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归心语】

想不开是世间最大的苦!




  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


  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要原谅敌对的人似乎很困难。但是,有一位八岁的孩子来精舍听到我说:“要能够原谅别人,能原谅别人才是好人。”他就能够实际应用。他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同学欺负他、打他,他气得握紧拳头,但是,他想到自己立志要做一个“能够原谅别人的人”,所以,对方打他,他一直避开,并且说:“我要原谅他、要爱他。”老师看到了,就问:“你在念什么啊?”


  他回答:“我要原谅他、要爱他。”老师这才知道为什么这孩子常常能够礼让别人,原来他立志要做一个“原谅别人的人”。八岁的孩子听了一句好话即永记在心,别人欺负他,他就能避开,并且原谅对方。而我们已经历练了几十年,怎么反而做不到呢?


  佛陀也教我们心要自在,要八风吹不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动于心。别人称赞我,这不算什么,因为做好人、做好事,待人接物很得体,这都是应该的,别人的称赞有什么值得欢喜?有句话说:“得意忘形”,不要因为别人称赞自己,就高兴得得意忘形,这也是烦恼。


  想不开是世间最大的苦,别人的批评毁谤也不用生气。话出如“风”,话讲出来像一阵风,一下子就没有了,为什么毫无重量的一句话,我们的心会被它撞碎呢?是那句话伤自己的心吗?其实是自己伤了自己,所以一切不要太在意。


  若是经常将别人的话放在心上就是烦恼,人与人之间会结怨连仇。听到有人毁谤自己要赶快反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错;听别人赞叹自己要小心警惕,想想自己的基础是否打稳,要更努力做有利益的事。


  利,要讲“天下利”;福,要讲“天下福”,不可只为自己的私利而奔逐竞争,要为天下的大利而付出。人生之路遥远,难免会遇上坎坷的路段,我们不可因此丧志,要更抬头挺胸,把脚步踏稳。


  世间最大的苦是自己想不开,让自己的心受苦。我们要能转苦为乐,不要让芝麻绿豆的小事放在心中而自讨苦吃,才能时时自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人生何处不道场!

    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原著故事:一天,万松行秀禅师跟弟子们说了一则故事:“有一个人,骑着驴子在路上遇到一群和尚,这个人便问道:‘师父们,要往哪儿去啊?’和尚们说:‘去道场。’骑驴的人又问:‘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呢?’其中一个和尚听了非常不悦,便反问说:‘你既然知道处处是道场,那为什么在道场里还骑着驴子不下来呢?’骑驴的人听了答不上话。”


  行秀禅师接着说:“骑驴的人有头无尾,能做不能当。而和尚也前言不对后语,既然知道举足都是道场,那为何悟不出骑驴跨马都是作佛呢?”


  禅诗说明:

    何时才能修行?

    就是现在,就以此身!

    莫让金钱、时间、空间的不足,成为无法修行的借口。

    修行不需等物质、环境完善或时间充足后才开始,也不是只在特定的时间才用功,而是在每一个当下。

    将向外驰求之心,返转观照自心即是。

身心即道场,若时时忆念诸佛菩萨、不离佛号、持戒守律、阅读经典并实证之、亲近善知识、少论人我是非、待人亲切、应对进退合宜,自身这个道场自然庄严安详,引人亲近。不论去到哪里,也就处处是道场。

    只要时时观照方寸之心,心念一静,佛号声起,不论骑在驴上与否,均身处道场,任何行为举动中,也都能觉悟佛道的正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学佛,是学会生活!

    佛法并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吃饭穿衣、行往坐卧、举目扬眉之间。


  善恶事上不滞,即是修行。也就是于一切善恶、好坏、是非、得失当中,我们的心能平和自在,如如不动,不受扰乱,就是禅的修行。


  许多人学佛,以为是加法,不断向外驰求,想证个什么,得个什么,修个什么,结果徒劳辛苦,一无所得。而事实上,学佛是减法,得先认认真真对着自己,把自己心中许多让自己苦的东西,拿开它。苦因即去,其苦必去,苦其去也,乐何必寻?不求自至,不修自得,不证自明。


  六祖大师说:于彼相中,不生憎爱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名一相三昧。


  禅的解脱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


  不是离开生活的,而是让我们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不是让我们抛弃工作、学习、责任和义务,而是让我们于工作、学习、责任和义务当中,心不失衡、不迷惑、不怨叹、不计较。


  不是让我们没有感情,而是让我们的情,变成大情,这情能融纳到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大慈悲。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为了自己——哪怕是为了修行、学佛、行善,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痛苦,让人生举步维艰。


  其实,我们往往只顾着向前跑,却忘了学会退步。只一心想着成佛,却没想到还须做人。只知道积功累德,却忽略了打扫自心。我们的眼光,始终没有找到修学的焦点:不在别处,只在于自心。所以,虽然是修行、学佛、行善,我们依然迷惑、痛苦。


  心,是痛苦之本,也是自在安乐之本。


  心,可以让我们痛苦、迷惑,同样也可以让我们解脱、自在。


  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那样凌乱不堪,但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这样无喜无忧,无憎无爱,随处安乐。


  心,让我们唯利是图,也可以让我们学会关爱。


  心,让我们怨叹、计较,也可以让我们赞叹、宽容。


  心,可以让我们失衡、是非恩怨,也可以让我们心怀平等、泰然。


  心,让我们患得患失,也可让我们不计得失。


  心,可以让我们爱欲、缠绵,也可让我们于一切苦难众生,慈悲、不舍。


  心如天空,可以充满乌云,也可遍洒阳光。


  心如湖水,可以激荡浪涛,也可净如明镜。


  心如高山,可以野兽出没,也可开满山花。


  所以,当我们把修行投向自心的时候,生活依然如故,不同的是:生活,洒满阳光,净善如水,山花烂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看看你的福德多不多

净界法师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盛装前往礼见佛陀,请求佛陀及僧团能在舍卫城住上三个月,接受他的供养。


  佛陀默许了。


  波斯匿王就在王宫外面,搭建了一座大讲堂,并要求朝中的大臣们,也一起发欢喜心供养。


  在一次饮食供养后,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我曾经听世尊说:布施给畜生,可以得到以百计的福报,布施犯戒人为千,布施持戒人为万,布施离欲外道为亿,布施须陀洹则难以计算,更何况是须陀洹以上的圣者了。我今天供养了世尊及众比丘僧,因此,所获得的福报与功德,应当是难以计算的。今天,我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


  佛陀听了,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不要这么说!作福是不嫌多的,你怎么能说已经功德圆满了呢?因为众生的生死轮回,实在长远得难以计算。在很久以前,我们住的地方有一位名叫‘地主’的大王,皇后名叫‘日月光’,太子名叫‘灯光’。灯光太子长得十分端正,后来出家修道成佛,并且陆续度化了八十亿众成阿罗汉。地主大王在太子成佛后,迎请灯光如来入宫亲自供养,并且发愿终身供养如来及八十亿众的阿罗汉,获得了灯光如来的默许。地主大王充分供养了灯光如来七万年。灯光如来入灭后,地主大王又建了许多寺庙、宝塔,持续供养其它阿罗汉,直到他们一一入灭,并且也为这些阿罗汉的遗骨建塔庙供养,这样又过了七万年,直到灯光如来所传的佛法消失了,才去世。


  大王!那位地主大王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那时,我七万年供养如来,七万年供养舍利,只想以此所作的功德,在生死中得到福报享用,而不曾修道求解脱。大王!你知道吗?当时所作的福德,到现在已经全部耗尽了,连毛发般大小的福德也没留下来。怎么会这样呢?正是因为,生死轮回长远得难以计算,以致在那么长的时间中,再多的福报都会被耗尽,不留一丝一毫。


  所以,大王!不要说:今天我作福已经功德圆满,你应当说:今天我所有身、口、意的所作所为,都要趣向解脱,我不求在生死中享用福报,但求能得到长远无量的安乐。”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番教说,不由得毛骨悚然地害怕起来,一阵悲伤哭泣后,以手抹掉眼泪,向佛陀顶礼,承认自己的过失。他说:“世尊!我真是太愚笨了,请世尊接受我的忏悔!我以五体投地之礼,表示我改过的心意。以后,我不会再那样说了,请世尊接受我的忏悔。”


  “太好了,大王!你能忏悔改过。我接受你的忏悔,以后不要再那样说了。”


  这时,在大众中,有一位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起来赞叹佛陀对波斯匿王的劝勉,并且以自己的前世为例,印证应当趣向于解脱,而不是求在生死中享用福报的教说。她说,三十一劫前她的前世,是一位名叫“纯黑”的差使,他在野马城供养当时的式诘如来,供养后,发愿要以这样的功德不堕三恶道,来世见佛闻法而得解脱。她就是以这样的因缘,今世得遇释迦佛,从而修道得解脱的。

 佛陀赞叹她是声闻弟子中,信解脱第一的比丘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向外求,你的欲望永远都不会满足!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也总不能让猫跟我一样只吃一些蘑菇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了一个可怜流浪汉,于是就带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这其实正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少有时间享受。


  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越来越少人住在家里。


  开发了很多新药,却健康不再。


  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


  到月球去然后回来,却发现过个街到邻居家有多么困难。


  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今天的人,拥有了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最多的自由,但一点也不快乐。


  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内在没有喜悦与快乐,所以才要从外面寻找快乐——此之谓:寻欢作乐!


  如何让自己内在喜悦自然生发?法喜充满?

——学习圣贤经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就好!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辞世示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们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言语不一。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非常安详的风度,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毫不考虑的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


  言讫跏趺示寂。


  说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体两面,生死循环,本是自然之理。不少禅者都说生死两者与他们都不相干。如宗衍禅师曰:“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均为解脱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