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明如居士:案例分析_太上感应篇

明如居士:案例分析_太上感应篇

案例分析_太上感应篇


明如居士




《感应篇》中“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教言,让我们对善有一个皈依与信仰之心,对恶有一个远离之心。心中存有这种“断恶从善”的决心很重要,因为这个决心决定了一个人心念的善恶,也决定了此人将来的去处。

《感应篇图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山左人邓善心,开了一个店铺,专卖粮食和酒。虽然只是一介平民,出身卑贱,但他一生忠厚正直,从来不奸诈欺人,也不自我欺骗,人们都尊他为长者,对其十分敬重。邓善心常告诫子弟们说:“我没有念过圣贤书,不知道圣贤的道理,小时候曾经看过一句格言‘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不行心上过不去的事’,我尊奉这两句话,时时警戒自己,因此不做亏心事,没有犯下罪过。”

同村有一个姓冯的人,也开了个卖粮食和酒的店铺。他常听人讲《三国演义》,书中有曹操的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冯某对这句话很感兴趣,说:“处世为什么不能像曹公说的那样呢?”于是,逢人就说这两句,自以为得意。有一天,他被鬼差捉到阴曹地府,看见一座正门朝南而开的衙门,进了衙门,看到东西走廊分别挂着两个榜文,东走廊的榜文为“行善之报”,前面有邓善心的名字,并且在邓善心的名字下边注了一行小字“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不行心上过去不去的事,子孙贵显。”西边走廊的榜文为“作恶之报”,前面列着他的名字,下注“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子孙灭绝。”过了一会儿,阎王升帐,冯忙为自己辩护说:“我和邓善心做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卖粮酒为生,彼此只是口头说说,为什么报应悬殊两样?”阎王说:“邓善心‘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就是《感应篇》中说的‘是道则进’,‘不行心上过不去的事’就是‘非道则退’,他这样的圣贤好人,怎么能不子孙贵显呢?你听三国之事,想学曹操,与《感应篇》完全相反,是最可恶的人,怎么会不受恶报呢?”说完,命令鬼差带冯某还阳。后来,邓善心的儿子发家致富,冯某一生贫困无子。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一件事的善恶不能从表面来看,要从存心来看。存心利他善良,这件事就是善;存心自私害人,这件事就是恶。像这则公案中的邓善心与冯某人,虽然表面上都是以卖粮酒为生,但由于存心有天壤之别,因而善恶果报也有极大差异。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转变存心。例如,如果怀着自己要多多挣钱的发心去工作,则工作也成了一种培养自私心的恶行,如果想着通过工作可以利益社会与他人,怀着这样的发心去上班,上班也就成了一种利他的善业。这样,虽然做着同样的工作,但由于发心的善恶不同,最后两个人得到的果报就不同。怀着“吃饱饭之后可以有力气去杀盗淫”的心去吃饭,吃饭这件事就成了恶业,怀着“吃饱饭之后可以有力气帮助他人”的心去吃饭,吃饭这件事就成了善业。如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意思是说:人心地善良,则一切所作也成贤善,将来的去处也善妙;而心地邪恶,则一切所作也成邪恶,将来的果报也会痛苦,一切所作是善是恶、将来是苦是乐都依赖于自心,所以应当竭尽全力地修持善心。

通过上述公案,我们应当知道,内心有“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存心,或者说“弃恶从善”的决心,或者通俗地说“要发愿做一个好人”,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是善恶的根本,上升善道、下堕恶道的枢纽,于此不可不精进。

关于“不履邪径”,《感应篇图说》中记载了陈秉义不履邪径的两个公案:陈秉义一生端直方正,不错走半步,不违背礼仪。他居住的地方,前面是大街,后面是寺庙。他父亲有一天和庙里僧人下棋,叫人让秉义把家中的棋盘拿来。秉义两手端着棋盘,从前门绕了一圈远路来到寺院。父亲责怪他来迟了,秉义告诉父亲他走的是大路,父亲说:“你如果从后门来,不是很近吗?为什么舍近求远呢?”秉义说:“行走不从大道而走小径,圣人不这样,走后门和走小径有什么不同?因此不敢走后门。”父亲笑着点头称赞儿子。

有一次,陈秉义和大家一起出城,碰上天下大雨,众人都急不择路,从小路往家里跑。秉义高视阔步,从大道上冒雨缓行。朋友想留他避雨,告诉他说:“事有缓急轻重,你这是迂腐之举。”他回答说:“现在,有人迷恋于娼楼妓院,丧失性命而在所不惜;酒店赌场,大家聚集在那里,倾家荡产而不悔恨;那些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之徒,一旦靠山倒了,就会累及身家性命。世人贪性不改,都因最初不在乎小事小节,后来由小错变成大错,而不能自拔。我怎不知道走小路可以快到家呢?我是想谨小防大,防微杜渐。”友人连连叹服。陈秉义后来精通经书,教授门徒,学者称秉义是“方正先生。”

通过陈秉义的这两则公案可以看出,他在不履邪径方面的功夫可谓做到了极至。舍弃大路,走小路,虽然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却培养了内心不走正路的投机心;虽然淋雨,也不走小路避雨,这是在控制自己的投机取巧、贪图小利之心。

《感应篇汇编》中有两则“不履邪径”的公案是这样说的:

明朝的尚书杨翥(zhù),吴县人,梦中梦见自己在果树园中游玩,偷摘了两个李子吃,从梦中醒来后,他深感自责,并说:“是我平时是非不明,所以才有此梦。”于是,几天不吃饭,面壁思过。

过去,有一个八岁的小沙弥,叫妙颜,已经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具有神足通。有一次,他飞入王宫做客,王后看他可爱,想抱抱他,妙颜小沙弥阻止说:“不可!女人不宜用身体接触沙门。”王后说:“你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年幼,我抱抱你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妙颜沙弥回答说:“从世俗情理来看,没有什么违背常情的。但人的贪爱之心,是从一点点开始增大的,星星之火可以焚烧掉万里草原,涓涓滴水能滴穿泰山之石,世间之事都是渐渐从少变多,由小成大的,所以,智者在一开始就远离嫌疑,将可能的恶事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让其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关于“不欺暗室”,《感应篇汇编》中记载了如下两则公案:

汉朝的杨震,做东莱太守时,路过昌县。县令王密,是杨震过去所推荐的茂才,晚上赶来看望杨震,并赠以黄金,杨震坚决不接受。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请先生放心收下。”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惭愧地告辞了。杨震后来官位一直做到三公。

何澄的医术很高明。有一个姓孙的病人,久病不愈,请何澄看了好几次病。有一次,这个孙姓病人的妻子把何澄叫到旁边,悄悄地对他说:“我家良人生病很久了,家中的所有财产典卖得也差不多了,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偿还你的药价。”何澄认真地说:“何出此言呢?你只管安心不要忧愁,我一定治好你丈夫的病。如果因为此事玷污了自己,不仅使我成了小人,而且你也失去了大节。即使别人不知道,但上天的谴责难以逃脱。”何澄后来梦到自己来到一个地方,有神仙对他说:“你行医有功,并且不在他人艰难中乱人妇女,天帝将赐你一个官位,钱五万贯。”不久,皇帝的东 GONG娘娘生病,到处张榜找名医,何澄用了一副药就治好了娘娘的病。皇帝很高兴,赐予了何澄官位和钱,官位的大小与钱数,与梦中所述一模一样。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感应篇》中的“积德累功”是让人们心存利益众生之志,而且要不畏劳苦与艰难,不要半途而废,不要经常懈怠不为,而要时时奋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感应篇汇编》中有这样一则公案:过去有一个傅先生,从小就喜欢修道。曾在焦山石屋中打坐修道三年,一天忽然遇到太极真人,授予他一只木钻,让他钻穿一个盘石,并对他说:“等你把这个盘石钻穿,我一定来度你。”这块盘石有五尺多厚,傅先生用木钻钻之不息,这样钻了四十七年,盘石忽然穿透了。太极真人果然如约来度化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自己没有能力去承办大事或者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自甘堕落,从来不敢去立志承办。或者即便立了志向,也是畏难懈怠,半途而废。太极真人让傅先生先用木钻去钻穿盘石,然后再答应传授他修道之法,并非浪费时间白白折磨他人的无义之举,而是让傅先生先通过钻盘石这件事,圆满修道资粮。这个修道资粮就是内心的虔诚与信心,以及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秉性。傅先生能用木钻钻盘石四十七年,正是磨练信心与恒心的过程。当信心与恒心圆满的时候,就是修道资粮圆满的时候,此时再传授修道之法,正是水到渠成。如果在没有信心与恒心的基础上,立即就传授修道之法,因得之太易,反而让学人对修法产生轻视心,从而会懈怠、放逸、怀疑,这样永远也修不成功。例如,大家熟知的藏传佛教中米拉日巴尊者的上师玛尔巴,虽然知道米拉日巴是大根器,但也不急于给他传法,而是先让米拉日巴去做修房子等看似与修道无关的琐事,来磨练他的信心与恒心。等到信心与恒心圆满的时候,或者说罪障消除得差不多的时候,再赐予灌顶与修法。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不能让自己成为善人,或者不能解脱生死轮回、成就无上佛道,最究竟的原因就是心中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或者即便有志向,但不坚定稳固,以致放逸懈怠,半途而废。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对因果和空性虔诚的信心以及锲而不舍的恒心,就是圆满善心最重要的资粮。

宋朝镇江有个太守叫葛繁,他立志每天都要行几件善事,这样四十年都没有间断过。别人向他请问,怎么能做到的,葛繁说:“我也没有其他特别的,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益他人的事。”他指指座间的脚踏子说:“比如,如果这个脚踏子放得不正,他人踩着它上座就会感觉不方便,我就把这个脚踏子放正,人渴了我就给他倒杯水,这些都是能够利益他人的事情,从王公大臣到乞丐都可以做,只是要坚持不懈地长时间做,才会对自己有真正的利益。”

这个公案中,葛繁太守所说的“只是要坚持不懈地长时间去做,才会对自己有真正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人发心做一两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不懈地去做善事,从不懈怠放逸或半途而废。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行善,内心的善念就不会坚固,这样去修心,就会迟迟不能功德圆满。例如,发心放生行善也要如此,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参加完一两次,以后再也不参加了,或只是偶尔露露面,在“睡懒觉、上网、喝茶、吃饭、逛街、会友”与“放生行善”之间,还是觉得前者重要,后者可有可无,像这样去行持善法,内心很难会有什么真实的改变。或者,心情好的时候就去一两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去;或者,天气正常的时候就去,天气寒冷炎热或阴天下雨的时候就不去;或者,看得惯参加放生的人就去,看不惯某些人就不去。像这样懈怠放逸,一曝十寒,则很难转变自己的内心世界。

《感应篇汇编》中还一则公案是这样的:后周燕山有个叫窦禹钧的人,是五代时的谏议大夫。家境虽然很富有,但三十时还没有孩子,夜梦祖父对他说:“你命里无子,寿命短,应当及早行善,以改变命运。”窦禹钧连连允诺,并实实在在地落实自己的诺言。

先是家里有个仆人,偷盗了二百千的钱,害怕被发现,就逃走了。该仆人生有一女,年纪尚幼,在逃走前,他写了一个卖身券系在女孩膀臂上,劵上说:“将此女终身卖给本宅主人,偿还所欠的钱。”窦禹钧看了系在幼女臂上的卖身劵后,顿时心生怜悯,烧掉了这份卖身劵,吩咐妻子好好抚养这个女孩。等到女孩长大后,就以二百千的钱为嫁妆,为她挑选了一个好的夫家嫁了出去。这个仆人知道此事之后,感动得痛哭流涕,回到窦禹钧面前,认罪待罚,而窦禹钧却不计前嫌,依然很和善地对待他。

又有一次元旦,在延庆寺烧香,拾到他人遗失的金子二锭、银子十两,当天等待失主未果,第二天又到寺院耐心等待,终于等到了失主。原来,这是失主用来为父亲赎罪的金银,没有这些,年迈的父亲还将呆在牢里受苦。

又同村中,有家人去世无力购买棺木的,他就出钱埋葬;凡是女子到了二十七岁还由于贫寒等原因未能出嫁的,就出钱为她出嫁;凡是二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家境贫穷无法营生的,就看情况借给本钱,让他去做买卖。这样,因窦禹钧的善心而活下去的有几十家;各方贤士,依赖他举荐而被官府录用做事的,也不胜枚举。

又在家宅的南面,建书院四十间,藏书千卷,请有德行的人为老师,四方家境贫寒但愿意学习的孩子,都可以来学习,并且供给学子口粮,所以在这里念书的孩子学识越来越高。

窦禹钧还将自己每年的收入,除留下家里必需的开销之外,剩余的都拿来救济穷人。而家里的生活却非常简朴,没有金玉等装饰,也没有穿华丽衣服的女子。

就这样,努力不懈地行善了几年,有一天,又梦到祖父对他说:“你命里本来无子,又短命,但你这几年来一直积累阴德,已经名挂天曹,天帝特为你延寿三纪(三十六岁),赐予五个儿子,都贵显福寿。命终之后,你可以升天做洞天真人。”又说:“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个道理在人间、天上、地下都是一样。善恶的报应,有些在今世就会显露出来,有些要到来世才会受报,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无处不在,从来就不会遗漏人的任何一个细微的起心动念,你对此不应当有任何怀疑。”

自此之后,窦禹钧就越发精勤地积德累功。后来,他有了五个儿子、八个孙子,都很显贵。窦禹钧本人享年八十二岁,一天,在与亲友谈笑间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这个公案中,窦禹钧因为宿世恶业的缘故,没有后代而且短命,但他听从祖父在梦中的劝告,从善如流,长时间不懈地努力行善,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宿命,并且命终升天。他祖父第二次在梦中告诉他的话很重要,也就是“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个道理在人间、天上、地下都是一样”,并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让他对因果报应产生信心,从而行善积德不松懈。实际上,对因果信心的大小决定了此人行善恒心的大小。如果对因果似信非信,则行善的决心与恒心就会很小;相反,如果对因果律有了充分的理解,并且深信不疑,内心就会彻底舍弃傲慢与放逸所导致的我行我素,从而转向对因果律的恭敬与臣服,这样,对自己内心的念头、嘴上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就会小心翼翼,不敢放肆或疏忽大意。

现今有些人,想通过行善改变命运,才做了一件微小的善事,如参加了一次放生、布施一点钱财,就希望自己的命运有个彻底的改变,妻荣子贵,事事顺心,这对因果律的理解未免太肤浅了。不容否认,此人所做的每件善事将来肯定会得到善报的,但仅靠一两件善事的力量还不足以改变命运。行善到什么时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呢?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来一个彻底的改变——原来在乎财物而吝啬的,现在变得不在乎财物而在乎他人的痛苦与快乐而不吝啬了;原来动不动就发火的,现在变得安详平和了;原来事事挑毛病抱怨的,现在变得包容而厚道了;原来内心总是希望别人倒霉、自己一人发迹的,现在变得真心希望所有的人都幸福,哪怕自己一人受苦也不要紧;原来对他人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现在变得只关心他人、不关心自己了;原来觉得起心动念与言语行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了……,什么人的内心世界若是有了上述改变,则此人的命运一定很快会有大的转变。因为心决定一切,是磁石,才会吸引铁块;是善心,才会体验安乐。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