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可不可以就一句佛号念到底

净界法师:可不可以就一句佛号念到底

 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都不够了解自己,很难配药,我们也不是医生,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净土法门的原因。可不可以就一句佛号念到底?阿弥陀佛!

  净界法师答:如果你的烦恼轻薄,如果你的善根深厚,如果你的愿力坚固,可以!三个如果。因为你都不需要,你没有那个病。法门是治病的,你有那个病你就必须吃那个药。当然你没有那个病,你业障不重,那人天乘对你就没有药了。你自然不会去造杀盗淫妄,这五戒你也不要守,心平何劳持戒。你对人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多的情感,你也不需要思惟苦谛、调伏爱取,这个药你也不需要了,你很自然安住真如,不需要修大乘安住空性。你这五乘法门对你通通不需要,但是这个条件是:如果这几个条件成立的话。

  如果你有这个病你不吃药,这个问题就麻烦了!因为它不会自己消失掉,那就看你的佛号能否冲得过去了。冲得过去,冲不过去这不知道,因为临命终的时候充满变数,人的心是很复杂的一个东西,非常错综复杂。

  即便是佛陀,也只有到了你初地以后,他才给你授记说你会怎么样,入了正定聚佛陀才给你授记的。你没有入正定聚之前,你明天会发生任何事情,连佛都说不准,真的,佛都说不准。如果你一定要往生的话,其实,你对自己要很了解,很多人对自己不见得了解,为什么?你很少打坐。

  你看我们一个人很矛盾,我们对别人很了解,有没有觉得,你隔壁的人是什么心态,你讲得清清楚楚,你可以讲一个小时。哇!这个人怎么样怎么样,但是你不了解你自己,这是问题。因为我们六根都是向外,所以你没有回光返照。不了解自己就很麻烦,因为你遇不到圣人,就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如果你生长在正法时代,你不需要了解自己,你拜文殊菩萨做师父,文殊菩萨说:“你前面三年给我老老实实地拜忏,后面三年给我修四念处,再后面你念佛就够啦,其他都别看了。”他把你的路都铺好了,你很幸运,生长在佛世,生长在圣人出世的地方。

  但你到了末法时代,你还蒙着眼睛到处走的时候,就糟糕!因为没有圣人出世,你又不了解你自己,那你学这个法门干什么呢,我就不知道了!没有医生,药你都乱吃(现在大家都乱吃药了),你不能凭感觉在修行。

  佛陀没有说法,《金刚经》说,你说佛陀有说法就谤佛。佛陀没有说法,那这个法怎么来的呢?佛陀是为应众生的需要而说的,这个很重要!是你有需要他才说的,所以这个法就没有自性。如果佛陀出世,不管你有没有需要,他就讲一句话出来,这个法就有自性,它不必等待因缘,但事实上没有,每一句话都是你需要他才说的,所以佛陀没有说法。

  从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这个法是用来治病的。诸位!你没有事的时候会吃感冒药吗?不会!所以怎么样为自己调配药,那就很重要了!我建议你每天要有个打坐的功课,你就会慢慢了解自己。你那个心光,不要老是向外,偶尔把它调整一百八十度,看看你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活动,它喜欢往哪里跑,它有一个轨道的。

  其实我们内心里慢慢有它习惯性的一个轨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人内心里面,的确有它习惯性的活动,每一个人不一样,你要把那个脉动抓出来,你就知道,这个人问题在哪里,然后就会减少你很多的时间,你就知道这个法。在这个法门当中,我们《佛法概要》讲很多。你就知道,喔!我需要的是这一块,这一块对我是急迫的!

  所以当《佛法概要》学完以后,接下来就是你要了解自己,怎么做取舍,这个就是诸位的工作。好!还有没有问题?理论上,我不知道诸位的根机,有些可能是圣人出世,也有可能。你越在末法时代出世,你的对治法门要越多。你在这个末法时代,某种程度你是共业,这个法越到末法时代的时候,众生的病越重,你靠一句佛号就越不够。

  诸位!你看看历代净土宗的祖师,你会发觉有变化,你看早期唐朝的时候,善导大师的净土概念很简单,他叫你就一心归命就够啦,你相信自己是业障凡夫,你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他一定可以救拔你。善导大师讲来讲去,都在讲这个概念而已,“一心归命”四个字而已,通身靠倒。那是什么时代?唐朝的时代,距离我们将近两千年。

  唐朝过去了,宋朝,永明大师慢慢提出了“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当然他也同意“无禅有净土”,他提出两个概念。宋朝过去了,到了明朝的时候,就很少有祖师提到只要一句佛号就好,很少。到了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又提出了理观事修了。

  祖师在演变一个法的时候,都不是随便的,他一定知道平均值,这个众生的平均值已经变化了,因为这个佛法有契理性跟契机性嘛,上契十方诸佛实相的道理,契理性不能变的。你不能说,啊!这个道理跟那个道理不一样,唐朝的道理跟宋朝的道理,跟我们现在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契机性就不一样了,在取舍。

  诸位!你看看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比较一下你会发觉有一些变化,越到末法时代开的药就稍微多了,这到底说明了什么事情,你们要去想一想。就是前面的药已经不够用了,这药轻病重,早期开的药已经不符合后世人使用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历代祖师,江山代有人才出,他不断地要调整,如果说佛法没有契机性,那历代祖师通通不要了。有些人说,喔!看佛经就好了,这句话不对。

  佛陀是原则性的开演,祖师呢,他是有时代背景,他会做微调。你这个时代,这个祖师在这个时代出现,他知道怎么调整你这个药方,要调整一下。看祖师的法是契机,看经典是契理,这两个都有需要。当然你也不能完全看祖师,蕅益大师说,你看看祖师也要看看佛陀,你至少了解“佛世芳规”,佛在世的时候是怎么教弟子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断不了烦恼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随妄转!

净界法师

    我们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我们在三天当中来跟大家讨论有关禅净双修这个课程。在讲禅净双修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为什么要禅净双修。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内涵当中,不管你是修什么宗派,都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你刚开始要成就一个善业力;

    第二个,你进一步要成就一个正念力。

    不管你是修天台宗、唯识宗、净土宗,所有的法门都没有离开善业力跟正念力两种的修学。

    我们刚开始归依三宝,我们是依止一念的信心来修善业,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种种善法的造作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我想我们刚开始让自己的身心离苦得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因为你只是成就善业,我们心中的颠倒并没有改变。

    也就是说,我们顶多在内心的烦恼当中创造一个暂时的善业,我们颠倒的本质并没有太大改变的。

    所以我们透过善业以后,我们进一步要开始修学止观来加强心中的观照,到底生命的真实相是什么?

    透过一种如理的观照来消灭我们无始的颠倒,而产生一种究竟的解脱,而不是一时的安乐而已。

    其实所有的修学,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这一部分,善业只是一个基础而已。

    那么我们心中的正念,从净土宗的角度,它所要求的特别是要求临终的正念,临命终的时候你要保持正念,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

    从我们修学净土宗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临终的正念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祖师的正念,你看历代的祖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他临命终的时候正念现前,那么他那个正念已经修到业净情空,他那个正念是没有杂质的,所有的烦恼完全被消灭、被调伏了。这种我们叫作净业成就的,但是这种很少很少的。

    所以祖师型的正念,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顶多能够做到凡夫的正念,没办法做到祖师的正念。

    什么叫作凡夫的正念呢?就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保持一个忆佛念佛的正念,但是也夹带了很多很多烦恼的活动,因为我们没有断烦恼。

    所以我们一个临终正念,一个生死凡夫他肯定会夹杂很多的烦恼跟罪业在那个地方活动,所以我们一般凡夫的正念必须做到不随妄转。

    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临命终的时候,遇到的是一个内忧外患:我内在的色身即将败坏,我平常所爱的色身要败坏;外在的环境的干扰,亲属的哭泣,你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你的心不是一个很平静的状态往生的。

    那么在这样的烦恼干扰之下,我们断不了烦恼的,但是我们可以跟它保持距离,这一点可以做到。你可以透过智慧的观照,你可以不随妄转。

    所以我们讲临终的正念,并不表示说我们没有烦恼,而是说我们能够真正地生起一种禅观的智慧来跟烦恼保持距离,而做到印光大师所强调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所以我们禅净双修,我们的主修还是忆佛念佛,但是你必须靠禅观来保护你的佛号。

    我们看到很多的同修在临终的时候失败了,因为他低估了烦恼的势力。因为烦恼毕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境界,我们平常对烦恼没有产生观照,没有跟它保持距离,你临命终的时候佛号现前,贪爱娑婆的烦恼也现前,结果你的佛号被烦恼所破坏,非常可惜了。

    所以我们必须在平常除了你念佛以外,你要加强你心中的观照。

    我再讲一次,我们断不了烦恼的,这是现实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随妄转,这点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们希望透过三堂课,我们应该怎么样在心中,除了佛号以外,你必须另外要再出现一道的光明,让你自己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保护好你的佛号,做到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就成功了。断烦恼是到净土以后的事情。但是你要在临终的时候做到不随烦恼所转,那这个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

    所以说,我们为了能够达到禅观跟念佛的结合,其实主要的目的就是达到我们临终的正念,是这个意思。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遇到两位老法师,他们去世时我都在旁边。

  一位老法师是参禅的,他得到妙果老和尚的真传,参禅的功力很强。他说他们早期在禅宗的时候,一天坐禅十二个小时。当然参禅的意思不是只修禅定,在禅定当中要修我空观、法空观这个般若波罗蜜,参究什么是你本来面目,所以你看他空性的智慧很强,他这个人生命很随缘,生活也很淡薄。

  后来他得了癌症,临命终时,他不念佛,也不希望我们念佛。他本来是让弟子们安排要坐着走,但是坐了一段时间以后,实在不行,只好躺下来。躺下来的时候,我看他有一点痛苦的相貌,那个眉头有点皱皱的。

  所以我们讲,今生的修行,跟无始劫的业力相比,是完全没法比的。一个参禅的人,如果没有断惑证真,只能是随业流转。

阿弥陀佛精美放光图像专辑(不断更新中) - 阳光师姐 - 阳光师姐的清净之疆网易博客,欢迎来访!

  另外一位老法师是念佛的,他是在参禅老和尚的第二年往生的,我们也在旁边帮他助念。

  这个念佛的老和尚也是得癌症,他临终的时候当然也有病痛,看他脸上的表情就知道。但是我们念佛人,临终的时候有人助念。我们一助念,他的嘴巴也跟着我们念。

  念了一段时间以后,不可思议,他嘴巴跟我们这样动动动,他的相貌本来是有点痛苦,慢慢慢慢变成安详,而且脸色本来苍白转成红润。他还手上动一动,告诉我们他要吉祥卧,就搬过来吉祥卧。再念一段时间,然后就在佛号当中安详往生。

  这两位老和尚的临终,我们都在旁边看。如果从自力的角度,我认为参禅老和尚戒定慧的修行高过念佛老和尚,因为我们平常都生活在一起。但是为什么念佛老和尚临终的时候,能够这样安详呢?

  因为他的生命当中,多了一个佛的力量在里面──仗他力故,佛力不可思议。他在临终的时候,之所以能够跳过去,我认为佛力的因素太大了。

  所以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我们生死凡夫修行,平常的时候可能看起来还修得不错,临终的时候遇到业力现前,大家都是颠倒散乱。

  这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