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贤愚经开示

(二)以抉择自心来实学



公案里有正反两方面的人物,这都是我们的老师,是正面和反面的善知识,看到正面就要效仿,看到反面就要引以为戒。

学经教的目的就是要在自心上用,而且用的时候可以很快。如果你有修行的好乐和实干精神,会转的很快。这就跟学骑车一样,你不要怕骑不好被人笑话,关键是你要敢骑。之后别人稍微帮一帮、把一把,再教一下,你就会了。骑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复杂,不必要整天想着骑车规则,自然就会反应的。

我们学《贤愚经》也是一样。《贤愚经》是一个引导,而且对于所有的人都合适。它是给你讲公案,你一看,黑白两种人物非常清楚,就像戏剧上的人物那样有黑脸、有白脸,有奸臣、有忠臣,两方面的对比非常明显。之后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人,该用什么心、发什么行为,而且还要更深进一步:不停留在口头言说上,而是自己按照经上讲的那样去做,这就是正面的学习。反方面,看到违背因果的心行以及带来的相应苦果,要观察自身是否有同样的恶习?对此要发起远离欲,彻底截断它的相续。下面就这两方面稍微展开做一下分析。



1、如何学习“贤”



对于贤,要看清楚他是怎么用心,怎么做行为,得什么果报的,会学的人就按照他的用心方式,马上就在自己心上练习。比如说,他做什么行为,也返在自身上看:在我的生活中,我怎么来用?这是由于对善业果得到了胜解信,已经坚信这样做一定是好的,而且利益极大,自己就愿意这样做。而真能这样做,自己就逐渐变得贤善了。并且一个个贤善在自己心中学到之后,都要有意识地归入普贤行愿,因为每一种贤善推到极致就是普贤行。普贤,就是一切贤,究竟的贤,圆满周遍的贤。所以,学《贤愚经》最终全部都要归入普贤行愿,而且终究是以导归净土来实现这个大愿王。

但我们在因地上,刚开始时,首先一定要做到力所能及的效仿。你能效仿起来,修行就开始运转起来了。从一开始就要进入,先不要管他做得熟练还是不熟练,笨拙还是巧妙或者是圆不圆满,你首先是去做,做了以后很快就能掌握,而且会越做越好。

比如说,在四分律里面讲,有一天,佛搀着一位病比丘起来,给他擦身体,又帮他洗澡,洗完澡又给他洗衣服、晾衣服。又看到病比丘床上的卧草因时间久了已经腐坏,佛就把草清理出去。做完之后,佛又给他打扫住处,用泥浆涂墙壁,把房间整理得非常干净,还给他敷上新的草,又铺上一件衣服,扶着病比丘让他好好地躺在床上,再给他盖好衣服。

就像这样一个故事,你一看到就能学会,然后就可以按照这样去做。事在人为,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我们要有一个见贤思齐的心,导师佛都是这样做,我们有什么架子放不下的?我们就直接去做,做一分有一分心得。做久了,确实你最喜欢的就是善,你会喜欢发善心、做善行的。当然,你就非常容易趣入普贤行愿了。

现在为什么感觉难呢?是因为你一开始的善心状态还没有培养出来,一旦真正培养出来了,善知识一引导、让你归到普贤行上,你就会有全分开张的力量,那样一种吸收力、好乐力是非常大的。无论是供养、礼敬、持法、随喜、随学等任何一方面,都要先在《贤愚经》上得解,而且自己有实行,也就是真正引起了真实意乐和行动,然后任何的善都用普贤行愿去印持回向,我们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行持就在脚下,应该从很细小的行为开始。

怎么将学人的心纳入行持?最契机的方法就是要讲这些公案、善人故事、贤愚故事,下至老人、小孩、没文化的人全部都能听懂。就跟一部好的电影一样,里面的善人是怎么样的,你一看了就被感动,就会向他学习。要像这样去学佛因地的善心善行、学习那些圣贤因地的善心善行,这是我们乃至菩提果之间一直要做的功课。

《贤愚经》的“贤”字,谈到了佛因地很多可歌可泣的善行。其中包括怎么对待圣法、怎么对待众生,这就是我们要学的两大重点。比如说佛因地做金毛兽,它是怎么舍己为人的?有猎人要杀它,在中途干旱,渴得要死的时候,它亲自把猎人背到清凉的地方,而且给他水喝,确实如奉父母、如敬师长一样地侍奉他。到后来猎人想要它皮的时候,它为了猎人还是能够舍身,而且舍身的时候是那么贤善的心。佛生生世世发的心就是,无论众生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只有一个心——尽未来际利益众生。现在以身体利益,将来以法利益,这就是佛因地的行为。

我们如果在这上面受到了感动,那么所谓的发菩提心、发利他心等等,就不是嘴巴上的一种空洞论调了,确实会从心里出来。转到现实周遭的生活里,你会遇到很多的人,他们对你好或是对你不好,这个时候,如果《贤愚经》学好了,那些世尊因地利他的事迹已经很深刻地烙在你心里,你就会按照那样去作意、去思维。只要想过很多次以后,它就成了习性,你就可以这样去做的。

又好比提婆达多和世尊生生世世做兄弟,不但今世害佛,前世也一直是这样,但是佛对他始终是慈愍心,你就可以看到这些公案。有一则讲到,因地的时候佛和提婆达多作为兄弟,一起去大海里取宝,他们的心态非常不一样。从这上面你就可以看到要学哪一个。一个是很正直的利他心,一个很奸诈,特别自私,想要占为己有,两个人的心行相差很远。我们通过对比会有很大的感触。后来他的弟弟为了夺宝,弄瞎了他的眼睛,但是他对弟弟没有一点怨尤,还是以一个完全的慈悲心来对待。

就像学ji 督教的人,知道耶稣是怎么做的,就会引发他的心,哪怕遭到侮辱也不还报。我们学佛,佛是怎么做的,我们就按那样去做。所以一定要有一些很现实的公案,受过这些熏陶,心里就有一个典型可以模仿。

所以,过去做学问有一种叫“经史合参”的方法,“经”是讲原理原则,“史”就是具体的事件,也就是原理原则的反应。那么我们学习佛法一定要教理和公案合参。有了公案,就能切实地进入,有了教理,就能把握住纲宗要点。这样的话,纳到我们自心上,才会转为实行,这样才叫“常随佛学”。

又好比,佛第一次发菩提心是在做光明王的时候。那个时候,他是什么样的心态?我能不能学一下?或者像沙门守戒的公案,他是怎样以正念正知谨慎护戒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单单把原则讲出来,一般人还不行,必须得配合具体的例子。就像我们看到身边有一个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你就会以他为榜样,这样学就快了。同样,现在已经把实际发生的事情讲给你听了,你就会看到,噢,这位沙门是这样的:先提起他的正念,之后运用正念,之后用正知怎么防守,然后又怎么谨慎行事……这些一个个都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就很容易学到。他师父告诉他的话,一开始他会提得起来,这个叫忆念。他会想到过去护戒的人怎么好好地守戒,哪怕舍身都要做到,有这样一种心。然后他是怎样护住根门,怎样正知而行,碰到违缘的时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个心理活动很重要,这就是有道心的表现。我们要学这种心,看看自己跟他有什么差距。现在我们恐怕连这样想都不会,现在不学的话,那恐怕口里说的只是一些空洞论调,满腹都是过去的那种邪思妄想,一点高尚的情操都没有,终究也是换汤不换药,一个假外壳包着里面一个不贤不善的心。

那怎么来发展善心呢?心上还是要有一个运转过程。沙弥就是一个典型。从这一个公案,你要会学,就会消归自心:我也是一个修行人,我日常应该怎么样来规范心和行为?我一举一动要怎么做?沙门在遇到违缘的时候,哪怕舍身也不玷污圣教;临死的时候也要发愿皈依三宝。这些都是我应该学的。如果你真能这样学下去,不要说整个《贤愚经》都学到,就是其中七八个公案注入了自心,并且开始运转,那后面就快了。你就入门了,就会非常注重学习贤善。

学一个公案,就是看人家是如何行善的,我怎么来跟他学?他不好的行为在哪里,我怎么引以为戒?处处切合在自心上。然后要静下心来想,多想几次,用的心要多一点、深一点、厚一点,你正念的力量就会强一些。这样的话,你就进步得快,效果就好。

不是光坐在那儿有耳无心地听一个故事,这样利益不大。所以关键是要学到故事中的善心、善行。而且开始学时,要不断地在心上效仿,不断地在心上模拟练习。他怎么想的我也像他那么想,他怎么做的我也要做一些同分的行为。虽然换了时代环境,但是原理是一样的,你是可以直接做的。这样一直做下去,如果能坚持一年,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实不是只限于一年来学《贤愚经》。就跟朴穷瓦格西一样,到老了还依附《贤愚经》,我们应该尽未来际都学《贤愚经》的。修行,不像做生意要去考虑能不能赚钱,或者搞学问、发明创造要观察成果大还是不大。修行就是要看:我的心善吗?学到了好的行为吗?天天就在这上面去观察。阿底峡尊者问他的徒弟:“你今天善心生了吗?”这就是关要。你看书的时候,不是看某一个创富人物怎么样一下子飙升到十亿,那不是你效仿的对象,你是要学过去的圣贤,学高僧、高士,自己引起效仿的心,处处注重的就是这一个问题。

或者你看一下优填王、须达长者等等这些国王、大臣、大富豪,他们是怎么恭敬地供养三宝?怎样恭敬地闻法、奉事三宝?他们对于佛、对于法、对于僧是怎么用心的?故事里面说得很清楚。那我们遇到三宝的时候怎么来做?我的心跟他的心相比有什么距离?就像须达在请佛的时候,他的心理活动是很明显的,他是怎么发好心又得好报的?就像他这样,我们要归在自心上去仿效。

对于经中的贤善,一个一个你能真正学到,那就学得精彩了。“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你学一个就有一分表现,就有一种不同以往的境界。那这样学下来,人家就会看到学佛真的是在改变人。

所以,同样一个法,它起多大的效果有无数种级别,这里面相差太远了。有些人只是用耳朵听一听,有些人却从一个故事学到了很多,得到了无穷的利益,对于他一生的修行乃至最后升入普贤愿海,都有直接的助缘作用。所以,能不能起大的效果,就看大家能不能真正用心学。



如何避免“愚”



在愚的方面,要知道这说的都是一些反面人物,他不过就是用错了心,做错了行为。根源是在于业果愚。也就是根本不晓得起心这么做将来会遭很大的果报,自以为是在占便宜、得利益,实际是在最大地伤害自己。这个伤害的量特别地大,那简直是在饮苦食毒。在经文里有非常具体而微的表现,一桩桩、一幕幕、一层层地演变,丝毫都逃不出因果律的铁掌。

这个时候我们内心要有所警戒,应该想:我像那个人吗?如果有的话,就要立即忏悔改正,不然就后患无穷。所以,真正的杀手是自己内心的业果愚。

比如微妙比丘尼的公案,她前世因为嫉妒小妾生了儿子,就用一根针直接刺到孩子的囟门里面,没进去看不到,结果孩子就死掉了。小妾怀疑是她干的,她就说瞎话、赌咒发誓:我要是杀了你的儿子,就让我的丈夫被狼吃掉,儿子被水淹掉,我的家人被火烧死,让我被活埋等等,结果一一都毫厘不爽地出现报应。

这样才知道,这口业是非常厉害的,因果律好吓人,口里怎么说,它就会相应地出现果报。这样得了胜解以后,就不会口头上说:这个公案讲得非常神奇、匪夷所思,有的人甚至来个“匪夷所思”。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得一个胜解,就是你非常相信,这么说肯定遭果报,然后就会发一个断恶的心,这时你会入到十善业道里。也就是得了胜解就会有欲,就开始发自内心地想要把这个恶断掉,就会开始立愿:我以后再也不打妄语了。

还有迦毗梨的公案。在与僧众辩论的时候,他母亲说:你辩不赢,你就骂他牛头、马头、猪头、驴头等等。他就照着做了,结果在他遭报应的时候,就变成一条大鱼,大鱼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头。还有一位年少比丘给人取外号,看到阿罗汉跳着过河,他就说像个猴子,结果他五百世堕为猴子身等等。

诸如此类,看到后就知道:哦!原来是这样。自己会发愿:我再也不说这些杂染的语言,不给人取外号,不讥讽人。这个时候你才有一种切身体会,以后就会有一种守口如瓶的行为。现在因果见没深入,人都是随心所欲胡乱地说、胡乱地造业,所以造的业是一塌糊涂。如果你直接禁止他这样做,那他肯定有很大反弹,认为你在管束我。但是,实际上这是很可怕的,因果上没有生起正见的话,各种业果上的愚痴非常的深,这就是造罪堕落的根源。

又比如,一个僧众的管家,他侵占僧众的财物,而且打妄语、说恶口,结果后面他堕到地狱里,直到贤劫千佛出世还得不到解脱,看了后会触目惊心。这样才知道,一分一厘都是有因果的,就不敢随意乱来。你的心就会从原来的随心所欲,转变为唯一只按因果律来做。这个时候,人的心才有所谓的小心翼翼、不放逸。

而当今时代人类的情况却是狂妄、肆意而为,而且鼓励人要大胆地做。甚至修行团体里的有些人,从他的说话、他的行为来看,因为心里没有因果正见,他没什么约束、没什么害怕的。而那些真正懂了因果的人,就有畏惧心,行为就不敢随便乱来。

所以,从反面的例子学习,要看到这一个个的人物,他们的愚痴体现在哪里?用心和行为是怎么不正的?结果导致怎样的果报?然后自己要引以为戒,发愿断掉这些心念和行为。但这个过程还是要求你慢慢地想。想一下子就放过去了,就没有大的作用,只是种一个远因。故事听完后,就要在自身上慢慢地去想、去反省:我以前是不是有这种业?我有没有这种恶习?或者我要发心今后怎么断除?尽量多去思维、多反省,不断地在心里发愿,这个力量才会强,之后才能真正转变你的心。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很强的断恶的心,会发愿尽未来际不造这样的业。

尤其我们当今时代的人,内心的障碍很大,不要希望那么快能消毒。中毒很深的话,解决起来也会慢。但是,必须一次次在心上破掉这个恶。你不能避开不做,那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就像身上有瘤必须割掉一样,如果你能够尽量地去对治,效果就会好得多。

同时,在学因果的时候,还要配合多看因果方面的书,要经常翻阅许多相关的经论、教言、故事。因果正见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把它熏成一个坚固的观念,然后变成一举一动唯一就按照因果律来做,这才是真正从恶趣中脱离的路。



总的来说,我们要明白贤、愚的根源就是明和无明。我们从最基本的方面讲,明就是指明了因果法则,无明指的就是业果愚。有了因果正见,你就知道要怎么起心、怎么用心,之后,就开始按照那样去做,结果你就变成了贤善。不明了因果法则,没有真正以心见到因果律,就会肆意妄为,所作所为完全跟因果律背道而驰,跟安乐的善道背道而驰。而且反而自以为是,本来是颠倒,自认为是对的。本来是邪恶,自认为是崇高的。这样的心行,就是直接下三恶道的邪的路线。所以没有认识因果律,人的行为完全落在邪恶、错谬当中,表现出极大的愚痴。

愚而不知愚,这是最愚;愚而知愚,那终究会变成贤。这中间的转化点,就是要听闻因果的开示,要听《贤愚经》。听了以后,才会有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是起步的最关键处。不这样起步,就不可能无端从畜生性变成人性、天性、佛性。转换就是从明因果开始的。明了因果以后,就开始起了向善、学善、学贤的心,然后再一分分转成贤善的心态、心理和行为,这个人才开始真正往圣贤的路上走了。这样他才可能从恶趣中跳出来,然后在人天的基础上往出世间的圣道上升进,否则是没有希望的。



思考题



听《贤愚经》,如何在自心上学好样子、不学坏样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贤愚经讲记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 译

智圆法师 讲授



贤愚因缘经 卷第一



梵天请法六事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国善胜道场,初始得佛,念诸众生,迷网邪倒,难可教化,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余涅槃。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到的,一时佛住在摩竭国善胜道场,最初成就菩提时,佛想到:众生都被缠在迷惑网里,非常颠倒,难以教化,如果我住在世间,对于世间也无所利益,不如入于无余涅槃。



尔时梵天,知佛所念,即从天下,前诣佛所,头面礼足,长跪合掌劝请:世尊!转于fa 轮,莫般涅槃。



当时梵天知道佛的想法,就从天上下来,到佛跟前,以头面顶礼佛的莲足,再长跪合掌劝请佛说:“世尊!请为众生转正fa 轮,不要入于涅槃。”



佛答梵天:众生之类,尘垢所弊,乐著世乐,无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劳其功,如吾所念,唯灭为快。



佛答复梵天说:“世上各类的众生都被客尘垢染所锢弊,一直耽著虚假世间的享乐,没有智慧。如果我住在世间,也只是白费功夫,没办法教化。(他们的迷惑太深了,一向以来都把眼前的幻尘执为实有,而且由贪著一时的享乐,根本不想出离、修行正道。)所以我还是入在涅槃界里为快乐。”



尔时梵天,复更倾倒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润济开导,今正是时。又诸众生应可度者,亦甚众多。云何世尊,欲入涅槃,使此萌类,永失覆护?



这个时候,梵天再次倾倒在地,启白佛说:“世尊!您今日成佛,一切法海完全圆满,法幢也已建立。以法水滋润救济、开导众生,现在正是时候。而且在众生界里,可以得度的人也正是非常多的,为什么世尊想入涅槃,使这类含灵永远失去依怙呢?



世尊!往昔无数劫时,恒为众生采集法药,乃至一偈,以身妻子,而用募求。云何不念便欲孤弃?



“世尊!您往昔在无数劫里,恒时为了众生采集各类法药,下至一偈都是不惜身命、妻子、儿女来寻求的,为什么今天已经成佛,反而不愍念众生,要把他们孤独地抛弃呢? ”

这是梵天在为此世间的众生向佛请法。世尊从初发菩提心以来,为了救度无边的众生,在无量劫里不惜舍弃头目脑髓、身体躯命、妻子儿女、珍宝财产……一切都在所不惜,只为众生而寻求正法。下面梵天就请佛回忆往昔是如何不惜一切而为众生寻求正法的。



过去久远,于阎浮提有大国王,号修楼婆,领此世界八万四千诸小国邑,六万山川,八千亿聚落。王有二万夫人一万大臣。



过去久远时劫,在阎浮提里,有一位大国王,叫做修楼婆。他统领这个世界八万四千小国,在他的管辖内有六万山川,八千亿个聚落。国王有二万个夫人,一万名大臣。



时妙色王,德力无比,覆育 [1] 民物,丰乐无极。



当时,这一位妙色大王的功德、能力都是无与伦比的,以他的仁慈、福德力覆育天下的人民,使得他们都丰衣足食,快乐无比。



王心念曰:如我今者,唯以财宝资给一切,无有道教而安立之,此是我咎。何其苦哉!今当推求坚实法财普令得脱。



有一天,国王心里想:像我现在只能用财宝供给一切人民,却没有一种安乐的法教,把他们安立在正道里,这是我的过错,这是多大的苦难!我一定要去寻求坚实的法财,使所有人都得到解脱。

妙色王有非同一般的远见和智慧,他知道所谓财物的供给、所谓物质的发展,都只是一时的利乐,享用完了还是陷入困苦。关键是要以内心上的究竟的法道,来教化人民,使他们都入在解脱和成佛的道上。所以,一切当中最重要的是开启内在的法道。众生在没有得到正法的时候,都像瞎子一样。暂时给予一点衣食享受,并不能解决生死大苦。

所以,他当时心里很忧愁,虽然现在暂时做到了一些物质上的满足,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赐予人民法眼,这是让他内心十分苦闷的事。他已经觉察到了,目前的这种世间乐其实也还是苦,在这样一度的快乐过后,仍有极大的后患。如果有一种法能够寂灭众生内在的苦和苦因,那才能得到真实的安乐。在没有得到这样的法之前,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穷的后患。所以他当时就想:这是多大的苦啊!人民没有法,我一定要寻求坚实的法财,使他们都得到解脱。这就是发起了菩提心,不是只为自己一个人,或者只作暂时的考虑,这种眼光是极其深远的。

这里的“坚实法财”,是相对物质财富而言的。物质财富只是一种虚幻不坚实的法。说它不坚实,是因为它是因缘和合的假法,因缘一旦消散就没有了,而且外财本身会被水灾、火灾、盗贼、官家、不孝子等耗散一空。但如果人民得到了内在法财,这是永远都夺不走的,这个叫做“坚实”。所以他当时一心想为众生寻求内在的坚实法财。



即时宣令阎浮提内:谁能有法与我说者,恣其所须,不敢违逆。募出周遍,无有应者。时王忧愁酸切恳恻。



国王在这么想了之后,当时就宣告整个阎浮提境内:谁能来给我开演正法,随他的意愿都给予满足,不敢违逆。

妙色王是这样尊重正法,他有真诚的求法的心和供养法的心,他是真心这么想:如果有谁给我传授正法,我愿意以一切来满足他。所以,法上的事意义极大,而且非常深远。我们懂了这些,自己也应当发起供养法的心。世尊因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既然随学诸佛,就应当效仿实行。下面讲到的六个公案,我们边讲边要引发出这样的善心来。

当时他就以重金在全国境内招募,但是没有人响应。当时国王非常忧愁,为着众生的生死大苦,他内心极为迫切、悲痛。





毗沙门王[2] ,见其如是,欲往试之。辄自变身化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狗牙上出,头发悉竖,火从口出。来诣宫门,口自宣言:谁欲闻法?我当为说。



当时毗沙门王观察到妙色王有这样求法的心事,他想去试探一下。这样,他就变成夜叉的形象,相貌非常黝黑,眼睛红得像血一样,而且狗牙向上翘出,头发一根根竖起、都很坚硬,火从口里喷出。他来到王宫门口,自己宣称:“谁想闻法的话,我可以给他讲。”



王闻是语,喜不自胜,躬自出迎,前为作礼。敷施高座,请令就坐。即集群僚,前后围绕,欲得听闻。



国王听到有人说可以讲法,当时心里涌现了无法抑制的欢喜,他亲自走出王宫来迎接,然后上前给夜叉恭敬作礼。这都是因为恭敬法,自然就发出这样的行为,然后恭敬地敷设了很高的座位,请夜叉坐在上方。立即集合群臣百官,前后围绕,想在他面前听法。



尔时夜叉复告王曰:学法事难,云何直尔欲得闻知?



这时,夜叉又告诉国王:“学法的事情很难,因缘是极其难得。怎么可能就这样随随便便直接听到呢?”



王叉手曰:一切所须不敢有逆。



国王马上恭敬合掌说:“您老人家的一切需求,我不敢违背。”这是国王深明大义,知道法的境非常深重,确实要有很重的供养心才能够得法。



夜叉报曰:若以大王可爱妻子与我食者,乃与汝法。



夜叉回答:“如果大王能够以你最喜欢的妻妾和儿子供给我吃,我就可以给你传法。”这是极大的难题,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是极其疼爱的,现在为了法,看你能不能舍。



尔时大王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供养夜叉。夜叉得已,于高座上众会之中取而食之。



当时大王确实有一种极深的心,一般常人是无法体会的。因为他的菩提心非常宽广、非常深远,他是想要为一切众生谋求一个究竟的利益,要把他们安置在法道里面。所以为了成就这个大义,一切都可以舍。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最心爱的夫人和孩子当中最优秀的,供养给了夜叉。夜叉得到了以后,就在那个高高法座上面,在众会云集当中,捉取夫人和王子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尔时诸王百官群臣见王如是,啼哭懊恼,宛转在地,劝请大王令舍此事。王为法故,心坚不回。



当时各个小王以及百官群臣见到国王为了求法,把夫人和王子都献上去了,内心十分不忍,悲伤地啼哭,心里极其懊恼,甚至扑倒在地、哭得翻来覆去,纷纷请求大王舍掉这个决定。但是国王为了正法的缘故,他的心非常坚决,没有变改的意思。



时夜叉鬼食妻子尽,为说一偈: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



当时,夜叉把他的妻子和王子全部吃完,然后给他宣说一个偈颂:“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

“一切行 [3]无常”,凡是因缘所作的法,都是不常住的。从细分无常上说,就是因为有为法是依赖因缘合成的,所以因缘一散的时候,它没办法自己持住,所以刹那间就灭了。就好比放电影那样,由于幕布、放映机、光束,因缘一合,就现出一刹那的假相,过后它不可能自己独立再安住一个刹那,不然就成无因而住了。无因能安住,就可以永远安住。但是任何法都是观待因缘而起的,所以因缘一灭,当即消失。这样就可以看到,一切行都是无常,都没有可依赖处。如果谈到粗分相续的无常,就是指同类因缘不断集聚的时候,会有同类的显现,但是因缘不可能永久维持,当它一旦耗散的时候,这个相续就随之而灭。这是讲了无常——这一殊胜的正法。

“生者皆有苦”,这是说到苦谛。凡是这个世间由烦恼和业所显现的生命,都是有苦的。为什么有苦呢?因为根本的苦因问题没解决,也就是从一念无明落进轮回之后,就始终没解决掉这个苦因,即无明引生的惑业。无论他生在哪里,他的苦因都在,因此后患无穷。这么看来,一切三界里随惑业受生的生命体,都是苦的自性,因为在它蕴的相续里,一直有无数的烦恼种子和苦种子跟随而来,只是暂时没有爆发,等遇到一个个因缘的时候,就会不断地爆发苦。就好比一个身上有癌细胞的人,在没有得到根治之前,无论他现前的是苦、是乐、是舍,都唯一是苦的自性。真正知道病情、知道后患的人,就清楚这是个苦命的人。

满藏着癌细胞的身体哪里是乐的自性呢?所以,暂时稍微有点缓解,感觉有些快乐,但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乐,这只是一种错觉。像这样就知道,整个六道里受生的众生,都有一个五取蕴苦的大负担,有着极大的后患(就是因为这一个制造苦的总机制,只要没有断掉它的相续,苦一定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我们凡夫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不断地在六道里受生,不断地感受惑业的果报,在没有能把苦因转成乐因之前,终究是落到苦里。所以这一句“生者皆有苦”就是告诉他,有生都必定有苦。

“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这是说,在这样一个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上观察的时候,无非就是一大堆性质不同的现相——就好比一个仓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物品,因而五蕴里面根本没有一个独一常住的我。既然“我”都找不到,哪有“我”的系属物呢?有我才有跟我建立关系的我所,我都没有,有什么我所呢?如果从细分上观察,五蕴本身都是因缘现起的假相,空无自性,在这上面根本没有我和我所。

当时夜叉就给国王传了这样三个法印,也就是无常印、苦印和无我印。



说是偈已,王大欢喜,心无悔恨大如毛发。即便书写,遣使颁示阎浮提内,咸使诵习。



当时一听到这个法偈的时候,国王心中就生起很大的欢喜,他心中没有生起毛发许的悔恨之心。随着马上就书写了这个偈颂,然后派遣使者颁布到整个阎浮提境内,让人民都读诵修习。

确实,世尊往昔就是这样为众生寻求正法的。我们听了,应该有所感悟。我们学法的态度和行为,都要随学世尊的因地。不是为了自己有一个名誉、利养来学佛法,那样就成了贩卖佛法了。我们要有一种纯正的动机——一心为着众生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不要夹杂贪求名利这种烦恼心。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妙色王,他的心非常纯净,一心为法,供养多少财宝,甚至供养最心爱的王妃和王子,他都认为完全值得。我们一定要确立这样的观念。你在任何时候都要知道法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有皈依法的心,哪怕对世尊的一个偈颂都要顶戴在头上,看成是真实法宝。而且要不断地在心里发愿:我生生世世唯一修学佛的正法,我要采集佛的正法,要为一切众生来宣说,要将一切众生都安立在法的正道里。念念要这样为法而发心,要实际去做。这样就会使我们完全入在法行当中,也就是每天从早到晚,自己的心会一直缘着法,一直走心上的法的道路,这叫“心依于法”。一旦确认了法是世出世间一切善妙的根源后,我们就发心:昼夜在法中度过,时时念法、在法上熏习,听闻法、思维法、实修法、弘扬法,我们要先确立这样的志愿。

所以,当时的妙色王犹如干旱之中遇到了雨霖。他知道无数的人民终于能够入于安乐之道,在他们流转的长夜黑暗里终于出现了法的光明。没有这样的法印,众生完全处在愚蒙当中。他们哪里起过一个念头说,这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不可靠的?哪里知道一切有生都是有苦、需要寻求永恒究竟的利益?哪里知道这样的五蕴假相里根本没有我?反而是念念都染著在有为法上,念念都在执著我,都在制造苦因而造成无边的苦海。所以妙色王有深明大义的智慧,他马上就叫使者赶紧到全境内去宣布正法,这个法是无数倍超过了物质财富的。只要对这四句话,作任何一种法行,都完全超过了世间所有所谓的利乐,因为只有正法开示了安乐之道。

我们要知道,凡是法上的利益都不可思议,如果能够看上一遍,念上一遍,都极其殊胜。要没有接触到这个法,在有情的生命中永远也不可能出现光明,人们永远不可能入于安乐的道。所以,我们知道这件事的重大和深远后,就要用最大诚心和行动来敬重法。每当听到一分正法的时候,都要合掌恭敬,要发自至心来皈依。



时毗沙门王还复本形,赞言:善哉!甚奇甚特。夫人太子,犹存如故。



当时,毗沙门王恢复了他原来的身体,赞叹说:“善哉善哉,极为奇特。”这是赞叹为法的心不可思议。(我们今天也要在心里发愿随学世尊因地敬法、重法的贤善心态和行为,一定要学成跟佛一样的心。而且要把自己一切的大愿都摄归在护持正法这个大愿上。)当时,夫人和太子也恢复如初。



尔时王者今佛身是。世尊!昔日为法尚尔,云何今欲便舍众生早入涅槃而不救济?



梵天讲了这段经历后,劝请佛说:“当时的国王就是世尊您的前世。世尊!您往昔为了正法,尚且如此甘于舍弃自己最心爱的妻子、儿女,今天您已经成就无上佛道,为什么要舍一切众生入于涅槃而不救济呢?”



又复世尊!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虔阇尼婆梨,典领诸国八万四千聚落,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王有慈悲,矜及一切,人民蒙赖,谷米丰贱,感佩王恩,犹视慈父。



“而且世尊,在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您在阎浮提做一位大国王,叫做虔阇尼婆梨,统领各个小国,八万四千个聚落。当时有两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国王您有慈悲,能够怜惜一切,人们都蒙赖您的恩惠,粮食丰足价廉,都感戴国王的恩德,所以人民都把您看成慈父那样……”



时王心念:我今最尊,位居豪首,人民于我各各安乐。虽复有是,未尽我心,今当推求妙宝法财以利益之。



当时国王确实把天下的百姓看成自己的独子那样,他常常都是为众生着想:我现在已经是最尊贵的地位,成为万民之首。虽然我给了人民个个安居乐业的快乐,但是并没有尽到我的心,我现在应当去寻求妙宝的法财来利益他们。

这就是菩萨心,时时要给众生寻求一个最究竟、最圆满、最真实的安乐。我们的利他心要让它推到极致,就要像世尊因地做国王时这样想。我们有没有念念心存众生?像《普贤行愿品》所说的,菩提是属于众生的,以大悲水滋润众生,就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什么是大悲水?就是念念都愍念众生,不只是愍念一小部分人。对一切众生都想到,他们有很多苦,我一定要给他们最好、最究竟的佛果,是这样的心。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心,我们念念不会忘记众生。当时国王就是这么想:还没有尽到我的心,我一直要把他们利益到底,这才尽了我的心。没到此之前,我实际上没尽到心,只是给了一点物质财富。



思惟是已,遣臣宣令,遍告一切:谁有妙法,与我说者,当给所须,随其所欲。



当时他反复考虑之后,就了达了法对人民的重要,所以就派遣大臣到处宣告:“谁有妙法传给我,无论他需要什么,我一定满足。”

这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为众生求到正法,有这样求法的心。这一篇学好了以后,我们就知道每次要用什么样的心来求法。不是“我学了法以后,到时候我就很有名声、地位”——拿佛法的知识来装点自己的门面,而要能真正发起为利益众生而求法的心。



时有婆罗门,名劳度差,来诣宫门。云:我有法。王闻之喜,即出奉迎,前为作礼。敷好床褥,请令就座。



当时有个婆罗门,叫做劳度差,他来到了王宫门口,说:“我有正法。”国王听了非常欢喜,马上就亲自出来迎接,在婆罗门前面恭敬地顶礼。亲自敷好床褥,请劳度差上高座传法。

国王本来是一国之尊,万民之上的人,但他是非常敬重法的,所以能完全放下架子,根本没什么架子的。在法的关系上就是这样,他知道怎么样来尽一个弟子恭敬的态度、礼仪、做法,并且统统都能做到。



王与左右合掌白言:唯愿大师,垂矜愚鄙,开阐妙法,令得闻知。



当时国王和左右的人都合掌请求说:“唯愿大师慈悲怜愍我们这些愚蒙的人,为我们开阐妙法的光明,使得我们都能闻到妙法。”所以法是很难得到的。没有法,我们开启不了法眼,我们的心都是处在愚蒙当中。要想到,我的心竟然能够触到甘露妙法,这是多么殊胜啊!



时劳度差复报王曰:我之智慧,追求遐方,积学不易。云何直尔,便欲得闻?



当时劳度差又对国王说:“我这个智慧是到很远的地方寻求的,要积累成这样的学问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怎么能无条件就这么传给你呢?怎么这么轻易就能闻到呢?”这也是考验国王,看看他闻法的心诚不诚。你的心越殷重就能得到越多,你的心越轻慢就越是得不到,完全是随着心而来的。所以恭敬法、供养法,这都是学人自身份上应该尽到的礼仪、本分。



王复报曰:一切所须,悉见告敕,皆当供给。



国王马上就答应:“无论您需要什么,直接告诉我,我们全力供养。”



劳度差曰:大王今日,能于身上剜燃千灯用供养者,乃与汝说。



劳度差说:“大王你今天能够在自己身上用刀挖一千个坑,燃一千盏灯来供养,我就可以给你传。”



王闻此语,倍用欢喜,即时遣人乘八万里象,告语一切阎浮提内:虔阇婆梨大国王者,却后七日,为于法故,当剜其身以燃千灯。



国王一听到可以传法,他没有顾及到别的,心里倍加欢喜。这都是由求法的诚心出现的心情。当时他就派人乘着八万里象,在阎浮提的境内到处宣告:虔阇婆梨大国王过七天以后,为了正法的缘故,要挖自己的身体来点燃一千盏灯供养。



时诸小王,一切人民,闻此语已,各怀愁毒,悉来诣王。



当时那些小王和一切人民都把大王看成是慈父一样,听说再过七天大王要挖身燃一千盏灯,他们心里非常地担忧,愁云密布,所以马上都赶来见国王。



到作礼毕,共白之言:今此世界有命之类,依恃大王,如盲依导,孩儿仰母。王薨之后,当何所怙?若于身上剜千灯者,必不全济,云何为此一婆罗门弃此世界一切众生?



当时他们来到王宫,向国王作礼以后,共同启白国王说:“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凡是有生命的都要依靠大王,就像盲人依靠向导、婴儿依靠母亲那样。国王一旦不幸,那我们依靠谁啊?如果您在身上剜千灯的话,那就必然保全不了这个生命,为什么为了一个婆罗门舍弃这世界一切的众生?”当时他们还认识不到法的利益,就以为国王您怎么这么随便,就是为了听他几句法,竟然不惜生命。我们整个境内的一切人民都是要仰赖您才能生存,所以您为什么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上一切人?他们不知道这个时候大王是发无上菩提心,所想到的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最究竟、永恒的利益,是以这样的心寻求真正具有实义的正法,这是可以不惜生命而换取的。



是时宫中,二万夫人、五百太子、一万大臣,合掌劝请,亦皆如是。



不仅是十方来的人民,当时王宫里的两万夫人、五百个太子、一万个大臣都共同合掌劝请国王,为了全国人民的缘故,不应当这样舍弃生命。



时王报曰:汝等诸人慎勿却我无上道心,吾为是事誓求作佛。后成佛时,必先度汝。



当时国王很肯定地回答:“你们这些人千万不要阻挡我的无上道心,我做这件事发誓要成就无上佛道,以后我成佛的时候一定先度你们。”所以国王此时深明大义,他知道法和非法的差别。如果不能寻求正法,终究是一条死路,往后还有无量无边的轮回苦海。如果自身没有成佛,怎么去救度天下苍生?在目前来看,最多只不过是给他们一些衣食等受用的满足,但是这摆脱不了生死苦海,也不可能得到最究竟真实的安乐。因为自身尚且没有成就,自己尚且没有得法,怎么去开导众生?所以他认为这个求法成就是第一位的事。

我们也要发起“生生世世随法而行”的誓愿,不能走到其他偏道上去,那些都是不究竟的。所以我们皈依要有一个坚定的誓愿,叫做“唯一”皈依三宝不言其余:唯一皈依佛为师、皈依法为道、皈依僧为伴,不谈还有什么其他的师、法、伴的,这个非常关键。

所以当时大王很清楚,世间法上搞来搞去,最终是没结果的。虽然看起来自己也有仁慈的心,把人民安置在一些暂时安乐里,但是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好比一个人身上有很多的癌细胞,暂时给他一点缓解,但是他的癌细胞还一直在,你没解决掉他的苦因,那他还不是照样要无穷无尽地苦下去?所以,就是由于国王的辨别智慧使得他的心意非常坚决。不然的话,如果人的感情重,那么多人都这样悲哀地祈求,心早就软下来了。



--------------------------------------------------------------------------------

[1] 覆育:抚养,养育。

[2] 毗沙门王:四天王天中毗沙门天之王也。

[3]行:即有为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是时众人,见王意正,啼哭懊恼,自投于地。王意不改,语婆罗门:今可剜身而燃千灯。



当时众人见到国王的心意已决,根本无法动摇,所以他们伤心地啼哭、懊恼,都扑倒在地。但国王的心意丝毫不改,对婆罗门说:“现在可以挖我的身体燃一千盏灯。”



寻为剜之,各着脂炷。众会见已,绝而复稣,以身投地,如大山崩。



很快就在国王的身体上挖洞,然后里面放了油脂灯炷。当时会场上来的无数人,一见到最敬爱的大王这样子伤残身体要点灯,心里根本没办法忍受,都昏厥过去了,然后又苏醒过来,以身投在地上,就像大山崩塌那样。可以看到当时人民已经悲痛欲绝。



王复白言:唯愿大师,垂哀矜采,先为说法,然后燃灯。我命傥断,不及闻法。



我们就看国王的心,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自己衡量一下,能不能开始学习一点点。

当时国王说:“唯愿大师慈悲哀愍,我一心就是要闻到这样无上的正法,所以请您先给我宣说,然后再燃灯,因为我怕到时候死了,来不及闻到法。”



时劳度差,便唱法言:常者皆尽,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者皆死。说是偈已,而便燃火。



当时劳度差就宣说了一个法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崇高必堕落,积聚必消散,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就是说一切有为法最终都会走到四个边际上去。但是我们平时闻法的时候,没觉得怎么珍贵,这都是我们善根浅薄。其实我们不是一样也听到了?无论在讲《四百论》、有漏皆苦或者讲中士道,都作了很多宣说。

这就是给他宣说了法语,这就能真正开智慧眼,所以法的恩德很大。我们不要有一种我慢心,以为是我很了不起,我很有智慧、很有才干,所以这都是我的法——这完全都是大我慢闭塞了心智的表现。其实这一切都是无上的世尊、都是历代祖师、都是我们的师长慈悲教导我们的。当时劳度差给大王传了这个法,就开始燃火点灯。



当此之时,王大欢喜,心无悔恨。自立誓愿:我今求法,为成佛道。后得佛时,当以智慧光明照悟众生结缚黑闇。



当时国王听到了这四句偈,他生起了极大的踊跃欢喜,心里没有丝毫的悔恨,完全心甘情愿:只要能听到这四句法,印在我的心田里,即使舍命供养都是值得的。然后他又非常珍重地发愿:我今天来寻求正法,为的是成就无上的佛道,当我最终成佛的时候,我要用大智慧光明照明一切众生的内心,破除他们心中的烦恼愚暗。所以在生命危难之际,一心想到的还是佛法,想到的还是众生。这就像法王《愿海精髓》里讲的那样,都是一心为佛法、为众生。



作是誓已,天地大动,乃至净居诸天,宫殿动摇。咸各下视,见于菩萨作法供养,毁坏身体,不顾躯命,佥然俱下,侧塞虚空,啼哭之泪,犹如盛雨,又雨天华而以供养。



当菩萨这样发大誓愿的时候,整个天地震动,一直上到净居天,宫殿剧烈震动。天人们认为发生了大事,都各自用天眼观察下界,见到菩萨为了作法供养不顾生命,他们都从天界下来,充满了虚空。当时他们见到菩萨为法忘身,都感动地啼泣流泪,犹如大雨。又都至诚地普雨天花来作供养。

什么值得供养?就是这样无上的菩提心,真正是一切天人世间礼拜恭敬之处。它就是成佛的圆满因,是由于这个菩提心才成就无上佛道的、才普利一切众生的。所以菩提心就是佛道的根本,就是成佛的种子,菩提心就是无量功德的来源,作无量众生利乐的来源。



时天帝释,下至王前,种种赞叹,复问之曰:大王!今者苦痛极理,心中颇有悔恨事不?王即言:无。



当时,天帝释下到国王面前作了各种赞叹,然后问到:“大王,你现在身体极度地苦痛,你心里有没有一点悔恨的意思?”国王说:“一点都没有。”



帝释复白:今观王身,战掉不宁,自言无悔,谁当知之?



帝释又说:“我现在看国王的身体颤抖不宁,你说心里一点悔恨都没有,谁知道你说的是实话呢?”



王复立誓:若我从始乃至于今,心不悔者,身上众疮,即当平复。作是语已,寻时平复。



国王又立誓说:“从我最初发心一直到现在,如果我心里没有丝毫反悔的话,我身上的一切疮口都当即恢复完好。”这样说了之后,马上身体就恢复如初。



时彼王者,今佛是也。世尊!往昔苦毒求法,皆为众生。今者满足,云何舍弃欲入涅槃,永使一切失大法明?



梵天这时又请佛忆念:“当时的这位大王就是您的前身。世尊!往昔您受那么大的苦毒来寻求正法,唯一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现在您已经圆满了一切法海,为什么还舍弃众生想入涅槃,想让一切众生永远失去大法光明呢?”



又复世尊!过去世中,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毗楞竭梨,典领诸国八万四千聚落,二万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万大臣。王有慈悲,视民如子。



“而且,世尊您记得吗?过去世您曾经在阎浮提作大国王,叫做毗楞竭梨,当时统领各个小国八万四千聚落,有二万夫人婇女、五百个太子、一万个大臣。当时这位大王有慈悲心,视民如子——对天下的百姓都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



尔时大王心好正法,即时遣臣,宣令一切:谁有经法为我说者,当随其意给足所须。



当时大王心中非常好乐正法,他把法视为最尊贵、最具大义的境,所以他当时派遣大臣到全国境内宣布:谁有经法为我宣说的话,我就随他的心意、一切都满足他。这就表明国王非常恭敬具有无量意义的圣法,所以他有真实的供养心。



有婆罗门名劳度差,来诣宫门言:有大法,谁欲闻者,我当为说。



当时有个婆罗门叫劳度差,来到王宫门口说:“我这里有大法,谁希求听闻的话,我可以给他讲述。”



王闻此语,喜不自胜,躬出奉迎,接足为礼,问讯起居,将至大殿,敷施高座,请令就坐。合掌白言:唯愿大师!当为说法。



我们要看到当时大王的心态,就是一种希求、恭敬法的心。我们学习这部经典,首先要拥有这样一个善意乐,不是只学个知识、记个公案。如果我们有这样希求、恭敬法的善心,那将来就一定会得到法的实义。懂得因果,应当知道,当下的心是最重要的,心是怎么样的,就种下相应的种子。

当时大王一听到有法,在他眼里这是一个无比尊贵的境,所以情不自禁地生起了欢喜,就好像饥渴者听到有甘露那样,马上亲自出来迎接,对这个讲法师,用头接他的双足来作最恭敬的顶礼,这都是他善心的自然流露。然后对这个婆罗门很恭敬地问安,请问他的起居生活状况,之后就迎请到了大殿,而且敷设了高座,请他上座,合掌启白:“唯愿大师为我宣说无上的正法。”



劳度差曰:我之所知,四方追学,劳苦积年,云何大王,直尔欲闻?



劳度差直接说:“我的知识是在四面八方到处去求学,辛勤积累了很多年才得到的,你怎么能这样随随便便就直接听到呢?”



王叉手曰:一切所须,幸垂敕及,于大师所不敢有惜。



国王马上就双手合掌说:“您的一切需要都请直接吩咐,我对于大师不敢有吝惜的心。”



寻报王言:若能于汝身上斲千铁钉,乃与汝法。王即可之:却后七日,当办斯事。



很快劳度差就对大王说:“如果你能够在身上斫一千颗铁钉,我就给你正法。”国王当时就答应:“过后七天,就成办这件事。”



尔时大王,寻时遣人乘八万里象,遍告一切阎浮提内:毗楞竭梨大王,却后七日,当于身上斲千铁钉。臣民闻之,悉来云集,白大王言:我等四远,承王恩德,各获安乐。唯愿大王为我等故,莫于身上斲千铁钉。



当时国王很快就派人乘着能驱驰八万里的大象,遍告一切阎浮提境内的人民:毗楞竭梨大王,再过七天就要在身上刺入一千铁钉。当时大臣、人民听到了以后,纷纷云集到王宫里,对大王说:“我们在四方边远地带的人,都是承蒙大王恩德的护佑,各自获得安乐的生活。唯愿大王为了我们的缘故,不要在身上斫一千铁钉。”



尔时宫中,夫人、婇女、太子、大臣,一切众会,咸皆同时向王求哀:唯愿大王!以我等故,莫为一人便取命终,孤弃天下一切众生。



当时王宫里的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的一切会众,都共同来到大王面前哀求:“唯愿大王为了我们的缘故,不要为着一个人就这样命终,像遗弃孤儿一般舍弃天下的一切众生。”



尔时国王报谢之曰:我于久远生死之中杀身无数,或为贪欲嗔恚愚痴,计其白骨高于须弥,斩首流血过于五江,啼哭之泪多于四海,如是种种,唐捐身命,未曾为法。吾今斲钉,以求佛道,后成佛时,当以智慧利剑,断除汝等结使[1] 之病,云何乃欲遮我道心?



当时国王回答、感谢他们说:“我在极其久远的生死当中,曾经丧失过无数性命。为了贪欲或者嗔恚或者愚痴而死去的身体,把白骨堆积起来高过了须弥山,被砍头流出的鲜血汇集起来超过了五条大江,啼哭的泪水合集起来超过了四大海……就像这样,都是以各种各样无意义的方式——因为贪嗔痴烦恼的驱使,为色、为财、为名、为利等等,失去过无数生命。当时都是这样白白地耗费生命,从来没有一次为了法而牺牲过。所以我今天斫下铁钉,是为了寻求佛道,以后我成佛的时候,会以智慧利剑断除你们的烦恼病,你们为什么要遮止我的道心呢?”

所以,当时国王就是一颗重法的心,可以不惜生命来换取正法。这样一种大义凛然的心,一般人根本理解不了,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根本分不清楚法和非法。一般俗人就认为我们活在世上只要吃好穿好,能够享受五欲就可以了。他的心里根本不晓得什么叫做法。其实这个法,过去也叫做“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法为道的人才叫做“士”。光是为着五欲享受,这都是俗人,不是道人。所以道人是以法为重的,法是超过了生命的。

所以当时大王想到:我在无数世里都是那样无意义地唐捐了性命,没有一次是为了法而牺牲。今天我能够为了法牺牲,这是一个无比光荣的事。所以他就说:这一次为了法,不惜斫千铁钉也要寻求无上道。因为无上道是一切利乐的源泉,它是真正的实义。这么一个肉体之躯只是惑业力所现的一个假相。而且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一定用智慧利剑来断你们的结使病,你们不要遮止我无上的道心。

一般世俗的人眼光还是很短浅,他们认为:大王您能长久住在世间的话,就能够给四海的人民带来无数的幸福快乐。但是大王的眼光很深远:这只是解决你们肉体的饥渴病、受用贫乏病,但是根本解决不了烦恼病。这只是解决一时的问题,根本不是究竟地解决问题。就算你暂时能享受,以后还是要堕落,还是要沦落到无边苦海里。从长远的眼光看,无非一个是现在挨杀,一个是享受三天后挨杀的差别。享受完了就什么也没有了,究竟来看,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所以大王说,你们不要遮止我的无上道心,我将来要用智慧剑来断除你们的烦恼病,这样才能使你们得到永久的安乐。这就是由于他有智慧能够辨明大义和小义,也因此他的决定是没有任何人能够转变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尔时众会,默然无言。于时大王,语婆罗门:唯愿大师,垂恩先说,然后下钉,我命傥终,不及闻法。



当时会场上一下子鸦雀无声,没有人说话。这时候大王就对婆罗门说:“唯愿大师垂恩,先为我说法,然后再下钉,因为下钉的时候如果我的命根断了,就来不及听法了。”

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在任何时候都以法为第一,所以表现出来的心态是:先给我说吧,我愿意听到法而死,不愿意死了听不到法。我们何时有了这个心,我们才有所谓的随念三宝,常常都是念佛、念法、念僧,不是念别的。如果是念五欲、念名利,那些跟法了不相干。所以,我们哪怕是在危难当中,比如说住在监狱里面、受到陷害,或者贫困潦倒,或者饥渴、疾病,我们心里也要一直缘念法。既然都发心来求道,那就是一个修道的人,既然发心来求法,那就是个学法的人,是以法为生命的,不是以别的为生命。现在只不过是为了要维持这样一个身体,我们要有一些简单的衣食。但是我们如果只是为着衣食,那跟旁生有什么差别呢?



时劳度差,便说偈言:一切皆无常,生者皆有苦,诸法空无生,实非我所有。



当时劳度差就给他宣讲了这个偈颂:“一切皆无常,生者皆有苦。诸法空无生,实非我所有。”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法。

第一句讲无常印,一切因缘所生的法,都是不常住的体性,根本不可能住到第二刹那。要知道,一切缘生的法,没有自己住持的力量,是观待其他法把它现出来的,它哪里有自主性呢?所以刹那间就灭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全都是因缘和合而现的法,所以不要以为在这些法上面你可以寄托,你能够真正抓住它、保持住它,这是不可能的。它就跟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这个世间就是这样的无常、不可靠,所以我们要寻求一个坚实之处。

再说“生者皆有苦”,凡是有生的都是苦。为什么会有生呢?无非是以烦恼和业的力量受取了这样一个身体。但是由于他累世无明的相续一直没有断过,所以基于这样一种愚痴性,只能不断地起惑造业,然后相续不已。所以,在任何三有众生的身份上,都有一个我执的愚痴,只要这个没解决,所谓的生命就一直是一种造苦的机制,会不断地从这里面造业感苦。所以凡是有生的都有苦,一直都落在苦苦、坏苦、行苦的相续当中。

“诸法空无生,实非我所有”,这是讲没有我和我所。诸法空无生,我们看起来好像是有个法,但实际上它是因缘的幻化,是个假相,真正去寻找它的时候,压根就没有东西。这就是用缘起因来证成无自性。因为它是由因缘现起的,所以没有自性。它不是自己单独有个真实的体在,而是几个因缘合成的假相。就像办股份公司一样,三个人办一个公司,那么这个公司不是属于哪一个人。既然是几个因缘合成的,所以它就是个假的。既然没有我、没有法,哪里有什么我所有?连我都尚且得不到,还有什么我的?

所以,当时劳度差给他传了一个非常好的三个法印的法,这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一切佛法也都摄在这里面,确实这是值得用生命去交换的。我们如果没有听到这样的法,光是一个血肉的身躯醉生梦死,那不就是个行尸走肉吗?死了也就像个浮草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在生的时候,如果不能辨别法与非法,没有一心皈依法的话,这个人确实是行尸走肉。就像世间的俗人,无非是为一些声色享受,在无数烦恼杂染的业行当中混过一生,最后走向死亡,然后下一世还继续糊里糊涂地轮回。这有什么意义?我们从小到现在,这个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们已经明辨了法与非法以后,要发起坚固的皈依法的心!要努力地把自己的心时时融入法当中,时时都缘着圣法。我们的心不要缘在非法上面,不要缘在世间法上面。已经明白了以后,还要去染著这个世间五欲六尘,熏很多世俗的邪法,这完全是自暴自弃。我们的生命很短暂,每天的光阴比黄金还要珍贵,所以尽量要用自己的心去缘诸佛如来的无上法句,尽量能熏在自己的心上,这是最有意义的。如果真正对于正法有了了解,你确实会发愿生生世世唯一要行持道业,唯一要做一个修道的人。



说是偈已,即于身上斲千铁钉。时诸小王群臣之众,一切大会,以身投地,如大山崩,宛转啼哭,不识诸方。



当宣讲了这首偈之后,马上就在大王身上刺入一千个铁钉。当时那些小王、群臣、一切民众悲痛地举身扑在地上,就像大山崩溃那样,心里实在难忍,在地上辗转反侧,痛哭不已。当时人们被悲痛攫住了心,都恍恍惚惚不晓得东南西北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世尊当年做大王的时候,对人民是何等的仁慈,确实是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一点点安乐都要给与一切人民。因此看到在国王的身上刺一千个铁钉,当时的文武百官、王妃、太子等眷属都接受不了,所以他们当时有这些极度悲痛的表现。



是时天地六种震动,欲色诸天,怪其所以,佥然俱下,见于菩萨困苦为法伤坏其身,同时啼哭,泪如盛雨,又雨天花,而以供养。



所以,我们也要恭敬顶礼这样的菩萨行、这样的菩提志愿、这样的菩提心!这是最可歌可泣的,这是最壮烈无比的。世上的这些人,为着名利声色而战争牺牲,那样的死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唯一为了正法,是最值得崇敬的。所以当时菩萨为法献身的时候,整个天地六种震动,欲界、色界诸天看到天庭动荡的时候,他们很惊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都从天界下来,见到菩萨是如此地艰辛困苦,为了求法伤坏自己的身体,所以无数天众同时被感动得哭泣,泪如雨下,并且纷纷普雨天花来供养这样的菩萨行。

我们对世尊生起无比崇敬心的同时,也要生感恩心。如今我们所能听到的这些佛法,全部是源于我们无上大恩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这不是一天一时的恩德,这是乃至无数劫以前就开始发心为了我们而寻求正法,乃至于一个偈颂都是用生命换取的,所以这里面有极大的恩德!我们不能忘恩,每次我们都应虔诚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时天帝释,来到王前,而问王言:大王!今者勇猛精进,不惮苦痛,为于法故。欲何所求?欲作帝释转轮王乎?为欲求作魔王梵王?



当时天帝释来到大王面前,考问他真实的发心是什么。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学《贤愚经》会得到很大的智慧,而且会让你变得修行很好。为什么呢?这里处处都是榜样。尤其这是无上世尊因地的行持,我们都要随学,要按照这样来行持。我们常常强调行持善法一开始要有发心,但是没有这些故事感染的话,很多人的发心往往只是口头。

这里就是讲世尊当年求法的发心,天帝释直接考问他:“大王,你现在这么勇猛精进,不怕任何的苦痛,就是为了求一个法。你想追求什么果?是想做一个帝释天王、转轮王,还是想做魔王、梵王?”



王答之曰:我之所为,不求三界受报之乐,所有功德,用求佛道。



我们应敬礼无上的菩提心!通常都说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它在一切善心中最为第一。世尊因地求法的时候,非常直接地回答:“我的所求、我的动机根本不是求三界什么天王、魔王等的快乐,我的一切功德都是为了求得无上佛道来普利一切众生。”这就是一个最崇高的动机,最高尚。我们懂了这个以后,做任何事情,不要为了自己寻求什么人天福报——说我将来要得到很大的名声、地位、势力等等,那都是世间名利一套;也不求什么升天做帝释、做梵王、做魔王等等;也不求小乘阿罗汉果。唯一就是要求无上的佛果。求佛果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能够最快速、最圆满、最彻底地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菩提心就是两个要点:一个菩提,一个众生。我们看到世尊因地的发心之后,要发心效仿,无论你做任何一种善法,都是这一个目的。



天帝复言:王今坏身,乃如是苦,宁悔恨意耶?



天帝又说:“你现在这样地伤坏身体,在身上刺一千个钉子,那是极端疼痛的,难道你一点悔恨的意思也没有吗?”



王言:无也。



大王说:“我没有丝毫悔恨的意思,我是心甘情愿的。”



天帝复言:今观王身,不能自持,言无悔恨,以何为证?



天帝又质问:“我现在看到国王的身体没办法控制,因为疼痛而颤抖,你说没有悔恨,以什么作证?”



王寻立誓:若我至诚,心无悔恨者,我今身体,还复如故。作是语已,即时平复。天及人民欣勇无量。



当时国王立即发誓:“如果我的心地至诚,没有丝毫悔恨的话,让我现在的身体马上恢复如初。”这样一说,以谛实语的力量,身体马上恢复,像从前一样。这里要注意,“至诚”非常关键,这个心里没有任何的虚伪,就是一个至诚的心。当时大王的身体恢复之后,诸天和人民都无量地欢喜踊跃。



世尊!今者法海已满,功德悉备,云何欲舍一切众生,疾入涅槃而不说法?



这个时候,梵王又请求佛说:“世尊!现在您已经成就了无上菩提,一切法海全部圆满,一切功德悉皆具备,为什么还要舍弃一切众生、速入涅槃而不说法呢?”



--------------------------------------------------------------------------------

[1] 结使:均是烦恼的异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又复世尊!过去久远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曰梵天王,有太子,字昙摩钳,好乐正法,遣使推求,四方周遍,了不能得。

“而且,世尊!过去久远无量阿僧祇劫的时候,在阎浮提有一个大国王,名叫梵天王。他有一位太子叫昙摩钳,对于正法十分好乐,派遣使者到处去寻求,但是在整个国家四面八方周遍地寻找,得不到丝毫正法。”
太子这样一颗求法的心,我们也要学习。我们在一切时处都要寻求正法,不要像世间俗人寻求一些声色享受。有些喜欢唱歌的寻求一些流行歌曲的片子,或者喜欢集邮的寻求邮票,而我们处处要求这个法。

尔时太子,求法不获,愁闷懊恼。时天帝释,知其至诚,化作婆罗门,来诣宫门,言:我知法。谁欲闻者,吾当为说。

当时太子在国家境内一切处都求不到法,他心里非常忧愁苦闷。(如果你对法没有什么感觉,就会觉得很奇怪,他怎么还会这样呢?实际上你真正对法有好乐的心,就自然有这样的表现。)当时天帝释知道他有至诚求法的心,就化成一个婆罗门来到王宫门口,说:“我知道法。谁想听的话,我可以给他解说。”

太子闻之,即出奉迎,接足为礼,将至大殿,敷好床座,请令就坐,合掌白言:唯愿大师,垂愍为说。

当时太子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出宫门恭敬迎接,而且首先头面接足作最恭敬的顶礼,然后领着婆罗门来到了大殿上,自己亲自敷设好床座,请他上了法座之后,再恭敬地合掌启白:“唯愿大师慈悲为我讲说。”

婆罗门言:学事甚难,追师积久,尔乃得之。云何直尔,便欲得闻?理不可也。

婆罗门说:“学法的事情很难,我也是不断地求师,积聚了很长时间,才得到了这个法。怎么能这样无条件、直接就想听到呢?这是不合理的。”

太子复言:大师所须,愿见告敕,身及妻子,一皆不惜。

太子马上说:“大师你需要什么,愿直接吩咐,我对身体、妻儿等一切没有吝惜。”

婆罗门言:汝今若能作大火坑,令深十丈,满中炽火,自投于中以供养者,吾乃与法。

婆罗门说:“你现在如果能够做一个大火坑,有十丈深,里面充满炽热的烈火,然后你自己投到火坑里来作供养,我就给你法。”这都是用生命来考验,想一想,这是多大的火坑,一丈三米,十丈就有三十米,里面充满了烈火,一投下去就会被烧焦。

尔时太子,即如其言作大火坑。

太子马上按照他的吩咐作了一个大火坑。可见他求法坚决的心,他宁可有法而死,不可无法而活。

王及夫人、群臣婇女,闻是语已,不能自宁。咸悉都集,诣太子宫,谏喻太子。

当时国王、夫人、群臣、婇女听到了这个话,他们心里不安,大家都集会在一起,来到太子的宫殿,劝告太子不要这样做。

晓婆罗门:唯愿慈愍,以我等故,勿令太子投于火坑。若其所须,国城妻子及与我身,当为给使。

当时大家都对婆罗门说:“唯愿慈悲,因为我等的缘故,不要让太子投到大火坑里。如果你有什么需求,无论是国家、城市、妻子、儿女以及我们自身,都可以全部归你支配。”

婆罗门言:吾不相逼,随太子意。能如是者,我为说法,不者不说。观其志固,各自默然。

婆罗门说:“我也不强迫,随太子自己的心意。能够这样做到,我就给他说法,不能这样做到,我就不说。”当时大家观察太子的志愿坚固,没办法动摇,所以各自都沉默了。

尔时大王,即遣使者,乘八万里象,宣告一切阎浮提内:昙摩钳太子,为于法故,却后七日,身投火坑。其欲见者,宜早来会。

当时大王就派遣使者乘着能够奔驰八万里的大象,在阎浮提的境内普遍宣告:昙摩钳太子为求正法的缘故,再过七天,他会以身投入大火坑,想见太子一面的,应当及早来见。

时诸小王、四远士民,强弱相扶,悉皆云集,诣太子所,长跪合掌,异口同音,白太子言:我等诸臣,仰凭太子,犹如父母。今若投火,天下丧父,永无所怙。愿愍我曹,莫为一人孤弃一切。

当时境内的小王以及四方边远的人民强弱相扶——强健的搀扶着病弱的,都纷纷来到太子的面前,大家都长跪合掌,异口同声地对太子说:“我等臣民都仰赖太子犹如父母,今天如果您投入火坑,天下人就丧失了父亲,永远没有了依靠处。愿悲愍我等,不要为了一个人而遗弃天下一切人。”

尔时太子,语众人言:我于久远生死之中丧身无数。人中为贪更相斩害。天上寿尽失欲忧苦。地狱之中,火烧汤煮、斧锯刀戟、灰河剑树,一日之中,丧身难计,痛彻心髓,不可具陈。饿鬼之中,百毒钻躯。畜生中苦,身供众口、负重食草,苦亦难数。空荷众苦,唐失身命,未曾善心为于法也。

当时太子对大众说:“我在久远的生死当中丧失过无数的生命。在人中,为了贪欲的缘故,彼此杀害——有时是为女人、有时是为权利、有时是为金钱,彼此相杀,这样失去过无数生命。而生到天上,也是在寿命穷尽时失去了天上的五欲,陷在忧苦当中,直接堕落下界,在天上的那些身体,何曾有一个是为了正法?堕到地狱里面,那更是感受了剧烈、漫长的苦,被烈火焚烧,被沸汤煎煮,被利斧锯割,陷在灰河剑树里,一天当中都死了难以计数的生命。在那些身体上面都感受了无法形容的痛彻心髓的苦,那些生命里面有哪一个生命是为了法?而且又堕在饿鬼界里,一百种苦毒钻在身体里面,天天都在难忍的苦受当中度过。又陷落在畜生里,自己的身体充当别人的饮食,或者做牛马等成为一种被奴役的工具,也是有无数的苦,哪一个身体是为了法呢?所以我想,在这个六道轮回里面取受的各种身体,都只是毫无意义地承担各种的苦,每一生都是在无意义当中失去性命的,从不是以善心为了法而捐躯的。

吾今以此臭秽之身,供养法故。汝等云何复欲却我无上道心?我舍此身,为求佛道。后成佛时,当施汝等五分 [1] 法身。众人默然。

“我今天终于有这样的机会,以这个臭秽的身投入火坑,是为了供养圣法的缘故。你们为什么要阻止我的无上道心呢?我舍这个身,是为了寻求无上佛道。未来我成佛的时候,一定会布施给你们五分法身。”
太子有这样深明大义的心,为了无上道可以不惜生命。这就可以看到,他的一切行为是以无上菩提心摄持的。下面的众人只是一种世俗眼光。所以,太子想的无限深远:未来成就无上佛道,要施给众生五分法身,让他们得到永恒的安乐。众人听到这里都默然不语了。

是时太子,立火坑上,白婆罗门:唯愿大师为我说法,我命傥终,不及闻法。

当时太子立在火坑上,对婆罗门说:“唯愿大师现在就为我说法,我害怕一旦命终就听不到正法。”意思是说,法的机缘十分难得,如果现在给我讲法,法一旦入到我的心里,它永不磨灭,决定会因为这个因缘而成就无上佛道。如果我没得到法就这样死去,还是空空地过了,在未来世心里因为没有法的种子,不知道还有多少生死的长夜。
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意思。每一天中,其他的事都是次要的,只有法是主要的。如果我们一天当中没有在心里熏入佛法,那真的是白白空过了。因此,我们也要效仿世尊的前世,坚定地发誓:我日日都要依止法,日日都要熏习法、修持法。

时婆罗门,即便为说此偈:常行于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愍众生,矜伤为雨泪。修行大喜心,同己所得法,救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当时婆罗门就为他宣说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法偈。
所谓的“常行于慈心,除去恚害想”,就是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要修一颗大慈心——尽量想给他安乐的心,除去嗔恚、伤害心的想法。其次“大悲愍众生,矜伤为雨泪”,我们要修大悲心,要常常愍念众生陷在苦海里面,要为着众生有一种哀愍,有一种悲伤,为众生苦而流泪。其次还有喜心,要修习大喜心,没有任何嫉妒,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安乐,就好像自己得到一样。“救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以无上菩提心救护众生,这才相应菩萨行。

说是偈已,便欲投火。尔时帝释并梵天王,各捉一手,而复难之:阎浮提内一切生类,赖太子恩,莫不得所。今投火坑,天下丧父,何为自没,孤弃一切?

婆罗门说完这个偈子以后,太子就要投到火坑里。这时帝释和梵天王各自抓住太子一只手来问他:“阎浮提内一切种类的生命都是仰赖太子的恩德,各自都得到了相应的安乐。现在你投到火坑里,天下人丧失了慈父,你为什么要自己这样丧身,舍弃一切呢?”

尔时太子,报谢天王及诸臣民:何为遮我无上道心?天及人众,即各默然。辄自并身,投于火坑。

这时候太子感谢天王和一切大臣、人民,说:“你们为什么要遮止我的无上道心?我已经发出了这样的心,你不要遮退我。”以太子菩提心的威德力,震服了一切,当时天和人众都各自默然不语,这样太子就自己投入到火坑里。

天地大动,虚空诸天,同时号哭,泪如盛雨。即时火坑变成花池,太子于中坐莲花台。诸天雨华乃至于膝。

在太子投入火坑的时候,天地剧烈动荡,虚空当中的诸天同时嚎哭,泪如雨下。当时火坑就变成了莲花池,太子坐在莲花台上。诸天拿散花供养,花一直没到了膝盖。

尔时梵天大王,今父王净饭是;尔时母者,今摩耶是;尔时太子昙摩钳者,今世尊是。世尊!尔时如是求法,为教众生。今已成满,宜当润彼枯槁之类,云何便欲舍至涅槃不肯说法?

梵天又劝请佛陀说:“当时的梵天大王就是今天的净饭王,那个时候的王妃就是今天的摩耶夫人,当时的太子昙摩钳就是今天的世尊。世尊!您当时是这样的舍身寻求正法,为的就是教化众生。现在您一切都已经圆满成就,应当以法水去滋润那些内心干枯的有情,为什么要舍弃众生趣于涅槃而不肯说法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