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佛要有大方广的格局

学佛要有大方广的格局


上次讲到了汉地祖师成就肉身,他有个切入点,就是靠经文的力量来开启智慧的光芒。那么他们研习得最多的经,是华严经和法华经。

  法华经翻译过来的时间,是比较早。华严经就比较晚。估计大家对佛教历史都不感兴趣。因为你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佛教真正兴盛是在唐朝,唐朝时兴盛依靠的经典,就是华严经。武则天对《华严经》很有研究。整个唐朝的格局,就是华严的格局。唐朝有大方广的格局。

  所以在九华山最早的两尊肉身,金乔觉和无瑕大师。金乔觉是拜华严经的,所以拜经台还有他的脚印。无瑕大师是刺舌血写《华严经》,他整整写了二十八年。所以佛教的格局为什么能如此的气度恢弘,这个华严经给的。

  梁武帝时期,华严经还没有进来。但人们知道了有功德福报一说。所以梁武帝就拼命建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武则天时,也建了很多寺,尤其是石窟,大佛。你现在看到的石窟,几乎都是唐朝时的作品。像龙门石窟,乐山大佛。你对比一下就知道,两个的差别,梁武帝建的寺院建筑,你根本没有看到。但武则天建的,你却还能看到。为什么?这个大家可以去参一参。为什么梁武帝没有建大石窟。因为梁武帝时,华严经还没有进来。梁武帝还无法体会佛的大方广的境界。所以说,后人把梁武帝当成罗汉,他只是罗汉境界而已。

  华严经对中国思想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有人说,寺院为什么要建那么大?佛像要那么大?你要知道,以前凡是大寺都要靠皇帝的力量,因为造一个寺院,要在深山中,深山里风水好,风水好的地方,往往都比较险峻。因为风水好的地方都是天龙八部修行的地方。尤其是龙王。所以历代许多庙,都是龙王献地。五台山是龙王献地,所以五台山供奉五爷。支提山,鼓山,普陀山,都是龙王让地。这就很神奇了。你要在这个风水好的地方建寺,耗费财力自然不少,所以没有当时皇帝的力量。是不可能达到的。

  皇帝建的寺,一定是华严寺,有华严的风格。像峨眉山,支提山都叫华藏寺,都是国师来建,都是政府的力量。这两山都是当时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建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力量,菩萨道场就不会像今天深入民心。但前提是,要有很大规模的财力支持。

  转化身心有种方法,就是你去做事时,你会想到。我到许多大丛林,我常在想,古人是怎么想到建这么大的道场来供给人修行的。他的心量是如何,格局是如何。而且他建道场,不像皇帝建皇宫,给自己享受。而是给别人修行的。他是怎么样的心量。你知道吗?能建大道场的人,他身心都不一般。一般人发不起这个心来。

  不仅如此,古人修行时,不仅要克服掉人道的问题,还有天道的,鬼神道的。不仅人道会修行,山里头的山精鬼魅,还有山神龙王,都会修行。这块地本来是龙王的,他要修行的地方,你用什么感召他让地给你。跟各位讲,这就是历代祖师的大本事了。

  大乘佛法是把华严的境界,直接拿来用。用了以后,他就成就了。很简单,就像你照着一张画,天天去描,你就描会了。所以你去看大乘佛法很少讲到自修,但他在度众生时,往往跟自修相结合。因为你时间精力都有限,你要修,更不容易。佛经讲百劫修相好。一个相好,你就要修一百劫。而且你才最多活一百岁。死了再来投胎,又有隔阴之迷。把前辈子修的忘记了,等慢慢记起来,已经四五十岁,再修个几十年,死了,又投胎,又忘记。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最大的成就,要怎么办?

  就是你不要去管这个臭皮囊了,豁出去了,先去做事业。死了也没有关系,你愿力在,往生净土或者下辈子能做人,才能继续修。如果你只管这个臭皮囊,没有愿力在,往生净土去不了,下辈子又做不了人,你就更吃亏了。对不对。大乘佛法的精髓就是这样子,只争取这辈子的成就,这辈子就要成就。他就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华严经的部分。我想现在的学佛人,需要这个华严的格局。我看许多居士,拜佛磕头比谁都虔诚,三更半夜起来,因为年轻。但你要有愿力,有格局,有心量。如果你这么拼命的磕头,没有愿力,只为了消我的业障,业障消了,你干嘛?成佛?成佛是什么?你又不知道。其实佛是一种大格局,大方广的境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有个老外,叫做雅克,专门来研究中医。他讲了一句话:许多知识、技能都是可以学到的,只要你有为大众服务的心。据说张至顺道长,他以前也是大字不识几个,有一天他入定后,观察出两个字的五行后,只要拿出任何一个繁体字,就可以根据五行阴阳来解这个字。

学佛为什么要讲究发心?发心正不正,是自私的,还是利益他人的。是为了表现自己能力的,还是谦卑的。这一点很重要。

修行,修道,首先要走在道上。什么是道。在道上,你走的快和慢都没有关系,这个法界自然有一种能量加持你。这个道,首先是顺应天道,天道是什么?是无私。所以先要慢慢学会无私。

许多人学佛后,很神奇的,原来不会的,慢慢地都会了。有些老人家,不会字,也健忘,但佛经却能背诵。我就见过太多了。这只能说他们走在道上了,走在道上,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能量就会在冥冥中加持到他。这叫做不可思议。用思维学来的,永远没有从道上传来的要快。他们学的比许多知识分子要快。

学佛要发大心,这个大心真的发起来了,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这个大心是基础。许多人通巧不了经典,是因为心不够大的缘故,因为没有和道相应。佛经是佛的无我舍我的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我们慢慢靠近无我舍我的时候,就和佛相应,自然经典皆通达。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但一个人的气质,格局,是修出来的。很多人把佛学当成一种知识来学,知识是白纸黑字,无法了脱生死的。又把努力做事当成一种修行,其实能力都是练出来的。而一个人,要具足吞天吐地,涵盖乾坤的格局,这就需要修了。

古代禅师走出来,都是巍巍堂堂的。而且禅师看天地,都是涵盖乾坤,容纳下乾坤的人,心量自然广博。去过丛林寺院里,有句话铁打的寺院,流水的僧。寺院一直都在,僧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丛林是什么?就是树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古代出家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皇帝出家,宰相送儿子出家,也有不识字的出家,甚至杀人放火后去出家,或者造反失败后出家。这些都不足为奇。都能一一包容,这也说明了佛教的容纳百川的气度。我们应该学习祖师大德的包容。

一个人的成就,就看他的气度和格局。佛所以成佛,佛的心量如虚空,可以包容九法界的众生。六道众生的种种习性,佛都了知,而且包容。在大丛林中,可以允许任何人来挂单,丛林是佛教包容的一种体现。

人常常会执着自己的东西,而丛林寺院的存在,也是破这个执着。在丛林中,什么都属于你,你可以做任何清规内的事情,但是没有一个东西属于你。出家人,生归丛林死归塔。死了,就在海会塔埋了。或者像虚云禅师一样,把骨灰和面粉,洒到海里和鱼虾结缘。什么都不带走。这是解脱者的境界。需要修。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