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谈谈深入学习入中论

第六菩提心现前地



今当宣说第六发心。

颂曰:

现前住于正定心 正等觉法皆现前

现见缘起真实性 由住般若得灭定



现在要宣说菩萨的第六种发心。

颂文说:现前地菩萨能安住殊胜的正定之心;正等觉的不共功德法都得以现前;现见了甚深的缘起真实性;由于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在此地获得了灭定的境界。



由第五地已得清净静虑波罗蜜多,故第六地菩萨,住胜定心见甚深缘起实性。以清净般若波罗蜜多乃得灭定,前不能得,以未得增上慧故。唯成就增胜施等波罗蜜多未能得灭定也。



由于第五地时已经证得了清净静虑波罗蜜多,所以第六地菩萨,能安住殊胜的定心,从而见到甚深的缘起真实性。以第六地时增胜清净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才获得了灭定,此前还无力获得,因为没有得到增上般若度的缘故。仅仅成就增胜的布施等前五波罗蜜多,并不能获得灭定。



由知法性如影像故,第五地中见道谛故,现前趣证诸佛法故,此地名现前地。



这是解释现前地的名义。

由于证知了诸法体性如影像的缘故,此前在第五地中已经见了道谛的缘故,在此地已能现前趣证佛功德法的缘故,此第六地名为现前地。



此显诸余功德资粮,要依般若波罗蜜多。

颂曰:

如有目者能引导 无量盲人到止境

如是智慧能摄取 无眼功德趣圣果



这是显示其余前五度的功德资粮,要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趣行于佛的果位。

颂中说:如同一位具明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达目的地,同样,以般若为眼目,能摄取其余如无眼盲人般的前五度的各种功德,共同趣于无上佛果。



如一有目士夫,能引导一切盲人到欲往之处。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以能见正道非正道为性故,亦能摄取诸余波罗蜜多功德,安立如来普光明地。



就像一个有眼目的人,能引导一切无眼目的盲人,走到所要到达的地方。与此类似,般若波罗蜜多,以能明见正道和非正道的差别为体性的缘故,也能摄持其余的波罗蜜多功德,都安立于如来普光明地(光明周遍的佛地)。



问:前说“现见缘起真实性,由住般若得灭定。”菩萨云何见缘起之真实性?



有人提问:前面说的“现见了缘起的真实性,由于安住般若度而得证灭定”,那么菩萨是如何现前缘起真实性的?这究竟是怎样的现证状况呢?



答:彼缘起实性,非吾辈无明厚翳障蔽慧眼者之境界,唯是六地菩萨以上之境,故此不应问吾等,应问已涂善见空性安膳那药,除无明翳成就慧眼之诸佛菩萨。



回答:缘起的真实性,不是我们这些被无明厚翳障蔽了慧眼之人的行境,唯一是六地菩萨以上的行境,所以你不应当问我们,应当问那些已经涂了善见空性安膳那药,遣除了无明厚翳,成就慧眼的诸佛菩萨。



问:《般若经》与《十地经》等,岂不明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见缘起性乎?故但当随彼圣教而说。



对方继续问:《般若经》和《十地经》等中,不是明确地宣说了,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现见了缘起真实性吗?既然佛经里已经宣说,就应该随顺这些圣教而演说,对不对?



答:圣教密意亦难解,吾辈自力,虽依圣教亦不能宣说真实。然堪为定量之大士所造诸论,则能无倒解释经意,要依彼论乃能了解圣教密意。



月称菩萨在此表明自己演说般若空义的方式。

回答:佛圣教的密意也很难解释。我等凡夫单凭自力的话,虽然是依于佛的圣教,也没有能力宣说真实义。但有一个方法,依靠堪为正量的大士,所造的各种解佛密意的中观大论(特指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等),就能无颠倒地解释《般若经》等的密意,所以我们要依靠这些大士的大论,才能了解圣教的密意。

回答总的分两层:首先,只有六地以上的诸佛菩萨现见了缘起真实性,所以要依靠佛所说的《般若经》《十地经》等才能了知。其次,凡夫单凭自力没办法解释佛经的密意,所以要进一步依止能以自力见到佛经密意的大士所造的诸论,这样才能无倒解说经义。所解释的,就是“现见缘起真实性”的意义。



颂曰:

如彼通达甚深法 依于经教及正理

如是龙猛诸论中 随所安立今当说

如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如实现见诸法实性,如是龙猛菩萨无倒了解诸经义已,亦于《中论》中依圣教正理,如实显示诸法实性谓无自性。我今唯依龙猛教理所说诸法实性,而正宣说。



如同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诸位菩萨,已经如实现见了诸法真实性那样,龙猛菩萨就是这样,在无颠倒地了解了诸经的真实义后,也在《中论》当中依止圣教和正理,如实地显示了诸法的真实性为无自性。我现在唯一依止龙猛教理所说的诸法真实性而正式演说。



问:如何得知龙猛菩萨无倒解释经义?



提问:你怎么确定龙猛菩萨真正无颠倒地解释了经义呢?



答:由教证知。如《楞伽经》 [1] 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苾刍,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大云经》云:“阿难陀,此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于我灭度后满四百年,转为苾刍其名曰龙,广宏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故此菩萨定能无倒解释经义。



回答:由圣教确凿的授记可以了知。这里举出《楞伽经》和《大云经》两处圣教作证明。如同《楞伽经》所说:“未来在南方碑达国中,有一位吉祥比丘,他具有‘龙’的名号,能够破遣一切有无诸边,在世间弘扬我的教法,善说无上大乘法,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世界。”这里佛明确地说到,龙树比丘在世时,能够弘扬我的教法,善说无上乘。显然他是通达佛密意的菩萨。《大云经》里讲到:“阿难,这位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当年佛在世时的一名童子),在我涅槃后满四百年的时候,将会转成名为‘龙’的比丘,广大地弘扬我的教法,后来会在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通过“广弘我教法”五个字,也能看出,龙树菩萨决定能够无颠倒地解释经意。

下面讲应该对哪种人宣说空性。



如实宣说缘起诸论,唯应为夙植空性种子者说,不可为余人说。以彼闻空性,转起邪执,得大非义故。有一类异生由不善巧,诽谤空性而堕恶趣。或有一类,由误解空性为毕竟无,谤一切法,增长邪见。是故说者,当善了知闻者之信解差别,而为说空性正见也。



那些如实宣说缘起真实义的诸论,唯一应该给宿世已植空性种子的人宣说,不能为其余的人说。因为非法器的有情闻到空性教法时,会转而起邪执,得到很大的非义之事。(非义,指无义有害。)总的有两类过患:其中一类凡夫由于不善巧,不生信解,以诽谤空性而堕落恶趣。还有一类,由于误解空性为断无,导致谤一切因果建立,增长邪见。因此,说法者应当善加了解闻者的信解差别,再给他宣说空性正见,不应当盲目宣说。

这里讲到非法器听闻空性后的两种过失。一类人对空性不善巧的缘故,一听到说万法皆空,就认为是邪法,进而诽谤空性。以谤空性的深重罪业,会堕在恶趣里长劫受苦。《般若经》里也讲到,诽谤般若法,会堕入无间地狱,即使此方的地狱空尽,谤法者的罪也无法消尽,还要转生到他方地狱继续受苦。又有一类人不谤空性,但他误解空性是毕竟无,落入了断见,导致谤一切因果建立,增长邪见。这就是善根福德不足的表现,只能接受根识前的境界,对于非妄识行境的胜义谛,没办法接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问:既难决定为何种机可说空性,于何种人不可说空性,云何可知所应说耶?

答:由外相状即能了知。



有人问:既然难以决定为哪种机应该说空性,对哪种人不能说空性,那以什么方便才能知道对方是法器,可以为他宣说呢?

回答:由他外现的相状可以了知。



颂曰:

若异生位闻空性 内心数数发欢喜

由喜引生泪流注 周身毛孔自动竖

彼身已有佛慧种 是可宣说真性器

当为彼说胜义谛 其胜义相如下说



外现的相状是,诸异生凡夫在初发业时,无倒听闻了空性言教。如果听了以后,对于这个言教,心里数数地发起欢喜,由欢喜而流泪,汗毛竖立,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有正觉慧无分别智的种子,也就是通达空性的种子。这种人就是阿阇黎可以给他宣说真实义的法器,应当为他宣说真胜义谛。胜义谛的行相以下会广说。

心中有通达空性种子的人,一遇到闻受空性法的因缘,就像种子遇水一样,自然会起现行。那么以果推因,如果在闻到空性教法时,内心不断地引生欢喜,叹为稀有,以至于欢喜得流泪,汗毛竖立,就可以推知,他过去世一定种植过无分别智的种子。就像见到远处屋顶上有烟,就能确定下面有火一样。

引生这些外相有两个条件:一、无颠倒地听闻空性教法;二、听后心上起了信解。然后才有欢喜、踊跃、感叹、流泪或者汗毛竖立等的相状。这就是心开意解的表现。身心是不可分的。心一旦开解了,身上必然有相应的表相。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听懂了,看他的表情就很清楚。不可能表情呆滞还听得心开意解,或者一点反应没有,特别麻木,却有相应空性法的内涵。真正相应了,会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有的很欢喜,有的是踊跃,有的会流泪,有的汗毛竖立等等,身心会有很多反应。

有人会问:如果已经无倒听闻了空性言教,心里也有所了解,但并未出现这些表相,这种人是否属于空性的法器呢?

回答:虽然暂时不确定他是否属于甚深空法的法器,但如果能够不违背善知识的教诫,也属于能新种植通达空性功能的法器。

这就是另一类旁机的情况,虽然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相,但能够不违教诫,就说明他是可栽培的法器,能够种植通达空性的种子。



为如是闻者,勤说真实义,非空无果。



为堪为法器的人,精勤地宣说空性,不是空无果利,而是能引发出各方面的功能。

为法器宣说空性,就会从中发生一系列的功德。因为空性是主要,主要上得了信解,其他支分的修行自然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颂曰:

彼器随生诸功德 常能正受住净戒

勤行布施修悲心 并修安忍为度生

善根回向大菩提 复能恭敬诸菩萨

又彼闻者,非但不倒执空性引生无义,且由听闻空性正见引生功德。彼闻空性见,如获宝藏令不失坏。



这一类法器闻受空性法后,不但不对空性起颠倒执而引生各种无义,反而能随行所闻的空法而引生各种功德。他一闻到空性见,就好像得了大宝藏一样,有非常珍重的心。因为已经认识到空性见是法道的根本,所以会千方百计地守护它,主动做出各种防范,不让它失坏。



彼作是念:我若犯戒,必因此缘而堕恶趣,致空性见为之间断,故常受戒守护不犯。



他这样想:我如果犯戒,一定以此而堕落恶趣,导致空见从中间断(堕入恶趣又会被蒙蔽住,不晓得诸法的真实义)。所以,以爱惜空见的心,就能常常具足净戒,守护不犯。



又作是念:我纵能持戒生诸善趣,倘生贫家,恒须追求饮食衣服医药资生之具,则听闻空性皆将间断,故恒修布施。



他又会想:我纵然能够严持净戒而生在善趣当中,如果生在贫穷的家庭,缺少资生用品,就需要一直辛勤地追求饮食、衣服、医药等等,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听闻空见和修习空义都会间断,所以会常修福德,尽力地上供下施。

修福能为修习道的主要——空性提供顺缘。比如一个人打算在某地长期修行,需要买一间房,有多少年的道粮,还要有别人的护持,不受干扰。不必为了衣食等而忙碌,能够一心听闻、修习空法。为了这个目的,就会修福德回向在这上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复作是念:要以大悲摄持空见方能引生佛果,故恒修大悲。



他又会想:空性见要以大悲摄持才能引生佛果,脱离了大悲,单有空性也无法成佛,所以会恒时励力地修习大悲心作为根本。



复作是念:嗔恚能堕恶趣,能令颜色丑恶,缘此令诸圣者不生欢喜,故恒修安忍。



然后又想:以嗔恚业的力量,会使我堕落恶趣,摧坏多劫所积的善根,会让我的容貌不可爱,使得诸圣者不生欢喜,所以应当恒时修安忍。

他会认识到,如果起了嗔恚,就会堕落、退失、失坏善根,令圣者不欢喜,就会间断修空法的因缘,所以,我要励力地修持安忍,在一切时处防护自心,不生嗔恚。



又见持戒等善根,若不回向一切种智,则非成佛之因,不能恒感无量大果,故持善根为度众生回向菩提。



又见到持戒等的善根,如果不回向一切种智的话,就不是成佛的因,不能恒时感得色身、资财等的无量妙果,所以,他会摄持所有善根,为了救度众生出生死海的缘故,全部回向无上菩提。



又见余人,不能如诸菩萨宣说缘起性,故于菩萨生极敬重心。



又见到其余二乘行人等,不能像菩萨们那样宣说甚深缘起,所以对于诸菩萨会生起极敬重的心。

这是因为尊重空性的缘故,对于能说空性的人自然生起敬重。比如一个世间人,如果觉得围棋很高雅,自然对于精通并能开示围棋技艺的人起敬重心。或者认为国画的意境很好,那对于教国画的老师也会非常尊重,这都是必然的道理。同样,如果对于甚深缘起法非常有信心,起了敬重,那自然对于诸菩萨起敬重,因为只有菩萨们才能通达并无误宣说。



如是常恒无间修集善资粮已。



总之,闻受甚深空性的修行人,由于生起了清净正见的缘故,自然对于广大道的无边行法起极敬重的心,并殷重修行,恒常不断地修持无量的善法资粮。



颂曰:

善巧深广诸士夫 渐次当得极喜地

求彼者应闻此道

求彼谓求得极喜地。此指下文所说,诸法真实性。



“求彼”,指求得第一极喜地。“此”,指以下所说的诸法真实义的空性。

以上所说的甚深广大的义理,如果有士夫能够善巧了达,虽然还处在异生地位,但用不了多久,就能修积甚深广大的福智资粮,由此渐次得到极喜地。所以,凡是想求得极喜地以上果位的人,就应当听闻开显甚深道的空性法门。

这是劝令法器听闻。



思考题:

1、为什么第六地名为“现前地”?

2、月称菩萨在本论中宣讲空性法的方式是什么?

3、非法器听闻空性后会引生什么过患?为什么?

4、为哪种人可以传讲空性?对此应如何判断?

5、法器在闻受空见后,会引生哪些功德?为什么会有这些功德发生?

6、“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求彼者应闻此道。”

(1)解释“善巧”、“深”、“广”、“求彼者应闻此道”。

(2)本品所要解释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在本品宣说诸法真实性,而不在第一品中宣说?



--------------------------------------------------------------------------------

[1] 《入楞伽经》(魏译):“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入中论自释讲记(前五品)

入中论卷一
敬礼圣曼殊室利童子!
第一菩提心极喜地
为令悟入中观论故造《入中论》。兹于诸佛菩萨先应赞叹者,即是诸佛第一胜因,救脱系缚生死牢狱无量无依众生为相之薄伽梵大悲。故说:

声闻中佛能王生 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等二颂。

论主月称菩萨首先声明,为了使学人悟入《中论》的缘故造这部《入中论》。现在对于诸佛菩萨首先应赞叹的,就是诸佛的第一胜因,以救脱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无量无依有情为体相的佛薄伽梵大悲。因此说到以下两颂。
声闻和中佛是从能王佛陀所生,诸佛又从菩萨所生。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这三者是佛子菩萨的因。(后一颂说,三者以大悲心为根本,所以首先礼敬大悲。)

由得圆满无上法王,较声闻独觉菩萨尤为圆满自在,即声闻等亦承其命,故诸佛世尊名曰能王。要从诸佛乃生声闻等,以诸佛出世无倒宣说缘起,彼由闻思修习,乃能随其信乐满足声闻等果故。

首先解释“能王”的涵义。
由于得到了圆满无上的法王果位,相比于声闻、独觉和菩萨三种圣者更为圆满自在。连声闻、独觉和菩萨也都要承奉法王佛陀的教令,因此诸佛世尊称为“能王”。而且,需要从诸佛的教导才能出生声闻、独觉和菩萨等圣者,这是由于诸佛出兴于世,无颠倒地宣说了甚深缘起,彼等学人由闻思修习佛所说的缘起义,才能随各自的信心、欲乐,而获得声闻、独觉及菩萨等圣果的缘故。

设有一类唯闻佛说缘起善达胜义,而不现生证般涅槃,然彼行者于他生亦必能获得所求果报,如定业果。圣天云:“现已知真实,现未得涅槃,他生决定得,犹如已造业。”《中论》亦云:“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无依而自生。”

假使有一类人,唯一闻到佛所说的缘起法而善巧了达胜义,但并未现生证得般涅槃,然而彼等行者在他世中也一定能获得所求的果位,如同造定业必定感果那般。圣天菩萨说:“现世已经了知了胜义,但现世还未证得涅槃,在他世中决定能证得,如同已造的定业,虽然现世未现前果报,但来世必定感果。(同样,现世已经了达真实义,虽然现前没得涅槃果,但以妙业势力的感召,来世必定获得圣果。)”《中论》也说:“如果佛没有出世,声闻都已经灭尽,然而以前世善达胜义的缘故,诸辟支佛的智慧,还是能在没有善知识等所依的情况下自己产生(即证得圣果)。”

能得正教授之果,故名声闻。如云:“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或从诸佛听闻无上正觉妙果之道,为求者宣说,故名声闻。《法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虽诸菩萨亦有彼义,然唯宣说自不修行,乃是声闻,故异菩萨。

这是解释“声闻”的涵义。
能得到纯正教授的果位,所以叫做“声闻”。即无倒的教授叫做“声”,听闻后能证果,就叫声闻果。如经中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闻佛所说的四谛法后,所需要成办的解脱已经成办,不再受取后有身。“等”表示能得果。)
或者解释为,从诸佛处听闻了能证得无上正觉妙果的正道后,再传授给其他求法者,因此叫做“声闻”。《法华经》说:“我们今天都成了声闻,因为闻到佛演说的殊胜菩提,而且为他人宣说能证得菩提妙道的法,所以我们同于声闻。”像经中所说,虽然诸菩萨也有“闻佛说殊胜菩提,并为他人宣说能证菩提道的法”这个内涵,但这里是指唯独宣说菩提道,而自己不修行的人才是声闻,所以不同于菩萨。

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其名于声闻、独觉、无上正觉三处俱转,故佛声亦诠独觉。独觉之福慧辗转增长胜出声闻,然无福智资粮、大悲、一切相智等,劣于正觉,故名为中。此亦不依他教自然智生,唯为自利而自觉悟,故名独觉。   

这是解释“中佛”的涵义。
“佛陀”是觉悟真实的意思,这个名称是泛指词,在声闻、独觉和无上正觉三处都可以运用,所以“佛”这个声或者字,也可以表诠独觉。由于他的福德智慧辗转增长,胜过声闻,但没有圆满的福智资粮、大悲以及一切相智等,不及无上正觉,所以称为“中”,即“中佛”。这也是他在最后身,不依于其他师长的教导,自然从心中生起智慧,而且唯一为求自利而自生觉悟,所以叫做“独觉”。

声闻独觉,要由如来说法乃得出生,故曰能王生。

声闻和独觉必须依靠如来宣说教法才能出生,所以论中说,他们从能王生。
以上解释了“声闻中佛能王生”的涵义。

但诸能王复从何生?论曰:“诸佛复从菩萨生。”

那么,诸能王佛陀又是从何而生呢?论中说:“诸佛又从菩萨而生。”

设作是念:岂非菩萨亦从如来说法而生,名佛子乎?云何诸佛世尊从菩萨生耶?

如果有人想:难道不是菩萨也从如来说法而生,而称为佛子吗?为什么说诸佛世尊从菩萨生呢?

此有二缘,菩萨亦得为诸佛世尊之因,谓时位差别及劝令发心。约时位说,以如来是菩萨之果故。约劝发心说,如曼殊室利菩萨,劝释迦牟尼世尊及余诸佛,最初发菩提心。最究竟果,待其主因,故说诸佛从菩萨生。

回答:这有两个原因,菩萨也可以成为诸佛世尊的因,即所谓的时位差别和劝令发心。从时位上说,以如来是菩萨的果,即从菩萨出生如来的缘故。就劝导发心而言,譬如曼殊师利菩萨,曾劝导释迦牟尼世尊和其余诸佛,最初发起菩提心。最究竟的果,必须观待它的主因而来,所以说诸佛从菩萨生。
换言之,从以诸佛的教化力出现菩萨来看,可以说菩萨由诸佛生,称为佛子。从观待主因才能得果上说,诸佛观待于菩萨而来,因此说诸佛从菩萨生。

由圆满因最尊重故。既说因应礼敬,则果应礼敬自可知故。诸佛世尊如大药树给无量果,则于彼嫩芽等尤应励力爱护。为令会中三乘有情趣大乘故,赞叹菩萨。如《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于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生如来故。”此以圣教正理成立诸佛从菩萨生。

由于圆满因最值得尊重的缘故。既然说了因应当礼敬,那果应该礼敬自然可知的缘故(就更不用说了)。意思是诸佛世尊是无上果位,就好比已经长成的大药王树,能够施与众生无量的妙果。由于大药王树是从嫩芽等出生,所以对于它的因——嫩芽等,尤其应当励力爱护。而且,为了使会中的三乘有情趣入大乘的缘故,着重赞叹菩萨。如同佛在《宝积经》中所说:“迦叶,就像初月被人礼敬胜过了满月那样(初月是满月的因),与此相同,如果有信受我教言的人,应当礼敬菩萨超过如来。为什么呢?因为是从诸菩萨出生如来的缘故。”
以上以圣教和正理成立了诸佛从菩萨生。

又诸菩萨以何为因?

接着问:那么诸菩萨是以什么为因而出现的呢?

论曰:“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论中说:“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三者,是佛子菩萨的正因。”换言之,菩萨是这三种德相所出现的果。
三者的体相如何呢?

悲谓哀愍,行相体性如下说。无二慧谓离有无等二边之慧。菩提心如《法遍行经》云:“菩萨应由菩提心了达一切法,一切法与法界相等。新生无住一切法,由所知能知空故,皆遍了知。如自所了达法,愿诸有情皆能通达。菩萨所发此心,名菩萨菩提心、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心、无上心、慈故和爱心、悲故不退心、喜故无悔心、舍故无垢心、空故不变心、无相故无障心、无愿故无住心。”菩萨正因,即此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之三法。如《宝鬘论》云:“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慧。”

“悲”,指哀愍有情的善心,它的行相及体性如同下文所说。下文会着重解释缘有情悲、缘法悲和无缘悲这三种悲的行相和体性。
“无二慧”,指远离有无等一切二边的智慧。实相中本来离一切边,如是了达就叫做无二慧。
“菩提心”,如同《法遍行经》所说:“菩萨应当由菩提心来了达一切法,一切法与法界等同不二。新生无住一切法,由于所知和能知空无自性的缘故,全部周遍了知。如同自己所了达的法,愿一切有情也能如是通达,而成就正等觉。菩萨所发的这种心,就叫做菩萨菩提心、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的心、无上心、慈故和爱心、悲故不退心、喜故无悔心、舍故无垢心、空故不变心、无相故无障心、无愿故无住心。”
菩萨的正因就是这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三法。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也说:无上菩提的根本,一是如须弥山王般坚固的菩提心;二是大悲心周遍十方;三是心不住有无等任何二边的智慧。

由大悲心又是菩提心与无二慧之根本,为显大悲为主因故。

颂曰:
悲性于佛广大果 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赞大悲心

在菩萨三因中,由于大悲心又是菩提心和无二慧出生的根本,为了显示大悲是主因的缘故,颂中说:悲的体性对于成就佛陀广大妙果而言,初中后三位都极为重要。初位犹如播下种子;中位就像以水滋润而得以长养;后位好比果实成熟,成为无量圣凡有情相续不断的受用处,因此我(月称菩萨)在造论之初首先礼赞大悲心。

如外谷丰收,初中后三,以种子水润成熟为要。如是广大佛果,初中后三,唯大悲心为最要。

犹如外在的谷物丰收,在初中后三个时位,分别以播种、用水滋润和最终成熟为重要。与此类似,就广大佛果而言,初中后三位,唯一以大悲心为最重要。
下面分别阐述。

具大悲心者,见他受苦,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世间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此誓愿,离无二慧不能成办,乃决定修无二智慧。故一切佛法之种子是大悲心。《宝鬘论》云:“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

首先讲悲心“初犹种子”的涵义。
有了大悲心后,在见到其他有情备受诸苦时会心中难忍,为了救拔一切苦难有情的缘故,就会发心说:“我应当度脱这一切世间有情出离生死苦海,使他们都成就佛道。”进一步想:这个誓愿,如果离开了无二慧的摄持,单以布施等不能成办佛果,于是决定修持道之主要的无二智慧。因此说一切佛功德法的种子是大悲心。意思就是,以大悲心而出现普度有情的菩提心,以菩提誓愿的驱使而修持无二慧,来完成佛道,所以说它是最初的关要,像种子一样。
《宝鬘论》说:“就像大乘经中所说,大悲心是一切大乘修行的前导,从中会出生以菩提心摄持的诸多菩萨行和无垢的智慧(无二慧),有智慧的人谁会诽谤它呢?”

初虽发菩提心,若后不以悲水数数灌溉,则仍不能修集广大资粮,或以声闻独觉涅槃而般涅槃。

这是讲悲心“长如水”的涵义。
虽然初期发起了菩提心,但后面如果不以悲水数数地灌溉,就仍然不能修集广大的福慧资粮,或者由于缺乏悲心,取证声闻独觉果而入于涅槃,从而退失大乘。

又得无边果后,若离悲心成熟,则亦不能长时受用,亦复不能令诸圣果,辗转无间长时增长。

这是讲“常时受用若成熟”的涵义。
而且,得了无边果以后,如果离开悲心成熟的话,那也不能成为无边有情长时受用之处,也不能使得声闻、独觉、菩萨等有情诸多圣果,辗转不断地长时增长。
也就是,只有悲心成熟的力量,才成为源源不断地救度有情的根源,才成为出现一切有情现前、究竟利乐的所依,成为无边有情长时受用之处。也只有悲心成熟的力量,才能相续不断地教化一切有情,使得他们辗转地出生圣果,不间断地使这个圣果恒时增长。

为礼敬彼,今由所缘差别,当显大悲自体差别。

为了礼敬薄伽梵大悲,现在由悲心的所缘的三种差别,来显示大悲自体的差别。
意思是在所缘和行相中,这里唯一以所缘来区分大悲。因为三种大悲都是以拔济一切有情苦为行相,这上无有差别,然而就所缘来说,有缘有情总体的相,缘多体、无常、苦性的唯法相,以及胜义中一切内外等法都无所缘,这三种差别,由此来显示大悲自体的三种差别,也就是缘有情悲、缘法悲和无缘悲三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先显示缘有情悲的体相。

颂曰:
最初说我而执我 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 缘生兴悲我敬礼

有情最初把本来无我妄说为有我,执著实有的“我”。之后把这个“我”以外的其他法说为我所,执著实有的“我所有法”。从我执和我所执这个妄动的根源而起惑造业,像水车一样旋转不停,毫无自在。这样缘着众生的苦而兴起拔苦的悲心,就是我(月称菩萨)所敬礼的对象。

诸世间人于我所执前,先由我执于非有之我妄计为有,执此为实。次除我执之我,于余一切法执为我所。此执我我所之世人,由烦恼业索所系;依旋转之识推动而转;于生死深邃大井中,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无间旋转;其势自然下坠,要由励力乃升;虽有无知等烦恼业生三种杂染,然无初中后之决定次第;于日日中恒为苦苦坏苦之所逼恼,迄无超出轮转之期。诸菩萨众见彼苦恼,发大悲心勇猛救护,故当先礼佛母大悲,此是菩萨缘生大悲。

一切大悲都是缘苦而兴起的,见到有情长劫流转生死,无由出离的苦相,菩萨就会油然兴悲。
“诸世间人于我所执前,先由我执于非有之我妄计为有,执此为实。”那些世间的有情在起我所执之前,先以我执的错乱力量,对于本来没有的“我”,虚妄地计执为有,执著这个“我”是实有。这就是轮转生死最初的因。
“次除我执之我,于余一切法执为我所。”起了我执后,除开我执之境的“我”以外,对于其他的内眼等、外色等一切法,就执为我所。既然立了一个“我”,那我执心必然要把其余一切法跟“我”相连。会说这是我所爱、我所恨、与我亲、与我疏,这是我的房子、我的眷属、我的事业、我的成就、我的喜好……像这样,会认为万法跟我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执著诸法是我所。
“此执我我所之世人,由烦恼业索所系。”这些执著我和我所的世间凡夫,都被烦恼和业的绳索所紧缚。我执和我所执是惑业的根源,只要没被消除,就无法制止起烦恼和造业,因此,世人一直在起惑造业中,无法摆脱。
“依旋转之识推动而转。”就像车轮一直被人推动而不断地旋转那样,众生一直被不断运行的妄识推动而转。
“于生死深邃大井中,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无间旋转。”以这种识现行的势力,就导致众生的心在深邃的生死大井中,上到有顶,下到无间地狱,在各种生处里相续不断地运转受生。
“其势自然下坠,要由励力乃升。”就像水车转动时,按照它的势力,往下会自然下坠,往上却要努力勤勇才能使它上升。同样,众生在轮转的过程中,随着恶业的力量,自然会堕向恶趣,然而他从恶趣里脱出,就需要勤勇的功用才能逐步上升。
“虽有无知等烦恼业生三种杂染,然无初中后之决定次第。”整个轮转的过程就是十二缘起,这又可以摄在烦恼、业、生三杂染中。虽然对于十二缘起支,描述时有固定的顺序,无明、爱、取是烦恼杂染,行、有是业杂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生杂染,说由烦恼造业,再由业受生等,但在众生现前的心中,烦恼、业、生三者并没有决定的前后次第。比如正现前时是生杂染,身心感到不适,之后因缘聚合,忽然起了烦恼,然后陷在造业中,所以在当下的心上,起惑、造业、受报三者现行的次第并不固定。
“于日日中恒为苦苦坏苦之所逼恼,迄无超出轮转之期。”众生就这样陷在轮回里,刹那不停地被苦苦、坏苦、行苦三苦所逼恼,直到今天都没有超出轮转的时候,连一刹那的真实安乐也没有。
“诸菩萨众见彼苦恼,发大悲心勇猛救护。”菩萨们见到众生陷在这种恒时不断的苦恼里,就发起大悲心,勇猛地作救护。这种在尽未来际,救拔一切生死苦难的心,就叫做大悲心。
“故当先礼佛母大悲,此是菩萨缘生大悲。”因此,首先礼敬诸佛之母的大悲,这就是菩萨的缘生大悲。

接下来补充《善显密意疏》中对这一段的解释。

此六门法喻合说,非仅令了知有情流转之理而已。前虽说乐大乘者应先发大悲,然未说如何修习,悲心乃发,今说有情无有自在流轮生死,即显由此修习乃能引发大悲心。

《自释》里以六门作法喻合说,并非只是让学人了解一下有情流转的道理。前面虽然说到喜爱大乘的人应当先发大悲心,但没有说该如何修习来发起大悲,现在进一步说到,有情无有自在流转生死的苦相,就是显示按照这样修习能引发大悲心。

此复应思:由谁令其流转?谓最不寂静未善调伏之心。于何处流转?于上自有顶下至无间,流转不息。何因如是流转?由惑业增上力故。谓由非福业及烦恼力则堕恶趣,由诸福业不动业及烦恼力则升善趣。堕恶趣者,不待功力而任运自堕。升善趣者,非极大勤勇修集彼因,难得上升。

这又应当思维:一、是哪个使有情流转的呢?是由最不寂静未善调伏的心。二、有情在哪里流转呢?在上至有顶下至无间地狱的整个三界生处里,不断地流转。三、以什么因缘这样流转呢?由惑业增上的力量。也就是由非福业和烦恼的力量就堕入恶趣,由福业、不动业和烦恼的力量就上升善趣。在升、堕两者中,堕恶趣不必功力,就能任运地自己堕落,升善趣的话,没有极大的勤勇来修集善趣的因,就很难得到上升。

又于某一缘起中,三种烦恼随一生时,其他缘起之余二杂染亦相续不断。又时时为三苦之所逼恼,如水浪之滚滚而来。

而且在某一轮的缘起中,三种烦恼——无明、爱、取中,任何一者产生时,其余缘起的业杂染和生杂染也随之相续不断。而且在轮转的过程中,众生时时被三苦所逼恼,就像水浪滚滚而来,没有一时停歇。应当按这样思维来引发大悲。

此复应知初发业者,若未思自我流转生死而令心厌离,则于思惟他有情时,不忍其受苦之心,必不能生。故当如《四百论释》所说,先于自身思惟已,次缘他有情而修。

其次要注意,对于初业者来说,如果没有在自身上思维,我是怎样流转生死,来让自心发生厌离的话,那么在思维其他有情的时候,就必定生不起不忍他受苦的心。所以应当像《四百论释》里所说的,首先在自身上思维,之后再缘其他有情来修。

修他有情于生死中受苦,为即此能引生大悲心耶?抑须余法助成之?
曰:现见见怨家受苦者,非但无不忍心,且心生欣幸。见非亲非怨者受苦,则多舍而不问。是于彼无悦意相之所致也。若见亲属受苦,则心多不忍,其悦意愈重,不忍受苦之心亦转增。故欲引生大悲心者,于余有情务须心生最可爱乐悦意之相。

有人问:修其他有情在生死里受苦,仅仅这样就能引生大悲心吗?或者还需要其他法来助成?
回答:可以现见到,人在见到怨家受苦时,不但没有不忍之心,反而会生起幸灾乐祸的心。见到非亲非怨的人受苦,那多数都是舍而不问。这是因为心里对于这两类有情没有悦意相所导致的。如果见到自己的亲属受苦,那心中多数是不忍的,而且越是疼惜他、喜欢他,不忍他受苦的心就越强烈。所以,想要引生大悲心的话,就要对其余有情生起最可爱乐的悦意之相。

此悦意相由何方便得引生?
诸大论师略有二规:一、如月称《四百论释》说:“思惟一切有情从无始来,皆是父母等眷属,为度彼等故,能入生死。”大德月及莲华戒论师亦如是说。二、静天论师之规,如余广说应知。

又问:这个悦意相要以什么方便能引生呢?
回答:诸大论师大致有两种法规:第一种,按照月称菩萨在《四百论释》里所说:“思维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等眷属,为了度脱他们的缘故,就能趣入生死。”月官菩萨和莲花戒论师也是这样讲的。第二种,像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所说的法规,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道理应当了知。

若能于有情思惟最可悦意,及于生死受苦之理,而修大悲心,则月称论师作此不共礼敬方为有义。若不能者,虽自矜聪智,直与鹦鹉诵经等耳。

如果能对于有情思维最可悦意相,以及他们正陷在生死里受无尽大苦的道理,来修大悲心的话,那么月称论师作这个不共的礼敬,对你来说才有意义。如果不能这样现为教授来修,即使自以为聪明智慧,也只是跟鹦鹉诵经一样了。

缘法与无缘之大悲,亦由所缘而显。

颂曰:
众生犹如动水月 见其摇动与性空

缘法悲和无缘悲,也是由所缘的体性来显示。颂中说:众生就像动摇的水月一样,具慧菩萨见到众生刹那变动的相,就会起缘法悲;见到这也是自性本空,就会起无缘悲。
水月摇动,一方面指水月一直在刹那生灭中,没有常、一、自在的相。这是譬喻有情的身心五蕴,无非是因缘所作的多体、无常、苦性的法,这上根本没有常、一、自在的补特伽罗。菩萨看到众生一直在这种唯苦法的相续当中,就会生起缘法大悲。
进一步要知道,就像水月由因缘合成,了无自性,正显现时不可得那样,有情也是众缘合成的,正现时就空无自性,如同幻梦。菩萨见有情性空,心中无任何所缘,同时见到众生处在幻梦中,一直在众苦相续里,所以虽无所缘,但同时兴起大悲,这叫做无缘大悲。虽然自性本空,但诸有情如幻事般,在自相的迷乱里受诸苦恼,菩萨了达一切法是空性后,虽然无所缘,然而能利益无量有情。

犹如净水微风所吹故,波浪遍涌于水面,水中月影与所依水浪同时起灭,似有彼月体相显现可得。然诸智者明见二事,谓刹那无常及自性空。

就像清净的海水被微风所吹的缘故,波浪遍涌在水面上,水中的月影和所依的水浪同时起灭,看起来好像有月亮的自体显现可得。智者们会非常明了地见到两件事,也就是水月现象的刹那无常,以及它的自性本空。
水月是因缘所生,并非不待因缘而自体存在。既是众缘所现,它自身就无法住持到第二刹那,所以一直在刹那动灭当中,这就见到了水月的世俗无常相。而且,以缘起故无有自性,这就见到它正现的时候就了不可得,由此了知水月的胜义空性。

如是菩萨大悲心痛切,见诸有情堕萨迦耶见海,此无明味著出生之因,邪分别为相,一切众生无明大水,为非理作意邪分别风鼓动不息,随自业转如同月影,刹那刹那受无常苦及自性空。故欲证得佛果,摧坏众生无常大苦,出生正法甘露妙味,除遣一切邪分别相,成为一切众生亲友。故前云:“兴悲我敬礼。”

与譬喻类似,菩萨大悲心痛切,见到无量的有情堕在萨迦耶见海里,无明的大水时时流注,它就成为出生苦的内因。无明的水以邪分别为相,把本无的计为有,把本有的计为无等等。一切众生的无明大水时时被当下的非理作意的邪分别风不断地鼓动,以致于造下了各种善恶业,如同天月。又随着自身的业力而运转,就如同天月投下的月影。这样,就出现了果位的恒时不断的幻影现相。这些幻影是因缘所生,为因缘所住持,因此刹那不住,而且无有自性。所以,整个世间界里的有情刹那刹那都在受着无常之苦,所显现的一切都是自性本空。
菩萨见到了众生的苦相以后,自己特别想证得具有无上智悲力的果位,能够最有效地、最直接地摧坏众生身上的无常大苦,引出众生心中的正法甘露妙味,遣除掉众生心中的一切邪分别相,而成为一切众生最可信赖的亲友。像这样,菩萨见到众生受无常苦以及众生现相自性本空的缘故,发起了缘法大悲和无缘大悲,因此前面说到“兴悲我敬礼”。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前已敬礼缘生缘法无缘大悲,今为宣说菩萨十种菩提心之差别。先依第一菩提心说。
前面已经敬礼了出生菩萨的主因——缘有情大悲、缘法大悲和无缘大悲,现在进一步宣说菩萨住地的十种菩提心的差别。首先依于第一菩提心来宣说。

颂曰:
佛子此心于众生 为度彼故随悲转
由普贤愿善回向 安住极喜此名初

初地佛子现证胜义,见众生都无自性而兴无缘大悲,其心为救度众生的缘故随大悲而转,所造善根都依普贤大愿善修回向,见定能获得无上菩提及能直接真实成办利他而发起无漏殊胜欢喜,这叫做最初胜义菩提心。

菩萨无漏智为大悲心摄持者,得名曰地,是功德所依故。由功德数量,神力殊妙,布施波罗蜜多等增胜,异熟增长等辗转上进之差别,安立极喜地等十地差别。诸地体性实无差别。如云:“如鸟飞越空中迹,智者无说亦无见,如是一切佛子地,尚不可说宁可闻。”

首先解释“地”的涵义。
菩萨的无漏智慧被大悲心所摄持的境地,就叫做“地”。这是菩萨无量功德所依的缘故,就像大地是万物生长的所依那样。为什么有十种地的差别呢?这是由菩萨在根本定中契证法界,在后得位时以功德数量,威神力的殊妙,布施波罗蜜多等的增胜程度,以及异熟增长等辗转上进的差别,来安立极喜地等十地差别。然而诸地本身指根本位,就此而言,在体性上实际无有差别。就像《十地经》所说:“如同鸟在虚空中飞行时,没有任何脚痕印迹,智者对此无法言说,也没有所见的境相,同样,一切佛子的地位,无可说、无所见的缘故,尚且无法用语言来说它,何况去听闻呢?”
换言之,菩萨根本位没有任何戏论,无法安立它的差别,但从后得位出现的功德、神通以及各种波罗蜜多的增胜,或者他的异熟果报的增长等,可以表现出上下等差别。比如在功德数量上,一地有十二种百功德,二地有十二种千功德等,有辗转升进的相。因此,可以安立从一地到十地的阶位差别。

极喜地是菩萨第一发心,最后法云地是第十发心。其中菩萨见众生皆无自性,为大悲所缘,心随悲转,依普贤菩萨之大愿而修回向,此名极喜地无二智,亦名最初心也。

其次解释“第一菩提心”的涵义(这里都是指胜义菩提心)。
极喜地是菩萨的第一发心,最后的法云地是第十发心。其中第一发心,指菩萨现证胜义,见到一切众生都无自性,然而世俗中却在自相的迷乱里受诸苦恼,成为大悲心的所缘(而兴起无缘大悲),之后菩萨的心为了救度众生,自然随着大悲而转,依着普贤大愿来修回向。这叫做极喜地的无二智,也叫做最初胜义菩提心。

第一发心菩萨所发十大愿等无量亿十大愿王,皆是普贤菩萨愿中所摄。由此摄尽一切愿故,特说普贤愿。

为什么说“由普贤愿善回向”呢?这是因为第一发心菩萨所发的十大愿等所摄的无量亿的十大愿王,全都是普贤菩萨的大愿所摄。由于普贤愿摄尽了一切初地菩萨大愿的缘故,所以特别说到作为总集名称的普贤愿。

如声闻乘由向果差别建立声闻八地,如是大乘亦建立菩萨十地。又如声闻不许顺抉择分为初果向,如是将入地之菩萨,《宝云经》云:“上上胜解行位法性,无间当入初地,犹名未发菩萨菩提心地。”彼经又释住此胜解行刹那菩萨云:“善男子,譬如转轮圣王,超过人色,未得天色。如是菩萨亦超过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地,未得胜义菩萨地。”

就像声闻乘由四向四果的差别而建立声闻八地一般,大乘也建立有菩萨十地。小乘八地,分别是声闻种姓地;预流向是居四双八单之最初智德名八人地;预流是断三结所显之智德故名见地;一来是多分离欲所显住果之智德故名薄地;不还是断下五分结所显住果之智德故名离欲地,下五分结者谓三结及贪欲嗔恚;声闻阿罗汉果,是断上五分结所显小乘之智德名已办地,上五分结者谓色无色贪,掉举,慢,无明;余三声闻果前之三向,是声闻果向所余智德故,同名一声闻地;独觉圣现观以是中乘现观故名辟支佛地。又像声闻乘不承许顺抉择分是初果向,同样大乘对于即将入地的菩萨,也不承许是胜义菩萨。就像《宝云经》所说:“已经修持了上上胜解行位法性,一刹那就要入初地的阶段,这时还叫做未发菩萨菩提心地。”换言之,从亲证法界的第一刹那起,才叫做登地菩萨。此前包括无间入圣位的世第一法位菩萨,也不叫住地菩萨。这部经中又解释这种安住胜解行刹那的菩萨说:“善男子!比如转轮圣王,已经超过了人的色相(在人中属于最上),但还没得到天人的色相(并未入天位)那样,这种即将入地的菩萨,已经超过了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地,但还没得到胜义菩萨地(还属于世俗菩萨)。”本论所说的十种菩提心,都是指胜义菩萨所具有的菩提心。

若时趣入初极欢喜地。
颂曰:
从此由得彼心故 唯以菩萨名称说
得彼心者,毕竟超过诸异生地,唯应以菩萨名称说,不可以余名称说,已是圣者故。

如果某时趣入了最初的极欢喜地,那么就如颂中所说:从此由于得到了胜义菩提心的缘故,唯一以菩萨的名称来称呼他。
“得彼心”,指毕竟超出了诸异生凡夫地,唯一应当用菩萨的名称来宣说,不可以用其余名称来说,因为他已经成为圣者的缘故。

《般若经二千五百颂》云:“菩提萨埵是随知萨埵之增语。谓能随知一切诸法。云何而知?谓如实知无实、无生、亦无虚妄,非如异生所执所得,故名菩萨。所以者何?谓菩提不可执,菩提不可作,菩提不可得。善勇猛!如来不得菩提,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可得故名菩提。如是乃名诸佛菩提,非如言说。善勇猛!若发菩提心,谓吾将此心发菩提心,及于彼菩提发心,执实有菩提者,此不应名菩提萨埵,应名发生萨埵。何以故?以执有生,执有心,执有菩提故。”

《般若经二千五百颂》里解释了“菩提萨埵”的涵义。佛说:“菩提萨埵是随知萨埵的同类命名,指能够如实地随知一切诸法的真实相。是怎样了知的呢?就是如实地了知诸法本来无实、无生,也无虚妄,并非像凡夫那样所执所得,所以叫做菩萨。为什么呢?因为菩提不可执,菩提也不可由因缘而作,菩提不可得。善勇猛!如来不得菩提,因为一切法都不可得的缘故,以一切法不可得的缘故就叫做菩提。这样才叫做诸佛菩提,不是像语言所说的那样。善勇猛!如果一个人发菩提心,认为我将要以这个心来发菩提心,以及对于那个菩提来发心,执著实有的菩提法,这就不应该称为菩提萨埵,应当叫发生萨埵。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执著有个法产生,执著有个能发的心,执著有实有菩提可得的缘故。”

又云:“菩提无相,离相自性。如是随知乃名菩提,非如言说。善勇猛!了知诸法故名菩萨。善勇猛!若不知法未随知法,自云我是菩萨,此离菩萨地极为遥远,离菩萨法极为遥远,以菩萨名欺诳天人阿修罗等一切世间。善勇猛!若唯此名便成菩萨,应一切有情皆成菩萨。善勇猛!非唯语业名菩萨地。”

佛又说:“菩提是没有相的,离了一切相的自性。这样随顺真实,如实而知才叫做菩提,并非如言说所计的那般。善勇猛!因为了知了诸法的真实性,所以叫做菩萨。善勇猛!如果不能了知诸法实相,不能随顺诸法的实相而了知,还称自己是菩萨,其实他已经离菩萨地极为遥远,离菩萨法极为遥远了,他是以菩萨的名称来欺诳天、人、阿修罗等一切世间。善勇猛!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个名字就可以成为菩萨的话,那应当一切有情都成菩萨了。善勇猛!并非凭口中说出的名称而得名菩萨地。”

得此菩提心时,非但以菩萨名称说,复有功德。
颂曰:
生于如来家族中 断除一切三种结
此菩萨持胜欢喜 亦能震动百世界

在证得第一菩提心时,不但要以菩萨的名称来称呼他,而且实际发生了各种殊胜的圣者功德。
颂中说:证得法界的菩萨,已经生在了如来的家族里。而且能断除一切萨迦耶见、疑及戒禁取见这三种结。这位菩萨持有极殊胜的欢喜,以他的威德力能震动一百个世界等。

由超一切声闻独觉地故,已生趣向如来普光明地之道故,故此菩萨已生如来家中。尔时现见人无我故,此亦永离萨迦耶见、疑、戒禁取三结,不复生故。未见真实者由增益我故,起萨迦耶见,如是亦起疑惑,别趣余道。由入空性,故得彼果利功德。由离障地之过失,故生不共殊胜欢喜。由多欢喜,故此菩萨持胜欢喜。由有最胜欢喜,故此地得极喜之名。复能震动一百世界。

由于此时超过了一切声闻独觉境地的缘故,已经出生了能趣向如来普光明地的圣道(能直证佛果的圣道)的缘故,因此这位菩萨已经生在如来家族中,必定会继承佛位而成佛。
那时现见了人无我空性的缘故,这也就永远脱离了萨迦耶见、疑和戒禁取见三种结,永不再生的缘故。没有见到无我真实义的人,由于增益“我”的缘故,就起了萨迦耶见,这样也就对于圣道起疑惑,趣向了其他道路。这是反显,一旦见到了无我真实义,当时就断了萨迦耶见,就像见到只是绳子没有蛇,先前所起的蛇见当下消除一样。而且也不会对此再起疑惑,也不可能趣入到其他执我的邪道中。
由于证入了空性,就得到了它的果利功德。由于离开了障碍初地的诸种过失,心里生起了不共的殊胜欢喜。由于生起多种欢喜,这位菩萨心里就持着胜妙欢喜。由于他有了超越一切世间的最殊胜欢喜,因此就得到了极喜地的名称。
而且以他的威德力,能够震动一百个世界。

从地登地善上进 灭彼一切恶趣道
此异生地悉永除 如第八圣此亦尔

自从证得初地以后,菩萨发起了勇猛心而于地道功德不断地相续增上,从初地到二地,乃至于佛果之间都欢喜进取。而且证得初地时已经息灭了一切恶趣道,凡夫地也从此永远断除,就如同声闻乘的第八圣预流向,大乘初地也是如此。

已达法善修习故,为登第二地等发大勇猛故,从地登地善于上进。如预流向内证随顺圣法故,离诸过失生诸功德。如是此菩萨由证地故,生诸随顺功德,灭诸过失,喻预流向,俾易了知。

已经了达圣法善于修习的缘故,为了登入第二地等发起大勇猛的缘故,此后从下地登入上地,善妙地增上地道功德。如同小乘的预流向以内证无我随顺圣法的缘故,远离诸多过失,引生诸多功德,与此类似,此菩萨由于证得圣者地的缘故,出生各种随顺功德,息灭各种过失,以预流向来譬喻,使得学人容易了解。

又此菩萨有余功德。
颂曰:
即住最初菩提心 较佛语生及独觉
由福力胜极增长

而且初地菩萨还有其余功德。就是住于最初胜义菩提心时,相比佛语生的声闻以及独觉罗汉,福德力更为殊胜,之后还会得到极大的增长。

《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种姓尊贵之力,能胜一切耆旧大臣。如是初发业菩萨发菩提心虽未久,然由生如来法王家中,以菩提心及大悲力,亦能胜一切久修梵行之声闻独觉。”

《弥勒解脱经》里讲了两个譬喻。
佛说:“善男子!譬如转轮王子才出生不久,就已经具足转轮王相,由于他种姓尊贵的力量,能够胜出一切耆旧大臣。像这样,初发业的菩萨虽然刚发起菩提心不久,然而由于他生在如来法王家中,以菩提心和大悲的力量,也能胜过一切久修梵行的声闻和独觉。”

“善男子!如妙翅鸟王之子初生未久,翅羽风力及清净眼目之功德,为余一切大鸟所不能及。如是菩萨初发菩提心,生如来妙翅鸟王之家,此妙翅鸟王子,以发一切智心之翅力及增上意乐清净眼目之功德,彼声闻独觉虽百千劫修出离行亦不能及。”

“善男子!又像妙翅鸟王的幼子出生不久,它的翅羽的力量以及清净眼目的功德,已经是其余一切大鸟所比不上的。同样,菩萨初发菩提心时,就已经生在如来妙翅鸟王的家族里,这位妙翅鸟王子,由于他发起了一切智心的翅羽力量,以及增上意乐清净眼目的功德,那些声闻独觉纵然百千劫中修持出离行也比不上他。”

佛语生即声闻。

颂中的“佛语生”指声闻。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