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读书笔记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读书笔记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读书笔记



笔者敬按:余近日因业障现前,考验严峻,为应付之,逼不得已,谢绝万缘,掩关数日。于此期间,重读大师文钞,精研数遍,获益匪浅,感悟良多。

本因障深慧浅,一身瓦裂,染心易炽,净德难成,故发愿封笔止语,不再弄笔以误同伦。无奈好管闲事之天性使然,再加以大劫当前,眼看众同伦依然悠悠泛泛,于佛经教,师长教诲,置若罔闻,不觉忧心如焚,以致再度违背誓愿,启笔弄舌,以飨来者,以资共勉。

其一,再申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之重要性。余发愿戒嗔以来,三月有余。蒙佛慈悲哀愍加持,表现良好。但面对近日之严峻考验,功败垂成。一把怒火,将三月所积功德烧了个精光。修行功夫,毁坏殆尽。大有“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之感。后全仗掩关期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方才平息烦恼贼害。不仅失地收复,且有进益之感。余今生作孽多端,业障深重。忆学佛之初,障碍之重,已到匪夷所思之地步。阿弥陀佛四字洪名,竟然无法从余口中发出。若忆此四字,则会心神大乱。展开经卷,立时气涌难喘,余本非喑哑之人,但面对经书,竟年逾,出不得丝毫声音,无奈,只得心中默读。但今非昔比,甚至大有天渊悬殊之巨变。余能于两年之中得佛法之真实利益,全仗对净土法门有镇定不移之守,于师承一脉有直下承当之志。一言以蔽之,功德尽属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之良训!余写此段文字,绝非有自炫之意,只想证明祖师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真乃千古不易之明训,出离苦海之捷径!望与众同伦共遵之!

其二,持戒念佛。世尊灭度之日,遗训弟子: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印光大师于文钞中反复叮嘱,戒乃佛法之基址,如万丈高楼,由兹而起。若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憨山大师费闲歌强调:净戒不持总是闲。弘一大师一生精研律学,强调持戒念佛。虚云大师圆寂之时,留于弟子一个字:戒!恩师上人数十年强调念佛必先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狠扎三个根。无不体现出持戒念佛之精神要旨。余数日之前以持戒念佛,剀切相告同伦,结果出乎意料,劝一人恼害一人。大有谈戒色变之势。归根究底,依然是不信因果者也!从凡夫地至佛果觉,皆不出因果之外。修德功极,果德圆彰。即功是因,德是果。世人每每追求功德,却不明此功此德之因果法,致使求功德之心,每成画饼。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致力修功,必有功果幽幽至之一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发大菩提心是因,感极乐胜境是果。黄念老在《大经解》中有言:西方胜境,非大菩提心无以感也。何谓大菩提心?蕅益大师有言:求生极乐之心即是无上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三辈九品中,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蒙善知识开导念佛,一声十声即便往生。只因此时声声佛号求佛救护,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此人此时,虽只一声十声佛号,但已全体是佛境界,故可感佛垂慈接引!不可谓为未发大菩提心。细细推究,小至一饮一啄,大至念佛往生,无一法可以出离如是因如是果者。再者,念佛人一边不愿放弃娑婆世界所谓的欲乐享受,另一边又寄望临终十念仗佛慈力往生以脱生死。此等投机之心,岂能往生耳?!转入其三。

其三,净土法门,虽是径中径又径法门,但也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之念存之。老法师于讲经中早有明示:用侥幸投机的心理念佛,绝对往生不了。为什么?这是没有善根福德的表现。《弥陀经》上讲的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具足的人,绝对不会有侥幸投机的心理。善根福德不具足怎么办?今生恶补。通过念佛听经,把善根福德补足。余学佛两年,也常存此心。但近来,感觉此等侥幸心念越来越淡薄,依教奉行之力也越来越夯实。全凭这两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大量听经补了些善根福德出来。于此劝勉众同伦,千万千万不可存此侥幸之心,千万千万要老实听话真干!莫使多劫善根,由兹中丧!

其四,六根所对六尘境界,无一不是提醒当人应时时念佛。以例喻之:春暖花开,风景宜人。百鸟争鸣,百花斗艳。此乃六尘之境。六根与此六尘对接之时,是迷于花香,醉于暖风,难以自拔。还是猛忆又被境所转,忘失佛号。若见美艳花朵,能提醒自己此刻不该将此花装在心中,而应转成佛号。那么,此花岂非成了提醒你我时时念佛之真善知识?!故而,若真念佛人,春夏秋冬,无一时不堪念佛;滚滚红尘,无一处不能念佛!

其五,莫疑念佛功德。印光大师于文钞中反复申明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是万病总治之阿伽陀药。阿伽陀药者,即汉语所谓万灵丹。是故,此一名号,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病况,只要至诚念去,无不随手而愈。《无量寿经》第十二品: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广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稳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此十二种光明功德无不涵摄阿弥陀佛四字名号之中。亦即只要恳切念去,凡夫所求之延寿,欢喜,解脱,清净,智慧等等,无一不能随心所愿。不仅念四字功德不可思议,即念一字功德亦是不可思议。胡小林老师曾在念佛体会中多次分享能念一个字就念一个字。余曾对其此等念佛态度大加钦佩,但对所说内容曾不以为然。不料,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又曰: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曰:毗卢舍那,以此阿字为秘藏。又曰: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功德。闻名融耳,众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言,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功德可知矣!吾辈凡夫即当仰信而遵之即可!

其六,感恩逆境恶缘。余过往曾对逆境恶缘多诸沮丧抱怨。有此等情形者,非余一人,可谓普世同然。但近来,越来越觉得逆境恶缘是余修行之无上法阶。每受一次挫败,越过之后功夫必然会上一个台阶。举世聪明俊秀,道业精勤者甚多,但功亏一篑者亦甚多。以余观之,皆因少了大冶洪炉淬炼之功。如《诗经》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大师有云: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

此番言语,皆因大师文钞有感而发,其中之理,非余率尔臆说,皆不出文钞之列。余只是变换文字,拾掇整理而已。今年冬至,若果真是人类的审判日,我侪之信愿行功夫可敌得了这通身的业力?!可有能力于当生成就千稳万当?!成就以上文字之因,也因是余贴骨大疮。愿以众同伦于大劫当前共同遵之,勉之!以不负此生此遇矣!

注:《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乃李净通大德从文钞之中撷其至精至要者三百三十三则,辑录成编。余今日针对余之根性,又撷《菁华录》中一百五十句录成小册,以供余学习研教之用。虽仅一百五十句,但净土法门,余人修行,法法头头之注意事项,已囊括无余。重中重处用红色标记,小楷字体乃余学习心得,来者可略去不观。本欲将此一百五十句分门别类整理,以便查阅学习,但因时日无多。余之后还欲学习黄念老《大经解》数遍,以作听经之基。若将《大经解》原著了然于胸,听经之时领悟理解会更加深刻。佛法是知难行易。解悟功夫极其重要,可以帮助放下。余之前曾小做试验,极得此法之益,今一并供养有缘者借鉴。

此读书笔记写成之日恰逢清明祭祖之节,以此功德回向万姓先祖、众等亡灵业障消除,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早登极乐。阿弥陀佛!

                                                               弟子妙音 恭笔敬书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文抄摘要


文抄摘要


1)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

2)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

3)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4)纵昏迷倒惑,备作五逆十恶,永堕三途恶道之人,佛无一念弃舍之心。必伺其机缘,冥显加被,与之说法。俾了幻妄之惑业,悟真常之佛性,以至于圆证无上菩提而后已。于罪大恶极之人尚如是,其罪业小者,其戒善具修、禅定力深者,亦无一不如是也。(佛恩难报者,由此可见一斑。)

5)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6)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

7)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8)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9)莲池大师曰:“念佛求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

10)  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不独于格物致知,穷理尽性,觉世牖民,治国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农工商,欲发展其事业,老幼男女,欲消灭其疾苦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此即阿弥陀佛四字洪名为万病总治之阿伽陀药之明证。)

11)  当远公初结社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属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由远公道风遐播,故皆群趋而至。(此即孔老夫子所谓之“德不孤,必有邻”者也。想莲池大师当初于山中结庐苦修,行人因慕其高风,遂集资修庙,请师住持。后化度之人,难以计数。故此,要兼济天下者,必先独善其身。吾辈学人,若想化度天下,必先立志修德。若真功高德劭,冥冥之中必有感应,必然四方来朝。佛菩萨亦会亲自请你出山度众。齐素萍,刘素云,谭林长等人皆是明证。若不致力于修己德行,自利利他恐怕只是空喊口号而已。试想自己都于经教理路不清,若真度众,众会被我们度到哪里去?说不定本能成就之人,只因我们的一番化度反被送进了三恶道。错下一字转语,堕野狐身五百世。自己堕落事小,贻误众生事大。是故《大学》之中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12)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

13)文殊,乃七佛之师。自言:“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密,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过去诸佛,尚由念佛而生。况末法众生?

14)汝发露地学校、露地莲社之愿,固为省事。然又不如随地随缘之为方便易行也。上而清庙明堂,下而水边林下,得其可语之人,即以此事相劝。(强调万事皆应随缘。)

15)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

16)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

17)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

18)  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余尝慕胡小林老师学习进度使余难以望其项背,故生沮丧自卑。读此句后,心中稍稍平矣。也许,余于过去生中行杀盗淫时,正是彼勇猛精进修习净业之日,致使宿世之中善根累积厚薄不同。天下于任一方面高出我辈者,皆不理同如此。若明此理,嫉妒自卑之念自可稍有泯灭,亦会发起只有此生奋起直追之念也!)

19)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

20)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21)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磨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

22)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

23)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24)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

25)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26)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断惑,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舍离娑婆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此句极其重要。余曾因不明临终感应接引之理,终日惶惧。大师于此,明明白白点出了临终接引原理,可去吾辈因不明此理而致信愿不坚之疑!)

27)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

28)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29)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

30)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31)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

32)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功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

33)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34)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效法!)

35)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

36)虽是睡觉(音教),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着魔之根。

37)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

38)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

39)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

40)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

41)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大势至菩萨,以如子忆母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余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应道交。

42)以念佛为自己本命元辰,决不片时放舍。庶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往生西方。

43)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汝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净。心清净已,仍旧念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矣。切不可生急躁心。

44)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

45)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至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46)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

47)世每有小感而大应者,乃宿生修持之功德所致也。

48)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49)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50)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

51)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52)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

53)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

54)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

55)须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谋而应。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56)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

57)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

58)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59)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

60)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61)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62)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63)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64)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65)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

66)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

67)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瞋矣。

68)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

69)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一心无住,万境俱闲。

70)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

71)甚矣!私欲之物之祸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决不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导,势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

72)  汝年二十一,能诗能文,乃宿有善根者。然须谦卑自牧,勿以聪明骄人。愈学问广博,愈觉不足。则后来成就,难可测量。

73)汝既知性情暴戾,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纵人负我德,亦当作我负人德想。觉自己对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无已,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凡暴戾之气,皆从傲慢而起。既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气馁心平,不自我慢贡高以陵人。

74)佛法要义,在无执着心。若预先存一死执着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几有得矣。

75)以初心人率皆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用功,而常欲见好境界,倘一见此书,以急切之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为现彼所慕之境。及乎一见此境,生大欢喜,怨家随即附体,其人即丧心病狂,佛亦不奈何彼矣。

76)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终日由佛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

77)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78)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79)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

80)故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

81)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82)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处?若有,则当力令断灭,方为真实行履。否则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学佛自称通家者之贴骨大疮。倘能以不贰过是期,则学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实益矣。

83)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

84)学圣学佛,均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须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如是,则其学其品,便可高出流辈。每每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

85)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86)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

87)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既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

88)欲得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89)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

90)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91)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92)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

93)观来书,可谓发大菩提心,以期自他俱利者。然曰:“自利心淡,利他心切。”亦甚有语病。不能自利,断不能大利于他,二者当以不分亲疏为是。然利他正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则自利一边何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分也?

94)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

95)不修身而念佛,亦有利益。于决定往生,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

96)念佛一事,约现生得利益,必须要至诚恳切常念。

97)不肯念,为彼说,彼听得佛号,亦种善根。听久则亦有大功德。

98)汝欲光令汝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此心乃佛所证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现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莲池愿文虽有此语,切不可发痴,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着魔发狂,佛也不能救矣。

99)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100)人云: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终身受用不尽。不务躬行,纵读尽世间书,于己仍无所益。

101)观彼之行迹,似乎至诚。观彼临终所现之景象,盖平日未曾认真从心地上用功。

102)心如弦直,语无模棱。居心可以质鬼神,作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决无此种可怜可悯之现象。

103)芸芸众生,能念佛者,有几人哉!既知此义,当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则不负此, 生此遇矣。

104)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105)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106)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

107)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

108)合因果、诚明二法,方为圣人继天立极,垂型万世之道。

109)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110)念佛虽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

111)若身口意三业通善之人,诵经念佛,比三业恶之人,功德大百千倍。

112)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前程所至,无往不是光明之域。

113)孝亲敬兄,爱人利物,皆为自己后来福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皆为自己后来祸本。

114)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其所受用,天渊悬殊者,以其用心不同之所致也。

115)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

116)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参禅求悟,殊失净土宗旨。此极大极要之关系。

117)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118)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体,力行万行圆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圆融之中道。空解脱人,以一法不修为不立,诸佛称为可怜悯者。

119)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

120)“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

121)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122)如仍不了,则是宿欠修习。但至诚恳切持佛名号,待业障一消,则明如观火,必有相视而笑之一日也。

123)《心经》“诸法空相”之诸法,何可以凡夫当之乎?凡夫,乃苦集二谛所摄。此空假乃圆教圆妙道理,二乘尚非其分,况凡夫乎?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124)以理为事,是名邪见,不名知法,宜详思之。

125)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则尽未来际,永作徒具佛性、无所恃怙之众生矣。若唯任性德,不起修德,则尽未来际,常受生死轮回之苦,永无复本还元之日矣。

126)世间人各具佛性,而常造恶业,如以金做马桶、夜壶,太不知自重了。

127)是知佛祖种种言教,无非指示众生本具心性,令其返迷归悟,复本还元而已。

128)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

129)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

130)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

131)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见《正编·与徐福贤书》。)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圣号,后于世间经书,悉皆不读而知。(佛号功德由此可知。)

132)佛法大兴之日,及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参究。喻如僧繇画龙,一点睛则即时飞去。佛法衰弱之时,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废绳墨则终无所成。

133)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着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

134)以后求出家者,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方可薙落。否则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参访知识,依止丛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难,以其动辄招世讥嫌,诸凡难随己意也。如上拣择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之第一要义。

135)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136)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则能全守无犯,(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见《续编·复宋慧湛书》。)其人已深入于圣贤之域矣。(此两句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37)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138)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139)但自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

140)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则无过。阁下若说,则堕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也,可不慎诸?

141)人之入道,各有时节因缘。既因《文钞》而知佛法,从事修持,即是皈依。不必又复行皈依礼,方为皈依,不行皈依礼,不名皈依也。但愿汝能依到底,不中变,即真皈依。

142)夫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种种恶报,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其学问、操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

143)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

144)欲学佛法,先须克己慎独,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

145)求子之道,人多背驰。汝欲得身体庞厚,性情贤善,福慧寿三,通皆具足之子,须依我说,方可遂心。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

146)又要心存慈善,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钱。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凡无利益之心之话之事,均不存不说不行。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

147)以阁下之才论,当依光所说,其为利益大矣。否则择一寂静隐晦之处,力修净业,将从前所得之学问文章,抛向东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无知识之人。于不生分别心中,昼夜六时,专持一句洪名圣号。果能死尽偷心,当必亲见本来面目。从兹高竖法幢,俾一切人同归净土法海,生为圣贤之徒,没预莲池之会。方可不负所学,为大丈夫,真佛子矣。

148)且勿谓吾家素寒,不能广积阴德,大行方便。须知身口意三业皆恶,即莫大之恶。倘三业皆善,即莫大之善。然须躬行无玷,方可感化同人。自己妻女,能信受奉行,别人自能相观而善矣。岂在资财多乎哉?

149)一切众生,从淫欲而生。汝发心守贞修行,当须努力。倘有此等情念起,当思地狱刀山剑树、镬汤炉炭种种之苦,自然种种念起,立刻消灭。每见多少善女,始则发心守贞不嫁,继则情念一起,力不能胜,遂与人作苟且之事。而一经破守,如水溃堤,从兹横流,永不能归于正道,实可痛惜。

150)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旺,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大磨麻油,亦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服之。见《续编·复鲍衡士书》。)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