成颠倒。

  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众生颠倒。分两节而成。先成生住心法。后成非生住心法。诸佛转依。亦分两节而转。由凡夫至小乘。由小乘向大乘。如是而来。如是而去。名为就路还家。

  二释世界颠倒。二。初征问。二正释。今初。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欲释世界颠倒。先自征问。欲令闻者得其头绪。有所注意也。

  二正释。二。初释界倒。二释世倒。今初。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

  是。为指法之词。有。谓心也。所有。谓法也。心于法境上。妄生东西南北之见。东西各别南北不同。故曰。分段妄生。因此四方之界立。无中生有。故曰颠倒。

  二释世倒。

  无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因。谓生因也。住。谓住处也。非因所因者。察其能有之心。与所有之法。皆无来处。如水上之起泡。不从外来。故曰。非因非所因也。无住所住者。再思其能有之心。与所有之法。将来所止之处。亦不可得。如旋火轮。无有尽处。有。无住。所有。亦无住。故曰。无住所住也。无生因。即过去世无穷也。无住处。即未来世无穷也。有所有。即现在世迁流不住也。以不住故。昔日之过去。即后日之未来。昔日之未来。即今日之现在。昔日之现在。即今日之过去。后日之过去。即今日之现在。后日之现在。即今日之未来。后日之未来。即昔日之过去。如是过去。复有过去。未来犹有未来。三世无穷。皆因现在之有所有。迁流不住。而成三世。四方。十二种境界也。众生颠倒有总结。世界颠倒有别结。以有别结故。无须总结。此是文法变化。未可谓此文有缺也。

  三释生界变化。四。初世界涉变成十二妄想。二妄想流变成十二业种。三业种轮转成十二类生。四详释十二类生因缘。今初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三世与四方交相组织。而生变化。变化者。从无变有。以一化多也。以方涉世。则有东方过现未。南方过现未。西方过现未。北方过现未。如此变化。成十二境界。以世涉方。则有过去东南西北。现在东南西北。未来东南西北。亦变化成十二境界。云何世界变化。而成十二类生欤。从十二种世界。生十二种妄心。为十二类生之真因。

  二妄心流变成十二业种。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由十二世界。生十二知见。则知见满于世界矣。亦各世界中。皆有知见心矣。因此世界动。则知见心即觉得有声。寻声则见色。染色则有香。取香则有触。合触则有味。恋味则思前五而知法。一世界如是。一一世界皆如是。各别纷起。无有头绪。故曰六乱。世界中本无六尘。而妄起此想。故曰妄想。由有此六尘故。于妙圆中。黏湛净性。成六根业性。业性者。业即尘垢也。六根是六尘而成故。常与六尘相应。为业报之主。前业正报。后业又生。展转无尽。故曰业性。业性由十二区分成故。于十二区分中轮转不息。六乱妄想。熏净性成业性。业果相续。轮转不息。十二区分。即下文虚妄轮回。杂染轮回。乃至怨害轮回是也。灌顶疏。谓六境六情。共成十二区。非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业种轮转成十二类生。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本有之法。唯正智真如。圆融无碍。正智即色之性。真如即心之性。由心色而起声香味触。共成六尘。声香味触。六尘之略言也。色是实有。法心是虚无。皆无变化。其变化者。即声香味触。十二变者。谓此六尘。随十二区分而变。即有十二种六尘。即十二类生所见六尘各各不同也。穷即尽也。十二相变尽。复转头来。故曰旋复。如世间之十二生属。亥尽复转子。有如车轮十二齿。一旋有十二相。乘此轮转之相。成十二种众生。此十二种相。即一法。于一法妄计十二相。有十二类生。故有十二种六尘。故曰颠倒。以下卵胎等。即十二生相也。卵以想生。想谓虚想。未曾交会也。凡属卵生。皆无阳器。以气分交结而生。但有交想。实不能交故。胎因情有。互相滋染。绸缪不解。曰情。想已成就。正交会时也。凡属胎生者。皆以阴阳器会。精血交结而成故。湿以合感。阴阳气合。而有情无想。感此湿气而成生。谓情想已尽。而交未散时。惟此合相。感其同业而成湿生故。化以离应。化谓变化。以此身而变成彼身。谓前想情合皆无。

唯交会分离之时。厌故趣新之相。招引同业而应生故。此为现在四生相也。四生相。以情想为本。情即色。世人谓情爱曰好色故。湿以合感。即想之尽相。未交合时名想。已交合时即不想故。化以离应。即情之尽相。已合为情。分离时即情尽故。于是复于已过去之四生。分起两种妄想。一心。二色。心即想也。谓色是有色。想是无色。复谓心是有想。色是无想。是为第二过去四相。复于过去四相。对待未来。生起四种非相。本无此相。而作此想。故为非也。此为第三未来四相。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未来虚无。故不复有第四迭也。又四方不动。是阴相也。三世迁流。是阳相也。以阳涉阴。则成十二男相。以阴涉阳。则成十二女相。三四四三。各成十二类。是以十二生中。各有男女二相也。

  四详释十二类生因缘。二。初别释。二总结。初十二。初卵生因缘。乃云非无想。今初。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世界。即心所有法也。三世四方流变有十二种区分。起十二种妄心。成十二类生之生缘。虚妄轮回。即第一区分也。虚妄者。世界由众缘和合而成。将合。未合之间。世界未成。故曰虚妄。轮回者。即虚妄之相。迁流不住。以由世界。有此虚妄轮回之相。故妄心于相作想。妄心者。前文非真求复。宛成非相之心也。下皆同此。想者。想其众缘欲合。先从本位而动。于动生想。动无所动。故名动颠倒。然众缘虽未合。而众缘之气分已交结。动心和合此气分。复生乱想。气体轻浮。始则乘虚上飞。终则力尽下沉。飞非顿飞。渐次而飞。则有种种飞相。沉非顿沉。渐次而沉。则有种种沉相。飞中有飞。沉中有沉。沉而飞。飞而沉。如是总有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凡一种妄想心。与一种气分交结。则成一种卵羯逻蓝。此云凝滑。即卵之初生相也。由有此卵。而生卵生。生复生卵。生生不已。故曰。流转国土。卵生有八万四千种。不能一一尽说。略出数种。以资表率。鱼是下沉之卵生也。鸟是上飞之卵生也。龟蛇是沉而未沉之卵生也。鹅鸭等。是飞而未飞之卵生也。如是卵生。竖穷横遍。故曰充塞世间。

  二胎生因缘。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杂染者。众缘聚合曰杂。互相滋助曰染。缘生第二相也。妄心得众缘聚合。自谓遂其所欲。其实欲无所欲。故曰欲颠倒。欲即情也。胎因情有。其义在此。以此欲心。和合于滋润之相故。复起种种横竖乱想。滋。谓精液也。初由上而下。是为竖相。下则铺张。成为横相。竖非顿竖。渐次而竖。则有种种竖相。横非顿横。渐次而横。则有种种横相。横中有横。竖中有竖。有横而竖。竖而横。总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凡一种妄想。与一种滋相结合。成一种胎遏蒲昙。此云庖。即胎之初相。对卵则成第二相。由有胎故。而生胎生。生复成胎。生生不已。故曰流转国土。人为胎之竖相也。畜为胎之横相。龙仙为可横可竖之胎相也。大地无处不有胎生。故曰充塞世间。

  三湿生因缘。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执著者。众缘合而正有势力之时。各不相舍。缘生第三相也。妄心于众缘合久。而暖气生。遂为乐趣。趣无所趣。故曰趣颠倒。以妄心和合于暖。暖即阳气也。暖有种种翻覆之相。翻覆。即升降回环之义。翻非顿翻。渐次而翻。故有种种翻相。覆非顿覆。渐次而覆。故有种种覆相。总则有八万四千。故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凡一妄想。与一暖气交结。成一湿生蔽尸。此云凝结。即湿生之初相也。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生死不已。故曰流转国土。含蠢者。蜎飞之类。乘暖气翻转向上而生也。蠕动者。蠕蠕而动。无足之虫。常处泥土之中。乘暖气覆反向下而生也。如是湿生。生满国土。故曰。其类充塞。

  四化生因缘。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变易者。执著力尽。变成分离。缘生第四相也。妄心已知众缘之合非真合。而作假想。假无所假。故名假颠倒。以此假心。离故合新。和合新法谓之触成故。复生种种新故乱想。故触已去。新触复来。来不顿来。渐次而来。故有种种趋新之相。去不顿去。渐次而去。故有种种厌故之相。总则有八万四千。故成八万四千乱想。凡一种妄想。与一种触相交结。成一种化生羯南。此云凝厚。即化生初相也。如是故有化生。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即其类也。如雀入水化为蛤。蜣脱壳化为蝉。飞化为行。行化为飞也。舍故从新。故曰转蜕。化生数多。举其所知者。以该其余耳。以上四生。乘世界缘。生现在四相。卵为将生相。胎为正生相。湿为生已相。化为分离相。世界之相。至此已尽。以下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四生。属缘离相。即从现在而想未来也。

  五有色生因缘。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此于境界生有色想也。留碍者。欲离而未能。缘散之初相也。众缘初散。欲散未能。妄起障念。障无所障。故曰颠倒。以此障心和合昭著之障相。故有种种精华耀彩之乱想。八万四千心想交结。乃有有色羯南。即有色生之初相也。展转相生。故曰流转国土。福吉曰休。祸凶曰咎。善知吉凶。故曰精明。古德谓精明是日月星辰。蚌珠萤火等类。余谓未脱身形。一切仙家。亦是类也。

  六无色生因缘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此于心上生无色想也。销散者。众缘分散。相去已远。莫知所之。此缘散第二相也。妄心于境生想。谓先前为有。今日忽无。为彼所惑。惑无所惑。故曰颠倒。以此惑心和合此暗无所见之相故。乃有种种阴隐之相。从初至著。变化万端。总成乱想八万四千。心境交结。成无色生之羯南。即无色之初生相也。生生不已。故曰流转国土。空散消沉。谓空亡滞寂之徒也。略举一二。以该其余。或谓无色。不应称羯南。有谓无色。但无显明之色。而有幽暗之色。凡眼不见。非真无也。余谓空散消沉。各呈其相也。以空有空相。散有散相故。不得以空散消沉作断灭想。亦不得谓另有他色。空散消沉之生。与诸有色之生无异。凡夫著有故。只见色中诸相。不见空中诸相也。此类色相虽无。心想不无。缘尽转生故。又此十二类生。凡是生法。皆在其中。乃至虚空大地。皆是生法。非本来有者。统归十二类生。非但有情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