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心地功夫

心地功夫

    『魔』是指内心的烦恼,贪瞋痴慢;

  『怨』是指外面的障碍,冤亲债主。

  对於魔,自己内心里面的,要用定来克服,

  对於怨,外面的障碍,要用慧来应对。

  面对善缘恶缘、顺境逆境,

  自己要有智慧、要有定力,

  用觉悟清楚的心,接受它的磨炼,全是好事,

  用迷惑不觉的心,随著境界而转,就是障碍。

  【无量寿经  (第四集) 1989/4  新加坡  档名:02-003-0004】

  『魔』就是折魔、障碍。这个多半是讲我们内心的烦恼,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使我们修道的道业上不能够精进,不能够延续,这就是魔。『怨』是冤家,是外面的人来找麻烦的。我想读经,他偏偏不让我读,我想念佛,他看到我讨厌,他要找我麻烦,这就是怨,这是冤家。魔是里面的障碍,怨是外面的障碍。用什么方法来克服?对於魔,自己里面的,要用定,对於外面的要用慧。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四集) **/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84】

  「境缘无好丑」,顺境、逆境是一样,缘是人事环境,好人、坏人也是一样。我遇到了,完全看我是什么样的心态来接触。善人对我很好,我感恩,决定不能有贪著,一有就坏了,为什么?把你贪烦恼引起来了。逆缘、恶人,这冤亲债主,找你麻烦的,也是好事情,你能忍辱,没有怨恨心,你的那些怨恨、傲慢、嫉妒都从这个地方磨光、磨平了,好!你得大 利益。你想做些好事,他障碍你,这个无所谓,这小事情,缘不成熟,不必放在心上,自己没有怨恨。顺境没有贪恋,好人往来不生情执,恶人不生冤仇,这个好。所以对修行人都是帮忙,是帮助你、是伤害你不在外头,在自己。自己一念正,得到的是帮助,正面的;自己一念错误,那就是负面。所以,责任要自己负责,不能怪境界,也不能怪别人,这就是「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你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觉悟的心,全是好的;迷惑的心,那就是真的障碍来了。

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学习不跟一切人对立,

  不跟一切事对立,

  不跟一切物对立。

  放下对一切人事物

  控制的念头,

  占有的念头,

  自己没有成见,

  你才能够真正恒顺众生。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四四集)  2003/7/13  02-034-0144】

  我们虽然初学,要懂,要认真努力去学,在哪里学?日常生活当中学,这真正叫练功,工作里面去学,处事待人接物。我说得很简单,大家都好懂,学什么?学不跟一切人对立,不跟一切事对立,不跟一切物对立。实际上就是普贤菩萨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去学这个。对立就错了,对立麻烦就大了,法性里面没有对立的,永远找不到对立。你看法性里面没有大小、没有凡圣、没有生死涅盘、没有烦恼菩提,它都是对立的。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四九集)  2003/10/1  02-034-0149】

  在佛法里面,佛法完全是道德,普贤行愿里面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最明显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是诸佛如来日常生活当中所显示的,诸大菩萨向诸佛如来学习的不过是如此而已。那么这个概念我们稍稍明白了一些,现在我们要学,从哪里下手?这是我在讲席里头常常说,劝勉同学们,从哪里下手?从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你从这下手;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六集)  2011/11/4  02-037-0036】

  随缘妙用就是普贤菩萨的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我执就不容易做到。有我怎么样?总希望别人随顺我。菩萨不用,菩萨我执破了,所以菩萨能恒顺众生,众生难。我执破了才是须陀洹,大乘圆教才是初信位的菩萨,刚起步。无我,跟一切人不对立,没有成见,放弃成见你才能够随顺众生,有这个东西就不能随顺。有贪瞋痴慢疑你怎么能随顺?所以,随缘不是容易。佛门的标准,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贪瞋痴慢,没有名闻利养,这才能随顺,头一条。

行是行为

  包括身的动作、口的行为、意的造作

  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

  常用自己的意思来想问题

  用错误的思想来看世界

  於是感得痛苦的果报

  修行不是吃素念佛、参禅打坐

  而是依照佛陀的教诲

  把自己身语意中的

  分别执著、自私自利、

  贪瞋痴慢、不平迷惑等

  种种错误的思想见解修正过来

  恢复心地的清净平等觉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一卷)  2008/6/3 12-017-1971】

  何谓修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意的行为,言语、饮食是口的行为,身体的动作、造作是身的行为。身语意这三种行为违反了自性,那就是起心动念是烦恼,言语造作是造业,感得来的果报是痛苦、是苦恼。修行就是你要把这个行为修正过来,标准,标准是自性,自性本善,自性本觉,自性圆满成就。佛教我们回归自性,佛教导我们认识万法皆空,我们的身心都不可得,还有什么病痛?还有什么六道三途?没有!你想著有它就有,你不想它就没有,这叫一切法从心想生。它现在真有,为什么真有?因为你天天想它。想阿弥陀佛,真有阿弥陀佛,为什么?自性弥陀,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想极乐世界,真有极乐世界,一点都不假,唯心净土。这是什么?这叫真信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0四卷)  2002/12/3 12-017-0904】

  什么是功夫?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功夫。没有学佛之前,我们接触名闻利养、接触五欲六尘,自自然然会起心动念,会生起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就起分别、起执著、起妄想,自自然然会生。修行,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一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在我面前,我在这里头修正自己的观念,我不起心,我不动念。不起什么?不起贪瞋心。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瞋恚,这叫修行,这是真修!这样一修正过来,我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心。你永远保持的时候,不知不觉你就做了佛,你就成了佛,就成菩萨了。

  佛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达到圆满了,菩萨还没有圆满,决定不失;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决定不会失掉这个心。与一切众生相处,肯定「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菩萨行。不是不接触众生,接触。接触里面,「看破」是明了,对於事实真相,我们在佛法的名词讲的是「性相、事理、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看破。放下是什么?放下从前那些习气烦恼,统统放下!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  **/1/27 02-037-0163】

  什么叫修行。修行不是吃斋念佛,不是每天去参禅打坐,不是这个。真修行就是生活,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佛、法身菩萨来了;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来了。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能搞错了,觉,不迷,就叫佛法;迷,不觉,就叫世法。法没有差别,一样穿衣吃饭,问题在觉、迷,这个道理要懂。一定要用在生活上,活活泼泼,痕迹你都找不到,这是什么?真修行。叫你每天打坐参禅,叫你念佛堂老实念佛,那是什么?初学。离开禅堂、离开念佛堂,心就又乱了,这不管用。无论什么法门,统统是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清净心是二乘,平等心是菩萨,觉心是佛。你能够把清净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声闻、缘觉;平等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人是菩萨;觉而不迷,这个人是法身菩萨再来的。完全用上了,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哪个行业,全都是。佛法是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不懂,我们不晓得怎么个学法,这一辈子都空过,全搞错了。所以,安住於中道实相,而圆满成就上求下化的行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为最上菩提心,是为缘理菩提心,就是密宗里面讲的胜义菩提心。

无争无求、知足常乐,是富足之人。

  懂得谦卑、知所进退,是尊贵之人。

  欢喜接受别人的意见,是有福之人。

  生活愈简单,头脑愈简单,愈有福报。

  不善的都要放下,

  不要去想它,不要去说它,不要放在心上,

  心才能保持清净,才能够自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八三卷)  2003/8/28 12-017-1083】

  最近这一段时期,我写了几把扇子,也写了不少句「富在知足,贵在知退,福在受谏」,这最后就是什么人是最有福报的人?能够接受别人,「谏」就是劝告、就是批评,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劝告,这个人有福报!为什么?接受的时候要懂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定是诚诚恳恳感谢劝告我的人、感谢批评我的人,我才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不听别人劝告、不接受别人批评,这个人无论做世出世间任何事业他不会成就,纵然他有成功,昙花一现,不能长久。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一集)  2011/10/20  02-037-0021】

  苦报,三途苦报受完了,他有享福,会到人天享福,为什么?他过去做的好事。善恶在理上讲,在佛法里面讲是决定不能抵消的,各有各的报。真懂得各有各的报,我们起心动念就会谨慎,决定不敢贪著。所以对於自己生活愈简单愈好,贪求过分都会出问题,营养要是过分了就变成不健康。佛菩萨对於这些事情非常重视,生活愈简单,头脑愈简单,愈有福报。不善的都要放下,不要去想它,不要去说它,不要放在心上,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心起的作用是智慧,觉就是智慧。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05/3/10 52-118-0025】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於这些物质的东西,我们当然也不是不需要,而是够用就好。世间人常说人生在追求富贵,诸位同修,什么是富?以前看书都说要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什么是富?假如是小孩子他会怎么回答?很有钱叫富。什么是贵?地位很高叫贵。这样的认知就有所偏颇。真正的富在知足,知足者富;真正的贵是他人打从心里尊敬你,人敬者贵。当人不知足,纵使他有再多的财富,比方说他有五千万,看到别人有一亿,他内心又不舒服了,《无量寿经》里面有提到「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人不知足的时候时时都觉得自己很穷,就一直在这里追求,所以「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所有追求的东西都带不走,而且在追求的过程又造了一身罪业,相当冤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处理复杂的事情要从宽,熟思而缓处,冷静面对

  与难处之人相处要仁厚,有知而无言,避免结怨

  愈紧急的事情愈要能缓,心定而气平,就能生慧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十三集)  **/7/2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73】

  有一句《格言》对处世的提醒,非常重要,处难处之事,大家要注意看,这些句子本身都是他的仁慈心,是非常柔软的、细腻去体会他人,甚至是体会整个大局的。「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我们在处理一个比较不容易的事情要从宽,你这个时候苛刻,人心会受伤。尤其这个时代,师长常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大家做人做事的基础,都不是很牢固,这个时候你很严苛指责犯错的人,可能大家就很沮丧,积极性就提不起来。这个事确实不好做,可是更重要的是要守住这颗心,我们真的真诚、仁慈,慢慢的很多问题可以化解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感受,曾经在亲戚朋友当中发生误会、冲突,甚至於别人恶意的伤害毁谤,难处之事。你一点都不计较,还为他想,还要在人前说他的好话,从宽,这个事情慢慢就化解了。但是假如对方不对了,你也情绪回应,这个事情就愈来愈复杂。而且我们往往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听一面之词,为什么听一面之词?他跟我交情比较好,这个要慎重。

  这个朋友跟我交情好,代表他讲的话就很公平、公正吗?不一定。其实人要达到公平、公正,那也不是一般的功夫,讲话一般还是会偏向自己的感受、认知比较多。实实在在讲他讲得很公平,这个事情就冲突不起来了。一般都是偏在自己的认知,都是觉得对方错,最后就对立起来。所以听话要保持冷静,你不能听一边的,马上就去骂人,事后就更难处理!你看那领导真偏心,明明那个人不对了还袒护他,愈搅愈复杂。处理事情四个字很重要,「熟思缓处」,不只是公家的事,在整个家庭里面处理事情,家人之间有些误会摩擦那是在所难免,你怎么去把它化解很重要。熟思,你不要听一面之言,都要了解清楚,熟思你就很客观了解情况,你就可以针对每个人的问题,去提起他的理智,他一反省就没事;你责怪错人可能怨就来了,他不能接受。「熟思则得其情」,就是真正的情况,你判断准确;缓处,你不要很急著去下判断,急著去处理,你要了解清楚以后,很柔软的去解决问题。「缓处则得其当」,你用的方法、方式就会比较适当。我们看汉武帝发生巫蛊之祸,他自己杀了自己亲生的骨肉很多很多,那都是听一面之词,之后所产生的恶果,你没有熟思缓处,最后就后悔莫及。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大家想想,这个人性格不好,是他不明理;你读经典的人,是明理之人,去跟不明理的人计较,那我们不是不仁道了,我们不是有点颠倒了!Hello,诸位学长,我们想想这个逻辑对不对?你是读经典的人,跟一个不明理的人计较,那我们白读了,师父老人家不白教我们了。你看人家师父,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看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境界里面,什么都是感恩心,什么都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我们什么事都可以生闷气,就是师父这个法宝,我们没学到、没受用。不讲别人,师父教我们,我们都不好好用,那我们都对不起师父了,还能去说谁?所以学的人不能跟没学的人计较,愈宜厚。而且你想想,不好处的人他都在造业,你要怜悯他,你还跟他生气。可能有朋友要讲,他学得比我久,我学两年,他都学八年了。那你更要可怜他,他学八年还学成这样,那他不是造的业更大?他知法犯法更可怜。所以我们人生不起怜悯心,往往还是自己的瞋恨心作祟。你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你怜悯心就不难提起来的。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事情愈紧急,这个缓是什么?你得先定下神来,不然到时候就愈搅愈乱。自己能定下来才能处理事情,自己都定不下来焉能去帮得了别人?处至大之事愈宜平,你所做的这是正大光明、大公无私的事情,你都要很平心静气,很沉稳去做。这个平当中很重要的,要平等心去做事情,不能偏失、偏爱。处理大事一定是公心,没有公心很可能就有人恃宠而骄,有人心里就难受了,不被爱护重视,所以这平字很重要。不平则鸣,不平则怨,你再大的事最后人事纷争这么多也成就不了。处疑难之际,就是在团体当中,遇到一些困难、一些疑惑,可能有些说法某某人怎么样了,这个时候愈宜无意,这无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要对人有成见。你听了这些不确定的言语,你马上心理上就有一些判断,就有一些成见,我们就没有办法真诚去面对人事物。一不真诚,只能让情况愈来愈恶化,因为人都是敏感的,他一看你对他有成见,要不就是跟你对著干。要不就是有修养的人,他就退了:算了,不要强求。你可能就失去一个人才!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八卷)  2001/12/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17-0528】

  我们自己年轻初学的时候,这些毛病都有,有一些人来劝导我们,我们不但不能接受,还怨恨他。谁敢在我面前说我过失?没人敢讲。有智慧的人都学乖了,不与人结冤仇。老师示现做样子给我们看,所以跟在他身边,时时刻刻你都学到东西,你看他怎么待人?善良的人他怎么对待?恶人他怎么对待?那是大学问。自己学生里面,有乐意接受教诲的,老师怎么对待;有不能接受批评指责的,老师就不同的方式对待。所以难处之人,要格外的宽厚,避免结怨。冤家宜解不宜结,要知道人与人结怨,都是在不知不觉很小事物之间,起那么一点点分别执著。彼此双方都没有留意到,但是什么?这是种子,那个怨结真正的因在这个地方。就像害病肿瘤一样,原来芝麻粒一点点大,慢慢逐渐它长大,麻烦就来了!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观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06/11/5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77-0008】

  「处难处之人」,跟人相处,他心量狭小脾气很大,处难处之人怎么办?「要有知而无言」,话少,尽量不讲,为什么?当讲了以后又被对方听到,这一辈子没完没了了,「话说多,不如少」,「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弘一大师的《格言别录》,真是人情练达的功夫。大家有机会,常常像口袋书一样,一天看一句,那有高度的人生智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根生泥中 不舍众生

  花开水上 离垢清净

  莲花不能离开泥或水

  但也染净二边都不染

  在日常生活当中

  要学习像莲花一样

  不离善恶染净

  但也不放在心上

  用清净平等觉的心待人接物

  用清净平等觉的心生活工作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六集) 2011/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76】

  「莲华出污泥而不染,莲生泥中,表不舍众生」。「出水花开,以喻菩萨离垢清净」,故曰『离染污故』。这是解释如净莲花。莲花在大乘表法用得很多,代表出污泥而不染。莲生在水池泥土里面,这个泥土代表六道,六道是染污,它的茎是生在水中,花开在水上面,茎生在水中代表清净,花开在水上面代表染净二边都不染。以泥,泥底代表六道,水代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这就是代表十法界,它的花开在十法界之上,染净二边都不染,它表这个意思。这个地方讲得也非常好,它这个莲生泥中代表不舍众生,六道苦难众生,出水花开代表菩萨离垢清净,不但离开泥土,也离开了水,它开在水的上面,所以说是离染污故。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要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染净都能放下,能放下六道,就好比莲花它不会开在泥土当中,它也不会开在水里面,水代表清净,染净都要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善的人就好比是在泥中,善良的人、修学佛道的人就好比是在水中,身心清净。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像莲花一样不即不离,莲花要是离开它们,花就没有了,但是也不把泥、不把水放在心中,善恶二边都放下。真正修行人绝不舍离境界,为什么?境界在磨炼一个人。能不能成就,全看你接不接受磨炼,接受磨炼没有一个不成功的。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八集)  2013/11/28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518】

  『如净莲华』,这一句是经文。下面念老把这一句经文的意思为我们说出来,「莲华出污泥而不染」,佛经,特别是净宗法门,用莲花来表法,极乐世界也叫做莲花世界。莲,根生在池塘泥土当中,在池底泥的当中,泥代表染污;它的茎是在水里面,水代表净,花开在水面上,代表染净二边都离了,不但泥不能染污它,水也不能染污它,染净都不能染污。这个意思说,善恶、邪正这些都不能染污自性,都不能染污真心,取这个意思。「莲生泥中,表不舍众生」,众生在染污。「出水花开,以喻菩萨离垢清净,故曰离染污故」。如净莲花。我们念佛,常常想到念佛希望得到什么,经题上告诉我们,希望回归「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真心,清净平等觉是自性,回归自性、回归真心。回头了,要用清净平等觉的心待人接物,要用清净平等觉的心去生活、去工作,这叫菩萨心,这就是菩萨的离垢清净。这是第一个比喻。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六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06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意是念头 念头是因

  起心动念 身口随之

  修行在心

  心清净了

  心不染了

  身与口自然清净

  日常生活中

  要学习善护自己的念头

  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

  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就是修行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四集)  **/3/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4】

  三业当中当然最重要的是意业,是起心动念,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善护自己的念头,这是正行。由於深契中道,正定常寂。这是功夫,这不是普通菩萨,普通菩萨做不到。深契中道是什么?二边不著,这心地不但清净而且平等,心在定中。什么叫定中?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外面的境界善,不生贪恋;外面境界不善,不生怨恨,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境界都是在考验的,看看你会不会受它干扰,会不会受它影响,到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心就定了,这叫三昧常寂。所以深契中道是因,这是看破,正定常寂这是果,这是真放下了。

  真正远离生灭,就是对於一切生灭法不放在心上,这真离了。生灭两个字就代表有为法,《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今天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现象是生灭法,精神现象也是生灭法,自然现象还是个生灭法。不生不灭只有自性,自性没有生灭,只有这是真的,其他的全是梦幻泡影。如果你真正了解、真正明白自然远离,不再想这个东西了,不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这就叫远离生灭。你看,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自自然然把一切烦恼,垢是染污,这些染污统统放下了。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我们的心,意业就是心,心不造业了,清净无染就是不造业。

  「意业清净」,心清净了,「身口随之」,你的身跟口也跟著清净。你看会用功的人抓到要点,只要心清净了,身口不要管它,自然清净;抓不到要点的人在身口上下功夫,心不清净,所以他身口永远也不清净,只可以说程度降低一点,他做得不彻底。彻底一定要在心,心觉悟了,心不染了,再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口清净了。「於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谴责、毁谤,指责别人的过失,这个讥字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我们现在叫批评别人。「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於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你心里头没有别人的过失,你怎么会去指责别人过失?心重要,所以我们要学。

  古人常讲良心、良心,我们的心是非常善良的,善良的心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放在我们心上;把别人的过失、不是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心就变成别人的垃圾桶,不是冤枉吗?自己的良心当作别人的垃圾桶,给自己带来一身的罪孽。别人的罪孽放在我心上,我的心就是罪孽。我没有罪业,把别人的罪业统统变成我的罪业,错了,真错了!为什么不把经典放在心上,不把佛菩萨放在心上?我们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错了,大错特错!这一放在心上,你的身也错了、口也错了,三业都麻烦,都不清净。所以会修行的人把念头管住,不容许自己有一个恶念。无论别人怎么样对待我,想让我收集他的垃圾,我清楚,我决定不肯干。这是修行的功夫,这是本事,有这个本事肯定有智慧。为什么?他把事情看穿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永远不当清道夫,不去收集垃圾。所以意业,心里头没有别人的过失,你口里头怎么会说!

  我们在分享教理的时候曾经多次说过,你这一生造的善业,你到人间天上去享福,那是什么?善业要消掉。你造了很多恶业,你到饿鬼、地狱、畜生去消恶业。善业、恶业统统消掉,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业。换句话说,三善道跟三恶道是平等的,都是消业的,好事,不是坏事,你造的业不消掉怎么行!你真正懂得、明白了,善恶业都不能造,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菩萨怎样教我们?教我们修净业。净业是什么?善业不著善业的相,不要著相,你的业叫净业,恶业不著恶业的相,真正做到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相是禅定的功夫!念佛也行,心里头确确实实只有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杂念。行善不著相,三轮体空;造恶也不著相,也是三轮体空,事情过了,心里头痕迹都不落。这个道理很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万法平等,善恶平等,邪正平等,众生跟佛平等,没有可讥的。这个道理要真正懂了,你就常生欢喜心,跟诸佛如来一样。与一切众生相处,自己谦卑,礼敬、称赞别人,一定现这种相,这教化众生,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四集)  **/3/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4】

  意是念头,念头是因,身与口都是听命於念头,念善,言善、行善;念不善,言不善、行不善,所以念比什么都重要。

资料摘自: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七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07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

  相有 体无

  缘聚这法就现前

  缘散它就没有了

  缘也不是真的

  缘也是缘生的

  你把它看透了

  你心就自在了

  日常生活中

  要能时时提起观照

  对一切人事物不执著

  没有控制占有的念头

  才能在里头得大自在

  把真正的我找回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十九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19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这一首前面两句是智慧,这是对菩萨说的,菩萨都是明心见性了,这不是普通的菩萨,所以他真正觉悟、真正明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响是山谷里面的回音、回响,就跟《金刚经》上所讲的「梦幻泡影」是一个意思。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相有体无,相有,像我们作梦一样有相,是不是事实?不是事实,这是要真正觉悟,我们眼前所有一切物相就跟梦幻泡影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不要执著、不要认真,假的,不是真的。今天我们在此地聚会这一堂,明年还有这个聚会吗?如果说明年再想到明年再聚会,那就叫作梦。缘聚缘散,绝不做重复的想,我们的心多清净。缘就这一次,开悟不开悟也就在这一次,下一次再遇到那是另一个因缘,这个要懂得。你如果真正明了,你心就自在了,就会得解脱。所以《金刚经》上说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比喻得太好了,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你要在这一切幻相里面以为它是真实,这就苦了,这就是迷;你真正能够觉悟,晓得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了不可得,这是真正觉悟,这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

  虽然知道一切法是梦幻泡影,我们要不要修行?要修。前面两句不著有,后两句是不落空,空、有二边都不执著,这叫中道。不是说,一切法是梦幻泡影,好了,我今天什么事也不要做,那就错了,完全错了,你落空了,你又执著空。所以他还要『满足诸妙愿』,诸妙愿像四弘誓愿,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菩萨还要发愿,还要认真的修学,一定要把他的大愿统统做到。『必成如是刹』,如是刹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如果像弥陀一样发愿、修行,将来成就的佛国土也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可见得他是空、有二边都不落。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一集)  **/6/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1

  说明宇宙诸法的实相,真相。我们要牢牢记在心上,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我们就不会做糊涂事情了。糊涂什么?迷失本性。不要被这些假相迷了,它是假的,可别当真。我们想控制它、想占有它、想支配它,全错了!於一切法上起这些念头就迷了,那叫凡夫。佛怎么样?佛於一切法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受用、享受,没有占有、没有控制、没有支配,绝对没有这些念头。所以,他享受的时候有乐,没有苦。控制很苦,占有很苦,你要想支配也很苦,不叫自找苦吃吗?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要我们认知诸法真相。知道诸法真相,在一切诸法,佛常说的,你可以受用,你自自然然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你能住这个境界,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就是成佛、成法身菩萨了。法身菩萨应现在我们世间就这个样子,你完全得到了。在这个境界里头,你得自在,生死自在,来去自在,变幻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四一集)  2011/6/7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41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世尊讲这个讲二十二年,真实智慧,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你能不放下吗?你不放下自己吃亏。吃什么亏?不放下就造孽,这简单给大家说,造孽就要受报,你就得搞轮回。你要彻底放下了,不造业了,不造业你就超越轮回,轮回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世间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首先要搞清楚,真的我们要,假的不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可以受用,不能执著、不能分别,不能在这上起心动念,你错了。起心动念你就迷了,分别执著你就造业,你就得受果报。那个果报也是梦幻泡影,冤枉受的,就好像作恶梦一样,梦中叫苦,醒来一身大汗,吓醒来,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一切法属因缘,缘聚这法就现前,缘散它就没有了,所以它不是真的。一切法统统是缘生的,人因缘生法,动物因缘生法,花草树木因缘生法,山河大地,乃至於太空当中的星球,没有一样不是因缘生法。《中观论》上讲得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这叫空。空不等於无,空说明什么?它没有实质的本体,没有自体,缘聚缘散而已。缘也不是真的,缘也是缘生的,你把它看透了,你对它就了解、就认识了。了解清楚之后有什么好处?你不执著它,你不分别它,它不碍你的事,你不碍它的事,可以共存共荣。你才在一切法里头得大自在!把真正的我找回来了。这个身不是我,真正的我是灵性。世间人讲灵魂,灵魂是在迷的状态,觉悟了叫灵性,迷了叫灵魂。灵魂出不了六道,觉悟了他就超越六道,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八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08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天地之间 五道分明

  善恶报应 祸福相承

  身自当之 无谁代者

  人的一生

  无论是福是祸

  全是自己过去今生

  造善恶业的果报

  智慧的人受报

  不生烦恼,处之泰然,祸变成福;

  迷惑的人受报

  享福造恶,委屈怨恨,福变成祸。

  日常生活中

  时时回光返照

  常常存著成全别人的心

  过失就能减少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八集)  201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68】

  我们起心动念,老祖宗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应当怎么样?起心动念先想想,当事人是我自己,我怎样承受?我喜不喜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叫善心,就避免过失,避免恶报。我喜欢别人怎么对我,我就应该要怎样去对别人,我才能得到善的果报。我不希望别人这样对我,我千万不要用这些方法对别人,我不喜欢,人家也不喜欢,不能不懂。人能够时时刻刻回光返照,过失就减少了。在造作一切恶业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别人的感受,只满足自己的快意,不行,你跟人结了怨。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眼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要明了无论是善、是灾祸,全是自己过去今生行业的果报。所以纵然遭受苦难,不怨天不尤人。毁谤我的、陷害我的,甚至於杀害我的,像经上讲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割截身体是凌迟处死,没有怨恨。为什么?过去造的这个业,现在应该受报。过去我这样对你,现在你也这样对我,一报还一报,一点怨恨都没有,这个债就了了,就报完了,好事。

  没有一样不是好事,遇到善人这是顺的增上缘,遇到恶人这是逆增上缘,统统都增上,都帮助我们自己提升,都帮助我们消业障。顺境消福报,逆境消恶报,统统是好事,统统是佛事。能帮我们消业障,怎么不是佛事?所以,菩萨满心的欢喜,法喜充满,喜从哪来的?善人替他消福报,恶人替他消灾殃,所以他快乐无比,这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看不到,他遇到善的时候他执著,情执,那造业了;遇到恶的时候他怨恨,又造业了。后面果报无穷,那叫大错特错。有智慧的人到此为止,后面,后面没有了。

  祸当中有福,福当中有祸,完全看什么?如果你觉悟,用觉心,觉心,祸里头有福;你用的是迷,凡夫,福里头有祸,因为他不会享福,他享福在造孽,这就福里头有祸。譬如说他大富大贵,他每天要饮酒吃肉,这是享福,他不知道造的这个业,后面是祸在等著他,福里头有祸。如果他大富大贵,他是学佛的,持斋念佛的,遇到zai 难,zai 难里头有福。他享的清福,再艰苦的生活他不以为然,他很满足,他很欢喜。祸福没有一定的,也是唯心所现,觉悟的心,祸变成福;迷的心,福变成祸。这就是佛法里头为什么把般若摆在第一,般若是智慧,有智慧,那就有福没有祸,遇到祸也是福,他不生烦恼。他在zai 难里头没有委屈相,没有怨恨的念头,处之泰然。

  先乐后苦,我们在这个世间看得很多,例子最多。享受太过分,到晚年破产了,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全现前,苦不堪言。苦后面还有苦,这个苦是花报,后面的苦是果报,果报在三途。人决定不能欺负人,人决定不能占人便宜,决定不可以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决定是祸害,眼前得到小利,后头果报有大灾大难。自己再苦也不贪小便宜,这个重要。不夺取别人所拥有的,要常常存著成全别人,不障碍别人,这个心好。这个心后面一定有福报,现在虽然困苦,将来一定发达,为什么?人心善。最怕的是有权有势,利用自己的职权、利用自己的势力欺负别人,压迫别人,这就造罪业了。「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皆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没有人代替,祸福无论大小,都是身自当之。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全摆在眼前,要你能看得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九集)  **/8/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9

  「祸福自当」。善恶是自己做的,所以果报要自己承当。没有人能代替。这一小段,包括后面,结成这一大段,「总结前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是你造的因,杀盗淫妄酒;五痛是现前的果报,你的病苦、你的zai 难;五烧是来世三途果报。

  『祸福相承』,「承者,受也,继也。盖宿世业因,善恶夹杂。故后世受报,或先乐后苦,或先苦后乐,苦乐相继,祸福相倚,故云祸福相承」。这些事情都在眼前,想想自己,想想周边的人,哪个不是?现在生活得很自在,从积善而来的。现在生活很困难,烦恼很多、业障很多,是从造作不善而来。「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皆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没有人能代替,自己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一定晓得事实真相。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不能违背因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顺著佛陀的教诲决定有好处,违背了它,将来后悔莫及,肯定有后悔那一天,但是那个迟了。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九集)  2014/10/23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09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