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 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 

七求宿命遭诸土神。四。初起念。二遇魔。三魔事。四受报。今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前文求知生后之事。此文求知生前之事。其求知虽同。所知各异。解者未详。故于经文生颠倒见也。圆定发明。三摩地中。见前生事。于是心爱知见。勤苦研寻。宿命犹有宿命。宿命不已。寻求不休。由此贪求。违背正受。魔得其便。

  二遭魔。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三魔事。

  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隹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宝珠者。如水珠。火珠。夜明珠。如意珠等。珠为世人所好。魔乃以之惑人也。其实宝珠。与佛法无所关系。不值智者一笑。惟愚者乃为奇耳。化畜生者。如狮象龟麟等。衔珠宝物。先授彼人。以悦其心。为著体之媒介也。珍谓珍珠。宝物。如金银珊瑚玛瑙等。简册者。古无纸笔。削竹为简。刻字记事。简集成册。故名简册。符谓符命。天子遣将。有铜符。虎符。或以竹为之。书命于上。劈为两开。半付半存。以为后来合验无讹。牍以木片为之。皆古之记事物也。今之书信。亦称简册。符牍。今之衔来者。盖皆载奇异惑人之简牍也。其奇异之物。皆世之稀有物类也。又诱惑听者。藏于地穴。人所不能见处。魔以明月之珠照之。幽穴洞明。以显明珠之宝贵。于是听者信以为真。得未曾有也。或时日餐一麻一麦。言饮食之最少也。以理论之。此人应当消瘦。然彼不但不消瘦。而反肥充。此皆魔力保持故如此也。骂詈不避讥嫌。如言宝藏。乃至圣贤潜匿之处。总是求知之应也。往往。犹常常也。

  四受报。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无知。堕无间狱。

  土地城隍等。皆善知当方之事。是故求知者。感彼来应。若依十习。此当第七。贪罔为罪。遇幽成形。名为餍鬼。此中无故得珠等。无而忽有。皆贪罔之旧习也。发明深藏。及潜匿之处。即遇幽成形也。年老故。成山林等神耳。又此文中。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前六皆叙于魔事中。此又经文一变化也。

  八取神力遭诸精魅。四。初起念。二遭魔。三魔事。四受报。今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圆定发明。于圆定中。发现神通。及种种变化。不知神通变化犹是幻事。心起爱著。又不知神通变化。无穷无尽。意欲求其神通。变化之根元。由是贪取神通力用。有违正定。魔乃得便。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遭魔。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三魔事。

  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住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如为传法。

  此中撮火。履水。坐空等。皆魔力变化。迷惑听者。非真水火也。若真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又何畏于刀兵乎。若同罗汉。真得神变者。水火刀兵。皆能自在无碍。罗汉内身外境皆空故。如此魔鬼只能空外境。不能空内身。而复贪恋内身。故不得真自在也。梵网经云。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佛法灭相。诽谤禅律。以邪夺正。讦露他人之暗事。表示自己之神通。骂詈徒众。不避讥嫌。此皆魔之真相。不知者。以为神通自在。不假装束。岂知真圣者。则不语怪力乱神也。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是为自憍而诳惑他人。傍见佛土。自是诳惑不真。佛土无边。非可傍见故。赞叹行淫。更系魔事。不毁粗行。即不禁止诸无礼之恶作也。猥。谓鄙猥。媟与亵通。狎也。慢也。猥媟。即淫事也。以行淫而谓之传法。真可谓之魔法矣。

  四受报。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无知。堕无间狱。

  此为天地之间。有大威力之精魅。世间一切万物。久受日精月华。结孕生精。如山精。以山石为体。积集精华。遇缘则生。名为山精。海精。以海水受精而成。乃至草木积劫精华。而生草木之精。龙魅者。龙化人形。作祟于人也。寿终仙者。仙由凡体修成。功力小者。寿五百岁。功力大者。寿数万岁。然仙之寿数虽不定。皆有终时。但仙死。如人离家。故可再活。不同凡夫身坏命终。不可复活也。或仙死形存。他怪附之。此等精魅。皆属求通之类。年老成魔。故应彼求通者之所感。若以十习推之。此当第八。贪明为罪。遇精成形。名魍魉鬼。贪明。即求通也。海精。山精等。皆遇精成形也。此文可为今之修密求通者。作大棒喝。

  九求深空遭诸精灵。四。初起念。二遭魔。三魔事。四受报。今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圆定发明。于圆定中。见诸法相。变化不停。非是真实。欲离化相。故爱入灭。研究变化之性。犹若虚空。惟此空性。不变不化。是故贪求深空。岂知贪空。则心有所在焉。心有所在则失其正矣。想阴尽相现前。故有入灭求空等心。

  二遭魔。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三魔事。

  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以彼求空故。于空中存没自在。显此怪异。以投其机。身洞如琉璃。亦空相也。若但显空。则无所贪。故复垂手足。作栴檀气。大小便如厚石蜜。意谓此身终归于空。若不即时行乐。有负人生。故诽谤戒律。以遂私心。轻贱出家。而重贪欲。常说无因无果。则诸恶可作。无所忌惮。一死永灭。无圣无贤。则作善之士。徒守淡泊之苦。魔作此说者。无非要遂自己私欲。若他人心存因果。则贪行善事。不能作恶。即彼无所遂其私欲。是故打破他人心中因果。克己成仁。亦无后果。即时行乐。死后亦空。如是他人可以随彼贪欲。无所违拒。以受其欲者。亦得心空。拨无因果故也。

  四受报。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日为太阳之精。月为太阴之精。薄谓消耗。蚀谓残食。古云。日月周流。与恶星相值。掩夺精气。谓之薄蚀。今之科学发明。谓日月同行一经纬线。若会在朔时。月在日与地球之间。日月成一直线。故月掩日光。而为日食。若会于望时。地在日与月之间。亦成一直线。故地蔽日光。而生锥影之暗虚。月入其中。则为月食。如科学说日月食。秪遮敝人之所见而已。毫无薄蚀之义。观夫日月食时。日月之气象。与平常不同。似有所侵犯之相。非止遮蔽而已也。金玉芝草。麟凤龟鹤。其寿皆长。可经千万年不死。久受日月之精华。聚精集曜。出生国土。则成草木禽兽之精灵。更经年老。则成魔魅。若依十习。此是贪成为罪。遇明为形。名役使鬼。此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即贪成也。受日月精气而成。即遇明成形也。行者之贪。与彼相同。故能魔此行者。而行者亦能接受彼魔也。若道不同。则不相为谋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求永岁遭天使。四。初起念。二遭魔。三魔事。四受报。今初。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圆定发明。于圆定中。见诸法自相。辗转变易。无有尽时。不同共相。有生有灭。迅速无常。故舍无常。而贪于常。是之谓心爱长寿。自相微密。变化无穷。故用辛苦。研求几微。以贪求永岁故。弃分段身。即四大和合之共相身。亦名粗相。有形式可见。有段落可分故。顿希。亦贪求义也。变易者。即诸法自性。辗转生灭之相。犹如流水。前去后来。相续不断。无有尽时。相续故名变易。不断故名常住。对外粗相。故名细相。舍分段生死。求变易常住。虽非邪虑。实违正受。魔从此入。想阴尽故。弃分段生死。行阴现前故。有变易生死。

  二遭魔。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三魔事。

  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此中魔术。在往还无滞。无滞者。即不滞著于长短。能促长为短。延短为长。有此奇异惑人。故人信之。疑佛现前也。口中常说。众生皆是我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此极显其长寿。更无寿长过我也。一切有情无情。皆从我生。惟我自然而有。不从他生也。我是元佛。不从修得也。此真可谓自然外道矣。

  四受报。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无知。堕无间狱。

  欲界顶天。别有魔王居处。亦他化自在天摄。妄执世界众生。皆从彼生。彼常住世。无有灭时。故名住世自在天魔。魔佛相反。故遣眷属。恼乱行者。魔眷无量。且言其二。遮文茶。此云嫉妒女。毗舍。此云啖精气。四天王。本是护持世界之王。何为遣使扰乱善人耶。考毗舍。又名毗舍阇。又名毗舍遮。西方广目天所辖。一部鬼使也。以彼未发护世之善心故。为魔所遣。非天王所遣也。利其虚明者。谓魔王遣遮文茶等。不独扰乱行者。亦欲令彼使者。自益其虚明。虚明即邪识也。如食精贪欲等。皆助彼发生邪识也。令毗舍童子。食彼精气。而助养邪神。行者身坏。而使者利成。是为一举而两得也。凡受邪者。多因邪师。今则不然。彼修行者。亲自观见。称执金刚者。与以长命之术。此为投行者之机。满行者之愿也。然后复现美女身。盛行淫欲。恃其长命。乃敢盛欲也。

岂知盛欲是真。长命匪真也。行者不解魔意。任情纵欲。以致未逾本具之年岁。而肝血枯。脑精竭矣。因贪长命。而致短寿。魔之害人。甚矣乎哉。口兼独言者。谓彼时常自言自语。旁者听之。犹若妖精鬼魅。异乎常人也。前人。指上被惑者。未详。即未知是魔。而误为圣也。厌生去人。故多陷王难。未及遇刑。而身已干死。此炽欲之过。魔采人之精华已尽也。魔之扰乱行者。极至于身殂命殒而后已。恶者。其魔也。是故佛戒阿难。汝当先觉。不被魔害。可超生死。不入轮回。若不知觉。则为魔所迷惑。必堕无间地狱矣。若依十习。此当第十。贪党为罪。遇人成形。名传送鬼。聚党诈财。犹吸取人之精髓故也。

  三结过劝传。四。初结明魔过。二嘱度众生。三责众无知。四劝传末世。今初。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正法像法。道心坚固。魔不著便。末法之时。根机狭劣。道心不坚。邪魔炽盛。或有魔投佛门。著佛衣。坏佛法。此如彻骨之病。无法医救。或附托他人之体。说邪法。破正道。或自现身。另立教门。毁谤佛法。此皆自称正遍知觉。反说佛法非正遍知觉。赞叹行淫。魔师与魔弟子。以行淫而为之传道。如是邪魔。迷魅人心。乃愿随其所行。而不以邪习为怪也。九生者。九返人生也。百世者。生世百回也。

言魔力虽大。不能将佛法一时坏尽。速则须待九生。迟则须待百世。而后乃能令真修行佛子。化归魔类。为魔民。而行魔事。将本具正遍知觉。全体迷失。如是舍正归邪。将来不堕无间。而归何耶。我等为佛子者。际此末法之时。魔群夹杂其间。不可不加意提防。以免误堕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嘱度众生。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佛念末法众生。障深慧浅。魔强法弱。不能自卫。故此切嘱阿难尊者。不须先取小乘涅槃。以图自了。而不顾人。阿难已证二果。将证三果。未得无学。纵然后来得证四果。入无学时。亦不可取证小果。当留余愿。住持世间。入末法中。救度正信众生。令不著于魔之邪知。成就佛之正见。阿难由出家已来。承佛种种开导引诱。现已得出生死见坑。受佛之德泽靡浅。欲报深恩。当遵佛语。辗转教化。其恩乃报。言凡报人之恩德者。或以力报。或以财物报。总不过令施恩者遂其意而已。佛无私欲。无意可遂。惟有度生。是佛之本愿。非度众生。不能遂佛之意。是故转化众生。名报佛恩也。

  三责众无知。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由妄见而招生死。虽学正定。妄习不能顿除。故于三摩地中。时起恋境之心。心境交互。故于禅那中现十种魔事。要知楞严真境。远离诸念。凡有起念。皆违正定。违正即邪。何须魔来耶。众生习惯。以取境为乐。如是顽迷。不然而然。虽圆定发明。犹不能自己忖度。外境不可贪著。动念即乖正定。起念随缘。皆成魔事。是故逢此禅那因缘显现妄境。迷不自识。而反谓之登圣。未证谓证。是大妄语。报堕无间地狱。呜呼。魔虽有扰乱之心。行者若不起念招引。魔焉能奈何行者哉。

  四劝传末世。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如来远知末法众生。非假如来之语。不能了悟离念之旨。若不离念修行。道行愈高。魔力愈强。俗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故必须保持覆护如来之语。转传末世众生。令悟离念之旨。远离邪魔之事。得正遍知。成无上道。为此如来苦口叮咛。切嘱阿难。我等末法弟子。虽未亲见如来。而我等早在世尊大慈悲父爱念之中矣。我等愚昧而不自知。辜负佛恩不鲜。亦辜负阿难不鲜矣。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九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十

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 皈依弟子云常忍校刊

  四行阴魔境。三。初行阴总相。二行阴别境。三结过劝转。初三。初行阴生相。二行阴尽相。三行阴本相。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闻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想以分别为能事。想灭。则分别亦灭。分别不生。境界则一。境界之一多。皆由想心而有。人若无想。妄境不生。寤中境起名为想。寐中境生名为梦。梦想消灭。故曰。寤寐恒一。所谓梦者。由终日见闻。缘取外境。影留于心中。寐时意缘影相。以意为自身。影相为外境。故成梦也。人若无想。影相不生。故梦不成。此云无梦。未曾究竟。盖初成也。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十地菩萨皆有梦兆。惟佛独称觉者故。或谓梦中想心。即觉时想心。非也。何以故。觉时想心。即意识之心所也。人之意识不息。不能转觉成寐。意识若起。寐即转觉。是故寐时。无起想之理也。又心缘过去未来之境名曰想。缘现前之境则不名想。梦中所缘。皆现前之境。不能缘过未。

又可证明梦中之心。非想心也。或说梦中是独头意识。此说虽是。义实不然。彼谓独头意识者。不与外五同时。名曰独头。余谓独头意识者。六识俱不起。独有意根为识。名为独头意。唯识三十颂云。意识有五种不起。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睡眠。闷绝。可知常说定中独头。梦中独头等。皆非意识也。但想心不起。与想心消灭。非一概而论。想心不起。于诸境中。来无所黏。过无踪迹。梦境亦如是也。想阴灭后。觉明心中。清虚寂静。无复粗重之五尘。及五尘之影事。此与梦境不同也。五尘粗重。是性天中之云翳。

五尘空。性天晴朗。观诸万物。同一体性。无所去取。故如镜鉴物。物来则现。无所留滞。物去则空。而无痕迹。不过虚受其照应而已。了无昔日取著之陈习也。此时唯有纯一不杂之真性。一切生法之根元。披露于独头意中。以境独故心亦独。见十方十二类生。皆从此精真性中生起。此外别无生者。故曰。毕殚其类。殚尽也。以色。受。想。阴破故。见十二类之生元。以行识二阴犹在故。不知十二类生命之由绪。

即不知生命之因由头绪也。众生同生之基。即无始之习气。如来藏中本具众性。即种性。若无习气之缘不能独生。若遇习气之缘相熏。即为能生之种子。起诸现行。是故习气为众生之生基也。野马。亦名阳焰。即春阳浮动之气也。发现于春朝旷野之间。远观似有。近之则无。众生生基之习气如之也。熠熠。流光也。清扰。浮动也。犹如闪电。无著落处。浮根尘者。即四大合成之根身也。枢者。动之机也。穴者。承受枢机之处也。枢此根身。穴比生基。言此习气之生基。能生十二类之身根。根身之转变。发机于此也。根身。无习气则不能存。犹如枢之无穴。不能成立也。然此习气。又非近日之习气。乃无始之习气。故曰。究竟枢穴也。即此生基。为行阴区宇。行阴是动之元。所以名生基也。常谓众生无始者。众生自性无始。非根身无始也。又可知众生本来不动。由不觉而始妄动。此依生法而论也。若究生法。当体即空。始云何有乎。

  二行阴尽相。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清扰者。清性扰动。即无始来一念初动。未有所著。即未染尘。故曰清扰。熠熠。谓流动之相也。动之元始。名曰元性。此元动之性。起于藏识海中。藏海本来澄清。因有动尘。而现浊相。此时色受想阴皆破。根身器界皆空。即性海中波澜灭。行阴破。流性亦灭。还复本来清净性海。故曰。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是为行阴之尽相也。超众生浊者。由一念妄动而众生生。即此生相。扰动清净性海。故名众生浊。行阴灭。即生相灭。故曰。超众生浊。又既悟行阴之流。即性海之水。亦了众生之生性。即诸佛之不生性。是名超众生浊。不同舍生性。趣不生性之渐次法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行阴本相。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观其行阴由来。乃由于幽隐妄想。幽隐者。动念将萌。即欲动而未动之念也。非见非闻。见闻不及。故曰幽隐。行阴在人身中。幽隐而动。即发生甲长。筋转脉摇。不知不觉。故曰幽隐。夫动者非妄。欲动者妄也。若无欲动之心。则不成行。是故幽隐妄想。为行阴之本也。

  二行阴别境。十。初计圆元。堕无因论。二计圆常。堕偏常论。三计自他。堕常无常论。四计分位。堕有无边论。五计知见。堕偏计虚论。六计无尽流。堕有相颠倒论。七计过去阴。堕无相颠倒论。八计现存去灭。堕俱非颠倒论。九计后后无。堕断灭论。十计后后有。堕涅槃论。初三。初起念。二分释。三结成。今初。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堕入。二无因论。

  想阴破后。分别不起。惟一精真。无诸散乱。是为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者。凝谓不散也。凝诸散乱。成一精真。明此精真者。是为正心。精真未凝时。妄境未了。每有魔怨。随其妄想而扰定者。真精已凝。妄想消灭。是故天魔不得其便。十类。指想阴中十种魔。由魔无故。乃能专精研究。穷十二类本。即欲通达各命之由绪也。穷本者。且从本身类中。生元已露者。下手研穷。己离粗重故。观彼幽清。十二类生。皆发生于此。此为十二类之都会。故曰。圆扰动元。幽清。即行阴。于圆明心中。为扰动之元。修定者。于此觉圆中之元动。未能发明。故计度生。计度生故。正定违。乃堕于二无因论。二无因论。皆古之外道论也。

  二分释。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即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祗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见本无因者。见众生本来无因而有也。生机者。谓从同分生基。发生生死之枢机也。生机不破。常被生死蒙蔽。不能明见宿世之生。事机破故。眼识无用。由眼根缘境。故能见八万劫中生死之事。八百功德。已见前文。六根未互用。不见生死本源。众生流转六道。皆随世间善恶业转。众生善恶不定故。生处亦不定。或上或下。或好或丑。故曰随业湾环。祗见八万劫内之生处。八万劫外不得而知。故曰冥无所观。此者。不省自见不究竟。而妄作究竟解。故有十方众生。本无因之言论也。由计本无因故。而违正定。堕于外道。迷失菩提之正性也。此于生元上计无因。故曰见本无因。二者。末无因。即于现前假相上计无因。对本故名末。于一切法。溯本穷源。本不异末。故曰。见末无因。即人毕竟生人。鸟毕竟生鸟。人不生鸟。鸟不生人。乌从来黑。鹄从来白。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人天形竖。畜生形横。万古不变。自然而然。非因何而何也。鹄似雁而大。亦名天鹅。既从八万劫来生像不变。推之于后。亦可知不变鹄为黑。改乌为白。移人天为横。易畜生为竖。故曰亦复如是。观此现前诸法。推后审前。不变不改。既无菩提前因。焉有菩提后果。是故谓人曰。当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无本无末。常常如是。

  三结成。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由上本末无因。两种计度。已失正遍知。堕落外道见。正遍知者。心外无法。法法唯心。外道见者。心外求法。心行于道外也。外道见自失菩提之真因。立无因论。永遗邪见于后世。其害甚矣。外道本无次序。此因初破行阴。故曰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二计圆常。堕遍常论。三。初起计。二分释。三结成。今初。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生计度者。是人堕入四遍常论。

  破行阴者。于三摩中。观彼动元。不知动元。本来非常。亦非无常。以众生法。是无常故。而计动元。是圆是常。由此计度。亡失正定。堕落圆常。圆即遍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